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1(精选8篇)
1.教学楼1 篇一
《中学序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享新入学的感受,体验中小学的不同以及即将迎来的各种变化;通过设置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制定新目标,规划新生活,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新学校和新生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制定目标和规划生活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初中和小学的不同,认识自己成长的变化,学会积极地规划自己的新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积极的规划新生活
教学难点:学会积极的规划新生活
三、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印象”主题经验分享
金秋九月,我们告别小学,满怀希望跨进中学校园,大家一起来分享感受吧!
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用一个词语描述你上中学的心情。
从现在开始,大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学生,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生活,可能会有几分好奇,几分期待,甚至几分迷茫。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进入初中我们会面临哪些新的变化,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新的变化,更好的度过初中生活。
学生依据问题分享自己的入学感受。
(设计意图:用贴合学生实际的话题,引导学生分享入学来的感受及见闻,从而导入本课课题。)
【讲授新课】
(一)新的起点
1.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活动:找不同
中学生活把我们带进一个别样的天地,一起来看看初中和小学有什么不同吧!
有同学说:初中的课程和小学不一样。
有同学说:老师讲课方式不一样。
有同学说:图书馆比小学的大,书也多。
……
提问:你觉得初中和小学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看材料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同龄人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初中和小学的区别,从而认识自己的新生活。)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富有挑战的课程;新奇的实验器材;丰富多彩的社团;新的同学和老师……进入初中,我们即将拉开新生活的序幕。
2.新的起点,新的变化
出示图片。
成长中的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意义。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段时间并不是很长,却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钱学森说:“6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归国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赶往母校探望。每次路过母校,他都会说:“这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从化学、几何学、矿物学、生物学到国文、哲学概论、伦理学、音乐、美术、从基础科学知识体系到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学教育为钱学森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在晚年曾写下一段话,称有17个人对自己的一生影响深远,12个人求学期间的老师,其中中学老师就占了7位,这足见中学教育在他的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性。
提问:钱学森的故事带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名人的亲身经历,体会中学生活对自己的重要意义。)
活动:找不同
升入中学,我们自己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一起来期待我们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吧!
提问:进入初中,我们可能会迎来哪些变化?
身体方面:
心理方面:
思维方面:
……
新的起点,新的变化。中学时代见证了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我们的身心、思维、品格都会不断发展……这将为我们的青春涂上艳丽的底色。
中学的新生活,自己的新变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成长的礼物呢?我们接着来学习和探讨。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自己的成长变化,尝试初步认识自我。)
(二)成长的礼物
出示图片。
我们要在中学时代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为将来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吧!
1.新的机会和平台
集体生活,涵养品格,丰富个性;
新的课程,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社团活动,提供发现兴趣的平台;
社会实践,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活动:“礼物大放送”
第1份礼物:你有一次弥补过去的机会,弥补小学生活的遗憾,你打算如何做呢?
第2份礼物:你有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完善自己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你打算如何做到完美变身?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对初中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初中生活,培养自主能动性。)
2.新的目标和要求
新的目标和要求会激发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改变自己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那些不够完美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我”。
活动:“礼物大放送”
第3份礼物:送给现在的自己一句话,你最想说什么?
我想对自己说: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我有信心!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自己说:
……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置,弥补过去遗憾和打造未来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激发学生对于新生活新机会的规划意识和期待之情。)
3.新的起点和行动
不论弥补过去的遗憾,还是期待未来的完善,都需要从改变现在的自己开始。点滴行动,从当下开始!
(设计意图:在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当下行动的重要性,能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规划落实在现在的实际行动中。)
【课堂小结】
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明天而努力,加油!
五、板书设计
2.教学楼1 篇二
关键词:新闻评论,“1+1”教学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创新
一、新闻评论地位之辨
关于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与作用, 有诸多争议。有学者主张“旗帜论”、“灵魂论”, 认为新闻评论在媒体上处于核心地位, 其作用胜过新闻报道;也有人提出“眉毛论”, 新闻评论无足轻重, 在媒体上属可有可无的“眉毛”。那么, 与新闻报道相比, 新闻评论是轻是重?
从国内媒体实践来看, 典型如《人民日报》, 作为国内第一大报非常重视言论, 每天的报纸都有十多篇评论, 基本上做到了版版有评论, 重要报道篇篇配评论。从电视媒体来看,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有《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央视论坛》、《新闻1+1》等十多档评论类节目, 都属于口碑与收视效率俱佳的节目。但是, 对照国内的省级机关报、电视台, 以及数量众多的地市媒体, 可以看到其评论栏目/节目很少, 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评论栏目/节目就更少。并非这些媒体不重视评论,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这些媒体对评论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 缺乏评论人才。对此, 我们来分析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的社论运作机制。《纽约时报》被公认为“报纸中的报纸”, 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的报道可以扭转一场战争;它的评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纽约时报》每一位发行人的风格都不同, 有的是无为而治, 有的积极参与, 但对言论都非常重视。《纽约时报》成立社论委员会负责社论版, 社论委员向社论版主编负责, 其具体业务操作由社论委员完成。《纽约时报》社论委员的出身资质条件有着严格要求, 社论委员一般有三种来源:第一, 资深优秀的新闻特派员, 或曾任高级新闻主管, 写作能力强, 精通新闻业务并有一些专长;第二, 曾在著名学术研究机构担任高级研究员, 或在学术与实务并重的刊物担任过主编或专门撰述, 并有专著;第三, 最新卸任的政府高层政策性官员, 写作经历长, 能力强。当前国内主流商业报纸的言论操作, 典型如南方报系, 大多借鉴《纽约时报》的社论运作模式:成立社论委员会, 主要经营两种类型的言论, 一是做社论, 社论代表媒体立场;其次, 做意见平台, 较多的版面和空间用于为公众的声音提供发布平台。这些商业报纸的言论版都做得好, 很有影响力。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 新闻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 网络评论、微博/博客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介评论对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对今天的受众而言, 新闻评论已成为社会公众发表评论、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分析《纽约时报》对社论的重视及其成熟的运作模式, 结合国内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 都是媒体的核心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报道提供“客观性信息”, 评论则提供“意见性信息”。由于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上的核心产品, 《新闻评论》理所当然成为新闻学科核心课程。但目前高校《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陈述性知识占用较多, 而实战写作训练/节目制作的机会则较为缺乏。针对这一现状, 本人在近年的评论教学中, 对评论教学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二、新闻评论教学理念的更新
1. 教学方向的创新:媒介素养教育。
作为继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之后开设的新闻学科核心课, 新闻评论教学的目标, 不仅要培养实际的评论写作能力, 更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即批判性解读、评价新闻事件, 并在此基础上, 利用各种新闻信息为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的能力。从课程内容看, 主要讲授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训练, 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在整个新闻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 掌握不同媒体评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各种类型评论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而现代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 以及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 对《新闻评论》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 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 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具体到《新闻评论》课程上, 有两方面, 一是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新闻评论已成为各类新闻媒体思想力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 应该全面掌握这种重要的传播类型和传播手段。其二, 今天的新闻评论教学, 不仅是一种专业或职业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 也应该成为一种实现公众话语权、培养意见表达能力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 《新闻评论》不仅是一门引导新闻专业学生认识与掌握新闻评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更应作为一门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 乃至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的公共课程。由此出发, 在讲授新闻评论的历史与现状时, 不仅应该关注不同评论体裁的演进, 而且应该关注由此带来的新闻评论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针对新闻评论的高层次媒介素养。
2. 教学方式的创新:“主持人式”教学。
“主持人”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对话式研讨性学习。目前的新闻评论课堂上, 老师的讲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 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把问题都阐述得比较清楚, 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写作能力, 二要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新闻记者能力。显然, “满堂灌”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 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 那么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等等也无从谈起, 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主持人”式教学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评论学习的参与积极性, 要让这一理念为学生所认同、接受并最终深入学生心中。现代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应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的。从这一理论出发, 教师应扮演“主持人”角色, 努力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帮手”。在研讨式教学中,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精练”、“精讲”, 即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条件选择研究内容, 应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明所以, 研讨方法简便易行、周期短、可操作性强的内容, 这是保证学生完成研讨性学习的前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 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新闻评论写作和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在对新闻评论有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 关注最新新闻,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 培养新型的媒介评论人员和学术分析人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 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提炼, 为媒介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三、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闻评论》课程研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称之为“1+1”教学模式。所谓“1+1”, 有以下内涵:一是指新闻评论的教学体系设计为两大部分:教师案例教学+学生实战演练;二是把学生实战环节设计为两大部分:围绕新闻热点, 分成正反方辩论;评论写作完成后, 两个小组之间交互批改;三是构建课堂之外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评论实践平台。
1. 精心设计课堂切入点。
每次课上, 都以5~10分钟的“民大时评”, 作为课堂切入点。评论对象是最近的新闻热点, 或是网络热点事件。方式灵活, 可由教师提出, 多数时间布置学生课下准备, 有必要的时候设正方和反方辩论, 课堂开讲, 引导学生参与, 活跃课堂。这一版块的设置,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 对一周值得评说和存在争议的话题进行自由评论, 节奏和张力可由教师适当调控。既可训练学生的评论选题, 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立意的水平。
2. 主体部分:案例式教学。
“热身”结束, 进入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在实际教学中, 注意提出议题的方式多样化: (1) 通过新闻视频、图片提出; (2) 结合校园新闻展开简短讨论, 提出议题; (3) 展示最新的评论范文, 提出议题; (4) 直接提出议题。课堂实践证明, 多样化的议题提出方式,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 基本的方法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背景知识的过程中, 结合具体作品或案例, 包括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最近刊播的评论, 训练学生对于新闻价值的敏感性与判断力, 培养学生的评论意识与创新思维。
围绕议题, 各抒己见。在老师讲授与本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后, 进入讨论环节。可由教师设问, 或是学生提问, 师生共议;也可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有三:最新新闻评论分析;学生原创作品比较分析;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修改讨论;评论写作完成后, 两个小组之间学生交互批改。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一是在课堂上的互动;二是课上与课外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课上开展讨论与课下进行不同评论体裁的写作或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制作的练习相结合。
实战环节。首先是结合议题, 布置评论作业;其次是学生作品的课堂修改、评价和讨论, 但是又不可限于“作业批改”。要注意引导学生由鉴赏到分析, 由批评到写作, 并提倡同学主动观察、提出和分析评论写作中出现的实战问题, 在每一次课上做分析报告。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做到三点:课前针对议题查阅资料, 自觉关注各媒介评论的名牌专栏, 思考, 提出问题;课中要发表观点、展开讨论, 争取擦出火花;课后认真进行实践, 完成作业, 并进行自我总结。以上教学方法, 在老师作必要的讲述之后, 再通过大量、集中的新闻评论的实战训练、实战讨论、实战分析, 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新闻评论实际写作能力。
在这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 评论学习的考核模式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新闻评论写作课程需要切实从写作环节和新闻传播实践中进行检验。结合课程的专业特质, 新闻评论写作的考核构成中, 平时成绩占了50%~80%,
3. 多方协作, 构建评论教学平台。
为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媒体实践机会。在历年的新闻评论教学中, 笔者与校报《西南民族大学报》以及学院报刊《长短镜》联手, 合办评论栏目, 指导学生从大众传媒上选取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 征集学生优秀评论作品, 至今已有三十多篇评论作品发表, 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训练机会。其次, 是加强与新闻实验室的合作。在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一部分时, 在实验室提供器材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策划、拍摄、后期制作, 完成以后进行展播、观摩, 共同探讨其中得失。
加强与业界合作。尽可能邀请新闻传播业界的知名评论员、主持人, 或在此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做新闻评论专题讲座。在讲座中, 避免主讲人“一讲到底”的单向传播局面, 加强主讲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使学生在专题讲座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而且注意保持与这些评论员、主持人、专家学者的经常性的联系, 通过他们把业界与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反映到评论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教学楼1 篇三
现在把我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得失,与大家在此商讨,以期获得更大的进步。
一、实施“周周清”的必要性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分化现象:一是由于学生各自的先天智力不同而造成的正常分化;二是由于学生在班级授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因素造成的非正常分化。
“周周清”是目标教学中反馈矫正原理的有效运用,克服累积性学习困难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学生学习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缺陷,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针对性地及时矫正补救。
二、“周周清”的实施
1.“周周清”的时间
时间在每周五前四节课,后四节对本次测试进行讲评。科目有数学、语文、英语、物理、政治、历史(数学、语文、英语周周清,物理隔周清,政治、历史一月清一次)。
2.“周周清”的内容
内容一般限制在本周所学的内容,并且基本上是课本上的最基本的内容,然后安排时间进行测试,全体同学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由各任课老师监考,真实反映一周的学习情况,为下周教学作参考。
3.“周周清”的反馈
学校要求在每周测试后马上进行讲评,要求每个同学、教师不重成绩、重知识缺陷的补救和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教师根据学生卷面反馈,认真进行质量分析,利用课外辅导时间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补习。
三、为有效推动“周周清”的正常运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需加强实施过程的管理
1.加强各科教研组集体备课,为反馈矫正提供明确的目标
这环节强调教师间加强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吃透教学要求、目的,认真备好课,力求减少教学缺陷。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做好“堂堂清”,为开展“周周清”奠定基础
在我校开展学、讲、练1∶1∶1课堂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紧抓教学实施过程的实效性,注意对课堂提问、讨论、练习等一系列环节进行了集中整合,严格控制讲授时间,把课堂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
3.完善教师教学,真正落实对学生的误差补救
教师通过“周周清”,掌握了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并且加以更改,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更新完善。另外,实施“周周清”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学生的误差补救。
“周周清”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无时无刻都把学生放在心上,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把握好时间,如果能切实长期做下去,学生的学习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并能够“清出”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五十三中)
4.《识字1》教学设计_1 篇四
作者:珠海香洲区一小
黎毅
转贴自:珠海香洲区一小
点击数:88
1、前谈话:
A、师:“小乌鸦拿着100分的试卷走回家,可是怎么没有人表扬它呢?”
B、播放一年中中国人过不同的传统节日的录象带。
2、新新授:
(1)、录象介绍了哪几个节日?
教师随机出示生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3、学习生字词
(1)、学习“饺子、月饼“的读音。
A、分别出示“饺子、月饼、”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当学生出现发音错误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纠正)。
B、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练读。
、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读读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4、要求学生读所有生词。指名读检查学习情况。
、去掉生词的拼音,请个别学生读生词。
(教师通过手势帮助学生抑扬顿挫地读生词)。
6、说话练习:
(1)、拜年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么呀?
让学生互相拜年。
(2)、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拜年祝福语,了解练说状况。
(3)、出示过年的画面:
师:看到这画面,你想起哪些成语呢?
生:“欢声笑语、普天同庆、喜气洋洋„„”
师:谁来说说,我们过年的时候干些什么?
生:“人们在春节会包饺子;清明节的时候会扫墓、踏青„„”
7、指导感情朗读。
(1)、请个别学生感情朗读“春节、饺子、拜年”。
(2)指导朗读“清明、扫墓、踏青”。
A、播放录象片段。
B、师:小朋友去干什么?、师激情描绘小朋友去踏青的画面,引导学生快乐地朗读这组词组。(对于清明节,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是快乐的感受呢?)
指名读
(3)、指导朗读“端午、粽子、龙舟”。
A、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
生“因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奶奶告诉我的。”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书了解这知识。
B、指导感情朗读这组词。
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中秋、团圆、月饼”。
A、师:中秋节我们还会干什么呢?
B、师:吃团圆饭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什么时候吃?(是否可以再收集一些关于团圆的图片,让学生在具体的图画环境中有团圆的概念?)
、师范读。
()、学生齐读词串。
8、指导记忆“墓、踏、端”的字形:
(1)、指名说各自的记字方法。
(2)、师:谁能用最简单的记字方法记住这些字。(为什么一定要学生按自己认为的简单方法来记字。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否应该尊重学生的感受呢?)
9、指导书写:
(1)、师范写生字,要求学生认真看。
5.3.1.1复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篇五
§3.1.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第一课时)
教 学 反 思
1、本节课是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学习了虚数单位i及它的两条性质,复数的的概念、分类问题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复数的概念如果单纯地讲解或介绍会显得较为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教学时,我采用讲解或体验已学过的数系的扩充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数系的扩充是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介绍数的概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数的形成、发展历史、规律及各种数集之间的关系有着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虚数的概念、复数的概念、分类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等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要求。
2、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教师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很自然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的平台,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学生通过探索与交流,理解掌握本节知识。
3、教学中较好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使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有很大提高。本节课以先呈后讲的形式讲练结合,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4、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例题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逐步推进,力求使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思维同步,顺应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6、课外习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拓展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应考能力。
7、注重抓好暴露问题。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学生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及时解决,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8、不足之处:教学设计显得不够严谨,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交流和探索,教师在归纳结论时急于推销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同时要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努力奋斗!
6.1《手工制作网上搜》教学设计1 篇六
教案背景
本节内容授课对象是农村学生。因硬件条件不够,一部分学生在网络运用实践基础较差,可能会出现独立学习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分组学习,以强带弱,互助学习,共同进步,多表扬鼓励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教材分析
在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的今天,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必然是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着重要求学生学习网络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归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持巧,并引导学生关注使用网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合法手段。
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查找、用好关键词查找方法。难点 掌握关键词搜索技巧。知识拓展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掌握搜索引擎的重要性,为学生终身享用奠定基础,利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快速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网络信息的特点。认识网络信息查找需求是搜索引擎产生的直接动力。能关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掌握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和技巧。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演示文档确定信息需求。能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用好关键词查找需要信息,有计划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对搜索引擎查找结果进行评价,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
/ 3
信息活动的态度。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遨游因特网时,是否有迷路、找不到网站的经历。咋办呢?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马上说“百度一下”)
2、明确学习目标。自主探究
1、引导学生分别用百度和谷歌来搜索折纸花方法
2、比较搜索结果,并小结搜索引擎的分类
3、表扬先搜索到结果的学生。(1、学生开始打开浏览器上网进行自主搜索。
2、在教师支持下师生问答、生生互动、示范质疑等,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和交流。)合作探究
1、投影任务二:折康乃馨纸花怎样搜索呢?
2、根据课本第三页“操作步骤”进行搜索.讨论。
3、引导学生用好关键词。
4、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的拓展(如采用AND、OR等)
5、留意学生查找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自主探索,确定解决任务的方法和过程。
2、解决任务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讨论、问老师。
3、按任务要求完善自己的任务,保存结果
4、填好评价表并上传到老师机。)达到目标:
1、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
3、体验因特网魅力和使用搜索引擎功能强大。
4、在合作探究方式下,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方法。强行“绑定”关键词部分 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双引号搜索
/ 3
1、归纳刚才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使用搜索引擎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2、师生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促进学习。
3、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拓展知识:让学生自己挑战任务,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检验学生对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程度。学以致用
1、评价学生在“挑战任务”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
2、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课堂小结
因特网像一个浩瀚的信息海洋,我们只有掌握和使用好搜索引擎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来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服务。着重强调用好“关键词”。知识小结: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零散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学会高效使用搜索引擎来为日常生活服务。
布置作业 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信息,进一步强化本节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让学生扎扎实实熟练用好搜索引擎。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环境中学习,以学生互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了互相合作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本节课的内容虽然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因特网信息如何查找,但如何让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有一种系统的提升是本节课未达到的,搜索引索技术是相当复杂的事情,搜索引索如何生生的?它对经济有何启示,对人们的生活有何帮助?这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没在课堂上涉及到。
7.教学楼1 篇七
一、模式中概念的理解
1.“1+1”
第一个“1”是学情,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状态和水平。包括学生的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与策略水平等。第二个“1”是教师为学生实现新发展所创设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创造活动。包括根据学情设定的新的教学目标、教与学的方法与策略、选用的教学模式等。1+1是学生实现新发展、教师为服务于学生新发展而创造有效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师生协调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2.“1+1”高效课堂
在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教师要为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使用适当的激励、引导等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学习、合作互动方式,运用“教育模式三原理”,为促进学生差异发展而创造优良环境和条件。要提高教学效益,形成师生共同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追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形成动态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体系。
二、模式的目标和假设
建构主义的“教与学”理论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全方位建构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伙伴,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创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智慧的火花,逐步形成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一种教学设计,秉承“知学情,重创造,共发展”的基本思想,强调“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四个“第一”的生本观念,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下图是我们构建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一个完整单元的教学模式。
三、模式的导向
通过模式的构建,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的转变;由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向追求人生命发展质量的转变。通过大面积研究实验形成了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等五个维度的教学导向。
1.把学习关系导向“主导+主体”
在“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帮助学生克服参与活动的盲目性,解决和指导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生活动规范而有效地进行,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把学习时空导向“课外+课内”
“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作业的前置,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已经能学会、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再重复。教师只需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所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把学习内容导向“教材+(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尤其是导学案上的课堂检测部分,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便于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4.把学习方法导向“自主+合作”
“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小组形式进行竞争与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合作与竞争。这样,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便能解决许多问题,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把学习形式导向“前置+前移”
“学习前移、作业前置”把预习放在课前,先学后教,减轻了课后复习的困难,减少了问题的积累。作业设置在导学案中,实现“课后无作业”,课后的学习任务就是预习。
四、支持模式的实践系统
“导学案”是由教师设计、学生拥有的学习、合作资料,它是“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技术关键,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
1.“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1)课题名称。一般根据教材自然节次、单元或教学内容确定。
(2)学习目标。可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确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3)自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问题、习题、方法、应用、例题的概括总结、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4)问题讨论。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准备小组互动和大组讨论。
(5)概括总结。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6)当堂检测。当堂反馈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如知识应用、成果展示、纸笔测验等。通过迁移练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导学案”的设计是“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使用的瓶颈。为此,我们制定了“导学案”研制的基本步骤。
2.编制“导学案”的基本步骤
(1)培训业务。备课组长提前一周组织成员学习下一时段所要设计“导学案”课题内容有关的各项文本,集体研究确立各课题教学目标,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及“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问题形式。
(2)明确职责。根据成员的特长,将下一时段“导学案”的设计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各“导学案”的主要设计人与交稿时间。
(3)成果展示。设计人在规定时间前拿出“导学案”草案,交备课组集体讨论,备课组其他成员提出修改意见,编制人根据大家的讨论意见,完成修订,形成下一时段课堂“导学案”的电子文本,打印“导学案”,同时编印参考答案。
(4)精益求精。“导学案”首次使用后,每个教师都要形成“教学反思”,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给编制人。由编制人完善该“导学案”的修订,形成电子文稿,方可视为导学案编制工作的完成。
“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的学习过程和管理方法。这种模式接受了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关于知识及其知识重组的观点,遵循了合作探究的原则,用简单的方式表述了丰富的内涵,是促进学生学业知识获得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教学形态,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技能,培养了人际的感情与合作。
实践证明,“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问题,更涉及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变革。它通过“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机制的建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评价,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案通联互动的运行机制。让学生在原有状态和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创设,围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这一核心,注重在知学情基础上的创造,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教学楼1 篇八
关键词: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通过对习题课教学的长时间的摸索与探讨,下面我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重视课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复习时应注意用好课本。先读懂、理解、吃透教材,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领悟和把握真正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重新梳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及各类习题,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具体做法如下。
1、熟练掌握运用基础知识。扎实熟练地掌握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准确地对数学语言如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进行表达与运用,重视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形应用,重视定理的推导与应用,重视定义的理解和应用,等等。
2、重视课本的典型性、示范性例题,练习和作业也要让学生弄懂、会做,并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应充分认识例题本身所蕴含的价值,掌握其中的共性通法,并达到熟练程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注意通过纵向挖掘,横向加强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达到优化认知结构、阔眼界、活跃思维的目的。
二、具体的策略
1、以题带点,顺藤摸瓜。以题带点,即通过典型范例呈现相关章节的概念与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讲解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与理解。
2、以境串型,触类旁通。以境串型,即把相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实际应用类问题串联在一起,并归纳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问题1:小刚家准备安装照明灯.他了解到某种品牌的一盏40瓦白炽灯的售价为1.5元,一盏8瓦节能灯的售价为22.38元,这两种功率的灯发光效果相当。假定电价为0.53元/度,設照明时间为(小时),使用一盏白炽灯和一盏节能灯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①分别求出y1,y2与照明时间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②若一盏白炽灯的使用寿命为2000小时,一盏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为6000小时,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以6000小时计算,使用哪种照明灯省钱?省多少钱?
问题2:观看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的门票分为两种:A种门票600元/张,B种门票120元/张,某旅行团购买A、B两种门票共15张,若设购买A种门票x张。
①写出购票费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②若要求A种门票的数量不少于B种门票数量的一半,且购票费不超过5000元,共有几种符合题意的购票方案?
③根据计算判断哪种购票方案更省钱?
问题的串型,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对比、转化,做到触类旁通,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3、以变促能,举一反三。以变促能,即抛出一个话题(情境),选好一个中心(载体),编织一张网络,设计一组变式,从典型问题出发,逐步延伸,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一般而言,综合性越强、知识跨度越大的问题,学生越难理解,对思维层次要求也较高。因此,组织复习时要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与发散,适时开放,启发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使得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明朗化,形成知识链。
问题3:一次函数y=ax+3,y=-x+3与y轴交于点A,与x轴分别交于B、C两点,且∠BAC=15°,求a的值。
变式1:广场上空有一个气球A,地面上的B、C两点与点D在一条直线上,在点B和C分别测得气球A的仰角∠ABD为45°,∠ACD为56°,又BC=20m,求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
变式2: ON表示某引水工程的一段设计路线,从O到N的走向为南偏东30°,在O的南偏东60°方向上有一点A,在A周围500m内为居民区,沿ON向前走400m到B处,测得BA的方向为南偏东75°,请通过计算说明如果不改变方向,输水线路是否会穿过居民区?
该问题及两个变式分别引入了一次函数、方向角和方位角,三个不同背景问题实质都是同一个基本图形的应用,使学生在变化的背景下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复习效率。
4、以错示警,缜密思维。以错示警,即由问题错解的纠正深化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和运用。在数学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公式的适用范围不能正确和深刻理解的情况。复习时应通过“示错”来巩固知识,使学生真正认识所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进一步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几点反思
1、重在平时,有的放矢。心理学研究表明,要避免和减少遗忘,复习必须及时,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复习要重在平时,贵在经常”的原则。如上述“以题带点”、以境串型”、“以变促能”、“以错示警”等策略都要和平时的及时消化和巩固结合起来。另外要使习题课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研究分析,找出知识缺陷所在及形成的原因,设计解决的策略,这对进一步提高习题课的效率是很有必要的。
2、关注细节,深度反思。优化复习策略的设计要重视课堂教学细节的教育功能。从宏观看,数学习题课要敢于突破,不要程式化,可以从讲授顺序、讲授的深度和广度、讲授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反思,尤其要重过程、重复习、重纠错,进一步从讲解上缩短时间,留足学生练习和反思的时间。从微观看,既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语言准确性,又要关注重视题型研究的技术和艺术,做到两个“对”——题型设计“对”位,即选题要精,练习要准,点拨要狠,纠错要细;试题讲授“对”路,即讲授节奏要当,思路要清,分析要实,效率要高。把握三个“点”——教材内外打通的“制高点”,挑战思维的“聚焦点”,变式训练的“创新点”。
习题课,尤其是初中数学习题课堂应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效率为目的的习题课堂。只有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学得灵活,学得扎实,优化复习过程,提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教学楼1】推荐阅读:
教育教学106-20
1上2-1分类教学设计09-30
《练习1》教学设计07-09
初二政治教学反思108-23
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09-29
内能教学设计110-12
第1课教学设计06-10
沧海日出教学设计107-04
《近似数》1教学设计08-29
教学工作信息简报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