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共17篇)
1.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一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劝学》一文中,涉及“词类活用“非能水也”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水”属于特殊用法,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水”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语文教学重点。
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在语法上也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语法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重点、实用。这样有助于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实际联系能力,降低难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例如:通假字、此类活用、基本句式构成等。
(三)注重语法教学规律。
文言文语法零碎、不成系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梳理,使之概念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逐步认识并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它们的构成特点和一般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文言文已经很久远,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乏味、兴趣不高。如果一贯以填鸭式的方式讲授,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我们从能结合学生的兴趣,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印发一些相关语法知识的文本材料,结合“随文学习”之所得,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析,教师再采用讲解、启发等方式“点一点”。经过这样的努力,学生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二
教材是教育的物质载体, 主要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辅助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依旧枯燥沉闷, 文言文教学依旧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就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 努力探索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从而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丰富文学素养, 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兴趣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成分, 它能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 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鉴赏性,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如利用精彩的导语、现行的教学手段等使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意义,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带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 加深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认识, 让学生明确文言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材施教, 绝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 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 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在文言文学习的初期, 如果有教师的引领, 学生则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因此, 这个“扶”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把文言文中的句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认真的归纳总结, 不仅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文言名篇的博大精深, 也让他们体会到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教师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古典文学,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能充分发挥文言文的陶冶功能, 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总之, 教师要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改变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困难局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文言文成为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香饽饽”,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转变教学理念, 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而文言文教学的无序低效一直为人所诟病。因此, 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则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 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寻找解决的办法, 不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情感, 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意境中去, 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感悟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渲染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要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 让他们亲近文本、感悟明理, 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以及课下学生对古文知识的复习运用, 这样既可应对千变万化的高考, 又能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四、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 这对文言文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 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 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 以形成具有文言语感, 教师可采用熟读的方法: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 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 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 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材料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和概括, 以使文章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感觉。积极的文言文阅读过程应该是对文章主题不断深化的过程, 它能向学生传递一种有关人性的价值观念, 能促进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 使其更加热爱生活和社会。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诵, 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 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阅读和学习中。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 学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选定学习目标, 自主阅读文言文, 并通过写作等自选方式及时评价学习结果, 形成自己的判断。适宜而丰富的阅读能提升学生对民族语言的认同感, 能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阅读习惯, 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其目的是“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深入挖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了解, 并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进而保证文言文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努力, 大胆实践, 继承古人诵读的优良传统, 在教学中视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 勇于突破传统, 并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以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这会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常常会涉及文言文, 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言文教学也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 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 讲究方法, 要教好文言文。本文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笔者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体会。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高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颖玉.高中文言文教学教法初探[J].教海探航, 2010 (07) .
[2].凌青.别样的文言教学课堂——以文言课本剧促有效教学[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08) .
[3].徐九年.语文要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7.7.
[4] .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刊, 2012 (35) .
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效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身处现代社会的高中生,对古文天生就缺乏兴趣,而文言文之所以需要在高中课程中继续教授这一知识内容,并且作为高考的重点考查对象,是由于文言文承载了我国浓厚的传统文化精神。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地位逐步受到关注和重视。
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直接提高高考成绩,还能激发学生对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进行讨论。
一、激发兴趣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义
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当下处境之艰难,大多数一线老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好呢?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是不好理解,二是不实用。那么,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爱好,就要让学生熟悉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这是高考的客观要求,高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对我们的生活,以后的工作、事业大有裨益。例如,读了《论语》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会懂得一条基本的做人准则;读了《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你又明白了生活的奋斗哲学……从文言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不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吗?我们学习文言文,耳濡目染,感悟熏陶,吸取前人的聪明,就能超越前人的视野,创生出崭新辉煌。
二、创设活动是活跃文言文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
把文言文当成文学作品来上,我们就会发现每篇文言文都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自然就可以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很多语文活动。如传记类文言文我们就可安排学生编演课本剧以探求文本的人物形象美,赋文类文言文我们可多设计诵读以感知文本的语言美。
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等课文时,这些文言文都涉及了人物的论辩艺术和说服技巧。结合班内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我让学生进行论辩的实战演练。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让一个屡次不交作业的同学“请家长”,请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论辩技巧说服我改变这个决定。也许有人会认为现在并非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不需要纵横家。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说话,只有“会”说话,懂得说话的艺术,在行为处事上才能事半功倍。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若能把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快乐中锻炼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掌握文言文语法是学好文言文的捷径
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有些老师认为,文言文语法知识枯燥乏味,讲的时候学生也不听课,所以干脆略去不讲。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文言文教学要讲语法知识,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更要确立一些语法概念,否则有些语言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为学时有限,学生阅读量有限,不可能像过去的私塾学生那样,全靠阅读大量文言文,从中悟出规律来。古人学习的方法,现在的学生做不到,所以语法开路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捷径。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最好先把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归纳总结,给学生讲一遍,专门地上一次语法课,比如句法、语法方面的。在具体的科目教学中,老师再讲一遍,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法概念,便于记忆、总结。讲解语法后,还必须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以练代讲,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加强知识拓展是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所谓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即指学生原有的古文基础。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按照实际情况授课,同时也有利于更有效地运用和选择先行组织者策略。
例如,在《师说》这篇文章中,讲解“说”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联系初中时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向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协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结构中与组织者和学习材料有关的知识,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同化吸收新内容。另外,可以进一步横向拓展,让学生回忆“志”“铭”等相关文体,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联想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高中语文教师应巧妙地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当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己能读书”(陶行知语),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和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具备能够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璐.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02):150.
[2]陆倩明.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3):121.
[3]张颖.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思考和探索[J]. 成功(教育),2013(07):37.
4.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四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新课标明确指出将情景模式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在特殊的情景模式下,更能激发学生的意志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研究情景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从多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情景模式;运用
高中的文言文明显难于初中的文言文,有些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感到文言文学习的困难,但是大部分高中生最发愁的就是文言文学习,而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是教学的重点,这就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再加上要加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这就更是难上加难,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降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新课标提出以情景模式为中心的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方向,运用情景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之所以新课标推行情景模式教学,是因为情景模式最新颖之处在于教师结合教材设计情景模式,能将学生置身于教师所设计的情景模式中,这使学生更容易走进教材,走进课本,融入文本,甚至学生在融入课本的过程中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将“以境育情”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观念,结合教材设计一些特殊的情景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不仅学习得轻松,而且也愿意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感官
多媒体技术作为新时期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言文教学本来就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如果利用多媒体将音乐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容易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的文言文教材所选用的都是一些语言优美、附有节奏感的文章,如果将音乐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感悟,在感悟中学生会被文言文所熏陶,之后得到感情的升华。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配乐朗诵,音乐首先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的心情,这对学生初步的感知文章有重大的帮助。例如,在《赤壁赋》这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学生的思想跟着音乐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会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更加的理解文言文,有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二、编制情景剧本,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景模式教学,改变已往教师主导课堂的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编制剧本情景模式是情景模式教学中一种特殊的模式,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教材编制成剧本的形式,这是一种新颖的模式。在编制剧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一切要以学生为主体,所选取的教材故事情节一定要强,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要鲜明,适合学生表演。如,《鸿门宴》这一篇文言文,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比较多,而且情节跌宕起伏,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对学生进行指导,逐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逐渐地掌握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
三、重视朗读环节,增强学生的领悟感知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朗读,文言文的学习了离不开朗读,就如俗话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的学习自然离不开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师可以设计文言文朗读比赛,借助比赛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熟悉感,使学生对文言文的领会、感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高中教材中最基础的文言文《劝学》《师说》等,说理性很强,字字珠玑;又如《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等,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逐渐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逐渐掌握作者的思想,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学习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学习兴趣。而本文重点在于研究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发挥情景模式教学的优势,改善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状况,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黄焕宁.文言文教学教什么[J].广西教育,2011(35).
5.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篇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心理成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形成推动学生产生知识探索欲望的内驱力,使学生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以及求知欲。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要么来源于有争议的字词解释,要么来源于对某句话的理解,要么是受到某个文章的影响,要么是受到古人高尚情操的感染等。因此,教师要通过对课内文言文的讲授,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现代气息的语言、文言文中的知识、精彩的引导语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详细讲解文言文语法,培养基础性知识
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语法知识十分枯燥,学生缺乏听课兴趣,所以干脆省掉不讲。这是不对的。高中由于学时有限,学生阅读量不够,无法像私塾学生那样,阅读背诵大量文言文,进而从中悟出规律。现在的学生学不了古人学习的方法,因而语法开路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快途径。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先系统讲一次,然后专门上次语法课程。在具体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语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语法概念,方便记忆和总结。?
三、進循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努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对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以及直观人物肖像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对学生掌握字、词、句方面的基础知识,作用则非常有限。所以,“讲读”“板书”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讲读”的示范性和“板书”的灵活性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能力、翻译及理解、想象联想能力等更不是依靠多媒体培养出来的。因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辅助”性原则,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板书、讲读等传统手段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功能,力争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四、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其掌握自学文言文的途径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我们现用的语文教科书上的文言文部分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可以通过注释,并且结合相关资料,自己研读课文基本上就能疏通文意。如果教师再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讲为辅的新局面。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深化其对词句的理解。比如,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进行学习后,相应地给学生补充了《赵威后问齐使》的篇目作为学生课堂自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自读、讨论分析、置疑、归纳总结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结合现有知识以及文章注释来分析文意和疏通文句,进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内涵和用法,充分了解文言句式的构造。
五、要拓展课外阅读,巩固、补充、延伸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只有通过课外的消化才能真正得到吸收。教材中配备的《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对《读本》中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同步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得到增加,还能帮助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比如,在教学《鸿门宴》时,让学生同步阅读《垓下之围》,能使学生对项羽这个人的个性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在教学《秋水》时,让学生同步阅读庄子《庖丁解牛》一文,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庄子文章善用寓言和比喻、长于说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不理解词句的意思时,教师必须及时给予讲解。
6.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六
刘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尤其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者思考。
当前文言文教学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文阅读教学改革仍在艰难中前行。流传千百年的古文,时至今日,仍被选作高中教材,供师生学习,其文学意义、文化价值、历史意义甚至哲学意义都相当重大,其语言运用、思维结构、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传承对当代中学生都有重要的学习借鉴价值。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并附有单元知识和课后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2]《劝学》作为人教版必修3中第三单元的古代议论性散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是节选自《荀子》一书中第一篇文章。作为“学者之文”――《荀子》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所以,本文欲以《劝学》教学为例,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眼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熟记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要了解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文的语言结构,同时亦要学会运用。在《劝学》中,仍要先解决文言重点字词和句式,如文中所涉及到的重点字词:通假字,?、有、知、生;古今异?x,以为、博学、爪牙、黄泉、寄托;重点虚词,而、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等。通过翻译,强调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同时适当进行文言基础知识的回顾、总结、拓展,理解古文意思,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语言建构,同时学习运用,以此达到语文核心素养最基础的语言要求。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对文意进行疏通之后,对文章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首先结合议论文的文章结构,分析全文结构,归纳概括各个段落大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归纳。文章第一自然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即是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意义,包括提高自己和改变自己两个方面。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第四自然段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包括积累、坚持、专一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提出观点后,是分别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证的,以及文章所采用的相关论证方法,包括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等。引导学生体会思维发展的逻辑缜密性、说理浅易性、思考全面性等特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学会借鉴此文的议论结构、论证方法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其次,提出符合学情、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思维。如针对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提出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劝学习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学生肯定都知道。然而通读《劝学》全篇,结合荀子教育思想,我们会发现,荀子在这里强调的学习更多是指品德的修养、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然而结合全文如何去深层次探讨节选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将是对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提高。若要深入探讨此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对“君子”的描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学习意义的五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强调的是通过广泛的学习,达到智慧明达,行为上没有什么过错的目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承接上文关于学习作用的五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君子的廪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不过)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这里荀子则指出学习有何作用,也即点出成为君子的途径。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条件,来提高自己。第四自然段中,除十个关于学习方法、态度的比喻句外,还有一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人)就会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此句实则指出了君子之上的更高境界:成为圣人。通过分析这三句非比喻句,我们也可以看出:荀子也指出了三种人:一般人、君子、圣人。而就节选文章而言,我们亦能看出,一般人能通过善借外物,改变提高自己,进而达到君子的要求。同时通过“博学参省”使自己“知明无过”,最终“神明自得”,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详细分析三个非比喻句,探讨荀子《劝学》中所涉及的三种人,则是更深层次的思维发展和提升。同时,通过“君子之言”,引导学生理解“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积累、坚持、专注,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一般人做起,追求君子之风,立志成为圣人,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审美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审美意识,学会享受并创造美,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劝学》一文,颇具特色:结构严谨、逻辑缜密,比喻贴切、多用对比,句式整齐、读起朗朗上口。通篇共用二十个多样化的比喻,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同时多用对偶句、四字短语兼有散句,文章显得整齐对称,但又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学生在朗读时,声音洪亮、热情高涨,于读书声中,自然能感受到文章语言之美,进而学会欣赏美,感受古典文学之美。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母语的感情,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3]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此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讲话时,注意精炼语言,学会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增强自身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去感受语言之美,运用创造语言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劝学》节选自《荀子》第一篇,文章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作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教育思想。通过学习此文,要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文化积淀、人格魅力,同时分析比较荀子与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担当与文化自信。同时,结合学情,重点拓展古代典籍中关于劝学的名言佳句。增加学生对古代科举文化及劝学文化的了解,以此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扩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素养、文化事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此培养学生应有的语文核心素养,“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提炼,将更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有利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当然,在落实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仍需“更多的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摸索、?e累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4]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文言文教学,进一步积极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语文核心素养中寻找教育的智慧和灵感,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为语文教育注入更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7.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七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较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高中文言文教学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 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效果不明显, 且存在诸多常见问题。如学生对课本中文言文有抵触情绪, 认为文言文学习难度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生活中使用程度低, 难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在进行文言文考试测验时, 书写正确率远低于现代文的书写正确率, 对字词句的记忆程度较浅, 文言文的翻译常常不知所云;而且课文中学过的知识点不能灵活应用, 迁移能力较差。而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对文言文的引用常常生搬硬套, 导致作文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升效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兴趣是我们将一件事情做好的最佳导师, 对于喜欢的科目或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动力大、阻力小, 学习效果好。因此, 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必须重视对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1.创新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多数对文言文的趣味性重视不足。许多老师习惯性地采用根据教材翻译照本宣科, 原文朗诵或者逐句翻译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本就枯燥的文言文产生更加无趣的感受, 不愿主动去学, 更不要说去自我思考了。 语文教师要提高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认同感和喜爱程度, 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语言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阶段青少年发展的特点, 从文言文的字词理解、文章立意、作者情怀等方面寻找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内容。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思想动态和写作意图, 就可以采用融入沉潜的阅读方法, 在反复揣摩中加深对古人的理解,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 通过古代场景模拟再现、反复朗读等方式尽量大程度地融入角色、融入文章情境之中。就以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高声朗读原文, 体会《史记》写作的韵律美、节奏感, 语言措辞的戏剧化。在此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鸿门宴场景, 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然后再回到课文的翻译和背诵上来。这样不仅让学生兴趣大为提高, 学习积极性变强, 还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对知识点的记忆更为牢固。
2.联系文章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 时代环境会影响当时的人物活动, 也会影响作家的作品。知人论世看文章, 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有 “文史不分家”的特点, 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时增强学生对作者历史背景的了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更何况高中生好奇心较强, 对历史故事和奇人异事的求知欲比较高, 教师利用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来引导文言文的学习, 这未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注重学生文言文的积累, 引导学生沉潜进文言文的艺术世界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记录现实、反映思想的载体, 是古人思想之精华和情感之浓缩, 尤其是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洗涤而更加熠熠生辉。学习文言文要有“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认知, 多朗诵、多背诵、多思考、多阅读、多实践, 用这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精神来不断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教师要打破那种过于牵绊字词机械翻译的文言文教学风格, 而要让学生把精力转移到文章内涵理解和接受美的熏陶上来。
1.多阅读、多背诵、多积累。虽然反复阅读和背诵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 文章的形式美和内容美都是在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感受, 在背诵中得到深层的升华。“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方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的意境美, 没有阅读与背诵, 学生是极难理解到这类文言文的内涵的。现在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大都经过了无数前辈的甄别和鉴赏, 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认同感。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育正在向“精神引导”和“审美熏陶”转变, 逐步脱离那种“哑巴语文”的教学弊端, 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自然的语境中进行学习。当然, 语文教师也要做好朗读、领读工作, 把正确的读音与书写教授给学生, 让学生从一开始感受到的是文言文的简单和轻松, 而不是与生俱来的难度, 而且这样做也有利于降低学生文言文书写的出错率和对文言文的抵触感。
2.多思考、多实践。“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 才能融会贯通。只学习不思考是南辕北辙之举, 只思考不学习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难以持续长久。无论是文章长短几何、难度如何, 都要引导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主动进行思考。如果教师只是教会学生朗读, 把句子读熟练却不去思考文章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不去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就如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比着葫芦画瓢是无法得到深刻的启迪的, 反而会让文言文失去了它的光芒与魅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以“我思故我在”的精神投入到文言文思考之中。
学习离不开实践, 文言文学习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与社会实践。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文言文的收获, 才能将文言文学习上升一个台阶。例如, 学习《劝学》时, 让学生当天睡觉前践行 “日参省乎己”, 反思当天的为人处事有没有不妥之处, 有没有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处, 从而做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高中文言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我们不但要把文言文教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而且要逐渐打破那些伤害学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的依赖路径, 通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及多阅读、 多背诵、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尽管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 但高中语文仍应给学生创造一方感受古代文化的天空,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魅力。
摘要: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首先要从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次要从学生文言文的积累上入手, 引导学生沉潜进文言文文本的艺术世界。
8.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方法
新课改的快速发展,促使高中政治教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只是传授学生知识,并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不能应用已掌握的政治知识来分析社会中存在的现象,这样的政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改变了自身的观念,采用了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
一、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政治知识,就应该加强政治教育,只有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有更深入地认识,了解学习政治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政治学习中,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所提高,开展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会达到。
(二)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道德观。另外,教师和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还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民主选举”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主选举吗?”“民主选举有什么意义吗?”“什么人没有资格参加民主选举?”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认真的思考,然后阐述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对想法正确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当学生说出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也与日俱增。在高中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范围逐渐地扩大,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政治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政治知识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政治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民族文化”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和我国民族文化有关的视频或者是图片,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我国的民族文化,有趣的视频和直观的图片,可以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当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讲解相关知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丰富教学资源
新课改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符合其要求,在教学中就不仅要创新教学方法,更要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课件,将一些和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补充进来,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师在讲解“消费心理观”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观作为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计划。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的消费观;其次,教师将生活中存在的消费观念进行阐述,然后让学生对此进行评价;最后,当学生完成评价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消费,进而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观念。
(五)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够应用政治来分析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可以对国家中发生的事情进行评价,进而促使国家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政治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将教材内容和实际案例联系在一起,还可以让学生理解更多社会中的现象,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切实的掌握政治知识。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教学中,政治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想要做好政治教学工作,就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规范的开展教学,并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政治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颖.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J].新校园(中旬刊),2014(8):168-168
[2]周远生.关于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9):30-31
[3]常号召.如何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5):80-80
9.研究高中语文朗读式教学办法论文 篇九
一、高中语文朗读学习的误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把早读课专门用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因而早读课师生都重视朗读,但这一做法却让学校管理者、语文教师及学生普遍认为早读课才需要朗读,除此以外,朗读可有可无。实际上,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强化记忆和增强语感,光靠早读课40分钟的朗读远远不够。因而,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课堂和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勤朗读、会朗读。高中阶段,对朗读几乎没什么要求,大部分情况下是放鸭子式的随意朗读,而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甚至应怎样朗读,结果是朗读变为默读,自然体会不到朗读的美感,久而久之使朗读激情和朗读水平逐步减弱。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存在种种误区,以致语文教学中师生都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而实际上朗读对语文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应重视朗读教学,那么我们应从何入手呢?
首先,将朗读教学提上课堂教学日程。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预习,让学生预先利用一些工具书对陌生的字、词进行查阅并标注,然后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让学生朗读之前教师最好先进行范读,只有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及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选取几个朗读水平不错的学生作为典型,树立学生的信心,再辅以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学生便会对朗读充满兴趣,勇于朗读,等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愈加浓厚时,教师应对所朗读的内容配以详细解析,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10.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十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兴趣;情境;拓展;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46-01
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足,学习状态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有效的运用文言文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渗透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这对于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生兴趣相符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歌手周杰伦的《兰亭序》这首歌,让学生闭起眼睛进行体会。通过学生对于歌曲的认识来引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感受歌曲中描绘的古韵色彩,感受到行云流水般的歌词内容与韵律,之后教师再展示《兰亭序》的书法帖,引导学生去感受书法内容的精彩。再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内容,就能够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基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文章中的崇山峻岭、清流激湍,跟着作者的笔迹顺流而下转感受文中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体现出文章意境的清丽淡雅,情调的欢快畅达。后文中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这对于加深学生的文章认知、了解作者的表达目的、认识作者的处世态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以便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导学生的知识积累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区别,特别是一些通假字、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等,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会话中很少遇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困惑,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认知,这样才能够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能力,所以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以便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引导学生进行逐句的翻译,之后让学生进行知识点、课文的背诵,简单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体会与感悟,加深他们的学习认知。比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荆轲刺秦的场面描写中,荆轲是“取—奉—发—把—持—揕 —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是“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而单纯的文字理解很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把讲台当做是秦王的宝座,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秦王、一个扮演荆轲进行课文内容的表演,让其他学生进行监督、课文对比,看他们哪个动作做的不到位,哪些是需要改正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对于文中情感的体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俗话说“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拓展课文知识范围,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引入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晓茜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周刊:B,2011
11.试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一
一、明确学习文言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 一提及读文言文, 就会精神不振, 甚至有昏昏欲睡之感。问及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 一是文言文与他们隔得太远了,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二是我们现在已不用文言交际了, 不实用。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这种现状, 首先得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 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 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一是从功利的层面来讲, 高考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必须学好文言文。二是从精神的层面来看, 学习文言文可以学习古人的经验, 有的甚至可以古为今用, 而且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完善我们的道德品行。譬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广为日本人喜爱和推崇, 成为他们经商和管理的必读书目。譬如, 读了《论语》中的“言必信, 行必果”, 你会懂得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读了《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你会明白尽吾志的重要性;读过苏轼的《赤壁赋》, 你会感受到苏轼的那达观与超脱的胸怀。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比别人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有幸读到这些先贤的作品, 正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 去感受那来自古代清风的洗礼, 让心灵得到精神之泉的浸染。三是从社会责任感的层面来讲,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文言文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 有必要学好它, 并将传承它作为我们的一种神圣责任。
当明白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 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 让整个学习旅程充满了快乐, 有了一种自主性。
二、通过预习让学生提出疑问
良好的预习是课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教师要正视学生课外不会自觉抽出时间预习课文的现实, 要大胆地从课表里或每篇课文的课时计划里, 腾出一定的时间督促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多给时间让学生预习课文, 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扎实疏通字词。要求学生通过自查工具书和材料, 疏通字词句, 在书上动笔勾画, 标出生字生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日积月累, 学生掌握的词汇丰富了, 文言文阅读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浅议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靳丽萍 (青海省黄南州民族中学811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标准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界也在积极地进行着素质教育, 推动着新课程改革。基于此, 笔者将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的教学, 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浅谈;新课标;高中地理
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这使得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 积极寻找一些新的方法来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着很多的不足。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教师为了应付考试, 只是单纯地讲授知识, 学生背诵知识, 没有针对性的讲授现象产生, 许多学生将知识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 没有真正的理解。2.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课堂上, 教师讲授的多, 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少,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授知识, 学生很少能真正地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3.地理课堂上, 只是将知识讲授给学生, 但具体的地理学习方法没有及时地传授给学生, 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4.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 使得课堂氛围差、机械, 没有活力, 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 让学生不能够活学活用。
二、完善地理教学的方法
1. 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学生只有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才能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因而, 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民主、自由、愉悦、宽松的地理学习环境, 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教学中。在这样一个融洽的环境中, 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真正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 使学生能够高效率地掌握地理知识。例如, 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 并积极地通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 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2. 联系实际生活, 深刻掌握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基于
其次, 反复诵读课文。一篇文言文字词障碍扫除后, 就是诵读课文,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逐渐对文章整体有初步的了解。每篇课文要求至少诵读五遍, 达到熟读精思。
再次, 尝试体会思想内涵。在理解文义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写作的社会、时代背景, 尝试研究一些精彩句段, 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底。
最后, 大胆提出疑难。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文言文读了之后, 要思考一番才有收获。怎么思考呢?一是借助课文“提示”和课后练习;二是从文章“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方面去推想, 由此可揣测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写作内容和方法;三是有“疑”而思。这样思考之后, 学生不仅能发现问题, 而且把这些问题提出来, 又能促进教师的教学。
三、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至关重要。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就必须要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率。而语文课堂的随意化、感性化、趣味化、娱乐化现象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言文教学的无序低效一直为人所诟病。因此,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课堂结构指的是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地理的这一特点, 地理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例如, 汶川的地震, 在讲授时教师就可以着重给学生分析四川的地理环境、四川的气候以及其对地震发生产生的影响。这样结合现实生活的现象给学生讲授知识, 会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让学生能够在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深刻地掌握相关的知识,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地理学习条件,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还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达到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3.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画、声音、视频以及动画于一体的科技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例如, 地理知识有很多的图像和图表。传统的教学, 教师就只能让学生看着课本进行讲授, 但是,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麻烦, 多媒体可以将这些复杂图表现出来, 这样使得繁琐的地理图表更加直观、更加浅显易懂, 便于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的分布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如实的展示一些现实的地理气候现象以及地理事物的特点以及其的形成、分布和导致的结果等, 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所需掌握的地理内容。此外, 这种多媒体网络技术还克服了时限性, 让学生能随时随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学习, 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 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老师交流, 从而解决课堂上没有听懂的、掌握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而言之, 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下, 教师要不断完善地理教学方法,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通过各种灵活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地理教学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斋.《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科学周刊.2011 (2) :67.
2.王世荣.《在新课改中高中地理的新特色以及应对办法》[J].新课程学习.2011 (2) :101.
3.龙立达.《浅谈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J].教法研究.2011 (35) :144.
4. 张娜.《多媒体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都市家教.2011 (3) :150.
行的顺序。所谓优化课堂结构, 就是对教学顺序进行最合理的组合, 授课内容的先后、详略, 要精心策划, 充分发挥人 (指教师和学生) 、教材、教学时间、教学情境的功能, 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课堂结构如果得以优化组合,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构建合适的课堂教学结构对于一个务实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结构总是决定效能, 任何系统均按一定结构组织, 系统欲达到最佳功能, 必须协调系统内各要素, 不断优化其组织结构。教学系统由“人” (师生) “内容” (教材) “环境” (时间、空间) 三大要素构成, 教师必须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系统性的安排, 通过优化整合, 将这三要素在数量上、强度上、方式上加以科学的配合安排, 形成一种良好的、稳定的教学状态, 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时, 还要注意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断续相间等。总之, 丝丝入扣的教学环节、合理有序的教学结构是确保教学效率的基础。
12.高中语文的文言文赏析 篇十二
临斯湖以游思兮,濯清波以解愁。瞻彼湖之烟景兮,实静谧而清幽。夹翠微之林圃兮,依庄雅之高楼。飞恣狂之蜂蝶兮,遍少女之红袖。南弥台塬,北接危楼。花粉沾衣,柳丝拂头。虽胜地而伤吾心兮,怎甘心以长留?
染沉苛而孱弱兮,身憔悴以至斯。魂恍恍而徘徊兮,谁凭窗而吹笛?穿曲廊以寻声兮,何流韵之清沥!极辗转而觅踪兮,终日暮之声息。昔酒朋之诗侣兮,今四散而流离。曾梦寐而痴心兮,终决绝而断义。感年岁之徒增兮,伤暮春而长泣。曾披阅之书卷兮,有晕黄之斑渍。念苦吟而觅句兮,遭师友之谤讥。文华同于闺阁兮,实纤靡而柔思。
1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十三
(一)动词。
1、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及”、“比得上”,——《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④予我千金,吾生若。——《狱中杂记》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4、表并列,译为“和”、“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14.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十四
一、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明确的要求和方向, 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网络化时代, 学生需要学会转变学习方法和方向, 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 在方法上都存在一些弊端, 认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应付各种考试, 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文言文知识。 因此,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是沉闷、枯燥的。 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 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不能够达到学习目的。 高中文言文与初中的相比要求学生掌握的层面更广、对语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如果教师不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 就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 由此可见, 要想达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要转变学习方法, 树立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 学生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文言文, 在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并且, 文言文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分值较高, 所以文言文的得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高考语文的成绩。 新课标规定:“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但是, 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学生将时间更多地花费在计算机网络游戏上, 认为学习文言文在平常生活和工作中毫无意义。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题的分数, 就必须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读懂文言文, 学生连文章都读不懂, 谈何兴趣。
三、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
(一)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转变教学方法主要是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改变文言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朗读和背诵。 读懂了一篇文言文, 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 再到融入, 从生涩到流畅, 再到韵味十足。 加强文言文情感朗诵和记忆背诵方法训练, 达到读懂文言文的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诵和翻译课文。
朗诵课文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略读, 在略读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朗诵。 引导学生自主朗诵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字、词、句之间的意思,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段落结构, 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 在教学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祭十二郎文》一文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诵读教学法进行教学。 其流程如下:
(1) 介绍背景, 激趣导入。
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再利用赵与时在《宾退录》的评价和《古文观止》中对本文的评价, 还可以强调本文被称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的评价, 引导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文章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进入文本学习。
(2)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
阅读课文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默读。 默读不只是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怎么写, 有什么疑问, 还唤起了学生的独特联想、体验、认知, 从而对课文进行艺术再创造, 使课文带上浓厚的阅读主体的个性色彩。
《祭十二郎文 》是一篇以情感人的文章, 让学生边默读, 边结合课下的注释, 理解课文内容, 并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文章段落结构。
在学生已经对文章进行“略读”、“熟读”、“精读”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归纳和总结。
全文围绕一个“情”子来展开, 写了?生离之情、死别之情、痛悼之情, 根据这一线索, 会了解全文的结构。
3.引导学生朗读, 体会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朗读自认为最能打动人的句子, 结合注释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十二郎的深深的悲痛之情。 在读的这个环节中, 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个学生进行朗读, 学生之间互相对比, 找到最好的或是更好的朗读者,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变幻的心理活动的第二部分: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乍听到噩耗时的意外, 震惊, 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
“梦也, 传之非其真也? 东野之书, 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 其信然矣! ”身边的书信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真实的, 他只能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作者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 从怀疑到确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样写就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他对侄子的骨肉深情。
再如“死而有知, 其几何离! 其无知, 悲不几时,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骨肉之情, 读来委曲、宛转, 凄恻动人。
最后是第三部分, 作者对老成的悲痛之情的终极爆发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呼天抢地的悲者的形象。
学生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反复阅读、领悟, 体会作者逐层深入地叙事抒情以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 进而理解全文内容的方式, 比起单纯地通过讲解字词、翻译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兴趣更浓厚, 印象更深刻。
另外, 教师可以利用“对比分析法”教学, 随机抽选两名学生自主选取句子或者段落进行朗诵, 然后让学生对比分析这两名学生在断句、多义字读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自主、探究的意识。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主动翻译整篇课文, 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实际课后练习中就会出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的情况。
4.教师回归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问题 (随机抽一名两名学生总结问题) 。
学生一: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文章中情感的魅力, 也解决了我们在上课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这篇文章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在平时的写作中, 我们应该选取身边的、熟悉的内容来写, 从而做到以情感人。
学生二:信息化时代, 我们在学习工作的同时不忘抽出时间多陪陪父母、亲人,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要给父母、情人带来伤痛。
综上所述, 教师以加强学生朗诵和背诵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感,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知识的兴趣, 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 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要对文言文知识加强重视。 只有学生充分重视文言文的知识, 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作为提高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的自我评价法,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自我评价的优越性体现在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分析、自主解决问题。 在自我激励中为学习增添动力, 在自我分析中调整学习态度, 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学生在学习《阿房宫赋》一课时要对课文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 《阿房宫赋》要确定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呢? 这就要考虑语文对文言文确定的阅读目标。《阿房宫赋 》这篇文言文的体裁是 “ 赋”, 学生了解 “ 赋” 这种体裁的特点, 还要掌握《阿房宫赋》的写作背景。 因此, 确定了文言文阅读评价标准后, 学生就需要自我分析问题。 “问题训练单”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分析问题途径。 课前, 学生要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 课后,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对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作出归纳。 这样, 一篇课文的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增强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 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更有兴趣和信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也是当代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高中教学中, 营造轻松的教育环境, 打造科学创新的教育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 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志坚.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朱俊.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15.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之我见 篇十五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的语言,记录了我国文化中最灿烂、最辉煌的历史文明。我们作为中国民族的一分子,需要且必须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文言文,又要学好文言文。但是当前的文言文呈现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常年凄凉景象,其教学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言文的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现状。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上存在的偏颇。由于文言文久远的年代性,相对于白话文、现代文的学习来说,学生会遇到更多的语言障碍。因此,多数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扫除这些语言障碍上,片面地强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翻译,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沉闷、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有时候,为了单纯地赶进度,直接将现成的翻译和答案教给学生,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字词,更是得过且过。教学中严重忽视学生的能力训练,弱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次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多数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依旧是采用传统的“串讲”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滔滔不绝,学生在课桌前奋笔疾书,不知所云。课下只能是对着笔记,死记硬背,效果平平。虽然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适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不过是“大剂量”地、华而不实地“灌输”罢了。
2.学生学习现状。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决定文言文教学效果的一大影响因素。就目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状态,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上的陌生感。由于文言文的历史久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使用的语境和环境,学生在阅读、学习和使用中都会产生语感陌生、语境不明的情况,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导致文言文的学习效果较差;其二,由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技能淡薄,在翻译文言文时,容易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接触部分的文言文,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是对于很多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文言文语法,依旧似懂非懂,在翻译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三,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态度不端正,方法不恰当。在多数学生看来,文言文的学习无非是为了应对高考,忽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阅读美感等,功利性太强。片面的文言文学习认识,衍生学习过程中不恰当的学习方法。
二、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出正确的教学决策,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在培养学生了解、接收名字的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此重要的教学作用,绝不能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存在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和探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拥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端正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欲望。
2.创新教学方法。传统串讲式的教学模式死板、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花费经历大,时间长,而且收效甚微,因此,要实现文言文的高效教学,就必须改变,创新教学方法。
(1)课前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有效的课前设计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之一,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就存在严重的“高耗低效”的问题,课前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一些准备的内容和时间放在课下进行,高效地利用课上的每分每秒,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预设中要特别考虑课堂的引入环节,切实做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探究。完成课前导入,接下来就是课堂的教学阶段。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拥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虽然高中难度加大,但是很多学生依旧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注释自主学习文言文。因此,教师可有效地利用小组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小组探究中,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切不可“荒废”。
(3)教学验收。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之后,各小组的组长负责对于整个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书面的表达,对于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挑选其他组员,进行其他字词句的翻译。之所以要挑选其他的组员进行翻译,一方面是为了给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提高自信,另一方面可全面地了解小组合作的成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可针对其中的疑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和细讲,为学生答疑解惑,画蛇点睛。
(4)总结归纳。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言文也不例外,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越多,掌握的相关知识就会越丰富,在理解、分析和应用中会越熟练。因此,做好课堂内容的总结归纳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在文言文中,很多知识、句式用法都是相同的,教师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和联想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主动地学习,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中文言文教学不应是因循守旧的,否则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认清现实,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又要转变教学方法,将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俊成.浅谈文言文教学的艺术研究[J].大观周刊,2011.12.
16.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 篇十六
1、事,事故。(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2、旧,与新相对。(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
4、仍然。(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6、原因,缘故。(既克,公问其故)
7、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
8、原来,本来。(此物故非西产)
9、所以,因此。(故臣复取璧)
10、故事:旧事,前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死亡。(病故,物故)
鼓
1、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2、振动。(微风鼓浪《石》)
3、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4、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5、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盖
1、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2、建筑房屋。(盖屋)
3、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4、遮盖,掩盖。(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
5、崇尚。(盖威)
6、超过,胜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世无双)
7、加上。(盖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承接上文,表推测,大概。(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负
1背东西,以背载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担负,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依仗,凭借(秦贪,负其强,)
4对不起,辜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违背,背弃(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
6失败(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7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8亏欠,拖受,责通债(通家尚负责。)
复
1返回;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
2恢复(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又(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4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
5回答(王辞而不复)
6报复(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7免除赋税徭役(沛幸得复,丰未得复。)
8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9复算,追究(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非
1、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人不传非亲非故)
2、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非同小可)
3、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5、没,无。(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方
1、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2、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3、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1、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2、当时候。(方此之时)
3、正在。
17.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 篇十七
内容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对其的教学也一直以来是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地浮出水面。本文从学生、教师等因素分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现状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推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改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1]。在我国,文言文教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一直以来成为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现代社会语言的发展,以及文言文与日常生活的脱节等各种原因,文言文教学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关注。钱梦龙先生曾经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2]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能展开其独特的魅力,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文言文教学领域的教改相对沉寂,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更是如此。
高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均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也是作者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功底的重要来源。正是这种特殊性质使其在高中课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加大文言文的比重。但是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的书面语言势必会给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想要成功地进行文言文教学改革以及全面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我有幸在2012年参加了安庆师范学院组织的“顶岗支教”活动,从事了为期半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大量资料的阅读和学习以及对专家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借鉴,浅谈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对症下药”,首先对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以下初步的分析:
(一)学生因素
1、学生怕读文言文。
由于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有些内容枯燥乏味不便于理解,再加上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异、一些词语用法的不同、古汉语常识等方面的制约,无形之中就加深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甚至于有些学生视文言文为第二外语。例如,我在教授必修3中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时便遇到这种情况。由于这篇课文涉及到的人物、地名较多,且读音较复杂,学生在阅读时十分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诵读并不熟练以致于最后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即背诵课文后三段)。
2、学生语法知识匮乏。
自从考试大纲指出对语法知识不作考查后,中学教师基本不再组织学生学习语法,虽然中学教材配有较为详细的语法教学内容,但“不考就不教”,应试体制下这已成为一个默认的规则。而这种知识的缺失所造成的后果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学生连主、谓、宾这些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定、状、补了。面对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式,学生俨然在读外文。由于知识的缺失,高中教师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来讲解特殊句式,但学生仍是不知所以然。对于课文,学生虽然能读懂每个字,但读不懂一句话,一段话。
3、知识迁移能力差。
有些学生借助老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解以及一些参考资料,可以对当篇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做课内的文言知识题,但如果一旦拿到另一篇课文或课外文章时便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迁移能力很差。这一问题经常会出现在对文言虚词的解释上。例如,文言虚词“而”表示并列关系这一用法,在必修2《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这一句中出现过,上课时也着重讲解过。但当学习下一篇课文《过秦论》时,“而”在“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等多句中出现,许多同学并不能判断出“而”在这里的用法。
4、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忽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当面对新的文言文时,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当前情境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
系,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例如,必修2第三单元所选文言文均是山水游记类散文。其特点是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在学习完前两课《兰亭集序》和《赤壁赋》后,对于第三篇略读课文《游褒禅山记》的学习,我采取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但是许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做到结合前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系统感悟山水游记类散文的特点。
(二)教师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答案、有结论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总是以为讲得越多,学生就理解得越好,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总是怕讲的不够细致,不够充分,却忘了学生能不能接受这么多的知识。
2、教学方法落后。
一直以来文言文课堂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整节课就只能听见教师辛苦讲解的声音,而学生只是一味地听和记,很少能看到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教学。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串讲式”,串讲的好处是能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而弊端则是整堂课死气沉沉,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讲解得支离破碎,根本体会不到文章内蕴的那种人文性和艺术性,这就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恶感。例如,必修2中所选的《赤壁赋》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应让学生体会文章景物的美感和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我在教学中过多的强调字词的翻译,造成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并没有那么深。
3、教学主体偏颇。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许多教师错把自己当做课堂的“主角”。教学的主体应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尤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自主学习。
(三)高考因素
综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以前全是以客观题的面目出现,考的大多数是文言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而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的命题有了一些变化,客观题减少至4题,而拿出6分放到主观题上,但主观题是以翻译的形式出现的,而翻译仍是考察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还是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上。以2012年高考安徽卷为例,文言文选段为刘大櫆的《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本题中前两题均是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考察,最后一题是翻译,只有一题是对文意的理解。高考如此,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自然也就以字词句的教学为主。对于文言文艺术性的感悟,语言美感的体会就只能厚此薄彼了。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以上关于文言文教学“症结”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学习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行为。它是学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从内部条件上讲,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适当的知识结构,而没有学习文言文的愿望和积极性,新的学习也就不会发生。外部条件就学校教育而言,与学生学习活动关系最紧密的是语文教师的教,它主要包括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师的知识水平等。因此,教师要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艺术,通过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善于利用教材作例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构建科学有序的学习和训练体系,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直接兴趣。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众多专家学者,优秀的语文教师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手段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大量资料的阅读与学习,浅谈我对如何改革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常见的还是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常见文言句式等,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当然,重视积累是文言文的基本学习规律,但仅仅进行字词训练和记熟语法知识就能达到积累的目的吗?如果脱离了具体文本的孤立的字词训练真的很有效果,岂不是只要阅读有关资料或者工具书,记住常用实词的几个义项、常用虚词的几个用法就可以具备文言文阅读能力了吗?这样显然是行不通的。况且,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后人对前人文章特点的归纳,并不是前人写作时执行的严格标准,有些文言文内容也不是用语法知识可以准确描绘 的。因此,以词语训练和古汉语知识教学为主体的文言文课堂并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学习文言文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要重视诵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在整体阅读中感悟。正如古人所说“好书不厌百回读,其中滋味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如今,许多专家、名师都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课堂重视了“读”,却没有达到“有效的读”。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是为了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范读,通过正确的断句、停顿、轻重音处理,有效地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切的感悟。尤其要注意对文章细微处的挖掘。
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就句子而读,而是要在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兰亭集序》中对“信可乐也”一句的诵读处理。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叙写了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用“信可乐也”一句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忘却烦恼的情趣。所以诵读时就应该以轻松愉快而不是感慨良多的语调去朗读此句。相反,第二段的“岂不痛哉”一句用感叹号结尾,而且含有作者感慨“人生苦短”之意,因此,诵读时就应以感慨良多而不是轻松愉快的语调去朗读。如果能在以上诵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词语训练、语法知识整理,先阅读后梳理,先分散后集中,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因此讲究平仄声韵,极富有音乐节奏美。所以,在文言文的朗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握韵律,在抑扬顿挫的情感抒发中把握文意,提倡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如荀子的《劝学》,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几乎都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因此,学生如果能够顺着节奏朗读,反复地美读,不但能够快速地理解句子的含义,还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美、音韵美。
(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走出逐字逐句串讲的误区,深入浅出。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为用逐字逐句的串讲就可以达到理解文本、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的确,理解文本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逐字逐句的串讲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理解文本只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才是目的所在。
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目的。首先,它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因为教师所讲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注释上已经有的,有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让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失去了自己动手探究的机会。其次,它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忙于记录教师所讲内容,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再其次,容易陷入单纯进行词语训练和语法讲解的误区。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的清楚,便引入较多的古汉语知识,不知不觉又上了一堂语法课、词语训练课。最后,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包办,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学习过程,既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培养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获得的只是一些固定的知识和孤立的字词。
那么,如何能走出逐字逐句串讲的误区,做到深入浅出,提高教学效率呢? 第一,要培养学生学会利用课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作用不同,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让学生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让学生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学生来说,或许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必要时还可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解决。第二,要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认识文言文阅读的规律,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例如:《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一句,课文下注释翻译为:死生是一件大事。但如果我们指导学生联系前文中作者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种生活方式的叙述以及对人们留恋有生之乐的描述去理解,学生就不难明白作者实际要说的应该是:“要怎样活着实在是件大事啊!”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掌握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在新课标理念下改革高中文言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其实,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择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著作的精华所在。所选多为短小精悍、结构
分明、条理清晰的文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点及其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领略古人忧国忧民、思乡念亲的情怀,体会至真至情、至爱至美的人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途径给高中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意识。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新理念的直接实行者。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学生为主体,最大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例如,对于内容较长的文言文,教师可以结合文章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探究,通过一步步解决问题来把握文章。以《六国论》为例,教学时,向学生作简要的内容提示后,提出重点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让学生尝试翻译重点句子,归纳出文章的知识要点,再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一些课堂检测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强化知识要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非常好。教师能从教学的沉闷繁琐中解脱出来,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做到真正放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同时能够掌握搜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掌握了字、词、句的特点后,更应该把文章当做一个整体,去解读和感悟。而这一过程的主体则是学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一改以往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强迫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讲述作者王安石的一次游历。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和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自行疏通文义和掌握思想内容。所以,对于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完成。
第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加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审美情趣,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改变学生在文言文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位置,成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课堂主体,学习方式也由单一变得多样。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白居易生平及思想的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介绍,课文的音频、视频朗诵。这样,学生便更容易根据对白居易的了解来领悟作者听到琵琶女故事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触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可以加大教学容量,多媒体不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强调语法知识教学,“一字一句式”的讲解,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文言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比如,在讲授《离骚》一课时,在多媒体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的信息获取渠道,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结合网络素材更深层地了解屈原,了解他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第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与时俱进。在新课改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成果。有些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对课本所选的文言文也是只知皮毛,根本没有深入文本去探究,就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了。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增加知识储备,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时俱进。备课时,站在审美的高度,深入研究课文,探索教育价值。授课时,带领学生穿越古今,博览历史,真正感受古人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思想。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改革与高考相接轨
长期以来,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高考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有加大加重加难的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占分值较以前加大,二是把原来的翻译题由选择题变成了主观题。这其中,尤其是第二点的变化,使得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加大许多。学生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读懂了文言文,在熟练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句式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具有一定的翻译技巧,掌握整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够完成。这些变化,也对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观历年高考,对人物传记的考察一直是热门话题。如何做到教学改革与高考相接轨,下面便以人物传记的学习为例浅谈几点:
一、补充经典的人物传记篇目进行教学,做到文言文教学的体裁与高考接轨。由于高中教材所选的人物传记型的课文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加大人物传记型材料的教学力度,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对同一类型或同一人物的学习要做到“举一反三”。
二、补充人物传记常用的词汇,做到文言文教学的词汇与高考接轨。人物传记所使用的一些常用词汇有很大一部分在高中的课本中并没有出现。这就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太多陌生词汇也会给学生造成恐
惧心理。因此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适当的补充一些人物传记常用词汇。
三、补充人物传记常见思想内容,做到文言文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与高考接轨。郁达夫先生曾说过,中国古代的散文充斥的是浓重的封建思想,那就是三大封建厚柱——忠君、卫道、孝亲。而高考所选择的文段,由于受史书中史事和作者所处的历史阶段的限制,大多是选择比较典型的人物,突出他们的忠、孝、节、义之事。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抓住忠、孝、节、义,让学生对他们的内涵和意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而这对从整体上把握人物传记的思想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
教师从知识储备方面完善教学过程,做到与高考接轨。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也要使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高考相接轨。结合高考试题的变化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僵硬知识和固定词语的考察已经退出了高考的舞台。题目的灵活度与发散性则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文言文的教和学也不能是僵硬的,而是要灵活多变的,不断适应高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将文言文学习的实用性发挥到最大。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存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不管是从学生或是教师入手进行改革,还是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技术。我们都明白,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个完善的过程则需要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
主要参考书目
1、袁素凡《浅析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与时俱进》,《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6期
2、李小云《当文言文教学遇上多媒体网络》,《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第20期
3、巫远梅《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新课程学习》2012年第3期
4、陈德利《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方法初探》,《语文学刊》2011年第14期
5、赵莉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丝绸之路》2010年第6期
6、黄丽明《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考试周刊》2010年第17期
7、钱吕明《文言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2期
8、李立《高中文言文激趣教学方法的探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第16期
9、郑慧芳《让学生快乐地学古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究》,《大众文艺》2009年第19期
10、单春霞《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年第12期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办法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6-27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07-20
高效率学习技巧—高中语文10-01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论文08-23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论文07-12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7-24
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1-07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论文08-25
高中语文教学问题解决对策论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