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共19篇)
1.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一
“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洪溪学校 李艳
2015年3月28日--29日,有幸听了“‘和美课堂’小学数学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这里,可以接受到比较前沿的教育理念,领略真正的名师风采,让我觉得自己的头脑得到了洗礼,心灵受到了震撼。
回首这两天的经历,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在前,老师在后。
正如张齐华老师在讲座里说的:他在尝试着用最朴素的方式把自己藏在背后,把学生推在前头。一堂课,如果看到的是老师完美的表现,总觉得有某种遗憾,因为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有时候尽管看到学生踉踉跄跄的表现,但在这踉踉跄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数学素养在提升。
同样,在贲友林老师的《年 月 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 月 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 月 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 月 日”的知识,数学故事:
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 月 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
月 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 月 日”了解一二。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
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 2 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
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
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地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
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总之,听了八位教师的课,听了精彩的讲座,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2.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二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经验”依据
朱新敏老师和马超俊老师同课异构的出发点是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基础或者学习经验。
他们在编写《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说明中也强调是“用于学习基础、学习经验不同的学生”。因而, 他们的同课异构AB案, 显示了非常强烈的学情尊重 :A案难度层级大, 适用于学习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班级 ;B案难度层级小, 适用于学习经验贫乏、学习能力薄弱的班级。
朱新敏老师在A案上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掌握、积累本课重要词语及语法现象, 譬如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等。
2.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学会用填写关键词法概括文意。
3.通过用加点词的语境义填写成语的方法, 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 增强对古汉语的领悟力 ;学会评点式读书法, 尝试读写结合, 古为今用。
4.感受烛之武以国事为重, 勇于担当的精神。
其B案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重点掌握本文说理、写人艺术。
朱老师的A案从语言积累、文意概括、读书方法、人物精神等角度确立教学目标。B案从语言积累与语文经验习得上确立教学目标。显然, A案教学目标比B案似乎更加丰富, 因为A案是用于学习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的班级。
从A案的教学目标描述看, 朱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非常多, 有的目标中还蕴藏着多个目标, 显得拉杂。以目标3为例, 其中的“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就可以分解为三个目标。目标3其实是将多个层面上的大目标, 放在一起描述。从B案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看, 目标的含量也还是比较大的。而目标2中的“本文说理、写人艺术”显然不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所必需的。
马超俊老师的同课异构, 其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基于学生学习经验, 用一课时完成。
其A案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 初读文本, 落实字词句, 夯实文言基础。
2. 研读感知, 触摸一颗滚烫的拳拳报国之心。
3. 品读领悟, 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辞令。
4. 合作探究, 汲取文本人物表现出来的民族智慧。
其B案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 质疑问难, 借助注释工具书, 突破重点词句。
2. 因声求气, 诵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智慧。
3. 披文入理, 体味烛之武说辞中内在层次逻辑关系。
4. 合作探究, 理解文章铺垫的笔法和一波三折的章法。
从马老师AB案教学设计看, 教学目标数量是一致的, 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比如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课文诵读、重视合作探究等学习经验。比较这两个教学设计, A案更富于人文性设计, 更虚一些 ;B案则突出了工具性设计, 更实一些。从教学目标描述看, 马老师把“外交辞令”、“民族智慧”、“内在层次逻辑关系”、“铺垫的笔法”、“一波三折的章法”等均作为重要目标列出。
事实上, 教学目标要以学生学习经验为基础, 既要有学生的行为, 又要有学习内容和条件的限定。从教学目标的描述看, 马老师将“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混杂。“初读文本”、“因声求气”、“品读领悟”、“披文入理”、“合作探究”等, 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手段或者方式, 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经验。
马老师对于目标主体的行为等表述尚不清晰。比如“落实字词句”、“突破重点词句”等是由学生自主, 还是师生共同, 并不清楚。笔者按照马老师的目标1和目标3阅读同课异构, 其词句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表现为理解“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中的活用词语和翻译。显然, 这样“落实字词句”方式是难以“夯实文言基础”的。而领悟“机智善辩的外交辞令”, 仅仅是写在目标上, 并没有具体落实品读的过程方案设计。
一般的说, 学生的学情或者学习经验, 的确是开展好文言阅读教学的重要起点。这是教学目标确定上的“经验”依据。试想, 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尊重学生的学情, 不照顾学生的学习经验, 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废纸一张。因此, 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每每把学习经验的考量放在第一位。
这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 也显示了“尊重不同学习经验层级”的强烈信号 :强班学习难度大一些, 弱班学习难度小一些。其确立的教学目标,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 都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经验设计出来的。也就是说, 两位教师AB案的分层设计, 在教理上有其道理。
二、教学目标确定的“教材”依据
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 都是用一课时完成的 ;其教学目标多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经验出发 ;教学内容的确定, 似乎也是学生应该学习领会的。但笔者不禁要问 :同课异构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仅仅能由学生的学习经验直接决定么?
其实, 教材依据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又一极。从课文内容含量上看, 《烛之武退秦师》篇幅不长, 但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知识点和文化常识点也比较密集 ;课文叙述“退秦”事件波澜起伏, 铺垫呼应等章法严谨 ;同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又具有深沉的爱国思想和丰富的民族智慧, 不失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这就是两位教师教学目标在指向上各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从学生学习文言的历程看, 这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似乎都有可取之处, 相关教学目标似乎学生都有学习的必要。如果让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教学, 试问, 会选择哪一个呢? 是把落实文言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 还是把领悟情节发展等谋篇布局艺术与精湛的外交语言技巧放在第一位? 还是把学习写人艺术, 领会烛之武的爱国精神、民族智慧等精神汲取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文言语言、谋篇布局、逻辑关系、人物刻画、外交辞令、爱国精神等来个“一锅煮”?其实, 针对既定教材的文言教学, 学生的学习经验或者学习基础并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确定的惟一起点。如果仅仅以学生学习经验作为起点, 教学设计就会出现较大偏差。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体现教材依据。
教材依据为什么非常重要? 因为对于具体版本教材来说, 在教材编写时就已经打上了教学目标的烙印了。因为教材是基于课程标准设计的, 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凭借。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来说, 上述同课异构中教学目标的确定, 还要考虑课文本身的文体样式, 考虑教材编写上对相关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精神领受点上的规定, 特别是一套教材在编写上的系统规定。也就是说, 同课异构时,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尊重课文本身及教材编写系统上的规定性。
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是如何规定性的呢? 教师在同课异构时, 至少要考虑到文本研习的哪些规定动作?
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本研习, 安排了下列内容——
1.借助工具书, 根据文意, 确定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2) 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2.诵读下列句子, 体会应该怎样停顿才是恰当的。
(1)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诵读下列句子, 体会加点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2)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4.和同学一起诵读下列指定的片断, 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 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从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规定的文本研习内容看, “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 才是设计《烛之武退秦师》的重点项目。教材编写者意在引导师生加强诵读上的字音、停顿、虚词意味等的感受。也就是说, 对于《烛之武退秦师》来说, 首先应该借助文本让学生学会诵读, 学会通过诵读准确的表达文本感情 ;其他文言知识并非本课要承担的教学使命, 如果要达成, 也需在学会诵读中进行。
由此看来, 马超俊老师以诵读为主线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 有其可取之处。在A案中, 马老师由“初读”“研读”“品读”到读后的“合作探究”, 突出了诵读的主线 ;在B案中马老师由“质疑问难”“因声求气”“披文入理”, 再到“合作探究”, 也是以诵读为主线。
而朱新敏老师的AB两案是不符合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规定”的。朱老师的AB案, 目标相当泛化, 除了目标4外的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意一篇文言的教学设计中都可以。而AB两案中的目标1, 又有把高中阶段所有文言文的语言学习目标“集中”到一节课上之嫌。像“了解古今汉语的联系”“学会评点式读书法”“尝试读写结合”“古为今用”“掌握本文说理、写人艺术”并非苏教版教材的规定。试想, 若持此设计进入课堂, 苏教版教材规定的文本研习内容用什么时间来完成? 如此繁多的教学目标又需要多少课时才能完成呢? 所以, 同课异构要尊重教材编写上的规定性。
所以, 教材的规定是同课异构时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一极。虽然教材本身不能完全作为教学目标设计上的顶层规定, 但教材至少暗示了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向。因为教材本身一直肩负着践行、落实课程标准的使命。苏教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规定, 可见一斑。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课程”依据
同课异构时, 教学目标确定的真正顶层在哪里? 怎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才是真正有教理依据的教学追求呢? 笔者以为, 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才是同课异构时最重要的教理依据。也就是说, 设定教学目标时, 首先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
一般的说, 同课异构时应该遵循的教理依据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论、教学论、设计论、认知心理学、阅读教学心理机制、学习经验”等。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即课程标准, 又是运用课程论、教学论、认知心理学、阅读教学心理机制等开展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长期以来, 高中文言教学是高考考什么, 就教什么。新课改进程中, 许多教师接受了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成等理念, 却很少依据课程标准去设计文言教学。因而造成文言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与考试, 语文教师只凭借经验、只看课文内容取舍、确定教学内容。而作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最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每每被教师遗忘。
而语文学科又是最为活泼的学科, 有一点风吹草动, 语文教师便应风而起。当浙江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觉得理念非常新, 纷纷仿效, 以致中学所有文言课都指向“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当巢宗琪教授提出要“做好语言教育的统筹研究和整体设计”, 教师便觉得人文性过头了, 语言教育才是语文本色, 是语文追求……
应该说, 专家的见解有其合理的成分,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但语文教师在语文思潮中要保持自己的冷静与沉着。要充分认识到, 真正能够引领、评价语文学科教学的, 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或者说, 理解专家的“高见”, 要放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去会意。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样的文言作品来说, “课程标准”是怎样“规定”的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第9条中, 是这样规定学习目标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 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在“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之“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中, 对于“阅读与鉴赏”中的文言阅读教学, 又作了如下规定 :
6.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 教师可适当点拨。教师对文言常识作必要的讲解, 要注意“少而精”, 重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行探讨,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7.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指导诵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从高中课程目标的规定看,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其方式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和“诵读”, 其途径是“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 其内容重点是了解并梳理文言语言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其训练的要领是“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从“实施建议·教学建议”看, 文言语感养成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角色是“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障碍, 养成“诵读的习惯”。而教师的角色则是“指导与点拨”, “必要讲解与启发”。教师实施文言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是诵读, 教师在文言诵读过程中的主要使命是激发和指导, 教师开展诵读的主要取向是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对照文言文课程标准看, 上面两位教师同课异构中的教学目标, 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安徽朱新敏老师理解文言学习“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等主要目标和学习重点, 但在教学实施方式上却忽视了教材的规定性与课程标准强调的“诵读”方式。而马超俊老师A案确定的教学目标, 虽然以诵读为主线, 但诵读的目标内容却偏离到人文性的追求上去了, 没有指向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是以笔者在其教学设计中找不到他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标、主要途径和内容重点。这样的教学, 是“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课堂, 学生文言语感的底子就会非常薄弱。
综上所述, 同课异构时,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由学习经验、教材规定和课程标准等教理依据共同促成。在这些教理依据中, 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顶层依据, 而学习经验、教材规定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基层依据。要开展高质量的《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 其顶层设计首先应指向课程标准, 而不是学习经验。因此, 从这个意义出发, 我们才提倡在考虑学生学习经验、教材的规定性后, 把课文当作课程的一个例子来处理。
参考文献
[1]朱新敏.《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7) .
[2]马超俊.《烛之武退秦师》同课异构[J].中学语文教学, 2013, (4) .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 2009, (10) .
3.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三
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数学概念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概念建立,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同类事物中若干不同的例子,对比它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以归纳的方式抽象出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获取新概念的形式。概念建立属于灌输型学习的范畴。一般认为,小学具体概念的学习适合采用概念形成策略,因为具体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容易通过直接观察而揭示出来。二是概念改造、启发,指学习新概念时,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为依据,将新知识进行加工,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新概念或者纳入原来的知识结构中,扩大它的内容,或者对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取新概念。本文借《面积和面积单位》两种不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概念学习的随想。
简案片断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现在我想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每组同学把老师发给你纸上的图形涂满颜色,先涂完且涂满的获胜。强调:要用黑油性笔涂色。
生:因为这样不公平,第一组的图形面小,我们的面大,差的太多,所以无论我们怎样涂的快,都不可能获胜。
2.对,这位同学说第一组的面小,他们组的面大,其实就是说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大,每二个图形的面积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面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概括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意义
1.说到面的大小,就不能不提到物体的面,请同学们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的表面,感觉一下,谁的表面大?谁的表面小?引导规范地说:数学书的表面小、课桌的表面大。
2.谁来摸一摸或指一指老师手中这几个物体的表面。
苹果;笔筒;圆柱
3.将圆柱卷着一个长方形纸片,一边贴在黑板,师慢慢移动小棒,展开长方形,再固定)表示一个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语气中强调“大小”、“表面”)。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也有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大小)
三、概括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感觉到很神奇,圆柱体的侧面是展开竟然是长方形,对吗?实际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是由封闭图形围成的,那么同学们想想,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么?
1.请看幕布,问:这几个图形中哪能几个能比较大小呢?(出示课件)
2.这三个封闭图形,哪能个图形的面积最小呢?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上面的《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老师就是运用概念建立这一学习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现实中的面)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了找面、指面、摸面、说面等学习活动,通过反复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获得多种感性认识,从而把抽象的概念物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面的特征并归纳出面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面的初步概念。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小学阶段的概念学习大部分都采用概念建立这一学习模式。
简案片断二:
师:面是什么?
生:面条、面粉、脸面……
师:还有什么?(老师比划黑板表面,就叫板面)
生:还有桌面、瓶面、书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面有很多很多的
师:对,面是有很多,讲不完,这些面肯定在哪里的?
生:面一定在“东西”的表面
师:“东西”?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物体,面一定在物体的表面,有平的面叫平面,还有曲面,请你试着画一个面出来,比如画你自己铅笔盒的上面。
师:请你观察一下,你所画下来的面是怎样的?同桌互相比较一下。
生汇报画下来的有长方形、椭圆、正方形等等,他们都是发现有的面大些,有的面小些。
师:长方形、椭圆、正方形等都是封闭的图形,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物体的面画下来,一定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而且都是有大小的。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学生对“面积”并非一片空白,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小朋友,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和“平方米”对他们来说,还都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发生联系。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对面是什么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类推出面积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不只培养了学生的发明能力,而且培养了同学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学生始终在兴奋中考虑、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通过不时扩充和完善比较的方法,理解面积单位的独特作用。使同学在实践与考虑中不时地碰撞出发明思维的火花。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溢了挑战和乐趣。突显特征——强化本质——回归生活,这属于概念改造、启发学习模式,即概念是概括出来的,把共同点抽出来的一个过程,借助经验的改造,然后把经验进行提升,通过观察、抽象、概括、比较,体验概念改造、启发的活动过程。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本质属性的把握与强化以及非本质属性的弱化。不论是概念建立还是概念改造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数学本质是一种表达,不是一种判断,在一种范围内,给它一个空间,作为一种表达的存在。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抓概念的要点,突出关键词,设计变式训练来分析概念的正、反例,以获得对概念的正确认识。
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这一点主要是相对于概念建立来说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概念建立作为小学数学概念的主要构建方式。教学中概念的有效建立必须是在对认知材料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如认知材料有哪些类别,如何适时适度并以适宜的方式对认知材料加以提供和择用,认知材料在概念形成中有哪些支持性策略等。这些都是优化概念建立的重要视角与有效依托。
3.就概念改造来说要注意概念的延伸和概念之间的互相比较,把握好几个相关概念:上位概念(或概念的弱化),如长方形——平行四方形;下位概念(或概念的强化),如长方形——正方形;同位概念(或概念的平行),如四边形——三角形。
4.“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篇四
我反思的材料。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
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同课异构教学,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总之,这次培训中心老师们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内涵,给我们教师注入了一份新鲜的血液,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培训中心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期望,牢牢抓住这次课堂改革的春风,为槐荫教育、为我们身边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奉献自己的力量。再次感谢培训中心的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次不可
多得的学习机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5.关于同课异构活动心得体会 篇五
一、语言素质高,教态亲切,口语流利。两位老师甜美的嗓音,优雅的教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不仅嗓音优美,而且口语流利,发音准确。我认为这是每个优秀老师必备的素质。我自己也要在这个方面多加努力。她们上课的时候都是面带微笑,极具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从而很好的完成教学。
二 教具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良。
两位老师都精心制作了课件和教具,富有创意。课件 十分精美和流畅,能充分配合教学进程实施和展开,极大丰富了教学的层次。
三 课堂设计各有千秋。
1、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课堂活动设计丰富。王莉莉老师把自己的家介绍给了大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而邱瑞锋老师直接带领大家参观她的新家,边参观边学习,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形式多样。
3、Pairwork 的设计和组织效果好。在小组活动中,老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克服开口难,怕开口的情况。从而激发学生说英语的表现欲。比如在邱瑞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都非常的活跃,积极的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配合好教学。
4、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都能很好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比如说 good 、excellent 、wel l-done 、clever等以及学生的自我鼓励鼓掌。这些都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水》一课同课异构教学学习心得 篇六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次在野川中学听了冯英荣和吴凌凌两位老师的课收获颇多,感受很深。
首先,吴老师课前交流让学生放松心情,拉近了师生距离,接着抓住文章重点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贯穿整节课,设计巧妙,深入浅出,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多样,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运用图片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冯老师的学案设计以思考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整节课除完美的引导外,还注重朗读训练、写作训练,让学生从心里感受缺水之苦、有水之乐。同时,课堂上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水的重要性,整节可实现了读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尤其,冯老师说:“一节课的结构不追求完美无缺,但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更深处。”给所有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相信,她的这种理念将会在更多老师的课堂中体现出来。
7.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七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同课异构,意义,策略
“同课异构”是一种基于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问题,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处理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关系到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问题,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高中课程的推进,同时关系到学生是否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一、高中政治教学应用“同课异构”模式的意义
首先,在高中政治课中应用“同课异构”模式,是对教师素质的一种考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课程,将学生分层次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提高很多。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下工夫,还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能达到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例如,教师在如何设计导入课程、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布置课外作业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这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重大考验。
其次,“同课异构”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如今这个知识、信息都突飞猛进的时代,万事万物都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特别是教育事业,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去粗取精,想方设法适应教学的发展需要。
再次,“同课异构”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同课异构”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热点问题的判断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应用“同课异构”模式的策略
首先,高中政治教学应用“同课异构”模式,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长并成才,使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量变的基础上达到质变。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关注和了解,知道学生的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
例如,高中生的心理处于一个未成熟但是将要成熟的阶段,对一切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特别是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将一些学生不经常接触到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其次,高中政治课要推广“同课异构”模式,要整合课程资源,优化问题设计环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利用能力,关系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在问题的难易上面要考虑周全,不仅要满足水平较高学生的要求,也要照顾到一些水平较低学生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不断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不仅要利用和处理好教材,还应合理利用校本资源和乡土资源,对能够获得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更加到位。
最后,高中政治教学采用“同课异构”模式,需要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一个完整的课堂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是师生互动的结果。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铺天盖地的讲授,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对政治课缺乏动力。每个人都是有思想的,学生也是有思想的,他们在课堂上也是需要被重视的。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给教师更多的反馈,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所以说,课堂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应该是民主和谐的。在这样的气氛下学习,学生就能够对要学的内容感兴趣,对自己的成长有信心。
8.教学组织对“同课异构”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探究 同课异构
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在新课改条件下,有效教学被具体化为一种教学理念,即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不同的教师可表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然而,同一版本的教材,要在不同的地方让不同的学生和教师使用,不见得适合文化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常出现“同课异构”的现象。
一、同课异构中存在的问题
同课异构的核心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表现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单纯改变各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这一点也是最常见的问题。由于现代教育观点的改变、新课标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为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体现自身对教材的解读和整合,刻意变化课程中各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这样的操作体现了教师在努力迎合新课标的实施,且有不少的出彩之作,但也不乏败笔之处。这样的问题又让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不知该还是不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以及怎么整合。
2.面面俱到,重点反而不能凸显,难点也未必能突破。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要求突出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于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许多实验,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多媒体上播放的实验等,尽其所能将相关的大小问题讲全。这样做反而没将这个知识点讲透,使得教学思路显得混乱,重难点不能凸显,学生也被“引导”得云里雾里。
3.“伪探究型”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不自觉地寻求最有效教学模式的教学,特别关注有利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教学。因此,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整合时难免出现矛盾心理,并最终选择先达成知识目标,再进行实验探究。这样的操作在表现上既有实验教学,又有高效的教学效果。以(华东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有不少的教师先告知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再让学生操作实验,以验证性的实验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减少了学生犯错的机率,教师上课感觉非常顺畅,但学生学习方式更被动;学生的课堂表现看起来似乎起点更高,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却有较大的欠缺。
4.主体的角色仍未转变。在常态课中,教师仍旧常常以讲解为主,极有条理地按自己的思路将一整堂课讲完,学生在教师的滔滔不绝中常扮演忠实的听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似乎在公开课中才更受关注。
5.整合教材时常脱离学情。在平时,教师备课常就一节课备一节课,少有整章一起备的,也较少联系整本书的内容。另外,教师备课时常根据教材备,对学生的情况却关注相对少,一般也是根据往年的经验进行备课。这样的备课习惯使得课堂教学有效性打了折扣,这个问题在年轻的教师身上尤为突出。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常开公开课进行磨课以提高能力。
二、教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整合方式多样性。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不同的教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或特色,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有效教学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坚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教师应保持对教材的理解应坚持整合方式多样性。因此,不必用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富有创意的、新颖的、灵活的教学是应该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2.教学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两者在教学中的作用略有不同,即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主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具体表现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的整合情况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演绎。
3.教学内容强化过程性。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是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论和过程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生成概念、探寻原理、追究本质,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建构。
4.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张扬。
三、整合教材的策略
1.合理组织,促进自主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能力,尽可能将各教学环节设计成学生活动,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作为“助理”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华师大版科学(八下)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课中,教师将每一个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根的形态和组成”由学生观察菠菜、豆苗、大蒜苗和葱的根并总结完成,“根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内容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观察豆芽的根毛、根尖和根尖四个区域的特点,并让学生通过观看根尖结构挂图,对照课本知识归纳根尖各部分细胞特点和细胞的功能。在整节课中,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手动脑,教师则根据学生情况精心指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动手做实验,而不是看领悟早的同学做实验。
2.引导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在学生活动的内容上,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活动内容,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探究性实验。在问题的设计上,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并充分渗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课中,在观察豆芽的根毛、根尖和根尖四个区域的特点时,如果根据课本的活动步骤直接让学生对根尖进行观察,则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先找出根毛,再对根尖进行定义,然后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根尖进行仔细观察,在充足的活动时间下,学生能够惊奇地发现短短的根尖居然会有这么细微的差别,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根尖各区域细胞特点进行探究的欲望,也培养了他们耐心观察、仔细实验的习惯。
3.讲练结合,培养归纳推导能力。要使学生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将讲解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在活动的编排中,教师要仔细推敲如何提问,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分析与归纳,尤其要让学生发表意见,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及得到的结论等与全班同学分享。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在探索中培养归纳推导能力。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课中,在观察根的结构挂图这一活动环节中,当学生归纳出各区域细胞的结构特征后,根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一原理,要求学生对照挂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比较,尝试着归纳和推理根尖各区域的功能并及时做出评价和鼓励。
4.学以致用,促进知识迁移。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教学过程常常与实际生活脱节,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抽象难理解,为应付考试而不得已死记硬背。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科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其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在知识巩固这一环节将现实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思考解决。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一课中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移栽苗木时,常用带土球起苗法进行栽植,对起苗过程中不能带上完好土球的植株,要把裸根沾上泥浆,再用湿草和草袋包裹,这是为什么?请解释原因。又如,在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一章第五节检验水的存在一课中可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常常使用护肤品对皮肤进行保湿和补水,那么这些护肤品中到底有没有水给我们补充呢,你能否对此进行验证?此类问题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合理的运用,学生也会慢慢习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当然,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过程,它需要教师关注学生、钻研教材、用心磨课和不断积累。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同课异构心得 篇九
——记“同课异构”公开课经历
作为教师,公开课应该是一项必修课题了。而提到对公开课的感觉对无疑是“累”并“收获”着。做过课的老师想必都知这其中的滋味吧。而这次的公开课对我来讲确实是个大阵仗,大挑战。这就注定它所产生的两种滋味也必是放大了倍数的,下面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宝贵的经历,总结一下收获吧。
5月中旬接到学校的通知:本月25日在我校举行9区15校的“同课异构”交流活动。而我将代表学校八年级语文参与此次交流,接到通知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忧的是自己经验不足如何担此重任,压力山大呀!踌躇解决不了问题,观望只能坐以待毙,我要做的只能是尽最大的努力去“磨课”了。
说到“磨课”这次真的对这个“磨"字有了深切的体会,想要上好一堂课必得仔细研磨深入挖掘才行。这次所同课异构的课文为《俗世奇人》。第一次教学设计思路为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面面俱到,唯恐丢了这个要点,少了那个难点,自己琢磨了两天,又查阅大量的资料借鉴来借鉴去设计的自己有点满意了,才交到郭校处给我把把关,因为郭校是语文届的前辈,是特级教师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结果却让我很受打击,因为郭校几乎让我是手足无措,“内容太多,重难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分明。让学生一课一得方为上策”。得出结论:
删-突出。一个字“改”。
经过若干次的“设计—推翻—再设计—再推翻”的仔细考量之后,终于得出了我的第一次试讲教学设计。在吸取经验之后痛定思痛舍了情节的一波三折,终于在周日晚上拟定将“把握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特色”分别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各个环节也最终初步定下来,风格还是我的“以读代写”模式。
由于时间仓促周一没能试讲,最后周二用七年四班试讲。临上课之前我又觉得是不是应该把握一下人物刻画的方法为重点呢?于是决定大胆尝试一下。试讲比我预想的要顺利,孩子们很配合,最后得出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是冯骥才刻画“泥人张”与“好嘴杨巴”的一个方法。最后的课堂练笔就是学以致用,描写他们班的张然转笔的情形。最后一起评课的时候则得出最大问题就是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在环节中不能很好很明确的凸显出来,感觉每个环节都有点蜻蜓点水之感。起初自己还有点不认同,可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将所有环节回顾了一下,还真是这么回事。我再一次茫然了,第一次试讲郭校给我提了三大点8小点建议,也感谢小孟、欣欣给我的支持和建议。得出结论:细化-突出。两个字“再改”。
总结经验教训将重点放在突出重点上,既然将学习刻画人物形象为重点,那就围绕着它努力吧。我企图从别人的课件教案中寻找点思路查阅了很多网上已有的课例、设计、成品教案,最后都没有太大的收获,后来想想但别人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不能套用。做种我绕了一个大大的圈,又回到了原点,拿起了语文课本当起了学生仔细地读
起了课文。想着我要是学生我应该怎么学?那一段最能体现泥人张的手艺高?哪一段最能体现杨巴的嘴巴巧?什么写法?让我来写怎么写?一连串的疑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终我决定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凸显细节描写的好处,自主学习体会侧面烘衬对杨巴好嘴的体会。得出结论之后真的很高兴,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专利的呦。可真正效果如何还要等到第二次试讲方能见分晓。
第二次试讲在八年一班,唯一没有做课任务的一个班,本想八年级应该会比七年级的效果好些。可事实上第三节英语试讲第四节再语文试讲,加之课前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连课文都没读,这堂课效果一般。但可喜的是思路终于对了顺了,就本身教学设计而言终于没有太的的问题了。第二次试讲郭校给我的建议变为了三小点,很欣慰是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的那种没白付出的感觉,一下子觉得这几天都熬到后半夜,分分钟钟都在琢磨的付出都值了。得出结论:细化—完善。四个字:继续小改。
又是一个不眠夜,经过认真的准备,在激动与忐忑中开始了我的正式授课,本想多日的付出总应该取得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可事实却并没有我所预想的那么成功,还是经验不足准备不周啊。没有准备扩音器让评委王校长说我的声音太小了,后面的老师听的不是很清楚,录像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唉,都怨自己千想万想忘了这个茬,临上课想去取也没来得及,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了。不过所幸的的是听了另外两位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一堂是二南开方琳方老师的课,她的课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而且她的教学设计应该也是出自原创,要么自己要么
是一个团队。因为够新,够人文气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堂语文课的突破口着实是另辟蹊径。但效果却很好,很容易使学生引起情感共鸣,我不禁钦佩这位方老师的聪明细腻来。她的课真的给我一个新的思路新的拓展。另外一位杨村五中的汪培汪老师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小说与剧本不同文学体裁表现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多角度探究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无疑也是一种注重语文味的语文课,这种教会学生鉴赏的想法是让我十分欣赏的,可初中的学生应该接受起来有点吃力吧。
这次9区15校的“我的模式我的课”同课异构交流展示活动已告一段落了,但作为我教学经历中第一次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教学活动来讲,这次经历对我来讲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有了十分厚重的收获。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给我们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同时给了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了想要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如何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深刻的认识到不能拘泥于一个小天地里,要多关注快发展,教育科研迅猛发展,教坛新秀层出不穷,想要不被淘汰就只能勤学苦练,多方学习促己发展。这是我此次参赛最大的体会,真的觉得以前的自己有点像一只坐井观天的小蛙。也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让自己尽快的成熟起来,以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我的学生能收获的再多一些,也不负为人师的重责。
最后,我还是要再次的表示感谢,感谢郭校对我的课进行的高水
平的指导,令我豁然开朗,回想这节课,大家在一起探讨的氛围是多么温馨,每个人都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令我感动,让我受益匪浅。成长的路上有你们,我感到自己很幸运。今后我会继续努力的!
滨海实验姚远芳
10.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
我有幸参加了在县第三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异地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几位老师分别执教了同一课题,但给人感受到了每位老师的不同的授课风格,形式多样,展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
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虽然一样,但是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徐老师的课平实、质朴,好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时而舒缓、时而激情澎湃,让我们身临其境,同时她让学生熟读课文,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寿光世纪教育集团的魏老师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她让学生自主读书释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升华感情,在读中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作用,学生真正体会到情感后,就势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听魏老师的课似乎听评书一样,是那么的让人着迷。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孙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番感受,孙老师给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感受课文的内涵,在教学时让学生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去交流。
在短短的40分钟里,老师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短暂而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对生字词的解读,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理解生字,为理解课文的内涵扫清了障碍。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优势,决不能放弃。所以语文的课堂改革大家一定要记住:先夯实好基础,然后追求创新,决不能放弃我们的好传统,片面追求创新。
同课异构各显风采,大家的设计都有独到之处,教学风格各异。教学设计是一位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把握的程度的体现,是教师如何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体现,是教师如何用教材资源的开发资源的体现。在课堂设计中,大家都体现了课标要求,大家尽量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11.物理“同课异构”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同课异构 课堂教学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8-0057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教学内容的课,由不同学校不同备课组的不同教师根据学情、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的特征,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由于教师不同,所上的班级学生情况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就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不同的课。为了上好课,教师需要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课异构,对听者而言,通过听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更有对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听课教师将不同教师所上的课进行对比,找出上课教师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普通高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促进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15年10月16日在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举行了第二届课堂教学“开放日”暨四校“同课异构”活动。我听了三十三中李老师和武鸣高中欧阳老师的必修3-1中第二章第六节《导体的电阻》的教学。通过各位同行的评课,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在此从引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
一、引入新课
这两节课的不同引人,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智慧和教学风格。就物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性而言,用实验引入新课,被绝大多数教师所采用。实验引入新课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比较两位教师的课堂引人。
[李老师]老师表演小魔术,让一个电阻丝与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往电阻丝吹气,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问:吹亮灯泡的奥妙是什么?
[欧阳老师]让语文课代表阅读课本P59“说一说”,然后根据书中所说的新闻,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分析:李老师表演的小魔术,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几分钟的小魔术,瞬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欧阳老师的引入是通过书中所说的新闻,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她的引入,是要创设物理情景,通过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但相比之下,实验魔术表演是个亮点,更能瞬间触动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两眼发亮,寻求知识的愿望更加浓烈。
二、自主学习
物理是一门带有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科。探究性学习应以“问题”为基础,“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载体,而教师可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产生学习的需求。下面比较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李老师]复习公式R=U/I,大胆猜测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欧阳老师]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____。
导体的电阻跟它的____有关,跟它的____有关,跟它的____有关。
2.导体的电阻规律: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____,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____;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表达式为R=____式中ρ是比例系数,它与导体的材料有关,是表征____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3.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____,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而有些合金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常用来制作____
分析:李老师让学生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寻求新知,知道可以通过伏安法测电阻,指出本节课主要运用逻辑推导法进行教学。欧阳老师是直接让学生预览本节知识点,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网络。两位老师的处理各有千秋。但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李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更科学有效,教学气氛更浓厚。欧阳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内容,符合教学要求,常规细化,可以课前完成。所以,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创设自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自主学习思考。在物理课堂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想象,无拘无束地探讨,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而不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是“听”。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探究性,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同学合作的技巧。下面分享两位教师的做法。
[李老师]
(一)逻辑推导:(学生推导)控制变量法。
1.导体的材料、S一定,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长度L的关系。n个电阻串联,由串联知识有:R串=____R0,又因为L串=____L0
结论:____
2.导体的材料、L一定,导体的电阻R与横截面积S的关系。
n个电阻并联,由并联知识有:R并=____R0,又因为S并=____S0,
结论:____。
3.结合1和2,有____,所以R=____。
应用一:阅读课本P58,思考与讨论,思考材料中的2个电阻有什么关系?
(二)阅读电阻率表,我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不同材料电阻率____;
2.纯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
3.純金属的电阻率比合金的电阻率____;
4.合金的电阻率____的变化而变化。
[欧阳老师]
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
探究方案一,实验探究发法。
1.实验方案:同种材料,S一定,改变L,测R;同种材料,L一定,改变S,测R;不同材料,L相同,S相同,测R。(教师演示用欧姆表测量电阻,学生记录实验数据)
(1)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
(2)导体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3)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
小结实验,得出结论:____
探究方案二,逻辑推理法(辅助方法)。
(1)分析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的关系;
(2)研究导体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在以上两个结论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分析:从整体设计来看,李老师采用的探究方法就是逻辑推导法,而欧阳老师先采用实验探究法,后采用逻辑推导法。从学生的掌握能力及效果来看,李老师只采用一种方法,效果更好,她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体现了她扎实的教学功底,并且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训练,且渗透了科学情感和价值观,高效实在,学生也易接受。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讲解不细致,如电阻率的单位没有提及等。欧阳老师用两种方法进行探究,内容多,讲得多,没有时间进行练习。而且采用欧姆表测电阻,学生没有学过多用表的使用,如机械调零,欧姆调零等知识,学生会“打嗝”。况且在演示的时候电阻丝的电阻很小,指针偏转幅度比较小,难读数,也不标准。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减少探究的时间,比用伏安法测电阻容易操作。
听了两位老师上的课,我深受启发。在课堂教学中,两位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欧阳老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这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适时的思考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探索、交流的有效性。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物理界同行们不仅探讨了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交流探讨了整个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深切体会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及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的个性,真正体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为教师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四校同课异构活动恰好给我们提供“三人行”的机会。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每位参与的教师都收获了不止一种思想,不止一种方法,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参与,认真总结,将学到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实效。总之,教师的实验场地在课堂。“同课异构”为教师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平台。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探索、实践——再认识——再探索、实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2.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确定课题
在教学理念中,课例是其重要载体, 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集中体现,为此,选取课题非常关键,为提高课例研究的针对性,在明确研究内容前,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分组座谈、集体调研以及个别访谈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教师的想法,并及时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每学期同课异构的课题。
二、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特点以及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后,在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和设计,因教师之间生活阅历、思维模式、 工作经验等均有所不同,其在教学预设中通常会采取不同切入点和构思。为此,该环节我县教研团队要求教师在教研组长的领导下,首先各自进行独立备课,完成课堂预设,要求教师能够结合个人所长来进行课堂预设;再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说课交流,由教研团队成员共同设想教学效果和分析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最终形成“同课异构”课例。
三、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简单来说就是指说课、听课、评课,教研团队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担负“观众”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担负“演员” 的角色,在教研团队内各教师并无执教者和听课者的区别,而是通过这个平台来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不断成长, 从而真正意义上发挥听课和评课的作用, 而不是仅仅对讲课者的教学能力、教学表现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同行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讲课者的教学能力,并以此良性循环,最终构建起互利、合作的关系。对讲课者与听课者来说,课堂就是一个反思、诊断、改进的 “靶子”或者素材。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 教研团队成员首先应当在本校进行该课的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结果对教学中遭遇的困难进行反思,在参与教研活动时能够带着问题参加,并从同行中学习借鉴, 有效借鉴遭遇的困难。
四、共享智慧
“同课异构”音乐教研就是一个“为教师所参与”“为教师所有”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此,我县音乐教研团队专门在音乐教研网上开始了两个模块以便教师能够相互交流。
五、应用分析
开学初,由吴校长牵头召开教研团队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的教研任务,各校教研组组长,各年级、各学科备课组组长全部参与会议。然后由各备课组长整体负责,通过与同组教师的交流探讨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同课异构”安排。主题一确定,大家明白活动意图后,教研团队内的教师先要凭借自己的积累和智慧,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内容,设计出最能突出自我特点的教学方案。
异构篇目———《大树桩你有几岁》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次大家教学个性的呈现。下列导语便是出自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大树桩你有几岁》导语设计。
1.肖老师导语设计:创设情境,音乐图片导入法。
多媒体显示图片,配乐钢琴曲《大树桩你有几岁》。欣赏美图,走近森林,领略树木魅力。
沙汀《航线》:“系在枯树桩上的破船, 远远的镜子样晃着的湖泊和河道,都明明白白地望得见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会树桩的美。
2.蒋老师导语设计:活跃教学氛围, 谈话导入法。
老师来猜一猜你的年龄:
有节奏地问:
X X X|X X X|X.X X X|X--|
同学呀!同学呀!你呀几岁啦!
出示大树桩的图片,猜一猜大树桩的年龄,引出课题。(播放歌曲《大树桩你有几岁》)
3.温老师导语设计:营造诗情画意的唯美。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唯有树木恒久不变,树桩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它的年龄,让我们一起通过《大树桩你有几岁》来学习如何辨识树桩的年龄。
……
以上所述案例是我参与音乐新教材同课异构时和各位老师的不同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不是为了证明孰优孰劣,在“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前提下,只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其意在切磋,共同研究、分析、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疑难问题,让成熟教师的先进经验能够带动、辅射到每一个年轻教师。
总之,“同课异构”教研方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教师能够在教研组中发挥个人所长,并不断学习他人经验,完善和提升个人教学能力,更好地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严金梅.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构建优质音乐课堂[J].儿童音乐.2013(.5):42-44
13.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十三
心得体会
交砚中心校——xxx 没有比较,就看不到有差距!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名校长(王友波)工作室2017年11月9—10日在惠水二中和罗甸民中举行的两县三校同课异构教研交流活动。本次活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教法和把握,成功地为参与教师带来了一个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更容易学到同仁的优势。
通过听课学习和讲课,我体会到同课异构交流活动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它能够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透过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和机会。
一、拓展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够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在准备这次课的过程中,大家就每一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年轻教师也用心献言献策。思想发生了碰撞,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三、相互比较,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到达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课标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看,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资料。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善和完善的设想。透过这次活动我更加认识到,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就应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资料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交流与研讨中,我发现了自身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个性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课堂教学上,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的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
14.“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四
刘桥小学
钱立宽
11月4日,我参加了支河乡中心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这两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陈辉、张燕两位老师在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两位老师激发兴趣——探索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两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两节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利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展示自我的平台。
15.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深入理解课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因为是“同课”,可比性较强,观摩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揣摩设计者的教学理念,对 “异构”形式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形成自己个人的观点。在交流的时候进行思维碰撞,“亮剑”过程中把个人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开诚布公地和同伴交流, 及时纠正一些认识方面的误区,促使自己对课程标准精髓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让更多的一线教师真正领悟什么教学行为才是在践行课程标准理念。如同样是俯卧撑练习,有的教师是直接用军事化形式,简单的布置多少组多少次,学生带着消极情绪完成练习。有的教师将俯卧撑融入到“俯卧撑抢球”、“指南针”等游戏中,学生在兴奋中完成任务,意犹未尽。
二、形成教学风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课堂,一味地去模仿名师课堂,结果只会是“四不像”。“同课异构”让观摩教师欣赏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素养、不同性格气质教师的课堂风采。观摩教师在不同教师的课堂里能借鉴到有价值的教学风格,根据自己的特性有选择性的吸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创设情境教学,将各种动作要领改为顺口溜,通俗易懂,使学生一听就明白,学生被教师的语言深深吸引。动作技能强的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多做示范,漂亮潇洒的示范动作,会让学生对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以技服人是体育教师的一个有效教学策略,尤其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对技能强的体育教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学生自然会听教师的话,从而减少了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把有限的时间全部用于体育教学之中,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升分析能力
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呈现出来,什么样的形式手段合理高效,通过对比能让教师一目了然。但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依据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规律,只有清楚学生情况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措施,这个过程就是学理分析的过程。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给予观摩教师最直观的对比分析机会,不同教师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后学生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可以分析出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应该适用于哪些学生,从中能分析出不同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规律。经常参加不同类型教材的 “同课异构”活动,能增加教师教材教法的储备量,对不同学生在学习同类教材中会出现哪些困难了然于胸,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学理分析能力,为日常的体育教学设计提供便捷。
如水平三五年级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初学者有上下肢不协调、左右脚不分、摆臂不到位、下肢力量不够等现象,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不同的教辅措施,做到针对性强,有的放矢。
四、提升课堂表现力
课堂表现力是教师成功开设公开课的重要因素,表现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表现,是教师自信心的重要体现。很多教师说话放不开,尤其在观摩人多的时候显得更加紧张,这些都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能欣赏到不同教师的课堂表现力,在课堂每个环节之中的表现方式,包括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和学生沟通、如何及时评价、如何处理偶发事件等,在突破同样教材的重难点时,不同教师是如何处理的,这些都是学习借鉴的契机。有的教师会“忽悠学生”,有的教师会“一惊一乍”,有的教师是“老古板”, 有的教师是“笑脸娃”,有的教师“敢于认错”,有的教师“师道尊严”……风格迥异的表现,会打开观摩教师的“思维之门”。 在别人成功做法的基础之上融入自己个人元素,教师的课堂表现力一定会得到全面提升。
五、激发研究热情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针对性强,切入点小,可比性强,以具体的课例为载体, 教师在点评交流中有话可说,所以教师对这类教研活动很感兴趣,期盼能在活动中学到有价值的“金点子”,甚至能直接移植别人成熟的教学手段,以此解决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因此,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培养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利用自己的教学班级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多人同课异构”延续到 “个人多班同课异构”研究,养成在日常教学中研究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在改进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16.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六
关键词:同课异构;信息技术教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101-1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研方式,“同课异构”现在已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同课异构的含义在于,对于相同的教学课程,不同的教师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之间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并研发出更好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同课异构的出现可以良好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加深对于同课异构的认识,可以构建更为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一、形成教学模式框架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而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往往是“教无定法”,教学方式方法十分多样。但如果是针对一节具体的课程,或者是要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时候,那么能起到最佳作用的方法往往只有一两个,同课异构就是通过对于课堂的研究,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课堂的效率。
1.流程
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教师应从课本入手,找出即将讲解的课程中的重点问题。随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引导的方式将学生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围绕重点问题进行教学。在此期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训练,并且还会通过说话的形式进行语言能力的提升。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在利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法来进行教学时,应注重方法的递升,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是不断攀升的。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之后,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再将知识的运用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大胆运用自己理解的信息技术知识。
2.“不构”与“构”的比较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于教材的阅读往往是逐段进行的,这说明教师并没有重视如何处理教学中的重点,这就会导致教学的质量下降,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的,使得教学的效率不能有效提升。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交换彼此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相互的教学思想,这种交换能够使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得到解决。总之,同课异构的教研方法能使各类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得到整合,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完善生成系统
1.建立模块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预设不足。利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可以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类情况进行整合,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际的教学情况总结出相应的教学资源,并建立出相应的模块。
2.策划连接
在教学中,无论学生的表现是否在教师课前的预设中,教师都应该利用引导的方式使预先设定好的教学模块完整地进行连接,而不是在课堂上完全放任学生,使教学完全变成被学生牵着走,最后不得不抛弃自己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要做到良好地掌控课堂,教师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与课前预设不一样的情况,将各个模块进行巧妙的连接。利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自己预设的模块,而如果学生先对未出现的模块内容进行了讨论,教师也应利用提问等方式,将学生讨论的重点拉回到预设的模块中。
3.形成系统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因此,其经历的学习模块也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课堂上的教学模块进行预设。作为引导者,教师应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服务。在教学中,不同的模块之间会有不同的连接方式,这就会形成一定的系统。
三、优化评价体系
1.传统课堂评价的缺陷
先进的课堂评价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但过于老旧的评价体系只能使教学受到制约,不利于其效率的提升。以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2.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同课异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教师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而形成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體系重视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价,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此外,同课异构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方法、创新思维能力都十分重视。这种先进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良好的提升。
17.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篇十七
丁**老师在讲解这节课时,教态优雅大方,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堂活动都准备的非常充分,这一点我比较佩服。整堂课的课堂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基本掌握歌曲旋律。关于我向丁老师学习的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开头她让孩子们观看《蓝色多瑙河》的舞蹈视频,画面非常优美,想激发孩子们学习圆舞曲的兴趣。
1、视频播放的时间过长,同学们欣赏那些画面时间有点长,可能会对学生听得这一方面造成分心。
2、另外,教学语言的组织应该再准确一些。比如:学生们在聆听完毕之后,她问学生们:这首“歌曲”的节奏是什么样的?应该是这段“音乐”比较合适。其实,在她身上出现的问题,也是我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学习,来避免今后这些不必要的失误。
3、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学情,以及他们年龄段的理解能力。比如:学生们对3拍子并不了解,却对学生问3拍子的圆舞曲什么风格?这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之外。在学生们不理解的部分,应稍作讲解。
4、让学生每一遍的聆听,都要带着目的带着目标去听,教师也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听,不要在中间走来走去并说话来打断他们的听觉欣赏。
5、课堂上学生做的律动一定要和本节课相关,并前后联系,环节与环节相扣才能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6、课堂教学难点的设置一定要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再教授。不能学生还未唱,就先把问题说出来,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让学生先唱,再针对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王**老师的课看起来非常的轻松优雅,与学生们的互动非常亲切自然。她同样也是采取舞蹈视频导入。但是她让学生们欣赏了一个精彩的片段,然后问学生们“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学生们很自然的回答“跳舞”,王老师总结:“像画面中这样两个人一起旋转,所以华尔兹也叫圆舞曲,舞蹈的背景音乐就叫圆舞曲,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圆舞曲。”整个环节简单干净。我觉得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真的非常精炼而又让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也很有兴趣回答。每一次的聆听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在教唱过程中,她把关注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青年教师最需要学习的一点。专门让学生唱,让学生发现发现难点,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学习解决。教唱非常充分,整个歌唱课学生们学唱的时间也非常充分。王老师反复让学生唱,即使已经教唱完毕,但是学生在自己唱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难点就会及时指出来进行纠正指导。歌曲学会之后,王老师简略教授三拍子指挥图示。学生学习之后,老师挑选学生上台当小指挥,其余同学跟随小指挥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己指挥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拓展部分,王老师设计的是随老师感受舞姿。本来她设计的是让学生们随她一起上前三步退后三步,但是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碰到混乱的情况,效果不太好。这个时候,王老师随机应变,及时的简化了动作,让学生上前一步等三拍,然后退后一步等三拍。这一点充分体现王老师对课堂极强的把控能力。我需要向她学习这种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环节的应变能力。
18.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八
2015年3月28和29日,我校15名语文老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学会名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就是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讲授相似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每一位授课的老师各显其能,作出了不同的课堂展示,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参与这次的教研活动,我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参加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通过听课学习,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通过同课异构活动也给我们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和学习范本。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如陕师大附小王林波老师《童年的发现》课堂在朴实中见真情,灵活中促情感。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老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孩子的思维得以扩散。能感受到他真的用心在讲课,整个课堂很大气,教态自然大方。北京市的王文丽老师在导课部分与学生进行轻松的交流,交流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她不仅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讲给同学听,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王文丽老师的朗读录下来就是教学素材,现场的朗读引来在座所有老师的阵阵掌声。杭州市崇文实验中学的虞大明老师的作文课别具特色,给出材料,用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童话体裁进行创编。小组合作,各尽其能,在短短的5分钟孩子们完成了童话创作。当然这五分钟的创作得益于虞老师55分的精彩教学引导。最后说课环节虞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了学生自信愉悦的习作,我们该做些什么?上海的戴建荣老师的课太精彩了,我个人觉得与其说这是一堂课,不如说这是一场话剧表演。《将进酒》在我上学时对它的定位为这是一篇文言文,掌握句式结构,理清字词句的意思,最后再背诵,很枯燥,很痛苦。而戴建荣老师运用了“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的古诗吟唱教学法。老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我觉得不是在听课,是在欣赏语文教学艺术。课堂中没有表演式的花架子,有的是扎实、真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戴老师堂堂一个七尺男子汉,但他温柔的声线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第一位老师,煽动着每一个人的情感。学生大概不懂古诗的平仄,戴老师不厌其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平仄包括有哪几个声调的字,如何处理平仄声长声短,教学生从读到唱到吟,至半读半唱,这节课学得很实在,学生们始终没有丝毫的厌倦,反而沉浸其中更令我耳目一新。
通过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些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19.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同课异构逐步席卷教学改革界, 其多样性、互动性、创新性完美地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吻合。同课异构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 深入分析教材, 精心策划教学过程, 精心组织课堂结构, 创造教学风格、方法等。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因此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同课异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特点系统地归结起来,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由此可以看出, 同课异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相同, 教师与学生都是自由的个体, 因此彰显的个性不同, 突显出了同课异构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特点。同课异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大力实践为教师的专业化生长创造了条件。
2同课异构之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识渊博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愈来愈烈, 学生学习的领域在不断拓展中越来越宽广, 各方面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种新形势下, 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知识, 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 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和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质量。然而, 要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只凭借自身努力等于杯水车薪, 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 还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之中, 充分认识到自身缺点和他人优点, 以“取他人之长, 补己之短”来一步步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最有效地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方法就是教师的共同备课活动。而以往的经验表明, 虽然这种集体备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 但对于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形成了一定制约性, 使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路很难自由彰显。
为了避免集体备课的不足, 广大教师逐渐探索出了更加有效的同课异构的备课方法。集体备课内容主要是由多数教师针对同一节课分头备课, 再由每一位教师分别以自身的教学风格一一呈现。再次, 就是教师共同进行评价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 每位教师都会收到来自其他教师的各种意见, 根据这些意见来尝试着对自身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最后再进行展示。经过这样细密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 千锤百炼的打磨, 课程质量提升了, 而且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的备课能力和课程设置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3同课异构之策略与实例
同课异构有多师型同课异构和单师型同课异构。多师型同课异构是教研组或备课组多数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共同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或教学方式研讨。首先是由负责人选定课题, 然后全组教师各自进行备课, 再将各自的教学方案集中在一起由全组教师进行研讨, 彼此提出修改意见来互相完善教学设计。然后, 每位教师拿着已完善的教学设计在各自班上进行讲授, 并且邀请全组教师进行听课, 最后全组教师集中在一起开展会议式评课研讨活动。这一过程中, 全组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 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立设计, 在班组内进行个别讲课, 并落实到课堂实践当中, 展示自身教学风采, 最后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总结出了新的提升途径。在探讨过程中, 大家会受到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熏陶, 达到了一种共鸣, 获得新的启发, 促进了全组教师共同协作发展。
多师型同课异构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 为教师教学交流、沟通搭建了广阔平台, 促进了教师个性发展和自我突破性成长, 很好地避免了教师对教材的误解和对教辅资料的照抄;并且教师在参观他人优秀、新颖教学设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启发, 对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多师型同课异构以教学内容的“同”作为教师间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比较的基础, 以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的不同作为辅助, 在比较和互相补充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技巧等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 同课异构具有较为宽广的综合性教学资源, 在不同教师对于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探讨时, 各种思想碰撞擦出了智慧的花朵, 获得了心灵和思想的升华、智慧的渲染, 互补互进的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 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多师型同课异构能够促进成熟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是培养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例如, 笔者在本校听课活动中发现, 两位教师对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part1 教学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甲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找出文中重要词汇、短语和句型, 然后让学生解答黑板上提出的一些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而且教师将课文话题分解成了零碎的语言知识点, 这就忽略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意图, 课文整体教学观表现不明显;学生只是浅尝辄止, 并没有真正领会到文中真意。而乙教师以课文主题为核心, 意思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本课所涉及话题语言知识和概念主题, 帮助学生储存大量的语言知识信息, 为学生英语语言表达方式的积累储备良好条件, 引导学生思维跳出文本固定框架, 从而强化学生思维图式、语言图式, 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思维的充分彰显, 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铺就了基础。
其次, 单师型同课异构, 一方面, 强化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个性化提升, 另一方面, 为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实际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事业中, 能够真正抵达高尚境界的教育需要一种艺术辅助, 对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讲, 这门艺术在教学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无疑已经具备了。因为, 做一件事只有热爱才会奋不顾身, 才会无所顾忌, 才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和束缚, 潜心投身于艺术境界的修炼。教学需要一种艺术来充实, 才能达到一种真实的、理想的教育境界。但是拥有教育艺术和教学天赋的人数不多,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教育可能是一门艺术, 而他们需要通过对课堂教学理论一步步渗透和理解, 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一种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在单师型同课异构当中, 教师教学设计首先要依照班级中等学生的“同”, 其次突破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异”;在教学方法的实施当中, 在遵循相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 创新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知识接受方面, 以同级学生认知特点的“同”作为基础, 分析出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如此一来, 不仅有利于教师个性教学的形成, 而且促进了教师时刻反思自我, 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展教学工作。
单师型同课异构是帮助新手教师向成熟型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Unit1Friendship Period1 是一篇介绍“友谊”的文章。甲教师的阅读课教学设计主要以词汇、句型、段落、问题为课题主要载体;乙教师为了围绕中心话题开展听、说、读、写活动, 将“朋友是不是仅限于人类”“朋友的真实含义”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首先与学生进行了探讨, 并采取了“总分总”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后, 带着问题逐段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这两个课例虽然都强调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意图, 但乙教师的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因此, 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总之,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明确自身教育责任, 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充分利用同课异构活动, 学习他人长处, 不断完善自我, 从而使自身教学能力和组织课堂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摘要:同课异构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需求。同课异构是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有效途径, 它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创新性特点。教师可通过多师型同课异构或单师型同课异构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水平, 达到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陈丽云.高中英语语法同课异构的教学有效性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11 (3) :42-49.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09-20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08-08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报道10-05
高三试卷讲评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06-29
关于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活动的通知10-05
高寨子镇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研讨活动08-10
教学月活动的心得体会07-06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心得体会09-17
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体会08-31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