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2024-06-30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共12篇)(共12篇)

1.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一

初探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江苏省丰县史店初级中学张月侠

【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魅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新加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投入性学习框架”都告诉我们,当今教育都在研究有效教学,而且有了许多实施有效教学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 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刚发生不久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3、适时适度渗透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活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其他,在教学实践中 2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音乐,手段不一而足,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感兴趣吗?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束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束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束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又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束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渴望,产生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他的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3 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少讲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自学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学定教,有的放矢,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有针对性的学,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4、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多用这种形式。

5、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6、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7、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

八、无 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8、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参考文献资料: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2)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二

一、激趣引入, 创设物理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课堂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讲解“自由落体”一课时, 可以利用刻度尺做自由落体测量学生反应力的实验, 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提问: 为何刻度尺能够测试反应力? 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反应时间”这一概念,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物理教学中, 恰当的物理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自由落体”时,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同一高度释放的两个物体, 是重物先落地还是轻物先落地? 这样创设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活跃了课堂气氛,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

二、优化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物理教学多是单一注入式教学, 一节课都是教师一讲到底, “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没有多余时间用来思考、练习。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首先, 应变“重教”为“重学”。物理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加强师生交流, 精“讲”, 多“练”,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加强“学”和“教”的结合。其次, 变“重结果”为“重过程”。质变奠定在量变的基础上, 教师应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逐渐从感知、推理、应用中掌握物理知识, 发现物理规律, 发现物理真理。慢慢的积累, 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 这样物理学习才会变得得心应手, 而不是焦头烂额。

事实上,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及思维方式。笔者觉得以下几个习惯对学生物理学习有很大帮助。如每节课, 教师留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小结, 并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章节结束后, 让学生再次总结知识,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每次物理测试, 让学生及时订正、反思错题, 总结经验教训, 归纳物理方法。这里笔者一直强调“归纳总结”, 是因为对学好物理而言, 重要的是熟悉物理解题技巧, 具备缜密思维能力, 而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总结。

三、培养建模意识, 提高思维品质

纵观物理史, 很多的发现都是科学家大胆构想, 创建理想化物理模型, 再通过实验验证得到的。例如法拉第先设想带电体、磁体周围存在电场线、磁场线, 建立模型, 然后利用铁粉显示磁力线分布形状, 建立出场的概念。又如, 爱因斯坦大胆建立了光子模型, 提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等等。高中物理很多定理和结论, 都是通过建模逐渐提出的。当然, 质点、单摆、点电荷、点光源等都是理想化模型, 正是这些模型的引入, 很多复杂的物理问题才得到解决和论证。由此可见, 物理模型对物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有重大作用, 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建模意识的培养, 并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对相关模型进行解析, 从物理规律出发, 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和运用。这样, 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与此同时, 物理源于生活, 建模意识一旦形成后, 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四、加强实验教学, 增强思维能力

比起其他学科, 物理的独特性也在于有物理实验, 利用好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很大帮助。物理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课堂演示、设计性实验以及探究性实验。在这里提醒教师, 演示不一定必须是教师主导, 很多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示,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计性实验应尽可能地有创意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趣味性。探究性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 比如“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实验, 由于教材内容对振子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定量关系不做要求, 所以在做该实验时, 可以先测若干组数据进行描点连线, 再用相应函数表达。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负责, 落实到学生的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积极动手操作, 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初三物理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三

关键词:初三;复习教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性教学的内涵和定义

作为初三年级物理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探讨,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有效性。所谓有效即为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能够获得的具体性的进步或发展。反之,如果学生在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则是无效或低效的。

二、有效性教学的理念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为目的的创新理念

在物理复习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即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学生的学科发展不平衡或智力与德行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出现。

2.时间与效益有机平衡的理念

在初三阶段的物理复习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习到最多的内容。当然,这种关键时刻大家的心情都是能够理解的,但要注意的是,物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不能够等同于对生产效率的判定,并不能单纯地以教师教授的内容多少来进行判定,而是应该以单位时间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的多寡来进行综合判定。

3.课堂复习教学目标量化的理念

由于初三阶段的复习更倾向于对于初中三年整体的总结性总体复习,所以需要复习的内容相对较多、涵盖的知识面结构也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堂教学中,更加明确单位时间内的教学目标,做到具体的量化。这样做能够有利于监督和提高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梳理和掌握是否具有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对于知识能够产生一个系统的概念的同时逐一击破各个重点难点,学习更有目的性和目标性。

4.反思和改进不断进步的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日常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达到确保自身的教学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反复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问询,如“在这堂课中我都讲授了哪些知识,其中有哪些是有学生参与进来的?”“有学生参与的部分和单纯由我讲授的部分,哪部分学生掌握得更加坚固?”“还有没有一种比这堂课上所用方法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等。

三、当前阶段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初三物理复习课中,教师和家长等社会层面的客体,更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即最终的结果。致使当下的物理学习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进而产生了以下几点问题:

1.重教轻学一讲到底,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

在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无论哪一个年级都应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初三阶段的复习课因为有成绩的压力,进而常会出现片面地强调教学内容的整体连贯性和全面性,忽略了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一盘端”(不区别学生水平而讲授同样内容)的现象,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2.高分低能的现象

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升学结果,常以考题为中心进行复习和讲解,形成了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的一致目标和“做题—讲题—再做题—再讲解”的固有模式,使学生成为麻木的做题机器,只懂题目如何解答,而对其背后的原理不求甚解,漠不关心,缺乏物理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违背了物理学习的规律,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和目的,对于教学效益往往适得其反。

3.将分看得比学生生命还重,抛弃了教书先育人的原则

初中生在上学时,无论哪一科目老师都视分数为生命,所以 导致了学生出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教师还不辞辛苦,做出各种各样的统计表,来观察学生分数进步与退步情况,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时时刻刻都在想多少学生能上重点高中,多少学生考不上,考不上的学生会影响多少的升学率,每日就像以升学率为氧气,凭借它活下去。可是身为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形式,他们是以“人”为单位活着的,老师的主要职业是育人,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不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考高分的机器。

四、提高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非常规”

有学生应该想问,“非常规是什么?”“非常规”是一类试验,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的实验。该物理实验,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出发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主要通过实验在教学概念方面的运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对其进行提升,让其拓展,增强其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意识等功能。“非常规”的引入深化了概念教学,概念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不同类型的概念教学对“非常规”实验的应用也是不相同的,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是素质教育,教育部一直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上,教师有推波助澜之用,可以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要做好课前准备,教案是必须的,要求其必须掌握初三物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这个九年义务教育的社会背景下,作为初三即将升学的学生,学习压力应该相当之大,肩负着来自家庭、学校、自己的重重重担。这是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其教学路上引路人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订合理计划,进行合理复习,给予学生指导并激励他们主动学习是其应尽的义务,也是其作为教师的责任。

3.分组学习

应让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分组实验。利用物理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杠杆为实例,学生们一个个就犹如砝码般承担着属于他们的那份重力,为整个团队尽这一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品德。

参考文献:

活姆利.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池春燕,彭坚,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9.

4.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四

摘要: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为了应对应试教育,都特别注重对于学生基本英语知识以及应试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情感发展、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应该积极地改变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理念,在有效的情趣教学法的带动之下,让这个原本充满生机与活力、趣味与情感的语言类学科,展现出新的魅力。主要针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就情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 情趣教学 实施策略

要想构建高效的英语学习课堂,就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提高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展开英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情感。初中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有着较高的求知欲,同时他们思维敏捷,记忆力也是处于较好的阶段,这一时期正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但是同样的,初中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情绪是特别不稳定的,并且伴随英语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难度逐渐加大,与同学之间成绩差异日益明显,便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严重的会导致出现厌学情绪。正因为如此,教师运用情趣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一、增强师生情感交流,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英语教学中,若是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跟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就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情感状况,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为情趣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良好的情感是师生之间坚固的桥梁,有效的沟通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工具。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认真教学、个性尊重、用心鼓励以及充分的信任都能够作为学生认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只要能够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就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产生兴趣,那么这就能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感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各种差异,明白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汉语与英语语言运用的不同,以此来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比如说,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被人称赞时,中国人都会特别谦虚的用汉语回答“您过奖了”“哪里哪里”等,而在英语中若你回答“where where”是要闹很大笑话的,通常都以“Thank you”以示谢意。

二、进行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习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习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常常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后,在课堂情境设置时多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说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旅行、游戏、音乐等,来进行情境教学,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英语应用以及表达的能力。比如说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哈利波特》等一些比较经典的外国影片,并且选择其中较为适合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先让大家对于主人公的情感、语言等进行分析,再进行英语上的表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的真实结构,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设置情境上的对比,还可以激发学生英语上的思维。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上交流的有效工具,正因如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就一定要依据教学的内容,仔细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然后再进行最为真实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这种英语教学情境中,相互沟通与交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激发英语学习的思维。

三、寓教于乐,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初中英语学习在开始阶段相对比较简单,并且也很有趣味。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联系一些生活片段,并且将这些在生活中时常遇到的情境放到英语课堂中去。比如说在讲述“购物”的课程内容与句式结构时,教师可以把讲台作为商场里销售的柜台,把学生的学习用具,课本等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们自己扮演销售人员以及顾客,进行英语对话练习。例如:What can I do for you?/Yes,would you show me this„„让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对话中,掌握应该记忆的知识,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端正英语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加快学生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用简单的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要想更好的排除母语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干扰,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教学,将英语课堂英语化,从而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直接的与英语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做一些英语小游戏,使学生站在英语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学会用英语去跟别人沟通、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中多用英语来跟别人进行对话。比如说,在进行颜色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四组,并且分给其不同的卡片,每组选择一个图片让学生对这张图片用英语进行描述,并且讲出与其他组的图片存在哪些不同之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颜色的英语单词的记忆,还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英语学习情感。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而情趣教学法的实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这也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及自己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开展情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5.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五

摘要:中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够实现高效教学,反而还存在许多的教学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有的学生忽视对文化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等等,这些都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在进行研究时就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有效性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都是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许多的老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都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作者的意图”等等,但是这些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什么可操作性,从而导致教学没有具体的方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抛开教学内容和一些“形而上”学的教学目标,从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方向为中心,深刻认识到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一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出一定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也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进行莫怀戚的《家乡日落》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优化。假如说学生是机械专业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进行重点分析即可,不需要对整篇的文章进行详解,让学生在重点详解的过程中感悟家乡美,体会作者的写作和描写方式,然后让学生按照此类描写方式描述自己的家乡美,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假如再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作者蕴藏的感情,就会让有没的句子变得支离破碎,从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创新教学方式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特定的教学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样在单一教学方式下,使得学生产生枯燥心理。针对此类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增加讨论环节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时及时的讨论所学内容,交谈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参与度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就高了,学习效果也就自然上去了。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再别康桥》一文中,徐志摩运用了大量的场景描写,突出整个文章的意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对文章反复感情阅读,通过对“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等多个景物的朗诵,了解作者通过这些景物创造出一种唯美的已经,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进行其他诗歌鉴赏时,能够区别出不同诗歌之间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景物如何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

3、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最为直接的一个教学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从多种渠道接收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而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运用,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的效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许多教师都开始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将一些图片、视频等都应用到教学中,但是应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依赖网络资源,从容丧失了教学的本质,使得整个教学没有针对性。比如说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从网络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及时的了解教师导学案的内容,然后进行课前预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简单的调查,然后教学内容的教学重点的调整。在进行教学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图片,了解二人所生活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进行教学重点的引入,这样就可以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4、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素养是日常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件物品、周围发生的每一个事情都与语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了解中职生的生活和学习,让语文知识能够更好的走进生活。具体来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发现周围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并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结合点,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比如说在进行《南洲六月荔枝丹》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所描述的荔枝这一事物就是我们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水果,但是该水果由于季节和地域上的不同,学生所见到荔枝的机会不多,针对此类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前准备一些荔枝,让学生进行荔枝的观赏,还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视频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荔枝,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写作顺序进行荔枝见解。最后在课程讲述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品尝荔枝,了解荔枝的美味,从而加深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就这样经过一个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例子,就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实物观看,学生还能够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5、结语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教育行业不断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平衡文化知识和技能知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上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教学需求,保证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华敏.目的明确循序渐进——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

[2]刘鑫.浅谈创新中专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24).

[3]陈进洋.浅析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7(26).

6.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六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离不开兴趣,特别是小学生,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进入“愤”的心情时,教师“启”,当学生进入“悱”的心情是,教师“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传统的教学工具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上册《观潮》这一课时,如果仅仅让学生看到一张静态的挂图,然后让他们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但对于北方没见过江水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想象。既然不能身临其境,理解是可想而知了。如果播放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效果肯定非同一般。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听一段钱塘江潮来时的声音,让学生先学会听,让他们说一说听着这潮水的声音,会想象到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然后再放一段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学生能够耳闻目睹,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汹涌波涛,相信学生会更有兴趣去学习这一课。语文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当“小教师”,上台领读,教同学生字等,每两周还要评出“朗读之星”“发言之星”。正是这些“榜样”,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模仿对象,激励着他们不断进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各个争当榜样。

二、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入语文天地,为学生开启一扇文学之门,使他们能在语文世界里遨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叶圣陶《瀑布》这首诗时,瀑布的景象是雄伟壮丽的,但是,诗中所提及的瀑布的声音“叠叠、阵阵”;瀑布的景色“珍珠的屏、白银”,还有那“如烟、如雾、如尘”,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仅凭文字和图片根本无法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声势和美姿。此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信息进行图、文、声的综合处理,向学生展示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同时配上课文朗读录音,刺激学生的视、听觉神经,让学生领略瀑布的美。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了,语文课堂就会鲜活起来,就会绽放异彩。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一是与教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教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不仅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就能起到有的放矢的功效,唤起学生的注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及时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课堂提问技巧以及策略,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提问的实效性,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分层提问的原则。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他们的思维,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们备受压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灵活设计课堂问题,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7.《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七

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 基于应试教育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下, 教师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 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 这些教学现状对于学生自学能力、良好品德形成都具有负面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应关注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动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并发掘小学高年级学生其年龄阶段活泼的天性, 积极向上的态度, 帮助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 激发其创造与创新精神。

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应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建设。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而言, 学生只有信任与亲近教师, 才会听从教师的教学与指导。因此, 作为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发挥其人格魅力, 给予班级内学生关心及帮助, 使学生从心底里对教师产生热爱, 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 从而对《品德与社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其次, 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创设情境, 如通过角色的扮演、趣味问题活动的开展, 以及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江山多娇”一课教学:第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放映一张中国地形图, 带领学生观察地图颜色, 如不同的颜色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对我国主要地形地貌进行分析, 还可组织学生探讨我们生活的这个位置是怎样的地形?适合种植怎样的农作物?思考为什么称长江与黄河为母亲河?在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回忆去过祖国的哪些地方, 对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在教学中丰富情境的创设, 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的满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1.学生之间。

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关于教学内容讨论与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其年龄阶段, 对事物充满好奇, 乐于表现自己, 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的《请你相信我》一章教学时,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如:大家觉得在生活中都有哪些是值得我们信任的人?自己的同学朋友中有对你撒过谎的人吗?你自己有过说话不算话的行为吗?通过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言而无信的行为会给对方造成不悦, 久而久之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在这种情感体验下理解诚信的内涵, 坚持以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 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理解更透彻, 能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吸收。

2.师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 师生在课外的情感交流对促进师生感情, 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作为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 要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 学生环境是否健康, 品德行为是否端正等加强关注, 对学生的不足要及时指出, 并帮助其改正缺点, 强化优点。结合小学生高年级阶段身心发展特点, 对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协调, 对每个教学环节做到细致开展, 认真整理分析, 以实现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课程与生活的有序结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许多内容都对当代小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可以说是小学生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开展中, 教师要发掘课程优势, 立足于生活, 在课程教学中延伸出生活化教学, 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学习到课程知识, 运用课程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如在人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入手, 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可以造服人类, 但如果滥用, 也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危害。同时还可以开展一场关于“科技在我家”的调查活动, 请同学们举出家里面有哪些物品是科技不断进步的表现, 如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等。又如在《社会文明大家谈》教学中,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社会中的不文明现象, 如说脏话、随意践踏草地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文明行为会造成哪些负面影响。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 应当反省自己日常不文明行为, 认识到如何杜绝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通过立足于生活, 贴近生活, 将使品德教育更深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当中。

总而言之, 《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 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 并将知识最终运用于生活之中, 帮助其获得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小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开展的课程教学,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的开展是为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同时对社会的发展规律加以认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多都是围绕应试考试而开展, 教学过程多以灌输式、死记硬背式为主, 真正落实到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上的内容很少。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就对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希望为实现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有林.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洋溢人文之美.[J].辽宁教育.2012. (7)

[2]霍鹏.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J].考试周刊.2015. (35)

8.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八

关键词:初中 历史课堂 有效教学

一、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之开放性课堂

开放性课堂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这里的开放性是指历史教学其教学行为应灵活而变通,可以根据教学的情境进行随机应变,并可以实时利用课堂现有的资源与条件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效果立足于历史教师开放性的教学理念上。只有教师让学生掌握课堂的自主权,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把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出来。这方面而言,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提高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当下的学生心理不理解,认为历史是一门传统而深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守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以教师的照本宣科代替了所有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非常乏味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历史之美,无法从内心深处去接触历史,深入理解与研究历史。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教师应打破自己的思维限制,更多地去思考自己对于时代的理解,对于当下学生的理解是否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教师应多接触优秀的示范课资源,多了解优秀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教师自己从心里认为开放性课堂是一种必需,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做到开放性教学。

初中历史开放性教学体现在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适应性。学生的思维不同,观点不同,角度不同,自然看待同一历史事件的结论也不同。而从传统观念阐述,历史教师更多地是通过教学行为来规范学生思想,统一学生思路。而在当下,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性潜力发挥出来,才能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快车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去体会当时的背景与事件发生的原因。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教学内容中,笔者根据开放性课堂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自己来体验一把衣食住行的改变。先通过教学PPT让学生回到秦始皇统治前的生活,如各国间战乱不断,小国间人们相距距离短,可能走了没多远就是“跨国游”了。但做交易时,收到的钱却不一样,而且各国之间的度量衡也不一样,同一样东西,买卖使用时其尺寸与重量会出现差异。学生在这样的故事引导下,身入其境地体验了一回生活中的不方便。接下来,再切换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生活,生活各方面的标准与使用的钱币得到了统一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思维得到很大的拓展,很多学生都开始想象当时的秦始皇把道路的宽度统一了,度量衡与交易货币统一了,从现在看来,也就是物流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估计当时各种“物流公司”极大地促进商品的流通,提高了种类货品的交易速度,经济发展也就不在话下了。甚至有学生引申到当今物流的发展与信息的交流速度,经济的发展正是受益于此。课堂上热火朝天的讨论正是学生沉浸在教学氛围的重要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以古鉴今,更多的是享受了学习的乐趣,而开放性课堂的重要性正在于此。

二、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之反思性课堂

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中,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观察现象,再通过有效的反思与回顾,来提高其教学有效性。立足于这一点,建立起具有反思性的初中历史课堂就具有了关键性作用。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不断地记笔记,并根据教师所标明的重难点进行复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下,大量的习题构成了其复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只能跟着教材内容去记,只能跟着题目内容去想,疲劳与枯燥充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时间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慢慢丧失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且其探究性学习能力也会得不到发展,对于历史的学习态度就是记与背。这种现状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对于应试教育的强调,对于学生考试分数的要求,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来获取单方面的分数。而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在于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对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总结。而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一味强调分数与做题的教师与有效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创新的教师相比,对于学生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会反思的教师才能造就会反思的课堂,在当下所有人都在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却不得不为自己的教学成绩而在课堂中贯彻应试教育。只有教师意识到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去实践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有效性。

要想塑造出可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反思式课堂,从营造课堂氛围开始就应该充满民主与活跃。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氛围是教学的“软环境”。如在营造教学情境方面,应以悬念为主,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把情境与引导性问题结合在一起,从常见的历史性现象进行引入,层层递进,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发人深省的教学引导下,学会思考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启而有法,开而弗达是重要的技巧。只有充分观察学生,反思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教师才能知道如何去捕捉对学生最好的提问时机。如在进行《中法战争》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展示了一幅漫画图片。在图片中,中国是不败而败,法国却是不胜而胜。战争只有胜败,只有相互间实力的比拼。对于这样的图片,学生自然会表示出疑惑与不解。此时,教师再利用倒推法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通过这种不解与惊讶,让学生去思考当时的中国,当时的法国,当时的世界。此时,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爱国主义培养的作用就开始显示出来。学生纷纷来分析当时中法战争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对于国家的存亡,对于弱肉强食的反省,对于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在这样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掀起了一股讨论与反思的热潮。历史课堂对于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对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意义正在于这种反思。

三、历史教学有效性之模拟性课堂

我在进行《商鞅变法》这一课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作为一个君王,如果你手下有商鞅,也有其他大臣,你如何去处理与平衡?作为商鞅,你如何去推进你想要做的革新?作为大臣,当你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你会对商鞅保持容忍还是敌对?这样的模拟性课堂,通过各种历史人物的模拟演练,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体会着不同人的观点出处。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大,心中所考虑的格局更宽,在不自觉中,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生活的理解已经提高了一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入手。基于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一方面应吃透教材,另一方面应吃透学生。只能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以反思的眼光看待课堂,以创新的手段丰富课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初中历史课常上常新。

9.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九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10.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1.教师要想方设法的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因为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由于各地校的发展水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关心的热点也不同,教材很难作到吸引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2.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希望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知道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因此,要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达到一定的效果,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收获大。3.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景,怎样巩固练习,以及怎样的结束等,也就是教学程序的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怎样吸引学生

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字:联系、挑战、变化、魅力。所谓联系是制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知识有联系的。挑战自然是制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平庸拖沓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一题解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类似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都能吸引学生。变化是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情绪低落时,改变教学的形式、讲授的语速语调等,重新将学生的注意力拉会到教学中来的手段,比如,上课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穿插多种教学任务如猜想、观察、听讲、思考、操作、自学、讨论、演算、小组竞赛等等,最后一种吸引学生的方式是增加教师自身的魅力,比如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语言、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都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2、怎样启发学生

有些教师喜欢越俎代庖,把知识嚼烂再喂学生,结果数学课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觉的学习毫无挑战性,索然无味。另一些教师不赞成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的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的时间,或是辅一师生间的频繁问答以减少教师讲的时间,但结果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的栓住,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疑问,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仍然不具有启发性。

启发学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字:定向、架桥、含蓄、揭晓。首先,美国匹兹堡大学有一本用于师资培训的教学案例中,搜集了这样一个案例。这堂课的内容是探究各种集中量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的定义。两个执教教师准备用建构主义的思想,不直接教给学生这些定义,而是给每个学生小组写一组数据并标明该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个是多少的卡片,让学生自己通过制作图表、归纳、再用其他卡片检验的方法。得出这几个量的定义。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课一开始,教师用了约5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什么是“发现”,怎样发现数学。然后教师出示一张卡片的样张,告诉学生每一组都会得到这样的一张卡片,要求学生作两件事:一是用方格纸画出每一组数据,写下自己的发现,写下这四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有根据的猜测。然后,教师再次提醒学生寻找线索和模式。可是,课上最初的几分钟都出现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情况,这恐怕和两位教师都没有作好“定向”就匆匆进入探究活动有关。其实,学生很有可能不清楚既然卡片上已经写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为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而要他们给出猜想。于是教师不得不再一次地说明任务,影响了教学的进度。

明确任务以后变可以进入探究,但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回难住学生,所以,教师课前要为架桥铺设路作好准备,教师有了解在探究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之间存在多少差距,考虑设计哪些问题或哪些活动能够化解困难,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怎样问问题可以含蓄地启发学生。

这里要特别强调含蓄地架桥,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太直截了当,就失去了启发的本意,所以,最好是通过引导学生先从事某些活动,解决某些比较容易着手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比如,利用实物、模型、实例、示意图等直观化手段启发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活动中得到结论,形成思路。

3、怎样提问学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及时地得到教学的反馈,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形式参与教学、互相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一些学生就因为一次出色的回答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感受,从此爱上了数学。

对所提问题的设计是提问质量的关键。一个新知识刚学完,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和强化的目的,教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简单的问题不具有多少思考性,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尤其在一些较好的班级和学习内容有相当难度的课,大部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甚至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学生会觉得问题问得比较有深度,教师也能够比较准确的反馈。在课堂上还要满足少数学生的需要。

因为设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提的问题应明确易懂,不能太大,让小时摸布道边际,如果需要,可以将这样的大问题改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若干个小问题。所提的问题应该表述的很清楚,避免所提的问题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给解决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所提的绝大多数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发问后教师要适当停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要认真倾听,予以中肯和明确的评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必须尽快辩明原因,是问题的难度不适应?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不畅通?还是班级的学习风气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4、怎样引入和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备课时,教师通常都要绞尽脑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

一般说来,一个导入至少需要完成下列四个任务中的一个: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建立联系和组织指引。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有一位教师在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了让他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每次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第二天,教师让学生考老师,只要说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就一定能够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都想难倒老师。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导入了新课。这是一个用活动、用问题引入的好例子,圆满的完成了导入的四个任务。教师先用学生活动的模式让学生考教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考不倒的经历中激发起学生也要学会的强烈动机;教师的引入既建立在前一天作业的基础上,又完全紧扣新知识,加强了新知识之间、知识与引入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的点题指引学生三角形内角和是有规律可循的,揭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问题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创设精彩的问题情境,它既是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

除了以游戏、实验和观察等活动产生悬念和问题的引入方式外,还有一种主要的方式就是教师的讲授。比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着手问“做一锅汤,要知道味道好不好,怎么办?“旁敲侧击,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他们将要学生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引入,可以开门见山说出课题。

5、怎样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探究之前,教师必须经历过探究,思考过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现实和数学现实中有哪些与本质类似或有联系;也推导过公式和定理,对哪些思路走不通,哪些思路能走通但是麻烦,哪些思路是捷径胸有成竹。有些教师就曾因为随口说出“那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而盲目地与学生一起探究,结果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对问题的难度估计不足,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组织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控制时间,掌握各环节的节奏。开始可慢些,保证每位学生都明确探究的问题,之后,再进入真正的探究,否则,匆匆忙忙,不是有同学没有审清题意走错方向,就是有同学在别人起步的时候就以掉队了。磨刀不误砍柴工,明确任务阶段宁慢勿快。当学生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探究经验常常很有借鉴作用,教师可以用直观的教具、图象或精辟的语言等做有针对性的启发;当学生探究误入歧途的时候,教师可以点一下为什么行不通,然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路;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可以但繁琐的时候,教师应及时肯定,指出更优的方法,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有时学生的探究成果非常丰富,尤其是做一题多解的探究奇思秒想不断涌现,这时往往最难控制教学的时间,不过,“保底不封顶”的原则应该遵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完成,学生的创造成果要尽量多地在课内交流,课上没有充分展示的可以通过类似:“学习园地”的渠道公布。探究完毕,教师要组织学生反思回顾探究的过程,总结有过的探究思路,成功的思路和不成功的地方。

除了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任务,学生自发地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也很重要,教师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样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要高。

6、怎样巩固

光听不做、不讲、不练、不背、不经常地复习,就算听懂了也回忘记,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新知识的探究、操练和复习中都会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以加深、巩固和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

巩固和强化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加强记忆和反思。首先应利用记忆规律,无论在新知识的探究阶段,还是在巩固和强化阶段,教师都应该设法帮助学生记忆,减少遗忘。巩固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反思。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成为待学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用带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再组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综合理解,降低知识的记忆量,促进记忆。

巩固和强化的常见方法是解题,教师设计安排的题目有剃度,不过解题应不仅仅限于完成书面习题,有时也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变化的学习方法比单调的练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7、怎样结束

11.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生物这门学科在初中的老师手上需要他们彻底的发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根据新课程改革大纲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相关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

生物这门功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准确的把握好生物学的观点和生物学的规律等等一些根本的教学知识,找出生物要领的形成,明确的定义,意义和生物学概念特性等,有时方式例如,测绘等手段,让学生对这些比较笼统的概念进行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陌生感。

二、用实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非常好的把握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在这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的成长阶段,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为世界上的一切欲望充满了好奇。在这个阶段,他们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一定要抓住,因为这功能的初中老师,然后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去自动的要求学习。同样如此,作为一个实验性的生物基础的纪律,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和学习点是需要配合实验进行教学的所以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室中完成的,所以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相应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上的启发探究是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手段。作为生物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努力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陈宪章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产生疑问,才能促进思考,因此,教师要利用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将学生引入相应的问题情境中,但是要注意引入的方式应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叶的结构”时,单纯观察叶片结构示意图的过程非常枯燥,此时,教师可以设计有效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如设计这样的情境:荷叶上面有很多滚动的水珠,水为什么不会渗透到荷叶内?以此引出“叶表面角质层”,并让学生推测角质层的作用。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因素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成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毋庸置疑,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可或缺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多讲解生活中有关生物的奇闻趣事,在拉近学生情感距离的同时引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有关生物变异的知识时,老师以这样的故事内容导课:常言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都是典型的遗传现象。但我身边的一对夫妻,他们的皮肤都很白,却生了一个肤色较黑的儿子,这是咋回事儿呢……在交流与探讨中,教师博得了学生的好感,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五﹑密切理论与实践关系,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生物教师要树立“大生物课堂”观。生物教学不再限定在校园的课堂之上,田野或池塘都是学生了解生物现象、探究生命规律的最佳场所。例如,在讲解有关食物链的关系时,老师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小池塘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池塘的生物各类,思考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些学生还利用鱼钩或笊篱等工具捕获了一些小鱼虾,对于一些既熟悉又不知名字的植物进行了认真观察,并画图以便深入研究其特性。在课堂交流时,教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一个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小池塘内,既有芦苇、荷花、小鱼、小虾,也有细菌和真菌,还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与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生物学的教学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得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是一个分数的定量评价,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相关的能力。评价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标准。教师要懂得教育人才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抓住这次契机,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秋菊.《构建快乐高效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学周刊,2014(01)

[2] 宋茹英.《谈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构建》.考试周刊,2013(03)

12.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二

一、教师建立明确的导学方案, 让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化学制品, 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 就已经掌握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这都为化学的课堂学习作好了铺垫。而且高中时期是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最高峰, 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很多课本上的知识都可由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另外,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 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学习。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不肯放手, 仍然在课堂上满堂灌, 唯恐学生学不到知识, 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灌输只能导致高分低能学生的产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的头脑是一把装满燃料的火炬, 教师就是火种, 要能够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 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能有效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问题为载体, 倡导探究性学习

我们都知道, 科学探究都是以问题作为出发点的,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 问题是开启一门学科研究的钥匙, 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的源泉。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乐于探究, 勤于动脑、动手的学习习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都有所提高, 还可以养成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的好习惯。

问题学习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和起点, 让问题成为贯串学习过程的主线。例如,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1) 把实验器材进行分组, 看哪一组分出的结果更有效,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主动去做实验来得出结论。 (2) 怎样检验装置的组合是否完善?操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3) 怎样操作的效率是最高的。这样, 以问题为出发点, 学生利用实验工具根据不同的原理可以得到多种实验组合, 老师再进行适当点拨, 让学生介绍每组装置的优缺点, 最后归纳总结出最好的方法。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 教师只充当了引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既增长了知识, 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二是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自己生成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明白开放创新是课堂的永久动力, 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欲望, 使学生能集中精力,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三、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课堂应该是一个平等民主的人文场所, 教师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可亲可敬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某门课,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在传统的课堂上, 很多老师过于看重所谓的“师道尊严”, 动辄就对学生大加斥责, 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受到打击、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建立“以生为本”的平等师生关系, 提倡教育民主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 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主动性和个性, 要予以认可和引导而不是随意扼杀;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 不能立即批评或否定, 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让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在今后的学习中依然乐于开口和探索。

四、改变课堂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都是由测验结果来表现的, 这是一种不完整和不人性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才是教学评价的真正目的。高中化学的评价出发点应该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评价的结果应该起到催化学生学会学习的作用。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 评价内容应该是: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前有关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探究实验中学生的表现情况;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在课上或者课下对问题提问的主动情况;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分、家长评价等几个方面。每次评价的结果都要累计, 在期末考试之中, 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来考核。另外, 对于一些在课堂上提出的具有独创性、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这种方式, 既尊重了学生体验, 又鼓励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 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好方法。

总之, 在高中化学课的教学中, 促进学生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方法有很多, 仍然有待广大教师们的思考和讨论。

摘要:“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参与, 可以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为此, 我们需要从建立明确的导学方案, 让学生自主学习、以问题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参与化学课堂的互动学习。

上一篇:校园走廊文化下一篇:色彩的调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