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4-09-2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共8篇)(共8篇)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篇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

凤林初中林黎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数学奥赛得了名次,高考成了状元,其实他们的数学懂得并不多。”学生数学考试成绩很高,基础很好,但是并不真正懂得数学,数学素养水平不高。前些年讲得非常多的“高分低能”,到如今的“状元”不懂多少数学。我们数学教育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数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文化,这在课程标准、教科书中都有所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了各学段都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

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99页,“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如π值精确计算已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古代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以及数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又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介绍七巧板的有关史料,特别是古人给出的七巧板构图,使学生感受几何构图的优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在浙教版2005年第2版七下的教材中,引用数学史、艺术信息内容的地方有15处之多。

课题提出的背景二: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传统的教学注重的不过是技术而已,学生心目中的数学是枯燥的、是少数人的专好,有些人有数学头脑而另一些人则没有数学头脑;数学远离社会、远离现实生活;学习数学不过是为了考试而已。然而,实际是数学文化史上的故事足以说明:数学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人人可学,人人可做。忽略数学思想的领悟,也是当前数学教

育的弊病之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三: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种种困惑。什么是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没有培养出有良好数学意识的学生?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没有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当学生看到一个数学定理的时候,他会浮现出古人的身影,产生敬畏之心吗?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他是否关注它的数量方面,是常量还是变量?在打开一本书,里面有一行行的符号,学生立刻就丢掉不看了,还是不怕符号?在一连串的变换之后问题得解,学生会由衷地感叹数学之美吗?在律师叙述理由的时候,学生会觉察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必要?在碰到一桩随机事件,例如购买彩票,学生会习惯性地看看中奖的概率有多少吗?学生能够欣赏“指数爆炸”“直线上升”“事业坐标”“人生轨迹”这样的语言吗? 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能“状元”不懂数学的状况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的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这就要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数学文化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综述

工2003年,“数学文化”一词首次进入官方文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第4页,“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

在国内,以张维忠博士为代表的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出版三本有关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方面的专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这些著作宏观地探讨了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

在国外,1742年德国数学家海尔布罗纳出版《世界数学史》,1758年法国数学家蒙第克拉出版《数学史》,标志着数学史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研究中来。美国数学史家琼斯(P.S.Jones)具体地指出:希腊著名问题、阿基米德、卡丹、伽罗瓦、高斯等人的故事、费马最后定理等等都是精彩有趣的历史话题。即使在课堂上简略提及一个问题的研究者,研究的原因,最早的解法是什么,最后的解法是什么,最大的或最好的解法又如何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于人物、原因和最佳结果等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美国数学家魏尔德(R.L.Wilder)认为:数学课堂上只强调数学的技术是不够的,要使学生被数学所吸引,一定要运用数学历史知识。在魏尔德看来,数学史素养对于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研究重在数学文化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上。

三、本课题的界定和论据

(一)本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校课程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已有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划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承担着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的角色,是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在课程领域里的反映。文化的内涵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知识经验、语言符号、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在学校的显性课程中传播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知识经验、语言符号,隐性课程中传播的是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

数学文化的内涵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文化的两个载体: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

(二)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 发展的互动过程。旧的教学过程观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质,这实质上确立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点。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是知识传递的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都是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 响。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不是单纯的主体与客体、认识与不认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在共同学习情境中的相遇。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

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独特的理解。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知结构是不断发展的。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着真理,但并不意味着是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会有更真实的解释。任何知识在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学习者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建构来完成,他们不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而且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建构主义的兴起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建构主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对学习的建构过程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们十分重视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预期目标

前期阶段目标:整理出浙教版教材六册中的数学文化信息,做好数学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必要性分析;进行师生调研活动,写出调研报告。

中期阶段目标:写出几个有关数学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举行师生座谈。通过教学案例比较,教学效果比较,写出有关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有关论文。

后期阶段目标:对前面研究进行总结,撰写经验总结,编著有关教学案例集,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内容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实施教学计划,也就是如何

设计教学期望达到的目标,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要做到实现教学设计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中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正确地认识。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被许多学生视为畏途;数学又是一门极富逻辑推理的学问,被视为“思维的体操”,同样为众多学子酷爱。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数学变畏为爱;怎样以良好的教学设计上好每一节课,让更多的学生把数学当作是思维的体操的精神享受而不是抽象难学的精神负担,这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为配合新的课程改革,探讨把数学文化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在此阶段查阅文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广泛阅读有关数学文化研究方面的专著,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0年7月——2011年5月):

(1)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按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计划,修正课题方案,改进对学生的辅导体系。注意及时反馈,撰写中段性论文。

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案例,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林黎明全面主持本课题的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课题和结题报告的撰写。

成员:周良敖、杜晓蓉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撰写阶段性论文、案例。

七、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负责人林黎明是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对课题的实施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不断地学习,取得《教育学》本科文凭。2009年11月参加衢州市数学领雁培训,对数学史专业的理论知识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2、课题参与者周良敖教师是中学一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是我校的数学教研组长,具有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组成员杜晓蓉教师是中学二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

3、学校十分关注教育科研,有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上述科研成果和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篇二

一、建立良好的重师生关系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在数学课堂上, 大多数教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设法捍卫教师的“权威”。例如, 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玩耍被教师发现后当众进行严厉批评, 并让学生站在教室外面。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惧怕的心理, 甚至厌倦上课, 而且也会影响其他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注意力, 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 要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首先要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叛逆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课堂上, 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长处, 以鼓励学生为主, 不能对学生轻易地做出批评, 要多给学生赞许的目光。教师应该友善亲切, 态度和蔼可亲, 尊重学生的选择,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将对学生的友情和爱融入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的友爱, 这样, 学生自然会去认真地听取教师的讲课, 使教学取得成效。

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收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严明课堂纪律。严格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 有利于教与学。要树立良好的教风, 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风气, 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方法: (1) 要以正确的教学态度和观念影响学生, 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讲授一些成功学生的案例, 用积极引导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 同时要对一些行为过激的学生要用包容心和宽容心去对待。 (2) 用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成熟的教学技巧吸引学生。例如, 在第一节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首先进行自我介绍, 简单讲授一些能够和学生拉近距离的个人信息, 如年龄、经历和生活等等, 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经历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3) 要理解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 让每个学生能够集中倾听教师的授课是不现实的, 一部分学生会出现睡觉、玩耍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应该友善地提醒一下, 在课堂上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鼓励学生学习。对于一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教师应该及时提醒;对爱讲话的学生, 应该提出警告。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 教师尽可能地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讲解得更加生动和新颖。在教学中多一些与学生互动的时间,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只有在有序的课堂秩序下进行教学, 才能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

三、重授课时间, 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

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将课堂的45分钟分为三个阶段来理解课堂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第一阶段为前10分钟。教师在这时间段要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教学达到趣、疑、奇。第二阶段的教学时间为20分钟。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基础上, 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新的课程内容。利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 推动学生智力因素的操作, 通过师生互动交流, 产生教与学的效果, 完成教学任务。第三阶段是后15分钟。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基础上, 通过实例加强训练, 对教学知识点的一种应用和学习效果的检测。此阶段主要通过增加趣味性的活动,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从听懂到会应用, 将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应用。例如, 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教师可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对角线和从多边形的内部任一点引线划分三角形, 就是如下图两种方法:

教师在讲解完之后可以提问学生是否有其他的划分方式, 学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 然后再次进行提问, 学生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画法, 如从多边形的一条边上或者多边形外的任一点向不相邻的顶点连线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三角形, 如下

第三时间阶段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 注意教学的进度和层次,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 在小组讨论中, 可以提拔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 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做小组长, 要求这些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与学习相关的资料习题。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 由于其考虑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有限,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 直到他们掌握知识点, 有解答试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 教师不要用鄙视眼光和放任自由的态度对待他们,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设置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让其进行思考, 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理解教学的基本知识点。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学习当中, 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发挥出来, 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数学的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课堂教学抓不好, 课后多花一倍的时间, 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效果, 所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才可能使学生在数学态度、数学探究、数学知识方面获得发展,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永青.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式[J].学周刊, 2013 (9) .

[2]周茂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新思路探析[J].科技和产业, 2009 (2) .

[3]唐永峰.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8) .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课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才能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效果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必须依靠数学口语,教师的口语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口语的情感引发着学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口语使用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交流作用

1.1数学交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交流的驱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自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1.2数学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用口头、书面或计算机语言,。通过交流可以反思、精炼、讨论和修正自己的数学观点,促进思维发展,使记忆更加深刻。

1.3数学交流能帮助学生对事物全方位的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交流中,同时让学生一题多解,更是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

2.该如何进行初中数学课堂语言教学

2.1语言亲切,富于情感,营造轻松和谐的快乐氛围。

在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不应当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对每一个学生而言还有什么比在课堂上掌握的技能、获得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呢?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教师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如果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教学,就能调节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的发挥;反之,则会压制其潜能和创造性。对数学学习而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轻松、安全、和谐的思考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形象、心情传达给学生。放下传统教师一统天下的架子,在课堂上多一些笑容,多一些宽容,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还给学生,学生们才能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放飞理想翅膀,展现自我。

2.2 语言准确,不失形象,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一直以“理性”地冷面孔出现在师生的面前,因为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学科,其表达形式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

学生在观察、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语言归纳概念,教师再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给予修正,这样得出的概念学生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在这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训练学生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语言准确又不失通俗形象,要注意关键词。当然,数学语言的准确不应是学生难以听懂的,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适当慢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完善,严格的数学语言训练每节课这样提问一至三名,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至少能进行二至三次的训练。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纠正错误或不正确的数学语言,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肯定会有收获。

2.3 学会倾听,善于激励,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传统的数学教学,使同学们失去了多少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失去了大胆探究的机遇,而教师也无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疲于讲题目,改试卷,像一架永不停止的改卷机器。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具有充满差异性的一个个具体、活生生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情绪、注意力、精神状态、生理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有时碰到学生出现错误也不要忙于纠正,碰到一个问题也不急于去解开一个答案,应该给课堂留一些空白,我会让学生逐一解释,有独特见解的让学生来分析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全体同学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注意观察,不要一下子浇灭他们迸发出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讲究语言的艺术,运用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每个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教师授课,话不在多而在精,调不在高,有情才灵。

2.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所提问题的吸引力。

创设有趣、宽松、真实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兴奋、活跃的思维水平,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合乎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吸引力的情境,进行双边活动的教学。要因人提问,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要由简单到复杂,体现提问的坡度和深度。教师应该先提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获成功的乐趣,再慢慢加大难度,逐步“加温”,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自己的思维跟着老师的提问慢慢“爬坡”,达到学习的高峰。

2.5加强引导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通过认真精心的准备,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提问,但在实際教学中却收不到教者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教师提问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随口提问,要经过反思和斟酌,使所提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

总的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注意教学语言,课堂上的语言要形象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同水利.索质教字课掌优化策略[M].北京:教官出版社,2000.

[3]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篇四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略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2.成果呈现方式(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5.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作业设计研究 篇五

内容摘要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研究,探究作业的系统性、层次性、兴趣性、探索性、延展性、评价等,并进行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

作业现状

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设计

中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消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忽视对作业练习的系统筹划。有的在布置和完成作业的时机安排上不合理,只注重课后作业,忽视课前和课中的作业设计;有的作业内涵和知识点不够系统,片面注重大题量和高难度的练习,忽视基本知识的巩固;有的作业内容设计不科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有的只注重“做”而忽视“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作业练习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练习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安排作业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致使作业练习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学生因缺乏目的性而对作业练习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了形如抄袭、重复写、应付完成数量、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等情形,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题海战术而对作业练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部分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形成严重学习障碍,致使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这一课题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有效作业设计研究 1.作业设计原则

1.1作业设计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二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三是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http:// 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1.2系统性原则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有关的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个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1.3层次性原则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潜能,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作业时,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与课中例题相仿,用以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同时可设计一道综合性强的题,供选做选用,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案例

《苏科版九下6.2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节的第4课时,课后作业设计:

必做题(课本习题6.2)

http://

题5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写出它们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2)y3(x3)2

4题7

通过配方,把下列函数化为ya(xm)2k 的形式,并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y2x25x7(4)y52x23x

2选做题

(徐州市2008年中考题----综合题),4)为顶点,且过点B(2,-5).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以A((1)求该函数的关系式;

(2)求该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3)将该函数图象向右平移,当图象经过原点时,A、B两点随图象移至A、B,求△OAB的面积.

1.4兴趣性原则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倾向,是一种伴随积极情感的需要形式,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识力量。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生就会视数学学习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作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开发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动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切入学生已有知识,设计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具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九下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一节后,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对数学教师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学生非常认真的设计了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其中调查内容包含了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这份作业深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和精力,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建议。

http:// 1.5探索性原则

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有效作业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多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习题变式训练是一种极好的探索作业,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之下,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不断迁移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变式就是把题目形式换一换,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展现形式,最好的方法是能让学生看到题目后去猜一猜问题是什么,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真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案例 《苏科版9上教材阅读材料“折纸与证明”》课后作业(泰州市2008年中考题)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再以AB的中点O为顶点把平角∠AOB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铺平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是

()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

本题属于操作性试题,能够较好的来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题目的解答不难,特别是动手做一做即可。

如果教学中,老师注重让学生进行操作,注重动手实践,那么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空间观念,就是说,本题也可以不操作而直接解答,当然节约解答时间。这也是符合新课标理念

http:// 的----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1.6作业设计的延展性

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设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人文性的作业,让学生融入学校、家庭、社会,从封闭的数学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与其它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2.作业设计 2.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2.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

http:// 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3.作业布置时机规划

课堂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始终在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学习。课中作业是一种载体,通过这一载体进行独立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互动,一节课40分钟,紧张而有序。在课外,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20--30分钟为宜,其中10--15分钟的课前预习作业时间,10--15分钟的课后作业时间,如果对数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自主进行拓展,这个时间将由自己调控支配。由于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多样而有趣,学生做作业将不再感觉枯燥,从而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随之提高,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4.作业目标

4.1 课前作业----“预习”

课前作业内容以预习为主,是下一节数学课课堂内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明确

学习目标和重点,提前自学,并能在作业本上作出简单的体现,同时,学习中的疑问和困惑也记录下来,能主动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一般地课本上直接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自主学会。通过必要的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2课中作业----互动

课中作业内容主要是课本上的例习题,有的由教师引导规范完成;有的由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互动交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有的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课堂新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在作业本中自主进行反思小结,谈收获谈疑惑等,归纳提高。另外配以当堂小检测(小试卷的设计仅是当堂课的简单运用,量少而直观),师生都能看到本节课掌握的收获和差距。普遍发现学生喜欢发挥班集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中的不同反应能激发各自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作用则在于一个“导”字----引导学生明确问题、提供信息、作出结论、提炼方法技巧。

http://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课中作业本的内容,看到孩子的课堂学习表现,能及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调整和纠正。4.3课后作业----巩固拓展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也缺乏自觉的意志锻炼,课后的巩固拓展还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发挥教材配置的部分习题的作用,并与部分教辅材料整合。通过课后作业练习达到巩固提高、反馈学习情况、检测学习成绩、教师了解学生的目的。

课后作业的内容呈多样化,有课本习题原题及变式,有其它辅助材料的综合性题,有针对以往作业中的错例而设计的改错题等。特别是在复习课中,设计一部分改错题从而进一步厘清思路,巩固知识。

案例 复习“幂的运算”时,课后作业是摘录了以前部分学生的错题示例:

(1)(ab)ab

(2)(2xyz)2xyz

(3)(3abc)3abc

(4)(3ab2c3)39a6b6c9

(5)(3x)(3x)3x

(6)(x)x(7)[(m)]m***3241282242x10

m10

(8)

(9)(3ab2c3)

3(x2)3x43(3a2)3(b3)3c33abc69

(x)6x4(x)x22

(10)

(11)

1314()7911314()7314[()2]7931197()7

314()14

93117(3)14311(12)

(13)7

http:// 1n22nn222004()2004(x)(x)xx212004x2nx2nx2n [22()]

2n2n22xx2004(2)xn2

(14)

(15)(2a)3(a)(3a)22a3a122aaa3

… … … … … … … … 33(3mn2)3(n5)3

33m3n6n15

27m3n6n15以上错误主要包含了以下问题:一是对于“-”号的处理不正确,二是对于积的乘方中某些因式(主要是首个因式)漏了乘方运算,三是对于合并同类项法则遗忘,四是运算混乱。作业中让学生找错纠错,同时针对以上错题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

(1)(x)x

(2)(b)(b)b(3)(a)(a)

(4)a(a)(a)

3120

(5)[()](2)

(6)[28(1)]()7 ***33321

2从而学生在辩错纠错中复习了幂的运算法则,提高了运算技能。5.作业评价

在学生作业本上,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和评价,纠批错漏,划定等第:优、良、中、差、优+、优,并附有鼓励性的评语。

研究发现,情绪、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及时的、中肯的评价,鼓励性的语言能给予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愉悦。早在1993年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要》这本著述中,就以全部热情向全社会发出了注重情感教育的呼吁。作业本上一种无声的交流有时作用远远大于与学生的一次面谈。同时,每次作业的评价等第,也是对学生作业劳动的一种肯定,学生因此会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意向和内驱力。6.实验研究结果

实施作业设计改革后的几次成绩表 _ 8

http://

考试分数仅是一个方面的指标体现,其它指标不好量化,但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级学习数学的气氛明显优于对照班,特别是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交流,争先恐后,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7.研究反思

7.1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深入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课堂的教学观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追求,数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教师讲、学生听,平铺直叙的复习、新授、巩固、布置大量课后作业,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数学作业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7.2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最根本的素质,不在于能讲授数学知识,而是极好的调控班级氛围,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教师主要承担着指点、激活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7.3牢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6.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六

一、教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教学生什么?如何教学生什么?教学生如何学什么?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问题。

1.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实现人格平等。教学中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充分让学生暴露“想什么”、“怎么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鼓励学生把话说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不怕出错,即使有些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可以用其错误推导出显见的大谬大错,让学生自己理解错误所在,实现教学平等。

3. 研究教材,用“活”教材,使教材锦上添花

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知识教学”为“方法教学”, 变“接受学习”为“研究学习”,重视过程教学,重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例如,笔者在人教版七年级《不等式的性质》的教学中,改进课本上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新的引入方案:

(1)复习等式的性质:

(1) 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结果仍是等式。

(2) 在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是等式。

(2)提出问题:不等式的性质会是怎样?请同学们大胆猜想。这时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说出了各种结论。

(3)师生共同用实例进行验证,得出了不等式的性质。

这样重点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同时也突出了类比等数学思想,学生有表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机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上要体现自己的研究和创造,如进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有效的合作”、“有效的例题”、“有效的思维训练”、“有效的归纳”、“有效的评价”等。由此进行的师生间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使师生心灵的目光穿越无限的时空。这是数学教师艺术的具体表现。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相似性”后,进行活动课题学习———“测量旗杆的高度”,不是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进行,而是根据学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

1. 在课堂内先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并设置问题:

(1)你用哪些工具测量旗杆高度?有多少种测量方法?

(2)在阳光明媚的情况下,太阳光是否可以近似看作平行线?

(3)在同一时刻,人的身高和他的影长所构成的三角形与旗杆高度和旗杆影长所构成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4)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测量出哪些量可求出旗杆高度?

(5)请同学们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探讨测量方法和计算过程……

2. 弄清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后,把学生分组,到操场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出学校旗杆(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

在第一过程中,学生们对问题(1)踊跃发言,其中某学生说:“将旗杆锯倒在地直接测量。”其他学生大笑,个别学生还会嘲讽这种做法。这时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肯定这位同学的方法,并指出这种方法的弊端。有第一过程的充分准备,加之是户外活动,学生变得极其兴奋,有的拉皮尺,有的调整镜子位置,有的记录……络绎不竭。同学们自觉合作交流,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感到最熟悉的影子和常用的镜子也能帮助解决数学问题,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与奥妙所在,重要的是学生能深切感受到集体的重要和合作交流的意义。教学实现了有效的合作、交流。

再如新课引入的问题情境创设,要蕴含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本质,要能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引起更多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好地贴近学生,从而起到先声夺人、发人深思的效果。

巧妙的情境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在动手操作中的学习快乐,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三、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

7.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教学,实行教育模式的创新意义重大。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想到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对教学策略进行创新,对学生的情感智力进行培养,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必要性

1.存在的问题

(1)对概念教学忽视

在数学学习中,概念学习处于基础性位置,当学生明白概念以后,能够强化理解,便于深入学习。但是,多数教师以及学生在概念学习方面存在严重的忽视,认为掌握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生明白概念的准确意义以后,才可以深入学习。但是,多数教师没有深入拓展概念,学生在知识理解层面仅仅是在课本上,对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没有理解概念。

(2)不重视基本方法

在教学时,教师通常会教给学生技巧性的知识,提高做题的效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能过度应用。在数学中,技巧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是对每一种题目都适用,只是适用于某一题型,当题目出现变动以后,学生就不会应用。如果教师仅仅是注重技巧性的知识,在做题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3)不重视错解作用

在教学时,多数教师只是将正确的做题方法教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产生的错误。教师如果长时间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但是,在课下做题时,学生比较容易出错。主要的原因是教师重视正确的解题思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不够重视错题讲解的作用,学生没有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误。

(4)教学质量比较低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管付出了努力,但是,教学质量仍然比较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学观念没有更新,部分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观念没有进行更新;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

2.数学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对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非常重视,在初中阶段,学习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结合数学特点,数学学科发展主要是依靠创新,实行创新性教学,学生对创新内涵更加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此外,现在的课程正处于改革的阶段,新课标提出,在素质教育中,重点是学生创新以及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在处于转变阶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改革方面,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创新性教学,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素质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加强改革,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教学策略的创新

1.应用新颖的导入形式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在课堂开端,教师应用新颖的导入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导入方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集中注意力,通过导语部分,学生能够明白教师后续的讲述内容,学生对课程学习具有初步印象,将学生思维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开始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数学教学融入新的活力。以北师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一节为例,学生对几何知识具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以前学习的几何知识,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深化,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学生会提出疑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借助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

数学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关系,它高于生活,但是,数学的最终学习目的是应用到生活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激发出学习积极性。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概念以后,介绍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包括:(1)对称轴为一条直线;(2)线段垂直平分线点和线段两端具有相等的距离;(3)对于轴对称图形而言,对称轴两侧对应点和对称轴两侧具有相等的距离;(4)根据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进行对折,左右两边能够实现完全的重合;(5)图形为对称。介绍完上述的性质以后,笔者问学生“你们对轴对称图形明白了吗?”部分学生点头,一些学生是一知半解。笔者让那些点头的学生列举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学生说到水瓶、黑板等,然后笔者让学生讲述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就会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性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3.设置问题情境

现阶段,数学学习概念发生变化,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在问题上能够形成各自的看法,在设置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结合教学情境,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知识点;(2)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开发思维,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的挑战性;(3)问题需要具备灵活性,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4)问题不能枯燥,必须具有趣味性。

以平行四边形为例,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时,首先让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笔者随意摆出一个四边形,然后问学生这是平行四边形吗?部分学生回答是,部分学生持否定答案,笔者让两种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各自列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辩论,能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加深认识。

4.重视讨论

数学具有实用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研究,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列举的例子需要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对生活中的例子比较熟悉,对于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实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参与活动,告知学生笔者能够猜出学生的实际年龄,笔者需要问学生问题“年龄乘以2减去4”是多少?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就可以猜出学生的实际年龄。学生对于教师猜出自己的年龄比较好奇,笔者告诉学生借助于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计算出来。在讲解完方程的概念以及形式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玩猜年龄游戏,通过游戏环节,理解知识。学生自己可以编写和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题目,学生互相交换题目,并进行解答。

初中数学学习逻辑性比较强,并具有实用性,优化教学方法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初中数学教学的责任比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交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青.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五“要”[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02).

[2]赖荣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语数外学习:九年级,2013(09).

[3]李忠诚,王建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4).

[4]公素菊.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探索能力[J].大观周刊,2013(11).

[5]王媛.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新校园:中旬刊,2013(07).

8.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篇八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

导学互动主要是指引导学习结体互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以教师适当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学习,从而实现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导学互动可分为4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引导学生自学提纲,数学教师可设定一个趣味问题情景来引出本次课程需要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实行原先设定好的教学提纲;第二个步骤为小组合作及交流,这个步骤主要是指学生在独立完成提纲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数学教师需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实现在互动中解决问题;第三个步骤为引导归纳知识点,教师可在课堂中将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大概的归纳,再适当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学习的知识点;第四个步骤为教学反馈练习,第四个步骤同时也是导学互动的最后一个内容,同时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含课堂中的训练、练习以及教学反馈指导。

二、“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大多数学生具有多疑并且自负的特点,如果数学教师仍旧采用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等,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往反方向发展。除此之外,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通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级划分。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理念是以学生为教学的核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在课堂中能够自主进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再请教老师,学生能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经验以及学习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

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互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动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同时互动也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的重点。有效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互动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拥有自行思考的动力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可知,导学互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提升自主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2.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导学互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以及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需要为其指引正确的道路,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感受合作学习的欢乐氛围,自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设计轴对称图案”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轴对称图案时,发现了什么问题”等,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各自在设计的图案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发现的问题,随后让各个小组派出代表来说出小组总结出的答案。评选出讨论相对积极的小组,并给予表扬,对其他小组予以一定的鼓励。从而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导学互动倡导学生为主体核心,在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听”、“写”、“说”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教师可将出现的问题仔细记录下来,随后对问题进行整理。在下一课堂中将这些整理好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导学互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所改善,让学生不再对老师产生又敬又怕的心理,在发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向教师提出。而同学之间的感情也会有所促进,让学生明白互帮互助的意义,从而在学习上实现共同得到进步。学生还可以在讨论中取长补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导学互动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金英 单位:昆山市锦溪中学

上一篇:寒假感想下一篇:2023年十月成考《语文》历年考试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