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精选7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篇一
居民健康档案概述
一、居民健康档案基本概念与内涵 【概念】
居民健康档案是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健康的有关因素和接受卫生保健服务的过程进行系统化记录的文件,为社区医生提供完整的、系统的居民健康状况数据,是社区医生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基本工具,也是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前提。【内涵】
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信息资源。【记录模式】
1以问题为导向记录
包括病人的基础资料、健康问题目录、问题描述、病程流程表、化验及检查的项目及结果、转会诊记录等。
2以预防为导向记录
记录周期性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儿童生长与发育评价、病人教育、危险因素筛查及评价等内容。【组成】
1个人
记录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家庭
以家庭为单位,记录其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在医疗保健活动中产生的有关健康基本状况、疾病动态、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等的文件材料。
3社区健康档案
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入户居民卫生调查、现场调查和现有资料搜集等方法,收集和记录反映社区主要健康特征、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信息,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社区卫生诊断。
4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内容
包括家庭基本资料、家系图、家庭评估资料、家庭主要问题目录、以及问题的描述。
⑴ 家庭的基本资料包括家庭的家庭住址以及居住的环境。
⑵ 家系图在家庭健康档案中主要用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⑶ 家庭主要问题目录是对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的描述。
5.社区健康档案
主要包括社区居住环境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包括需方信息与供方
信息。
需方是指社区居民,需方信息主要包括社区的一些人口学的资料,人口学的资料就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构成就包括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婚姻状况、民族信息等。
另外还包括社区的健康问题、危险因素、重点受累人群。健康问题主要指社区疾病谱和死亡谱以及健康问题的分布。重点受累人群指辖区内主要的健康问题或者主要的疾病所涉及到人群的情况。
供方信息主要是卫生服务机构或者居住环境等与医疗保健服务相关的一些情况,包括社区卫生资源的信息。社区卫生资源的信息就包括卫生服务机构的机构存在的情况,它不仅仅包括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的卫生院和村的卫生室,还包括一些与服务相关的机构,比如居委会,村委会还有一些志愿者协会,或者有一些医疗的基金会等等。
人力资源情况包括服务机构里面的人员的学历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等。社区环境特征就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
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和意义
1.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健康档案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依据,是开展全科医疗的必备工具。如果我们要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高质量的基本卫生服务,就需要一个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依据,它是基础。
2.全科医疗实践的需求
全科医疗的临床策略和治疗方案是必须要了解病人的或者患者的背景资料,居民健康档案中能够连续的记载患者的相应健康问题和详细记录,对于全科医疗实践是一个基本的保障。
3.实施预防医学措施的前提
在建立良好的社区医患关系基础上,发现社区内居民问题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预防保健。
4.建立我国全科医疗制度的需要
全科医疗制度是发展全科医疗理论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协作性服务的基础,对于提高全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非常有益的。
5.卫生服务规范化
规范化居民健康档案能引导我们的服务走向规范化的道路,理想的居民健康档案能够反映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包括合理的和不足的地方。
6.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在卫生服务规范化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可以合理的对辖区内卫生资源,例如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分配。
7.评价服务质量
评价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是医疗纠纷解决的依据。
8.科学决策与管理 9 教学科研
三、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真实性,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可用性。
应如实地记载调查不太明晰的情况,不因某种需要而任意改动,同时还具有法律效力。【基本原则】 政策引导、居民自愿
要加大宣传、加大引导,积极引导城乡的居民来自愿的参与建立健康档案的工作。
2.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优先建立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和慢性病病人的档案。3 规范建档、有效使用
积极合理的利用已有的档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在信息电子化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共享。【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研制的背景和编制的目的】 背景
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卫生服务的意见》出台,要求各地的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2 发展过程
⑴ 2006年:妇社司委托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一些专家,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一些服务内容,以及服务的相关适宜技术等等进行了研究,于2008年制定和出版了一系列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其中包括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卫生诊断、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结核病管理、精神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等。
⑵ 2009年: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包括《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的出台,卫生部为了贯彻落实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印发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在前期的农村社区服务或者技术规范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台了《国家基本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具体内容】 包括三类九项: 三类
就是针对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全体人群,第二类是重点人群,第三类是疾病预防控制人群。
⑴ 针对全体人群是两项,一项是居民健康档案,一项是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
⑵ 针对重点人群的是孕产妇、中老年人和儿童。
①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②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
③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
④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⑶ 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包括预防接种,传染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重性精神疾患的管理。①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
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
③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格式】 ××××服务规范 服务对象 服务内容 服务流程 服务要求 考核指标
附件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服务要求】
1健康档案管理要具有必需的档案保管设施设备,按照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妥善保管健康档案,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保证健康档案完整、安全。
2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使用多途径的信息采集方式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应及时更新,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3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4统一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6位编码制,以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编码为基础,以乡镇(街道)为范围,村(居)委会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同时将建档居民的身份证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为在信息平台下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5遵照国家有关专项技术规范要求记录相关内容,记录内容应齐全完整、真实准确,书写规范,基础内容无缺失。各类检查报告单据和转会诊的相关记录应粘贴留存归档。6加强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计算机管理健康档案。
7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城乡居民提供中医健康服务,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考核指标】
1健康档案建档率
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0%。
到2009年底,按照国家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要求,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达到5%,城市地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到2011年,农村达到30%,城市达到50%。2健康档案合格率
健康档案合格率=填写合格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3健康档案使用率
健康档案使用率=抽查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100%。
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1年内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四、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要求
由于纸质档案的缺点,要求档案的电子信息化,数据的标准化是基本要求。健康档案数据标准化研究的过程是构建业务模型的过程,包括服务流程和业务内容的规范和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模型。
通过提取数据源对数据源进行标化,然后建立一个数据集。健康档案相关卫生服务基本数据集标准共32个,这32个基本数据集标准按照三个一级类目,包括基本信息、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四个二级类目,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疾病控制和疾病的案例。健康档案的公用数据源标准集是不同业务领域之间进行无歧义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的基础。
目前健康档案公用数据源标准中包括了公用的数据源1163个,191个数据源值域代码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篇二
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收集了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资料, 阐述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运行的四个环节:完善心理危机预警的组织架构;确定预警的对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评估预警信息。
心理危机危机预警系统研究
一、前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 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它的快节奏、高风险、强竞争在激发和调动人潜能的同时, 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 这个不曾为人们所熟悉的词汇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危机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 在于付出最少的成本把可能出现的危机及损失减少到最小。因此,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试图构建一个合理的危机预警体系, 以达到较少乃至消除危机的目的。笔者收集了近些年的相关研究资料, 试图以此为依据, 简单论述国内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研究情况。
二、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G.Caplan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 并首次提出“心理危机 (mental crisis) ”的概念。G.Caplan认为, 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情景, 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 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 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就是心理危机。KristiKanel综合各种定义后认为, 心理危机实质上都包括三个基本部分, 即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的感知, 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 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了。
国外对心理危机的研究已有五十余年, 而国内则起步较晚, 甚至对心理危机的界定都尚欠统一, 但凭借“心理失衡”来诠释心理危机已达成共识。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国内一些高校发生的因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而导致的恶性伤人或自伤事件, 给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危机预警是对心理危机进行的早期预测。通过对预警信息的评估, 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 以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
郭兰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中提出, 预警系统包括预警的对象、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信息四个方面。陈香等指出,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包括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心理健康汇报制度、心理咨询记录分析制度和心理危机评估制度。马建青认为,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信息子系统、预警分析子系统、预警信号子系统、应激处理子系统等组成。孔晓东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系统由早期筛查、中期评估和定期警报三部分组成。综上所述,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涵盖了心理危机预警的组织架构, 预警对象, 预警指标, 预警信息评估等环节。
1.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架构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支持与配合, 建立以学校为主导, 以个体为中心、以家庭、社会为补充,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为保证, 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整体预警模式。
许志红以浙江林业大学为例, 以由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学工部人员、心理咨询专家组成的预警领导小组为最高决策机构, 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 以班级为根基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通过对辅导员、心协会员、班级心理委员不定期地培训, 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和对危机信息的准确预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评估并反馈预警信息;开通网络咨询和心理健康热线, 随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黄勇明提出了一级领导决策机构, 二级执行机构, 三级信息提供机构的危机预警系统。与此类似, 郑小芳提出了校、院、班三级预警网络。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对象
预警对象主要针对危机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危机时间发生概率较高以及正在遭遇危机事件的个体或群体。郭兰等认为群体对象包括贫困生、复读生、优秀生、独生子女;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个体。唐闻捷的研究指出, 人际困惑、学习困难、情感困扰、经济困境、网络成瘾这五类困难学生应被视为预警对象。
郑爱明等认为以下几类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胡远超所认为的重点群体包括本身就存在心理障碍或某种心理疾病的个体、面临重大的生活事件者、存在某些严重生理疾病的个体。
从理论上来说,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心理预警工作的对象,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不可能把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 因而确定相应的重点群体或者高危人群, 可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效率。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设立心理咨询室、网络途径等确定预警的对象和范围。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指标
预警指标是依据预警对象 (事件、个人) 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 并通过预警指标, 利用某种理论与经验, 分析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
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不多, 预警指标的选取多采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并通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任何指标都包括定性和定量两部分, 即指标是什么, 指标到达什么程度。当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的水平, 指标权重分析研究的较少。
郭兰选取了4组共15个预警指标作为预警信息分析的依据:个体发展状态指标, 包括学习动力、兴趣、成绩、就业信心等;社会环境指标, 包括与家庭成员、父母的关系、家庭及教养环境等;人际交往指标, 包括与大学同学关系和满意度、对亲情、的看法和满意度等;负性情绪指标, 包括负性情绪类型、强烈程度、持续时间、排解方式等。
陈香等提出负性情绪指标、躯体症状指标、应激源指标、个体发展状态指标、社会环境指标等。顾广玲等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情绪指标、学习指标、人际交往指标、生理指标和家庭背景指标。
许红艳依据seley的应激模式建构了包括以应急源、应激反应、个体特征为一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二级指标包括自主与独立压力、学习压力、家庭与经济压力、人格、应对方式等。
4. 心理危机预警信息的评估
一般学者认为预警信息评估包括评估危机者的精神状态, 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 时间因素以及危机个体的情绪承受程度或应付能力, 因此排除虚假信息,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是预警信息分析的重要方面。
但也有学者提出危机预警信息的评估包括危机环境分析和预警信息分析。环境分析是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分析, 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 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的因素时, 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 趋利避害。
对警情的预报, 现在的研究多借鉴气象中的灾害 (下转第85页) (上接第34页) 预报, 随着心理危机程度的增加, 分别用绿、蓝、黄、橙、红表示学生的心理状况。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诸多压力与冲突, 其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收集了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资料, 阐述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运行的四个环节:完善心理危机预警的组织架构;确定预警的对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评估预警信息。
3.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下) 篇三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充分健康的人,这历来是心理健康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由于人们的观点、方法不同,对此没有一致的认识。
我们认为,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以良好的社会适应为根据。从浅层的显性表现来说,心理健康应有下列六项特征:
1.敬业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人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要素。只有对待生活与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全心全意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乐群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乐于与人共事相处的乐群意识,才能立身处世。为此,乐群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构成要素。只有具有乐于与人相处的乐群意识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3.好学
人对社会生活的动态适应,必须依靠其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才能实现。人的心理调节机制,需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建立并发展与完善。因此,好学是社会适应不可缺少的前提。只有勤于、乐于和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4.创新
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缔造者。历史的洪流永远向前,人类文明永不止步,创新是历史的主流。只有刻意求新,永不墨守成规的人,才能对川流不息的历史潮流,做出良好的适应。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社会的革新周期大大缩短,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强,创新特性的作用日益突出。
5.坚忍
任何工作、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总是艰难而曲折,只有在困难面前永不畏惧、毫不动摇、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人,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6.自制
人的需要及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不能无欲,也不能禁欲。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受制于社会规范。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诱因,并引起内心的冲突或多种相对立的动机斗争。人需要依据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制止那些不正当的欲念。因此,自我克制能力是节制欲念、良好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特性。
上述六项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一个良好适应的调节系统。它们各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相应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调节结构的构建而不断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
从心理的结构观点来说,上述六项显性特征,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制约。直接制约上述六项特征的思想意识,有以下几方面:1.个体对社会的意识,其中包含对社会与事业的认识及其情绪体验;2.个体对群体的意识,其中包含对群体的看法,以及在群体社会中的实际感受;3.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即自我意识,包含对自我潜能的评估,对自尊、自爱、自强、自理等的认识与体验。
上述三种意识,受制于主体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上可称为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重要性与实施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简而言之,即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依据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的系统观点,任何教育都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出发,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确立的一种人际交往系统。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际交往系统,同其他教育一样,都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所要传递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经验组成的统一体。在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施教的教师,一般称为“辅导员”、“咨询员”或“心理医生”;受教的学生则可称为“求助者”、“垂询员”或“心理疾患者”。这些说法,目前仅是我们针对这一领域中的混乱观点而提出的一种说法,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心理健康并不是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罗杰斯所说的那样,是人自身固有潜能自我实现的结果。我们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坚持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固有的,依靠自我实现而形成的,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心理健康有待于完善自我的心理调节机制的构建。心理健康必须通过学习以及相应的社会适应经验的获得,相应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才能实现。
2.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实现的。因此,在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内容本身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任意的,必须是适当的。因此,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人,决不能充当“辅导员”、“咨询员”、“心理医生”或“治疗员”。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互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主动性。这是强制灌输或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所不能奏效的。
其次,必须了解当前心理疾病防治的迫切性。由于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心理疾病越来越多。例如,1987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公布的心理异常的名称就多达200多种。
另外,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根据国内各地进行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
第一,国内各地区各级各类学生,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不良问题。轻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布较广。
第二,具有这样或那样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占相当大的比重。有调查显示,竟高达百分之三四十。据一般估计,最低不下于百分之二十五。
第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趋势是,据个别地区(浙江省杭州市)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存在扩大趋势。
第四,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一般是轻微的,但也有极其严重的,如拦路抢劫、伤人、强奸甚至杀人等等,已给社会带来种种不安因素。这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绝对不能忽视,否则将对年青一代造成极坏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来看,绝大多数并不是原发性的或身源性的,即不是生理型的,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或后天创伤造成的。与此相联系,绝大多数心理异常是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即心因型的,也就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
在继发性的心因型不良类型中,就其发生根源来说,又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所谓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例如一些教师,严重缺乏应有的教育素养,谩骂、讽刺、挖苦学生,严重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与进取心,有的甚至对学生实施残酷、野蛮的体罚与变相体罚等等。
所谓学源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粗暴,或种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如欺骗、说谎、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甚至拦路抢劫、伤人、杀人等等。
可见,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学校究竟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无公认的模式。我们认为,从学生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出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可以有以下三种:
1.心理辅导主要传递预防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技术。
2.心理咨询传递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技术。
3.心理治疗用各种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消除各种心理疾病。
4.积极心理学概述9(范文) 篇四
四、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一)研究方向 主观幸福感研究 如何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考察整个社会系统背景 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哈佛幸福课 TalBen-Shahar 塔尔宾-夏哈尔 哈佛大学哲学与心理学博士,最受欢迎的积极心理学主讲老师。该课教给学生如何获得幸福人生,故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幸福课”。《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王牌课《经济学导论》 美国主流媒体(包括《波士顿全球报》、《纽约时报》,以及CNN、CBS、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争相报导对象。哈佛幸福课十点建议 NO.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选择做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情,不要只是为了轻松而选择,或选择只是别人认为你应该做的事。NO.2 学会失败 成功没有快捷方式,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NO.3接受自己全然为人 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NO.4有规律地锻炼 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 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NO.5 睡眠 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NO.6慷慨 “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NO.7 勇敢 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虽然心中恐惧,仍依然向前。NO.8表达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期望 希望经过课堂内外的交流使我们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希望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能使同学们正确面对挫折失败,勇敢迎接挑战机遇!希望这节课可以作为大家探索积极人生,走向幸福成功的强大助力!*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
样的巨作的?”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 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你的“至高财富-幸福感”一定会不断上升!* 积极心理学 ―― 何文文QQ:496910668 Email:496010668@qq.com 电话:1XXXXXXXXXX(677247)课程简介 序号 课程名称 教师学时 学分 上课时间 教室 星期 节次1 节次2 周次 75 积极心理学 何文文 24 1.5 4 10 11 3-15 A115-多 上课时间:每周四晚上19:00-20:40 ; 提前5分钟来到教室,按时上课。缺课1/3的课时 四次课 没有学分; 有事提前请假,要带假条或班主任直接联系我; 没有考试,但有课堂练习和小论文(练习可能是心理问卷或测验,或课堂感想,或回答问题,上课结束时提交;论文写上过这门课后你有什么改变或这堂课给你的启示,题目自定,800-1500字,从现在到最后一堂课结束都可提交); 最终成绩是10%的课堂考勤+40%课堂练习+50%论文,60分以上拿学分。为何选择积极心理学 为什么选择积极心理学这门课? 希望从课上学到什么? 关于这门课有什么疑问? 你比较喜欢哪种上课形式?为何学习积极心理学 倡导人类对人性积极一面的关注人们关注人性积极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英文文献资料统计发现(1967-2000): 愤怒:5,584、焦虑:41,416、抑郁:54,040 快乐:
415、幸福:1,170、生活满意度:2,582消极研究 / 积极研究21 / 1 纠结于人性的阴暗和痛苦中一位老人对孙女说,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女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你的心所朝的方向就是你未来人生的方向!指引新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视角 创造性的思路研究幸福:幸福可以学习积极心理学不否认人性消极的一面:接纳不完美,承认失败,直面现实 培养积极一面以预防消极一面的发生:专注于失败不能直接导致成功(Marva Collins)人类专注于哪方面的问题,他们便朝哪方面发展。――Cooperrider and Whitney 展望幸福美好的人生 为何学习积极心理学 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很棒,你能成功,你可以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吧,停止抱怨社会,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身上!积极心理学著名研究――快乐的修女 研究人员收集了180位圣母修道院修女在19
32年入院时所写的个人简历,从中找出每位修女对生活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发现,对生活持最乐观态度的25%的修女中,有90%活到85岁以上。对比之下,只有34%对生活持最悲观态度的1/4的修女活到这个年纪。到90岁的时候,最乐观的1/4的修女仍有54%活着。而最悲观的1/4的修女只剩11%了。研究者的结论是“快乐的修女是长寿的修女”。积极心理学著名研究――毕业册上的微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教授Keltner和Harkor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们审视了1960年米尔学院毕业纪念册中四年级女生的照片。真诚的笑容VS皮笑肉不笑 然后在她们27岁,43岁和52岁时测试她们对生活和婚姻的满意程度。研究的结果表明真诚笑容组组的结婚率高,离婚率低,对婚姻和个人的生活品质的满意程度也比另一组的女生高。积极心理学授课内容 概述 情绪情感 乐观&希望 幸福感 人格 价值&成就 兴趣&能力目标 自我 人际关系 应对挫折 宽恕&感恩 超越完美主义 健康 如何学好积极心理学 请每节课按时到场 认真听课,记笔记(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讨论、课间提问、自我展示)及时总结,写下感悟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按时完成作业或提交论文 阅读推荐书目,观看推荐电影积极心理学概述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的未来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998年 马丁??塞利格曼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出版书籍:习得性无助、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真实的幸福
1、积极心理学的提出
2、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二战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认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解决和补救人类心理问题。人类本质被嵌套进了疾病模式,人被看做有瑕疵的,脆弱的,承受不良基因和残酷环境的残害。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代表影视作品:沉默的羔羊、爱德华大夫、飞跃疯人院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疾病模式精神疾病、愤怒、焦 虑、抑郁、变态心理关注人的弱点 克服不足 避免疼痛 逃避不愉快健康模式幸福、满足、愉悦、兴 奋、快乐、心理健康关注人的优势 接受自我 寻找快乐 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学诞生的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幸福感研究 生活满意度研究 对智力的多重定义 健康促进计划――阿尔比&科文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3、积极心理学的定义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
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4、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
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核心任务: 建立积极情绪 培养积极的个人特质 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主题
1、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快乐、乐观、希望
2、积极的心理特征性格力量、价值、能力、自我
3、积极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利他行为、家庭、感恩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二)积极心理学重要前提
1、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力量和潜能;
2、利用每个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可使人获得幸福;
3、用积极的方式解释和分析问题能使个体从中获益;
4、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可对人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1、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研究: 低度相关或无关的分别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收入、有孩子、种族、智力水平、外表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2、自身的性格力量和优势是通往幸福的渠道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让灵魂成长。――美国哲学家梭罗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3、积极看世界,越看越积极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积极的人生观――三乐
身处逆境时要自得其乐
比上不足时要知足常乐
春风得意时要助人为乐
(三)积极心理学重要结论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积极心理学内容
三、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一)应用领域 积极心理学在以下几个领域尤为成功: 1)女性的幸福感提升;2)夫妻家庭关系改善;3)抑郁症的治疗;4)领导力训练与员工绩效提升;5)学生教育;6)犯人干预。
5.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篇五
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研究概述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存在不同的价值观.文章概述了跨文化心理学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它们带来的意义.
作 者:吴兰花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RST TEACHERS COLLEGE OF HUNAN年,卷(期):3(1)分类号:B84关键词:跨文化心理学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文化
6.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概述 篇六
(一)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上讲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发展至今的中国文学。近百年的中国新文学一般又可分为两大阶段:1949年以前称“现代文学”,1949年迄今称“当代文学”。
1949年以前的“现代文学”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开启了一个新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革文学须从“八事”入手。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更为坚决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钱玄同、刘半农等积极响应。俄国的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给文化思想界以巨大的影响。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深人发展。从此,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四”以后,气象大变,各地“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及刊物,不下一百”,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重大发展。周作人、郑振铎等12人发起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第一个出现的新文学社团,也是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它以《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出版了《文学旬刊》等。认为“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抨击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鸳鸯蝴蝶派”和“礼拜六派”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明显地表现出现实主义倾向,被称为“为人生”的艺术派。
1921年7月创立于日本东京的创造社,主要成员为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等。先后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刊物。成员深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文艺思想较复杂,共同点在“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其浪漫主义倾向明显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因被称为“异军突起”。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为主要成员,提倡新格律诗。以《诗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为新诗的发展作了有积极意义的探索。1924年11月,鲁迅与周作人、钱玄同等组成了语丝社,其刊物《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其文艺思想和创作方法接近文学研究会。另有未名社、莽原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狂飙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南国社等亦影响较大。新文学社团及刊物培育和锻炼了大批新文学工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股思潮及其他一些流派。
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击退了林纾、“学衡”、“甲寅”等封建复古派的一次又一次发难,保证了新文学运动的顺利推进。
(一)小说
本时期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期。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它启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仿徨》,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更侧重描写国人心灵上、精神上的“病苦”,暴露和批判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它们表现出全新的现代小说观念、彻底的反传统的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对形式的多样性的选择与创造,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其“画眼睛”、“画魂灵”和“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精选典型细节、运用白描手法以及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吸取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的创作方法,都具有开拓性和典范性,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小说作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
“人生派”及问题小说——“人生派”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他们的创作持人道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态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代表作家有:叶圣陶(绍钧),其小说大多描写小城镇中小市民小知识分子的“灰色的人生”,《潘先生在难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许地山(落花生),《缀网劳蛛》等揭露抨击黑暗社会现实,同时宣扬“涅槃归真”的佛教思想和乐天知命的宿命人生观。王统照,其《微笑》等以抽象的“爱”和“美”作为弥合人生缺陷的药方,后来的《湖畔儿语》等转向现实人生。冰心,以《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步入文坛,《超人》等宣扬“爱”的哲学,试图以泛爱拯救人世。庐隐,其中篇《海滨故人》,写5个知识女性,“追求人生意义”,而最终的答案却是“恨”。问题小说,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题材热”,作者的创作方法并不一致,但都是以“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代表性作家作品除上述人生派的外,还有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等。
浪漫抒情小说派——以创造社为中心。要求小说逼近自我的个性和气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主要作家有:郭沫若,早期发表过《牧羊哀话》、《漂流三部曲》等10多篇小说。郁达夫,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现代小说有独特贡献,其《沉沦》(192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有《沉沦》、《银灰色的死》、《南迁》,其中《沉沦》一篇是其早期代表作。张资平,早期短篇有《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1922年出版的带有自传性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乡土文学”派——1923年左右在鲁迅影响下形成。他们皆是来自农村的知识青年,作品以写实的笔法,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反映农民的悲惨,“隐现着乡愁”,带着各地的乡情民俗。代表作品有王鲁彦的《黄金》,许钦文的《石宕》,王任叔的《疲惫者》,许杰的《惨雾》,彭家煌的《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及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等。
(二)诗歌
晚清时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已经酝酿“诗界革命”,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但未能突破诗歌旧的窠臼。真正的诗歌变革始于“五四”新诗运动。胡适是尝试白话诗的第一人,其《论新诗》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要求以白话写诗;要求“有我有人”。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他发表了《白话诗八首》,1918年第四卷第一号上他与沈尹默、刘半农又发表白话诗9首,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批白话诗。新诗开拓者还有刘大白等人。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新诗集。此期出现了周作人的《小河》等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整体看新诗还过于平实、理性,还处于尝试、实验阶段。因而一般认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是郭沫若。《凤凰涅槃》最能充分体现其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基本思想。他于1921年8月出版的诗集《女神》,充分反映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浪漫豪迈、激越狂放,彻底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发挥,以全新的精神与形式开了一代诗风。
1922年以出版诗歌合集《湖畔》被称为“湖畔诗人”的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和应修人,是本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他们表达了对礼教的大胆反抗和对生活的热烈追求,天真、开朗。同是以歌颂青年和爱情为基本主题,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以有节制的情感、冷峻的意象与沉思的形象显示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早期诗作收入《昨日之歌》。
小诗,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白华《流云小诗》是其中的佼佼者。冰心是小诗体的代表人物,其诗歌与其早期小说、散文一样,基调是对“母爱、童真与大自然”的讴歌,核心是“爱的哲学”。短小凝练,常含哲理,明丽清新又略带忧愁。其他诗人有朱自清、徐玉诺、俞平伯、潘漠华、汪静之、刘大白等。
“新月诗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重视感觉与意象,在建立新格律诗理论和进行新格律诗创作实践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挑战“作诗如作文”的理论命题,也反对过于欧化的句式与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其理论与实践上都是对现代白话诗歌运动自身的反动,是向诗歌本体的回归。20年代中后期纯诗化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流。闻一多,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主张新诗须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其诗集《红烛》和《死水》体现了上述美学原则,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徐志摩本时期的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及朱湘的《采莲曲》等皆追求诗的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作代表。
(三)散文
现代散文创作中,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等创作的以议论为主的杂文最早出现,揭露、抨击封建思想和制度,宣传民主与科学的主张,战斗性极强。受《新青年》影响,许多报刊也设立了“随感录”栏目,形成了撰写杂感、随笔的创作浪潮。1924年语丝社所办的《语丝》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杂文)刊物,以发表“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形成了风格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杂文写得最多,成就最大者为鲁迅,经他的倡导和长期实践,杂文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他是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抒情散文,当时称“小品文”或“美文”,出现稍晚。1921年5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的”美文,并以其创作实践,“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其文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浓厚的趣味性和以舒徐的笔调抒发出的冲淡之情。他本期的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和《雨天的书》。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动情优美,引人入胜;散文诗集《野草》以心灵的自我解剖为特色,反映“五四”退潮后他的仿徨、苦闷和追求,多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新颖奇特,意在言外,深沉含蓄。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文诗意浓郁、文情并茂,《背影》、《荷塘月色》等是最负盛誉的佳作。冰心的散文《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等,都具有抒情诗和风景画的特色。创造社中郭沫若的《小品六章》、郁达夫的《还乡记》等散文,率真坦诚、委婉流畅,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四)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是在西方戏剧观念影响下诞生的。1907年,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就在东京演出了文明新戏《黑奴吁天录》,被作为中国现代话剧诞生的标志。
“五四”时期的戏剧革新运动,功绩主要在理论的倡导和西洋名剧的介绍。1917年,《新青年》曾发起对传统戏剧的批判,并就如何借鉴西洋话剧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在上海创立“民众戏剧社”,出版《戏剧》月刊,介绍欧美话剧理论和艺术,提倡“爱美的”(Amateur业余的)戏剧,推崇戏剧的社会现实功能。12月,上海戏剧协社成立,成员有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他们学习西洋演剧艺术,建立严格的导演和演出体系,提高了爱美剧的演出水平。
戏剧创作受时代精神影响呈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特征,受易卜生《娜拉》等的影响,大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社会问题剧,如胡适的《终身大事》,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洪深的《赵阎王》,田汉的《获虎之夜》,欧阳予倩的《泼妇》、《回家以后》等,分别涉及恋爱、婚姻、家庭、妇女解放、道德伦理标准等社会问题。戏剧体裁样式像悲剧、喜剧、正剧、现实剧、历史剧、独幕剧、多幕剧、诗剧、散文剧、活报剧等都已出现,其中喜剧和悲剧水平最高,独幕剧作已臻成熟。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其早期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聂嫈》“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后结集出版,名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学
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37年抗战前这一阶段,继承了五四文学的人文主义文学和新兴的革命文学决定了这十年文学的基本面貌。由于政治和商业因素的介人,本期文学分别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和远离政治和商业影响的京派文学。
1928年初,创造社和新成立的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他们强调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宣传的武器,努力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释文艺问题,扩大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但过分夸大文艺的社会功能,忽视文艺本身的特点,把世界观的改造看得过于简单,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严重,把鲁迅、叶绍钧、郁达夫、茅盾等人,当作“时代的落伍者”加以批判、否定,引发了鲁迅、茅盾等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
1930年2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出版了《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文学导报》等刊物。先后入盟的成员共达270多人。“左联”积极地译介、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化运动的联系,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提倡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开展了同“新月派”的论争,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与“第三种人”的论争等;培养出一批青年文学作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闻一多、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叶圣陶、王统照等未加入“左联”的进步作家,还有一些同“左联”观点不同,甚至发生过争论的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等作家,都有各自的文学思想、风格和艺术个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1936年,革命文学内部发生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口号的论争,10月,由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联合签名发表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一)小说
30年代是现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短篇小说进一步发展,长篇小说大量出现,体式手法日益丰富,风格流派越发多样,出现了更多的大家及成熟之作。
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等小说大家都在此期发表了数量颇丰的作品,特别是长篇代表作。茅盾,继承了“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子夜》描绘了30年代大都市的生活,笔力雄浑细致,结构宏伟严谨,语言生动缜密,建立起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是左翼文学创作的代表。另有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及《林家铺子》等。巴金,作品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构建了现代文学中独特的“青年世界”。本时期小说有《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等。《家》描写了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老舍,以独特的文化批判视角描写城市底层人民生活,语言明快活泼、富于幽默感,创别具一格的“京味”文体风格。本期有《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柳家大院》和《微神》等。《骆驼祥子》通过祥子勤苦奋斗“三起三落”而终于堕落的一生,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沈从文,京派小说的开创者和最优秀的代表,他在《月下小景》、《柏子》、《阿黑小史》、《边城》等小说中构建了一个远离时代漩涡、浪漫诗化的“湘西”世界。作者自称为“乡土抒情诗”。代表作《边城》,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另有以《八骏图》为代表的“都市小说”,作为“湘西小说”的对照和补充,李劫人,30年代中期李劫人发表了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它们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社会史诗般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左翼小说——蒋光慈,最初的小说充满“革命浪漫谛克”,表现出“革命+恋爱”的公式化,后渐自我超越,以革命现实主义,从《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到《咆哮了的土地》可见其变化轨迹。柔石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完全脱离了概念化的创作风气。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塑造了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的心理的代表者”莎菲的形象。叶紫的《丰收》写湖南农村阶级矛盾和农民觉醒,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写东北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与火中的成长历程,萧红的《生死场》反映东北人民在沦陷前后的生活。还有艾芜的《南行记》、张天翼的《包氏父子》、沙汀的《在祠堂里》等一大批作品。吴组缃、罗淑等是“左联”的同路人,他们的《西柳集》和《生人妻》等也常被视作左翼小说。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高度浓缩了当时的农村社会,用既老到又活泼的语言活画出了各色人等。
京派小说——“京派”不是一个文学社团组织,主要成员是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的周作人、废名(冯文炳)沈从文、萧乾、芦焚(师陀)、李健吾、朱光潜等。他们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审美意识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作品除沈从文的外,还有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桥》,萧乾的《篱下集》和芦焚的《谷》等。
海派小说——上海世界性大都市的形成以及其高度的商业化是海派小说生成、发展的背景。早期创造社写社会小说出身的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为追求商业利润,写了大量以灯红酒绿的上海为背景,以畸形情爱为内容的小说,被沈从文等作家称为“海派”。他们创作了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第二代海派,上承一代海派性爱小说的余续,下启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是海派文学极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中国第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因其创作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市主义文学的影响,被称为新感觉派。其小说常以快速、跳跃的节奏表现病态都市光怪陆离的生活,以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等方法,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并用象征、暗示等手法加以精细描写,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有施蛰存的《将军底头》,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具有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二)诗歌
20年代新诗创作时就已存在的两种倾向,这一时期分化得更加明显。主张为大众而歌的左翼的诗歌——20年代有蒋光慈的《新梦》、《哀中国》等革命政治抒情诗,思想革命,形式粗糙。本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殷夫,有《孩儿塔》等诗集,《血字》是其“红色鼓动诗”的代表作。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成立,创办《新诗歌》旬刊,史称“新诗歌派”。主张“捉住现实”,提倡诗歌大众化,要求表现时代风云,推动了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主要成员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柳倩等。蒲风诗作刚健朴实,语言通俗。《茫茫夜》是其第一部诗集,反映了农民的痛苦和挣扎;《六月流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诗坛新人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诗作是现实主义诗歌在30年代艺术高度的代表。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诗风严谨、朴质、含蓄、凝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田间的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等,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反抗意识著称。
主张为自我而歌的现代派诗潮——他们注重主体的精神世界,追求诗的艺术美,是纯诗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包括后期新月派、象征派和现代派。
后期新月派——以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为标志,新月派进入后期阶段。主要转向内在幽微精神领域的开掘,有明显的现代象征诗的特征。代表人物有徐志摩、孙大雨、梁宗岱、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林徽音等。
象征派——以李金发为代表,并以其1925年出版《微雨》为起点,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魏尔伦、瓦雷里等人的影响而形成,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主要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人。钟情怪异、突兀,追求朦胧,以奇崛冷僻意象的组合暗示抒写个人忧郁伤感的精神心态。
现代派——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特别是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等的诗词,同时借鉴了法国象征派、美国意象派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追求抒情性和情调的感伤性,追求意象的新颖、朦胧。因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而得名,后有卞之琳主编的《水星》、戴望舒主编的《新诗》与之呼应,形成气候,蔚为大观。作为主将的戴望舒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叶圣陶称其代表作《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个新纪元”。
(三)散文
30年代的现代散文创作风格多样、文体又有新变。特定的历史环境,使杂文和报告文学得到很大的发展,鲁迅后期杂文对旧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剖析与批判。具有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紧密结合,讽刺犀利,语言精练、生动、幽默的艺术特点。瞿秋白的杂文泼辣锋利,鼓动性极强,其《〈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精当地概括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在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弢有《推背集》、《海天集》等、徐懋庸有《不惊人集》、《打杂集》等。报告文学是本时期新兴的文学样式,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的发表,标志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成熟。本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报告文学专集,有茅盾主编的《中国一日》和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
本时期,散文流派又有了新的组合和分化。1932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和周作人一起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追求“超脱”“幽默”趣味,以“知识”和“趣味”为号召。鲁迅和茅盾等左翼作家与“论语派”围绕散文创作的思想与形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另有两个散文群体值得注意。一个以上海开明书店为中心,有叶圣陶、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不少人是早期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们忠实于现实,写作态度严肃认真,积极入世。另一个以《大公报》的文艺周刊为阵地,作者有沈从文、萧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严文井、汪曾祺等,他们追求艺术的完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湘西》“素淡朴呐的文字底下,自有一道明彻的光辉,自有一股隽永的情思”;何其芳的《画梦录》有它超达深渊的情趣;李广田的《画廊集》展示的是作者“朴野的小天地”,洋溢着浓郁的乡野气息和朴实深厚的农民情愫。
(四)戏剧 本时期中国现代话剧已经成熟。1927年,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创立,1929年,欧阳予倩在华南创办了“广东戏剧研究所”。同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这是国统区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戏剧团体。本期戏剧的突出特点是表现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战斗性、民族性、意识性强化。1930年8月,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标志着戏剧界统一战线组织的形成。
同时对人道主义思想反封建个性主义进行了深化,曹禺的《雷雨》,描写了一个现代社会中封建家庭的悲剧,《日出》抨击金钱社会的罪恶。曹禺的话剧善于组织戏剧冲突,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剧本的艺术上的成熟。
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也着重描写人物内心冲突重在人心中的“善恶并存”。另有田汉的《回春之曲》、《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
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国实际分成国民党统治区、日伪统治的沦陷区以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本时期文学创作在不同的阶段和地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是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适应当时形势,形成朗诵诗、街头诗、活报剧、街头剧、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潮。1945年抗战胜利后,“文协”改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由于立场观点的不同,也发生过同梁实秋“抗战无关”论,与西南联大教授陈铨、林同济等的“战国策派”的“权力意志”论等观点的论争。
为使文艺工作者更好地配合整个革命工作,中共中央则于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议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讲了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心内容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根本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及其周围区域均被日军占领,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抗日文学活动,称之为“孤岛文学”。其最显著的成绩是戏剧运动和杂文、散文创作。
(一)小说
本期小说创作以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国统区和沦陷区的小说,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在揭露社会的尖锐性、深刻性方面较前突出,艺术表现技巧也更为圆熟。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是富有时代特征的讽刺佳作。茅盾的《腐蚀》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汪勾结,残害抗日爱国的革命者的罪行。巴金的《寒夜》把人物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命运的答案。老舍的《四世同堂》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及沦陷区人民的觉醒与抗争。钱钟书的《围城》以讽刺的笔法刻画了抗战时期某些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力图以苏州巨富蒋捷三一家的风流云散反映“一·二八”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黄谷柳的《虾球传》以城市流浪少儿的曲折经历,展示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张恨水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抗战前已以《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有很大影响,本期的讽谕小说《八十一梦》,以梦幻形式,描绘大后方贪官污吏纸醉金迷的腐朽丑恶的生活。张爱玲的《传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以传奇性的故事及弥漫于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让人惊悚于人性的丑恶、生命的无常、欲望的疯狂。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还有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春》、《秋》,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等。
解放区的小说则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描写农民的觉醒和成长,描写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崇高的道德和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艺术上着力于小说创作的群众化、民族化。影响最大的是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表现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的变化,继承了传统小说的形式而有所创新,在情节的叙述中塑造人物,使用农民的语言,在小说创作民族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政府的推崇。成就较大的还有孙犁的《荷花淀》,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
(二)诗歌
抗战爆发,使新诗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大众化风格与个人化风格的汇合与融合。表现在不同主张、风格、地区的诗人,都自觉以诗歌为武器投人全民抗战,共同为神圣的民族解放事业歌唱。
艾青,1939年后,连续出版了《北方》等五本诗集。描写农民的悲惨,歌颂战士的英勇,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他成功地将“大众”与“个人”互相融合,主张新诗要有散文美,重视独特意象的创造,以其具有自然而成熟的散文美的自由诗体,把中国自由体诗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继郭沫若之后做出重大贡献的诗人,被公认为成熟的诗人。
田间,《给战斗者》是他本时期的代表作。到延安后,倡导“街头诗运动”,写了《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等街头诗。其诗采用“鼓点”式的诗行,简短有力,鼓动性强,闻一多称之为“时代鼓手”。
“七月”诗派——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围绕《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等杂志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体,有胡风、鲁藜、绿原、阿垅、艾青、田间、冀访、曾卓、牛汉、杜谷等。奉行“突入生活”的创作原则,“努力把诗和人联系起来,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诗作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创作方法倾向于革命现实主义,形式上采用自由的格式,追求自然、真挚、素朴的诗风。
“九叶”诗派——40年代后期,围绕在《诗创造》、《中国新诗》杂志周围形成的一个并不自觉的青年创作群体,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他们继承了新诗现代派传统,同时从西方后期现代派艾略特、奥登、里尔克等人的诗歌中吸收一些表现手法,“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更接近于表现现代复杂、快速的生活节奏,真实地表达知识者思想的矛盾与困惑。因此他们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代表作有杜运燮的《追物价的人》、陈敬容的《黄昏,我在你边上》、郑敏的《金黄的稻束》等。代表诗人穆旦,其诗作《被围者》、《控诉》、《赞美》,关注对生存意义的探索,又表现出对民族命运的忧思。
解放区出现大批的民歌,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竟的《漳河水》等优秀叙事长诗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新诗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的新突破。
(三)散文
散文也服从于反映战争、斗争的需要,杂文和包括文艺通讯、特写在内的报告文学再度兴盛。
在“孤岛”上海,杂文创作曾风行一时。青年杂文作者唐弢、徐懋庸、巴人、周木斋、孔另境等出版杂文合集《边鼓集》、《横眉集》等,形成当时颇有影响的“鲁迅风”杂文。在大后方,1940年夏衍等在桂林创办杂文专刊《野草》,作者包括聂绀弩、宋云彬、孟超、秦似、林默涵等。在重庆、昆明等地,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朱自清、叶圣陶等呼吁抗战、自由、民主的杂文,引人瞩目。在延安,杂文创作除暴露性杂文外,还出现了歌颂性杂文。
报告文学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生活。抗战初最有影响的是丘东平,其《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等,描写了抗日官兵的抗敌情绪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富有浓厚的战斗气息。在“孤岛”上海,梅益等组织了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的《上海一日》征文活动,出版了专集。在解放区,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沙汀的《贺龙印象记》、丁玲的《彭德怀速写》、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等,都曾传诵一时。
(四)戏剧
本时期是现代戏剧创作的高潮期。形式风格更加多样化。为适应斗争现实的需要,抗战初期的戏剧主题多为抗日宣传、教育,形式多为街头剧、活报剧等小型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影响最大,和《三江好》、《最后一计》一起,合称为“好一计鞭子”。在相持阶段和抗战胜利后,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剧作都获得了丰收。夏衍的《心防》、《法西斯细菌》等代表了当时现实主义剧作的最高成就。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家》,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于伶的《夜上海》,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是影响广泛的优秀剧作。而郭沫若的《屈原》、《虎符》于伶的《大明英烈传》,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阿英的《明末遗恨》等历史剧,借古讽今、影射现实,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解放区的戏剧成就表现在新歌剧的探索、旧戏的改革和话剧创作等几个方面。新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表现了翻身农民劳动生产、学习的热情,而贺敬之等的《白毛女》表现了喜儿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农村少女成长为坚强勇敢的反抗者的过程,形式上诗、歌、舞完美统一,为歌剧艺术民族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举行。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会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的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四、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文艺也有了新的面貌。但是50年代前期,错误开展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文艺思想斗争,阻碍了文艺事业的正常发展。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文艺创作、理论出现转机。1957年6月开始,全国开展了扩大化的“反对资产阶级右派”斗争,一大批作家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初,文艺界开展批判“修正主义文艺思潮”的运动,一批理论批评文章被打成毒草。
1960年至1962年,经济上调整,文艺政策也随之调整,纠正一些“左”的失误,破除了一些“左”的框框,鼓舞了作家的创作热情。但是,这个局面以后又被更大的政治斗争风暴所打破。
(一)小说
小说在“十七年”文学中成就显著,长篇小说的成绩最为显著,本期共有200多部正式出版,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如:革命历史题材的有《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保卫延安》(杜鹏程)、《青春之歌》(杨沫)、《三家巷》(欧阳山)、《林海雪原》(曲波)、《风云初记》(孙犁)、《铁道游击队》(刘知侠)、《敌后武工队》(冯志)、《苦菜花》(冯德英)、《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等;描写农村社会变革的有《三里湾》(赵树理)、《山乡巨变》(周立波)、《创业史》(第一部)(柳青)等;描写工业题材的有《百炼成钢》(艾芜)、《乘风破浪》(草明)等;描写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周而复);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有《欢笑的金沙江》(李乔)、《我们播种爱情》(徐怀中)等;古代历史题材方面则有《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共同描绘了我国人民生存与斗争的历史长卷,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现实的影响也限制了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短篇小说数量多,优秀者也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如《春种秋收》(康濯)、《结婚》(马烽)、《登记》、《锻炼锻炼》(赵树理),《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三年早知道》(马烽)、《李双双小传》(李准)等,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人们观念上的矛盾,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工业题材的较少,有《夜归》(艾芜)、《夜走灵官峡》(杜鹏程)等;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等将英雄人物置于激烈的斗争环境中加以描写,表现坚定的信念和高尚情操,《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洼地上的“战役”》(路翎)则别开生面,把战争推到背景的地位,着力描摹特定年代的普通人物与其内在的情感;《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改选》(李国文)、《爬在旗杆上的人》(耿简)、《入党》(耿龙样)等,是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出现的勇于反映社会矛盾,大胆干预现实生活的作品,引起广泛的争议;爱情题材有《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小巷深处》(陆文夫)、《西苑草》(刘绍棠)、《美丽》(丰村)、《爱情》(李威仑)等,注意表现爱情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挖掘爱情之中蕴涵的社会时代内涵和丰富的人性内容,引人注目;历史题材有《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广陵散》(陈翔鹤)、《杜子美还家》(黄秋耘)、《白发生黑丝》(冯至)、《海瑞之死》(李束为)等。
许多优秀短篇小说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与风格。赵树理保持了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朴实、洗练;马烽有浓厚的山西地方色调;孙犁着重揭示普通人,特别是农村妇女善良乐观的精神境界,使读者感到亲切、美好;峻青刚健豪放;王愿坚朴实深沉;茹志鹃则具有女性作家的细腻、委婉、清新俊逸。
(二)诗歌 十七年诗歌创作成果可喜,主要体现在政治抒情诗、长篇叙事诗以及爱情诗创作三个方面。
新中国成立,新老诗人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以充沛的政治热情歌颂新时代、歌唱新生的祖国和充满阳光的新生活,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郭沫若的《新华颂》等,讴歌人民、领袖、新中国,形成建国后第一个较大的颂歌潮。政治抒情诗成就最突出的是郭小川和贺敬之。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是那个激情燃烧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都曾长期传诵,影响巨大。
闻捷被誉为“写爱情诗的能手”,其《天山牧歌》展现了新疆风光,反映了青年的爱情生活,在表现性格,刻画少男少女的爱情心理方面,独到新颖,细腻动人。
长篇叙事诗也出现了不少精品,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等,最为引人瞩目。
本时期青年诗人大量涌现,邵燕祥、李瑛、未央、闻捷、公刘、白桦、周良沛、张永枚、梁上泉、顾工、雁翼、高平、傅仇等诗人都写出了优秀的诗歌,明朗、清新、昂扬是他们共同的音色。而老诗人面对用新的诗歌形式反映新的生活内容,则有个转型问题,冯至、穆旦、何其芳等诗人的创作没能继续他们原来的探索,没能保持自己的特色,没能超越原有的成就。
主流诗歌特别提倡吸取民歌营养,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同时借鉴外来形式。表现形式上,自由诗、格律诗、楼梯式、凹凸式、民歌体、新辞赋体等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百花竞放、各显异彩。
(三)散文
讴歌新时代,颂扬新人物,反映新成就,赞美新风尚,欢快的颂歌色彩是“十七年”散文的主旋律。老舍的《我热爱新北京》等以亲身经历记写中国发生的可喜变化。冯雪峰的《鲁迅先生的逝世》,冰心的《小桔灯》等,描绘真实人物,抒写他们的精神面貌。
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和通讯特写,迅速及时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将士、事迹、战火、深情、精神、友谊。代表作有《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巴金)、《无名高地有了名》(老舍)、《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魏巍)和《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刘白羽)。
1960年前后,《歌声》(吴伯箫)、《挥手之间》(方纪)等回忆艰难岁月,从革命传统中吸取力量的源泉,激励人们在困难的条件下前进。作家开始注重描写典型的英雄人物、理想化的社会关系,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大的提高,出现了如《向秀丽》(郁茹)、《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穆青、冯健、周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陈广生等),《小丫扛大旗》(黄宗英),《手》(巴金、茹志鹃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王石、房树民等)等优秀作品。
杂文、小品文主要有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邓拓的《燕山夜话》,陈笑雨的《不登堂集》等。
60年代前后,出现了抒情散文的黄金时期,不少作者开始摆脱描叙上的新闻性,转向艺术追求,吴伯箫、曹靖华、袁鹰、碧野、方纪等人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风格最为突出的要数杨朔、秦牧、刘白羽。杨朔善于营造诗的意境,《海市》、《荔枝蜜》、《雪浪花》等清新俊逸、卒章显志,创作了“颂歌”文体模式。秦牧善于将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形散神聚、亲切幽默。刘白羽善于在浮想联翩中包容哲理思考,《日出》、《长江三日》情景相融,寓意深远。
(四)戏剧
“十七年”间,话剧、戏曲以及歌剧的创作都获得了显著的成绩。
老舍的《龙须沟》、胡可的《战斗里成长》及二次文代会后出现的夏衍的《考验》等都是当时的优秀作品。老舍的《茶馆》,是当代话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杰作。剧作用“人像展览式”的方法,通过一个普通茶馆与出入该茶馆各种人物的沉浮际遇,用“坐标式”结构,以三幕戏反映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深刻展示了从清朝末年到抗战胜利后五十年社会的沧桑变化,“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57年反右后,出现一批优秀历史剧,如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曹禺等的《胆剑篇》。陈其通的话剧《万水千山》,第一次成功地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搬上舞台。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话剧创作出现转机。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合作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描写解放初期上海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戏剧冲突跌宕起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传统戏曲的整理和戏曲的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理出京剧《将相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昆剧《十五贯》等优秀剧目。田汉创作的京剧与孟超创作的昆曲蜚声剧坛。1962年以后,京剧现代戏创作成果丰硕,有《红灯记》(翁偶虹、阿甲改编)、《芦荡火种》(汪曾祺等改编)、《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新歌剧创作成绩斐然,《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等优秀歌剧中的优美唱段,至今还广为传唱。
五、新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新时期文学拉开序幕。1978年5月,全国文联、作协、剧协等组织正式恢复工作,《文艺报》复刊。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和拨乱反正工作迅速、深入地进行,文艺开始复苏与繁荣。1979年10月底,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召开,邓小平致词。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进一步使文学从“工具论”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思想的讨论异常活跃,先后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性、人道主义,歌颂与暴露的关系,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文艺批评的标准与新方法,文学的主体性,创作自由,文学多元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等问题等进行讨论;积极探讨文艺的新观念、新方法,促进了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的发展。
新时期出现了多种文**流:“伤痕文学”最先出现,它用艺术形象再现了“文革”及它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沉重内伤。之后的“反思文学”所反映的生活向前推移,对建国以来的历史道路进行回顾思考。“改革文学”以社会改革为主要内容,触及时弊,及时反映了人民的情绪、愿望和理想。这些文**流适应了社会心理,提出了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突显了文学的社会作用。80年代中期开始,与时代的急速变化紧密联系,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文学创作不再追求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打破了单一的社会性主题,相继出现了“新诗潮”、“寻根文学’、“乡土文学”、“探索文学”、“纪实文学”、“通俗文学”等多种文**流。这些潮流交错奔涌,起伏更迭,呈现多元发展的繁荣局面。
(一)小说
“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文艺成了阴谋的工具,小说几无优秀之作。
“新时期文学”小说创作成就最大,如题材领域深入开拓、表现方式的新变丰富等方面,都可从创作潮流的不断更迭与演进中窥见一斑:
伤痕小说——“新时期”小说最早涌现的潮流。粉碎“四人帮”后,十年劫难引起全社会的历史反思。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揭露极“左”路线下青少年灵魂被毒害的社会问题,发出了救救的孩子的呼声。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次年,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于是,引发了“伤痕小说”创作潮。大批作品涌现,如《最宝贵的》(王蒙)、《弦上的梦》(宗璞)、《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它们恢复现实主义精神,直面人生苦难,揭露控诉“四人帮”给无数人造成生活和心理创伤,反映了对专制主义的斗争,也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对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启蒙作用。
反思小说——在时间上前推至解放以来特别是50年代中期,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以往的教训进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求得对历史的再认识、再评价,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显示了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发展。1979年2月,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标志着“反思小说”的起步。代表作有《天云山传奇》(鲁彦周)、《李顺大造屋》(高晓声)、《芙蓉镇》(古华)、《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西望茅草地》(韩少功)、《月食》(李国文)《人到中年》(谌容)、《蝴蝶》(王蒙)、《灵与肉》(张贤亮)作家以更为深邃的目光,触及到各方面的问题。改革小说——随着社会重心转移,作家更加关注当下各个领域改革进程。1979年7月,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大批改革题材的小说相继出现,如《改革者》(张锲)、《祸起萧墙》(水运宪)、《沉重的翅膀》(张洁)、《花园街五号》(李国文)、《男人的风格》(张贤亮)、《三千万》、《新星》(柯云路)、《腊月·正月》、《浮躁》(贾平凹)、《秋天的愤怒》(张炜)等。表达了人民渴望变革的愿望及引起的心理震荡,揭示了改革面临的困难、阻力,塑造了一批开拓者形象。
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一批年轻的作家提出要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他们的作品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进而探寻民族灵魂重建的可能。“文化寻根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郑义的《老井》、《远村》,李杭育的《沙灶遗风》,王安忆的《小鲍庄》等。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则侧重从特定的地域色彩进行文化寻根。表现形式上将传统的写实和现代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段交错使用,以对题材所蕴涵的深层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艺术传达。
现代派小说——70年代末,宗璞、茹志鹃和王蒙的《春之声》等“意识流”小说就已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表现方法,但被视为第一篇“真正有了现代派小说的味”的作品是80年代中期出现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小说以零乱的组合展示了音乐学院作曲系一群学生杂乱无章的生活,表现了当代一部分青年人的复杂心态。另有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苍老的浮云》、《黄泥街》,莫言的《球状闪电》、《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系列等作品,体现了意识流、荒诞、黑色幽默、魔幻等现代派创作思想和手法的影响。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以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为肇始。主要作家作品有洪峰的《极地之侧》,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平静如水》,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鲜血梅花》、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和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等。他们在文化内涵上对意识形态回避、反叛和消解,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化,有激进的反叛色彩和实验品格。新写实小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虽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仍是主导,但注重对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冷漠叙述”,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及叙述者的无奈与认同,作者“零度介入”,不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代表作有刘震云的《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的《风景》、《随意表白》等。王朔的小说《空中小姐》、《千万别把我当人》反叛主流话语,调侃美好神圣,一般也被看作新写实小说。
新生代小说——又称“新状态作家”、“晚生代作家”。是对80年代当代先锋文学的接续,是90年代边缘化文学语境的产物,个体性风格更为强烈。代表作有陈然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张旻的《校园情结》、邱华栋的《环境戏剧人》、何顿的《无所谓》等。
9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长篇小说继60年代的之后的第二个繁荣期。除了探索创新的之外,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要方法的作家创作了许多“史诗性”作品,如张承志的《心灵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等。
(二)诗歌
文革十年的诗歌多是假大空的颂歌和火药味浓重的战歌。新时期诗歌以表现了人民真实情感、愿望的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为起点。最初的发展特点为悲歌与欢歌的交织,首先涌现出一批批判极左思想,批判封建主义的诗歌,新时期第一个诗潮——现实主义诗歌潮流应运而生。诗作有《一月的哀思》(李瑛)、《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中国的十月》(贺敬之)、《小草在歌唱》(雷抒雁)、《光的赞歌》(艾青)、《祖国,我对你说》(张志民)、《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张学梦)等。70年代后期,一大批“复出的诗人”重返诗坛,唱出“归来”的歌,代表作有《鱼化石》、《盆景》(艾青),《重读〈圣经〉》(绿原),《哎,大森林》(公刘),《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故园六咏》(流沙河),《玉华洞》(蔡其矫),《悬崖边的树》(曾卓)等,有着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色彩。
70年代末80年代初,食指、芒克、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等“文革”中成长的一代在诗坛崛起。他们不满足于旧的诗歌程式,“文革”时就开始了诗的探索,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审美特征的诗。代表作有《回答》(北岛),《致橡树》(舒婷),《一代人》(顾城),《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纪念碑》(江河),《老虎》(王燕生),《我感到了阳光》(王小妮)等。这些诗,内容上揭示了时代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与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倾向;艺术上寻求新的诗美原则,借鉴西方现代诗艺,力避感情的直接表达,运用象征、暗示及隐喻等手段表达复杂的感情与独特的个性,诗歌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哲理性,语言有“强烈的陌生化”化效果,因而被称为“朦胧诗”。这一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在1979年至1984年间曾引起诗坛广泛的论争。1984年后,朦胧诗发生变化,理性的激情减退,转向历史文化寻根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代表作有杨炼和江河的《诺日朗》、《天问》、《大雁塔》、《与死亡对称》等。
80年代中期,朦胧诗衰微,更年轻的“新生代诗人”走上历史舞台。“新生代”又称“第三代诗人”、“先锋诗歌”、“实验诗”、“后新诗潮”等。这一群体构成复杂,代表群体有“他们”,“非非主义”,“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等60余家。诗人多为“文革”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多受西方“黑色幽默”、“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有意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露出反讽、调侃、戏谑的个性,抛弃意象,试图重新营构语体。代表作有《第二道假门》(周伦佑)、《三原色》(车前子)、《天鹅之死》(欧阳江河)、韩东《大雁塔》等。
与“新诗潮”、后新诗潮”同时,一些年轻诗人主张诗歌“乡土化、民族化、大众化”,又借鉴西方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段,形成风格独特的“新乡土诗”。代表作有丁庆友的组诗《忆念那一片泥土》、丁可的组诗《南方,田野的风》,胡鹏的《大地上生长出我的一组短歌》、李瑛的组诗《山草青长青》等。
(三)散文
新时期散文的复兴由挽悼性散文发端。作家们愤怒揭露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带来的巨大伤痛,代表作有巴金的《怀念萧珊》,楼适夷的《痛悼傅雷》,丁宁的《幽燕诗魂》,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与其他文体的作品汇成一股声势浩大的“伤痕文学”的思潮。接着有老作家的回忆性散文,家事国事,追记个人坎坷旅程,内省自剖,总结反思人生历史,如孙犁的《耕堂读书记》、《青春余梦》,陈白尘的《云梦断忆》、《寂寞的童年》,萧乾的《一本褪色的像册》、《未带地图的旅人》,杨绛的《干校六记》,丁玲的《牛棚小记》等。特别是巴金的《随想录》(1978年至1986年)五集,其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震撼人心,被誉为“情透纸背、热透纸背、力透纸背”的一本“讲真话的大书”,“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作家摒弃陈旧的散文观念,进行各自的艺术探索。同时各种美文传统也相继复活,游记、抒写心灵的和知识性、哲理性的散文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赵丽宏的《小鸟,你飞向何方》,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张洁的《拣麦穗》,王友勤的《未名湖,你听我说》,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丑石》、《商州三录》,唐敏的《怀念黄昏》,刘成章的《高跟鞋响过绥德街头》,夏衍的《甲子谈鼠》,忆明珠的《鱼的闲话》等,皆情感真挚、意境深邃、新颖别致、文采动人。
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文学进入多元化时代。散文文体变革潮起。刘烨园、赵玫等主张散文“文体革命”。散文创作成绩更加突出,苏叶、王英琦、斯妤、周佩红、叶梦、王蒙、陆文夫、周涛等皆卓有建树,本期散文主要类型有:文人散文,代表作家作品有汪曾祺的《蒲桥集》,使人领略传统与文人的魅力;张中行的《负暄琐话》,说文人的性情,文人的人格。文化散文,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自然、历史、人生的交融之中进行思考,以开放广博的视野、丰富多采的文思,理性思维的闪光及强烈的主体精神超越了当代散文的审美规范。在散文热的大氛围下,一方面大众散文呈泛滥之势,另一方面张承志、张炜、韩少功等人提出了“抵抗投降”,反对散文迎合低级庸俗的大众趣味的口号,并创作了一批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有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等。另有学者散文,以季羡林、金克木为代表。小女人散文,以素素、黄爱东西为代表。史铁生的长篇散文《我与地坛》写出了他对人生、世界的感悟,厚重沉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新时期报告文学曾一再引起轰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报告了陈景润为科学献身的忘我精神,之后,一大批有关科学家经历与科研事迹的报告文学蜂拥而出,赞颂了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及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随后,报告文学向更广、更深的生活领域突进,《三门李轶闻》(乔迈)等,敢于正视现实中的矛盾和阴暗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思索和警醒,有力发挥了报告文学干预现实的作用。80年代上半期,写人的报告文学成为热点,文学性增强,呈现“小说化”、“散文化”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后,热点转向写问题写事件,由文学化”转向“学术化”、“思辨型”,出现了“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融入了多种思维方式。代表作有《唐山大地震》(钱钢)、《中国农民大趋势》(李延国)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穿透力。
(四)戏剧
新时期话剧创作以揭批“四人帮”的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金振家、王景愚)和反映党内斗争的《曙光》(白桦)为开端,引领《于无声处》(宗福先、贺国甫)、《丹心谱》(苏叔阳)等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勇于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进行干预,及时地在舞台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恢复和发扬了我国戏剧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各种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和以改革为题材的剧作应运而生,如《报春花》(崔德志),《未来在召唤》(赵梓雄),《血,总是热的》(宗福先、贺国甫)等。
剧作题材空前拓展,突破了以往的禁区,无论是反映历史与现实,表现社会政治的重大题材,还是描写婚姻恋爱的题材,都得到了生动的艺术体现。塑造的人物形象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加,注意多侧面多层次表现人物,开掘人物丰满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歌颂革命领袖的如《秋收霹雳》(赵寰)、《报童》(邵冲飞等)、《西安事变》(程士荣等)、《东进!东进!》(所云平)、《陈毅出山》(丁一三)、《陈毅市长》(沙叶新)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始以“人”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除了塑造英雄人物外,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普通人的形象,如《宋指导员的日记》(漠雁、肖玉泽)、《天山深处》(李斌奎)、《快乐的单身汉》(梁星明)等。历史剧创作也空前活跃,《秦王李世民》(颜海平)、《王昭君)(曹禺)、《大风歌》(陈白尘)等,在表现角度上发掘了新意。
7.心理语言学概述(英文) 篇七
Psycholinguistics as a separate branch of study emerged in the late 1950s.Chomsky established the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and claimed the innateness hypothesis.In the early years o development of psycholinguistics,special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xamine if the focus of processing is the deep syntactic structure.On the basis of transformation of sentences it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tha the ease of processing was connected with syntactic complexity However,later on it became clear that not only syntactic complexity adds to the difficulty of processing,but also semantic factor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it.Besides,certain principles of sentence processing were formulated.One is the principle of minima attachment,which means that when processing a sentence which could have multiple meanings people most frequently tend to choose the simplest meaning,or the meaning that in syntactic analysis would present the simplest parse tree with fewest nodes.Another principle is the principle of late closure which states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to join the new information to the current phrase or clause.
A natural language can be analyzed at a number of differen levels,and the study of its subdivisions is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that make up human language,including Phonetics,Phonology distribution,and sequencing of speech sounds and the shape o syllables,Morphology,Syntax,Semantics,and Pragmatics.The three major areas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are the comprehension production,and acquisition of language.That is,How do people use their knowledge of language,and how do they understand what they hear or read?How do they produce messages that others can understand in turn?How language is represented in the mind and how language is acquired?(Hu Zhuanglin,Linguistics.A Course Book)
Modern research in psychology makes use of biology neuroscience,psychology,cognitive science,and information theory to study how the brain processes language.Usually psycholinguistics covers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generate a grammatical and meaningful sentence out of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s.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has a grea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inguistics.Jean Piaget,as its representative holds that human being don’t have innate language ability,but are born with cognitive ability.I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rn cognitive ability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at arouses the language ability.
Research Proposal
On the basis of the brief description of psycholinguistics above,I’ve got an outline of psycholinguistics.One is the acquisition of a language.S.Gass proposed a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1988.There are five stages in this model:apperceived input,comprehended input,intake,integration and output.This model is quite reasonable and reflects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the first stage,apperceived input,apperception takes place in such a way that newly observed materials are related to the former experience,or the past experiences or former knowledge relate to the selection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noticed material.The second stage is comprehended input,which refers to the process that a learner makes use of his prior knowledge,especially the prior linguistic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input and comprehend it.Then comes the third stage-intake,which refers to what is actually internalized by a learner.More importantly,it is in this stage-intake where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ing takes place.It is in this stage where generalization is likely to occur.Some of the major processes that take place in the intake component are hypothesis formation,hypothesis testing,hypothesis rejection,hypothesis modification,and hypothesis confirmation.(S.Gass,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fter intake,it’s the component integration,which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grammar,and storage.The last stage is output.There are two points to emphasize:First,there is the role of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testing out hypotheses.Second,there is the role output plays in forcing a syntactic rather than a solely semantic analysis of language.(S.Gass,Larry Se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s I reflect upon the progress of my English learning,I find this model is quite appropriate.Reflection is not enough,and the progress is far more complex.So I plan to do some longitudinal experiment with som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collect data and analyze the progress and features of their English learning as beginners.I could take records of what they say,collect what they write or design some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s to a certain structural point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I have just got the rough idea,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needs further consideration.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岑运强,语言学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2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推荐阅读:
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作业)09-01
大学生心理健康综述06-08
大学生心理健康座谈06-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报纸08-01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09-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复习06-26
大学生心理健康1000字06-27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08-18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09-15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