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2024-07-12

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精选11篇)

1.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一

2010-2011年度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集中展示: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强化技能培养 重视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开展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校内“百项技能大赛”,内外兼修,以“四求”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求创新”,大力实施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商结合,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各专业按照企业、行业特点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和实施灵活多样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破解“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难题。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以电子信息产品制程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主要工作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能力要求---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施了“能力进阶、项目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从初学到熟练的成长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不断提高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岗位职业能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了“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打破传统的学期限定,采用小班制工学交替,适应企业生产不间断的要求,实施不间断的“认识性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同时采取“学生+学员+企业员工”的“零距离”管理模式。影视动画专业实施了“项目带动、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制作原创系列动画片,将课堂理论与操作实践有效结合。

二、校企合作“求深入”,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开展校企合作

学院在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与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省内10强的知名大企业合作,通过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带动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学院已与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数量和合作质量都飞跃发展。如与全国最大的IT产品经销商和服务供货商——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神州数码网络技术学院”;与世界500强排名前十位的全球性跨国企业——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合作,由GE公司捐赠价值1422万元人民币的软硬件设备、学院投入300多万元人民币,共建了具有国内一流的工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的“GE Fanuc自动化系统实验实训室”;与摩托罗拉工程学院福建授权培训中心合作,依托摩托罗拉品牌吸引了包括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内的20多家企业与学院深入开展了校企合作,等等。

校企之间紧密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技能培养和促进就业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如学院利用合作企业,通过“企业捐赠”、“企业引入”、“设备共享”、“技术共建”等渠道进一步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仅2009年,学院就获得企业捐赠资金、设备和软件达2600多万元。学院吸引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课程建设,推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并打造出了一支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突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三、技能大赛“求广度”,校内广泛开展“百项技能大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16号文和教高16号文精神,从2008年开始,学院推出了全院性技能比武的“百项技能大赛”,从87个项目到114个项目,从专业教师到每位学生,形成了“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机制。全院学生的90%以上参与其中。近三年来,学生已有660人次在全国、全省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奖。如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院代表队2个项目一等奖,2个项目二等奖,1个项目三等奖,以及2个项目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茅。许多学生还未毕业,已经被企业预订一空。

通过组织开展“百项技能大赛”的大练兵、大比武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了技能成长平台,也使学生在内心产生积极参与技能比赛的主动需求,客观上竞赛也需要学校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动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竞赛成为了一个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实训的平台,让学生、学校、企业在赛事中融合,并逐渐走出了一条服务学院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富有特色且卓有成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路子。

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以及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充分的技能训练、技能竞赛,使学生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等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毕业生动手能力增强,技能水平提高,也越来越受用人单位欢迎,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位于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四、就业指导“求效果”,建章立制推动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形成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建立了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形成“院统筹领导,系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完善了配套工作制度,日常管理标准化,使各项规章制度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工作考核评比;建立了专业主任就业工作责任制,实施专业导师制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此外,学院正式成立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实行由教务处与招就办双重管理,将职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动态及时融入教学之中,形成了以课程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讲座为补充,以个性化咨询指导为特色的“全程化”指导体系。

2.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二

1 电子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电子信息管理技术对于高校在硬件方面、软件方面、人才队伍方面的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

1.1 电子信息管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档案管理工作中, 有很多数据都是以电子档案的形式保存的。而在工作过程中, 有些工作人员对电子信息管理技术不重视, 容易在操作上产生失误, 导致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不能做到及时备份或打印, 过分依赖于计算机, 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 就会造成计算机里面的文档丢失。另一方面, 工作人员文件规党意识比较欠缺。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草稿文件非常容易被忽视, 基本上都不会被保留, 从而造成信息资源的流失。

1.2 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在档案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档案信息资源工作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和必要。它与传统的档案管理一样, 蕴藏着大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传统的档案相比, 只是载体不一样而已, 一个是白纸黑字, 一个存储数据化。档案电子化的发展, 是社会的需要, 也方便工作人员在忙忙的信息中可以快速的找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这是传统档案管理无法企及的。

1.3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档案工作需要建立标准与规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信息的交互都必须依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工作, 同样也需要建立科学的标准的统一, 这样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保存。当然, 如同现行的网络协议一样, 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可行的标准和规范, 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特别是高校档案工作还处于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时期, 面临中各种的问题。

1.4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应用系统建设

电子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是传统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从来没有过的新内容, 它是电子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的建设内容, 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序、保障运行的核心内容。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应用系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采集、信息管理、更新和保存, 查询者也可以通过这个应用系统平台进行快捷的查询, 是信息化管理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1.5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需要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

任何工作的主体都是人, 包括电子信息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应用系统平台在管理过程中, 可以很好的归类各方面的信息, 但是在实际中也会出现各种不足或者缺陷。这个时候, 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管理模式。而这些工作上的创新都需要有优秀的工作人员来完成, 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 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管理在档案工作中的使用效率。

2 高校档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的保障措施

2.1 统一组织领导

在很多高校, 存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分离的状态。不仅传统的信息部门工作分离, 比如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分离, 新的与电子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部门也存在分离, 如公关、外联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保持更大的距离。所以,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档案管理工作, 需要统一组织领导, 是相关部门可以整合一起, 由分管校长直接领导, 这样有利于信息交流和协调。

2.2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需加大投入力度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大投入、见效晚的工作。所以, 该项工作需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 不能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 就不解决经费问题。另一方面, 档案管理部门也需要开拓筹资渠道, 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比如争取财政支持和自筹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有利于保障资金按时到位。

2.3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建设电子信息管理档案工作的过程中, 要按照《档案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精神, 研制具体的、科学的、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以保障高校档案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的运行和维护。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档案管理工作建设的发展方向。

3 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多,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推动者档案事业的发展, 使得档案事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电子信息管理的应用, 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这是未来高校档案发展的大方向, 所以, 管理者应该不断的强化电子信息管理意识, 完善各方面制度、保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推进。

摘要: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也开始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管理。电子信息技术管理下的高校档案工作会极大的提高管理效率, 延长文档寿命, 拓展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制度规范建设等等, 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文主要探讨电子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高校

参考文献

[1]薛四新, 杨艳, 黄存勋主编.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

[2]李冬梅.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施策略[J].黑龙江档案, 2011.05.

3.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管理  技术  信息  改进  高校;教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19-01

一、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

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具有非常强烈的西方特点。和外国相比,我国的大学的管理效率不但低,而且管理方式也落后。此外,我国计算机技术相对来说不如外国,甚至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也不完全。最后,甚至缺乏对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照搬国外的经验,因此使得MIS不能很好的执行。

2.MIS设计不完善

在开发和设计MIS的时候,存在个性化、校情化的思想。在一些学校看来,MIS必须适应现在拥有的业务工作模式,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方式。这样的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当前管理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下的管理效率。最后的结果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落后的管理模式下实施管理工作。

3.教务信息管理不合理

因为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教务管理信息标准,所以不少学校都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一部分管理信息,但这部分信息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根本不兼容。因此如何要进行信息交换,就存在一定的难度,给工作带来更多的难度。

4.管理软件不规范

因为没有对管理软件进行规范的设计,所以使得很多教务软件的使用都不方便。甚至还存在不规范、不合理,兼容性非常差的一些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软件开发平台太多,应用水平也有非常大的差别。另外,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软件非常不灵活,不方便拓展和开发,以及软件不能在大型的网络当中使用等等。

二、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1.在教务系统中采用现代管理学习理论

在设计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必须分析学校的基本情况来进行。采用当代的管理,本着可实施的原则,在教务系统中采用现代管理学习理论。在实施教务系统的过程中,要做到灵活用人。采取科学的用人机制,对人才进行配置,这样才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这对于分层管理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质量,而且这也能够缩短管理层次和信息流通渠道。

2.实现教务信息规范化管理

对教务信息管理进行规范化,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基于这样的目标,可以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每一个元素进行结合,使之结合成一个总体,并且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才有利于教务管理。针对教务信息,必须进行汇总和搜集,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这样才可提高管理效率。

3.建立科学合理的模型

技术人员要想开发出质量非常高的管理信息系统,还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对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不仅如此,技术人员也要充分的了解用户的需求,针对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建立和开发。最后,管理人员也要具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对系统进行维护。开发方和应用方要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建立出科学合理的模型,正确的进行开发和使用。

4.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教务系统必须能够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这样才有利于教务管理更好的进行。其具体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不同的参考数据,而且实施科学合理的统计处理,这样才能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学校需要保存的资料有课程资料、专业信息、教学资料等,这些历史资料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进行信息化的存档和管理。

三、教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究

第一是学籍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管理的是全校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了学生资料、变动信息、学生照片、统计数据等等。

第二是收费管理系统,比如按照各种收费的种类,整个系统可以完成现金收费、汇款收费以及储蓄账户收费等等,最后对所有的收费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等等。

第三是注册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是,不交学费便不能进行注册。再结合IC卡进行使用,对学生的身份进行认证,完成信息的注册,最后进行统计。

第四是课程管理系统,根据学校的情况,对课程的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同时也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及时的在校园网上发布相关的信息,给师生带来更多的便利。

第五是选课管理系统,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安排,或者组织所有的学生参加选课的活动。另外还具有预选、正选或者补选、退选等一系列的功能。

第六是成绩管理系统,对全校所有学生的成绩进行统一登记和管理。登记的范围包括了智育评价、成绩情况分析、成绩查询等等。

第七是教学计划管理系统,针对每一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全校的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指导。这样便能使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满足师生的需要。

四、总结与体会

采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来改进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还能减轻工作量。同时,这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必须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田荣.高职院校教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90-93.

[2]孟祥芳.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6,(4):51-51.

4.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四

【摘要】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教学构建起了一个优质的技术平台。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成为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素养已成为外语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文章由此探讨了培养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及加强信息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合;英语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今天进入到一个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不但应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应具有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此种能力运用到教育与教学中去。在高校外语教学领域,随着网络外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新型外语人才,必然要求外语教师具有高度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指的是:个体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将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包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和需求,能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2.信息知识与能力。具有对信息工具、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原理和常识;

3.信息道德修养。在信息获取、使用、创造和传播中能够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对信息犯罪的防范。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有效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英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二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关键

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正步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目的等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要求,同时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再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学习上了。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互联网上索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也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组建进入了英语课堂。这些设备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整合的物质基础,可以虚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帮助教师组织更生动的教学活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要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作为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地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3.教学模式及教师角色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促进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并产生了一些如探究式,协作式等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信息方法和手段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摈弃旧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保证教育教学取得创造性成果。同时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由管理者、传递者转化为指导者、课程设计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环境的建构者等新型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有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培养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

外语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外语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的潜在意识,是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信息意识对外语教师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指示其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等一系列行为的方向。如果外语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以解决教学的问题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类信息资源,创设适合于学生先前经验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之间利用网络形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为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创设一个良好(下转第57页)(上接第62页)的环境,应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校园网的建立可为外语教师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外语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鼓励英语教师积极制作优秀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个人主页和与学生的交流平台。英语教师在这样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教学科研也就有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三)大力开展对英语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可以开设信息技术培训班,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培训内容要全面,应涉及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策略;高效、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整合能力等,特别要注重对教师信息技术活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同时,还要督促教师的自学。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的整合是英语教育的趋势,教师角色与作用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整合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强. 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0).

[2]董长娥,周青振.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11).

[3]伏秋平. 浅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J].教育与职业,,(14).

[4]郭炎鑫.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3).

[5]褚芸芸,杨改学.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4).

[6]韩苏. 论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与加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5.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五

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如何跟上其发展的步伐,本文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方法 考试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成了计算机公共教学教师的研究目标。

1 上好第一节课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好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触过计算机,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已掌握了不少计算机的操作,现在又专门开这样一门“计算机普及教育课”,实在是浪费时间。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给同学们带来震撼,牢牢吸引住他们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

(1)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下就会抓住学生的眼球,把他们带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要告诉他们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幻灯。当然教学课件除了漂亮外还要有丰富详实的内容,这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认真准备。

(2)在第一次授课时可以不讲授计算机的原理、组成等,而是通过带领同学找寻计算机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变革、便利,从而引导他们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

(3)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一些高年级同学的作品,比如“班级网站”、“个人简历”、Flash动画等,使他们感觉到计算机是如此地有趣和有用,但也要明确告诉他们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2 精心挑选教材

在高校中,专业不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不同专业不同教材的方法。对于理科学生,我们使用的南京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这本教材理论与操作并重,通过较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的算法等,为今后的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我们选择的是同济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这本教材重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如Windowss的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等,这些内容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既实用又容易掌握。

3 改变教学方法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摆脱了“粉笔+黑板”这种平面的、单一的模式。但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粉笔”教学,但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数字化教学平台应是一个融多媒体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突破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有限空间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空间的虚拟课堂,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依托这个平台发布教学内容,布置并批改作业,进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可以更好地讲授课程内容,更快地和学生沟通,更好地实现“教”这个环节;学生借助平台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程的教学课件及辅导材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打印课程讲义,并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等,从而更好地实现“学”这个环节。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机械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网检索和下载资料,利用各种最新的资料为自己服务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与教育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技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笔试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应将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用鼠标和键盘代替纸笔去解答理论知识,而是要在考核的内容上真正做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若干次的阶段性能力测试或考查为主,从而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而且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增加操作和应用试题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操作与理论考试都及格才为合格.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3)充分利用网上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组卷,每个考生拿到不同考题,客观题自动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出题的灵活性、公平性,也缩短了教师的阅卷时间。

(4)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发布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一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只有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谭浩强.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创新的局面[J].计算机教育,2004,(9)

[3] 王润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6.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六

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本学期,信息工程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抓学风,促校风”工作要点,在党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体老师发扬信息学院学院“团结协作、负重拼搏、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学生管理及教学工作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自2月28日正式上课至今已达到十八周,圆满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今天我们齐聚在这召开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一、学院基本情况、专业及学生情况

目前学院共有6个专业(移动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管理、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24个教学班班级,共有908名学生,其中大专生436人,占学生总数的48%,中专生472人,占学生总数的52%,男生 688人,占学生总数的75.7%,女生220人,占学生总数的25.3%,学生党员人数18人,占学生总数的4.1 %。本学期发展新团员35人,全院团员519人、占学生总数的57%、班主任队伍建设

⑴ 健全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职班主任人员 25 人,其中主管学生团委工作副院长 1 人,主管学生学生会、资助工作副院长 1 人,学生管理秘书 1 人。专兼职教师66人,主管教学、党务工作副院长 1 人,教学秘书1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补充、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做好人员分工,明确工作职责。本着分工合作的原则,以年级班主任管理的方式进行了分工,使班主任工作队伍尽快熟悉班主任业务,力促学生工作各项任务都得到较好的落实,使各项工作尽快正常、有序运转

起来。

3、充分发挥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团委组织42人,其中团委副书记2人,秘书1人(同时下设的有组织部、宣传部、纪检部、文体部、学习部、编辑部等六个部。学生联合会34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2人、秘书2人同时下设体育部、物资档案管理部、卫生部,纪检部、宣传部、宿管部、安全部等七个部,从发挥四个作用上入手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在学风、班风、校风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在日常管理中起桥梁纽带作用;四是在思想教育中发挥助手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个班,在同学中做好先进帮后进、互帮互学的工作。切实加强对团总支、学生会学生社团的领导,抓好组织建设,形成了一支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高质量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调动了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教育和服务方面的功能。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积极为学生搭建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5、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

首先,根据学生思想实际状况,我们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细化为政治思想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专业意识教育、文明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八个专项,第二,强化学生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意识,始终把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抓好日常管理。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活动,把学生管理工作由教学班延伸到宿舍。坚持与问题学生谈话记录制度以及家长联系制度,争取家长的配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自身的发展上。第三,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学生安全重于泰山的工作理念,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加强检查力度,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第四,我们经常组织辅导员、团总支、学生会干部对教室和宿舍进行卫生检查和评比。团总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干部们,都积极努力,认真负

责,从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健康、保证正常教学秩序这个思想出发,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值得表扬。

6、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学校稳定和发展的大事,学员就业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对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避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鼓励毕业生积极地走出去,学院加强地就业的联系,让他们为学院提供就业信息,使更多的学生有广泛的就业渠道。近几年我分院各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先后建立的几家基地)

二、教学工作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一年来,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炼办学特色,增强师生凝聚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分年级、分专业讲)

1、抓好常规教学工作

坚持岗位考勤、考核工作,教学检查工作,征求师生对教学、管理及其它各方面意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根据调查、反馈意见,改进工作,加强管理。进一步做好教学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给每位专兼职教师建立了完整的教学档案.2、做好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

1)目前我分院现有两个六科专业,今年我们本着巩固现有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的思想,进一步审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3、抓好教风和学风建设

学院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抓教风和学风建设,以教风带学风,以学

风促教风。以形成良好的院风。

1)教风建设

教风,从广义上讲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师的行为能力,归结为德、才、学、识、仪。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学风建设以德育为重点,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要求任课教师治学严谨,教学态度端正,注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充实,基本观点正确,注意引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风建设

学风是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长期作用的结果。我分院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优良学风,一靠思想教育,二靠制度管理,三靠活动引导,四靠奖惩激励。单科奖励办法和其他赛事获奖奖励办法等等,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加强学风建设,不仅能够激励全院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进取,而且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回顾这一个学期,在信息工程学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和不足。今后我们要继续以“三业一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实施分层次教育,着力构建具有特色化分院,努力探寻人才培养模式和自我服务机制,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素人才而努力。

信息工程学院

7.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七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的深入给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1、更加灵活多样的辅导员工作形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已经被大大突破,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和元素。辅导员可一利用教育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也可以利用“工作访”、“BBS”、“个人博客”、 “QQ”、”MSN”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2、更加丰富多彩的辅导员工作资源

网络信息技术使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传媒的形式从单向变成人机交互。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及时、大量、交互、连续、多元化等方面的优势。辅导员可以通过网上图书馆、搜索引擎,聚合内容,快速地掌握教育教学资源。通过网站、网摘、GIOG、BBC等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通过访问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党务管理系统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表现。通过网络存储,为以后的检索和利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3、辅导员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极大的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社会营造了大学生可以袒露心扉的空间,学生们更容易流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困惑。辅导员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回复来信、浏览校用BBS、回复学生博客的热门帖子,参与学生QQ群聊天等,全方位了解其思想动态,洞察其细微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帖引导、主题讨论、专栏解惑等方式,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舆论氛围, 使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进一步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形式多样的网络信息技术因为具有信息量大、检索快捷、 交流直接、预警及时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范围、 有效性和实效性,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及时获得和传输工作所需信息和咨讯,可以方便、快捷的记录、查询、统计学生的学习成绩、奖惩、就业、家庭等基本情况,还可以和其他辅导员、教师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网络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辅导员工作的效率。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入的应用,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辅导员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1、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对其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笔者就宜宾学院及周边城市的5所大专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5所大专院校都有校园网,95%的男生和70%的女生上网打过网络游戏,其中有7%的男生沉迷网游,上网已经成为大部分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萎靡,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主要表现类型有,交友成瘾型、应用成瘾型、色情成瘾型。网络成瘾不仅对大学生造成角色错位、人生异化、迷失自我、道德失范,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2、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娱乐功能,虚拟性、隐蔽性、以及 “去社会化”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消极负面影响

(1)网络强大的娱乐功能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健康娱乐时间

据笔者对宜宾学院及周边城市5所大专院校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平均为2.5小时。通过上网看碟、打游戏、聊天,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对大学生网民来讲,网络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序:首先是娱乐工具,其次是沟通工具,再次是信息渠道,最后是生活助手。

(2)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大的弱化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道德感

据调查,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发表言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不用负任何法律和道德责任,在各个高校的BBS上随处可见,大学生在网上互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网络黑客也被许多学生作为技术高手来崇拜。

(3)网络的“去社会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

网络的“去社会化”指的是在网上可以抛开世俗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和规则,通过长时间的游戏,可以重新确定自己和社会地位、相貌、财产、恋人、职业、学业等等。这对当代大学生无疑是一个逃避现实残酷竞争的“避风港”。以至于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处事消极、回避困难、当遇到挫折时,总是倾向于在网络世界寻找心理的慰藉。

3、社会问题入侵的多元化,网络信息内容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的缺失,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网络的匿名化和海量化让其可信性和客观性大大降低。同时社会问题入侵的“象牙塔”使辅导员面对的局面更加多元化,考虑问题更加复杂。因而不管从工作方法、工作技能、工作途径等方面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高校辅导工作效率的措施探讨

1、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积极主动的占领网络阵地

面对网络文化的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必须对原有固守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反思和重新构建。

(1)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够将马列主义思想熟练的运用到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2)高校辅导员要不断的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善于将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同自身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3)高校辅导员还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的意识,对网络心理学、网络德育和网络法律法规等进入深入的研究和学习。通过大胆科学的实践,提升对网络危机、网络谣言和网络成瘾等复杂现象的驾驭能力。

2、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重新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使之充分发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人、教育人、服务人的功能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类网站普遍存在着数量少、内容空、定位不准确、服务不到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宣传内容存在着报道会议活动多、挖掘主题少,摆成绩多、找问题少,说教多、分析引导少等通病。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制作和维护中去。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本着对同学成长成才负责的信念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成成为内容健康全面、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引导人、教育人、 服务人的网络平台。

3、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加强舆论指导,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

由于各种有害思想的全面渗透,导致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潜意识的对正面的引导信息产生抵触情绪。高校辅导员要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建立高校洁净的网络育人环境中,要引导学生从虚拟社区的不良习惯中走出来,倡导“平等、尊重、沟通”的网络文明风尚。弘扬健康的舆论氛围,用人格魅力来改变虚拟世界的风气。要利用舆论危机干预的办法和策略,从舆论危机的“信息收集———危机识别———发展预测———决策———处理” 五个环节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网络中的舆论危机事件。形成有效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长效机制。

4、引导大学生改变对网络的态度,合理利用网络,净化网络氛围,开展健康网上活动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看待网络的利和弊,与时俱进的改变对网络活动的态度,要学会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学会依靠学生开展网上活动,将学生网络人才队伍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信息安全协会,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协会,负责网络活动的相关策划与建议。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净化网络氛围。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的深入,给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给予了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辅导员要通过不断提高个人信息网络的素质,创新工作方法,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8.高校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为我们实现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路径。在高校数学教学的进行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也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果,我们试图通过对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中的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策略,希望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不断发展。

一、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提供信息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讲,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支持之下进行的包括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在内的信息的存储、提取、编辑、压缩和共享等技术。依靠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我们能够不断地实现信息的高速处理、便捷共享、以及实时交流,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现实效果的模拟,所以信息技术是能够应用与高校数学教学之中,并且能够为高校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助力的。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中进行应用是十分必要并且有着很大可能性的,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升高校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高校数学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数学课堂。首先,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数学课堂面临着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即利用相对较短的课时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能够有效提高高校数学课堂的效率。其次,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由于文理分科不同,所以导致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不一,而高校的有些专业是同时包括文理科学生的,这样的学生水平状况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难度陡升。最后,数学教学的任务较重。就学科属性而言,数学学科的理论性较强,是一门理论性学科,但是,高校数学却并非如此,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地进行实际应用,这大幅加重了数学教学的任务,提高了数学教学的任务量。信息技术的引入则能够通过模拟操作等来实现学生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1]

(二)数学教学自身的特性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与高校数学课堂。数学教学的抽象性较强,同时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才能够完成实际的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课堂,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结构模拟、模型分析等,实现高校数学教学的可视化和形象化,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另外,高校数学教学也对应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进行模拟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高校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校数学课堂节奏较快,知识难以被学生消化和接受。这是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一个很大的弊端,通常,教师都是预先只做好教学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播放课件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减少算式推演过程,但是,很容易造成内容播放过快,学生跟不上、理解不了、印象不深刻的状况。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之后就将自身的角色由教师变成了播放者,只播放课件内容,通过学生对课件的阅读来完成学习,这大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交流,不断地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和讲解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却大幅降低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信息技术参与的高校数学课堂上,教师忙于播放课件,学生急于阅读课件,教师没有办法同学生形成互动,更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同时,由于课件是事先准备好的,所以教师也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对调整课堂内容,造成了教学效果的降低。[2]

四、提升高校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策略

(一)提高教案编制的质量。教案是高校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对于高校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提高教案的编写效率。在信息技术被引进高校课堂之后,教案的编写成为了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点,同时也是最耗费时间的一个环节,所以,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案编制的质量。首先,采用专业的软件来如LaTeX编制教案。专业的软件能够提高公式的输入效率,提高教案编写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能够使整个教案变得简洁美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的阅读。其次,教案中应该增加足够的模型模拟过程,方便学生的理解。数学知识自身的难度较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模型模拟来对知识进行阐述和解释,提高知识的理解效果。在模拟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应该根据逻辑发展的情况制作好时间轴,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最后,课件的编制应该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响、动画等进行充分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

(二)在高校数学课堂上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是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很大的弊端,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教师在编制课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次,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该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决定课件播放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有益且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必须发扬信息技术的优点,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高校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景中,彭翕成.深入数学学科的信息技术[J].数学教育学报,2009(05).

9.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九

论文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世界在信息化的列车上飞速的发展着。高校档案不仅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经验的结晶,也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工作、生活、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所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多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仍然采用的是有着巨大滞后性的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有用信息的利用程度。本文就通过对在新时期高校档案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何积极探索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1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的普遍状况

1.1 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不同于以往各类学校档案的管理,他是以信息化为依托的,以分享资源为目标的,以提高教学服务质量为要求的档案管理。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的高校档案,自然就是高校教学当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它的功能往往是被忽视的。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是用传统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档案,仅仅是储存保管,并没有将它们的信息服务功能开发出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的信息化程度偏低。特别是在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当中,经常将涉及多专业的档案没有进行整体的信息化规划,经常出现收存的档案不能够积极地被开发和利用而被束之高阁,就使其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

1.2 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近年来经济技术的发展,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档案是在电子计算机中生成并储存的。在高校档案的管理中,如何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更具有系统性、价值性、让广大师生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是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趋势当中我们应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之一。其次是档案在信息化过程当中必须面临的安全化的问题。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的时候,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安全挑战。在开发当中必须将各种类别的系统和资料加以整合,这样来说就必须利用新的思路去进行开发和创新。但是在网络当中存在的缺陷有很多,加上没有相应的内部措施加以管理、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可能就面临着巨大大挑战。

2 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2.1 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应当遵循的原则

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接收电子文件,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效益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馆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考虑馆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

2.2 逐步建立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

要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总的来说就是在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的一体化和快捷化程度,从而将有用的信息高效的分享出来,方便广大师生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

2.2.1 在档案管理的技术流程上来讲

我们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各种学校电子档案,其次是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熔化管理的需要;然后是依据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最后应当注意的是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2.2.2 高等院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独特建设

在高等院校档案的信息化进行当中,一定不能忽视的是高校的传统精华和改革的发展性。首先选择的是在充分运用计算机电子技术,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利用服务质量。同时要进行创新的是对于传统的电子档案进行多媒体化改革。对各种类型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积极建设相关的全文数字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尽快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不能忽视的改革是对于各种类型的电子档案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归档的档案要在经过鉴定分析和更新之后进入数据库,确保档案信息处理电子化,信息存储数字化,信息采集实时化,信息服务利用网络化。

2.3 以人为本,通过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来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档案工作人员在高校档案信息化改革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创新精神,管理理念影响着整个高校档案管理的效率和特点。现阶段很多高等院校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水平较低。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高校档案管理科的创建,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和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加快档案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2.3.1 培养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以及科学文化素养。高校档案管理不同于企业档案的管理。其档案资料具有多样性,多学科性等特点。只有站在对于各种知识有所了解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语言能力,才能简明扼要的对于各种档案进行分析和归类,才能首先在入库的过程当中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效果。然后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是要进行培养的。高校档案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在面临较为庞大的信息档案资料的时候,档案人员必须具备档案的分析,检索,筛选的能力才能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2.3.2 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工作者的途径

2.3.2.1 应当在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在高校信息化管理当中,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往往要付出很大的脑力劳动,所以一定要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否则如果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在疲惫的状态之下,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行和更新的停滞,甚至还有安全的隐患。所以作为领导者,和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是必须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也一定要让他们感觉得到自己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系统中的重要性。

2.3.2.2 不断进行新的学习,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水平

在进行培训和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提高培训的标准化程度。以自己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和原则为要求,严格制造培训标准,以便于在之后的工作中进行标准化操作。在培训的内容上来看,要对档案管理者进行不断的知识文化培训,包括最新的学术、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的培训,让他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结束语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教育水平。高校如果在信息化的前提下对于档案资源进行了充分高效的利用,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教师学生互动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相信以后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会越做越好,对于高校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42-43.

10.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十

『作者:石头』『2007-04-18』『浏览次数:1293』『关闭』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作为代表社会先进知识的聚集地必然率先步入各项工作信息化的行列。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日益复杂化的条件下,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已成为实现高校就业工作有效管理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任务。

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内涵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教育部领导到各类媒体,对此都十分关切。具体而言,就业工作信息化就是在就业工作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并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就业信息的产生、传递、利用和管理诸环节实现高效、透明和有序的过程。

信息化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畅通的信息渠道、基本的信息设施、必要的技术水平,但关键的是对信息化的理解与认识水平。

在具备了上述基本条件后,东部和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实现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它们已经拥有了发展信息化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而对于西部的高校来说,情况就要有所不同了。

二、西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与东部高校的外部环境不同,西部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信息手段落后的环境之中,人们的观念中也存在许多误区,如“信息化就是要购买大量设备、上网”、“信息化是专家们的事情”、“信息化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等。而这些观念与信息化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工作方式。信息化虽然需要投入、需要技术、需要专家,但在进行投入之后、技术专家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规范来保证其良好的运行,所有投入都难以正常发挥作用。

其次需要对待的问题就是环境差、技术落后。虽然说在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网络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整个西部地区网络发展的大环境依然是比较差的,技术也相对来说落后了一大截。这样就给西部地区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西部地区的高校无法在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环境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此外还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应用较少等等。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整体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网络这个新兴事物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因而未得到较为广泛的普及。人们对于网络的使用远远未达到东部地区人们的水平。再加上在西部高校中,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较多,这也就成为制约西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另一大难题。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西部高校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目前各西部高校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近年来信息化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信息化已经成为西部地区高校的共同选择,从学校领导层到在校学生,对信息利用的认识都有所提高;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信息公开透明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大家都希望有一套能够高效、便捷地收集和传播就业信息的工具,这成为信息化的一个有利条件。

其次是西部地区的信息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政策的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西部地区的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较快,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具有后发优势。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接近成熟,而西部高校没有低水平建设的探索过程,可以直接利用东部地区院校的研究成果和众多的免费资源,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来发展自己的就业工作网络系统。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前提下,西部各高校大力发展着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在方便自身工作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职平台。那么,在西部这样一个比较落后、基础力量薄弱的环境下,各高校为什么还要大力发展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呢?

三、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就业工作信息化之所以势在必行,是因为具有如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

1.是更好地开展服务,加强时效性和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

网络具有快捷、方便、覆盖面广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就业工作的时效性,提高管理效率,正是就业工作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提高咨询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信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客观的多用户和用户的个性化体验并存。这一特点对于就业咨询来说非常有益。毕业生在进行就业咨询、测评服务时,都希望享受个性化的服务,而这对于就业工作部门来说,由于人力不足、时间有限,直接提供此类服务是不可能的。而利用信息网络工具,就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不间断的接待,减少就业工作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服务的效率和针对性。

3.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在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中,信息收集、甄别、自荐材料制作、面试所需的交通费都是重要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直接在网上提交电子版材料、进行网络远程面试,可以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这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毕业生要大量到东部就业的西部高校来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有利于通过网络讨论,化解就业心理问题。

利用网上社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化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焦虑、烦燥、挫折感、失落等不良情绪,利用学生之间的鼓励和引导,实现学生心理成人和社会化过程。

四、西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先进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组织实施。西部地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按以下思路来实现:

1.宏观布局,功能分析。

首先需要对就业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给出就业信息化的宏观布局,分层次进行信息网络的功能分析,在不同层面上尽可能详尽地列出要实现的功能,形成一个功能全面、结构合理的网络体系。要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互不交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陷阱,从一开始就按学校工作整体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2.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东部地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他们已经做过的探索、取得的成果应当在西部地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内许多新技术、成熟的技术、开放的代码和众多免费资源都可以引入到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系统的成功率和可用性。3.动员学生力量,在网络信息内容方面做出努力。

网络工作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内容。就业信息网络的内容不仅由学校职能部门提供,而且要广泛动员学生力量,共同充实网络内容。只有这样,就业信息网络才会获得学生的认同,成为大学生自己的网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4.贵在即时、贵在互动。

就业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应当是一个即时的、互动的平台。学生的咨询、同学的讨论、就业信息的确认、远程面试的开展等,无一不需要即时、互动的平台。在就业网络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这一需要,才能为同学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

11.高校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篇十一

摘 要: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论文从高校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四方面问题, 以暨南大学作为实践研究案例,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67-04

信息技术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任务中的第七条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如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符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已经成为摆在各个高校眼前的大事。当前把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教学中主要面临如下四方面问题:

1.学校层面重视度普遍不够

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但是仍然存在教学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没有明确要求等问题。

2.教育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学校投入力度不足及体制上的原因,教育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建设跟不上;网络教育资源缺乏,特别是高质量的学科教学资源缺乏。

3.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与热情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一些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以及改进学生认知水平方面的作用;一些教师则认为学习信息技术付出大回报小,不如去搞科研。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完全抛弃了传统教学方式。例如: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播放课件,解释课件,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显示器上,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学生光忙于记笔记,完全没有时间思考,这样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生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调查显示:目前有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各种学习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帖的方式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19.5%的学生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向教师和同学进行请教或交流;还有4.8%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重大难题时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校外的专家进行请教。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而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还有很多学生不习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1]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学校的学科门类众多、学生也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点,这些使得暨南大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求程度比一般高校要迫切,而且应用的难度也更大。因此,暨南大学在该方面的建设经验对其它学校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鉴于上述几个层面问题的分析,暨南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以学校发文的形式确立教学信息化理念与措施

为贯彻暨南大学“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实现建设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学校非常重视教学信息化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以学校文件形式发布了61号文《关于加快推进我校本科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通知》。该文件确立了教学信息化理念与措施,为稳步推进学校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充分发挥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职能部门的作用

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工作遵循“管理制度是保障,教师培训是先导,平台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的原则。多年来,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和学科教师共同建设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技术支撑环境;深化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教学应用;坚持不懈地做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而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1)建章立制,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持续稳步开展

为了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优化工作流程,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制定和完善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立项指南、管理办法、技术规范以及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障了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持续稳步开展。

(2)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深化教学改革

稳定、良好的教育技术支撑软硬件环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学校已建成高速、稳定、可靠的校园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覆盖主要教学区和办公区的无线网络,同时拥有高性能的数据中心,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100%,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建设了大型教学资源共享服务中心、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工具等,为全校师生创造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为学校实施内、外招生“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1)建成大型教学资源服务中心,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暨南大学教学资源服务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内容丰富、高效实用、安全稳定、检索方便的大型共享教学资源服务中心。这是一个分层次、分类型、分级别、多用户、分布式管理的大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结合侨校学生生源多元化的特点,我校率先提出了嵌套多级子库的概念,并建立了特色资源、名师讲座、外语学习和素质教育四大教学资源子库以及电子专业、水生生物学、国际关系等多个专业的资源库,师生能够方便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上传、下载、分类、检索与共享。目前我校教学资源服务中心已有各种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6万多个,覆盖1290门必修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建成国际先进、稳定的网络教学应用平台

2006年,学校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Blackboard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能通过网络教学应用平台进行授课、答疑、网上讨论、作业批改等,学生能利用网络教学应用平台进行课后自学、讨论和作业提交等一系列辅助教学活动。截至2008年5月底,已有1647门课程利用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和网络辅助教学应用。

3)为全校教师提供简单易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工具

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效率,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为学科教师提供了简单易用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工具,并对广大教师进行了推广应用培训。教师可以利用该工具快速进行网络资源开发和整合,该工具在学校各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项目建设以及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5年9月至今,该工具已支持3249个用户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4)进一步改善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环境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校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建成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室、精品课程制作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室、流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管理室和网络视频会议室等,为全校师生开发、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

(3)全方位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网络教学资源数量可观,自制率高

目前我校已建设1936项多媒体教学资源,覆盖1290门必修课程,占必修课程总数的81%。所有的教学资源均在校园网首页的“暨南学习资源在线”中统一发布供全校师生共享。

2)以立项方式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效果良好

自1995年以来,暨南大学共获得各级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项目618项,这些项目的建设成果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从1997年开始进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校级CAI立项,设立CAI专款,给予每个立项项目一定的经费支持。自2003年起,在原有CAI立项的基础上,设立了暨南大学教育技术“创新工程”,进行全方位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每年进行一批立项,项目类型包括专业资源库、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试题库、案例库、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等,优先考虑名师名课、精品课程、名牌专业、重点课程、素质教育基地等,以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分批进行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校已进行了四批立项,共175个项目,前三批项目已经结题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批项目正在建设中。

3)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奖项目多、层次高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教师自主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39项,而且获奖层次比较高,获全国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奖43项、广东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奖96项、出版多媒体教学软件24部(见表1)。其中环保系列多媒体课件《中国的鸟类》获得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中国生态环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多媒体课件分别获得第四届、第六届和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软件大奖赛一等奖。另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课程、《红楼梦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分别获得第七届和第十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4)深化以课程建设为中心的教学应用

1)以项目建设促进教学应用

长期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以点带面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在“九五”期间,以广东省高校电化教育“五个一百工程”项目为突破口,以医学院、生科院为试点,开展课程电化教育试验,选择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进行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科课程的改革,共有7门课程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电化教育试验课程评比一、二、三等奖。

“十五”期间,学校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全校共获得28项立项,其中9项是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教育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中的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改试验项目立项,采用行动研究法和试验研究法,以点带面,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课程进行试点,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试点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并向其他课程推广。例如,自然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挑战杯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获得省“151工程”项目评比教改试验类一等奖。该教改试验项目已在教学中应用推广多年,深受学生的欢迎,同行评价也较高。学校发表与该项目相关的论文6篇,相关项目获2005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暨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起,学校还设立了网上优质示范课程项目,立项208项已全部结题,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应用平台进行网上课程建设和网络辅助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该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应用

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积极支持和参与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共协助建设了95门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2门、省级16门、校级77门。仅在教育技术“创新工程”的立项中,就支持了52门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水平。

《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了立体化教材,该教材改变了外国文学史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形成了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全新外国文学史教学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学,以“教学工作坊”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包括论文、多媒体作品、将经典外国文学作品改编为剧本、演出课堂剧和课程实践汇报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信息素养得到了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是国内较早开展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出版了人体解剖学第一部多媒体课件光盘,并与时俱进创建了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用于网络教学,开展了人体解剖网络第二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人体解剖学课程整合,将网络多媒体资源、网络标本陈列馆、网络第二课堂与传统媒体(如:模型、标本、解剖实践等)合理结合,形成了开放式、研究型、立体化教学模式。

3.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自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正式授权,我校成立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以来,学校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常抓不懈,采取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地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共培训教师2577人次。其中包括教师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各类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培训、专家讲座,并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优秀教学资源成果的研讨交流等,这些努力促进了学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学改革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包括学校领导层、教育技术职能部门、学科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几方面缺一不可。

1.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理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的重要意义,使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成为学校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日常工作,加大经费的投入,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切可能的信息技术条件,同时促进学校建立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激励机制的等。

2.充分发挥教育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是基础

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全方位组织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适用有效、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3.学科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教学水平,还需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开展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可以促进学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4.学生多元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目的

新时期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对人才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现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能力。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等,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J].现代情报,2007(3):200-201.

[2]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4-67.

上一篇:学前班拼音总复习下一篇:校外辅导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