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4-12-14

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选13篇)

1.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一

小学音乐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音乐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更为广泛,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样也有利于多方面综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而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也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技术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关键字】:现代技术教育

作用

运用

音乐审美 【正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的特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整合的意义在于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多方面综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人们的行动、生活、思维方式都将随着这一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改革。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现在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响、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优化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门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多媒体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

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等,这些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它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知识点的体现。如果把这些内容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运用幻灯片、投影和音频音像等。这些媒体的使用,或独此一种,或二者兼有,或三者兼之,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不留痕迹,尤其是录像的合理放映,能使学生获得“人在画中游”的效果,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使学生获得层次分明、生动完整的印象,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声画并茂,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能激发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极富诗情画意,为了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形象,体会音乐的美,增加歌曲对学生的感染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听录音,展开联想,创设美感情境,让学生设想:“我就是画中人”。听着优美的旋律,看着优美的画面,仿佛使学生置身在波光粼粼、碧水荡漾的河面上摇橹荡桨,愉快歌唱。在这样的情境中使学生亲临其境,心旷神怡,很快就理解了歌词,唱熟了旋律,感受了音乐形象。

2、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想象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一位老师在上《两只小象》这堂课时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电视上呈现象的谜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

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这个“双基”落实在大多数的音乐课上,造成现在教师死扣教材,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它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扩大,教师们往往看不到孩子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潜在本能。那么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们认为要让学

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议合作式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如在上《春雨沙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雨声沙沙的录音,学生听声音画画面,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教师再用动画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油油的叶子,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词意,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力。学会了唱这首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

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实践证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它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容易,而且乐意学、勇于思维、敢于创造。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还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智能化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技术辅助手段,它只能与课堂教学规律及特点相适应,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参考文献】:

[1]《音乐教学论》郭声健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 [2]《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何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定版)谢嘉幸 郁文武 高等教

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

[4]《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赵宋光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二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文字或数字符号转化为丰富多彩、具体真实的形象情境,不仅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能将文、图、形、声多种信息集成一体,促进学生眼、耳、脑、口、手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实现“五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形象与抽象同时并存,能促进学生左右大脑并用,发挥全脑功能,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交互特性与智能化功能,大大有利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与协作交互学习,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必将能有效促进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建构主义提倡的“发现”教学法,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情境,协作,交流,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理论得以实现,从而深化数学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改革,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数学教学,更好地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服务。

二、应用信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时的误区

1. 过多参与,泛于形式,难激学生深层次的兴趣。

实实在在的一堂课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并会运用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的课堂运用身边的实例,运用生活的、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例子可以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用网络上的东西,学生没见过,反而觉得陌生,容易增加学习上的理解难度。

2. 学生只用眼看,其他的都静止不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课件融“声、图、文”于一体,形象的声音,生动又漂亮的图片,动与静完美结合,能完整展示出教师要呈现的内容。但这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学生在用眼观察的时候,他们的心在哪里?手动了吗?身体动了吗?思维参与了吗?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第一次课前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很多立体图形,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各图形的特点,然后师生共同总结,但学生是初学者,完全不会画三视图。第二次课前我就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在两节课之前就布置好任务,学生按要求用纸或小木块分组制作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三棱锥等图形,并用手里的图形自己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三视图。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合理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代替文本形式,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使我们的枯燥无味的数学也像生活一样绚烂,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的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可见,学习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并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而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性的学科,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枯燥的数学概念与原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境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联系,就能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1)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比如,我在讲《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时,为了引入轴对称的概念,事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漂亮的图片:五角星,加拿大国旗的图案,地砖上的图案,金字塔等外国建筑物的照片,等等,让学生见识了各国风情,开拓了视野。同时让学生找出各种图形的特点,评价图案的美观性,分组讨论后再推荐一个同学发言。学生都积极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应用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在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这一基本理论强调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设计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记忆率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对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三天后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降为4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三小时后能保持90%,三天后可保持75%。因些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使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开展合作化学习。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学习内容制作成电子作品,也可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将其发现、探索的信息和材料通过E-mail或上传等手段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通过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进行合作化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3. 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三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抽象的事物更加的形象、直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优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勇于提高自身素质,在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的基础上,学会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要素的现代教学机制。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83-01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集声、光、电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高效、快捷、全面传授知识,保存、收集资料相互交流等优势,极大促进了整个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因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广泛应用在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特别是在突破传统教学的诸多难点上,计算机可以发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无论在人的发展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导着人们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种种事物的特点触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并对此引起关注,促使人们去探索、去认识,从而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热爱生活。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引导和发展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愉快地学习,轻松地领悟。

例如,在讲《抛硬币》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蹦蹦”和“跳跳”争当本节课“游戏大使”的情景,正当二人争得面红耳赤之时,“瘦不了”出了一个好主意,让他们抛硬币来决定。这一情景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踊跃地抛硬币,并纷纷对抛硬币的结果做出猜测、描述,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的境界。在这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拓展知识途径,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我们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科学设计使用的切入点,优化知识的呈现方式,适度拓展知识面,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有了动力,学生就会产生激情,就会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进行“分数的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喜欢吃的水果、学生爱玩的卡通卡片或者是玩具等物品,通过动画闪烁的方式呈现物品的数量,先是整体数量的闪烁,再是局部数量的闪烁,并通过颜色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体闪烁时颜色为红色,局部闪烁时颜色为蓝色。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理解局部占整体的几分之几,从而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优化了知识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果。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对处于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初期的小学生来说,全面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为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科学揭示数学本质内涵,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比如,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教材上的数据信息进行知识展示,直接告诉学生统计的概念和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即可。这种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是死板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我利用多媒体将要进行分析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输入到Excel表格中,再利用Excel中的图表功能进行数据统计,使学生深刻理解统计的含义,降低了学生对统计理解的难度,明白了其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高一阶段的学习。很多数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发散空间,我们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图形、符号等变化的信息,进行科学引导,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比如,在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时,教材上的信息量较少,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课外信息,用以补充教材上信息的不足。同时,教师应拓展知识的外延,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其中主要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些生活中不同叠加摆放的花盆、浴缸、砖块、肋木等,让学生画出每种物品的摆放从不同方位观察的结果,或者是给出观察的结果说出观察的方位等。这种教学方式大大丰富了教学信息量,实现了思维的拓展和有效延伸,综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现代媒体正在向我们打开一扇创新之门。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更好地利用现代媒体为教学服务。在整合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目标,应该站在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把握这一难得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陶德红.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小学时代(教师),2012年09期

4.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四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社会的转型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练习规律问题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创造力,就只能模仿别人,无法超越,绝无发展可言。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然而没有兴趣又何谈创造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因为兴趣会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脑神经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而学习兴趣又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1.1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1.3优化练习,活跃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可以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梯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掌握新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传授创设良好契机。

2.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2.3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教师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2.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2.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工具,有什么问题,还可以百度一下,等等。教师也可将教学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 或者为小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搜索引擎等,引导学生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大大增加了所学知识的“背景知识”,做到“厚积博发”,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打好基础。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将成为 21 世纪数学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5.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五

赵慧芳

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 “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

6.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六

叙永县黄坭乡树坪小学 郑松涛

现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运用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与我们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运用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重要特征就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的涵义。有助于我们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积极健康、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逐渐发挥了它的主要优势。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用信息技术课件配以抒情的乐曲,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一池荷花”的景色。一阵微风吹来,荷花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当看到荷花幻化为一位位荷花仙子时,学生激动不已,许多同学还跟着扭动胳膊来。这时教师引

导:“作者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荷花霓裳飘忽的柔美、亭亭玉立的庄重美的呢?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地打开课文,有滋有味地读起课文。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感到负担、厌烦,而且还会充满兴趣,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语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情景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与勇气,从而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探究,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如:我在讲《秦兵马俑》时,由展示兵马俑的画面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古典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想更好的了解它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这样,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重点要抓好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比较、揣摩、欣赏,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限制、生活阅历以及知识面的影响,很多东西学生没有见过,没有感受过,有时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我国古

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信息技术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出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了降低教学坡度,突破教学难点,于是就运用信息技术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大屏幕显示一列火车向东北驶去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拉的火车头推。接着让学生想象火车是怎样爬上直陡坡的,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最后学生再通过大屏幕观看火车爬上直陡坡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又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具体画面体会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

四、利用信息技术,训练语文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响材料。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拓展延伸。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我在教学作文介绍端午节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很多端午的资料。包括传说,各地的风俗习惯。课后学生利用收集的相关资料创办手抄报、黑板报,这样即深入了解了端午节,也为写作文积累了素材。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①、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

之中。②、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CAI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③、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朗读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生的朗读,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综合能力。对于一些朗读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一般很难把握朗读技巧,用朗读带作“替身”,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创造有利条件。这样范读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学中若播放形象直观的图像,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语音,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课文理解,提高了朗读能力。

如,《燕子》中“蓝蓝的天空,电杆连着几痕细线,这多么想正在演奏的五线谱啊!”这一句中的“痕”学生一时比较难以理解为什么不用“根”、“条”等词语呢?这里,我们就可以播放课件:天气阴暗,远处电线只能隐隐约约可见,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感觉,电线犹如五线谱,与犹如音符的燕子相映成趣。使学生很快的读出了“痕”的感觉。

再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安徒生,但真正了解他背景的人并不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他的生平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童话作品等相关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交流,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7.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七

1.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 将学生带进融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 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愿学,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提问:“你们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吗?浏览过景色秀丽的漓江吗?”农村孩子怅然摇头。教师一本正经地说:“现在老师就同大家一起乘飞机去桂林浏览一番。”话音刚落, 悠扬的乐曲声伴着隆隆的飞机声由远及近, 学生闭上眼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 悠然自得。一会儿, “桂林到了, 请同学们跟导游我一起去畅游桂林的山水吧……”学生们刚一睁眼, 屏幕上桂林山水的风光立即映入眼帘。学生一边欣赏美景, 一边聆听《桂林山水》的课文朗读录音, 心旷神怡, 别有情趣。用这种方法导入课文, 可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经其事, 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同时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 引起心理上的愉悦, 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佳境。

2. 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突出重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在传授新知识时,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 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 突出重难点, 化难为易。教学《翠鸟》一文时, 有关翠鸟外形的描写是教学重点。我是这样

/崔秀峰

展开讲解的: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向学生展示美丽的翠鸟,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随后, 屏幕上逐幅放映出以下画面:翠鸟的爪子——身体——眼睛——嘴巴, 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是由下而上的, 突破了教学难点。继而, 用鼠标分别点击翠鸟的爪子、身体、嘴巴, 给各部位着色, 让学生感受“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等比喻句的美感。以上寓讲于“演”、寓讲于“思”, 解决了教师分析写作特点的难题,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凭借“一本教案、一张嘴、一支粉笔”, 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当前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占有支配地位, 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学习活动,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远程教育以图、文、声、像并茂的独特优势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 有利于教师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教学信息资源, 促进师生交流的多样化、信息反馈的及时化,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 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将一个摆满了各种物品、各色人争相购买的生动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 孩子们仿佛置身其中, 很快就投入到学习中。整节课下来, 我只是用很少的语言去引导他们, 在直观形象的画面前, 学生领悟到了自选商场的东西真多、购买真方便。整个课堂是那么轻松, 这比传统教学省去了三分之二的讲解时间。更让我惊喜的是, 这样授课, 孩子们朗读的语气更恰当了, 识字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现代教育技术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流程的优化,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8.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八

一、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还是知识的学习,或是能力的培养,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好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但实物进课堂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再有像统计路口车辆情况这类动态教学环境,实物或教具难以呈现。而现代教育媒体则以其视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等特点,达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景,激趣感知

1课件演示:春晚倒计时视频引入课题。

2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会用到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

3说一说生活中有关“秒”的知识。

课件演示:交通红绿灯、电子显示屏、刘翔夺冠时间纪录。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生活中有关“秒”的知识带入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紧扣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小组探究“秒”的知识——教学一秒。

(1)体会一秒的长短。

师:一秒有多久?(课件演示)

师:一秒钟很短,稍纵即逝。你能用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钟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起来,可以用眨一下眼睛、翻一下手掌等来表示一秒,感受一秒钟的长短。】

(2)一秒的价值。

师:一秒钟对于我们来说或许真的很短,但是在某些现代化工具中,一秒钟却可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课件演示:

①汽车每秒钟行驶20米。

②高速列车每秒钟行驶90米。

③卫星每秒钟飞行约8000米。

④计算机每秒钟能完成3万亿次运算。

课件演示:秒针分别经过5秒、10秒、十几秒、几十秒的动画。

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来认识5秒、10秒、十几秒和几十秒。

以上教学能把生活中有关秒的知识通过媒体带入课堂,让学生观察秒针的移动以及听“1秒”的“滴答”声,初步建立对“1秒”的直观认识,接着让学生感受“1秒”时间长短以及“1秒”创造的价值,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果采用平淡、枯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學生可能会感到压抑、乏味。但结合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和精彩的视频,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以“趣”促学,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进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感受多媒体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例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片段:

(一)激趣引入,师生游戏引入知识点

1师生玩“石头剪刀布”猜一猜游戏结果得到“可能”。

2师生玩“石头剪刀布”并告诉学生老师出什么,结果得到“一定”“不可能”。

3引出课题“可能性”。

4让学生通过观看情景视频(两位小朋友在打乒乓球情景),问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发球?

5再让学生观看两位小朋友用什么方法来决定谁先发球(抛硬币的方法),并让学生猜一猜哪一面朝上。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和问题情境中经历猜一猜、说一说等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验证,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事情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体会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设难置疑、启发思维、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看课件,蓝猫经理为什么烦恼呢?

2让学生用“可能”说说是什么原因顾客不愿来买东西呢?

3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再吸引顾客来商店买东西?

4让学生看看蓝猫经理是用什么方法来吸引顾客的。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摸一摸几个小动物设计的摸奖箱,分别得出“一定”“可能”“不可能”三种现象。

5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蓝猫经理,那你会采用哪个设计方案?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蓝猫经理烦恼的生活情境和开放式、启发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合理的分析、推理,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尝到成功的乐趣。】

(三)展示事例、发现问题

1课件出示例2中六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小组讨论哪一种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哪一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2让学生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提供教材中六种与现实生活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画面,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随机现象是如此普遍和正常,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教学与教材紧密联系,抓住让学生感受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老性和不确定性这一教学重点。学生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辨析“可能”“一定”“不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一难点。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达到了优化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去调用信息资源、处理信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因自主参与、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而不断地强化了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计划:①播放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发思考:你用什么方法能说明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刻地领悟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学会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但加快了学习进程,而且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设现实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能力。

9.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九

【摘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足,就会产生一些误区,使学校化巨资、自己耗精力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远远不如传统教学媒体。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关系,让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优化

小学数学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了他们自主能力的培养。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新型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按照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用数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多媒体技术,虽然它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被教育专家、教师

们所肯定,但刚开始因其价格昂贵,只能是公开课、教研课中的展示品。近几年,随着多媒体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已逐渐进入教室,我校从2002年9月份开始,一年级各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并应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从2004年9月份开始,我校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使“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成为学校科研的重点内容。为此,2002年9月,学校教科室组织对“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只不过是为了“形式”而使用,它的“装饰”效果还不如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为了追求“高效”而过多地“展示”多媒体,而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的初衷,这些多媒体教学是“低效”的,原因是:教师不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开展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来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各因素的重新组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率”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文字(TEXT)、图形(GPQ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视讯(VIDEO)、动画(ANIMLATION)等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纳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过程动态化、情境化、具体化,形成声、像、图、文过程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主体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弱点,使一些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培养他们动手操作、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批适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的课件及教学案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述应当是比较多的。冒金彬的《多媒体计算机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小学数学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当前使用现状、课件优劣标等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陆天池的《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从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展历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以及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

江祥花的《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马惠平的《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从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应用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

蔡漪菲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入手,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思维”、“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三方面的功效。

林长焕的《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点:动画的应用、分层显示、演示实验、控制模拟、影视演播、练习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述。综上所述,对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论述得较多并比较透彻,而“如何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的论述很少,这也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所必须解决的最关键问题,也正是我校开展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五、研究的过程

(一)添置设备,提供研究保障

作为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校的电教设备和电教研究有一定的基础,但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更好的保障,学校在资金非常短缺的情况下,增加电教投入,建起了校园网、2个多媒体网络教室、5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等,添置了与学科教学相配套的课件。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自己家里都配备了电脑。

(二)组织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的成败,为此,学校多次聘请教科研专家、电教行家来校作专题理论讲座,开展沙龙式的现代教育理论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并进行测试。课题组每半月集体备课一次,每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研讨活动,每学期组织大型电教研究观摩活动一至两次。在近两年的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做到:制定教学目标时选择多媒体技术;设计教案时研究制作方案;实施教学时展示软件功能。并结合研究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活动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三)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避免“装饰”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披着运用“多媒体”的外衣,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仍旧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装饰效果,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用多媒体技术干什么”,找准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再现性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拉近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变传统课堂教学“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情境:在一座山上,到处都是成熟的果实,兔妈妈对白兔和黑兔说:“家里种的桔子已经成熟了,今天,看谁摘得多,就谁最能干。”于是两只小兔飞快地去摘桔子,黑兔摘了998克,白兔摘了1002克,黑兔说:“我摘得多”,白兔说:“我能干”。兔妈妈急了,说:“谁帮我来当裁判?”。生动的情境,使小朋友不约而同举起双手“我来当裁判„„”

2、化静为动,变“讲数学”为“学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部分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让他们在观察、演示、操作、讨论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交流,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时,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很难有理性的理解。多媒体采用动画闪亮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出示一点闪烁,然后向两边慢慢延长、停顿;再慢慢延长、再停顿;然后在学生思考能否再延长时,计算机的亮点继续往两边延长,这时结合学生的想象,延伸到教室外,大气层,宇宙„„把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不可度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在头脑中展开发散性思维,既建立了空间想象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想。

3、重视教学反馈,变“单向反馈”为“多向反馈”

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反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反馈,可以增大课堂反馈容量,拓展反馈的深度,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使传统学生与教师间的单向反馈,转化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多向反馈,并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如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创设“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的情境。在“神州五号是什么时间发射?首次从太空传来杨利伟清晰洪亮的报告声是几时?报告船箭分离成功,现在是几时„„”等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反馈,这种高密度教学不再是板书的展示与变换、知识的重复与罗列,而是通过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一般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

4、呈现形式多样,变“思维疲倦”为“持续兴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在课堂活动中,由于他们的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现象,这时选用合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来刺激学生,创设新的学习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他们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在课中因长时间学习感觉较疲倦,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长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使学生从“思维疲倦”中觉醒,重新进入学习的最佳兴奋状态。

5、学习内容生活化,变“以教材为本”为“学有价值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的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原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内容偏难、偏烦、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而没意义。多媒体技术成为“生活”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最佳载体,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支撑点,构建数学模型,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材中有一道应用题“有一个水池,单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单开出水管,6小时可以把一池水放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多少小时可以把一个空水池注满?”学生们在提出质疑:“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事?”,同时进行的是枯燥的学习。教师根据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座居民楼顶的水箱,如果只打开进水管,4小时可以把空箱注满,这箱水在停水时,可供居民用6小时。如果一边往水箱里灌水,一边居民同时在用水,多少小时可以注满一个空水箱?这道题只不过在原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基础上配上了居民楼顶上的水箱这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原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体验学生数学的乐趣。

(四)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避免“满堂灌”的误区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高效率,把整堂课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储存在电脑中,教学时只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初衷何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会“高效”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当新知识同原来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定势,把多媒体作用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起纽带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结合多媒体展示:屏幕显示一个圆,涂上红色表示圆面积的大小。把圆二等分,四等分,再一一拼装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再八等分、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六十四等分„„,并继续拼装,让学生在动态的展示过程中清楚地看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与长方形。然后激发学生想象:无限分割拼装,圆最终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由长方形面积着手,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教学,学生既很好地复习了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又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获得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化了认知过程。

2、在教学难点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便是学习上的难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对难点教学的突破。如教学“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时,先运用多媒体演示两列火车行驶的动态情景,在学生对题意有了直观理解基础上,再出示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教师任何的讲解效果都要好。

3、在教学关键处: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弄清概念的内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学生形成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对具体事物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掌握概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教师把教材中的直观图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能分能合的动画演示:“把重叠在一起的三个饼平均分成4份,求一份是多少”的过程,使学生对 有了正确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关系。

4、在学生思维困惑时:小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的、立体图形的题目感到棘手,找不出有效的解题途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及时点拨和调控,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如教学“一根高15厘米的圆柱体铜棒,截成3段后,表面积增加了120平方厘米。这根铜棒的体积是多少?”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困惑:要求这根铜棒的体积,必须知道它的底面积和高。已知高是15厘米,而底面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找出铜棒的底面积呢?通过多媒体演示铜棒截成三段后表面积变化的情况,使学生理解:表面积增加的120平方厘米,实际就是增加了的四个横截面面积的总和。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拓展思维空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避免“展示”的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追求多媒体技术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精彩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忽视这些画面、音乐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是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1、媒体讲解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视频、图画、声音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直观形象,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及不规则的图形,分别用红线显示出它们的周长,然后在课件上出示并讲解“围成每个图形边长的总和叫周长”,使学生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

2、游戏实践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游戏环境,把教学内容溶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目标明确的游戏中进行实践,完成教学目标。如教学“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进位)”时,教师设计“我与小老鼠比一比”的闯关游戏过程,通过闯“搬辣椒”、“破密码”、“购物”、“给小树治病”、“抢球”、“放鞭炮”、“流星雨”等七关,把准备练习、新课教学、练习巩固三个教学环节都溶于游戏之中。

3、活动研讨法: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组织工具,给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他们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在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中,了解知识的来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寓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于活动之中。如教学“我是一名小设计师”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组织“李爷爷家客厅地面的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用数学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操作发现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做做、量量、画画、折折、拼拼,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直接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加强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不同方法: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把每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从中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直角和的一半;把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开再拼在一起„„。

(六)根据学科特点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形象”的误区 在部分公开课、观摩课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所有环节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通过动画、实验演示等手段,使数学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那么,小学数学这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在概念教学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生活感知材料,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建立新概念,并能深刻理解运用。如教学“几和第几”时,多媒体展现学生乘公共汽车排队时情境,让他们说说:一共有几个人在等车?谁排第一?小明排第几?为什么老爷爷排第一?在学生理解“几”和“第几”的含义同时,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2、在计算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算理进行呈现、解释,并通过媒体的多次演示,促使学生不仅掌握算理,而且进一步掌握计算的规律。由于多媒体的刺激强度大,并通过精心设计可以形象地呈现计算中的思维过程,学生在多次感知计算思维过程的演示后,能逐步抽象出计算规律,并灵活运用。如教学“9加几”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多媒体显示:十个格子的盒子里装了9只乒乓球,盒子外面4只乒乓球,先让学生看图列出算式,然后从4只乒乓球里拿出1只装进盒子里,在学生思考:“把4只乒乓球分成几只和几只?盒子里现在有几只乒乓球?”的过程中,结合展台让学生摆小棒来演示“凑十法”的运算过程,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

3、在应用题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多向启发,使学生思路开阔,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思维,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规律,促使学生打破常规的解题模式,另辟蹊径,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一组选择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走55米,乙每分钟走45米,两人走了5分钟,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供选择的答案是:500米、600米、400米、无法解答。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后,结合多媒体演示:相遇、没有相遇、交叉而过三种可能情况,通过编题与解答,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几何教学时:小学中的几何初步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们在获得空间观念的过程中,视觉、触觉、听觉相互结合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提供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数学体验活动中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如教学“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即线段”时,多媒体演示:先在直线上出现两个点,闪烁并发出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要求学生自己说出两点间部分的名称,根据预习学生感知线段后,接着把线段变成红色,与直线形成对比,让学生观察直线和线段的关系,由于色彩的强烈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最后去掉线段以外的部分,突出线段,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线段的特征。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建立清晰的表象结构,来解决抽象性数学的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矛盾,建立空间观念。

(七)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避免“低效”的误区 现在的“多媒体风”,使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追求使用多媒体技术,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多媒体,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小黑板完全能够实现的。这种“杀鸡用牛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如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所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即著名的施兰姆公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高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益。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教学手段的代表多媒体技术有着较多优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着自身的特色,而且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当能用“一支粉笔”、“一幅挂图”、“一次简单实验”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为追求时髦而使用多媒体。

2、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多媒体技术中的硬件与软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重要部分。学校在添置多媒体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时,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做到量力、实用和功效的结合,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使用水平和软件制作技术,使他们能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教学软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3、处理好多媒体技术“用来干什么”与“怎么用”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清楚多媒体“用来干什么”,才能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教学软件;接着要明确“怎么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

4、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针对现成的多媒体课件多、不适合自己的教学与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好、但化时间精力较多的矛盾,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使“粗茶淡饭”与“美味佳肴”兼而食之。

六、研究的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多媒体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而运用”,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优化了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教学难点、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数学概念形象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让整个知识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数学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简单化: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

3、教学反馈高效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和控制过程,如何加强信息反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及时、准确、真实获得学生学习成效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进程自由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计算机对话,按着自己的速度学习和练习,遇到难题向计算机求教,使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进程“自由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5、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数学知识本身都要求数学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数学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多媒体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一节课(四十分钟)中,四年级实验班学生应用题解题(取全班平均值)25题,参照班解题为18题,高出38.9%。期末考试实验班92分以上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85.3%,高出参照班的22.1%,平均分为93.5分,高出参照班8.6分。(注:两年前两班学生成绩差不多)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水平与多媒体技术的应能能力,为学校培养一大批教学骨干,浓厚了学校科研气氛。吕明权老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章宏艳、郑尚刚老师被评为台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章宏艳、章春林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台州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台州市2005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章宏艳的《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反思》在台州市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误区及对策》在台州市2006年度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信息技术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台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梅强老师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认识与实践》在台州市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四)积累了多媒体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有效地探索了“多媒体技术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途径,较好地处理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成功案例38节,课件153件。由课题组教师合作制作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堂实录在浙江省第八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中获“课例一等奖”(一等奖第一名),这正是我校开展课题研究取得成功的最好证明。

七、推广价值

本课题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误区总结出来的“找准多媒体的作用点、把握多媒体的使用时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时处理各教学因素间关系来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做法很值得推广。研究成果中的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教师自制课件都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典范,也值得推广。本课题研究中,三门县科技局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拿出了3万元经费用于实验班购置多媒体设备,并先后组织课题组教师到健跳小学、沙柳小学、六敖小学介绍研究成果,上示范课,并在全县推广。学校在课题结题后近1年半时间,在一至四年级的38个班推广研究成果,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杨一青,小学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与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几何模型,运用已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又如:利用学具操作,学生将圆柱侧面转化为原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面积公式。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

11.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一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其巨大的容量、直观的感受、丰富的表现形式,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丰富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极大地调动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增进学习效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辅助的小学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创设了真实可感的情境, 为语文课增色不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语文教学的优化。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提高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一、巧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营造生动形象、逼真入情的情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可以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师生之间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学习效果。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詹天佑》一课的教学,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创造力的发挥,詹天佑开凿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从两端同时凿井”。学生只据课文内容不容易理解,我于是根据课文的叙述利用信息技术找挖隧道的动画,让学生看,声形并茂动画。瞬间学生明白工期为什么大大缩短了。使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化静为动,极大地激发想象力,学生就轻而易己地理解掌握了,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巧用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语文课堂容量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突破书本限制,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新知识、新素材引入课堂,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的优势,展示更多的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拓宽视野,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加大课堂容量,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拓展。开阔思路,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扩大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例如,《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语言很难描述明白蝙蝠的飞行原理,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制作动画,将飞机如何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抽象过程体现出来。通过动画演示后学生印象深刻,很轻松地理解了知识。教师还可以号召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指导他们通过校园网和电子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到互联网上搜索。对自己关于飞机飞行原理的其他疑问进一步探索。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信息技术,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阅读到丰富的课外资源,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海洋。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增加语文课堂容量。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与时代最新信息融通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激发想象,巧妙解疑。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鼓励学生边想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理解内容,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性材料,学生没法体验到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难以展开抽象思维活动,影响对课堂教学难点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降低学习难度,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创设逼真的情境,用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扩大了视野,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极容易的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效的做到了与时代信息的融合。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可以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优化教学效果,启发想象,培养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有效途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让多媒体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桂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

【2】赵婷.浅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作用【J】.中国新通信,2015(11)

12.合理利用班班通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十二

一、借助班班通资源,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 要想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班通以具体形象、生动直观, 音乐的展示, 投影的运用等形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效果不言而喻。如一年级教学中需要用学具时, 如果单纯地在讲台上讲, 在讲桌上操作, 既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无法充分展示知识。但是, 假如把学具通过投影进行讲解, 便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米”的认识时, 可以用大屏幕显示教材主题图, 然后问:小狗保安说了些什么?学生很快地说出身高1米以上的要买票。师:1米有多长呢?学生兴高采烈, 踊跃比划。然后老师用大屏幕显示米尺, 再继续展示尺子上的数字, 就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地理解了“米”, 知道了1米有多长。

二、应用“班班通”设备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教师的教学应该调动儿童多种感官, 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融形、声、色、动、静于一体, 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时间》一章时,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钟表, 加深对钟表的认识、理解。教学时, 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 屏幕上出现一个走动的钟表, 在“滴答”声中钟表不停地走动, 秒针一秒一秒走过, 每60秒, 分针一分一分走过……通过多媒体课件, 联系实际, 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时间观念, 不仅知道了时间在不停地流逝, 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时、分的实际意义, 并掌握了看时间的方法, 也培养了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执教数学内容《图形的旋转》时, 就可利用课件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 从线段的旋转到图形的旋转, 由浅入深, 让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 通过动手操作, 明白旋转的三要素, 并通过课件的演示探究出画旋转后的图形的基本方法,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整个一节课, 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鼓舞中, 上课情绪紧张而高效, 我想这种高效是传统教学远远不能实现的。

三、应用班班通使课堂更加和谐高效, 让教师省时省力, 渗透数学美

所谓课堂和谐高效, 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教师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 班班通的话筒, 让老师的声音很有穿透力。用图片代替板书可有效节省教学时间, 优化教学过程。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新颖的特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积极思考, 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图形欣赏》一章时, 可精心设计一组图画让学生欣赏, 通过欣赏中国的苏州园林、中国的民间剪纸、我们身边的各种物品, 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美,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还受到了美的教育。在教学《数学中的规律》时, 运用课件展示探究结果,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 更具生命力。“班班通”工程的实施, 为数学课堂带来无限活力,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

总之, 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班班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从而有利于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班班通”不是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 它与“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同存在,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如何实现“班班通”, 并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 做到收放自如, 让信息技术最终有一天变成必不可缺的“黑板+粉笔”, 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智慧与机智, 着力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

摘要:现代多媒体, 尤其是班班通, 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直观的演示参与课堂, 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多媒体班班通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 使学生充分发挥视听作用,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班班通全面融合了软件以及教学资源, 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以变革与发展。现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作阐述, 以此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班班通,小学数学,优化

参考文献

[1]宋涛.合理利用班班通为数学教学导航[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4) :70-71.

[2]王志军.合理利用“班班通”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16) :35.

13.合理运用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三

康文丽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优化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但从我国当前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地位和作用不够重视,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缺乏意识和主动性,造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同时网络的日新月异,使得教学资源的不断增多,也意味着教师教学设计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很多老师拥有许多教学资源,但却疏于去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导致了出现了教学资源的滥用和低效甚至于负效的现象。可见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以及教学资源的适切性程度势必是我们教学改革应该关注的聚焦点,研究这一课题有深远的意义和前瞻性。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要保证新课程的成功实施,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前提。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开发出更多的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

首先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网络共享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资源会飞速增长。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整合点,开发出适切性的优质数学教学资源。再者富有个性的新颖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资源观的转变,也一定会使课程由窄变宽,由静变动;使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总和,而是学科知识、儿童本身以及社会生活的有机整合。让数学教学中的隐形资源,软资源,错误资源,生成资源,生活资源等充实我们的数学课堂,带动大数学的进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

丰富并充实现有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对寻找需求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最终达到教学资源的增值创生以促进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追求数学教学的“效益、效率、效果”,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厚实丰盈的数学文化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紧扣研究目标,立足常态课堂,分散研究细目,对教学系统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1、广泛取“材”----寻找并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关注新旧苏教版教材的调整优化情况;对比国内外版本教材案例;收集各类数学阅读知识,比如背景资料、数学故事、人文轶事、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及时跟进教案设计、片断集锦、教具与学具的选择;聚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错误资源、学生生活经验;研究综合练习中的基本题、变式题、综合运用、教学思考、错题举例与分析等;拓展数学实践活动中数学游戏、操作测量、社会调查、数学作文等领域的研究;自觉总结教学故事、评价与反思、教学经验、调查报告;追踪数学考试评价体系中的考试卷、试卷分析、学生评价等。建立大资源观,把我们的研究触手从细处着手,从微中见大,开发各类资源为我们教学所用。

2、合理选“材”----整合并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面对大量丰富复杂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通过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合理地筛选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适切性。批判性地借用、活用、精用、巧用、慎用教学资源,整合出适时适地适生适己的适切性教学资源,从而切实为教学活动增添情趣之花、激情之火、思维之光。

3、高效用“材”----增值和创生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后,我们可以自然地追求愉悦而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课堂。它尊重了学生的生命,引领了学生的成长,势必能更优越地拓宽视野,提升数学素养,改变思维方式,真正达到“做数学”的境界,使教学资源增生超出数学领域的魅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过可以为数学教学所用的课程资源,我们将不断的对此进行充实和完善,让我们的研究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立体,丰满,系统。

六、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二年的实践研究,成绩是喜人的,提升是可贵的,进步是持续的,我们的数学教学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学习的意识也更加强烈了,参与资源整合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1、理论学习走向学术。首先是强化了培训力度、拓展了培训广度,提升了培训高度,其次是与学科专家的联系加强了,让专家引领,听专家诊断,和专家对话。

2、研讨范畴走向广阔。我们从只关注教材本身,教师自身的狭小状态走进现在更多的关注,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对知识理解的影响等广阔的研究领域中。确定了学生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学资源地位,把学生吸纳进我们的研讨系统。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材料,关注学生的学习后续能力等。

3、专题研讨走向系列。每次研讨活动都突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中的某一问题,每次研讨活动都在研究主旨的统领下重点解决某一问题,而且都有课题成果呈现。特别是相关的反思型案例和论文的撰写都紧贴研讨的主题,通过实践研究的反思,寻求理论的支撑和智慧的重建。

4、案例研究走向娴熟。教师在认真学习、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之后,能对教学案例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分析、批判、完善,并能主动地将精华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形式主要有自选“观察点”的专题研究活动,以及观摩、研讨由教师独立设计执教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反思型案例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的能力不断提升。课题组老师在执教市级公开课时都能找准资源整合优化的切入点,把公开课变成典型案例研究载体,以点带面进行研究辐射。

5、案例积累走向丰富。在实践中随时积累案例,及时上传网络,以研究课为脉络形成“横看成林侧成峰”的反思案例体系。网络中优秀整合实践案例和反思分两集共计几百篇,他们就是我们案例研究最好的载体。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案例,我们寻找共性,彰显个性,在困惑中解码,在行动中解码,在学习中提升,在收集中感悟。丰富的案例资源带给课题组研究充足的养分滋养,文化润泽。2012年12月吕璀璨老师撰写的《10的分与合》教学设计在“江苏省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教学设计随笔《小改动,大讲究—我上<10的分与合>》发表在2013年8月《小学教学参考》,这也是归因于她课题研究中案例积累丰富所致。

七、题研究的结论及思考

数学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实践难题。由于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人们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受到冷落,不少教师忽视对文本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这无疑将削弱国家课程的落实。还有些老师片面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情景化而设置情景,一律到“游戏圈”去“闯关”,一些简单的数学现象也让学生上网收集信息,小题大做。这势必重复国外生活数学的老路。如何避免走入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这些误区,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整合优化数学教学资源的应定位于“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有效教学提升,从而促进学校课堂文化特色的生成”这一目标上。

(一)数学教学资源的筛选要有明确的目的指向。

(1)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从“着眼于学科本身”,转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服务于教育”的数学,即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的“人”的发展。因此,学生的价值观、一般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就被作为学科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这是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精髓的关键。

(2)根据多元的数学观,向教师提供“好的数学”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我们必须借鉴“多元的数学观”、“数学是关于模式与次序的科学”、“数学的过程观”、“数学的文化观”等等,重新认识数学本质,为教师开发和提供更好的、有意义的、有用的数学文化的材料,只有教师建立起新的数学观,才能由他们去创设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

(3)根据现代的新思想体系所提供的方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参考的关系,建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支持体系。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社会与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自觉的使本教学资源与现行的实验教材思想体系保持协调一致,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思想。但是,特别要注意防止形式化与简单化的处理。我们创设的具有地方色彩和学校特色的课堂文化应与国家文化具有相容性。

(二)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要追求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的教学资源要立足包含有效课堂文化的教学,并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们应当选择教学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的交叉点进行研究,使教学资源利用具有更为有效的目标,使有效教学得到教学资源的支撑和扩展,从而使教学资源利用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在一起。

上一篇: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模拟(8.2)下一篇:教师招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