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2024-09-04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精选11篇)

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一

论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

刘三姐文化是广西的特色文化,对其进行旅游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面对其进行开发首先要搞清楚其内涵,否则就是无的`放矢,胡乱开发,影响到开发的规模及成效.本文尝试从论述刘三姐文化资源内涵,分析刘三姐文化资源旅游开发遇到的难题,对如何开发刮三姐文化资源等问题作一个探讨.

作 者:谢铭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广西,宜州,546300 刊 名:学理论 英文刊名:THEORY LEARNI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G05 关键词:河池市   刘三姐   文化资源   旅游开发  

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二

一、“梁祝”故里争端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 有关“梁祝”究竟源于哪里一直争论不休, 逐渐形成了南北之争。南方以浙江杭州为代表, 北方以山东济宁为代表。

1、浙江杭州: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 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 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 互认知己, 便在“草桥”结拜“兄弟”, 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 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 故而, 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 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 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 改辟为敷文书院。

2、浙江鄞州: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 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 是个清官, 由于得罪权贵, 被人残害致死, 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 劫富济贫, 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 当地将两人合葬, 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 梁山伯庙到一到。”

3、浙江上虞: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 南迁到此定居, 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 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 祝家庄, 玉水河边, 有一个祝英台, 才貌双全……”据载, 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 后因战争被毁, 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 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 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 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 记录着祝氏历史。

4、江苏宜兴: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 始记于齐建元二年 (公元480年) , 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 梁祝自小一起读书, 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 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 “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 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 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 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河南汝南: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 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 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 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 祝英台得悉, 身穿孝服出嫁, 经过梁山伯坟时, 提出下轿拜祭, 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 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 也叫“红罗山”, 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 井旁还有一块碑, 上写“梁祝井”。我国现存“梁祝传说”古迹。

6、南北争夺“梁祝”所属权

2002年12月26日, 江苏省宜兴市正式申报梁祝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1月5日, 浙江省宁波市召开“梁祝申遗”研讨会, 随后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提交了正式申请。

同时, 围绕梁祝系列邮票首发地, 引发了四省六地新一轮的梁祝“大战”。山东济宁, 浙江宁波、杭州、上虞, 河南驻马店, 江苏宜兴, 同时举行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 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仪式。目前全国发现的梁祝古迹共有17处, 其中读书处6个, 坟墓10座, 寺庙1处。这些古迹分别位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河北、河南、山东和甘肃等8省。形成了南北之争。

二、“梁祝”文化传播中心在山东济宁

1、“梁祝”故里在山东济宁

在济宁,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 为明正德十一年 (公元1516年) 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 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 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 梁山伯病逝家中, 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 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 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2、济宁“梁祝”文化古迹

(1) 梁祝墓碑

1995年在山东济宁市微山湖畔的马坡村发掘出了梁祝合葬墓及墓志, 这是全国九处墓址中唯一有墓志纪事, 且于纪事中载明二人合葬的地方。墓志全称为《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为明正德十一年 (公元1516年) 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御使崔文奎奏明皇帝后所立, 全文843字 (正文756字) 分别记载生平和颂扬义节两部分。摘抄如下:

在昔济宁 (“济宁”之名始于元世祖八年 (公元1271年) , 笔者注) 九曲村, 祝君者, 其家钜富”, “膝下一女, 名曰英台者, 聪明殊常。”“变笄易服, 冒为子弟”, “上白于亲毕, 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 景物鲜明, 从者负笈, 过吴桥数十里柳暂驻, 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 同谐峄山先生授业, 昼则同窗, 夜则同寝, 三年衣不解, 可为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归宁, 攸经半载, 山伯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山伯别后不一载, 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 (以) 东。西庄富室马郎迎亲至期, 英台苦思山伯君子, 因无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 以成室家之好, 更适他姓, 是异初心, 遂将舍生取义, 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 从葬山伯之墓。

(2) 其它梁祝遗址

孔孟故里——山东济宁邹县 (今邹城市) 峄山上仍有梁祝祠遗址、梁祝读书处、梁祝读书洞、梁祝泉等多处遗址。撰写于康熙年间的峄山志, 一度欲取消梁祝祠, 序文曰“大通岩、孔颜石、通明正大”, “梁祝像有污山景”。另据明代学者张岱《陶庵梦忆》中介绍, 梁祝曾游学于曲阜, 孔府内也有“梁祝读书处”的遗址。

(3) 有关“梁祝”的风俗习惯

济宁的梁祝姓氏后人都指认梁山伯、祝英台是其先人。梁祝故事在当地流传久远和广泛。在当地流传的梁祝故事中, 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 没能结成美满的婚姻;马家因迎娶祝英台时, 祝英台因思恋而死, 使马家由喜事变成了丧事, 所以梁、祝、马三家都忌讳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 以至在梁祝故事长期传播过程中, 在梁祝的家乡, 特别是在微山马坡周围, 形成了梁、祝、马不通婚的风俗, 至今还受其影响。不仅梁、祝、马三家不通婚, 马家还禁演梁祝戏、禁放梁祝电影。这样, 逐渐形成了梁、祝、马不通婚的风俗。

三、“梁祝”传说争端的南北方比较

1、“梁祝”传说的传播轨迹

“梁祝”传说是以山东济宁为传播源, 由北向南, 逐渐形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文传播过程。通过墓记碑的内容可以考证出梁祝是汉代孔孟故里人。一般认为梁祝故事发生东晋, 但是梁祝墓记碑记载梁祝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注重孝道, 有读书可以做官至贵的社会风俗。在东晋之前的各个朝代, 只有汉代实行的“举孝廉”制通过考试、通过推举孝子选贤任能, 与梁祝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相符合。而目前有梁祝读书洞遗迹的邹城峄山, 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场所, 办有很多书院, 学习之风浓郁, 这里离现在马坡乡也就二三十里路, 梁山伯祝英台到这里求学, 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2、南方说漏洞所在

梁祝传说无论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其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一致的, 即:扮装求学、三年共读、回家相送、马家提亲、梁祝相会、生死相依等, 这就说明梁祝传说的发源地问题不是多源的, 而是一源的, 而梁祝传说应该只有一个发源地, 一个传播中心。那么, 这个发源地应为何处呢?应该是济宁。

我个人认为梁祝南方说存在很多漏洞:首先, 关于梁祝传说的纪录文献没有北方的早。根据清《邹县志》、《峄山志》的记载此传说发生在孔孟故里, 传统的儒家学说遵守媒妁之言, 注定梁祝结局的悲剧性。其次, 关于文物墓碑只有济宁有墓碑志, 详细纪录故事发展过程, 而南方虽有墓碑却无详细记载, 很可能是假的。再次, 济宁地处京杭大运河, 南北贯穿, 加上人口迁移使梁祝传说由济宁传播到南方并形成广泛影响。最后, 根据民俗学, 现在济宁的梁祝姓氏后人都指认梁山伯、祝英台是其先人, 梁祝故事在当地流传久远和广泛。

四、“梁祝”传说的旅游开发价值

1、结合传说打造品牌形象

结合“梁祝”传说的起源及出土文物进行考察研究, 运用市场机制, 纳入多元化投资渠道运作的文化旅游项目, 对“梁祝”的开发, 在先期筹划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其开发的时序和开发时的政府介入和监督。要求所开发项目应尊重总体规划和区域总体规划, 遵循旅游属性, 一期须安排景观建设项目, 同时做出量的要求, 设投资下限, 按先景观、文化设施、度假类地块, 后商业类地块的次序进行。

2、结合外国文化打造旅游婚庆市场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明说, 1954年7月, 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向外国朋友介绍“梁祝”时, 说了一句非常生动的话——“梁祝传说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莎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梁祝”从题材到情节都惊人相似。虽然莎翁悲剧中的情节纯属杜撰, 但这没有妨碍其旅游开发。所以“梁祝”传说可以凭借爱情故事来开发旅游婚庆市场, 打造蜜月旅游之地。

五、“梁祝”传说的旅游开发设想

1、注重保护

关于“梁祝”传说的保护, 首先, 应该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 彻底摸清梁祝传说在济宁产生、发展、传播的情况, 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 不断抓好梁祝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而且抓好梁祝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 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其次, 可以在微山县马坡梁祝墓地修复梁祝墓、祠, 在邹城市峄山对梁祝读书处遗址进行修复, 建立梁祝文化研究和保护中心, 重点建立保护机制, 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 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再次, 制定相关政策依法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 加强对墓碑出土地点的规划与保护, 对于各种破坏遗址的行为应予以严惩。

2、加大宣传力度

应该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及文物遗存联合各专家学者出版研究专集、民间传说集, 创作梁祝传说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通过报刊、影视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宣传, 扩大梁祝传说源于济宁的影响。

3、南北联合, 共同提升“梁祝”旅游价值

南北之争, 众说纷纭, 会使梁祝形象受到世界质疑, 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各地相互争夺梁祝所属权, 无形中降低了梁祝的文化价值。所以, 南北应该达成共识, 变纷争为牵手, 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四省六地也应该注重保护“梁祝”遗存, 确定梁祝传播中心在济宁的事实, 南北联合共同申遗, 提升其文化品位, 打造梁祝文化的国际品牌形象。

摘要:通过对新出土的梁祝墓碑进行解读, 结合地方志对梁祝文化的记载, 以及对微山县马坡一带的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的分析, 反驳梁祝南方说的观点, 论证“梁祝”传说的传播中心在山东济宁的史实, 并研究其旅游开发价值。

关键词:“梁祝”,济宁,梁祝墓碑,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1]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2]郑土有.梁祝传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2]郑土有.梁祝传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3]马紫晨.“梁祝”历史与传说[J].寻根, 2005 (02) .[3]马紫晨.“梁祝”历史与传说[J].寻根, 2005 (02) .

[4]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M].北京:中华书局, 2000.[4]周静书.梁祝文化大观[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3.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篇三

一.目前的总概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已成为我国国民的重要消费方式,旅游收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旅游收人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环境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没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从而导致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恶化。旅游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导致旅游资源损害和浪费,甚至致使旅游资源枯竭或消失,最终影响旅游发展,如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泉水干涸,温泉已不复存在;大建楼堂馆所的张家界因其对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受到鸯界旅游组织的警告,面临摘掉“世界自然遗产”称号的危险;人满为患的九塞沟,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由此可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还最终影响到旅游的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或冲突关系可以理解为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消极影响,是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协调的具体表现。它主要表现为旅游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旅游污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来自旅游和其它方面的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状况的恶化,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废水、废气、噪声;二是指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对旅游接待地的人文或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称之为社会污染或精神污染。不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社会旅游环境,如果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质或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旅游环境污染,从而使旅游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环境破坏,是指不是由排放有害物质和废弃物质对旅游环境造成的不良和消极影响。如过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乱捕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物界的平衡。旅游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两个即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旅游环境被破坏,就会损害环境资源,加深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反过来也会破坏旅游环境。

由此可见,旅游业并非是“无烟工作”,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同所有工业一样,对环境也有不同的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对旅游资源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更为明显,旅游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开发中的破坏性建设

就是指那些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由于缺乏知识或考虑不周,即进行了一些不适当的工程,它们看似在建设,殊不知,其后果却是破坏性的,这是最不应发生却屡见不鲜的事实。

例如:紧临海滨或湖滨修建大量外形呆板的旅游接待设施;在风景区内建造不相宜的、破坏景观的设施;为修建道路而大规模开山劈石,舍弃自然的登山步道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在旅游开发中的房地产化倾向,旅游度假规划中的城市化倾向,自然风景区规划中的园林化倾向以及中西杂陈、古今混杂(例如在古寺庙中将林木修剪成西方园林中常见的规则造型、布置了西式陈设)等等,都破坏了旅游资源各自应有的风格。例如当年杜甫穷困潦倒,依赖友人帮助才在成都筑一草堂勉强度日,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得以写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今人所看到的杜甫故居却是雕梁画栋,门外还蹲着两只石狮,这哪里是“草堂”,简直成了官绅之家。再如,明明是以自然山水取胜的旅游地,却大建牌楼,大搞亭台楼阁、曲桥假山。

2.超负荷接待所造成的影响

在经营管理中,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追求高利润,也有时是为形势所迫(一般出现较短的时日,例如在某个节日,在某旅游点刚开放的日子),游人数量超过了合理容量,破坏了环境资源,降低了环境质量。例如,2000年“五一”期间,我国首次集中放7日长假。此时气候正适宜外出旅游,媒体又大加鼓动,因此各旅游点、各旅游环节,几乎都出现了“爆棚”现象,很是被动;再如,中国旅游大发展初期,峨眉山曾因接待设施不足,游人被迫挤在寺庙乃至厕所中过夜,游人拆了其门窗燃火取暖;苏州园林中曾因游人过多以致有的人被挤得落入湖中,假山也受损。旅游容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敦煌莫高窟的监测实验表明,如果40个人在洞窟中逗留37分钟,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二氧化碳含量就超过了正常含量的6倍。而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的水气的67%,约21克水,呼出的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这些由游客在旅游时所产生的酸性气体,必然会引起珍贵壁画的颜料变色。

3.旅游管理中的失误

由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失误导致旅游资源的污染与破坏也屡见不鲜。例如在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塔林中,曾充斥着各种摊贩、算命者、乞讨者和粗俗的摄影摊;在天坛这一按照原建设意图应是神圣、肃穆的场所,有关部门却在这里举行商品交易会,还曾将废土和建筑余料堆成远高于祈年殿的土堆;在沈阳故宫的大殿中,曾搞过射箭项目,且不说射箭同故宫风马牛不相及,单看到一支支射在凛梁上的箭,谁人能不为珍贵的文物遭破坏而惋惜。所幸的是上述行为有些已经得到及时纠正。

4.伴随着游人的到来而产生的难以避免的影响

由于大量的游人到来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例如,北京故宫因游客过多曾将大殿内的金砖踩出凹坑,广场和通道的金砖也损坏得厉害。再如在黄山,众人的脚踩实了地面,影响了黄山松吸收水分和营养,导致部分名贵松树的衰变和死亡,这也是一些旅游点内古树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和水分,以及散出的体热造成了封闭空间的环境变化,对其中的文物会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敦煌石窟和十三陵地宫内都存在这一问题。交通工具所产生的废气、噪音的危害更是尽人皆知。游人的到来惊扰了野生动物,打乱它们的生活规律,以至被迫迁徙。为防止上述情况,除了严格限制游人数量外,最好不允许任何汽车过于接近旅游点的中心,用围栏等将古木附近保护起来。

5.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

由于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例如,黄果树景区附近到处有游人舍弃的塑料雨衣。游人随地抛弃废物垃圾,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内吸烟(这是造成旅游地火灾的重要原因)、在树木、碑亭上乱写滥刻等大煞旅游风景;另外游客的不文明举止还包括在公共场所衣着不整、有伤风化的举动等。这些都会败坏其他游人的游兴。对此,一方面应加强检查监督,及时禁止上述不良现象,一方面应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素质,自觉地防止不文明行为。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加强保护旅游资源的法制建设

由于人们旅游资源保护的意识淡薄,所以国家应加强旅游法规的建设,用法律手段对旅游环境进行保护。我国目前已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两部重要法律,这对旅游开发建设中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及环境,防止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立法后还要加强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

2.加强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旅游规划是针对旅游未来状态的一种构想,或者说是旅游业发展的长远的、全面的计划。1985年6月国家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的各项内容,其中4条(项)内容与环境保护有关。为了保证风景区不受污染,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要严格按照条件要求,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3.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宣传,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新闻媒介和其它形式,向公众传播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是有所提高,但这种环境意识或与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相比,还相差太远。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公园不收门票,游客自由出人,公园清洁工不多,但总是非常干净;荷兰如果哪一家没有种花,邻居就会报告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就会马上要求其把花种上。环境意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从民众的宣传和教育上提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可通过新闻、媒介各种知识竞赛、夏令营、生态旅游教育等形式开展。

此外,还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胡锦涛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面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4.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随着在我国市场体制的建立,经济手段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业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应更多的运用经济手段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目的,实现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协调的管理目标。

旅游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以资金运作影响被调控对象的经济行为,并且达到保护旅游环境目的的若干措施,如向从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征收风景名胜区资源税,限制风景名胜区的过度开发;对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旅游资源有功人员和单位进行补贴;对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个人和单位加大罚款、赔偿力度;在旅游高峰期,提高服务收费、价格控制游客的流向、流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4.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2 篇四

——以苏州环城河为例

摘要:河流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水系遭到较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和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本文以苏州环城河为例,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从而认识河流,整治河流,并提出保护措施,使城市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得到协调发展。关键词:城市河流;开发;保护;和谐;苏州环城河

前 言

河流与城市的发生、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河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城市河流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倡可持续性发展开发模式,并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性保护进行了设想。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1.1 河流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三部分的景观构成。水域的景观基本是由水域的平面尺度、水深、流速、水质、水生态系统、地域气候、风力、水面的人类活动等要素所决定;过渡域的景观基本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但是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作为水域景观的一种类型,河流景观的构成也就不单单指河流本身的景物景观,它还包括着更大范围的外延扩展。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大尺度河流景观是指河谷地区广域的景观中,依视觉上所包围的河谷或泛滥平原地区所界定的范围;小尺度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小尺度河流景观,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之植被、土地利用等特性等影响。城市河流的景物构成与自然河流有共同之处,然而,城市河流并非自然河流的不合理模拟,在景观上,带有城市河流特点的沿河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河流景观,就其构成要素而论,除构成河流景观的诸如水面、河床、护岸等物质性要素之外,还包括了人的活动及其感受等主观性因素。此外,河流历史文化等有关人文景观方面的要素都构成了城市河流景观的重要内涵。概括起来,城市河流景观可以包含3 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保存、修复这个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流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2)人造景物: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专业上称为硬质景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软质景观材料才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3)人与文化: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此外,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1.2 城市河流旅游功能分析

城市河流是旅游活动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之一,城市河流具有文化、环境、生态、商务、旅游与日常休闲功能客观要求多种功能平衡发展以满足相应主体的不同需求,而旅游功能已上升为现代河流最重要的功能,合理开发城市河流以最大程度实现城市河流多种价值、发展健康的城市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苏州就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方威尼斯”、“苏州园林甲天下”等众多美誉。苏州环城河,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环绕美丽的苏州古城,登上环城河上的游船,沿途可观赏到苏州古城墙遗址、佳偶天成的藕园、具有百年历史的苏州大学、中国现存最长的连拱古桥宝带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盘门水陆城门、“吴门第一桥”的吴门桥、新近发掘出来的古胥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闾门等景点,参加水上婚典、水上运动、放河灯、古城门开启仪式、龙舟竞渡、苏州生日等旅游活动,沿线配备有纯正苏州味的茶坊、酒楼,满足现代需求的咖啡吧等休闲设施,还可以在三国英雄孙策古墓所在的苏州第一丝厂买到正宗的苏州丝绸。环城河风貌保护工程,不仅给苏州营造了一条环城绿廊,而且将苏州的许多历史文化遗存联结了起来,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热线。近年来,围绕“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城市旅游形象,新开发建设了环城河水上游,逐渐成为苏州旅游新亮点和热点。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发挥其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也的发展,旅游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不断对现有旅游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或是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被誉为苏州“绿色项链”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是一条“成城即有”、见证了千年古城繁华与兴衰的著名河流。经过千年的巨资整治改造,环古城地带宛如一处处开放式园林,加之两岸如画的风景,组成了我们这个古老而年轻城市的流动“画廊”。无论是古城旅游,还是休闲娱乐,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都堪称古城区服务业发展一座价值独一无二的“金矿” 2.1 苏州环城河开发现状

项目开发之初,定位只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以古城风貌保护为主,并没有把它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后来的“无心插柳”却换来了“柳成荫”,但起初的定位和开发建设,由于先天存在的不足和欠考虑,作为“东方水城”的核心旅游产品,存在着不少有待优化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说来有,旅游特色有待进一步提炼和挖掘,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场营销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游客仅限于坐船观赏,可参与的活动不多;二是水上游可看性不强,沿河旅游景点偏少且略显平淡,文化挖掘不够;三是夜间灯光布置仍须进一步加强;四是水上游与岸上旅游产品缺乏互动,没有起到串联的作用;五是旅游码头和水陆换乘中心等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上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

2.2 苏州环城河开发的优势

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在支持服务业发展上优势更佳。

其一,环城河改造后的基础设施水平更高,预留的服务业发展空间更大。按照一流设计、一流建设的目标,在历经三年、投入40亿元巨资改造之后,环城河沿线,公交站点、画舫游船等陆路、水路交通已经基本到位。而且,大到游船停靠驳岸,小到电话亭,古典园林的元素被大量运用,使得沿岸的诸多设施本身就构成了景观,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为游人营造了良好环境,更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硬件。

其二,环城河沿岸可利用的人文资源、历史遗存更多。仅觅渡桥至南门一带,就有见证了苏州近代工业发展的一系列旧址,这些都是发展服务业的优质资源。

其三,环城河地处苏州古城区与新城区的结合部,过往人流密集,腹地更广阔,极有潜力把这一带发展成为城区服务业发展新的“聚宝盆”。2.3

苏州环城河开发设想

如果苏州要全力打造“东方水城”城市旅游形象的话,就必须有相当影响力的“水城”产品来支撑,环城河对打造这样的高品质、强吸引力的“水城”旅游产品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环城河是充分演绎“东方水城,天堂苏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载体,自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现有环城河水上游为基础,巧妙串联沿河两岸历史典故,深度挖掘古城文化内涵,让环城河成为诠释古城文化和历史的最好载体,突出环城河是一条“古代和现代”时空联结的具有苏州古典韵味的时尚河流。

其次,继续扩大每年一届的苏州旅游节以水为主题的系列节庆活动影响,借旅游节庆为平台,以市场合作为手段,吸引国际知名与水有关的旅游城市参加水上彩船巡游,提升苏州古城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知名度,让环城河成为一条“苏州与世界”空间联结的国际化的东方河流。

苏州环城河沿线改变只以观光为主,没有互动内容的状况,让护城河旅游由“水上漂”走向真正的“水城游”。目前不少城市都推出水上旅游产品,沿岸景观大同小异,因此,在苏州环城河的新一轮开发中将注入体现“苏州生活”的内容,在水上设立一些特色的观赏区,并要让水陆联动,让游客能贴近、参与、感受东方水城居民饶有情趣的生活。

水塔变身空中会所,街舞融入沿河风景:位于环城河东北角的北河水厂地块,可以改建为私密性较强的高档商务空间。相邻的相邻水塔则可改建互相连通的别致的空中楼阁,可举办各类商务活动。相邻的水塔则可改建成互相连通的别致的空中楼阁,可举办各类商务活动。

胥门沿河一带已经形成酒吧一条街,是时尚夜苏州的代表,但目前美中不足的是,岸上丰富的娱乐活动与水上旅游之间仍缺乏互动。新一轮旅游策划中,将沿河酒吧双向开放,同时面向环城河面营造特色空间,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吧文化,向乘船旅游的客人展现苏州夜风情。

演绎中心的演出也可纳入环城河旅游之中,在广场沿河地块将打造一个“苏州大舞台”,广场北部可设居民自娱自乐广场,广场南部则可开展街头音乐表演,凡有一技之长的市民皆可来此亮一手,既丰富了市民群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又为环城河旅游增添了精彩节目。住一晚苏州民居,尝一尝船屋美食:利用附近有平江。在此处主要打造苏州建筑特色的住宿设施。分为枕水人家、江南庭园、私家园林、江南楼阁、水巷广场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区。与此同时,苏州居住生活类历史街区的小巷居民、世界文化遗产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群、各类传统会所,各种博物馆群的地利之便,可以说,苏州传统建筑的精华集中在此。因此,让游客“住在平江”的策划由此诞生的工艺品也将在这一区域集中展示。住处室内配以特色陈设、盆景、字画挂件、工艺器皿、服饰用品等,可供住客参观,也可订制购买。

觅渡桥地块将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的所在,预备打造成为“爱情港湾”。在莫邪路沿岸则布设情人街,除了开出咖啡馆、茶馆、自助餐厅、礼品服饰店等年轻人喜欢的时尚精致店铺外,平时还可以通过举行单身派对、假面舞会等吸引人气。在河岸长廊则可设立音乐亲水平台,钢琴、小提琴演奏,对歌比赛等,将是水城旅游的亮点所在。

盘门地块集中了水城的一切资源要素,如水城门、古桥、船等,将整体打造成一个东方水城的门户区,也是水上旅游餐饮的集聚区。沿河的建筑采用船屋样式,彼此互通。船屋内以苏州美食为主打,具体经营餐饮和购物,水上音乐餐厅、水上啤酒屋、水上茶座,老字号中餐馆,外国特色料理店等,穿插一些购物小店,例如檀香扇、刺绣、丝绸、茶叶、珍珠、木雕等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一丝厂将进一步丰富购物内容,成为环城河水上旅游的精品购物区。

标准码头串起环城游线 三级服务体系让游客称心:除了让游客有可看、可玩、可住、可吃之处外,环城河沿线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将进一步完善。

环城游憩带将设置三级服务体系。第一级为火车站的游船码头,设立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包括候船室、售票大厅、洗手间、医疗救助站、商务中心等。第二级为各个游船的停靠点,分别设立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导游讲解、休息等服务。第三级是设在各个重要观赏点的水上旅游服务点,重点配置景点介绍、交通导引和游憩设施。

同时,环城河沿线要设立10个标准码头,旅游标识标牌也要布设到位。其中,在火车站广场要设立旅游标牌引导游客进入游船码头,在水上旅游集散中心和各水上旅游服务点则要建立电子触摸屏,导览机等,在河道上还要设立统一的交通旅游引导标识。各主要游船停靠点都将设停车场,并靠近公交站点,便于水陆衔接。为了方便市民和游客在沿河游玩,环城河沿线的主要景点还要增设滨水长廊、休闲长凳、伞吧、冷饮屋、小吃店、售货亭、公用电话机、生态公厕、垃圾桶等商业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要加设栏杆等安全设施。由此,这样的休闲游,不仅使游客能尽览沿河风光,更能感受乃至加入苏州人滨水而居的日常生活。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景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存在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的是有限的,旅游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环境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可视为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矛盾关系。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可促进旅游景区环境景区环境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此反复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景区环境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而且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旅游资源破坏因素分析

造成旅游景区资源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环境破坏的自然因素: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必然会促使旅游环境产业的发展变化,根据大自然发展的影响程度和速度,可分为突发性破坏和缓慢性破坏。突发性破坏是自然界中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缓慢性破坏如:自然界的风化侵蚀,会慢慢改变景观的形态,这是缓慢变化。旅游环境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环境形态和性质的改变,任何名胜古迹及其外围环境都时刻受到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在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作用影响下,许多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已出现衰败的迹象,苏州护城河沿岸风景近年来受突发性破坏较小,但不可避免受到大自然缓慢性破坏。

(二)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旅游景区环境的人为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严重的,大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按人为破坏产生的根源来看,可分为战争破坏、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旅游活动导致的破坏等各种原因:(1)旅游规划开发不当

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区规划经不起可行性论证,更有甚者,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执行规划。例如在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地区,不宜大规模建设度假设施、别墅营地等。一般应在距离旅游景观稍远集中建设,而实际情况却是,一些湖泊风景区被疗养院等建筑物包围。

(2)由于在风景区内开发,使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有的风景区由于盲目扩建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原来动植物赖以生存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例如,苏州护城河中许多生物种类逐渐减少,一些常见的生物数量也在逐渐减少。(3)旅游经营管理中失误

首先,旅游区的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跟不上,目前所有旅游区都是由旅游区管理处负责景区的管理和建设,在旅游区的环保工作中,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相互推诿的现象,造成管理混乱,影响了环保工作深入开展。其次,旅游经营人员缺乏环保意识,文明建设滞后,名胜古迹受损。旅游业经营管理部门对旅游区内的粪便、垃圾等污染物资源只做简单处理,而不是彻底解决.(4)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旅游地和景区景点是有其自身容量的,超越了这一容量极限,旅游地的环境和景观衰退就不可避免。在一些风景名胜区,不断增加的游客使景区地而踩踏磨损而失去原有特色。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古代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如石刻雕塑、壁画等重要旅游资源,尽管自然条件下也会经历风化作用而衰败,但其过程缓慢。旅游开发后,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破坏。城市河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一)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开发、靠风景开发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的思想统一到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的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做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树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

(二)坚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做法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带价来换取经济繁荣的的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都付出了高昂的带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三)控制旺季景区的游客量

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旅游环境的保护必须立法,因为只有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才能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否则,被破坏之后再想到保护,为时已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作为规范,对其内容,特别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五)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改善之时,对此,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要配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必须通过各种各种媒体加强全民的环境道德教育,在治理和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教育。旅游景区应采用适当方式,让游客认识到自己在消费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自觉地维护风景名胜区的良好环境。应呼吁广大游客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在美好的景观之中也留下自己美好的身影。

(六)严格控制游客数量,严禁超出环境数量,引导游客科学、合理的开展生态旅游。杜绝随意搭建接待设施和服务设施,规划游客旅游线路、范围,加强环保宣传。对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采取积极恢复措施。旅游景区应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在旅游线路沿途和景点集中地点设立环境保护标语牌和提示牌,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包含有关环境保护内容。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水上旅游客源市场,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旧城区滨水岸线利用的转型,形成了更好的城市景观风貌,从而使得城市水上旅游产品得以“浮出水面”,并快速发展。城市水上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兼具观光休闲娱乐美食等多种功能、亲水性强、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适应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有条件的城市政府毫无疑问应重视水上旅游的发展,并且在旅游规划、码头建设、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制定、游船企业的准入、企业之间的协调和滨水沿江地区城市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发挥积极而主导的作用。实际上作为旅游中心和热点的城市,发展城市旅游有着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因此,结合城市建设、空间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培育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将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和城市知名度提升。

5.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五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等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耦合与互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各种保护措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恩施州”)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笔者提出应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等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耦合与互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同时也为恩施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文化品位,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的目的。

一、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恩施州位于鄂西南,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之2一。这个地带被专家学者盛赞为“古老文化沉积带”,沉积着丰富的土家、苗、侗、汉等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规定中阐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五大类的类别,①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类如下:第一类:曲艺。土家族有“南、堂、灯、傩、柳”五种地方戏剧剧种及傩面具的制作技艺。

第二类:舞蹈。土家族舞蹈很丰富,有著名的撒叶尔嗬、摆手舞、巴山舞、毛古斯舞、麻舞、八宝铜铃舞、肉连响、地盘子、地龙灯、靠灯、草把龙、板凳龙、耍耍、猴儿鼓等,礼仪有过年过节礼仪、婚丧嫁娶礼仪、农事礼仪等。

第三类:音乐。土家族打溜子,薅草锣鼓、情歌、哭嫁歌、儿歌、利川小调、②建始丝弦、民间宗教音乐、恩施扬琴、竹琴及其制作技艺等。

第四类:口传文学。土家族的口传文学有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谚语、山歌、儿歌、笑话、儿童游戏等。

第五类:工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工艺、风雨桥建筑工艺、石雕、木雕、竹编、藤编、棕编、民间各种工匠的技艺、髹漆工艺、刺绣、服装、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剪纸、纸扎技艺、咂酒、药酒制作技艺、各种土家族特色饮食品的制作技艺,如油茶汤的制作技艺等。

(二)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1.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1)传统戏剧失去文化生存空间。电视、音响、卡拉OK等现代娱乐设施普及后,人们的娱乐方式彻底改变,对传统戏剧的需求消失,传统戏剧失去了需求市场,其生存的文化空间随之消失。故恩施州引以为豪的“南、堂、灯、傩、柳”五种地方戏剧,基本上处于濒危状态。(2)民间舞蹈及社会礼仪消失严重。恩施州民族民间舞蹈十分丰富,通过多年的抢救与保护,撒叶尔嗬、摆手舞、毛古斯舞等已经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利用,但是麻舞、地盘子、地龙灯、靠灯等舞蹈对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现今恩施州过年过节的礼仪意识十分淡薄,婚丧嫁娶的礼仪也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异。特别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土家族哭嫁婚礼习俗已经渐渐退出了婚礼仪式,沦为景区表演化的项目。(3)土家族建筑技艺生存告急。华中理工大学古建筑学家张良皋教授认为,恩施州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源头,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③土家吊脚楼饱含文化交融信息,具体说来,是巴楚两大文化直接交融的结晶。楚建筑曾深切影响汉以后中国官室传统和生活方式,土家吊脚楼是楚建筑的活化石,而且像遗存于巴人旧乡号称“活化石”的水杉树④一样,有潜在的强大生命力,值得人们另眼相看。[1]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恩施州境内吊脚楼建筑技艺正在流失,它所承载的土家族传统文化也将随之消失。(4)土家族口传文学濒危。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早期的文学作品靠口耳相传,文人文学用汉语记录。

在远古时代,土家先民创造了本民族的创世纪史诗《摆手歌》、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文人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一席地位,最有代表性的是恩施鹤峰容美土司田氏诗人群留下的大量优秀诗文。唐代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发端于土家地区建平郡民歌,此后在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竹枝词曲牌。但是这些口传文学已远离当今恩施自治州人民的日常生活。

2.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恩施州州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州的战略构想,修建了“民族大观园”,规划了20个“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了民间艺术大师命名机制,制定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虽然做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力度不够,成效甚微,致使恩施州没有一项遗产列入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二、三批国家名录中,才有相关的项目列入。

二、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理论

依据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多重影响:一是旅游开发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为了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其多样性和文化空间遭到破坏;二是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所带来的实惠和经济价值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市场价值可以激发相关人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创新。三是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成为文化旅游业开发的重要目标。四是当今已进入遗产旅游时代,凡进入世界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具有了世界性或者国家性的“金字招牌”,文化品位随之提升到国际的或国家的水平,将成为旅游地的文化旅游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增强吸引力,促进旅游发展。所以在原生态环境不断受到冲击、环境日渐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必然多元化。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不失为增加景区文化底蕴的好方式,同时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生存土壤,最终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景区发展双赢的格局。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把握好一个“度”,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趋利弊害,将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开发与保护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开发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开发的目的。

三、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思路结合

恩施州实际,对该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上的耦合互动作出思考,探索如何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力争做到既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又不至于流失其“真魂”。

(一)民间艺术团与旅游结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州丰富的民间戏剧与民间音乐在传承上存在着巨大的危机,而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主要应该依靠民间与民众来进行,民众替人类承载了整个人类文化的使命,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所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充分发挥民众和民间社会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资源地的民众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传承能保护民族文化根的纯正性。恩施州对“南、堂、灯、傩、柳”等地方戏剧及民歌的传承,除恩施州民族歌舞团的传承与创新外,还应该大力发挥民间民众的力量,鼓励民间艺术团结合恩施州旅游发展的实际对地方戏剧及音乐进行传承和创新,借民间艺术团的力量打造恩施州民族旅游演艺品牌。

(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恩施州为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成立了20个民族文化生态村,但封闭的保护将难以为继,必须开放式进行,既要达到保护的目的,也要实现发展。除了由各村寨确定自己的发展模式外,在离城镇较近的地方可以进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建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结合起来进行,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行“土风计划”⑤的陈哲认为“文化在劳动中生存,血脉便在其中传递。传承必须社会化,通过社会化形成补血机制,这样才能把传承、人才培育、促成文化产业等联系在一起,并吸引相关利益群体将这些„品种‟打造成品牌,加以利用,转化成社会成果而惠利本土”。

(三)城郊农家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家乐成了城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之一,这无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数千年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广大的农村至今还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村落的规划、各类建筑、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武术、医药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扎在农村。由于各个民族各地域的文化都是那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2]恩施州各县市城郊在制定农家乐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恩施州农村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展示出来,在农家乐旅游中全面地展示农村的规划、建筑,在生活状态中展示民俗、节庆、舞蹈、民歌及其各种民间传统技艺,尤其是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汉族的各种特色饮食技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对游客是最具吸引力的亮点。而民族风格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得益彰与和谐也是农家乐发展规划的一个重点。农家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能提升农家乐的文化品位,增加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

重要的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即在其生存的文化空间中传承与保护。

(四)历史文化名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恩施州首府恩施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一座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把恩施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起来,丰富文化内涵,拓展文化空间,发挥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性,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其具体做法,可借鉴成都在武侯祠旁打造的浓缩成都历史民俗的休闲一条街——锦里⑥的做法。锦里是成都地标性建筑之一,文化与旅游交相辉映形成绝佳风景,是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的典型代表。恩施市可充分借鉴锦里的经验,逐步恢复古街区、古建筑和名胜。在以六角亭为中心的西门、南门、东门、北门及西后街、胜利街上建设几条民族文化街、风味小吃街、民族工艺品街,在这些特色街展示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的民族文化,引入身怀绝技绝艺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大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使这里成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3]同时也为民间艺术大师提供一个传承绝艺绝技的舞台。地方风味小吃街把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民间特色饮食和小吃进行集中展示,让游客和市民在这里享受到美味丰富的各民族饮食。民族工艺品街把恩施州各民族的特色工艺品集中起来进行展示和出售,形成旅游体验购物街。历史文化街区能集中展示民间技艺、饮食、工艺品,方便游客和市民游览、观赏、休闲和购物。这样的方式既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也丰富了市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活态的保护与传承。

(五)博物馆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旅游是几十年以来国内外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使得旅游活动由一般的游览观光上升到高文化含量的游憩活动。博物馆和旅游融合为双方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日益壮大的旅游业将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文化旅游者引进博物馆,有助于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意识”,并促进一个新的文化——博物馆旅游文化诞生并发展;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为文化资源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景观,使得旅游业文化体验更加丰富多彩。[4]博物馆的性质与职责中包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方互动的过程;博物馆的“物”,即可移动文物中的藏品和不可移动文物,其自身也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因素。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四大优势:一是人才和科研优势;二是保护、保存和收藏优势;三是展示优势;四是坚实的群众或观众基础。而博物馆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旅游部门,把旅游与博物馆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结合起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旅游三者的良性互动。[5]恩施州在充分发挥州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的基础上,利用民族大观园这个民族旅游景点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鼓励民间成立私人博物馆及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来保护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等方式对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保护,将恩施州历史文化名城及恩施州博物馆旅游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耦合,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注释:

①一是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二是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三是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四是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五是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②著名的土家族民歌《龙船调》来源于利川小调。③“巴峡何方觅楚宫,舟人指点有无中。层轩曲槛依然在,但越巴山又一重。”出自张良皋《吟土家吊脚楼》。

④这水杉树是指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的“三峡附近的那棵树”,在恩施州利川市谋道。

⑤“土风计划”是音乐人陈哲发起并推动的一项原生态文化传承行动,是一项旨在保护濒临失传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索良性发展,促进民族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的系统保护工程。

⑥成都锦里这条古街,集纳了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游人在短短350米的距离内,就能享尽原汁原味的四川文化。这条街的打造十分成功,平时游人如织,周末与节假日更是热闹非凡,其带动的旅游消费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锦里是成都地标性建筑之一,文化与旅游交相辉映形成绝佳风景,是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6.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六

1.1 历史遗存的文化信息

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古老文化同样有许多精彩之处,中国东低西高的山地环境,黄河、长江由西往东滚滚流入海洋的特有地貌,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历史环境古城的凝重,江南水乡的灵秀,徽赣民居的厚朴,客家土楼的奇特,这些渗透在名城古镇中的环境文化信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世界观。

1.2 旅游业成为遗产地的支柱产业

中国目前已拥有世界遗产30余项,已列入预备清单的也有70多项。这些遗产地无论是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吸引力,成为当地优秀的旅游资源,从而使当地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1.3 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

当今普遍认为名城遗存保护与利用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遗存保护需要经费,不利用哪里来经费;另一方面利用中稍不注意就会使遗存遭到破坏。我们认为保护与利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问题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如何使二者和谐发展,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编制保护规划、实效保护、有效利用。

2 山西大院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山西省文物古迹众多,尤以地面文物丰富著称,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院文化异军突起,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文化,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着广阔的旅游价值,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原动力。90年代中后期,大院文化热在山西遍地开花,其中大多数是后期经过大规模修缮和改造而建成的,总体看来良莠不齐,急功近利的多,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下面以“王家大院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为例,探索一条积极保护与有效开发的方法。

3王家大院的特色分析

3.1 建筑布局特点

王家大院建筑布局讲究以“礼”为准则,并有自然风水意念与晋中地方风格。堡内街道、小巷或夹道,横为正东西,纵为正南北,院落一律为方正端庄的四合院式,每个四合院采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一整套的汉族传统建筑布局章法。

王家大院的院落大多数为长方形,少数为正方形,其中东西厢房多半做为单坡式瓦屋顶。这种单坡屋顶也是晋、陕一带传统建筑独有的一大特色,同时由于王家大院历史上有很多人在南方经商做官,院内部分建筑布局具有南方传统民居风格,这也是王家大院与北方其他传统民居不同特点之一。

3.2 建筑艺术的文化品位

文化品位在民居建筑中的高低,是主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修养程度的直接反映。王家大院的古民居建筑群,在同类古民居大院中的文化品位是出类拔萃的。其用地选址和占地规模、总体布局和院落与建筑的等级形制及艺术水平,内外装饰的内容、手法与风格以及整体环境形象与气势的塑造,均表现为中层士大夫官僚之家的建筑风貌与气质———官气、文气多于商气。

4王家大院保护规划

4.1整体性保护

坚持维护大院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完整的风水格局、院落空间、四合院民居建筑,环境景观及历史人文、乡土文化、民风民俗3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的绝对保护,严禁新建与传统风貌不符的建筑、道路及公共设施。

4.2特色性保护

突出景区人、自然、建筑相融的整体空间环境特色,浓郁的乡土田野风光,具有文化品味的四合院建筑艺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历史遗存及乡土文化等作为重点加以保护,强化大院个性特色的感染力。

4.3动态性保护

村落是农村社会发展和村民居住、生产生存的载体,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景点保护不仅要尊重历史,保持原貌和历史氛围,也需适当恢复已损的古建和环境空间。如:文庙、王家祠堂、怀永图院、明清街等,再现历史文化与历史元素。

4.4村民参与性保护

村落是居民生产生活的载体,居民是社会的主人和历史见证人。景区内的历史文化及文物保护应调动居民参与家园保护的积极性,探索新的居民参与性的保护管理机制。

5分级保护与保护措施

5.1分级保护

一级重点保护区:包括红门堡、高家崖堡、孝义祠、王家大祠堂、当铺、估衣店、怀永图院、文庙、魁星楼、文笔塔、元代戏台、部分牌坊等。二级严格控制区:包括东堡子、西堡子、东南堡、明清街、部分保存较好的传统四合院,以及与王家大院建筑风水相融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如古树、水井等)。三级风貌协调区:以王家大院为中心,西至香沟,东至孙家沟(孙家巷),南至小河,北以红门堡北墙向北150 m~200 m为界的范围,以及东南堡等为风貌协调区。

5.2保护措施

1)“修旧如旧”的原则。居住环境与建筑维修严格按规划进行维护与修复,并在文物管理所统一管理下,有计划实施。严禁修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新建筑,已修的应坚决拆除。2)加强居民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从环境整治着手,治理脏、乱、差、破的环境现状,加强环境净化,培育大院原环境绿化,再现“灵石小江南”的优美风光。3)建立保护管理机构,严格按规划管理。4)制定保护法规,依法管理和开发。

6王家大院景区旅游开发及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6.1旅游开发

为便于保护和管理,有利于旅游开发与建设,根据景区结构体系和景点性质进行功能分区:由传统风貌区、服务管理区、休闲游憩区、遗址寻根区、山野自然风光区5个部分组成。严格控制景区环境容量,保证景区合理有序的游览环境,制订日接待游客人数,避免破坏性开发。在旅游线路的组织上,应根据文物和景点的不同,设计多条线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王家大院文化性与三雕艺术研究主题游线,王氏家族发展史研究主题游线,艺术创作主题游线,家姓祭祖活动等。

6.2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的完善是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旅游景区最大利益化的催化剂。在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很多旅游景区只注重商业利益而忽视文化和地方特色,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等方面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王家大院的服务设施建设中,通过恢复传统明清商业街,再现古商业街的繁荣与活力,形成特色餐饮小吃和文化娱乐休闲等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区。这样既恢复了历史原貌,也为游客展示了多样性民族文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7结语

2003年12月,王家大院已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这要求我们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待王家大院的保护与开发,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经济利益,通过科学的发展观和世界观保护好、利用好这朵有着无限光芒的璀璨的东方奇葩。

摘要:简述了遗产地的科学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以王家大院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例,从建筑布局、建筑艺术的文化品位方面分析了王家大院的建筑特色,提出了大院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遗产地,大院文化,保护与开发

参考文献

[1]阮仪三,肖建莉.寻求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6):76-77.

[2]阮仪三,严国泰.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发展[J].城市规划,2003(6):43-44.

7.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七

在新世纪开始,我国制定并付诸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经济发展作用.对中国经济在21世纪稳定、持续、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教训,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旅游业发展是首要的战略措施.

作 者:李世广 崔平 作者单位:李世广(高等院校经济类教材编委会)

崔平(延安大学经管系,陕西,延安,716000)

8.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篇八

——以独山县影山镇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化境氛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一直新生力量。保存较较完好、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来观赏。近年来,我们国家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古村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云南丽江古城、江苏周庄等地,逢节假日、旅游黄金周期间这些古镇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其数量可以媲美山水自然风光。

贵州的村庄没有北方的凝重厚实、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有的是那份独特的淳朴和娴静。据粗略统计,贵州拥有300多座古镇,其中以贵阳青岩古镇和镇远古镇为佼,其传统的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部分旅游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愿望。

随着古镇旅游越来越火爆,不仅条件成熟的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一些稍有条件的古镇也纷纷行动起来,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面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更多具有条件的古镇正努力加入其中。本文将以正在建设开发中的影山古镇为例,针对其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来浅析影山古镇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云贵地区古镇成型较早,但几经战乱兴废之后,现存古村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境内土著居民,如苗、水、布依族等自然法阵形成的古村镇寨。这一类存在多是集中在贵州南部地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代表。另外在黔东南以苗族、侗族为代表,如其建筑表现为干栏式吊脚楼等,另一方面,由于汉人的杂居,在村寨布局、建筑风格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部分村寨的建筑风格上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院楼建筑最为常见,这些建筑因云贵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资源有所改变,形式非常灵活。

影山镇位于独山县东北部,北与都匀市墨冲镇接壤,据都匀市区45公里,幅员207平方公里。镇区内的亮点是位于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奇石“翻天印”;其次是坐落在翁奇的奎文阁,奎文阁修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至今仍保存完好,是一个具有文化、宗教、建筑的各方面价值的景点。

一、影山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的,是为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集地,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周围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而且历史、自然、地理、民俗等不同,各地古镇有呈现出区域化、多样性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条件的基础。就影山镇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镇自然资源

影山镇地处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高。

1、气候条件:影山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善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云遮雾障,常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人居环境极佳。此外,在大坪坡可观云海,夏季云雾缭绕,雨后能常见彩虹,所以影山镇是人们休闲养生、避暑净心的好地方。

2、地文景观:影山镇的地质地貌很有典型的喀斯特的特色,夹缝岩大峡谷、深沟这些天然的岩溶地貌,既可以用于观赏旅游,也可作为科学考察和探险。

3、水文地貌:影山镇以水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胭脂河,与胭脂河两岸自然环境相结合,足使人感受到影山镇天蓝、地净、山青、水碧。由于境内多为岩溶地貌,地表水较少,大多为暗河分布在九善硚汇入胭脂河,冒水洞是胭脂河源头,常年水流不断。

4、生物类:影山镇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植被呈现垂直性分布,森林覆盖率超过75%,其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5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57%,是旅游的“天然氧吧”。天然森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相分明。人工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柏木、绵竹人工纯林,与油桃园、康朗桃园、黄花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植物种类有41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黄杉、秃杉等27种;影山镇的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达动物9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蟒、猕猴等41种。还有珍惜动物60多只猕猴,生动、可爱,与园中的鸟兽一起,为森林增添动感之美。

(二)古镇人文资源

影山镇古镇拥有浓郁的宗教文化,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影山多彩丰富的文化,水司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1、净心大观园

净心大观园是由翰林府、诰命府、尹珍府、后花园以及影山老街组成,规划用地面积为180亩,建筑总面积为90000平米,是本地布依族标志性建筑群。净心大观园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依山而建,为九进大院。

(1)翰林府:受尹珍启蒙教化的影响,影山镇在清朝相继出现了万民钦、莫与俦两位翰林,翰林府就是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府内成列有万民钦、莫与俦生平介绍、作品等。万民钦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考中进士,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称为独山县获得翰林的第一人,为影山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与俦嘉庆四年(1799)赴京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先后在独山及遵义教书育人长达46年,学术渊博,为人师表,培养出两位名震西南的文化巨儒莫友芝和郑珍。府中北苑为万民钦旧居,门帘贴字“仰万民钦”,有对联“盛结八方果,祥和古今用”,进居有门帘“民钦堂”,有对联“桃李芳菲前途无限,栋梁蔚起后继有人”。南苑是为莫与俦旧居,有联“传家尚喜贫存砚,教子尤勤老著书”

(2)诰命府:诰命府是为了纪念影山历史上三位皇帝封的诰命夫人,以独山翁奇团练领袖杨维藩的真人故事维历史背景,修建诰命府来纪念影山历史名人,从大门进去,需要连续穿过9个不同的厅堂和院落,称为九进府。其中第一进是沿街吊脚楼,第二进和第三进为纯手工雕刻的牌匾收藏牌。东栅门上贴字“诰命府”,有对联“一生功绩耀千秋,三世诰命传万代”。

(3)影山老街:追忆影山从前街市的繁华景象而打造,集中再现了影山居民衣、食、住、行、娱、乐、购、闲的生活习俗。也是当地布依族、苗族、水族最为理想的相互交往、交流与融合的场所之地,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在这里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谱写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和谐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儒学文化园

儒学文化园以奎文阁为依托,围绕奎文阁做文章,将儒学文化完美的展现在奎文阁区域,规划用地面积67.16亩,建筑总面积21669.08㎡,主要建筑:杨家大院、书院接待区、文庙(大成殿)、杨家宗祠、影山书院、影山草堂、奎文阁等。项目建成将打造成西南最高品位、最大规模的儒学文化研究传习和育人基地,并作为儒学文化和影山文化展示的窗口,将奎文阁做成天下闻名之儒学圣地。

3、水司楼

水司楼总占地面积5215㎡,总建筑面积61571.03㎡,99.9米高,共计26层。由贵州净心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是主要功能包含集会展博览、酒店住宿、游览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其中酒店住宿是以洲际酒店为标准来打造。水司楼建筑融合了具有明显独山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精髓的大型仿古建筑综合体,是整个影山净心谷景区乃至整个独山县的标志性建筑。它以弧形的平面布局模式,如同张开怀抱的巨人,欢迎四方宾客都前来旅游观光,不仅象征景区“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也象征了净心谷景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更象征了每一个独山人民敞开胸怀,迎接开放的伟大雄心和走出贵州,走进世界的强烈决心。

二、影山镇旅游区位

贵州省的古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古镇都适合开发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除了古镇本身的资源条件之外,还需从古镇所在的区位条件来考虑,从客源地至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考虑。

从目前贵州的古镇来看,如贵阳青岩古镇,再如黔东南镇远古镇等,开发相对较早,已经比较成熟,其别于都市现代化建筑森林和快节奏生活的独特的古镇风貌成为人们闲暇时的短距离旅游目的地之一。影山镇位于都匀市南部,距贵阳市152公里,从贵阳出发,历时不到3小时就能到达影山,且都匀市有班车直达影山,班车班次频繁。随着贵新高速独山北(影山)匝道年底将建成,都匀至独山县(都独同城快速干道)已经动工建设,两条公路通车可将贵阳至影山的时间缩短为2小时即达,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并且,影山镇距著名景区荔波小七孔和平塘天文旅游小镇十分近,在黔南州规划的以后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上,与旅游地有着紧密的地理关联,也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和条件。

三、影山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形象定位缺失,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影山古镇独特性的形象定位不鲜明,即还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山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旅游活动较为单调,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2、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古镇开发还不成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早期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且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资金量大,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增。而影山经济条件差,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景区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且目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3、宣传力度不够

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及缺少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和制作,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使影山古镇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

四、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1、首先要找准定位,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古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清晰的定位,能使游客形成一种直接而感性的认识。为游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好了铺垫,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因此,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关键。在影山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我们首先把影山古镇定位为“旅游静养福地”,其次在对其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茶旅文化、三教文化、水族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将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民俗文化休闲胜地。

2、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源重组,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如古镇给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仅限于看古屋老房、逛古街、买到处可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古镇不具备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客源。此外,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将其文化资源加以挖掘,赋予新的内容,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3、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规划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新的破坏。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古镇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影山镇的旅游规划思路是把整个镇区作为整体打造,建设一轴(城镇建设发展轴);一带(景镇互动带);双核(镇区综合服务核心、景区旅游服务核心);四区(城镇生态建设区、台地原始风光区、深沟森林区、紫林山森林区)。本着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增加本地区居民的就业和创收,有利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规划先行,防止出现景区无序混乱的状态。旅游项目开发高、中、低搭配形成系列,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古镇应该从自身的优势点出发,本着以保护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向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整个影山古镇可分为三部分,其有以儒学园、九九观和报国寺等为标志的“三教”旅游资源;有以甲定、翁奇、翁台的自然生态茶园风光为代表的山地茶旅资源;有以水司楼、胭脂湾为主的大型实景演绎现代光影旅游资源。

(一)影山古街开发主题

1、在老街各空闲的地方设置一些具有古代时期的生活写照的物品,如手推磨、铁匠铺、戏台、手风车等,重现其早期时期的繁忙生活景象;

2、融入影山镇自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在古街开展如诗词字画的文学活动等;

3、在老街各巷口,可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古街的立式文化及民风民俗;

4、在老街依旧修旧的清代房屋建筑的窗花上做文章,例如:把关于房屋的历史描绘上,在上面画画,做谜等。

(二)自然风光的开发

主要针对九天景区和深沟景区。

1、森林体验游:紫林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植被、动物、溪流等,森林公园内鲜有人居住,使紫林山任然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状态,可以为游人提供较为天然的探险环境,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享受世外桃源带俩的乐趣,优美的自然环境,配合天然的木质农家小屋,隐藏于山林之中,居住于这里能感受道大自然的洗礼,沐浴着柔和的阳光,享受着天然的氧吧,是度假休闲的一大方式,让人们体验这种野外的度假生活。

2、休闲养身游: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大多都处于在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质量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势下,休闲养身必将成为热点和潮流,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影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厚的自然条件,配套相关的实施和人员,将单纯的周末出游和夏日避暑提高到以养身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并可以结合翁奇的道家渊源,发扬道家的养身文化,道家养身的根本目的就是杨摒弃一切外来元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以求得身心的解脱,在养身忠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围护健康,延年益寿,这符合长者对长寿的最求,亦符合现在都市人寻求宁静的追求和向往。

3、野外活动:翁台的大坪坡为一片开阔的平坝,玉高山相连,非常适宜开展野外活动,如企业户外扩展、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能锻炼团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大坪坡农家乐还可以与专业的拓展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该类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

4、高档会务中心:翁奇内经风景秀丽,友比较充裕的地域,即将建成的水司府将打造成独山县首家洲际酒店,配套非常完备的服务设施,时期具有完善的上午功能,为企业、事业单位等提供会议、休闲场所,提高园区的消费档次,扩大客源量。

5、青年夏令营:夹缝岩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且有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有助于青少年的实践知识增长,并能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独立生活的能力。

4、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保障 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才能拓宽古镇的融资和开发渠道。古镇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公众、旅客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各个主体职能分工明确。(1)政府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从创意、规划、塑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特别是在跨区域中协作和公益项目实施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政府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

(2)企业主导、项目设施投入。发挥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开展活动,特别是把古镇旅游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服务工作中。

(3)公众参与、突出产品特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本身就是古镇旅游形象中的“活”风景,公众旅游形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古镇旅游形象特色的塑造与营销。

(4)游客反馈、完善产品结构。游客是旅游形象的受体和体验者、应证者、评价者,他们对旅游形象的认识反馈有助于地域旅游形象、产品结构的完善。

5、加强市场营销,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营销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古镇旅游开发真正融入市场,也才能为古镇的保护积累大量的资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将古镇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同时坚持大市场、大营销理念,综合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及现代化网络方式,打造古镇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塑造古镇旅游形象,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联动、协同营销和强化内部营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古镇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贵州各古镇各具特色,对于古镇的开发,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影山古镇在旅游资源方面十分丰富,麻江万达小镇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影山古镇借鉴学习,同时,影山古镇还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打造特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三教文化,在古镇旅游资源发展上继续摸索走出自己的道路。

五、结束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9.金华地区饮食文化旅游价值与开发 篇九

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西部地区, 是个古老美丽的文化名城, 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人杰地灵, 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之称, 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 生态示范区1个, 文物保护单位16处, 国家4A级景区6个, 省级文保单位37处,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十佳宜居宜游城市。近几年来, 金华市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在《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 金华与宁波、温州并列列入三个旅游中心。分析金华现有的旅游资源, 虽然种类多样, 十分丰富, 属于典型的复合型资源结构。但金华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为主, 景点分散, 在旅游产品资源开发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规模偏小, 特色不明显, 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度十分有限。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朝阳产业的今天, 金华旅游最迫切、最根本的课题就是创新, 加大产品资源开发创新的力度, 力争与国际接轨, 以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本文试图从金华旅游业发展条件、现状、问题等角度出发, 探索研究金华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

1 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

1.1 饮食文化

随着旅游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旅游者更加注重旅游活动的内在结构质量, 追求旅游的文化底蕴。美国旅游业协会指出:从2003年起, 游客在选择度假目的地中, 30%将文化作为选择理由。而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外延也相当宽泛。“民以食为天, 旅以食为先”, 据有关调查, 在国际旅游消费中, 饮食消费仅次于购物消费, 占第二位, 而在国内旅游消费中居首位。在旅游六要素中, 饮食居首要地位, 所以饮食文化成为旅游文化内涵中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饮食文化, 既包含有形的食料、菜品的开发, 也涉及到器具的运用, 也包含无形的饮食制作技艺、饮食习惯和风俗以及食品的消费及餐饮服务等一系列的在饮食活动中人类所展现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一种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1.2 饮食文化旅游价值

在旅游产业中, 饮食文化主要包括饮食质量、供给、营养、卫生等方面内容。众所周知, 旅游者到异地旅行, 为的是满足精神、物质上的某种需求, 丰富奇特的地方饮食文化是人们展现在饮食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是一项包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重要文化活动, 而饮食文化存大巨大的潜在的旅游价值。第一, 促进地域文化传播, 保护传统技艺, 使之得以传承。通过品尝各地不同的特色菜肴, 体验不同的制作技艺, 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使得古老的传统工艺不致调零, 得以发展与传承。第二, 满足游客需求, 增强景点生命力, 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美食, 可满足游客口腹之欲, 获得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 截然不同的体验, 各地人文景观的感受, 民风民俗的了解, 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好奇心, 同时满足文化需求。第三, 风味独特的小吃, 林林总总的土特产的购买与品尝, 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 也推动当地的包括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 金华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分析

2.1 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金华, 古称婺州, 是中国饮食文明的发源。早在唐宋时期, 婺州饮食业兴盛, 民间菜肴丰富, “婺菜”已初具雏形。唐朝地方名菜种类繁多, 如金华煎豆腐, 白切肉, 毛芋丝、山粉肉圆等, 颇具口碑。南宋建都临安, 婺州面食制工艺不断提升。专业糕点作坊林立, 大江南北糕饼丰富。明清时期, 以农家乡野“土菜”为核心的婺菜成为浙菜 (八大菜系之一) 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以“南料北烹”特色而见长。

2.2 种类齐全的物产资源, 风味独特的地方特产

金华市地处金衢盆地东缘, 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 物产富饶, 金华的花茶、举岩茶、佛手均闻名于国内。金华火腿是传统名特产, 以“色、香、味、形”四绝而闻名中外;金华寿生酒是中华传统名酒, 堪称历代酒中珍品。金华佛手酒, 具有健胃、止痛、化滞、理气等多种保健功能, 是一种高品位酒。金华酥饼色泽金黄, 香脆可口, 是闻名遐迩的馈赠亲朋好友传统特产。品优特产还有乌南枣、金丝蜜枣、金华佛手、宣平莲子等。金华市被誉为中国红富士之乡、中国藤稔葡萄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桃李之乡、中国源东白桃之乡。丰富的物产为金华饮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风味独特的地方特产, 突出地方“食”风味, 无疑会提升金华地区旅游竞争力。

3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3.1 金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 缺乏政策保障, 缺少科学市场管理措施, 金华饮食产业发展缓慢。金华饮食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丰富, 但因缺少相关政策保障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有价值的饮食文化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存在分散, 不完整的现象, 传统饮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应用, 反而使传统断层, 老字号调零。第二, 相对周边地区, 金华饮食产业起步晚, 发展滞后。尽管金华是浙闽赣皖“四省九地市”经济协作区龙头, 但饮食产业发展状况与周边区域相比, 饮食摊点分散、布局混乱, 品牌缺失, 规模小, 特色不明显, 缺少集品尝、休闲、购物一体的饮食一条街, 未突出独特的“味”。没有诸如广州的美食街、美食坊, 上海四大美食街等此类的上档次, 有特色, 有规模的饮食产业街来满足旅游业带来的庞大的餐饮需求。

3.2 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的途径与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 针对金华饮食业现状, 结合旅游实践, 大力开展旅游活动, 可促进旅游事业上升新台阶。第一, 成立研究机构, 加强市场调研, 开展饮食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 对全市各大菜系, 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点等, 进行归纳整理, 挖掘搜集相关历史典故, 整理成册, 使之更加系统、完整化。第二, 立足本土, 重点突出当地特色。基于经济利益的趋使, 各地纷纷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 却又难以原汁原味, 失去了原来的独特的风味, 满足不了游客的地域求异心理, 毫无特色而言, 也因此使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失去原本的意义。所以,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 保持本土化, 突出地方特色。第三, 注重产品的创新, 推进美食街类政府工程项目, 发展美食旅游, 真正把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以饮食文化资源为依托, 以美食为主题, 以旅游为载体, 发展美食旅游, 一种新型旅游形式。要通过提高各级领导层的认识, 树立美食旅游的品牌意识, 尽快把饮食文化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同时, 可推出相应的美食街类项目工程, 建文化氛围浓郁、地方色彩鲜明的饮食文化美食中心, 完善, 规范饮食管理, 为美食旅游奠定一定的条件基础。第四, 抓住机遇, 配合适当的契机, 形式多样的开发发展饮食文化。结合五城同创, 旧村改造项目, 配合政府主打的乡村旅游主题, 进行整体规划, 保护文化资源的同时, 整合开发各地区的饮食文化, 差异性发展, 彰显各地特色。第五, 科学有效、可行的管理体系作为保障, 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协作。地方饮食文化的开发,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有机的协调, 统筹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有效调动民间资本及其实际效益的关系, 以科学可行的管理体系为保障, 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支持。第六, 加强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 多形式进行推广。借助网络、新闻、报纸等多种形式, 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专题隆重推出。策划、组织大的节庆, 结合地方色彩鲜明的饮食文化美食中心, 树立品牌效应, 开辟专门的“自助”餐馆, 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 增强他们对饮食文化不同的感受。

4 结束语

总之, 饮食美化是旅游业发展中重要因素之一, 是各地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 挖掘、开发、弘扬、发展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对于提升民族经济, 促进旅游业与餐饮业的发展,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金华把握旅游餐饮市场的潮流和趋势, 大胆创新, 开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新产品, 在政府宏观调控, 正常方针的指导下, 树立正确的产业观念、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战略措施, 金华旅游产业成为龙头产业指日可待。

摘要:近几年来, 金华市不断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朝阳产业的今天, 金华旅游如何加大产品资源开发创新的力度, 与国际接轨, 以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本文试图从金华旅游业发展条件、现状、问题等角度出发, 探索研究金华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开发, 期待金华旅游业有新思路, 新发展。

关键词:金华,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忠田.文化游游与名胜古迹旅游走俏欧洲[N].中国旅游报, 2005-08-26.

[2]肖荷芳.金华市旅游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0-12.

[3]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J].黑河学刊, 2010-08.

[4]朱玉霞.论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J].现代商业, 2010 (26) .

10.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十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基点及其借鉴与创新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四个基点,认为其基因具有人类道德的共性,作为“人”的准则,又具一定的民主性;其重视教化的作用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创新其体系的`同时,还应在具体的教化方面进行创新.

作 者:骆文亮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艺术系,福建,福州,350002刊 名:闽江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JIANG UNIVERSITY年,卷(期):24(4)分类号:B82关键词:传统道德 基点 借鉴 创新

1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价值及其开发与保护 篇十一

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宗教文化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第一批公布的18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即占80处;第一、二批8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涉及宗教的有53个,占63%,各种寺庙道观、雕塑石窟等更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神州大地。据统计我国现有道观宫观10000处,佛教寺院50000处,伊斯兰清真寺3900处,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为宗教名胜古迹。

1.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由于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吸引因素缺乏研究,使得目前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大都停留在朝圣观光上,种类较为单一,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出现了新的视觉污染和精神污染。另外,长期的的体制束缚,单一经济目的的开发,产生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为此,充分认识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原则,合理开发和保护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越发重要。

2.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现状

宗教文化景观是具有特殊神秘气氛的文化景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气氛才能使信徒向往,旅游者蜂拥而至。保护这种景观气氛和外貌,才能保持其魅力,然而令人遗憾的现象不断出现。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因对宗教环境保护不当,使得宗教文化旅游地已经具有“现代化”气息了:寺庙里人头攒动,静谧的宗教场所声音吵杂,旅客丢弃的废弃物随处可见;景区内车水马龙,滑道、索道、卡丁车等现代游乐设施齐全,热闹程度与游乐场没有什么区别;宗教名胜区周围宾馆建筑拔地而起,灯红酒绿,井市喧器,吆喝之声此起彼伏,宗教场所宁静而又庄严肃穆的气氛完全被破坏;有的竟然将宗教古建筑改成星级宾馆。这种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开发,直接危害宗教文化持续发展。

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相对于其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其特殊性,它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宗教的遗传物或正在从事宗教活动场所。但是,我们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保护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旅游活动与宗教活动的界限模糊

对于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势必涉及现实中宗教活动,一些宗教的信仰者甚至是抱着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而来旅游的。但是,旅游业所服务的对象,是全体民众,而非部分宗教信徒,即使就宗教信徒而论,也还有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分。多数前来宗教文化景点的旅客,不会都是该景点宗教的信徒,他们前来旅游,主要是为了观赏宗教的文化现象或者猎奇,并非是参加宗教的活动。因此,对于宗教文化旅游经典宣传、讲解,要掌握分寸,既要客观地介绍景点宗教方面的一些知识和内容,又切不可混同于宗教的宣教布道;在旅游活动的组织方面,既要尊重一些信教游客在宗教场所自发参与宗教活动的行为,又要防止有意组织、怂恿游客烧香拜佛、祈祷颂经现象的发生。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2.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能并重

当前,人们过于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更加重要的保护工作。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宗教建筑、宗教艺术都是国家珍贵的文物,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文物保护法规,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实现开发和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保护宗教文化的物化部分,还要保护好宗教文化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开发应尊重宗教场所独特的宗教传统,保存宗教文化特有的气息和氛围,要充分考虑宗教文化的脆弱性和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

3. 旅游管理部门与宗教、文化等相关部门管理部门沟通与协调不当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不可避免地关系到宗教、文物、规划等相关部门,而现实中部门间往往缺乏沟通。开发者与管理者们应多做一些考察、论证等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征得相关管理部门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配合与支持。这是开发工作能够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组织保障。有的地方为了推动宗教旅游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在机构设置上,把旅游、宗教部门合并为宗教旅游局,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

4. 部分人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认识不足

由于宗教问题政策性强,比较复杂,所以一些人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工作怀有疑虑。这种态度不利于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旅游资源,除丰富的物质性资源能吸引人之外,宗教信仰观念及信仰行为本身作为特定国家和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对游客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事实上,只要对宗教有正确认识,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性有正确认识,开发时能够贯彻宗教政策,遵守宗教法规,遵循正确的开发原则,那么这项工作完全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策略

1. 政府扶持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确立宗教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多数宗教旅游资源长期依赖于宗教团体和信徒的“香油钱”,勉强维持生计。即谈不上保护,更无力开发。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即具有公共消费性质的物品)的特征。从政府经济学出发,国家各级部门应该适当运用政府的财政来补充单个宗教旅游景点资金的不足,同时政府的扶持对我国宗教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具有突出的作用。今后要继续注重宗教团体和个人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中的作用,又要适当的发挥政府在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2. 充分发掘宗教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的文化品味

宗教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深邃,开发时要注意文化内涵的发掘和选择,根据旅游产品的现实要求与价值取向,确定宗教开发的原则。现在已经将“回归自然”、“历史复归”定为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涵。

当前对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多注重物化和仪式两个方面,忽视了宗教理念。然而,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具有长期性。宗教文化中的道德内容是宗教劝善惩恶的社会职能的表现,现在社会真正的危机是道德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等方面,而宗教有捍卫人类道德并提升人类道德的作用。因此,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在宗教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宗教理念,举行有关宗教学说的讲座,以提升旅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满足旅游者修学考察需要。

3.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又要抓住时机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特色越显著其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也就成立开发的重点。开发前要认真研究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宗教地位,使新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客源较稳定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一年四季都有信徒朝圣、普通游客观瞻。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接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通过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多层次的开发利用,丰富宗教旅游活动

我国大多数宗教圣地都在景色优美的名山或风景区,容易将宗教文化来旅游资源开发成圣地游、观光游,但单纯的朝圣观光游是很难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的,应从宗教文化的内涵入手,进行多类型多层次的开发。首先,推广养生保健游。不仅道教、汉地佛教有养生之道,藏传佛教穆斯林也有养生的好方法。一些藏传佛事中设有医学院,专门培养藏医人才。其次,开展宗教音乐,舞蹈游举行宗教仪式、纪念宗教节日时,演奏的宗教音乐、表演的宗教舞蹈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再次,举办宗教知识学习游。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一些宗教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5重视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宗教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表现为许多物质实体,通过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吸收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还可提供斋饭;道教“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等。好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扩大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类商品不仅是旅游纪念品,还应是联系人们宗教情感的艺术品。吸取全国各宗教旅游地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的教训,开发时,要围绕不同宗教圣地的特色搞个性开发,精工细作,突出艺术性。

6提高导游业务水平,展示有关宗教文物,搞好环境卫生

宗教文化具有深厚的哲学理念与文化内涵。宗教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有一定宗教文化知识,能够解释宗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传达相关的审美信息。由此,想要使宗教文化旅游长足发展,旅游部门和旅游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导游人才的培养,提高宗教文化旅游质量。

目前,我国各种宗教文字注解、说明较少,加之很多游客宗教知识缺乏。如能将文物适当展出,多一些解释说明,当然也可配一些电子语言系统补助说明,即可增加游览项目,游客激发游客的兴趣,提升该宗教圣地的形象。

伴随着宗教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卫生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应加强对宗教圣地的卫生设施的改善。

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繁荣发展,作为宗教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应该把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通过宗教旅游观光,带动第三产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摘要:我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已日益受到旅游开发者重视,成为旅游开发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着眼于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特点和开发原则,再分析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所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宗教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开发利用宗教旅游资源等各种策略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上一篇:作文改写:《小儿垂钓》5则范文下一篇:家具销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