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金融化(8篇)
1.实体经济金融化 篇一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问题研究
北京东路支行万义豪
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稳增长、扩内需、控物价”的宏观政策目标,发展实体经济更可以成为“稳增长”的关键突破点。
实践证明,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便有效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其中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人们愈发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仍是一个难题。
一、实体经济应如何界定
什么是实体经济?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认为,实体经济一定是有投入和产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做实业的。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也曾公开表示,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虽然上述专家对实体经济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对能够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判断都确定无疑,而对在很多经济体中占GDP大部分的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的金融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的认识却存在分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就是虚拟经济的观点更被很多人认同。
4年前国际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一方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膨胀,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衰退;另一方面,由于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并不能长久,社会各个层次已对其加强了警惕和限制。
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虚拟经济的危害性也逐渐显现。近几年,房地产业、银行理财以及信托投资等非实业领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进入,并使得一些地方和企业出现了实体经济“去实业”迹象,致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为此,中央采取诸多手段进行调控。
有专家就表示,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工具的存在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使得人们或企业可以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也表示,有人认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制造业和其它类型的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似乎金融活动总体而言是虚拟的,与实体经济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王勇则认为,当下银行的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信贷支持不断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也有金融业贡献在里面,不能抹煞这一成绩。
二、金融业应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江苏省常熟、昆山和苏州工业园区,深入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服装交易市场,就当前经济运行及走势进行调研。他强调,支持实体经济,银行要拿出更具体措施。周小川和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也反复强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那么金融业应如何支持实体经济?
首先,信贷资金投向注意向实体经济引导。从目前情况来看,金融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力度都有所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信贷结构也得以优化,社会经济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出现大幅度提高。例如,记者从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获悉,该行今年在资源配置上优先向中小企业倾斜,在确保新增企业贷款规模不少于40%的比例用于中小企业的同时,还进一步释放存量信贷规模,优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其次,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应更贴近实体经济的需求。为解决小微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风险较高问题,很多金融机构除了推出传统的抵押、质押、担保三大块传统产品外,还开发了诸如专利权质押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联保联贷贷款等金融产品,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建行东莞分行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结合市场特点和需求,该行就推出专业市场助保类贷款、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的电子商务贷款等金融产品。
再次,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和产品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外,还要考虑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展,其目的也是要强调衍生产品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用。王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认识到确实有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些失控,并认为衍生品是不好的。其实衍生品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企业“避险”,可在风险管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只是后来衍生品被炒作,形成泡沫,背离了当初这一目的,因此发展衍生品要牢记最初的目的,不能偏离,只有这样才能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最后,对于金融社会来讲,要保持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只有金融机构能够看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时候得到收入、得到利润,能够充实自己,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商业性金融机构都有相当强的获取利润的动机,作为企业,特别是上市的企业来说,首先是要保证企业股东的利益,其次,也要考虑经营的连续性。
此外,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风险的防范,温家宝就指出,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这两个任务互相关联。银行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发扬主动服务的精神。
三、金融应支持哪些实体经济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并非对所有实体经济领域都进行支持。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这给信贷“有扶有控”定了方向。分析人士称,“扶”体现在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控”体现在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在“有扶有控”的指导下,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更多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随着各种资源的约束及成本的上升已经受到严重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势在必行,而纵观全球,越多越多的国家,把绿色、低碳等新兴能源领域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创新发展,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挑战,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支持领域的适时调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部分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更进一步指明了金融业应支持的方向。今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级产业规划于近期密集出台,记者发现,各个产业规划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主线,以拉动内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战略新兴为主要方向,这将成为金融业调整支持重点的最好依据。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样
也需要有实体经济引导,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取得双赢。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缺少金融支持的实体经济,是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的;而只看中短期暴利的金融业,如失去了实体经济这块“基石”,也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因此,只有在两者的良性互动和亲密无间的配合下,才会使我们的经济达到“稳步增长”的预期目标。所以,我们不应仅将目光集中于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更应关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金融业的积极促进作用。
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注意的问题
1、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之一是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很多教训。危机的发生是从金融业开始的,金融业出了很大的问题,而当时的实体经济好像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因此人们感觉是金融业的问题拖累了整个经济,拖累了实体经济。不仅如此,在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在克服金融危机、争取经济复苏,但由于金融体系受到危机冲击比较大,资产负债表不健康,给实体经济复苏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不足,也受到了很多批评。为此,国际上很多声音强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和我国当前的政策导向是一致的。这里面一方面包含了对于金融部门要加强监管的要求,另一方面强调了要注重和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一些发达国家也注意到,在最近若干年其制造业和其他实体经济部门的竞争力在减弱,并明确提出要提高这方面的竞争力。这里我想强调一下我们所说的实体经济的含义。既然强调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就需要对什么是实体经济、什么不是实体经济作出区分。我感觉这个题目还是要做一些研究的,需要进行讨论,以便大家能够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认识。这一概念需要进一步精确化。实体经济的英文翻译是“real economy”,应不仅包括生产实物的农业和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尤其是在中国,过去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时强调物质生产,这当然是实体经济,但不能把实体经济视为物质经济,只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或商品,而忽视服务业。现在服务业在很多经济体中占了GDP的大部分,服务业除了个别的例外,大多属于实体经济。
2、如何对金融产品是否主要服务实体经济作出判断
关于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问题,若干年以前也有过相关的讨论,谈到实体经济就讨论作为其对立面的虚拟经济,讨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当时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一度曾有简单化的理解,认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就是虚拟经济,制造业和其他类别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似乎金融活动总体而言是虚拟的,与实际经济关系不大。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不对的。金融业中有一些服务是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进行融资,比如银行贷款,以及生产型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融资,在此融资过程中,金融部门能够把其他实体(企业和个人)的储蓄动员起来,为企业提供融资,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主体的各种经营活动,如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研发和投资等,应该说这是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当然,金融产品也有一些基本上在金融业内部自我循环的内容,对实体经济不怎么相关。这也涉及到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的划分问题,我们需要作出判断:哪些金融工具更多地用来支持实体经济,哪些可能会脱离实体经济、更多地是出于金融交易的需要。可见,这里面有个概念问题。要做出必要的区分,需要进行研究和讨论。对于加强监管而言,也有同样的问题,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要明确支持哪些金融市场板块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发展。
3、正面的判断
从去年开始,在我国经济金融工作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每年的新增贷款总量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indicator),而是提出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个更全面的重要数据。关于社会融资总规模,比较严格的定义可能偏学术化一点,简单而言,就是在整个经济的融资活动中,通过金融部门向非金融部门提供的资金总量,这里所谓的非金融部门是指实体经济。在统计过程中,首先是金融部门之间的融资被扣除了,这是因为金融机构相互间的融资活动比较复杂,往往是不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且金融机构相互间的融资非常频繁,容易被重复计算,为此只计算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其次是没有通过金融中介进行的融资活动,比如民间的融资行为,包括个人与个人直接通过合同方式的融资活动等被扣除了。
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概念是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应该说也是基于当时我们已开始意识到,需要了解全社会融资中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总量,实际上已经埋下了金融要注重服务实体经济的伏笔。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融资确实已是越来越多元化,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占的比重已在缩小,这也是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工具发展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只限于观察贷款总规模,恐怕就不全面,而是要更多地把股票融资、债券融资、保险理赔、商业票据、信托、委托、金融租赁等各种融资活动汇总加以观察和分析。总体看,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已低于60%,其他各种方式的融资活动占比超过40%。在统计中用的都是流量,也就是新增量的概念,如企业发行债券融资过程中,既有新发行的债,同时也有到期偿还的,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的是企业新增发债的数量。
按照上面的思路从正面就金融活动中哪些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作出判断时,既有在概念上需要加以明确的内容,也有在数字上进行定量确定的问题。
4、反面的判断
另一种办法是从反面来判断哪些是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活动。当然,要断定某种金融活动不是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也不容易,可能多数金融界的机构和从业者都会强调,他们所进行的金融活动是对国民经济非常有益的。
应该说,金融业内部相互之间的融资活动中,相当一部分是正常的活动,是为了金融业更好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但确实也有一部分是单纯的内部自我循环,从中赚钱,甚至是金融业赚非金融业的钱。由于非金融部门往往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知识不够,金融业比较容易通过这些复杂金融产品的技术性交易赚取非金融部门的钱。这容易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后,我们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有很多不满。当然,在划分时往往很难有特别明确的界限,有一些金融产品一开始时是较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比说担保债务凭证(CDO),最初设计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但发展到CDO平方时,为实体经济的服务程度可能就少了一半,进一步发展到CDO三次方时,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程度可能更少了。也就是说,某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内向式衍生发展,可能会导致其距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实际作出判断时,一刀切的划分可能也不太容易。为此,可以考虑从实体经济部门是否关心某种金融产品来进行判断。如果对某种金融产品,只有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的交易员予以关心,实体部门不关心,甚至看不太懂,这种金融产品可能就距离实体经济比较远了。现在有一些金融业的CEO也在抱怨,说金融市场产品太多了,很多都不懂。所谓不懂,一方面是不知道这些产品是用来干什么的,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对于这类金融产品,可能就需要打问号。要强调的是,需要从反面对金融产品或金融工具是否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作出判断,但如何得出结论,目前还需要研究和探讨。
5、预防高频交易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机会,如技术上能够产生很多高频的交易,这些交易越来越计算机化,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普通投资者和交易员所能掌控的速度,越来越多地体现为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对此,也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作出判断和把握。在一些科幻电影中,很多是讲未来人类和机器人打仗,而且往往是讲人类斗不过机器人。当然这是科幻性的,我们也并不太在意。但在金融市场中,确实有一些交易人类已经比不过计算机,计算机所做的交易占比也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计算机在处理信息的速度和能力、反应速度和交易速度等方面,都超过人类。除了速度优势以外,还涉及到人工智能。过去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人工智能有那么厉害,认为其毕竟只是模仿人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了机器的自学习能力,并相互加强。过去我们不担心人类下国际象棋会输给计算机,但忽然就有一天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开始下不过计算机,且今后也不再有可能收复失地了。人们比较担心一些高频交易容易脱离经济基本面,脱离实体经济。为什么?绝大多数依靠技术发展起来的这些高频率交易,其优势就是反应快,多数都在做趋势性交易,因此往往并不关心产品背后的基本面是什么。比如对某种债券或股票或其衍生品,高频交易更多地着眼于趋势和技术分析并通过程序性交易获取短期收益,至于发行企业的基本面怎样、未来前景如何,则难以关心。
总体而言,金融交易的频率应该与其对应的基本面变化的频率大体有所配合。比如对一个农产品而言,通常体现为一个种植周期,当然也可能与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农机化肥投入等很多因素有关,但是总体而言是按大体稳定的种植季形成产出的,不会出现比一个种植季短得多的时间内发生剧烈供求波动的情况。工业企业也类似,企业生产往往也是比较复杂的,可能与研发、原材料供给、市场需求等很多因素有关系,但企业的生产、销售、盈利等变化通常也有其固有的周期。当然不排除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甚至军事冲突等可能带来的突变,对于突变自然有应付突变的方式方法,但总体而言还是有比较规律的频率或波长,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还是围绕着正常的周期性规律进行。
对于金融交易方式,如果金融市场交易出现非常高频的成分,且上下变化幅度相当大,就可能是脱离了实体经济变化的波长或频率,可能主要服务于金融投机,甚至被机器交易所支配。当金融交易频率高出有关经济实体基本面变化频率的很多倍,甚至好几十倍的时候,就要对这种产品及其交易打一个问号,要注意审查,看看这个产品及其交易是不是脱离了实体经济。
6、强调金融产品在设计时就应服务实体经济
除了传统的金融工具和产品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发展。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已认识到确实有一些衍生产品的发展有些失控,因此G20会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组织和各国金融当局已在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衍生产品的集中清算,以及对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总体而言,一方面是加强控制衍生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强调衍生产品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有用。
在对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是否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还是脱离了实体经济作出讨论后,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金融业的发展动机上更注重服务实体经济。限于时间,我不再展开讲,这里想强调一下,金融工程学在产品设计时就应强调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工程现在已成为了专门的学科,从出发点来讲这是很好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设计金融产品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但也有一些单纯为促销、捕捉套利机会、有利于程序交易、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倾向,趋于设计越来越复杂、并逐步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某些发达金融市场,人们批评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开发,失去了控制。应强调,在通过金融工程设计金融产品时,要考虑产品的实际资产(underline asset)背景,要有道德,要强调
为实体经济服务。
7、辩证看待有效市场假设
我想提一下有效市场假设这个经济学议题。这次金融危机后,这是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如果认可有效市场假设,就会大致有这么一个概念:只要是基于竞争性市场的交易和定价,就应该是有效促进供求均衡的活动。
这次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对有效市场假设提出质疑,现在一些媒体也都注意到经济学家明斯基(Hyman Minsky),他有白俄罗斯血统,是美国一位很重要的经济学家。明斯基提出,典型的经济周期中,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与投机性投资泡沫内生于金融市场。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可能自身也会产生问题,并自我循环,导致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明斯基“金融不稳定假说”,它揭示了金融市场产生问题、不稳定的内在机制。此外,明斯基还提出了“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也就是资产价值崩溃、危机爆发的时刻,表示的是市场繁荣与衰退之间的转折点。这些也与金融市场及其交易会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助长投机和泡沫有很大关系。
8、正确发挥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
在与金融界讨论时,有人强调认为,尽管很多金融业内部的有些交易表面上看起来是脱离实体经济的,但是这些交易提供了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因此也还是很有用的。确实,我们说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是金融市场的一个很主要的功能,但并不是说不可以作出区分,应该也可以大致划出一个界限。
比如从风险管理角度来说,如果金融产品有基础资产或有真是交易背景,或者有一些衍生产品,间接与实体经济的资产或交易有明确关系,如对此基础资产或其交易来进行风险管理,那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了。但另有一些金融产品,实际上只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投机风险和高杠杆融资提供服务,或只为其交易部门自身服务,就可能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我们往往看到的就是价格无缘无故的大起大落,从实体经济角度无法作出解释。大家知道,这些年交易部门自身膨胀很厉害,有可能就与脱离实体经济有关。
从价格发现角度来说,按照有效市场假设,金融市场只要是充分竞争,总能发现合理的价格。但事实情况也往往有悖论,例如,一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实体经济还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却在金融市场上出现高频率的大起大落。究竟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是合理的?如果说波峰时的价格是合理的,说明前几天在波谷时市场未正确发现价格;反之,如果说波谷时的价格是合理的,说明前几天在波峰时市场未正确发现价格。可见,虽然价格发现是个重要功能,但不宜脱离实体经济去鼓吹,从明斯基假设出发,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并不那么健全。
为此,要防止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变成市场过度投机和产生过度波动的借口,需要大致画一个界限。所有这些工作都联系到监管,通过加强监管来限制金融市场中可能发生不良现象,同时支持金融市场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若干要点,有很多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从而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厘清思路。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关于社会融资总规模概念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还有很多方面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开展更多的工作,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努力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
2.实体经济金融化 篇二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和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并非近年来出现的现象, 早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 世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有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的情况, 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数量上的失衡, 金融金融经济部门的数量远超于实体经济部门的数量, 且前者的资产数量也远超后者的数量, 种种的情况均说明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规模、数量、地位上均出现了颠倒的情况, 实体经济已经从以往的主导地位转变为现阶段的辅助地位, 金融经济则由以往的辅助角色转变为现阶段的主体地位, 也逐年的从实体经济中分离出来。衡量两者分离的指标包括金融资产系数、金融资产比率以及金融交易量比率等等。这些指标的系数越高, 两者之间的分离情况也就更加的明显。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下,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在金融危机发生的一段时间内, 金融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就会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失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金融企业中出现了兼并行为
很多金融企业中都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兼并行为, 这就导致经济体出现了一种高度集中的情况, 这种兼并行为给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一种追求高额薪酬的机遇, 这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较大的道德风险, 在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下, 金融机构并不需要承担一种破产的风险, 即使有破产风险, 政府也会为其施以援手, 这就导致金融企业缺乏了风险防范的意识。
(二) 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挤压
由于金融经济的规模、数量、地位均超过了实体经济, 这就导致经济活动的交易量主要集中于金融经济领域之中, 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 实体经济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投资行为日益攀升, 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相背离, 这就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逐渐恶化。
(三) 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比例失调
考虑到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出现失调的情况, 这就导致金融经济的投机因素逐渐的对经济指标产生影响, 很多经济指标难以真实有效地反应出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 大量价格指数失衡。究其根本原因, 是由于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经济的挤压, 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流出, 金融经济则由于大量的投机行为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 这种虚假的繁荣就进一步的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继而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出现失衡的情况。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 金融经济的比例大幅超过实体经济, 金融经济的地位和比重日益攀升, 这种发展趋势既有有利的方面, 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金融经济比例的升高, 大量社会资本会逐渐流向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继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一种失衡的情况, 金融经济在缺乏约束的情况下会出现过度发展的情况, 这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也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情况, 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一种破坏性的影响。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根源
(一) 金融资产比例的扩大
无论是在现实贡献与实践的顺序上,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均大于金融经济, 金融经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 但是由于实体经济需要外汇的支持, 这就离不开金融经济, 从这一层面而言, 金融经济起着中介的作用。金融经济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实体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 金融经济的比例也会逐年上升, 如果金融经济出现过度集中的情况就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二) 技术和制度的影响
技术与制度也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技术层面而言, 在技术的发展下, 各个国家的经济都表现出一种全球性的状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导致金融资产比例逐年升高;从制度层面而言, 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 各种跟风行为、短期机会主义、非理性的投资行为逐渐出现, 这些情况均与制度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管制因素的影响
管制因素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专家表明, 管制因素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因素, 缺乏管制, 国家之间的资源的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大, 也会加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使金融机构的交易量增加。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防止两者之间的分离, 必须要协调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比例, 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和谐发展, 也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此外, 还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金融机构也要努力的做到为中小企业、为人民、为科技创新服务, 这才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然道路, 也是缓和世界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摘要: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 目前, 实体经济已经从以往的主导地位转变为现阶段的辅助地位, 金融经济则由以往的辅助角色转变为现阶段的主体地位, 也逐年的从实体经济中分离出来, 这就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危害以及根源。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
参考文献
[1]张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期刊论文].时代金融, 2012;05
[2]本刊编辑部.加强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专访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金融办主任姚蓓军[期刊论文].宁波通讯, 2012;09
[3]徐璋勇.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假说”及其政策意义[期刊论文].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7
3.金融租赁:助推实体经济 篇三
在盛大的战略伙伴启动仪式上,招行行长马蔚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招行一直秉承“因您而变”、“因势而变”的经营理念在综合化经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招银金融租赁的成立是招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战略转型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招银金融租赁的业绩进一步预示了中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巨大潜力。
随着金融环境多元化的进一步深化,租赁公司在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融资租赁市场也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系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已突破6600亿元,而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规模则从2007年的700亿元,迅速增长到今年6月底的12000亿元。即使如此,相比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在我国还属于新生的发展中事物——从租赁渗透率上看,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已达到15%-30%,而中国租赁渗透率目前仅在4%-5%左右。
招银金融租赁总裁张雁翎在讲话中透露,截至今年3季度末,招银金融租赁资产总额已突破550亿元,公司开业以来累计投放租赁业务超过800亿元。张雁翎表示,中国北方地区一直是招银金融租赁的战略关注要地,目前公司已在东北、华北等8省市累计投放租赁业务金额近百亿元,以助推这些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此次战略伙伴启动仪式旨在扩大总部位于上海的招银金融租赁在北方地区的影响力。招银金融租赁是2008年首批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五家金融租赁公司之一,作为招商银行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年初来自总行的20亿元注册金增资使其业务发展登上了新台阶,上半年公司总资产规模较上年增长超过36%,在同批成立的银行系租赁公司中增幅最大。
据了解,融资租赁是融资、买卖、租赁三种交易融合为一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现代融资租赁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融资租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而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租赁业迅速发展,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改革不够深入、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等原因,租赁业发展出现了停滞。直到2007年初,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融资租赁领域,至此,银行业才结束了在租赁领域20余年的“失语期”,正式进入“发言期”。
自2007年末至2008年期间,首批加入试点的工行、建行、交行、民生和招行,陆续以独资或控股的形式开设了金融租赁公司。至此,商务部批准设立的中外资租赁公司、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两种参与者在行业中并存。
4.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新闻发布会 篇四
一、中国宁波网记者问: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新闻发布会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启动仪式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都重点强调了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在1月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辉忠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牢固树立“实业兴市”理念,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出了具体要求。3月1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动员大会,做出了具体工作部署。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金融对宁波市“六个加快”战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宁波市实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我中心支行通过深入的政策学习和扎实的调查研究,明确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重点。不久前,我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决定在全市金融系统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今天,我中心支行组织全市各金融机构在此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布会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启动仪式,目的是营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并通过新闻媒体来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和表态,接受公众的监督。
二、中国宁波网记者问:今年以来,央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一是密集调研,广泛走访,做到集思广益、心中有数。从年初起我中心支行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调研,行党委班子成员分别牵头,到部分金融机构、众多中小企业和市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密集开展了现场调研和走访10余次,而且把到企业现场调研作为党委中心组的专题学习内容,深化了思想认识,加强了与实体经济主体和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广泛听取了意见建议。同时,在调查中同步开展已有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了各项政策。
二是明确重点,细化要求,出台具体指导措施。在前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多次讨论酝酿之后,2月15日,我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向辖内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各金融机构印发,明确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细化了工作要求。
三是沟通汇报,出谋划策,取得地方党政支持。针对今年的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工作要求,我中心支行分别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做了专题汇报,并在推动辖内债务型融资工具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些工作和建议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和采纳,市委王辉忠书记、刘奇市长均做出了批示肯定,市人大常委会施孝国副主任认为我中心支行迅速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快、效率高、内容实。目前,我们向市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了很好的采纳和落实,部分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四是找准载体,落实责任,凝聚金融合力。为了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我们还组织开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我中心支行成立了以“一把手”行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人民银行各县(市、区)支行和各金融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活动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实现和谐共赢发展”为主题,围绕“六个加快”重大项目、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等内容,组织全辖金融系统开展“金融进村入企,一线解难创优”等系列活动。通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统一思想、协调大家的工作步调,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形成一种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也为我中心支行提供一个工作抓手,确保各项工作举措的有效落实。
五是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强化政策效果。我们今天举办新闻发布会和活动启动仪式,既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也是我们的工作举措之一。当然,新闻发布会只是一种形式,关键还是要把工作做实、抓好。下步我们还要采取各种宣传形式,让社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
三、中国宁波网记者问:《指导意见》主要有哪些特点?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一是指导性强,体现“五个并重”:融资总量和结构优化并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金融发展并重,促进实现包容性增长;解决当前问题和推动长远发展并重,着力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推动发展和防范风险并重,牢牢把握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扩大内需和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并重,努力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二是目标明确,力争“三个快于”。《指导意见》对很多工作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要求。例如,在信贷投放上,要求力争做到“三个快于”:一是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快于其全部贷款增速,二是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继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三是涉海信贷投入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
三是措施较新,确保工作成效。主要包括全面深化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改革,为实体经济企业办理各类外汇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进出口核销改革,取消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手续;加强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在中小企业、“三农”、个人创业等领域推广使用手机信贷产品;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理顺投诉处理机制,确保金融消费者公平获取金融服务。
四、中国宁波网记者问:《指导意见》中提到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主要有哪些渠道和方式?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保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一是要争“盘子”。在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们要求各商业银行分支行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要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合理安排流动性,保持信贷投放适度均衡增长,有效发挥“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作用。二是要强引导。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将积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优质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三是要辟蹊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引导各金融机构稳步开展各类非信贷融资业务,加强同业之间、与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机构的合作,发展债权、股权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多渠道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五、中国宁波网记者问:信贷资金仍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构成吗?今年确定的信贷投向重点是什么?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从目前看信贷资金是社会融资规模的主要构成,2011年宁波市的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七成。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着力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加大对“六个加快”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优先满足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在信贷投放上,要力争做到“三个快于”,一是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快于其全部贷款增速,二是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增速继续快于全部贷款增速,三是涉海信贷投入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同时,要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改善首套普通住房的信贷服务,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六、中国宁波网记者问:宁波经济的特点是中小微型企业众多,今年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 3月份,市经信委和我中心支行共同建立的宁波中小微企业网上融资平台将正式运行,与宁波市外经贸企业网上融资平台一起,将为我市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大的融资便利。我中心支行将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按照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创新和推广,着力提高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切实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对符合信贷条件和转型升级要求、但因外部原因导致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中小企业,及时满足其资金需求,不抽贷、压贷。
为确保政策的落实,我中心支行将把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评估的范围,督促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和各项收费标准,坚决禁止各种附加在贷款业务上的不合理要求和收费,切实帮扶企业减轻财务负担,我中心支行将适时对金融机构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情况进行督查。加强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特别是大额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测,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小微企业生产和实体经济发展。
七、中国宁波网记者问:在加大对开放型经济、推进对外开放合作的金融支持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2012年,我中心支行(外汇分局)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个中心,重点推出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各项外汇试点政策的积极效应,如境内银行跨境贷款、中资企业借用外债等,有效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同时,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深化外汇主体监管试点工作,全面推动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企业办理各类外汇业务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务。
二是大力开展“中小企业外汇服务年”主题活动。研究出台《外汇管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出《中小企业外汇金融服务指南》,全面梳理外汇管理各项政策法规,提升外汇管理透明度,为我市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加大对涉外中小企业资金上的支持,引导和鼓励全市银行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贸易背景真实和风险适度三大原则的情况下,加大贸易融资资金的发放,全力支持我市涉外中小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加强外汇市场培育,推进外汇衍生业务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外汇避险产品和服务。
三是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创新,当前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已由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企业可以运用人民币结算进行进出口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直接投资业务。下一步要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外商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探索个人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
八、中国宁波网记者问:在提高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服务社会民生领域方面宁波有何优势,如何进一步推进?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在推进金融服务现代化方面,我们将进一步依托信息化技术,拓展金融服务社会民生新领域。宁波的金融IC卡项目有很大的优越性,早在2008年1月,人民银行总行正式批准宁波金融IC卡项目为全国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目前,金融IC卡应用领域已拓展到高速通行、停车场、加油站、电力、电信等社会公共领域,医院挂号、配药付费等医疗卫生行业;教育领域的学校校园卡应用,以及城市公交的应用等。2011年,金融IC卡实现了从信息服务、交易支付到融资便利的新突破,推出了手机信贷产品,实现在中小企业、个人创业、“三农”等信贷领域的应用,有效地简化了的贷款流程,提高信贷服务的便利水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广手机信贷业务,以“五•一服务卡”推广、宁波市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为契机,加强与社保部门的合作,将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打造成惠民工程和暖心工程。
为解决无银行网点的农村偏远地区现金取款难问题,2011年推出了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银行卡持卡人可以在指定的农村金融便民点(如商店、超市等)布放的POS终端上刷卡,向农村金融便民点取得现金。截至2011年末,全市已在16个乡镇30个行政村设立了助农取款服务点,2012年,我们将实现助农取款业务乡镇覆盖率100%。同时,为推进非现金交易在农村地区的运用,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建设,2012年实现中心镇“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全覆盖。
九、中国宁波网记者问:我们注意到最近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促进和支持银行卡小商户发展的指导意见》,那么出台这个指导意见的背景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措施?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我们所指的银行卡小商户,包括便利店、小超市、小餐饮、农家乐、服装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目前,中大型商户的银行卡使用比较普及,小商户相对较为薄弱。出台这个指导意见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改善宁波市银行卡受理环境,充分发挥信用卡免息信贷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作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高银行卡小商户支付服务水平。具体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账户开立、实行银行账户收费优惠、实施灵活的账户服务等方式促进小商户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与使用;二是通过改善小商户入网管理、加大对小商户投入力度、建立符合小商户需求的业务模式、提供优质的银行卡收单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小商户银行卡业务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小商户POS机具投入补偿机制;四是加强小商户管理,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十、中国宁波网记者问: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进行保护?
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普遍认识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对于维护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重要意义,包括美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领导答:国等在内的发达国家,成立了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等机构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探索推进此项工作,很多省市都试点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为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督促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我中心支行2011年在慈溪、奉化试点开展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阶段,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将继续本着“积极稳妥、重在实效”原则,与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管理工作、信访工作、政务公开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建立人民银行与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共同参与的纠纷调解机制,探索搭建行政调解与司法确认之间的绿色通道,增强调解结果的公信力,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有效维护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十一、去年下半年以来,宁波市发生了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主逃跑案件,今年的形势仍会很艰难吗?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在防范金融风险,营造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有什么措施?
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稳、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何问题仍很突出,宏观调控面临更多“两难”选择。从宁波市情况看,全市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缓,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加大。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和风控制度建设,强化信贷资金流向及用途的合规性管理,切实防范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民间借贷、房地产、股市等领域,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加强对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尽可能杜绝投机性融资“挤出”实体经济发展的正常融资需求。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及时开展金融风险压力测试,严格落实金融风险报告制度。
5.实体经济金融化 篇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金融角度看,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应在配置各种金融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金融体系。它不仅切中了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时弊,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心,而且指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方向和重心。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弊端屡屡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如融资难(其中包括融资数量少、融资渠道窄和融资贵)、金融产品少、设立金融机构门槛高和金融服务质量差,等等。究其主要成因在于,对实体经济部门而言,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外部植入型的金融体系,由此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卖方垄断格局。
宏观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指出,各种金融活动最初发生在居民和实体企业之间,其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供给者,实体企业是资金的需求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业务独立出来成为某些机构的专业经营内容,由此,形成了金融机构。但这并不否定居民和实体企业所拥有的金融权力以及与此对应的金融活动。由此金融本来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运用行政机制和财政机制切断了居民与实体企业之间建立在资金融通基础上的各项金融活动,使得他们的金融权力完全丧失,以至于连金融意识都没有。在35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延续,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问世和金融业务规模(甚至金融机构客户)等都需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将他们浮在表面上的金融机构格局借鉴学习过来,却没有深入地看到他们沉在水下的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力,由此形成了一种从实体经济部门外部植入的金融体系。这种外植型金融体系有着三方面特点:
第一,存贷款市场中卖方垄断。在存款市场上,商业银行卖出存款单,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作为存款人几乎处于无选择状态;在贷款市场上,商业银行卖出贷款单,实体企业作为借款人也难有选择余地。因此,商业银行处于卖方垄断的优势地位,这导致存款利率下降而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实体企业屡屡感到融资难的状况长期延续。在中国金融领域中也存在着竞争,但这种竞争只是卖方各家之间的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价格是在卖方和买方的三向竞争中形成的,当价格只由卖方决定时,市场是不可能成熟的,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由此,在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缺乏与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条件下,存贷款利率就难以由市场机制决定。
第二,将原本多维一体的有机经济活动,人为地分切为若干相互缺乏关联的部门活动,使得各种资源的整体关系碎片化。例如,消费金融内生于商业购物活动。在由商业机构展开的过程中,集资金流、物流和客户信息流为一体,既给消费者带来了购物的商家优惠,又给商家带来了资金和客户信息,有利于提高商家的市场竞争力和调整商业结构。但在中国,消费金融统一采用银行卡消费方式,出现了银行管资金流、商业机构管物流、无人管客户信息流的格局。在此格局中,商家扩展业务所需的资金均需向银行申请,银行贷款既需要充足的抵押物,利率高企,又延时甚多,给商家带来诸多不利。同时,由于缺乏客户信息和难以向这些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使得各个商家迄今难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也很难根据客户的特色需求量身打造特色服务;除了在价格上打折销售外,众多商家严重缺乏提供服务质量的竞争手段,形成了经营方略雷同的商家格局。总之,这种碎片化不仅降低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本不应有的风险。
第三,金融机构为自身服务的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脱离于实体经济的状况逐渐加重。公司债券本属实体企业与城乡居民资金直接融通的金融工具,但在外植性金融体系中,几乎全部公司债券都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它们购买公司债券的资金则来自各种存款,使得这种直接金融工具成为了间接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建立于实体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基础上,但在中国,可进入该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商业银行等,并无实体企业,更无居民,由此,该市场成为金融机构彼此间进行短期资金和短期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只能是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游戏。
要改革外植性金融体系,就必须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回归”的含义在于,扩大实体经济部门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各自的金融选择权,把本属于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权力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推进内生性金融的发展。
在推进金融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公司债券有着一系列独特的功能,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应以改革公司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发行对象为突破口。公司债券直接面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需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将《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有效维护实体企业在发行债券中的法定权利。1994年7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法》第6章专门对发行公司债券做了规范,其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3000万元净资产、有限责任公司6000万元净资产就可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余额可达净资产的40%。2005年,在修改《公司法》和《证券法》中,这些规定移入了《证券法》中。但近20年过去了,按照这一数额规定的公司债券鲜有发行。为此,需要依法行事,将这些法律规定进一步落实。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制度,改变“五龙治水”的债券审批格局。
第三,取消公司债券发行环节的审批制,实行发行登记制,同时,强化公司债券交易环节的监管。
第四,积极推进按照公司债券性质和发行人条件决定公司债券利率的市场机制形成,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以公司债券利率为基础的收益率曲线形成,完善证券市场中各种证券的市场定价机制。
第五,积极发挥资信评级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为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创造条件。
第六,建立公司债券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销售的多层次市场机制,通过各类销售渠道(包括柜台、网络等)扩大公司债券发行中的购买者范围,改变仅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和持有公司债券的单一格局,使公司债券回归直接金融工具。
第七,推进债权收购机制的发育,改变单纯的股权收购格局,化解因未能履行到期偿付本息所引致的风险。同时,切实落实公司破产制度。
6.实体经济金融化 篇六
市审计局 唐晓川
日前,我们开展了金融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的专项审计调查。调查期间,调查组走访了市发改委、经委、统计局、财政局、商务局、人民银行、国税局和地税局等7家部门,重点调查了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化工行业骨干企业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原股份)、造纸行业骨干企业宜宾纸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宜纸股份)、纺织行业骨干企业宜宾丝丽雅股份和宜宾惠美线业有限公司(以下分别简称丝丽雅股份和惠美线业)等四户实体企业。
一、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总体影响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来势迅猛,波及面广,影响深远,使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我市实体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总体影响表现在:期间我市CPI、PPI呈现双降格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下降,税收收入同比减少,工业经济下跌,消费需求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特别是工业经济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市场需求萎缩低迷;“煤”“电”等生产要素供应下降;个别重点工业企业经济增速回落;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跌加快、幅度大;大批企业上游受制于原材料产品价格高企,下游受制于工业产品价格下滑,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减弱,部分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和减产等状况。
就其危害程度而言,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基本面未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是对我市化工、造纸和纺织业等受国际经济波动正相关的行业带来的直接冲击和波动很大。调查表明,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季度,上述三个行业的产销量、单位销售价格、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以及新增投资建设项目,比上年同期都有急剧下降。在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下,三个行业经受着从未有过的生存考验,纷纷将其发展战略由去年上半年的“加快发展”调整为下半年的“保生存”、“保稳定”和“御寒冬”以及借金融危机的影响,实施低成本的资源抢占和兼并重组上。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一)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调查企业均遭受了较大冲击。具体表现在:企业订单量减少,绝大部份品种销量急剧下滑,产品未涨原料先涨,产品小涨原料大涨,原料未跌产品先跌,原料小跌(或未跌)产品大跌,库存积压严重,销售成本上升,当期利润锐减。
(二)对生产及主要生产要素的影响。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总体开工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只有丝丽雅股份维持100%的开工率,其余三户企业在危机影响期间开工率不足。特别是某些外向型产品的生产因国际需求量锐减受到的冲击最大。
在原材料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方面,原燃料价格增减幅度远低于产成品价格增减幅度。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与主要原料的采购价格均是倒挂,市场需求大幅下滑,生产负荷不足,产量下滑,开工率大多维持较低水平,个别企业主导产品生产出现负增长。
(三)对资金筹集的影响。
大部份企业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萎缩、资金回笼较为困难,库存积压、资金占用率提高,加之部分企业自身因资本金投入不足,一直依靠高负债经营,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四)对投资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份企业投资计划放缓,在去年8月以后,被调查企业自身投资项目共减少9项,减少投资额为25,460.00万元。
(五)对企业战略调整的影响。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被调查企业均不同程度地从原来的加快发展战略调整为“保生存”“保稳定”战略和“御寒冬”上。部分企业在“保生存”的同时,还采取了借金融危机的影响,实施低成本的资源抢占和兼并重组的战略,较好地避免因上游资源不足带来的发展风险。
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的主要措施
自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市实体经济遭受到重大冲击,特别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正相关性的化工、造纸和纺织行业遭受了重创。但是面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渗透,我市实体企业冷静思考,沉着积极应对,迅速调整其发展战略,将“加快发展”调整为“保生存”,在放缓生产建设速度的同时,变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把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变成促进行业重新洗牌和企业个体发展提升的机会。企业通过优化与调整产品结构和实施一系列“低成本抢占资源”策略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应对危机效果。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都能通过调整了重大战略决策,放缓生产建设速度和压缩、调整投资结构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注重向上加强战略性资源控制,打破原料成本的刚性变动;向下延伸产业链,改善和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增加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向内利用现有条件挖潜增效,压缩开支;向外主动地扩宽市场空间,不断夯实盈利模式。
四、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对政策策略及其效果
面对2007年底至今跌宕起伏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家宏观政策进行了适时重大调整。2008年下半年,国家较为迅速地将宏观调控政策由2007年底时的“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热转变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通货膨胀),调整为2008年7-8月份时的“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再调整为国际金融危机暴发时(10月底11月初)的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并实施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等措施。扩大内需促增长范围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投资总额到2010年底将达4万亿元规模。
我市作为全省近几年经济增长较快地区,2008年GDP总量位居全省第四位,今年1—6月GDP总量增速14.8%,位居全省第5位。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振奋精神,凝聚共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发展工业经济不放松。将2009年确定为我市“突破工作年”,坚持并高举“逆水行舟、加快发展、突破工作、确保增长”的工作基调,紧紧扭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着力把经济“止滑提速”、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努力走在川南经济区前列作为工作突破口,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威胁,与企业一道共度难关,主动地发挥着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应对效果。
2008年全市GDP总量完成645.86亿元,GDP总量增速14.6%,居全省第5位,是宜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第二快年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10.67亿元,总量在2007年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再突破300亿元,继续保持总量在全省排名第3位。2009年上半年,全市GDP总量完成307.25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分别比全省、全国高1.5个、7.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71.89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21%,比全省增幅高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和盈利状况得到改善,全市经济呈现“止滑回升”的良好势头。其应对措施和主要做法是:
(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近一年来,我市正以大项目实现大引领,积极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对地方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重大项目 “一对一”的高层招商,政府及其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牵线搭桥,引资引项目。特别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我市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跨地区、跨省际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今年在泛珠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现场签约合同金额为14.79亿元的8项大单,其中投资类2个,总投资额13.90亿元,贸易类6个,总投资额13.40亿元。招商项目的纷纷入驻,为我市地方工业经济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止滑回升”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
(二)扩大投资,以投资拉动内需。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是帮助我市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市经济恢复性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为此我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作好项目研究、排查、梳理,储备和对接工作,咬住项目不放松,不争论不犹豫,力求在中央和省上扩大内需政策中挖掘项目,从民生工程需求中转化项目,在灾后重建中争取项目,确保项目不断档,建设不停步,以投资拉动,带动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做强工业,确保实体经济不滑坡。
我市始终把工业经济“止滑回升”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把推进我市工业“爬坡上行”的工作热情,全面贯彻和落实到省政府“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16条以及一季度实现“开门红”等一系列政策上来。重点围绕我市确定的工业“四基地”建设,突出产业优势,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加大政府扶持,帮助企业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保障企业生产要素的供给与协调。借金融危机影响时期,抓紧抓好企业技术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四)实施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对工业的财政投入。通过安排工业企业发展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拉动内需资金、企业奖励资金和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以及缓交的社保统筹资金,下岗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困难补助金等方式,帮助企业应对危机。通过国家对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出口退税调整,“放水养鱼”让利于企业。在信贷投放方面。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信贷投放方向倾向于支持地方重点项目、优势企业及瓶颈产业发展,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培育、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信贷需求。经调查,今年1-6月全市贷款净增59.30亿元,居全省第五位,较年初增长24.61%,在融资担保方面,我市加大了银、政、企协调合作力度,重视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构建,积极为企业融资担保牵线搭桥,向金融机构推荐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更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资金。
(五)培育市场、活跃消费。
加大重点企业的培育,努力实现进出口恢复性增长,对重点出口企业实行“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一企一策,促进出口上台阶;积极为涉外企业争取西部资金,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出口基地扶持资金和进口贴息资金等多项外贸扶持资金;强力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商贸业和物业流。
(六)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切实维护企业权益。
注重做优做强做大一批现有上市公司,促进有条件的公司上市;实施转让股权,裂变扩张一批竞争性企业,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股权转让等形式,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由国资公司通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债务包”的打折回购,支持企业消化历史包袱;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责任体系和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切实维护企业权益,落实各部门企业治乱减负目标任务,严格控制涉企检查。
五、对策与建议
宜宾作为我省近几年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地区,工业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全部工业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9.93%,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6%。虽然,当前随着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和各级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释放,我市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工业经济企稳回升迹象也有所显现。但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不旺,如我国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8%,连续六个月实现负增长。我市工业经济特别是化工、纺织和造纸等行业全面复苏的基础尚不牢固,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为此建议:
(一)清醒头脑,进一步巩固和准确认识当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市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但根基尚不牢固已是共识。具体表现在: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仍呈现回落状态;较多一批企业利润仍然下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贸易形势依然较严峻,上半年我市出口总额为14943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比下降22.3%。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冷静思考,进一步增强对这次金融危机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要警惕骄傲自满情绪抬头,谨防风险反复、危机“倒春寒”。要立足眼前放眼于未来,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善于洞察和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已出台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扩内需保稳定保增长的工作不能放松。要不折不扣地,继续全面落实中央、省和地方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保障一切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我市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努力实现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二)纵深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引擎的作用,提高抵御金融危机风险的能力。
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实现我市经济“止滑回升”的重要力量。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现在又是我市夯实工业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调整工业结构的最有利时期。为此,我们必须把“工业强市”作为我市加快建设川南经济区经济强市建设的主导战略,抓住产业、企业、产品三个关键,创新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现有工业潜力,做好工业增量,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产业转移的承接力,主动对接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辐射力强的酒类食品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化工轻纺基地和机械制造基地等“四基地”建设;进一步健全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明确产业定位,完善功能配套,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机械制造业产业链多的特点,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联动,市县互补,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三)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对产业经济的承接力。
7.实体经济金融化 篇七
一、分离现象出现的原因
1. 从产生的时间上来时, 金融经济晚于实体经济, 因此, 金融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以实体经济为背景的。
也就是说, 实体经济的发展及其实物的增加能够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及其相应实物的增加, 但不一定会对其资产比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贸易角度来说, 实物增加了, 就会产生交易, 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会对交易提出很多的附加条件, 从这一点上, 就会提高金融的资产比率。
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使得金融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快
速发展, 并在之后的几年里摆脱了实体经济对它的制约, 产生了分离现象,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鼓励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拓宽了金融领域的类型, 这些改变不仅对金融的交易量有所提高, 对其金融资产比率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所提高。
3. 在对这种分离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时, 无论是对其经济泡沫,
还是资产价格的偏离, 人们往往是从一些非制度因素上进行考虑的, 似乎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制度没有丝毫的关系, 但是, 随着对该现象的深刻研究表明, 这些非制度因素有存在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我们往往要采用那些时间短、受更多工作人员所喜爱的那些方法, 这种选择是理性的有效的。因为在工作过程中对短时间内的绩效进行相关工作使我们工作的重点, 在这一点上金融行业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 所以产生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制度因素引起的。
4. 资本结构的改变也是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是它们分离的结果。
通过对其进行研究, 我们分析出了一下几点变化:一是由公司经营产生的资金在整个资金体系中的比率逐渐下降, 而向其他主体筹集的资金在总资金中的地位却越来越高;而是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贷款比例不断增长;三是金融资产的创造者越来越多, 很多企业和有关部门都逐渐加入到创造金融资产的行业中;四是从政府部门看, 政府的债务逐年上升, 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导致了资产结构的失衡,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信用膨胀。而信用的膨胀是金融经济急速上升的主要条件。
5. 金融相关制度的解除及其自由化, 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现象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相关金融制度进行解除和实现自由化可以使不同国家见进行金融交流, 促进了资金的自由化流动, 这样就会增加我国的国际贸易量, 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对国内金融相关制度进行解除使金融部门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从而降低了产品及服务的价格, 这样就直接提高里金融贸易量。另一方面, 在汇率上由于相关制度的解除, 从而使一些固定的制度逐步向浮动的制度进行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不仅造成了很大的波动, 也促进了为防止风险波动而进行相关交易数量上的增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意义
1. 假如我们将该种现象看成是经济发展一项必然结果, 那么
在对政府经济的政策进行选择时, 要把如何对金融经济进行制约纳入考虑范围内, 从而避免市场出现缺陷。在这一点上, 政府可以采取强制的措施对其进行制约。政府可以对市场的多方面进行干预;在对金融市场经济限制时, 政府部门应该采取限制政策, 而不是自由政策, 要加大对对金融经济的控制力度;在对金融进行监管的时候, 我们应该制定完善的制度和相应框架, 从而使其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在对政策进行分配时, 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那些收入高的人群中用于投资的资金, 使这些资金先转到收入低的人群中, 这样可以对实体经济的需要进行扩大。
2. 如果我们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理解是由于程度的不
同, 那么政府在对金融市场进行控制时所选取的政策将应该侧重其外部效应, 而不应该是市场的经济活动。在某些方面上, 金融市场内部是相互矛盾的, 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激励的工作中, 我们都希望经济市场是有效的, 但当经济市场无效的时候, 会增加经济成本。
3. 如果将该现象看成是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伴随, 那么我们就从一定的角度认证了市场功能是有效的。
在这种环境中, 我们为了清除该现象所产生的一些副作用, 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工作。也就是说, 应该使外汇政策具有浮动性;在对货币进行管理的时候, 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货币膨胀的速度下降, 从而抑制物价的上涨和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分离;在对政府的财政进行管理时, 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政府的借贷资金从而抑制经济泡沫的产生;在对其进行金融管理上,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大力度。
三、结语
总之, 对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相关问题的探究, 目前只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例如, 这种分离现象的产生是否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经济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与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世华.中国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
[2]陈秀山, 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1.
[3]李云刚.黄金周经济的发展战略分析[J].陕西统计, 2010 (04) .
8.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分析 篇八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各不相同,用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概括是比较困难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代表着一个经济体之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式和流动工具共同组成的综合体。而实体经济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囊括了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产业、建筑业、信息行业、体育行业等各式各样的行业,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各自发展过程概述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始终是动态协调的,实体经济发展在前,金融体系构筑和协调在后。在实体经济发展初期的交易需求使得金融体系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是作为实体经济汇兑和支付的中介而存在的,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没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开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金融体系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获得原始资本,逐步将自身发展成为可靠的信用中介,并最终起到对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原始资本的优化配置作用,这个时候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持续性的推动作用。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变更之后获得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也实现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从间接联系到直接联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现代实体经济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金融体系的功能也在日益创新和改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并日益走向独立和分离。加之实体经济在边际产出逐渐递减出现萎缩和困境的石刻,金融体系发展还要依靠信用作为支撑,二者之间分离的速度越来越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分离—融合—分离的全过程。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获得物质基础和稳定收益的保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后盾,金融体系的发展就会出现资本泛滥的情况,大量资本走向投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将完全被抹杀,商品市场的秩序将完全被打乱,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金融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体系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靠、稳定的支付中介,让实体经济能够获得可靠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实体经济得到了扩大生产的机会和保证,并让实体经济发展得到稳步增长和降低风险的可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多元的、多样的,比如说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信用体系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都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关系的措施分析
第一,发挥实体经济的基础作用,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实体经济应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交易需求的促进作为引导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在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将二者之间分离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实体经济内部诸多因素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比如说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话就会提升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原始资本流入懂啊金融体系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实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和产生金融需求的过程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实体经济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从而发挥其对金融体系具有促进作用的元素,实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目标的融合。
第二,要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健康和自由化发展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资金供求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让实体经济提升融资效率:首先金融体系能够扩大储蓄的规模、提升储蓄的利率;其次,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能够直接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让资本实现优化配置。总的来说,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让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能够更上一层楼,推进金融体系自由化构建是充分发挥金融优势、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三,保障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按照渠道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部分,其中间接金融起到的就是金融中介的作用,直接金融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市场。间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债权债务的层面来思考,直接金融发展的好坏则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所以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联系作用。比如说当我们披露了实体经济业务之中的经济信息和相应的财务信息之后,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实现习题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也可以利用相关信息完善运行机制、及时做出反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制的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让实体经济从多种渠道和多个层次来获得筹资,让实体经济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现代经济体系之中风险遍布、危机难测,有些事情和规律人们难以预知和了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主观经济行为的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经济利益并且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恰当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应该注重风险的规避和冬天的把握,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更加透彻。总而言之,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二者难以分离,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
[2]邱兆祥,安世友.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2
【实体经济金融化】推荐阅读:
服务实体经济金融08-20
农村实体经济08-21
发展实体经济措施06-18
如何发展实体经济08-04
实体经济意见信贷08-09
非法人实体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11-06
电信实体渠道管理10-15
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方案09-17
实体店开店步骤及流程10-24
关于学校实体奶茶店经营状况调查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