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精选8篇)
1.语文七年级上 篇一
七年级语文上阅读与作文训练
(七)班级姓名
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打电话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惟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了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拿着铜板,焦急地盯着说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早地响,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黄于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拔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着等待的队伍几乎完全散去,黄子云面带笑容,甜甜地面对着红色的电话方箱。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由他身旁走过,大声催促着他。
黄予云对高年级学生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的语音自话筒中传来:“下面音响十点三十二分十秒……”
黄予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3.黄子云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获得打电话的机会的?
14.选文第三段中有一传神的细节描写,请用直线画出,并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15.选文第三段主要通过描写,表现了黄子云打电话时的心理。
16.通过黄子云给妈妈打电话的内容,可以看出黄子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7.看文中画线的几个句子,体会黄子云当时怎样的心情。
18.选文中对黄子云的妈妈的情况并没有交待,你想像一下她妈妈的情形。你觉得这样处理情节是否合适?为什么?
(二)你丈夫真好
(1)奇奇怀着身孕,已经九个月了,出门越来越不方便。丈夫就不让奇奇出门,需要买东西时丈夫都替她想好也买好了。今天是奇奇妈妈的生日。奇奇一个人上街。丈夫上班去了。
(2)奇奇走到车站等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还没有来。奇奇刚停住脚步,后面就有人轻轻拍拍她的肩膀。奇奇转过身,一个漂亮的姑娘指着候车的长椅说:“大姐,你坐吧。”
(3)奇奇忙道谢坐下。她真的很想坐下,才走了几步路,就已经气喘吁吁了。
(4)“你丈夫真好!”漂亮姑娘笑着说。
(5)“嗯。”奇奇应了一声,她有些奇怪,这姑娘猛不丁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6)公共汽车开过来了,停住,围住车门的人却都不上,自动让出一条路,这条路一直铺到奇奇脚下。(?)奇奇的脸红了,她一迭声地说着:“谢谢!”
(8)奇奇上了车,很快,一个小伙子站了起来,让出了自己的座位。奇奇坐了下来,心里涌起了热流。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今天阳光普照,今天真好!
(9)“你丈夫真好!祝你们幸福!”小伙子下车时突然说。
(10)奇奇说:“谢谢!”心里却更不明白了。怎么人们都知道丈夫好呢?听人说丈夫好,奇奇就更高兴。
(11)到了站,奇奇站起来,拥挤的车厢里又让出一条路。周围的人们都面带微笑,用一种羡慕的眼神目送她下车。
(12)“你丈夫真好!”一个妇女说,“好人一生平安!”
(13)“谢谢!”奇奇心里乐开了花,车上的人都向她招手致意。
(14)奇奇到了家。
(15)这时,小妹忽然在奇奇后面哇地大叫了一声。大家都被惊动了。小妹小心地从奇奇背后揭下一张用透明胶带贴上的纸片,小妹小声念道:“请给我妻子让个座,谢谢!”
(16)“姐夫真好!”小妹一脸的羡慕。
(17)奇奇捧着纸片,眼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19.请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如果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该怎样划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20.全文三次出现了“你丈夫真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1.第(6)节中加点的“铺”字改为“让”字好不好,为什么?
22.第(8)节中加点的“阳光普照”的含义是。
23.第(11)节中加点的“羡慕”的词性是,含义是;第(16)节
中加点的“羡慕”的词性是,含义是。
24.第(13)节写道“奇奇心里乐开了花”,为什么?
25.最后一节中,奇奇为什么“捧着纸片,眼泪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26.本文写“丈夫真好”,可“丈夫”一直未露面,这是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二、写作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掀起你感情的波澜?这些事或让你感动不已,或让你无比愤怒,或让你羞愧难当,或让你感到妙趣横生。请选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把它写出来。文体、字数不限,题目自拟。500字左右。
七年级语文上阅读与作文训练
(七)参考答案:
13.上课铃响,前边的人放弃了电话。14.“队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拿着铜板,焦急地盯着说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早地响”这一细节描写烘托了黄子云等电话时的急切心情。15.动作;急切、紧张 16.是学习成绩好、懂事、品学兼优的好孩子5.因能给妈妈打电话而高兴,又因思念妈妈而伤心。17.小说主要表现黄子云对妈妈的思念之情。18.妈妈的情形可由读者去想像,如果妈妈是负气出走,那么,她是太自私了;如果这位妈妈离开了人世,那就是黄子云的不幸。黄子云的深情呼唤更能打动读者,令人生出同情之心。这样安排情节,效果更强烈。19.第一部分(第⑴节)奇奇上街;第二部分(第⑵~⒁节)人们让座;第三部分(第⒂~⒄节)小妹揭谜。20.①点起②以此为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1.不好,前面已有一个“让”字,换了会重复;再则“铺”字含有“帮助、服务”之意,更有感染力。
22.人们的热情照料。23.形容词,人们对奇奇的幸福表现祝愿;名词,小妹对姐夫的敬佩。
24.奇奇对人们热情关照自己和人们夸赞丈夫感到开心。25.奇奇对丈夫及人们对自己的呵护充满了感激之情。26.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通过他人对丈夫的夸赞比直接写丈夫好更有
说服力。)
2.语文七年级上 篇二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成绩统计一览表
二、各题通过率一览表
试题难、易分值情况:容易题97分,97÷120=0.808.中档题15分,15÷120=0.125.难题8分,8÷120=0.067.难度比约为7∶2∶1,试题难易程度偏易.
三、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37个,知识覆盖率为48.68%,偏低;授课时数比与各部分分值比基本相当,分值分布合理.
四、统计情况分析
1. 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情况剖析.
第27题得分率最低,考查了学生对变换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部分学生思维单一,考虑不周导致严重失分.
第8小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思维判断,错误的原因是思维定势导致选错.
第23小题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以及去绝对值符号的知识点,开发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及推导技巧,但部分学生因不认真而丢分.
第25题考查绝对值的化简,是第一章的一个难点.一些基础差、反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全做对此题,从而丢分.
第26题考核的是在求线段的长度问题中利用不定点分线段成比例出现两种情况的解法,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单一,导致只解答一种情况.
2.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是第27小题、第28小题.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有的学生考虑不完整,答题不全面.(3)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利用“任意一条射线OD分角”把此题推向了两种情况.分析、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只会考虑出一种情况,所以丢分.
具体分析如下:第27题:如上图,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任意一条射线,射线OD是∠AOC的平分线,射线OE是∠BOC的平分线.若∠AOD=50°,求∠BOE的度数;(1)观察图中是否存在∠COD的补角和余角?若∠BOC=72°存在,直接写出来;(2)若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OE变为∠BOD的平分线,且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COD∶∠COE=7∶1,求∠AOD的度数.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充分考查互补角和互余角的概念,利用大部分学生缺少深入挖掘知识的意识, 从而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第(3)问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把特殊性转换成一般性, 这给这道题增加难度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具体分析:题中把射线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 增加它的位置的不确定性,而射线OE的位置又是由OD决定的,所以本题出现了多种情况, 还好本题又给了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这个条件,这样就使这道题的难度适合现阶段学生做了, 到现在很多能分析出射线OD的位置应该有两个, 一个是在OC的左边,一个是在OC的右边,而具体演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当OD在OC右边时,∠COD∶∠COE=7∶1不成立,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一种情况了,没有发现当OD在OC的左边时,OE的位置还存在两种情况,从而漏解.我们认为此题的优点在于它层层布局.
通过27题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一个点或射线分别来分线段或角的同一类问题,一定会出现多种情况,学生对图形变换问题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练习当中应增加练习量.
第28题(2)中的创新点是购物选店的灵活性,利用两家不同的优惠条件,在“两家合着购买最合算的”是最佳的解答,此题特别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性、灵活性.
3. 前后10名学生的成绩状况及对策.(成绩略.)
策略:一个班级的尖子生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量地增加练习的难度和量数,同时拓展课外训练,积累经验,拔高训练.对后10名的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个别指点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对优秀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
五、测试题目分析表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哈尔滨市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要求》同时兼顾个别版本教材内容.
2. 体现初一学段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体现新课改
的理念,加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考试对七年级数学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理念.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编制试题多样化.
2.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
编制试题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向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向引导,让所编的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等题型,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起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及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4. 编制每套试题要注重科学性、引领性、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区分性和适切性.
(1)引领性
依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编制,并附有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这些方法引领之下,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自觉地跨越数学学习中的各个关隘.
(2)科学性
试卷中的任何一道题,其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根本,不能无根据地编制试题.
(3)基础性
编制试题要以课本为主线索,利用好基础知识编制试题.
(4)综合性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本学科知识的综合为主编制试题.
(5)探究性
探究性试题是数学试卷中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找清探究的内容、知识点,让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6)区分性
在试题具备一定区分度的条件下,难度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及格为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适切性
面向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
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64℅;中等25℅;难题11℅.比例为:18∶7∶3.
知识覆盖率: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40个,知识覆盖率为52.63%.
2.注重知识与技能.
提升学生的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这些“数与形”,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记忆、理解.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3.注重方法与过程.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试题的评价中明确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因此,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概念和规律、方法.
逐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另外,在试卷中也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三视图的综合利用”、“探索规律”、“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这些试题对加强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4.注重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更应重视后者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造成了一些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不会实际应用,思想道德滑坡,不知如何做人,价值取向偏离正常轨道,承受能力差.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们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四、试卷蓝图
1.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考查主流.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考试中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比例大,也是考试的重点,和以往的试题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试题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也不是偏重某项技能的重复训练,更不是在“深挖”上做文章,而是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试题在编制立足于具体的情景,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
例1:已知有一个立体图形由四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如图1是分别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那么原立体图形可能是图(2)中的.(把下图中正确的立体图形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点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本题体现了“生活走向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
2.强化过程和反映规律的考查仍是亮点.
认识首先是粗略的、定性的、直观的,然后才是精确的、定量的、抽象的.例如,当你感觉到“人很多”、“天很热”、“月亮很圆”时,会进而想到“有多少人?”“气温是多少度?”“怎样描述圆?”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和发明的火种.在力求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思考、探究、归纳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例2: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若∠BAE=135°17',则∠CAD的度数是__.
点评:通过图形的转动,角度的变化,会存在一个角度等于另外两个角度的和.∠BAE=∠BAD+∠DAE, E∠BAD=90°是一个定量.所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命题的基本思路.
全面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努力克服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偏向,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结合哈尔滨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及时了解和正确评价哈尔滨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双向细目表.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开放性试题形式十分活泼,思维深刻,深受广大数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新型试题中的一大亮点.开放性试题可分为条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中,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和一个完整的结论,据此,填充缺少的条件.当然这些缺少的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结论性开放性试题,已知条件给定,结论没有给出,经过推理,得出若干结论;条件与结论双开放性试题.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同时也允许按照一定要求添加若干条件,然后推导出有个性的结论;围绕着开放性试题进行试题编制.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81页概念性试题.
背景材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3:请写出一个解为-2的一元一次方程.
点评: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在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条件,-2是这个方程的解,说明试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也使学生能有自己的开发空间、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从单一走向多重性.
2.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开放性试题从本质上说不是探究性试题,因为它仅仅是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没有什么思维上的探究性.而探索规律的试题从思维上说,不是仅从表面上观察一下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经历深入的思考过程,因而它属于探索性试题,但不属于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的特征:一是问题的解决不是按照某个固定的、明确的程序,使用某种技巧就能完成的;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线不是很清晰的,通常要经历一定的尝试与试验过程.探索性试题,对于培养与考查合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解决学习策略,获得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增大主观性试题,尤其增大那些需要学生解释举例、论证的主观性试题,在解答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7页例题2.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例4: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得出:顺流速度、顺流时间、逆流速度、逆流时间的关系.
3.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综合题,就是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数学题.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链结出知识网络,使题目寓几何、代数、三角知识于一体,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全方位联想、综合应用知识、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由此,设计综合性试题的难度、必要性都很重要.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1页例题4.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例5:某地区的手机收费有两种方式,用户可任选其一:月租费20元,0.25元/分;月租费25元,0.20元/分.(1)某用户某月打手机x小时,请你写出两种方式下该用户应交付的费用;(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打手机时间为25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算.
点评: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过程是:实际问题列方程转化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上册所涉及到的此类内容有: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综合性能力.
4.关于编制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试题的编制应当以此为指导,打破传统的命题格局,试题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着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师加强过程教学,试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体现试题的特点,引导探究、创新的学习风气.
例6:如图,已知∠AOB=90°,∠BOC=30°,OM平分∠AOC, ON平分∠BOC.(1)∠MON=;(2分)(2)∠AOB=α,∠BOC=β,求∠MON的度数.并从你的求解你能看出什么什么规律吗?
编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4页、第10小题.
背景材料: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特点.
点评: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OM平分,ON平分在此题中是关键,使图形有规律可探索.
变型:若∠AOB=90°,∠BOC=30°,OD是∠AOC的平分线:求∠AOD的度数.(注:没有图形)此题是期末考试27题的变形题.
点评:在数学中几何问题中,如果没有给出图形的话需认真分析是否有多种情况.
结束语:
3.七年级(上)重点词语总结 篇三
Ⅰ. 重点短语:
1.sit down 2.on duty 3.in English 4.have a seat 5.at home 6.look like 7.look at 8.have a look 9.come on 10.at work 11.at school 12.put on 13.look after 14.get up 15.go shopping
Ⅱ. 重要句型:
1.help sb. do sth. 2.What about…? 3.Let’s do sth. 4.It’s time to do sth. 5.It’s time for …. 6.What’s…? It is…./It’s…. 7.Where is…? It’s…. 8.How old are you? I’m…. 9.What class are you in? I’m in…. 10.Welcome to…. 11.What’s…plus…? It’s…. 12.I think…. 13.Who’s this? This is…. 14.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15.There is(are)…. 16.What colour is it (are they)? It’s(They’re)…. 17.Whose…is this? It’s…. 18.What time is it? It’s….
Ⅲ. 交际用语:
1.Good morning, Miss/Mr…. 2.Hello! Hi! 3.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 too. 4.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thanks. And you? 5.See you. See you later. 6.Thank you! You’re welcome. 7.Goodbye!Bye!8.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9.Here you are. This way, please. 10.Who’s on duty today? 11.Let’s do. 12.Let me see.
Ⅳ. 重要语法:
1.动词be的用法; 2.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 3.名词单复数和所有格的用法; 4.冠词的基本用法; 5.There be句型的用法。
【重难点讲解】
1. in/on
在表示空间位置时,in表示在某个空间的范围以内,on表示在某一个物体的表面之上。例如: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树上有只鸟。
There is a picture on the wall. 墙上有张图。
2. this/that/these/those
(1)this常常用来指在时间、地点上更接近讲话人的人或事,these是this的复数形式。that常常用来指在时间、地点上离讲话人更远一点的人或事,those是that的复数形式。例如:
You look in this box and I’ll look in that one over there.
你看看这个盒子,我去看那边的那个盒子。
I want this car, not that car. 我想要这辆小汽车,不是那一辆。
Take these books to his room, please. 请把这些书拿到他房间去。
This is mine; that’s yours. 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
These are apples; those are oranges. 这些是苹果,那些是橘子。
(2)在打电话的用语中,this常常指的是我,that常常指的是对方。例如:
This is Mary speaking. Who’s that? 我是玛丽。你是哪位?
3.There be/have
⑴There be “有”,其确切含义为“某处或某时存在某人或某物。”其结构是:There be+某人或某物+表示地点或时间的状语。There be后面的名词实际上是主语,be动词的形式要和主语在数上保持一致,be动词后面的名词是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时用is,名词是复数时用are。例如:
There is a big bottle of coke on the table. 桌上有一大瓶可乐。
There is a doll in the box. 那个盒子里有个娃娃。
There are many apples on the tree. 那树上有许多苹果。
总之,There be结构强调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有”。
⑵have表示“拥有,占有,具有”,即:某人有某物(sb. have/has sth.)。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sth.,与主语是所属关系。例如:
I have two brothers and one sister. 我有两个兄弟,一个姐姐。
That house has four rooms. 那所房子有四个房间。
4. look/see/watch
(1)look 表示“看、瞧”,着重指认真看,强调看的动作,表示有意识地注意看,但不一定看到,以提醒对方注意。如:
Look!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瞧!孩子们在玩电脑游戏。
Look!What’s that over there? 看!那边那个是什么?
单独使用是不及物动词,如强调看某人/物,其后接介词at,才能带宾语。例如:
He’s looking at me. 他正在看着我。
(2)see强调“看”的结果,着重的是look这个动作的结果,意思是“看到”,see是及物动词,后面能直接跟宾语。例如: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你能在图上看到什么?
Look at the blackboard! What did you see on it? 看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3)watch“观看,注视”,侧重于场面,表示全神贯注地观看、观察或注视某事物的活动,强调过程,常用于“看电视、看足球、看演出”等。例如:
Yesterday we watched a football match on TV. 昨天我们从电视上看了一场足球比赛。
5. put on/in
put on意为“穿上,戴上”。主要指“穿上”这一动作, 后面接表示服装、鞋帽的名词。
in 是介词,表示“穿着”,强调状态。在句中可以作定语、表语和状语。例如:
It’s cold outside; put on your coat. 外面冷,穿上你的外衣。
He puts on his hat and goes out.他戴上帽子,走了出去。
The woman in a white blouse is John’s mother. 穿白色衬衣的那个妇女是John的妈妈。
6. house/home/family
house“房子”,指居住的建筑物; home“家”,指一个人和家人共同经常居住的地方; family“家庭”,“家庭成员”。例如:
Please come to my hous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请到我家来。
He is not at home. 他不在家。
My family all get up early. 我们全家都起得很早。
7. fine/nice/good/well
四者都可用作形容词表示“好”之意,但前三者既可作表语又可作定语,而后者仅用作表语。主要区别在于:
⑴fine指物时表示的是质量上的“精细”,形容人时表示的是“身体健康”,也可以用来指“天气晴朗”。例如:
Your parents are very fine. 你父母身体很健康。
That’s a fine machine. 那是一台很好的机器。
It’s a fine day for a walk today. 今天是散步的好时候。
(2)nice主要侧重于人或物的外表,有“美好”,“漂亮”的意思,也可用于问候或赞扬别人。例如:
Lucy looks nice. 露西看上去很漂亮。
These coats are very nice. 那些上衣很好看。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It’s very nice of you. 你真好。
(3)good形容人时指“品德好”,形容物时指“质量好”,是表示人或物各方面都好的普通用语。例如:
Her son is a good student. 她儿子是一个好学生。
The red car is very good. 那辆红色小汽车很好。
(4)well只可用来形容人的“身体好”,但不能作定语,它也能用作副词作状语,多放在所修饰的动词之后。例如:
I’m very well, thanks. 我身体很好,谢谢。
My friends sing well. 我的朋友们歌唱得好。
【典型试题例析】
1. Mary, please show ____ your picture.
A. myB. mineC. ID. me
【解析】答案:D。该题考查的是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用法。本题中动词show后面跟双宾语,空白处应填入人称代词的宾格me作宾语。
2. ____ orange on the desk is for you, Mike.
A. A B. AnC. /D. The
【解析】答案:D。该题考查的是冠词的基本用法。因为是特指课桌上的那个橘子,所以用定冠词the。
3. ——What ____ the number of the girls in your class?
——About twenty.
A. is B. amC. areD. be
【解析】答案:A。该题考查的是动词be的用法和主谓一致。the number作主语,应该是单数第三人称,动词be应为is。
4.There ____ a football match on TV this evening.
A. will haveB. is going to beC. hasD. is going to have
4.七年级语文上教材分析 篇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文情并茂,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主要特点是物象典型、意境优美、描写细腻、巧用修辞、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等。
学习这四篇课文,接受美的巡礼,汲取语文滋养,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1.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2.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要重点明确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1.春(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3.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品味语言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引起人们对春的热烈向往,激励人们在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春天的五幅图画,概括景物特点。3.揣摩精彩语句,体会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找出喜欢的段落,注意重音和停连;把握感情,结合内容理解,直至全文背诵。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3.从用词、修饰语、句式和修辞入手,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 1.反复诵读
诵读是语文美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要在诵读中体会美感。诵读可分四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2.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语句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这一步宜采用跳读的方式进行,在教学处理上要简明扼要。
3.品味语言
《春》的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可采用搞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美读,从而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2.济南的冬天(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描述济南冬天的代表性景物,突出特点。3.体会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唤起对事物的细微感觉。
(二)过程与方法
1.依据对课文的理解,标出第三段的重音和停连,尝试朗读。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界”的缘由。2.激发学生热爱一时一地,并能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地表达。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音准确,停连适当。
2.学会通过描写代表性景物呈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写法。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应以一段为例,着重练习重音和停连,教师要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提供展示机会,适当点拨、示范,进而读好全文。
2.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写的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他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可以用原文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3.知晓拟人修辞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恰当运用拟人,可以对所描绘的景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的作用。品味语言要从细处入手,避免空谈;要抓准要点,不要出现理解上偏差。
四、教学建议 1.整体感知
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齐读、散读等。在阅读时可思考如下问题: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你读了课文,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适”的?为什么?课文在写法上与《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2.深入理解
本文可作重点赏析的地方较多,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描写景物,由于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的是处在观察对象的下面,从下面仰看上方;有的处在观察对象的上方,从上面俯瞰下来;有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部分一部分详细观察,然后层层铺写,或突出某一部分加以描写;还有随作者立足点的变化,“移步换景”。又如语言的运用、色彩的调配、结构的安排、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情景交融的特点,都可作为重点来赏析。在赏析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赏析几个重点语段,把注意力放在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上面。
3.比较阅读
写景的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绝不是随便一个比喻、一个拟人,外加些华丽的词藻堆积成的。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可以删掉原句中的一些富于感情的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将改后的句子和原文比较,从而体会表达上的不同效果。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4.拓展练习
以《„„的冬天》或《„„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要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抓住景物特点,用形象生动的笔墨进行描写。注意将景物写活,做到情景交融。
3.*雨的四季(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3.掌握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多感官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和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思考课文的旁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雨的赞美、热爱之情,激发人们亲近雨,感受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观察生活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赏析文中描绘的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3.揣摩精彩语句,体味语言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为基础,辅以师生范读,多给学生展示机会。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形象。3.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入手,牵动联想和想象,全方位感受,体会准确、生动、形象、优美的表达。
四、教学建议 1.关于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尽可能绘声绘色,读出雨的四季的不同感受,景物转换处,应稍停顿,不能急促。
2.概括提炼
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炼精准的语言来概括不同季节雨的特点。如果学生概括能力不强,可以先示范概括,再让学生去尝试。
3.品味语言
《雨的四季》语言精美,准确生动,饱含感情,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多处运用感官来描写雨后的世界。这一个步骤,要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借鉴仿写
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仔细品读,然后选取记忆中的自然景象,借鉴课文的写法,写片段作文。注意尽量写的细致、生动,绘形绘色。
4.古代诗歌四首(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3.初步学会欣赏精彩诗句,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品味,感悟。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
2.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滋润和净化心灵,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悟诗歌的名句。
3.探究诗中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把握诗歌节奏,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了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境、背景,作为感悟的基础。
3.读懂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仔细揣摩诗句意蕴,以兴趣为先导,读出“诗味”来。
四、教学建议
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可自由读,可齐读,可分读;可范读,可美读,亦可唱读。
2.诗歌重在读懂,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3.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4.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补充应适当。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文章以“亲情”为主题。学习本单元,可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1.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养成写周记的习惯,写清楚,有感情,注意锤炼语言。
5.秋天的怀念(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题目的寓意。3.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
4.联系上下文,谈谈对 “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尝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心情。2.仔细阅读最后一段,体会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用追忆的形式,朴实的文字和平常的话语,表现母爱的深厚。2.反沐浴在亲情中的我们,要学会感动,懂得回报。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2.找出文中让你感动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3.体会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以及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的深意。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感情朗读要建立在熟读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练读”的时间。把握感情基调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技巧上要注意语气和停顿,要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的不同语气,还要体会作者懊悔的心理,读出意味。
2.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的精彩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悄悄地”“偷偷地”等修饰语,“扑”“抓”等动词,“憔悴的脸”“央求般的神色”,以及“忽然不说了”等细微的神情描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具体分析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母爱的深厚。
3.关于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母亲“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要让学生建立在对课文内容整体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揣摩思考,感同身受,从而准确把握。
四、教学建议
1.朗读课文,做到准确、流畅,注意感情色彩。要区别叙述语气和对话语气: 叙述语气凝重,对话语气激烈;要读出抒情的语气和自己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抒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意。
(1)抓四件事,事事真情。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母亲语言“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③母亲央求“我”看花。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④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
(2)读四句话,句句揪心。①常说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事,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②双关的话。“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对于母亲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③多说的话。“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④最后的话。她在生命的最终,想到的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赏一个景,情景交融。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6.散步(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探讨拟题的理由。
3.品味语句,理解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写法和重点语句的深层意蕴。4.找出写景的语句和对称的句子,品味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换个角度另拟题目,通过比较说明理由。2.仔细阅读最后一句,结合全文理解句子的深层意蕴。
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读议展点练”板块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以及理想的家庭伦理。2.明白敬老是和美家庭的一个决定因素。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探讨拟题的理由。
2.品味语句,理解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写法和重点语句的深层意蕴。3.找出写景的语句和对称的句子,品味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感情朗读,读出意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标题艺术。可以认同本文的题目,也可以不认同;鼓励学生另拟标题,通过交流评判,鼓励创意。
2.大词小用有好几处,引导学生去寻找,看看都在什么情形下这样写的,然后要明白作者写作的深意: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借“散步”讲一个道理;对语句深层含义的理解,重点应放在“整个世界”四个字上,兼及其他。
3.仔细阅读文中景物描写和对称的句子,感受其具体、生动、优美、工整的特点和意蕴,结合内容体会作用。
四、教学建议
1.抓住两处关键,引导研讨。本文关键有两处:一处在面对“分歧”时做出的决定,一处在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从中悟出一个“孝”字和中年人的责任,以及亲情的美好。
2.引导揣摩、学习语言,品味对称的句子,研究遣词造句,仔细揣摩,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做好教学设计,全文感情朗读和跳读相结合,了解主要内容,谈谈整体感受,重点做好内容研讨,可提出如下研讨问题:(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题小用,小题大做?(2)作者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的那么郑重其事?(3)作者写散步一事有什么深意?在教学方法上,建议让学生质疑、提问,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教师启发、点拨等方式,加深理解。
4.在语言学习上,圈点勾画精美的句子,揣摩语句对称的美,还要用填词法,学会语言运用。
7.*散文诗两首(一课时)
金色花/荷叶·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把握散文诗精粹、凝练的特点,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熟练朗读。3.学会作者通过细小的具体物象寄托情感的写法,品味清新雅致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品味文章的情感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并赞颂母爱的伟大,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2.理解、热爱母亲,热爱亲人。
二、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散文诗,说说更喜欢哪一篇,理由是什么。
2.学习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情感,蕴含哲思的写法。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有必要介绍散文诗的特点,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呈现。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诵读上,让学生结合内容理解,流畅有感情地朗读。
2.边朗读边体会、欣赏,激发形象思维,体会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情感。3.从用视角的选择,比喻和联想入手,以熟读为基础,结合具体语句和全诗内容,体会简洁、清新、细腻的语言。
四、教学建议
1.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理解课文,并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语句。
2.读《荷叶·母亲》,着重探究课文以花叶喻人的妙处。可以讨论: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作者情绪的变化怎样呼应着花的处境的变化?怎样以荷叶护红莲喻母亲保护子女的?
3.做好教学设计,《金色花》重在反复熟练朗读,并整体感受。研讨:“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荷叶·母亲》反复熟练朗读并整体感受。研讨:(1)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2)选取精彩段落,品味文章的语言清新典雅。(3)“心中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4.课外阅读《泰戈尔诗选》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们作品风格的相同之处。
8.《世说新语》两则(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2.理解并记住“俄而”“拟”“若”“因”“乃”“期”“委”“去”等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3.了解故事大意,对两个比喻的好坏有自己的看法,能指出文中体现元方的“方正”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大意;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学会使用文言文工具书,初步了解文言词语的义项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2.能结合生活体验,吸收文中有益于提升自己素养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1.熟读并能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准确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大意,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时间,同时要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还要反复朗读,变换方式朗读。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抓住关键字,重点区分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学思结合,提出疑难,讨论交流,多边互动。
3.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大意。宜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学建议
1.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在理解上不必求深,要注意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在关键字的理解和全文翻译上要下足功夫,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为自能阅读文言打下基础。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也可组织学生讨论,重在交流分享,不求解决所有问题。
3.要讲究导入的方式。可用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例如《世说新语》中王戎的故事,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学有所得。
4.拓展延伸:可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其它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第三单元
本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童真、童趣、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刚刚告别童年的我们细细体会、领悟。
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阅读速度。3.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4.重点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默读全文,分别找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想两部分是怎样连接的,并能说出百草园“乐”的方面,简洁地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
3.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并能简析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赏析“雪地捕鸟”片段,抓住精准动词,分析其妙处。
4.能够评价文章的选材和“先生”这一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2.了解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二、重点难点:
1.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完全文,并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大意。2.赏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句式,以及系列动词描述过程的妙处。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给足默读课文的时间,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气读完全文。
2.找出并朗读精彩片段,从远近、动静、感官角度赏析百草园的景物描写,体会“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的侧重点及前两个“不必说”表达上的作用,并能仿照句式,描写一处景物。还要勾画动词,体会一系列动词的连续使用,生动准确,可以使叙事过程更明晰的作用,也要能仿写。
四、教学建议
1.教师可在课前介绍鲁迅生平,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分析,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从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中引出本文的教学。
2.处理好教学重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处理更要多斟酌,三味书屋部分为教学难点,一是此部分内容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词语。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即可。
3.品味语言。本文写景极为精妙,写景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如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并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10.*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三分钟完成课文默读,注意在叙事过程中的抒情和议论,并体会其作用。3.学会人物刻画的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体会层层铺垫的作用。
4.理解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意义,注意与题目呼应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题目入手,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师生对话,多变互动,解决问题。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能够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2.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文默读,并能准确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2.理解标题“再塑生命”含义,以及文中抒情议论句子的含义。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导,提供脚手架。巩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3.从标题、抒情句,议论句,细节描写句入手,对文本深入理解。
四、教学建议
1.注重选材研讨,引导写作。学生要筛选文中典型的事例,体会从不同侧面突出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和我的收获;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妙处,体会铺垫的好处。
2.关注细节描写,结合动词,理解“我”的心情和感受;学习夹叙夹议的写法,注意文章在叙事中的抒情或议论,体会其作用。
3.课外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并能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他们的生活世界,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
11.*窃读记(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识记“读读写写”和书下注释中的字词,理解音形义,并会运用。2.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和效果。3.赏析文中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给足默读时间,交流基本内容,讨论、探究疑难问题。
2.采用自主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主人公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激励学生珍惜光阴,热爱读书。2.体察人情冷暖,在成长中感受爱与宽容。
二、重点难点:
1.一气呵成默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设置悬念的作用和效果。2.赏析文中细腻的动作、心理描写,体会小主人公的心理、情怀。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继续巩固魔都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并借助作者设置的悬念插叙等激发的阅读情绪,一气读完全文,读思结合,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2.跳读课文,选择感动的段落,认真朗读,细细品味,体会小作者的动作、心理,感受她对读书的热爱和渴求。
四、教学建议
1.学习默读。默读是速读的一种形式,是日常阅读中最为常见的读书方式。掌握默读方法有利于扩充学生阅读量,学生终生受益。要在默读中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情感。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2.理清思路。本文较长,悬念的起笔、中间的插叙、突然的转折及深化主题的结尾,都是文章显得凌乱,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要引导学生不断产生追问和情节猜想,从而真正意义读懂文章。理清思路。
3.品味语言。本文语言既朴实又生动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这一个步骤,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体会。
4.联想拓展。名家谈读书经历或读书体验的文章很多,可以找几篇来读一读,如冰心的《忆读书》、冯亦代的《书癖》、柯灵的《书的抒情》等,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12.《论语》十二章(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并记住“君子”“忠”“信”“义”“仁”等常用词语的含义,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3.体会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提出疑难,讨论交流。2.朗读,理解,感悟,背诵,默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端正学习态度,学会学习方法。
2.能结合生活体验,吸收《论语》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并默写全文,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的观点,以及修身的句子含义。
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
1.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反复、变换方式诵读,熟读成诵,准确默写。2.找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方面的论述,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结合生活体验,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心得。
四、教学建议
1.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关键是熟读成诵,在理解上不必求深,要注意引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独立思考,联系实际,以加深体会。也可组织学生讨论,重在交流分享,不求解决所有问题。
3.要讲究导入的方式。可从曲阜朝圣之举和“半部《论语》治天下”说起,讲一些孔子个人的故事,顺带介绍孔子和《论语》,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学有所得。
5.七年级上语文作文复习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能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体验,做到行文、立意、选材新颖,力争写出个性,表现好的创意。
2.做到语言简洁、流畅、得体,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注意文章的过渡和照应;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能够根据材料与题目的需求,恰当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内容积极健康,感情真挚。重、难点:能够根据材料与题目的需求,恰当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内容积极健康,感情真挚。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用时5分钟)
本学期训练的作文主题分别为:1.从生活中学习写作(①观察生活;②感受生活;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2.说真话,抒真情;3.文从字顺(①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②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③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4.突出中心(①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围绕这条线来写;②还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5.条理清楚(①对写作的内容要有整体构思;②要确定好写作的顺序;③先列提纲);6.发挥联想和想象(①联想要自然贴切;②想象要合情合理;③联想和想象要有新意)。
在本学期进行的六次大作文训练中,从这六个角度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对简单的记叙文已经把握。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10分钟左右)
一、善于发现(通过自查和互查发现自己和同桌在本学期六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问题:怕写作文;胡编乱造;套作;抄袭成风;思维混乱;没有中心;条理不清;材料陈旧;伪感情、假大空;没有文体意识;词不达意;词语匮乏;错别字多;行文格式不对;乱用标点符号;书写潦草等15大问题。
原因:
1、缺少平时练笔。学生很少有写日记的习惯,这不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和叙事能力的培养,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没法及时记录下来。
2、缺少必要的知识素材储备。很少有看课外书的习惯,自然就很少从书中获得必要的写作素材。没有经典的素材,自然很难在文章中体现出经典的具有说服力的事例。而很少做读书笔记,自然就不能让自己看过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看过的东西更多也只是转瞬即逝,不利于典型事例和优美语言文字的再现,自然就学不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文字和精妙构思,这也不利于学生写作的基本功的积累。
3、缺少必要的作文方法指导和基本功训练。从表所反映的结论可以看出,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方法上还很欠缺,很多同学在如何写作文上还比较迷茫,无所适从;而写作文时缺少必要的语言积累,也是学生怕写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提出对策(针对以上的失误,你认为如何解决呢?)在写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不要偏题。分析作文的具体要求,注意文体和字数。2.话题作文,应围绕话题拟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
3.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尽可能前后照应,开篇点题,结尾深化中心。
4.行文语言尽可能生动,对人物、场景多描写。可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5.选材新颖,不落俗套;可尝试书信体、日记等写作形式,有创造性。6.段落灵活,根据需要实时分段,切忌三段式。
7.书面整洁,书写规范,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写好后不宜再做改动。
8.先构思,思考成熟后再作文,不要匆忙下笔,边写边想。作文前脑海里一定要有文章的轮廓,就是有写作的提纲。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15-20分钟左右)
一、记叙文题目拟定方法(列举如下,请同学们举例子)
1、人名式。《藤野先生》《孔乙己》
2、事名式。《记一次**活动》
3、物名式《绿色蝈蝈》
4、地名式
5、人物身份式
6、特写镜头式
7、点题式《珍惜幸福》《幸福的内涵》
8、象征式《》
9、回忆式《往事并不如烟》
二、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格式(结合自己作文和课文举例)
1、开门见山开头法。
2、引用开头法。
3、肖像描写开头法
4、环境描写开头法
5、抒情开头法。
6、倒叙(悬念)开头法
7、传说、故事开头法
8、回忆开头法。
9、联想开头法
10、先闻其声开头法
三、记叙文常见的结尾格式(结合自己的作文和课文举例)
1、自然收束结尾法
2、卒章显志结尾法
3、呼应篇首结尾法
4、委婉含蓄结尾法
5、抒情结尾法。
6、引申升华结尾法
7、表决心结尾法。
8、引用结尾法
9、联想想像结尾法
10、梦境结尾法
第四环节:针对训练(作文复习之心理描写篇)(10分钟左右)
文章是否能以情感人,往往取决于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否,而感情产生于人的心里,因此,着力刻画人物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何为心理描写?先看下列习作片段: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那么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其实,心理描写就是将人物内心的喜、怒、哀、惧、秘密和矛盾,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其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描写,它包括:内心独白、梦境幻觉描写等;另一类是间接描写,它可借助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
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多出现在第一人称的文章中。可直接写“我”的想法、感受、打算等。是我的感情、情绪的自然流露。因为它类似于戏剧中的内心独白,所以又称独白式。如:当我换上游泳装,投身在这碧海之中,我就感到整个身心都无比舒适。那些使人烦恼的事,早已不知逃到何方。亲切的海风抚摸着我,温柔的大海拥抱着我„„我感到青春的活力属于这美妙亲妮的大海。(这里直接写“我”在水中的惬意和快乐,突出心情阳光般地灿烂,是情绪的直接渲泄。)
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那个片段: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怎样写把“紧张”表现出来呢?请以独白式仿写
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要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注意在内心独白之前一般可以加上“想”、“心说”等提示语)。幻觉描写 幻觉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或思想感情。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准确地描绘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
例如: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简析:这是《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鲁迅先生通过心理幻觉,描绘当时自己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再如:她急忙把整束为柴中剩下的那些都擦亮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得比在白天还要明亮。祖母这次显得特别美丽和高大。她把小姑娘抱起来,搂在怀中。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去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和忧愁的地方去了——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
这段文字是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的幻觉进行描绘。小女孩无衣无靠,形影相吊,缺吃少穿,受尽苦难。这种心理是她对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真切写照。
如果要对这段文字添上幻觉描写,该怎样进行? 示例:
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四、命题记叙文写作的三句诀
1、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2、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6.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篇六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本期担任七年级41、42班语文教学。经过近一周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两个班的学生都比较优秀,上课踊跃发言,新学期初始,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老师的提示下已经在自觉提前完成背诵任务。但两个班也各有特点:41班较活跃,敢于大胆地展示自己,遇到问题能够迅速作出反应;42班相对沉稳一些,习惯有准备的课堂展示,表现出来更精彩。不足的是,学生缺乏自觉质疑,自主学习,上课作笔记的习惯,这一学期,我将坚持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力求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保持学生现有态势,并深入挖掘学生潜力。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多读,多说,多摘抄,有计划地开始语言基础的积累工作,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并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材分析(参考初一语文组教学计划作补充说明)
1、本册教科书共6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5课,略读课文(标*号)15课。每单元5课。另外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引读》《硬笔书法》等三个附录。
2、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
整篇写作计划8篇,注重速度和篇幅训练;片段或短文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与比较鲜明的课文写作特色(如:由一件小物引发的人生感悟)每单元安排一两次(限时限量完成);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有感而发并精雕细琢,每周一检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口语交际集中安排6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3、综合性学习安排6次,内容涉及自我介绍、漫游语文世界、感受自然、谈上月球的奥秘等等。
4、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初一新生入校,是他们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集中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以激昂的心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第二单元:侧重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阐述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述人生价值。很显然,这些内容都比较严肃而深刻,理性的成分比第一单元要重得多。可以帮助学生在新鲜的学习环境中找到具体可行的道路。
第三单元:名家名篇,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引导学生作拓展阅读:课文出处,作家作品,初步建立学生的文学意识,接受美的熏陶,爱上文学。
第四单元: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纪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综合性学习是结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开展“探索月球奥秘”的活动,试图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都有较大收获。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应以部分人的兴趣带动全员参与,结合地理、生物、历史等其他科目,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积极质疑的探索精神。
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而且选文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散文、诗歌,还有小故事;既有现代文、文言文,还有翻译的作品;既有像鲁迅、冰心、泰戈尔这样的中外大家的作品,也有报刊上的时文。这样的课文学生也爱读,也容易理解,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够吸收切实的生活指导,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第六单元: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都属于文学作品,文章内容都是虚构的,应该让学生懂得虚构作品与写实作品的区别。可尝试运用续写、改写、扩写等手法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尤其要保护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不要拘泥于一种固定答案,鼓励学生讨论、争辩,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目标和举措
1、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工作指导,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向课堂要效率,让每一堂课既是生动有趣的又是高效的。
2、积极参加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做到提前准备并积极发言参与探讨;课前针对自己班上的个体情况做好课堂设想,充分准备知识点;课堂上根据学生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课后认真做好“教学反思”,以资下次改进;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学习他人长处,并及时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3、打牢写作基础。除课堂作文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日记,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
4、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每周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5、每节晚自习安排5至10分钟给两名同学作新闻或故事讲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和语言积累,要求学生本期至少读六本文学名著,除教师指定之外,自选两本,做好摘抄读书笔记。每周要求完成四至五则摘抄,不少于500字。摘抄本要求随身携带,多读多记。
7、争取每堂课留两到三分钟给学生整理收获,说的多不如学生记得牢。
8、注意每课检查落实,搞好阶段性复习和总结。
9、用一颗爱心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多褒少贬。
10、教育教学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的提高。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二:初一上语文教学计划(XX字)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七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我在本学期担任20XX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个班共有学生50人。从总的情况来说,学生基础不算好,差生较多,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阅读方面普通简单的文章基本能够阅读理解并加以记忆;文言文的知识掌握有待加强;作文内容苍白、语言干瘪无力,缺乏文体的规范训练。他们刚踏入初中,对初中生活还不熟悉,需要大力适应。
三、本学期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
这本教材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四、教学任务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七年级(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的教学,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章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五、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7.语文七年级上 篇七
一、当注释的地方没有注释。
例如在第5课《伤仲永》中课文最后一句话“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中的“而已”课文没有给出注释, 这个“而已”和第20课《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的“而已”是一个意思,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罢了”, 但是两篇课文都没有给出注释。第5课给了一个句子的注释“得为众人而已耶”课文注“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这个注释容易引导老师把“已”字的意思解释成“停止”, 因注释中有“为止”二字。笔者以为这样理解不妥, “而已”是复音虚词, 洪成玉《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中关于“而已”词条解释:“而已”与“矣”连用, 构成“而已矣”表示事情达到一定的范围就行了。书中还举出实例, 例如: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中的“求其放心而已矣”, 意为只是寻求失去的善心罢了。
“故治天下及国, 在乎定分而已矣。” (《吕氏春秋·慎势》) 中的“在乎定分而已矣”, 意思是在于确定名分罢了。
这些“而已”都可以译作“罢了”, “得为众人而已耶?”句中的“耶”和“矣”一样也是句末语气词, 其作用类似于“矣”, 此处只是表反问语气。“得为众人而已耶?”联系上文, “今夫不受之天, 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 可以明确翻译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禀赋的人, 本来就是普通人,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想成为普通人都不能够。“而已”表示达到一定的范围, 应该译为“罢了”。第20课《口技》中的“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而已”翻译为“罢了”意思更为明显, 遗憾的是这二者教材都没有给出注释。
二、上文注了, 但不知道为何下文不注。
第10课《木兰诗》“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课文在注释“火伴”一词时是:“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个士兵同一个灶吃饭, 所以称火伴。”但不知何故, 这里的“行” (háng) 字课文没有给出读音和意思的注释,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把此字读为“xíng”意思是行走, 即木兰的同伴和木兰一同行走打仗很多年, 这是不正确的。“行 (háng) ”和“伍”都是古代军队的编制, 二十五人为“行”, 五人为“伍” (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同行”就是同在一个部队编制, 类似于我们现在部队的同一个班, 相同的例子有:“陈涉、吴广皆次当行 (háng) , 为屯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陈涉世家》, 九年级教材给出了读音和意思注释) 。而课文《木兰诗》在解释“火伴”一词时, 注出了“同伍的士兵”几个字, 但不知道为何没有解释“伍”字, 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给“行”字注出读音和解释。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有些注释欠妥当。
例如第27课《斑羚飞渡》。课文在注释成语“进退维谷”时解释“维”字“维, 是。”这个说法是不太准确的。“是”在现代汉语里是判断动词, 而此处的“维”字是句中语气副词, 帮助判断。“‘维’用在句中, 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 有修饰谓语的作用, 处理作语气副词。” (参见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 另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维”字的解释中也有一个义项“句中语气词, 用以帮助判断。”类似的例子还有“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王勃《滕王阁序》) 郭本《古代汉语》注这个“维”字:“维, 语气副词, 加强判断。”成语有“举步维艰”, 成语词典的解释“维”字也是“维, 句中语气副词。”所以笔者以为此处的“维”字不能解释为“是”而应注为“句中语气副词, 加强判断”这样意义贯通。
8.七年级数学(上)期末水平测试 篇八
1. 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A.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足球比赛
B. 小麦的亩产量一定为1 000斤
C. 在只装有5个红球的袋中摸出一球,是红球
D. 我市2006年1月15日的最高气温是5℃
2. 方程3(x+1)=2x-1的解是().
A. x=2 B. x=-4 C. x=0 D. x=-1
3. 下面哪个几何体的截面不可能是三角形().
A.长方体 B.五棱柱C.圆锥 D.圆柱
4.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为整点,某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厘米,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放一根长为2 005厘米的木条AB,则木条AB盖住的整点的个数为().
A.2 003或2 004B.2 004或2 005
C.2 005或2 006D.2 006或2 007
5. 在直线m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厘米,BC=3厘米,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OB的长度为()厘米.
A. 0.5 B. 1C. 1.5D. 2
6. 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A. 2(2x-3)-(1+2x)=1B. 2(2x-3)-(1+2x)=8
C. 4x-3-1-2x=8 D. 2(2x-3)-1+2x=8
8. 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A.-(4a+3b-5c)=-4a+3b-5cB.a2-(2a-b+c)=a2-2a-b+c
C.(a+1)-(-b+c)=a+1+b+cD.a-(b+c-d)=a-b-c+d
9. 图1中甲、乙都是由小立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则甲、乙的视图一样的是().
A. 甲的主视图、乙的左视图
B. 甲的主视图、乙的俯视图
C. 甲的左视图、乙的左视图
D. 甲的左视图、乙的俯视图
10.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数是十进制数.而计算机使用的数是二进制数,即数的进位方法是“逢二进一”.二进制数只使用数字0,1,如二进制数1101记为1101(2) ,1101(2)通过式子1×23+1×22+0×2+1可以转换为十进制数13,仿照上面的转换方法,将二进制数11101(2)转换为十进制数是().
A.4B.25C.29 D.33
二、细心填一填(每题3分,共30分)
12. 2004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其中四川省的工业增加值为1 550 000 000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元.
13. 写出一个满足下列条件的一元一次方程:①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是-2;②方程的解是5.这样的方程是____.
14. 绝对值等于5的数是____.
16. 图2是某校七年级一班50名学生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的扇形统计图,按图中划分的分数段,这次测验85分以上的共有____人.
17. 如图3,已知FE⊥AB于点E,CD是过点E的直线,且∠AEC=120 °,则∠DEF=____.
18. 从分别标有1,2,3,…,50的50张卡片中,抽出2的倍数的可能性____抽出4的倍数的可能性.(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19. 已知代数式2x2-mx-3,当x=3时,它的值为6,当x=-2时,它的值为____.
20. 如图4,点A在射线OX上,OA的长等于2厘米.如果OA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到OA′,那么点A′的位置可以用(2,30°)表示.如果将OA′再沿逆时针方向继续旋转45°,到OA″,那么点A″的位置可以用(____,____)表示.
三、耐心做一做(共60分)
21.(本题8分) (1)计算:(-2)2+[18-(-3)×2]÷4.
23. (本题6分)如图5,这是一个由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里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体的个数,请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24. (本题6分)鼠年快到了,小颖用七巧板拼了一个小鼠(如图6).
(1)请你在图中找出一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标上字母,然后再用平行符号表示出来.
(2) 请你在图中找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并标上字母,然后再用垂直符号表示出来.
(3)请你在图中找出一个钝角并标出字母,然后用角的符号表示出来.
25. (本题8分)某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4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制,每天上班人数不一定相同,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情况如下表(增加的辆数为正,减少的辆数为负).
(1)根据记录可知,本周三生产了多少辆摩托车?
(2)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多少辆?
(3)本周总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多少辆?
26. (本题8分)俊宇和王姚玩一种游戏,规则是:将分别写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先放在一个盒子里搅匀,然后随意抽出两张,把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若和为偶数,则俊宇胜;若和为奇数,则王姚胜.这个游戏公平吗?若公平,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谁获胜的可能性大?请你设计一种对两人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27. (本题8分)为了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学校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 此题共有四个选项:
A.1.5时以上;B.1~1.5时; C.0.5~1时;D.0.5时以下.
图7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1)本次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
(2)在条形统计图中将选项D的部分补充完整.
(3)若该校有1 000名学生,全校可能有多少名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0.5小时以下?
(4)请你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再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答.
28. (本题10分)请根据图8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一个暖瓶与一个水杯分别是多少元?
(2)甲、乙两家商场同时出售同样的暖瓶和水杯.为了迎接新年,两家商场都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场规定: 这两种商品都打九折.乙商场规定: 买一个暖瓶赠送一个水杯.若某单位想要买4个暖瓶和15个水杯,到哪家商场购买更合算?并说明理由.
友情提示:请做完试卷后, 再仔细检查一下,也许你会做得更好,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参考答案:
1. C2. B 3. D4. C5. A6. D7. B8. D9. C10. C
23. 如图9所示.
24.略.
25. (1)450-3=447(辆),本周三生产了447辆摩托车.
(2)10-(-25)=35(辆),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35辆.
(3)-5+7+(-3)+4+10+(-9)+(-25)=-21,本周总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减少21辆.
26.根据题意,求出每组和的值有:
1+2=3,1+3=4,1+4=5,2+3=5,2+4=6,3+4=7.
即这种游戏规则不公平,王姚获胜的可能性大.
新的游戏规则为: 将分别写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先放在一个盒子里搅匀,然后随意抽出一张,抽到奇数卡片,则俊宇胜,抽到偶数卡片,则王姚胜.
27.(1)60÷30%=200(名)或100÷50%=200(名).
(2)略.
(3)1 000×(1-50%-30%-15%)=50(名).
(4)只要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并正确解答即可得分.
28. (1)设一个暖瓶为x元,则一个水杯为(38-x)元.
根据题意得2x+3(38-x)=84,解得 x=30.
故38-30=8.即一个暖瓶为30元,一个水杯为8元.
(2)若到甲商场购买,则需花费:
(4×30+15×8)×90%=216(元).
若到乙商场购买,则需花费:
4×30+(15-4)×8=208(元).
【语文七年级上】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08-01
七年级上语文测试卷08-05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06-26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知识12-15
七年级上语文文学常识12-17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乐园(七)教案08-22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11-15
语文七年级上五单元学案08-28
七年级上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7-06
七年级上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