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胜有为

2024-07-12

无为胜有为(精选6篇)

1.无为胜有为 篇一

三千多年前,孔子说了一句话:“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潜。”并高度评价璩伯玉的“君子之道”。

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政治清明,就可以出来做官;一个国家政治昏暗,就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不去为官。可以说,中国式领导的这种“无道则隐”的“潜藏”式基因,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已经深深融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并已经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本能属性。

中国人很喜欢做官,衣锦还乡成为中国人荣誉的最高象征。然而,中国人虽然喜欢做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官,都会去做,有着“有为”与“无为”两种选择。

“有为”与“无为”的做官,就是一种变通式的领导。

有一回,晋国大夫范仲行的家臣佛肸想请孔子去他那里做官,孔子打算去。孔子的弟子子路说:我以前听老师曾经讲过“自己本身犯错误的人,君子是不会去附合的”,而佛肸是一个叛臣贼子,其本身就不符合忠孝与仁道,老师您怎么可以去他那里做官,与虎同眠呢?

孔子说: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有句话说“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我不能像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葫芦瓜呀,一直束之高阁而不去发挥他的作用呀!

这段话是说:做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不要求全责备,而要积极进取,讲求“有为”。即便是不好的环境下,只要自己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就能“曲全”,就要力求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行事的变通法则。其实,在中国式领导中,无时无刻不存这种潜藏式的领导智慧。

A君是南方一家中小型公司的CEO。B君是该公司副总,主管市场,是公司开疆拓土的老将与功臣,深得老板器重。虽然B君一直窥伺CEO一职,但只因为其文化层次不高,不具备深谋远虑的大局意识,因此一直未被老板扶正。

自从A君进入该公司以来,虽然B君没有明显的表现出对A君工作的不支持,但A君明显感觉得到B君的不配合。而A君虽然是CEO,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B君排除在团队的管理之下,因为这样,只能暴露出A君领导力的不足。最有智慧的作法,无非是把B君纳入到A君的领导之下,然后使得公司的战略意图,可以顺畅地执行下去。但问题是:作为一个劳苦功高、曾与老板共创天下,且对CEO一职垂涎已久的“大臣”,要把其纳入到自己的领导之下,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你是这个CEO,你会怎么做?

策略一:清除B君。

对于A君来说,把B君清除团队之外是最有利的,但同时清除B君的风险也很大。

其一,B君是曾与老板一起打拼的老功臣,没有犯大的错误,而且效忠老板,无缘无故把B君清除,在老板和员工面前都说不通。这是下下之策,搞不好,自己反而会陷入“死地”,因此,不到走投无路,绝对不能采取这种“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的”的策略。

其二,B君掌握“市场”的实权。市场是什么,是企业的生死线。如果A君请老板调整领导班子,势必会引起老板的疑心,这是对下属最为不利的。因此,清除策略基本不可行。

策略二:排挤B君。

排挤B君对于A君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领导方式。但问题是,B君是企业的功臣,执掌大权、地位稳固,如何才能有效的排挤?如果B君反攻又该如何应对?老板会如何平衡你与B君之间的关系?

特别指出的是,B君专业能力过硬,深得老板的器重与信任,而且其人际关系网遍布企业上下甚至客户之间。

而在这种环境下,对于空降兵A君,要排挤B君,无疑也是下下之策。如果B君发觉被排挤,作为本能,他一定会发起反攻,而且会联合各方力量向老板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当老板感受到来自内外的压力,那最终的结果也许只能是请A君离开了。因此,该策略也是下下之策。

既然这样,是否A君就无计可施,任由B君“自然发展”了呢?这也不行。因为,如果不领导B君,在外面看来,只能说明A君领导能力欠缺,也就违背了老板当初聘用A君的初衷了。

因此,要想领导整个企业向前发展,领导B君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问题是如何领导?

以上两种“硬”方法行不通,那就只有采取“软”的方法。如果要把以上两种“硬”的方法看作“有为”的话,那采取“软”的方法,就是一种“无为”。

如何通过无为致胜?这就要靠“潜藏”智慧的合理运用,而“无为而治”正是这种“潜藏”智慧的集中体现。

“无法”不是不为,而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是一种“潜藏”式的有为。

正如上面例子中的B君,他德高望重、劳苦功高,如果A君对其采取雷厉风行的策略,在中国式领导中,往往是最行不通的。

相反,只有采取委曲求全的潜藏式领导,才能更好地带领包括B君在内的团队成员,更好地向既定目标迈进,而不至于搞内耗。

例如,在实际工作当中,当B君挑战自己的权威时,自己反而要有容人的气度,要一笑置之,以赢得广大员工的尊重和支持。

领导力的潜藏智慧是一种老子“无为”智慧的具体表现。世界上任何有大作为的领导,都懂得在“有为”与“无为”相互转化与变通。《易经》乾卦第一爻的爻辞叫:“潜龙勿用!”告诫我们,一个有领导力的人,也要做好潜藏。潜藏,不是不用,而是以退为进,先保全自己的实力,积聚自己的力量,而后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能量。

在企业中,并不是强硬的领导才能发挥出巨大威力;相反,那种潜藏式的领导力,当其力量爆发时,一样可以威振天下,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文

2.“有为”“无为”总相宜 篇二

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人们经常说,青年要大有所为,也有人指出如果青年能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出自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2专题。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应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如“无所畏惧”、“有所畏惧”、“大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留意材料中表示层次提示的标点符号,如冒号、分号等,从中可以梳理出这样几条重要信息:1文体要求:议论文。2“你是怎样看待这类问题的”“这类问题”指:青年人应该如何处理思想方面的“畏”或行动方面“为”的问题,才能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理想。3材料列举了几种对“这类问题”的不同看法:(1)青年人要无所畏惧。(2)人生当有所畏惧。(3)青年要大有作为。(4)有所不为才能成功。

议论文的立意就是确立中心论点。我们必须选择其中感触颇多、体会颇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思考,从材料中提炼出明确的立意。

1科学的思维是指合乎辩证逻辑的思维,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材料中提示的几种不同看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应该说都是有道理的,在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无畏”与“有畏”、“有为”与“无为”从特定的角度看,又可以言之成理。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立意,都无所谓高下优劣之分。

2确立鲜明的中心论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鲜明的中心表述,尽可能采用肯定的陈述句句式来表达。如“××是××”或“××要××”等,尽量不要用疑问句或感叹句等来摆明论点。

本材料的立意,可作如下的表述:

(1)无所畏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有所敬畏者是真的勇敢者;智者无畏、勇者无惧;“弄斧”必须到“班门”。

(2)有所畏惧方能走向成功;敬畏生命,创设和谐;敬畏“规则”,享有成功。

(3)青年时代要大有作为;事必躬亲,必能成功;踏实做事,勇于作为。

(4)有所不为也能成功;无益身心事莫为;“删繁就简”方能“领异标新”。

俗语说顺理成章,写议论文则“理顺”而“章成”。因此,要合理安排好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递进式、因果式等,有时交叉结合使用。

结构示例一:论点是“无所畏惧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可以采用并列式。首先,无所畏惧是一种勇气,表现的是“闯”的豪情;其次,无所畏惧是一种精神,展示的是“创”的气概;再次,无所畏惧是一种信心,体现出“成”的胸怀。并列式结构常用“首先”、“其次”、“再次”作为语言标志,行文条分缕析,脉络清晰。

结构示例二:论点是“弄斧”必须到“班门”,可采用递进式的层次。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所畏惧,克服困难,干出成绩,这是值得高兴的;但英雄无畏本色,必须经受风吹浪淘,到“班门”前“弄斧”,才是真英雄。

结构示例三:论点为“有所畏惧方能走向成功”,可采用因果式结构。许多研究学问的人学习经典作品,成为集大成的大师学者,那是因为他们敬畏“经典”,继承发扬中充实了自己;有人崇尚美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因为他们敬畏“信仰”,在人类前进的步伐中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许许多多平凡的人,遵规守纪,遵章守法,是因为他们敬畏“规则”,尊重规律,创设了和谐的生活氛围。

要学会剖析事理,做好具体分析。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为”与“不为”都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面对什么样的情况要“有所不为”,主动放弃呢?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都是我们熟知的名句。对身心健康没有好处的事情不要做,结合这方面的例证作正面的分析论证;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觉得做了没什么,劝诫人要积德行善,洁身自好,不能做恶事,结合例证从反面论证分析。具体分析时,应力避说“过头话”或偏执一词,论述“有所不为”,不必要去批驳和否定“有所为”。专注于专一的事业是“有所为”,但“删繁就简”,舍去一些广博的所谓“爱好”,舍弃一些常人的所谓享受,对于成就“领异标新”的事业却又是必要的。多点分析,就可以避免论点加论据的简单堆砌。

[例文点评]

人当有所敬畏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要无所畏惧,要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自己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成长在那被誉为“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浮躁年代。那时,“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成了英雄主义的代名词。电影或戏剧中,英雄人物总不忘“我们是无所畏惧的”之类的台词,从而使剧中的人“高大”起来。当时,整个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氛围,似乎谁也没有感到它的谬误。就连还不谙世事的少年儿童也满怀豪情地跟唱——“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历史例证,从反面论述了“无所畏惧”的危害)

因之,许多人希望靠这股“英雄之气”改天换地、为民造福,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需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了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结果是“玉皇”、“龙王”都没有当成,“天”、“地”也越“改”越糟,越“换”越差,对自然界大破坏却是实实在在的。真是令人感叹:“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真真实实地感受到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山岭荒漠化等,以及春天沙尘暴到来,使得走在大街对面不见人!于是我就想起那些所谓鼓舞人民,实际上是鼓吹虚骄之气的“民歌”。当然,这也许是首倡者想象不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无所畏惧”论调到今天竟演变为“我是流氓我怕谁”……(具体分析,有破有立)

小时候曾读庄子的《庖丁解牛》,觉得庖丁未免有点太过小心。文中说他虽然身怀绝技,游刃有余,但每到骨节交错的地方总是高度重视。用庖丁的话说总是警惕地告诫自己,目光要集中,行动要缓慢,动作要轻微,直到解完才放下心来,然后才“为之踌躇满志”,所以19年解牛无数。而那把老刀仍锋利无比。

而今过了不惑之年,再来品味这篇古文,对庖丁的谨小慎微就有了新的理解——是啊,人是要有所敬畏的!(正面例证,从庖丁解牛中挖掘出“要有所敬畏”的道理,平中见奇,很有新意)

有所敬畏,才会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有所敬畏,才会在做事的同时做人。君不见古今中外多少强者在人生道路上无所顾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过渡自然)

但有的人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的。他们认为“敬畏”就是“畏惧”,它大悖“无所畏惧”之道,从而与“谨小慎微”、“奴隶主义”所等同,为热心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所不齿!(论证由浅入深)

其实,“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实际上,“畏惧”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敬畏”是发之于内心的人性。前者有特定的对象,后者则是由于理念的不同。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但是它们无法也不可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惟有秉承人性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心。“敬畏”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的认知,只有心存敬畏,人类才能逐步实现对无限世界的追求。儒家的创始者们的忧患意识即与此有关。这种敬畏促成了他们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而懂得有所守、有所敬畏的人们是有责任心的,他们在困难面前也会表现出勇气,正所谓“知耻近乎勇”!(严密深刻)

有所敬畏并不是胆小怕事、畏首畏尾。我们当然赞赏看准的事要大胆地做,在困难面前无畏无惧并克服它。同时我们也应赞赏在干事的时候有所敬畏,惟恐干不好或干走样。清醒的有所敬畏是有益的,会帮助目标的实现;而盲目的无所畏惧只会适得其反,与成功失之交臂。(有分寸)

大智大勇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无所畏惧,什么时候该有所敬畏。无所畏惧可以让人斗志顽强,树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信心;同样,有所畏惧可以使人清醒,认真审视自己,然后奔向成功的彼岸。(解决问题,结束论证)

3.无为胜有为 篇三

一、辅导员要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 自我管理的内涵

方卫渤在《管理自己》一书中提出:“自我管理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为实现个人目标, 有效地调动自身能动性, 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动, 训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 完善和调解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发、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完整活动的过程。”虽然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相当于成年人, 但是在心理上的发展往往比较滞后, 言行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这种心理成熟的现象会有延后的情形, 导致心理成熟赶不上生理成熟, 身心发展出现差距, 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造成大学生矛盾的自我认知, 有时发现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 根本还没有长大。因此,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 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2. 自我管理的举措

自我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因此同样遵循管理学的一般法则, 即必须以目标为导向, 以计划、组织、控制为基本职能。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体素质的要求, 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并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 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一系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首先, 对班级的具体工作辅导员不应“大包大揽”, 而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搞好班级建设。班级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 这样不仅能锻炼广大学生的能力, 也能为每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机会和舞台。近年, 高校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这必然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 发挥他们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而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此外, 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也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充分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探索新知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对于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当然, 对待班级的重大问题, 辅导员应该在征集广大同学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如果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事事“有为”, 就会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 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无为”, 就会使班级成为一盘散沙。

二、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 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干部, 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 增强班委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的灵魂, 选拔和任用好学生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核心。由于大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 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有较大的差别, 这就造成了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体系、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因此, 辅导员在选拔学生干部之前应细心观察, 发现人才, 在选拔学生干部时, 要明确学生干部的标准, 选择那些品学兼优、以身作则、有一定组织能力、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在选拔确定后则应该做到信任和鼓励学生干部, 细心给予指导和引导,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2. 学生干部的培养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 辅导员要教育学生干部从严要求自己, 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教育学生干部之间要团结协作, 在处理班级工作时要学会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了这些“有为”, 才会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而对于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 辅导员则应做到“无为”, 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干的广阔空间。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学生干部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并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在前进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从中逐步提高自己, 更好地为班级服务。当然, 在具体工作中, 辅导员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指导学生干部的工作, 但切不可过多干预, 否则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总之,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他们自主地开展工作。

三、辅导员要树立自己的威信

1.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老师, 学生在与辅导员接触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以来,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因为如此,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所以, 辅导员应该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文化层次、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决策的能力等, 并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各类指导。

2. 辅导员工作应当“无为而治”

近年,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也相应增多, 每天需要处理大量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辅导员在人事上则归各学院直接管理, 必须承担大量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行政事务。那么, 辅导员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抓好班级工作进而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呢?辅导员是班级的核心, 应该能够“令行禁止”, 这是以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为基础的。这里也有“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有的辅导员试图通过强迫命令来树立自身威信, 比如通过制定烦琐的奖罚措施, 动不动就罚款甚至通知家长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乃至开除。这样做表面上学生是安分守己了, 但代价却是学生人格自尊的丧失, 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暗流汹涌”, 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因此, 辅导员应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通过对学生的爱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尊重自己, 只有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才能赢得学生的拥戴。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这是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在这些方面积极“有为”, 其他方面就可以“无为”了。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只有认真研究和发掘其中的精髓,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从繁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轻松自如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无为”是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 如果把这一思想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则是指作为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 通过减少对各种活动的干预和约束,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无为”的管理创造更加“有为”的局面。

摘要:“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者融为一体, 相辅相成。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做到“无为而治”, 又要做到“有所作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恰当地处理好“有为”与“无为”的关系, 就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的管理艺术, 谱写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乐章。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邢晔, 郑海燕.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7, (2) .

[2]蔺薇, 夏迎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探索[J].广西教育, 2009, (36) .

[3]蒋瑾.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2) .

4.校长要坚持“有为”与“无为” 篇四

一、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预期,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多元化、复杂化,学校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导致学校内涵的社会化,职能外延的扩大和内设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校长,也无法事事躬亲。因此校长要学会抓大放小,即校长要在“大事”上有为,“小事”上无为。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面对学校千头万绪的工作,校长要学会取舍,特别是要学会放弃,要走出“事事欲有为,事事不可为”的自设陷阱。只有在“小事”上无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对于事关学校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大原则、决策性层面的问题有为而治,亲自把握方向;对于具体事务,无为而治,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矛盾有为,和谐无为

一般而言,有为而治适合于人心不稳、思想动荡时期。概括而言,就是学校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突出的时候,实行有为而治。教师思想异化,或教师沉湎于自身。没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学教研一潭死水,学校发展不力,如若不能积极主动强力出击有为而治,则只会给人昏庸无能、误人子弟的印象。

无为而治则适合于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时期。概括而言,就是学校进入了良性循环,大家乐业从教、对教育有理想追求的时候。轻轻拨动激励神经,学校就会欣欣向荣。

三、“臣”有为,“君”无为

舜作首领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他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他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一个高明的校长,必然会充分调动与发挥学校中层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不越俎代庖,不越级越位管理,闲庭碎步,运筹帷幄。

校长无为,就要让教职工无不为。不重要不紧急的事要放手部下去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要授权部下去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要培养部下去做,又重要又紧急的事,要蚕派贤能去做。校长所要为的是看教职工做得对与不对,而不是跟他们去抢工作做。如果你一头栽进去做某个事情,那你就失去了全局。校长全盘照应,谁做得不好,就帮助谁;谁做得不对,就提示谁,这样学校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事前有为,事后无为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学校是培养接班人的地方,如果把学生的教育当试验品,输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

学校管理首先要做好事前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校长要充分认识并运用人们的认知发展、教育行业发展等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到学校教育的社会性、时滞性,在发展与调整的关系上把握好周期规律与时滞特点,服务于人性发展的需要,掌握规律,顺势而为,建章立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标准化、程序化,减少例外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事中控制,不要秋后算帐。很多校长喜欢秋后算总帐,等到问题出现了再来算帐。找个人出来顶罪。即使找出责任人,对于学校管理来说,也没有多大的作用。问题已经酿成,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的。要在学校运行中分阶段控制、细化管理,在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实现预期和后续控制。

五、假借有为,己无为

荀子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干物也”。学校的管理也应善假于物而有为,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借“对象来管理对象”的管理策略。

四两拨千斤,聪明的人总会利用别人的力量获得成功。领导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在于你多么会做具体的事务,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发动集体的力量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利用多少资源,整合多少资源,要善于借力。在占有资源上要行无为之事,在利用资源上要有为而作。

校长尤其要注重加强培养自己驾驭人才的能力,知人善任,了解什么时候什么力量是自己可以利用以助自己取得成功的。不敢放线,风筝永远飞不高;风小了,就要把线紧一紧;风大了,就松一松。要根据风的大小、方向,逐步地授权给自己的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教职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管理及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5.“无为而治”与“有为而腐” 篇五

“老促会有为才有位”,是广东省老促会副会长刘傅海去年初对来访的阳江客人,专就“老促会”这种群众组织形式而发表的见解。老促会这种既无权又无钱的社团组织确实如此。你“有为”了,就给你一个“位置”,一个说话的地方。为老区人民谋福祉是老促会的“作为”,也是老促会的宗旨。老促会是“义工”制的,成员由离退人员组成,其“位”是无私与公正的化身,是促进老区建设的使者。对老区的群众来说,这是共产党的“良心”,也是人民的“良心”。

客观地说,老促会是因为既无权又无钱,同时也因为其感恩老区、反哺老区的可贵品格,才有这种“位”和这种“良心”的。假如,既有权又有钱,而且,利用这种“有为”的条件进行权力寻租,那就另当别论了。

反观某些贪腐官员,也可以说是“有为才有位”的。不过贪官的这个“位”却是远离法律的“高位”。已蜕化为“搜刮”、“贪腐”、“中饱私囊”,汇成了一种汹汹然的“有为而腐”的官场现象。如早年在河南交通厅这个“位”上,贪官从曾锦城到张昆桐到石发亮再到董永安,四厅座一任接一任相继栽倒下马,以卑鄙与耻辱为新成语“前腐后继”作注。更有在高层“位”上的原铁道部长刘志军们粉墨登场“赴腐”。他们利用高铁工程这种“有为”的“工作之便”,从工程招标到土地征用到部件采购,动辄受贿、侵吞成百上千亿元。据中国经济网最新消息,铁道系统内部通报刘志军案情,其中,仅与山西女商人、北京博宥集团董事长丁书苗勾结涉案金额就高达30多亿元。丁书苗曾专为刘志军特制过一道“销魂汤”:出资5000万元拍制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将剧组演员都逐个“请”上了刘志军的床。丁书苗打通了刘志军的关节,在铁道部呼风唤雨。刘志军与她勾结“啃”高铁已经没有了悬念。高铁的核心部件对轮、声屏障、还有广告权什么的,统统垄断在丁书苗石榴裙下。丁书苗拉项目讨回扣,如探囊取物,动辄成千万上亿元。报道称,刘志军任上高铁投入建设资金至少两万亿元以上。专家推算,刘志军案“腐败标的”是刘志军任上投入的建设资金的十分之一左右。可想而知,巨贪们的“赚头”是怎样一个天文数字。网传,丁书苗仅从京沪高铁一项,就拿走了8亿多元中介费。

据说“无为而治”有点“国粹”,是源于中国古代老子学说。但这种东西不是所有人都欢迎的,起码是为那些“问题”官员们所排斥的。“无为”虽是形而上,却达到了“治”的目的。因此,一些现代社会学家对此非常看好。认为要实现“无为而治”,就要变“人治”为“法治”。前提是政府坚执法律之锐,进行自鞭自策,并让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这是“无为而治”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这几乎只是社会学家的“一箱情意”,说的容易做的难,而且,有些事情还渐行渐远。

对“安元鼎”全国不少媒体都曾报道过。该黑组织拥有“囚车”10多辆和多处黑监狱。有人因上访被送进了黑监狱甚至精神病院。这些“有为而腐”的官场报道,让国人觉得心酸心疼。

《中国青年报》曾以《山西两官员非法拘禁企业家,将价值数亿元企业零元转让》为题,报道了一起以权渎法事件。再次揭示了官场“有为而腐”之怪现状:1989年1月,企业家卫宪法开始承包时值资产为7.9万元的平陆县铝矾土煅烧厂。承包合同约定“合同期满增值部分归承包方(卫宪法)所有”。2006年11月,平陆县政府发文通知对煅烧厂进行清产核资。接下来是卫宪法被非法拘禁一个多月,煅烧厂时值数亿元净资产被“核资”为负4000多万元并零元转让。耐人寻味的是,卫宪法不服,与作为核资领导小组长的副县长潘长清争论“权大还是法大”。潘长清对卫宪法说:“在平陆是权大,不信你试试,这厂你非交不行。”哦,读此报道你别义愤填膺气坏了自己!

那些盘踞在关键“位”上的“问题”官员,对“无为而治”不会亲而爱之的。“有位”“无为”无野(东西)捞啊。他们正是利用自身“有为”而“有位”进行权力寻租,专事垄断一些重要领域,官商勾结,捞取不义之财,使“市场”价值规律被扭曲。垄断成为腐败沃土。有专家指出,中国没有乔布斯,原因是市场出现了器质性毛病,垄断、投机、讹诈成为聚财、暴富通道。有取与付乏善可陈者,年薪动辄几百万数千万;更有空手套白狼诸如零元转让山西平陆煅烧厂的斩获者,一夜之间变成为亿万富翁。因此,不少人下意识放弃了创新致富,而热衷于玩精致的投机取巧术。这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显然,“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而是一种让市场、让法律“叫板”的“无为”。这里引“里根经济新政”一说,对此以资鉴照。里根是美利坚合众国第40任总统,1981年在其首任就职典礼上演讲,出言振聋发聩:“政府不能解决问题,政府只会制造问题。”里根上任之日,正是美国经济衰退之时。里根的“无为”理念,确实不同凡响。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干涉,让自由市场机制修正所面临的问题。令人扼腕的是,里根的“无为”产生了积极效果,美国的经济居然起死回生,并茁壮成长,开创了一个彪炳世界史册的“里根时代”。

平心而论,里根的“无为”,不是放弃意义上的“无为”。事实上他是“无为”之中有所“作为”的:他敬畏法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让“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他深知,资源由市场配置是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组织功能的有效整合是民众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的最好途径。的确,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政府只须发挥有限作用即可。一个包揽一切的万能政府,是很难让老百姓感到十分满意、高兴和赞成的。

社会学家认为,践行“无为而治”,要旨是我们下决心依法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尽其驾驭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特有效能,促进资本运行利润平均化,从根本上治理“有为而腐”的官场顽疾,使官商勾结蚕食国家经济行为失去条件,真正让价值规律打造出社会主义健康的经济基础,使之成为稳定社会的磐石。

6.无为胜有为 篇六

季先生这番话谈及的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无为”与“有为”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对于当前的学校而言,季先生这段话中描述的“为的太多”的现象是鲜见的。随意走进某个班级,翻开某个学生的书包,总能轻易地发现一本乃至数本课外书。平日里,老师与家长谈起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老师们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让孩子们多读,大量地读,甚至只要感兴趣的都可以去读。在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有些“无为而治”的感觉。

但细细想想,这样“无为而治”的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真的是最有效的吗?就拿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某些学生现在读过的课外书,恐怕接近百本。但细细问来,却鲜有读“破”一本书的,这恰如法国人文思想家蒙田所说:“我这人博览群书,但是阅后即忘。”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笔者认为是难以获得积累的,这似乎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消遣式的味道,类似于成年人阅读《读者》《小说月报》等,获得的只是“一点廉价的小感动,一点模糊的小感悟。”(周国平语),在提高语文素养方面积淀的成分似乎很少。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那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读物呢?

1.以教材为起点,相随共往

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教师应尝试以教材为原点,多角度去找同类型或与之有关联的材料进行拓展阅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堂内外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例如在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施耐庵原著中的相关精彩片段,进而向《水浒传》整本书辐射……这样以点促面,以点带面,从而确保课外阅读的有序、有效进行。

2.以经典为原点,牵引共行

什么是经典?经典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过人们阅读的过滤,经过细密的思想的网筛选出来的精华。因此我们在为孩子选择读物时,千万不能忘记“经典”。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经典读物。《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久不衰,《论语》《千字文》《三字经》等常读常新,唐诗宋词元曲等恒久流传,这些读物无不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提高素养、丰厚积淀。即使孩子们对于目前所背诵的“经典”暂时还无法完全理解,但“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悟熟的”(薛瑞平语)。因为这些文字已刻入了学生们记忆深处,它们最终会在逐渐成长的过程被领悟、吸收,从而无声地丰厚孩子们个人的文化底蕴。

3.以时代为基点,幸福共生

儿童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因为有着明确的读者目标定位,其内容表达和写作技巧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因此,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应成为小学生阅读的重要部分。学生们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总会在作品中寻找到某个似曾相识的影子,这样的阅读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涂抹上一层幸福的奶油。如作家杨红樱创作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沈石溪的《一只猎雕的遭遇》、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备受学生的欢迎。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阅读当前主流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中的优秀作品,使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生活、感悟社会、了解历史,让荡漾着时代气息的儿童作品与孩子们一起共生。

此外,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无需进行过于微格的技术指导。但在“无为”的同时,教师也应“有所作为”。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诵读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10分钟,下午10分钟,有时语文课亦可挪出5到10分钟,持之以恒下去,奇迹就会发生。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设计趣味诵读游戏,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带领孩子们一起享受课外阅读的快乐。在阅读欣赏课上,教师也可以不断变换阅读的方式,如跟音响中的“老师”对比读,跟授课老师比读,跟同伴比读,小老师领头读,擂台读,发现好词好句似的读。有时还可以把录音机带进课室,录下孩子们集体的或个别的朗读,然后放给他们听,评议优劣处……这些方法是教师对待学生阅读的“有为”之举,对于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我懂得了友谊需要珍惜作文下一篇:我们那迷人的田野散文随笔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