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9-11

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13篇)

1.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一封信》教学反思

《一封信》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露西给出国的爸爸写信的事,让我们明白了露西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我在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有层次地朗读,透过露西对爸爸的思念,让学生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1、2、3、在导入时,我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从他们认识的信开始谈起,这样贴近生活,孩子们会更能容易理解。设置有趣的情境。在学习本课的生字时,我用小猴摘桃子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让孩子积极参与,读对字的小朋友就可以帮小猴子摘下桃子啦,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读字。

书写指导。为了落实语文课中的听说读写,同时要求书写的生字也比较的多,所以我采用了归类书写,先让学生观察,老师再范写,学生再练习,最后进行评价。

2.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人教版七年级 (下) Unit 7 It’s raining!是一节新授课, 本节课的核心话题是谈论天气并复习现在进行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本节课出现的表示天气的形容词、询问天气的句式及灵活运用现在进行时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词汇:学习天气状况的形容词rainy, windy, cloudy, sunny, snowy.

句型: (1) How’s the weather?

It’s sunny/windy/cloudy/raining/snowing.

(2)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oing...

2. 能力目标

(1) 学会用英语询问和描述天气情况。

(2) 询问他人在做什么。

3. 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天气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善于用英语描述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本课有关天气的所有新单词。

2.能够运用所学句型How is the weather?It’s sunny/cloudy/...what are you doing?I am doing...

难点:让学生使用本节课学到的词汇和语言知识, 描述并谈论天气。

四、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up

Ask the students to sing the song“Clap your hands”.

T:Are you happy today?

Ss:Yes, we are happy

T:Let’s sing a song, OK?

Ss:OK. (Students sing“Clap your hand”

Step2.Lead in

T:I want to go to Shanghai by train, but I do not know about the weather of Shanghai.How do we talk about the weather?We will learn unit 7:It is raining!Today we will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n English.

Step3.New words

1. 多媒体课件展现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天气情况的图像。教师逐个点击, 教授新单词sunny, cloudy, windy, rainy/raining, snowing/snowy.

For example: (点击天气图标。)

T:What’s this.

Ss:It’s the sun.

T:We can say, “It’s sunny today.”Read after me, sunny.

Ss:Sunny.

(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其他新单词, 教师带读并指名个别学生读。)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既形象又直观地学习新单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操练新单词

多媒体呈现不同的天气图像, 学生根据图像快速说出英语单词sunny, cloudy, windy, rainy/raining, snowy/snowing.

3. 搭配练习

在黑板上写出天气状况的形容词, 画出天气变化的简笔画, 让学生把单词和图画匹配。

(设计说明:课上利用简笔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记忆新单词。)

Step4.New Drill

1.利用课件展现不同地区, 不同国家的天气图像, 呈现句型, 引导学生回答。

T:How is the weather in Beijing?

Ss:It is sunny.

T:How is the weather in Moscow?

Ss:It’s windy.

T:...

(1) 班级分成几组, 相互询问和描述天气情况;

(2) Check the answers.

(设计说明:师生通过询问和回答不同地区天气情况, 学生学会使用本节课的核心句型Howistheweather?Itis+adj.)

2.Listening

(1) 课件呈现Moscow, Toronto, Boston这几个城市, 教授单词Moscow, Toronto, Boston。

(2) 师生谈论page31图中的天气情况。

T:How is the weather in pictureb?

Ss:It is sunny.

T:How is the weather in picture e?

Ss:It’s cloudy.

3.听录音把1b里的城市写在图中的方框中。

Step5.Practice

(1) 学生两人一组谈论Moscow, Toronto, Boston, Beijing Shanghai的天气情况。

A:Hi!How is the weather?

B:It’s sunny.

选几组学生在班上表演。

(设计说明:通过听力练习, 让学生能够听懂关于天气状况的描述, 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2) 游戏。

学生自己画天气情况的简笔画, 以小组为单位, 玩接龙游戏。最先完成游戏的那一组为获胜组, 教师给予表扬。

S1:How’s the weather? (学生指着自己所画的简笔画问。)

S2:It is sunny.How is the weather?

S3:It is cloudy.How is the weather?

S4:..

T:How is the weather in picture c?

Ss:It’s snowing.

Step6.pairwork

This activity provides guide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Conversation

Tom:Hey, Peter.Happy New Year!

Peter:Happy New Year, Tom!

Tom:How is the weather down there in Shanghai?

Peter:It is cloudy.How is the weather in Boston?

Tom:It is windy.

(1) point out the example conversation.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2) Say, Now work with a partner, 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weather.

(3) As the pairs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and check on theprogress.

(4) Ask some pairs of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设计说明:通过小组活动, 让学生互帮互学, 共同提高, 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Step7.Task

教师示范预报天气情况, 让学生模拟做天气预报播报员。

T:Good morning!Here is the weather report for today.It’s cloudy in Shanghai.It’s sunny in Beijing.It’s rainy in Harbin.Shenyang is...Thank you for listening.

(设计说明:模拟天气预报员的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Step8.Summary

T:What have we learned in this class?

Ss:..

T:Yes, We have learned how to talk about the weather.We must master the words and the drills about the weather.Such as windy, cloudy, sunny, rainy, snowy.How is the weather?What is the weather like?It is+v-ing./It is+adj.All of us hope to have good weather every day.But bad weather has influence our life.Such as floods sandstorms and so on.So we shoul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I think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every year.Let’s be the volunteers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设计说明: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再现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及难点。)

Step9.Homework

观看今天晚上的天气预报, 记下自己最喜欢的城市的天气情况并完成右上的表格。

(设计说明:通过作业, 再次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Unit7 It’s raining!

New words:New Drills:

rain windy Section A (1a-1c)

snow sunny How is the weather?

cloudy weather It’s sunny/windy/cloudy/raining/snowing

七、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歌曲、游戏、多媒体课件和活动等多种形式,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激励性语言, 帮助学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 增强了实践能力, 展现了学生个性。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好的整合, 让课程面向学生生活, 运用赏识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课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 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影响, 促进了语言运用的提高。

3.课堂实录及反思一例 篇三

上课开始,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封信。

生:这封信主要探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情。

生:这封信是写给巴特勒上尉的。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读完了吗?你们的猜想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请大家再看题目(给“就”加上着重号),“就”是什么意思?

生:“对”的意思。

师:“就”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在这里它表明了这封信是针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发表议论。(给“信”加上着重号)“信”说明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书信。

师:大家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吗?请同学们结合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9世纪50-60年代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在1860年前后洗劫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师:这场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封信是写给巴特勒的,巴特勒是一个什么人呢?他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教师板书“巴特勒”)

生:他是英法联军的一个上尉。他认为这场战争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教师板书“体面出色光荣”)

师:那他为什么要征求雨果的意见呢?

生:他希望得到雨果的“赞誉”。(教师板书“赞誉”)

师:雨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巴特勒为什么希望得到雨果的评价呢?(教师特意强调“雨果”两字)请同学们结合搜集到的雨果的资料来说一说。

生:略(照资料念)。

师: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

生:雨果是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等。

生:雨果是当时法国的十大院士之一,同时是法国最著名的作家。

师:很好!对于作家的了解,大家要把握主要的信息点,如国籍、代表作品,文学史上对他的评价等。

师:正因为雨果是一位享誉法国的优秀作家,在法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所以,巴特勒希望获得雨果对于这场战争的肯定,是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来掩盖战争的非正义性,从而欺骗法国人民和全世界的人民。

师:那么雨果究竟是怎样评论这场战争的呢?请大家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生:雨果把英法联军比喻成两个强盗。

生:“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生:“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场偷窃,有两名窃贼。”

师:雨果把英法联军的行为评价为“偷窃”和“窃贼”。(板书:偷窃和窃贼)。这表明了雨果是什么样的人?

生:雨果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生:雨果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

生:雨果是同情中国的人。

师:对。雨果是一个正直的、公正的、没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结的人。

师:最后一句话“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是什么意思?

生:雨果说的反话。根本不是“赞誉”。

师:很好!这里用的是反语修辞手法(板书: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它的作用是嘲讽。“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是雨果用反语手法来形容巴特勒和英法联军的强盗心理,是对他们的辛辣的讽刺。课文中还有没有反语呢?请找出来,说一说。

生:“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的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千的事情。”

生:“更彻底,更漂亮。”

生:“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师:非常好!“野蛮”、“文明”、“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等这些反语正是强盗口吻,它们深刻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掠夺毁坏圆明园的罪行,讽刺了他们美化自己侵略行径的丑恶面目。这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注意,课文第31页有一句话“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板书:奇迹)“奇迹”指的是什么?

生:圆明园。

师:显然。前半部分是写圆明园。那么作者是怎样赞美圆明园是一个“奇迹”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段,说一说。

生:把它和幻想艺术巴特农神庙相提并论。

生:这是幻想艺术的某种巨大的典范。

生:这是诗人建筑师建筑的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霉一个梦。

生:把它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和巴黎的圣母院作比较。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描述圆明园的文字多美呀,“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师:那么他为什么要把圆明园描写得那么美丽繁华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赞美。

师:还有吗?

生:把圆明园描写得越美丽越繁华,越能体现作者对英法联军的嘲讽。

师:是的。把圆明园描写得越美丽越繁华,越能深刻地揭露侵略者的卑劣无耻,越能揭露他们的罪恶,越能体现战争的非正义性,也越能表现作者鲜明的态度。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体现了雨果对人类文化的尊重。

师:圆明园是那么的美丽繁华。可惜却毁于侵略者之手,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痛心。请同学们翻到彩图第二页看一看,比较一下圆明园的两幅图画,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荒凉。

生:失掉了这么精美的建筑艺术,是中国的悲哀。

生:英法联军太可恶了!

生:都怪我们以前的清政府太落后了!

生:侵略军非常残酷,非常野蛮。

师:说得非常好呀!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呢?

生:自强,强大。

师:对,作为现代的中国人一定要自立和自强!要建设强大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不受欺负。

师: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作韭:给雨果先生写一封信。

实录简评

4.一封信教学反思 篇四

这个是拓展练习写一封信后的反思,在批改孩子们写的一封信时,我发现孩子们有太多细腻的情感藏在心里。我没有限定孩子们习作的收信人,他们有的写给爸爸妈妈,有的写给爷爷奶奶,有的写给老师、同学、朋友、弟弟妹妹……大部分同学都能按照正确的格式书写这封信,只有个别孩子在格式上出错。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的错别字少了很多。从这里,我有了一点思考:也许孩子们乐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才能让他们更加用心。习作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我感动。这也让我有所感悟:学习生活中,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可以利用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因为有的孩子说不出的话却可以很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亲近孩子。

5.部编版二年级上册一封信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我首先从课文的生字入手,利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办法,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笔画顺序以及书写等问题,解决了本课基本的生字,为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评价及时且有针对性。课堂上利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语言丰富、多样化,评价实效性强。

3、教学设计连贯,思路敏捷。整节课,我紧紧抓住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让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出主人公露西的心情,然后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们谈一谈如果自己的爸爸不在身边心情会怎么样,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四、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2、重视阅读,加强阅读,多读多悟,在读中感悟和理解。

6.一年级《操场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一年级《操场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打、球、拔、拍、跳、高、跑、步、足”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识提手旁和足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3、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打、球、拔、拍、跳、高、跑、步、足”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

1、师:孩子们,下课后你们最喜欢到哪里去玩?(操场上)你们都玩些什么呢?(生答)我们来看看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在干什么?

2、生看图说图意,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二、借助图片认读词语和生字

1、操场上开展了这么多体育活动,我们一个一个地读准它们的名称。(课件出示图片配词语)抽生读。

重点指导读好足:平舌音 跳:三拼音

2、出示六组词语,自己读读——同桌合作读——齐读

3、去掉词语的拼音,抽生读——男女生合作读——开火车读

三、利用偏旁归类识字

1、学习“拍、拔、打”

抽生读——抽生做动作——生发现规律(“拍、拔、打”都用手来做,所以这些字的左边都一样,是“扌”。)

你还知道哪些提手旁的字?

2、学习“跳、跑、踢”

抽生读——全班做动作——共同发现规律(“跳、跑、踢”都是跟脚有关系的动作,所以都是足字旁,以后再遇到足字旁的字,就知道他跟脚上的动作有关系。)

3、想办法识记剩下的三个生字“高、球、步”

用“高”“步”组词。

出示不同的球的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球”字。

四、师总结本课内容。

五、课后实践活动: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体育活动项目,认认标志,记记名称。

教学反思:

7.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研究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潮相继进入我国,并迅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乃至体育课程改革发生着重要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其中发展势头较迅猛的一支流派,它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受《中国学校体育》编辑部之邀,就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与读者共同讨论,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缘起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可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兴起虽然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关于主体建构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谈到“建构”的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无疑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

近代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个体思维的发生过程就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从而使图式不断地协调、建构(即平衡)的过程。他还提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即“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在儿童认知发展学说中可以说是构成了一个时代,他关于“建构”的思想是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其后,在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作用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研究成果,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都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尽管建构主义由来已久,但它真正的兴盛却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学习心理学走出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认知心理学成为90年代以前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一方面吸收了信息加工理论的一些观点,但在研究方式上仍受到行为主义所采取的客观主义研究思路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作用,与行为主义观点一样,视学习环境是静态的。因此,90年代的建构主义是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而出现的,其核心是研究学习者知识建构的机制问题,它不仅关注知识表征和意义过程,同时还注意到构建学习环境以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的意义。所以说,现代建构主义既是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早期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对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拉维因(R.Slavin1994)评论道:“当代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

90年代末,建构主义进入我国,并在越来越多的文献中被称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然而,作为尚处于发展与完善之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其自身的观点还非常零碎和不成熟,并有待统整,我们急于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否恰当,还需要理性和审慎的思考。

二、建构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思想来源驳杂,流派纷呈。有人甚至说,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建构主义的分类,由于方法和标准各异,所以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较为公认的分类是1989年来自建构主义研究领域的11位国际著名学者在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关于“教育中的新认识论”的座谈会中所讨论出的结论,认为建构主义可概括为六种主要的类型:(1)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2)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3)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vism);(4)社会文化认知观点(social culture cognition)或称对待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点(sociocultural approcaches to mediated action);(5)信息加工建构主义(information-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6)控制系统论(cybernetic system)。

其中,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较广。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格拉塞斯菲尔德(Vo n Glasersfeld),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到皮亚杰等人的影响,它与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客观主义认识论相对立。客观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具有一种内在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因而是客观的结构。通过理性思维过程,人便能够获得“真实的”或客观的知识。激进建构主义对此不以为然。它提出,知识是由个体的心理建构而成,它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某种真实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建构。知识的获得不是把“真理的金子”移交给个体,而是由个体自己去建构的。学习者不是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社会建构主义是在修正激进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社会性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社会建构主义虽然也对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提出怀疑,认为所有的认识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绝对优胜的观点,但它又比激进建构主义稍温和。它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里建构起来的,又在不断地被改造。另外,它也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它更关心这一建构过程的社会的一面。因此,“协作”是社会建构主义所极力倡导的教学策略。

综观建构主义各家学派的观点,我们可将其基本观点归纳如下:

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反对认知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知识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所以说,外部信息在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和原有知识联系以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成的。

2.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强调教学要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课程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在课程设计上要呈现给学生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完整的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所谓课本知识,虽然包含着真理,但并非终极答案。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3.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教学设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师生、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的终结,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4. 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既然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那么教师就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伙伴和合作者。

三、对建构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反思之一:建构主义哲学立场的偏离

建构主义者为了标新立异,历来宣称自己的认识论纯粹是主观主义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单纯是外部刺激的产物,而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部心理过程是指认知主体的兴趣、爱好、态度、需要以及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可见,认知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观(内部心理过程)与客观(外部刺激)相统一的。而建构主义者为了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划清界线,以便独树一帜,则明确宣称自己的认识论属于主观主义,从而在哲学上陷入了另一个怪圈,即极端的主观主义,或称之为主观经验主义。建构主义的一些主张,如离开人脑的“真实世界”是不存在的,知识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它不可能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客观世界是认识主体大脑的产物等等,无疑是片面地夸大了主观的作用,难免走入唯心主义的歧途。

反思之二:建构主义学生观的极端化

90年代初建构主义者提出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曾一度成为国际、国内教育界最为先进和引以为荣的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若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没有错。但事实上,建构主义者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建立在纯主观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由于这种主观主义认识论完全否认知识的客观性,否认知识的可传授性,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教师的作用。本世纪之初,美国基础教育虽然大范围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但其教育质量却没有呈现出预期的提升,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教育质量的滑坡。反思其原因,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其归咎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的误导,认为正是建构主义过分削弱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过分渲染学生的主观知识建构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的下滑。

反思之三:建构主义应用范畴的局限性

8.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一二 篇八

关键词:培养;反思;探索

G633.6

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只有在思考、再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才能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拓宽思路,优化解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学习水平。本文针对初中的数学内容,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解题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反思是纠错的重要手段

当代科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又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纠错,反思可改善学生思维能力和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1.反思概念,培养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如初学直线、射线、线段时同学们常因概念不清、考虑问题不周密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例如:已知三点,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一共可画几条直线?往往错解为3条。如果反思一下便知道正确的答案是1或3条。由于已知条件并未指明三点的位置关系,因此三点可能在同一直线上,也可能不在同一直线上。

2.反思隐含条件,提高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时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对有一些含有附加条件的问题简单易解,但结果都是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充分考虑条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挖掘所有的内容。如整式加减问题,欲求值,却没有直接给出字母的值;欲加减,却缺少具体明确的加减式。这类问题解题所需要的条件往往隐藏了,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条件及有关定义、性质等将它挖掘出来。

例如:已知x , y是互为相反数, a , b 互为倒数 , 求x+y-ab(x+y)/a+b的值。由于互为相反数的和为零,互为倒数的积为1。因此很容易得到x+y=0,ab=1。

二、解题反思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同学只注意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领出来,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反思,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1.反思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习惯及探索精神

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力图从解决问题中找出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以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帮助今后的问题解决,提高解题能力。

如求代数式的值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中考和竞赛中一个必考内容。求代数式的值的一般步骤是先化简,再代入计算求值。但在实际解题时,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求值,现介绍求代数式值的一些常用方法。

(1)单值代入法:这是常规的方法,即按照求代数式值的一般步骤进行求解

当a=3,b=-2时,求代数式(a+b)(a-b)的值。

解:代入值后,原式=[3+(-2)][3-(-2)]=1×5=5

(2)整体代入法:就是根据条件,不是直接把字母的值代入代数式,而是根据代数式的特点,将整体代入以求得代数式的值

已知2x+y=1,求6x+3y- 2的值。

分析:根据所给的条件,不可能求出具体的x,y的值,可考虑采用整体代入的方法,所要求的代数式可变形为3(2x+y)-2,从而直接代入求出答案。

解:6x+3y-2=3(2x+y)-2=3×1-2=1。

(3)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3、已知当x=1时,代数式px?+qx+1的值为2001,求当x= -1时,代数px?+qx+1的值。

解:由已知求得p+q=2000

当x= -1时px?+qx+1= -p-q+1= -(p+q)+1= -2000+1= -1999

(4)定元法:当有几个字母,并且这几个字母不能同时求出,此时,可以选定一个字母作为已知,其它字母用含它的代数式表示后再代入

例4 已知m/n=2,求代数式(3m-2n)/(3m+2n)的值。

解:因为m/n=2,所以m=2n,把它代入,则原式=(3×2n-2n)/(3×2n+2n)= 4n/8n=1/2 。

(5)换元法:当已知中出现比值时,可以考虑用换元法

例5 已知x:y:z=1:2:3,求代数式 (3x+2y-z)/(2x-3y+z)的值。

解:可设x=k,y=2k,z=3k,代入后,

原式=(3x+2×2k-3k)/(2k-3×2k+3k) =4k/(-k)=-4。

(6)特殊值法:在選择题与填空题中,由于不写计算过程,也可以用特殊值法来计算,即选取符合条件的字母的值,直接代入代数式得出答案

例6 当a < b < c,x < y < z时,下列四个代数式的值最大的是( )。

A. ax+by+cz B. ax+cy+bz C. bx+ay+cz D. bx+cy+az

解:取a=x=1,b=y=2,c=z=3,代入四个代数式,结果分别为14,13,13,11,故选A。

(7)凑值法

例7 已知abc=1,求a/(ab+a+1) +b/(bc+b+1) +c/(ca+c+1)的值。

分析:本题是求三个代数式的和,已知条件是三个字母的积,而每个代数式中的分母不同,考虑将异分母问题凑成同分母的问题,不妨以第一个代数式中的分母ab+a+1为参照,将其它两个分母也化为ab+a+1。

解:因为 b/(bc+b+1) = ab/(abc+ab+a) =a b/(ab+a+1), c/(ca+c+1)= abc/(caab+abc+ab)= 1/(ab+a+1),所以原式= a/(ab+a+1) +b/(bc+b+1) +c/(ca+c+1)=1

通过反思,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而推广出一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2.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可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解题的关键是从已知和未知中寻找解题途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的反思,不仅是简单回顾或检验,而应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与特殊因素,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联想.反思自己的解答是否有错,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若解答正确则想一想有无新的解题途径?若有另解则应分析比较,找出最佳解法,最后再总结一下解答此类题目有无规律可循,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变换和化归的训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通过对解题思维的反思,重新审查题意,更正确、完整、深刻地理解了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使各种技能与方法相互渗透,使较多的知识点得到了复习巩固,学生自己通过实例还“拓展”了一个定理,虽然此结论早就有了,但学生自己发现了并合理地运用了,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提升、发展。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的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之间数学能力的一种差异,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9.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并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2.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活动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初识钟表

1、猜谜语: 小小骏马不停蹄,嘀嘀嗒嗒不休息,告诉我们按时起,提醒人们争朝夕。

教师:大家猜一猜,它是谁?(时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出示课题:认识钟表)

2、《在钟表店里》

认识各种各样的钟表

二、看主题图,感受生活中的知识应用

1、根据主题图猜一猜钟面上的时间

2、初步认识钟面

A、观察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是哪些数字?数一数。B、观察钟面上有几根针,(2根)

长的一根————分针

短的一根————时针

C、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转动的?(从右到左,顺时针转动)

3、认识整时刻

A、出示幻灯片,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看的?

B、同桌讨论,相互说一说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三、教学整时的2种写法。

1、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同学们试一试

3、介绍数字表示方法

出示8:00,告诉学生这是时间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4、时间的表示---练习。

四、巩固练习

1、拨钟练习

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一说你在这个时候在做些什么。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0.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

比多少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例

9、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等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学准备

小兔子图、果子图、玫瑰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回头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室里来了很多老师来听课,数一数有几个老师来听课?咱们班有多少个同学? 提问:你能用多或少来说说听课老师和咱班同学的大小关系吗?(指名回答)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多少”。(板示课题:比多少)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 师:邱老师想讲故事啦,想听吗?

小白兔、小黄兔、小灰兔是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它们非常的勤劳,今天三个小伙伴凑在一起要进行一场比赛——采果子比赛。三只小兔干得可起劲了,小白兔很自豪的说:“我拔了42个胡萝卜,我多。”小黄兔毫不示弱地说:“我采了20个蘑菇,我多。”这时,小灰兔一蹦跳出来,说:“你们别说了,我拔10个白萝卜,我多。”三只小兔你一句我一句,争来争去,这可怎么办啊?

小兔子们没学过数学,小朋友请你们来当当评委,帮小兔子比较一下吧!小兔子们还给小朋友准备了鲜花,送给认真的孩子。

2、探究新知

师:蘑菇和白萝卜比,怎样呢?(蘑菇比白萝卜多)那胡萝卜和白萝卜比,怎样呢?(胡萝卜比白萝卜多)(1)多一些,多得多

师:蘑菇比白萝卜多,胡萝卜比白萝卜多,这多的程度一样吗?

谁能说的更清楚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引出“多一些,少一些”。(蘑菇比白萝卜多一些,胡萝卜比白萝卜多得多)

师:多得多,用得非常好,只“多一点”我们习惯说“多一些”,谁再说一说?

指名口头练习表达。(2)少一些,少得多

师:蘑菇比白萝卜多一些,谁能反过来说一说?胡萝卜比白萝卜多得多,反过来又怎么说呢?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然后再指名练习,多找几位同学说一说。

教师小结:当相差很多时,我们用多得多或少得多;当相差一点时,我们用多一些或少一些。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大于号、小于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这几个词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们学会了吗?下面考考你。

三、巩固练习1、逛花店

(1)师:下面,老师带你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图片)你们看,这儿有四瓶花,都是玫瑰。第一瓶是红玫瑰,上面写着多少枝?黄玫瑰25枝,白玫瑰78枝,粉玫瑰15枝,你们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各说一句话吗?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名说一说,及时肯定表扬

(2)师:枝数少于30枝的玫瑰有几瓶?多于30枝的有几瓶?

指名回答(3)书本练习

师:请小朋友翻到40页,“做一做”第3题有两个空,你们能不能把它填出来吗?请你填一填,看有多少种填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说出不同填法。

2、填一填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海洋世界看看美丽的金鱼吧,瞧,这里有几种金鱼?红金鱼有48条,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

小黑板出示:

红金鱼比黑金鱼()

黑金鱼比花金鱼()

花金鱼比黑金鱼()

黑金鱼比红金鱼()

指名让学生选择卡片贴在相应的括号里面。

3、数学游戏

师:刚才大家学的焊好,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里有一个两位数,你们能猜到是多少吗?

教师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提示,学生根据提示猜数。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少一些、多一些、少得多、多得多”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现在请小朋友用它们来说一句话吧!

《比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认真参考教参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刚走入教育岗位的新手教师来说,再怎么细心设计的课没有正式实践过就难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在公开课后,我发现整节课上,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被我有效地调动起来,而且教学目标也没有很好地实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这节课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来,听了陶主任的评课后让我恍然大悟。

最大的原因是我没有从学生自身出发,没有采取真正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教学素材,我自己创编的例题:小兔子采果子比赛。由于我考虑的不够周全,胡萝卜图片旁边直接板书42个,蘑菇旁边直接板书20个,白萝卜旁边直接板书10个。如此抽象的物体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要正确的比较多少无疑是增加了学习难度,如果我一开始能像陶主任建议的将各种果子画成大小不同的一堆,那么就更直观,也有利于学生正确地比较物体的多少,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11.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及一些特定环境下特殊的运输工具;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面、水上、空中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影片感受到旧时交通的不便,深刻体会到出行的艰难;通过谈话、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到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变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逐步认识到交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交通对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难点

感受改革开放后祖国交通的巨变,激发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整理有关交通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短片导入,初步感受交通的日新月异

1.观看电视剧片段: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做《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讲了我们山西乔家的一段经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商,也让我们山西人倍感自豪。今天,李老师就带来了其中的一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看完之后请说说,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影片,然后交流感受)

2.估算时间(课件出示:贩茶图):同学们,这幅地图上所标示的就是当年乔家贩茶所走的路线。正如同学们所说,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从武夷山到鄱阳湖,过长江、入汉水,一路九死一生;这是一条艰险的路,走洛阳、过黄河、入太行,路过家乡,风餐露宿,战祸频繁,惊心动魄;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从张家口出关,到蒙古的恰克图,漫漫黄沙五千里,苦不堪言。从武夷山到恰克图一路要走一万多里。同学们,如此不便的交通,如此不发达的交通工具,猜猜他们要走多长时间?

(生猜测,估算)

3.重选交通工具:就是这一万多里的路程,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假如乔家生活在今天,重新沿着这条路线贩茶,你会为他们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呢?请说说原因。

(生各抒己见)

4.交流感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乘坐飞机,看来,我们都想让乔家的茶队快速到达,少一些磨难。你们想知道乘坐飞机所用的时间吗?李老师告诉大家,如果乘坐飞机从武夷山到恰克图,有一条直行的航线只需要四、五个小时。从旧时的三个月到如今的四、五个小时,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5.引出课题:李老师和大家有相同的感觉,我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交通的发展变化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交通。(板书课题)

二、悉数交通工具,了解发展演变

1.交流:从刚才的影片中你看到了哪些交通工具?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

2.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说到了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总结,把它们写到板书中,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板书)。

3.阅读课本:其实,李老师还发现你们说出了一些非常特殊的交通工具,比如骆驼、牦牛……这些交通工具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特殊的交通工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第57页找找答案吧。

(生自由读书 ,勾画重点,大声朗读)

4. 教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地理原因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人们才会选择和利用适合本地区的特殊交通工具。孩子们,请随着老师的镜头,伴着悠扬的音乐,一同来欣赏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共同来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带给我们的那份欣喜。(课件演示:交通工具的演变)

三、感悟交通巨变,激发爱国热情

1.过渡:交通工具的变化必将推动交通的迅猛发展。当你乘坐汽车行驶在宽阔而平坦的公路上时,顺畅无阻的路况会让你感到心情愉悦(板书“公路”,与“汽车”相互对应);当你乘着火车在铁路上前进时,你会发现铁路提速的脚步越来越快(板书“铁路”,与“火车”相互对应);当我们感受着航空公司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时,方便和快捷成了最大的感受(板书“航空”,与“飞机”相互对应);当航海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你会发现航海事业也在为祖国做出重要的贡献(板书“航海”,与“轮船”相互对应)。

2.小组交流:同学们,课前大家搜集了能反映我国在公路、铁路、航空、航海方面发展变化的资料。按照同学们所搜集的资料类别,老师把大家分成了四个小组进行资料交流。我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各小组在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可以两人互读,还可以组内共读,通过图片、数据、采访记录等形式来反映交通的发展变化,最终推荐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并确定参加班级交流的发言人。

(小组交流时教师适时指导,予以点拨,为学生拓宽思路,帮助其更顺畅地表达)

3. 全班汇报交流: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把自己手中有价值的素材和同伴们进行了交流。现在让我们进行全班汇报,让大家来共同分享和感受。

A. 公路小组汇报

(1)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由迎泽大桥为点拓展到山西省公路的发展变化,感受交通的变化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2)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太原的交通变化:同学们,让我们随着音乐再一次静静地感受我们身边的交通变化吧。(课件演示:太原的交通变化)

(3)教师补充资料并引导交流:不光太原在变,整个山西也在变。(课件出示:山西交通图)你看到了什么?能用哪些词来形容?

(4)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图上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还有密密麻麻的市、县、乡村公路,这些公路就像身体中的血管一样不可缺少,保证着公路运输的畅通无阻。再来看看全国公路交通网(课件展示:全国公路交通网),李老师看得出来大家的惊讶,你们又想说什么呢?(生发言,总结出“四通八达”,师板书)

B.铁路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时,教师相机补充青藏铁路线修筑和开通的内容)

(1)感受修路的艰辛:这就是青藏铁路(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路线图)。孩子们,自1951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没有任何一条铁路通到拉萨,直到2006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整整五十多年啊,为什么才修通这唯一的一条进藏铁路呢?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伴随歌曲《天路》,学生交流、感受修路的艰辛)

(2)补充介绍青藏铁路“九个一”:就是因为这诸多原因,给施工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当时有一位美国的旅行家说:“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在这位旅行家的眼中,修筑青藏铁路是不可能的。虽然看似“不可能”,我们的筑路工人却知难而上;虽然看似“不可能”,我们却让它变成了奇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奇迹吧!

(课件演示:青藏铁路“九个一”)

(3)感受青藏铁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件出示组图)伴随这条铁路从格尔木出发,跨过了巍峨的昆仑山,穿过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终到达了雪域圣城拉萨。火车上的一家三口,是多么兴奋;看看铁路两旁手持哈达的藏民,又是那样地欣喜若狂,彻夜歌舞;这位藏族老爷爷手持电话,会说些什么?

(4)小结: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却圆了中国几代筑路人的梦想;就是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把我们藏族同胞和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这短短的一千多公里,真正实现了我们祖国铁路的四通八达。

C.航空小组汇报

(1)教师现场调查统计全班坐过飞机的人数,随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航空线路的密布和飞速发展,感受飞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2)感受航线图:设想一下,空中的航空线路将是什么情况?是不是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四通八达呢?一起来看全国航线图。

(课件出示航线图,学生谈感受)

(3)小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因为有了航空事业的发展,我们祖国好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个小时就能到达,真正实现了“打个电话,回家吃饭”的梦想。正是因为有了航空事业的发展,遥远的国度,诺大的地球,就像一个地球村。

D.航运小组汇报

(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航运的发展变化及其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

(2)讨论:刚才汇报时我听到一个词:南船北马。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又暗含着什么信息?

(3)小结:就像大家所说的,南船北马是指南、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在运输工具、运输方式上存在差异。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国水运图(课件出示)。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南船北马”的特点已不那么明显。

4.交流:我们了解了公路、铁路、航空、航海四个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假如把这些相关的路线图叠加在一起,有什么感觉?

5.小结:这其实就是一张立体的交通网,这张网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快捷。

四、小结交通发展,突出交通地位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日新月异的交通,真正体会到了现代交通网四通八达,交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交通还承载着亲人的企盼,承载着社会的关注。有了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祖国也一定会插上腾飞的翅膀,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课件出示:交通与生活)

教学反思

1.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当代学生生长在科技日新月异、交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无法体会旧时代的交通面貌,自然也无法真切地感受到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其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通过各种形式,如资料的搜集,数据、图片的对比等,以唤醒学生的真实感受。

2.关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孩子从感知家乡的道路、桥梁、生活等细节入手,由具体的身边事例转向抽象的读图,逐步扩大感受的范围。同时通过家乡的变化反映当地的交通特点,引出“南船北马”的旧时交通特点,进而了解如今南北方交通工具差异不明显,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3.关注典型材料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在处理素材时往往不够全面、深入。这时,我就将青藏铁路这一素材重点推荐给学生,引导他们由点到面地感受铁路交通的变化和发展。

4.关注学生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

这节课,无论是学生课前对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还是课上对各种信息的分析运用,无论是小组的信息展示,还是全班的筛选交流,每一个环节我都精心指导,逐步培养其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作者单位: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

山西太原030024)

12.一封信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二

【教学片段1】

1. 情境创设。

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3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铁丝与赤道间的间隙处处相等, 那么铁丝与赤道之间的间隙最大能放进 () (把地球看成球体, 已知赤道周长为常数l, l=2R, π≈3) 。

A一个篮球B一盒粉笔C一个乒乓球D一粒红豆

2.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给出后, 学生有点无从下手。问题出在学生缺乏数量观念及实际经验, 地球有多大?3米对于学生来说很长了, 但相对地球赤道又可忽略不计。学生难以画出平面示意图, 探究活动无从开展。开头就把学生给吓倒了, 最后只能不断代替学生进行探究, 而此情境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完成此题后, 笔者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如果把地球变成篮球、乒乓球呢?请说明理由。

在第一题的打击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已大大减弱, 教室里寂静一片。究其原因, 设计由于脱离学生经验, 探究活动变成了老师不断暗示、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反思之后, 在立足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

3.再设计。展示问题情境:假如用一根比篮球最大球截面的周长大3米的铁丝将篮球围起来, 铁丝与最大球截面的圆周之间的间隙处处相等, 那么这个间隙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问题1:你能画出示意图吗?

问题2:你能说说什么是间隙吗?

问题3:如果设最大球截面的圆周长为l, 你能求出这个间隙吗?试试看。

问题4: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篮球换成地球, 结果又是如何呢?

4.教学反思。《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若教学设计忽略学生已有的活动 (生活) 经验, 纸上谈兵, 学习内容难度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那么, 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就会有较大困难, 其教学效果也必将大打折扣。

若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 背景简单, 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可用, 教学目标往往更易实现。以篮球为情境载体, 学生容易入手, 通过对两圆间隙的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不难发现与原物体的半径无关, 这样再将研究对象换成地球, 也就没那么难了。一个缘于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小小修改, 不仅让数学贴近了学生生活, 更增加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这样的探究,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教学片段2】

1. 探究活动。

任意选取几个不同的x值计算代数式x2-2x+2的值, 猜想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2. 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每个学生的取值不同, 探究后的结果五花八门, 如:x2-2x+2的值大于0;x2-2x+2的值大于x;x2-2x+2的值是偶数……学生的探究缺乏方向, 因此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为使学生探究方向更为明确, 探究更深入, 笔者决定在设计中增加一些问题。

3. 再设计。

已知代数式x2-2x+2, 回答下列问题:

(1) 填表。

(2) 换几个数再试试, 你能发现x2-2x+2的取值范围吗?

学生做到第2问时, 课堂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0, 还有一种认为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 两个“派别”似乎都很有信心, 为便于表述, 暂且分别称呼为“持0派”和“持1派”。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 那么就请两派各派代表进行PK, 直到一方无话可说、无理可论便算赢。

(此刻, 所有学生都在为自己的一方出数据谋方法, 很快“持0派”的代表站了起来)

“持0派”代表:我们通过大量数据代入, 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数据小于0, 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0。

“持1派”代表:没有数据小于0, 并不代表它的范围就大于0。我派观点倾向于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 请问“持0派”代表, 你们能找到x2-2x+2的值是零点几的吗?

(“持0派”似乎陷入了困境, 他们确实没有找到相关数据能使x2-2x+2的值是零点几的。“持1派”很得意地欢呼着自己的胜利, 而此刻又一位“持0派”代表站了起来)

“持0派”代表:按照“持1派”代表的说法, 没有数据小于1, 并不代表它的范围就大于等于1, 你有证据能说明你的观点吗?

(得意中“持1派”立马被泼了盆冷水, 看来只用数据说话是不够的, 还得有说理过程。于是, 教室里又安静了起来)

“我发现了!”“持0派”的一位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

“持0派”代表:我发现, 确实应该是大于等于1的, 我们对x2-2x+2进行了变形, x2-2x+2=x2-2x+1+1= (x-1) 2+1, 由此, 可以判断x2-2x+2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1的。

此时, 教室里掌声一片。

4.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而有时由于一些问题过大或过于开放, 学生会毫无方向, 思考与探究就显得比较无序。若在设计上先窄一点, 然后再放开, 那么学生在探究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教学片段3】

1.感受完“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生活实例后, 笔者给出了下面一个实际应用问题:

为了增加美感, 把长为am, 宽为b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笔直小路, 改为宽恒为1m的弯曲小路, 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

2.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直小路的面积学生基本上能解决, 弯曲小路的面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也很快想到通过剪拼或平移的方法来求弯曲小路的面积。随着结果的产生, 学生的困惑也随之而来:小路的长度不一样, 面积为什么却一样呢?由于原设计并没有继续探究, 所以学生的困惑并没有得到解答, 如果这道题能改动一下, 探究再深入一点、开放一点, 利用学生的困惑将他们的探究热情再发挥一下就好了。于是, 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3.再设计。为了增加美感, 把长为am, 宽为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1m宽的笔直小路, 改为宽恒为1m的弯曲小路, 这两条小路的面积相等吗? (图略)

学生通过剪拼或平移的方法完成此题后, 再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弯曲小路比笔直的小路长, 但面积却相等, 你能再设计一条等宽且面积依然为bm2的小路吗?试试看。

(展示各种正确的设计方案)

问题2:这些设计方案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问题3:将一个长为a米, 宽为b米, 高为c米的长方体蛋糕, 从中间竖直切下0.1米宽的蛋糕, 若改为沿宽恒为0.1米的两条弯曲线条切下, 被切下的这两块蛋糕体积相等吗?

4. 教学反思。

13.《开天辟地》第一课时教学及反思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指导书写。理解有关词语。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4、了解神话故事丰富想象力的特点,初步感受盘古的英雄形象。教学重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混沌一团”。

教学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神话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读)

12、《开天辟地》,你知道这是个什么 故事?(神话)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你知道这些神话故事与别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在远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人们还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古人就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些具有超凡能力的“神”,与这些“神”有关的故事就成了神话故事。)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话世界,来认识这个开天辟地的神。看图。看,这是个什么样的神?(顶天立地、巨大、伟大、力大无穷。。)让我们一起呼唤他的名字——盘古。

4、正是这个伟大的神开辟了天地,我们再读课题——开天辟地。(辟的意思就是开,开天辟地也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拼音)自读→词语(去拼音)指名读。

你觉得哪个生字最难写?我们一起来写写,跟老师书空。给这三个生字描红。

2、词语读得不错了,那课文读得怎么样了呢?老师请同学读第2、7自然段。指名读,相机正音。点评: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生评)对了,同学们预习的时候就要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

3、那么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出示:自读课文,思考:盘古为什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指名答题,板书: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现在你能按照这种顺序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简洁地说说吗?指名交流。

(点评:如果你能说得更简洁些就更好了。)再指名。同桌互相说一遍。

4、刚才我们按故事的先后顺序简要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说得真好。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方法呢,有时候,文章中就有现成的句子可以用来概括,这篇文章就有这样的句子,找一找,画下来。齐读

出示: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6、小结:同学们真棒!一下字就学会了两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

一、按照故事的先手顺序简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中现成的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名读。

三、学第一自然段

1、师引读: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一生在小黑板上画。师巡视。

展示小黑板,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混沌一团”的意思就是—— 要把这混沌一团分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古却做到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齐读。

四、总结

同学们,盘古是怎样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天地的,又是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评价手册》第1题

六、板书设计:

12、开天辟地 混沌一团

盘古

开天辟地

化生万物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分三个步骤进行的:一是揭题导入;二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第一自然段。

上课伊始,我直接揭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神话故事与别的故事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到神话故事丰富想象力的特点。接着看图,直观地认识到盘古的力大无穷,让学生在脑中初步建立盘古具有神力的印象。第二步,检查预习的时候,我想我高估了学生的预习能力。读词语时,就让他们看着拼音读了一遍,然后就指名读,我指的是举手的学生,很可能是成绩还不错的学生,那些成绩差的不会的学生没有举手,所以基本上没有起到检查的作用。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充分读,再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来读,这样就真正起到了检查的作用。读课文时,我是这样想的:这是一篇神话故事,学生一定喜欢,肯定是读得非常好了,所以就精简了一下,选择了两个自然段来读。第二个女生发音不准,我应该再让她读一遍,而不是草草而过。特别是“轰隆”的“隆”和“隆起”的“隆”,读音的变化,要指导同学们读一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当我把“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写在黑板上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我请了一个学生,其实她说得很不错,用三个分句说得很完整,只是说了两个“后来”,这时我应该再请同学说一说,而不是我自己来说,也许后面的同学也会说得完整又简洁。然后再让同桌互相说说,让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第三步,是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它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儿理解“混沌一团”是难点,我采用画画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可惜呢,我看了一下,能像班长那样画的人不是很多。一些同学画了个鸡蛋,却不知道要将里面涂黑。其实我是缺少变通的,当时叫班长来画的时候,因为没有人举手,班长自己也是愣了一下,显得有点难度。如果我那时灵机一动,让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画出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的样子,效果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解释“混沌一团”也水到渠成了。说明一下,“混沌一团”教参上的解释是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合在一起是浑然一体的状态。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够通俗,所以我就自己理解为天地合在一起,一片黑暗的样子。盘古是个大神,除了看图,还可以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设计了最后一个问题:要把这混沌一团分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古却做到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上一篇:中国新闻史整理下一篇:大一新生贫困助学金申请书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