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端午情

2024-10-30

悠悠端午情(18篇)

1.悠悠端午情 篇一

它也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一个传承民族精神、寄托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将划龙舟和吃粽子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屈原的楚国大臣,他忠于楚王,但却不能得到任何重要的职位。楚死后,屈原投奔汨罗江为国捐躯。之后,普通人划船去寻找他的尸体。他们还往河里扔汤圆,以防止河里的鱼和虾吃掉屈原的尸体。时代变迁后,船变成了龙舟,赛龙舟成了端午节人们的娱乐活动。糯米面团逐渐演变成粽子,粽子已经成为我们端午节的必备食物。

既然是端午节,你不能错过龙舟比赛。在电视机前,我躺在沙发上,盯着屏幕。在比赛现场,发令员下了命令,龙舟比赛开始了!我看到所有的运动员都用细桨划水,奋力向前,不时溅起水花。仔细观察,他们的额头上仍然有豆大小的汗珠。每艘龙舟前都有一名鼓手。鼓手们正在使劲击鼓,为他们的队伍加油。“咚咚”的声音在比赛场地回荡。不一会儿,两条龙舟就超过了其他的,直奔目的地。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艘龙舟终于率先冲向了终点线。现场的观众欢呼起来。我被这嘈杂而温暖的场面感染了,不禁欢呼起来。“五月五日,端午节。龙舟比赛,击鼓。”此时此刻,这首流行活泼的歌谣在我心中响起。

端午节,我妈妈在厨房忙着包粽子,散发着清新优雅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帮我妈妈收拾行李。不一会儿,我的手上就有了绿色的芦苇叶、白色的糯米和新鲜的猪肉。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小心翼翼地把猪肉切成长方形,然后放进锅里。妈妈轻轻地撒上腌泡汁,用手搅拌几分钟。搅拌之后,一股气味扑面而来,让人流口水。我妈妈把它放在保鲜盒里,而我把粽子叶放进锅里,在水里煮。当它软的时候,妈妈会把它刷干净。这时,我正集中精力洗米。洗完之后,母亲捞出米饭,控制水分。接下来,我们把米饭混合到腌泡汁中,腌泡半个小时。最后,我兴奋地把猪肉包的粽子放进粽子柔软的叶子里,牢牢地包好,用绳子捆住,一个热气腾腾的粽子就做好了。看着这个粽子,回想起刚才做粽子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已经体验到了端午节的快乐!我打开芦苇叶,闻到一股清香。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半以上。咽下后,我不禁赞叹道:“嗯,真好吃!”多甜蜜啊!

又是一年的正午,把我沉重的思绪带到遥远的年代,“在修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会上下寻找”。当我困惑的时候,屈原的诗句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龙舟节,传承不朽的民族精神。

2.悠悠端午情 篇二

——题记

出生在偏远山区的我,思绪总是飞向繁华的都市,那里的一切,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幸福。升入初中,如我所愿:我跟随着老师来到理想的幸福之地。

我以为,我会很幸福,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的确,老师们对我很好。凡事,总是先考虑我的感受,的确,我很幸福!

可是不久,幸福褪了色……

考试,总是拿不到第一,我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老师们也不再那么在意我的存在,我,也不再那么优秀……

我们之间,也不再像从前一样;有说不完的话;止不住的笑;有时,甚至如同陌生人一般,一个星期也很难说一句话。所谓的幸福变成了沉默……

我渐渐地学会抱怨他们,很多次,我都有立刻走出那扇家门的冲动,一去不返,他们,不会成为我的牵绊。

也许,是上天对我的眷念吧,那一天,我确定以及肯定:我要留下来……

学校组织一场“励志感恩”的报告会,那一段话,一直在脑海中回响:

“老师,当她选择这个职业教育时,就决定了一生奉献于它。她爱她的学生,所以,她无怨无悔。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熄灭时,是谁还在批改作业?当夏日炎炎,烈阳高照时,是谁还在指导学生训练?当冬日来临,寒风刺骨时,是谁还在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上课?是他们,是深深爱着我们的老师啊……”

我呆住了,早已潸然泪下。眼前,浮现的是老师的一句句问候、一声声叮嘱、一次次鼓励……此时此刻,记忆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珍宝,不知不觉间,老师竟为我做了甚多事,而我,却连对他们说声谢谢的勇气都没有,他们的心是否也曾流泪?

老师,对不起!过去,我太吝啬、太自私了,因为我怕——

我怕那一份爱拿出来一晒它就会“褪色”,今天,我终于明白:爱!永不褪色!

我知道:你们的付出是不求索取的,我也永远偿还不清你们的那份爱,但我会努力学习,穷己之力去偿还那份“爱的利息”。

简评 :“憧憬——失落——抱怨——感悟——回报”这是一条成长道路上的心理历程,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抓住心理的变化过程给读者展现了自己的懵懂无知到幡然醒悟再到懂得感恩成长的轨迹,“长大”并不只是身体的成长,更是心理的成熟。同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增添了文章的文采,用心极真,用情极深。

3.悠悠异乡情 篇三

兰州有个蓝蓝的天

1990年,17岁的我头一回出门打工。给我们带路的是做服装批发的一位同乡,我们叫他三哥。那时候的我,就像一只刚刚丰翅的小鸟,蠢蠢欲动、跃跃欲试地想往外飞,顾不得山高路远,顾不得亲人的依恋,仿佛远方有一块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我。

正月二十四日,我和几个同伴从武昌火车站出发,沿陇海铁路途经河南、陕西,整整42个小时的车程,才到位属黄土高原的甘肃省兰州市。三哥租的房子在兰州的市中心,离东部市场只有几站路。虽然兰州是甘肃的省城,在90年代初,高楼大厦并不多,随处可见用黄土泥砌的房子,院墙内一般由三五间房组成,门前用一块白色的布做门帘,木格窗用一层白纸糊着。我们刚来的那会儿,总有些人用手戳一个窟窿,学电视剧里的情节来一回偷窥。每一间卧室的屋顶都有一个长长的烟囱,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不高,大部分人还在用火炕和煤球炉取暖,那些长长的烟囱就是用于排烟。

兰州的天气早晚温差很大,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晨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坐在炕上吃西瓜。说的就是当地的气候。我倒觉得兰州的一天像江南四季分明的一个缩影,只是少了一些春花秋叶的验证而已。三哥说,这里的冬天,气温会下降到零下十几度,早上起床倒一点开水洗脸,挂上毛巾不到两分钟就结了霜花。这种景象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过,但看看三哥那满脸的冻疮,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说,雨洗过的天空才会特别的蓝,但兰州很少下雨,天却出奇的蓝,而且时常有风吹云跑的景象,如果能够平躺在一片草地中欣赏这般美景,那真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享受,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风往往夹着沙子,吹散了我本想停下来欣赏美景的欲望。就连我从老家带来的那双白色的护士鞋,穿在脚上的时候还是白白的,洗后晒在窗台上,干了后却变成黑鞋子。想想北方那些身材高挑的女子,如果不是这样的风沙吹毁了她们的美白肌肤,她们那种自然纯朴的美,丝毫不比苏杭的美女逊色。

到兰州一个星期后,三哥才正式开始上货。因我是刚学艺出师,车工不熟练,我车的货比别人少,三哥虽然没说什么,三嫂却骂得很难听,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总是盯着我,每次我盛上一小碗饭,就不敢加了。有一天,为了赶数量,我一个人车货到了天亮,本以为这样三嫂会夸我几句,谁知,三嫂大骂了我一顿,说我浪费电。我躲在被子里直抹眼泪。又不敢哭出声来。姐姐们劝我说,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管,以后要学乖一点。她们所说的“学乖一点”,意思就是三嫂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就算骂错了,你也得听着,不许不高兴,更不许哭。那段日子,只要三嫂不在,谁要是提到“妈妈”,所有的人都会忍不住趴在缝纫机上大哭。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只要能回去,再也不给这些私营老板打工了。

所幸的是,在兰州,我只呆了三个月,前两个月由于高原反应,我几乎每天流鼻血,刚刚适应过来,三哥又打算改行做其他生意。三哥说,他几个月来没挣到钱,只能给一张火车票送我们回家,付不出工资。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又喜又悲,喜的是终于可以脱离苦海,悲的是几个月的辛苦打了水漂。和我一同去的姐妹一共有8个人,买完车票只剩下10块钱,根本不够我们8个人的餐饮费。两天两夜的火车,我们只买了一包瓜子。到了武汉已是晚上10点,回县城的车早已收班,那晚,我们几个人在汉阳汽车站候车室的角落里蹲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用买瓜子剩下的钱买了几个馒头,扛着沉重的缝纫机头,狼狈不堪地踏上了回县城的车。那情景,那心情,我想,只有有过相同的经历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这之后的好几年,我都不愿出门打工,直至那年的一场大水之后,武汉的经济市场开始萧条,我才又动了打工的念头。

深圳像一件艺术品

1997年,我第一次南下深圳。我在老家坐汽车到湖南岳阳再上火车。由于当天的票已售完,第二天,我上了一辆闷罐车,是用货车临时改装的,长长的车厢没有窗口,车厢的地板上横七竖八地挤满了坐着、躺着的打工者,没有乘务员,没有餐饮服务,只有旅客疲倦的鼾声和火车的轰隆声。又过了一天,火车到站,我在洗手间里洗下了一脸黑泥水。

深圳的繁华与热闹让我仿佛不小心坠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我有些惊恐,但又对这个新鲜而美丽的城市充满了幻想,特别是走在宽敞干净、繁花似锦的深南大道,让我第一次舍不得扔下手上的一粒纸屑。那种感觉,就像珍爱一件艺术品,不忍让自己的癖习破坏她。

深圳市内环境优美,但开销大,初来乍到,手上钱不多,所以,我在关外平湖镇找了一家制衣厂上班。在服装制作方面,我的基础很不错,做了两个月的车工之后,我跳到另一家制衣厂做了半年的样衣工,年底,我又顺利地跳到另一家时装厂做指导工。我还带了一帮老乡进人我们厂,湖北水乡的妹子个个都精明能干,那一年,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仅得到了老板的认可,还挣了不少钱回家。第二年开工的那一天,全厂车工返回率不到30%,我组上的车工却全部到位,这让老板特别赏识我,我也因此受到了厂长排挤。厂长以我组上的人都是老乡,不好管束为由,要我调组。我手下的这帮人都是我付出很大的心血亲手培养的,我坚决不同意,后来,经理出来调解。说你有能力哪里都能做。我想想也有道理,就答应了。

我新就任的那一组大部分是平时很难管束的员工,手艺不错,但就是很中跩,稍微指导有误,他们便会群起攻之。我做事向来都是对事不对人,不管是谁,我都按章办事,如果是我自己的错,我绝不推脱责任,自己承担,如果是厂方的失误,造成员工利益受到了损失,就算是丢掉工作,我也会全力帮他们争取补偿。和下属同心协力共同进步,是我为人处事的准则。这群平时很挑剔的人,在我的领导下一团和气,生产成效明显提高。

第三年开工,厂长竟然又把我调到新开设的组,培训新员工。厂里有那么多指导工,为什么只有我频频调组?明眼人都说,厂长是给小鞋我穿,如果不听他的安排,以后别想有好果子吃。我明白,有些你不能改变的事,就得学着适应,除非你真的不想做这份工作。我到新组后的第三天,我原组上的车工开始罢工,要求厂里调我回去他们组。能得到手下员工对我的拥戴,比得到老板对我的赞赏还让我欣慰。厂长后来没办法应付,找我商量对策。我想,如果我回去,厂长一定会觉得没有面子,以后把所有的“垃圾单”(工价低的生产单)往我组上发,那我岂不连累了这些工友?我又想起了经理的话:只要有能力,在哪里做都一样。我说服了原组的老员工,留在了新组。

我的这种做法令厂长感到意外,他真诚地对我说:“以前我做得不对的地方,你不要放在心上。你在新组好好做,我会向老板推荐你做我的助理。”我并不向往做厂长助理,但这三年来所受的委屈,在这一刻已经得到最

好的补偿。

和我同宿舍的两位指导工都是厂长的老乡,并且关系密切,自从厂长对我的态度有所改变之后,她们时常在宿舍里含沙射影地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她们说厂长喜欢靓妹,好单都留给我做了。这些语句听起来好像是玩笑话,但听多了,总觉得不是滋味。多年来,我早已厌倦了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我真的累了,很想摆脱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圈,进入更高的打工层。我想,只有再去深造,才能改变这一切。

2004年,我还来不及在深圳这件艺术品上画上优美的一笔,便辞去了那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脱产到江西自修。

厦门,景美人更美

2005年,我终于拿到了服装板型设计专科文凭,分到了有海上花园美称的厦门,从事服装板型设计。

人生就像一只无足鸟,只有不停地飞翔,才能拥有美好的天空。当梦想在我的努力之下一一实现的时候,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在厦门集美区灌南工业区外,公司给我租了间套房,那里住的都是本地人,每天上班,我都要从他们的门口经过,有些年过古稀的老太太精神爽朗,虽然不会讲普通话,但每次碰到我总会咕噜几句,我知道,她们是向我问好,便也点头微笑。如果碰到她们吃饭,见我路过,那些老太太就会举起手中的碗,示意叫我吃饭。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特别感动,这里古朴的民风,让我这个漂泊异乡的女子少了许多对故乡的牵挂,有时候甚至忘了自己是一个外地人。

和本地人接触不深,但我对当地人的习俗很快便了解一二,热心的工友们告诉我,若有机会去本地人家里吃饭,一定不要把鱼翻过来吃。如果有客人不知道当地的习俗,把鱼翻过来吃,那天东家要做的重要事,就会取消。也许是忌讳这一点,这边的酒店上的鱼大多从鱼肚中间切开,鱼头朝上摆成“人”型。

2006年5月,我有幸参加同事的婚宴。女方是本地人,喜酒就摆在女方家。在酒席上,有几位妇女头上都扎着一朵小红花。我不明白,都那么大年纪的人了,还什么花,而且都是红色的。后来问朋友才知道。这些戴花的都是女方的亲戚,那些花虽然都是红色的,但花型却不同,一种花型代表着一种身份,当地人一眼就能看出那个戴花的人和摆宴席的主人是什么关系。

我在厦门一呆就是两年。2007年3月,家里打电话催我回去,说帮我找了一份工作。在外面打工10年了,早已为人母的我却没有尽一点责任,为人子女,我也没有尽一点我该尽的义务,我决定结束漂泊的生涯回老家发展。和家乡那边的老总谈好之后,我向厦门这边的公司递了辞呈。同事们热情地挽留我,但还是留不住我归家的心。

那天,公司派车送我去机场,我莫名的想哭。’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让我舍不得离开?是闽南古朴的民风?还是公司对我厚重的回赠?我说不明白。飞机起飞的刹那间,眼泪终于从我的眼角滑落下来,我仿佛不是归家的游子,而是正要远嫁的姑娘。

武汉,留不住我温热的心

飞机准点到达武汉天河机场,老总的车已在那里等我多时。回到市区后,老总请我到酒店吃饭。席间,我向老总了解他那家公司的情况。我想,假若老总为人处世和他的企业跟他所说的差不多,那我就算回来得对了。

第二天一早,我还没来得及回家,便按老总的意思直接到公司上班,赶一批很急的货。

我在那里做了一个星期,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中途除了吃饭的时间就是上班,晚上回到宿舍,累得腰酸背痛,连想买一份夜宵都没劲。躺在宿舍窄小的木板床上,想起在外的日子,我心里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特别是听到宿舍的同事说他们去年的工资还没有到手时,我有点后怕。但是,老总花那么大的心思接我回来,就算这里再不好,我也打算做一年半载再说。

星期天,儿子到公司来看我。晚上加班的时候,我跟保安打了声招呼,带他到办公室去。那小家伙玩了不到半个小时,就说要到外面买东西吃,一去两个钟头都没有回来。透过窗户,见外面正下雨,我赶忙去找,刚出门,就见小家伙站在公司外的墙角淋雨,原来是保安把他挡在了门外。

我摸了摸儿子湿漉漉的头发,心里很难受。走南闯北这么多年,不管是在深圳还是在厦门,虽然公司都有明文规定不许小孩子进入车间,但对这些常年不在父母身边的小孩,厂里都会网开一面,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跟父母相处,更何况,在这间厂里,我是老板亲自从机场接回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技术人员,不属于车间那一块。那晚,我整夜未眠。和之前相比,我的工作量多出了一倍,工资没多不说,还没有保障。原本是想在家可以多和孩子相处,这么长的工作时间,看来,这个愿望根本不可能实现,再加上我所学的专业在这里没有条件让我发挥。也许是我太冲动了,也许是一种必然,我选择了离开那家公司。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不适应老家的这种冷冰冰的环境了。

晋江有个热心女孩叫冬寒

4月23日,我又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我心里依然很矛盾,难道我真的要在外地打工一辈子吗?车厢里正在播放那首《弯弯的月亮》:我的心充满忧伤,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儿时的村庄,还唱着古老的歌谣……听到这里,我的眼泪“涮”的一下子冲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6点到达福建石狮站,我把行李寄存在司机那里,赶到离车站不远的一家公司考试,下午又赶到晋江一家做品牌服装的公司考试。由于坐了一晚的车,下车后又接二连三的考试,考试完毕已是晚上9点多,出了门,东南西北我都辨不清了。幸好那家公司的一名员工留我到她那里住一晚。那个女孩叫冬寒。在外漂流了这么多年,曾经热烈的心,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中早已经变得冷漠,或者说接近麻木。大家都很独立,仿佛谁与谁都不该有太深的情谊,但那一天,在举目无亲的晋江,那个叫冬寒的女孩让我感触很深。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一颗容易受伤的心,这些年,我竟然丢弃了很多本不该丢弃的东西,比如对他人的那份热情和真诚。

两天后,接到两家公司的聘用电话,我选择了晋江那一家,不仅仅是那里待遇好,而是那里有打工妹冬寒的热情。只可惜,在办入厂手续最后一次签名的关键时刻,老总因为忙,抽不出时间看我的资料,要我等两天再来。那个技术总监告诉我:4月30日给你消息。

4月30日,我等了整整一天,石狮那家公司又催我过去,我要求推迟两天。一直等到5月2日,晋江那家公司还没有给我消息,3号一早,我便到了石狮那家公司,刚办完入厂手续,晋江那家公司便通知我上班,可是,我已经没有那份心情了。在电话中,我对负责人说:“我很看好你们的公司,但是,不重视人才的公司,对我又有什么前途可言呢?所以,我选择了另外一家公司。”虽然我能理解这也许是五一假期造成的误会,但有些心情,不会因此而改变。

我心甘情愿选择石狮这家公司,环境、待遇虽然都比不上晋江那家品牌公司,但这家公司的老板对于我这个“人才”考虑得很周到,各方面都是按我的要求安排。可笑的是,到了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人事行政部要求我把身份证交上去,三个月再还给我。这下我有点懵懂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有招工压身份证的事?这样的厂我坚决不进!我没和老板打招呼,拖着行李就离开了。

在我去厦门的路上,我收到老板发给我的几条短信,说他们那边的厂都有压身份证的习惯,大家都一样,也就没有人提出异议。我的离去让他知道了这一厂规的不妥,现已作修改,希望我能回去上班,他们公司很需要像我这样的人才。但这一切对我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我并没想过要改变一位老板。

4.悠悠母校情 篇四

高三(1)班耿贵强

匆匆三年,似云烟,一触即破,似红茶,品过后嘴中仍留有淡淡余香;似梦境,终究有梦醒的一天,但不能忘的便是那比天高、比海深的悠悠母校情。

回首时

当八月的细雨还在丝丝下个不停,我们便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走进了母校的怀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红红的花,绿绿的树在淅淅沥沥的雨滴中更显得生机勃勃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也在欢声笑语中熟悉起来。在这里,我们将开始一段新的人生征程,于是我们也悄悄地在心底里下了一个鸿鹄之志。

回首中,我们开始明白:是母校给了我们又一个人生长跑的起点,是母校给了我们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这一刻,希望在这里萌芽,激情在这里点燃,腾飞的双翅将从此展开。

经历时

忘不了每一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忘不了每一位同学的热心帮助;忘不了我们迈错脚步时老师的细心的指引;忘不了朋友们在赛场上大汗淋漓的场景。

渐渐的,渐渐的,我们发现原来不是每一条鲤鱼都能越过龙门;不是每一只丑小鸭都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我们的人生航船迷失了方向,失落和痛苦不断的冲击着我们幼小的心灵,我们的位置在那里呢?就在我们灰心丧气时,母校没有将我们遗忘,她为我们派来了一

位心灵老师,她告诉我们做不了鲤鱼就做小鱼小虾,成不了天鹅就做一只普通的小鸭,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收获。于是我们又恢复了信心,找到了前行路上的启明星,又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经历中,我们也渐渐的明白: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母校一直陪伴着我们,也默默的支持着我们,与我们同乐,与我们同悲,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展望时

六月的高考已在召唤着我们,我们已是羽翼渐丰的雄鹰,千锤百炼的青峰,挫折,我们已不再害怕;洗礼,我们更加从容。三年来,母校给予我们太多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母校,回报每一位辛勤教导我们的老师。

悠悠三年,再回首,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熟悉;再回首,母校的一砖一瓦是那样的亲切。情谊无价,母校的情谊更是弥足珍贵,悠悠母校情,滴滴似水恩,将成为我们心中一个永恒的鸣奏曲。

评语:

回首,经历,展望。每一个时段都留下美好的回忆,每一个时段都浸透着母校融融似水情。小作者饱含浓情,感恩母校。从文字到结构,无不体现小作者的写作功底,结构紧凑,语言生动、感人。

5.悠悠菊花情 篇五

罗琼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境贫寒,也就念不上书。但好运降临在她身上:一个从城市来的`老师,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环境,来到山村教书,她知道了罗琼的家境后,就决定免费让罗琼读书,这个人,就是长着一副慈祥的面庞的――张老师。

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罗琼一大早就起来,准备去学校上学了,山里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美好:秋姑娘来到田野,迎接她的稻子弯了腰,笑着欢迎她;果园里的果实成熟了,沉甸甸的,挂在树上;还有那小鸟,似乎在进行唱歌比赛――那声音是那么动听。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片烂漫的野菊花地,罗琼看了,想:张老师也不就像野菊那样吗?不需要人们太多的付出,就能看见那一朵朵绽开着,露着笑脸的野菊花吗?想到这里,罗琼跑到野菊花地前,挑了又挑,看了又看,终于摘了两束金灿灿的花准备送给老师,因为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采到了两束花,罗琼心里十分高兴,但也想起那以前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有多少个夜晚,张老师为了让自己成绩提高,进行了多少次家访;为了早点让全班同学改完作业,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如今张老师刚满四十岁,却看见头发上有一些银丝,张老师为了我们操碎了心。

不知不觉中,不知罗琼已经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窗前,罗琼轻轻地打开窗子,发现办公室里没有人,她知道,张老师一定是去山的那边接学生了。这座山路十分难走,到处都是杂草丛生,而且如果下了雨,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倒,从山脚望上去,这座山,不仅高,

而且还有一点儿陡,最快都要用一两个小时才能过山。但是,张老师为了学生们的安全,每天起早贫黑,爬过山去接孩子们,多好的老师啊!一阵读书的声音打断了罗琼的思路,往办公室里看,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地球仪、墨水盒、笔筒,旁边的日历还写着:9月10日,中国教师节。张老师昨晚一定是熬夜了:桌子中间放着一本夹着钢笔的教学参考书,作业本上压着一副老花眼镜,罗琼看到了这一切,眼眶里噙着泪水,小心翼翼地把一束鲜花插在张老师的笔筒里,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6.悠悠母校情作文 篇六

四年级时我第一次当上了班长。每当我喊“起立”或“稍息、立正”时,我就特别地自豪,特神气,惟然有一副当官的架势。不过当上了班长,也考验了我,锻炼了我,让我能够大胆冷静地去面对事实。

五年级时我第一次登台演讲。那次毕竟是我第一次参加比赛,特别紧张、激动,不过有了同学们和老师的鼓励,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次让我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别人的教诲与鼓励。

六年级时我第一次被落选了。那也是一次演讲赛。老师要求先在班级里进行,选出代表去参加学校的。这次我特别骄傲、自信,因为我有经验呀!而且那次的比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一个惊天霹雳,我落选了。唉,骄傲是成功的天敌,我明白了。

六年级的风雨桑沧,我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多数个第一次中我长大了,我明白了。六年的酸甜苦辣,我在童年的海洋里漫游着。母校,我今天的辉煌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学校的辛勤培养,那悠悠六年的深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7.悠悠师生情深深教育梦 篇七

人生路漫漫,总有风雨时。十六年了,每当我陷入迷茫时,您的话语总在我耳畔响起,像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使我鼓起勇气继续向前。那时的您,和蔼可亲,总是为了学生废寝忘食,每天不厌其烦地利用休息时间帮我们温习功课。记得有一次, 我没有按时去上课,第二天走进教室,悬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您没有责怪,摸摸我的头,亲切地问:“怎么来晚了,老师都等半天了,昨天的几何题都会了吗?”望着您鬓角的白发和弯曲的腰背,我的心头顿时充满内疚与感动,因为我是故意没有来, 因为我是想要放弃,可是您却还在一如既往地为学生操劳着,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知生莫若师,您一定是看出了我的心事,在那些日子,总是不断鼓励我,像个慈祥的父亲给我信心,给我力量。“你是个坚强的孩子,加油啊! ”、“老师相信只要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我的心中也总是充满感激,面对您的坚持与信任,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也就是在那时您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处事,您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般扎根在我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使我在心中升起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也要成为您这样的人。后来我毅然选择了师范院校,选择了一条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

“世上独有父母亲、人间最重师生情”。十几年过去了,我越发感到师爱无边,师情如山,是老师您让我学会了用宽容对待别人,用坚守鞭策自己。是您铿锵的声音激励着我上进, 守护那一颗颗脆弱又敏感的心灵。是您给了我无限的勇气,使我茁壮成长,顶天立地。是您使我明白了一个师者的情怀———用爱干教育,以德育新人,与生呼吸相通、忧乐与共、风雨无悔,共同创造一个人生的奇迹。

8.悠悠电视情 篇八

小时候,家乡贫穷落后,电视是难得一见的宝贝。1983年,邻村的龙叔用卖两头大肥猪的钱,换回全村首台电视机,12英寸,黑白球面荧屏。小小电视机,羡煞全村人。傍晚,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向龙叔家涌去。30平米的堂屋挤不下痴迷电视的村民,龙叔只好将电视机搬到屋前的空坝。晚上七八点钟,电视剧开始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黑压压挤满整个院坝,上百双目光齐刷刷盯着那小小荧屏。站在后面的村民够不着,只好踮着脚跟、伸长脖子翘首观看。淘气的小孩子干脆爬上大树,坐在树杈上,从高处向下俯瞰。当时的电视节目很少,信号不好,电视画面经常出现雪花斑点,龙叔就一直站在电视机旁,不时地转动天线接收信号。但这丝毫不影响村民们的兴致,大家仍津津有味,乐此不疲。

我和小叔是电视迷。每天晚上6点过吃饭,早早地赶到两里外的龙叔家,抢占前面的位置,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电视机画面出现“再见”,我和小叔把电视机按钮转上几圈,确定没有任何电视节目后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一个寒冬的夜晚,雨下得特别大。我和小叔看完电视后回家,我走前面,小叔持手电筒在后面照亮。路过陡坡,我朝一处明晃晃的地方踏去,不料趟上一滩积水。我一个趔趄跌到10多米深的坡底。我的身体被划出多处伤痕,衣服被雨水淋湿,夹杂着刺骨的寒风,我冷得直打哆嗦。那个时候,我多么渴盼自己家有一台电视机,免去“奔波”之苦。

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咬咬牙,拿出在砖窑做砖三个月的收入,换回一台从城里淘汰下来的二手电视机。父亲将电视机从场镇一路扛回家中,那股高兴劲儿不压于看到满野的丰收。刚买回电视机那阵子,我基本上足不出户,成天守在电视机旁,过足了电视瘾。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们生活不断改善,家家户户都盖了楼房,电视机逐渐走进每一户寻常百姓家中。短短十多年时间,山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家中的电视不断升级换代:从黑白到彩色,从十几英寸到几十英寸,从球面荧屏到平板全高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后,电视节目由几个台增至数十个台,网络电视也成了村民们的新宠。广大村民坐在舒适的家中,通过电视了解天下事,搜索致富信息。电视,拉近了山乡与城市的距离,也拉近了村民与城里人的观念差距,村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幸福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悠悠电视情,恍如一梦中。在电视的变迁中,我们感受到近年来农村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感受到了山乡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9.悠悠淮扬情作文 篇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是个精致的古城,从南到北,以为很远,却转瞬即至。古城的韵味,一点点,都在垂柳的枝条,运河的涟漪里,那些亭台楼阁,都带着风霜的注脚,你走过,仿佛只是一转头,就是数百年。

有时候,你看着这个很小,却让人目不暇接的城,你会以为是《核舟记》――整个城就好像一处微缩景观,或许很小,却很用心。

最有趣的是,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处处都是典故。

马路中间随处可见白色的围栏,里面是几百年的.文物――文昌阁、银杏树……不远处,可以轻易找到史公祠、朱自清故居……偏偏还有最让人向往的园林。

原来,一个城市最可爱的地方在于,文化。最有气质的城市,一定是一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市。而在扬州,正是如此。

个园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它是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作。院子的雅致精巧,假山石的奇形怪状,竹子的各式各样。你走进去,沉在安宁的时光里,总会想到,要是能让自己住在这样的园子,该有多好。因为从来没有哪种地方,能像这样让你有穿越时光的感觉。哪怕只是坐着,不远处的九曲桥、回廊、池水、游鱼,也可以让你忘却俗事。那些青竹,也都是高而直的造型,挺拔地直冲天空而去,不弯腰,不妥协。

旧诗云: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说的是竹子,喻的是人。朱自清也好,史可法也好,都是站直了而不弯腰的人……

10.悠悠母校情散文 篇十

初春的天空格外晴朗,耀眼的阳光深情地含着微笑,挽着暖风在运河两岸轻轻地飘荡。运河水自由自在地泛起了涟漪,拥抱着两岸那秀丽的风光飘向远方。岸边那枯萎的草丛里,冰封的沃土渐渐苏醒,露出它那湿漉漉的脸庞,一些草儿也悄悄地探出了嫩绿的脸蛋儿。一些爱漂亮的姑娘们又穿上了久别的裙装,向人们展示着亭亭玉立的靓丽的身姿。运河西岸的通州区第三中学的少男少女们穿着春季校服,欢快地、雀跃着涌进温馨的校园,又像鸟儿那样从校园欢笑着飞向四面八方。

我漫步在运河畔,看着眼前那动人的情景,不禁思绪万千,心情荡漾,霎那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校园,回到了那令人留恋的岁月,回到了那充满墨香的课堂。

1971年初,我从民族小学毕业,进入了位于女师胡同3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源头北岸的通县三中校园,校园是那样的古香古色,展现着迷人的风韵。学校的前身是19创建的京兆女子师范学校,1963年改为通县第三中学(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第三中学)。学校大门口的门楼犹如脸上布满沧桑的老人,始终微笑着迎来送往,不知迎来了多少学子汲取丰富的营养,不知送走了多少学子走向成功的辉煌。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青砖大瓦房的四合院,在院子中央北侧的大教室门前卧着一对儿铁狮子,它俩是那样的笑容可掬,和蔼慈祥,专心地聆听着朗朗的读书声和那大槐树上古钟的悦耳声响。穿过四合院往东走,再穿过大礼堂就是我们的教室。那一届,我们共有十二个班级,每个班有56个学生,一班至六班在学校北院上课,七班至十二班在礼堂旁边的教室上课。我们一九班的班主任是沙一凤老师,初二以后换了张启科老师。教我们的老师先后还有张学思、王文华、旋瑞珍、古平兰、陶希贤、田晓夫等等。在教室的东边是宽广的操场,操场上有单双杠、吊环等健身器械,还有沙坑、篮球场、足球场。

在操场的北侧,一个小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那里,给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从春季开始,湖面的冰悄悄地融化了,湖岸的垂杨柳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渐渐蓄起了长长的披肩发,在微风吹拂下,那细细的柳丝轻轻地荡在湖面上,犹如亭亭的少女在梳洗那秀美的长发。一些鸟儿围着小树林载歌载舞,飞来飞去,跳跃着欢唱着。一些青蛙也大着胆子从水面露出头来欣赏着优美的风光,时不时地欢叫着从水中蹦到岸上,又从岸上跳到树林和草丛里,有些腼腆害羞的在水面探了探头又游向水深之处。无数的鱼儿在湖面尽情地游荡,层层的涟漪画着圆圈轻轻地飘向湖的岸边。北侧湖面上还生长着田田的荷叶,托举着朵朵璀璨的荷花,那荷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像初恋的少女,含情脉脉;有袅娜绽开着的,像美少女穿着的白裙,靓丽耀眼,微风过后,湖面到处弥漫着荷叶荷花香。蜻蜓们禁不住诱惑,也来媲美,纷纷从湖水中的枯树枝上爬到树上,悄悄地脱去了盔甲,换上了靓丽的时装,在湖面上,在操场上翩翩起舞,自由地飞翔,时而在湖面上频频点水,与湖水甜蜜亲吻,时而又展翅在操场上空翱翔,时而又飞过围墙,到运河感受那微波碧浪,感受那河水的芳香。冬季湖面结冰以后,许多同学都到那里滑冰玩。抬头北望,巍峨的通州塔屹立在不远处,塔影波光,映衬着美丽的校园,祝福着学子们在学海畅游,在运河两岸茁壮成长。

初一下半年,每天清晨,在学校简陋的大礼堂里,许多同学在范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踢腿、劈叉、练功,后来从老师那里得知,学校成立了芭蕾舞剧团,天天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芭蕾舞剧《白毛女》,高年级同学王亚非和我都住在回民胡同38号院,她和杜璐义饰演白毛女A、B角色,同年级同学刘连芳饰演张二婶,同班身材魁梧的武强和许多不相识的校友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每当放学后,我们经常会听到《白毛女》舞剧那优美的旋律和甜美的歌声。不久,在县礼堂召开的全县文教系统表彰大会上,母校为与会的1000多名受表彰的单位和先进教师、三好学生表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目睹了《白毛女》剧组同学们那优美的`、翩翩的舞姿和震撼人心的篇章。剧组成立以后,经常走出校园,为全县各界群众演出了很多场,闻名于运河两岸。那时候,县礼堂紫红色的幕布都是用人工拉,一次去观看县宣传队的节目,我忽然看到右边的那块紫红色的幕布左下方有一块脸盆大小的洞,旁边的人告诉我说,那是三中演《白毛女》的时候,剧中的白毛女把蜡烛扔向黄世仁的时候烧的,后来,我又去县礼堂看节目,只见幕布上的那个洞已经被缝补好了,过了几年,礼堂的幕布换上了新装。

学校的东南角,坐落着校办工厂,每当看着高年级同学身穿灰色工作服从我们教室前经过时,我总是羡慕不已。到了初二,终于盼到了我们班去学工。当我穿上工作服,带着蓝色套袖到北京橡胶十厂参观时,看到了工人师傅们一派繁忙的景象,车间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橡胶味儿的清香。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谭老师的指导下,在校办厂对橡胶十厂送来的氨水橡胶桶半成品进行加工,往氨水桶粘提带,先把带子十字摊在工作台上,刷上120号汽油,据说这种汽油是飞机上用的,然后在氨水桶四个方向同样刷上汽油,等汽油稍稍挥发,桶和带子表面稍微干了一些,用手抚摸不沾手时,再把带子均匀地、对称地粘在桶上,有点类似补自行车带子。氨水桶加工好以后,还要运到橡胶十厂进一步加工。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们结束了学工的时光,又回到教室继续学习,把未来畅想。

初三那年放暑假,学校安排我们年级去侉子店公社学农。班主任张启科专门开了全班预备会议,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我们班学农的目的地是侉子店公社小豆各庄村,去那里要步行,听说距离县城有20多里地。张老师照顾我行动不便,安排我坐村里的手扶拖拉机去。第二天清晨,我和同学们纷纷提着打好的背包来到学校门口,只见那里的背包有十几堆,有的班正往手扶拖拉机上装,有的班已经列队出发了。不一会,一辆手扶拖拉机开到了我们面前,张老师带领同学们把全班的背包装到了车上,然后集合向目的地出发。我坐在手扶拖拉机的背包堆中,聆听着拖拉机那悦耳的旋律出了县城,上了京津公路,又沿着那浓密的绿色长廊向前奔驰,不大工夫就到了小豆各庄。公社和村里安排我们班住在小豆各庄小学教室里,女同学住北房,我们住在了东厢房。我们的任务是每天去掰玉米,砍棒子桔并运到场院。为了照顾我,张老师安排我看宿舍,帮助同学作一些服务工作。一个月后,我们结束了短暂的学农生活,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热情的乡亲们,回到校园的课堂。

在我热恋的母校,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毕业前夕,班主任张启科带领我们三九班的同学到新华大街的丽新照相馆拍了毕业照,这张珍贵的照片,我始终珍藏着。我依然记得,当我们结束学业,最后离开校园的时候,同学们、老师们相互依依惜别,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晶莹的泪光。每次看到那张发旧的老照片,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轻轻捧起它仔细端详,看着照片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一个个灿烂的笑脸,眼前又浮现出在三中学习的美好时光。

11.悠悠古井情 篇十一

井的四周由青石板围成。井底的草随着微风吹起的水波而舞动,可以清晰地数清叶子上的脉络。井水纯净,捧起井水尝一口,甜到心里头。夏天,井水清凉爽口,嗞嗞地冒着寒气儿,冬天水面则热气腾腾。古井虽老,但充满了活力。

井是这个村的命根子,全村人的生活用水全靠这口井。井虽然不大,但供全村人用,还绰绰有余。

清晨,当太阳拉开晨雾的薄纱时,村里人陆陆续续出来了。大婶大娘们,有的淘米,有的洗菜,拉着家常,厚厚的乡音和着浓浓的乡情;赶牛的大爷叼着烟斗,饮毕牲口,扬起长鞭,吆喝一声,幽长的调儿在古井上空飘荡,晨光中,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田垄的尽头。

黄昏,牧童们坐在牛背上,吹着空灵的短笛,踏着夕阳的碎金,从田野里回来,村民们开始熙熙攘攘地淘米做饭,古井边又热闹起来。

当满天的星星登上夜的舞台,古井幽静神秘如同一汪深情眸子,眼中映满了星儿。

日子就这样安宁又祥和地过去了。

有一年,村子遭了大旱,与村民们相依为命的古井也支撑不住了。村民们暗自祈祷,祈祷村子能平安度过这一劫。古井仍尽力地挤出仅有的甘露,滋润着村民们干涸的心灵。

终于,这场大旱过去了,但古井却不能恢复如初了。先前清澈的井水掺了一丝浑浊,喝起来也不那么甘甜可口了。

古井真的老了。它累了,需要休息了。古井的儿女怎能忘却昔日父亲的恩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现在的村民已经在自家的庭院里打出了一口口现代化的压水井。但总有人在念叨:“以前那口井的水可清可甜啦……”

生活中这样的事像浪花儿一样多,一些美好的事物虽已逝去,但它们会成为我们记忆中永恒的点缀。

点评

文章意境优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语言清纯,透着灵气。作者以淳朴而自然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古井绵长而甜美的故事。赏读此文,犹如在品尝甘洌的古井之水。

12.粽叶飘香端午情 篇十二

又是一年端午时, 粽叶飘香, 端午情长。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你了解多少呢?下面, 我将带领大家走进端午节, 看看有哪些有趣的知识!

【端午节的别称】

据统计, 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叫法是最多的, 约有二十个, 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节、天中节等。

【粽子美天下】

就造型而言, 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 就地取材以竹叶来包粽子。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的竹叶, 因为干竹叶包出来的粽子, 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包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 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很大, 有重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 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粽子馅荤素兼具, 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 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 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了。

【我来露一手】

一切都准备好了, 就等“开工”了。我们三人分工:奶奶负责包, 妈妈负责系绳, 我负责把包好的粽子放入盆里。

奶奶先把粽叶拿出两三片, 之后一层又一层地排好放在手心里, 再把一小把一小把米放在叶子上, 左右均匀, 然后再把剩余的叶子边重叠起来, 保证能够把米全部包起来, 不留缝隙。

我也好想包一个粽子啊!于是我央求奶奶, 奶奶同意了, 我真高兴!于是, 我模仿奶奶的动作步骤, 竟然也包出了一个漂亮的粽子!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哇——我竟然会包粽子了!…… (李慧)

今天是端午节, 妈妈要包粽子, 我就在一旁跟着学。首先, 妈妈先把泡好的粽叶拿出来, 一层一层地铺好, 再放上糯米, 接着放上花生、大豆、红枣等, 最后再小心翼翼地包起来。记住, 这粽子要把两个捆为一对, 接着用一根细绳绑起来, 这样就大功告成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来包, 可是不知为什么, 我怎么也包不好, 不是米漏了, 就是线开了……这让我从中有所感悟。原来, 看似简单的事情, 做起来却是真不容易呀! (张艳)

妈妈包完粽子之后, 我把我洗的蛋放进去, 然后我和妈妈把包的粽子也放进去了。妈妈开始烧火, 大约烧了一个小时的火。蛋熟了, 粽子也熟了, 我闻着那香喷喷的蛋和粽子, 忍不住想要咬一口。想着, 我急忙剥开一个粽子, 尝了一大口, 虽然有点儿烫, 但味道好极了!妈妈也夸奖我, 说是我的功劳。

晚上, 爸爸回来了, 我连忙给他剥开一个粽子, 爸爸吃了很高兴, 说我懂事了。 (郑一祎)

(以上学生习作片段由山东省五莲县许孟镇院西小学提供)

【各地风俗汇】

赛龙舟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 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夏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儿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盘扣成绳, 做成不同形状, 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 小巧可爱, 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 据说能杀百毒。端午节时, 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 在小孩儿的耳朵、鼻子、脑门儿、手腕、脚腕等处点抹。据说, 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13.悠悠西溪情散文 篇十三

“西溪湿地水涟涟,几转曲桥忽现。斜倚红梅相伴,含笑疏枝展。”踏上这条林间小径,听古音悠悠,看水流汩汩,怎不是一种江南柔情?望摇船行进,寻宁静港湾,怎不令游人迷醉?初访西溪湿地,一曲菱歌,一湾碧水,陶醉不已;泛舟湖漾,独钓塘边,自得其乐。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沿着小径,当你漫步在曲径悠亭,聆听上一首古典的轻音乐,绝对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一路品味植物清香,一路倾听山间鸟鸣,更是令人意犹未尽。沿路上岸,跨过木桥,邻水架起一艘棕榈覆盖的仿制渔船,船上的一条粗绳牵着水中的渔网,极具野趣。三月摇橹西溪,穿梭在湿地芦苇、水道之间,无论在草滩上漫步,还是驾舟荡漾在碧波上,都会让人神清气爽。摇橹船悠悠驶来,船夫豪爽高歌,和着潺潺的水声,碧波荡漾,令人沉醉。幢幢小楼临水而建,竹林围绕,水波清幽,视野开阔,美不胜收!

往右沿着小路向前,便是梅竹山庄的门坊,探头望去,庄内绿意盎然,错落有致,古朴幽静,竹林柳烟,令人沉浸其间。穿过长长的竹径,来到一户小庭院前,叩响清脆的铁环声,悬挂着“西溪草堂”匾额的门坊应声而开,一个精致的小院呈现眼前。地上细草茂密,篱笆错落,青翠的竹子掩盖起白色的泥墙,好一幅淳朴恬静的农家图!

穿过普济桥,水系豁然开朗。登上码头,走过竹径,茅草浓密的泊庵映入眼帘。整个庄园犹如仙岛泊于水上,周边芦苇丛生,野趣盎然。沿着开阔的水岸,曲曲绕绕,穿过两座小桥方至水阁。西溪水阁静闲有致,古朴典雅,是读书休养的好地方。沿途景域开合,变化有致,屏障掩遮。春日踏青,夏日采菱,秋日观芦,冬日探梅,兴致高涨。岸边时有垂梅探头,“弯腰”垂入水面状似恭迎贵宾,微风中,阵阵沁凉的.花香袭来,不禁叹:江南水乡柔情依旧!

“一曲溪流一曲烟”。这般未经雕琢的西溪,何尝不为游人寻了一处宁静的港湾。江南水乡,是浙江的淳朴,是浙江的清幽,是浙江的柔情!如此的浙江更是哺育着青涩的少年,哺育着清纯的少女。

14.悠悠母校情高中作文 篇十四

高台是坐落在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南临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物华天宝,土地肥茂,水草丰富,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高台当江南”是对高台的真实写照。祁连松柏千古隽秀,黑河清波万古流芳,为纪念红西路军在高台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朱德总司令亲自为烈士陵园题名为“高台烈士陵园”,为高台带来了无限荣光。已故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叶剑英同志也曾在《西游杂咏·高台》一诗中留下了“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的佳句。高台一中——我亲爱的母校,就孕育在高台这片红色热土上,历经六十二年风雨历程,风采依然如故。

一场蒙蒙细雨,使高台县第一中学如茵的绿草赏心悦目,小径边的垂柳婀娜婆娑。在这个有着3200多名高中学生的校园里,听到的是文明礼貌的对话声,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学场面。一中是一个占地面积110亩,绿化面积11380平方米,硬化面积14210平方米,建筑面积2912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实验室均达到一类标准的信息化花园式学校。

身为正在一中就读的学子,我感到无限光荣与自豪,是“文明严谨,求实奋发”信仰、原则和“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我带着一份敬慕踏进了一中的校园,在接近两年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奋进、和谐、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也感受到了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之情。

回首望去,亲爱的母校啊,您一路坎坷,一路轻歌,六十二年杏坛风雨,沐浴锦绣春晖,造就英才辈辈。遥想一九四五年九月,一群有志之士,白手起家,创业维艰,滋兰树慧,丹心一片,才有了今天的高台一中。您曾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沉浮,您也曾在改革的浪潮前迷惘犹豫,但无论如何,您屹立在高台这片热土上,始终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毅然决然地顺应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里,带着坚信,走过了艰难与沧桑,走出了六十二年的灿烂与辉煌,当八千多名学子已经圆梦大学校园的时刻,当又一批学子敲响崇文楼“吉祥如意”钟、跨过“状元桥”、骑上“状元马”的时刻,十几万高台民众见证了母校教学又一次改革的丰硕成果。如今,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议论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长足发展,赞叹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繁荣昌盛,专注最多的是高台一中每年的状元学子,这些无不体现着高台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15.悠悠千载离别情 篇十五

《楚辞·九歌》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有别必怨”,因此,离别的诗大多是悲哀的,并且这些悲哀之情的表达又是含蓄的,往往借助景物来暗示愁绪,烘托思念之情,真是写不尽的相思,说不尽的哀怨。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中,围绕“雨”字,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以叠音词“漠漠”的无声来写船行的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以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的模糊迷蒙,这帆重鸟迟的客观景物显然是打上诗人主观感情烙印的物象,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的悲伤心情。此外像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等诗也很典型。并且在送别诗中有些景物经常运用,于是就有一些景物成为较为固定的意象借以表达离别之情,例如:

一、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在离别诗中常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借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二、明月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以其独有的高远超尘、皓洁宁静受到历代文士的吟咏。在人们心中,月亮是含蓄又意蕴无穷的,是皎洁又婀娜多情的。因而明月则亦往往作为团圆的媒介,被人们借以寄托离别之苦。王昌龄《送魏二》诗中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通过写分别后想象的虚景来表现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孟郊《古怨别》云:“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别后通过月光来寄托各自的离思,这既是对对方的期勉,也未尝不是忠于爱情的自誓;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冶《明月夜留别》:“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是层城。”行人临发,月色弥望,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对月感怀,忽然发现此时此刻月与人竟那样相似:月无声,人无语;月有光,人有情。于是她便想到别后人也将像月一样云水相隔,若即若离。通篇以月烘染,情与景会,景淡情浓。正是因为月亮具有这些特点,所以月成为文人表达离别之情竟相沿袭的意象。

三、春草、碧草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四、离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早期的有些离别的地方,经过文人的多次使用,此后也就成为专用的暗示离别的地方。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送别并非只在长亭、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长亭、南浦就成为表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此外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成了典型的暗示离别的地方了。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意象是送离别诗中经常出现的,如水、春色等,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

但也有些诗人在送别时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离别时的悲苦心情。如唐朝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以“杨花愁杀渡江人”诗句,用重笔抒写愁绪,直接表达哀伤愁怨之情,表现惜别恨别之意。

然而,事有万族,自然别非一绪,因此天生敏感的诗人们虽然大多在离别时是悲伤的,但也有不少诗人在离别时不乏明朗乐观之作,以壮语慰别,表现诗人阔大的胸襟,并富含人生哲理的启示。如盛唐诗人高适诗《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写离别可怜之辞,反而说出谁不识君的壮语,比王勃诗句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所表达的感情显得还要从容大度,所表达的人生的豪迈达到一种极致。陈子昂《送魏大将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唐魏叔伦《送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更将旧政化邻邑,遥见逋人相逐还。”毫无儿女之态,有的只是在送别时表达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还有不少的诗人在送别亲人尤其是在送别朋友同僚时,往往触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往往借别抒怀,并且这种感情是复杂的。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就是借送别之际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高洁品质,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水人格化,写出爱意无限,自有一种遨游山水的飘逸潇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诗人在易水边送别朋友,想到在这里发生的历史故事,不仅为当年荆轲的慷慨入秦和壮志未酬的悲惨结局而感叹,更寄寓自己的一腔磊落不平之气。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则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总之,离别诗的风格多样,而且又都是情深意切。在鉴赏这类诗歌时不但应该注意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该抓住意象的特点探究诗人含蓄的感情,不但要注意诗人对送别者所表达的感情,也应探究诗人自己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送别诗。

16.情深深心悠悠随笔 篇十六

当玫瑰花忧愁,化作昔日的轻风漂浮,落在我脸庞清清的。凉凉的……不知道花儿的悲伤,当晨曦经过,他只是感叹世上,需不知月光后的船浆在泛起圈圈涟漪,留下的只有一片孤寂和悲催。

花之泪的脆弱,不禁感动上苍,飘絮下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磨难,樱花树下的漫漫,你又记得多小。让冬天的薄雾冷霜带给你无极,让往昔带来无数记忆岁月,不期望下辈子能于你邂逅,只希望把你埋葬在我内心的一个黑暗的角落,那里什么都没有有的只剩下我那颗凋零的心。让风的温柔把我带走,不留下一丝眷恋,不留下一点回忆,让我忘记忧愁,忘记时间,忘记花凋零的时候,触到我心灵种种。

风,请赐予我无限的勇气。让我挣脱这时间的枷锁,给我面对死亡的勇气。让我化作那凋零的落花,滋润着他的气息。给我一种只想好好陪伴在他身边的纯恋,像冬天樱花的清洁,不容亵渎的生死。不要玫瑰的热情的烧灼,只想在他身边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让我好好爱他好吗?我不渴求冬天的冷雪能因我小小的私心而垮下,只想他庞大的内心能有我的依稀迷糊朦胧的一个小小小小小小小小的角落。我保证我可以做到只是远远望着他,不会造成他世界的泛滥,风,给我勇气,给我好好爱他一次好吗?风,把我的心连带着我鲜红的`血抽走吧~模糊的不是我的血,是我的眼睛。把我那颗已经不是心的心永远埋葬,这样我就不会再像一个个的梦境萦绕在我那小小的脑袋,让我的血与冷雪的他融为一体吧。玫瑰花的冷艳不是我的现实,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樱花花瓣。

17.悠悠师生情作文 篇十七

悠悠师生情

小学是梦开始的地方,是人生最精彩的 年华,直到即将离别的那一刻,才知道五彩的 日夜原来是那么的短暂,宛如挥手即逝,六年 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换来的却是内心的空虚 。在我奔跑的那一刻,是谁在背后默默地喝彩 ,又是谁在我无助的关口,用那无私的心来保 护我,又是谁帮我用智慧的钥匙开启了人生的 大门。天空上久久的回荡着一个声音??老师。

还记得那个九月,年幼无知的我跨进了 小学大门,对知识充满渴望,罗老师用她那双 手帮助了我,与我共度难关,当时我的点滴进 步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她好似慈母一般精心呵 护着我们,爱和知识融合在一起,一年级,罗 老师,令我终生难忘。

转眼到了二三年级,罗老师走后,尤老 师便迎了上来,那时我正好是淘气顽皮的时候 ,尤老师用严格的制度及时地制止了我的固执 和倔强,当时我也许对尤老师有片刻的不满, 到了长大后我才明白老师对我如大海般深邃的 爱,她让雏鹰在磨练中增强了对蓝天的渴望, 她让钢铁在烈火中不断地烧炼,为我以后的奋 战打好的坚实的基础。二三年级,尤老师令我 终生受益。

时间匆匆,辞别了尤老师后,又一个老 师来迎接我了。那便是苏老师,她让我在舞台 上尽展自己的风姿,塑造真正的自我,她用鼓 励的.语言帮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暗礁,爱凝 聚在那短暂的一刻,四年级,苏老师,让我终 生自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来到 了高年级,这时嫩苗已长成小树,刘老师又来 接待我了,她让我的知识更加丰富,让我的梦 想更加美丽,她是一场春雨,滋润着我心中的 芳草,让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让我对新的四季 充满希望,为我小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 号。五六年级,刘老师,让我终生成长。

18.淡淡翰墨香 悠悠慈善情 篇十八

人与生俱来都有一些某方面的一点天性,而倪雷森的天性就是酷爱书画和热心帮助人。说起书画,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从小一直生活在农村),一直没有接触和学习的机会。直到上了初中,才有一个月一节的美术课,所能学到的也只是简单的“儿童画”。由于对书画的热爱,在平时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总不好好听课,在书本上乱画,记得还会拿着当时很流行的明信片,比着上面的明星图像画来画去。

直到2003年底来北京参军。倪雷森回忆说,记得刚参军的时候面临的也只有训练和站岗执勤,并没有一点接触书画的机会。直到两年以后调到机关,才真正有机会接触到了书画。

当时单位里有一所老干部大学,每月都会有专业的书画老师教授书画课程,从此他也就成了那里的旁听生。这唤醒了他原始的书画兴趣,于是开始在工作之余学习书画,并在别的战友打牌、下棋、休息的时候勤加练习。

为了博采众长,得到行家的指点,他遍访了京城的名师大家。先后拜访中国美协会员与中国书协会员以上书画家近百位,得到过欧阳中石、刘文西、张海、刘大为等诸先生指导。至此,他的画艺大有长进。在与不少名家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常得到一些他们馈赠的书画作品,由此他对书画收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聊到收藏,倪雷森告诉笔者,这些年着实得到了很多书画家的厚爱和支持,他们无条件地将自己的作品赠与自己收藏。只是觉得,将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是自私的,把它们用到更重要的地方,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才是快乐的,才更有价值。倪雷森说,通过寻思,他决定将这些书画作品捐赠给慈善事业,让它们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发挥点实际作用。为此,近几年他便将自己所收藏的部分书画作品,及自己创作的近百幅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助学基金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用于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除此,他还尽自己能力所及,时常向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捐款、捐物。

倪雷森说,2010年5月,我得知中国扶貧基金会开展了一个月捐项目。我的收入虽然有限,但一想到咱们国家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我的心里总是隐隐感到不安,于是我就想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一点定额捐出。随后我就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建了“倪雷森爱心基金”。我觉得这个月捐项目非常好,适合我们每个人去做。

我们每月只需50元、100元,哪怕只是20元,这对于我们来说无非是少抽一包烟、少下一次饭馆、少买一件可能并不需要的衣服。但这却可以帮助那些吃不饱饭的吃饱饭、上不起学的去上学,这甚至会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命运。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够行动起来,尽我们的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与我们一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真正需要帮助的同胞们。

此外,他得知现在很多人因缺少营养知识和观念,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得了很多慢性病,于是他还在业余时间学习营养知识,希望也能借此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的身体。

倪雷森最后十分诚恳地向笔者表示,如有公益慈善活动需要捐赠书画作品的可与他联系,他一定会积极参与。我们都被倪雷森这一慈善精神所深深感动,这位年轻的80后小伙儿,用他的行动向我们诉说着翰墨与慈善交织的温暖故事。

上一篇:单位四风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获得优秀体育教师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