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2025-01-11

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精选17篇)

1.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一

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管理好班级事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还承担着的心理辅导员的任务。

一、作为班主任,我特别关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及时帮助学生梳理思想和情感,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在校生活氛围。

我喜欢拥抱我的学生。把它当成一种奖励。奖励是对学生出色完成任务的肯定,是对他再次出色完成任务的一种许诺。我会在学生静静地写作业时,悄悄地示意一个表现特别好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拥抱她片刻;我会在早晨和先到校的学生拥抱一下;我会在学生成功时给他们拥抱;更多时我会拥抱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其他学生看了会甜蜜的微笑,有羡慕,也有期盼。拥抱中有肯定,有鼓励,有感召,更多的是理解。

我喜欢和学生谈心聊天。聊天中唤起孩子情感的回应,使他们渐渐成为懂感情的孩子,至少学会把心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复习考试阶段压力大,聊天谈话更是缺少不了的。话不多,哪怕三言两语,引起他们对某些事情的重视、思考就够了。新年致辞我给学生提希望,讲了几点,归结起来就一个词-----懂事,(要求太长他们也记不住)2009年希望他们懂事,在接下来的复习阶段,每次我提到踏实这个词,他们就想起我元旦时和他们说的话,情绪马上就稳定下来,在课上静静的做事。值得高兴的是,考试时,班中很少有学生因为浮躁错题。

我会狠狠的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我给他们一种观念,有些原则问题不能马虎,必须认真对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商量。有时,我会因学生知错不改暂时冷落他一段时间,引起他对问题的足够重视,让他知道做错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之后我一定会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更好,最后我会重新把学会做事的他介绍给全班,让他体会到老师和同学还是喜欢他的。

我爱说一句话——你真的很棒!低年级的学生可喜欢表扬了,哪怕你说的不真实,他们也会欣然领受。班中有个男孩子入学几个月了仍不太会听课,我经常提醒他。一次父亲来接儿子,他怕我告状,低头拔腿就走,我赶紧把他叫住,“别走,我还没和你爸爸表扬你呢,”于是我开始表扬他写字特棒,他点头(因为这是真的)接着我就表扬他上课时看我一眼的那刻,说他上课可认真了,他愣愣的看着我,努力再回想,不敢点头(因为这是假的),看着他我继续卖力的像他父亲推销着他。我问他是不是这种情况,他渐渐点头,欣然领受,父子俩高兴的回家了。第二天我在教室里看到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我接着卖力的向同学表扬他。他更认真了。像这样,我经常把学生夸愣了,之后在同学羡慕的眼光里,他果然做好了。真是皆大欢喜。

我喜欢对孩子说一些夸张的话。低年级的孩子对夸张的语言更敏感,更能打动他们。学生拾到了橡皮,我会和他说:“快向全世界宣布:你拾到了橡皮,让大家来认领,千万别放到自己那,否则别人会误会的。”“如果数学课上你不想锻炼脑力,那就锻炼体力马上去操场飞奔吧!”看到孩子把抹布拼命往黑板上扔着玩,我会说“哎呀,你擦黑板技术太差了,我教你,马上擦!”孩子们在欢笑过后很喜欢按老师的要求做。

二、面对突发事件,用教师的责任心影响教育着学生,尽量减少直接的批评给学生压力。

管午饭时,倒了菜汤,翻了饭盆,那是常有的事。可每每这时,老师往往会包办代替,去为学生清理、打扫干净的,或叫一个比较能干点儿的学生去清扫。

有一次我管午饭时,不小心把自己的菜汤碰翻了。菜汤洒满了讲台,淌在了地上。同学们见了,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乖巧能干的生活委员眼疾手快,拿了抹布跑了上来。我朝他摆摆手,说:“谢谢你的关心。是我碰翻的,应该由我负责清理。怎么能让你干呢?”很快的,我擦干净讲台和地面。事有凑巧,第二天,王威同学不小心把同桌的菜汤碰翻了,我正想帮忙(以往都是老师做的,习惯了)。没想到他也摆着手说:“是我倒翻的,应该由我负责。怎么能让您干呢?”看着他毛手毛脚地干着,脸上却挂着自豪的微笑,我对全体同学说:“王威,真棒!”之后,班中总能听到这样的话。个别同学忘记时,身边也会有声音告诫他: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还记得吗?老师都是这么做的。

作为班主任,管理着三十几个同学,工作难免有失误。一天放学后,毛弘清的妈妈发来一条短消息,说他儿子摔伤了,不知是怎么回事,问我知道不知道。我很着急,因为班里的同学没有告诉我,说实话我也没发现同学的身上是否受伤,我实在是不知道的。家长看我这么着急,忙说不要紧,只是点皮外伤,没有大碍。可我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想想自己的孩子这样,我也会心痛的。于是,我骑着自行车直奔孩子家。原来,体育课上,全班在练习跑步的时候,在跑步的过程中,班里的两个学生在跑步时,撞到一起,毛弘清腿上擦破了一些皮肉,体育老师为了不影响上课,让他在一旁休息,简单的处理了这件事情。回家后他的腿肿了起来,孩子很痛,他妈妈问起怎么回事,于是他说受伤的经过,所以他妈妈才发短消息问我的。我知道情况后和体育老师进行了沟通,体育老师与另一个学生的家长说明情况,希望家长协助老师教育孩子,让孩子对毛弘清同学赔理道歉。这样我们圆满处理了这件事情。虽然这并不是大事,但我也以百分之百的认真去对待它。平息了家长的不满,后来这两个同学成了好朋友,两方家长见面也特别客气。

三、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仅靠说教就可以达到,老师的习惯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认可,行动的感召,促进学生心理的成长。

“名师出高徒”,说的是老师的智慧与技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其实,老师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一个爱清洁的老师,他的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讲起卫生来。平时,我见到地上有纸屑,总会弯下腰捡起来。久而久之,在做操回来的路上,在放学回去的路上,我悄悄地发现,我的许多学生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拿在手里,直到扔进垃圾桶为止。假如你来到我班的教室,你会发现,我们班特别干净。这不是吹牛。

此外,还有你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待人接物习惯等等都会影响你的学生。怪不得我们常说,哪个班主任带出的学生就像哪个班主任。

有人悲观地说:“中国孩子的坏习惯都是跟大人学的,没有人能教孩子好习惯,教了也没用。”这话不无道理。

我常想:心理教育是什么?心理教育更是一种影响,学生是教育影响的承受体,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在我们大人的影响。让我们以健全的人格、丰富的智慧、所有的能力,去影响我们的孩子吧。我们需要一点思想,一点热情,一点方法,一点细心,一点机智,一点耐心,一点艺术,唯有爱心,需要全部。用心做教育,教育从育心开始。

2.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二

林古伦中肯地指出,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道德素质, 因为教师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教师的榜样作用在学生身上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教师的言传身教,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无限的。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为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决定着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 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行为的态度和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真正把学生作为个性健全的“人”。师道尊严不复存在, 改变了教师的绝对权威, 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式的朋友关系, 这种“师生观”支配下的教学必定是民主的、合作的教学活动, 活动效果必然是和谐的。

学校教育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出现调皮捣蛋等违纪的现象是在所难免, 而出现作业拖拉懒惰实属正常。毕竟我们学校不是机械加工厂, 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同一型号的机械零件, 不允许有任何瑕疵, 事实上这些统一产线上加工出来的零件也会有些差异。学校教师对于这些差异学生会产生胆怯、厌烦的情绪倾向, 导致教师最后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 让学生为所欲为;高压, 对学生的错误或者是个性行为一棒子打死, 批评斥责加打骂, 从而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应该放下权威, 全面、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在个性发展阶段上, 会出现各种有悖常规的言行, 甚至是在接受教育中, 出现逆反心理, 这是疏导教育失败的表现。我们应视其个性的发展的不同是正常的, 对于个性表现倔强的应采取曲折、迂回式的教育方式, 对于个性表现柔和的采取温和的谈话法直接触及事件中的人物本身。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个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好是坏, 教师的态度都将决定学生今后的发展, 对学优生倍加赞赏、宠爱有加, 对学困生漠不关心、置之不理, 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缺陷, 引发心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因此, 作为教师,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一视同仁, 走近学生,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善于洞察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逐步形成师生间的心理交融, 积极促进每一位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教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

教师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态度最积极、最活跃的的因素。环境可以熏陶人, 情绪可以熏陶人,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 用榜样的力量, 以积极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学任务, 并且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竞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 在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不能吝惜教师的鼓励性语言。教师的一个笑脸, 一个赞许, 一次鼓掌学生都会热血沸腾。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学生会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真挚的关心和呵护。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我们除了赞许之外。还要多一些期待和鞭策。学生没有面临苛责的批评的压力, 就会轻装上阵, 学习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 所向披靡。

三、教师要适当减轻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有些教师依然受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片面地追求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 采取的是“题海战”“人盯人战术”, 除了作业还是作业, 而且作业的布置没有质量, 没有梯度, 没有创新, 只是一味的重复, 这样无休无止的重负作业占用了学生的娱乐时间。最后成绩可能上去了, 但是这个班的学生却被称之为“圈养鸡”—————呆板、不活波, 成了千人一面的机器零件。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为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课业学习安排上, 每天总时间不超过六小时, 小学低年级一般不留书面作业, 中高年级不超过半小时。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切实落实到实处, 给学生合理的课业负担。同时还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学校, 共同来完成这一任务。

四、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全面教育, 既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足开全每一门课程, 并且面向每一名学生, 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的发展。各个学校秉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设立音乐、美术、体育课。为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知识, 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还开设了第二课堂, 建立课外活动小组。课程的设置上综合利用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 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活泼、愉快的生活体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有益。因为活波好动本身就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之一, 也是他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和表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活动内容, 给学生提供了体会愉快、欢笑、成功的情绪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还能够释放掉多余的能量, 缓解紧张心理, 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都十分有必要。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课程资源。

3.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 健康心理 培养措施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更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他们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前途,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命运。可是面对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当代少年儿童却出现种种新的心理问题。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有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关键的时期。学校教育应当尽一切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其人格健全地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

一是家长过分溺爱。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

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整天精神高度紧张,身心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

三是缺少爱。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家庭中的学生,承受的打击较大,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四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

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有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它能够以一种春风化雨的力量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其次,创造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这样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最后,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各种各样的文体比赛、兴趣小组、节日联欢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热爱集体、建设集体的高度热情,这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且是由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教育对象,在做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并且根据预定的目的、任务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实现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首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目标的选择,应当考虑到它是有社会意义的,是经过努力奋斗才能够达到的。这样就可以激励自己,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种种困难,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其次,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还要让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坚强的意志是在千万件小事的锤炼中培养的。锤炼意志,切莫舍近求远,只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忽视了身边那些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直接为他们提供了锤炼意志的机会。如个人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要用意志的力量来养成,从这些小事做起,时时严于律己,并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四)引导小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成熟

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是促进小学生心理成熟与社会性成熟的重要途径。比如:可引导学生到校园内参加植树、花木管理等校园美化绿化活动;也可到校外实验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此外,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投入社会,到校外参加劳动,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实践做到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在兴趣、爱好、性格、意志品质等方面走向成熟。

4.如何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篇四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心理下的定义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和谐积极的一种全面状态和相应的行为,是人们对自身身心与他人、与家庭、与生活环境、与事业、与社会和谐的积极地适应,是人的潜能的最大实现,是人的各自优势的最大发挥,从而愉快的幸福的学习工作生活。我国著名的少儿心理卫生专家陶国泰曾经指出,坚强的意志,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顽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同周围的环境融洽协调的能力,这是少儿心理健康必备的因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基本标准:智力活动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

理想标准:观察注意思维和语言能力达到同龄学生的较好水平,思想开放敏捷,在一定的场合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内容

培养学生乐意接受新事物,以积极的情绪和态度适应新生活的心理。

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尽快充当好相应角色的积极心理,培养对集体对他人亲密的情感。

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的自主意识

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加强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的训练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青年学生首先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其次,青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和统一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最后,笔者认为,心理辅导也是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形成的重要

途径。正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三、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

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四、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如果你问一位中学生“你健康吗”他也许会说:“我当然健康,瞧,我壮得象头小牛犊,从没生过病。”可是健康不应只指体格健壮与否,还应包括心理在内的健康。严格地说,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壮与否,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联合国世界

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与否从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现在不少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胆小、忧郁、孤僻、依赖、神经质、人际关系不良等。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健康和极不健康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②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他们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③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④良好的个性

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⑤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五、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5.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五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懂得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

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值得别人去爱的人,别人会全心全意爱他吗?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

2、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

2)恋爱行为要大方。这个时期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

3)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能出言不逊,举止粗鲁。

4)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5)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

3、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1)迎接爱的能力。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

2)拒绝爱的能力。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6.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六

一、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比较旺盛的末期,这一阶段,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接近于成人,但又没有完全定型,正处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形成、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逐步稳定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大学生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业、升学、感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极易造成他们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如果不具备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缺少及时的引导和调节,极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适应社会且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理论课,学生在学习、掌握运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会通过其行为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肢体运动中,理论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而心理的表现更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观察,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将其心理表现出来,便于观察。同时,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强化自信心,体验体育运动中独有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有效途径

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家庭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在调适大学生心里偏差中要发挥主战场作用

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根据地,学校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来教育和引导那些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阴霾。因此,学校必须起到心理健康工作主战场的作用。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诸多学校不仅成立了心理协会,还把它推广到各个系部,最后再扩展到各个班级内部,使心理协会能够走近全校师生的身边,这样,可以尽早尽快地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也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调控作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及其家庭,国家和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教育孩子要从父母开始。在有关调查中发现,一定比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问题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产生问题时,家长要通过对孩子的了解,积极主动地开导孩子,让他们远离疯狂和绝望的边缘,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

(三)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培养健康的心理

首先,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受挫承受能力,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再次,要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丰富人生经验,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最后,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行为偏离的案件不断增多,众多诱因导致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我们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帮助大学们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使其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律、自爱、自强的优秀品格,这样,大学生才具备了必要条件,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选途径,我们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观测和收集,重视体育教学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7.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篇七

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基础时期,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对这项工作, 我们必须研究各种有效方法, 常抓不懈。我通过多年的努力, 发现在教学工作中有些做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很有益处, 愿与大家商榷。

一、抓准教育时机, 在活动中激励进步

现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一说起话就是我们教师说了些什么, 可见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比家长容易得多。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很强, 不懂谦让, 爱攀比, 爱花零钱, 不懂得尊敬父母等不良行为。我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活动。

班里的高明同学是个典型的人物。他分析是非能力差, 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学习上非常费劲, 依赖性强, 虽然已经二年级了, 但是连洗脸、系红领巾这样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做。我试图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单凭教师指出他的错误让他去改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我一直在找教育他的机会, 正巧有一次学校发校服, 同学们都在高兴地试穿, 只有他不肯试。后来我才知道为什么, 原来他不会系扣子, 别的同学都笑他。当时我很诧异, 一个二年级的学生连简单的系扣子都不会, 但是我并没有责怪他, 而是先制止同学们对他的嘲笑, 然后我帮助他试穿校服。我和蔼地找他谈心, 并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他高兴地点了点头。随后我去了高明家家访, 跟他妈妈说明了情况, 并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认可。

接着我在班里组织了“我长大了”主题班会, 让他们说说长大后的体会, 并且谈谈今后想怎样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并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在班里组织了“我改变了”主题班会,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改变, 检查一下他们是不是按自己说的去做了。这个班会的重点我放在后进生身上, 在课前我已经让高明练习了系扣子、戴红领巾, 在课上他为同学们做了表演。表演完毕, 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鼓励他的进步, 我也表扬了他, 并对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尊敬父母, 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今后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自己做。

二、动之以情, 真诚相待, 感化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 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用真诚的爱去换取学生的信任和喜欢, 因为小学生对教师非常信仰, 所以教师办事要公正, 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决不可在处理问题中偏袒一方, 压制一方, 用自己的言行换取学生的尊敬理解。

作为教师又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 使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但需严而有度。不要一味对学生采取“严厉式教育”, 这样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 还使学生畏惧教师, 使其心理受到很大的压力, 心里话不敢说出口, 久而久之, 孩子的心理又怎会健康发展呢?

班里的孙芳同学是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 她从小就没有父母, 是年迈的姥姥一直在照顾她, 虽然家庭生活富裕, 但是她并不快乐, 她不爱说话也不爱笑, 学习成绩差。对这个沉默的孩子, 我怎样才能使他快乐呢?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我, 在弄清情况之后, 我决定用“爱”去感染教育她。我关心她, 爱护她, 经常会拉着她的手和他亲切的聊天, 我告诉她我想和她交朋友, 要她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经常会耐心地给她补课, 在班里表扬她的进步……看着孩子爱说爱笑了, 我甭提有多高兴了。

三、正确引导, 明辨是非

现在很多的电视节目不适合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尤其是一些电视片、录像片使孩子本应天真的心灵过早的成熟, 什么谈恋爱呀、黑社会呀, 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由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 容易盲目地去模仿。作为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 使他们不受这些不良行为的影响。

为避免学生出现这些情况, 我在班里多次举行“我谈喜爱的电视节目”主题班会。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 讨论激烈, 发言积极踊跃, 但是教师找学生发言要有针对性, 我首先找班里思想活跃的张莫发言, 他说“我最喜欢武打片。”我问他“你最喜欢里面的什么人物?”他不假思索的迅速答道“我最喜欢里面的黑社会老大。”“你为什么喜欢他呢?”我接着问。他兴奋地说“黑社会老大不受别人欺负,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很多人都听他的话多威风, 如果我也能当黑社会老大就好了。”听了他的发言, 我让同学们发表意见, 大多数同学指出黑社会老大不好, 总干坏事, 也有几个同学同意他的想法。听了他们的发言我问孩子们:“同学们想一想, 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黑社会老大大都做得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他们最后都有什么样的下场那?据老师了解, 电视里演的黑社会都是干坏事的, 杀人、放火、抢劫, 无恶不作, 给社会带来危害, 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害。而且他们每个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不是被警察抓住, 就是被仇人打死, 我们又怎么能向这样的人学习呢?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将来要为祖国做贡献的, 像黑社会老大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坏事的, 我们要坚决反对!”听了这些话, 他意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有点不好意思了, 这时我走到他面前, 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 微笑着表扬他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告诉他以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这个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能使教师掌握学生的情况,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师生订“君子协议”, 远离误区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坏现象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与社会上不正当的小青年来往, 免受他们的影响;教育学生不进游戏机厅;不玩赌博游戏;征求学生们同意后与学生拉钩上吊, 经常进行这种充满童真童趣的教育, 学生容易接受,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作为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不受不良风气影响, 保障学校教育的效果,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8.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篇八

一、抓住思想教育之本,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消除抑郁心理。在教学的各门功课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理解人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现实之间不断产生的矛盾,使他们的理想和行为切合实际。

二、利用思品课解剖不健康心理,教会学生自信、自强,恰当地评价自己,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摆脱烦恼、战胜挫折的方法,引领学生从自己求知的成功和失败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能力和所具备的水准,会客观地对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盲目自大,又不自卑,既不过度表现自己的兴趣,也不过度压抑自己的忧伤,在顺境时不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保持谦虚谨慎,不懈努力,在逆境中不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不做违心的、后悔和内疚等引起内心冲突的事情,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做到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有效控制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

三、抓住学生在校生活,如集会等各项活动契机,引领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合群是健康心理的一种表现,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切入点,及时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方法,鼓励学生真诚地与人交往,使师生和同学之间彼此相容。同时把集体作为个人成长的基石,在集体中陶冶情操,胸怀坦荡,为他人服务。

四、结合各科教学教会学生科学用脑,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养成有规律、有节奏地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注意劳逸结合,不留过于单调而繁重的课业负担,重点知识放在丰富多彩的辅导活动中解决,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感并对前途充满信心,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应该是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五、注意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以教师端庄的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要乐观、开朗、和善、公道,要善于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轻松愉快的精神面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防止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

六、结合教学给学生树立强者风范,如教材中的著名榜样、科学家、发明家等,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指在挫折、失败、中伤讥讽、冷落压力面前正确对待,妥善处理,不怯懦自卑、灰心丧气,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善始善终,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社会中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在校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沟通,敞开封闭的心扉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和谐发展,开阔视野,经受锻炼,不断提高适应能力,这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创建三结合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针对目前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联络和沟通,对可能出现的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及时警示,防范不良后果的发生,特别是对那些单亲生和留守生,不但教师本身要有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要教育全体学生,多加关照和理解,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之不便,使那些有孤独悲观、抑郁自贱心理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感到快乐和温馨,同时也要注意“小皇帝”的思想“改造”,让他们学做人的道理,克服骄气、傲气,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同情他人。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科学的求知方法和顽强的探究精神。

总之,在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求教师课上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神情,了解并抓住学生心理;其次要及时疏导,使其恢复健康心理;最终要持之以恒,培养健康而完善的个性人格。

9.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九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在中学生或大学生中发生的自杀现象等。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缺失的。因此,标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学习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也是正确的。在自杀的学生人群中,似乎是隐含着一种规律性,那就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自杀的。这个道理也很好解释,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人,他负面情绪可以在经常的体育活动得到宣泄,同时,由于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也使他们变得自信和坚强。胜利使他们获得自信;失败使他们经受挫折的考验。体育使他们变得性格坚强、胸怀开阔、乐观自信……而那些从来不去参加体育运动或激烈竞争的人,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城市的孩子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唯一能让他感受吃苦、接受磨难的恐怕就是体育活动了。我们应该从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鼓励他们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不仅增强的是学生们的体质,也是对他们心理品质的一种锻炼。我们一线的老师在实施这个目标培养的时候,还要注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独进行,它一定要在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中去进行、去实现。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个新内容目标。标准就这一目标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第一个就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二个是学会调控情绪和方法;第三个是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第四个是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关于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体现在水平四就是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如何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比如可以让某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当组长,在大家你一言他一语拿不定主意时,他来综合大家的意见最后作出决定,并主动配合组内成员,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在激烈的比赛中,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10.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 篇十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法。

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

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

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

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

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要点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

内容提要: 不管你的孩子现在是如何的优秀,但是如果你总是喜欢拿他去跟别的孩子比较,你总是能够发现还有别的孩子远比你的孩子更优秀。

关键词: 孩子 教育 比较 优秀

当伟伟一个半月大的时候,他的母亲惊讶地发现,儿子居然已经在拍打悬挂在婴儿床上面的玩具,而根据婴幼教育读物里的描述,小婴儿应该要到二、三个月大时,才会出现这种拍打玩具的动作,因此伟伟的母亲兴奋的向左邻右舍宣布自己儿子的神奇表现。

当伟伟四个半月大的时候,他又出现另一项早熟的特征:他居然已经会坐起来,于是他的母亲又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亲戚朋友。当伟伟一岁的时候,他告诉妈妈:“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伟伟的母亲再次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儿子好会讲话。”

伟伟的母亲非常喜欢向别人吹嘘自己儿子的表现,直到有一天她到朋友家里作客时,无意间发现一件非常气馁的事情后,从此才停止这样的行为。伟伟母亲的朋友有个习惯,喜欢随手将孩子发育的情况以及值得回味的事情,随手记在挂在厨房的挂历上,当伟伟母亲在朋友家厨房里喝水时,她顺便瞄了挂历几眼,没想到无意间发现朋友的儿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他长大以后要开飞机,由于朋友的儿子比伟伟还要小四个月,因此伟伟的母亲稍微推算一下,这等于说朋友孩子的发育要比伟伟还快上四个多月,这个情况让伟伟母亲觉得非常沮丧,不过她也从此终于了解,作为父母实在没必要因为小孩的一点点进步而自我膨胀。

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现象非常正常,但是有些父母往往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自己的孩子更有成就,父母就非常得意。反过来,当别人在他们面前不断吹嘘自己孩子的成就时,就会让他们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发育方面是否出现了问题。其实,有的时候,别的父母很可能是在夸大其词地吹嘘,但是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新手父母来说,心情却很难不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可能是想通过不断的吹嘘,来掩饰自己或者孩子的某些缺点,有些人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来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如果碰见类似上述的情况时,你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一种父母天生就喜欢与人竞争,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是成功的人,就是失败的人。这种父母往往会不计任何代价,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跟别人的比较和竞争中获胜。因此当你遇上这种类型的父母时,最好的对策就是敬而远之,千万不要跟他们去比较。

那些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孩一较长短的父母,其实这样做只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如果因为和别人孩子比较,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孩子,而感觉沮丧,甚至对自己孩子开始失望,这样的比较除了让父母变的不开心之外,对于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又有什么作用呢?而如果你总是希望从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中来获得满足和成就感,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无论怎么比永远都比不完的。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栋楼里住着两户要好的人家,两家各有一个同龄的儿子,从小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打从两位小朋友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已经开始激烈竞争到底是谁的孩子更

聪明,对于每一次考试结果,两个母亲都要比较到底是谁的孩子成绩更好。长久下来让两个小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两位小朋友再也无法忍受每天都那么紧张日子,他们开始一起逃课,跑到游戏厅去打发时光,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一落千丈。好在经过这个教训之后,两位母亲及时醒悟,如今她们不再严格要求小孩考试的分数,只希望孩子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

11.应重视大专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 篇十一

一般来讲,大专学生刚踏入校门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多数是因几分之差没有进入本科院校,因此总觉得低人一等。随着学习生活的进展,就业思想压力越来越大。有的认为所学专业不是“热门”,学习动力不足;有的认为公务员队伍“凡进必考”,成百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大专学生竞争力不强,缺乏自信;还有的受社会上一些负面东西的影响,甚至看不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对人生前途模糊和迷惘。而由于大部分大专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不少学生又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备感孤单。因此,对大专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正确引导。

对大专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着眼于培养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个大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首先,要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要研究怎样培养大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大专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动态,分析学生心理,对学生充满感情,及时给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要针对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实际问题,从源头上梳理分析,解除疑惑。

其次,要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要不断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改善教学设施,创造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要根据专业设置,建立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联谊等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要加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形成文明和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12.浅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篇十二

1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在当今社会, 竞争无处不在, 且愈演愈烈,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反观现在的中学生, 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父母的呵护等原因, 少有生活的磨砺, 从小在顺境中长大, 承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差。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 巨大的压力会造成他们精神和行为上的异常, 甚至会走向极端。这个时候, 老师要找适当的时机和学生交流谈心, 鼓励他们, 使他们意识到人的一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困难和挫折常常会不期而至, 只有不断的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才能不断走向成熟,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事多磨”。此外, 还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 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战胜挫折的基础。当学生遇到挫折黯然神伤时, 要鼓励他振作精神, 多和同学接触交谈,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学习同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自己暗示自己:跌倒了要爬起来, 只有自己才救得了自己。忘掉暂时的失败, 要在集体活动中, 重新寻找成功的机会, 实现自我价值, 以此冲淡内心的失败感, 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

2 培养自尊自信心理

自卑心理是伴随着挫折产生的, 一个人在遭受挫折后, 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尽快振作起来, 就可能遭受更多的挫折和失败, 从而使人失去自信, 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 影响自己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 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结合我校的实践, 我们发现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心理。强烈的自尊自信心理, 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力量, 促使人不断进取, 催人自强不息。它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促进个人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 使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培养自信心理的关键就是教给学生方法。首先, 鼓励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多看自己的优点, 在做事的时候, 在心里自我暗示:我能行, 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够做到。此外, 鼓励学生在班级活动中, 选准适合自己的目标, 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 创造成功的记录。

3 矫正虚荣嫉妒心理, 培养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

虚荣是一个人过于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 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虚荣心强的学生, 过于自尊而又缺乏自信, 往往容易产生一种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破坏正常的同学关系, 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甚至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矫正学生的嫉妒心理, 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不仅要具有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更要有一颗平常心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要承认比自己强的同学有很多, 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别人比自己好, 是别人不断努力的结果, 只有自己不断努力, 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甚至超过别人。“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说明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4 消除逆反心理, 培养学生与老师、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 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抵触乃至抗拒, 这种心理对学生的危害很大, 它会使自己失去准确的判断力, 影响与老师、父母的沟通, 无法吸收有益的建议, 经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影响师生关系、家庭和睦, 应及时调整并努力克服它。消除逆反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教给学生调适逆反心理的方法, 学会与老师、父母平等沟通。

在我校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通过以上的这些尝试, 绝大多数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有所增强, 自尊自信, 在班级里形成了公平竞争的意识,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交往, 塑造出学生热爱集体、谦虚谨慎、自信自律、坚韧顽强、善良诚实、表里如一、乐于交往等健康的心理品质,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十三

前言:

健康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然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片面性了心理健康的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当前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关键词: 幼儿 健康 身心并重 行为习惯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 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与情绪问题等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书程 的极少;高校幼儿师范都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幼儿园工作规程》了应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内容之间内在的系统和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育之中或引起教育者的这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

(三)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攻击性本属于品行障碍类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正面教育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矫正为其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体罚的方法这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 起的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一范文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形成,而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巩固才能形成。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比如:在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三)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

14.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十四

摘 要:幼儿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幼儿期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培养将为他们今后一生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园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 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园所环境, 创造交往机会条件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培养;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当前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诸多:首先是家庭因素,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无法建立伙伴关系, 容易产生自私、骄横、独立能力差、意志薄弱等问题, 而家长在教育上都有意无意的倾向孩子智力的发展, 忽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生活上也过多的保护和照顾;其次是幼儿园因素,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会有许多不适, 而且每个幼儿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又存在个体差异, 如果教师一味要求每位幼儿必须达到某一要求而过多否定幼儿的行为, 随意给幼儿定论, 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会受阻;最后是社会环境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影响, 特别是人际交往关系的复杂性和不良社会风气, 将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注重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保护和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家庭环境

教师可利用班级QQ群、微信平台、广播站、园报、家园联系栏和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 强调良好家庭氛围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 要求家长在家做到“平等”“理智”“开放”“期望”四方面的要求。“平等”要求家长在家与幼儿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 不要把幼儿看成是“缩小的人”, 要了解幼儿的心理与个性, 保持一颗童心与幼儿进行感情上的沟通, 和幼儿建立起伙伴关系, 与幼儿一起游戏;在生活中不要处处包办代替, 应让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学会的事情坚持做。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 良好的言行将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理智”要求家长在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开放”要求家长在家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幼儿参与家庭重大事情的决定。“期望”要求家长不要给幼儿制定过高的目标、给予过高的期望, 一味强调学习, 而把幼儿的兴趣和能力扔在一边;要看幼儿的纵向发展, 找出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让幼儿每走一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园所环境

要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除保证身体健康外, 还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和谐有序、丰富多彩、充满爱的宽松环境。首先, 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 就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微笑接待每一位幼儿, 真诚幼儿的心灵和神奇缤纷的童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坚持“蹲下来和幼儿说话, 抱起来和幼儿交流”, 让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追踪, 与他们一起游戏, 了解其性格和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纠正, 让他们感受教师的爱、信任和尊重。其次, 给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有序的物质环境, 班级物品玩具摆放要井然有序, 布置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墙饰, 让幼儿参与墙饰布置, 将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及时展示, 让幼儿体验快乐和成功。再次, 教师对幼儿的态度要民主, 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不以命令式的语气与幼儿交谈, 用心倾听幼儿的声音, 善于从不同的回答中去思考、辨析、引导、提炼, 通过有效的“回应策略”, 真正读懂每一个幼儿, 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展现自我。如, 让全班幼儿轮流做值日生、照料自然角,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幼儿的缺点要正面教育, 积极使用肯定鼓励等方法, 如, “你真能干”“你真聪明”等赞扬的话语, 让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幼儿什么都想说, 什么都想做, 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片面的, 有时甚至答非所问, 面对这样的回答,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教师不要直接否定, 先避开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 鼓励和赞扬幼儿大胆回答教师的提问, 使幼儿敢在集体中大胆讲述;二是避开回答错误的个别幼儿, 继续提问其他幼儿, 再面向全体幼儿做出正确的解释, 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保护;三是启发诱导, 逐渐把回答引向正确, 使幼儿产生一种像自己重新回答正确一样的自豪感, 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三、创造交往机会条件, 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中, 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交往有助于幼儿逐渐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幼儿因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 交往范围狭小, 不能很好地掌握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首先要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态度、规则、技能, 鼓励善于交往的幼儿与胆怯退缩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 学会大胆介绍自己。当发现个别幼儿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时, 要及时寻找原因,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干预, 如:在一次桌面积塑活动中, 豆豆眼泪汪汪地跑来说:“老师, 他们都不和我玩。”通过了解后得知, 在平时活动中, 有的小朋友无意中碰了她一下, 她就告状说小朋友打她, 她经常玩小朋友的玩具, 但小朋友向她借玩具时她就不肯借, 久而久之, 小朋友开始疏远她。由此可看出, 豆豆是没有很好的掌握交往的技能, 于是, 我及时引导她, 如“我跟你交换玩具好吗?”与此同时, 还提醒她在交往中的态度要友善, 让她逐步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其次, 多给幼儿创造游戏条件, 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在一日活动中, 要多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投放充足的材料, 鼓励他们进行角色游戏, 让他们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在游戏中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营业员与顾客、医生与病人等。

参考文献:

[1] 刘维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 .

15.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十五

一、从培养学生的毅力、自信、自制、耐性入手

首先, 鼓励孩子。要培养孩子的毅力, 就要鼓励孩子, 告诉他“你很棒”、“你一定能行”, 这会使孩子不惧怕所面临的困难、挫折, 并用积极的方式去克服。还要让孩子目标明确,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目标, 指明行动的方向。鼓励孩子看准目标后就要付之以行动——“多走一步, 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另外, 对毅力的培养, 特别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一旦良好习惯成为孩子潜意识中的东西, 那么, 一切将出乎于心, 出乎于自然。

其次, 自信是孩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将传统的培养孩子自信的方法与更具启蒙意义的新方法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 如今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作为社会人的角色, 更加讲究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 接二连三的表扬让人听了感觉空洞、乏味、缺乏诚意, 真心实意地称赞远比敷衍了事地随口表扬好上百倍。如果孩子为某件事付出极大努力, 我们应该给予赞扬和鼓励。并且, 我们还对孩子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大加赞赏, 同时教导孩子艰苦的努力必将得到回报。

最后, 自我控制是人的一种意志品质, 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人能否克制外界的诱惑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每个人的自制力不同。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自制力缺乏的人做事不考虑后果, 只顾眼前利益, 而且在长期利益失去之后又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 容易悲观、自责、沮丧、一蹶不振。自制力主要在于养成, 因此, 让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二、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德育原则之一是要求既向学生提出合理的、坚定不移的要求, 又要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是严格要求的前提, 只有真诚地关怀和尊重学生, 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才能促进学生克服困难, 自觉地履行要求, 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教育, 在严格要求中, 包含着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在教育中, 教师要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克服一定困难就能够实现的。比如, 结合积累运用中的“实践运用”项目, 笔者要求学生做关于住家附近的环境的调查, 这个小调查要经过学生的一周的课余时间才能完成。开始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去做, 过了两天, 有几个学生就开始偷懒了, 于是我就用信任的方法, 相信学生会用实际来行动来证明他们“行”。这样一周之后, 我在检查“小调查”时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完成了任务, 有些同学的调查还相当详细。笔者表扬了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老师会更加信任他们。

三、关注学生的挫折

人在产生挫折的情境中, 大多会产生不愉快或苦恼的情绪, 往往会产生悲观, 忧虑, 对人不信任, 缺乏自信心等心理状态, 而且容易引起躲避困难、回避现实、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等表现。经受和处理挫折的能力称之为挫折耐力。挫折耐力强者, 一种是饱经风霜善于适应的过来人, 一种是从小接受了处理挫折教养的人。挫折耐力弱者, 一种是少经挫折、过度溺爱的人, 一种是经历强烈的挫折过多, 因而不能处理挫折的人。挫折耐力可以通过意志教育来培养。

在意志教育中, 笔者不仅教导学生懂得一个人具有耐力的必要性, 根据一些平时发生的小事, 让他们有经受挫折锻炼的机会。比如, 有些学生感冒了, 家长带着他到医院去看了病。有的学生能坚持到学校上课, 不耽误学习。有的却在家里休息, 一天又一天。其实, 学生的身体固然要紧, 但笔者认为这正是锻炼的意志力的时机, 在生病的情况下都能坚持上课的学生的意志力肯定较强。当然, 这里并不是说生了病非要硬撑着才能看出意志坚强。其实, 有的学生愿意坚持上课, 往往家长不允许。所以, 家长对学生的意志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有的家长有时要埋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 没有毅力, 其实是家长平时在家给孩子养成的坏习惯。所以, 老师家长要扣起手来, 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锻炼毅力。比如, 冬天天气冷, 有的孩子怕冷, 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起床, 经常迟到。这时的家长就应该督促学生, 不能因为天气的变化就迟到。在各项活动中, 我常常观察学生, 有些学生能从头到尾坚持做事, 有些学生却是半途而废。作为教师, 我们应常常表扬有毅力的学生。

在全面深入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了少年儿童更和谐地发展, 更健康地成长, 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教师要和家长多配合, 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给学生真正的爱, 在生活中, 培养锻炼他的意志力, 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小学生, 为他将来幸福地生活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清华大学樊富珉) .

16.浅谈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 篇十六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合群,有顽强意志和抗摊能力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和迫切。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能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能不能给他们创改一个充满关心、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上体育课的时候,突然,我的鼻子流血了,我心里真高兴。你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因为我平时看到别人鼻子流血后,老师会赶快跑过去,用手绢给他擦血,用凉水给他擦额头,我心里羡慕极了。令人,我的鼻子终于流血了,我能不高兴吗?体育老师急忙走过来,一边照顾我,一边笑着说:‘今天吃什么好东西了?我听了这句话,心里美滋滋的,什么都忘了。”这是一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学生写的,他普通得如同沙滩上一粒沙,海里的一滴水,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普通,才使他觉得老师的关爱对他来说是那么遥远。然而,他对爱的企盼却从没有停止过,以至于希望自己鼻子流血来引起老师的关爱。身为人师看到这样的日记,我觉得我们对学生的爱太吝啬了,我们在关心学生学习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平等地关爱每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美国作家艾默森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成功的体验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要使孩子获得成功,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样重要,不仅是“前11名”、“三好生”才叫成功,只要学生在掰力,有进步,就是学生的成功,就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孩子的需要,它包含了一种自信,证明“我能行”。现在的学校教育还不能完全科学地评价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抓住孩子的点滴成功,由衷地赞赏孩子,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报刊曾刊载过:一个孩子家庭破裂,又被学校开除,最后因抢劫杀人进了监狱。他在狱中给他的美术老师写了一封信,感谢他给了他生中得到的惟一一次表扬:在全班表扬他画了一幅好画,让他为自己自豪过一次。为人师为人母我尤为这样的罪犯心痛!我相信好多孩子最终以监狱生活来体现人生的失败,原因之在于他们从来没有或很少体验过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也就难以走上成功的人生道路。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和交往意识

1996年出版的哈佛大学教授豪尔·加德纳的《MI—开启多元智能新世纪》就提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8种。其中之一就是“人际智力”,所谓人际智力就是了解他人与别人相处的能力。而戴勒斯·李奇提出的大能力的第八条“团队合作”也是人际智力的体现,人的这一项智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1、克服专横、霸道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惟我独尊、以我为中心的习惯,这与“团队合作”精神格格不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育他们只有合作才能做好事情。懂得做事、说话,少考虑自己,多考虑别人,才会被别人接纳。

2、多做集体游戏。集体活动、集体游戏是培养“团队合作”的有效方法。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活动,都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取胜的,需要巧妙的传接、精心的合作。

三、培养良好的意志心理和品德心理

1、加强意志品德的教育。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已有坚忍不拔之志。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教师要经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在克服意志薄弱方面加强针对性训练指导,养成学生的持久性、坚韧性。其次,多为学生创造一些磨练意志品质的机会。如军训、社会实践,劳动锻炼等,将意志磨练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学会尊重。对别人的尊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社会交往中人人是平等的,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激励人心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良好的自尊心的树立需要同学们的接纳和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此外,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还包括尊重他人的休息,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隐私等。

3、学会关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勒斯·李奇,提出十一种大能力的第七条就是关怀。关怀就是对别人有爱心。要学生学会关怀,首先要学会关爱家人,如帮家人做家务、父母病了帮忙拿药或做饭等,只有孩子学会了爱父母、爱家人,将来才可能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其次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想着为同学过个快乐的生日,小伙伴生病了,知道去探望等:再次让学生广泛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关怀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呵护孩子的心灵

17.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论文 篇十七

——增强海关执政能力的心理学思考

【内容提要】海关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承受着其他职业群体所没有的特殊压力,人格和心理上面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双重冲突,更容易出现其他职业群体所没有的特殊心理问题,并由此造成海关工作执行力下降和海关队伍 “隐形减员”。为此,笔者从分析五种不良海关职业心理入手,提出了海关公务员健康职业心理的标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等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海关公务员 职业心理 培养

今年6月21日,获得连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就职演说中援引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并强调应将这种不朽的政治智慧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用白话文来表述就是“上天的道理,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为人处事的道理,是有所作为而不争功”,这充分体现了潘基文在多极化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的处事理念,也反映了其积极、平和、自制的良好政治心态。

海关公务员是社会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公共管理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党和国家各种进出境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国家意志的履行者,又是公共社会中的普通公民、人民大众的监督对象;既是进出口监管对象眼中的执法者,又是遍布祖国天涯海角各种艰苦环境下的守门人;海关公务员队伍素质的优劣,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兴衰和海关的执行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多元化社会价格理念的冲击下,加上海关系统内部工作任务繁重、成长空间狭小、约束监督强化等职业特征,海关公务员队伍中各种职业心理问题正在增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关系统内部的执行力,成为海关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隐患。

一、海关公务员不良职业心理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近年来,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施行,一大批新鲜血液开始输入到海关队伍中,新时期海关队伍逐步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特征,这对于打破传统思维,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新时期海关建设是个优势,但随着等价交换、搭便车、唯利是图等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惟官是尊的官本位思想作祟,部分海关公务员思想上出现波动,其中极少数在职业心理方面甚至存在病态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得过且过的敷衍心理

有少数海关公务员,进入海关队伍的主要动机是谋求一份稳定、可靠、有保障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一份为之奉献的事业,劳动积极性的强弱完全取决于收入分配的多少和职务晋级的可能性,有强烈的“等价交换”心理,通俗的讲就是“国家出多少钱干多少活”,收入下降了,工作积极性就下降,存在明显的找平衡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工作上,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塞责,办事拖拉,对于组织目标和群体发展前景漠不关心,得过且过。

(二)迷失自我的从众心理

从众(conformity)是又一种海关公务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是一种在群体舆论压力下采取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俗称“随大流”。从众心理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助于个人融入群体,思想统一,步伐一致,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又导致公务员独立人格的丧失,不敢讲话,尤其不敢讲真话,行政决策中的失误不容易提前被揭露,甚至使表面上的民主决策陷入群体盲思①(groupthink)的陷阱;此外,海关公务员群体中的从众心理还容易被一些小团体所利用,通过舆论造势,大力鼓吹,给上级决策者造成一种“民意”的错觉,将一小撮人的意见误解为群体意见,最终造成决策有失偏颇。

(三)急功近利的焦躁心理

① 群体盲思:美国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1982年提出,指群体决策具有过滤掉反对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尽量保持一致的倾向,但事实上群体中有异议反而有助于改进群体决策的质量。有少数海关公务员,急于表现,好大喜功,为了争名夺利,不惜代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在实际工作中,遇有工作业绩,便大肆宣扬,竭力鼓吹,发现失误差错,就竭力隐瞒,竭力蒙混。一旦被上级肯定,便欣欣然忘乎所以;一旦隐瞒失败,被上级发现责难,又对前途过分悲观失望,抑郁焦躁,不深刻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叹息自己时运不济,命运蹉跎,在生活和工作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上述焦虑心理的根源在于攀比心理,相对于我国社会中新形成的工商管理阶层,海关公务员收入、职级上升幅度都较慢,于是进关几年后与曾经的同学、朋友相比,海关公务员在各方面都感受到落后,尤其是基层隶属海关中,职业天花板的问题更加突出,不管环境多么艰苦、工作多么努力、成绩多么突出,助理调研员甚至主任科员是绝大部分基层关员在职务上的最后归宿,无奈、无助、失落、悲观、不满等种种不良职业心理都会逐渐体现出来。

(四)惟权是用的寻租心理

有少数海关公务员,缺乏正确的权力观,认为“权重就是权大”,“权力就是一切”,有了权就该为自己谋点好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寻租心理的驱使下,滥用公权,为个人、小团体、亲戚朋友牟利,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了自己出租牟利的摇钱树。寻租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 “官本位”思想还很有市场,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监督与制约还存在相当的缺陷。寻租心理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与海关监管对象面的狭窄性有关,由于海关监管对象基本上都是从事外贸领域的工商界人士,接触的人不少是企业的高管甚至是老总,伴随着中国入世以后外贸经济的高速增长,加之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滞后,导致作为监管者的海关关员收入与被监管对象——企业管理者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同样是辛勤工作,努力拼搏,为何得到的回报差距这么大——心态上的不平衡使得部分关员内心深处潜在的寻租心理不断萌芽、滋长和蔓延,在收入相对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依然寻租揽财,东窗事发后连自己都迷惑为何要贪这么多,而贪婪事实上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

(五)患得患失的迷信心理 由于我国公务员待遇等激励方式都和职务高低捆绑在一起,并将公务员个人发展完全限制在提拔晋升一条路上,而现行公务员绩效评价和职务晋升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职务晋升确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管理决策理论,人在遇到不确定性风险决策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或预测结果的风险性,就会产生诉诸迷信办法来预测未来的动机。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唐见奎,因衡山一小庙和尚“算准”了他升迁的几件事,就从省财政拨出200万元为小庙修了水泥大路。这种患得患失的迷信心理在海关队伍中同样不罕见。

二、海关公务员不良职业心理的危害

(一)对海关组织目标实现和组织形象的塑造造成危害 海关公务员不良职业心理对海关组织目标的实现大致会造成三方面的危害:一是导致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紧张,破坏和谐、友善的工作氛围,对于既定的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时,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拆台、相互作梗的局面,组织内部难以形成合力,行政执行力下降;二是不良职业心理在海关组织内部的蔓延,严重影响海关队伍士气,造成人浮于事的工作局面,挫伤海关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事实上的“隐性减员”,降低整体队伍的战斗力;三是由贪婪、侥幸等不良职业心理导致的少数海关公务员的贪腐行为,会给社会公众造成海关整体形象不佳的误判,给海关公务员队伍廉洁、高效、公正、无私的主流形象塑造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给海关公务员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造成困扰 海关公务员不良职业心理对公务员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各种心身健康问题的产生,给其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心身健康问题是由于环境压力高强度持续刺激,超过人体的承受范围,造成不伴有器质性改变的心身失调(psychosomatic disorders)或伴有器质性改变的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在我国古代的《素问举痛论》中就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愁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表述,即七情伤身之说。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糖尿病和消化器官(肝、胆等)疾病等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官能器官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在海关公务员队伍中的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心身疾病除了明显损害患者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对其自身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三、海关公务员健康职业心理标准的探析

(一)国际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志

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作如下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世界卫生联合会明确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和谐;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生活质量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为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在论述理想人格上,体现出很多朴素的心理健康观念。

1、主张情绪平和、恬淡自足

中国有两个成语,一个叫自得其乐,一个叫自寻烦恼,可见快乐和烦恼其实都是自找的,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里往往会得出乐观和悲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主要也是因为人的主体意识不同造成的。《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表述,可见乐观、恬淡的精神状态对其从事的事业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2、强调情绪稳定、自我约束

《荀子·修身》篇中有“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勇猛胆戾,则辅之以道顺;狭隘偏小,则廓之以广大”的表述,主张对情、欲要进行“节”和“导”,即对情绪要有自我控制和约束,防止因为情绪失常引起行为的歪曲。言为心声,因此孔子主张控制情绪要体现在控制言行上,要少说多做,要“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并且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强调修身养性,遵守文化规范,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和谐相处。

3、提倡情绪积极、自我超越

以人为本,重视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也有体现,在不否认人的发展与先天的思辨能力、身体素质有关的同时,更强调个体后天努力的重要性,认为大多数人的发展潜力是相近的,只要具备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心态,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能获得成功。《中庸》中申明:“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学弗措之。”就强调了一种好学、善问、勤思、明辨、笃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海关公务员健康职业心理标准粗探

根据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表述,结合海关公务员工作的职业特性,笔者认为海关公务员的健康职业心理标准大致应该包含以下7个主要方面:

1、价值观、人生观与社会主流伦理道德一致;

2、对实际从事的具体海关工作适应良好;

3、能将个人发展愿景自觉融入到海关群体组织目标中;

4、热爱海关工作和群体生活,能理性看待社会现实;

5、有独立、自主、健全的人格,敢于讲真话;

6、有良好的情绪控制和疏导能力,人际关系良好;

7、自我评价客观,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角色要求。

四、海关公务员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

人类活动的背后总有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与人的物质需求有关,也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心理需求有关。海关公务员的职业心理是海关执政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不同的职业心理对海关行政效能产生不同影响,近年来,海关公务员职业心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关员都能自觉抵制各种物资利益的诱惑,在工资净补贴规范以后思想波动较小,但也有部分关员思想上出现了明显波动,造成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有必要通过加强职业精神教育和个性心理疏导来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

(一)改进激励机制保障海关公务员良好职业心理培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格定义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和谐统一状态,本我是指人的动物性原始本能,超我是道德层面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我和超我是经常冲突的,这就需要自我来调节,自我是综合本我和超我的一种平衡状态。一旦平衡打破,自我无法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人就会产生压力、焦虑等情绪变化,严重的还会发生人格分裂。可见,人的需求既有满足本我需要的物质需求,也有符合超我需要的道德需求,过分强调或者忽略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任一方面,都会损害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海关公务员良好职业心理的培养,既要重视其理想信念激励的柔性教育,法律制度警示的刚性教育,社会环境监督的显性教育和健康文化导向的隐性教育,也要尽可能的关注个体的合理诉求,激励其自觉参与海关群体目标实现的积极性,增强海关执政能力建设。

(二)针对不同难度的工作给予不同强度的外部激励

耶克斯—道德逊定律(Yerkes-Dodson Law)从实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工作绩效随唤醒水平和任务难度的变化情况:对于容易或简单的任务,较高的唤醒水平会增加工作绩效。但是,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较低的唤醒水平是最优的。中度的唤醒水平通常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最好。这些倒U形函数揭示了工作绩效在极低或极高的唤醒水平上都是极差的(下图)。

耶克斯—道德逊定律对于海关公务员具体工作上的激励的同样适用,不同岗位、承担不同难度和复杂程度工作的关员,给予的外部激励强度也要有所变化:对于承担简单操作工作岗位的关员,应该给予较强的唤醒刺激;对于从事技术性含量较高、工作压力本身就较高的关员,给予较轻的唤醒刺激;对于从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复杂度和强度工作的关员,适中的唤醒刺激效果会更好。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从事卫生清扫等简单工作时需要反复强调给予较强外部激励,防止因操作简单、挑战性弱唤醒不了关员以足够的重视;而对于海关各种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要给予技术人员更多的时间、空间,并想方设法减轻其思想压力,以免因工作压力和外部刺激过强导致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 inversion)的产生。

(三)加强海关公务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如果仔细观察海关公务员的实际工作,往往会发现同样的岗位、同样强度的工作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则适应困难,而且事实上适应困难的人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完全能胜任这项工作,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职业习惯。例如工作时间的安排,有的关员工作习惯好,遇有任务安排时间抓紧完成,并预留出一定的改进时间,工作绩效就高;有的工作习惯差,凡事都喜欢留到最后一刻完成,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压力。更有甚者,工作的时候想着娱乐,休息的时候想着工作,完全颠倒了工作与生活的正常次序,自己把自己逼上了压力的顶峰,久而久之就会损害心身健康。因此,及时地完成各项工作,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工具,做好办公场所物品摆放,定期记录总结工作得失,信赖身边的领导和同事„„诸如此类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对于缓解公务员因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有裨益。

(四)建立海关公务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

根据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公务员队伍中有29.3%的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所有的心理疾病患者中,公务员约占10%,这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职业。因此,有必要在海关系统内建立公务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一是定期开展海关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调研,了解思想动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及时处理处在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二是增加海关公务员心理压力释放途径,严格落实强制休假制度,安排丰富多彩的低强度文体活动,建造不良情绪宣泄活动室;三是拓宽海关公务员职业提升路径,鼓励参加各类学历、技能培训,缓解其对于职业前景不确定性的忧虑。同时支持海关公务员参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竞争,形成海关公务员队伍能进能出的良性格局;四是建立海关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对于已经由心理问题上升到心身疾病,且无法继续承担海关工作的,要允许其暂时离岗进行治疗,符合条件的要允许其提前退休。

综上所述,海关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承受着其他职业群体所没有的由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对象面的狭窄性、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等带来的压力,人格上面临传统中国儒家文化和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冲突,更容易出现其他职业群体所没有的特殊心理问题,并由此造成海关工作执行力下降和队伍“隐形减员”。因此,有必要通过改进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等举措来培养海关公务员良好职业心理,并以次为突破口加强和谐海关氛围营造和海关执政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格里格(Gerrig,R.J.)、菲利普·津巴多(Zimbardo,P.G.)著,(中)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359页,第395页,第486页。

2、黄训美著:《公务员心理保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17页,第21页,第209页。

3、乐国安,管键,王恩界等编著:《公务员犯罪心理剖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第381页。

4、周纪鸿著:《试论海关公务员压力及调适》,《海关研究》,2009年第6期。

5、冯彦著:《“职业枯竭”现象对海关队伍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海关研究》,2008年第5期。

上一篇:半年我县组织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给老师写的一封信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