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教学评课稿(精选7篇)
1.物理学科教学评课稿 篇一
在此对这节课做一下简单的评价和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1、从课的设计上看,总体思路较好。基本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近两年中考题的出题形式,特别是在功、功率、效率部分容易出的类型题,把它们分成四大块,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利用大型设备的说明书,设置人或机械的工作情景等,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的相关题目,动脑思考讨论,并做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上黑板书写解题过程,对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及时做出纠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参加中考将有很大的帮助。
3、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对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跟上教师的引导,动脑动手,对大部分习题通过自己的分析或和同学的讨论,能够有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但个别学生不善于思考和发言,有时候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语言的煸动性还有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4、提出的建议,知识点的复习再突出、深入一些,习题的选择上,难易程度要适中,语言表达再精炼些,板书要认真书写,不要有太大的随意性,要让学生发散思维上要有些创新。
2.九年级物理评课稿 篇二
刘老师对本节课做了几点深刻总结,首先她对于本节课做出肯定。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刘芳老师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了,但是一些细节方面还有持注意。例如,在画电路图的时候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精准,规范。最好用尺子作图。另外,在教学用语上,要注意用词严谨,对于理科教学,语言中不能出现应该是怎么样,理科教学不同于文科教学,它是要求思维严谨,数据真实有效。
易婵娟老师对于本节课也作出了评价,她从教学过程出发,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她认为这个教学过程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她认为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还应该有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
物理组组长罗忠湘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次物理组组织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是很成功的。每位老师都在这次活动中有了提高。要提高教学水平,公开课这样的教学活
动要多组织,每位老师都应该主动,自觉上公开课,这样才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最后经过物理组全体认真总结,大家一致认为:
本节课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1、从教学设计上看,本节课突现采用类比的手段将一些概念具体化,落实了这些概念的三维目标,突破重难点。
2、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能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启迪学生思维,渗透物理思维和方法。
3、展示了该老师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老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本节课堂上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节课的具体亮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学习时机。上课的教师充分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去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教程。通过实验手段降低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难度,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直观的感性认识进行扩展抽象上升理性认识,最后把这些认识和知识加以巩固。
2、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启迪思维,教师在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这一原则,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尽量还给学生,无论是概念理解,还是方法选择,都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表述,力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丰富体验,获取知识,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有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必要之处作适当设疑点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3、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对调控能力较高,体现在有效地根据学习内容和任务处理教材,教学环节紧凑,教学容量恰当,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学语言准确、亲切,教态自然,整个节的的时间分配基本合理,重点概念突出,祥略得当。
3.九年级物理二力平衡评课稿 篇三
张老师这节课讲的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六节二力平衡的有关内容。在这堂课中,张老师用他富于幽默而又带有激励性的语言,给在座的师生上了一堂精彩的物理课。本堂课张老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合理把握教材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构建“生活的物理、身边的物理、社会的物理”,在把握学科特有的价值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预设学习情境、播放探究活动视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一、张老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处理
1、在引入环节中:教师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了相关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视频中播放的物体所处的状态可以分成哪些类?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使学生认识“平衡状态”。通过对放在讲桌上的黑板擦进行受力分析,在学生脑海中建立模型,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2、在“探究环节”中,张老师一改以往探究实验的教学模式,先是让学生通过结合导学案自学,通过思考交流,梳理出本节的知识点,如平衡状态的概念、特点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探究二力平衡实验的视频,对二力平衡的条件逐一进行验证。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步步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更为合适的器材(如卡片能忽略重力的影响,使用钩码代替弹簧测力计能获得稳定的读数),改进了实验方案。在知识的层面上,学生对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从方法的层面上,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变量法”在多因素问题探究活动中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平衡力的应用”这一环节中,张老师从求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规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并通过练习进行了相关的训练,从而使其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评析与建议
听了本节课后,有以下几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和大家进行探讨
1、在探究环节,张老师先让学生通过自学,并通过交流点拨,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然后再通过播放探究视频,对二力平衡的条件逐一进行验证,这虽然节省了时间,但是把探究实验变成验证实验,违背了物理探究实验的初衷,学生也因没有亲身参与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不利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首先要明确物体受两个什么样的力,即力的类型,但是教材安排上却把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安排在了二力平衡之后。在探究过程中,张老师提到用小车替代小木块可以减小摩擦力,即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从而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但是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摩擦力,更不会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更省力,所以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教材内容,而不应该一成不变的按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应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3、课堂离不开及时的评价,我建议是否能够增加一个评价环节,比如在课堂中我们探究物体二力平衡时,纸片或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可以创设情境拎着篮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走,让学生分析篮子的受力情况,指出受平衡力作用,物体还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加深对平衡力以及平衡状态的理解。通过对这些场景的分析,就能及时评价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找到有益的启示。
4.语文教学评课稿 篇四
双溪中学 吴丹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听了喻丽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特别是喻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下面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喻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
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5.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 篇五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1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 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 = 10,h = 6 V = ?
(2)r = 3,h = 10 V = ?
(3)V = 9.42,h = 3 S = ?
二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 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 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 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 的圆锥是的呢?
三 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 )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 )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 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 )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 圆锥的几分之几?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2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水槽5个,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认识圆柱(课件演示),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屏幕出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 6 厘米,体积 = ?
(2)底面半径是 2 分米,高10分米,体积 = ?
(3)底面直径是 6 分米,高10分米,体积 = ?
3、认识圆锥(课件演示),并说出有什么特征?
二、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但是,对于圆锥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后,再用课件演示。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教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借助课件演示。
(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教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指名发言,板书)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不需要)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给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1/3
=底面积 × 高×1/3
V = 1/3Sh
教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课件出示:
想一想,讨论一下:?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后讨论回答。
三、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
1、口答。
(1)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3.14×(4÷2)2×1.2× 1/3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例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例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 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4.以小组形式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资源: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一套,一些沙或米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板书相应的计算公式。)
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5.它们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二、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课件出示例5。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
(2)让学生猜想:图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2.教师课件演示
3.学生讨论实验情况,汇报实验结果。
4.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1/3=底面积高1/3
用字母表示:V= 1/3Sh
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 。
2.做练习四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之后学生反馈。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交流
练习四第3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4教学内容:
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目的:
1、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大米,水,沙子等
教学过程: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实验分组合作学习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学生叙述实验过程并总结结论,得出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圆柱的体积=1/3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1/3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5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我们每组桌上都摆着几何形体,哪种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举起来。
这是什么体?(圆锥体)
(板书:圆锥)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体,这里有几个画好的几何形体。
(出示幻灯)
一起说,几号图形是圆锥体?(2号)
(指着圆锥体的底面)这部分是圆锥体的什么?(底面)
(指着顶点)这呢?
哪是圆锥体的高?(指名回答。)
(用幻灯出示几个图形。)
在这几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就举几号卡片。
(学生举卡片反馈)
你为什么选2号线段呢?为什么不选3号、4号呢?(指名回答)
那么这个圆锥体的高在哪呢?(在幻灯上打出圆锥体的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圆锥的体积。
(板书,在“圆锥”二字的后面写“的体积”。)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实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老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圆锥体问学生)这两个圆锥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
(再拿出不等底、不等高,但体积相等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形体哪个体积大,哪个体积小?(引起学生争论,说法不一。)
看来我们只凭眼睛看是不能准确地得出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必须通过测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等我们学完了圆锥的体积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
为什么?(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大米、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注意,用大米做实验的同学不要浪费一粒粮食。
(学生分组做实验。)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不是)
是啊,(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米,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或米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
(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反馈
1.口答。
填空:
2.板书例题。
例 一个圆锥体,它的底面积10cm2,高6cm,它的体积是多少?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20(cm3)
答:它的体积是20cm3。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会求前面遗留问题中的比大小的圆锥体体积了。
(幻灯出示其中之一)这个圆锥体,直径为10cm,高为12cm,求体积。
(学生在小黑板上只写结果,举黑板反馈。)
你们求出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314cm3。现在告诉你们另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我已经计算出来了,它的体积也是314cm3。这两个形体体积怎样?(一样)刚才我们留下的问题就解决了,看来判断问题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5.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起几号卡片。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dm3),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dm3)。
②3a(dm3)
③a3(dm3)
(举卡片反馈,订正。)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cm3,圆锥体体积是( )cm3。
(学生举卡片反馈,订正。)
6.刚才都是老师给你们数据,求圆锥体体积,你们能不能直接告诉我你们桌上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呢?(不能)
为什么?(因为不知道底面积和高。)
需要测量什么?(底面半径和高。)
怎么测量?(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
今天回家后,把你们测量的数据写在本子上,再计算出体积。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出思考题:
现在我们比一比谁的空间想象能力强。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老师给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
(四)指导看书,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猜测两组圆锥的大小,激发学习的欲望。在公式推导过程当中又引导学生估计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高涨。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了课初学生猜测体积大小的两个圆锥,并引导学生边测量,边计算,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是在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个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测量的基础上的,学生不仅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参与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是教学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四是练习有坡度,形式多,教学反馈及时、准确、全面、有效。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6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了解圆锥和圆柱之间的联系获得探索数学公式的活动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圆锥的特点,探索并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的高和圆锥体积公式中“Sh”表示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型容器,一些沙子。
2、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主持学生指名叫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持炫我两分钟,使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引入本节所学知识。】
1、教师先出示一个圆柱形容器,提问: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出示问题情境:
最近老师家准备装修,准备了一堆沙子,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和我一起解决好吗?(出示沙堆图片),这堆沙子的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工人告诉我要用6立方米沙子,我不知道我准备的这些沙子够不够?怎样计算这堆沙子的体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谈话、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
尝试小研究一(课前):了解圆锥的特点
1.观察圆锥形的物体或图片,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的发现:
2.圆锥由1个( )面和1个( )面2个面组成,圆锥的底面是一个( ) ,圆锥的侧面是一个( ) 。
3.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用字母( )表示。
4.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我的猜想:( )
尝试小研究二(课上):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真的是这样吗?
②、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
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拿出来看看:(有圆柱,有圆椎,有沙子,有水)都有吗?
2、用实验的方法,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
其实老师已经准备好了材料,在你们的小组长手中,看一看,比一比,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②、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实验?(小组可以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作好记录,思考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这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思考题)
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
(教师指导:为了让实验更准确些,可以用尺子将沙子刮平再倒入)
③、学生交流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小组汇报,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V=1/3Sh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知道圆锥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一)运用这个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1、学生试做。
2、对子同学交流。
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
(二)判断:
用手势来回答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
2、一个圆柱,底面积是12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20立方分米( )
3、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 )
(三)完成教材第42页“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第42页“练一练”第4题。
【设计意图: 把课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7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变化,实验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变化:
(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锥体特征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体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
(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学情分析:
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如:联系圆柱体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的,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试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与圆柱不等高不等底的圆锥,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援助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出示圆锥的几何图形,学生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3、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公式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沙子和水
(2)实验要求
做一做:实验时先往圆锥里装满水往圆柱里倒,直到把圆柱里得倒满水为止。
比一比:实验前比一比援助和圆锥底面和高的关系。
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试验,边实验边做记录
3.学生汇报试验结果
4.分析数据,做出判断
观察全班数据,发现了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和水
5.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和水
6.教师强调:只要是等底等高的就存在上面的现象。
7.师演示(实验)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板书:V圆柱=3V圆锥或V圆锥=1/3V圆柱
8.你们能用字幕表示他们的关系么?
V圆锥=1/3V圆柱=1/3sh
9.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二)解决实际问题
导言: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分析题意
(2)指两名同学板演,其他齐做
(3)汇报,说解题思路
(4)拓展:如果就给出这堆沙子,没有任何数据,说说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三)质疑
三巩固练习
(一)实战训练营:填空
1、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的圆柱体体积的(),所以圆锥体的体积()
3、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削去部分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
4、一个圆锥体体积是5.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二)数学门诊部:判断对错
1、两个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他们的体积也相等.()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3、圆柱的体积一定大于圆锥的体积。()
4、一个圆锥与一个圆柱等底等体积,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1/3。()
(三)求下列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2cm,高是8cm
2、底面直径是2dm,高是5.8dm
3、底面周长是6.28cm,高是7.6cm
4、高是16dm,底面直径是高的5/8。
(四)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圆锥形小麦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4m,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50kg,那么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五)维训练题
一个圆锥形的小麦堆,量得其占地面积是12平方米,高是1.8米,把这堆小麦装入一个粮仓里,正好站这个粮仓容积的2/15,这个粮仓得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四3478题
板书设计圆锥体的体积
V圆柱=3V圆锥或V圆锥=1/3V圆柱
V圆锥=1/3V圆柱=1/3sh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8教学目标
1、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理解并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认真看课本第33页到第34页的例2和例3,边看书,边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并将例3补充完整。想:
1、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回答思考题并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题
完成课本第34页“做一做”第1、2题。
小组合作,校正答案
后教
口答
一个体积是1413立方分米的铁块,可以制造成多少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5分米的圆锥形零件?
小组内互相说。
当堂训练
1、必做题:
课本第35页第5、6、7题。(做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有一个近似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1.2米。把这些沙铺在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沙坑里,可以铺多厚?(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圆锥的体积教学评课稿9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参与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渗透转化、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意识。
教学过程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
(1)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 小组实验。
(1)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等,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长条黑板上。
2. 大组交流。
(1)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插式黑板上:
①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 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③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8倍。
④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5倍。
⑤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⑥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2)引导整理信息。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3)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① 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② 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突出等底等高,并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
③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 诱导反思。
(1)为什么有两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是3倍关系呢?
(2)把一个空心的圆锥慢慢按入等底等高且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里,剩下水的体积是多少?这时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4. 推导公式。
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5. 问题解决。
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1. 教学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万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2. 学生尝试行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 引导小结:不要漏乘1/3;计算时,能约分时要先约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探索到了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的?
6.物理学科教学评课稿 篇六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范文(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1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课文彩图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式,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迷、造、运”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通过朗读和多种活动,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产生观察小动物,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二、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文本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
三、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课文。(学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引出儿歌主人公
1.创设活动,学习生字
出示森林王国图片。
情境语提示:同学们,今天,森林王国要召开一年一度的展示会。现在我们快点坐上开往森林王国的列车,一起出发,好不好呀!(配上火车声)
2.学习动物名词
(1)出示小动物图片
师:本次参加展示会的是森林王国的6种小动物。大家来看看,它们都是谁呀?
(2)出示6种小动物图片,依次学生叫出它们的名字
(3)齐读动物名称
师:第一次见面,我们一起叫出它们名字,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3.过渡:其实呀,小动物的名字,和它们在展示会上展示的本领,都藏在了一首儿歌里。而这首儿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动物儿歌》。跟吴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5.动物儿歌》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圈出6个小动物的名称(PPT展示开课时六个小动物的图片),自己练习读两遍词语
3.PPT出示儿歌全文,边请学生回答老师边用圆圈依次一句句圈出(孩子们圈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请看第一句,你圈出的是哪种小动物的名称呢?……)
4.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特点,发现规律(虫字旁,形声字)
过渡:而这六个小动物的名称里,还藏着6个本课的生字宝宝,请同学们对照认字表看一看,是哪6个生字宝宝呢?
再请大家看一看,这六个生字宝宝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有虫子旁)
为什么都有虫子旁啊?(哦,虫子旁都与小动物有关)
这些字除了都用左边的虫字旁来帮忙提醒我们,它们的意义都与小动物有关之外,他们的右边这个字也在帮忙提醒我们,这些字的读音就和右边的字差不多,像这样,左边提示意思,右边提示读音的字,就叫做形声字。(板书形声字)
5.生字游戏:摘苹果
(这6个生字宝宝,还都藏在一棵苹果树上呢。有没有同学,愿意把它们摘下来,教大家读一读呢?请同学上台摘苹果,并教读)
(三)通过提问,诵读儿歌,随文识字
1.小动物们分别展示了什么本领?
①蜻蜓:读;表演“展翅飞”(个人表演;全班表演)
②蝴蝶:学习“迷”,“藏”
③蚯蚓:注意“造”(走之+告)
④蚂蚁:食,粮(就是粮食的意思。食=人+良;粮=米+良)
⑤蝌蚪:游得欢⑥蜘蛛:重点学习“网”(甲骨文;组词)
②——⑤重点字词学习完后,要再读那一行诗
2.开火车,熟悉本课所有生字
3.齐读儿歌
4.边做动作边读
(四)扩展提升,仿写练习
1.通过PPT展示总结:本首儿歌,每一行的句式都是——谁+在哪里+做什么。
2.让学生也按这个句式仿写,说一说。(通过图片给予一定仿写提示)
(五)指导写字,课堂总结
教学“欢”
(1)“欢”的结构是什么?(左右结构。)
(2)注意:①左边又字旁,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又字旁,有变化,捺笔变成小小点。)②右边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还要有轻重变化和顿笔。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描红,练写两个(评讲)
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2说教材:
《动物儿歌》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儿歌。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而且,《动物儿歌》是一首用画一样的语言描绘小动物在夏天快乐景象的、充满了童趣的儿歌。句句字数相对,结构相同,传递着一种信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偶句押韵,朗朗上口,课文插图色彩丰富,语言趣味盎然,是学生喜爱的课文。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用多样、有趣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和了解夏天的美好。课文里写的小动物大都是昆虫,要求认识的字大都有虫字旁:蜻蜓、蚂蚁、蜘蛛等都是形声字,是培养学生运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的好材料,适合引导学生在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规律识字。
说设计理念:
本课属于整体识字课型,识字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又有所侧重地让学生在儿童的情境中去识字。基于本课生字特点,设计多层次的识字学习活动中,从发现到学会再到运用,让学生切实掌握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同时引导多种识字方法融通运用。趣味化是低年级课堂的调味剂,本课通过活化文本插图,设计学习活动,融合识字、理解、发现于一体,丰富学生体验,发展学生思维,积累学生语言,达到趣味化和实效性的和谐共振。
说学习目标
1. 会认“蜻、蜓、蜘、蛛”等生字以及一些虫子旁的生字,会写“迷、运”两个生字。
2. 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识记形声字的方法。
3. 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说教学内容:
1、“一主”教材:《动物儿歌》;
2、《新主题阅读》:《我家的大花园》。
说重难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特点认识生字。
说过程设计:
小小模仿秀
可爱的小动物们,让我们唱着儿歌走进动物乐园吧!(板书课题,观察左右结构书写的要领)
【设计意图:动物模仿情境导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识字攀登晋级表,初测。
2、指名读课文(读的特别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3、我读你指读(老师范读课文)
伸出你的小手指,老师读到哪儿,你就指到哪儿
4、出示自学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隐藏的小动物。
5、名称重重读
6、师生承接读。(有拼音)
师:什么半空展翅飞?生:蜻蜓半空展翅飞……
7、我问你答读。(加大难度,无拼音)
问:蜻蜓哪里干什么?答:蜻蜓半空展翅飞……
8、滚雪球读
读:飞
诵:飞 飞 展翅飞
读蜻蜓半空展翅飞......
9、师生问答读
10、填补空白读
11、开火车 读词语
蜻蜓 捉迷藏 造宫殿 运食粮 蚂蚁 蜘蛛 结网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增加生字出现频率,加深印象,达到识记目的,而且让学生了解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特点,积累语言,体会小动物们的和谐生活】
1、观察动物名称字体的特点(虫字旁)
2、观察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左形右声)
3、运用构字特点拓展识记虫子旁的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讨论分析,重点使学生发现、认识、运用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1、观察生字构字规律和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再次理解形声字的特点,联系经验,回忆走之的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更好掌握走之儿旁的字的写法。】
五、“以文带文 拓展识字”环节
1、自学提示:
借助拼音自由读《新主题阅读》45页的《我家的大花园》,注意不认识的生字,把它圈起来。
2、开火车读词语
3、你读我诵,我问你答读
【设计意图:在短文中进一步识记虫子旁的生字,巩固形声字的识记方法】
六、“识字晋级攀登我能行” 再测
给家长说一说今天认识了哪些生字朋友。
板书设计:
动物儿歌
虫:蜻蜓 蝴蝶 蚯蚓 蚂蚁
走之旁:迷 运
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3【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动物的部分生活习性;
4、通过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激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兴趣,并教育孩子要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7个字,归类认识带有虫字旁的生字;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表现的生活习性,激发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
【课前准备】学生制作生字卡片,师打印当堂训练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1分钟)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动物儿歌》,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大声说出笔画名称(板题)。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2、会认12个生字。
本节课我们要通3次比赛来达到学习目标
(1)先学(3分钟)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谁读得字音最准确,(请大家注意自己的读书姿势)
生自由读课文。
(2)后教(4分钟)
指名读并及时纠正错音
zhǎn? chì? zhuō? cáng? zào? chí? zhī? zhū
? 展 翅?? 捉 藏 造?? 池?? 蜘?? 蛛
2、齐读易错字
3、齐读课文
3、第二次“先学后教”(学习会认字,7分钟)
(1)先学(2分钟)
课文字音读得这么准了,我们开始进行第二场比赛记生字,看谁能把课文中的12个生字记得又快又牢。
(2)后教(5分钟)
同桌用卡片互查 指名读 同桌互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师用生字卡片检测 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记字
4、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要求流利,7分钟)
现在再来读课文,看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
(1)先学
1、生自由读课文
(2)后教
指名读 齐读
五、做当堂训练题 。(17分钟)
(一)加一加,组成新字,再给新字注音(每空3分,共32分)
____?? ____?? ____?? ____
虫+青=(? )? 虫+马=(? ) 虫+义=(? ) 人+良=(? )
____? ____?? ____? _____
米+良=(? )虫+知=(? ) 虫+朱=(? ) 又+欠=(? )
(二)给形近字注音(每空3分,共36分)
造____? 间____ 网____ 吹____ 蜻____ 斤____
迷____? 问____ 两____ 欢____ 晴____ 所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4分,共32分)
蜻蜓半空_______翅飞, 蝴蝶? _________捉迷藏。
蚯蚓 __________宫殿,蚂蚁 _________ 运食粮。
蝌蚪_________游得欢,蜘蛛房前_________? 忙。
课文一共讲了 种动物。一共有 句话。
熟读课文,熟记生字。
【板书设计】
动物儿歌
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4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音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字。该设计本着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着让学生独立识字取代教师分析的宗旨,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4个生字,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会写“蚂、蚁”两个字,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书写,做到间架结构合理。
2、通过在阅读、游戏中识字,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提高识字能力。
3、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2、教学难点:
结合各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感知成语所特有的表达优势,鼓励他们在平时多积累、多运用。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磁条黑板、动物图画、吸铁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师:同学们,夏天就要快到了,小动物们也都跑出来玩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去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去和小动物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2、师:快看,我们已经到了动物世界了!(出示课件:动物图)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你们都认识吗?让我们去和它们打招呼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读字词
1、依次点击“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6种动物的情境图并配上词语。说说这些小动物在哪里干什么?
2、多可爱的夏天呀,(点击)咦,小动物呢?怎么都不见了?哦,原来它们都飞到儿歌里面去了。(出示儿歌)
3、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读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字词,读通句子。把藏起来的小动物的名字用横线画出来,并大声多读几遍。
4、老师把你们要找的小动物都给列在了屏幕上,看看自己都找到了吗?(出示小动物的名字,带拼音)
5、去拼音,开小火车读。
6、认识“虫字旁”
(1)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吗?
(2)那你们知道这些虫子旁的字都和什么有关吗?
师总结:有“虫字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或和虫子有关。
7、(点击课件)
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小动物啊,它们就是由虫字旁和我们熟悉的字所组成的!看,大屏幕上虫子旁和我们会认的字相连了起来。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能用虫字旁和会认得字组成新的字吗?
(三)再读课文,了解句意。
1、过渡语:瞧,我们不仅会读、会认词语,还认识了虫字旁的小动物呢!那夏天里的这些小动物都喜欢做些什么呢?师:课本中的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这些小动物的事!现在,老师来读读课文,请大家认真看书,用心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再次出示儿歌)
2、(1)下面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师:点击课件:看到大屏幕上,请你说一说,小动物在哪里做什么?按照老师刚才的样子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师相机在课件上和黑板上出示剩下的动物名、地点、活动)
3、过渡语同学们,你们瞧,仔细看看黑板和大屏幕,再对照我们的课文,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个和我们的课文很像。
(1)现在,让我们合作读读儿歌。看着大屏幕,老师读动物名,男同学读动物的活动地点,女同学读动物的活动。看看我们合作得怎么样。
师:蜻蜓…男生:半空…女生:展翅飞
师:蝴蝶…
(2)现在我们换一换,男同学读动物名,女同学读地点,老师来读动物的活动。
(四)做游戏,巩固课文内容
1、过渡语师:接下来我们让放松放松,和小动物们一起做游戏吧!
2、师:看,小蜻蜓飞来了,它让同学们和它一起展翅飞!大家来表演表演,做一做展翅飞的动作!(出示课件:小蜻蜓飞来了)
3、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叫展翅飞吗?
4、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和动物们玩游戏吧!瞧,大屏幕上小蚯蚓带来了自己的宫殿,想一想,猜一猜,蚯蚓的宫殿里是怎样的?会有哪些东西?看看谁的脑筋动得快!
5、同学们,两只小动物给大家带了多么欢乐的游戏啊!在这篇课文中,你还喜欢哪只动物?为什么?
6、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很喜欢蜻蜓、很喜欢蝌蚪、很喜欢……
(五)猜谜语,写字指导
1、下面,老师要给大家出个谜语,猜猜看这是一只什么动物?“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打一动物)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2、可爱的小蚂蚁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书签。猜猜看它在哪里?真聪明,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但是,小蚂蚁给大家出了一个任务,请你们将“蚂、蚁”这两个字送进田字格里,你们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3、那就跟老师一起来学习写着两个字吧!
4、出示“蚂、蚁”课件。同学们先来观察这两个字,他们是什么结构?
5、再仔细看看,蚂、蚁这两个字左边的样子是不是很窄?右边很胖?这是左收右放,注意“蚁”字的右边“义”的笔顺是“点—撇—捺”。
6、下面第一遍先看老师来写蚂、蚁这两个字!
7、下面,你们自己也来练习吧把蚂、蚁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书签上的田字格中,看看谁的书签做得最漂亮!开始吧!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要做到──头正、肩平、身直。
(六)唱儿歌,总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仅学了字,认了词,还学会了背课文呢!接下来,让我们用《闪闪的星星》来唱文中的儿歌吧!
《动物儿歌》教学反思之二
《动物儿歌》位于本册第二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6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材还配有生动有趣的彩图,展现了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儿歌中的小动物一半是昆虫,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也有六个是虫字旁的字,而且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有效识记生字。儿歌的特点是有节奏,有韵律,本课儿歌每一句都是以“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三点:
一、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
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利用蝌蚪、蚯蚓的谜语导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字谜的谜底是即将学习的动物名称,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生字预习的一个拓展,一方面预习了即将学习的生字,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将游戏导入一年级语文课堂中,它不但能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并喜欢上语文,从而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激发孩子兴趣和表达欲望;在学习生字过程中,以多种朗读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指导写字环节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编歌诀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写字要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教学不足:
虽然准备地较为充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足。
1、时间掌握不充分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之前的教学环节过于顺利,导致时间富余,在写字环节时间还有多,因此在整节课的过程中,写字教学占的比例过于大。
2、教学语言过于平淡
这节课中,虽然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但是仍旧缺少声情并茂、津津有味地朗读。我的教学语言比较平淡,起伏不大。
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5活动目标:
1、在引导幼儿观看中学习儿歌;
2、理解儿歌内容,会用一般话有节奏地朗诵儿歌,感受儿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3、喜爱用肢体语言表现儿歌。
活动预备:
1、阅历预备:向爸爸、妈妈了解家里来客人后,预备午餐的情形;
2、材料预备: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师:小伴侣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客人来后,你的爸爸、妈妈、婆婆、爷爷等都在忙什么呢?
今日,动物王国也有客人要来,小动物们都在忙。那它们都在忙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看图,理解图意,为学习儿歌作预备。
提问:
①、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
②、你能用动作表示这些小动物正在做的事吗?
③、你能学学这些小动物的叫声吗?
④、小动物们都在忙,只有谁在偷懒?你们谁知道小猴为什么要捂着嘴吗?(让生发挥想象。适时进行思想品德训练。)
2、引出儿歌
师:老师把动物们劳碌的情景编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示范朗诵儿歌。)
3、幼儿学习儿歌
师:这首儿歌好听吗?你们想学吗?
①、分句教念儿歌,边教边指图。
②、幼儿跟念儿歌,可用动作表示。
③、齐念儿歌。
4、儿歌表演
师:刚才小伴侣们念得真好,有没有哪位小伴侣情愿到讲台上来念给大家听?(抽几名幼儿到台上念,鼓舞他们做动作,师可做适当提示。)
师:刚才儿歌里的小动物们都在忙着作饭,我们也来学一学它们,一起玩过家家的嬉戏好吗?(生分组玩嬉戏,自然结束新课。)
四。附儿歌:动物聚餐
鹅挑水,鸭淘菜,
公鸡推磨狗砍柴。
猫洗碗,兔拿筷,
小猪烧火羊炒菜。
马擦桌子牛端菜,
猴子偷嘴嘴汤坏。
动物儿歌教学评课稿6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
2.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会写“间、迷”两个生字。
3.激发学生观察夏天景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识字规律自主识字。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儿歌,让学生了解夏天的景物和特点。
教学准备:文中插图、PPT课件。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天气一点点变暖和了,大家也越发显得精神抖擞,你看XX同学坐的可真端正,XX同学注意力可真集中。这么好的天气,大自然里的小动物也一个个出来活动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看图说话(出示文中插图)看一看:你在图上都看到了哪些小动物?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六种动物。
生:我看到了蜻蜓、蝴蝶、蚂蚁、蚯蚓、蝌蚪、蜘蛛。
1.师:多可爱的夏天呀,多么可爱的小动物啊!(点击)咦,小动物呢,怎么都不见了?哦,原来他们都飞到儿歌里面去了。
2.点击出示相关儿歌。
师:请你仔细听朗读,把藏起来的小动物的名字找出来,划上横线,并大声多读几遍,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学习六种动物的生字)
3.观察生字特点,找认字规律。
(1)这些字都有一个虫字旁。
(2)这些字都是写动物的。
(3)“蚂”“蜻”只要读半边的字就行了。
4.小结: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我们可以用这种办法认识很多字呢!想不想用这种办法来认识其他的字?
出示剩余的生字。
1、师:看你们写得这么认真,小动物多开心呀,在美丽的夏天里,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碌些什么呢?下面放声读读儿歌,到儿歌中去找答案。
师:在美丽的夏天里,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碌些什么呢?谁起来说一说?(知道那个说那个
说到捉迷藏时,拓展一下(你们捉迷藏来吗?你们和小朋友们还做过什么?了解这些动物们在做游戏。)
(随机引导理解“宫殿”)感悟作者对动物们的喜爱之情。知道动物们在工作。
小结:在美丽的夏天里,这些小动物们有的做游戏、有的运食粮、有的……这就是动物们的工作。
(1)出示:蚯蚓土里造宫殿。
师:宫殿就是皇宫,蚯蚓整天在土里钻来钻去,多像一个勤劳的建筑工人呀!瞧,句子写得多有趣,你感悟到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出示:蜘蛛房前结网忙。(出示:蜘蛛忙着织网的活动图片)师:蜘蛛忙着织网,要干什么呀?生:捕捉飞来的小虫。
2、合作学习,多种形式读儿歌。
采用问答的形式朗读,(多读,师问,生读,……)
3、加上动作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快乐的小动物。
(目的:放手给学生提供读的空间,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读出儿歌的趣味,感受读儿歌的快乐,培养合作意识)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里,还有很多小动物快乐地生活着(拓展),
壁虎夜晚捉虫吃
蚂蚱田野展翅飞
知了树枝把歌唱
蝴蝶花间来采蜜
蟋蟀夜晚唱催眠曲
松鼠树上做游戏
青蛙荷叶把歌唱
老鹰空中展翅飞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接触到的小动物。模仿课文“谁在哪里干什么”,再编几句儿歌,读给家人和同学听。
《动物儿歌》教学设计之2作者:一(8)班 李路苹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产生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读书。
间(房间)我会自己整理房间。
迷(迷路)他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
造(制造)这辆汽车是中国制造的。
运(运动)爷爷每天坚持运动一个小时。
池(池塘)池塘旁边有一块青青的草地。
欢(喜欢)我喜欢练书法。
网(结网)蜘蛛在树上结网。
2、同学们,即将要到夏天了,你们喜欢夏天吗?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夏天吗?(指名说)是呀,夏天这么美丽和快乐,就让我们走进夏天吧!(出示夏天的图画)
3、还有一些小精灵也非常喜欢夏天,给夏天增添了许多欢乐,让我们一起认识吧!(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6种动物的图片。)观察它们的名字有什么特点?虫子旁的字和昆虫有关,区分益虫和害虫:
益虫: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帮助或有好处的昆虫。如:蚕、蜘蛛、蜜蜂、蜻蜓、蚯蚓等。
害虫:危害人类生产或破坏人们生活、危害人们健康的昆虫。如:苍蝇、蚊子等。
4、师:多可爱的夏天呀,(点击)咦,小动物呢,怎么都不见了?哦,原来他们都飞到儿歌里面去了。
点击出示相关儿歌。
(点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读儿歌的兴趣)
5、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儿歌。
(一)师:请你仔细读读儿歌,把藏起来的小动物的名字找出来,划上横线,并大声多读几遍,把儿歌读正确、读通顺。
(二)课件点击儿歌,六种动物名称从儿歌里跑出来。
请学生认字。师:看你们写得这么认真,小动物多开心呀,在美丽的夏天里,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碌些什么呢?
(三)读读儿歌,看谁能把儿歌读得又正确又好听。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中纠正字音)(四)学生质疑。
(随机解决)1、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
蜻蜓在哪里“展翅飞”?蝴蝶又在哪里“捉迷藏”?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半空”是蜻蜓飞行的乐园,“花间”是蝴蝶的舞台,“捉迷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蝴蝶在花丛中的自由自在。
2、出示:蚯蚓土里造宫殿。
师:宫殿就是皇宫(出示宫殿图片),蚯蚓整天在土里钻来钻去,多像一个勤劳的建筑工人呀!瞧,句子写得多有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蝌蚪长大了会变成什么?
蝌蚪长大了会变成青蛙,专吃田里的害虫。
4、出示:蜘蛛房前结网忙。(出示:蜘蛛忙着织网的活动图片)
师:蜘蛛忙着织网,要干什么呀?
生:捕捉飞来的小虫。
5、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欢”字和“忙”字各表现了什么?
“欢”字表现了蝌蚪在池中欢快地生活;“忙”字表现了蜘蛛的勤劳和注意力集中。
(五)我会做:
兔子 树下 吃萝卜。
蜜蜂 花丛 采蜂蜜。
小鱼 水中 游得欢。
燕子 空中 展翅飞。
(六)拓展延伸
当发现食物时,蚂蚁会立刻返回蚁巢,它一边走一边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在路上留下记号。它回到巢穴后,立即与其他蚂蚁交流信息,然后带领大家沿着这种化学物质的气味去搬运食物。
(七)合作学习,多种形式读儿歌。
1、指名说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同桌分句读、表演读……
2、学生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合作成果。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快乐的小动物。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谁能建议一下,我们怎么配合比较好?
4、师生合作读。
(放手给学生提供读的空间,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读出儿歌的趣味,感受读儿歌的快乐,培养合作意识。)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里,还有很多小动物快乐地生活着,快走到大自然中去找找吧!
到公园里、小河边、田野上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找找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或资料,明天带来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5、动物儿歌
蜻蜓 半空 展翅飞
蝴蝶 花间 捉迷藏
蚯蚓 土里 造宫殿
蚂蚁 地上 运食粮
蝌蚪 池中 游得欢
7.幼儿园体育教学评课稿 篇七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下面是幼儿园体育教学评课稿,请参考!
幼儿园美术教学评课稿
10月26日,我和几位老师一起观摩了由麻布三中林海燕老师执教的一堂美术课,收益颇多。特取其中一课进行分析,讨论,反思。如下:
林海燕老师执教的《瓷器风韵》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林老师从备课、教具的准备来看,准备的相当充分,每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絮,丝丝相扣,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林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强。导入时,用一段青花瓷的演奏视频做导入,这里的兴趣导入,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欣赏课,让人耳目一新。
一、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林老师采用了开放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学内容没有局限教材和书本,而是根据初中美术的学习要求和
美术学科特点,并符合时代和联系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林老师带来了一个碗并让学生敲击用碗和青花瓷器的声音对比,再用课件展示了用青花瓷器的演奏场景,这样就准确抓住学生活泼、好玩、好动的心理,在活动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起,为整堂课的集中进行提供了一个前提保障;其二,本课教学中用到的许多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多来自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其三,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具有开放性。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
林老师的这节欣赏课摆脱了一般欣赏课的教法—学生听老师讲的模式,使学 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一节欣赏课来说是非常难的,并且在这节课中安 排了欣赏课中甚少的技能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带动了课堂的气氛。也 使我们教师感受到了欣赏课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完美搭配。实现了美术课中的创 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里的精神。
三,认真的教学态度
如果说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那么教学态度
就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努力程度。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林海燕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
四,些许的不足
1、林老师对于问题的提出过于笼统,以至于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比如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拿出一个盖着布的碗问学生:“同学们能看到老师手上有件东西吗?”是件什么东西?学生当时有回答毛巾的也有回答是抹布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期的那样,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了。另外林老师在敲击碗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声音。老师自己说是乐器,感觉学生既没有回答出答案,而老师说出的答案又很突兀,让我们摸不着头脑。所以在一节课中,问题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提的好,学生就能很快的回答出来,师生就能互动的很好。反之只会冷场破坏了课堂的有效进行。所以一堂课的设计,如何提问是关键,要设计出恰当的问题。
2、评价过于笼统,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应该选择
丰富并且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语言进行评价,并且要有肯定的或鼓励的言语出现,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活动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作品,应该加入学生自评,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另外林老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只是单一的提问学生是使用什么方法去制作出来的,我想可以在造型上加以评价,这样可以更加的让学生懂得泥塑的趣味性。
3、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顾到了一部分的学生,这可能和当时黑板所在的位置有关系,当一个男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由于上课过于投入忘记了叫他坐下以至于学生站了很久都不敢坐下,这个问题就说明了教师在上课投入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一举一动,并且要全面的照顾到学生。
4、教师在课后拓展的时候讲到了现在瓷器的欣赏,我认为单单的图片是不够的,还可以带一些成品过来展示,这样可能更加的直观。
五,我的深刻体会
林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触很大,首先我觉得她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对欣赏课的创新——在欣赏课中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这种创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使我们在以后的欣赏课中能挖掘出更多可以技能训练的好创意出来。同时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去关注的,那就是一节好的课,它的问题提炼非常的重要,问题提的好与不好直
【物理学科教学评课稿】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力的示意图》评课稿06-18
九年级物理学科总结09-15
初二物理学科工作总结07-03
初中物理学科培优补差方案06-17
疏附县职称论文发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学法论文选题题目06-14
物理说课评课材料07-07
初中物理说课稿09-07
初三物理杠杆说课稿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