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程和弦作业题

2024-08-26

音程和弦作业题

1.音程和弦作业题 篇一

一、单音与音组的听辨训练

单音训练是整个音乐听觉训练中的最基础的一项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 了解和掌握每个单音的具体音高位置, 不仅在听觉上产生一定的认识, 并且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映。

首先从最基础的辨识音的高低开始。学生对乐音的高低判断, 在一般情况下都能有正确的辨识, 但是当距离较近 (二度关系) 的两个音进行比较时, 容易混淆。这时让学生感知乐音的高低线条走向是关键, 可以让学生将两个或几个乐音的高低线条走向以画线条的方式画下来, 用这种方式可以直观感受到乐音之间的音高距离, 并且以此加深学生对乐音距离的音高概念。

其次是模唱。教师在钢琴上弹C大调音阶, 学生跟着钢琴用“la”进行模唱, 不必唱出固定音高, 一边唱一边听, 听到钢琴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这种训练学生可以在课上随着老师进行练习, 也可以在课后自己完成。音阶模唱之后, 进行固定音高的听觉训练, 由标准音先带一个要唱的音, 接着逐步增加标准音所带的单音的数量。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能提高学生对单音的快速记忆能力, 并且以此引入音组的训练。在音组训练时, 特别是三音组、四音组训练中, 教师可有意将分解的三和弦、七和弦进行置于音组训练内。

值得一提的是, 在训练过程中模唱音的速度可随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用由慢到快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单音的反映速度, 同时老师还要及时纠正学生唱错的音, 以确保模唱的准确度。

二、音程的听辨训练

音程有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两类, 音程中的两个音先后发声, 叫做旋律音程, 将旋律音程横向延伸就形成旋律。音程中的两个音同时发声, 叫做和声音程, 将和声音程纵向加厚就形成和弦。要对音程产生正确的感知能力, 首先要在心中建立起音与音之间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就好像人们对时间的长短、对人的身高的高低一样, 心中有一把“标尺”, 用它去衡量所听到的音程的“距离”。

这种“标尺”的建立, 离不开对音程的模唱和构唱。在唱音程时, 常以一个音作为音程的根音或者冠音, 向上或是向下构唱指定的音程。在训练时, 打破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的概念, 在所有音级上, 向上或向下构唱音程。第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识别中心音程, 即三度、四度、五度。在自由构唱这三个音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训练二度、六度、七度、八度。最后, 在教学的高级阶段, 再训练增音程和减音程。在识别旋律音程的过程中, 还可以结合熟悉的乐曲片段, 来辅助唱好每个音程, 达到唱准的目的。

对于音响效果的听辨训练是关键, 如何将音响效果按固定的情态体验记忆下来是关键中的核心。在听辨时, 要求学生对音程的音响色彩做出快速的反应, 如刺耳的小二度、不协和的増四度、非常紧张的大七度、协和的大小三度等。当然,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情态体验是不同的, 但如果通过实际生活中如门铃声等原有音高体验引导学生对音程音响进行记忆便能统一各自的情态体验, 也很容易使学生记住各个音程的效果。如小二度如同恐怖片惊险场面配乐, 大三度如同催人的门铃声等。

三、和弦的听辨训练

三和弦、七和弦都是由三度音程叠置而成, 和弦的训练从分解和弦开始。学生可根据相似的乐音距离感模唱出原位和弦, 并且辨别和弦性质。无论是原位和弦还是转位和弦, 相邻两个音的距离均不超过四度, 可以说是减轻了听辨的难度。但是当以柱式和弦的形式同时发声时, 则为听觉辨别造成了困难。对柱式和弦的辨别, 除了从整个和声效果判断外, 关键还是靠模唱, 将和弦的各音通过模唱方式分解开来, 并简化到判断相邻音的关系来分析和弦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 在教学中, 有学生在模唱转位七和弦时四个音唱不完全。分析这一情况可发现:学生对原位和弦基本能模唱出来, 但是若将和弦变调、移动音区或转位, 学生就模唱不完全, 特别是七和弦中包含有二度音程的转位和弦。

以大小七和弦的第一转位为例:

针对这种现象, 在训练时首先将大小七第一转位在各个基本音级上构成后让学生模唱, 学生模唱正确后, 再随之扩大到变化半音级的模唱。学生在各音区都能将这一转位和弦模唱正确后, 再加入原位的大小七和弦将两个和弦混合, 再让学生模唱, 反复加深学生对各和弦音响的记忆。依此方式进行第二转位、第三转位和弦的模唱。

视唱练耳教学中, 对单音、音程、和弦的听辨训练既是独立又是联合的, 教学中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相互渗透的, 每个训练重点是相互影响互相关联的。要达到快速准确地听辨音程、和弦, 必须牢牢把握各类音程、各类和弦的结构性质与色彩, 踏实勤练。

音乐听觉的训练对学生来说, 重要的在于树立起辨别音乐的自信心, 一些学生在音乐听觉训练初期反应迟钝, 但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努力, 音乐听觉能力得到了开发和提高。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引导者,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鼓励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收获, 让学生发现从未发觉自身潜能。

参考文献

[1]瓦格纳.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2]G·威特利奇L·汉弗莱斯.练耳—通过音乐作品训练听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5.

[3]周锦.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音程和弦作业题】推荐阅读:

《三和弦》说课稿01-22

展巾帼风采奏幸福和弦08-07

上一篇:校长在新学期教师会上的讲话下一篇:中考考前心态调整需要做的十件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