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精选9篇)
1.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一
1.重视绪论内容教学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部分影音资料进行具体教学,运用具体的事物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通过嫦娥一号,天宫二号和月球探测器等在构造系统方面运用了现代控制理论,向高校学生讲解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知识,另外笔者在文章的绪论中主要概述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是如何将现代控制理论应用到航空航天等方面。
2.教学中给学生补充相关的数学基础
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传统控制理论课程的扩充,它依然是以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为基础,学习这一门课程对矩阵论和常微分有一定要求。而现在的线性代数中缺乏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中所要运用到的约当标准型知识,所以从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讲授的教师应该与线代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线代的标准型内容在现控中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选择合适的线代书也十分有必要,因为现控中的稳定性理论和常微分方程有密切联系,所以现控要以线代和常微分为理论基础为主。
3.教学中注重直观理解
如何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管理,不仅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授现控理论,更要通过实际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结合当代科技发展的实际背景,对线控的理论定义做出严格的标准与衡量。教师最好能够向学生们举出实例证明定义,除部分较为复杂的定义,不要求绝对的严谨但必须保证在证明过程中思路明确,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都满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MATLAB软件给学生们分发课后习题,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习题课教学
学生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现代控制理论,提高现代控制理论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老师正确讲解和辅导,更需要学生自己加强练习不断优化。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布置部分课后作业,同时在为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归纳知识点,在讲解能观能控习题时,要重点讲解能观能控的判别条件、标准型和分解三者的`不同和联系。
5.开展科研型教学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适度地与控制科学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相结合,就比如将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组织召开的控制与决策会议等。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控制理论,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处理科研项目相关问题时,可以分类别将问题整理好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资源解决问题,而在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只发挥指导作用。
6.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提高学生们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学习积极性,让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科研项目学习,我们在创新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积极对教学手段更新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积极引用PPT多媒体等互联网电子设备,结合文字与图片,声与人像的多重特征,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达,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7.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不断普及,人们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型项目学习,也应该改革创新现代控制理论的最终考核手段,如在高校期末考核中现代控制理论的总分为100分,卷面成绩只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学生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请假旷课迟到等出勤情况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为了加大科研型学习在期末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是否积极参加科研性课题学习,对科研项目是否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各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十。
参考文献:
[1]贺跃帮,王天雷.应用型大学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方式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02)
[2]楼旭阳.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科教文汇(上旬刊).(08)
2.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二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在仅有的32课时授课限制下, 任课教师要想将教材内容完整无缺地、极其细致地灌输给学生, 那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即便勉强能够把所有内容讲完, 可能也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因此教师必须按照“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 精选教学内容, 强调基本理论, 突出教学重点,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1]。针对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体系的特点, 我系教师在充分讨论和调研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块, 即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综合, 这种分块方法符合人们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程序。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理论性、运算繁杂, 学生容易对该课程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主体内容之前, 认真准备一次内容充实、脉络清晰的绪论课。在绪论部分教师需要讲授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应用领域以及它与经典控制理论联系, 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结构与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从而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系统建模部分, 教师需要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削枝强杆”, 重点讲解状态、状态空间、状态方程与输出方程几个概念。在理论方面重点讲述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 三种建模方法当中根据机理建模和根据微分方程建模是讲解的重点。为了体现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实用性, 教师可以针对不用的专业选择不同的例子进行讲解。例如, 如果授课对象是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教师可以选择车载倒立摆系统作为建模的例子进行讲解, 如果学生是近电气类专业的学生, 则可将机电系统作为建模的对象进行讲解。这主要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系体, 尽量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系统作为建模对象, 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课程的难度、便于学生把握, 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该课程的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系统分析部分, 它是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难点, 这是由于该部分理论性强, 用到较多的线性代数、微分/差分方程、矩阵论以及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基础课的知识。为此教师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 备课时必须要做好知识“回炉”的准备, 有些复杂的数理基础知识要安排学生课下复习, 讲课时可以以随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于系统分析这一难点部分可以按教材章节体系细化为运动方程求解、能控性与能观性、稳定性三个面讲授。这一部分的讲述最好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进行, 例如在讲解运动方程的求解问题时, 首先重点讲解连续时间线性定常齐次方程的求解, 其核心放在矩阵指数函数计算这一问题上, 齐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后, 再逐步过渡到非齐次方程的求解;在讲解能控性与能观性判别问题时, 也是先讲连续时间定常系统的判据, 再过渡到离散时间系统的判据;稳定性问题先讲连续时间线性定常自治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再过渡的一般线性系统的Lyapunov稳定性判据。在授课内容的详略安排上, 要将主要精力放到连续/离散时间线性定常系统的分析问题上, 而对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则可以略讲。只有这样将理论性强的内容划整为零、各个击破, 同时针对各部分内容抓大放小、突出重点, 才能使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本主体内容。从哲学的观点而言, 系统分析属于系统认识的范畴, 而系统综合则为改造系统的范畴。在讲授系统综合问题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两者之间的“前呼后应”对照关系。对于系统综合问题的讲授重点应放在极配置、观测器设计以及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几个经典问题上, 而对于系统解耦、渐近跟踪的问题则可略讲。总之, 在优化教学内容的同时, 教师必须抓住课程的重点,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 学时的压缩不能以削弱教学内容为代价, 而应该突出重点难点问题, 使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用的基本手段与途径, 这其中包括教师讲授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对教学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概念较为抽象、内容极为丰富, 所以对其教学方法有很高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是本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系控制理论课题组的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灵活选择流图法, 案例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 流图法教学。
在讲授课程的绪论部分时, 首先将《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各章之间的逻辑关系用一个框图罗列出来, 并在图中用不同颜色的文字将各章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先后次序详细地标出来,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这门程的大致框架, 从而对课程的总体内容有一个粗线条的把握, 有助于学生快速入门。
2. 案例法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是上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提出的, 它主要是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并针对案例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从而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2]。现代控制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 它与工程实际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借助现代控制理论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
3. 讨论法教学。
讨论法又称为“辩论法”, 是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在课堂上或小组里各抒已见、互相争辩的教学方法。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有很多抽象的概念, 这些概念大多是以纯数学的方式引入的, 很多时候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 并提出一些非常相近概念, 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分析这些概念的异同。
三、完善考核方式调整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不仅可以作为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内容的手段, 也可以作为任课老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机制。教师应该把课程考核当成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而不能把它作为对学生施压的途径[3]。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法, 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而且也有利于老师即时改良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现代控制理论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书面命题应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应用上。同时该课程的许多知识点又颇具应用性, 所以仅用试卷的方式考核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更为恰当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将期末的书面考试与平时课堂表现、实验成绩以及创新性设计成绩相结合。为此, 我系将最终总评成绩改革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末成绩+创新性设计考核”的模块化分级积分。该课程的考核总评成绩最高为100分, 其中: (1) 平时成绩30分 (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 课后作业20分) ; (2) 实验成绩20分 (利用Matlab编程完成实验设计10分, 实验报告10分) ; (3) 期末试卷考试成绩50分; (4) 在总评成绩不超过100分的情况下, 利用现代控制理论进行创新性设计并撰写书面报告者可加创新成绩10分。
在过去的几年中, 针对现代控制理论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 我系控制理论课题组的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与探索。从教学效果来看, 这些方面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 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 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摘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本文阐述了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杂、较为抽象等特点, 本文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考核方式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期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滕青芳.《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4, 33 (5) :156-159.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三
关键词:现代课程理论 特色化 校本课程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中的中心论题。目前,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处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球化”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的国际视野,推进学校的课程发展。如何结合现代课程理论,把握学校自身教育实情进行改革、创新;如何发展学校课程的特色、亮点,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影响力与竞争力,已经是学校发展中不可回避与忽视的问题。
德胜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学者、领袖和优秀公民”为愿景的中外文化交融的著名学校,为学生发展而改革创新,形成了“德胜教育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结合现代课程理论,引入国际教育中的先进元素,实行适合校情的改革,推进学校教育的国际影响与竞争力。
一、现代课程理论对学校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影响因素
1.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由于近年各国家、各地区的课程改革运动极为活跃,相应地,课程理论也不断出新。归纳起来主要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2.课程目标的依据
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以此来指导整个课程的编制过程,最终使其成为学生的学习经验。确定课程目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对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的简单推衍。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提出来的课程目标三个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3.课程实施中“变革”的能力
在校本课程发展和培育阶段,必然产生许多新的课程、新的问题。实施新的课程需要实施者(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实施者既认识到变革的需要,并具有实施变革的能力。
二、基于现代课程理论的课程体系构建
德胜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改革中加强课程改造与重建,形成了具有德胜教育特色的建构型双板块“4+3”全课程体系。让学生既高质量地完成必修的国家课程,又满足于个性化学习和兴趣特长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未来发展、深度发展。
1.以“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设计的特长辅助课程
特长辅助课程,是参考新加坡的初级中学实行的课程辅助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 CCA)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而设置的校本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有明确的培养目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健康活力、公平竞争和团队精神;表演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优雅品味以及对多元种族社会丰沛文化和遗传的欣赏力;制服团体活动则通过灌输学生自立、适应力、自律及服务精神来使他们成为良好公民;社团与学会活动把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增强意志、强健体魄、增长智慧、求生体验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当中,弥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
(2)半专业化培养模式。每项课程必须提供一个为期30周的计划,活动开展前进行选拔,优先考虑有一定项目基础、相关特长的学生。经过2年的培养具备半专业化的水平,并具有参加相关的专业比赛的能力,使其优秀才华得以发展。由于各项课程专业化性质强,师资力量需要得到有效补充,部分课程由外聘专业教师担任。
2.以“学科结构课程理论”设计的兴趣拓展课程
兴趣拓展课程,由各学科根据学科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是第一板块课程的重要补充部分,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1)要求各学科进行开发的课程配套并使用,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教材。可选用自编教材、选编教材或选用现有优秀教材,或拓宽现有教材。
(2)鼓励“师本化”和“生本化”精品课程建设,即结合教师的教学专长、专业专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及以“微问题、微研究、微专利”开发建设的课程和活动类课程。
3.以“社会改造课程理论”设计的系列游学课程
系列游学课程,是为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1)区别一般的春游或秋游活动,游学课程是学校教师及旅游专业人员共同开发的有一定教学范围、有学习目的、有学习进程、有任务及评价反馈的活动课程。课程开发人员提前三个月作准备,经过路线踩点后挖掘各学科相关的学习资源,编制学习手册。
(2)在路线中学习点的设计不仅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安排知识讲座、与大师“面对面”交流、大学校园体验、探究学习活动、“手拉手”对口学校联谊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班级团队活动等等。丰富而贴近学生的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意识、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提高。
(3)完善的组织工作为游学课程的开展保驾护航。课程开发人员对活动的路线、学习点进行先期实地考察,消除和规避安全隐患;对每一天、每一个活动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对各学习点的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和取舍。每条线路的安全预案、工作指引、学生活动须知等大量文件的准备,保证每一位课程参与者熟知活动安排,使游学课程顺利开展。
三、通过规范化的实施管理促进特色化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精细化过程管理的实施
出台《德胜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方案》《德胜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及推进方案》《CCA现场报名表及录取流程》逐步完善课程申报、录取与补录程序、微调审批流程、课程实施管理细则等。
2.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课程申报、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作品展示四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其中,对“课程实施”方面需要再进一步细化,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座谈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归入业务档案。
从考勤记录、学习表现、学习成果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学分制”与评语相结合方法进行学生评价。学习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用‘优秀、良好、一般、差等形式记录;学习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活动等形式展示。
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实施者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虽然经验交流、相互听课和讨论能提高教师的理解和认识,但课程实施的理念、规划、方法等需要一定的专业培训。拓宽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组织教师学习各国先进教育理念,利用互联网各种课程学习资源,使特色化校本课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4.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四
郑显华
假期,我认真研读了《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全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教学艺术概述、教学幽默、教学机智、课堂气氛、教学节奏、教学情境、教学风格、教学言语艺术、教学非言语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受益匪浅。
但是,《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教师言语艺术”。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这是我暑期学习的一本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书籍。书中的讲述的很多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书中讲述了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读课文后,我们不妨这样说:“你读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试一试。”“你朗读时的感情和表情感染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真是一种享受啊!”“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的表达。” “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读音准确、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机智、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功力,也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启迪并引发学生强大的美感,使之沉浸并陶醉于其中。所以,我也深刻认识到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
教师,首先应该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个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无限的爱,才能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老师的爱就像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田里,滋润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是展现教师人格力量的重要方面。教学上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最能感召学生。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和教法的灵活性。敢于创新,巧于设计,善于调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面提高。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出色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必须积极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艺术;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增强改革意识,勇敢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
1、充实知识,提高水平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使自己博学多才。同时要注意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加强业务进修。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一个现代教师仅仅满足于学校里所学到的一点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像一股清泉,不断更新,永不枯竭。“学有所用”,我在课堂教学中,从兴趣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硕果累累。
2、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学生眼里,最值得尊敬的人莫过于教师,即便某些下意识动作,学生也会盲目仿效。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有时自己可能不在意,却会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至多年不忘。所以,一个称职的教师,内在的学识品德和外在的言表风纪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一个教师,不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同时以自己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品行,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教育和教学中,对学生平易近人,以诚相待。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需要批评教育,也总是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使学生既佩服我的学识,又佩服我的为人。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师生关系亲密融洽
5.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篇五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类型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
②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
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 4)课程理论
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② 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③ 评价:
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杜威
② 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 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③ 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① 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
② 基本主张: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③ 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限: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的含义: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2、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① 学习者的需要
②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③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 那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对内容的解释有以下三种观点:
① 课程内容即教材 ②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③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经验)(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
1)课程资源的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资源的类型
①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②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③ 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④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
⑤ 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⑥ 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经验、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四)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内涵: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
2、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 1)课程目标(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3)社会发展(“教育要先行”)
4)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
3、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1)课程组织的要素
微观层次: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宏观层次:范围、连续性、序列和整合 2)课程组织的原则
① 连续性:指课程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② 顺序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
③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更复杂的处理。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① 直线式与螺旋式 ②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③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4、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 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① 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和专家建议 ② 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 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④ 课程评价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模式体现的四个特征: ① 人文主义的知识观 ② “研”“学”一体的教师观 ③ 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④ 发展性的评价观(五)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内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基本取向: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富兰的学者)1)改革本身因素 2)学校内部因素:校长、教师
3)学校外部因素:社区与家长影响、政府部门影响、社会团体影响
4、成功的课程实施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
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1)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 2)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 ① 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 ② 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③ 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
④ 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教学工具转变 3)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趋势 4)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
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1.创新教育理论
1)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 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创新教育实施原则:层次性、基础性、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个别性、活 动性、现代性
3)创新教育实施途径: ②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③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④ 改革课程内容
⑤ 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⑥ 改革考试评价 4)创新教育教学策略 ① 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的理念
② 确立主体参与、整体发展、民主个性、实践探究、激励进取等基本原则 ③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④ 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1.个性教育理论
1)个性教育特点: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 2)个性教育的实施
①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性教育的切入点 ② 评价方式的转换是个性教育的关键 ③ 课程改革是个性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 2.主体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内涵
① 狭义: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学的活动 ② 广义: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2)主体教育的实施 3.多元智力理论
1)内容:传统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
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并提出自然智力,即辨别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的能力。2)多元智力的本质: ① 智力是分布的、是情境化的
② 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 智力是多维的 ④ 智力是可以发展的 ⑤ 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个具体特点。4.现代教育思潮
1)教育终身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并
且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会学习;建立一种可以带来变化、可以创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2)教育民主化
3)教育国际化:主要特征有交流性、广泛性、一致性和有组织性。4)教育现代化(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结构的变革
①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②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④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2)课程标准变革 3)教师角色变革
①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③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4)学习方式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5)课程评价变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 价制度。
6)课程管理变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2.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②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④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⑤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 绩的检查与评定 1)备课:
① 备课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② 备课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 ① 目的明确
②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③ 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④ 语言艺术(普通话、清楚准确、抑扬顿挫)⑤ 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 ⑥ 板书规范 ⑦ 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学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
④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 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2.业成绩检查的方式
①平时考察: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检测 ②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
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检查内容力求全面;检查方法灵活多样
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 向(主要目的)(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④巩固性原则
⑤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⑧因材施教原则
2、教学方法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问答法)③ 读书指导法 ④演示法 ⑤参观法 ⑥实验法
⑦练习法(实践活动法)⑧实习法 ⑨讨论法 ⑩发现法
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②教学内容特点
③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④教师本身素养 ⑤教学方法本身特性 ⑥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三)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认识的总目标一致;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
2)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 ①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 ②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③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创设一种教学氛围
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 3)巩固知识:方式主要有作业、练习、复习等
4)运用知识: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问题的解决,二是实际操作 5)检查效果:通过测试评估(四)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基本特点:
①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单位 ②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③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40~45分钟)2)优越性:
①有效地扩大了学校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3)局限性
①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③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④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2、个别化教学(并不是个体独自学习)
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要注意的问题: 1)、学习的步调 2)、教学目标 3)、学习活动或材料 4)、评价学生的手段 5)、个别辅导
3、分组教学
1)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放在水平分组教学 2)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的教学 3)校外分组:依据入学考试成绩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校 4)校内分组:依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在不同班级(五)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1)诊断功能
2)反馈调节功能 3)区分与鉴别功能 4)激励功能 5)导向功能
2、教学评价类型 1)依据评价标准
① 相对评价: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评分 方 法:百 分 制 和 五 级 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目前有些小学已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如思想品德评定采取“等级+评语”的办法。
②绝对评价: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
: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做出的评价。评价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纵向评价)和评语(横向评价)。2)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① 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 ③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
3、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是指评价应按教学活动评价本身的客观规律办事;可行性是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要尽可能简便易行。
3)主体性原则:承认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教学评价必须采用一致标准,但不能只搞一种模 式。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期性评价如,期末评价、年终评价; 经常性评价如,每天进行的教学检查与评定。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给人模糊感觉“基本上”“差不多”“大概是”“若干”,因此需定量评价作为补充。(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2、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基本程序: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和“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
基本操作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围绕三中心进 行教学:教师、课堂、教材
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经过凯洛夫等人改造传入中国 基本程序:
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洛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
基本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四、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机智(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1、导入技能
1)导 入 的 作 用:集 中 学 生 注 意 力,引 起 学 生 兴 趣,明 确 学习目 的、要 求,为 学 好 新知识创造良好前提
2)导入需注意的方面: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 3)导入方式:衔接、悬念、情境、激疑、演示、实验、实例、典故
2、提问技能
1)课堂提问的作用: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评价,调控教学;提供参与机会,发展表达能力
2)课堂提问的过程: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听答阶段、评价阶段 3)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处理的方式:重述、追述、补充、更正、评价、检查 4)课堂提问需注意的方面: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
3、讲授技能:包含讲述技能、讲解技能、讲读技能、讲演技能 1)讲授技能需注意的方面:
①讲授的科学性:科学的内容、态度、语言 ②讲授的适应性:狭义的适应“教”与“学”的适应;广义的适应包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
③讲授的教育性:突出“新”“实”“活”三个字
④讲授的启发性:启发对学习目的的意义的认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情绪情感。
⑤讲授的情感性:以情育情;以情感人
4、板书技能 1)板书的功能
①吸引学生注意
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③发展学生的思维 ④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⑤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2)板书内容
①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
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③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 3)板书主要格式:
①提 纲 式:最 常 见,适 用 范 围 最 广。特 点 是 层 次 分 明,内 容 系 统,便 于 学 生 按 提纲掌握知识。②词语式:语文教学板书特有的表达形式之一。特点是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 ③表 格 式:特 点 是 内 容 扼 要,对 比 性 强,容 易 使 学 生 把 握 事 物 的本 质,深 刻 领 会教学内容。④结 构 式 :由 词 语、短 句 加上 连 接 符 号 相 互 联 结 而 成。也 称 为
框 架 式、线 索 式 板书 ⑤图示式:与结构式相似,但强调动态的结构,而结构式板书强调静态结构。⑥板画式:各种地图、形象画等
5、结课技能 1)结课类型
① 认知型结束:也叫封闭型结束,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
②开放型结束:不局限于复习巩固,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2)结课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二)说课
1、说课类型
1)研讨性说课:对说课内容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 2)评价性说课:评价教师的说课水平。其特点: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 3)检 查 性 说 课:对 教 学 设 想、教 学 效 果 的 检 查 和 监 督。是 种 大 型、综 合、全 面 的 说课。
4)主题性说课:说课主题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5)示范性说课: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为说课者
2、说课基本内容 1)说教材:
①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说本课的教学目标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④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2)说学情
①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 ②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④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3)说教法及依据 4)说学法及依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它的核心是抓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要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学法指导便成 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5)说 教 学 过 程:是说课中的中心内容,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是说课的重点部分 ①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 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③说重点与难点处理 ④说教学手段的采用 ⑤说作业布置 6)说板书设计
7)说 教 学 反 思:教 学 反 思 被 视 为 促 进 教 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反思 的内容包括成功点、失误、疑惑点、情感激发点、感悟点(三)教学机智
1、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2、教学机智的特征
①实践性: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
②个性化:时空人等多因素交错的结果
③集成性:教学过程由多种要素组成,由多重环节展开,受多种因素制约 ④高效性:教学的高水平,高效率
6.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六
本学期,作为工程硕士,我有幸选修了朱金福老师的“现代航空运输规划理论”一课,收获很大,朱老师渊博的学识与认真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学习的主要内容
朱老师教授的现代航空运输规划是一门研究制定包括运输生产计划在内的航空运输规划,也即是进行航空运输产品设计的课程,课程首先介绍了航空运输有关基础概念,同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解决航空运输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机场运行规划、空中交通规划、市场计划和机队规划、维修和航材规划、航线网络规划、航班计划,以及机组排班、运行控制问题及优化和航空运输收益管理等问题,概念清晰、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实用性非常强。尤其对于将来从事航空运输产品规划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航空运输规划不但直接影响航空运输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安全,还是航空运输系统竞争能力和决策水平的体现。航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运输规划的核心技术,以及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上。在先进的航空公司,R&D 小组(一般叫做OR Group)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开发运输规划的核心技术,该小组的成员则是公司的宝贵财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相当程度上还依赖国外。而朱老师编著的《航空运输规划》一书在国内外还没有类似先例,部分成果也还没有公开发表过,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航空产品开发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以航线网络规划一章为例,航线是航空公司的客货运输市场,是航空公司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航线网络的布局是航班计划的前提,航班计划等生产计划只能针对现有的航线网络来安排布置。如果航线网络布局不合理,不管怎样安排航班计划,航空公司都难以产生最佳效益。所以,航线网络布局是否合理在航空公司运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实事求是地设计航线网络,对于有效地组织生产,充分地发挥民航运输企业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航线网络上存在三种流:客货流、飞机流、机组流,航线网络规划主要解决旅客或货物流的路线优化问题,航线规划问题优化配置航线容量、市场需求、预算,并使运输总成本最小。影响航线决策的主要外部因素有:
1、全球性、地区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走向;
2、社会对空运服务的需求变化;
3、政府对空运业管制的程度;
4、航空公司联盟对加入联盟的具体要求;
5、空域资源的可利用状况;
6、机场等地面保障单位的条件;
7、空运业竞争的程度;
8、替代品的挑战。影响航线决策的主要内部因素有:
1、航空公司的战略目标;
2、航空公司现有航线网络的利弊;
3、航空公司机队结构;
4、航空公司市场开发能力;
5、信息技术(IT)在航空公司内部应用的情况。
二、学习的心得体会
学习本课程首先需要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和运筹学基础知识,同时熟悉航空运输规划与管理的实际,在此基础上,针对机场运营、机队建设和航班航线规划等具体问题的需要,综合运用Lagrange松弛解法、列生成解法、Danzig-Wolfe 分解算法、Benders分解算法、遗传算法等数学工具,取得最优解。与过去纯粹凭个人经验相比,通过精确计算所得结果更为准确。
我从事的是公路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与航空运输相比,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与航线规划网络规划相比,公路规划是公路建设的重要前提,公路网络布置、运力运量的分配必须针对现有公路现状,同时调查了解潜在的需求,从而正确判断交通出行构成,以产生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公路网络布局合理与否在公路交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公路网络,对于充分发挥公路运输企业效益,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航线网络类似,在公路网络上也存在客货流、汽车流,公路网络运输规划需要有效解决旅 客或货物流的路线优化问题,优化配置公路容量、市场需求、预算,使运输总成本最小。就江苏而言,影响公路网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加大,导致公路运输需求也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2、对于公路运输量内部结构而言,公路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的增长将明显快于公路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的增长;
3、从地域分布看,伴随江苏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苏北、苏中地区公路运输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的趋势;
4、人均出行次数不断增加的趋势;
5、公路货运强度逐步降低,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
6、公路运输平均运距稳步增长的趋势;
7、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共同发展、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将产生巨大交通出行需求的趋势。
同时,因公路与航空行业差异,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有所不同。如与航空系统相对封闭不同,除高速公路外,公路系统基本处于开放状态,节点众多,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在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的条件很多。仅以交通量预测为例,由于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远景年交通量中包含的趋势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等受不同时期特定因素影响较大,比较难建立相对稳定的模型,给预测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通过学习朱老师的“现代航空运输规划理论”课程,我 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还很欠缺,对现实情况的理解和认识还比较浅,提炼要素,建立模型的能力还比较弱,同时,数学与运筹学知识也不够扎实,这些都会制约我在公路规划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为了今后更好的学习与发展,首先必须打好数学基础,吃透运筹学理论的运用,熟练运用解决规划问题的工具,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升个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取得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7.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七
《现代设计》是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它是在学生学完“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课程的前提下, 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现代设计包括的内容比较广, 像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创新设计、并行设计、模糊设计、反求设计等都属于现代设计范畴, 这些现代设计有些涉及一些更深的基础知识, 已超出专科学生的知识范围, 因此在选取时, 将学生能够接受的, 反映职业特点, 又是当前最热点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编写在《现代设计》教材中。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将当今现代设计中最热点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介绍给读者, 使读者对这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绿色设计是上世纪末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围绕如何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而提出的新的设计概念和方法, 被认为是设计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已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研究的热点和主要内容。在这一篇中, 系统地分析了绿色设计的产生, 阐述了绿色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着重介绍了绿色设计方法、绿色材料及其选择、绿色设计的关键技术以及绿色设计效益与应用。
虚拟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它涉及到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产品设计等学科。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虚拟设计技术可以使计算机模拟整个产品开发过程, 保证产品开发一次性成功, 加快产品开发的进程, 提高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降低费用, 使设计者、用户融为一体, 设计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这一篇中, 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作者研究的成果, 系统地阐述了虚拟设计的基本概念, 分析了虚拟设计系统, 介绍了虚拟环境设计及其典型开发系统, 以及虚拟设计技术的综合应用。
创新设计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拥有大量的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就具备了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因此, 在21世纪, 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政策、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 并把创新设计作为提高产品质量、强占市场份额的有效武器。在这一篇中, 主要阐述创新的概念、创新思维的形式、创新思维的特点和过程, 系统地介绍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法、创新设计法则和技法, 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创新技术发明实例。最后, 分析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2 《现代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内容按照编写的教材内容进行, 而教学方法则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又可以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使之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进行《现代设计》课堂教学中, 使用了基于PowerPoint软件的《现代设计》课件, 覆盖了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 并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直观图片、影像资料、科研成果和上机实验, 形象生动, 极大的增加了学习兴趣, 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加深刻。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绿色设计”内容, 以大量图片为例, 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授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一些国内外绿色设计发展的优秀案例与成果, 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增加了其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对“虚拟设计”内容, 在介绍国内外优秀虚拟软件的基础上, 以专题讲座形式重点介绍用如何使用虚拟设计的方法设计新产品,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并通过上机实验, 理论结合实际, 使学生能接触到先进的软件技术, 促进学生对虚拟和集成理念的理解, 并掌握了一些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对“创新设计”内容, 在介绍创新理论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创新的实例, 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一些先进的技术及其发展方向的了解, 并以专题讲座形式重点介绍一些新的创新方法, 学生很感兴趣, 从中掌握了一些新的创新方法。
总之, 对理论性较强、大纲要求较高的内容我们以引导性的演绎推理、分析为主, 而对于叙述性的内容因其逻辑性不强, 学生感兴趣程度不高, 辅之以一定的图片实例, 给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以回答问题、发现问题的方式自学。此外, 对于内容相对独立的内容, 通过周密布置, 把课堂交由学生组织, 让学生来设计课堂, 然后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
在以课堂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 还十分注重课后教学过程的延续。首先是完善课后学习、复习和检测机制, 根据课程内容适量布置课后作业, 批改量为100%, 并及时进行点评, 检查学习效果。其次, 就是设计一组研究型问题, 让同学独立完成,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再者, 就是开辟信息反馈通道:授课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BBS版主、chat聊天室、E-mail信箱、电话, 及时解答学生课后提出的问题、接受反馈信息。此外, 还开展问卷评价调查, 分别开展以教学内容为主和以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情况调查。根据每一篇的教学内容制作调查问卷,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自测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并不断改进, 这一方法自从课程设置以来一直进行,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了创新方法, 进而提高了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在进行《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注意处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和“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3.1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之间的关系。为此, 首先向学生指明现代设计是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把产品设计当作系统工程考虑, 强调创造性开发设计, 以产品整体功能为目标, 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手段, 重视方案设计, 追求多种方案的比较、评价、优选。因此, 与传统设计相比, 现代设计是一种动态的、科学的、计算机化的设计。接着, 向学生进一步说明, 设计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多种技术的交叉工程。它既需要方法论的指导, 也依赖于各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 更离不开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实践。现代设计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融汇新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而形成的。因此, 学习和使用现代设计方法并不是完全抛弃传统的方法和经验, 而是要让广大的学生在传统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设计方法, 提高设计的创新能力。所以, 不能把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截然分开, 传统设计在一些合适的机电产品设计中还在应用。当然, 现代设计也不是万能良药, 因为各种设计方法都有其特定作用和场合。
3.2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
在《现代设计》课程教学中, 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现代设计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为此, 向学生强调现代设计, 既不是单纯指计算机技术, 也不是单纯指以设计的一般规律和一般途径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它应当包括一切先进的设计理论、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 是一切先进而行之有效的设计思想的集成与统一。采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 只能是以计算机为辅助设计手段。因此, 学习该课程, 最重要的是要领会各种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并掌握其设计技能。
4 《现代设计》课程内容的创新点
开设《现代设计》课程是整个机械工程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在《现代设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4.1突出最新科技成果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均是科学技术领域中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绿色设计”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丹麦人提出的;“虚拟设计”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创新设计”在我国则是20世纪90年代经常出现的字眼。
4.2具有适应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又满足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 在介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特别注重实用性, 并收入了供学生查阅的参考文献。
4.3具有灵活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 自成一体, 先上哪个内容, 后上哪个内容,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4具有扩充性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的体系和结构,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随时增加新内容、新成果。
4.5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
《现代设计》中的“绿色设计”、“虚拟设计”和“创新设计”三部分内容中, 既有一些理论阐述, 更有大量的应用实例,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
5结语
在教学改革中, 选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加强自主创新、适应市场的竞争,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高等学校特别是技能型的职业院校,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地, 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各个环节,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现代设计》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突出了最新科技成果, 突出职业性, 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可扩充性, 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 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 :45-48.
[2]陈为.现代设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4-209.
8.公选课现代商业理论课程改革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选课;现代商业理论;创新
一、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现代商业理论公选课教学现状
从相关高等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中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开设的公选课还远未达到理想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其在各个教学环节均存在着“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强、学生对公选课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不符合教学目标”等诸多问题。本院的公选课同样也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本文中的研究对象——现代商业理论为例,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受学院公选课课程管理规定中课时量限制,该课程为16课时,可用于教学的内容很多,但课时量不够,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受限,教学内容难以取舍且不成体系。
二是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相对于本科生较为薄弱,对理论学习感觉枯燥,认为同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无关,缺乏学习动力。
三是学生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各个年级,知识基础不同导致教师不易把握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教学案例虽然是近几年的,但部分案例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缺乏兴趣。
二、明确课程定位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在现代职场中成为拥有较高职业能力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保证。而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在社会及学校的鼓励下自主创业的也越来越多。因此,现代商业理论公选课将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为主进行课程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重视创新。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商业理论知识,满足学生对相关创业知识的需求。
三、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因受课时量限制,授课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理论知识不要求“够全、够深”,做到“够用、够精”,改革后的现代商业理论公选课分为三个模块:
1.商业经典理论模块
精选实用的商业理论知识,以故事开头,穿插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不是单纯记住理论名称。
2.创业理论知识模块
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要了解的商业理论知识,包括: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解读;基本营销常识;货物、财务、服务相关知识点;对时下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天使投资”解读;介绍“商业计划书”并学习制作。
3.企业经典案例分析模块
选用高职学生熟知的企业进行案例分析, 学习企业分析常用的几个模型和方法,解析创新对企业发展乃至成功的重要性。
在课程内容改革中,内容的选材上也要注意创新。学生熟悉的品牌案例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例如,在为学生解析产品创新案例时,选取时下学生最喜欢的两个方便面品牌——康师傅和统一的“口味战”为切入点进行案例分析,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改革
公选课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还要为学生打开一扇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窗户,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做到灵活多变且具有针对性。因此,我们将把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灵活使用,下面列举几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与读书指导法相结合
课堂上长时间枯燥的说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单纯的背诵教材知识点对高职学生而言更容易成为一种催眠。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任务驱动法与读书指导法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定相关任务,再将涵盖知识点的学习材料送到学生手中,由学生对材料进行自主分析、讨论并完成任务,最后总结。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旁进行辅助引导。在学生完成整个任务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再进行相关补充和总结。例如:我们要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前报告,每组5~6人,且每组的材料和任务各不相同。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相关商业案例的阅读材料并提出任务要求,分别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分析材料中的内容,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做出团队报告。因此,每个小组都将以报告的形式为其他学生讲解该商业案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期间,教师对台下学生进行相关引导,同时赋予台下学生提问和打分的权利。任务驱动法与读书指导法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2.案例分析法
课堂中,通过教师的指导,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到态势分析法(SWOT)时,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要抛弃原有的先讲知识点再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以日本“优衣库”企业的发展史为开端,将该公司的发展史、战略决策等相关信息传输给学生,再由教师组织學生分析讨论,从众多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地总结出该公司的竞争优势(S)、竞争劣势(W)、潜在机会(O)和外部威胁(T)。最后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态势分析法的分析诀窍。此外,为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我们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借助网络的便捷找出相似案例,并进行练习。
3.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学中使用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用语言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本课程在解析大学生创业相关知识点时,如果简单地照本宣科, 对未学过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困难较大,因此我们需要另辟蹊径。例如,笔者受“新财富最佳投行”发表的微信文章“武媚娘如何经过五轮融资成就大周企业帝国?”的启发,在为学生在解读“天使投资”时,将现代商业知识带入到历史故事中,以历史事件的发展诠释“天使轮”的发展。这样授课题材新颖,增强了授课内容的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天使投资”。此外,在授课时也注意“时空转换”,每个阶段都会穿插入相关现代企业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使用率很高的方法之一,它起到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多媒体素材的选择上,我们避免使用单纯的说教视频,选择更加有新意且能防止学生昏昏欲睡的素材。例如,在讲“合理化烟幕”这一营销概念时,以插入一段“麦当劳”暑期促销商业广告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另一方面可以更真实地阐释“合理化烟幕”的营销方法。
以上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不全面。一方面,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社会商业的发展情况而进行适时调整,教学案例和多媒体素材更要及时更新,保证学生所接收到的信息是时下最新、最准确和最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上,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更加灵活的调整和创新,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娟,赖辉家,杨玉英.大学公选课现状与效果的质性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4(3):19-22.
[2]蔡琳凌.关于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10):339-340.
9.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 篇九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刁纯志 教授
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发端
1,教学模式概说
“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显现,代表作是美国学者B.乔伊斯和M.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
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即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国际:B.乔伊斯和M.韦尔:“计划说”(1972);美国学者D.埃金:“策略说”(1979); 国内:“综合说”(杨小薇,1987);“体系说”(柳海民,1988);“构成说”(李秉德,1991);“样式说”(叶澜,1993);“实质说”(熊川武,1993);“模型说”(李晓文,2000);“中介说”(徐皓,2004)等等。
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教学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结构说”)
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媒体的地位,科学的发挥媒体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引入
从上个世纪初中期开始,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远程教育领域,开始逐步从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批判中,引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而媒体则主要是作为教师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惟一来源。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构)。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交互”:交互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互、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交互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交互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结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界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一片赞扬之声,突出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他们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比如说,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强调以学为主(中国是以教为主)。
这种理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学生中心论,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削弱对基础性、系统性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基础。
现在在西方教育界,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意识到片面强调建构主义是有问题的,所以出现了对建构主义的批评之声,提出了混合学习的理论。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我们过去传统的教育,是忽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在中国现阶段仍然还有存在的充分合理性,只是我们不要又犯西方教育界前些年犯过的片面性的错误。
3,新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努力,我国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
从“教师为中心”,发展到“学生为中心”; 从组班教学,发展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从面授辅导、利用传统媒体学习,发展到追求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
等等一系列发展和变化,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结构)。应当说这种转变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分强调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和辨证统一性。
二,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主导—主体相结合”
1,十年的探索和反思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近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回归)的趋势: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现在又螺旋上升(回归)到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构)。
中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和76所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学院”为代表,我国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也正在走着类似的“螺旋”之路。
“建构主义”和“混合学习”是支撑“主导---主体相结合”这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理论基础。
2,“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关于“混合学习”的理解和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
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一结论,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则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新的上述环节都打上了“混合学习”的烙印。
“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提出“混合学习”这一理论的依据: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目的、要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者对各种媒体的适应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要求用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媒体与传递方式),关键在要针对特定的问题,提供恰当的混合方式;
----“混合学习” 是对纯粹 e-learning化在经过诸多教训后的“回归”。但不是“技术失效”,而是一次进步。关键是不能胡乱混合,或者强拉硬配。而是应当把各种优化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1+1>2。
----“混合学习”强调构建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项目,都应当是或者将会是一个混合学习项目。
3,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要实现上述理想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意境、氛围和条件,让其身临其境,这是从外因来看。
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教师要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这是从内因来看。
以上两者,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因此,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这种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
4,在教学模式(结构)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远程网络学院)所取代”,成了国际教育界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了十年的争论,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
2000年美国教育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技术白皮书》(8万多字),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指出数字化学习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字化学习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教育界对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强调辅助教或辅助学,以后逐步转向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但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实践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更多的是课堂外的,跨学科的学习,这种择重的确有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对系统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一定优于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到整合于全课程。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所以,2003年,ICCE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浪潮,从辅助教与学到促进教育改革。”
过去且不用说,就是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只是把媒体当作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不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把媒体作为自主探究、建构认知、情感激励的工具。
因此,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国情
在进入21世纪,数字化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既有难得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并不会因为信息时代到来而缩小,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的数码带沟会越来越大,人们受教育的机遇有可能进一步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1%,欠发达国家也有4.1%。而中国的这项指标,据统计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41%,但已经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了。这和发达国家有极大的差距。生均经费的差距更是巨大。美国不含捐资、校办产业、学费等收入的公共教育经费为3762.17亿美元,中国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0亿元人民币。如按1600万在校大学生的生均计算,则差距更是巨大。
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中国为3.41%;美国大学毛入学率为81.1%,中国为17%。美国教育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大高于中国。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体现在中国的内部。
中国是一个幅圆辽阔、人口众多,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存在。
中国东部(京、沪、苏、浙、粤)人均GDP为17414.35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5250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7806.32户;中国西部(渝、川、贵、云)人均GDP为5141.72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2229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1696.68户。东部人均GDP为西部的3.39倍,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西部的2.36倍,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西部的4.6倍。
2002年东部五省区的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9999.268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3265.35元,东部为西部的3.06倍。东部五省区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4795.35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888.62元,东部为西部的5.4倍。
面对中国国情,特别是西部的区情,要加快中国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仅仅依靠需要大量资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必须寻求一条适合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多渠道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路子。
这就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客观现实。
2,原则:
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规律、原则和要求:
------应当按照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和设计应有的培养规格,其中信息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成分;
------应当从主讲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特定条件出发,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应当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上来,构建全方位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也十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师的以导学方式的面授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应当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运行平台,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同时也注意发挥原有媒体的功能,将经过系统整合的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以远程、开放、多样的方式传导给各地特别是处在边缘地区的求学者,以解决当地合格教师不足的矛盾;
------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远程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念和原则的认识与概括,在我们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努力按照这些原则和要求去构建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违背上述理念和原则另搞一套。
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既符合上述原则、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脱离实际,或是超前发展,从而导致失误。
3,模式
我们要建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体现学和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易于实现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此,特别要注重克服忽视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特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问题。从新的理论架构上,来创设更科学的教学模式。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工作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三个1/3+1”的教学模式(结构)。
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坚持收听收看中央电大主讲教师的授课;进行必要的当地教师的面授辅导答疑;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字化手段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上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三个方面各自的权重,则视具体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而进行合理分配。同时,更要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要求,进行总体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具体实施。此外,学生还应利用相当于计划学时数的时间进行学习小组的活动、实践性环节、预习复习、完成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等等,这就是“+1”。
“三个1/3+1”教学模式主要的优势在于,既调动了学生数字化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释疑、解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五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既遵循了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又符合中国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四川实际情况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既包孕了“建构主义”的要素,又体现了“混合学习”的理念,注意发挥了几种学习方式的特色和优势,展现了数字化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互补性和融通性,展现了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最优化的总体教学效果。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地区举办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更好的逐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当然,这只是四川电大的探索。各地各校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出发,结合各自的实际,所建构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努力。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推荐阅读: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10-26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设计08-28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06-12
现代汉语网络课程建设09-01
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10-06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07-11
新课程教学理论07-20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业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