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

2024-10-18

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精选11篇)

1.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 篇一

园林:以山石,水体,建筑,植物为题材,遵循美学原理与科学规律,建造的可供人们游憩和玩赏的地域。

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内。

2、天然山水园: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或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圈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3、大内御苑: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4、行宫御苑: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5、离宫御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联系着的政治中心。(行宫、离宫均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6、宅园:依附于邸宅所建,前宅后园或邸宅的一侧。

7、游憩园:单独设置,不依附于邸宅。

8、别墅园:郊外山林风景地带,规模比宅园大。

9、苑囿:畜养禽兽,植林木的圈地,供古代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10、一池:太液池;东海三仙山:方丈、蓬莱、瀛洲。

11、建筑宫苑: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宫苑。

12、写实山水园:山水、植物和建筑互相结合组成的山水园。

13、山水建筑宫苑: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

14、自然式别业山居: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法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15、写意山水园: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

16、山水宫苑: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

17、文人山水园:在写意山水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表达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18、意境: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19、园林美:园林师对生活、自然的审美意识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20、园林美的主要内容:山水地形美、借用天象美、再现生境美、建筑艺术美、工程设施美、文化景观美、色彩音响美、造型艺术美、旅游生活美、联想意境美

21、园林空间艺术布局:在园林艺术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空间进行巧妙、合理、协调、系统安排的艺术,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变化的美好境界。

22、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内。

23、置石: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做法。

2.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 篇二

be angry about为……生气be anxious about为……焦虑

be careful about当心……be certain about确信……

be curious about对……好奇be crazy about对……着迷;热衷

be excited about对……感到兴奋be glad about对……感到高兴

be happy about为……感到高兴be hopeful about对……抱有希望

be nervous about为……感到不安be particular about对……讲究

be sad about为……而难过be serious about对……认真

be sure about对……有把握be worried about为……担忧

二、be+形容词+at

be angry at为……生气be bad at不善于……

be clever at擅长于……be disappointed at对……失望

be expert at在……方面是专家be good at善于……

be mad at对……气愤be quick at在……方面敏捷

be skillful at熟练于……be slow at在……方面迟钝

三、be+形容词+for

be anxious for为……而焦虑;渴求be sorry for因……抱歉

be bound for前往……be bad for对……不利

be convenient for对……方便be eager for渴望……

be famous for因……闻名be fit for适合……

be good for对……有益(方便) be grateful for因……而感恩

be hungry for渴望得到……be late for迟到

be necessary for对……有必要be ready for为……准备好

四、be+形容词+from

be absent from缺席……be different from与……不同

be far from远离……;远不……be free from免受……

be safe from没有……的危险be tired from因……而疲劳

五、be+形容词+in

be concerned in与……有关be weak in在……方面薄弱

be engaged in从事于……;忙于……be experienced in在……方面有经验

be fortunate in在……方面幸运be honest in在……方面诚实

be interested in对……感兴趣be lack in缺乏……

be rich in富于……;在……方面充足be successful in在……方面成功

六、be+形容词+of

be afraid of害怕……be ashamed of为……感到羞愧

be aware of知道……be capable of能够……

be careful of提防……be fond of喜欢……

be free of没有……be full of充满……

be proud of为……自豪be short of在……方面短缺

be shy of对……感到害羞;羞于……be sick of厌倦……

be tired of对……厌烦be worthy of值得……

七、be+形容词+to(介词)

be accustomed to习惯于……be blind to对……视而不见

be close to与……接近be cruel to对……残酷

be devoted to投身于……be equal to等同于……

be familiar to为……所熟悉be harmful to对……有害

be important to对……重要be open to对……开放

be opposed to反对……be opposite to在……对面;与……相反

be polite to对……有礼貌be related to与……有关

be respectful to尊敬……be rude to对……无礼

be similar to与……相似be true to忠实于……

be used to习惯于……be useful to对……有用

八、be+形容词+with

be angry with对……生气be bored with对……感到无聊

be busy with忙于……be careful with留意……

be concerned with关于……be content with满足于……

be delighted with对……感到高兴be disappointed with对……失望

be familiar with熟悉……be honest with对……真诚

be ill with患……病be patient with对……有耐心

be pleased with对……感到欣喜be popular with受……欢迎

be satisfied with对……满意be strict with对……严格

九、in+名词+of

in advance of胜过……in aid of帮助……

in behalf of代表……;为了……的利益in case of以防……

in celebration of庆祝……in charge of负责……

in defense of保卫……in explanation of解释……

in face of面对……in favor of赞成……

in front of 在……前面in honor of纪念……

in need of 需要……in place of代替……

in possession of拥有……in praise of赞美……

in respect of就……而言in search of搜索……

in sight of看得见……in spite of虽然……

in support of支持……in view of鉴于……

同时注意以下相似结构:

in exchange for作为对……的交换in preparation for为……做准备

in return for作为……的报答in reward for作为……的奖赏

in addition to除……之外in answer to为了响应……

in contrast to/with与……形成对比in opposition to反对……

in/with reference to关于……;根据……in/with regard to至于……

十、动词(词组)或形容词+to+动名词

1. 动词+介词to+动名词

admit to doing sth. 承认做了某事

apply to doing sth. 适用于做某事

object to doing sth. 反对做某事

see to doing sth. 负责做某事

stick to doing sth. 坚持做某事

take to doing sth. 喜欢上做某事

2. 动词+宾语+介词to+动名词

apply oneself to doing sth. 专心致力于做某事

devote sth. to doing sth. 把……献给做某事

devote oneself to doing sth. 献身于做某事

devote oneself to doing sth. limit sth. to doing sth. 把……限制在做某事的范围内

reduce sb. to doing sth. 使某人沦落到做某事

3. 动词+名词+介词to+动名词

give one’s life to doing sth. 献身于做某事

give one’s mind to doing sth. 专心做某事

have a dislike to doing sth. 厌恶做某事

have an eye to doing sth. 注意做某事

have an objection to doing sth. 反对(反感)做某事

pay attention to doing sth. 注意做某事

set one’s mind to doing sth. 决心做某事

4. be+形容词+介词to+动名词

be equal to doing sth. 能胜任做某事

be used to doing sth. 习惯于做某事

be opposed to doing sth. 反对做某事

be devoted to doing sth. 把时间(钱、精力等)投入做某事

5. 其他+介词to+动名词

get down to doing sth. 开始做某事;认真处理某事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盼望做某事

3.从需求视角解释创业教育模式 篇三

从学生对创业需求的视角来解释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需——生存发展之需。创业教育首先是学生的渴望,哈尔滨商业大学从2004年起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学生们的体会是:“创业学的开设无疑是一声创业的惊雷,在校园这片沃野炸响,这里有理论的学习,有实践的案例,也有商业巨子的精彩讲座。”学生们通过对创业学的学习,其心态有所转变,他们认为宁可当10元钱的老板,也不去赚100元钱的工资。该课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不落俗套,开创了学术先河。还有的学生认为创业学本身就是创新,通过创业学的学习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创业的信心。其次,创业教育也是就业导向,创业促进就业已成世界共识。再次,创业教育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传授创业路径、常识、规律和计划以及实际操作等,为学生实现创业成功的理想、人生价值的追求搭设了桥梁。最后,创业教育是知识成果的转化,学生还能通过创业实践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道——社会进步之道。创业之道,首先要在认识上和观念上对创业功能有充分理解,创业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在创业学课程中,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想创业、为什么可创业以及为什么能创业。在美国过去30年里出现了创业革命,而我国目前创业活动与GDP增长速度不相匹配,创业活动低于经济增长的要求。创业教育的使命,就是揭示和传播创业的规律和路径。

术——创业教育之法。在哈尔滨商业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框架中主要有三个体系:人才设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支撑体系。首先在教学目标,从认知、情感、能力方面设立了元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价值上认同教学内容,产生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在能力上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知识结构上按照素质结构和专通结合以及文理渗透的要求,设置了修身课、通识课、专才课、任选课等六个模块。 教学模式上实施动态教学模式,以创业学课程来实施动态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提高为主旨。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让学生在研究中、体验中、参与中、辩论中、案例中学会学习。

4.教育学简答题常考28 篇四

(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答:《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6)学位制度;(7)教育督导制度;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答:《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6、简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答:《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7、简述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

答: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有以下五种:(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3)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4)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5)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8、简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答: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以下五个特点:①顺序性;②不平衡性;③阶段性;④个别差异性;⑤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9、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答: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10、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答: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1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答: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答: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答:德育的主要有三大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3)德育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德育的“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14、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答:中小学德育有四大主要任务:

(1)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以上四方面紧密联系,互相促进。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5、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答:中小学体育有三大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6、简述中小学美育的任务。答:中小学美育有四大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7、简述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答:中小学教学有三大基本任务:(1)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8、简述教学模式的种类。答:教学模式有以下八大种类:(1)传递——接受式;(2)自学——辅导式;(3)引导——发现式;(4)情境——陶冶式;(5)示范——模仿式;(6)目标——导引式;(7)研究——探索式;(8)活动——体验式。

19、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2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和讨论法;(3)练习法;(4)实验法;(5)演示法;(6)实习作业法;(7)参观法;(8)读书指导法。

21、简述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答: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明确;(2)内容要精选;(3)分量要适当;(4)难易要适度;(5)检查要及时;(6)批改要认真。

22、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原则。答:中小学德育的原则:(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原则;(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3、简述中小学德育的常用方法。答:中小学德育的常用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法。

24、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的主要矛盾。答:学生思想内部的主要矛盾:

(1)知与不知的矛盾(懂与不懂、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等);(2)愿望与能力的矛盾(理想与现实、需要与可能、情感与理智等);(3)正确与错误的矛盾(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先进与落后等)。

25、简述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原则。答: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原则:(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的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的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26、简述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答: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内容:(1)认识自己;(2)自我激励;(3)自我控制;(4)人际交流;(5)人际合作;(6)学习技能辅导;(7)职业发展辅导

27、简述教育测验的功能。答:教育测验的功能:(1)激励功能;(2)诊断功能;(3)区分和选拔功能;(4)评定功能。

28、简述教育测验的种类。答:教育测验的种类:

(1)按测验目的分:①安置性测验②形成性测验③诊断性测验④总结性测验。(2)按测验内容分:①成就测验;②学能测验。(3)按规范程度分:①标准化测验;②教师自编测验。

(4)按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①常模参照测验;②标准参照测验。

5.教育学常考名词解释 篇五

1.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3.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5.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6.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7.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8.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9.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0.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11.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12.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13.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14.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15.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16.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7.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18.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6.教育学名词解释 篇六

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第二章,第27页)专业 : 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能级结构:所谓能级,即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开发方面所具备的现实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或潜在的能量级别。能级结构又称院校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第七章,第150页)

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章,第27—28页)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高校为了方便培养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地方结构 :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即高等学校的数量、机构、类型、层次等的活动,设置和进行专业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七章,第151页)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故又称为区域结构。(第二章,第28页)课程: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教育微观结构往往是对高等学校中相关要素的分析,是关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高校教学计系到学校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课程结构、高等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开设顺序。广义的课程,指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部环境,分科课程学校的师资结构等。(第28页)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等都应包含在内。(第七章,高等学校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高等学校内课程的组合、联结方式。课程结构是由第153页)

培养目标决定的。由于各国各地区培养目标不一样,高等教育课程结构也是复杂多教学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样的。按照专业深化的层次,大学的课程分为普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第七章,第155页)

课三类。(第二章,第29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师资结构 :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是高等学校中教师群体的学历、年龄、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务等要素的构成状态。才的过程;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劳等方高等教育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面得到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第156页)

能力和功效(31页)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59页)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第三章,第51页)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教育目的 :简单地说,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具体指教育所要达到的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方面的要求。依据。(第七章,第163页)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作用的目的领域;狭义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的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的培养所确立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的总要求。(第三章,第51页)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第七章,第164页)教育培养目标 :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也叫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第三章,第51页)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第七章,第166页)通识教育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第七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章,第167页)

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识的教育。(第三章,第65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第七章,第168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基层目标。页)

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 :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在高等教育完成以后,大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以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为目的的研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要求和能从事的工作。(第三章,第69页)究,它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基础。它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直接应用到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生产的媒介,也是把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上升为理论推动基础研究的动力。(第八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第四章,第91页)章,第176页)

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利用基础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寻找它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应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第四章,第95页)用的可能性,它的作用是一方面使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质生产,另一方面将生产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的信息进行反馈,从而推动研究的发展(176页)

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扩大,开发和研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包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研究活动,这种研究具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第八制、招生就业体制、内部管理体制等。(102页)章,第176页)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技术开发 :技术开发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领导和教职工民主参与下管理学校,对学校行政工作全面负责的一种学校领导制度。其研发成果只有经过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才能取得,是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技(第109页)成果。(第八章,第183页)

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就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高科学技术开发方针 :科学技术开发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第五章,第的科技发展目标而确定的指导原则。(第八章,第185页)

111页)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部署。

它包括初期的目标制定、中期对目标的有效控管、末期的成果考评三个阶段。(第五

章,第111页)

高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

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

制的过程。(114—115页)

7.浅析化学平衡常数的常考方式 篇七

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解题指要(1)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常数,如果反应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或生成,则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反应,由于水的浓度是常数而不必出现在表达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应出现在表达式中,如酯化反应.(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形式与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形式直接相关,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同,表达式就不同;相同物质的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不同时,各平衡常数间是存在联系的,如可逆反应中,正反应的表达式与逆反应的表达式互为倒数;化学计量数为n倍,则平衡常数为n次幂.

例1下列反应在210℃时达到平衡:

①PCl5(g)PCl3(g)+Cl2(g)(正反应吸热)K1=1

②CO(g)+Cl2(g)COCl2 (g)(正反应放热)K2=5×104

③COCl2 (g)CO(g)+Cl2(g)(正反应吸热)K3

(1)根据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1表达式,下列等式必定成立的是.______

(a)c (PCl5)=c (PCl3)=c(Cl2)=1 (b) c (PCl5)=c(PCl3)·c(Cl2)=1 (c)c(PCl5)=c(PCl3)·c(Cl2)

(2)反应②的K2和反应③的K3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3)降低Cl2浓度,反应③的K3值___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4)要使反应①的K1和反应②的K2值相等,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a)反应①、反应②同时升高温度

(b)反应①、反应②同时降低温度

(c)反应①降低温度,反应②维持210℃

分析:(1)反应①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1=c(PCl3)·c(Cl2)/c(PCl5)=1,变形得:c(PCl3)·c(Cl2)=c(PCl5),故选c项.

(2)反应②的K2=c(COCl2)/[c(CO)·c(Cl2)],反应③的K3=[c(CO)·c(Cl2)]/c(COCl2),故K2和K3之间的关系为:K2=1/K3.

(3)化学平衡常数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K3值不变.

(4)要满足题意要求,K1值应增大,即反应①要右移,应升高温度才行;K2值应降低,即反应②要左移,应升高温度才行(K2不变也行).答案为a.

点拨:判断几个有关联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可以先写出各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再通过数学变形,得到各个K之间的等式关系,一般为乘除或计量数次幂关系,不可能出现加减关系.

二、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解题指要:(1)当反应方程式书写形式一定时,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仅限于温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也与体系压强的改变无关;由于催化剂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平衡常数不受催化剂影响.(2)任何可逆反应,当温度保持不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其他条件时,即使平衡发生移动,K值也不变.(3)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K增大(或减小);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逆(或正)反应方向移动,K减小(或增加),所以,体系温度变化时,平衡常数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但不会不变.

例2氮化硅是一种新型陶瓷材料,它可由石英与焦炭在高温的氮气流中,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1)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将化学计量数填在方框内).

(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已知上述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其平衡常数值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若使压强增大,则上述平衡向______反应方向移动(填“正”或“逆”),其平衡常数值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若已知CO生成速率为v(CO)=18 mol/(L·min),则N2消耗速率为v(N2)=______mol/(L·min).

分析:(1)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是碳(由0价→+2价,变化1×2价)和氮(由0价→-3价,变化4×3价),据此找得最小公倍数再配平,结果为:3,6,2,1,6.

(2)上述反应中,SiO2、C和Si3N4为固态,N2和CO为气态,则.升高温度,上述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N2)增大、c(CO)减小,故平衡常数值将减小.

(3)比较反应式两边气态物质的计量数大小可知,增大压强,上述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由于化学平衡常数不随压强的改变而改变,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平衡常数值将不变.

(4)根据速率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可求得

v(N2)=6 mol/(L·min).

点拨:处理这类问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化学平衡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即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只有温度,它不随浓度或压强的改变而改变;二是温度外的其他因素可能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但只能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但不能改变K的值.

三、考查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程度或平衡移动的关系

解题指要:(1)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K的大小只能预示某可逆反应向某方向进行的最大限度,但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2)分析浓度商(Qc)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可判断反应所处的状态,如Qc=K,体系处于化学平衡;QcK,反应逆向进行.可见,只要知道一定温度下某一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且知道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浓度,就能判断该反应是处于平衡状态还是向某一方向移动.

例3现有反应:CO(g)+H2O(g)⇌CO2 (g)+H2 (g)ΔH<0;在850℃时,K=1.

(1)若升高温度到950℃时,达到平衡时K______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 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 mol CO、3.0 mol H2O、1.0 mol CO2和x mol H2,则当x=5.0时,上述反应向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分析:(1)因为反应CO(g)+H2O(g)⇌CO2(g)+H2(g)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时,平衡将逆向移动,导致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根据平衡常数的计算表达式可知,K值将变小,即小于1.

(2)Qc=c(CO2)·c(H2)/[c(CO)·c(H2O)],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 mol CO、3.0 mol H2O、1.0 mol CO2和x mol H2,当x=5.0时,则有Qc=5×1/(3×1)=5/3>1,说明此时生成物的浓度偏大;而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保持不变,则必然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物的浓度应降低,平衡将逆向移动.若要使平衡正向移动,则有Qc=x×1/(3×1)<1,即x<3时,可使平衡正向移动.

点拨:Qc与K的表达式是相同的,但表达式中各物质浓度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是某时刻各物质的任意浓度,后者特指一定温度下各物质的平衡浓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则要看Qc和K的相对大小.

四、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解题指要:(1)用“三段式”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值时,最好选用各物质的浓度作对应量来列变化关系,以防用物质的量作对应量时忽略体积而出错.(2)由图象图表分析求算平衡常数时,要注意图象图表中的量是否为各物质的浓度,若不是,则需进行转化.(3)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常数计算表达式中各物质浓度的含义,它是指整个体系达到平衡后的各物质浓度,因此,无论是单一平衡体系还是多个联动平衡体系,都应直接将各物质的最终平衡浓度数据带入指定反应的对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中进行计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联动平衡体系而言,不能将某指定反应的各物质平衡浓度带入表达式中进行计算.

例4 N2O5是一种新型硝化剂,在一定温度下可发生下列反应:2N2O5 (g)⇌4NO2(g)+O2(g)ΔH>0.T1温度下的部分实验数据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500 s内N2O5分解速率为2.96×10-3mol·(L·s)-1

(B) 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125,1000 s时N2O5的转化率为50%

(C)其他条件不变,T2温度下反应到1000 s时测得N2O5(g)浓度为2.98 mol·L-1,则T1

(D) T1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1,T3温度下的平衡常数为K3,若K1>K3,则T1>T3

分析:(A)项,根据表格中数据及反应速率公式可求500 s内N2O5分解速率为(5.00mol·L1-3.52 mol·L-1)/500 s=2.96×10-3 mol·(L·s)-1,正确.(B)项,T1温度下N2O5的平衡浓度为2.50 mol·L-1,则NO2的平衡浓度为5.00 mol·L-1,O2的平衡浓度为1.25 mol·L-1,故K1=c(NO2)4·c(O2)÷c(N2O5)2=5.004×1.25/2.502=125;1000 s时,N2O5的转化率为2.50/5.00×100%=50%,正确.(C)项,T2温度下的K2=4.044×1.01/2.982=30.3<125,则T2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为降温情况,T1>T2,该项错误.(D)项,根据(C)项分析可知该选项正确.答案为(C).

点拨:处理化学平衡常数计算问题时,一要注意解题策略,以“三段式”分析方法为宜;二要注意各物质对应量的单位,以浓度计量为宜;三要注意温度条件;四要注意特殊问题,如多个连动平衡中化学平衡常数计算.

8.试论符号学“解释项”的教育价值 篇八

符号学  解释项  教育  人

只要对中外教育史稍微熟悉的人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的发展,都必须吸收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比如在中国的汉代,教育离不开对儒家思想的利用,而法国18世纪的教育,则少不了对启蒙主义思想的汲取。今天的中国教育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其可以利用的思想资源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多,适时引入目前被学界极为重视的符号学,尤其是其中的核心概念“解释项”,相信会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为“解释项”

众所周知,符号学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士人索绪尔和美国人皮尔斯分别创立的,他们的重要区别在于,索绪尔的符号学是二元的,而皮尔斯的符号学是三价的,皮尔斯在符号学中引入了“解释项”(又译“诠释项”)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引入被后来的符号学家认为是“符号学的支点”,“是一个关键的概念”,[1]可见“解释项”的提出对于符号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我们先将皮尔斯与索绪尔作一比较,以示他们的区别。举例,幼鸟叽叽地张开嘴叫(能指),老鸟知道它要喂食(所指);婴儿张开嘴哇哇地哭(能指),妈妈知道他要喂奶(所指)。这是索绪尔符号学二元观,从这一观点看来,鸟儿与人在符号的识别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皮尔斯则不同,符号不是这样简单、直白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而是“符号在经验中只代表一个与自身有别之物,一个它所不是的东西?而且不如此不成其为符号或者不复为符号”。[1]如何把符号解读为“与自身有别”的“它所不是的东西”?皮尔斯认为只能通过“解释项”达到,“解释项”要在“能指”与“所指”之外发现它别样的意义,并且激发出更多的感受、情感和思想,这当然只有人才能做到。比如,听到婴儿的哭声,妈妈不仅知道他要喂奶,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从而激发起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和期待。在皮尔斯看来,只有后面这一过程(对婴儿啼哭的解释)的出现,才算完成了符号的构建。

那么什么是“解释项”呢?“皮尔斯把符号的可感知部分,称为‘再现体(representatum),这相当于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但是索绪尔的所指,在皮尔斯那里分成了两个部分:‘符号所代替的,是对象(object),而‘符号引发的思想称为符号的‘解释项(interpretant)”。[2]“皮尔斯的三分方式,不仅是比索绪尔理论多了一元,更主要是给予符号表意展开延续的潜力。‘对象比较固定,几乎在符号的文本意义中就确定了,不太依据解释而变动。而解释项完全依靠接收者的努力,这样就把符号表意的重点放到了接收这一端,为符号学的许多课题提供了钥匙”。[2]皮尔斯的三价符号观给我们的启发是:首先,符号不是能指与所指一对一的简单等值关系,“对象”是“再现体”的基础,但意义必得超越“对象”;其次,意义的得出源于解释,解释是多元的,且是无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符号的构建绝对不能离开人,人是符号的“解释项”。

皮尔斯符号学的革命意义在于,他通过引入“解释项”而凸显了人在符号学的主体地位。美国符号学家说:“我建议用以下这个提法来概括宇宙符号与人类符号的关系:‘人是一个诠释项,他的观念都是符号,整个宇宙是这些观念的对象。”[1]中国符号学者说:“符号自身无所谓指称、表达,乃人之理解和规定使然。由此可以看出,皮尔斯高度肯定人在符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人无疑是“解释者”,但是在符号学看来,“解释者”又不等同于“解释项”,因为“解释者”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解释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二者结合才能完成解释行为,“解释者是对符号进行认知、解释的主体——人,而解释项则是解释者对符号加以认知、解释、感知、反应的过程和结果”。[4]人成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解释项”,就是要具备解释意识,掌握解释技能,完成解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所面对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是面对自然、社会、现实、未来,即人所面临的一切,我们能不能解释,会不会解释,解释得得当与否,决定了人生取向和价值。正是从这点上说,符号学“解释项”的提出对于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解释项”与人的自由精神

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有两句称赞王国维的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眼下时常被教育界人士所提及,似乎成为教育的鹄的,然而要真正做到殊为不易。因为,中国教育自从春秋战国的子学一变而为两汉经学之后,后代学子皓首穷经,精神完全被四书五经所控制,离经叛道天理不容,久而久之精神便丧失了独立性;加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师道尊严”,师者如父,质疑师长被认为是欺师灭祖,天长日久思想便失去了自由。这种情况在明清两代到达顶点,几乎断送了中华文明的进程。王国维之所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绝不是源自中国文化,乃因为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学东渐受到影响后的改弦更张。改革开放后的教育,可以说正在走出过去那种精神受压制、思想受钳制的阴影,一种思维活跃、方法多元的教育局面正在出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举步维艰,和大师的迟迟难产,“钱学森之问”成为当代中国的教育之痛。也许我们无法列举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是流传于“人民网”上的一则报道可能带有典型意义。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对北京大学学生中学语文教育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40%的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表示反感,原因是“高中语文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语文教育给人的感觉是“刻板、教条、贫乏、单一”。[5]这种禁锢人的思想的教学不仅仅是语文这一学科,其他学科大体也是如此。若要打破这一禁锢,正可以借助于符号学的“解释项”。

符号学“解释项”思想的核心恰恰是与专制背道而驰的。人本身是与符号同在的,人既是一个符号,也是符号的“解释项”,既是符号的创造者,也是符号的解释者,而无论处于何种位置,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和自由的。诺伯特·威利说:“我认为(自由平等的)符号自我观念,及与其相对的文化概念,为美国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坚实平等的基础。”[6]因此,人作为“解释项”,是不论贫富和尊卑而可自由行使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且无论是正确的解释还是不正确的解释都是这一权利的一部分。如果这一权利在学校,先是被教师所剥夺,继而变成学生的主动退让和放弃,则必然是课堂上的万马齐喑,然后是走出学校的唯唯诺诺。相反,如果我们能在今天的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认为”、“我觉得”、“我的看法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解释场景的话,那么解决“钱学森之问”也许就有希望了。

“解释项”与人的对话意识

人所发明的语言符号是用来交际的,而交际就是对话,当代中国教育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包含着对话意识。“皮尔斯自己明白解释项/无限衍义这个理解方式的重大意义。他认为无限衍义是人的思想方式的本质特征:‘每个思想必须与其他思想说话。‘思想永远用对话的形式进展——自我的不同阶段之间的对话——这样,对话性(dialogical)本质上就是由符号组成。”[2]我们发现在今天的课堂上,确实多了一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但是这种对话时常表现为学生对老师的附合,学生间观点的趋同,整个课堂呈现为一团和气,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要有新的观点、观念的产生,它只能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相互解释、相互驳难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衍义、增值。所以,我们今天课堂上的对话,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要遵循符号学“解释项”的对话理论,把对话的重心放在过程上,着力增强学生的对话意识、方法、能力。

还需特别说明的是,符号学“解释项”的对话理论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相互解释而激发出新的观念,而且还在于人自身内心的对话,这一观点对于当代教育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教育不断追求功利性的今天,学生的内心越来越空虚、苍白和失落,他们亟待重新发现自我、找回自我、确认自我,这就需要通过“符号自我”的“解释项”来实现。诺伯特·威利说:“对话性自我同样是三元组合关系的(并且是符号的)。这是因为所有的对话,不管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自我内心,都需要经历一个由自我到他者再到自我的反思性循环。”[6]威利整合了皮尔斯和米德的思想,把人的自我概括为“主我—你—客我”,而“主我”对应于“当下”,“客我”对应于“过去”,“你”对应于“未来”,“根据这种看法,自我永远处于一个自我阐释的进程中,当下自我向未来自我阐释着过去的自我。用对话性术语讲,主我和‘你解释客我,是为了给你提供方向。用符号学术语来讲,‘主我—当下是符号,‘客我—过去是客体,而‘你—未来是解释项”。[6]威利的意思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能是外在的灌输和强加,而必须通过内心对话去自己解决,即一个人要面向未来的自我(因为未来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反思过去的自我,思考并选择着当下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不断的自我解释,增加了自信,减少了依赖,充实了内心,消除了空虚。培养这种内心的对话意识,对于当代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解释项”与人的创造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至今仍没有培养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才。这个现象令人困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定有这样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计算而不重猜想,重结论而不重解释。其实符号学“解释项”理论对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解释项”的创造力不仅表现在人可以通过观察,凭借精确的计算和推理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什么是潮汐、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等等;还表现在人对难以验证的自然现象的解释中,比如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至今对它的解释已经有了12种之多,有陨石撞击说、气候变迁说、大陆漂移说、火山爆发说、物种竞争说、平行世界说,等等;还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一种想象或幻想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解释,比如人类的起源,中国神话解释为女娲造人,希伯来的《旧约全书》认为是上帝造人,又如太阳的升起、落下,中国神话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太阳在天上运行,古希腊神话则说是由赫利俄斯驾着太阳战车在天上巡行。这就是约翰·迪利所说的,符号学的“这种三价结构能够让我们在对象在知觉领域中并无物理存在的情况下思考它”。[1]所以,我们的教育不仅应该培养学生逻辑的计算、推理、论证的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幻想的能力,这都是“解释项”的题中之义。

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解释项”,又使得符号衍义在解释中趋于无限,这不仅表现在对于同一现象的解释可以是无限的,比如宇宙的起源,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不同的解释;还表现在解释还可以被再解释,再解释还可以被再再解释,以至无穷。比如原始森林被解释为自然之肺,自然之肺被解释为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被解释为人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此等等。解释的无限衍义不仅使人类知识的增值趋于无限,更是与人类生命的无限性等值,“‘解释项作为一个意指对象,它本身依然能够变成一个带有自己对象和另一个诠释项的符号,余者类推,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无尽无休的指号过程,它与我们的生命同外延”。[1]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变化中,正是因为有了“解释项”,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文化,而这一切创造都来自于每一个人,在自己不算漫长的生命中,通过施展自己的解释才能,为世界创造了林林总总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这过程中,每一个时代的教育,都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解释意识、解释能力和解释方法的人的重要使命,以使人类文明和文化生生不息。

————————

参考文献

[1] 约翰·迪利.符号学基础.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江久文.皮尔斯符号阐释观管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7).

[4] 卢德平.皮尔士符号学说再评价.北方论丛,2002(4).

[5] http//edu.people.com.cn/n/2013/0201/c1053-20396544.html.

[6] 诺伯特·威利.符号自我.文一茗,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1.

[作者:程然(1957-),男,江苏如皋人,江苏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教授。]

9.教育学名词解释 篇九

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3.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岁钱儿童的教育,包括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两个阶段。

4.学期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5.蒙台梭利的自由原则:蒙台梭利认为,建立合乎科学的儿童教育,就是让幼儿获得自由,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表现。

6.整个教学法:是指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幼儿园课程观点。他批评当时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强调以幼儿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选择教材的标准,发对实施分科教学,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主张游戏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7.白板说:是指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和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来源于经验。

8.恩物:是福禄贝尔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恩物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作为人类了解自然的初步训练。

9.幼儿园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园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

10.幼儿保教内容:是指托幼机构所进行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和。

11.幼儿园内部环境:幼儿园里一切能对幼儿身心自发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和精神氛围。

12.保教结合原则: 也称保教合一或保教并重,只对幼儿教育和保育要给予同等重视并使两者相互配合。

13.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14.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2个层面的含义:1是年龄适宜性2个体适宜性。

15.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16.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幼儿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17.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8.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的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9.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教师英爱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0.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是指保教结合、日程活动与教育活动想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助于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1.保育员:是指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得职责。

22.幼儿教育:是指托幼机构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包括托幼环境和专门开展的教育活动两个方面。

23环境:幼儿接触到得周围人和物的总和。

24.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幼儿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应能力,也包括幼儿对外界所作的创造性反应能力。

25.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玉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26.幼儿体育: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发展规律,运用的科学的方法增强幼儿体质、以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7.幼儿智育: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队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初步的知识和概念,发展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28.幼儿德育:是年轻一代德育的最初阶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为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最初的基础。

10.家庭教育学名词解释 篇十

一、名词解释

1、家庭: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谓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最小的细胞。

2、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影响。

3、家庭结构:家庭诸分子(即家庭成员)不同的层次和序列的结合。

4、家庭经济状况:指家庭经济收入多少,生活水平的高低、家庭经济的来源和支配等等。

二、简答

1、封建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在今天的家庭中有哪些影响?

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①重视早期家庭教育。甚至还注重实行胎教;②重视家长以身作则,给子女做出榜样;③反对娇惯、溺爱,主张严格要求;④重视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⑤坚持教子必先治家的原则等等有一影响,至今影响我们。

2、确定家庭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家庭的根本利益②家长的经历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③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④家长的职业

⑤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⑥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

总之,家庭教育目的的确定和提出其依据是多方面的,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3、教育子女中如何运用惩罚手段? ①首先必须端正批评惩罚孩子的目的;②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恰如其分;③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④惩罚不是体罚⑤正确对待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⑥运用惩罚手段要慎重。

4、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①独生子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②独生子女教育关系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③独生子女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④独生子女教育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效;⑤独生子女教育有待加强。

三、论述题

1、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长者对子女的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

子女从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接受了早期家庭教育——“胎教”,为胎儿出生之后的健康成长发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孩子出生后,父母的抚摸、亲吻、照顾、情感的交流就能使新生儿产生强烈的反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人出生以后家庭教育的开始。到孩子成长到3-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孩子成长和身心发展的速度期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只有父母是孩子的保姆,是孩子首任教师,是生活的第一个指导者,是走向社会的最初引路人。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强,父母的要求是他们生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父母对周围人的评价态度,成了孩子评价是非的依据。

一个人小时候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来自中国的家庭教育较多的倾向于“早期教育”。因为早期教育对个人的思想品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也表明了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极大。在一个人成长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作用,还应看到终身家庭教育的作用。

子女逐渐成长,思想逐渐成熟,独立意识较强,思考能力也有所提高,在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后,遇事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对家庭教育逐渐减弱,但是鉴于子女与家长的特殊关系,在升学、就业、入党、恋爱婚姻关系上还会依赖父母,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对子女来说仍有很大的权威性。

11.高考常考易错的成语例举 篇十一

1.从用法的对象和语境上看

①因涉及的对象具有专指义,也可能涉及人或物的数量而易误用的成语

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他东西多。

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筚路蓝缕:只能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不可用于平辈、朋友之间。

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绘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人老珠黄:只用于形容妇女。

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接踵而至: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莘莘学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芸芸众生:原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后指一大群普普通通的人,“众多的芸芸众生”为误用。

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千夫所指:指,指责。受到众人的指责,形容众怒难犯。

罄竹难书:罄,尽。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写不完。

茕茕孑立:孑然一身,处境孤单,无依无靠。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人浮于事:指人员的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意为“超过、多余”,而非理解为“轻浮”。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易误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

②因在搭配上有特殊要求或上下文有特定的语言环境而易误用的成语

不可磨灭:可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为误用。

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就不能用。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名不虚传:名,指名誉,是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耳濡目染: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不可开交:形容无法摆脱或了结。只能用在“得”后作补语。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为误用。

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为贬义。

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2.从感情色彩和语言色彩的运用上看

①因感情色彩和语言色彩而易误用的成语

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贬义。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沁人心脾:形容诗歌或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别出心裁:形容构思、设计等独创一格。

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妄自菲薄: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妄自菲薄你自己”。

自惭形秽: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惭形秽”。

难兄难弟:指兄弟才德都好,难以分高下。也指彼此曾共患难,或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思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思。只用于自谦。

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②人际交往中因场合、对象不同而称呼“谦敬失当”的成语

鼎力相助:只用于请托、感谢对方或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不可用于自己。

蓬筚生辉:谦敬之词。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主客颠倒。

却之不恭:拒绝别人的馈赠或邀请是对人不恭敬。

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不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没有使群众信服。贬义。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3.从上下文语义与成语义来看

①因上下文已有与成语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而易误用的成语

刻骨铭心:比喻感受深刻,永不忘记,不能用作“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

忍俊不禁: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指忍不住要发笑,“忍俊不禁地笑了”为误用。

无地自容:指十分害羞,不可用作“羞得无地自容”。

难言之隐: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若说“难言之隐的苦衷”为误用。

南柯一梦: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如芒在(刺)背: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像如芒在背”。

遍体鳞伤:形容被打得全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津津乐道:指饶有兴趣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责无旁贷: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生灵涂炭: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人民生灵涂炭”。

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见(贻)笑大方: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扪心自问: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地自责”。

真知灼见: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不能用作“满腹经纶的学问”。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不虞之誉:出乎意料的称赞,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日理万机:一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不能用作“每天都要日理万机”。

恍然大悟:一下子忽然明白过来,不能用作“我心里突然觉得恍然大悟了”。

任重道远:比喻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又须经历艰苦奋斗,不能用作“任重道远的责任”。

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势头并未停止,不能用作“正方兴未艾”。

耿耿于怀:心里老是想着,不能忘怀,不能用作“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感激涕零:形容非常感激,不能用作“感激涕零得流下了眼泪”。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楚分明地呈现在眼前,不能用作“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眼花缭乱:形容看到纷繁复杂或光彩耀眼的事物而感到迷乱,不能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②因不明词语出处根源而易误用的成语

首当其冲:出自《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常被人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出自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为误用。

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胶柱鼓瑟: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乐器。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三人成虎:出自《韩非子》,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金针度人:语出《桂苑丛谈·史遗》,其中记载郑侃的女儿采娘,七月初七祭织女,织女给她一根盘针;她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比喻把秘法、诀窍传给别人。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火,星名,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流,指移动,落下。指夏去秋来,寒天将至。常误用为形容天气热。容易望文生义。

二、实战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部新作品里,他对几个人物的描摹和刻画真是有声有色,细致入微,使读者产生了具体、真切的印象和感受。

B.《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8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前告罄。

C.电视剧《大秦帝国》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强势竞争与强势生存的画卷,再现了先民们在粗砺简朴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奋发的生命状态,实在是众望所归的影视精品。

D.针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造假、抄袭成风的情况,政协教育系统的委员呼吁,要净化学术风气,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善于正视自己,敢于解剖自己,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如把错误掩盖起来,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B.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有卓越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他的去世是学界不可估量的损失。

C.受“限购”政策影响,不少地产商开始对艺术品收藏跃跃欲试,有人预测,今后几年艺术品的拍卖价格将会持续走高。

D.作为通讯工具的手机与家庭影院本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现在有许多智能手机已经具备了家庭影院的高清视频播放功能。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11年10月5日,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辞世,这令许多喜爱他的粉丝如丧考妣。

B.时下商业竞争愈演愈烈,情形十分复杂,实力强弱固然是决定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但调查市场、调整结构也是出奇制胜对手的重要手段。

C.无论何时何地,温总理总能信手拈来地引用各种诗词名句、名人名言、典故等来辅佐自己的观点,并且记忆力超群,无论多长的句子,引用起来都难见差错。

D.到了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临近时,中国的各大报纸对全球战事,尤其对欧洲战事的变化和进程一直在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校园里“差生”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学习成绩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导致野蛮区分孩子优劣的怪事层见叠出。

B.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栩栩如生的“活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学习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C.目前,政府部门开始了又一轮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治理“地沟油”的行动。这种“围剿式”的集中整治,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难以走出“一管就见效,一松就泛滥”的怪圈。

上一篇:特色食品教学反思下一篇:感恩父母与爱同行班会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