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精选10篇)
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一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校市级课题《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研究》开题以来,参加研究的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活动,由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存在着一些困惑,需要了解和掌握教科研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策略。我作为从事课题研究和科研管理的实践探索者之一,从抓课题方案的落实、抓学习准备、抓实践课质量、抓汇报工作、抓论文撰写、抓成果汇总六个方面来谈谈课题研究的工作思路。
一、抓课题研究方案的落实
自从我校市级课题《实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评估方法的研究》立项起,在每学期的期初制订执行课题方案的实施活动计划。这一计划不但是学校课题组的教科研计划,而且还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中。计划的制订围绕课题方案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组织人员,安排课题研究活动。如在一、二年级数学发展性评价的研究,教研组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开放性评价研究的中,第一阶段就开展了如下课题研究活动:一是学习研讨数学有效教学的有关理论实践研究的要求;二是按年级教材内容要求分工合作;三是尝试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实践探索;四是课题组开展课题实践课的交流、研讨活动;五是向县教研室汇报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困惑。六是各研究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的收获撰写论文。按照这样的活动计划,使课题的实践操作有纲可循,有序可做,使课题的研究方案得以有效落实。
二、抓课题的学习准备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进入文献研究阶段和反思计划方案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必须着手对课题研究的关键词、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上网查寻、查资料文献等方式进行认真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是课题研究的一种意义的体现。可进一步丰富充实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确定及前测调查研究,是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必须经历的重要一环;
对研究方法的深入思考、慎重选用,是课题研究的基本功的体现;对研究步骤的认真规划,能使课题研究者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课题研究阶段如何加强学习呢?除了依据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或请他人帮助,或上网查寻,或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总之,教师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加强学习是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抓课题实践课的质量
课题实践课围绕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因而教师结合课题的要求而上课。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教师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首先要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教案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与学生学习动机、原有认知水平、多路思维能力和学法有效运用等要素密切相关。因此,我校在研究此课题中,所上的课题实践课就紧紧围绕着这课题的研究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实践课的质量,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效,关系到教师有效应用课题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水平。因此,我积极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地上好课题实践课。
四、抓课题研究的汇报工作
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会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教师教科研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必须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学校教科室汇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汇报自己的课题前期准备工作和汇报学习了那些课题相关理论及资料;进行了那些课题研究活动;还要汇报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效和遇到的困惑;最后还需就今后课题继续研究提些设想和看法。强调课题负责人汇报内容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地如实汇报。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
其次要会汇报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教师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物化成果。如获奖及得到好评的课题实践课,获奖或发表的课题相关论文及案例等。
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感触,如一次问卷调查;一次课题访谈;
一堂课题实践课;一次课题研讨会等,教师会从这些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一些启示。教师要像撰写教研、教育日记那样,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将课题研究中 的体会写成访谈记录式的报告;或写成课题实践课的教后感;或写成课题研讨会的启示录等。经常撰写课题的研究相关论文和体会,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课题相关的论文的撰写,应注意慎重选题,选一些具有新颖性、价值性和实践性的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较易获得成功。如本人撰写的《用发展的观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论文时,听了几位教师的课题实践课,感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在实践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本论文获省级三等奖。因此我认为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课题的阶段研究过程中,善于思考,勤于动笔,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的关键所在。撰写的论文若能得以发表,不但能激发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热情,而且能充实和丰富课题研究的内容,从而增强研究者的自信心。
六、抓课题成果材料的整理
参研教师认真按课题计划的要求去实施课题的操作要素,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研究,会逐步显示出成效来的。在课题研究中期阶段整理和反思成果材料,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变化加以整理。一方面是教师对研究对象——学生施加了研究变量,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可通过观察、比较和测量得出一些评价结论;也可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说明学生学业成绩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成效,也可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体现。另一方面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自身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教师由于参与课题研究使教学、教科研水平显著提高。表现为一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教研竞赛中所得奖项,还有就是教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开展者和参与者所取得的成果,予及时收集、整理、归档,作为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重要凭证。
总之,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必须有效运用课题研究的相关策略,按照上述“六抓”策略,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的准备阶段要加强理论学习;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上好课题实践课;在课题的深入研究阶段要撰写研究论文;在课题的研究阶段要整理和反思研究成效;在课题的汇报交流中要展示研究过程;除了要注意采纳这六方面的课题研究策略;开展课题有效调研活动;组织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讲座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求真务实地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2.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二
一、树立全新的语文教学观念
观念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 有什么样的观念, 就会有与之匹配的行动。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观念开始改变。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总是认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什么都不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相应地减少重点知识的讲解, 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积极改正这种错错误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完整地完成对知识的讲授, 才能够保证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此外, 对于小学生来说, 由于年龄比较小, 所以在课堂上比较活泼爱动, 难以安静地听教师讲课, 这时我们就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让他们明白语文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 只有将语文学好, 我们才能够运用好语言, 理解好文字, 进而学好其他课程。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对于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
首先, 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充满好奇心这一重要的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之后才能回答,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 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语文教学与趣味游戏活动结合起来, 让小学生通过做游戏参与到学习中。实践表明, 这也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再次, 以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无论是识字、古诗, 还是课文的讲解, 我们都可以将之与趣味故事结合起来, 以此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关注与兴趣。
三、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也进入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之中。它可以将课本上文字性的描述以一种直观的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这种直观的展示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从而帮助学生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比如, 在学习《猴子捞月》这一文章时, 为了更形象生动地展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视频短片, 将猴子捞月的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结果表明, 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文章的激情与动力, 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四、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语文的最大来源就是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 语文知识随处可见, 我们说的话、写的字, 以及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要用语言文字去描述。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字词, 并试着找出其中的错别字, 通过对这些错别字的识别, 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 避免此类错误再次出现。此外, 在学习完教材中的文章之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的理解, 来体会文学与现实的异同点。如在学习完《荷塘月色》这一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观察现实中的荷塘, 通过这种现实和教材文章的密切联系, 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而得来的一些粗浅的观点。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尽快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并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断探索出更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钟洁.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 2011 (8) .
[2]郑文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 (20) .
[3]毕会玲.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6) .
[4]张辉.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 (4) .
[5]马娟.高效课堂教学, 教师执着追求和梦想[J].文教资料, 2010 (36) .
[6]卢秀芳.关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 (7) .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作业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作业;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作业设计
美国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曾提出三个教学原则,即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段性原则,根据这三个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認知规律,笔者认为数学作业设计应体现下面三个原则:
1.作业设计应具有目的性
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消化和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布置作业要体现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业设计什么内容,教师心中要有数,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不能急于在短时间内让所有的学生学生掌握,而应合理分解难点,科学安排练习,由易到难,逐步突破;对于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了就会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反复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2.作业设计应具有针对性
针对性,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题,作业数量要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针对学困生让其完成巩固基础知识的作业;针对中等生注重强化基本技能;针对优等生则重在优化知识结构。比如: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把学生分成两组或三组,分类布置作业,也可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布置适量选做题,这样做,对优生是一个促进,又能帮助学困生克服“完不成作业”的自卑和消极心理。
3.作业设计应具有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乃学习的源动力,因此作业设计应新颖、有趣,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作业的技巧性,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要体现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改错题、操作题等经常变换,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二、作业评价
1.作业评价,由甄别转为激励
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淘汰”,而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数学作业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过程。因此,作业评价,要由甄别走向激励,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更要关注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做作业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比如,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将原来评价作业的方法,变打“√”、打“×”为在学生做错的题目下面轻轻地画一条线,或做一个记号,学生下次交作业后,如果订正对了再打“√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此外,我会把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与学生的成长栏结合起来,做对一次(包括订正正确)作业,就在学生的成长栏上印一朵小红花,10朵小红花换一面小红旗,10面小红旗换一张喜报。这种激励的评价方法,既关注做作业的结果,又关注做作业的过程。
2.作业评价,由单向转为多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这一观点打破了“教师中心论”,将学生提到了主体地位的高度。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我们就不仅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同时更应提倡和鼓励自评、组评及逆向评价、校外评价等。逆向评价即在作业后设计了“老师,我对你说”栏目,供学生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教师的评价等作及时的反应,同时又为师生的心灵交流创设了一个平台;校外评价即让家长也参与到对孩子的作业评价中来,时间上主要有“一天”和“一周”两种安排,视家长实际情况确定。
3.作业评价,由“纠错”转为“欣赏”
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往往无法顾及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作业评价应该由纠错型评价向欣赏型评价转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业评价中,做到“发现一个闪光点,就要表扬他十个闪光点。”,使学生“人人能练习,个个能成功”。
总之,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给学生创造时间,让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观察和参与生活,使每一位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热爱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数学的作业设计及策略。我们教育者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毛建军. 新课改下数学作业批改的思考[J]. 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013, (30):4-4.
[2]李志明.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作业设定与评价思考[J]. 华章, 2014, (18).
4.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篇四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的教科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同样的物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二、《新教材》选择、设计了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三、《新教材》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材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生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这些学生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情境,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
四、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中就开始引进多种算法的思想,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新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
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
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然后,我让比得最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为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评价
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5.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五
【摘 要】高中英语对学生的学习、考试与成长、发展意义深远。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如主体模糊性、内容僵化性、效果片面性,然后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意见,包括注重兴趣引导、妙用任务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考核体系,希望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思考
英语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乃至全面发展都非常重要,并且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以及高中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还会持续增长。目前,高中英语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教学理念层面的,也有教学方法层面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颇具创见的想法,文章基于此,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做了相应的思考。
1.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学习主体模糊性
随着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主客观各种因素制约,并未充分体现,存在着模糊化的情形。就以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更多地仍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已,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极为一般,这不仅使得教学氛围及其僵化、沉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2学习内容僵化性
英语课程长期以来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在非城市中学教学中尤其如此。这一方面和英语课程内容本身的枯燥性、零散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可以归因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的不得法。举例而言,教材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是死的,英语却是活的,对此,教师应该广泛地运用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使英语课程更具活力。然而,很多教师并未能做到此点,仍然以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依据,弱化了英语课程的活力。
1.3学习效果片面性
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兼具知识性与技能性双重属性,教师一方面要教授给学生英语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知识传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语言技能,尤其是语言输出技能,如说与写相当薄弱,换言之,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片面性,未能充分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应有价值。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改进策略研究
2.1注重兴趣引导
学以趣为先,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因而,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要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工作,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情境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建的方法包括语言描述法、图片展示法、视频呈现法,这不仅契合学生直观化的思维方式,能够较好地调动其学习兴趣,也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弱化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以译林版英语模块一Unit 1《School life》的教学为例,为了营造一种学校生活的氛围,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school life中常见的几个片段,如classroom、library、classroom、playground等,很好地唤醒了学生对于校园生活的认知,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2妙用任务教学
如前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足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如何有效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就成为破解英语教学重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对此,任务教学法则有着相当突出的效果。所谓任务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教学凭借,向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比如在模块二Unit 2《Wish you were here》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针对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笔者要求其能通读全文,并记住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而对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则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语法知识,做到触类旁通。
2.3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具体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元性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凭借。对此,教师要在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避免教学环节中出现僵化的情形。就当前的教学实践而言,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都是形式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法,不仅可以突破学生个体学习的局限性,提升课堂学习的氛围,还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综合教学价值较高。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原则为“同组异质,同质异组”,这样既能发挥小组间成员带动作用,又能发挥不同小组间的竞争学习作用。
2.4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程考核不仅可以矫正学生学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与斗志,一举两得。就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而言,教师虽然认知到课程考核的重要性,却未能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考核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并完善考核体系,将课后考核、学段考核、学期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作用。当然,完善的考核体系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考核,也应包括教师的考核。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展开评价,并将评价的内容作为自我考核的基础。此外,学校也要制定完善的教师考核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意见反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3.结语
英语课程是高中教学的基础性课程,也是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重要课程,因而,完善英语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生高考成绩的客观需要。对此,教师要从当前英语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当前英语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亚熙.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速读旬刊,2015(11):249
[2]常敏.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校园英语旬刊,2015(23):85
6.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六
彭奋强
(湘潭市第一中学,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现行学校制度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主动变革现行学校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四项原则和和九项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现行学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12-0001-03
7.课程改革背景下新教师的加与减 篇七
一学校的加与减
1学校为新教师增加培训机会
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 就必须具备专业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等。招聘的新教师基本是大学师范院校毕业, 虽然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材教法等专业知识, 但是对中学和小学的教学活动是不熟悉的, 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按照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 在招聘的新教师上岗前按照他们分配后从事科目的不同分别集中起来, 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分别掌握中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应学科教材教法知识, 使其具有较高的专业业务素质能力,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学校能够为新教师多安排培训机会是对新教师的最大鼓励。新毕业的年轻教师心怀对工作的热情, 对教师工作的憧憬, 来到学校, 投入到繁忙的教学生活中。这个时候, 学校领导对他工作的鼓励以及支持, 将是他能够继续认真工作的不竭动力。对于新教师而言, 一些珍贵的培训机会将是对他的最大鼓励。虽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教师而言, 精神激励是更高的需要层次[2]。在这样双重作用的影响下, 培训机会对新教师而言, 是十分珍贵并且作用巨大的。
2学校主动为新教师减压
新教师满怀信心和教学梦想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 除了激动之外, 他还会感到无限重的压力。面对讲台下的眼睛, 面对家长热盼的目光, 面对学校领导的殷殷希望, 面对社会上对教师承担重大责任的监督, 相信任何一位新教师都会莫名地恐慌的。身在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位上, 无形的压力会让人喘不过气, 更不要说是毫无实践经验又对自己要求很高的新教师了。
经过调查数据显示, 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在课堂管理、学生情况、人际关系、社会期望、自我期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压力[3]。而这个时候学校领导应该为新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校要增加对新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多数新教师在寻求减轻压力时, 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他人的支持。学校可为新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及对他们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及后顾之忧。并且学校应为新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合作的、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 主动关心新教师的生活, 帮助新教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 学校积极、宽松、和谐、合作的环境, 对缓解新教师的工作压力很重要。
二同事的加与减
1同事与新教师增加学习交流
根据上文提到的数据, 新教师入职后面临的最大压力莫过于在教学方面的手足无措了, 而要改善这样的情况, 除了要新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外, 作为与新教师共处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的同事, 一些老教师则需要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去积极帮助新教师解决在教学方面的问题, 共同建成学习共同体, 在学校内部创造共同学习进步的良好工作氛围。
Altriter等人早在1993年对80位参加职业培训课程的教师的调查中发现, “缺乏同事间的协作是影响教师培养专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教师工作的孤立性很难使他们常常与同事进行专业的对话、交流, 很难形成专业共同体以反思工作中的误区, 并会因此产生不安全感、焦虑感[4]。Blackman在1989年就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 感受分享, 观念刺激, 沟通讨论来完成的[5]。在教师工作中, 教师对自身实践的“省觉”与“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最强烈的动机作用, 而其中熟悉该教师的同事的建议是一个主要的反思信息来源。另外, 教育实践的情景性赋予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教育实践的价值多元性与理论复杂性要求教师与其他教师或专家展开教育问题的多元的综合的探究[6]。
2同事与新教师减少利益冲突
教育是效果的群体性、工作过程的协作性都非常强的特殊工作, 需要一种和谐、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 才能达到提高自己和共同提高的目的。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 或刚从其他学校调人新学校的教师, 往往因为个人性格、气质、修养的差异, 很难做到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 建立起良好的同事关系, 因而不利于能力发挥, 不利于生活愉快[7]。
人际关系的压力和晋升的压力是新教师经常面对的社会化问题。新教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 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及工作经验的缺乏, 与老教师相比, 在工作中难以得心应手, 不免出现种种问题。作为比新教师入行早的老教师不要因为新教师的观念与自己不同, 不要因为新教师的学历高, 不要因为新教师的硬件硬而在工作中与新教师发生冲突。将心比心, 每一位老教师都是从新教师渐渐成长成为老教师的, 另外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工作以及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对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是很重要的。
三新教师的自我加与减1新教师加强自我学习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 首要的就是通过学习与锻炼弥补自己实践方面缺乏经验的不足。教学中, 对自己所教的专业学科缺乏应有的教育教学技能, 使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差异较大的状况, 造成教学方法难以适宜。因此新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能上应多请教老教师, 这些都是要靠新教师的自我主动实现的。
在课余时间, 新教师要积极充实自己, 做到自我提升。新时期向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 新教师已经学有所成, 掌握了较为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的知识, 但学海是无涯的, 教海也是无涯的, 只有不断学习、好读书, 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勤奋读书, 掌握最新知识, 不断充实自我, 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长此以往, 持之以恒, 就会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扎实而广博的业务知识, 信念就会更坚定, 头脑就会更清醒, 目光就会更远大, 思路就会更开阔, 从而能够“厚积而薄发”, 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富有成效地工作, 在较高视点上审视教材、吃透教材, 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对教师自我学习要求的范围更广些, 除了上面提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新教师能够在信念上、教育研究方法上面有所突破和建树。而新教师的入职阶段处于“生存关注”阶段。这一阶段教师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 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最低要求———专业活动的“生存技能”。[8]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如果能在关注教学技能方面的同时, 再进行教师研究、课程改革观念的更新的话, 专业素养形成的过程将会更完善。
2新教师要减少自己的角色冲突
新入职的教师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 在他还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认同的时候步入为人师表的岗位上, 必然会有一定的角色冲突。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 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而刚毕业的新教师一时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 或者自身还没有意识到学生身份与教师身份的不同。初任教师从学生的角色转化为教师的角色, 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还是从书本中, 或者是传统的世俗观念中来理解, 没有真正从实践中来感受, 因而角色定位不是很准确, 更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角色的俯瞰, 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即所谓教书育人。如果教师在工作中仅仅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个教书匠, 是个说教者。实际上现代教育理论, 尤其是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定位中走出来, 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是多面的, 可以是学生的朋友, 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 但是无论教师角色怎么变, 教师的本质角色是不会变的, 就是教师要为学生负责, 为学生指引方向。那么如何尽快从学生身份转换到教师身份就是新教师应该尽快完成的了, 而且这一角色的转换他人的作用甚微, 需要新教师自我进行角色调整。
在思想上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将自己的学生角色转变到教师的角色上来。在实际教学中要处于主动地位, 能驾驭全局。当一个班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交给自己的时候, 从思想上做足够的准备, 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这样快速地适应新的形势, 也就能完成各项任务。
在心理上为自身角色重新定位。既然走上教师岗位了, 就要面对现实, 从心理上暗示自己, 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 已经有了知识上的准备, 能够顺利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过教学实践的锻炼, 有了教学方法上的准备, 能够胜任教师工作, 并且坚信, 只要不断努力, 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规范日常行为, 做到为人师表。
身为人师、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都是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和期盼。作为一名新教师, 在日常的活动中应严格要求自己, 时时处处要做楷模, 课内课外要成典范, 特别在学生面前要注意形象, 让他们从心理上尽快认同自己、接纳自己。
参考文献
[1][8]王守恒, 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3, 181.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5.
[3]宋宙红, 王琳.当前新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教师, 2008 (1) .
[4][5]贺菲.构建协作式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5 (1) .
[6]尚茹.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的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1) .
8.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班级管理 教育观念 管理手段 角色定位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8.009
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用实际行动深化教育改革,为国家建设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 班主任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坚持学习,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
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工作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但与此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每一位班主任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次新的挑战,更是一次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能力的良好机遇。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他们对于学生的殷切期望不小于任何一位家长。要想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智力水平高、身体强健、具有创新精神的全能人才,教师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学生需求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如果一直在不断地学习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就会知道,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些富有创新意识和行动力的人是社会发展中最主动和积极的先进力量。因此,班主任教师要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价值取向,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点培养。
班主任要始终谨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认真学习和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在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和总结,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班主任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份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在国家各项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需完成学校提出的各种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尝试运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内容,富有创造性地积极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当中,形成風格鲜明的班级,这样创造性的工作才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学生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要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班主任要时刻谨记:没有不成才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一些独特的个性或者特长,班主任教师要学好观察,发现并且挖掘学生的这些特长,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且能够正确对待这些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做到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如果教师不能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因此,班主任教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着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要学生成为这样的人才,教师就要做到以身作则,抱定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坚持学习的态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真正能够爱上学习,能够熟练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 班主任教师要转变自身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一)班主任要从权威型教师转变为对话型教师
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一切教学和班级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必须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这种权威型的教师管理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非常遵守纪律、顺从班主任的,但是这些学生往往是独立性比较差,对教师具有非常强烈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当自己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感到束手无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平等对话,提高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自主性和参与热情,树立新时代班主任的良师形象。
(二)班主任要从高耗型教师转变为高效型教师
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教师都是一种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大部分教师信奉的就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信念,认为只要自己全心付出,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把班主任这份本来是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无趣的重复劳动,结果教师累得够呛,学生却极不理解,甚至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班级管理一塌糊涂。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性和创造性,把深入了解学习、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效果。
(三)班主任要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
现代教育中的班主任工作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因此只依靠过去的管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教师要随着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有效、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创造性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总之,新课程在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中生成,班主任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任丽敏. 新课程改革后班主任角色的探讨[J].祖国:建设版,2014(5).
[2]古桂起.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班主任的角色转变[J].教育界,2012(10).
[3]彭燕.高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J].科学咨询旬刊,2011(10).
9.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九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体现先进教育理念,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传授与体验、自主与合作、再现与探究有机融合,切实发挥 “健身育人”课程功能,提高教育效益和水平。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斯拉文(Slavin)提出:要使教学有效,教学的质量、教学的适宜性、诱因、时间,这四个因素必须适宜,系统的效能与最弱的因素呈高度正相关。
二、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体育学科的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通过身体练习增强体能、掌握技能,形成运动的态度和习惯。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健康发展上,努力做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起抓,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协调发展: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二)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1、深入备好教材。教材是一堂课的依据和内容,而组织教法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应当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如在选择田径跑的项目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宜选择过长的项目,并且不易让学生进行枯燥、单调的跑,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贴烧饼”、“捕鱼”、“抓小偷”或者“接力比赛”,这样的选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心目中,这些游戏比枯燥乏味的跑步要有趣的多,更具吸引力。
2、精心备好教法。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普及、推广,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随着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应当成为引导者、指导者,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很好的利用知识迁移,比如,学习足球过人技术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篮球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全面备好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提高体育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有效的解决个体差异,教师首先要会看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以前的知识基础做出准确的判断。了解学生是怎样发展和学习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因此,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进步,教师就必须很好地利用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
了解学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地来讲,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的刺激所吸引。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在他们眼里,体育就是“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心满意足,兴趣盎然,不知疲倦。所以,体育课中的学生就像一群生活在广阔森林中的小鸟。低年级(1—3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此时他们多选择一些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搭配,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不要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技术,而是为他们的体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沟通情感,建立和谐课堂氛围 教与学的和谐是体育有效教学的关键。《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要多一些趣味性,比如小游戏,打擂台、分小组比赛。体育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少说些教条的话,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把练习任务完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气氛是通过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和学生一起跑步,一起参加比赛等来增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1、引导帮助学生是体育有效教学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新的练习项目,教师的引导直接将学生带入,在学生出现困难或者掌握不准的时候,必要的帮助也是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支撑点,从而激励学生完成整个学习和提高过程。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趣: A、优美的直观示范引趣——体育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教师示范动作准确、熟练、规范、轻快、舒展,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练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练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提高质量,使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特殊效果。B、合理不置场地器材引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如用沙瓶摆成一幅迷宫。这样学生即使跑得较慢,却能从中获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的享受。C、竞赛活动引趣——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或游戏,如小兔拔萝卜、开飞机、巧过障碍物等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D、体育信息导趣——搜集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或者从报刊杂志中选取一些世界体育明星图片及体育赛事图片等,举办剪贴知识画报展。
2、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技能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体育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有目的的思维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
3、倡导合作,体验成功。
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如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充分发挥分组后体育组长和骨干的力量,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有利于形成合作互助的帮学氛围,在热烈、轻松、愉快中进行做到寓教于乐。利用已学过的“横叉”“纵叉”动作组成“教学”或“英文字母”是某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和英语知识,相互合作、研究探讨,完成各种造型。允许学生们自由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纵叉或横叉组成不同的数字或字母。各小组都拿出本组最好的造型与其他小组交流,富有新意的组合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喝彩。在游戏“夺红旗”的比赛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再进行比赛。各组通过组内合作完成游戏,充分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满足和成就感。
4、倡导探究,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例如,通过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优化组合动作和重新排列动作组合、学会逆向思考问题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良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根据以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征,有机融入研究性学习,借助尝试、质疑、探究等方法,设计亲身体验、合作发现、探索解惑的活动内容和问题,培养求异思维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要注意适时运用电脑、网络、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创设互动、开放的教学氛围,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10.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篇十
结题报告
新城中心校科研中心执笔人:张亚萍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十一五”的春风我们新城镇中心校的科研工作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教育教学的洗礼,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已完成了市级一般课题也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校一支科研型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提升个人素质正在成为现实;奠基幸福人生的教师心理已经形成。取得了点滴成绩,现在工作己进入了尾声,为了让个级领导了解我们五年的辛勤工作,也为了能和全镇教师回顾我们走过的艰辛科研历程,下面我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新课改的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长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住处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3.学校发展现实的反思
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心理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及学生扩招,教师扩员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33.8%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性缺失。自主性学习严重不不够,学生学习性不高。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需要运用它们来完成的学科教材内容的教学不协调。
第二,部分老师思维简单化,从摒弃不尊重演算个性的“满堂灌”,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课堂要热闹。于是,辩论式、角色表演、图示教学法等异彩纷呈,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而且,这种观念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甚至成了“优质课”的典型特征,以便至课堂设计,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老师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运用多媒体,运用哪能些方法,哪能些形式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等等去优选、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本末倒置的倾向。原有课题的深化
早在2002年,我校就承担了市重点课题——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在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虽建构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并且概括地总结了一些优化教学进程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但大多只是凭经验从一般现象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化运用以及两者的优化组合策略缺乏实效性研究,特别是对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缺乏深入的探讨,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决策错误,时机不当,结果收效甚微;
⑵分组不科学,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势互补; ⑶规则不明,责任不清,“活而无序”,“活而不实”: ⑷进度难把握,场面难控制,完成不了预定的任务; ⑸教师不敢讲,退居二线。因为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变得不敢评了。结果,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该解释的不解释,该指正的不指正,须掌握的知识模梭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此,于2005年12 月确立了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构建一系列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模式。(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理念。(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内函与特征研究。(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价值取向的研究。(4)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研究。①低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②中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③高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研究。
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标准研究。②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实施研究。③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6)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
重点: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选程序。
(四)、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根据课题的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1.查阅文献法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研究”过程中,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有目的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理论支持和指导,以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的理念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本课题将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学习的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活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主要项目有:(1)《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2)对作业批改的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研究。(3)实验管理。3.实践研究法
即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的研究活动。4.调查法
通过问卷和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调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确实如此,我们新城镇历届校长都有超前的领导意识,总是走在课改,教改的前面。用科学的理念,推动全镇的教育教学发展。大家都知道,教育科研工作,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就是说,这项工作需要漫长的时间,还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的一项艰巨性的任务,没有发展眼光的校长是不能支持和开展这项工作的。美国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说、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他们常说,通过教育科研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搞教育科研,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为了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学校不惜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级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是06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当时是中心校校长陈学会主管,先后派出主管副校长、科研室主任等教学方面的领导到市电机小学、县实验小学、冷云小学等地参观学习,派中层以上分管教育和德育的领导到教改前沿的四马乡两所中学和五所小学进行实地考查学习,并把带回来的资料、信息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观摩、研讨活动。
五年来,我校到外地参观、培训、听课的领导、教师近百人次。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使老师们的理念不断更新,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更好的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规范化管理
十一五开题后,新城镇中心校就及时制定了科培训计划,针对课题进行了骨干教师培训,让广大实验教师及时的吸取了科研信息,屏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迅速形成。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室的工作职能:制订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和方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采取“校长室规划——主任室设计——科研室布置落实——课题组实施研究、检查”的四级管理模式,以校长室为龙头,以主任室为核心,以科研室为纽带,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制度、措施。
(1)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有利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全镇各中小学校全部有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主管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教研组为龙头,以课题组骨干为中坚力量,各教研组长及校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教师人人参与,使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使我镇各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在规范运作。
(2)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实验教师 2.营造科研氛围,提升教学品味。
(1)从学习理论、专题辅导入手,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学校倡导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霍懋征“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相关资料。不定期,不定时的教育新思想、新动态培训是业务学习的重中之中。定期每学期一次业务讲座也成了主管科教研领导的业务范畴。还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写心得体会,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2)强化教师写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潜能,让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发展。我镇号召在职一线教师人人写教育随笔,并且有计划、有检查。在写教育随笔这项活动的开展上中心小学表现得犹为突出,以校长为龙头的每周三篇优秀随笔的演讲活动是周五晚全体教师工作总结会上必备的项目,并且校长挂帅,从青年教师到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响应。
教育随笔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乐趣。它不单单是对课堂教学感悟的回顾,而且也包括了反思教育行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学校民主氛围„„我们已经坚持五年了,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剖析自我,完善自我。(3)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开展转变教学方式活动。
①为了让教师领会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我们开展了教师论谈活动。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展四次大型教师论谈活动。
A .城乡差别,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我们开展了第一次教师论谈——城乡交流。这次活动是在启动和佳市电机小学手拉手活动基础上开展的。通过两学期的教师进城学习、待培,让教师感受到了城里教师的知道能力,激发了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所以论谈谈的深刻可操作性强。
B.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探索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改、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举办了《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师论谈活动。教师的发言,让新课改的课堂充满活力,增添了鲜活的血液。
C.们的对教师理论学习是逐步形成,在理想课堂、和楷课堂的基础上我们为了打造个性化的课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你的教学更有魅力。这次论谈活动,让教师加强了自身修养的理念,懂得了课堂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地不会教育的老师”。D.当前,我们正常处在新课改前沿,很多多教师认为工作压力重、职业生活单调、工作量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身体状况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影响工作效率,前进步子迟缓,更有甚者,停滞不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一次开展了《幸福人生快乐生活》教师论谈活动。这次活动让教师懂得了教师的教育人生的幸福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让自己愉悦的境遇和使自己感觉温暖的事实。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由于自身的职业理想得到一定程度实现, 并由此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 将决定着他对待工作的情绪、投入程度及工作的意义。②课题的研究要在课堂上找到亮点。
课题的研究不能只限于纸上,要在实验中检验,并且应用在课堂中去,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汇报课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海燕老师的朗读教学与众不同——读、读、读,老师的新术,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李科雪老师的找、找、找,规律遍地跑,让孩子体验到了数学中活动中到处都有金钥匙,它是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谭海燕《Where is wangwang?》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外语那种陌生感荡然无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曲春峰老师在教学《少年聂耳》一课时采用新课改,新课堂——对话、开放、感悟的方式让少年聂耳酷爱音乐的形像和那美妙的音乐潇洒的孩子的大脑中回放;王微老师一节《导体与绝缘体》把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激情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语文课题组的《快乐识字》确立了低年级“234集中识字法”.“2”指两个渠道.即:课堂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环境识字)并行,相辅相成.课堂内识字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这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除了课内的识字教学,我们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识字(即环境识字),课外识字的范围很广泛,如路上的广告牌,食品包装袋,校园宣传栏,电视上的字幕,报纸,课外读物等等,都是学生生活识字的载体,我们通过晨读时间说一说,读一读,认一认等形式,每天都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自制生字卡片,不断复习巩固,不断扩大识字量.“3”是指教师识字教学中必须渗透的三个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为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渗透三种理念:一是方法领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用查字典知其音义等方法;注意让学生尽早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的识字;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识字方法,如用换部首,猜字谜,编识字口诀等方法来识字认字.二是集中呈现.课堂教学中打破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把一堂课中需要认识的汉字用课件或其他的方式一下子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三是学用结合.识字教学一定要注重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识字和词句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而不仅仅是单独的孤立的识字.“4”,是指识字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步骤:
一是复习引入.上课前,教师把本节课内需要认识的字进行认真揣摩研究,找出和以前学过的字有联系的部首或熟字,进行复习,为下一步集中识字打好基础.二是集中识字.把本节课中需要识记的字全部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自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寻找规律,记忆字形.最后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学生汇报字音,字形,字义的自学情况,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三是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识记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加以运用.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学课本上的词,朗读课本中的句子;第二步就是要仿造仿写,积累词语和句子,锻炼发散思维.第三步是情景运用,充分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是指导书写.采用一看二描三对照四练习的写字方法.一看:看间架结构,看笔画笔顺,看字在图形格中的位置.二描:在图形格中进行描红.三对照:把自己描红的字和范字加以对照,找出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修改.四练习:然后独立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习。
数学课题组“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五种成功经验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的快速的提高。第一,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可持续性学习。教师通过给学生可操作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对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迫切要解决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思想和方法;第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需要广泛的协作,未来社会的人如果不懂合作,不会合作,只知养尊处优,把自己闭锁在个人的小天地中,缺乏交往,心理脆弱,是难以做出成绩来的,甚至难以生存。“合作学习”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分手友好的竞争精神。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可把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逐步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①合理分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为便于交流讨论,把座位相邻的同学编在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他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非得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以免责职不分,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第三,走近生活,提高应用能力。数学问题在实际中无处在,无时不有。比如春节刚刚过去,老师五问学生:你们中有没有出去旅游的呀?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收获呢?待充分肯定出去旅游的学生所介绍收获后,接着说,我这里也带来了几位同学的旅游收获,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此时兴趣正浓,顺势播放画面,引出旅游团购票问题;第四,提升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的系统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就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学习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方法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探究时思维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现什么”的问题,通过思考、研讨、质疑、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目前的实践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如果教师能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吃透”了的教材内容作些“手脚”,形式翻新,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给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练机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变被动的“听而得之”为自主探索的“思而得之”,就能把课本知识变“活”,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教“活”;第五,注重课堂教学的“空白效应”
(中国教育报载文)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课堂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讲解如山”、“练习如山”这“三座山”。
这三个障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弄得人人“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必须推翻。心理学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教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英语课题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总结出了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让孩子能说会写,对它产生喜欢的情感。(4)不断探讨,积累经验,逐步完善。①教案、学案一体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长期以来,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师自己清楚,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缺少应有的主动权,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新的备课模式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设计教案,优化学案,两案分离,师生共用(学案)。即:备课组长统筹安排主备教师(骨干教师)。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学案初稿打印出来,并提出教案的设计意见,交备课组长初审,备课组长提出修改的主导意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充实完善,定稿后印刷发至教师、学生人手一份,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实施教案、学案一体化以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厌学现象减少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上长升趋势。②践行新课改。
各校的科研工作是在科研骨干的动带动下开展起来的,针对一个转变教学的新方式,全组成员都会积极的参与讨论,论证,形成方案,在措施中不断总结,完善。06 年我镇开展了“课堂合格验收”活动。
当时,全镇各校是刚刚合并的第一年,教师和学生的基础都不相同,针对这一特点,校长没有“拔苗助长”而是循序渐进,先进行“课堂合格验收”活动,提出了课堂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优秀者给予表彰鼓励,对课堂教学稍差的进行定期培训,及时的理顺的教学常规。
07年根据新课改提出要求提出“践行新课程理念优质课展示”活动。
接受新课程,在思想上就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然后落实在行动上。对这三个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们科、教研面临的一大困,因此我们开展这次活动。通过活动让教师认识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学习质量。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08年至09 年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名师评先活动,用名师的效应带动教育教学。我们把有个性化的教案及上优质课展示突出的教师评选为名师:县级有刘兵、于海燕等6 名同志,镇级有杨春香、王微、李科雪、王晶波等6 位同志。③积极编辑校刊、向上一级输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为了总结经验,解决教学中的疑惑,给全镇教师打造交流的平台,我镇从05年开始就创办校刊,至现在已经在全镇各校发行14期。内容丰富多彩,有领导的管理——感悟、实践、探索专栏;有展示教师案例、反思、教学心得学习反馈——教师随笔专栏;还有学习外地经验,掌握时事信息、倾听专家讲座平台的——他山之石专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家校共育专栏,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校刊的发行在全镇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交流、引领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8年是科研成果闪光的一年,我们不单个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集体也硕果累累。我们向佳市教育周刊集体一次投稿26篇被采用,并在2008年第3-4期上发表。科研的成绩调动着广大教师向上的积极性,他们随时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反思工作中的误区,不断轻装上阵,改革着自己,推动着教学的发展。
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一篇阶段性课题总结,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效果特别显著。及时的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科研成果得到了正确推广垫定了基础。
三、教科研成绩显著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地搞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成功。通过系列活动,“十一五”期间我校培养出了一批科研上有成就、教学上有特色的骨干教师——于海燕、谭海燕、刘兵、冯玉平、王晶波等。特别是青年教于海燕,撰写的《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熟读指导》一文,被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选入《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一书中。她能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几年来她在全县举行的“春花杯”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市级、县级大奖,青年教师李冬雪、王微、谭海燕、刘兵等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五年来累计共获各级作课证68个,论文证73篇。案例、反思、说课等证书123件。成绩的取得只能让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总之,“十一五”期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了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求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水平的升华。
四、不断的反思。
回顾五年的科研路,我们觉得科研工作:
(一)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的需要。只有科教才能兴国,科研才能兴校。那种只知用功,不讲方法;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只重智力因素,不重非智力因素的作法是不科学的。但是,盲目的领会教改精神,脱离课堂实际,形势化的被动研究,导致课堂教学走了许多弯路,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提高,甚至滑坡,出现生员减少,生存能量力削弱等现象,也是改革大不为。因此,课改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
(二)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通过近五年的研究活动反思出: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课题确定后,首先让大家明确的是我们研究的目的、锁定的方向,立足的阵地;其次制定可行的计划、方案、措施;再次,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最后肯定成绩,推广科研成果。
(三)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科研才能发挥引领作用,教研才能有效推动科研的发展。教研,即指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纵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教研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着教研;从两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所以,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主题班会的开展09-10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09-05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08-01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09-29
新课程背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08-25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07-02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9-23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五种意识10-09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