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标准(精选14篇)
1.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一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美术作品的三种类型我们已经学完了,接下来同学们看这一组图片,找出哪个是自然美、哪个是社会美,哪个是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所谓社会美,主要是指社会人的美。很好同学们也能感受到艺术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审美感受,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想一下:漂亮是鉴赏美术的标准吗?同学:不是。那么我们该怎么鉴赏美术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具体的了解一节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二、展开新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罗丹的《欧米艾尔》,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这种作品的艺术美呢?罗丹所雕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社会、自然、艺术的角度来比较《欧米艾尔》是“美”是“丑”,罗丹是如何使我们感到“艺术美”的? 社会的角度——出卖肉体的妓女是“美”还是“丑”?
自然的角度——风烛残年、浑身皱纹等是“美”还是“丑”?
艺术的角度——构思上通过揭示社会的丑,暗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美是丑?技艺上的娴熟是“美”还是“丑”?
她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模特,美貌动人,可这时是风烛残年,命不久矣。他的皮肤已松弛、背已弯曲,浑身充满皱纹。罗丹以极写实的手法,记录了老年人身上一切不忍目睹的肉体形态。但是罗丹绝不是仅仅为了再现老年人丑陋的肉体,而是用无以伦比的丑陋形态,象征人贪欲的结局,即对人因追求享乐而犯下的“罪恶”及其堕落的报应和惩罚。这在资本主义金钱竞争、享乐造成的灾难的年代,无疑是一种反思,是用丑陋的肉体形象对当代人类行为的反思,也是对人的悲惨命运的反思。由内容形象的“丑”、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技巧所创造的形象,使我们产生无限的联想和审美上的震撼。这就是艺术作品所集中传递给我们的一种残缺的美,或者说是“凄美”。
我们在看这幅徐悲鸿的马它与现实生活中的马也是不一样的,画家用笔墨呢却表现出了马的形与神。马的形态和结构都很严谨。
可以看出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所谓美术形象既是指一件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个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按照一定形式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但是这种美术形象不是与生活完全等同的,而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与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以致改造的结果,它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接下来同学们开这是什么向日葵是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然后画家根据这一事物提取对象,然后将对象进行综合的艺术出来,他是不是融入了画家的观点,最后成为一件艺术品。接下来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幅图片,看看马奔跑的动态,看看有什么发现?19世纪法国画家热里柯的《艾普色姆的赛马》描绘的是生活中一个赛马的场景。画中的天空乌云密布,赛马选手们快马加鞭。尤其是马四谛张来、疾驰奔腾的样子,更是我们如身临其境,产生真实的感觉。可是当我们看到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他只不过是表现出了马奔跑的感觉。同时画家还特以低矮、翻腾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这就是艺术美和形式美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开国大典》的摄影相片与油画作品比较 摄影作品是真实的场面和形象——分散、零乱、主题不突出。
油画作品是经过改造后的艺术形象——庄严感、气势宏伟、形象典型、主题突出、鲜明。这些都是艺术美和形式美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魅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美呢?人们称这种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这就是艺术美。
2、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画家潘天寿的《雄视》这件作品,他首先给我们的第一视觉是什么是一种中国画所常用的竖副构图,其中的主角鹰被安排到画面的顶部,与倒三角的山石形成险峻的感觉,左下角以松针呼应,从而产生视觉上的呼应,产生视觉上的平衡,在艺术语言运用上,山石的长线条与鹰的磨快形成对比,中间以点来造成过度。这一切就构成了画面的韵律、节奏、对比与平衡,也就是对立与统一的形式变化。这种情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的,这就是画家所造成的一种美术的形式美。这说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即形式美,它不仅包含在艺术美中,其本身也是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形式”一词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形体、形态,即个别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一是指形体或形态借助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呈现出来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构成形式的主要三个方面:
1、美术的语言要素:(点、线、面、色)及其所形成的形态变化。
2、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3、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主要就来于此。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首先是由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构成的,他们是产生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基础,特别是在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中,这一点的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抽象艺术就是用纯粹的电线面来表现。首先来看语言要素形式美:中国画家黄宾虹的山水他就是完全用书法中的点和线来构成他作品的形式美的。
《正方形的礼赞:去年》亚伯斯则是用全部的几何形色块的组成来形成其形式美。亚伯斯一贯追求有系统、有秩序、实验性、简洁的构成,呈现色彩与直线间的精确呼应关系,他所表现的重心在追求形与形间、色和色间的关系与平衡。在理性的几何硬框中隐然带有感性的意图,表现暖色与寒色、寒色与寒色相比邻所产生的聚散与前后推移的空间感。
北京音乐厅前的音符钢雕他也是用简单的艺术语言点线面来构成他这种特有的形式美感。那么美术语言能给人带来一种形式美,在进一步,美术的语言元素又必须通过其特定的语言手段才能实现更为丰富的形式美。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段形式美更为丰富。比如说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等。
接下来我们看这幅伦勃朗的《夜巡》这幅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语言手段?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大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是他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他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定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从这幅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画家并有节奏的处理这些民兵们。民兵的负责人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这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的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但又极富有层次感。在这件作品中,画家把强烈的光线打在前景的主要人物身上,以使之成为画面的中心,然后又利用光线形成后面的几个次中心,产生节奏上的变化光线在这里既塑造了形体又制造出空间感,更重要的是使画面形成了特殊的形式上的美感,给人以流动和紧张的感觉。这就是这幅作品以光影变化给我们的一种形式美感。
接下来同学们看这幅波丘尼的《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雕塑,他运用了哪些语言手段?是不是运用了语言空间手段带给我们的形式美。波丘尼是一位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未来主义的一个代表画家。他倡导艺术家应该积极投身于现代科技文明,在艺术中努力表现这些成就,鼓动艺术家去捕捉现代生活中的运动、生命和速度。所以说看他的个雕塑作品也是带有很强的运动感,在波丘尼的心目中,运动感的表现是艺术中的首要问题,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动感,波丘尼是未来派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可惜在一战爆发时他自愿入伍,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他战死前线,年仅34岁。天妒英才啊。
用厚厚的颜料作出肌理用来表现麦穗的那种感觉,他所运用的语言手段是肌理,同样能给我们带来肌理形式美。
我们现在知道了艺术语言带来的形式美比较单一,所以通过语言手段呢,形式美更为丰富。,除此之外呢,美术的语言元素和手段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用才能创造出具有美感的形式。不是说你有了美术语言点线面,有了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等等就具有形式美感了,他还有一定的语言规则。这些语言规则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和尺度、节奏和韵律等。在这些规则中变化与统一是最重要的,他不仅涵盖了其他规则,而且反应了没的基本规律。
下面,我们就列举并结合一些实例做简单的解释。
1、变化和统一:你比如说伦勃朗的《夜巡》和意大利艺术家波丘尼的《空间中连续性的形式》表明,虽然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语言处理各自作品中的造型和空间,单都在变化中达到视觉上的统一与和谐。在美术作品中,由于各种因素使美术形象变的不同,有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必须要达到高度的统一,使其统一于一个中心或主体部分,这样才能构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形式,变化中带有对比,统一中含有协调。例如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中,十二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均不相同,极富变化,然而画家把他们三人一组地分置于耶稣两边,使处于明亮背景前的耶稣对统一画面发挥统摄作用,室内建筑的透视线又进一步加强了他的中心地位和形式上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
2、对比与和谐:看作品,指出作品中的对比,画家是怎样相互协调来达到和谐的?在林风眠的《静物》中,直立的玻璃水壶和水平的鱼、黑与白、背景上的橙与绿,都存在鲜明的对比,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然而由于黑白在画中起主导作用,画面仍是和谐的。而潘天寿的《水仙》由于花丛方向与造型而使整体形式非常和谐,然而在花丛大小、位置、叶的交插及题字上又稍有变化。因此在美术作品中,对比与和谐,常常是某一方面居于主导的地位。
3、比例与尺度:古希腊前期人体比例规范被确定为7个头长,到后期又确定为8个头长,而在时装设计中甚至是九个头长或九个以上。中国古代画 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 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
4、对称与均衡:对称有完全的对称比如自然界中的螃蟹、蝴蝶、人体、建筑等等,还有一种并不完全的对称蓝衣妇女》,是一种带有变化成分的对称,使人感到人物形象既稳重端庄,又自然生动。所谓的均衡就是视觉上的均衡左边的坛子和右边的衬布就构成视觉均衡,均衡的法则使作品形式于稳定中更富于变化,因而显得活泼生动。
5、节奏与韵律:如音乐和舞蹈的节拍和节奏,节 奏存在于客观现实生活之中,象火车的车轮 声,人的呼吸,昼夜的交替都具有一定的节奏。
比如中国的古代塔,就像音乐一样具有节奏感。欣赏《中国古代塔》这些一层层有规律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中的波状线与曲线所构成的冲浪形象,就充满强烈的韵律感。
以上呢就是这五种语言规则带给我们的形式美。总之,美术作品作品中的形式美不论采用什么规则,最终必须做到变化与统一,机械的实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手段不可能实现美,而只有变化没有统一,也不可能传达明确的美。
同学们看这幅作品是不是变化中还有统一。那么同学们你们看看能找出多少张脸。马克思说过,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包括审美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说明,虽然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直观性的一面可以立即为我们所把握,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敏锐的感受、更深刻的理解。
3、小结:
4、作品欣赏:
2.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二
鉴赏艺术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活动,但是高中生对艺术品的接触比较少,艺术实践也比较少,因此,这就对鉴赏带来了困难。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艺术品为何呈现如此面貌,比如:毕加索为何可以把人体画得很优美却要把她画得平面化、破碎化;梵高为何要有扭动旋转的线条;夏加尔又为何画得好像儿童天真的漫画。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并且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理解。
讲授是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在美术鉴赏课中同样适用。它主要是由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组成。讲授式教学法的长处是教师可以比较完整、系统的传授知识。对于美术鉴赏而言,高中生对艺术了解的不多,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对作品进行描述,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艺术特色等。讲授法的缺点是,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对所讲内容有清晰完整的框架,让学生能够调理清楚的知道所学习的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有生动细致的解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授法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是在新时代下,可以有新的面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工具,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新的刺激,提高上课效率。
互动教学也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一定了解之后会有一些启发、感悟、问题等。艺术本来就是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作品,学生如果有了感受那么就已经处在鉴赏活动中了。这时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有一个抒发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让学生对艺术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辅助作用,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互动中,学生表达的感受是多角度的,他可以为其他老师和学生打开新的思路,有利于对作品全方位的认识。
利用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品的魅力,这样的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情境教学法有一定的环境得以实施,因为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老师可以更具艺术品诞生的时间,还原一些艺术品的背景,例如:画家生活的社会环境,画家自己的生活环境,画家作画的方式,选择的工具,艺术品的表现手法等。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比较完整的艺术气氛,对艺术品也有更进一步形象化的感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形象化,多样化的元素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增强作品的感受力。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配上一些音乐那么就更有助于让学生的情感融入。
美术鉴赏课有时并不是对具体的某一件作品进行讲解,它也可以是多件有着内在联系的作品同时进行讲解。教师可以有目的性的、有意识的将一些相近作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将对近代艺术影响颇深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进行比较,他们的名字相似但是画风有区别,教师可以分析画面具体在表现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代表的观念,以及在何种社会背景转变的条件下出现了这两者的区别。教师有时也可以将一些反差比较大的艺术品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比如中国的传统水墨画和西方的风景油画。这两者之间在审美观念,对事物的观察方法,使用工具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教师可以从具体的作品着手进行分析。例如雷诺阿的风景油画和石涛的水墨山水画。他们都对近现代艺术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都以山水树石做基础。如果将这二人的作品作为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反差,也能认识到不同艺术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具有强大的魅力。
美术欣赏课在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美术知识。这时,美术鉴赏课可以让学生进行输出,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经过整理表达出来,在整理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将自我零散的灵感、知识进行总结、融合的过程。学生可以采取演讲的表现方式,演讲前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运用更加具有表现力的语言,用语言组织成图画,并且在其中融入情感。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没有情感的融入不能感染别人,学生在演讲时也是为了让听众能够更好的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学生的演讲一定要有情感。
传统的上课模式下,教师讲得比较多,填鸭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老师也会厌倦。当代,教学硬件升级,技术革新带给课堂带来新的生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高中美术鉴赏课,这门本身就十分有意思的课程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教学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性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多思考,多总结,更具学生具体的情况拟定教学策略,相信美术鉴赏课一定会带给学生知识和快乐。
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高中生美术课程乃至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授具体的美术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高中美术鉴赏课在新时代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具体到每一节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兵.创新能力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浅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课程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美术鉴赏;审美素养
一、普通艺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目前,我国开设的艺术教育分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师范艺术教育。普通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生产者”和师范艺术教育培养艺术的“传递者”,其对象是所有高等院校的学生,其目标是培养艺术的“消费者”。如此看来,普通艺术教育是涉及范围最广也是最为基础的一类课程,是所有艺术类课程的基石,也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知识分子的必备课程。
国家教委在抽样的364所《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调查报告》中显示,高等学校中开设艺术公共选修课的共301所,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82%。被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综合性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以及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其中综合性院校开设3门以上艺术公选课的学校占被调查的综合性院校的36.36%,工科院校为48.82%,师范院校为50%,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为29.59%。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类高等学校的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率都不是很高,尤其是综合性学校和医、农、财经、政法、外语、体育等院校,并没有达到基础教育的普遍程度。
尽管有制度上的保证和鼓励以及国家教委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普通艺术教育是现在高等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需要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的宿求。
二、美术鉴赏的作用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艺术教育中必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和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美术鉴赏可以扩充审美知识
在进行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知识。
(二)美术鉴赏可以丰富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趣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带领同学领略不同的民族精神、人生境界,唤起同学们的理性思考,获得身心上的欢愉感。
(三)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作品可以说是艺术家们的创造性的完美体现,从每一件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艺术家们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反映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提供了思维方式创新的灵感。
三、现在的大学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尽管各高等院校开设了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但是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的性质来说,首先需要学生有兴趣去参与这样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是教师如何从那种一、两百人的课程中充分交给学生鉴赏的方式和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对于课程认识的偏差
对于美术鉴赏课程的认识偏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美术鉴赏的对象肯定是美术作品,然而美术作品的意义实际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等等,但是实际授课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执着于绘画作品的介绍。另外,关于“鉴赏”二字的含义,“鉴”应该是鉴定,“赏”应该是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启发,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欣赏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的,但是说到鉴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的,所以实际的课程中,学生接受到的都是欣赏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到“鉴”。
(三)缺乏艺术规律的输入
许多教师的授课过程往往只关注某一件美术作品的外在表象,只接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而忽视了艺术语言和规律的输入,导致学生们的整体审美水平无法得到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无法举一反三。
四、对美术鉴赏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教育中,接受过12年的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但是反映在实际的美术欣赏的水平却是不够高,说明学生自身没有认真学习的意识,可能也侧面反映基础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对这类课程的不重视。因此,作为一名想要成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下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自己应该积极主动地注意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意识,在课外加强对于这类知识的补充和拓宽。
(二)改变课程性质
对于课程本身来说,公共选修课的形式注定不能满足其普遍教育的意义。因为公共选修课的上课人数过于大,一方面限制老师的授课形式,另一方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现在的教育形势来看,如果想要真正培养有审美素养的学生,只有上层做出足够强势的动作——改变其课程性质。
(三)丰富授课形式
尽管在人数过多的限制下,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尽力丰富其授课形式。不能仅仅限于讲解灌输,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主观点的PPT展示、播放相关美术视频、参观美术馆等形式。更重要的是,课程形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四)结合大学美育等其他课程
鉴于其鉴赏类课程的性质,学生不能自主动手实践,但是可以加强对于艺术语言、规律、理论的介绍,既而可以跟大学美育等有关联课程结合,拓宽其实际的应用能力,打消学生们认为美术鉴赏在其他方面没有用处的想法。
五、总结
在如此强调全面人才的社会中,关于美术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存在很久,但是总没有明显有力的措施使现况有大幅度地改变。本文希望通过对现状的分析、重要性分析、问题分析和建议,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反思。最终使大学生能全面健康发展,发现美、创造美并且更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斌,我国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及设置概况,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6)
4.对美术鉴赏课程的随笔 篇四
在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学的时候,懵懵懂懂中好像听到了要开始选选修课了,开始班里没通知,我们也就没放在心上。等到第二天中午,班长匆匆忙忙说大家中午快去选课,别的系昨天已经开始选了,再不去就选不到什么课了。大家一窝蜂的冲进电脑房,开始纠结要选什么?要选几门?我在选课的时候正好有两位大二的学姐坐在我旁边,我就向她们问了问,我想选的课都被选了,并且大多数课程都满了,我还在纠结我要选什么,旁边的两位学姐急了,说你快点,随便选什么,还纠结什么嘛,什么课程还有名额就选啊,再不选就选不到课了,你还管它是不是你喜欢的,反正你也不会听,上课还不是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看着学姐比我还急,我就趁着最后几个名额走进了美术鉴赏的行列。
第一堂美术鉴赏的课,老师进来了,哇,我们都在底下惊叹着,又是一位美女老师,并且三十多岁了,显得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女同学都说要向她讨教保养的秘方,男生则笑我们看看你们现在还不赶快保养保养,到那时候你们还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呢!呵呵。就这样在琐琐碎碎的嬉笑讨论中,课程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我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我喜欢商业方面的课程,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喜欢热闹的生活,但同时我又喜欢艺术类的东西,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呆着,静静的。我喜欢那些艺术品中的神秘的,深刻的,悠远的,意蕴丰富的图片,在艺术家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揣测她们当时的心情,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背景,林林总总。不是附庸风雅,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在学习物流管理这个专业的同时,在纷繁复杂的商业的世界里,偶尔也可以静下来读读艺术,提高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缺失那部分,既是自己喜欢的,又是自己缺少的,这门课程选的我很满意。
我认为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但是这毕竟是一门选修课,可能有部分同学并不怎么重视,老师对它大的重视度也不够,老师平均4个星期给我们放一次电影看,平常也给我们讲了许多不同的美术流派,美术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不与历史、科技、经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受到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文明史,同样有力的推进着社会的进程。进入现代社会美术更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文明的显要标志。就人类知识来说是一个统一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最后,总而言之,我觉得选美术鉴赏这门课程没有遗憾,只是有点小小希望,希望老师能够把一些东西说的更详细些。
姓名:文倩系部:商学系
5.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五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作为当代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审美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素养,促进学生陶冶情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一代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艺术欣赏潜力,不能满足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高中美术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美感,培养综合素质。因此,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除了传授美术常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运用视觉观察来感知事物,或者利用生活经验对美术艺术进行分析。作为新时代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不断学习美术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同时享受审美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校日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整体修养与综合素质,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艺术,还可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增长见识。现代教育中,人们对美术鉴赏的课程支持较大,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新性思维,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当代中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借助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道具等来营造生?踊钇玫目翁梅瘴В?促进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有必要探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艺术作品直观感受鉴赏
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鉴赏是指给读者最直接的视觉印象,使其通过画面的直接视觉形象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环境、历史特点、人物性格等。例如,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着重表达的是《圣经》中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题材,当耶稣说出“你们当中有人出卖我”这一句话时,12位门徒露出惊恐、愤怒、怀疑等神态,体现了众门徒惊异的神情。又如,齐白石《虾》表现出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有趣场景。它们都体现出画家透过画面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后人在欣赏时能够充分了解当时画家的创作心态。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视觉体验。
二、各种艺术风格的鉴赏
古今中外,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风格与手段,各个画派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精准地表现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如表现手法、艺术形态、画面构图、透视原理、色彩搭配、绘画技法等。例如,徐悲鸿的代表作《八骏图》采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通过不同的线条、不同水墨的浓度将马的奔腾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梵高后期的绘画作品采用鲜艳的色彩、明确的笔触、奔放的线条,给读者非常明快的跳动感,让整部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不同的艺术风格特点,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能够激活不同的鉴赏能力。
三、艺术作品边缘故事带动课堂的积极性
高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特点时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加强艺术作品边缘故事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理解。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培养艺术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
艺术作品创作思想的挖掘鉴赏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精神内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思想,提升审美情趣。例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表现了长征途中一位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绝非简简单单表现了八匹马,更重要的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多种角度欣赏,对艺术家创作思想的挖掘,学生可以增加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透过艺术欣赏,学生可以了解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五、结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对高中生普及美学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前提与必要基础。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后的核心问题。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6.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篇六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要指导儿童自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实践和创造活动。” 《美术新课标》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过程,形式应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成功的美术教育中得到的将是审美艺术的熏陶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技能技巧的培养,而转向注重学生的美术文化层面学习。
《美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开发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美术新课程标准》关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说明指出: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做、玩、画融为一体。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新课标》中指出:美术欣赏课是“欣赏·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体现形式,它和其他三个领域构成了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
《标准》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标准》指出:“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课标》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体现艺术性和应用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7.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七
新课程理念下, 普通高中美术课分为了“美术鉴赏”、“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五个系列, 九个选修模块, 其中“美术鉴赏”模块对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课标也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 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建议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 再选修别的学习模块。因此在普通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课存在一般普遍性, 本文试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
一、网络整合: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最佳选择
网络环境的引入对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内容设置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美术门类的知识, 概念性相对较强, 抽象程度高。课标明确了“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深入地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客观来说, 这对于一般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且对教学资料有限, 美术交流相对要少的广大农村基层学生来说, 美术原本就是遥远而陌生的, 仅靠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教师画饼充饥是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观开始的。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介入网络媒体, 使网络与学科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展示形式,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认知活动。切实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 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评价的开放。有利于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拓展探究学习的新天地。
学生们的课题研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在美术鉴赏课学习中, 改变传统认知的形式, 改变灌输式、封闭式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习, 进行有价值的交流、讨论、自主探究。学生乐于学习,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不但培养了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也在提高获取、吸收、表达、创造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这些层面上来看, 美术鉴赏课程中网络环境的引入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二、网络整合: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现阶段, 普通高中基本具备“美术鉴赏”课程进行网络整合的一般性的操作基础, 加之网络建设的推进使之具有相当的可持续发展性, 网络整合必将成为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受设备条件的影响非常大, 不同的学校具备的美术教学设备条件大相径庭。在长期美术非高考科目的情况下, 所有学校按课标的要求配齐相应的设备是不实际的, 在广大农村基层学校是很需要一些时间的。但就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模块的网络整合而言, 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在设备上已经具有一般的可操作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 信息技术课成为了高中会考科目的缘故, 一个配备相对可用的计算机房是现在普通高中的基本设备。无论是从计算机的硬件到位情况, 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开设后对于学生本身的网络技术掌握情况来看, 普通高中都具有了“美术鉴赏”课程引入网络整合的一般性的可操作基础。
同时网上艺术资源日益丰富充实, 特别是世界各国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机构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网上建设, 其网络体系日趋完整, 形式多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只要连上一根网线, 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还是巴黎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都会在轻松地搜索点击后向我们敞开其馆藏珍宝, 提供最新的美术信息。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任一权威美术机构进行便捷的联系,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设备进行美术教学,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收集图像或相关资料, 开阔美术文化视野, 创作和发表美术作品,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网站和学生论坛, 学生可以通过QQ群, 开设专门的艺术论坛等进行对话和综合交流。这些都为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络化整合提供了相当宝贵的可行性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
一、应对策略之一:改变教育理念, 提升自身素质
在网络为高中美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方便同时, 进一步对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整合下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学形式方法也必然在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的教学指导已然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指导, 教师此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合作者。高中美术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权威向学生课题研究的引导者、参与者转化。
美术鉴赏的网络整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 需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处理各种技术、知识上的解答, 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 还必须掌握相应网络知识技术。而现代的美术学习, 也已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了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边缘学科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高中美术文化的思考, 文化内涵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又使得美术教师需要去关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这些对于一个高中美术教师来说, 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更新原有的教育理念, 调试自己的角色。同时还需要花些不小的功夫去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这对于每个高中美术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调整和挑战, 是我们每一个课改第一线的高中美术教师自身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 适应时代发展的持续的过程, 更是我们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有益推进。
二、应对策略之二:改变教学方式, 提升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网络整合的同时, 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才是我们进行网络整合教育的核心所在。
网络资源的包容性巨大, 覆盖领域宽泛, 并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网络的学习, 学生相对以往学习有了一个相当自主的空间。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如教师所设想的那样会积极地投入学习和思考的。现实中的学生习惯了长期被动的学习, 很难一下子适应主动学习, 容易陷入茫然无助的状态。在学生知识相对薄弱, 识别能力相对肤浅时,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利用网络的导向。同时理性的将网络作为一种硬件的“物”, 强调网络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本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从本质上来讲, 网络资源只是一种资源和教学工具, 不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的相应组织教学。不管怎样, 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合理教学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鉴赏课的核心所在。
在教学实践中,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上资源开放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以上提出的学生学习被动茫然的问题外, 还存在有不少同学会借上网查资料的机会, 在网上聊天、看视频、打游戏、体育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 教师很难监控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 部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学习, 获得有益的提高。如何切实有效地控制学生网络利用情况, 培养相对的学习自觉性和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能力, 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以实现教学目标, 是一个需要积极思考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进行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网络化整合的教学目前还不够成熟, 关于它的教学实践更多还处于实验摸索中。但其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发展性, 对于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有很积极的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新课改的契机下,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合理引入的网络资源整合, 必然会成为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巨大的推动力。普通高中美术教育必将以它独特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长久滋养学子们的心灵。
8.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八
关键词:美术鉴赏;工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美术鉴赏作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鉴赏美的能力以及提升审美素养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对于工科高等院校而言,作为“全校级限选课”,美术鉴赏面向非美术专业的全校其他专业学生开设,而且不同专业选修的学生均合在一起大班上课。面对这一情形,如何将“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美育目标贯彻落实在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上,[3]是该门课程任教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兼授“全校级限选课”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在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抛砖引玉,与同行交流分享。
1 教学内容
笔者执教的美术鉴赏“班级”,选课人数最少时为186人,最多时则有243人,分别来自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不同专业,大部分学生没有任何美术、美学基础。而课程只有8次课,每次课3个学时,且上课时间均在晚上。
如何让大部分选课学生对该门课程感兴趣且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接受美育、有所收获,是执教者不得不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于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着实花了不少工夫。经过多方面的比较和权衡后,最终选择美术大类中的绘画、雕塑、摄影以及工艺美术等四大块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每一块2次课(6学时)。
(1)绘画。先讲解绘画的基本知识,如线形(配合点线面的随堂练习)、色彩、明暗等。在此基础上,选择经典的绘画作品,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凡·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敦煌壁画》等,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步骤进行鉴赏,[4]并把讲解的重点放在“艺术特色”这一步,尽可能将其所含知识点讲透,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2)雕塑。先讲解雕塑与绘画的区别。待基础知识讲解完后,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如《千手观音》《掷铁饼者》《秦始皇兵马俑》《大卫》《大足石刻》以及《断臂维纳斯》等进行鉴赏。
(3)摄影。先讲解摄影的相关知识,如景象要素、影像要素、构图、用光技巧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优秀摄影作品,如解海龙的《大眼睛》、杜瓦诺的《锁不住的爱情》、陈复礼的《搏斗》、阿威顿的《窗口》、卡特的《秃鹫与小孩》以及李英杰的《稻子与稗子》等,根据摄影作品分析步骤进行鉴赏。
(4)工艺美术。这一块主要是根据笔者的芬兰留学经历,结合自身拍摄的照片、视频等资料,重点讲解北欧的简约设计,并对芬兰、瑞典以及丹麦等优秀的手工艺设计作品进行赏析,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这一块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
2 教学方式
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以下4种教学方式较适合选修美术鉴赏课程的工科生: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如何理解美术鉴赏的、你认为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怎么样、你觉得北欧设计如何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美术鉴赏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有可能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鉴赏意见、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教师应对此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在美术鉴赏中的批判性精神。
(2)比较式教学。比较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件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以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横向或纵向上的比较分析,找寻异同,进而探求其中隐藏的鉴赏规律。例如,在讲解绘画时,可以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与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进行比较,同样都是描绘人们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但两个作品的表现方式以及风格却完全不同。前者是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俄罗斯底层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的,其主题性与思想性突出,对后来苏联的油画风格影响深远;后者则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蕴含的人文精神突出,偏向于法国乡村绘画风格。通过两者的比较,让学生在鉴赏时对这两类作品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好的理解。
(3)短片式教学。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讲解内容相关的记录“短片”进行教学,短片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0至30分钟比较合适。短片式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还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在讲解到绘画中的敦煌壁画时,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敦煌》;在讲解到雕塑中的兵马俑时,可以播放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秦始皇兵马俑》(China’s Terracotta Army),让学生在更为直观地认知这些作品后,再对其进行鉴赏。
(4)临摹式教学。对于很多工科生而言,虽然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对简单的作品进行临摹,亦可加深对作品的认知。例如,在讲解北欧简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一起体验“骨骼椅”的创作过程。一共有7个简单的步骤,笔者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在台下跟着画一步。通过动“笔”体验,不仅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形态的比例与透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
3 结语
美是有理由、有根源的,美术鉴赏也应如此。针对工科高等院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如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选择得当,效果必将事半功倍,使学生不仅能够切实体会到艺术的美,还可以捕捉到蕴藏于作品背后的“美的根源”,进而形成良好的美术鉴赏思维与习惯,早日成为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萌.普通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科技,2012,25(3):9799.
[2] 韩路.对高校美术鉴赏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许昌学院学报,2013,32(6):152153.
[3] 曹梦.浅析“美术鉴赏”课——作为西藏高校美术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构建[J].西藏科技,2012(7):3839.
[4] 李新生.高校美術鉴赏课程教学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0(8):399402.〖ZK)〗
9.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标准 篇九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10.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性,重视生活与艺术联系。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利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利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夸大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偏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夸大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应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重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太阳是对自然的体验;故乡的果树是对本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漂亮的胸饰是对纸张的可塑性性能的体验;交通工具是对粘土、橡皮泥的性能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体验学习空间,那末,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我的感受、分析以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布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会变形的玩具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学生平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变形金刚作为教具,但要留意所采用的变形金刚变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可以叫学生上台表演,对变形金刚进行变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变形的体验,让学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形和体验学习惯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爱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取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爱好。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机地结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形,让学生在***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如:神气的至公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关公鸡的故事吸引学生,创设听故事的情节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在故事中体会公鸡的神态,再让学生去模仿和感受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进行作画,因而产生了动手绘画公鸡的体验,最后利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画的是甚么形态与神情的公鸡等等。在这样的体验学习进程中,小学生不单单取得了学习的爱好,还取得了绘画出神气的至公鸡成功的喜悦,身心愉悦,神情融合,这是多么鲜活的体验。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动身,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11.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十一
在教学实践中,要落实新课标的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当从教师的情感导向、人格魅力、创新精神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以下是我这些年教学工作中对于这一标准的实践经验。
一、有情感的教师才能带动有情感的学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比其他艺术更直接、更强烈、更深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情感动力。只有当教师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之中,才能感染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之中,从而进入到聆听音乐的最佳状态。现在高中生学业压力很大,音乐课往往成为他们思想放松的一门所谓“副科”,而音乐本来就是一门比较感性的艺术,如果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的情绪,将音乐课上成死板的知识灌输课,学生又怎么能去听懂音樂当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呢?举个例子,我在一个下午有连续的三堂课,内容是一样的,第一节课明显学生还没从午休的睡意中缓解过来,而我经过半天的准备已经胸有成竹,所以一上课就激情四射地开始讲课,而学生也很明显被我的情绪感染,那些想打瞌睡的学生也不自觉地被我吸引过去,从而整堂课气氛就很好。但是到了第三节,同样的内容我有点疲劳了,讲课时情绪明显比较平稳,本该是最活跃的班级却死气沉沉,对所欣赏的作品毫无感觉,更别说理解了。再者,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充分的聆听感受与音乐分析是重点,尤其在分析音乐环节,要学生感受与熟悉旋律的特点,要求学生模唱,而这个时候往往遇到的情况是,学生不愿意开口唱,或者唱得很随意,无论是世界各国民歌、我国的戏曲、西洋交响乐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如不能声情并茂地示范与带动,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演唱欲望,而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演唱欲望,就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旋律的特点。所以,音乐教师自身的情绪是相当重要的,所以,笔者认为,高中音乐鉴赏课切勿上成大学传统音乐院校的欣赏课,教师不可带着教授的“范”讲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候,自身情绪的转换与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二、确立教师在课堂中的合作者、主导者、参与者身份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将准备好的结论和答案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日渐丧失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音乐欣赏学习,是满足和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在平等、谦恭和爱的基础上,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的世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尽管音乐教师的音乐知识、欣赏能力要比学生丰富和强,但教师不能担任“独奏者”的角色,而要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乐于接受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不同见解,乐于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看法。如,在讲述法国印象派大师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时,一般的套路是先介绍作品的作者、背景,其次是聆听音乐、分析音乐、课堂活动。该模式虽然中规中矩,但是面对《波莱罗舞曲》这样旋律节奏重复性强的作品,学生往往听到一半就审美疲劳了。所以,在该课教学中,可以采用倒叙的方式,先做节奏练习,由弱到强的节奏练习,进而模唱旋律,询问学生对节奏与旋律的感受,感受他们对作品理解的角度,引导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整部作品的全部内容,进而激发起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欲望,在完整鉴赏之后,再揭开谜底,究竟是谁创作了这首富有特点的作品呢,如此操作,使得整堂课学生充满了思考与想象,课堂气氛活跃。
三、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欣赏①教学中,音乐作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的关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有关的学科综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及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作为音乐教师,除了具备音乐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才会使我们的课更加生动,如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三单元多元的时代第二节《时代变迁的中国音乐》,在备课前必须将中国近代史做一个深入的了解,了解中国近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社会、国情等方面,从而去了解那个时间那种状态下的特定群体的心态,然后细致地了解音乐家当时的创作心态,以及他的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与那个时代发生的某些事件、某些人物是否有关。在这个例子里,音乐科与历史学科有着很紧密的关联,如果不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那么他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必定不能感受到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不能体会到那个时期的人的心态,他们为什么喜欢听这样的歌、喜欢这样的音乐等等。所以,在教授该课时,要将音乐与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进入课堂里,才能让我将音乐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所以,音乐绝对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综上所述,面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我觉得唯有不断学习,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对自己提出要求,提出问题,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才能成为不被时代淘汰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建议措施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突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确立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优秀素质人才的需要,音乐鉴赏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教育功能和价值在整个高中音乐教育的体系中,是首先得到突出和强调的,对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们的音乐教师,也要在这一总体要求下,努力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创造性的运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音乐鉴赏课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音乐科目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与大家共勉。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的音乐课程目标强调对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的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即“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首先要做到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表现都是各具特色的,比如在个性上,有的学生喜欢被表扬,稍微一点鼓励,就能让他们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对音乐鉴赏课充满了期待;有的学生则需要老师严厉一些,才能认真的对待。在欣赏内容方面,有的学生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关注音乐家的生平和趣事;有的学生喜欢欣赏流行音乐,特别是港台流行音乐。这些差异性因素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到,在遵循教学原则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学生们不但学习和欣赏到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由此获得一种被肯定感、被重视感,教师课利用这种情感,继而展开更深层次的欣赏教学。其次,“以人为本”还要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关系,要改变以往那种老师站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台下的同学只能被动接受的上课方式,而是要真正的学会去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和感悟,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个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根据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引导和完善,并给与一定的鼓励,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主体。
二、体现教材理念,灵活使用教材
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新教材紧紧围绕“鉴赏”这一核心教育理念,更加重视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作用,所以教师要以美感的发声为核心理念,从感性入手,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高亢的西北腔》这一章节,可以结合学生们在语文中学到的有关于描写西北风光的诗词,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等著名诗词,并用多媒体展现黄土高坡、青海草原的风光,让学生们先对大西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进入具体的教学,学生们带着情感去学习,并将审美体验贯穿始终,来体验和感受音乐的价值。
同时,要在教学中创造性的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富于地方特色。例如笔者所在的浙江省,婺剧十分著名,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京剧》一节中,除了让同学们感受“国粹”艺术之外,完全可以让同学们对本地的婺剧加以了解,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传承了地方文化,还让同学们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三、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联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提倡学科综合”,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音乐鉴赏中,同学与各种文化的交叉、各个科目的联系,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例如《学堂乐歌》这一章节中,李叔同填词的《送别》,体现了他与挚友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词曲结合的和谐统一,教师可以由此引出关于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很多优秀的诗歌,经过作曲家谱曲之后,具有了全新的音乐魅力,如《阳关三叠》、《扬州慢》等等,特别是在流行歌曲中,歌手王菲演唱过一首《明月几时有》就是根据苏轼的宋词谱曲而成,还有当前的著名词人方文山,他的歌词中也有很多关于古典诗词的典故,通过这样的引导,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歌曲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例如在欣赏古琴曲《流水》时,可结合历史上高山流水觅知音的著名故事,接着再欣赏《流水》,学生就会从音乐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又如在欣赏巴赫的作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已成为全世界近现代音乐的经典,更要知道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发现者,中国明代的音乐理论家朱载堉,于1581年前后在全世界率先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的音分值。这一研究成果比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早100多年,这一史实值得我们骄傲。作为高中生,了解中国音乐史,有助于提高音乐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
新课改对教师音乐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音乐教师不能仅仅是弹琴唱歌就能满足教学要求,就能驾驭教学课堂了。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加强对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认识并展开学习,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专业能力基础,保障音乐教学的基本需要。新课程提倡学科融合,学科渗透,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课程,还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当了解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音乐作品是艺术领域中的一类,诗歌、戏剧、美术、影视等都与之紧密相关,了解这些方面基础知识也是音乐教师能力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新理念下的音乐教育目标的保证之一。新课程还鼓励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应学习和掌握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技能,特别是有关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网上下载等知识技能,不断吸收文化科学技术新成就来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面对“新标准”和“新课程”,高中音乐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全能教师”。
通过上面的阐述,是我们更能够看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与丰富高中生的知识层面,成为素质教育下的审美性人才,以及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此次音乐改革是一个体系改革,新课程标准对于音乐鉴赏的要求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由于篇幅限制和个人能力有限,难以细致和具体的进行逐一研究,仅从宏观层面,对高中音乐鉴赏和高中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了几个大的原则和方向性措施,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个方面一起合作,坚持不懈。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领会新课程标准激活美术课堂 篇十三
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例如:投影从视觉上激发;课堂上配上古筝、笛子之类的音乐,从听觉上激发。教学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环境等因素进行协调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譬如说,叫二年级的小朋友画透视或写生,是不符合逻辑的。美术教学也同于其它科目一样,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学习美术是一种乐趣,并在这乐趣中学习掌握美术的基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掌握美术基本表现手法。
美术课程大致可以分成欣赏和表现这两大块。如何激发学生用掌握的美术知识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生活、对美的感知。在新课程标准里,各个年级都有明确的规定。不管是色彩、线描、手工制作、黑白画等,只要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放胆地去表现,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学生带着多方面情感去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三:树立创新意识,开拓广阔的课堂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用来表现丰富的生活、情感、事物的一种手法。事物、情感、是时时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对学生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教师的课堂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传承古今文化的同时也有了时代的产物。这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的发展是有独特的作用的。
四:明确课堂课题的学习领域,注意课堂量化的比例。
新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教师要明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美术教学过程的比例要恰当,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美术,掌握用美术表达自己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理解的方法。
14.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篇十四
在这二个月的国培学习中,通过专家的讲座、名师的教学案例以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使我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教育创新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我认识到: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学理念发生了具大变化。
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美术教育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的价值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
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标准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美术课程标准》素质教育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
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美术课程逐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综合思维水平。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
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初步接触我国民族民间的、国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掌握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美术技能。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
活动表现评价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可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学习结束后进行。学生学习评价策略应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发展。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闪光点,从重视作业结果转向重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美术欣赏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解释、价值判断。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生学习档案”一般包括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文字或图象资料、研究记录、设计的方案或草图,曾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了问题,还有最终的美术作业,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通过学习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的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理解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特征:提出有意义的参与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进行的自我监控,做出自我的调试。探究性学习:
1、开放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合作学习:以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疑异质小组,互相依赖、休戚与共、资源共享、互相成长。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推荐阅读:
《美术鉴赏》课程信息07-03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wc教学设计07-24
美术鉴赏论文梵高08-19
《美术鉴赏》课后体会08-25
大学美术鉴赏作业08-25
大学美术鉴赏论文10-23
西方美术鉴赏作业11-13
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08-19
美术鉴赏之超现实主义06-08
高一美术鉴赏第二课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