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一
今天听了两节课,一节是语文,吕老师讲的《新型玻璃》;另一节是英语,赵老师讲得《Friends》。在课后的教研活动中,我谈了对这两节课的感受与对“八字”课模的理解。两位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疏忽遗漏,整理出来以备往后教学参考。
1、吕老师的课前互动,问学生:“你准备怎样上这节课?”学生积极发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
2、学生的表现优秀,具体表现在朗读水平高,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能力强,可见教师在平时训练有素。
3、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阅读文本,自主读,快速读,展示读,品读……
4、生生互动到位、有效,在学生读文和回答问题之后让同伴评价,以学生的眼光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对此会更有参与的兴致。
5、不足之处是,在讲解“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句型是,没有讲透这句话正是对新型玻璃用途及其广泛的描述,以至于学生在用词练习说话时,思维单一,放不开想象的翅膀。第二点不足是教师对必要的知识点没有做必要的讲解,比如对过渡句作用的讲解据不甚细致,我个人认为,体会作者的写法应在点滴的学习中领会,而不是在学完课文后教师机械地告诉学生就算学到写法了。不可让“精讲”束缚知识的传授!
6、课前,教师一定要对课件进行恰当的整合处理,否则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可惜的很!
7、相比较而言,赵老师的英语课准备比较充分,从内容上说,图文音像资料样样齐全;从结构上讲,整节课环环相扣,准备(学生心理准备--听歌缓和气氛,知识准备--复习单词)--学习--巩固。值得听!
[《新型玻璃》听课有感(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2.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二
研读了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2.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学时,我紧抓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语句.在这一过程中我重点带领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德国景色的奇丽,接着指导他们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并在感悟这后相机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然后说说:“什么东西可能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他们真正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接着,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来加深理解.最后,我又通过一首小诗《给予》进行总结,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让他们在一种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熏陶和教育.
这堂课上下来,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思路清晰,努力营造轻松紧凑的教学氛围.在学生初读感知时就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重点学习指导“奇丽的景色”的句子,简略地教学“奇特民族”的句子,引导出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再让他们说说身边这样的事例,最后让学生在《给予》中情感得到升华,使整个课堂围绕一个主线设计,板块清晰、简约,营造了一种既轻松又层次鲜明的教学节奏.
二.坚持以读为本.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清醒地认识到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总是会把读放在一边,熟视无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常伴有这个毛病,但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景色奇丽”这一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先从自由默读--指名读-评价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品味,真正发挥了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第一法宝的作用.
三.每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新颖.主要表现在:1.突破了以往从头到尾进行教学这一习惯,我是引导他们先找中心句,再让他们去探索原因,去感悟;2.课堂中不论是理解词语还是句子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心形的板书设计也可以说是这一课堂设计的新颖之处,我把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通俗易懂地诠释在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形里,这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一种感性的教育.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还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尽管在课堂中我努力地让自己自然,尽量做到感情丰富,但始终还是没有很好地将学生的心灵唤醒,一同感受那情那境,并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特别是在评价表扬学生方面,对于学生的表现评价得的方式过于单一,表情也过于平淡,总有一种羞于表达的感觉.
三.尽管课前我的教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上,我觉得我还是缺乏经验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景色奇丽”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在让学生感悟“丽”时做得比较到位,但对“奇”的感悟时却稍有欠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很高兴能有这次锻炼的机会,尽管这次的教学给我留有很多的遗憾,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去探索,就一定会有进步的!
3.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三
授课日期 9月3、4日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和媒体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名言。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代背景。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你是怎样喜欢读书的呢?生表述.(2个左右)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爱不释手……
2、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请阅读单元导读。
交流读好书的意义。
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
3、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揭示课题并齐读。
(1)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语呢?
窃字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选择。
课题中有一个字“记”,指的是一种文体,有记载、记叙的意思,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题目也有出现过,比如:游记XXXX记
(2)简单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个记号,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词语学习。
窃读贪婪惧怕饥肠辘辘支撑腋下哟
饥饿屋檐酸
知趣光顾鼓励暂时
读后分析:
“贪婪”什么意思?(渴求而不知满足)
“腋下”在哪里?(俗称“胳肢窝”)
“饥肠辘辘”什么意思?(形容十分饥饿。)
字形指导:惧、檐、酸、
3、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所以作者说这是:------(怎样的读?)
窃读我们也可以说成什么?(偷读)
课文主要写什么?
4、理清脉络,默读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窃读”这个特殊的经历?
(时间顺序或“窃读”事情发展顺序)
“去书店--在书店--出书店”找一找,分别是哪些段落。
分组齐读各部分内容。
完成口头填空:
以“窃读”为线索,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课文开头先写“我”放学后()赶往(),在那里( )地阅读书籍的情景的记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用( )作为文章的结束。
三、深入学习,感受“窃读”的滋味。
1、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生默读。
交流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3-4名学生读)
(2)那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呢?大家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我们虽然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自己默读1-7自然段,开始!
(交流时,引导学生养成以下交流习惯: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生读句子后再说感受。)
【句段一】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分析: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哪一个呢?
“啊”字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来,读一遍!读出这种惊喜。(指3-4名学生读)
(2)联系上下文,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急切)
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出示整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大家找找看!
从这些动作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说明理由。
指导朗读:从急切到惊喜。
【句段二】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分析: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当你捧着心爱的书,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忘记--;你也许会忘记--;你也许会忘记任何烦恼,这时候的你快乐吗?
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正如高尔基的名言: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高尔基
【句段三】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分析:再度这句话,这些都是什么描写?
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2、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只要有书读她就特别快乐!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她能那么顺利快乐地读书吗?
那么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她窃读的惧怕心情吧!下课!
作业:完成抄写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齐读上节词语,听写几个较难写的:屋檐、惧怕、酸、支撑。校对。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
过渡:下面咱们再来品一品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
二、继续深入学习,感受别样滋味。
1、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
交流:
【句段一】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朗读。
(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预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
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
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当学生想象表达时,教师适时点拨老板的眼神、语言、动作等。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却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4)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大人仇恨。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5)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
简单交流句二、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得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师小结: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2、正因为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度读书,所以作者不得不窃读。作者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窃读时又惊又喜欢,阅读的快乐与心灵的惧怕交融在了一起,幻化为一种复杂而又难忘的滋味,所以作者这样写,读--【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窃读”还有别的别的滋味吗?默读8-9段。
(1)“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简单交流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这都是写的窃读的“苦”。
(2)“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3)“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里,窃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滋味。如果让你来做一道算数题,要在苦和乐之间划上一个什么符号:等于?大于?小于?
4、小结:正因为有读书的乐,所以才会克服那么多的苦怕,即使提心吊胆,即使遭遇冷眼斥责,即使双腿酸麻,即使饥肠辘辘,林海音也对窃读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三、收获巩固,总结全课
1、她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他们的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随机出示名言朗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窃读”的别样滋味写出来?
(1)复杂的心理描写
(2)细致的动作描写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句子。通过这些描写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
(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读书……)
3、林海音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从小就有这样的丰厚的阅读积淀,长大了的林海音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回到故乡台湾,她主编、创办好几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并兼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业余还进行孜孜不倦的个人创作。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其中的一本小说集《城南旧事》同学们课后抽时间读一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让我们也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吧!
从学生的生活导入读书生活,奠定全文学习的生活环境。
第二环节,经过4年的训练,如今只需在难的地方点拨一下,不必面面俱到。
注重培养课堂交流的好习惯。
第三环节,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安排,顺学而导。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适合点拨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下一节课的梳理渗透。
启发学生想象,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感情。
导入原文,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处境及文章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借作者及故事引导孩子做快乐的读书人,落实情感目标。
作业(活动设计) 搜集课外勤学苦读故事至少3则。 延续文本的学习,在拓展中不断积累。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快乐动作描写
惧怕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描写
苦热爱读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以上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集体交流时,需时较长,学生的空间、记忆、概括等能力水平有限 制作PPT,图文结合 电脑与白板结合 非常好,节约了时间,使课堂高效完成。
4.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四
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陶堰镇彩虹庄小学 编写者姓名:吴绍明 编号: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七
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练习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和理解而安排的。
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我安排在了上堂课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所以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已经初步能够利用计算公式求梯形的面积,但理解和掌握只是比较浅的。我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找去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相对应的数值,这样学生才能利用公式求面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先安排些简单的运用,然后再逐渐加深,使学生逐渐掌握,然后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深化。
教学目标 1、 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2、 使学生能够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3、发展学生的测量和计算相结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难点 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事先在小黑板设计好深化题
教学过程 修 改 意 见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通过拼摆和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为什么这里要“÷2”?(板书:在÷2下面做标记)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交流反馈昨天布置的练习十七的第三题。
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一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量一量,算一算。
1、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
(1)、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
(2)学生测量并计算。
(3)交流、反馈。
2、交流上堂课布置的第7题。
三、找一找,算一算。
1、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一学生板演。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m,渠底宽1.4m,渠深1.2m,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1)教师结合横截面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渠口、渠底、渠深的概念。引导出: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学生计算。
(3)交流反馈。
3、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1)教师引导:这个花坛是实际上是一个梯形,要我们求它的面积,那我们必须知道它的什么?(上底、下底和高)现在什么告诉我们了?(高)那我们能找出的它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吗?
(2)小组合作谈论合作,做题目。
(3)交流反馈。
四、考一考,比一比。
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显示出了出色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最出色!
1、我们经常见到的圆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求总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你能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吗?(第6题)
(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
2、你能算出1+2+3+4+……+100=( )吗?
(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
(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这里要让学生重点讲讲思维过程,也就是如何把这转化为梯形的计算方式)
3、在先面的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行,剩下的面积是多少?有几种方法?(第8题)
(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回听取意见。
(2)交流反馈,教师小结。
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 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 1.35(cm2)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一页
板书设计:
5.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五
学生已经会观察一个物体的正面、后面、侧面、上面、下面,并会根据观察几个相同的立体图形堆成的物体,想像推理出遮盖部分有多少个这样的立体图形。这个学期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砍刀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在本单元教材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砍刀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观察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难点:搭成的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的活动,学生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五、单元评价要点
第一学段:能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所以在本册中没有给出视图的概念,而是采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的表述。
六、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5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备注
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1课时
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课时
较复杂立体图形组合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1课时
单元测试 1课时
测试情况
反馈 1课时
合计 5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25÷58.4÷80.16÷82.8÷402.7÷0.073.6÷0.4
2.25÷1.53.15÷38.8÷0.80.4×20.4+22-0.4
【解答题】0.8除450与12.5的商,得数是多少?
(二)新知学习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典型例题】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提高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拓展练习】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华从正面卡到的图形是
(1) 如果有三个正方体,怎么摆?
(2) 如果有四个正方体,怎么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8÷0.72.8÷0.070.4÷0.50.9÷0.51.25÷0.5
1.25×80.25×41÷0.1251+12.94.1―0.4
【解答题】一个花圃的面积是24.08平方米,其中宽是3.5米,长是多少米?
(二)新知学习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典型例题】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0.025.4÷0.030.67÷0.23.4÷1.71÷8
1.25×802.5×401÷445+4.540―0.9
【解答题】一块长方形菜地,要在它的周围围上篱笆,这块菜地的长是3.5米,宽是2.6米,需要多长的篱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典型例题】
1、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
2、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提高练习】
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的情况。
【拓展练习】
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根据下面从不容的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6.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六
年级五年级
教师张霜霜
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
2月
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202月
一、班
级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从去年的学习看,绝大部分学生在数学方面有深厚的兴趣,学习刻苦认真,且有一部分数学特长生冒出来,在奥数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有个别的后进生存在,成绩不够理想。针对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数学教学方面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继续保持学生习的浓厚兴趣,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争取使的数学成绩在原来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二、
教
材
分
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和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其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及其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吧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第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旋转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
教
学
措
施 1、 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 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
日期 单元及总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一、
2.21-2.23
第一单元
(4课时)
第二单元
(3课时) 图形的变换
二 2.24-3.1 因数与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
三
3.2-3.8
第二单元(3课时) 3,5的倍数的特征
四
3.9-3.15 第三单元
(1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五 3.16-3.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六
3.23-3.2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粉刷围墙
七
3.30-4.5 第四单元
(20课时)
分数的意义
八
4.6-4.12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九
4.13-4.19 约分
通分
十
4.20-4.26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十一
4.27-5.3
十二 5.4-5.10 第五单元
(5课时) 分数的加减法
十三 5.11-5.17 第六单元
(3课时) 分数的加减法
统计
打电话
十四
5.18-5.24 数学广角
总复习(一)、(二)、(三)
十五 5.25-5.31
总复习(四)、(五)、(六)、(七)
机动
十六 6.1-6.7
总复习(八)、(九)、(十)
机动
十七 6.8-6.14
总复习(十一)、(十二)、(十三)
机动
7.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
(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2、2、1.23 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 同。
8.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八
○教材的编排:
1. 例题的设计与原义教教材相同。
2. 没有安排对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前面练习中安排了)。
3. 没有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不再进行总结概括。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5
(1)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境引入。
(2)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突出讨论的重点,用学生的话点明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3)用虚线框的图示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之后出示简便的写法。
(4)教学前可先复习商不变性质。
2.例6及“做一做”
(1) 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
(2)用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引起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
(3)“做一做”第2题,呈现了小数除法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通过纠正错误,明确计算小数除法要注意的问题。
(4)到这里小数除法的教学基本完成,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小结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加以提炼。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商的近似数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商的近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呈现用计算器计算,符合生活实际,减轻学生计算负担。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7
(1)通过买羽毛球的情景,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除法除不尽的情况,可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
(2)呈现用计算器算比较复杂的小数除法,把重点放在如何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上。
2.练习四
第3题,通过小数点在被除数和除数中位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商的变化规律。
第7题,可提很多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位学生”“一共要花多少钱”“每个学生一共要准备多少钱”等。
第9题,题中隐含了“上半年是6个月”“第二季度有3个月”等中间条件,综合性比较强。
第12题,需要应用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根据等号右边得数与左边已知数大小比较,来判断该填什么运算符号。
思考题的解法比较多,①看12.5元中包含多少个2.5元,由12.5÷2.5=5中,可知停车时间是1+(5-1)×0.5=3(时);②用总钱数减去2.5元后,再看剩下的钱包含多少个2.5元,就有多少个0.5小时,再用这个时间加上1小时。
循环小数
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编排的变化: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要学习的内容。
2. 体现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商的规律的过程。
3. 体现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如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的两种情况,从而引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的概念。)
○具体的教学内容:
1.例8
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
2.例9
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3.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例10
1.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
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
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
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
2.教学建议:①让学生经历的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即观察、对比、分析的过程,要给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②可以采用先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③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让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练习五
第1题,如果商是循环小数的,只要除到出现两个循环节时就可以了。
第2题,用计算器计算除法时,当商是无限小数时,有的计算器会自动将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位数,比如9.4÷6计算器上显示的商为1.5666667,是个近似数。由于这道题使用的是等号,所以需要学生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
第6*题,与以前学的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但比较时要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进行还原,如比较1.○1.233时,要先把1.“还原”为1.232323…再和1.233进行比较。
解决问题
这里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例11)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例12)。
1.例11及“做一做”
(1)需要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220.5千克奶,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
(2)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
(3)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两个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都没有完全呈现,让学生自己参与完成。
(5)“做一做”的题目,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
(6)教学建议:①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数量关系。②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2.例12及“做一做”
(1)安排了两道小题,分别教学:在解决问题时,需要根据实际用“进一法”(第1小题)和“去尾法”(第2小题)取商的近似值。
(2)两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由于要求的瓶子数和礼品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
(3)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4)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进一法”“去尾法”这些概念,只要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掌握这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就行了。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3.练习六
第5、6、7题都是取商的近似值,第6题用到“去尾法”,第7题用到“进一法”。
第8题,需要两步计算解答,最后的结果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另外“8本相册”对于解答“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是多余条件。
第9题,注意:①橙子粉瓶上隐藏了450克这个条件;②在计算450÷16时就要遇到取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取的近似值与9相乘。
第10题,按一般的分析解法为:6.3÷10000÷7×50000×31,由于出现的小数位数太多,可以这样想,50000平方米是10000平方米的5倍,10000平方米每天可以吸收6.3÷7=0.9(吨)二氧化碳,50000平方米8月份可以吸收0.9×5×31=139.5(吨)二氧化碳。不仅使解题过程变得简单,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
1.第1题,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2.第2题,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既要用到小数除法,又要取商的近似值,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单列出来复习。
3.练习七
第4题,注意分清哪个是刘大伯,哪个是李大伯。通过题中刘大伯取得第一名和图中挂有奖牌的方式来说明图中左边的人物就是刘大伯,右边的老人比左边的老人多跑了2分钟,显然不是第一名,因此这个人就应该是李大伯。
第6*题,解答思路是先想正确商是多少。题中说“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6”,那么正确的商应是2.46。再用被除数3.69除以商2.46,得到除数是1.5。
(五)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等知识为基础来说明的。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
9.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的学习习惯,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踊跃发言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分数知识的理解。
难点:灵活解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一
概念
复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谈话,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唤起学生记忆,复习分数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练习作准备。 1.提问: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2.板书学生回答: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约分与通分
3.提问:能根据2/3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4.谈话:下面我们就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交流并反馈。
学生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
通过有条理的复习与专项练习,学生对已学过的分数的有关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表现积极,效果较好。
二
应用
练习
通过练习,通过对对3/4所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回忆和整理分数单位,约分,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法,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进一步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最简分数的含义。
通过对不同情况的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会根据数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知识在其中的应用,并使学生明确用分数表示单位换算结果时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 完成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组织汇报交流并追问:3/4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6是8的几分之几?
2. 完成第8题。
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组织汇报,追问:1/9是8/9的什么?也就是8/9里有几个分数单位?12/16等于几个1/4?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约分?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4/20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3. 指导完成第9题。
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并追问:你分成了哪两类?你是怎样想的?
继续追问: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
你会把这些分数约分吗?约分后是假分数的化成带分数。
完成化简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约分,怎样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4. 指导完成第10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
教师对学生的比较方法加以指导,重点指导5/8,3/7和0。5的比较方法。
5. 完成第11题。
组织汇报,进行追问:36分怎样化成以时为单位?转化时要注意什么?
6. 完成第12题。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分析:知道纵轴,横轴各表示什么意思吗?观察一下,随着横轴上时间的变化,折线上的点,表示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加以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解题思路,独立列方程解答后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进行汇报。
学生说说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
学生进行约分并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汇报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进行汇报。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解答,并进行汇报交流。
三
课堂总结
通过课堂总结,使学生对复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排除疑问。
谈话:分数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时,还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大家在小组中汇报一下,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在小组中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0.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 篇十
活动内容:
利用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测量较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适用学段:
高年级
活动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脑想象和探索思考、讨论、实践等,开发学生智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意识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l.六个长方体透明容器,深底托盘、水,沙,适当大小的不规则物体若干个(红薯、橡皮泥、石块等),不规则塑料泡沫一块。
2.笔、纸、直尺、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形体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
师:还学过那些几何形体?
师:像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面和棱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我们都称之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你会测量计算那些几何形体的体积呢?怎样算?
(板书:公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体,
师出示出不规则物体(红薯、橡皮泥,石块等)
师:像红薯、橡皮泥、石块属于什么形体呢?
师:象这样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叫做不规则物体。(板书:不规则物体)
师:它们的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与计算呢?
(板书: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课题:巧测体积
二、开动脑筋,展开联想
师: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该怎样进行测量呢?(独立思考,举手汇报)
1.把橡皮泥摔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2.把橡皮泥摔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3.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长方体。
4.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正方体。
………
师: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不仅合理而且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可以改变形状的物体,确实可以把它变成规则的物体再进行测量和计算得到他们的体积.
(动画显示可改变形状的物体体积测量与计算)
师:像石块这样不能改变自身形状的物体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呢?
师:请小组展开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成员最棒最聪明最先找到可行的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分别汇报)
师带领小结,肯定可行性方法,并注意探讨要注意的事项(如水面要平,物体要沉没于水中,精细减少误差等,注意卫生等),然后指导实践。
三、动手操作,体验实践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测量和计算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亲自动手利用这些工具来测量并计算石块的体积。
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操作之前老师提醒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要求:
1、 每组1名组长,1名记录员,2名测量员,2名计算员。组长负责分工,大家听从安排。
2、 测量员负责所有数据的测量,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每个测量员都要对所需数据进行测量,最后取用平均值。
3、 计算员负责实验中数据的计算,每个计算员都要进行计算并共同核对结果。
4、 记录员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记录。
5、 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并协助记录员对步骤进行整理记录。
师提醒注意:
每个组内成员都要尽心尽责、团结协作。
领会完毕,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方法
1.分组汇报
(所测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得来的?重点汇报操作步骤。)
例如:
小组A
(1) 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注入适量的水并测出水的高,用“长×宽×高”计算出水的体积。
(2) 放入不规则物体(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3) 用后来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得出的结果就是所测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小组B
(1)测量长方体透明容器底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将鹅卵石放入长方体透明容器里,然后加水至水而高出鹅卵石为止,然后测出这时水的高度,算出含有不规则物体时水的体积。
(3)拿出鹅卵石,再测出容器内水的高度,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4)用含有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出的体积差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组C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
(2)放入不规则物体并注水至淹没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3)拿出不规则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4)用“长×宽×(高①―高②)”算出下降的那段水的体积。
小组D:
(1) 把容器内放在托盘内,注满水,测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2) 把不规则物体放进容器内,使溢出的水流到托盘内,把托盘内的水再倒进清空的容器内。
(3) 测量并计算容器内托盘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如果用流沙,道理相同。
2、教师根据大家的汇报,小结操作步骤。
(显示动画)
师:大家的实验方法与步骤都很科学,其实无论先测还是后测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再测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都属于一种方法、一个道理,即:用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测量并求出与不规则物体相等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所求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畅谈想法,鼓励探索
1、为什么用水来试验呢?
水是液体,可以根据容器改变自体的形状。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因为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就会排开一部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转化法”。
(板书: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用水来做中介进行了测量,请想一想除了水还有其他的物质可以进行这样的测量吗?
(面粉、流沙、石灰粉、泥巴……)
师:说得好,这些物质都具备可以改变自体形状的特性。
师:其实,智慧的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转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画面显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转化法”的应用资料。)
2、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我知道大家都是敢于思考和探索的勇敢者,我这里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课下去独立完成。
出示塑料泡沫,显示:
怎样测量不沉入水中的不规则物体体积呢?
师:今天就到这里,收拾整理好物品,下课!
板书:
巧测体积
转化
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
利用公式体积?
实验步骤表格:
试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
【监考偶得(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513《观察物体》单元教学计划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12-06
526《统计》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稿)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10-05
第二学期学科教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8-17
正方体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1-12
课题九: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7-31
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