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24-10-09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选13篇)

1.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我过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社会的重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以三个有利于判断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党要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只能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来推进社会多样化发展,保证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当今国际格局新变化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形成的!!

什么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作了阐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1997年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江提出了要建设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的时代命题,并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 新的伟大工程 的总目标!!

三个代表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提出阶段(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

第二阶段是系统阐述其科学内涵和体系形成阶段(2001年7月到2002年11月)第三阶段是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深化发展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现在)

2001年7月1日,江在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使其成为全面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

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把三个代表写入党章,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又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公民!!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的指导作用: 党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牢牢掌握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权和战略主动权!

党必须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科学地制定并贯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正确决策,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创造条件!

党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动力!党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思想,坚持科教兴国方针,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党必须立足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旗帜和灵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我国需要新的理论而应运而生,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全国人大第十次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确定了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地位,这标志着我们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发挥创造性、保持先进性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带动并推进其他各类创新!!

江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二

关键词:先进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当代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处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下提出的, 其所倡导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发展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好的环境条件, 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联系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 归结起来就是,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现实条件下, 有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者却出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理念或落后或超前的现象, 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 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工作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代发展不能契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没有辩证思维, 而是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问题, 处理问题。在对待如何学习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一方面, 我们要改变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的一些过时的, 落后的思想, 保留以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 我们要不断的深化与更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念, 多借鉴相关学科的一些新的思想、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 使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和能够更合乎人性, 从而不断的提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效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当代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在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 我们在必需根据这种变化, 了解新情况, 研究新问题, 把握新特点, 增强时代感, 使党和国家教育要求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以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在以往观念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相当一部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过程中, 学习、教学内容却没有与党与国家的深刻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 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党和国家的深刻要求, 学习内容缺乏时代感、生动性、形象性, 使学习者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排斥心理, 这无疑削弱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效果也没有达到党和国家对广大共产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的要求。另一方面, 则是教育内容只注重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反馈。

针对于上述我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注重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几个方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第一,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体现为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先进性体现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 表达着正确的理想信念。第二,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体现时代性。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建议就很有时代性与时效性。第三,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应该根据具体中国共产党要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以人民群众的区别对待和制定, 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真正的反映、代表和维护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须科学把握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 建立文化与人的新型关系, 实现文化发展的新突破。

如何协调好这些问题,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是关键。在当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 一方面, 先进文化要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诠释不断的更新, 这种诠释要真正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法的规律性;另一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丰富, 以增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法的研究上要有一种开阔视野, 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其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要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再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科学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扣住中国共产党员思想活动和精神需求的客观实际, 求真务实, 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 注意学习方法的原则性与特殊性、灵活性结合起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络化, 可以做到大容量、大口径的信息输出, 极大地提高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J].求是, 2003, (18)

[2]吴栋材.让群众感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J].求是, 2002, (08)

3.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三

关键字:三个代表 中共党史 理论基础

本文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至少有以下三层关系:一、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二、使中共党史学明确了研究的主线和新的重点,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三、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供了充分的历史的论证。“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一、“ 三个代表”为中共史学提供理论基础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共党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90年历史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现代化,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的目的,而一切其他活动都以此为中心并为其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第二,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和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的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坚持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党史学的主体部分就应该把坚持和推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党、集团和个人的作用,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就应该以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衡量标准。第三,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力求使自己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以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中共党史学的主体部分就应该把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作为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政党、集团和个人的作用,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和意义就应该以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衡量标准。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中共党史学的启示

一个主线、两个内容,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中共党史学带来的新的启示。由此,就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的第二层关系。从一个主线、两个内容的角度思考,有很多問题可以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把经济和文化提高到极为突出的地位,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这对党史研究工作者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人们应该深刻的反思,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重新审视以往的研究,使研究的成果更接近于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一句话,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之路在于此。

三、中共党史学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历史的论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需要逻辑的论证,也需要历史的论证,而中共党史学则独具后者之功能。第一,20世纪20年代建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具有“三个代表”的特征。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联合统治中国人民,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活幸福。这个任务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没有能够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继承了革命传统,担当起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成为民族的希望,人民的希望的。这有力地说明,“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天生的特质。第二,由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改变了前进的方向,使自己在实践中真正代表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在“三个代表”上体现得好,什么时候中国革命和建设就顺利发展。第三,1956年,经过三大改造之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利用先进的生产关系是促进生产力的再发展,同时还要调整生产关系使之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什么时候在“三个代表”上没有体现好,什么时候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出现挫折或失败。

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大会上,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他强调:“‘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史做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线。总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参考文献:

[1]张静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共党史学.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D].2001

[2]陈坚良;“三个代表”思想与中共党史研究.衡阳师范学院[D].2002

[3]石国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读中共历史的新视觉.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D].2003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四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涵义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②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大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①就国际形势来讲,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所谓东欧巨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与之相伴随的是执政东欧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所谓苏联解体:指从1990年3月开始到1991年12月,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相继脱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而宣告独立,而且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苏联不复存在了,执政苏联70多年的苏共也失去了执政地位。

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贸易全球化;二是投资全球化;三是金融全球化;四是跨国公司生产与经营全球化。

②就国内形势来讲,我们在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以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③就中国共产党党内的情况而言,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①长期酝酿阶段(1989年-2000年)重要事例:

(1)1989年,邓小平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的重要意见。

(2)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进行了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②逐步形成阶段(2000年2月-2001年7月)重要事例:

(1)广东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三讲”情况并对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江泽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竟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5.14讲话。江泽民明确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地位。

江泽民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2001年“七一”讲话。江泽民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世纪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

③体系发展阶段(2001年7月-2002年11月)重要事例:

(1)5.31讲话。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在“七一”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阐述。特别是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是要把握好“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这三句话。

(2)十六大讲话。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④确立理论地位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4年)重要事例:

(1)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

(2)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具体内涵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辨证关系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11条)

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 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  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 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 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  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 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 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 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 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来: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最终创造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也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是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又是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因而工人阶级代表着当代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就必然忠实地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曾经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又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作为社会意识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历史证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指导地位的;是坚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为内核,大力弘扬这个主旋律的;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是坚持借鉴和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使文化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是坚持文化的大众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断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

5.什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五

简单的说: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当前,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要真正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是否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是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始终不忘记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党的十七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因为他们都是指导我们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十七大强调要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首先,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按照十七大的描绘,将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宏伟目标,鲜明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全面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只有掌握三大规律,进一步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的理论高度,了解和掌握这三大规律,对我们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去统领各项工作,将会起十分重大的作用。当我们面对繁重艰巨的任务、尖锐复杂的矛盾、急剧深刻的变化、严峻困难的挑战时,坚决按三大规律办事,就能够沉着应对,从容处置。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何而来?怎样提高?根本之点,就是要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不会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失去前进方向;又不会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脱离实践。做到既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又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

07计算机 周勇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复习资料 篇六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答:(1)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4)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2)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继续深化改革开放。(4)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7、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8、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9、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0、简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1

1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3、简述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3)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14、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5、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1)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3)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16、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1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8、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19、简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1)积极解决好徹、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2)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成、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思,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0、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是基于中国民情的必然选择。(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论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面对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革命。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3)敌人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试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2)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4、论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4)实行依法治国是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试述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 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6、如何理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7、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1)这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3)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8、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在全体人民中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3)这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哪些共同的显著特点?(1)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2

中国的民族化。

2、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种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5、简述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1)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2)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3)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要在实践中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同时不断探索党的领导者依法治国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方法。

6、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7、论述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国情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1)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2)计划和市场各自有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3)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

答:(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1)必须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3)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4)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5)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7、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带有两重性。答: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又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力和压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矛盾,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2)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

2、简述党的最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答:(1)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进程。(2)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方向。(3)最低纲领为最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3、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答:(1)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3)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简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3

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简述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答:(1)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2、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答:

(1)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2)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济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2)改革是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6、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答:(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7、试述依法治国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答:(1)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一页)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4、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8、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9、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

10、简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二页)

1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3、简述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14、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5、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

16、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17、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8、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9、简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20、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第三页)

2、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4、论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5、试述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6、如何理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

7、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8、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哪些共同的显著特点?

10、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11、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

1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3、简述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14、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5、论述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8、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

20、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带有两重性。

23、简述党的最纲领与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24、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2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26、简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政策的基本原则。4

27、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

28、简述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9、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31、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32、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7.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七

一、充分认识开设“概论”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开设“概论”课能够帮助大学生彻底打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深入理解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 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整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它们所面临的历史时期、历史任务以及时代特征虽然各不相同, 但它们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革命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阶段, 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科学认知的重要指导方针。

开设“概论”课, 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社会意识出现了多样化倾向。目前在部分学生中存在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现象。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思想混乱, 政治观念淡漠;思想上、行为上不但不思进取, 反而走向极端, 走向反面。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更加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年轻一代,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二、准确把握“概论”课教学定位, 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1月由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概论”课教师培训班上强调指出:“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因此, 掌握了这“三个以”, 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概论”课的重点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介绍, 也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的具体描述, 而是史论结合、以论为主, 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在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历史背景和实践基础上以及运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以深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是怎样由此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的, 又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提炼, 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

“概论”课的内容比较丰富, 教材的内容比较全面, 教师也有自己的研究专长, 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是教学中需要反复考虑的问题。为此, 应着重处理好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体系具有总体一致但具体又不完全一致的关系。所谓总体一致, 是说这三个体系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一致的, 而且理论体系为最基本, 教材的编写以及课堂讲授都必须同理论体系保持一致, 基本观点都要讲到, 不应该有重大的遗漏。所谓具体不完全一样, 是说在具体的设计上应该有所区别, 而不应该完全照抄下来[4]。我们的教材反映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成果, 但它没有完全按照理论成果一条一条讲, 有的内容进行了合并, 有的地方顺序进行了调整。对于教学体系, 就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课时有限, 社会热点问题的不同, 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作为教学体系, 应该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重点讲好若干个基本问题, 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而对于其他问题, 或一般介绍、或一带而过、或让学生看书。这样, 每次课下来, 学生对重点内容都能够印象深刻, 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积极更新“概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概论”课是门新的课程, 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增加, 而且课程的知识安排也有所改变。因此, 必须优化教学, 改变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 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观点, 也要充分吸收理论界近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并充实起来。

在教学理念上, 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中心,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理解学生, 认识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产生共鸣, 从而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限于让学生听懂课的内容, 还要进一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理解和领会。

在教学方法上, 采取以重点、难点问题为取向的教学思路, 辅之以热点问题为兴趣点的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方式,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有效地将案例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主题讲演与答辩法、情景教学法、原著导读法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手段上, 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可以调动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共同参与, 克服了以往“一支粉笔一黑板、一本教材讲半天”的弊端, 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则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需要, 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同时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取所长,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5]。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是多媒体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资料检索方便等特点。可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经典著作、影视资料、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师生论坛等教学资源上网。实现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主动性和说服力、吸引力,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客观进程的需要而产生的, 又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推进的,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密切联系这一进程的实践, 善于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就是本课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特征[6]。因此,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直观、生动、感性的特点, 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不知不觉将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

加强“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要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在制订“概论”课教学计划中要重点安排实践教学, 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 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 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其次, 要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发挥地域优势和特点, 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 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效性。再次, 要提供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学校充分认识到“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要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等同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支持和鼓励, 提供固定的实践教学经费, 并形成制度, 长期坚持下去。第四,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载体, 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并请专家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专题讲座, 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并展开广泛讨论, 真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入脑。第五, 成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会, 由“概论”课教师进行指导, 定期开展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感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在身边, 并且自己就身在其中, 真正做到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实践教学是我校“概论”课的特色教学。这些年来, 我们一直加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了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在鸡西办学时, 建立了虎头要塞、密山碑林、绥芬河口岸等社会实践基地。学校主体迁址哈尔滨后又与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 我校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3个。学校每年固定拨出6万到7万元专款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我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主题鲜明, 生动真实, 教育性强, 深受学生欢迎。

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概论”课不是过去“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简单相加, 而是由两门课整合而成的新的教学体系, 同时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它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课程, 而是具有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课程的教学要求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 又要分别展示三大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因此, 讲授这门课程面临着很多新的难题, 对从事“概论”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师, 可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熟悉;原先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可能对毛泽东思想研究不够深入甚至不太熟悉。再加上新增加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就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加强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 要加强科研, 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确保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三是加强调研。要深入学生、读懂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交流, 密切联系实际, 把大学生提出和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讲深讲透, 讲清楚讲明白。四是加强团队合作。发挥课程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以团队智慧和力量克服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的困难。通过有组织地安排集体备课, 分工撰写教学大纲、教案、制作教学课件、收集参考文献、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等, 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 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师培训班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2) .

[2]蒋盛云.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7, (3) .

[3]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J].求是, 2007, (9) .

[4]陈占安, 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 .

[5]王瑛.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8.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八

一、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它对党的建设、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以上哲学道理。

二、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充分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三、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包含的诸多矛盾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学原理。

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的创立,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五、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代前沿,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伟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的具体体现。

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的立论基石是唯物史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料。“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首要前提的原理。在社会形态统一体中,固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原理。

七、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个人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是正确的价值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体现了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

9.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心得体会 篇九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我发现“三个代表”中反复强调与时俱进的思想,我觉得这不仅抓住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而且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十六大报告把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三个是相互贯通、密不可分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实际本身找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强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着眼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指导自身行动的总的思想原则和思想方法,反映了我们党对待自己的理论、事业和党自身的根本态度和根本要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本质特征。

与时俱进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俱进从时代的高度,赋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所要把握的“实事”,应着重把握当今的时代特征、时代条件、时代发展趋势及其给我们的机遇;所要求的“是”,应该是既符合自身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的客观规律。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才能深刻把握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才能使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代同步,与实践同行。

与时俱进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动态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时间的长河中,客观世界的一切无不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存在任何终极真理,因此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探索真理。与时俱进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观点。把与时俱进纳入党的思想路线,实质上是在思想路线中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10.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十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期间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科学体系。她们的基本原理、立场、原则都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众所周知,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党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 达的生产力。所以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回顾、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推动社会的发展,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具体到每位党员而言,我认为党员应该倡导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从我做起,积极参与或组织各项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不管你处在何年龄段,都应该不忘学习与思考,这不仅能增长自己的才识,并对身边的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我们应该继承与发扬古老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并积极吸收外来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与我党的发展与壮大。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切政策的出台,法规的制定都是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位党员都应该认真学习,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我们每位党员都应该以毛泽东同志所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来要求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其次,我们应该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第三,保持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清正廉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最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脚踏实地,从我做起。

总之,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党员要在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提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1.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十一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文明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深远意义。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三个代表”;政治文明;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003—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在党的文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3年9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为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更高阶段和最新类型,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政治文明重在建设,遵照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建设。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文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期演进中产生并形成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人民主权、法治、尊重和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等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马克思主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并赋予它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重内涵。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并总是以宪政文化和法治文明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宪政文化推动法治社会的成长,是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规律。也就是说,宪政文化是政治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应该说,这已经在现代的意义上,为中国规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框架和内核。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把宪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不但要在思想政治领域继续肃清人治的残余影响,逐步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和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地位和权威,而且要进一步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切实把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不但要依法科学配置国家权力,使之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高效运行,而且要形成严密、有效的监督网络与制约机制,不但要形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法制保障和促进机制,而且要形成切实保障人权的法治机制和尊重人权的政治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其本质是社会的进步状态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在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佳方式,逐步宽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以及构建政权良性运作的最佳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几乎所有有利于社会制度建设及其成果,都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政治权威合格性的重要特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重要特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政治上就是要发展民主政治、坚持执政为民,就是要通过党的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使政治资源按照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进行合理配置,保证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的全面实现,特别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原则和评判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回答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的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一切以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首要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就要看他是否符合“三个代表”具体要求。符合“三个代表”具体要求的政治文明,才是代表人民意志、体现人民利益要求,被人民所拥护的政治文明。这种政治文明能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民主权利,能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各面的发展,使民富国强,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其他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首要内容和突出特色。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搞好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并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的发展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进步和体现政治文明的发展。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首先意味着保障和实现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民主权利。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们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这些政治制度。

五、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我们要建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用科学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武装党员、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程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符合人民利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立法步伐,提高立法质量,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关键岗位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总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2.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十二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840-1842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失败, 迫使清王朝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

1851年, 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1898年6月, 在民族资产阶级杰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主张下, 光绪皇帝宣布施行维新, 中国学习西方、拯救民族危机的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发展到更高阶段, 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爆发准备了条件。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 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早在1895年就提出“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 他成立了同盟会, 把这个纲领又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又经过多次武装起义, 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成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但是, 这三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都因领导阶级先天的局限性、软弱性, 脱离人民群众, 革命力量薄弱等原因而宣告失败。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董必武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经过几天的讨论,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 并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有了一个不一样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体现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而且, 无产阶级富有组织性、纪律性, 没有任何的私人生产资料, 却承受着最残酷的压榨和剥削, 因而蕴藏着巨大的革命热情和反抗力量。中国的无产阶级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队伍不断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 已达到200万人, 并在五四运动中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世界无产阶级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外, 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优点, 比如:与农民阶级有天然的联系、队伍集中、反抗性更强等。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和先进文化的代表。但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先后出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 这两种错误都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1930年5月, 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 他在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必须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充分说明,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才能充分展现其科学性;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能充分体现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就是由这种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的党。

四、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代, 中华民族灾难和痛苦的根源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压迫, 它妨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 是中国人民走向自由幸福的障碍。因此, 当时的中国人民始终面对着两大历史人物: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地依靠群众、宣传和发动群众、并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斗争。而且“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 毛泽东同志进一步阐述道:“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 成为人民解放依靠的力量。

综上所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历史革命实践活动证明了的, 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继续放射理性光芒的科学结论。

摘要:回顾我国近代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渊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被历史革命实践活动证明了的, 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继续放射理性光芒的科学结论。

关键词:近代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革命,历史渊源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现代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2]《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13.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十三

摘 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而实事求是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关键词:实事求是

理论

精髓

目 录

1.脱离实事求是会造成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1 1.1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产生„„„„„„„„„„„„„„„„„„„„1 1.2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1 1.3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2 2确立实事求是的重要性„„„„„„„„„„„„„„„„„„2 2.1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2 2.2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2 2.3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避免“左”或右的错误思想„„„„„„„„„„3 2.4坚持实事求是转变作风„„„„„„„„„„„„„„„„„„„„„„4 参考文献„„„„„„„„„„„„„„„„„„„„„„„„„5前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同中国共产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实事求是”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而实事求是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必须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理论实际。

1脱离实事求是会造成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

1.1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产生

产生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割裂。主观主义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前者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后者把个别结论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如果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既有经验主义,也有教条主义,但主要是教条主义,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态度。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不仅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导致自身解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失误。它们先是推行教条主义,导致党内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这些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认识事物的方法,而是把它教条化,把其中的某些个别结论套用于我国当代社会的现实,甚至剪裁今天的生活。其结果不仅制约了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且也损害了马克思主义本身。

1.2出现“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

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言,存在着“左”的或右的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右主要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左”主要是思想僵化,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破坏作用。右的错误倾向会把社会主义引到邪路上去,断送社会主义成 1 果:“左”的错误倾向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断送社会主义前程。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文化大革命”,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禁锢,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形势下,“左”和右都有新的表现形式。

1.3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

由于长期受传统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许多人的主体意识淡漠。他们习惯于依赖服从,缺少自主观念;习惯于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习惯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这种社会上长期盛行的价值观念必然反映到党内来,从而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因循守旧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受到剧烈的震荡和冲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渐形成。但是,与社会实践的巨大变化相比较,从根本上说,一些人的精神状态还不完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

从上可以看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2.确立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1 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形象。针对长期教条主义和当时两个凡是造成的危害,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2.2解放思想,事实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正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确立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路线,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形象。针对长期教条主义和当时两个凡是造成的危害,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

可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3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避免“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事求是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思想,用实践来检验一切,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江泽民就是这样通过上述三个由浅人深的逻辑层次。正确的阐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普遍真理性,既有力的反对了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左倾”错误。又坚决的排除了敌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右倾错误,充分体现了以与时俱迸的精神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文化大革命”,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左”的思想的禁锢,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了我国的现实国情,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4坚持实事求是转变作风

必须坚持思想上的实事求是。转变作风就不能在思想上因循守旧,单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而应该通过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视野宽广,尊重客观规律,思想上不脱离实际,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作出正确决策。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在思想、行动和结果上做到三者的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机结合,才能切合实际地找准目标,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避免工作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吸取错误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惟有如此,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永远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永保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尊重实践,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借鉴北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使之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我认为,发展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4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下一篇:镇泰小学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