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2024-09-02

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共11篇)

1.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一

周济:充分发挥院士队伍创新引领作用

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院士、同志们:

受主席团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勇挑重担、建功立业 1.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这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召开,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召,吹响了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次会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会议,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上的历史性会议,对于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业;要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要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全体院士一致认为,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衷心拥护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去。

2.充分发挥院士队伍创新引领作用

为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而奋斗,是中国工程院的“天命”,也是每个院士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使命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称号。800多位院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条战线、各个地方。全体院士将在各自岗位上,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勤奋工作、锐意创新,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化产业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引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各条战线落地实施。

工程院正在推进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目标是打造国家高端智库。全体院士将积极参加高端智库建设工作,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支持中央和政府、企业领导的科学决策,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3.为建设工程科技人才队伍作出更大贡献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力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总书记指出,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全体院士要把院士称号的精神激励作用发挥好,为我国科技界及全社会树一面旗帜,立一个标杆。

中国工程院要深入贯彻这次大会精神,深化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创造必要条件,从根本上依靠和尊重广大院士的创造精神与创新智慧,使广大院士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作用,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全国广大工程科技人员,更好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科技创新,贵在接力。青年人才是工程科技的未来,全体院士要作提携后学的领路人,善于发现青年人才,大力提携青年人才,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引航。

二、深入推进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打造国家高端智库

(一)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历史使命

总书记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希望你们发挥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善于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希望你们发挥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是我院作为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咨询性学术机构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建院以来,我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院士专家开展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产生了一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咨询成果,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初步构建起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任务体系、运行模式、资源体系和组织体系,成为党和政府可以倚重的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

2015年11月,中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中国工程院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与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是一体的,既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对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院建设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工程科技战略咨询为主攻方向,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高起点推进、高水平建设,着力建设服务决策能力强、战略咨询水平高、国内外影响力大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为促进工程科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二)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建设目标、基本思路与任务体系

1.建设目标

经过10—15年左右的发展,通过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不断提高战略咨询水平和决策支撑能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建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创新引领、国家倚重、社会信任、国际知名”的国家高端智库。

——到2020年,通过“夯实基础、完善机制、提升质量”,建成国内工程科技领域权威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 ——到2030年,通过“扩大影响、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知名工程科技思想库。2.基本思路

实施“战略咨询、服务决策、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方针,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四个“更加”,推进高端智库建设。即: ——更加注重发挥院士队伍的群体优势。——更加注重发挥广大工程科技人才的优势。——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和优势。——更加注重加强开放与国际合作。3.任务体系

以面向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战略咨询为核心,同时面向地方和企业、面向工程科技未来发展趋势、面向工程科技人才成长开展战略咨询,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协同创新、协调发展,共同构成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任务体系。(1)战略咨询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面向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各行业的战略咨询作为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核心任务。一是围绕全局性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咨询研究。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能源资源保障、海洋工程发展、国防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城镇化是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和复杂巨系统工程。由徐匡迪院士牵头组织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人的城镇化”等重要观点,为中央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又如,我院先后设立了“南海维权及资源开发”等多个重大咨询项目,向中央提出若干重要建议,为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科技决策,特别是行业领域的重大科技决策开展咨询研究,这是中国工程院最具有优势和特点的方面。

多年来,我院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制定、产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安全、环境保护、农业现代化以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为国家科技及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独立客观的咨询意见。

例如,我院与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国务院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三是围绕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决策开展应急咨询研究。近两年,在应对马航客机失联、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爆发、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等事件中,我们快速组织咨询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四是接受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委托,对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计划的立项、进展情况及实施效果等进行第三方评估。例如,2015年,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完成“三峡工程建设第三方独立评估”,为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科技服务 一是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战略咨询。例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项目倡导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战略创新,推动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课题组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实施青海三江源生态补偿的建议,对西部大开发具有战略意义,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是针对地方特色行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战略咨询,推动地方行业产业实现科学发展。遵循“量力而行,稳步发展,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组织开展“院士行”活动,开展科技服务。

三是针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组织开展战略咨询,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建设,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服务。(3)学术引领

一是把握工程科技发展趋势,超前谋划部署。我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开展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持续研究未来20年工程科技发展的战略问题,引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方向。

二是构建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在“1-2-7”学术会议体系架构下,每年召开10场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2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70场学部级学术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更加重视以学术活动为平台,以点带面,树立标杆,统筹工作,整合资源,产生聚合效应。

三是加强学术出版工作,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平台。创办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工程》),推进九个学部系列分刊,全面改版《中国工程科学》,形成“1+9+1”学术期刊群。汇聚各方力量,依靠全院办刊,着力提高质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院院刊。

(4)人才培养

一是针对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究。继续联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大力推动高校与研究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专项试点工作。

二是鼓励和提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正式成立了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光华奖已经成为我国工程科技界的重要奖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反响。

三是成功申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工程教育中心。该中心也是我院第二个UNESCO二类中心,中心将以创新驱动和产学合作为主线,围绕全球工程教育质量提高与促进公平的核心使命,致力于建成为与全球开展工程教育合作交流的综合性、高水平、国际化的工程教育学术机构。

(三)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组织体系与支撑服务体系 1.组织体系

中国工程院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组织体系由决策机构、工作机构、研究支撑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组成。

决策机构。包括院士大会、主席团会议和院常务会,负责建设和运行中不同层面重大问题的决策,重大事项均及时提交会议研究讨论。

工作机构。以九个学部为工作主体,发挥咨询工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委员会、学术与出版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学部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的领导和组织实施作用,动员和组织院士积极参与战略咨询工作。研究支撑机构。包括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及各战略研究联盟。

信息服务机构。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是工程院战略咨询信息化的重要服务机构。2.支撑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强核心、大协作、开放式”战略咨询队伍体系建设。建设以院士为核心的战略咨询领军队伍;建立以专家为骨干的咨询研究队伍;建立专业化战略咨询支撑研究团队。二是加强组织与管理建设。加快建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作为我院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主要支撑机构,协助咨询工作委员会做好全院咨询项目的研究、管理、经费监管和联系服务等工作。稳步加强与国内工程科技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协作,推进战略研究联盟建设。

目前已联合共建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航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工程科技战略研究中心(上海)、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6个战略联盟,作为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快推进战略咨询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CKCEST)和UNESCO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建设。汇聚打通我国工程科技领域海量数据,构建工程科技领域各个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服务于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战略咨询研究,为广大院士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及专业化知识服务。

进一步汇聚世界工程科技数据资源,提升大数据环境下我国工程科技领域知识组织、数据关联应用、知识分析与发现等核心技术能力,提高我国工程科技软实力。CKCEST和IKCEST平台都已正式上线运行,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CKCEST开发了“双创”服务平台,已正式开通运行。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与国外主要工程院及国际智库联合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代表我国工程科技界积极参与和拓展国际工程科技学术交流;会同美、英两国工程院举办重大工程挑战峰会等各类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论坛。

三、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院士队伍创新引领作用 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成就贡献大、学风优良、品德高尚,在科技界和全社会享有崇高威望的院士队伍,是党和人民的期待,更是全体院士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

多年来,广大院士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卓越的表率作用,为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树立了杰出榜样,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广泛赞誉。两年来,我院100余位院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学技术奖励。1.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做好院士增选

院士增选是院士队伍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在总结历次增选工作经验、客观分析院士队伍现状和工程科技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强化责任、履行职责,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严肃纪律、端正风气”的要求,努力把符合院士标准和条件的工程科技人才尽可能的选进院士队伍,尤其注重选拔提携工程科技一线和优秀中青年人才,保持工程院的朝气和活力,保持院士队伍健康可持续发展。2.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弘扬科学精神

我院始终秉承“院士自律、完善制度、弘扬楷模、社会监督”的方针,高度重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力宣传院士们的先进事迹,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院士科学道德行为规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有效维护了工程院和院士群体的良好声誉。

出版院士传记和院士文集,组织院士参加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系列活动,创办了“青少年走进工程院”系列活动。广大院士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维护科学道德尊严,强化院士称号的精神激励作用。

3.加强院士服务工作,建设院士之家

我院加强了对各地院士中心的支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创建地方院士服务联络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体院士的服务网络。进一步做好院士医疗健康服务,我院已在28个省市区与131家医院建立了院士就医绿色通道,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院士医疗保障网络,组织医疗保健讲座、体检和咨询活动。

高度重视资深院士服务工作,积极支持两院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开展咨询、学术、科普等活动。我们将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协调争取多方资源,把工程院真正建设成为“院士之家”。

各位院士,我们要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二

1.农业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有一定成效。一批农业科研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仍然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低,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网破人散, 农业科技进步仍然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农业科研体制不合理。现行的市、县 (市、区) 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各政府部门, 专业设置不合理,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存在“四多、四少”, 即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 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 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 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少。二是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和推广分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 二者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交流的机制, 间接交流也不畅通, 这种农业科研与推广的不衔接,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农民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当前务农的劳力大都是“386199”部队 (即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的农业生产队伍) , 缺乏获得和承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和能力, 致使技术成果推广速度大大降低。三是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 人才流失严重, 后继乏人。近年来, 市一级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工资比其他财政供养单位平均每人每年收入普遍要低, 有的科研所甚至每月工资不能足额到位。县 (市、区) 一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差额拨款, 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无保障, 导致人才流失、科技队伍不稳, 农业科技人员青黄不接。四是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质趋于弱化。近年各地进行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县 (市、区) 撤销了乡镇农技站的事业编制, 实施“以事养人”, 农技人员全部买断身份, 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成为自由职业者。在一些乡镇, 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行招标合同管理, 忽略了农业科技服务的公益性质的一面。这种合同管理的结果是, 农技工作少、收入少或没有收入时, 农技人员挥之即去, 纷纷自谋生路、各奔东西。但当遇到紧急情况, 如发生大面积虫灾、急需人手时, 却不能招之即来。引进品种评价、测土施肥、生态农业、结构调整、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护、因时因地的实地指导、各种新技术的推广等公益性工作因无人干而被耽搁。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由于无机构、无人员编制, 既不能引进高校毕业生, 又不具备后续人才培养的空间, 长此下去, 将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后继乏人的情况更为严重。

2.科技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取得了重大成就。科技进步正在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标志。首先, 农业科技进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大幅度增加投入, 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 成效显著,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九五”的37%提高到“十五”的48%。“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 集成创新了一批粮食丰产重大关键技术, 至2006年累计增加粮食2043万吨。其次, 农业科技和农村民生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十五”以来, 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生物技术在超级杂交水稻、小麦细胞工程、家蚕功能基因组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面向农村民生需求,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科技开发, 在村镇规划、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资源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技术基础。近年来, 农村科技创新效率大幅度提高, 市场机制在科技推广服务中作用更趋明显, 多元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较快。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农技110、农村科技合作社等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机制不断涌现、发展并壮大, 引导了一大批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

3.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思路探讨

3.1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良种工程等粮食专项工程,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推广普及, 从源头上改善品质, 大力推进粮食优质品种, 达到稳产增产, 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充分开发和利用现代农业关键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立体种植、地膜覆盖、大棚种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种子包衣、良种脱毒和微灌、滴灌等一批新技术、新成果, 加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步伐。三是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园区) , 加速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带动。

3.2引导科技植入农村经济, 大力培育农村新兴产业

一是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科技开发, 培育一批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 发展新型生态化种植和养殖模式, 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 提高对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种、养殖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建立“饲料与环境资源—清洁化生产—畜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模式, 减少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 建设新农村生态家园, 实现清洁化、资源化生产。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工作, 跟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 鼓励现有的农业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 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转化, 开发更多品牌产品, 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深入实施富民科技工程, 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 培育农村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 促进农村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的优化。

3.3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优化农村科技发展环境

一是继续开展好“科技下乡”、“科技活动月”活动, 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科技夜校模式等为重点, 推广一批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 把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一线, 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人员和农民、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二是继续开展好农业科技服务“110”等服务模式, 唱响农业科技服务“110”品牌, 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 促进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信息联盟和信息共享服务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 推动科技进村入户, 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为科技创新营造起良好环境。

3.4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 优化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在国家“百万农民星火科技培训行动”, 充分利用县、镇、村培训基地, 构建完善的农村和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体系,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增强农民科学观念。大力开展各类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发展一批农村科普试验、示范基地, 培养出一批农村发展急需的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青年科技带头人。

3.5加强农村科技利用和开发, 引领现代农村农业大发展

积极推广以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利用为重点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技术, 以节水节地节能等为重点的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以绿色节能建材、特色化民居、住宅开发建设标准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设技术。在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科技的利用, 把安全、环保、低耗等作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技术, 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恩才, 李淑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探讨[J].农业经济, 2005, (5) .

[2]赵惠芳, 徐晟.促进高校技术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 2005, (2) .

[3]腾朝阳.拯救农技推广[J].半月谈, 2004, (5) .

[4]高启杰.对农业推广投资现状及制度改革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

3.农信如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篇三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队伍活力生态,增强战斗力。一是领导班子以身作则,营造“行风正气、勤奋担责、进取向上”的团队工作氛围,按照“褒奖勤奋实干者、处罚违纪涣散者”管理导向,树立员工信心,千方百计调动员工工作激情。二是通过明察暗访、定期不定期检查、走访客户等方式,了解查处慵懒不作为、推诿不担当的管理人员和员工,狠抓工作作风和纪律。三是因才施用,引导分流机关臃肿人员,加强了基层一线营销和管理力量,仅2014年上半年,就动员了5名总行部室员工到乡镇支行担任行长、副行长、主办,动员了7名(2名中干)总行机关员工到前台营销部门。四是从领导做起,在加班加点工作的同时,对总行布置的工作亲自追踪督导,层层开展执行力落实追责。五是总行强化对中层干部的履职考核。2014年以来,古蔺农商行共撤换中干(含副职)5名、分理处主任5名,竞聘中干及中干副职17名、分理处主任3名。六是为让员工感受古蔺农商银行是一个能奔事业的公正平台,凡是干部选拔和员工进城区工作,一律通过公平公开竞聘或考试择优获准。七是按业绩拉开员工绩效薪酬分配,体现奖勤罚懒。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团队行为习惯。一是提炼确立价值体系。经过员工讨论,对公司目标、宗旨责任、职业精神,市场与客户管理,员工、管理等方面系统提炼了具有古蔺农商行特色的价值体系及市场定位共27条,要全行员工耳熟能详共同遵守。二是开展“金点子”谏言活动。三是开展年度“出彩农商人物(团队)”评选活动,以“管理达人”“管贷高手”等褒奖一个员工或一个团队,激发员工对古蔺农商行的热爱、责任、担当、奉献。四是开展读书写作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农商行氛围,凝聚正能量。五是创办具有古蔺农商银行特色的内部季刊杂志《蔺州农情》,向社会展示古蔺农商银行在县域中最具影响力的银行形象。六是开设道德讲堂,开展对员工的普法教育、警示教育。将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企业文化、风险控制理念意识结合起来,提高了干部员工的法纪意识,道德意识,自警、自控、自律能力。七是遵照办事处要求,营造农信大家庭亲情文化,开展“农家一日”“共进晚餐”“员工关爱”等活动。八是挖掘本行敬业奉献的楷模罗娇、兢兢业业的管贷高手王方、董武,进行宣讲学习,现身教育员工,在全市农信引起强烈反响。

——创新试点“卡贷通”,培植信贷业务增长点。2015年初,省联社泸州办事处规划古蔺农商行进行“卡贷通”试点后,立即制定方案、培训、建立制度、选定城郊支行为试点体验网点,广泛开展宣传。城郊支行试点成功后,“卡贷通”业务于3月中旬在全行贷款网点全面推开。“卡贷通”一经推出,即成为古蔺县农户和城镇居民、工薪人员喜爱的贷款产品。截止到2015年末, 古蔺农商行各项贷款余额18.58万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114700万元,占比为61.74%,办理“卡贷通”业务14497笔,授信总金额50803万元,贷款余额42577万元,“卡贷通”业务笔数和余额在古蔺农商行小额信用贷款中分别占37.86%、38.35%。

——创新渠道建设,着力改善竞争环境。一是新设酒街支行并成功打造成全功能网点。二是将新设新体育中心网点(搬迁城郊支行)和双沙支行打造成精品网点。三是已对箭竹、永乐支行网点成功改造成了标准的乡镇基础网点。四是2014年投放自助银行64台,今年又投放了自助银行32台,累计达到97台,乡镇覆盖率达100%,其中离行式自助银行14处(城区13处),已累计安装EPOS机335台。五是对大寨、马嘶、黄荆、白泥分理处实行定时定点服务,强化了弹性工作,深入村组开展金融服务。六是设立天成名都 “1+N”社区银行(正在装修中)。七是建立村级群众综合服务工作站,代办政府社保等业务。

——创新流程与技术,促进新产品营销。近年随同全省农信开展了流程银行建设工作,更新了观念,优化了流程,加强风险管控,实现了人力资源向前台营销的倾斜,“主动营销”“走出营销”收到较好效果。2014年成立微贷部、小贷部,复制推广小微贷款业务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行公务卡、手机银行;已启动实施拟开办资金、债券业务;在每个基层网点设置电子银行兼职岗人员1名,并定期组织培训及考试,负责本网点的电子银行业务指导、宣传解释、问题收集上报、对内部员工及客户的培训、维护自助银行、EPOS机等工作。

——打包清收处置,创新不良贷款降控举措。2015年年初,古蔺农商行表外贷款资产达6000多万元,为杜绝员工“一核了之”思想,盘活表外资产,去年3月制定实行了《表外信贷资产打包招标清收处置工作方案》,向全行员工公开进行招标清收,期限3年,按年考核兑现;边催收,边清理,边追责,创新了表外贷款清收方式。经过以上措施创新,古蔺农商行不良贷款清收取得较好成效。2015年收回表外核销和置换贷款342.08万元,完成省联社下达任务的168.51%。

开创创新驱动工作新局面

——增强对创新驱动工作的认识,主动适应信贷服务。古蔺农商行的创新驱动工作总体上要在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识县情、知农情、强使命,结合实际根据山区县、农业县、国定贫困县特征,在信贷工作上做好“三个融入”的工作,即融入当地党政工作目标中,融入农民、农业、农村的经济活动中,融入扶贫攻坚的重心工作中,切实做好创新驱动。伴随农业产业级次的不断提升和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精准扶贫的强力推进,涉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将成为三农发展的主导力量。要根据农村生产、经济的变化,不断创新及运用适用的服务方式与产品。

——实施体验鞭策,以文化建设创新推动队伍建设。一是对目前在机关(营业部)工作,没有或较短在乡镇网点工作过的员工,分别轮换到乡镇网点体验客户经理工作。二是对工作态度较差、慵懒散习气不改、长期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分别轮换到总行指定的网点或部门的有关岗位体验学习。三是将门柜服务技巧和态度需要改进的员工轮换到总行指定的网点柜面体验学习。

nlc202309091051

——探索实行行员等级薪酬管理,增强企业活力。一是按业务条线对全部员工专业技术进行考试、测评、定性与定量工作、工作技能要求度、业绩考核,评定行员等级,行员等级实行两年一次的动态调整,实施员工晋级和职务晋升并行管理模式。二是根据业务规划全面梳理和确定各部门、各网点的人员编制以及与绩效相匹配薪酬额度,实行履职打分考核工资+绩效考核薪酬的收入分配方式。三是打通多个提高员工正常收入的渠道,对不同等级员工享受不同等级薪酬,使员工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实现等级晋升来提升自身待遇,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职务提升增加薪酬的现象。

——自主开办公务卡发行业务。古蔺农商行已于2015年12月上旬向泸州银监分局申报在省联社“兴川公务卡”统一品牌下自主开办公务卡发卡业务,计划审批通过后立即发行,积极争夺高端客户。

——成立资产负债管理办公室。一是合理配置资产负债,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产品推广等进行测算,计量贷款、存款产品的成本权重,效益贡献度,并进行定价管理。二是对资产与负债进行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即对账户计算出资金转移价格,使每一笔资产端业务有成本,每一笔负债端业务有收入,使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具备内部资金成本属性。为产品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对资产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和科学管理,优化经济资本在机构、部门、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的计量和配置,实现资产与负债总量和结构的合理平衡,提升资本利用率。

——增强村组、社区的金融服务营销能力。古蔺农商行将进一步完善升级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功能,使之成为集社保、医保、商保、购物、存取款、反洗钱、反假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进行金融联络员与助农取款综合服务点机主的整合,培植金融联络员信誉与营销技能,将金融联络员培育成一线营销人员,把助农取款综合服务点打造成为古蔺农商行村社金融服务的前哨。此项工作已制定出方案,准备于2016年3月开始执行。

——创新推出扶贫贷款业务。通过政府、财政、扶贫移民局等协商,古蔺县政府设立“扶贫风险保证基金”。目前,县政府已出台“免担保、免抵押、财政扶贫贴息、风险共担抵补”《小额扶贫贷款和贫困户住房贷款发放办法》,2016年春季启动由古蔺农商银行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和“贫困户住房贷款”,并将陆续出台“产业扶贫贷款”等业务。扶贫贷款的创新工作正在与县政府、扶贫办、财政局等进行紧张对接,业务即将启动。

——创新推出“至爱宝贝”银行卡产品。在新生婴儿出生时,农商银行赠送精美纪念礼品一份(奶粉、尿不湿)。由新生婴儿的父(母)持本人的有效身份证、有效户口簿到古蔺农商银行为新生婴儿办理“未来之星”银行卡,农商银行将100元的慰问费存入银行卡,同时为新生婴儿的父(母)办理“卡贷通”、手机银行等金融业务。

4.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四

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

中共科学技术部党组

关于加快科技改革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意见(2012年2月10日)

201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做好“十二五”科技工作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全面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加快科技改革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正在深度调整,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引领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科技创新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的要求十分迫切,全社会对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期待。我国已成为科技大国,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总体科技水平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体制机制还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创新发展、跨越发展、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切实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1.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充分发挥重大专项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重大专项实施,加速专项成果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突出战略任务的系统性和集成性,重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战略性产品,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完善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机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政府协调指导,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建立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重视绩效管理,加强监督评估和资金使用监管。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充实重大专项。

2.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融合,着力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组织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和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围绕创新链跨领域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专项,加快形成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整体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发挥核心载体作用,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选择技术路线。切实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孵化高成长初创企业的独特优势,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优秀管理团队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技术和人才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3.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和全民科技行动,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应用。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

4.大力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注重研究基地、创新团队建设和青年科学家培养,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要加强对跨学科、跨领域联合攻关的支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科学发现能力。

深入开展战略高技术发展前瞻性研究,准确研判世界高技术发展方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高技术研究项目,提高前沿技术突破能力,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

5.着力促进科技惠及民生。围绕关系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问题,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村镇建设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培育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推进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实施创新医疗器械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行动。深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加强社会管理领域信息化技术研发,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

6.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强“一城两区百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涉农创新基地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7.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面向需求、系统推进、促进融合、加强创新的思路,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创新对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支撑能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丰富文化科技产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三、抓紧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8.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完善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面向行业、区域和企业创新发展,整合各类优质创新资源,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综合运用政策、计划、基地、人才等措施,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积极性,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加大企业参与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决策咨询的力度,产业目标明确的科技项目要由企业牵头承担。引导企业开展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工作,加强评估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扩大试点范围。

9.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坚持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方向,增强持续创新和行业服务能力,依托转制院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深化社会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以增强科技创新和公益服务能力为目标,强化功能定位,优化改革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科研机构设置管理办法,建立综合绩效评价制度,推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各类新型科研机构发展。

10.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部省会商机制作用,集成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工作重大问题会商机制,加强与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的工作会商,加强工作沟通和协调。切实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伙伴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部际合作,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与相关行业计划的有效衔接,集成资源推动行业和领域科技进步。加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共建研发基地的支持力度,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市场、创业投资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各方面协同配合,推动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

11.深化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跨计划配置资源,促进各类科技计划的有机衔接。完善科技需求征集和项目形成机制,加快建设项目储备库。建设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行网络申报和视频评审,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实施项目专员制,加强项目中期评估、验收和档案管理,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开展科技项目标准化评价试点。加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落实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和绩效支出政策,完善预算评估和调整程序,探索建立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12.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分类指导、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优化评价办法,简化评价程序,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促进各类科研活动主体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引导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体系,着力提高奖励质量,适当精简奖励数量,根据奖项特点改进评审标准和评审办法,加大对优秀青年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的奖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强化质量和品牌导向。

13.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结合的新机制。创新投入方式,优化投入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合作,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发挥科技专家在银行信贷评审中的独特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科技保险,积极支持地方发展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四、大力加强科技发展的能力和环境建设

14.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坚持以用为本和需求导向,把实施科技规划纲要与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机结合,注重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加快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促进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不断涌现,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后续支持和跟踪服务。深入落实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遵循科技人才成长规律,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科技人员在服务国家目标中实现个人价值。

15.加强科技条件建设和开放共享。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综合实验服务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要围绕国家、区域科技和产业重大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不断增强支撑服务能力。加强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推进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和应用示范。促进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技资源汇交,加强平台运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以开放服务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16.增强基层科技发展和服务能力。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统筹中央和地方科技资源,合力推动基层科技发展。国家相关科技计划要加大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倾斜支持,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及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要聚焦地方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基层转移转化。加强科技援疆援藏工作,加大科技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依靠科技加快发展。发挥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基层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加强科技管理干部和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素质能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能,增强科技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

17.扩大对外科技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水平上推进自主创新。以全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全球重大科技问题的合作研究,加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提高国际影响力。研究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在华外资研发机构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与相关科技计划的有机结合,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布局,提升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18.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落实力度,建立重点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和发布机制。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中关村、东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总结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科技人员创业等政策,逐步加大政策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对外转让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推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制定工作。

19.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营造学术民主、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和科学伦理教育,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查办机制。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办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示范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加大科技宣传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高科技舆论引导能力,充分运用各类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唱响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旋律,为科技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加强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20.认真做好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工作。党的十八大将于今年下半年召开,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做好迎接大会召开的各项工作,把学习贯彻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总结十七大以来科技工作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喜迎十八大的浓厚氛围。大会召开后,要迅速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十八大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1.立足本职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中心任务创先进、立足本职岗位争优秀,努力创造一流业绩。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积极构建创先争优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完善学习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加强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切实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工会、青年、妇女等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22.建设高素质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大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完善重大专题调研制度,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德为先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复合型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化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和职业化科技驻外干部队伍建设。

23.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完成《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各项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高度重视信访举报工作,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扎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5.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五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伟大工程中,县以上各级政府会在政策、项目建设、资金上予以帮扶,也可发挥协调指导的积极作用。而乡镇政府本级财力拮据,无力支持农村,政策上又没有决定权,从而导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为此,乡镇政府至少可从四个方面力求创新。

一、努力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政

策信息的宣传渠道主要是电视传播、书报传播、会议传播。农民因其自身条件的局限,通过书报主动学习政策、寻求致富信息的人较少,电视传播又缺少系统性,从其它先进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可能性也很少。而乡镇政府组成人员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又有一定的时间系统研读政策文件,向上获取的信息量也大,加之乡镇政府面对的就是农民,完全能在向农民宣传政策信息、搞好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做出成绩,从而赢得农民的认可。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组织指导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编制建设规划可以防止建设杂乱无章,机械模仿,浪费人力物力。乡镇政府直接领导农村,对地域历史、现状和特点十分清楚,对上面政策也十分熟悉,乡镇政府应按因地制宜、突出特点、整体推进、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指导各村及早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努力发挥桥梁作用。乡镇政府向上联系的是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部门,向下面对的是群众。为此,乡镇政府可以从以下做起:一是将各级政府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向及时整体向下传输,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向上申报、储备一批能切实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并努力协助村组做好争跑工作;二是深入村组、农户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分析掌握农村建设中的经验,政策运行、生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农民的意见建议并迅速向上级反映,以便调整决策,破除障碍,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6.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六

一、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竞赛概况

在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重视下,学院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失望,在各种科技创新竞赛中屡次获得较好名次,给学校带来了极为积极的影响。,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河南科技大学举行。此次大赛设置了跟随、购物、通用服务机器人等比赛项目,来自全国19所高校的89支队伍带来了各类服务机器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对这样具有竞技性的国家级比赛非常重视,忙碌于赛前校内的比赛,选拔优秀选手参赛,并选派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在激烈的竞赛中,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组队获得了智能家居项目的一等奖。这一结果不仅激励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其他学生,同时弘扬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良好校风与实力,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的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科技创新竞赛对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竞赛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其学习目标的明确。在进入高校之前,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将其唯一的目标锁定在考上大学,而关于进入高校真正要做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来说,都会对学习目的产生迷茫。从当前大学生活、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都将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大学生活学习的重点,导致很多时间被浪费。而在高校的必要学习上却存在着基础知识不够稳定,在学习终极目标等问题的认知上存在偏差等现状,使整个高校学风都陷入比较模糊的学习氛围中。而通过对科技创新竞赛的参加,学生则可通过亲身体验来完成一项项任务,在这一过程获得充足的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清醒地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随之推动整个高校学风的清朗。

2、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组织纪律性具有强化作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在高校的学风中,学习纪律是其学风优良与否的直接体现和有力保证。科技创新竞赛对参与者的`要求较高,参与主体除了要在态度上科学严谨外,还要在逻辑性上具备少有的缜密性,并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些诸多的要求也决定了科技创新竞赛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功能。在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竞赛中,进行时间均在在第一课堂之外,使部分学生上完课无事可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帮助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问题实现较好地充实。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科技创新学习活动所占比例上,据对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统计而言,与未参加或第一次参加竞赛学生相比,参加多次竞赛的学生明显提升幅度更高。且大部分科技竞赛都是团队进行,在团队共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能够被进一步增强,能够有效促进“比、学赶、帮、超”良好学风的形成。

3、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大部分都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使然,其他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同样会被调动起科技创新兴趣。而学生只有感兴趣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以看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道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多人都是空白的,一知半解的还有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问题。不过,调查发现当时的很多学生都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有较好的期望。但真正进入大学后,因课程的放松及人价值观和社会客观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开始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高中时期的刻苦钻研不复存在。而通过形式新颖的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则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中感受到时代和未来的步伐,通过钻研而得出的他人所未企及的喜悦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创新和团结的氛围十分浓烈,这些都会由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进而感染更多人,有利于校园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

4、科技创新竞赛对学生的自控能力有一定约束力,有利于上课出勤率的提升。当前高校现状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究其根源还在于部分学生学习自控能力的减弱,导致其不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且不能按要求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考试中作弊现象屡屡发生。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学生出勤率是其重要体现,对学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上课出勤率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学生上课出勤率的高低,对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有直接反映。而通过对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参加,学生则在竞赛规则和要求中必须对前期准备积极进行,并需要认真实施中后期各种需要。对各个环节能否达到科技创新的预期效果进行仔细的总结。在此影响下,学生逃课的几率将大大下降,将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项目中,从而促进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

7.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会议用这么大篇幅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经济新常态, 是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 必须要统一大家的认识, 转变观念。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 才能适应新常态。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 才能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认为。

“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社会各界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这次会议对新常态进行深入分析, 就是要统一大家的认识。”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也这么认为, “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庞大, 维持中高速增长能保证就业, 因此调控空间比较大。我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 这正是结构调整, 提质增效的好时机。”

“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 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 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 “目前, 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总的来看,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 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 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 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孙立坚对此非常认同。

亮点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 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2015年, 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一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将是连续第五年实施。虽然政策名称不变, 但在经济新常态下, 实际内容和实施的重点将会有所变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 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就是这对“老搭档”的新内涵。

高培勇认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主基调是扩张性的, 财政赤字将有所增加, 在这方面我们具备较大的空间。按2015年经济增长7%来计算, 赤字率不超过3%, 2015年赤字空间在1.9万亿左右。2014年财政赤字安排是1.35万亿元, 因此2015年的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

“不过, 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正明显递减。”高培勇强调, 2015年无论是加大投资还是推进结构调整, 都应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上。

孙立坚也认为, 在财政支出方面, 应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通过民生改善提振消费。同时, 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 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 影子银行、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领域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去杠杆、防风险是一项中长期任务。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平衡好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控制风险之间的关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所谓松紧适度, 就是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保持灵活性, 该紧的时候适度收紧, 经济运行面临困难和挑战时, 可以在稳健的基调下适度向松的方向微调。”

高培勇表示, 目前就业相对良好, 物价基本稳定。货币政策实施的重点, 可以更多地放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环境以及防范金融风险和重大改革推进上。

亮点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 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是市场要活, 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创新要实, 推动全面创新, 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政策要宽, 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这个目标与新常态定位是一致的, 要完成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要有以创新、技术、质量为内涵的新增长点来代替过去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 “这种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要通过制度改革放松管制, 拓展市场空间, 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同时还要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在一些核心技术和核心产业领域实施赶超战略。”

“随着我国技术发展从‘跟跑’到‘领跑’, 靠政府来挖掘和培育新兴产业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孙立坚认为, “在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的过程中, 要确保政府‘不越位’,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不过, 政府也得‘不缺位’, 必须要加快转变职能, 在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 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上更有作为。”

“‘培育新增长点’不仅是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 也是我国全面摆脱‘三期叠加’风险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将它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政策的核心, 可以使2015年经济工作定位更明确。”刘元春表示。

亮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要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 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不仅可以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 而且可以减少能源资源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成本, 也可以减少人员大量流动带来的社会成本。”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 可以缩小北京、天津与河北周边地区发展的差距, 并实现不同地区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将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 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 对化解我国过剩产能也有积极意义。此外, 还可以使我国西部地区变身为开放前沿, 非常有利于发展。”

侯云春认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是我国培育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大手笔、大举措, 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支撑。成功实施这三大战略, 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站上新高度, 获得新动力, 拓展新空间, 形成新格局,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并主导的新的国际合作框架, 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国际区域合作。同时, 国际区域合作要依托国内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 向东面向海洋, 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 向西通过亚欧大陆桥与中亚、欧洲相连接, 通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南亚和印度洋相连接, 有利于统筹东中西部, 通过国内区域合作, 推动国际区域合作, 建成跨越亚欧, 连接三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肖金成表示。

亮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要敢于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 敢于过深水区,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在全球经济陷入后金融危机的低迷之际, 利用结构性改革走出困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谁能够在未来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取得先机取决于各国结构性改革是否彻底、是否更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刘元春说。

“当前, 我国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 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尤其是在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要推出具体有力的改革举措, 并加强政策落实。”郑新立认为。

“要尽可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 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决策权。在投资方面, 要尽快推进负面清单措施, ‘法无禁止皆可为’。此外, 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PPP) ,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给予民营企业在一些公共服务行业的特许经营权, 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提供一些公共服务。这对打破行业垄断、稳定经济增长、提高增长效益、保障民生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郑新立说。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放开民营银行准入, 意义也十分重大。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拓宽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渠道;同时放开民营银行的准入、打破银行业垄断, 可以显著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完善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 放开民营银行准入, 已经具备了条件。”郑新立说。

“打破传统利益结构, 重构发展的激励体系, 全面纠正我们在建设市场经济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扭曲, 这次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很大。”刘元春说。

亮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更加积极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平衡、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 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14年以来,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一系列自贸区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在构建。

“从内需和外需平衡方面看, 时下内需比较疲弱, 导致进口增速放缓。”连平说。

在进口和出口平衡方面, 当前我国经常项下的顺差占GDP的比重已回落至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4%以下。“数量上的平衡是一个结果, 新常态下我们更要追求进出口质量。出口方面, 我们要继续维持出口大国的地位, 加速出口结构转型升级, 从低端劳动力制造, 向质量、技术、品牌升级, 再创国际竞争新优势。进口方面, 要进口更多的先进技术设备, 促进国内经济转型, 进口更多优质商品, 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说。

在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方面, “过去利用外资, 主要着眼于保就业和增强出口竞争力。新常态下, 吸引外资为的是外商带来的技术、管理、品牌、渠道、研发和服务等‘生产要素包’。我们对外投资, 早期是为了出口, 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为获得技术、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隆国强说。

连平认为:“如今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明年我国可能成为直接投资净输出国。随着QFII、RQFII、QDII的额度不断增加以及沪港通的实施, 证券投资项下也将逐步呈现双向流动的格局。”

8.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八

省委、市委书记王文涛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鲁豫,市人大会主任徐长玉,市政协主席殷鲁谦,市委副书记雷杰和市委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传达学习了省委学习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专题会议精神。部分与会同志汇报了学习体会,进行了交流发言。

王文涛指出,省委专门就学习贯彻习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召开专题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对于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姜异康书记在专题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对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工作落实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透彻的阐释阐发、作出了具体详细的安排部署,为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习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在前段工作基础上,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专题会议要求,不断把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引向深入。要突出抓好学习培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与学习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加深理解。要突出抓好基层宣讲,努力使习重要讲话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王文涛强调,要紧密结合济南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贯彻关于重温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重要批示,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领导艺术,进一步做好结合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得到贯彻落实。要围绕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解决好新常态下“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更好把握发展规律性,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带头深学笃用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着力”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确保把“五大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要突出抓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点任务,坚持以“去”为先、“来”“补”并重。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能力建设,抓精神提振,抓作风转变,有效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强势开局。要坚定不移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坚定不移抓好重点项目,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定不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王文涛要求,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咬住发展不放松。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核心是坚持创新,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充分认识和认真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现经济结构的新跃升。要大力实施开放战略,不仅要思想开放、观念开放,还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开放,吹响开放发展号角。

随后,会议听取了市人大会、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与会同志发了言。

会议认为,过去的一年,市人大会党组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的一年,市人大会党组要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行使好各项职权,进一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认真做好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市政府党组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工作基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市政府党组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要求,认真研究和深刻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创造性地做好“四个中心”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市政协党组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动政协事业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今年工作中,市政协党组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发挥特点优势,更加主动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市法院党组认真落实司法改革措施,突出民生权益保护,依法审理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案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新的一年,市法院党组要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公正司法、服务大局水平,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上取得新的成绩。市检察院党组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深化各项检察改革任务,持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今年,市检察院党组要全面加强审判执行和自身建设,突出查办好大案要案,同时要落实好市委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要求,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在服务保障发展、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好检察职能作用。

王文涛指出,今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会听取了全国人大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省委会听取了省人大会、省政府、省政协、省法院、省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今天,市委会听取市人大会等5个党组的工作汇报,是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市委加强对全市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从政治上把握正确方向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具体体现,必须坚持不懈把这项制度贯彻好、落实好。

王文涛强调,要守纪律讲规矩,把牢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坚决严守政治纪律,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要抓落实聚合力,善履责、敢作为、凝共识,围绕全市大局履职尽责。要作表率立标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抓好党组自身建设,抓好机关和系统党的建设,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抓好作风建设。市委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领导,大力支持市人大会、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党组更好地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共同为“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王文涛强调,要以坚决态度落实中央要求,确保换届风清气正。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换届纪律知晓度,让大家入脑入心。要严格遵守纪律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建立快速处理机制,严肃查处违反换届纪律行为,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要探索创新有利于全面了解和发掘培养好干部的体制机制。

9.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篇九

总书记强调,“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典型,及时起示范推动作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

榜样要来自基层群众。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需要树立群众的榜样,通过榜样力量的引领,助推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群众熟悉的形象,更容易获得认同和产生共鸣。开展教育活动中,就要从身边的人入手,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基层的典型。树立一个好榜样,不仅能使某个人某个群体的人格得到升华,还能带动其所在的区域、所处的群体走向先进。因此,我们在树立榜样、树立典型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基层,考虑到与大众的需求层次相配合,教育群众而不是远离群众。不能让一个标杆树起来,很多群众吓回去,否则事业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同时,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访时,要把群众当做学习的好榜样。人民群众勤劳持家、热情善良、平易近人、勤俭节约、语言朴实、热爱生活、和睦相处等各个方面都是领导干部借鉴、学习的活镜子和好榜样。

榜样要引领时代发展。榜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角色,引领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榜样生活、工作于普通群众之中,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与老百姓朝夕相处,其优秀的品格和模范的言行对老百姓起着示范、导向作用,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去学习和仿效,从而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要提高榜样示范的吸引力,就要为榜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正气,形成一种人人尊重榜样、学习榜样、争当榜样、超越榜样的良好社会风气,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各行各业得到认同和践行。当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能够为榜样成长和榜样示范树起排忧解难的“屏障”时,榜样的力量就会成为社会的正能量,引领时代向前发展。

领导要模范学习榜样。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不但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榜样,而且领导干部更要学习榜样。党的工作要做到让人民满意,党员干部要以自己的表率影响群众、带动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我们党才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而行。领导干部必须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才能引领着榜样力量的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个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带头作用,也可能成为下属行事办事的“风向标”,当领导的就要做“风清气正之官”,不做“堕落腐化之人”。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模范学习榜样,让榜样发挥出积极引导作用。同时,领导干部必须摆正位置,端正心态,淡泊名利,不能讲排场比阔气,要看淡权力、地位和利益,抵得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惟有“心静自然凉”才能真正的树立起好榜样。只有规范自身行为,远离堕落腐化的温床,才能挽回信任危机,才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拥护。

榜样精神引领前进。榜样就像茫茫草原上的领头羊,只要它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跟在后面的羊群都能找到仙境般的彼岸风景。榜样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甘霖,往往能收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果。榜样就像一个标杆,明确地把模范作用具体地落实到我们学习工作里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的前进有了生动的比照。见贤思齐,我们学习菊美多吉,就是要联系实际,立足本职岗位见诸行动。树立菊美多吉一心为民、誓死为民的信仰,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联系的宗旨意识,常怀朴实无华、爱民如父的火热情怀,争做菊美多吉式的干部。

10.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驱动,新兴产业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目的

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理解经济政策思路转变的关键词。

1.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相对应的关系,以前一说到经济增长,往往是投资、消费、出口,侧重于需求侧,扩大内需,刺激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换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优化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要素,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1,2,3]。

1.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经历着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这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的时候。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波动下行以来,虽然一直在实行扩大内需的战略和政策,却未能阻止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效益下滑。这充分表明如今中国经济最突出矛盾已不是总量矛盾,而是结构问题,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发展提出挑战。世界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力变弱,发达国家去债务化,依靠债务支撑的市场开始缩小,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4]。

面对以上问题,中央决策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障碍,引导资本、劳动、创新能力等要素资源配置到需求旺盛、效益更高的部门,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再平衡、再匹配创造制度条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扩大有效供给,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2国内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科技创新

2.1德国———供给侧改革实现成功转型

1982—1989年,科尔政府转向供给侧改革,并将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发力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供给侧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国家支出比例、财政赤字和新债务减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通货膨胀温和,贸易顺差逐年增加,出口和净出口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是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为保障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不断强化战略规划的宏观引领作用。1982年,联邦政府制定促进创建新技术企业的计划,作为国家的一项战略措施推动建立更多高技术公司。二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持行业技术升级,鼓励支持新兴产业发展。1981—1985年期间,科研发展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为4.1%,超过了3%的财政支出平均增速。大力推广汽车、纺织等产业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对电子、核电站、航空航天等新兴工业进行“有远见的塑形”。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从1982年的75%提高到了1989年的90%。三是重视产研结合,增强企业创新活力。选择重要节点逐步建设形成“科技之路”,把重要的经济中心与科研中心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并在大型企业中保证科研经费的投入,保证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行新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环保、园林、建筑、贸易、金融、服务等新型产业。

2.2美国———里根经济奠定25年的发展

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后,随即推行以减税和简政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奠定了美国长达25年的繁荣。里根执政期间,科技创新政策从产业政策中逐渐独立出来,成为政策大系统内一个重要的领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新的政策,强调对政府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建立了政府与企业广泛的伙伴关系,形成政府和民间合作研究机制。

1)健全法律保障,营造科技创新环境。1980—1988年间,美国政府颁布了9部与科技有关的法规,形成了完备的科技创新法律体系,保护科研合作各方的权益,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1984年的《专利与商标修正法案》为科研机构和研发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研发动力。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促进了战略研究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立若干大学和产业界组成的技术转移联盟。1988年的《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是加强技术转移、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2)完善知识产权体系,保护科技创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把专利政策作为“复兴美国”的工具,制订了《大学和小企业专利程序法》,修订了《专利与商标修正法案》等,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进一步推动政府持有的知识产权向企业转移,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巴耶—多尔法案”,宣布凡公共财政资助的科研成果,其专利归属于承担课题的研究机构。美国创新战略的实施以及知识产权政策的变革,将直接推动技术的进步,确保美国继续处于技术革命的前沿。

3)利用金融和税收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联邦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持续增加了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强度,其中国防研发经费占较大增幅。除直接资助外,里根政府高度重视以金融手段来推进创新,主要体现在一系列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的税法上。通过税收立法,将国家应得的税金让渡给企业,帮助它们筹集巨额的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利用税收豁免和税收优惠手段加大对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推动国会通过《股票期权激励法》让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有力支持美国中小企业创新。

2.3广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2016年2月16日,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召开,提出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内达1.2万家;2016年2月28日印发《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五个行动计划》。广东正以创新发展为核心驱动力,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各方的关注焦点。

广东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急先锋,与其多年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是分不开的。多年来,广东全面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新技术发展新企业、新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从重点扶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到广东省科学院重组,从以风险投资基金来促进科技公司的上市到重点实验室与孵化器的全面布局;从大力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改造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从深圳“双创”的遍地开花到珠三角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制度建设;从引进生产项目到大力开展与国际科技合作等。经过持续的努力,创新对新产业与新组合方式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出来。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了2.3%,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增长了8.9%。广东省的这两个指标分别增长了8.2%和9.8%。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期,广东已在提供有效的制度与新产品、新产业与新组合方式供给上先行一步,这种探索为其他地区相继进入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让科技创新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创新。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美国,还是率先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中国广东,都是以创新作为发力点,“十三五”规划中创新是高频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于首位。创新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为新常态下发展的主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促进发展动力转换,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创新中科技创新是制高点,是全面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3.1推进产业链融合创新

化解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对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较大、资源型高耗能企业多、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新的增长动力不足、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等困难,除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以“节流”外,更多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来“开源”,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1)加快技术融合,推动产业链上升。聚焦传统优势产业,着重解决产业之间技术衔接不紧密、产业链条化程度不高、产学研脱节、产业延伸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发展高端智能制造,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推进协同创新,推动企业跨行业组织科技攻关。整合现有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形成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体系,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产学研协同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特色产品,带动了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加大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牵引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基础性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通过研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做到流程升级和链条升级。通过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增强竞争力,做到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

3)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将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合作向以企业为主体转变,以政府投入为主向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转变;政府部门要加大企业科技创新项目扶持,帮助企业建立研究中心,让科技创新坐上企业发展的“头把交椅”,依靠创新平台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带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品向高端精品节能方向发展。强化对外合作,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高标准、大范围、跨领域进行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3.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鲜明特点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的目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加快培育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首先,要增加关键技术供给,提高基础性技术专利数量,加强产业拐点的研判,尽早部署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有针对性地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重点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其次,要把科技攻关与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活动应进一步面向市场,与需求对接,降低技术工艺的成本、提高稳定性,为产业化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走向市场,创办科技企业等。采取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政策手段和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次,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加快培育新动能。按照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进一步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领域,支持优秀生产、制造型传统企业高新技术改造;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瞄准科技型中小企业梯队进行重点培育;多措并举扩大科技企业总量,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3.3优化创新生态系统

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需求,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使政府公共服务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生态体系,给创新主体以激励和保障,发展创新型经济。

1)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潜能。完善科研人员评价和激励机制,改进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收益管理,健全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加快技术市场化进程,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密切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联系,实现科研成果更快、更便捷与产业对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下放科技部门管理权限,增强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的自主权,实现从政府主导创新向服务创新转变,释放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活力。

2)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服务,加大专利执法力度,为创新成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完善职务发明法律制度,切实保障职务发明人合法权益。

3)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激情,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等鼓励创新创造的优惠政策,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加大投入力度,降低准入门槛,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公共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建设力度,为中小微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优质、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快形成完整成熟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3.4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要求,是调结构、稳增长、提质增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以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领域为重点,聚集多方面力量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科技金融等。

1)壮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聚集多方力量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起技术咨询、经纪机构、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科技金融、孵化器等种类齐全、形式多样、专业化程度高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体系。有序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支持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科技服务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服务企业财税支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科技服务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减免。让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2)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金融在各种要素中流动性最强,是未来科技服务业的中坚力量。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发挥科技金融在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作用。培育多种形式的投资基金,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机制,鼓励银行加大对轻资产的科技服务企业的资金投放;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设立银行科技型专营支行、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优质科技服务业企业到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

3)建立完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科技设施、科技贸易、科技金融和企业孵化器等系统集成建设,充分发挥科研专项基金杠杆作用,搭建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中介机构运作、沟通平台,促进项目、企业、金融及整个科技服务业间的有效衔接,沟通技术到市场的完整路径。

参考文献

[1]何江旭.“供给侧改革”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研究分析[J].新经济,2016(3):54-55.

[2]樊春良,马小亮.美国科技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3(10):23-24.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87-89.

11.认识引领新常态,发挥科技创新在创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篇十一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四次

集中学习讨论会议上的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纪律建设。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的纪律。”纪检监察干部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既肩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使命,也担负着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执行党的纪律、实现党内监督、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作为纪检监察领导干部,更应充分发挥先锋引领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遵规守纪、维护党纪法规,切实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一是坚定政治信仰,做对党忠诚的表率。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根本的政治要求。要不断增强党性原则,加强党性锻炼,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听党的话、坚决听党指挥、永远跟党走。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牢牢把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领会和全面掌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始终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看问题,从政治的高度把握问题,综合运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准确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自觉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做勤学善思的表率。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党规党纪的贯彻执行,只有坚持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永远充满活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自觉把加强学习作为履行好职责的第一需要,以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终身学习的理念、勤学善思的习惯,使“带头学习、带领学习”成为一种责任,使“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成为一种乐趣。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准确理解上级精神,摸清各乡镇、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情,把握“树木”和“森林”,把握重点人重点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研究解决难题,通过综合、吸收借鉴,针对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积极探索把握规律,勤于钻研,勤于积累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善于把工作中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开阔视野思

路、完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是坚持勤政务实,做恪尽职守的表率。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和中央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意见》、“866”衡量检验标尺、“111”督查落实细则,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体现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紧握“戒尺”,铁面执纪,坚决维护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着力铲除腐败这个最致命的“污染源”,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两查两保”专项行动和专项巡察工作,严肃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积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一线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坚决查处一切强占掠夺、吃拿卡要、贪污挪用的问题,坚决查处一切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的问题,坚决查处一切侵害群众利益、以权谋私的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四是凝聚共事合力,做精诚团结的表率。团结是凝聚力量的源泉,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单位、一支队伍,只有真团结、会团结,才能坚不可摧、所向披靡。首先要紧密团结在县委周围,坚决贯彻执行县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维护县委权威,积极主动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在携手奋进中凝聚力量,以常委班子的团结引领各方团结、带动全县和谐。其次要自觉维护新一届纪委班子团结,与班子成员经常性

地开展谈心谈话,通过沟通交流,达到统一思想、增进理解、促进团结的目的。最后要努力带好纪检监察队伍,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纪律审查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纪依规履职尽责的能力,督促纪检监察干部带头遵守党规党纪,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坚决“清理门户”,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忠诚于党、让人民放心的纪检监察队伍。

五是坚持克己奉公,做清正廉洁的表率。纪检监察干部的特殊性在于,既是党纪的遵守者,又是党纪的执行者;既接受党内的监督,又要履行监督执纪的职能。执纪者,受到的纪律制约要比其他党员更严;监督者,接受的监督制约要比其他党员更强。首先要心存敬畏,牢牢把纪律规矩刻印在心。敬畏之心是内在的严格自律,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自觉克服侥幸心理,不打“擦边球”、不碰“高压线”,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作风,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谨慎用权。其次是自觉地用党的纪律规矩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行有所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经常对照党的纪律规矩审视自己、规范言行,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和腐朽思想的侵蚀,牢牢守住思想防线,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工作中,严格遵守办案纪律和保密纪律,实事求是、秉公执纪,绝不擅做取舍、选择性办案,绝不跑风漏气、以案谋私,始终廉洁自律、干净用权。最后是自觉接受外部监督。能否自觉接受监督,对党员干部来说,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检

上一篇:电大管理学基础单选题下一篇:易混易错词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