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2024-08-06

中外企业对比分析(9篇)

1.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篇一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班级:商学院工商管理1301班 学号:1110312319 姓名:李凤

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的应用;我国的企业文化虽然在不断充实,但仍落后西方国家一大截,理论的研究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进行对比,有助于有选择的借鉴发展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缺陷、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发展:

1、企业文化的内涵:

《西方企业文化》一书中,该书的作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它的要素还包括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等。他们认为,人是一家公司的最大资源,而人是不能直接用计算机来控制而只能通过某种文化的微妙的提示来管理的。强有力的文化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有力的杠杆。

2、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3、企业文化模式:

马京生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讲述到:国外企业文化的参考模式有:

a、Z型企业文化:是由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提出的,主张美国模式在每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日本模式的对立面,认为在美国也有一些公司具有与日本公司类似的优点,同时又结合了美国的特点,他把这种公司叫做Z公司,其企业文化就叫做Z型文化。Z型文化理论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长期雇佣、信任以及亲密个人关系等;

b、7S模式是由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于1981出版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模式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以“最高目标”为核心的七个因素;

c、11C模式是佩格尔斯于1984年出版的《日本与西方管理比较》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要以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这个核心的有10个要素,贯彻和执行这些要素,就会产生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然使公司获得成功。

d、7C模式是沃特曼于1987年出版的《创新经营——优秀公司如何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能力,其它因素包括文化、沟通、控制、危机点、机会与信息、事业和献身精神等围绕周围,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的文化状态,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戚明阳在《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研究》中指出:企业社会互利导向的价值观,目的不仅是为投资者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且还非常重视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这种价值观,是西方社会在 70 年代产生的一种主流企业价值观,这种企业价 值观是综合企业、员工和社会整体利益来考虑并确定企业利润水平的。

威廉·大内发表了《Z理论》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传统和气氛组成了一个企业的文化,文化代表着这家企业的价值观,然后这些价值观构成了企业员工活动、意见和行为的规范。”这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对美日企业管理上的差别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涉及到了企业的价值观。

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中写道:“能长久享受成功的企业一定拥有能够不断地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经营实务和核心价值观。”本书的作者还告诉人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群聪明人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敢于进行创新比拥有一个有魅力的领导者更为重要,而企业的关键所在则是拥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并为之而奋斗。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说:“一个企业的建立,靠的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时所做出的选择,靠的是决策者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一般情况下,这些价值观可能不是有意形成的。无论如何,企业中的领导者,必须善于保护、推动这些价值观。一个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价值观的维系和大家对这种价值观的认同。”

二、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现状:

1、企业文化的内涵:

马京生、任慧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目前对于企业文化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在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企业作风和传统习俗、行为规范在内的有机整体。企业文化同企业本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企业界常常把企业文化称为企业文明或企业精神。

2、企业文化研究的引入与发展:

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在《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中阐述道: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出现《管理世界》权威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译文揭开了企业文化在我国研究的新乐章。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在香港、台湾多采用Hofstede的定量化研究方法而国内研究者多青睐Schein式的“深入”、“参与”、“观察”、“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

3、企业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张烨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对比》中指出: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分类:a.主要对企业文化理论和国外企业文化理念的论述;b.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多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c.深层次的对企业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如研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或是结合制度进行研究。

4、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刘宏在《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研究 》一文中指出:中国企业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用这种荣辱观去主导企业的核心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国家社会大众价值观为导向,形成与国家社会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才能增强。张炳林、占德干用《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构建做了一项实证性研究,研究发现由于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企业文化实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企业文化的分析研究开始将重点放在个体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上,更倾向于研究分析个体企业核心价值观。

李彦亮在《浅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创建》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勇于创新、团队合作、竞争进取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之所在。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中的核心,是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这里的“人”,既包括企业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也包括自己以及其他外部环境中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其目标是,对外要造成社会责任感,包括诚信经营和顾客至上的理念,对内要造就团队精神,包括集体荣誉感和协作意识。

5、企业文化研究的不足:

刘瑞鹏、刘玉普在《浅议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谈到:现 代企业文化的理论的确是引进的,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和实证研究并不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a、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但不成体系。企业文化理论从进入伊始,在理论体系、实践指导、操作模式等方面就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认为企业文化是虚的、形式主义的;b、没有长期接触过企业实际,企业文化研究与具体的企业管理实际严重脱节。这表现为学院派的专家学者,堆砌一些杂乱无章的理论,但对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如何嫁接,如何贯彻在日常实践中几乎都没有论及;c、与国外相关领域缺乏交流,国内企业文化理论滞后于实践和落后于国外,是制约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d、学术机构缺少相应的学科这致使投入本领域的研究人员、资金较少,它的学术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理论的研究发展相对较慢。

张烨在《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对比》中讲到:中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多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对大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摩托罗拉、GE)的研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首钢、中石化)文化的研究,对家族企业文化(三星、沃尔玛)的研究,与企业实际相脱节,难以运用于实践。

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在《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中指出:尽管我国的管理实践十分丰富,如海尔的“休克鱼”、“斜坡理论”,但是我们所操作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要素——语言,几乎全是搬来品,因此在企业文化研究方面,多半是转述别人现成的结论,加之我国管理学界的“急功近利”和“学以致用”的观点盛行,因此,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尚桂玲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对策》中指出: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误区:a,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b,企业文化建设文体化,其结果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企业制度不配套;c,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d,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e,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f,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企业文化,但如果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文化与企业发展趋势相反,还可能演变为企业发展的严重阻力;g,企业文化是万能的;h,认为企业文化没有用,只要企业能赚钱就行。

三、总结陈述: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发现后起之秀——中国对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仍显稚嫩,理论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的目的并没有实现。虽然企业界与学者们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多方位的企业文化模型,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就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基础模型,企业文化同竞争力的关系,如何实现企业文化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很少,这也是中国学者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当然企业文化从引入到现在仅仅有20多年,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定量化研究较少,定性研究较多;有关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得更少;企业界对于理论应用的实践更是少的可怜。但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与竞争优势,企业界就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结合企业的有限的外部环境和自身资源特点加以应用;在坚持民族文化和适应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著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验,坚持目标特色创新原则、继承借鉴原则,努力使自身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人员来说,由于企业文化概念存在着抽象性与具象性的矛盾,这就要求研究人员不断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泛研究,争取实现理论引导实践的发展。

针对现今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足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1)强化整体意识,使团队成员形成共识。树立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的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就必须让团队成员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价值,实现团队成员在统一支配下各尽其能。(2)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使大家形成和谐、相互扶持的氛围。在团队内部,要把成员的力量凝聚起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齐心协力完成团队任务。

(3)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方面,既能使竞争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个独特优势又不能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模仿,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生产力。(4)开展合作竞争与协作型竞争的新路子。可以采用战略联盟方式实现优势互补,重组各方资源,把企业做大做强。

(5)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引入外部市场压力和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使价值分配制度基本合理。在人才使用上,奖优罚劣,促使人才不断创造出业绩。通过有效性竞争从各方面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长盛不衰。

四、参考文献:

[1]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电力,2005,03:161-164.[2]张烨.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对比[J].现代商业,2008,18:65-66.[3]刘瑞鹏,刘玉普.浅议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之路[J].现代商业,2008,20:74-76.[4]戚明阳.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研究[D].渤海大学,2012.[5] 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西方企业文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22-24.[6]闫士魁.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与管理,2001,10:25.[7]许利华.世界著名企业核心价值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8]叶尚平.中美企业核心价值观跨文化透视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9]尚桂玲.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对策[J].煤矿现代化,2005,05:71-73.[10]马京生,任慧.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6:80-84.[11]李沫.威廉·大内的“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J].企业活力,2012,04:54-58.[12]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基业长青》,真如译,中信出版社2006 年 9 月第三版

[13]李彦亮.浅谈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创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42-145.[14]周光亮,李庆胜.关于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对话[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01:138-141.

2.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篇二

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的热点已从单纯的信息化建设转变到教育数据挖掘中来。如何利用各类学习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海量学习者信息及学习过程数据,使其转变成特定的信息为教学提供优化和决策服务,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内容。2004年“智能导师系统”的出现在教育街掀起一股数据挖掘的新浪潮。2005年Romero,C等针对Moodle学习平台的日志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挖掘方法生成实时数据报告,并利用学生行为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成为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数据进行学习者行为分析的经典范例。2007年Romero&Ventrua等名针对教育数据挖掘归纳出了5类分析方法。这些研究都为“学习分析”这一理念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针对学习分析的概念,不同的学术机构给出了不同的理解,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推进组织E-DUCAUSE认为:学习分析是使用大量数据建立模型,用以预测干预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NMC新媒体联盟也在2011年“地平线项目”(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Horizon Project)提出:学习分析集成了一系列数据整合及分析技术,通过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绩效和进展情况,用以修订教学、课程及评估。直至第一届学习和知识分析国际大会于2011 年在加拿大召开,学术界最终给出了学习分析的定义:学习分析通过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关于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数据,了解并优化学习发生的情境。具体而言,学习分析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进行跟踪记录,做出分析,由此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预测、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不断干预学习,以期提高学习者绩效的技术。

2 国际学习分析研究文献分析

2.1 文献选择方法

本文研究共搜集2010年至20115年4月间中英文文献110篇进行文献分析。其中中文文献来源于万方数据库,首先以“题名和关键词”一栏精确搜索“大数据”,并且”题名”一栏精确搜索“学习分析”为条件,共获得2010-2015 年32 篇期刊文献;其中无关性文献1 篇;其次以“题名”一栏精确搜索“学习分析”后选择“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分类下文献,2010-2015年共搜到77篇期刊文献;其中无关性文献38篇;交叉比对以上两次搜索结果,共整理出49篇与本课题相关的中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32 篇。英文文献方面,以“Learning Analytics”为关键词通过Google scholar进行检索,在结果中选择2010-2015年间被引用次数大于十次文章共61篇。

2.2 文献年度发表数量统计分析

学习分析相关文献分布图见图1所示。从2010年“学习分析”类文献开始出现,至2012 年文献数量开始激增,并一路呈上升趋势。对中文文献而言,2012年才出现对学习分析这一领域的文献,略滞后于国际水平,但文献数量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对英文文献而言,2012 年后出现大于10 篇的高引用次数的高水平文章。因为本研究仅选取引用次数大于十次的国外文献,而国内文献为所有文献。所以从总体数量水平来看,国外文献的数量大大多于国内文献数量。

2.3 期刊来源统计分析

文献的发表期刊及数量如表1所示,本文所分析中文文献中远程教育杂志发表6篇、中国电化教育发表6篇、开放教育研究发表4篇、现代教育技术发表5篇,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发表3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篇,其他23 篇文献分别发表在19 种杂志上。英文文献方面Journal of Learning Analyt-ics 28 篇,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5 篇,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各3篇,其他19篇文献分别发表在15种刊物上。

从杂志分类来看,110 篇期刊分别发表在32 种教育类杂志,10 种信息技术类杂志,2 种综合类杂志上。其中在教育类杂志中包含远程教育类杂志6种,高等教育类杂志6种,成人教育类杂志2种,职业教育类杂志2种,基础教育类杂志1种。

2.4 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及地区分析

本研究将所分析文献第一作者研究机构进行了分类,发现90%文献均来自于高校,仅10%的文献来源于政府机构,研究所,独立实验室、中小学和企业。其中从事信息管理科学研究8名,教育学研究33 名,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34名,教育技术学33名,其他学科(商学、新闻传播、医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11名。

从地域分布而言,外文文献作者最集中于美国18名、英国14名和加拿大12名,其他文献作者分布在欧洲、澳洲等9个国家,中文文献作者主要集中于上海10 名,吉林9 名,北京8 名。与发表时间做对比发现,国际上学习分析研究最初来源于美、英两国学者,而国内此类文献最早出现在2012,2013 年间,文献作者主要来源于北京及上海地区。而后随着学习分析技术被更多名认识与了解,越来越多地区的研究者投入对其研究中,例如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开始进行学习分析的研究,并发表多篇文献。

2.5 研究主题分析

参照理解学习和知识分析国际大会的主题,将文献研究方向分为10类。学习分析数据获取研究、分析算法研究、应用案例研究、框架模型研究、数据可视化研究、介绍及综述、组件及系统研究、MOOC研究。

如表2所示,其中研究学习分析领域文献研究最热门三类为介绍及综述类24 篇,占总文献的21.8%;学习分析框架模型研究论文为22篇,占20%;理论及方法研究19篇,占17.2%;本文分析的文献中应用案例研究为14 篇文献,应用领域涉及高等教育(10篇)、K12教育(1篇)、社区教育(2篇)和企业培训(1篇)。 其中在文献中提到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对所应用学科产生积极影响的有8 篇,表示学习分析技术无法提供帮助的为1篇。通过在某学科实践某种学习分析方法,发现其不足并加以改进的论文为3篇。

2.6 研究数据来源分析

学习分析数据来源对研究的准确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经过对本文收集的110篇国内外论文进行归类整理,有58篇论文中提到了数据来源。本文将数据来源分为网络学习环境数据,如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管理平台、网络课程平台等产生的数据;网络社会环境数据,包括社交网络、短信邮件、包括可穿戴设备等提供的数据;线下环境数据,包括课堂学习中考试评价、作业提交、问题回答等线下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具体统计数据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文文献中引入数据来源的文章略低于国外。就数据来源而言,中外文献基本已不再单一使用线下环境数据,仅1篇中文文献使用了线下问卷调查的形式作为数据来源。从线上数据分析,国外文献已有相当部分除使用如在学习平台、在线教学平台此类网络学习环境之外,还引入了如社区数据、网络社交网络数据、可携带设备数据等此类网络社会环境数据进行学习分析。而中文文献仍然以网络学习环境数据为主,而网络社会环境数据涉及较少,说明我国学习分析现阶段数据仍以线上学习数据为主,数据来源较为单一,网络社会环境数据搜集较为困难。

3 学习分析研究现状

3.1研究不断深入,学习分析发展线路明晰

从年度发表信息统计可以看出,学习分析一词从2010 年前后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教育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学术分析和智慧学习等词汇。在出现伊始,人们主要讨论的话题为理论居多,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定义、来源、及模型探索中,2011年,学习分析的触角开始触及到从具体的学习平台数据或聊天对话中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如英国开放大学在2011 年发表的“Learning analytics to identify exploratory dia-logue within synchronous text chat”一文中,通过同步某个演讲主题的聊天文字信息,对其中谈到索性对话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而2012 年,学习分析研究成为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该领域吸引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理论和教育信息管理领域的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多在教育学的重点刊物上发表。2012年的普渡大学信号灯系统是学习分析领域标志性成功案例,关于学习分析研究也开始更倾向于学习分析技术、知识建模和表征方面。在这一时期,各类关于学习分析的数据建模、信息系统,平台架构各类案例分析不断涌现,在这一时期,针对各类平台,如Moodle、Sakai、Blackboard、Moocs的学习分析技术大量被研究。直至2014 年,学习分析领域在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研究者开始对之前所提出的一些模型,框架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Learning Analyt-ics for Online Discussions”中就对学习分析中学生在线讨论的一套理论框架进行实践验证,发现其负面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自动化,个性化反馈帮助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学习分析数据获得及隐私性问题也被广泛研究。至2015 年,对于单一系统的分析已成熟,而通用性模型及算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研究者所关注。如知识媒体中心在国际学习分析大会上发表的“Ana-lyzing the Main Path of Knowledge Evolution and Contributor Roles in an Open Learning Community”一文中德国知识媒体研究中心介绍了他们研究的方法在多个系统中的应用。

3.2 融入前沿应用,捕捉多方精细化数据源

早在2011 年,Panlo Blikstein在文中已经谈及通过电子邮件内容分析及计算机对可穿戴设备的活动捕捉作为数据来源,在2012年普渡大学的信号灯系统中,研究人员运用人口特征,个人学术经历,个人努力因子及学习系统等多维数据进行学习分析。2014 年瑞士研究者在”Classroom Social Signal Analysis”一文中建立了一种监测系统,通过视频摄像头捕捉课堂学生动作,分析课堂行为和学生成绩的关系。此类学习分析数据来源以非局限于学习管理系统、学籍系统、学生基本信息等,也融入了非学习环境下的各类行为痕迹数据。通过非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下的数据相结合,学习分析来源的丰富性也提高了分析的精准性。随着Wifi技术,社交网络和触控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各类移动平台的数据也逐渐成为学习分析的新维度。

3.3 深度融入教学,应用多面开花

学习分析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各种学习分析技术已经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应用。利用工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各类学习数据,如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绩效等,通过这些数据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轨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从学生角度而言,学习分析技术渗透更为广泛,主要分为:a)自我学习评估工具,如马里兰大学的课程管理工具可用于反馈学习过程信息,帮助学生判断目前的学习状况。b)自我学习策略分析工具,如美国的knew-ton平台,通过采集学生信息,自动评估学生能力,针对个体给出个性化学习规划。c)自我学习监控工具,如英国哥伦比亚的研究者利用SNAPP对学习论坛进行分析,通过可视化图形对学生学习行为相对位置进行描述。d)学习预警干预系统,如普渡大学信号灯系统,通过此系统实时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潜在危险及时发出预警实施干预。

4 我国学习分析研究趋势展望

4.1 加快理论研究步伐赶追国际水平

从中文文献与英文文献的对比可看出,2012年开始关于学习分析的中文论文开始出现,趋势为逐年上升。但是介绍和综述的文章居多。包括针对历届学习分析会议的剖析、学习分析著名学者的访谈、中国学习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的研究等此类基础性理论研究,而对于学习分析模型及学习分析系统架构研究在2014年之后才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对于学习分析的标准化通用算法和模型研究,学习分析数据获取,可视化研究,隐私问题等方面的涉及不多。由此可见,中国在学习分析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跟国际水平还有差距。但也不可否认,通过多年研究,我国学习分析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花燕锋在《基于MOOCs的多元同心学习分析模型构建》一文中提出的多元同心分析模型在MOOC平台的使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马晓玲在《学习分析系统构建研究》一文中,也开始着手研究建立我国的学习分析统一系统架构。

4.2 加强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综合平台的信息互通。

就我国目前研究来看,研究数据来源基本为单一平台,如MOOC、Moodle或学校自己学习平台数据,运用多维数据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姜强在《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自适应在线学习分析模型及实现》一文中提出利用社交网络、微信朋友圈等多维数据建立学习分析模型。但数据采集零散性较高,准确性低。目前,我国信息化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在教育领域急需打通各校信息孤岛,并结合社区信息,医保信息网等建立一个基础信息平台,由此提供完整且准确的数据来源。

4.3 侧重实践,加强应用性研究

目前,一些针对学习分析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学习热分析分析视角下的远程教学交互分析案例研究》中谈及将学习分析技术运用于网络教学中的案例。《学习分析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一文中以小学为例介绍一种学习分析个性化平台。但相对于国际文献,仍有许多片面之处,而教育与学习分析的深度应用必将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

5 结束语

3.中外老年图书市场现状对比分析 篇三

摘 要:当前,我国出版业在“十二五”政策规划下,在全体出版人的努力下各方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中“老年人图书”这一块市场仍在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作为拥有1.7亿老年人的“老龄化”国家,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为老年人出版的出版物却是少之又少。主要通过查询整理资料、分析多方意见及整合各种数据,从而客观并全面深入地透视国内外老年图书市场现状,了解国外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旨在为推动我国老年人图书市场的发展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老年图书;市场现状;国内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84-02

一、我国老年图书市场现状分析

为能够全面整体的认识我国老年图书市场现状进行,以下主要从出版社以及图书市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分析。

(一)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老年人和老龄工作者为主要读者群的综合性专业出版社,它的成立无疑是我国老年图书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是老年读者能够更多地享有围绕他们所想所需出版的图书,也能够大力推进老年出版市场的架构完善与资源整合,为老年出版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目前华龄出版社主要出版老年文化与医疗类的图书。

除此,其他出版社很少有出版过老年图书,即使有,也未曾形成响当当的图书品牌,同时也因为我国老年图书消费者数量少且不稳定,老年图书市场的不成熟,商机不明显,再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出版社出现。虽然各种开发老年图书市场潜力的研究和论文一直没有中断,但出版人和出版界似乎对这一领域还没有展开重点攻势。

(二)图书市场

根据统计数据可见,老年图书出版种类数量在这十年间稳步增长,特别是医疗保健类图书作为传统类别上的老年图书出版数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计算机”类的图书却在2008年开始增长迅速一度有赶超之势,体现出老年人对于计算机这类信息技术的好奇与兴趣。同时“娱乐休闲”类图书也从以前单一的书画指导图书逐渐增加了摄影、音乐、舞蹈、旅游等多种类型。而“其他”中所包含的老年人生活指导、心理指导等类型图书同样也丰富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类别的图书已经不能再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了,他们对于计算机、旅游、教育等图书也产生了需求。而出版市场则紧跟需求,一些新兴种类的老年图书应运而生。这些图书一般内容较简单,文字更通俗易懂,使得老年人能够快速理解掌握知识。

被认为老年人喜欢阅读的历史文化与养生保健类图书在2005、2006年都掀起了出版购买热潮,先后有易中天热、于丹热,以及各种养生专家热,但是这也没有为老年出版市场带来很大冲击,从表中可以看出,医学养生类图书一直保持缓慢的稳步增长态势,而历史文化图书的统计数据则为零。这类的图书因为目标市场大,目标读者年龄层次广,并没有针对老年阅读群体出版特定的版本。

除了在内容的编排上更适合老年人阅读学习之外,老年图书的装帧排版方式也在慢慢改进。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利于老年人阅读的大字本图书开始出现。例如2000年华龄出版社针对老年人出版了大字本图书,包括《家庭养花技巧》、《饮茶养生》等大字本图书。但由于大字本图示制作成本较高,目前市场上的此类图书并不多见。

在我国,老年图书市场一直存在着“政府重视,多方呼吁,出版业有心无力”以致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的问题。虽然在各方努力下老年图书市场在近十年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一定发展,但是相对于我国年出版图书约30万种的数量来说显得十分渺小,而面对我国1.2亿老年人口的庞大数字更是微乎其微。老年读物的出版虽说在不断更新,但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与服务的创新不够,难以激发老年读者的消费兴趣,老年读物市场潜力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外国老年图书市场现状分析

(一)美国

美国老年图书市场相较于我国显得成熟得多。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12.8%。较为明显的老龄化问题使得其针对老年人的政策机制都发展得较为完善,老年出版业的发展也较为成熟。

据某项调查显示,美国民众举出因视力不好而产生的最严重问题时,有25%反映不能阅读用标准字体印刷的图书、报纸和杂志。于是美国大字号出版物在近十年来异军突起,在低迷的图书市场表现亮眼,各大出版社都有针对老年人开发的大字号读物。例如“西蒙&舒斯特”出版社推出以畅销书为重点的大字号读物;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个人保健系列”大字号图书。而哈珀·科林斯出版社主要的市场营销手段是向书、电台、电视台、印刷厂和老年人媒体提供图书宣传册,另外还组织签名售书活动。多种措施并举,使大字本这个具有很大潜力的新市场在美国得到了有力的开发。

在出版商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书店也不甘落后。伯斯克斯发行公司在网上展开大字号图书销售业务,进军保健和医学类网站。亚马逊网上书店早在1996年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字号图书搜索”的文章。它还将搜索机制综合成多种书目网页,这样任何浏览该网页的人都可以找到通向大字号畅销读物的网页。”在美国,还有专门针对老年人开设的老年书店,如著名的巴诺老年书店。店内陈列的都是老年人所喜爱的大字号图书,店员也是老年人。

(二)英国

在英国,老年读物市场同样不乏亮点。就老年期刊市场来说,其平均每年每人拥有的杂志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英国经济发达,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其精神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三大发行公司、三大发行总经销商和五万多家报刊零售商主宰的期刊市场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每年都有几百种杂志入市、退市。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能够长期存活的杂志往往都有着准确的市场定位、丰富的市场经验、充实而贴近目标群体的杂志内容。例如英国著名老年杂志Saga所属集团在1929年就进入了老年期刊市场。在2011年上半年公布的英国百大杂志排行榜中,Saga杂志以617 411册的发行量占据了排行榜第10位。

(三)日本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图书之外的方式进行消遣、放松。但不少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正在逐渐“回归书本”,相关专家认为,这与日本近年来出版了许多益智读物、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出版物有关。

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原有图书市场造成了冲击,但同时让人不得不开始注意老年图书市场。人们对于晚年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升高,以“不生病”冠名的图书大批涌入市场。如《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书自2005年7月出版以后至2006年末总销量达到125万册,居于2006年畅销单行本排行中的第5位。此外,日本近年免费杂志创刊活跃,面向老年人的杂志表现也较为活跃:2006年创刊的免费杂志中,面向60岁一代的信息杂志月刊《5L》销售量达30万册。

(四)法国

在法国,读书作为一种业余消遣方式,在各年龄段的状况较为平均,老年人也不例外。在一项调查中显示,2005年,50~69岁的被调查者中,56%都至少读了一本书,70岁以上老年人中也有50%的人每年阅读一本书以上。而在期刊部分,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大,读者阅读杂志的种数减少,但阅读总量却并未减少,这说明年龄大的读者对杂志的忠诚度较高。而且,读者年龄越大就越喜欢在家里阅读杂志。

整体来讲,经济较为发达,出版业较为繁荣的国家地区,老年图书市场也相对更为成熟。

对于一个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并且拥有1.7亿老年人的“老龄化”国家,我国老年图书市场仍存在着巨大的出版潜力亟待挖掘,需要在政府以及出版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创造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在真正满足我国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出版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太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先行,老年人有为又有乐[J].中国社会工作,2011,(5).

[2]李彬.试论银发浪潮下图书出版的新思路[J].科园月刊2010,(5).

[3]安岩.呼唤大字本图书[J].编辑之友2004,(4).

[4]倾心老年图书——常振国纵谈华龄出版社[J].中国老年报2001,(11).

[5]李震宇.发掘老龄化压力背后的老年图书市场商机[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6]赵乾海.取经美国老年书店[J].出版广角,2004,(3).

[7]郝振省.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2008版)[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8]国际统计年鉴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10/

4.中外交际礼仪对比 篇四

Custom(礼仪)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A state of ceremonies)的称誉,伊丽莎白女王也曾说过“礼仪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但是,不同地域却有不同的礼仪,特别是跨国界的礼仪有些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称谓(address)

在汉文化中,家(family)是指家族,中国的礼仪产生于家族的宗法文明,因此中国人的家族称谓之繁,可谓举世罕见。《尔雅释亲》解释家族的称谓约100种,历来很受重视。直到今天仍有很多被沿用,诸如:“姑”、“舅”、“姨”、“家父、“犬子”、“内子”等。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称谓之多,堪称“名词爆炸”。中国人讲究内外亲疏远近之别,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堂兄、表兄等。受西方文化影响称社会上其他成员为“小姐”、“先生”也是常见的,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叫“阿姨”、“叔叔”也不少,也有的直接叫“xx师傅”、“xx老师”更有表示亲切的叫他人“小李”、“老张”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强烈的“血缘关系”和“人情味”思想。另外,在称呼上,中国人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姓名,该怎么称呼就怎样;同辈可以随意称呼,长辈之间按顺序排名称呼。而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中,家(family)来源于拉丁语familia,它和famulus一词同根。Famulus 一词是仆役,它源于阿斯堪语(奴隶)

摩尔根认为,familia 一词本源意义是指“从事劳动的奴隶”,这与中国的“家”完全不同。

英语国家的人名在前姓在后,如:约翰·威尔逊,约翰是名,威尔逊是姓,这与咱们汉语是不同的。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放在第二位,沿袭父民和父辈名也是常见的,如John William ,junior译为小约翰·威廉。

女士结婚之后要冠上夫姓,婚前可用自己的名字,婚后是自己的名加上丈夫的姓,玛丽·怀特和约翰·戴维斯结婚后就成了玛丽·戴维斯。书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一般不缩写如G.W.Thomson.君主制国家也称“陛下”、“殿下”、“爵士”等,与我国古代的称谓相差不大,有的称呼也同汉语的称呼一样比如叫“professor x”、“doctor x”。值得强调的是,“miss”用于未婚女士,已婚女士用“mrs”,“mr”“sir”用于男士,如果不是熟悉的朋友尽量不要直接叫他们的名,那是很不礼貌的。

二、打招呼(greeting)

在中国遇见朋友或熟人必会打招呼,而打招呼又根据不同场合而不同,比如说常用的“吃饭没有啊?” “上哪儿去啊?”,回答的人也根据不同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答;对于不熟的人,大多数人也就点点头,微笑一下就过去了,不会去关心吃没吃饱,上哪儿去的问题。

欧美国家打招呼相对简单而文明,英文用“good morning ”, “how are you? ”“Good night ”,“hello”等,对于像我们那种打探别人隐私的行为在西方是不礼貌的。

对于见面之后,相互间的礼节是不可少的。在中国古代多行作揖礼,只要见到比自己位高的要行作揖之礼,见到君王还要行跪拜之礼。如果是同级之间还要相互还礼。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愈来愈倾向于握手:主客之间,主人先伸手;男女之间,女士优先;上下级之间,上级先;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男女握手时,不可握太紧,如女方无握手之意,只要男方点头即可;上下级之间,下级一定要主动并且双手致意;同长辈握手时一定要专心,面带感情,不可心不在焉。若戴有手套时,应该主动摘下手套,以表敬意。

在西方国家,吻礼(kiss)是一种传统且盛行的礼仪行为,主要是表示友好亲善。吻礼来源于古罗马,相传罗马人禁止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作战归来时,为了检查妻子是否喝酒,便凑到她嘴边闻闻是否喝酒,这种礼仪被沿袭下来就成了夫妻见面的第一道礼。古老的英国人喜欢行握手礼,他们很少使用拥抱礼(hug)和吻礼(kiss)。女子一般行屈膝礼,男子若戴帽,则要行脱帽礼。在社交场合,他们一般用“thank you ”、“sorry”“ok”等礼貌用语。

三、介绍礼(introducing)

中国人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一般场合,做自我介绍时,首先问候他人,然后再向别人介绍自己。但前提是别人是愿意认识你的,如果不愿意,千万不要贸然行事。在做自我介绍时,一定要感情真挚,真诚自然,这样才能博得他人的好感。在介绍他人时,要注意先把地位高的、年龄大的、女士介绍在前,介绍时可以加上相应的职务、单位等。

西方人在做自我介绍时,强调主体是“我”,“my name is xx, and I am …”,他们在结识时一般需要别人介绍,介绍的程序一般与我们相同,他们也通过书信介绍朋友认识。介绍信简单明了,不必封口直接交给被介绍人。被介绍人一般不直接持介绍信去拜访对方,以免收信任做出反映。对方收到信后,一般要在3到4天做出答复,以便被介绍人造访。

四、做客礼仪

中国文化讲究礼尚往来。孔子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传统礼仪当中,登门造访须投递名片和带相应的礼物,称为“贄”,客人根据地位不同带不同的东西,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拜访结束时,主人会把“贄”还给客人,尊长可以不要还。现代人到朋友家里,一般都会带点礼物,或给主人家小孩买一点礼物或给主人买点酒之类的东西,朋友家里不用太拘束,男女之间不会忌讳年龄,收入,婚否的询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客人要会为主人打算,主人问你问你渴不渴,饿不饿时,你要回答不渴,不饿,以便为主人减少负担。当然之

后也就有“劝吃劝喝”的习俗了。

到西方家里去做客,可就不像在我们国家那么随便了,西方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如果你要去拜访某一个人,你需要提前预约,否则会让主人很不高兴的。而切在主人家里不能逗留太久45分钟至1小时最佳。到英国人家里做客一般要带有一些价值不大但是意义重大的礼物,若是探视病人或私人宴会可送鲜花水果,但是切忌送菊花和太私人化的东西。

参考文献:

何浩然.中外礼仪文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袁革.社交礼仪.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赵丕杰中国古代俗礼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5.中外银行业现状对比 篇五

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处于主体地位。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尽管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但是目前仍处于粗犷的发展模式。同国际标准和国外成功旳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的商业银行仍然是低效的、幼稚的,并非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银行间的竞争也始终未走出各自为战的低层次竞争格局。

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中国现阶段的银行可以分为三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了更加简洁明了地阐述其中的差距,我们着重在中外商业银行的对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外商业银行业务

组织架构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具有经营自主性,可以进行市场开拓和客户营销;而中国则实行总行和分行双线管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自主性,不利于银行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客户来源方面:国外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独立开拓客户,通过对潜在客户的识别、营销及客户间的相互推荐,完成客户拓展;而我国经济法展结构则决定了客户资源以本地为主。

服务内容及策略方面:国外银行重财富增长、服务品种丰富,侧重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内容涵盖资产配置、财务咨询、保险规划、证券组合投资、合理避税、遗产转让、艺术品托管等财务 管理服务,资产配置思路强调“价值投资”,服务策略方面注重专业性与规范性;我国银行受限于分业经营体制,业务内容较为单一,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规划及非金融类增值服务,资产配置思路偏向流动性较好、投资收益较高的短期产品,服务策略强调服务的周到性与细致性,更注重与客户个人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赢利模式方面:除了存款和贷款的利差之外,国外银行收入渠道多样,收入构成包括手续费、咨询费及管理费。我国银行收入以手续费为主,包括买卖理财产品、代销私募及信托产品的佣金收入,另外兼有部分资产管理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二、中外银行国际化程度

国外商业银行:1.银行股权多国化,任何外国投资者都可以通过证券市场投资成为银行的股东;2.国际银行资本的集中化和营销网络的全球化,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银行大规模合并,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3.国际业务的客户和海外利润比重不断扩大,已超过本大的份额;

我国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由国家独资纷纷改制上市,吸入部分国际资本。兴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会吸收国际资本,但仍然会控制其股份数。

国际化程度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银行由于放松管制导致大量银行倒闭。尤其是08年金融危机,使得欧美金融深受重创;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则未受太大的冲击。在融入更多国际资 本获利的同时,银行业如何在新的时代既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又要增强银行的活力,提高银行的竞争力的这一问题,成为当前的国际银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中外网络银行业务发展

网络银行作为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深入剖析其对比差距及原因。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业务范围(宽度):我国网络银行业务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在网上进行存款、贷款、跨行转账等业务;即使是个人网上购物,也必须是与该网络银行签订网上购物协议的网站,选择面较少:还有服务内容单一,缺少与金融同行如保险公司间的合作。

深度方面:缺少个性化服务。国外:网络银行产品的开发和设计已经进入大众度身定做的阶段。由客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性进行组合和设计。国内:传统商业银行已有的柜面业务“搬”到网上而已,而缺少网络银行特点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

了解中外在网络银行方面的差距,再从内部和外部来深究其原因;

内部:1.银行业务经营理念落后。2.对网络银行功能个人认识的局限。

外部:1.法律环境、信用机制不健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2.个人网上银行消费者支付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局限。

6.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篇六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解释。有的认为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三个关键因素。有的认为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的认为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和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淘汰模式都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应用之意。本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 每个内容又可以细分出具体的项目。如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本文将主要从培养途径和方法、培养制度两个大的层面进行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目标的选取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广, 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 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等。在国内外的许多高等教学机构都有开设。我国的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饮誉海内外; 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类似专业。国外的如美国、欧洲、日本、挪威和俄罗斯的许多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里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专业。

二、培养方法和途径中外大学大部分都实行学分制, 应该说国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日本实行学分制比较早。

我国实行学分制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 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鉴他们的做法。我国的学分制和欧美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 、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国外大学入学后首先修读校级通识教育课程, 并根据专业意向修读所在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之后, 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选修某个专业的课程。专业选定之后, 若不满意还可改选, 大学还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设计一些专业方向, 供学生选修。这样, 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 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 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以前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是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 入学时专业已定, 在校期间改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招生。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就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几年有部分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允许学生 ( 特殊类别除外) 在校学习两年后, 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考核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专业。往往是在招生时按照专业大类 ( 如新闻传播类、政治学类、历史类、数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 进行, 从而安排在某个学院, 以后定专业也在此学院框定的专业中选。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在课程选择和设置上,近几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过去所有课程都由学校安排规定好的传统, 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应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2 、学生要获得学位所要求的总学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一般在 120— 130 分之间, 只有澳大利亚为 144分, 我国相对较高, 一般在 150 — 180 分之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更多注重的是课程的数量, 而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质量重视不够。

3 、培养途径的多样性。国外的大学因实行学分制, 针对某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学分, 不管通过哪个途径完成, 只要通过校方认证, 均可视为通过。与此相比, 我国大学在学分互认方面却比较落后, 目前有的大学只是在选修课方面开展此项工作。此外, 国外很多大学积极推行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途径, 不固定教学时间和地点, 这样完成的学习和交流学校也承认其效力。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改革的到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说网上讨论确实增加了协作 ( 活动) , 信息收集、指导老师评价的份量。因为学生增加了时间去读和研读信息, 增加了思考的时间, 提高了 ( 对问题和资料) 反应的表达 ( 水平)。

4 、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和作为。国外学校注重理论与实习一体化, 理论讲授和实习配套进行, 注重教学社会化,教师要有社会兼职或兼职经历, 注重个体发展。如沃顿商学院的校方积极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和俱乐部的活动, 并为其提供经费和其他支持, 特别是定期给社团组织的`主要领导者提供培训和指导。对他们来说领导和发展社团本来就是很的社会实践。

5 、授课的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是衡量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 Ken Bain ( Cambridge ) 在他的 《最好的大学老师做什么》一书中, 指出界定有效率的教学 ( 活动) 取决于对五个问题的回答。最好的老师知道和理解什么? 他们怎样备课? 他们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当他们教学时他们都干什么?他们怎样对待学生? 国外一些有名的大学教师讲课按大纲规范讲学, 不按指定的某一本教材照本宣科, 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广泛地组织讲义的内容及范围。美国的一些大学设置研讨课, 有的是和理论授课结合起来, 每门课程安排一定次数的研讨和案例分析讨论课, 有的是整门课程都采用研讨的方式学习,目的在于培养适用新世纪的创新性人才。伯克利分校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而著名的美国高等学府。

研讨课 ( seminar ) 是近年来伯克利分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该校每个学期开设大约 100 门, 其中有些是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的, 有些是专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 有些则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修读, 形成一个连续的系列。与传统的课程不同, 研讨课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剑桥大学的课程形式不仅包括讲座、研讨会、由在某些领域是世界级的专家指导的实践课, 还包括更多的个别性的 ( 辅导) 教学, 很多机会存在于与学者的不同类型的互动中, 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尤其是一些有着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也积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课堂模拟、课堂讨论、双语教学等新兴的方式,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只占一小部分,而且由于这些新兴方式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达到较高的素质, 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具有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如积极发言的勇气、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而中国学生的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很欠缺的, 也不是在大学时代就能全部解决的。只有两方面同时提高, 才能保证运用了新兴的教学和授课方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培养制度

1 、我国的情况。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标准学制为 4 年。目前有较多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实行了弹性学分制, 有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从而在校修读时间最多可延长至 6 年,最短为三年。在修读年限内、学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 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及必修、限选课学分, 德体合格, 即获得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向校学位委员会申请学士学位。学生在标准学制年限内提前一年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及其它方面符合要求, 经批准可提前一年毕业和就业。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考核, 考核成绩载入学生成绩总表,并归入本人档案。学生按教学计划规定学完某门课程, 经考试成绩合格, 即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军事训练、微机操作、品行修养、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均视同一门课程进行考核。就考试方式来说, 可分为考查和考试两大类, 必修课基本都是期末闭卷考试, 选修课为开卷考查或采用课程论文形式。期末考查课总成绩按平时 30% , 期末考查 70% 比例确定, 考试课期末考试占80% ,平时占 20% 。

平时成绩构成内容( 含考勤、作业、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平时测试等) 及构成比例由任课教师确定。考试内容往往是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 很少有实际操作、口试( 英语和计算机除外) 等。期末考试科目没有通过的同学在下学期或下学年重修, 直至通过。而对于选修科目往往可以在以后改选其他课程获得学分。还没有实行学分制的学校, 学生没有通过考试的下学期开学时再补考, 有四门不及格者留级察看。此外,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也在必修学分之列, 学校规定没有通过论文答辩的学生要推迟毕业。不过, 就目前普遍情况来看, 由于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达到要求而不予毕业的学生很少。我国高校对本科生都设有奖学金,除了高校都设有的传统学校和政府的奖项外, 校外人士、企业等捐赠的奖学金种类很多, 各校也都不一样。品学兼优和在某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都有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的机会, 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励学生。此外还有社会和国家都给学生提供了各种比赛和活动从而表现自身和团队能力的机会。与此对应, 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甚至法规的学生学校有不同程度的处罚, 直至开除。

7.最新中外政府信息公开对比分析 篇七

1. 国外信息公开概述。

(1) 美国的信息自由。在国外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 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无疑是一颗最具特色的明星。它将行政机关信息的公开规范化、法制化, 法律的强制力度是其保证信息公开落实的有力武器。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具有高强制性的鲜明特点, 这也是它能够较好地实行和运作的保障。 (2) 英国的信息公开。英国的《信息公开法》的酝酿准备阶段有几点是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和借鉴的。 (1) 民间力量对信息公开法立法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信息公开立法这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学过程中, 最不遗余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是一个名为“信息公开运动”的非政府组织。《医疗报告获得法案》、《环境和安全信息法案》等草案都是由其起草的。 (2) 采用渐进立法方式, 从分散立法过渡到单一法典。 (3) 责任到人, 细节划分的原则。英国的《信息公开法》专门对不同地位的官员获得信息的程序等环节进行了细致划分, 增强了法案的可操作性, 便于各项条例的落实。 (3) 澳大利亚的信息自由。澳大利亚在信息公开方面也是具有显著特色的。它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是在多元利益集团的互动博弈中逐步形成的。打破深厚保守的文化传统, 积极借鉴外国先进国家的立法, 加之民众的呼声和多种政治力量的推动作用, 积聚了一种“喷薄而出”的气势。 (4) 瑞典的政府信息公开。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国家, 也是一个极度推行自由的国度。政府为了鼓励思想的自由交流和对公众的启蒙, 每个国民都有查阅官方文件的自由。瑞典的信息公开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制度基础, 这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成熟阶段的典型标志。

2.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

(1) 依托信息技术发展, 突出政府网站建设。美国布什政府对电子政府的建设非常重视, 2001年提出“以公民为中心”的工作服务理念, 并提出三项具体目标: (1) 方便公民与联邦政府实现互动; (2) 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改善其绩效; (3) 改善政府对公民的反馈能力。在这一宏观战略的指导下, 加上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 美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美国“第一政府” (First Gov, 2006年更名为usa.gov) 为例, 链接了2200万个联邦机构的网页, 提供约1000个窗口服务, 公众可以在该门户网站上获取政府信息、办理事务、了解政府项目情况、发送电子邮件给政府官员等。2007年, “第一政府”被雅虎评为世界最有使用价值的50个网站之一。该网站带来的政府运作模式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层次分明的门户整合、三位一体的服务和四阶段的实施策略。其中, 三位一体的特色格外鲜明, 即分为对公民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citizens) 、对企业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business) 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 (online services for governments) 。G2C、G2B和G2G (电子政务的三种形式) 构成了美国电子政府三位一体的服务。英国在政府信息公开的道路上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最新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其最新的电子政务规定, 英国政府系统与公民、企业、组织之间以及所有的新系统等必须执行e-GIF (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 。在相应的组织上, e-GIF也设立了电子政务领导小组、技术顾问组、协同工作小组、元数据工作小组、政府流程工作小组、政府标准工作小组等, 以有效保障信息的全面合理公开。 (2) 基于EA的政府信息资源规划, 促进信息交流与公开。国外许多国家将企业架构 (EA) 的思想和方法成功运用到政府工作中。例如美国的联邦企业架构框架, 为各级联邦政府机构提供了一个通用方法。其中, 美国财政部的财政企业架构框架、国立学会的标准和技术企业架构模型、美国国防部的企业架构框架等, 都为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政务资源目录编制, 明确信息资源的采集、维护、更新等管理责任部门, 为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发布、查询和定位服务打下基础。

日本政府也成功在政府内部运用了EA的思想, 实现了“三网一库”的电子政府基本框架。 (1) 内网, 主要围绕政府机关内部办公业务, 为政府领导和各部门开展网上办公服务, 为信息交流保驾护航。 (2) 专网, 它以内网为基础, 把政府各部门及上下级政府之间以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方式相互连接, 为领导决策和政府工作提供内部信息资源的办公自动化网络。 (3) 外网, 它以因特网为依托, 是推行政务公开, 服务社会公众, 并为政府决策获取外部信息资源的自动化网络。 (4) 一库, 它是政府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即通过“共建”方式把政务信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加工后, 可以在政府系统内按照保密要求实现共享的电子数据, 可提供给有权限的用户检索、查询、使用。这样的架构使政务公开、互动沟通、企业服务、规划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更好地促进和协调了政府工作。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剖析

1. 国家及各省市政府信息公开最新状况。

2007年4月5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至此我国有了第一部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正式条例。近几年来, 各地方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方面也都加快了步伐。

同时, 从1999年开始的中国政府上网工程, 截至2006年底, 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 而在gov.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就有10000个左右。90%的地方政府已经建立了网站, 还逐步实现了网上办公、与公众互动的职能, 提高了办事效率和透明度。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中, 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方法, 积极推动信息公开的实施。为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践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山东省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经过全新改版后于2007年10月17日推出。其目标定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 即建设以用户为中心, 以服务为导向, 以信息公开为基础, 以在线办事和互动交流为主要业务特征, 以提供大量公共服务为标志的易用型政府网站。新华网最新报道, 福建省要求2008年3月底前,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建立和畅通利用政府网站开设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各地的档案馆、公共图书馆必须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或设施, 各级的政府网站上都要开设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 及时听取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建议。

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困难和疑惑。

(1) 历史积淀下来的认识观念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封建意识和观念并没有从我们的脑海中完全抹去, 许多人思想中依然保留着一种“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的以官治民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推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今天已经构成了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障碍。 (2) 我们的政府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我们需要为百姓提供一个反映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不是运用特权对某些敏感话题进行打压和隐瞒。同时, 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复杂局面, 缺乏协调和原则、规范。 (3) 政府偏重保密, 信息公开缺乏内涵。我们普遍感到现阶段许多不该保密的东西还在保密。比如说地理信息, 从国外都可以搞到高精度的数据, 国内1:10000的资料都还在保密之中。政府掌握的绝大部分信息处于封闭闲置、半封闭半闲置状态。另一方面, 政府提供的信息在内容上也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政务公开虽声势很大, 但反映的问题不是涉及现实关注的问题, 信息的效用并没有给公众带来实惠和方便。 (4) 各地政府网站发展不平衡。据《经济参考报》2007年10月最新调查显示, 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群众, 都可以通过上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查阅到政务公开的信息, 甚至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在网上完成一些原来要跑到政府机关所在地才能办理的事情。然而, 西部地区可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尽管这些地区政府也建立了相关网站, 但是网站更新滞后, 有的打开后看到的仍是几个月前甚至去年的信息。 (5) 同一系统信息公开参差不齐。每天早上9点至下午5点, 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都会有下属司局的动态报道, 而且在每一篇新上网的文字标题后面会加上“NEW”提醒大家关注。可是, 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的主页上, 竟然还将“2007年1月23日, 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2007年全省重点项目计划安排新闻发布会”这条已过时的消息和照片放到最显眼的位置。目前, 中央各部委政府网站信息基本做到了公开、透明, 但是省、市等下属部门网站尚未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成长很快, 所以存在信息资源整合、在线服务能力、条例本身、权力分配等诸多难点。

三、对比中外, 启迪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发展前景

1. 相关法令必不可少, 加快政务公开法制化步伐。

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出台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正式法案, 以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信息公开的实施保驾护航。而我国在实行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市民旁听政府会议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后, 政府信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机密”状态, 但我国还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去约束和优化政务信息公开。

2. 减少传统观念的束缚, 加强民众和舆论的推动作用。

中国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管理作用比西方国家要大得多, 政府的管理方式和国外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管理观念、机构设置、部门职能、权力运行等多方面。由于权力过于集中, 所以需要我们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放开手去尝试和挑战, 需要像英国的“信息公开运动”一样的推动力量。同时, 也可借鉴国外将EA与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相融合的理念, 将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合理处理公开和保密的关系。

在西方的信息公开法案中, 都对可以不公开的信息进行了严格规定, 例如美国还限制了申请保密的程序。这一点是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一个瓶颈问题, 所以最直接的办法是进行明确的法律条款规定, 发挥公民的信息公开主体作用, 转变传统“官与民”的等级思想。政府职责与公民权利的正确对应关系的确立, 需要政府和公民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信息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1) .

[2]桂学文.信息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5.

8.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篇八

关键词:企业简介;语料库;英译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拥有了汉语和英语企业简介,然而,许多企业的英文简介仅仅是从中文直译而来,并不符合外商的阅读预期,降低了外宣效果。本文拟通过自建语料库,对我国企业简介英译文本和外企简介英语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企业简介的英译策略。

一、研究语料和方法

本文选取30家知名的中国涉外企业和30家有名的外国企业官网上的简介文本作为研究语料,中企源自外贸500强(2014年),包括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江苏汇鸿国际集团、浙江粮油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物产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外企源自财富500强(2014年),有Chevron、Mckesson、Vodafone、Coca-Cola、DuPont、Fluor、Raytheon等,基本上是英美企业。自建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和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运用TreeTagger进行词性标注,并通过AntConc等软件对语料库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文本之间的异同并寻求相应的翻译对策。

二、比较分析

(一)基本语料信息

首先利用Antconc工具统计两种语料的类符/形符比及平均句长,借以反映两者在词汇变化幅度及文本难度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的类符/形符比为21.54,低于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说明后者用词更丰富,词汇富于变化,文本的可读性强。同时,前者的平均句长比后者多4.6词,说明其句子较长,不利于读者阅读。因而,中企简介英译文本可能不大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难以很好地宣传企业。

(二)词汇特征对比

1、词汇密度

v

词汇密度可以衡量文本难度,因此,借助TreeTagger对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与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作词性标注,再利用AntConc工具分别检索两种语料中的名词、主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汇密度。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的词汇密度高于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两者相差46%,即相同长度的文本中,英译文本使用了更多的实词,而外企英语文本则使用了较多的功能词。较低的词汇密度可以降低文本的阅读难度,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另外,英译文本的名词和形容词使用频率较高,可能受到汉语文本的影响,即代词使用率低,名词复现情况严重,且偏重修辞。

2、词频分布

词汇密度可以衡量文本难度,因此,借助TreeTagger对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与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作词性标注,再利用AntConc工具分别检索两种语料中的名词、主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汇密度。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的词汇密度高于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两者相差46%,即相同长度的文本中,英译文本使用了更多的实词,而外企英语文本则使用了较多的功能词。较低的词汇密度可以降低文本的阅读难度,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另外,英译文本的名词和形容词使用频率较高,可能受到汉语文本的影响,即代词使用率低,名词复现情况严重,且偏重修辞。

2、词频分布

运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对两个语料库进行词频分布比较。由表3可见,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约11728词,1-500词频段的词汇占51%,501-3000词频段的词汇占22%。而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约7900词,58%的词汇在1-500段,20%在501-3000段。说明外企英语简介文本更为通俗,更能为读者所理解,有利于双方的交流。

(三)句法特征对比

1、被动语态

2、第一人称作主语

经AntConc工具搜索,“we”在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为042%,而在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则为192%,前者大大低于后者。使用第一人称作主语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双方建立亲近关系。

三、英译启示

上面的对比分析显示,中企简介英译文语料库和外企英语简介语料库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所以,在翻译企业简介时,要充分考虑到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差异,采用一些翻译策略来实现体现文本的“感染”功能。

(一)调整句法

首先,英译时要考虑到外国客户的阅读习惯,缩短句子长度,增强文本的可读性。其次,翻译时尽量减少被动态,多使用主动态,提高文本的亲和力。此外,英译时尽可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把we放置于句子的主位,直接与读者对话,从而缩短双方的距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在句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汉语重意合相比,英语注重形合,要求上下文衔接得当。英译企业简介时,要多使用一些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多用代词、连词,从而加强文本的语篇功能。

(二)调整词汇

英译企业简介时,建议多参照外企英语简介文本,提高英译文本词汇的丰富性,尤其增加主动词的多样性。应多选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少选用专业词汇或者生僻的低频词,对于产品的专业性介绍则可以置于网站的products一栏。另外,建议多使用代词,以降低词汇密度。

翻译时要充分利用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 语料库平台,在“word and phrase info”界面,将翻译好的文本复制到文本框内,点击“search”就会出现高频词、中频词、低频词和学术类词所占的比例,然后点击“see lists” 则会按类别排列词汇,再点击某个词语就会显示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实例,有口语、学术、新闻、杂志、小说等。这样既便于对照英语平行文本来调整译文的词频分布,又能根据具体词语的惯常用法来选择得体的词汇。(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外向型企业简介 英译研究”(编号:FG2014144)

参考文献:

[1]韩礼德. 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 [M]. 苗兴伟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 语料库应用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9.中外企业对比分析 篇九

企业的公共关系策略是企业经营策略组合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可以对外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塑造形象,提高知名度,刺激目标顾客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对内可以融通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改善内部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那么,企业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具有怎样的关联性,区别何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

企业的公共关系策略分三个层次:其一是公共关系宣传,即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以扩大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其二是公共关系活动,即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公关专题活动来赢得公众的好感,提高企业的美誉度;其三是公共关系意识,即企此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树立和维护企业整体形象的思想意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申,公共关系策略经常与其他管理活动配合使用,以便充分发挥各项管理工作的整体效应,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更好。

一、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提出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属于一种经常性与计划性的工作,不论公私机构或组织,均通过它来保持与相关的公众的了解、同情和支持,亦即审度公众的意见,使本机构的政策与措施尽量与之配合,再运用有计划的大量资料,争取建设性的合作,而获得共同的利益。

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征询了多名公共关系专家的意见,从中选择了四则定义,中两则的内容是:首先,公共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为获取大众之信任与好感,借以迎合众之兴趣而调整政策与服务方针的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同时,公共关系是将此种已调整的政策与服务方针加以说明,以获得大众了解与欢迎的工作。

美国公共关系研究与教育基金会主席R.哈罗博士,通过征求83名公共关系领导人的意见,研究了472个定义,得出结论,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建立和保持相互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问题和纠纷的处理,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加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责任;它还作为监视预警系统,帮助管理部门预先做好应变准备,与社会动向保持一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它用调查研究和正确并合乎道德的沟通技术作为其重要手段。

1978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公共关系大会上,对公共关系概括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它分析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组织领导者咨询并实行服务,提供计划的行动方案,这种行动方案将服务于该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利益。

公共关系就是企业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沟通内外部关系,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经营管理艺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将其定义为:“发起者无需花钱,在某种媒体上发布重要商业新闻,或者在广播、电视中和银幕、舞台上获得有利的报道、展示、演出,用这种非人员形式来刺激目标顾客对某种产品、服务或商业单位的需求。”公共关系作为基本特征:

1.公共关系是一种长期活动,涉及的不是一种产品或一个时期的销售额,而是有关企业形象的长远发展战略。公共关系着手于平时努力,着眼于长远打算。公共关系的效果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所能达到的,需要连续的、有计划的努力。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要追求长期的稳定的战略性关系。

2.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企业广结良缘,在社会公众中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一个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是其无形的财富。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公关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企业以公共关系为促销手段,是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方式和途径,让社会公众熟悉企业的经营宗旨,了解企业的产品种类、规格以及服务方式和内容等有关情况,使企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较好的形象,促进产品销售的顺利进行。

3.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是与其相关的组织与社会公众,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这里包括企业外部的顾客、竞争者、新闻界、金融界、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其他社会公众,又包括企业内部职工、股东。这些公关对象构成了企业公关活动的客体。企业与公关对象关系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4.公共关系采用的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以通过新闻,宣传等传播媒介间接传播,也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形式直接传播。而商业广告的传播手段则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四大新闻媒体为主。

5.公共关系的活动以真诚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公共关系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这就决定了主客双方必须均有诚意,平等互利,并且要协调、兼顾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这样,才能满足双方需求,以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关系。否则,只顾企业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在交往中损人利己,不考虑企业信誉和形象,就不能构成良好的关系,也毫无公共关系可言。

6.公共关系是一种信息沟通,是创造“人和”的艺术。公共关系是企业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企业从事公关活动,能沟通企业上下、内外的信息,建立相互间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协调和改善企业的社会关系环境。公共关系追求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

二、公关活动的对象、活动方式与基本手段

企业开展公关活动,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公关对象。公关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不同,其工作的内容也有差异。一般来说,企业公关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2.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关系:3.企业与媒介的关系;4.企业与政府的关系;5.企业与社区的关系;6.企业与内部公众的关系。

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是指以一定的公关目标和任务为核心,将若干种公关媒介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具有特定公关职能的工作方法系统。按照公共关系的功能不同,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可分为五种:

1.宣传性公关。是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企业有关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创造良好气氛的活动。这种方式传播面广,推广企业形象效果较好。

2.征询性公关。这种公关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办各种咨询业务、制订调查问卷、进行民意测验、设立热线电话、聘请兼职信息人员、举办信息交流会等各种形式,连续不断地努力,逐步形成效果良好的信息网络,再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服务。

3.交际性公关。这种方式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沟通,为企业广结良缘,巩固传播效果。可采用宴会、座谈会、招待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信函等形式。交际性公关具有直接、灵活、亲密、富有人情味等特点,能深化交往层次。

4.服务性公关。就是通过各种实惠性服务,以行动去获取公众的了解、信任和好评,以实现既有利于促销又有利于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与声誉的活动。企业可以以各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如消费指导、消费培训、免费修理等。事实上,只有把服务提到公关这一层面上来,才能真正作好服务工作,也才能真正把公关转化为企业全员行为。

5.社会性公关。社会性公关是通过赞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支持社区福利事业,参与国家、社区重大社会活动等形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活动。这种公关方式,公益性强,影响力大,但成本较高。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程序,包括调查、计划、实施、检测四个步骤:

1.公共关系调查。它是公共关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和起点。通过调查,能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对企业决策与行为的意见。据此,可以基本确定企业的形象和地位,可以为企业监测环境提供判断条件,为企业制定合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公关调查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状况、公众意见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内容。

2.公共关系计划。公共关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合理的计划是公关工作持续高效的重要保证。制定公关计划,要以公关调查为前提,依据一定的原则,来确定公关工作的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而可行的工作方案,如具体的公关项目、公关策略等。

3.公共关系的实施。公关计划的实施是整个公关活动的“高潮”.为确保公共关系实施的效果最佳,正确地选择公共关系媒介和确定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公关媒介应依据公共关系工作的目标、要求、对象和传播内容以及经济条件来选择;确定公关的活动方式,宜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公众对象和不同的公关任务来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活动方式。

4.公共关系的检测。公关计划实施效果的检测,主要依据社会公众的评价。通过检测,能衡量和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新问题,为制定和不断调整企业的公关目标、公关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也为使企业的公共关系成为有计划的持续性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的异同点

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都是现代企业求生存发展的产物,两者有着共性和区别。

1.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的`共同点

(1)相同的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是用企业的价值观把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公关是企业运用传播手段,使自己适应环境并促使环境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从而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融通企业内部关系的一种策略活动。它的根本目标,也是通过提高企业素质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出效益,发展生产力。

(2)共存环境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无不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制约着企业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关,都包含着企业的思想和行为,都同样受着企业环境的制约。①民族人文环境。企业的思想行为必然孕育着民族的传统基因,必然受到民族人文因素的影响。②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的稳定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企业的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企业有很大的影响。③社会道德环境。社会道德要求企业必须兼顾国家、集体、职工三者利益,要具有社会责任感。④现代交往。现代交往观念制约着企业,必须协调与外界各方面的关系,改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经济的良性运转铺平道路。⑤企业内容环境。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人员素质、资金设备等因素,也都会影响企业的思想和行为。

(3)一致的内求团结。企业公关包括外部公关、内部公关,不仅要协调企业外部公众之间的关系、内部各类人员部门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团结和凝聚力,这种内求团结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增加职工之间彼此了解,确立共同目标达成价值共识而进行的各种文化沟通,企业内部的公关就是用内在激励(工作价值+自身存在价值),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些和企业文化中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基本是一致的,它们从不同角度和提高策动企业生产发展的人文力量,提倡人的因素第一信任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促使企业职工团结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2.企业文化与企业公共关系不同点

(1)范畴不同。企业文化属管理理论范畴,强调管理的文化层面,重视价值观;企业公共关系属管理实践范畴,强调操作性强。

(2)实施者不同。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倡导,企业全体人员集体共同创造;企业公关是企业提倡企业全体人员都要具备公关意识,但实施主要是专门负责公关的职能部门和公关专业人员。公关部门在组织内的隶属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由总经理(最高领导直接负责或)下设公关副总经理。另一种是由总经理(最高领导间按负责或)下设经营副总经理——再下设公关部,但由总经理间接负责。

(3)对象不同。企业文化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全体人员;企业公关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外部的各类公众、公关对象比企业文化的对象要广得多。

(4)重点不同。企业文化的重点是培植企业的价值共识,凭观念的力量,树立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公关的重点是企业外部的公共关系、公关比较注重信誉,注重企业形象,注重双向信息交流,注重各类公众关系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关于爱情的外国名言下一篇:描绘六月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