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精选7篇)
1.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一
从审美教育出发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
兴趣的研究
黄鸿勋
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不但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从“审美教育”出发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论述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音乐兴趣 高中生 正 文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审美”与“相关文化”观念在我国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引起音乐教师们的重视。古希腊哲学家早就提出:“由体力、智力、美学、道德这四个方面编织在一起去构成一个完整的人。”该思想早已在欧美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采纳。我国经过数十载的教育实践,由“德、智、体”不完全的“三育”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五育”教育,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地位,“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他们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功能。比如,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从“审美教育”出发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很大的探索和研究空间,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审美教育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唱游,达到以美塑形。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唱游方式,唱游它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它是音乐形象的反映,形体艺术的表现。泰戈尔说:韵律起着河岸的作用,赋予诗以形式美和特征。其实,何止是文学,其它姊妹艺术的美又有哪一种能够摆脱节奏和韵律的约束呢?每当学生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变化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给人带来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锵,让你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参与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开发了潜力,丰富了情趣,培养了创新能力,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塑造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进而在唱游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高尚品格,启发创新思维,拉近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距离,从唱游学习活动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悦情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俄国大文豪契可夫说: “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唱歌和歌曲欣赏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其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透他们的心脾。如歌曲欣赏教材中《我爱你,中国》,其歌词运用叠句、排比等手法,对祖国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园庄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划,且词句清新秀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字句间展现出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把“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词曲珠联壁合,相互辉映,仿佛把人们引入百灵鸟凌空俯瞰中国大地而引颈高歌的艺术境界。学生通过欣赏,加之教师生动的讲解,他们被歌 曲优美的旋律和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深深吸引,难怪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到,歌曲犹如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瀑泻出海外儿女一腔炽热和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在《国歌》的学唱和欣赏中,学生知道它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志,联想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们可以说出许多:中国的今天、明天、中国的改革开放......今天对祖国说话的是澳门,三百年长久的呼唤,“祖**亲我要回来”。包含着酸甜苦辣。喜泪挂在笑脸上,奋斗抗争、渴望,随着音符的跳动从心底里流淌出来。香港的呼唤,让祖**亲看到《东方明珠》今天更加美丽。但是,还有一个子女日夜牵挂着母亲的心。“海龙王”你能架起彩桥,把鼓浪屿和基隆港连起来吗?郑成功的子孙们面对台湾,遥想当年“雄风”。“快快见到”的急切心情感染着学生,这情,是母子情、思恋情、思归情,通过歌曲的教唱和欣赏,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听着、唱着、爱国之情由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因此不难看出,音乐与文学艺术的整合在这里发挥到了及至。丰富的歌词和优美激进的歌曲旋律大量蕴藏着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辨别美、感知美、认识美、发现美、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以美扬善的氛围,启迪领悟学会做人的真谛。
三、乐曲欣赏中孕育美,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它以其音响本身的美,去滋润他们的心田,陶冶他们的情操。如器乐曲欣赏教材中大独奏曲《天鹅》,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而钢琴玲珑 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丽,波光摇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当学生们聆听着轻柔优美的乐曲时,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其次,另一曲选听教材民族管弦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细腻的笔触,为人们刻画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乐曲显得格外优美宁静。把月落前江面甜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细致入微。从那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洄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处、渔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层层涟漪的湖光山色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联翩,犹如一幅幅清丽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开,令人陶醉,仿佛把你带入这美丽的春江去畅想,去遨游。此时此刻,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直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音乐活动中体验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鼓励自我创作音乐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焕发出异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激起了创作的欲望,鼓励学生自我创作音乐,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提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提高了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
五、音乐实践中表现美,以美打动学生
音乐是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隐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潜移默化相互渗透。如在课外合唱中,因合唱队由多人组成。相互间协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要整齐,而且要求必须齐心协力才能表现好作品,在整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多声部谐和,而且更讲究方方面面的协调 配合,才能把艺术性很强的声乐和器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美打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音乐的风气,“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由此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班级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要以音乐美去打动学生,以美育美、以美启智、以美悦情、以美育德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综上所述, 中小学音乐教育同时也是审美教育,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从“审美教育”出发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可行的,以美育为出发点,以美打动学生,以美育人,以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但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使他们在学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自己去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2.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二
一、音乐与音乐教育
广义的来讲, 音乐是一种艺术的, 神圣的, 令人愉快的, 令人悲伤的等形式的声音。语言标准界定为:用有组织的乐章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 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通过音高、音色、音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生动鲜明地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
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音乐教育用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先秦儒家认为“乐教”可以“善人心”, “移风易俗”到近代的把“歌乐”作为学术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 都说明我国先辈早就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学术音乐教育发展到现如今, 它的育人功能是不断被加强的, 长期经过音乐熏陶的学生, 性情, 气质, 思想, 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让学生一生受用不尽。所以音乐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对人一生的性格的形成与世界观, 人生观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审美教育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它借助于人的心理活动, 如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 为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 健康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激发人们对审美的创造力。法国作曲家别尔通说:“艺术中第一美质在于思想, 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思想的演奏手段, 但只有这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美育是遵循美学原理, 根据教育学的客观规律, 研究怎样培养人们对于艺术美、自然美、心灵美的感受、评价、创造的能力, 怎样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包括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四个层面。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在智力、道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美育强调的是育, 是通过日常生活, 社会现实生活, 大自然和音乐, 美术等教育手段来提高的。
三、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于20世纪初在美育的呼声中形成,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支撑, 音乐教育渗透美育价值, 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 美的力量震撼人的心灵, 要促进学生形成个性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 音乐教育对审美教育的影响深远而巨大。
(一)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载体, 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 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学生通过音乐教育, 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艺术教育的实施为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奠定了一定有基础, 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以它变幻不定的节拍, 优美婉转的旋律, 丰富多采的音色, 巧妙的和声与结构结合在一起, 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 引导人们内心情感活动的变化。因此, 它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认识社会, 发散思维, 开拓创造力的主要途径。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对音乐的功能有这样的论述:清晴像天, 广大像地, 终始像四时, 周旋像风雨, 五色成文而不乱, 八风从律而不奸, 白度得数而有数。可见, 古人对音乐艺术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早有认知, 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 不仅能启迪学生对于审美的认知力, 感受力, 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而且能促进人心理平衡, 安抚人的情绪, 从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是不可分的, 是互相促进的, 音乐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美, 创造美的能力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 对于审美教育有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社会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不够到位。我们应该重视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音乐教育的工作提上去了, 学生们的审美情操才会提高。我们应该努力发展音乐教育, 发挥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 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其本身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 这种教育因素的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 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通过音乐形象, 把握音乐美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段晋中.略论音乐与高校美育[M].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2]雷默著, 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3.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思考 篇三
高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1.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在应试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并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相应的足够重视。在课程设置上,音乐教育课的课时配置远远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通常情况下,高中每周只开设一个课时的音乐教育课程。
在这一个课时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音乐知识、音乐课所具备的美学功能,也并未得到学生自身的重视。许多学生漫不经心,体会不到音乐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老师在讲台前面讲音乐理论与知识,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开小差,或者将音乐课堂用来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这种师生不能达到共融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现今大多数高中学校的音乐课堂上。
2.音乐教育现状的根源剖析
音乐审美教育之所以并未在高中学生中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源在于高中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之下,课业繁重,因而忽视了音乐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同时,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也缺乏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的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无法将音乐之美融入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汲取老师传授的音乐知识,从而无法进入音乐所奉献给我们的美的世界。高中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不但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可以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德育、智育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美育的同步提升。
通过教师安排形式多样的音乐课程,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想象力,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缓解由巨大升学压力带来的负面焦躁情绪。
音乐对于素质教育的辅助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任何一种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思维上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优秀人才,在中学时代为学生日后的身心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教师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音乐教育理想化的方式方法
1.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贯通,导入、加深音乐审美教育
严格说来,作为以艺术性为主导内涵的学科,音乐审美教育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必然需要将音乐审美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
音乐审美与文学佳作,永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首先加强自己的内在文学素养,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课堂上,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阳关三叠》的赏析时,以古筝的乐曲为背景,缓缓地从旁白引入语文课本中的唐诗诗句:“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此,诗句恰到好处地与音乐的曲调契合,为学生营造了全方位的音乐感知环境,使他们深刻地了解了文学的内涵,也培育了音乐审美的情操。
除了文学知识的融入之外,音乐审美教育与历史教育也密不可分。迥异的音乐风格来自于不同的年代背景、历史环境。在高中的音乐课本中,设置了许多与历史背景关联密切的音乐鉴赏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是为了庆祝俄法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教师应当适时、恰当地在课堂中引入历史背景知识的介绍,或安排学生寻找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在随后的音乐课上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从而发挥学生在音乐审美与鉴赏中的主体性,发自内心地感触音乐,提高审美品位。
在主要学科之外,音乐鉴赏可以与其他的艺术鉴赏课程融会贯通,发挥作用,如美术课程。由于艺术的共通性,各个时期的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流派与社会的美术流派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
2.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审美兴趣
在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教材设置中,往往以内涵凝重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为重要内容,难以引起活泼好动、习惯于网络媒体等新鲜事物的高中青少年的兴趣与共鸣,而利用时下的流行乐来进行导入推及,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古典音乐《钢琴艺术的奇葩》时,完全可以将周杰伦的代表作《夜曲》引入其中,并将流行音乐的涵义与古典乐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周杰伦的这首歌曲,讲述的是心中的爱人因为爱听肖邦的这首夜曲,故而选择弹奏夜曲来追忆已逝的爱人,同时反映出精通古典音乐的周杰伦对音乐大家肖邦的崇拜,大家可以谈谈你们对肖邦的理解吗?”如此一来,古典音乐大师肖邦与学生们的距离,便无限拉近了。
3.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教育的培养是直观的,不但借助于音乐的有声这一形式,同时,教师还可利用其他物质手段——实物的乐器、幻灯片展示等,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音乐的美。
具体的小件实物乐器——口琴、竖笛、葫芦丝、三角铁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师教学的道具。比起略显枯燥、单纯的音乐聆听欣赏,学生们更容易为具体的乐器实物所吸引。
4.走进学生,发挥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4.浅析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篇四
一、了解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过程中, 即要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 又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它的创作目的, 如贝多芬《英雄》、《命运》, 肖邦《钢琴协奏曲》等, 学生认真的聆听音乐, 并感受音乐的韵律, 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从而和作者达成一种在音乐上的共鸣, 老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并且能够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一味听老师讲解, 课堂气氛比较低沉, 老师要做的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让每个同学都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观点,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音乐的学习。
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又让学生对音乐有足够的了解。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还使个人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升华。优美健康的音乐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美感, 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音乐, 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你不得不承认, 我们的情感会受到音乐的影响, 积极亢奋的音乐会让我们产生斗志, 对未来充满希望, 忧伤的音乐会让我们很悲伤难过, 由此可见, 音乐在生活对人们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旋律和节奏, 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也是不一样是的, 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2]。
二、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个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让学生对学习音乐感兴趣, 美感是来源于内心的一种感知, 是心里的直觉, 每个人对审美的认知都是不同的, 通过音乐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但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就要让学生大胆的对音乐进行创作, 加强学生对审美实践的训练。
音乐教学是实现学生加强自身素质的基础,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培养出音乐天才和歌星, 而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音乐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获得对音乐审美的体验,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慷慨激昂的韵律,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强大, 从而想象出革命先辈在打江山中所受的苦, 让学生能够牢记历史, 警钟长鸣,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老师充分利用好音乐的美, 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实现了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想象力, 是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的, 那是一种对美的深切的感悟。
一首音乐作品是一个作者的情感表达, 要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 老师要对人物以及写作背景进行详细的讲解, 从而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 选择他们偶像的音乐作为教学过渡, 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 如在学习古典乐曲之前, 播放一些学生们较为关注的音乐, 比如李宇春的《蜀绣》, 周杰伦的《青花瓷》等, 先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挑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致, 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偶像观, 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偶像, 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大的, 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榜样, 是学生的学习榜样, 不时地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像偶像一样优秀的人, 能够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开拓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 给学生提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选择[3]。
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利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手机等,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通过这些学习渠道了解最新的音乐知识, 对课堂上内容的学习不断丰富, 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拓展, 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 并让学生自己的体会融入到音乐作品中, 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想象, 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 当学生的对美的领悟和认知达到一定境界, 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从中得到了提高。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音乐知识, 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音乐教学的不断改革,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关注, 审美能力和音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在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的同时, 也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 对音乐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 老师要有能力找出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 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教材相互融合, 让学生在音乐的课堂上, 去感受美、发现美。教师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办法, 因人而异, 让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 所以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不仅要求学生对音乐表面含义的理解, 还要让音乐触碰到自己的心灵, 从而全面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一鸣.浅析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 2015, 28 (12) :265.
[2]孙丽丽.浅析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4, 02:26.
5.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五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为基础观念,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美国著名教育家赫柏特.齐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 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思维水平的提高, 音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习和理解对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尊重个性, 培养审美情趣
课标中提出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 体验鉴赏音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第一位, 然而在多年的高中音乐教学中, 我感到21世纪科技发达, 众多媒介快速传播, 流行歌曲商业化的今天, 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听到的是流行音乐与流行歌曲, 他们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音乐作品了解甚少, 并且不屑一顾, 甚至嗤之以鼻, 不愿了解与传唱我国优秀音乐家的歌曲作品, 对教材中必唱的歌曲或必听的音乐不感兴趣, 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与《十面埋伏》时, 一些学生说“很难听”、“听不懂”“不感兴趣”, 说他们只喜欢周杰伦、林俊杰等, 针对这些情况, 我认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十分必要的。于是, 我选择这样的方式给他们讲解《十面埋伏》:这是一首历史典故并且演奏技术很高的琵琶独奏曲, 演奏技巧包含有“弹”“挑”“分”“扫”“拂”“轮”“推”“拉”“吟”复杂手法, 甚至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给他们解释“轻拢慢捻抹复挑”在琵琶演奏中是什么样的技法, 让他们听“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告诉他们通过欣赏与学习对于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将要学习的白居易古诗《琵琶行》会有所帮助;为了激发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听周杰伦的《东风破》, 请学生自己来分析歌曲中的古典音乐元素。这样一来, 学生就不会认为音乐是没有用的科目, 古典音乐是落后无趣的了。我认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他们的某些看法与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当然这种现象与孩子们身边接触所看到, 听到的多媒体环境有直接因素, 我认为喜欢流行歌曲与流行音乐没有错, 但我可以让学生知道真正好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也是从优秀的古典作品中脱胎而来的。通过这些教学活动, 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但也有路可走。
3 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课是高中阶段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 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 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能使它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高中欣赏课不会像初中阶段时简单地听或学唱, 随着知识积累要通过官能的欣赏 (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 情感的欣赏 (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 , 理智的欣赏 (对作品的形式、内容、代换特征进行分析) 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明确学习欣赏音乐为目的。具备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艺术修养, 提高鉴赏能力, 将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4 欣赏中的引导
针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普通现象, 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多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经典作品,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声乐套曲时, 除了播放磁带让学生官能欣赏外, 让学生结合所学我国政治与历史知识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 通过复听的欣赏, 了解《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歌颂我们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人民, 塑造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大型声乐经典作品, 传唱了大半个世纪, 让他们了解经典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经久不衰的。欣赏《长征组歌》除对曲式风格分析外, 让学生结合中小学曾经学过的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课文, 讲述有关小红军啃树皮、煮皮带吃的感人故事, 让他们知道今天能衣食无忧幸福地坐在宽敞明亮的音乐教室里欣赏流行歌曲和音乐是与先烈们用鲜血打下的江山密不可分, 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历史感恩英烈。
5 审美教育的渗透
兴趣爱好和审美要慢慢培养渗透, 《春节序曲》是以陕北秧歌和民歌为素材, 表现人民群众在过春节时热烈欢腾、互庆互贺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在欣赏过程中我特意选出学生代表来跟着我学习北方秧歌的基本舞步, 先从手脚的配合, 再融入音乐, 让学生在开心的笑声中加深了对《春节序曲》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在欣赏各民族民歌部分的作品时, 请学生列举具有代表性舞蹈动作或代表性的乐器, 如唯吾尔族动脖子、打手鼓, 蒙古族的骑马、马头琴, 傣族有孔雀舞与象脚鼓等, 还请出个别特别爱唱流行歌的学生上讲台表演, 并且对表演作客观点评, 给他们讲解一个歌唱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与姿态, 还利用多媒体教学穿插及欣赏一些他们喜爱的流行歌手的演唱,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参与的音乐审美方式, 我发现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与歌曲不再反感, 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 因此要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优秀经典音乐作品渗透到学生课堂中, 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功课, 真正做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 才能把音乐教师在学生审美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教科书上下册》.
[2]《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
6.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 篇六
一、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现状
( 一) 以专业化学习为主
音乐不是一般的学科, 不能一味地强调音乐专业理论的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依据学生的个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然而, 在实际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都太过注重专业化学习, 过分强调学生歌唱的技巧、演奏乐器的能力, 甚至是将乐器考级作为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这十分不利于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 二) 以非音乐教育为主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部分教师太过强调德育方面的培养, 甚至是将音乐和德育画上等号, 添上了鲜明的教条主义思想和政治思想, 这种将音乐与德育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过于机械化、生硬, 没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就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无法充分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审美乐趣和修身养心的效用。
( 三) 以语言解释为主
音乐的内涵是无限的, 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 实际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却是以语言解释为主, 忽视了音乐学习的氛围, 甚至是简化学生听音乐、品音乐的流程, 教师直接通过口语讲解来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这种以语言解释为主的教学方式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审美情趣带来阻碍, 也影响了学生真正体会音乐内涵的能力发挥。
二、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对策
( 一) 改进音乐教育课程
首先, 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如中国民间音乐欣赏课程、国外优秀音乐作品欣赏课程等。第一, 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所带来心灵沉静、内心舒缓的效益; 第二,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音乐奥秘的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做到触类旁通; 第三,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其次, 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参与性的课程, 如团体大合唱、乐器合奏等。这一类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音乐、学习音乐的基础上,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还使学生得到更为直接的音乐审美教育。
( 二) 完善音乐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现今的学生而言已经没有效用了, 当代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从旧模式中走出来, 顺应时代的发展, 走多元化的道路。如可以在“教导性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之间切换进行, 一方面对学生学习音乐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 可以通过情感的渲染来创造一个氛围, 便于审美能力的培养; 可以设置一个模拟情景, 使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认识音乐、爱上音乐。
( 三)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当今, 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 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将音乐作为重要的活动形式融入学生的课外生活中, 如创办社团、举办友谊赛、开展音乐交流会等, 充分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其次,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 对音乐教学进行完善,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适当地改变和丰富, 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音乐爱好。
另外, 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 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氛围, 增加学生接触音乐、认识音乐的机会, 让学生不仅在学校里可以学习音乐, 在家里也可以受到音乐的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鉴赏音乐的能力。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普及, 对初中音乐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 开始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时代的感召下, 必须对初中音乐教育进行合理的改革, 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吴琼茜.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之微探[J].新课程 (上) .2013 (10) .
7.浅析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 篇七
1、宗教舞蹈——信仰与生活相联
蒙古族的宗教舞蹈,主要是以驱邪祈福为主要目的进行的歌舞形式。其主要的宗教舞蹈形式以博舞和察玛为代表。在蒙古先民一直信仰的萨满教中称呼男萨满就为“博”,所以,博舞也相当于男萨满为病人驱邪送祟的仪式。和生活中真实的驱邪仪式一样,博舞也分为四个部分,先是请神以平稳的脚下动作为主掺杂歌声;然后就是驱邪,以高超的鼓技加之热烈狂放的舞蹈和飞速旋转的步伐,代表为病人治病的过程;之后就是以模拟飞禽走兽和癫狂不羁的肢体动作来表示神灵附身的状态;最后是表现谢神的部分动作语言和第一部分相差不大,只是唱词歌声不同。如果说博舞是萨满教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舞蹈那么察玛就是藏传佛教仪式演变而来的舞蹈。察玛舞有独舞、双人舞、小群舞、大群舞等多种形式。比如,小规模的经堂察玛通常只有不超过4个人表演;其中,小察玛舞通常是表现一般的神,或模拟鸟兽或表现神之情感,观赏表演性较强,而大察玛舞通常规模较大一般用来表现藏传佛教中主要的神,宗教仪式性较强。这些宗教舞蹈中,不仅体现了蒙古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信仰更已深深的烙印在日常的生活中。
2、自娱舞蹈——奔放与舒缓结合
在中国的历史艺术舞台上,游牧民族的代表蒙古族人民向来以歌舞著称。自娱歌舞更是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安代舞。安代舞最初也是萨满教为人治病驱邪的仪式,而后慢慢发展成为自娱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安代舞的表演队人数和场地均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有开阔的平地即可,也没有观众和舞者之分,所有人都可加入进来,动作语言也没有固定的程式多以向上抛甩丝绸和各种踏地跺脚的动作组成。甚至没有丝绸只提蒙古袍下摆就可以加入尽情歌舞,风格洒脱奔放。除此之外还有游牧歌舞,通常一个或几个人就可以边歌边舞或辅以器乐歌声伴奏,同安代舞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动作,风格却以悠扬舒缓为主。
3、表演舞蹈——功能与内容统一
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蒙古族在婚丧嫁娶等等喜庆节日也都会有歌舞相伴。在形式不一的表演性舞蹈中,可以粗略地分为道具舞蹈和游戏舞蹈。道具舞蹈中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筷子舞和盅碗舞。筷子舞在我国内蒙古的西部较为流行,多出现在喜庆的典礼上,通常有男性艺人单独表演。舞者手持筷子敲击身体的肩、腰、腿、手等部位,节奏欢快,开始表演时节奏较慢然后慢慢加快最后在快速表演时结束舞蹈。盅碗舞起源于蒙古族人民饮酒的风俗习惯。过去往往由男性艺人表演,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女性艺人也开始表演盅碗舞。盅碗舞的即兴成分比较多,风格活泼热烈。艺人双手各持一对盅碗,有食指和无名指夹住盅碗边缘,中指扣住盅碗内侧,拇指托住盅碗底部,靠一对盅碗间空隙击碰发出声音完成击节。同时盅碗发出的声音又与音乐的声音融合再一起更使舞蹈更加灵动欢快。除道具舞蹈之外,在庆典上出现的表演舞蹈还有一种游戏性的舞蹈,即舞者模仿自然间的飞禽走兽或洒脱或诙谐。甚至通过模仿的角色与观众互动。这些表演性的舞蹈不仅达到了庆贺的目的,其表演的内容同样使观众感受到欢庆的气氛,这种功能和内容的同一也是蒙古族表演性舞蹈的代表性特征。
二、审美文化内涵的体现
1、圆的呈现
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再到蒙古族人民的服饰特征,无一不体现出圆的文化。圆的形态也延伸到蒙古族的舞蹈艺术中。就其动作语言来说,比如柔臂走的是立圆的路线,同时手臂的要求也是圆润不露棱角的状态。再比如肩部元素中的绕肩走的也是肩部划圆的路线。还有许多步伐的走势也都是圆的轨迹。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代表圆满,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代代相传的轮回。圆是开始也是结束,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圆是古老东方哲学的体现。蒙古先民对圆的追求,不仅是对圆满状态的渴望更是对万物轮回的总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只有当下存在的最真实体验。同时,圆也给蒙古族人民带来天地的馈赠,圆形的蒙古包,圆形的跑马场,圆形的衣襟轮廓,最重要的是圆融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人生情怀。
2、包容的表达
除了对圆的理解和追求,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内涵还体现在对包容的表达。从古老的游牧民族开始,在广袤的大草原上生活过许多的北方游牧民族和部落,柔然、匈奴、突厥、乌恒、党项、东胡、鲜卑、契丹、敕勒、女真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融合、分裂再融合,慢慢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灿烂丰富的北方游牧文化。蒙古族作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和携带者,在风俗、习惯、艺术方面都渲染着这些古老游牧民族的身影。其开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让这些艺术、文化在本民族的糅合下更加瑰丽绚烂。在蒙古族舞蹈中有许多动作元素都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结果。比如蒙古族的马刀舞就是对古老游牧民族四处征战前仪式的缩影再现。还有蒙古族舞蹈中的旋转类技巧大多都是对胡旋舞的借鉴。还有其宗教舞蹈中的察玛舞也是藏传佛教仪式的传人后加上本民族宗教舞蹈的元素逐渐形成的。包容的态度让蒙古族舞蹈文化更具魅力,也使其舞蹈审美更具开放性。
三、结论
从图腾文化的开端,萨满文化的渗透以及东胡文化的影响和游牧文化的传承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逐渐形成。而后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其呈现出信仰与生活关联、功能与内容统一的态势。最后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在对圆的追求和对包容的表达。这些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使蒙古族舞蹈更加丰富多彩,也为蒙古舞蹈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委会编中华舞蹈志一内蒙古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高向英.《对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几点思考》.[D]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3):92一95.
[4]赵小丁.《试论蒙古族“马“舞蹈的文化内涵》.[D]内蒙古一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6):73一75.
【浅析高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及内涵】推荐阅读:
浅析高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11-26
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1-03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11-16
浅析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08-01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07-30
浅析素质教育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08-11
高中英语趣味教学浅析06-24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浅析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