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作文(精选15篇)
1.联系生活作文 篇一
论
文
浅谈作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梁园区王楼乡一中
赵广亮 浅谈作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梁园区王楼乡一中
赵广亮
作文是不少学生感到头痛的事,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内容可写,也就是说要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宋朝欧阳修说:“作文之本,初欲奔驰”,这是在讲方法,在学生开始写作时,要“放”,要少一些清规戒律,要尽其能让学生敢写、多写,把作文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生活实践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耳闻目睹的事物,都有表达给别人的愿望,这就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多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在有东西写、敢写的基础上,再逐步讲究写作技巧,提高作文的质量。
有人认为,作文无非是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写得好与坏,主要是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段落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通篇作文是否成为一个整体,这样错误的认识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很容易导致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作文生编硬造,或过于讲究作文“形式第一”等弊端,怎样克服这些弊端呢?从我这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与实际生活接轨,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然后从中选择生动有趣的素材或片段写成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消除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认识。
一、联系家庭生活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我曾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留心身边的科学现象,如何注意平凡的日常生活,如何观察人物的外貌、了解人物内心世界等,同时我还注意把方法指导与学生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活动场所,家庭成员是学生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人,然而,最为熟悉的活动场所和人物很容易被怱落。所以要让学生留心家庭、留心家庭成员及家庭影视媒体。有一次,我布置一项任务:每位同学仔细回忆家庭中精美的片段并留心观察家庭成员三天的生活。三天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为《我的家庭》。有几位平时感到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同学,由于前几天的细心观察,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文句也流畅,叙述的条理也比较清晰,基本上能做到主次分明,中心突出,从他们的作文中隐约可见每个家庭的基本情况。
家庭影视媒体是学生接触外界的主要渠道。影视媒体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及时迅速、信息密集、感染力强、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深受学生喜爱。所以,我要求学生对影视中的精彩片段一定要积累、体验。在一次习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写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学生在开始讨论时,一双双眼睛无精打采、无所事从。看到这种情景,我欲擒故纵,开始和他们聊天,话题是:你们最爱看什么电影、电视?对影视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情节印象最深?适当选取其中的点滴展开交流。同学们一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惟妙惟肖地模仿,绘声绘色地进入角色表演„„,见时机已成熟,我由衷地喝彩:你们刚才说的、演的,就是你们成长中的所见所闻的经历,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情景、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这样由影视的典范事例迁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触类旁通,他们以饱满的情绪一气呵成,作文送来后,我欣慰地看到了一篇篇充满情感的习作。
二、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课堂教学及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感受最深的。以学校生活为素材进行写作,完全是,也应该是学生最丰富的写作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及文中的精美片段,让学生进行口头叙述,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说话训练、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对自己的说话进行检查和控制,从而便于老师进行帮助,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至于使对写作内容的考虑与书写之间相互干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说写结合训练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经。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经常结合学校的实际生活进行作文训练。2006年春天,我校进行花园绿化活动。在学生劳动前,我首先布置了任务:留意在劳动时学生们的言行和劳动场面,并思考绿化的意义。劳动后,我布置一个作文题目《我们的校园绿化》,学生在亲身经历和留心观察的基础上写作文,这样,学生写起来就很容易做到“言之有物”了。因此,大都能够顺利完成,不少学生的作文写得生动具体、内容充实,并且有10多篇文章在校广播站播出,一下子全班同学感到写作并不是无素材,产生了深厚的写作兴趣。以此机会,我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生活天地,也为学生作文训练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如组织课文朗读比赛、读评范文、口头作文、辩论会等。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些活动,收集了有关素材,所以作文中能畅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起来文章也得心应手。付出就有收获,最终在2006学乡举行的作文竞赛中,我班同学有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
三、联系社会生活
作文,其实就是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解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解放思想,突破束缚,在教材选取上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真人真事可以写,书上看的、大众媒体传播的、街谈巷议听来的也可以写。形式上要不断创新,要突破固定模式的束缚,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法上都可以出“格”。然而,学生每天的活动场所,多数在学校、家庭,活动范围小,生活单调又很少接触社会,象生活在封闭的“笼子”里,自然就感到无内容可写,对写作不感兴趣了。
社会生活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应把学生从封闭的“笼子”里解脱出来,使之冲出校门。要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了解社会,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为此,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访问、春游,这是解决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一次,我带领学生游三陵台。事先布置了写游记的任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点、旅游路线,还介绍了三陵台的历史、由来及神话传说。在休息时,我组织了“成语接龙”活动,同学们兴趣盎然。回校后要求学生写“成语接龙”活动介绍,写简讯、通讯报道、消息、广播稿等。又组织了“记者招待会”,“小记者”采访了班干部、学生代表,请他们谈谈有关登三陵台及“成语接龙”活动的感受等。在招待会上,由于对违反纪律采摘花朵的事情认识不一,利用自习,我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认识不统一的双方据理力争,最后意见取得一致。学生的论辨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事后,我又布置学生写辩论会纪事,由于同学们参与了这些活动,所以素材问题解决了,同时,论辩能力也提高了,可谓一举多得。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并指导他们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这样,学生就常常会有一些新鲜见闻,得到特殊的感受,就迫切地想把自己这些新见解说给别人听。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老师因势利导,提供表达的机会,介绍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的作文内容怎么会不充实、不生动呢?思想感情怎么会不真实、不丰富呢?
事实证明,我们沿着“生活------观察-------体验-------积累------想像-------写作”这一思路,把作文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也流个不歇。”通过作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写作素材丰富了,练笔的机会多了,写作的兴趣浓了,做到了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的文章有实感,写作文就再也不是难事了。
2.联系生活作文 篇二
一、走进自然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一) 感悟他人所感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朱自清漫步于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到了“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荷叶;戴望舒走过雨巷, “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苏轼游于赤壁之下, 体味着“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的安静;王勃在滕王阁领略“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的美好……他们何以写出如此美妙的文章?那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 他们的情感都是发自肺腑、呼之欲出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课堂中, 要和学生共同感悟名家著作, 仔细品味他们作品中的真、善、美。
(二) 观察自然生活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 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抛下书本, 出去走走, 你会发现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课堂, 你会发现每一株小草都有情感, 每一座山川都有灵性, 每一条河流都如此悸动。语文老师在教学时, 要倡导学生走出课堂, 观察自然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同时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长期的观察会让学生写出更加真实、细腻的作文, 增加作文的闪光点。
二、融入社会生活, 充实写作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 作文中的很多细节都源于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很多高中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 缺乏实际生活经验, 很多作文都是靠自己的想象来支撑, 然而, 很多细节的东西是无法靠想象取得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就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角, 增强生活体验。
(一)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生活中处处是学问,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包括校园生活中的趣事、家庭生活中发生的故事、社会上看到的或报道的事情等等, 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个变化, 并对印象深刻的人或事作出及时记录, 同时记下自己的感触, 这些可以成为后来学生的写作素材。如在公交车上看到的感人故事、在公园中发生的趣事、在家庭中与亲人之间的点滴、在商场发生的惊险一幕等等, 只要是在生活中发生的值得回忆的事, 就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 作为日后的写作素材。
(二) 观察社会百态
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具雏形, 对事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 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引导高中学生关注网络、新闻媒体, 关注社会生活。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很多中学生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 及时了解社会新动态, 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老人养老问题、农民工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等都应该成为高中生关注的焦点, 题材积累的多了, 遇到作文题目时便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一素材, 解决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无米下炊”的窘迫。
比如, 有这样一个作文材料:“年轻人捡到尚先生的手机, 尚先生要求归还, 可年轻人不愿意。后来尚先生出2000元把手机买回来, 可是年轻人又改变主意, 无条件归还。原因是年轻人看见手机里面很多内容是关于地震尚先生捐助的内容。”要求是“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有的学生看到后, 觉得无处下手。我们来分析一下:捡到手机的人本来要见利忘义, 却因别人的爱心举动所感染, 对此, 我们可以围绕义与利、真善美与假丑恶之间的关系, 真诚和善良的积极意义等角度立意。而素材哪里来呢? 生活!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是有的, 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来弘扬真善美。
三、参与生活实际, 升华作文内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 对陌生的事情进行作文是很难出好作品的。
高中语文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 有意识地开展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猜字谜等系列活动,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还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打扫卫生、叠被子、做饭、洗衣等等, 让学生感受到家长的不易, 既升华了作文的内涵, 又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的感受。
四、结语
总之,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走进自然生活、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生活实际,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畅快地表达内心的想法。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我也将更加关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研究[J].读写算, 2013 (24) .
[2]丁艳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教师, 2013 (22) .
3.联系生活作文 篇三
文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经常练习写随笔对于学生作文生活化,让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提高作文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作文源于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体会,才能丰富题材,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一)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在教学中打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鸣,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教师要经常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地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其次,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有的人却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让他们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珍贵;从狂风暴雨中摇动的小草上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上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
首先,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
教师应加强与其他各科教师之间的联系,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亲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唱唱跳跳,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动人的歌喉;让他们涂涂画画,尽情抒发自己的灵感,创造出有灵气的作品;让他们在百米跑道上拼搏冲刺,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他们亲手实验探索,享受其中的欢乐和愉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极富生命活力的素材。
其次,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平时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学生到田野里去春游,去各地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生活有困难的人献爱心,组织学生到郊外放风筝、挖野菜,到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寻访名人和历史的足迹,到附近的工厂、养殖基地去参观访问。让他们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访一访,大自然与现实世界不断给他们以新鲜感,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留下深刻的印象,到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再次,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联系,对一些家长进行家庭、社会生活方面的指导。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好帮手,多带孩子走走逛逛,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带他们去走亲访友,感受纯朴的亲情,学会交往的礼仪。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使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层次更高,知识容量更广阔,写作的题材库更充盈。
二、用作文表现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只谈生活,不谈技巧”是不行的,学生仍然只会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咬着笔杆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来。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在教学中试着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易于动笔
学生刚开始写随笔往往不知从何处入笔,一天的生活就像一团雾,理不出头绪,分不清重点,结果写出来的随笔就像“流水账”一样,三言两语,面面俱到。为此在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具体地指导。我在作文题材、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选材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提倡习作自由,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多加启发,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有条理,流畅地表达出来。
对于学生平时的随记更是不加限制,不拘形式,鼓励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路,只要有灵感就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本子,自由自在地把见闻和想象倾注于笔端。可以是洋洋洒洒上千言,也可以是短短的两三句话;可以是对生活中某个精彩片断的描绘,也可以抒发心中的某种情感。渐渐地学生的语言越来越活泼生动起来,见地越来越独到深刻起来,写作的本领在无形之中渐渐高明起来。
其次,让学生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注重收集素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指导,更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应变多问多讲,以教师分析为主的作文教学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边体验边倾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无论是指导学生观察,带学生参与实践,还是指导习作训练,教师都要创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充满信心充满激情,自觉地搜索素材,探索习作形式,进行构思写作。
4.联系生活作文 篇四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广泛而紧密联系的精彩阐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教材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以下是我在教学的实例.
例1:在教学“比例尺” 一课时,首先要学生将教室的平面图画出来。学生就会不自觉的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将教室的长和宽缩小100倍等。说明这个缩小的倍数就是比例尺。然后可以再举例说明在画类似手表零件等又要将实际长度放大如将1毫米的零件放大成2厘米,比例尺就是20∶1。出示一些中国地图,说明如杭州到上海实际距离190千米,这样的距离只有缩小画到纸上用起来才方便.
例2: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等)第二、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
例3:在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上了一节“交通流量和速度测定”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运用统计的知识测定学校附近的公路上汽车的流量,(每分钟通过的机动车数量),用数字来说明机动车之多。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选定100米的路程,采用小组合作的办法先测出汽车行完100米的时间。在计算速度。通过速度测定,同学们明白了以车速60千米每小时计算,汽车每秒钟行16.7米左右,而我们一般穿过公路所用的时间要4秒以上。所以,学生明白了必须与机动车有足够的距离才能穿过公路。学习本课之后以班级的名义在全校的宣传兰中出一期安全专题的黑板报。这样的活动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用数据证明的过程,安全教育更深入人心.
例4:在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时,我让学生计算学第十二册数学书的时间。以一个学期22周,每周5课时,每课时40分钟计算。这样40×5×22=4400(分),4400÷60=73.3333(小时)。在73.4÷24=3.05555(天)。原来学习一本数学书的总时间只有3天左右。看到结果同学们都大吃一惊。从没想到会这样。学生明白了"积少成多""知识在于积累"的道理.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选择一项业余爱好,设计一个计划表,付诸行动。
例5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了10个香烟盒.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的办法.得出十个香烟盒拼成的长方体共以下有9种情况.在计算中同学们又知道这9种拼法所得的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而表面积各不相同,通过与整条香烟的包装比较,生活中的包装方法是计算中表面积比较小的情况,于是同学们相信在香烟的包装设计中是考虑了包装纸的最节约的情况的。
例6 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当一回小小调度员。情景是:化肥厂要搬运62吨的化肥。用大卡车每次运10吨运价100元,用小卡车每次6吨运价80元,请你设计一种方案用最省钱的方案。显然,只用大卡车的总运价为62÷10=6(辆)……2(吨),即要7辆,100×7=700(元),假如只用小卡车很显然总运价为62÷6=10(辆)……2(吨),即要11辆,80×11=880(元)。又如果采用大、小卡车相结合的方案则可以这样考虑,5辆大卡车和2辆小卡车,100×5+80×2=660(元)通过全班讨论学生得到结论:(1)每辆车尽可能满载。(2)大卡车每吨运价比小卡车便宜,应该尽可能的多用大卡车。
例7 在教学《克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拿爱吃的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然后让学生们猜测一根长鼻王、一袋署片,一只“喜之郎”果冻,一包洗衣粉等的重量,然后问学生如何验证,学生很快想到用电子秤,天平秤,看包装上的重量标记等。可得通过找包装上的刻度标记。验证后将重量为3克的一根长鼻王作为参照物,再估计其他的物品的重量。这样的做法一方面避免了用标准的砝码作为参照物的脱离生活经验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亲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5.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篇五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内容标准”时所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的是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并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形成对自然的人文关怀,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在地理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 一、结合时事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21世纪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城市化、自然灾害、种族歧视等等,其中有许多问题都蕴含着很强的地理成分,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这些相关时事材料来讲解各种地理理论知识,不仅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使理论内容更加形象化,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泰州火车站的通车”这一时事,通过看图,掌握从泰州始发的火车,驶向几个方向的线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交通状况的改善,让学生讨论铁路的建成会对经济、旅游产生哪些影响;另一方面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出行等提供理论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作用。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自然也很感兴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掌握不少地理知识。 其实,生活中与地理结合的时事材料还是非常多的,如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稳定供气、青藏铁路的建成开通等等,这些时事材料在讲课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丰富了教材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 二、注重亲身实践,促进目标达成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感受生活,体验规律发现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教室平面图。先将学生分成几组,有的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有的测量门窗、讲台的尺寸,然后讨论确定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和指向标,最后绘制教室平面图。在绘图过程中,强化了比例尺、指向标定方向、图例等相关概念的应用。在七年级新教材中,像这一类的`活动还比较多,比如“手工制作地球仪”、“用橡皮泥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图”、“做天气预报模拟游戏”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教活地理知识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乡和祖国,到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从地球上的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战乱,到每天收看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最主要、涉及信息量最多的还是地理知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活动起来。 1、利用生活素材,拓展学习时空 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厚,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 比如在开始学习中国地理时,许多学生觉得34个省级行政中心的简称很难记熟,识记的热情不高;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为此,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位交警,在执行任务时,发现了一辆肇事汽车准备逃逸,这时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车牌上省级行政中心的简称,于是回答“记下车牌号,判断它是哪个省区的。”接下来我说,下节课让每一位同学当一次交警,看谁最称职。在我的鼓动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记忆,因为每个人都想当一次称职的交警。通过这件事,同学们觉得学习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真有用,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习欲望 地理与其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可以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尝试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的设想,把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探索创新的空间。 如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这几年你的家乡附近的河流的水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周围的环境有何影响?分析该河流水质变化的原因,并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 在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些内容时,大概在九月份,我让学生回忆:我们学校历年来,上午的作息时间一年四季都是一样的,但是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冬天和夏天上学、放学时天色的变化?问题刚提出,就有学生说:“冬天我们是5点半上晚自习,天色已经非常暗,而现在5点50开始上晚自习,太阳还没落山呢。现在白天时间真长。”我进一步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阳光的直射和斜射呢?大家议论纷纷。有同学说:“冬天阳光能射到教室里来,我坐在靠南的窗户,阳光射在身上,暖暖的。现在阳光不能射进来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联系实际,把身边的事物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地理时,要善于从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
6.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六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课改力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重视人本教育中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关键词:
生活实际
效率 兴趣 内化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设置情境,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令学生体验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并不陌生,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培养不畏困难、严谨求实的思想品质,以及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少,但教师如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试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孕育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 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
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
2、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少岁数?(24)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3岁,那师几岁呢?(27)27也是一个数量,那大3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
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那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分别为18只,24只,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改组教材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题材老化,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实例解释数学问题。例如,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去大润发超市购物,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价值198元,他身边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价值397元,他身边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结合教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内化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新知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可联系学生50米赛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路程一定,所以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说如果甲与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们的时间比就是5:3;反之,如果两人都跑5分钟,这时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这样,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观表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积一定,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成正比例“了
再如,应用题训练也应着眼于”生活化“。这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一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更新数的组成;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即生活,只有数学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数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7.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篇七
一、从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入教材内容, 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拉近了抽象逻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
1. 从生活经验入手, 发现数学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已然学到许多知识, 教师要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处理教材.例如, 教师在教学《人民币》时, 可以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帮助整理, 学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这一知识.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 从而乐于、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2. 从生活经验入手, 学习数学知识
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 从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元角分入手, 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先让学生观察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的价格, 求两本书一共多少钱, 就要把两本书的价钱合起来, 5.57和6.96元相加得多少呢?学生自己想想说说:计算时几分和几分相加, 几角和几角相加, 几元和几元相加.从而推导出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就能轻松地掌握, 不感到迷糊, 学得非常快.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 学而不用, 不如不学.学生能够活学还不够, 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 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 创设机会, 鼓励运用
教师要多创设情境,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 要鼓励他们将知识运用于生活, 根据生活实践证明知识是多么有用, 增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渐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 在教学完一位数的乘除法以后, 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过五一节, 纺织厂有35位阿姨想租车外出旅游.目前只能租到小面包车和轿车这两种车, 每辆小面包车能坐8人, 每辆小轿车能坐3人, 可以怎样租?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教师可以图文结合讲述, 让学生展开讨论, 思考可能有几种租车方案, 并想一想哪种方案最合理.像“乘车”这样在生活中能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感到真实可信、有兴趣.既培养了他们的计算、比较能力, 又发散了其思维, 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虽然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往往会被生活现实弄得错综复杂, 但只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操作, 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善于从诸多事物中提炼出关键的要素,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如, 小明今年8岁, 爸爸今年35岁, 爸爸今年比小明大多少岁?明年爸爸比小明大多少岁?对于第二个问题, 许多学生认为明年就要多一岁了, 从而产生错误.只要学生想到:过了一年爸爸大了一岁, 小明也大了一岁, 所以还是相差27岁.这就是关键的要素.
2. 学会观察, 增强运用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观察, 知道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 学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哪些地方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什么自行车的撑架与地面要形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铁链门中间要做成平行四边形?能不能做成三角形的?为什么?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联系生活作文 篇八
一、预习作业联系生活
要把英语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的语言点、词汇,了解新句型的结构、特点、课文的大致内容,可避开英语知识点零碎和缺乏语言学习的环境,可使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学习兴趣不会减弱。
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发掘身边的英语,感受英语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学了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Thanks/Thanks a lot/Thank you very much.等口语,就让学生试着在问候、感谢等不同场合,根据需要进行合理使用,让他们感到学有所用,而不是一些枯燥无味的词语。又如在教“There be”结构来表达“我家附近有棵树/有座小山”等一些生活常见的情景。使学生正确使用句型,懂得如何应用口语进行问答,这样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意识,应用口语的意识,充满学习乐趣。
二、课堂导入结合生活
要把新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必须在课堂上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教授Book Ⅲ中的过去进行时态的构成和用法,就可用动作、表情或表演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然后,帮助他们回答:“He was reading.”接着再让一位同学表演,比如让他(她)去关上门,再问,“What was he /she doing?”帮学生答:“He/She was closing the door.”这样可自然而然引出过去进行时态的否定式、疑问式及其肯定、否定回答,然后再进行逐步操练。像上面的情境教学,可让学生感受到学英语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掌握并运用所学过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反映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要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密切联系,有机结合起来,再现旧知识,再现生活情景,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但这就需要老师花大部分精力去备好课。如1.7中,有关询问与指点方向的内容,在Book III Unit1.7 中已经学过了一些内容。要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可先画张平面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如“Wheres…” , “Its next to/behind/in…”, “Is there a/an…?” “ Walking along this road,and take the first/…turning on the left/right.”等等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如“Can/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How to get to …?”及指点方向的答语“Its between…and…”/“Go along/up/down/this road and…”/“Take the first crossing/turning on the right/left.”/Go across the bridge.等新知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懂得如何询问与指点方向,轻而易举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四、巩固练习体现生活
适量练习有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且能获得独立做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并且能取得积极思考的欲望。而批改作业则可以从学生作业中发现遗漏和常犯错误的知识。这样就应针对性地出题目进行加强训练,补缺补漏,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分析和解答能力。
布置练习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设计布置一些基本的、难度不大的题目,又能和生活实际有一定关联的作业,努力做到少而精,又能取得成效。例如,布置现在完成时态的练习时,要考虑到与一般过去时态的区别,这样就可设计如下的题目来巩固所学知识,用所给的动词适当形式填空:
①I___(find) my bike. I_____(find) it this morning.
②____ he ____(finish) his work?____he (finish) his work two days ago?
③He____ (live)here since 1980.He____(live) here in1980.
通过以上题目进行比较练习,使学生做到既懂得做现在完成时态,又懂得如何进行辨别时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习题进行训练,可使学生学得自然、轻松、有趣,并能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做题,取得良好效果。
五、开展活动丰富生活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体验英语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组织英语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一些来源于生活的英语幽默、谜语、小诗歌、谚语等内容,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弥补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通过教英语歌曲,利用实物、图片、角色进行对话,模仿外国人的动作表情,来唤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当然,也可定期举行英语角活动,让学生们一起开口交谈,而内容可紧密结合学生生活选择,目的在于能培养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的好习惯。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增多,就更能体现学习英语的实效性,提高学习的劲头。
六、环境布置美化生活
1.校园文化的布置:布置富有英语气息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里设立英语角,布置具有国外风俗习惯的图片,举办英语学习园地,在校园内创设英语墙报等等。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一方面利用节日、生日,开展英语主题活动。母亲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下,孩子们装扮教室,制作礼物,用英语来庆祝节日,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的交流作用。另一方面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如唱歌比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获得成就感。
9.联系生活作文 篇九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市第一小学召开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会,感受颇深。回来之后认真领会,认真钻研,尝试设计了识字课的备课思路,愿和大家一同商讨。
我选的是识字
(一)的第2课,根据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的要求,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口、耳、目”等12个字;
2、会写“
十、禾、木”3个字。
3、掌握“|、丿”基本笔画。
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图字结合、突出象形字的特点
这一课生字体现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安排了一组象形文字。对于象形字,教师没有必要向学生作过多的讲解,只求向学生渗透,让学生会辨认即可。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贴上对应的生字卡片。然后,让学生继续观察图,图右下角的象形图和生字在形状上有什么联系?学生只要能看出它们在形状上相似并能简单说一说,会辨认就行。
二、认读生字
在出示完生字之后,教师不急于教读。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内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这样入学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乐于识字,乐于交流自己的成果,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学生有可能回答:我在广告牌上看见过“报喜鸟西服”,认识了“鸟”。我在包装袋“大白兔奶糖”上认识了“兔”。我在饭店“四川火锅城”认识了“火”学生可能有很多种说法,教师不必限制,可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初步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然后可领读认识生字。领读这一环节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已认识的字可以让学生自己领读。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由教师领读。领读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同桌对读、组内指读、全班指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等。在全班同学大部分会读的基础上,开展识字竞赛,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识字。如开展“这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多少”“看谁认得又多又快”认字竞赛等,充分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介绍一下自己认读又多又快的秘诀,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推广。总之在识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作一些必要的点拨引导,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上。
三、巩固识字
对于这12个生字,教师没必要作过多的字形分析,而应该在练习中,在生活中巩固识字,使识字真正成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我会连”这一题的设计是遵照象形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自主识字,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就能够比较熟练地认出这些字。
“我会找”,找一找哪些字你认识了?哪些字是今天学的?这样一方面巩固了第一课学过的汉字,又加强了新旧生字的联系。
四、指导书写
本课共三个字,其中“十”是上节课学过的。先让学生认读,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但不要作过多的字形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导书写。范写在学生刚开始写字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在范写的过程中结合生字教三个基本笔画名称“|、丿、捺”,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认识就行。最后让学生练写。在练写上可体现弹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没必要提出同样的要求,但至少写 2个。写完后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同学、老师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写字的乐趣。
五、实践作业
10.联系生活作文 篇十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与生活。这一理念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数学生活化,如何注重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反应了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需要不同的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注重数学问题的人文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这有利于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知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房屋装修的例子。一个长8米,寛4米的客厅,要铺上60厘米×60厘米或者80厘米×80厘米,100厘米×100厘米的地砖,大约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应用题与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因为绝大部分学生都看到或参与过和父母们装修房子,学生容易理解并愿意开展实践活动,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标准要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就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等方面把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对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再认与反思,形成对方法的本质特点、价值及使用要领的主观认识;要给学生提供题材丰富、数量关系多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运用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中,实现由程序性知识向元认知阶段转化。比如以上教师设计的解决房屋装修的应用题,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到操场分成3个小组,每小组发给一把皮尺,先测量出一个长8米,寛4米的场地当作客厅,每个小组分别选择安装:60x60,80x80,100x100的地砖,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解决自己小组的问题,这样设计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求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交流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就会认为应该先量出一个长8米,寛4米的场地,计算出场地的面积然后算出每块地转的面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经历测量过程,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知识落实到实践活动中。
当然,有些小组可能会提出,先计算出每块地砖的面积,然后才去测量和计算场地的面积,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与鼓励,允许他们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教师可以渗透估算的教学,让学生估计一下,你们小组大约需要多少块?然后才计算出需要多少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安排,让学生在自主运用和监控策略的使用中,实现由程序性知识向元认知阶段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了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了一定的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引导与鼓励。
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探究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去开展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总之,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 学好高中生物的六个要点
★ 初二学生怎么学好英语
★ 高一学生如何学好生物
★ 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学好英语
★ 高一学生如何学好化学作文
★ 高中生物教案202
★ 高中生物教案
★ 高中生物课件
★ 高中生物到底怎么学
11.联系生活 激活数学 篇十一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12.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有效教学 篇十二
1. 借助生活经验, 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 它的身影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之中, 他们通过多年的学习、生活, 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 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 充分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 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 一上课, 我看了看学生, 然后说:“今天咱们班有位同学坐得可精神了!他是谁呢?他就是坐在第三组的第4个同学, 你们看看他是谁?”学生笑着回答后, 我又说:“我刚才是给这位同学确定了位置, 所以你们马上就说出来了, 你们在哪里还遇到这种相似的情况呢?”学生说, 在看电影的时候要根据几排几号入座。我说:“对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确定位置。”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引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 创设生活情境, 感受数学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另外,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 当学生发现, 呈现在自己面前的问题是所熟悉的生活情境, 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究、思考、分析和解决。否则, 他们可能就会对数学的学习感到陌生和畏惧, 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中学习,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 我首先给班上的四个大组分别命名为春、夏、秋、冬, 然后要求每个大组按四季更替喊出自己的组名, 学生兴奋地喊“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从周而复始的四季更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循环”的意义。接着我问:“像这样的例子, 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不断重复。”有的学生说:“钟面上的分针一圈一圈不停地转。”还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都从星期一、星期二……到星期日, 然后又重复。”我说:“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循环, 生活中经常出现循环现象, 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 好像是教师领着他们在玩, 很自然地理解了“循环”的含义。
3. 模拟生活实践, 探究数学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个大课堂, 数学规律的探索往往离不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通过模拟生活实践, 再现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在教学“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 ”时, 我出示一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小路示意图, 让学生给校园小路提出绿化方案。进而引出问题:怎样种树?共需准备多少棵树苗?经过讨论得出:在全长60米的校园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10米种一棵 (两端都要种) ,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然后让学生用画图、摆小棒等形式模拟种树,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得出:棵数=间隔数+1。再请学生扮演小树上台表演, 进一步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4. 回归生活实际, 提高数学能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源于现实, 寓于现实, 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力求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 也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体现其价值。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 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数学能力。
13.联系生活作文 篇十三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课程。以“五爱”和浅显的社会公德、政治常识为 基本内容;以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课堂教学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研 究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品德知识,切忌空谈理论,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下面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
一、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用通俗的问答方式教学生了解
课文内容,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低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幼稚纯真,经历单一。课堂上,教师要用通俗的问答方式,教学生掌握、了解 课文内容,学习品德知识,逐步提高道德认识。譬如:教学第二册第8课《对不起》时,教师这样问学生:“ 刚才老师给你们讲了小动物们在绿色草地上做游戏的故事。大家想一想小熊踢出的足球正好落在小白兔身上, 小白兔吓得差点儿哭了。这时候小熊会怎样做呢?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做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积 极思考,争相发言。有的说:“小熊吓跑了……如果是我,我也害怕……”;有的说:“小白兔生气了,一定 要跟小熊打架……”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已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和肯定 。同时,教学生学习礼貌用语。告诉学生,小熊不小心把球踢在小白兔身上,它心里是难过的,它真诚地对小 白兔说“对不起”。小白兔也很有礼貌地说:“没关系”。运用这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了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 错误,请求别人谅解。对别人表示歉意时,要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表示歉意或感谢时,要回答“没关系 ”。再如教学第四册第2课《做有礼貌的好孩子》时,教师这样问学生:“星期天,小猴子和小山羊在家里做 作业遇到了难题,它们先后来到牛伯伯家,请牛伯伯帮忙。小猴子请教牛伯伯时,牛伯伯瞪了它一眼,没理它 。小山羊请教牛伯伯时,牛伯伯却耐心地教给他。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小猴子找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吗?” 听了老师的提问,同学们认真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大家明白了是非,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致认为, 牛伯伯不帮助小猴子,是因为小猴子太没礼貌了。牛伯伯热情帮助小山羊,是因为小山羊懂事,有礼貌。我们 一定要学习小山羊,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思想实际,设置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思考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道德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画面内容,仿学
道德行为。
低年级思想品德课,每一课都有丰富多彩的图画。画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 看图,模仿学习人物的道德行为。譬如,教学第一册《课间活动守秩序》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让学 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自觉地、守秩序游戏活动的情景。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看图讨论 。(1)图中的同学们为什么这样守秩序?(2)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图中 的同学们讲文明、懂道理,他们知道不守秩序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我们要向课本中的小朋友学习,课间活动 时要有秩序,不能胡打乱闹,追逐跑跳。再如教学第一册《上课专心听讲》时,教师可分两步指导学生看图。 (1)整体看图。初步了解插图内容。(2)分步看图。仔细观察并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 提出两个问题(1)图中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做的?(2)窗外树枝上小鸟叽叽喳喳直叫,同学们为什么谁 也不理它?观察与思考之后,同学们认为,要向图中同学们学习。课堂听课做到五点:(1)坐的姿势要端正 ;(2)不做小动作;(3)听课精力要集中;(4)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先举手;(5)回答问题之 后,经老师允许后,再坐下。同学们观察插图,模仿学习,立杆见影。顿时,都端端
14.联系生活作文 篇十四
小学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实践探索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使小学数学成为学生生存智慧中有价值的知识.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
作 者:陈国辉 作者单位:吴宁镇第二小学,浙江,东阳,3221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12)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 联系
15.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篇十五
一、小学数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含义
将小学数学联系生活实际,也就是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其主要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列,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将小学数学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以帮助小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这样来看,小学数学的教学与实际生活是相互作用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1. 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导入新课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起到统领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因此,数学新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学习兴趣的高涨与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的内容特点,因课制宜,因生施教地设计导入的方式,进而有效激发其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这一章节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特殊的小伙伴,但是它们一直都在争论,它们两个到底谁重的问题。到底谁重呢,棉花和红枣就在你们的桌上,同学们可以想办法帮他们解决吗?”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红枣和棉花争论的多媒体视频。这种方式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通过称量的方式,来比较红枣和棉花的重量,进而引出新课中关于千克的知识内容。又如在教授“数图形”时,教师可以先讲授“数线段”的知识,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到线段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线段,在学生认识了线段之后教师再教学生如何去认识数线段。在认识数线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去探索,在这样的安排下让学生一步一步地从易到难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新课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学的根本。例如,在教授《长方体的体积》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黑板擦、黑板先给学生介绍什么是长方体,在学生理解后,教师再利用饮料瓶中的饮料、水桶中的水等,给学生讲授体积的概念,进而引导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其次,教师可以先运用边长为1cm的正方体,要求学生量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然后再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放成一层,再让学生说出这时长方体的长、宽、高为多少。经过这样的实物观察演示,学生自然而然会明白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其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边指导边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此外,小学教师教授新课时,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将乘法的算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请学生用自己所喜欢的图画来表示出3×2,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练习
能够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据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并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例如,在教授了两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学校组织到公园开展春游活动,需要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去,现家长有26人,学生有50人,老师有4人,公园门票为成人每张20元,学生每人10元,而团体票30人以上每人15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这种与日常生活实际想结合的方式不仅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互融合起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丰富的事物呈现出来,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促使其以积极、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缺乏生活化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而离开了书本的生活,也是死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社会生活,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作用,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到生活情境中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包晓兰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考试周刊,2014,92:81.
【联系生活作文】推荐阅读:
主题民主生活密切联系群众11-15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初中化学教学08-31
在联系单位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09-26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07-02
党员三联系08-21
联系群众总结08-22
组工干部联系10-03
领导联系制度12-26
家园亲子联系制度06-14
党员联系岗位制度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