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叙事故事(精选8篇)
1.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一
小学英语教育故事——“意外”的精彩
大名县大名镇岳庄小学 英语二班 37号 王银银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将近三年了,为自己从事这样一份外语教学工作而欢呼雀跃着。因为在每一次的教学工作中,总能收获着属于每一次课堂的智慧。
记得那是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学内容是What are you doing?当课堂很顺利地进行到一半时,突然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一位同学叫起来:“老师,B同学在画画!”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眼光一齐投向那位同学。
我一看画画的同学,原来是一位被列为“学习困难户”的学生。当时我一看到他,心里有些许的生气。
而此时他却没放下手中的笔,还在继续画画。我知道,当时如果一把夺过他的画纸撕掉,或是大声责骂他几句,都能让自己解气。但转念一想,我又强压心中的怒火,走到他边上,语气平和地问:“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做什么呢?)也许他也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或许是他根本没听懂我的问话,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没做声。我转向其他学生问道:“Who can help him?马上有同学举手做答:“He is drawing.”我请B同学说:“I’m drawing.”他轻声地跟着说了一遍,我对他点点头,加上一句:“Very good!”
在我们每天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有些学生课前没准备好学习用品;有些学生上课喜欢搞点“小笑话”;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干别的事情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如果老师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制止这种纪律问题的话,就会产生不良的结果:不但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你,反而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树立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强权的形象,形成课堂上师生之间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关系;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观点,进一步对英语产生敬而远之的态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狠狠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划上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英语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英语的某些特征,如果英语老师不能产生对学生的亲和力,就会给学生留下“英语就像英语老师那样没意思”的印象。确实,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面对学生违纪要及时提醒纠正,但我们确实可以不用讽刺、挖苦、嘲笑甚至体罚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在上面的这几个教学片段中,我采取了与学生保持一致立场和先扬后抑的方式。来个“顺水推舟”,用“宽心”来打动和征服他们,形成了课堂上师生轻松和谐的氛围,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
英语课上的纪律问题是我们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头痛的问题,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英语,英语“课堂意外”更加的频繁。那么,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知识和情感,还为教师提供了一处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而要想在这个空间里灵活驰骋、自由扬鞭,则需要授课者具有机敏的头脑和应变的技巧。教学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也许一个灵光闪现就会开启无数智慧的头脑;也许一个妙手偶得就能点亮无数双闪亮的眼睛。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
而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艺术,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这样灵感性地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个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这些高妙的充满机智的教学机智的教学大多是在风趣的氛围中实现的。教师要达到这些境界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条件。
首先,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
1、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话如金,以片言百意,言尽而意有余。
2、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要针对对眼前的困境,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
3、语言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否则,教师疲惫学生无趣。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学识后盾。一个优秀的教师,起码要通所教学科的知识,不断钻研。对于不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得懂得,尤其是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更是教师务必涉猎的范畴,因为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一门教人育德的艺术,不了解孩子,包括他的思维、兴趣、才能、禀赋等,就谈不上教育。
最后,教师的态度和自制力是在一定的教育实践中,在知识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此,我要在平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有应变机智做保障,还要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2.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二
阅读图画故事书能使儿童的语言、认知、思维、情感及审美等各方面能得到良好发展。父母与小孩共读图画故事书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图画故事书结合了图画与文字两种传递信息的媒介, 图文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能调节故事的叙事节奏, 译者需要细细把握。
二、图画故事书的图文关系
Nodelman (1988:vii-viii) 认为“图画占了大部分的篇幅, 承担了大部分的信息传递任务。图画与文字互相阐释并扩大各自的内涵。”Agosto (1999:267) 发现图画与文字有平行讲述 (即图画与文字同时讲同一个故事) 和独立讲述 (即读者需要结合图画与文字来理解故事) 两种形式。图画故事书结合了视觉艺术与语言艺术, 阅读过程中结合了感知的同时性和连续性:文字驱使读者不断翻页读下去, 而旁边的图画却诱惑读者停下来端详。Nodelman (1988:248) 认为图画有着像标点符号一样的功能, 让读者暂停阅读, 把注意力转移到图画上。优秀的图画故事书能充分利用图画的这种特性, 使图画产生的停顿能给文字和叙事节奏带来好效果。如在《比得兔的故事》 (The Tale of Peter Rabbit) 中, 作者就巧妙地运用停顿来吸引读者。故事关于一只叫比得的淘气小兔子, 误闯麦克格莱高先生的果园, 经历一系列“惊险”的事件。在许多页里, 文句以句号结束, 但几乎每次都出现在比得进行紧张行动的时候, 而行动的结果并不明朗。事件本身带来了悬念, 吸引读者继续翻到下一页追踪事件结果。比如当比得兔钻进花园, 先是吃了些蔬菜, “过了一会儿, 觉得肚子胀得难受, 就想去找点儿芹菜来消消食”。读者可以预见也许下一页就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但是文字旁边有一幅图画, 图画像标点一样暂停了读者的阅读过程, 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读者自然的反应是端详图片, 再翻页继续故事。由于停顿可以制造悬念, 在句号和图画的双重作用下, 悬念得以增强。
相反, 有时候文字讲完了一件完整的事情, 已没有悬念, 比如在被麦克格莱高先生追赶的时候, “比得吓得魂都飞了, 在菜园子里东逃西窜, 乱撞一气, 却怎么也找不到通向大门的路。在圆白菜地里, 他还跑丢了一只鞋”。读到这里, 读者也许认为这件事情就讲完了。但文字却以逗号结尾, 读者可以期待接下来还有关于这件事情的信息要出现, 吸引读者翻页。尽管旁边的图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但读者会愿意翻到下一页来把句子读完整:“跑到马铃薯地的时候, 连另一只鞋也丢了”。因而, 作者常用图画在适当的时候把文字断开, 产生悬念, 或是用标点符号来使本来波澜不惊的事件变得生动有趣, 使人欲罢不能。
三、标点与图画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图画和标点有调节叙事的作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图画故事书中的标点, 以期最大限度地重现原作者的意图。在《比》中, 有这样三段 (每一段文字旁都配有一幅图画) :
1.Flopsy, Mopsy and Cotton-tail, who were good little bunnies, went down the lane to gather blackberries;
弗洛普西、默普西和棉球尾都是听话的乖孩子, 他们到小路边去摘黑莓子了。
2.But Peter, who was very naughty, ran straight away to Mr. McGregor’s garden ,
比得却十分淘气, 他径直奔向了麦克格莱高先生的菜园子。
3.And squeezed under the gate!
他从菜园子的篱笆门下面挤了过去
原作中, 这三段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分句间用了分号和逗号, 最后用了感叹号。在译本中, 译者把原文的分号和逗号处理成句号, 把原句分成了三个独立的句子, 减轻了原文带来的紧张气氛, 使得这三个分句互相独立, 并不得不在分句3加入了主语“他”来开始这个短句子, 拉长了句间停顿, 拖慢了原文的快节奏。笔者认为, 在段2中用逗号结尾, 表示活动没有结束, 鼓励读者翻页继续阅读。这种效果在译文中应予以保留, 试改为:
2.比得却十分淘气, 他立刻奔向麦克格莱高先生的菜园子,
3.从门底下挤了过去
同样, 在下文的另几处地方, 原文用逗号来调节节奏, 译本却改为了句号, 并在下一分句加上了主语使句子显得完整, 遗憾的是译文的节奏也因此显得拖沓, 笔者认为译文可以沿用原文的逗号, 不需要在逗号后的分句加上新的主语。
四、结论
图画能打断阅读, 有着像标点符号一般的停顿功能, 能调节故事的节奏。翻译中如果本来是短停顿的地方译者处理成了长停顿, 再加上图画本身, 很可能就会使得停顿更长, 改变了本来的叙事节奏, 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因图画故事书的篇幅比较短, 译文更需要仔细推敲。
参考文献
[1]Agosto, Denise.“One and Inseparable:Interdependent Storytelling in Picture Storybooks”.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 1999, (30) :4.267-280.
[2]Nodelman, Perry.Words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Chil-dren’s Picture Books.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Georgia Press, 1988.
3.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三
为了不影响教学,我只是简单地让他们安静下来,准备上课,一堂碳族元素的新课,大家都听得很认真,几道习題,大家也掌握得不错。但看到刚才那几个同学,虽然在听课,但时不时地瞄一眼桌上的矿泉水瓶子里的液体,有时还用手摇一摇,眼睛里闪着光,似乎更感兴趣。我抽了一个刚讲过的问题,向其中一个同学问道:“阳明,你来回答一下我写在黑板上面的问题。”他放下手中的瓶子,站起来。支支吾吾想了半天,最后还是在后面一位同学的提醒下回答了出来。我看着他的眼睛,表情严肃的提醒道:“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坐下。”看他如释重负的坐下来,长舒了一口气。我便把注意力又转回到教学上来。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进入了尾声,我留了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消化这节课的知识内容,然后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当我从阳明旁边经过时,他抬起头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又看了一眼矿泉水瓶子,然后埋头消化这节课的知识。这时我才近距离注意到他看的这瓶液体,液体是红色,上面还有一层油状的东西。一时我对里面的液体也产生了好奇,便不动声色地叫他们几个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趟,顺便带上他们有颜色的“饮料”。
下课后,四个学生就跟着我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对他们说:“把你们手上的东西放到我桌上。”然后就看到他们从背后拿出三个矿泉水瓶子,我问道:“这里面装的是什么?”他们怯怯地看着我,回答道:“这是我们中午配的,用的是中性笔和圆珠笔的笔芯配的。”我点点头,拿起来对着灯光看了看,一瓶是刚才看到的红色,一瓶黑色透明的,还有一瓶蓝色的,上面都有层油状的东西,产生明显的分层。摇一摇,还会产生气泡浮在上面。他们几个看我对他们的“杰作”很感兴趣,便凑上来笑嘻嘻地问道:“老师,中性笔的笔芯里有什么化学成分啊?”我一听,这几个小子居然考起我来了。说实话,我对这个知识了解得也不多。正想说几句话敷衍过去,以免在学生面前丢面子。但马上想到,如果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觉得我很虚伪,不够诚实,那以后还怎么教育学生呢。于是我很诚实地告诉他们:“我只知道黑色的主要成分是碳素,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碳族元素里面的一种。至于其他的,不是很清楚。”这几个学生听我这么一说,脸上浮现出又是惊喜,又是失望。惊喜的是他们的东西能难倒老师,失望的是还是没有搞清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一个契机,能锻炼这些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他们合作、自律、自信的良好个性吗?
于是,我对他们几个说道,“既然你们做得这些东西,我们都不了解。而且看你们的样子对它很感兴趣,那不如我提议,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分别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汇总起来,看能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这件事就由阳明负责。”学生听到我这么说,个个兴奋异常。其实,这个调查能不能有确切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更看重的是培养他们分析、探索能力以及合作、自信品质的过程。
一个星期过去了。这四位学生分别提交了一份他们调查后的结果,从结果来看,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他们只会去调查它的成分问题,但他们却有明确的分工,一位同学调查的是圆珠笔、中性笔的历史,一位同学是对现在市面上中性笔价格的调查,而另外两位同学则主要针对中性笔的书写原理和成分进行了调查。我问他们:“你们怎么想到对它们的历史和价格感兴趣?”阳明回答道:“刚开始我们几个都是在查阅他的成分,但查阅的资料越多,得到的东西有很多都不是成分上面的问题。于是,我们几个便做了分工,左军对历史感兴趣,就专门负责查阅相关历史,我和范果令查阅书写原理和成分,笔是我们现在使用最多的文具,它的价格也是我们关注的,所以由周均负责调查价格。”我对他们的调查很满意。也提出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们调查的方向我非常赞同,但还可以补充些与生活方面相关或同学们都感兴趣的问题,成分方面的介绍做到条理清晰,下去后做好修改工作,然后请你们在教室里做相关报告,让大家分享你们的成果。”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露出羞涩的表情,但眼神中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第二天的化学课上,他们几个在讲台上把他们的调查结果从各个角度给同学们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同学们听得极为入神,而且,从他们对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的调查,比如不小心在衣服上画上了笔印怎么洗掉?圆珠笔、中性笔、钢笔的性价比比较?中性笔、圆珠笔、钢笔的工作原理?用什么笔写字最快,字迹保存得最久?等等问题,将整个课堂推向一个个高潮。最后,当他们结束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他们四个同学也因为这件事,在同学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致使他们今后一个学期上课都是腰背挺直,认认真真,透出自信的眼神。
从这次活动中,我庆幸自己没有一开始就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要不然他们不但有可能不接受批评,还可能会以执拗的态度予以反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甚还会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久而久之,还会发展到厌恶老师,厌恶学习,导致自暴自弃,消极无为,效果简直不敢想象。因此,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利用职权,压制与摧毁学生个人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谈论过这个问题,并用了一个十分精辟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稚嫩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因为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一种内心渴望,教师只有真心付诸爱,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才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智慧及迷失的心智,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产生共鸣,他们才会从内心深处对我产生亲近和依恋感。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对:“教育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这次教育活动,激励学生用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探索未知问题,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问题,同时也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能自主学习比教师教授十遍百遍的效果都要好,其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发现教育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最后,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学生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表扬往往能令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前面四位同学就是典型的例子,经过这件事后,他们比以前自律许多,更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也比以前更加自信。
选择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对自己都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教育工作中实实在在地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实现真正的教育。
4.教育叙事故事 篇四
蒲江县西南小学
彭静
在我跟岗的学校,听过苏老师的作文课,孩子们有好多说的,写作要贴近学生实际,那样才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苏老师从孩子的兴趣话题入手。
前段时间,动画片《火力少年王》而在我班掀起了一股溜溜球热。学生都在玩溜溜球,男生玩,女生也玩,而且是玩得花样百出。如今,主人公使用的各种绝招 “幻光飞轮”、“日月无光”等等都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孩子们每天热衷于研究、练习溜溜球的各种玩法。溜溜球在绳子的牵引下,一会儿飞出,一会儿收回,一会儿又打个三角,让人感觉眼花缭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习作素材。这天,习作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溜溜球”三个字。学生一看,来劲了,有的说:“老师,你也想玩溜溜球吗?我教你。”有的说:“溜溜球有很多种,买的时候可有讲究了。各种价位的溜溜球都有,最便宜的10元钱,最贵的230元。溜溜球还分很多种,有标准球、蝶形球、鼓形球……”说着,他们还拿出了各自的溜溜球,给我作起了示范。他们一会儿“带狗散步”,一会儿“空中飞人”,花样还挺多。我看这一话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就顺势将写作任务交给了他们:“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溜溜球。为了不让老师在购买时上当,你可以向我介绍如何选购溜溜球。刚才你们玩得都很棒,老师看得也心痒痒,虽然刚才有几位同学已经进行了精彩的表演,但是老师是初学者,还需要你们向我详细地介绍溜溜球的玩法。另外,如果你们在玩溜溜球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老师也很想听听。”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种类、玩法、故事”,让学生围绕着“溜溜球”这个话题,畅所欲言。
因为这一习作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有亲身的感受,所以,大多数学生写起来都得心应手,连平时最怕作文的学生,也早早地交上作文,还一个劲儿地嘱咐我要早点改他们的作文。于是,在他们的习作中,我读到了这样精彩的话语:“我反复琢磨着,尝试着,观察着别人怎么发球。啊!原来是往外甩球,而不是往外扔球。我照样子甩出去,果然没有砸到地上,我很高兴。小球一上一下,伸缩自如,很听我的话。我越来越熟练,有些着魔。我开始练习简单的花样,环游世界,球在空中360度大绕圈,发出“嗡嗡”声,头和眼睛不由地随着它动,手要灵活,直接收球,很是刺激。……”“溜溜球在旋转,我的心好像也在旋转。当溜溜球玩到了最高境界,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种奇异的景象:溜溜球发出了万丈光芒,光载着我在天与地之间旋转。我喜欢玩溜溜球,它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5.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篇五
王某,男,13。家庭条件较好。新生注册我还未知道他的名字他就开始给了我一个见面礼——毫不忌讳的玩弄他的手机,被我批评后只是放进口袋并未表现悔过的样子;开学第一天升旗他就在我前一天千交代万叮嘱不要迟到的情况下公然迟到并一摇三摆想进入队伍,我非常生气,狠狠地吼他,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也不反驳。某下午,自习课,突然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是他又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其实从和班里同学的谈心交流时我早就了解到xx的手机是从不离身的,他也有很多的过去学校的朋友,他们从早到晚总是用手机聊天交流。我感觉他如果能改掉依赖手机的习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应该能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的。因此我和他进行了一次恳切地长谈鼓励他,试着让他走出虚拟的世界。一开始,他还算配合下决心试着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这一天他又把手机带到学校,仅仅坚持了两天!我与其家长交谈时发现,他用极其粗暴的,激动的语言在顶撞他的母亲。在以后和他家人的沟通中我了解到他从小只要一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地方,总是以发脾气,闹情绪为发泄和争取的途径,而每次也总是以他的胜利为终结。于是,在一次又一次过激行为中他尝到了甜头,而脾气却越来越激烈暴躁了。
某天,在数学课上,王某又一次因为上课玩手机做小动作被数学老师批评;英语课被英语老师批评;任何科任老师都对他的表现不满意,王某家离校较远,某晚其母打来电话得知他放学居然未回家,并且不在亲戚家。其母很是焦急,在我连着打了很多本班学生家电话询问后,才鼻清脸肿回到家,说是在路上摔跤了并不怕疼坚持回家。次日,我对他进行了表扬,谁知几天后才知道他是被别人打伤的,我对他再次苦口婆心的批评教育,指责他不应只顾自己不顾家人的感受,但他仍然是一脸的无所谓。并要求我不要插手这件事情,由他自己解决,我与他母亲联系后用了最好的方式解决了这件事情。
他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因此他总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不专心听课,他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在对他的教育中我发现他有着极其孩子气的一面,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出他的个性张扬。但同时我也察觉他的有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有偏差,他会认为老师对他进行教育是为难他,他会觉得对他进行适当的惩戒和教育是学校不人性化管理的体现等等。通过与他谈心走近他,慢慢地我了解到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家庭收入提高。家长对学生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去会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从而渐渐地也养成了他们任性好胜的个性,少了几许宽容心同情心,多了几许霸气,好胜心。
家中众星捧月式的过分溺爱使他养成了娇纵自私且受挫折能力弱的个性。通过交谈我发现他很喜欢表现自己,对老师安排他做的事,能够尽心完成,发现同学有违规行为有时他也能告诉老师,因势利导综合他的特点适当给他安排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班里要往高处贴条幅,当时我并未叫他(其实是在我的心里从未指望过他),可是他却主动留下来对我说:“老师,要我帮忙吗?”我毫不犹豫地同意并在心里感动莫名,他也确实卖力地去做并且做得很好。我真的感觉在教育工作上,要花点深功夫,即要不失亲和力又必须严格!如果只用简单的说教很难去改变他。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学生都不是一天就长成这样的。所以我认为要使像xx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和行为习惯上有改变,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6.教育叙事故事---张巧雁 篇六
榆中县上花学校
张巧雁
我是一名普通的山村小学教师。时光流逝,不知不觉中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十二个年头了。在这些年中,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受,却是充实。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许许多多烦琐的小事,都需要班主任用心去分析去处理,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与细心,更需要教师的创造力。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创造力的孩子。下面是我做班主任工作中感受很深的一个故事:
白红红曾经是我新接班级中的一个同学。是个抑郁的孩子,柔弱易倦,语言动作细小无力,胆小怕事、性格孤僻。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寄养在外婆家,成了留守儿童,因失去父母的关爱,白红红学习成绩骤然下降。我和她谈话时她心不在焉,给她补课她听不进去,总是低头少语、表情呆板,效果不佳。后来,我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开始接近她,找话题与她交流,她生病住院了,我和同学们买水果补品去看望她,与她聊天,出院后常到她家看她,给她补课,同她玩耍,渐渐地,白红红的话多起来了,师生间一座友谊的桥梁搭建起来了。我引导白红红同学正确看待自己,阳光面对生活,把学习搞好才是最主要的,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白红红终于活泼起来了,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7.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七
关键词:动物故事,分类,苗族人民,叙事特征
一、动物故事的分类
动物故事就是以人格化了的各类动物为主要角色的故事。对于动物故事的分类,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遵循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根据动物本身的特性将动物故事划分为“野兽”、“野兽和家畜”、“家畜”、“鸟类”、“鱼类”等七个系列。这种分类方法简便自然,相对客观。然而,由于大部分动物故事中出现的不仅只有一种动物, 当两中或者两种以上动物扮演“主角”时,将该动物故事划为哪种类型,就难免会引起争议。
德国学者艾伯华先生对动物故事的分类,立足于中国民间故事的特色,根据故事本身的构思特征,将我国民间动物故事大致区分为“动物”以及“动物与人”两大系列, 既简单明了又能反映出我国动物故事“中国特色”。本文就采用艾伯华对动物故事的分类方法,对苗族民间动物故事进行分类。
二、苗族动物故事的分类
(一)纯粹的动物故事
1. 解释性动物故事
这类动物故事大多是用来说明动物特殊外貌的由来或它们的生活习性。例如《螂螂虫的肚子为什么空》中,小小的螂螂虫为了帮助人类取下自己的肠子,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乐于助人的和勇敢精神的歌颂。类似的还有《孔雀为什么会有一只美丽的尾巴》、《螃蟹背上为啥有指甲印》、《猴子的屁股为什么是红的》等,这些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解释动物外貌特征的由来;在解释动物习性的故事里, 《牛的来历》这则故事解释牛的叫声的由来,《蜜蜂为啥和人在一起》说明了蜜蜂与人类住在一起的原因,还有《狗为啥撵山羊》、《黄鼠狼的故事》等等都对动物的特殊生活习性给出了苗家人民的解释。
2. 寓言性的动物故事
寓言性的动物故事主要是指通过动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来揭示一定的道理,侧重于教育性。代表作品主要有《老虎换马掌》、《猫头鹰借粮》、《黑羊头的故事》等。苗族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共同的苦难更容易增加民族的凝聚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其“全民祭祀,全民歌舞”的文化传统中可见一斑。体现这类价值观在寓言性动物故事,如《小鸡为妈妈报仇》,叙述了母鸡也野猫吃了后,小鸡联合缝衣针、螃蟹、毛栗球、牛屎团和木槌等朋友,将野猫打死,替妈妈报仇的故事,揭示了“团结力量大”的朴实道理。同样, 在《老虎为啥怕山羊》、《石蚌和老虎比武艺》、《老虎和水牛》 等作品中讲述了弱小动物通过智慧战胜强大的欺负者的故事,歌颂了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故事
在这类故事中,主要将故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表征。 在表现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故事里,依据动物扮演的角色又有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之分。
1. 正面角色
这类故事讲述动物帮助人类战胜困难、获得幸福。如《朗朗嘞》讲述了为了给苗族人民生活带来快乐,朗朗嘞上天向仙人们讨歌讨芦笙,为了减轻体重好飞上天,不惜掏掉自己的肠子,任务完成后,由于人类的疏忽,朗朗嘞丢了肠子, 但是善良大方的朗朗嘞却说为了能给苗族人民带来快乐,丢了肠子也值得,使得在一旁的公鸡听后羞红了脸,所以直到现在公鸡的脸都还是红的。类似的还有《狗取粮种》、《野猫救人变家猫》一些故事中,都赞扬了动物给苗家人民的帮助, 同时又折射出苗族人民慈爱动物的文化传统。
2. 反面角色
在动物扮演的反面角色故事里,或者是讲述动物对人类的祸害或者是动物想方设法要吃人,但最终都败给了人类的充满才智。例如《猴子和蚱蜢打架》这则故事中,猴子和蚱蜢都爱糟蹋人类的粮食,后来一位苗族老人施计让猴子和蚱蜢从朋友反目成仇人,进而自相残杀,为民除了害。在《智斗虎熊》、《阿宝饭》、《劳卯和猴子的故事》等故事中,动物无一例外地都暴露出了本性,想方设法要吃人,人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勇敢,最终战胜了动物,歌颂了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强大作用。
三、苗族动物故事的叙事特征
苗族民间动物故事叙事的突出特征是重“写意,”而不重“写实”,轻“再现”,强调“表现”。因此,在内涵方面并不要求真实详细地描写客观对象,强调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苗族动物故事以动物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为依托,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动物之间绘声绘色的对话,来表达本民族对不同动物的认知及其与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8.语文教育叙事故事 篇八
关键词:故事;叙事传输;态度改变;影响机制
分类号:B8421
引言
一直以来,“态度改变”都是营销、广告以及社会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关心的是个体态度改变背后的心理机制。近些年来,随着媒体形式发展的多样化,电影、电视剧中的植入广告开始大量涌现并且呈现出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事实上,这一类传播载体与小说、报纸故事、电视剧等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叙事性。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故事性。故事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人沉浸其中,忘记周围的世界,引起人们态度的改变 (严进, 杨珊珊,2013)。而故事正是通过叙事传输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如今,这一影响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2叙事传输的概念解读
2.1叙事传输的内涵界定
传输这个术语最早是Gerrig (1993) 在研究叙事体验时提出的,随后Green和Brock以此为基础对叙事传输的概念作出了清晰的界定。他们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很好地解释了个体是如何通过注意、感觉和意象的融合沉浸在叙事当中的 (Green, Brock, & Kaufman, 2004)。通俗地讲,人们在阅读小说或故事的时候会“进入到”叙事世界中,当个体回到现实情境中,形成的信念或态度却保留了下来,这种态度改变机制就是叙事传输。可见,叙事传输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心理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个体与叙事相互作用时所使用的视觉心理表象 (MacInnis & Price, 1987; Wyer, Hung, & Jiang, 2008),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想象、认知与情感都聚焦在叙述的事件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被传输的个体会将叙事当作参照系 (Strange, 2002),从原本的世界跳入到叙事世界中 (Green & Brock,2000)。
2.2叙事传输的特点
个体阅读小说、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会产生叙事传输,此时个体的注意力与认知资源都聚焦在叙述的事件上 (严进, 杨珊珊,2013)。一般来说,叙事传输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脱离现实世界。进入传输状态的个体会暂时脱离自己身处的现实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里去。从物理层面来讲,被传输的个体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丧失敏感,比如注意不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而从心理层面来讲,被传输的个体不能够察觉到现实世界与叙事世界的差别。
(2) 产生情绪波动。Green (2008) 认为被传输的个体尽管知道那仅仅是故事,但是还是会因为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而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Gerrig (1993) 发现,传输中的个体甚至会主动去构建和预设故事的发展,比如思考一个情节的变动会引起整个故事如何改变等问题。
(3) 保留与故事相一致的态度。当个体经历过传输回到现实世界当中,故事中的某些状态会延续 (Green,2000),即个体倾向于保留与故事描述一致的态度。
3叙事传输的影响机制
3.1叙事传输过程
3.1.1叙事能够形成意义表征
叙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故事性,故事自身有一定的结构。故事情节具备时间顺序与逻辑关系 (Bruner,1986),能够表现出叙事的延续性,即故事是如何起因的,如何发展的,经历了什么以及是如何结局的。逻辑关系又可以体现出因果关系。这两大要素将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有意义的表征。
3.1.2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
叙事加工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信息加工方式的信息处理方式。Bruner (1986) 指出在叙事加工之下,个体加工信息如同是创造故事。在叙事传输情况下,故事以信息流的方式呈现,个体会将注意力放在故事上,而且这个过程是注意力聚合的过程。当个体沉浸在故事中的时候,会产生类似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而且可以带来愉悦感 (严进, 杨珊珊, 2013)。在传输下,个体完全投入到故事中,因此会更容易接受故事所传达的观念和态度。传输通过降低被传输者的负面认知而减少其质疑与反驳。当涉及到决策时,个体往往会将自己当作主角,通过对故事的体验和认同作出决策。另外,在叙事加工下,个体对于逻辑关系的判断是基于故事的时间顺序。这意味着时间顺序会让个体作出因果关系推断,尽管故事本事的因果逻辑有可能并不正确 (严进, 杨珊珊, 2013)。
总的来说,叙事加工下个体自动地几乎不耗费意志努力地沉浸于故事中并获得故事体验,并对故事传达的信息产生认同。这种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是叙事传输影响个体态度的重要影响机制。
3.2叙事传输结果
3.2.1带来愉悦体验
Green (2004) 发现,叙事传输能够给个体带来愉悦感。他认为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中会获得故事中愉悦的体验。那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往往就是这样感染个体的,而且传输还会不断加强这种积极的情绪。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个体愿意在影音媒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如反复看某一部电影或小说。
3.2.2态度改变
普遍认为,被传输的个体倾向于保留与故事相一致的态度 (Green & Brock, 2000)。Escalas (2004) 在研究产品广告的时候发现,经历叙事传输的个体会增加品牌评价,而且叙事传输能够增强客户的购买意愿。在改变态度方面,有实证研究表明叙事传输是通过降低个体的负面认知并促进个体产生积极情绪来改变态度的 (杨珊珊, 2014)。
3.2.3行为变化
故事中包含的信息在叙事传输中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受众,研究者明确指出了叙事传输对教育行为的意义 (Slater,2002 )。Dan R. Johnson的研究发现,传输能够提高个体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
4叙事传输的测量
Green (2000) 指出叙事传输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内容为基础的态度和信念的转变,他们在Gerrig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了包含15个题项的传输量表以达到量化叙述传输结果的目的。量表主要考察了情感、认知和视觉想象三个维度。后来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编制了不同的传输量表,如Escalas (2004) 在研究消费行为时编制了包含3个题项的简易传输量表。Busselle等人 (2009) 则编制了内涵更为丰富的叙事经历量表。该量表被认为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叙事理解、注意力集中、情绪经历和叙事呈现。
5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
叙事传输作为故事改变态度的机制自提出便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和研究。故事并不总是能够带来良好的传输效果,因为叙述传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回顾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叙事传输的影响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差异
研究证明个体对场景的熟悉程度、与故事有关的知识与经历、与故事主角的相似度以及调节点匹配等存在于个体身上的差异都影响着叙事传输的效果 (Green,2004; Vaughn, Hesse, Petkova, & Trudeau, 2009)。姚卿等人 (2011) 则指出自我构念是影响传输的重要因素。个体的信念、个性特征、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传输也有影响,除此之外,个体的想象能力也会对传输程度产生影响,Green (2008) 指出与低想象能力被影视传输的程度大于高想象能力的个体。高想象能力的个体在阅读文本材料的时候比低想象能力的个体被传输程度大,这是因为文本能够给个体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2) 故事的质量
Escalas (2007) 指出结构不良的叙事明显降低了叙事传输的程度。结构不良的叙事表现为时间顺序混乱和逻辑不清晰。当故事的情节趋向于惊险或浪漫时往往会带来较好的传输效果 (Green&Brock, 2000),故事情节不清晰或与现实相矛盾都会影响传输效果。用文字材料作为载体时,文本的清晰程度,语句是否通顺,情节是否合乎逻辑,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传输效果。
(3) 其他因素
Kaufman (2004) 认为文字材料的传输效果更好,因为个体可以自行控制阅读速度,有利于其充分展开想象。Gerrig (1993) 则认为电影能够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可以带来很高的传输程度。Vaughn (2007) 指出,若故事能够带来个体加工信息所需的流畅感,那么传输程度会很好。Green (2008) 还发现,个体是否重复接触阅读材料也对传输程度有所影响。
6研究展望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叙事传输能够改变个体的态度,但是对于影响叙事传输因素的研究并不充分。比如,个体认知因素对叙事传输的效果是否有影响?比如,对于如何提高传输能力或控制被传输的程度,我们尚且不清楚,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来发现与验证。
另外,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还有叙事传输效果与媒体形式的关系。信息传播依靠载体,不同的载体带给个体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文字材料与视觉影像材料的传输效果就有所不同。随着新生载体的不断涌现,对不同载体传输效果的研究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说服客户就颇具现实意义。
【语文教育叙事故事】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育叙事10-28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故事08-05
地理教育叙事06-16
小学语文教学教学叙事10-19
教育叙事研究范文07-30
高中课文教育叙事08-15
数学教育叙事范文10-03
高中教育叙事10-05
如何撰写教育叙事11-03
我的语文老师小学叙事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