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2024-10-02

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精选11篇)

1.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一

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

为落实《浙江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任务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我校基础教育更好更快均衡地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精神,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服务急需、均衡发展的原则,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二、主要目标

(一)教师全员培训目标: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有效组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利用现代教育基础设施,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与人力支持。构建服务全校中小学“三项推进”的培训体系,通过继续教育、岗位自修、送教、听评课等多种方式,使每位教师接受不少于15学时的在职培训。

(二)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形成以老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教师培训目标:组织推荐学校教师外出培训和进修;进修新老教师结对,促进新老教师协同互动共同发展。

(四)教师学历教育目标:以师范大学和省教育学院、省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高校为依托,鼓励和支持全校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进行学历学位提高。争取到2015年,使全校中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60%;使全校90%以上的老师拥有教师资格证;80%以上的老师要参加职称评定。

三、任务和要求

(一)抓好师德建设项目,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高

坚持系统的师德培训和经常性的师德教育活动,把学习《湖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班主任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和提升师德素养,树立高尚师德形象的师德教育作为重点专题培训内容纳入美丽教师和美丽班主任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师德教育评估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严格考核管理,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新教师聘用、评职晋级和评优选先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师德先进事迹,树立师德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师德先进个人和集体。

组织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同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通过校本培训对班主任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岗前和岗位培训。

(二)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每位教师每年内要完成不少于15学时的学习任务。

(三)建设一支具有辐射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骨干教师工作室。加快我校优秀师资队伍的快速成长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援助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县城优质学校为依托,组织全校中小学教师到公办学校接受教师专业化培训。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打造我校义务培训基地校,使广大新老教师分别接受义务培训基地的直接指导,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开展“教师携手助教”活动。建立“携手助教”责任制,通过发挥骨干教师在新教师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提升新老教师整体专业发展水平。

组织推荐新教师参加培训。本校按不低于20%的比例组织本校新教师的专项培训。

组织老师到公办学校“专业化学习”,中小学教师接受面对面的培训。

(五)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项目,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建立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自我发展的学习型组织。积极倡导教师形成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开展“结对帮扶”合作。鼓励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相对薄弱的新老教师结对,每年派出5%的教师不定期地深入到其它学校开展“借教学习”活动,在教育理念、学校规划与管理、科研与实验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

(六)实施管理者和培训者队伍提高项目,提升管理者和培训者工作能力组织中小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培训。为建设专业化的中小学班主任队伍,提高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和科学管理班级的能力,组织学校班主任定期参加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为实施“行动计划”提供组织和管理保障

主抓教学和德育的两位副校长负责“行动计划”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学校德育主任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学校领导班子要强化职责,明确分工,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各班主任要强化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行动计划”的实施和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二)加大投入,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学校要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力度,保障“行动计划”的实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投入,显著增加教师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的条件。要认真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各项经费,并逐年增加投入。

(三)加强基础建设,为“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加快教师进修步伐和评估认定工作,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按照教师的学历和资历进修考核。

(四)加强优质资源建设,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课程保障

根据县政府要求和我校实际,以及教师培训课程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需要,组织力量开发一批实效性较强的学科培训教材;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校本教材。

(五)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益

强调培训内容与个人知识结构的发展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校本研修为基础、远程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格局。

(六)建立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

将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与学校人事管理改革有机地衔接起来,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考核制度、教师学历制度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

学校要严格按照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改进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落实和保证相应条件,强化评价机制,将专业发展的努力程度和水平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评聘、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积极性。要明确职责,强化年度考核与评价,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合理确定年度目标和任务,纳入年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

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数为:26人

有技术职称的人数为:14人

本科:25人

大专:35人

党员:11人

2.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二

目前, 书法课程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充分发挥公益平台作用, 调动书法艺术名家参与支持弘扬书法艺术, 营造全社会学习书法的氛围。贾起家书法艺术基金成立3年来, 积极参与到基金会发起的“小学生书法学习扶持计划”中, 该计划简称“滋润成长”, 去年以来, 已累计面向北京市中小学校捐赠书法包10000余套、先后举办10余次公益书法活动。

培养小学书法教师项目的正式启动, 旨在解决当前小学书法师资短缺、书法教育教学的普及等问题。

据该项目具体承办方, 著名书法艺术家贾起家介绍说:“本次培训是2015年5月29日启动的‘小学生书法学习扶持计划’中书法教师培训的部分, 也是贾起家书法艺术基金主要负责落实的, 本次培训经过多次沟通, 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 根据老师们的情况, 课程修改了好几次, 力求解决书法学习和教学的一些实际问题, 因为这些老师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书法学习, 只有继承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才有可能发扬光大, 就像美术教育一样, 书法也需要更多的传承者,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我们的书法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敬说, 此次培训是“滋润成长”计划主题中“润”计划的组成部分, 这次计划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先生的肯定和支持, 并题字“写好中国字、共筑中国梦”, 这个宗旨也是基金会启动“润”计划的初衷。她希望:每一位从事书法教育的老师都成为火种, 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

正如北京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建勋老师所言, 学书法, 学做人, 弘扬中华书法艺术精神, 教育下一代学书法, 小学书法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他们应是专业的书法家。

时间短, 任务重。担任此次培训的老师们经过精心的备课, 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设置参照贾起家书法艺术基金会设计制作的“中国梦”系列书法教材。课程由北京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郭建勋;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姚国瑾;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王国柱;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讲师王建魁;山西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刘连杰等5位导师先后授课。

课堂上, 导师们在阐述书法知识的同时, 引经据典, 把教学经验与心得以及书写的技巧与学员们分享, 让学员们快速掌握如何临帖、运用技法, 如何创作等, 并针对性进行辅导, 学员们认真记录, 积极提问。老师们的精彩讲解和绝妙的书法技艺, 让学员们感受到书法的奇妙表现力, 不时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在山西大学短短一周的书法学习, 让来自北京的书法老师们获益匪浅。授课的老师们仔细讲解文字的历史, 从文字到书法——籀书、古文、小篆的演生, 从王羲之到颜真卿看晋唐行书的继承与演变, 魏楷与唐楷的临摹指导等, 并临习了《三门记》《胆巴碑》小篆《大盂鼎》、颜真卿《祭侄稿》、《元倪墓志》、欧阳询《九成宫》等十余本帖。课堂上的气氛非常活跃, 老师与学员们课堂互动, 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学习劲头十足, 甚至临帖到深夜也不愿离开教室。

学习期间, 学员们走进傅山碑林公园, 园内碑刻精妙, 藏有傅山先生十二条屏、十条屏、八条屏、对联和单幅作品等;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傅山书法作品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令学员们赞叹不已。

谈到对此次培训的感受时,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樊恒钧认为, 这次书法培训得到了丰台区教委的大力支持, 来自教育一线的书法老师们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老师执教严谨、非常有耐心, 学员们无论从技法、理论方面都学到很多。

学习书法, 尤其是教小学生学习书法, 基础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在这些学员中, 水平参差不齐, 他们说, 有些学员原先就是闷头写字, 甚至还有自学的, 他们渴望提高专业水平, 却没有机会也没有平台进行交流。学员王锦玉、阎成国、赵德水、梁文山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培训, 大家对于书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都得到提高, 用正确的方法写字、用心育人。他们希望这样的公益培训能定期举行并延续下去, 学员们一定会牢记老师们的耐心指导, 培养孩子们对书法的兴趣, 为他们学习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训结业式于2016年1月20日在中华世纪坛汉字体验馆举行, 学员们在汉字体验馆参观, 不时驻足拍照, 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感受着汉字的魅力与韵律。

3.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 篇三

职业情感方面,本人热衷教师职业,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相信这“三心”对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专业素养方面,由于自己并非小学教育专业出身,我还无法完全了解一些相关的小学教育方面的理念。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但是大学四年的学习培养了我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这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我有把握自己能够很快地适应。

专业提升方面,自己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所以相信只要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自己一定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同时,由于自己刚走上教师岗位,教育教学经验还不足,教育学生的艺术还有待提高,这几个方面都是我应该提高的。

二、自我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首先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认真踏实工作,严于律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累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次,我还要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探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在自己理论提升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争取做好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带出有特色的班集体;教育教学方面,争取参加每学期的校级的研讨课。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老师。

(二)阶段发展目标

20xx―20xx学年:认真研究教材,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教材;积极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参加两次的校级的研讨课;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0xx―20xx学年:阅读有关教育方面的名著,多积累,争取独立撰写教学论文;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

20xx―20xx学年: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争取成为一名称职的班主任;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办组织的各种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三、具体措施

(一)教学方面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

精心备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杜绝错批、漏批现象,探索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要求批语的书写要认真、规范。有教案、不迟到、不坐着讲课、不提早下课、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尝试采用“一帮一”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2、练就自己扎实的基本功。

“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功。为此,我会持之以恒地加强自己的基本功练习。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4、多实践。

(1)、努力探索、大胆实践,用新的教学艺术充实课堂教学。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尊重、赞赏、宽容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对话交流,力争完成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转变。

(2)、积薄发、开拓创新,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参加各类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的磨练自己,在挫折中不断的成长完善,结合教学实践实现创新和开拓,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3)、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发达的资讯和媒体手段,观摩名家教学,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立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授予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5、勤于反思,完善自我。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坚持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定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通过及时总结,有所沉淀,不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二)、班级管理方面

我现在正担任着本校三年级的班主任,因为这方面工作经验不足,常常感觉无从下手,但我将积极的从各个方面吸取经验、学习做法,以我最大的努力管理好我的班级。

1、纪律方面: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纪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形成良好班风的保障。在纪律方面,我将经常向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请教,注重工作细节,使自己的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2、学习方面,良好的纪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严抓不认真学习,不及时交作业的学生,多关注底子差的同学。最关键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乐于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3、班级风气方面,要使一个班级整体提升,我觉得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必不可少,我们班男生多,女生少,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我觉得男生更富于激情,我要努力让他们爱上这个班级,肯为班级做事,培养好班干部,引领全班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4.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四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的决策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任务

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

——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将学习贯彻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根据各地实际,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为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大幅增加培养具有精湛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为幼儿园培养一大批关爱幼儿、擅长保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培养,重点为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师资保障。支持中西部地区提升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推进本土化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三、主要措施

(一)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研制出台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强师德教育的文件和师德修养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全面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制订教师法治培训大纲,开展法治教育,提升教师法治素养和依法执教能力。在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通过经典诵读、开设专门课程、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汲取文化精髓,传承中华师道。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校长请进课堂,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借助新闻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每年利用教师节后一周时间开展“师德活动周”活动。发掘师德先进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大力宣传阳光美丽、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

(二)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引导支持办好师范类本科专业,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层次教师培养力度。按照有关程序办法,增加一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 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适当增加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博士招生规模,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完善教育博士选拔培养方案。办好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若干所幼儿师范学院。各地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支持师范院校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特殊教育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力度。

(三)乡村教师素质提高行动。各地要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通过公费定向培养、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加大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方面的作用。培训内容针对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注重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赋予乡村教师更多选择权,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四)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行动。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推进地方积极开展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积极推行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校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类专业,招收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有教育情怀的学生,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广泛应用共享。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托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分银行”。

(六)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行动。支持建设一批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密切配合,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职前与职后相互衔接的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带动区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分类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诊断,优化培训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实施新一周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引领带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能够在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领军人才。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新教师入职教育的统筹规划,推行集中培训和跟岗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模式。

(七)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行动。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教育院校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建设。国家和地方有关重大项目充分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特色,在规划建设方面予以倾斜。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制定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以优质市县教师发展机构为引领,推动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建设研训一体的市县教师发展机构,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托优质中小学,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

(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教师教育师资国内外访学支持力度。引导支持高校加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培养力度。高校对教师教育师资的工作量计算、业绩考核等评价与管理,应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在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实行倾斜政策。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高校与中小学教师、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实施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万名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常态化研修中的重要作用。

(九)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行动。建立健全教师教育本专科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国家定期公布高校在教育学一级学科设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情况,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相衔接,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精选推荐一批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发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课程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

(十)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动。建设全国教师教育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报告》。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启动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建立高校教师教育质量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育专业学位认证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完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聚焦中小学教师培养,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相衔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高校教学、学科评估要考虑教师教育院校的实际,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纳入评估体系,体现激励导向。

四、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振兴教师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共同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成立国家教师教育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教师教育重大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经费保障。要加大教师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教师教育保障水平。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中央财政通过现行政策和资金渠道对教师教育加大支持力度。在相关重大教育发展项目中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资金使用的重要方向。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三)开展督导检查。建立教师教育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导机制。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对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实施不到位、敷衍塞责的,要追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5.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五

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永顺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湘西自治州建设教育强县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指导,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为手段,全面实施中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引导广大教师点燃教育激情,树立教育理想,陶冶教育情操,提升教育能力,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工作目标

全力打造促进我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平台,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以及在县州、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型教师,力争在五年内,初步构建完善的个体自觉与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和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参与对象

1、全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所有在职在岗专任教师。

2、学校校长(含校级领导)。

3、鼓励和支持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内的教师参与本行动计划,制订并实施短期发展规划。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学校成立“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和“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专家指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

具体实施。

1、领导小组。

组长:彭兴图

副组长:李宏彩

成员:彭继文秦家春陈云孝李正大覃章勇田正河

2、专家小组。

组长:张贤武

副组长:郑荣富

成员:鲁帮武黄元凤龙春艳彭智浩张小明田春苗

五、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主要内容:教师个人在制订《专业成长规划书》时,既要确定未来五年自身专业发展目标,还要制定扎实的专业发展目标达措施,既要有五年总目标的系统规划,又要清晰表述以上的具体目标和实施途径。

基本程序:教师个人制订的《专业成长规划书》应上交学校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审核,学校必须在6月23日前完成对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书》的审核工作,《专业成长规划书》一经审核通过,即具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每一位教师均应自觉对照和遵守《规划书》中的目标和措施规定,一步一个脚印地朝既定目标迈进,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目标。

(二)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

学校将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学校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要充分认识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明确工作职责,着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实施。

工作职责:

1、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创设条件、提供帮助。按照州、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根据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及学校的发展远景,制订出《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向,结合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科学制订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计划》。根据教师个体的素质基础、个性特长、专

业发展取向,有针对性地对其合理定位,放手使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激励每一位教师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专业发展。

2、不断深化校本教研,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要认真贯彻落实州颁《样本研修常规》,有序有效地开展好日常校本研修工作。

3、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专业阅读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教师潜心教育阅读,更新教育理念,点燃教育激情,夯实文化底蕴,提升专业精神,体验教育幸福。

4、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写作。要引导教师将教育写作当成一种教育生活方式,通过开设教师专业成长博客、撰写教育日志等方式学会表达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感悟和理解,真实地记录自己专业成长的轨迹。

5、有效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力度,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制度。专家指导小组要对本校各类别课题进行定期不或不定期的检查、指导,要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引导广大教师大力开展基于教学问题发现与解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行动研究,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6、以有效课堂研究为焦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所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诊断课、创优课等,引领教师锤炼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努力打造教师团队,有效实施同伴互助。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展团队研修活动,通过举办教师论坛,组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集体备课、业务竞赛以及师徒结对、名师带教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7、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湘西教师网”和本校网站,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活动,并逐步实行电子化备课和教字化办公。引导和鼓励45岁以下的教师在本校网站或“湘西教师网”上开设博客,定期撰写自己的专业成长日志、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推介自己的专业成果。

8、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订科学

合理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方案》,并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与教师参加“十二五”继续教育考核结合起来,按照州颁《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另发)的规定,给予教师相应的学分登记。

六、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价机制

1、实行“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报名注册登记制度。

2、实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考评制度。

学校将按照《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价方案》,通过“教师自评——团队互评——学生参评——校长导评——专家审评”等多种方式,对内本校所有参训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划完成情况进行系统考评,并与教师的年终考核和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结合。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要注重发展性,体现多元化,要有科学而详细的指标体系,强调激励和导向功能。

3、实行“十二五”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每学期末教科室组织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每一位培训教师考核登记学分)制度。

4、建立奖惩制度

5、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经费投入是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足额安排师训经费,并重点用于“教师专业成长计划”。

勺哈小学教科室

6.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六

一、当前教学反思的常态:呈现“五多”“五少”现象

1. 被动反思多, 主动反思少。

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一个热议的话题, 一定意义上讲, 职业倦怠与教师自身成长要求的消极心态有关。日常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类现象:教师接受教育培训, 撰写教育教学反思, 都是为了完成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 而非教师自己的主动要求。由于考试压力、职业倦怠等原因, 有些教师还没有把教学反思看成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须和内在责任, 而是晋职晋级压力的结果。一旦评定完某一等级的职称完成, 原先的教学反思、专业成长都被认为是额外的负担了。

2. 课后反思多, 课中、课前反思少。

教学反思, 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作出的决策、行动和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研究其中的对与错、效果的好与坏。目前, 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在课后, 课后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但是, 课后反思怎么才能更深入呢?课前、课中的反思也不可或缺。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师如果课前就反思以下问题:本课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有哪些?怎样的材料和情境有助于生成这些知识和观点?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就会使课堂教学更有科学性和计划性。课中的反思, 能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 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

3. 现象反思多, 理论学习少。

教学反思的实践性很强, 它起始于对教学现象的反思, 大部分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但由于个人水平、视野等限制, 教学反思显得片面或肤浅, 多为“这个内容我讲得快了些”、“那个内容还可以怎么教”等内容, 把反思的方向仅局限在知识目标的达成和教师的教这一层面上, 教学反思程度不深, 缺少对问题深入而持久的思考。教学反思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反思, 也是为了专业发展而反思。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可以俯瞰自己的专业发展, 精进专业学识。只有把教学现象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 吸收理论的精髓, 站在理论的高度, 才能改进反思质量, 从而推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思想认识多, 行动研究少。目前, 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还仅仅停留在“思”“想”阶段, 这种反思是内隐的, 瞬息而过, 能坚持写下来的少, 因为写反思就涉及到内容的逻辑性、可操作性了, 相比之下, 写反思更趋向于合理性。部分教师即使到了写反思阶段, 还没有把反思认识和实践结合。实际上“教学反思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元认知过程, 它本质上属于行动研究, 不仅来自于实践, 也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 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和真理性同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教学反思要历经实践到反思, 再从新的实践到新的反思的全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的。

二、教学反思的新常态:“五大反思”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1. 主动反思:

坚持自觉反思和科学反思相结合。教师应该重视自身专业的发展, 小而言之, 它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大而言之, 它关系到教育的未来。行成于思, 形思相随, 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点滴感受, 都是反思的结果, 也是进一步反思的基础, 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 应该覆盖教师工作的全部。从“教学生手”到“站稳讲台”, 从“教学熟手”到“教学能手”, 再到教学专家, 我们只有主动反思, 科学反思, 才能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成长。

2. 全程反思:

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相结合。唐玉光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 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 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反思是一种意识和能力, 持续的教学反思会固化成一种习惯, 我们要随时随地地启动反思, 谨慎而深入地审视我们刚刚经历的教学问题, 并形成反思成果。

全程反思要求我们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相结合。课前反思:我们可以对教学案的编排、课件的制作、情景问题的设计等进行反思;教案完成后, 教师还可以对问题预设、教法学法预思考, 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进行预估。课中反思:要及时捕捉瞬间的感悟、课堂的亮点、意外的生成等, 都是有价值的。课间反思:有些老师同时教几个班级, 在上一个班级的教学有不满意的地方, 还要在下一个班及时修正。课后反思:有些反思是灵动的、瞬息的, 就要在课后及时整理, 不必面面俱到, 但要抓住最难忘的细节。

3. 深入反思:

坚持经验反思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当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模式效果欠佳又一筹莫展的时候, 就应该阅读一些专业期刊, 查找成功的反思案例, 学习别人优秀的做法;当对反思的零散心得不知道如何整合时, 教师要阅读理论著作, 学习相关理论, 提高反思的深度;当日常的教学困惑阻碍反思的推进时, 教师应该借助理论支撑, 研究应对策略, 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过去常讲, 教师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不断筛滤旧知, 增进新知, 积淀学养, 才能使教育高屋建瓴, 使教学游刃有余。

4. 践行反思:

坚持理论反思和深入实践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教学反思本质上属于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把解决问题放在首位, 它强调理论需要实践的修正、证伪, 强调知识和理论说到底还是来源于实践, 并在实践中体现其有效性和真理性。因此, 教师在反思中要走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新的教学计划———改进的行动”这一研究的全程, 要让教学反思有效, 就必须走完全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学反思没有终点, 这个行动研究的结束, 同时是下一个研究过程的开始。

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缺少智慧, 就缺失尊严!”真正的教育智慧来自于实践, 教师实践是教师智慧生长的沃土。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还要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实践, 在实践中感悟、反思, 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5. 合作反思:

坚持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相结合。教学反思具有个性化特征, 我们应该重视自我反思。然而, 同伴互助也是提升反思质量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名师课堂观摩、学术研讨抑或是集体备课、小组讨论都是反思与学习的好机会。常见的同伴互助有以下三种形式:

(1) 相同学科的教师互助。这种互助形式通过听课、评课实现互动, 通过对教材、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理解实现优势互补, 同学科互助还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教师团队竞赛等形式实现反思互动。

(2) 不同学科的教师互助。在这种互助中, 变化的是教材, 不变的是学生, 学生的学法、教师的教法都是研究的课题。这种互助对学生的关注远高于教材, 它可以促进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在不同学科间推广。

3.学生应该成为反思的重要伙伴。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师生谈话、作业面批、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开展。

“三寸粉笔,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 一生秉烛铸民魂。”在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 只有始终怀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勤于、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并自觉地把反思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我们才能做一个不辱时代使命、无悔教育人生的“中国好教师”。

摘要:反思是一种意识、能力和智慧, 教师成长资于有效的教学反思。当前教学反思呈现“五多”、“五少”现象:被动反思多, 主动反思少;课后反思多, 课前课中反思少;现象反思多, 理论探究少;思想认识多, 行动研究少;个体反思多, 同伴互助少。直面当前教学反思的五大常态问题, 用“五大反思”的新常态, 即主动反思、全程反思、深入反思、践行反思、合作反思指导教学反思的推进, 才能适应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常态。

7.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七

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上海市普陀区金苹果幼儿园创办于1996年9月,是一所二级公办幼儿园,目前拥有南园和北园两处园舍,共设班级18个,其中小、中、大班各六个班,在园幼儿560余名,教师40名。近年来,在普陀区教育局“做强西北部”发展思路的的引领下,根据我园实际情况确定了“聚焦幼儿园内涵发展,遵循幼儿教育规律,以规范制度为保障,以教师专业能力提高”为工作目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思想稳固、专业能力扎实、具有“爱心、关心、细心、耐心、热心”的“五心”品质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了“务实、奉献、和谐、进取”的良好园风。

存在问题

幼儿园地处桃浦地区,地域文化有时有意无意影响并制约教师的教育行为和职业行为;尤其是多年来的处于二级幼儿园的状态,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的动力,专业自信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开发。

3年教龄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幼儿园队伍中的50%以上,这些教师对工作有热情、学习能力强、有创造性,但是缺乏经验,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有距离。

科研工作在我园才刚起步,教师们经验不足,要进一步明确梳理研究框架,拓展研究渠道,注重经验的积累,才能起到科研引领幼儿园发展的作用,推动教师队伍发展的作用。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普陀区优质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和《普陀区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理念,教师培养与成长模式,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着力优化均衡教师结构,夯实底部、提升中坚,为实现金苹果幼儿园专业队伍整体提高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行动目标

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专业队伍,促使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形成由骨干教师引领,青年教师跟进的教师培养梯队,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任务

(一)面向全体,整体推进,提升综合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以“五心好教师”为幼儿园师德建设的载体,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完善师德规范,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优化教师学识结构

鼓励教师职后培训,教师整体的学历、职称水平有所提高。本科及本科在读率达到60%以上,中、高级职称的老师逐年递增。

3、推进教师能力建设

严格落实区“十二五”师训工作的各项培训指标,借助市、区、姐妹园等学习资源,保障每位教师学习的质量。有效实施幼儿园实践培训的内容,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

(二)突出骨干,夯实基础,培养后继人才

1、完善教师发展梯队建设

建立我园师发展梯队。持续开展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的评选活动。鼓励参与工作室的学习和各项评选活动,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舞台,形成自主发展意识的队伍。

2、建设青年教师发展团队

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岗位上磨练青年教师队伍。确保青年教师能独立的完成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专业技能逐年成熟,具有主动提高自己综合专业素养的意识。

3、打造园内教科研领军人才

培养出2-3名在园内能引领教科研工作的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学术功底和理论素养,有较强的专业组织指导、管理协调等能力,能对本工作领域有整体思考和规划,对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和队伍培养起到带教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能积极的参加区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教育教学研究有成果,在课程实施中有一定的成效。

主要措施

(一)加强培训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力

骨干教师做到“五个引领”:一是教研组引领;二是实践活动引领;三是带教工作引领;四是教学评优引领;五是科研创新引领。鼓励骨干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做到专业引领,轮流主持幼儿园大教研活动,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辐射到级组中每一个老师;并承担优质教学活动实践展示交流的任务、带教青年教师的任务和担任课题研究小组长的任务,同时鼓励她们自主申报各类评优活动活动,为每一位要求主动发展的老师搭建平台。提高成熟教师课程执行力

成熟型教师要做到“四个一”:分别是一次有质量的教学实践活动展示;一个专题项目研究;一位青年教师带教;一本教师成长册。积极鼓励大家突破自我,为她们搭建各种平台,教学实践中尊重她们的想法,给予带教青年教师的任务,根据专业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带教。每一位老师根据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制定符合自己发展需求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把自己的展业发展紧密的与幼儿园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同样能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激励青年教师岗位成才

青年教师要做到“五个练”:修炼爱岗敬业的师德素养、训炼细腻纯属的专业基本功、锻炼有效开展一日活动的能力、磨练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锤炼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由园长亲自负责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建立载体

1、骨干教师示范引领

教研组长、教学骨干、能手,每月组织学习讨论会,定期汇报近期工作的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分析问题与不足,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承担区级交流展示的任务,每学年至少一次全园示范课展示,每学年至少带教两名青年教师,带教成绩优秀。每学年总结教科研工作经验的专题,在幼儿园层面进行交流。

2、青年教师助推发展

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团队,以理论学习、师德共建,实践研讨、岗位竞聘、策划活动等形式的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专业素养,鼓励有专业能力、有专业精神的老师脱引而出,发展到干部和骨干教师的队伍中。

3、搭建展示、评优平台

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有效性等,组织开展教学能力竞赛和评优活动。园内活动人人参与、桃浦地区评优鼓励自主参与、区级评优选优推优。

4、积极参与区级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

鼓励不同层面的老师主动参与区级教师专业发挥在那指导团队的工作中,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桃浦联合体的联聘、联动的工作中,开阔眼界,挑战自我,实现专业的自我超越。

5、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项目

项目一:骨干教师培养项目

参与区级专业团队带教

展示实践活动

参与区级评优

教科研实践引领

项目二:成熟教师发展项目

积极参与教科研平台,交流经验

外出观摩,经验反馈

带教初职教师

展示实践活动

项目三:青年教师成长项目

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

外出学习观摩、交流体会、尝试示范

岗位竞聘、任务锻炼、团队共建、奉献岗位

(三)完善机制

1、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推进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制定“十二五师训计划”、“三年发展规划”,明确教师在培训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推动本规划的落实。

2、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将教师的敬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日常工作态度、带教成绩、实践展示情况、经验总结、学历、职称、获奖情况等综合的评价教师的发展,尝试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教师,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

3、完善骨干培养机制

给予骨干教师发展在行政、经费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更多的老师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价值。

4、完善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8.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八

实 施 方 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龙山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湘西自治州建设教育强州规划纲要(2010—2020)》、《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各《龙山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指针,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校本研修和远程培训为手段,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引导广大教师点燃教育激情、树立教育理想、陶冶教育情操、增长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能力、感悟教育人生、体验教育幸福,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二、工作目标

全力打造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平台,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以及在县、州、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型教师。力争在“十二五”末,初步构建 完善的个体自觉与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和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参与对象

1、全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所有在职在岗专任教师及校长(含中层领导)。我校符合条件的在职在岗教师有79人,其中男46人,女33人。

2、鼓励和支持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的教师,参与本行动计划,制订并实施短期发展规划。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目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我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工作专家指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 长:石绍明(该行动计划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校“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具体实施)

副组长:陈方志 张小军 李顺高

成 员:李志芳 石绍奎 向冬云 黄玖英

2、专家指导小组:

组 长:方弟虎(具体负责本校“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各项工作)

组 员:罗 炜 王 艳 雷 燕 彭芙瑾

五、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订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规划

1、教师个人在制订《专业成长规划书》时,既要确定未来五年自身专业发展目标,还要制订扎实的专业发展目标达成措施,既要有五年总目标的系统规划,又要清晰表述各的具体目标和实施途径。

2、教师个人制订的《专业成长规划书》在6月10日前上交学校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审核。学校在6月20日前完成对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规划书》的审核工作。《专业成长规划书》一经审核通过,即具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性和约束力,每一位教师均应自觉对照和遵守《规划书》中的目标要求和措施规定,一步一个脚印地朝既定目标迈进,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目标。3、2011年6月10日前,教科室组织本校符合年龄要求的在职在岗专任教师及校长(含校级领导)制订出《龙山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五年规划书(2011—2015)》(以下简称《专业成长规划书》)。

(二)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平台

学校将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实施工作的领导,让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明确工作职责,着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的实施。

1:积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舞台、创设条件、提供 帮助。

一要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专业阅读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教师潜心教育阅读,更新教育理念,点燃教育激情,夯实文化底蕴,提升专业精神,体验教育幸福。

二要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进行教育写作。要引导教师将教育写作当成一种教育生活方式,通过开设教师专业成长博客、撰写教育日志等方式学会表达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感悟和理解,真实地记录自己专业成长轨迹。各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手记等结集整理,编印成册,以此来鼓励一线教师勤于思考,敏于表达,笔耕不辍,著书立说。

三要有效引领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必须切实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努力构建“学校重点课题——学科科研课题——教师个人研究课题”等层次分明的课题研究网络。建立完善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制度。专家指导小组要对本校各类别课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指导,了解各课题组课题研究开展情况,帮助课题组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要以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引导广大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行动研究,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四要以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为焦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所有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诊断课、创优课等,引领教师锤炼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行为,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五要努力打造教师团队,有效实施同伴互助。各中小学要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积极开展团队研修活动,通过举办教师论坛,组织教学研讨、案例分析、集体备课、业务竞赛以及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名师带教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六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平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建立校园网站,并与“湘西教师网”实现链接。要充分利用《湘西教师网》和本校网站,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并逐步实行电子化备课和数字化办公。引导和鼓励中心完小以上学校45岁以下的教师在本校网站或《湘西教师网》上开设博客,定期撰写自己的专业成长日志、叙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推介自己的专业成果。

七要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合理的评价,并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与教师参加“十二五”继续教育考核结合起来,按照《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给予教师相应的学分登记。

(三)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经费投入是实施“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的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足额安排师训经费,并重点用于“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

(四)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应按照本校制订的《教师专业成长考核评价方案》,通过“教师自评——团队互评——学生参评——校长导评——专家审核”等多种方式,对内本校所有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划完成情况进行系统考评,并与教师的年终考核和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结合。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要注重发展性,体现多元化,要有科学而详细的指标体系,强调激励和导向功能。严禁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专业发展考核的唯一指标。

龙山县召市小学 2011年6月10日

附:

龙山县召市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行动计划”

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长:石绍明(该行动计划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校“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具体实施)

副组长:陈方志

张小军

李顺高

成员:李志芳

石绍奎

向冬云

黄玖英

二、专家指导小组:

长:方弟虎(具体负责本校“教师专业成长计划”的各项工作)

员:罗

彭芙瑾

9.教师自主发展中的行动学习 篇九

一、教师的自主发展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动力:社会现代化要求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求教师素质现代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涵:教育的自主发展也称主体性发展,是指作为教师自身专业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表现出自我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

教师自主发展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发展要依赖外部环境。自主发展是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学习者,是基于工作现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决定和自我评价的自觉主动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学习。

二、行动学习的内容

1971年英国物理学家、管理学家雷格·瑞文斯教授在《发展高校管理者》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动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行动学习理论用公式表示为:。其中学习(能力)、结构化知识、Q=质疑能力。P代表的结构化知识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在不确定环境下,提出具有洞察力的问题是行动学习的核心;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是行动学习的直接目标。只有将结构化的知识与质疑结合起来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后人在瑞文斯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拓展。马夸特在公式中加入“实施G”,戴维在公式中加入文化“I”。由于行动学习是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注重反思和体验,强调团体合作和交流对话,因此行动学习理论逐渐成为西方一些国家在教师培训中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三、行动学习的方法

行动学习的本质是通过努力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找出行动的动机和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

1. 成立小组。

行动学习首先强调行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选择目标创建解决方案,组建多样化的小组。

2. 问题导向。

问题必须是与小组成员关系密切的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列出行动计划,由问题陈述者采取行动。

3. 主体介入。

行动学习属于体验式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是行动学习成败的关键。参与小组的学习者必须主动在思维、情感、行动的深度上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

4. 反思质疑。

这是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习者通过对过去行动和经验的反思,提出问题,形成建设性意见。

5. 团队合作。

强调行动学习是一个团体合作的过程。学习小组具有学习交流、激发思考、澄清问题、提供支持和批评意见等多种功能。

6. 专家引领。

以“争议问题”为载体,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结构化的深度团队对话,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有新的指导方案提出为止。

四、行动学习的功用

首先,有助于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反思意识是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观念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反思意识一直没有被激发出来。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从以往经验中进行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反思意识就能得以唤醒与形成。

其次,有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教师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师已有的教育实践中,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的。行动学习把个体的直接工作体验与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促使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

最后,有助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教师的自主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应是学习型学校。其特点一是相互支援和帮助;二是分享价值观与愿景;三是集体学习与实践;四是提供支援性条件;五是分享实践经验。在专业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可能性源泉,通过对话和共同探究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

五、行动学习的实现

首先,明确行动学习的动机是内驱力。行动学习作为高层次的智力活动,只有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其次,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行动学习小组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相互信任、安全、可靠的环境氛围并形成组织文化。

10.教师的再发展行动计划 篇十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2011—2013年)

白水县白水中学

2011年3月

白 水 中 学

“出名师 育英才 创特色 上水平”

三 年 行 动 计 划

(2011—2013年)

白水中学是一所县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始建于1940年,是渭南市唯一一所山区省级标准化高中。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本地的扎实推行等因素,日益加大了社会各界对优等普高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本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的科学发展。在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校今后三年应当由单纯的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优质发展期。据此,我们通过进一步统一思想和认识,理清了学校基本现状、找准了存在问题。并将通过制定白水中学“出名师 育英才 创特色 上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推动学校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一)成绩与优势

1、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师资结构得以改善

近年来,我校着力加快发展,扩大规模,通过多方争取资金,勤俭办学等措施克服种种困难,突破了县域经济对高中教育发展的瓶颈约束。目前,学校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居全市前茅。高标准的现代化操场和设施一流的学生餐厅礼堂已投入使用。校园总体布局科学合理,教学设施居全市前茅。学校现是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陕西省文明校园,渭南市示范高中,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实验学校,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陕西省奥赛优胜学校,陕西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和先进单位,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实验项目学校。基本解决了本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状态,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泛,探究意识强,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逐年上升,学生参加各类素质教育大赛多次获奖。健全了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形成了生命教育分层系列主题活动。整合各类课程资源,逐步构建了生命教育系列拓展教材。

4.探索教学策略,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

2007年开始,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我校推进和不断深化了各项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实施新课程为核心任务,与此同时,还尝试推进了管理改革、评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

针对山区县城的教育现状,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学校提出了“白中没有一个普通学生”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全面的特长生助推方案及学困生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注重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5.开展校本研究,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学校注重校本教研,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针对本地林果业的发展的现状,在学生中开展了林果栽培的校本课程。仓颉文化、汉字文化浸润之下的民俗、书法等校本课程都得到了学生的欢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发展学校特色,艺体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我校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努力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拓宽了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空间。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并成立校园广播之声社团、文学社团、各个体育专项训练队等等,活跃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的各种才华得以展现,信心得以增强;校报校刊为师生搭建了心灵沟通的平台,师生共享教与学的感受、经验与成长的喜悦。

7、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校友资源。

白水中学人才辈出,校友中有科学家、省部级领导,地市、县级领导若干人,许多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为家乡、母校争得了荣誉。办学成绩赢得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成为白水县以及周边地区的金字招牌。

8、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大发展。

学校已建成校园宽带网络。通过信息技术日益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师教

高中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制度建设滞后,德育教育质量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5、校本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类课程发展不平衡,总体说来,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研究和管理较为强化、到位,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相对较弱,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培育、发展、突显学校办学个性特征上缺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效果不够明显。部分特色学科建设尚停留在学科竞赛获奖层面上,缺少系统、完整的发展计划。

6、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我校教师经历课程改革,已基本接受和认同先进的课改理念,并转化为自身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逐步建立,并涌现了一些优质课和优秀教师,但就教师整体而言,发展还不平衡,先进理念和教学具体行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堂教学改革还任重而道远。

这六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和突出困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应对和解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常规管理,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学校稳定,校园和谐,群众满意。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让教师在成功中享受幸福,让学生在发展中得到幸福,让家长在满意中体验幸福。巩固成果,解决问题,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国家和省、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工作原则

1.坚持育人为本,着力解决问题。围绕质量,从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着力破除制度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坚持因校制宜,鼓励大胆创新。针对本校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突出应用,富有本校特色。

3、2011目标:

①分期分批对教师再进行新课程全员培训。

②按照316工程目标体系和新课改要求完成功能部室建设,完成多媒体进教室。

③落实教学管理考核方案,强化教职工管理。④突出安全稳定工作,力争不发生一起校园安全事故。⑤高考二本上线730人,大专上线率达96%。

五、主要措施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争取支持,用足政策,多渠道加大投入,坚持把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当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手段,以加强学校安全为保障,站在新起点,确立新目标,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用足用活政策。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多渠道争取投入,要用足用活政府给予的政策。争取得到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在资金投入、财政拨付、开学收费、学生资助等方面将学校行为与教育局的官方行为相统一,得到全社会广泛支持。

(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研究先行,强化培训,坚持把不断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各方面改革,当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上远学洋思,近学杜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培训,不定期聘请课改专家及教学名师来我校讲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化。

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强调规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管理模式,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精细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开展“以文化为主题,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素质、发展智能为目的” 的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培育班级的文化品牌,让学生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对班级的愉悦感,逐步形成认同感。每个班都拥有反映自己班级一致认同的班级文化——班级目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寄语、班长格言、班级班

人文素养。

2、加快骨干培养,优化师资队伍。

(1)建立分层培养计划。制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分层推进计划”,尤其是加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主要通过实施新教师“过五关”活动和“拜师”活动的传统方式,让新手的教学知识有效转化为教学能力,促进其迅速成长;发展期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治学态度严谨的学校资深教师全面指导青年教师成长,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则通过“名师引领研修制”,由校内外知名教师引领,对课例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究,强调反思的作用,促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成长为市、区级名优教师。

(2)提升高学历教师比例。支持青年教师在职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争取有更多青年教师取得硕士学位,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强化班级管理理念、管理技巧、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推荐优秀青年班主任参加省、市培训以及校内交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管理理念新、管理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

3、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错位发展。(1)营造学习氛围。开展教师读书活动,通过读书论坛、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沙龙活动等载体,促进教师间学习互动交流。

(2)打造学习型团队。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建设,开展教研组、年级组发展性评价,制定教研组、年级组建设标准,开展优秀教研组、年级组的评选,从团队发展目标、凝聚力、研修质量、贡献业绩等方面对教研组、年级组进行评价,促进教研组、年级组自主性和创造性地发展。

(3)完善“研课”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教研组内、校际间、与专家互动式的研课,不断丰富研课的内涵,拓展研课的外延,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进行年级组校际间、与专家互动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研讨。

(4)建立反思的四个视角:个人自我反思、学生参与反思、同事帮助反思、学习理论促进反思。提高课后反思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师资队伍建设五项课题的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

探索科学的学习和教学对提高学生效能的作用,促进教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并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教学变得高效,使学生学习变得高效。

(四)完善硬件建设

1、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设施,为教育教学科研第一线提供优质服务。

2、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3、加大安全防范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总之,近三年是我校教育教学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三十万果香人民对优质高中教育的强烈期盼,面对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为关键环节。继续实施“梯次推进、内涵发展、整体提升”战略。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全市一流,省内知名的东秦名校而努力奋斗!

11.海门市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篇十一

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业态之一。它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乡村风貌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建设具有“江海风情,田园风光”的休闲旅游城市,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深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建设”。到2018年,培育形成1个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1个南通市级乡村旅游集聚区,2个省级以上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个五星级乡村旅游区、5个四星级乡村旅游区、15个三星级乡村旅游区,全市乡村旅游项目年投资额达到3亿元。

(二)发展原则。特色化体验。鼓励各乡村旅游区根据自身实际,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增强游客参与体验,各自形成发展特色。产业化发展。主题农业公园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鼓励其发展一项特色性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生态化建设。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维护生态环境,保持乡土气息,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项目化推进。

— 1 — 大力推进可操作性强、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乡村旅游项目落地生根。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乡村旅游发展任务。

围绕“江海风情,田园风光”发展主题,增加乡村旅游区、旅游景区(点)数量,提升各区域旅游品质,全力将海门打造成江海休闲旅游城市。

围绕“江海风情”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打造海之门游艇产业综合体、海门港新区蛎岈山航乐公园、花香海永旅游度假区等板块,构建凸显江风海韵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块。同时,深入挖掘江海文化,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余东古镇龙水口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张謇文化旅游景区以及叠石桥国际家纺园景区等板块,构建彰显海门江海特色文化的旅游板块。

围绕“田园风光”主题,打造6大农业公园。以田园风光游为导向,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自然、人文、民俗等资源,融入旅游元素与功能,打造金盛羊庄、开太鱼文化、知了果业、金伍叶生态园、绿海智谷、SS1538等六大主题农业公园。建设一批生态农庄。重点在新常久沿线呈如意状的“羊家乐”田园风光游集聚区内,规划建设鹿鸣庄园、孝德乐、颐生酒文化园、官公渔庄、九龙岛渔村、世外桃源、味之原、王灶河生态农庄等各具特色的一批生态农庄。

根据《海门市“羊家乐”田园风光游集聚概念性规划(2013-2020)》设想,结合乡村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全市乡村旅游在发展空间上,以智谷绿海、星期七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主阵地,围绕“羊家乐”田园风光游集聚区形成星状辐射布局。

(二)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海门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发展上重点推行“农庄+农家乐”模式,优先发展农庄,在其发展形成市场的基础上,带动和激发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从而形成农庄与农家乐协同发展的景象。运营上重点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农户为公司(农庄)提供各项服务劳动力,公司为农户的农产品提供平台,进行集中统一销售。

(三)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以“羊家乐”作为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提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品牌内涵,分类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名片。

1.建设两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加强特色资源的集聚和业态融合,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集聚发展,引导三厂街道星期七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海门高新区绿海智谷乡村旅游集聚区争创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将绿海智谷建成农业示范之地、农事体验之地、休闲旅游之地、户外运动之地和科普教育之地。

2.打造两个休闲旅游度假区。充分放大毗邻长江、位于崇明的地理优势,以“花香海永”为主题,做足生态文章,将海永

— 3 — 打造成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黄海和蛎岈山稀有资源,增强滨海休闲、渔港风情、航乐体验等旅游度假元素,丰富国家海洋公园内涵,打造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

3.创建两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支持具备条件的镇村依托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重点指导常乐镇、余东镇等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4.形成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积极利用农业主题公园、乡村生态、村落风情、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新科技农业、生态农庄、农家乐(渔家乐)等特色资源,培育打造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重点推动金伍叶生态园、金盛生态度假村等创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推动知了果业、开太鱼文化、绿海智谷、SS1538等创建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推动味之原、世外桃源、孝德乐、鹿鸣庄园、阳光农场、思杰农庄、番茄农庄、维景园林、玫瑰小镇等一批农庄提升发展水平,创建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

(四)大力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1.推动乡村旅游公交化。提升乡村旅游通达性和可进入性,建议公共交通将星级乡村旅游区,作为站点全面纳入城乡公交营运线路,方便城市居民和游客到乡村旅游消费。

2.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资源整合,将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计划、水美乡村建设、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农路农桥建设、村镇景观绿化提升等工程,— 4 —

向发展乡村旅游集中的区、镇、村集聚,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美化提升旅游生态环境。利用全国旅游行业“厕所革命”契机,实施乡村旅游区厕所和停车场优化提升工程。

3.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完善国、省道乡村旅游交通标志引导系统设置,规范各地交通主干道通往乡村旅游点的旅游指引标志标牌设置。引导连锁、品牌及地方特色商品等零售、餐饮、休闲服务企业在乡村旅游集聚区和星级乡村旅游区开设网点。

(五)重点打造五类特色产品。

1.江海休闲度假。打造滨江临海亲水平台和休闲娱乐设施,开发游艇、海钓、养生、特色餐饮等具有江海文化韵味的中高端旅游度假产品。

2.乡村休闲度假。充分利用农业、果业、渔业等产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各类采摘园、郊野垂钓乐园、四季赏花地、拓展训练基地、手工工艺房、啤酒屋、乡村剧场等休闲度假产品。

3.乡村特色美食。依托海门河、江、海自然条件和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积极发掘乡土美食,重点培育推广“江海全席状元宴”美食品牌。

4.乡村土特产旅游商品。引导乡村旅游区根据各自种养殖特点,发展形成一区一品的特色产品。注重商标品牌战略,加强包装设计,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海门特色乡村旅游商品。

5.乡村健康养生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养老业、健康服务

— 5 — 业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乡村休闲养生度假产品。

(六)完善乡村旅游营销体系。

1.推进整体营销。将“羊家乐”作为全市乡村旅游对外宣传推广的总体标志形象。加强与旅游电商平台、自驾游组织机构以及市外旅行社的合作,整合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包装推出特色线路产品,进行整体推广营销。

2.打造节庆品牌。围绕“江海风情,田园风光”这一主题,全面整合各方资源,重点培育“叠石桥国际家纺购物游”、“张謇文化艺术游”、“金秋蛎岈山航乐游”、“羊家乐田园风光游”四大节庆活动,进一步丰富内涵、扩大影响,每年定期举办,形成在长三角具有号召力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

3.强化主题营销。围绕“美食、购物、休闲”三大元素,重点组织策划“江海全席状元宴”美食推广活动;举办红木、家纺、特色农产品购物促销活动;开展养生、康体、海钓等休闲度假体验活动。

(七)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每年将“乡村旅游发展研修班”列入组织部门干部培训计划;每年开办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整体服务水平;市旅游、农业等部门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赴乡村旅游发展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发展新理念、新思路。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市商务(旅游)、农业、水利、国土、— 6 —

住建、环保、教育、体育、交通、文广新、市场监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将之纳入本部门的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支持有条件的镇(村)成立乡村旅游工作机构;建立乡村旅游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创新管理方式。市公安、消防、国土、环保、卫计、市场监管等部门,重点对乡村旅游区客房住宿管理,因地制宜出台可行可操作的管理办法;研究出台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管理规范。各地要优先将具有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条件的镇村列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美乡村建设、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建设计划。相关部门、区镇要协同谋事,共同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开发管理人才的培训,推进乡村旅游科学发展。

(三)加强政策支持。一是财政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旅游引导资金确定为1200万元。二是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集聚地区优先布设ATM机,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休闲点提供POS消费终端等电子化结算方式。三是用地支持。解决重点主题农业公园的用地性质变更和每年不少于100亩的用地指标。支持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保障乡村旅游项目用地。支持利用“双置换”的民宅、存量房产发展民宿和其他乡村旅游项目。四

上一篇:大学专科毕业生考研条件下一篇:招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