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2篇)
1.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
实习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就实习事宜甲、乙双方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内容
1、甲方承诺其经相关学校许可,有权协调安排学生到乙方处进行教学实习;
2、实习人数为:以实际人数为准;
3、实习时间:_____个月。
第二条:甲方权利和责任
1、甲方提供的实习生必须身体健康、品质良好、符合实习岗位的专业要求并经乙方认可;
2、甲方实习生应严格遵守乙方的《员工手册》和制度,服从乙方的分配与管理;
3、甲方应保证实习生的实习时间,配合乙方搞好实习工作;
4、实习期未满,甲方及其实习生未经乙方同意终止实习,擅离实习岗位,给乙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5、甲方应及时配合乙方处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发生的任何问题;
6、甲方全面负责实习生的实习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组织纪律、道德诚信、安全工作等相关方面教育和日常管理;
7、办理实习生入职和离职手续,保证实习生的实习时间。
第三条:乙方的权利和责任
1、乙方对实习生进行相关的岗位及技能培训;
2、乙方负责向甲方实习生提供相应待遇:
A、乙方应支付实习生______元/月/人的基本工资,发放时间为每月____日之前发放上月工资,并提供食宿;
B、实习生的工作量以乙方相关规定为准,每月休假____天,如有加班应按规定发
放加班工资或调休;
C、负责承担实习生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工作,对圆满完成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期满后报销体检费用,如体检不符合乙方的要求,乙方将不予安排实习;
D、如实习生有违反乙方规章制度、擅自离职等情况,乙方有权终止该实习生的实习,并通知甲方。
E、在实习期间,实习生应认真学习掌握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如实习生经乙方培训后仍不能达到岗位工作要求的,乙方有权将其退回甲方。
第四条:实习生在实习期间:
1、实习生患病或非因工伤无法继续实习的,由甲方处理,但乙方有权终止该实习生的实习;
2、实习生发生工伤事故,乙方应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甲方协助配合。
第五条:实习结束时,实习鉴定由甲、乙方组织实施考核。
第六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解除和终止实习生实习:实习生严重违反乙方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实习生因病或非工伤不能从事实习工作的;乙方未按规定时间向学生支付劳动报酬的。
第七条:其它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2、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各持一份;
3、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方:乙方:
签字(盖章):签字(盖章):
日期:日期:
2.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二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开展的表现
1.法律保障尚未健全。校企合作政策法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国家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其中又有两层内容: 一是 《 职业教育法》, 这将决定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乃至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工作的认识与行动。然而,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但是并无强制性要求可操作性条件, 这种似有似无、可做不做的实质是国家对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缺失, 导致国家对社会各界是否参与校企合作没有做出明确且强制性的职责权利义务等要求, 削弱了社会各界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在《企业法》与《税收法》等法律中并未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
2.企业诉求难以实现。由于在理论上来讲,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从高职院校获得高技能人才, 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等难题, 培训现有员工, 获得税收优惠,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利益。所以, 当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态度时, 有62%与31%的受访企业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参与校企合作, 而仅有5%与2%的受访企业无所谓与不愿意;当调查企业是否愿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时, 74%的受访企业愿意接受学生实习, 62%的受访企业愿意参加高职院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第一, 缺乏法律保障。如70%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是影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第二, 缺乏利益驱动。主要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 它更多地关心着当下的利益, 而不是什么长远利益及社会责任。而在校企合作中, 企业一定会有所投入, 但却收益有限甚至没有收益;第三, 缺乏安全保障。因此, 29.1%的受访企业无意参与校企合作, 62.8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79.1%的受访企业没有参加职教集团, 66.36%的受访企业没有参加高职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因而, 从宏观上不难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确实“数量较少”, 与理论目标相去甚远。
3.学校开展程度悬殊。目前, 高职院校已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动力是源于国家政策要求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考评而被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还是已经将政策内化于内, 外化成行。前者则是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后者则是积极践行、实效合作。因此, 高职院校虽然都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但是开展程度与取得成效却相差悬殊。究其普遍原因, 一是专业缺乏特色, 导致人才培养不具有针对性;二是科研服务能力相当薄弱;三是教师实务操作水平有限等, 导致企业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究其个体原因则与每所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与社会美誉有很大关系。如非教育主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高职院校相比, 前者困难明显小于后者, 取得的成效也明显高于后者;国家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因为社会影响力远大于非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 其难度既小于后者, 成效却远高于后者;同理, 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程度也大大优于非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所以, 当问及后者时, 他们中有50.37%与22.96%分别认为有困难与一般都有困难。
4.合作层次尚处浅层。虽然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作, 并在实践着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与模式,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校企合作工作仍属于探索时期, 合作形式与模式依然处于最低的浅层阶段, 没有形成系统、深度合作关系。
5.办学质量亟需提高。首先,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一是专业设置与区域行业企业需要不适合。二是培养目标与任职岗位未对接。三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二、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1.建立匹配的法规支持体系。首先, 健全法律体系。 一是完善国家法律。应当包括但又不仅限于《教育法 》 、 《 高等教育法 》 、 《 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校企合作教育法 》 等。 重点是修改 《 劳动法》, 主要是将实习学生纳入《劳动法》保护之中, 对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学生的工伤或意外事故, 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二是进行地方立法。主要指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条例》及其配套的《实施办法》。通过制定地方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法规, 建立政府引导与统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从而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实现制度化、法规化。其次, 提供优惠保障。一方面是对企业的优惠保障。一是税收优惠。要认真执行《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等涉及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奖补优惠。要对企业的付出进行奖励与补助, 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三是形象树立, 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对高职院校的优惠保障。如提供财政投入保障, 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等。再其次, 制定管理制度。主要是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如《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校企合作理事会议事制度 》 、 《 区域合作委员会议事制度》、《校企合作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校企合作工作的保障措施》、《校企技术合作的意见》、《校企技术服务运行与管理暂行办法》、《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的意见》、《校企共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 、 《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的意见》、《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有关规定、《校内实训基地对外服务的有关规定》、《顶岗实习管理细则》、《生产性实训课程考核办法》、《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的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 以规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
2.构建有效合作机构。首先, 政府要提供组织保障。如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政行校企联盟等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以各方共赢为始终追求, 保证各方利益均衡, 共同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其次, 校企要共建合作组织。一是构成主体。无论是政行企校四方模式, 还是政校企或校行企三方模式, 都一定要坚持多方参与, 互联互动的原则。二是领导组织。不仅要由校企双方共建合作理事会, 而且要在各方内部成立由单位领导、职能部门与院系 (车间) 负责人、骨干教师 (师傅) 等组成校企合作机构。在高职院校内部最好成立校企合作处, 由其负责校企合作的规划、政策与实施。三是运行模式。根据不同情况, 可选择市+校+专业模式、集团+校+企模式、校+系+专业模式等, 以适应各种合作之需。
3.不断提高办学实力。首先,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一是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不仅要规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 更要考核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二是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教师的科技能力不能仅用于自身评聘职称之需, 更重要的是必须用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如将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训企业员工、制定营销策划方案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并与其工资收入挂钩。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一方面是教师的理论水平,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实践能力, 同时, 更是二者的有机结合。而目前的情况是在教师队伍中, 既缺乏高水平的理论大师, 也不重视技能高手, 更谈不上二者的统一。所以, 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而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对企业参加合作的吸引力。其次, 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一是科学定位专业。高职院校只有在与政府、行业、企业密切联系, 科学对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查的基础上, 时刻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专业人才需求的对比工作, 才能将“服务社会设专业, 依托行业建专业, 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原则落到实处, 才能做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相一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条件相一致、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操作需要相一致、理论教学与学科前沿相一致、技能教学与企业操作相一致、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等。二是共定培养条件。即高职院校要与行业、骨干企业共同选择实训、师资、教材等条件, 企业则要参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人品教育工作, 真正做到全程“双主体”育人, 以培养适用人才。三是建立专业评审制度。评审人员由校行企三方的领导职能部门及用人部门技能大师骨干教师等组成, 对每批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前都要进行评审, 以确定其技能水平。
4.构建合作平台。首先, 信息沟通平台。一是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沟通信息机会, 弄清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与科技服务项目以及必须注意的事项。二是通过广泛、务实的合作对话平台,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有效就业与企业高效寻觅适合员工的无缝对接。其次, 科技服务平台。一是构建科技发明、评价与转化相统一的机制, 提高对企业参与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吸引力。二是开展校企合作, 促进技术创新,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及成效。再其次, 共建实体平台。一是校企共建企业。主要是高职院校利用场地及技术优势与企业合作共建股份制企业, 满足学生实训实习及企业适当盈利的需要。二是引企入校。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确保学生实训实习及教师挂职锻炼。三是校办企业 (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等) 。有实力的高职院校可以将校内实训基地升华为生产经营性企业, 接爱服务项目, 提供学生实训实习岗位, 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3.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三
一、校企产学合作与高职毕业生就业
1.校企产学合作途径。从现状来看,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研究发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产学合作,可以促进学校直面市场、直面社会,寻求教育与市场的有机结合,而校企产学合作往往可以通过“订单班”等形式来具体实现,以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为例,如图1。
2.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总体来说,高职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其毕业生是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在国外,特别是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普通本科教育并驾齐驱,高职毕业生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在国内,高职毕业生相对好就业,但就业岗位与中职人才的就业岗位有重叠的嫌疑,造成“人才贬值”,而企业在高职院校也没有完全找到合适的人才。鉴于以上种种原因,致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图2。
3.高职毕业生就业与校企产学合作之间的关系。比较图1和图2,不难发现两个看似独立的命题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简言之,校企产学结合可以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很多問题,可以使毕业生、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增进企业与学校的了解,让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更准确;增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促进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工作的扶持力度。
二、基于校企合作基础的高职就业工作的新途径
通过以上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与校企产学合作关系的分析,在此提出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三种途径。
1.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实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按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往往在第三年要到企业实践。此时,借助前期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可以采用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的方式推进就业工作。企业每年都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但考虑培训成本不愿直接录用应届毕业生。此时,学校推荐大量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可以挑选的员工,极大地降低了用人成本。大三的准毕业生通过对口的专业实习,锻炼了专业技能,培养了职业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有可能直接转为正式员工。通过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实现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共赢。
2.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与企业实习一体化。毕业生质量是维系高职教育生命力的基础,也是其就业质量的保证。笔者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到企业寻找,经过调研才能确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是获悉企业用人标准、要求最直接的途径,是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的有效手段。在校企合作中,大量学生先到企业实习,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员工,可吸纳他们成为就业跟踪的调查对象,为调查提供丰富的材料,特别是提供许多有别于非产学合作企业的深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素材,为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3.以校企合作的企业为突破口,深入相关行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往往是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学校通过与该企业进行产学合作,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后,可以收获很多意想不到的成果。如果毕业生被该企业认可,很快会向本行业其他企业推荐,这样就会让学校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碑,提高就业率,同时提升专业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王中林.基于“订单班”基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
[2]王素娟.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6).
[3]陈礼.技术服务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良性循环[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
[4]蔡立彬等.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邬大光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洪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评论,2004,(6).
4.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篇四
唐山海森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利、电力计算机控制产品、机电仪一体化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秉承“科技兴企,节能报国”的理念,为丰南区乃至唐山市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我校与该公司成为了校企合作伙伴,我系电气工程系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而我所带的09电气一班接到了为唐山海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组装该公司产品的任务。
我们此次为海森电子做的是该公司节水灌溉智能控制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企业技术员的指导下我们全体同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步,总结如下:
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实习材料的反复使用,学生缺乏严谨操作的态度;与海森电子的合作使实习成为实战化,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是学生学习到了在学校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提高了动手和动脑能力。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丰富多彩。
三是学生在实践中接触了企业文化,接受了企业管理模式,为今后就业快速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顺利进入社会,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是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到具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上来,真正克服了“黑板上做科研、课堂上搞生产”的产学脱节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对企业有了较深的理解,为进入社会提前做好了心里和精神上的双重准备,学生在生产实习中,不但增强了动手能力,还学到了很多企业的专业知识,我们希望学校跟系里能够多多给学生提供这些实习机会,我们也会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每一个任务,为学校、为系争光。
09 2011
5.校企合作总结材料 篇五
校企合作办学方案随着社会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作为学校办学重要性、必要性的趋势下,我校校企合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学校于2009年12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教务科各专业教研组组长负责制定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学、教务工作,并配备一名专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建设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三、校内强化前校后厂、校企合一,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我校通过不断努力,经上级部门的支持,通过改造、购买等方式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同时通过多方联系与多个本地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四、校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
我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必须配置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方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并取得组织安排实习教学的自主权。为此,学校与北京新世纪金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韶山德胜宾馆、韶山宾馆、韶山华龙山庄、韶山教育旅行社、阳光国际旅行社、韶山高翔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高层管理、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师能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
1、共同打造师资队伍。为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我校将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利用假期送至企业培训学习,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指导委员,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轮训,以及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等方式,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实施“订单”培养。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上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
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技能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
3、企业搭建实习的平台。学校利用企业的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其经营场所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技术管理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韶山教育旅行社录用我校12名学生、韶山宾馆录用17名(从2008年开始与该企业合作),德胜宾馆录用学校35名学生,北京新世纪金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与我校30名学生签订订单协议,校企结合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韶山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6.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六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校企一体化办学总结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办学14年来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内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校企一体化办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办学指导思想,遵循职教发展规律、通过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办学,有效的促进学生就业,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体现,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推动了校企合作办学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运行构架
(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背景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创办于2000年1月,学校开设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在校生280多人。《印象·刘三姐》是由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上亿元创作的全球第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使用演员近700人。从2003年开始,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以桂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实践、就业”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表演人才,保证了演员队伍的稳定和演出质量。
(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内容及运行机制
1、选择合作项目平台,构筑共同利益点
《印象·刘三姐》演出创作历时5年,由广西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梅帅元策划,著名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67名中外艺术家参与创作,经过109次修改演出方案,集漓江山水、广西少
数民族文化、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世界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精品。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合作项目平台,达到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夯实了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良好基础。
2、签订产学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书。校企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制订完善了校企双方负责人制度、学生实训实习管理制度、演出实习常规管理及应急预案、人才培养及员工培训制度、教育教学共同评价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保障了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
3、成立合作机构,共同建立管理组织网络
学校与公司建立健全了管理组织网络,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实行校企合作组织一体化。其中,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总体协调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问题,负责人由校长和公司总经理担任,校长同时还兼任公司副总经理和《印象·刘三姐》艺术指导;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内设专业建设指导机构,总体协调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学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员工培训等工作,由教学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副校长和公司副总经理担任负责人,教学副校长还同时兼任《印象·刘三姐》舞台总监。学校全体教师、班主任围绕育人目标和《印象·刘三姐》演出项目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4、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一体化
在产学结合教育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我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针对企业的需求,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落实到课程
体系的开发、构建、实施和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学制3年,音乐表演专业学制5年,专业课程开设舞蹈基功、毯功、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声乐(民族原生态)、乐理、打击乐(中国鼓、爵士鼓)、天琴、二胡、小提琴等,文化基础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计算机、体育等。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我校一是注重专业核心课与民族艺术特色课结合,使“刘三姐”的民歌,原生态的侗族大歌、民族舞蹈、器乐及广西壮族特有的乐器天琴贯穿到教学中;二是注重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学生白天学习专业课文化课,晚上参加《印象·刘三姐》的实训演出,在校三年,共参加演出1600多场,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相互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注重学生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培养有素质、有文化、一专多能的专业艺术人才;四是注重学生德育教育,通过“管、教、学”一体化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规程。多年来,学校坚持“四会”教育,每星期一晨会,每星期五校务会,每星期六主题班会,演出前安全职业教育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管理上各班配备两名以上班主任,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及各项管理工作。
学校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加大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及能力,每年由学校出资送2-4名教师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现已送“北京舞蹈学院”进修的教师24人,送“北京戏曲学院”进修的教师2人;每年由北京舞蹈学院选派两名教师到我校任教;每年聘请北
京导演对学生进行了4次专业培训,提高了教师专业技能。教学建立常规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考核,通过对教学进度的检查,对教学汇课的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在全国、省、市级大赛中屡次获奖:(1)、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甘榕生老师、潘美号老师指导的天琴弹唱《唱天谣》荣获二等奖。
(2)、在广西第四届(2013年)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潘美号老师指导的合唱《蝉歌、情歌、八月歌》获得一等奖。
(3)、在广西第四届(2013年)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甘榕生老师指导的天琴弹唱《唱天谣》获得一等奖。
(4)、在第四届(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新时代刘三姐评选中,熊雨真、黄燕同学获得“新时代刘三姐”称号。
(5)、在2013年桂林市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独唱”比赛中,甘榕生老师指导的小组唱《小河淌水》荣获一等奖。
(6)、在2013年桂林市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独舞”比赛中,由廖金艳老师指导,熊雨真同学表演的独舞《小嫚儿逗趣》、黄燕同学表演的独舞《踏青少女》均荣获一等奖。
(7)、在2013年桂林市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群舞”比赛中,廖金艳老师指导,舞蹈28班表演的舞蹈《俏花旦》获得一等奖。
(8)、在2013年桂林市“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比赛中,李雀荣、贾慧、诸葛雯、毛春燕四位同学均荣获二等奖。
二、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所取得的成效
办学多年来,我校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学校支撑企业发展,企业支持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校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校企双方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学校方面:自创办以来,公司为学校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完善了学校的设施设备,注入办学资金2000多万元确保了学校的各项开支和正常运转;同时,公司还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师资互聘、提供实训及演艺基地、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就业、教育教学及评价等方面扶持学校,与学校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使学校从企业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较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近年所获奖项:
(1)、每年均获桂林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2)、获桂林市民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诚信单位。
(3)、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校外示范性实训基地。(4)、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上被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自治区文化厅授予 “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称号。
胡庆玲校长获“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民办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全市“渗透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获桂林市“职教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与企业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加强了专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演出过程对接、实训设备与演出设施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艺术专家对接、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深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质量得到广泛认同,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100%。学生就业的方向是留校,各地实景演出基地、艺术团体,报考大专院校,参军等。目前学生主要就业单位有 “印象·刘三姐”、杭州市的“印象·西湖”、武夷山市的“印象·大红袍”、海口市的“大海·印象”、舟山市的“印象·普陀”、登封市的“音乐大典”、泰安市的“封禅大典”、张家界市“新刘海砍樵”、南宁锦宴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等,学生几乎遍布全国所有大型实景演出基地。毕业生担任了各实景演出点的主要角色,有的还担任了演出部门的重要管理人员。用人单位给予学校毕业生很高的评价:“学生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张艺谋导演也高度评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是全国实景演出基地的‘黄埔军校’。”
部份优秀毕业生情况:
03届毕业生 韦翠柳
留校任教,在“印象刘三姐”担任剧务组副
组长
林
灵
考入北京现代音乐学院
04届毕业生
廖金艳
留校任教,在“印象刘三姐”担任剧务组副
组长
余佳美
考入北京广播学院
07届毕业生
陆秀娟、赵荣华
在登封“音乐大典”中担任主角
戚
剑
担任副总经理
08届毕业生
魏滢湾 取得了全国十佳爵士舞明星教练奖金奖
青岛啤酒2012“炫舞激情”10强啦啦宝贝
09届毕业生
付 扬、汤娇娇 在泰山“封禅大典”中担任主角
10届毕业生
雷怡婷、岑启秋
留校任教,在“印象刘三姐”担任
主角
11届毕业生
杨通英
在“印象·西湖”中担任主角 12届毕业生
黎 丽
在“印象·大红袍”中担任主角
企业方面:为保证《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学校成立以来共为企业培养学生900多名,每年培训农民职业演员近200名。从2003年至今,《印象·刘三姐》已成功演出4000多场次,接待观众近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0亿元。公司不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成
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印象·刘三姐》2003年入选文化部编纂的《全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2004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5年获文化部“创新奖”、中国演出家协会“中国十大演出盛事奖”,2008年入选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2010年入选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评选的《首批全国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旅游演出类》。还先后接待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友好邦交国家元首及全球五大洲的艺术家观赏演出。2011年5月《印象·刘三姐》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的无形资产获得了快速增值,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2、职业教育扶贫富民效果显著
学校与企业在发挥职业教育“教育移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扶贫富民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学校招生主要面向农村,大多数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学生到校后采取半工半读以工助学形式就读,实行免费上学。公司向学校提供培养学生费用约1500多元/月·元,用于学生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练功服装费、校外参观游览费、冬天保暖服装费等。此外,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通过演出每月可获得800~1500多元的实习报酬,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2)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每年为《印象·刘三姐》演出培训农民、渔民演员近200名,使他们熟悉和掌握了大型实景演出的技巧,成为新型的农民职业演员。近年来,参加演出的农民职业演员,每月可获得1800~2000多元收入,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现状,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素质。
3、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增强,打造桂林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 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形成了小学校撑起了一台大型精品演出,支撑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拉动了阳朔经济的良好态势。“印象刘三姐”演绎阳朔的“印象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游客到桂林、阳朔必看的旅游文化经典项目,近两年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5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近1亿多元,成为当地致富产业链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印象刘三姐”还带动“阳朔东街”、“风雨桥”、“鼓楼”、“刘三姐民俗风情”等文化项目,使阳朔从旅游的集散地,变为各地旅游部门定位旅游线路的目的地,从而带动了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政通信、宾馆餐饮、房产租赁、农副产品购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整个服务行业的大发展,赐给阳朔1∶5以上的经济拉动效益,为桂林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做出了贡献。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学生、锻炼教师、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反哺学校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了“企业扶持学校,学校支撑企业,校企无缝对接,互利双赢,持续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逐步使学校更具有特色、有优势、有活力,学校得到稳步的发展。
7.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七
首先, 辅导员应该要认识到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方式、方法、重点等与传统学生工作管理的不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存在, 必然会导致社会企业介入到学生大学阶段的教育环节,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不良现象和陋习等等冲突, 都可能会引起学生情感内心上的波动, 和影响到他们对社会、家庭、职业等方面上的认识偏差。因此, 这需要我们辅导员逐步认识到这两种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不同, 掌握工作重点, 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逐步调整对学生思想、行为上的教育, 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心态、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等困难, 以利于他们更顺利地完成整个大学教育。
其次, 做好校企合作下的各项具体学生管理工作。根据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 个人认为, 可将具体工作主要划分为:学生思想管理工作、实习跟踪管理、学生职业规划管理等方面。
加强学生思想管理。一方面, 在不同阶段下做好对校企合作认识上的管理工作。在初入大学教育时期, 可通过班会、班级探讨、电话和QQ等方式, 做好家长、学生对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认识上的赞同;在顶岗实习阶段, 可通过集体研讨、个人座谈等方式重点疏通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上的认识, 帮助解决“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等狭隘世界观, 让他们意识到此阶段对于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益处。
另一方面,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纪律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树立自信、自强的理念。一是组织学生阅读奋发向上的励志书籍, 树立在困难面前不妥协、必胜的心态;二是组织学习劳动法、合同法、公司法、企业管理制度等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文件, 理顺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清晰个人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三是利用班会课等形式做好法纪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法纪观念和安全意识;四是引导学生自教自律, 掌握自我学习、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
加强实习跟踪管理。顶岗实习, 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之一, 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学前教育, 这一阶段, 对于他们来说, 既充满了诱惑, 也充满了对未来的疑惑感。在这一阶段里, 个人认为, 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核心是通过有效手段, 掌握好他们这一阶段的动态, 特别是思想、行为上的变化, 抽丝剥茧, 再继正确引导他们以健康、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落实在具体工作上, 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1) 在顶岗实习阶段, 由于辅导员可能无法及时陪伴学生左右, 因此要发挥学生, 特别是学生干部、党员、集体的作用, 建立学生工作小组, 建立畅通的“学生—工作小组—辅导员”信息沟通渠道与机制; (2) 及时解决或引导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冲突、伤害、情绪波动等困难和问题, 并及时将重要信息向学生科和学校汇报; (3) 做好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诚信、敬业、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向健康、正确的心态和行为上迈进。
帮助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管理。学生个人职业规划管理贯穿在整个学生高职教育阶段, 尤其是在顶岗实习阶段, 学生在该阶段也对个人、专业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也更容易去帮助和引导他们去开展个人的职业规划管理工作。一方面, 让学生明白个人职业规划管理的重要性, 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开展个人的职业规划管理;另一方面, 让学生各自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不断的转劣势变优势, 帮助他们分析或引导他们制定个人职业目标, 编制具体职业规划等;另一方面, 比如可通过班会、班级讨论、高年级学生帮扶带、辅导员与学生单独交流等方式, 推动个人职业规划管理能力。
我校在校企合作上已有渊源的历史, 有许多的老师和辅导员早已开展过相关的学生工作管理,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们应做好相关学生工作管理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工作, 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 同时推进学校向深一层的校企合作迈进。
参考文献
[1]严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04期
[2]陈国梁;李云恒;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4期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 2007, (1)
[4]赵昕;宿林林;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0期
8.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23-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被很多高校接受。以三江学院为例,为了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适应服务外包经济需求,在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信息产业服务外包人才,三江学院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着力于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探索了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共建方案,即从大学课堂到工作岗位之间建立校企合作桥梁,实现由理论知识教学到实际社会需求无缝过度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向企业输入所需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长期的人力资源供需协作关系,实施“嵌入式软件人才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相互融入、融通。
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学生在校企共同培养中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对工作实践的有效性,了解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带着目标去学习往往会提升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不仅对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出要求,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相匹配,否则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应及时改革和调整学生的管理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应这一模式的学生管理道路。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新探索
(一)校企合作形成创新的学生管理机制
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必须明确管理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学工系统,而且从学院的角度出发,全院的行政系统都应是实施学生管理机制的主体。各级院领导应充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做到职责明确,体质健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尽早的进入企业学习。相对来说,学生在校内的时间缩短、在校外实习时间变长,使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大。笔者所在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推行学生工作辅导员制,同时,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都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为了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其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紧密结合,开始实施主要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参与学生管理制度。有了这项制度的保障,辅导员与主要任课教师经常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便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学生管理机制不能忽视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想法,需要朝着个性化的道路发展。学生自我管理并不是指学校和辅导员对学生不再进行管理,而是学校通过宏观调控,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当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学校和辅导员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学校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总体上控制和把握学生管理工作。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思想的转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企业的生活,适应社会。
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联手设立各种奖学金,组织各种优秀学生的选拔比赛等。鼓励学生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结合校内课程学习成绩,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确定;优秀毕业生可优先被企业录用;实习期间由企业考察选拔储备管理干部人选。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方式需不断创新。由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学校环境,很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因为时间、地点、人数等原因无法正常开展。所以,仅仅通过谈话、沟通等传统方式是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的。因此,学生管理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可以辅导员可以定期到不同的实习单位走访、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学生实习生活的情况,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在活动组织上也应根据企业情况、学生时间情况等因素以灵活形式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更应得到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企业应配备专人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教育合力,搭建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校企联手寻求灵活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
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寻求灵活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分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一是要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在实习之前,有些学生可能会对实习不理解,不认同学校的这种安排,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在校园里多学习知识。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踌躇满志,向往社会,向往工作,实习满足了他们开拓新天地的渴望,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实习感到恐慌。基于这种情况,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心理疏导机制,即从院领导到相关教师再到辅导员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耐心讲解实习的目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以更成熟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校期间,应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多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向上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二是要建立心理互助小组。这主要是针对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把去同一家企业的学生编成一个或多个心理互助小组,每个小组定期举行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可以互相倾诉烦恼,也可以共同分享快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避免心理疾病的发生。三是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在实习期间,选择一些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的学生作为联络员,这些联络员通过网络、手机登多种方式将实习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或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四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是多方面的,包括辅导员、相关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的沟通;辅导员与企业实习学生的沟通;企业负责人与学校负责人之间的沟通等,及时解决学生碰到的心理难题。五是健全实习结束后的心理辅导机制。学生结束实习返校,辅导员及相关教师可采取总结报告、座谈讨论、个别谈心、评比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实习,搞好分析总结,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这样,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三)校企文化融合尝试新型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手段
校企合作模式必然会带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学校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改进。学生在学校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接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果做人。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可以参照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委,以企业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班长)负责制”,参照企业特点进行班级CIS策划,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班级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三、结语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创新,积极利用企业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也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改进传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式,勤于探索与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适应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傅淑燕,裘旭东.“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学生工作研究与实践——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2]匡翠芳,邹平华.“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0,29.
[3]孙朝阳,杨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
[4]吕善广.努力做好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工作——“驼峰”学生思想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
[5]陈彪.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2).
[6]张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
[7]杨建,仲昭慧.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
9.城建设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篇九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长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我国土木工程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基地,鉴于土建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结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从1997年开始,城市建设学院即在土木工程专业实施了“产学合作,工学交替”教学改革试验。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和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应用型土建类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开展校企合作,是我院专业建设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将能大力增强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院坚持按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与外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两种模式,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近些年,我院陆续与荆州市建委、荆州市规划局、荆州市城建培训中心等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同时,我院还与中建三局、中建钢构、荆州市规划院、荆州市建设工程管理中心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开展两种合作模式,学院积极地吸纳社会有益资源,拓宽学院的社会渠道,从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的共同需求和利益出发,建立校企、校地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合作内容及取得的成绩
我院通过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双方合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人才培养
我院根据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在诸多合作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并定期安排学生开展体验建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同时,借助外界资源,我院也加强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例如2017我院新建 成了工法展示区,帮助学生了解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及流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此外,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更好地发挥地方及企业在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学院成立了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专业建设进行研究、咨询、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的途径和措施;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并对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评估等提出建议。
通过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层次多维度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且通过给学生提供体验建造、顶岗实习等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大学教育的又一项重要职能。我院开办的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具有建筑工程、城乡规划、市政道路等多个资质,此外我院还建设有荆州市开放实验室“BIM技术中心”,通过整合学校的有利条件和外界的优质资源,我院加强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积极承当并参与了多项工程建设,如沙北新区规划、一医住院部工程设计等;同时,我院还积极组织安排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把设计研究院作为实践基地,构建了“基地实训-设计研究院”模式,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实训。
通过深化学校与地方和企业在工程实践上的合作,学院增强了实力,提升了平台,提高了声誉;通过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合作双方与地方经济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双方的长足发展和持续提升。
(三)青年教师培养
青年教师培养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可以给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更高的平台;让青年教师去生产一线锻炼,不仅能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而且青年教师掌握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也会助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效益提升。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研发,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专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思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合作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同时,也可以加强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提供平台。
三、关于校企合作的一些建议
校企合作要立足本地,面向发达经济区域,辐射全国,校企合作的企业应是在各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此外,校企合作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加强:
(一)对已挂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校企合作单位,要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制度,并做好记录,了解校企合作信息(包括合作内容、模式、进展情况、顶岗实习情况、招工信息等),实现资源共享。
(二)推行劳动就业引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三)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部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10.校企合作对外服务总结 篇十
校企合作对外服务总结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改革要实现五个对接即职业教育要对接产业,职业学校要对接企业,专业要对接岗位,课程教材要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工作过程。2013年我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学校工作计划中提出的校企合作要有起色,学校与接企业深度融入,专业对接地方产业,人才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学校要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合作企业要成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企业现场专家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实践“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公司实习+正式入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与泌阳县宏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联胜进出口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深度合作,实现联合培养。各企业专家参与制定校企合作教学方案;开设专题讲座,植入企业文化;完成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真实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选拔合格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根据综合考核聘用合适的学生为正式员工。形成专题讲座+在校专业课学习+公司实习+正式入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专题讲座+考核、组建‘订单班’+在校专业课学习两年+公司实习一年+正式入职”的培养流程,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2013年上学期“订单班”学生通过正式进入企业或公司实习,在公司实习半年时间内学生稳定,生活工作愉快,深受企业好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
二、与泌阳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泌阳县松海图文广告中心、驻马店市天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一)由企业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企业实习和学校专业技能模块教学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二)我校共派出近千人次多名指导教师带队到这些企业为期3到6个月的教学顶岗实习。行政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先后20多人次到这些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与一线工人技术人员交流进行调研了解计算机行业各工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相关知识要求、职业素养、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过程,企业文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管理过程,及现场“6S”管理标准及要求。为下一步我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基本技能都有较大提高,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劳动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顶岗实习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企业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三、校企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
高技能培训
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拓展技能培训的领域和项目,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积极服务我县产业群;探索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长效机制。为计算机从业者提供高技能力培训共1500人,学校已成为我县培训基地。
11.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十一
关键词:医校工作站;校企合作;教育改革
一、内涵解读
我校护理专业以“医校工作站”为载体,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制”,对接岗位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原先院校分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医校合作站专兼职教师的带教,达到学校教学与护理岗位对接。合理安排见习实习教学任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实施中更加科学、合理,进而强化护理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提高就业率,服务地方经济。
二、创新点
1.资源共享,校生企共赢
学校稳定开发临床教学资源,医院从工作站获取学校教学信息,进而提出所需技能改革建议,以获取知识完善的护理后备人才。医校合作站承担学生见习实习组织、指导和协调校院的功能,密切校企合作,推动护理专业学科发展能及时更新。培养合乎医院要求的人才,最终达到“校、生、企”三方共赢。
2.校医文化融合,共育合格人才
医校工作站融合学校及医院文化于一体,以最佳切入点用学校文化和医院文化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深刻感悟“救死扶伤”。“人文关怀”等医德,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为技能熟练、医德仁心的合格人才。
3.理实一体,学校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
工作站在学生见习实习期间,对学生的教学完全理实一体。学校有计划地将部分课程放入工作站中进行教学。同时,学校在教学改革期间,悉心听取工作站意见,做到学校教学与岗位无缝对接。
三、工作方法和程序
1.组织架构
成立由学校和医院共同组成的医校合作站工作组,并依据组织架构选派双方职员。制订《医校合作站实施方案》等计划,对各科室轮岗做统筹规划。
2.校企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共建医校合作站
3.以医校合作站为中枢,规范见习实习流程
(1)岗前培训、全程跟踪。学生进入实训医院后,先由医校合作站教师进行岗前培训。(2)定期检查督导。合作站处有详细的见习实习记录,并且教师通过操作区监控设备,对于学生操作情况可以做到随时掌握,及时发现学生的操作误区,记录,并当天反馈,督促学生改进。(3)评价反馈。医院带教老师在屡次纠正不了学生不规范技能之时,会及时同工作站老师进行沟通。
4.加强学习,打造一支优秀的护理专业校企合作“医校合作站”师资团队
一是学校每学年每所工作站派出一位联系教师。二是医院由教学科或护理部派专人负责工作站的管理。三是组织专业任课教师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对见习和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培训。同时专业教师对下临床参加实践有认识、有重点,明确实践目的、提高实践效果。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及特色实训教材。
5.建立由学校、企业参与的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在进行学校、医院、学生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改革十分重视医校合作站的意见。根据医校合作站反馈意见,修改评价内容。
四、成果、成效及推广
1.主要成果
建立一支医校合作站的“教师+护理人员”的优秀专兼职教学团队。通过医校合作站的锻炼,教师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建立校企共建共管校外实习见习教学工作机制。医校合作站长效稳定推动医院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老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2.主要成效
实现了“校、生、企”三方共赢。“学校赢”:“医校合作站”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带动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改革,促进护理专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专业办学吸引力明显提高。“学生赢”:学生的技能训练得到较大改观,其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在就业过程中校医工作站的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层次高于其他实训基地学生。
3.成果推广情况
医校合作站在我校护理专业试点获得了成功,参与建设医校合作站的校外实训基地正在扩大,并且合作的深度正在加强,护理课程的设置更加反映出医院所需实际。我校对合作站的创新形式十分认可,倡导全校学习医校合作站,目前专业也在医校合作站的示范作用下探索工作站形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筹划。工作站在自治区内树立了标杆作用,赢得同类学校的认可,目前已经有多所区内的同类职业院校来我校参观交流。
五、体会与思考
医校工作站作为我校探索校企合作制的成功之笔,体现出我校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准确把握。教学环境的深入发掘,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安排的重组,使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高了就业率和薪资待遇。医校工作站的推广,对于职业教育是更具特色的推动。
参考文献:
崔永华,高迎爽.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05).
12.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 篇十二
从2011 年起,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分院按照学校专业建设思路,与陕西国防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紧密联系,先后建立了 “兵器第845 厂校企合作工作站”与 “宝塔山校企合作工作站”,工作站采取共建共管的模式运行,学校投入资金、人员,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及人员等。目前,化工学院以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1 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机制
以陕西国防职教集团为平台,通过调研及论证,构建 “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着力推进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打造双师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过程共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协助; 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期间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协助; 校企共建的针对企业产品的课程,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责任共担: 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以及顶岗实习期间的企业生产、质量、设备管理、安全、校企形象和企业文化等负有共同的责任。
利益共享: 校企双方在技术科研、仪器设备、软件资源、各类人员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共享资源。企业对共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的技术研发成果及专利等方面具有优先选择和使用权。
校企合作工作站组织机构图见图1。
2 校企合作工作站职责
开展课程合作: 企业凭借对行业发展趋势、对产品、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理解,帮助学校共同构建以职业岗位群为参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共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开展实训合作: 校企联合进行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室、实训中心的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和学校一起研究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技能实训项目,并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经营活动融合进去,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得到锻炼,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教培合作: 学校凭借自身师资、场地的优势为企业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企业凭借自身技术、设备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或派驻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外聘兼职教师长期驻校指导。
开展科研合作: 发挥学院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科研开发,参与工作站所属企业科研课题研发,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锻炼教师科研能力。
共建保障制度: 校企共同建立合作及运行制度,如 《 × ×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章程》、《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专兼职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管理规程》、 《校企合作科研管理办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等。落实校企双方责任,监督人才培养实施过程,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可持续实施。
教师与企业融合: 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校培训专业教师,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的先进理论和技术; 教师深入企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到生产现场观摩、到企业挂职上岗,增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能力; 同时学校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定期到校开设技能专题讲座,把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行业新观念、新设备、新工艺及时传授给专业教师,推动和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高。
学生与企业融合: 在企业提供的生产实习实训中,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来验证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的认识、熟悉和接受企业的文化、经营理念、生产经营以及管理过程,逐渐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规范。
3 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
3. 1 学生驻站学习
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化工类专业安排为期4 ~ 8 周的驻站学习,一般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学生驻站学习采用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根据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的 《入站学生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联合实施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通过 “真实岗位情境”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岗位需求实现真正结合。
3. 2 教师入站锻炼
学院统筹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定期赴工作站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兼顾驻站学生理论教学授课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青年教师大多企业经历较少,在企业里面,既当教师又当学生,通过挂职锻炼,使教师对企业的生产组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有了深入了解,工程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3 校企共建专业及课程
从校企合作工作站所辖行业或企业聘请专业带头人、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面指导和参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行业或企业技术负责及管理人员了解行业发展方向,熟知所需人才的知识及能力要求,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评审,对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专业改革发展、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会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能保证专业的良好发展。
3. 4 开展订单培养
学院根据工作站所辖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相关针对性方向课程,适当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学生意愿,实施 “订单”培养。学校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操作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毕业前学生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企业根据其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和考核结果择优录用。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满足了企业发展对专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且还将促进学院整体就业率,全面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3. 5 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联合进行实习实训合作,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室、实训中心的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和学校一起研究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技能实训项目,并把企业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经营活动融合进去。同时,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生产现场作为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得到锻炼,做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3. 6 校企应用研究与开发
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带领学生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但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及专业教学的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体,只有自身具备不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断创新和学习的能力只能在教学研究、技术研究以及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中使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
4 结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他们不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者,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他们的价值在于准确判断产品的技术难点和改进方向的同时能够将 “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良方面。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业、行业等共同营造出一个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工程教育环境[4]。
我院基于校企合作工作站模式仅仅是众多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一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施环节还需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像联姻一样,需要有一定的认知、情感、法律法规和社会与政府的环境协调等因子的作用以及这些因子有机结合的作用的支持[5]。
摘要:为适应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学校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实践了一种新的基于校企合作工作站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站为纽带,校企共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优势,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文探索基于校企合作工作站模式的人才培养,从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机制、工作职责及实际运行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机制,校企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樊恭烋.产学合作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992(10):37-39.
[2]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主编.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60.
[4]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1-63.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范文】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10-19
职中校企合作工作情况汇报12-01
校企合作申请09-09
校企合作模式11-17
校企合作模式下06-12
校企合作框架协议08-29
校企合作策划方案11-16
市场营销校企合作07-27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合同08-26
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