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2024-09-14

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精选6篇)

1.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篇一

一、医院新农合工作制度

1、认真履行职责,执行合作医疗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爱岗敬业,工作踏实、认真、严谨,按时按只完成本职工作,做到忠于职守、通晓业务、秉公办事、热情服务。

3、认真遵守作息时间和考勤制度,坚守工作岗位,提高办事效率。工作时间严禁干私活、打牌、玩游戏等娱乐活动。

4、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按照规定时限完成医药费用的审核、上报工作。

5、加强网络管理,不准私自更改程序。凡人为或过失造成系统瘫痪者,追究当事者责任。

6、本制度由医院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院委会负责监督、检查。

二、医院新农合工作职责1、2、在市新农合、分管院长的具体指导下工作。

拟订医院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办法、工作计划等,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3、依据新农合有关政策规定,管理、监督院内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

4、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政策咨询、宣传工作及院内相关人员的培训等协调服务工作。

5、6、对就诊的参合患者身份、病种进行核实,住院费用审核补偿。做好新农合患者医疗费用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提供参合患者就诊及用信息,按时报送补偿结算资料,向市农合办提供相关资料及账目清单。

7、负责管理出院人员的留档资料,每月公示全院参合人员医药费用报销情况。

8、9、接受参合农民有关合作医疗的查询、咨询和投诉。

不断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向上级提出改进和完善合作医疗工作的建议和意见。10

10、对各科的医疗服务质量、医药费用等情况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

11、负责向院委会、医院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汇报工作。

12、完成医院、市农合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医院新农合业务培训制度

1、严格遵守新农合制度的规定,定期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新农合的基本政策、管理制度、管理规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2、定期对窗口结算人员进行操作及政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农合信息平台操作流程,及时掌握农合新动态,为参合患者提供准确、便捷的结算服务。3、4、5、6、对重点科室、特殊部门、特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定期考核各类人员对新农合政策、规定的掌握情况。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认真学习和掌握农合新政策、规定,在院内组织实施。

7、做好参合患者的政策宣传、解释、说明工作。

四、医院新农合财务管理制度1、2、认真执行财经政策及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负责合作医疗的财务处理工作,做到账、证、表三相符,会计账目准确、数字真实,内容真实、记载清晰。

3、每天审核、汇总、清理结算账目,确保账目清晰、完整、准确,每月按要求定时到市农合办上报我院垫付合作医疗资金的有关资料。做到账目日清月结,确保账目无误。

4、每月及时与市农合办结算我院合作医疗垫付资金,并将拨款收据交院财务科。5、6、7、按月编制财务报表,并做好各种资料、信息的汇总上报工作。做好财务档案的装订、整理和保管工作。做好医院、市农合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医院新农合绩效考核办法

为及时评估和考核新农合工作情况,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功能,确保新农合在我院的健康运行,根据《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目的

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完善服务功能,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确保我市新农合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考核方法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为认真落实质量考核的各项内容,一是成立以院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二是成立以人事、医务科、护理部、党办、院办、医保办等相关职能科室组成的质量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全院的质量考核工作,并接受群众监督。

2、严格考核,务求实效。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领导评议和群众评议相结合,坚持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分平时考核和考核。平时考核由院考核小组深入科室,与患者面对面,采取一看、二听、三走访等多种形式,对所在科室农合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要明确记载,一月一汇总,其结果作为各科当月绩效的依据。考核在每年年末进行,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三、考核内容和量化标准

1、考核内容主要为定点医疗机构操作规范。主要为病人入院管理(入院登记情况,身份、病种初审,外伤核定情况等)、住院管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医疗文书书写、病人知情同意、收费情况等)、出院管理(出院资料齐全、结算及时准确)、政策学习(业务人员对合作医疗政策的知晓度)。

2、对所考核内容进行逐一打分,四项考核分值相加后为科室本月考核总分,其中入院管理、住院管理、出院管理、政策学习,分别占考核总分的 20%、30%、20%、30%。

四、考核结果

1、每月一次的质量考核结果,直接与科室当月的绩效工资分配挂钩,考核总分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除当月效益工资的1%。

2、凡因违规出现医疗争议、纠纷及涉及到职工个人扣分的,无论是否给医院或病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除按分值比例扣当月绩效外,另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罚。

3、被患者投诉较严重责任问题的一月达二次,一年达三次(经查属实)者,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罚。

六、医院转诊转院制度

1、医院因技术原因或设备条件限制,对危重的病人及三日内经会诊不能确诊的,应将参合住院病人转院治疗,并办理转诊转院手续。

2、凡需转诊转院的,由科室经治医师按要求填写《转诊转院单》,经科主任签字,到医院农合科审核处审核盖章,然后到市农合办备案。患者凭《转诊转院单》到指定的医疗机构治疗。

3、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人,降低服务成本。对需要转送上级医疗机构治疗的病人,下级医疗机构要及时转诊,不得截留。对处于恢复期的急性病人和慢性病患者,上级医疗机构应动员病人转回下级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4、未经登记或备案同意而自行转诊转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降低报补比例。

5、急诊危重、精神病病人需转诊转院来不及办理手续的,先电话报市农合办,随后在三日内补办相关手续。

七、医院参合人员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为规范医疗的服务行为,充分尊重参合人员的知情同意权,是合作医疗基金发挥最大效益,更好地保护参合人员的根本利益和维护基金安全,根据《济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实行参合人员告知制度。

一、下列情况下需与参合人员签订知情同意书:

1、《济源市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用药的;

2、《实施办法》规定不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报销项目的;

3、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

4、建议转诊、转院的;

5、其他需要告知事项的。

二、已告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所发生的费用由患者自行承担;未告知以上情况发生的费用,由科室或个人承担。

三、医务人员应如实告知,不得误导或恐吓患者及家属。

四、对拒不履行告知义务,侵犯患者知情同意权,引发医疗纠纷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八、医院农村合作医疗处方管理制度

一、对持《济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就诊的农民,开具处方时,必须使用合作医疗统一处方,否者不予补偿。

二、用药以济源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办法的《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为主,做到因病施治,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物,要经病人或者家属同意后使用,但不予补偿。

三、处方要按要求认真书写,项目必须填写齐全,字迹端正;用药正确,剂量剂型、服药方法书写清楚,医生、患者(家属)在处方上要签全名;未见病人,不经诊断,医生不得开出处方,更不得让他人捎药。

四、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药品的情况,合管科有权进行查处。

五、处方应妥善保管。

九、医院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查房规范

为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保障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制定本规范:

一、查房内容

(一)对参合患者的身份和病情进行仔细核实,包括有无借用他人合作医疗证、使用假合作医疗证、是否符合《济源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规定的报销范围等内容。对不予补偿的原因,要给与解释和说明。

(二)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行为、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

(三)向住院参合患者解释,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听取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二、查房要求

(一)时间要求:医院合管科定期安排专人对新入院病人进行查房,并做好记录。

(二)项目要求:

1、做到巡查到科室,核对到床头,实行“五查五看”:一查病人,看人、证是否相符;二查病情,看是否属于补偿范围;三查病历,看病程记录和医嘱执行是否真实;四查处方,看用药是否符合规定;五查清单,看收费是否合理。

2、仔细甄别参合患者外伤、中毒原因,详细了解受伤、中毒经过,认真核查身份、填写《意外伤害病人调查表》,明确是否属于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杜绝弄虚作假。

3、检查医务人员接诊参合住院患者的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是否接待热情,文明行医;是否严格执行诊疗技术规范;是否乱开药、滥用大型检查、放宽入院标准、违反标准收费。

4、向参合患者及其家属认真做好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特别是住院报销比例、转诊程序、合作医疗补偿范围、补偿程序等内容。听取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看法、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并作好记录。

5、加强与医务人员的沟通。检查、指导医务人员对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情况;收集来自医务人员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及建议;现场解决和协调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推行查房责任制。合管科经办人员疏忽或故意,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或损害参合农民利益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工作流程

(一)到各科室了解新入院病人。

(二)进入病房向患者作自我介绍。

(三)了解科室是否对新入院病人发放了“入院告知书”。

(四)向患者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并解答患者提出的咨询。

四、记录要求

每次查房后要认真填写好《济源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查房记录》,并由患者签字。

十、医院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一、医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秉公办事、廉洁自律、文明礼貌、热情服务、一视同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二、严格遵守合作医疗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贯策执行合作医疗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合作医疗基本诊疗目录、药品目录、服务设施标准及国家物价政策,不违章办事,不开人情处方,不搭车开药,不乱收费,不转人情院,不报人情账,提高合作医疗基金的合作效益。

三、实行全天候应诊,坚持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对患者要高度负责,认真诊治,做到“随到随治、随叫随诊”,绝不推诿病人。

四、医务人员要以白求恩为榜样,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刻苦专研业务,不断提高诊治水平,尽量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篇二

1 医院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分析

预算绩效管理由预算资金、支出目标、完成效果3大内容构成。这3大内容又与下一年度的关系紧密相连, 形成一个不断改善进步的可评价体系。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起重要作用。

(1) 目前各大医疗组织单位对预算的制定与执行的关心程度并没有上升到一个重要层次。科学的预算则可以更好地指引实际活动的开展, 然而部分医疗组织单位或个人却视预算为鸡肋, 认为其会影响实际活动的开展, 经常开展突发的开支活动, 造成与预算目标有冲突。

(2) 前期绩效考核由于没有重视业务数据的收集, 部分统计数据指标缺乏长期、全面、客观的参考意义。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全面的调研与现状整理分析, 得出基础数据即科室人员结构及编码统一化很重要, 很多数据由于缺乏一致的编码与名称, 造成各大系统各自为政, 结果数据无法对接整合。如何将所有字典数据整合统筹管理是关键。

(3) 激励机制尚未完全与绩效成绩挂钩。部分利益既得者不认同新的激励机制, 在试行绩效挂钩方案时放大统计数据存在的误差, 从而使绩放与收入无法挂钩。而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处理好系统统计数据的误差, 如何尽量优化精简统计指标的种类, 设置好统计数据的准确入口是前提条件, 使误差减到最少。

2 目前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 全面预算认识程度不够

现如今, 医院的相关领导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医院的预算工作认识不够, 在多年的发展中, 预算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机构完成, 也出现过随意预算的现象。不仅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量, 医院的预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没有体现出全面性。如果遇到一些不明确的数据, 工作人员就会胡编滥造, 应付了事。

2.2 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 医院内部几乎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 有些领导者认为这是一种资源和人员的浪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由于工作不到位,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是资源应用不完善的现象。

2.3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

在进行实际的预算工作时, 往往要依照上一年的预算, 然后对下一年的预算进行估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可变性相对较大, 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单纯依靠原有的预防方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医院发展的需要, 所以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预算编制方式, 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 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4 预算控制滞后

在医院中, 预算管理工作往往还是遵循形式主义, 对于医院报销的支出, 根据领导的审批, 如果符合相关的标准就可以入账。工作人员非常重视项目支出的合理性, 但是对于项目资金是否符合预算等方面严重忽视。这种情况是对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 医院的预算控制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认识到这一问题, 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改进, 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医院预算工作的整体状况。

3 当前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树立全面管理的理念

医院在进行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工作时, 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意识, 对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宣传, 要逐渐强化医院预算管理的全面性。还应该建立相对科学的机制来对全面管理的理念进行约束, 同时保证工作人员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仅如此, 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采用多样的形式来提升预算管理的高效性。

3.2 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在实际预算管理工作中, 完善的预算管理机构是基础和前提。医院应该形成预算管理小组,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预算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同时还能够对医院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中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 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作用, 辅助管理小组的工作。明确管理目标, 促进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3.3 运用零基预算法

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性。由于传统的预算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因此, 需要根据医院的发展状况来采用更加高效的预算方式。所谓的零基预算法就是一种综合性的编年预算。对下一年的预算内容进行重新审核, 提升资金支出的科学性, 促进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建立健全资料数据库, 将人员、资源、资金等因素考虑到其中, 实现预算工作的科学性。

3.4 强化预算约束力

实现预算经费卡管理模式。采用这种方式就是在预算经费批复之后, 工作人员就要严格地执行, 无论是人员经费、公用支出、科研经费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支出内容。加强预算约束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经费卡管理模式。支付的岗位在支出预算项目时, 需要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主, 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运行的风险性, 制定采取预算可控经费的标准定额。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办公费、差旅费等可控经费按定额和人数来核定预算指标。每当发生费用报销时, 财务稽核人员通过登记经费卡的形式来核减预算数, 并及时告知预算部门执行进度。

3.5 全面预算分析考核和奖惩相结合

医院财务部门除要按上级要求编制年度决算报告外, 还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为下年度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建议各科室按季度或年度评比预算执行效果好的先进科室及个人, 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因主观过失造成的损失, 按收入减少、超支额度酌情确定责罚额度。对医院每年的预算实行指导、审核、平衡及最终确定预算方案, 并在执行过程中定期监控与开展考核评价。通过预算管理小组来强化各科室每年制定预算的意识, 并督促其根据上年年度完成情况, 在每年年底前均需制定新年度计划, 并交由预算管理小组审核。

4 结语

为适应新的会计制度及面对未来不断发展的形势,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 对医疗组织单位进行全面的绩效和预算管理改革是必要和迫切的。我们必须抛弃旧的管理观念, 务求在医院管理思维上有所创新, 努力提升整体运营能力, 更好地执行预算管理, 将更好地医疗资源投入到社会医疗服务项目上去, 以期将我国医疗事业做好。

摘要:新的会计财务制度对医疗组织的工作重点做了调整。这次调整主要体现在预算与绩效管理方面。新的医院财务制度着重于医疗组织的预算管理, 而将预算的执行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内容, 其核心内容是指引医院要将预算执行结果与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一并作为考核的内容, 其目的就是要与收入挂钩, 实现综合考核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根据医院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指标数据采集平台, 从而保证激励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实施。在医院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 预算管理工作是重点, 是对医院各项设备, 医疗用材以及其他方面的花费情况, 所进行分析和估测, 为医院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奠定了基础。由于医院预算管理工作所包含的范围相对较广,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根据新制度的要求, 提出科学地制定预算, 执行预算, 高效地完成预算绩效目标的措施, 从而完成财政预算要求。

关键词:医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灵.医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 2006 (12) .

[2]冼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4) .

[3]单文卫.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1) .

3.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篇三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平;入学机会均等;制度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院校的相继扩招,短短数年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年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 2008年的5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由9.8%增长至23%,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本文通过了解当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状,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当务之急是在相关制度上给予完善,加强弱势群体利益的保障,为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对高等教育公平与制度的认识

所谓公平问题,其实质是一个权利、机会等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它既是一个社会事实,也是一个价值判断。[1]高等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高等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但关键是增加的这部分机会是否公平的分配了。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是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等教育公平的起点,只有这一起点公平得以实现,所谓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才有意义。本文所谈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主要指竞争机会的平等。由于受到基础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配置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方学子必然是站在一个不公平的起点上的,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谈谈如何在制度上保证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子们在高等教育的门槛前得带公平的对待。

所谓制度,在《辞海》中的释义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著名学者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人类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那么制度是否能够起到它预想的作用呢,政府起着关键性的角色。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实现,但公平却一定要靠人为的因素才能实现,推进高等教育公平永远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是实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体,离开政府高等教育公平就无从谈起[2]。政府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做出公平的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是重要且必要的,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更是如此。

二、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了,但是各方学者在对高等教育公平进行研究时,发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在不同层面有加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地区差距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高校数量远远多于落后地区。1999年东部、中部、西部各有普通高校512所、356所、203所 。经过几年高校区域布局调整,这一东强西弱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改观,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拥有的普通高校904 所、627所、374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与此同时,现行高校招生录取的配额制是基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而按地域分配招生指标的,这使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东部获得了比中西部更多的招生指标。这样,相对于中西部学生,东部地区、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学生成为大众化的最大受益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远远多余其他地区。这种空间布局的不平衡和配额制的施行导致了不同区域高等学校的入学率差距较大。

2.城乡差距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普通高校的入学机会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是否均衡,即农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增加还是减少了;二是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城乡学生间的分配是否均衡,即农民子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是如何分布的。“有学上”和“上什么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者更为隐蔽,也更为深刻。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经历了一个扩大的过程,但在2001年前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城乡差距开始改善,由显性不均衡转为隐形的教育差距,主要表现为:在国家重点高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的份额逐渐减少。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同时也积聚了最多的高校贫困生。[3]

3.阶层的差距

教育中的阶层差距,是社会阶层差距的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国家,拥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享受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上占有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是一个基本现象。[4]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拥有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据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资料显示,工农等低收入阶层家庭子女的平均录取分数普遍高于干部和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等优势阶层子女,差距达20-30分。同时,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调查,自本科收费以来,重点大学生源中来自农民阶层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三、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我国当前的各种教育差距,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城乡、地区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这种发展性的差距,只能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改善和缩小。与历史因素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发展性因素相比,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影响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因素。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同取向,往往会加剧现实中的教育不公;同时,通过制度革新来增进教育公平,也是更容易实现的[5]。认识这一制度性因素,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现实,笔者认为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的制度性因素,突出的表现在教育机会的公平配置,以及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与补偿制度的缺失上。

1.高考招生制度的缺失

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仅仅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地录取定额主要是根据当地高教资源状况来分配的。因此导致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极大差异,北京、上海两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由此产生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中央部属院校招生的本地化倾向。2006年,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市的招生比例分别是40.7%、44.2%、49.7%、48.9%;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天津的招生比例为23.3%、27.1%;浙江大学在浙江的招生比例为47.1%;山东大学在山东的招生比例为54.6%;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湖北的招生比例分别为 40.2%、46.3%[6]。2008年,826所高校在京计划招收76768人,其中,北京市属市管院校在京招生计划为53072人,占招生计划总数的69.1%[7]。这种基于教育资源分布状况,采取“配额制”的教育机会分配方式加剧了区域和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2.成本分担制度的影响

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从长远来看,不但能促进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过渡,而且有利于在保证参与率平等的基础上增加整个高等教育可获得的资源,但是私人承担的比例却远远超出了农民家庭或者说弱势群体可接受的程度,以2006年为例,该年度生均学杂费为5365.04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254.90元,生均学杂费占农村收入比例为1.65,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1759.50元,生均学杂费占城镇居民收入比例为0.44(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一些数据经计算得出)。高校学费的上涨对高校学生及家庭都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城乡不同家庭高等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差异很大,经济相对困难家庭的学生就很可能会因高昂的学费而被拒之门外。

3.资助制度的不完善

提起成本分担,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资助制度,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在全国高校收费后,高校贫困生增加和贫困度加大的背景下出台的。有效的助学贷款计划必须使得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会因无力负担就读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而放弃继续进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助学贷款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使得我国助学贷款政策并未起到推进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的作用。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具有公益性、非赢利性内涵,但我国的助学贷款却是委托商业银行来实行的,贷款主体双方(商业银行和贷款学生)发生借贷关系,学校起的是中介或协助作用。为了促使银行积极主动承担发放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政府就须有举措来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性和赢利性,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是由财政和贷款学生就读学校各承担50%,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助学贷款的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助学贷款还款期限较短,还款方式单一,分期还款的原则是按期平均偿还,这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在工作的最初几年还款压力特别大的情况。

四、对策和建议

“高等教育是制度文明的产物,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制度的完善才能实现”[8]。当前,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缩短教育公平的进程。

第一,进一步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进行适度政策倾斜。在国家支持下,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几所国际、国内一流大学,促进中西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其高等教育的增量。在政策上适当放宽对中西部大学设置基准的严格限制,对中西部公立高校承办独立二级学院、民间自主办学适当降低办学门槛;在财税政策上对公立学校承办二级学院、民间办学提供倾斜或优惠。积极鼓励发达地区大学到中西部办分校,既有助于开拓发达地区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空间,又有助于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能给中西部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当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人才。

第二,完善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的构建应从两个层面去着手:从政府的层面来讲,要形成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地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高校的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现有资源.走扩大内涵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道路,大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

第三,创新高校招生机制。科学合理的招生机制,能够使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实现“起点的公平”。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确定。成为全国首所按人口比例下达分省招生指标的高校。这项招生制度改革已经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认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发布的消息称,各省招生指标的计算方法是:用学校计划招生的2000个指标除以13亿,再乘以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省的指标数。此举具有试点意义,应有助于实现教育大众化和均衡化。于此同时,学术界仍应这着力于更加公平的高考招生方法的研究,为国家制定高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杜瑞军.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标准透视教育公平问题—对新中国50年普通高校招生政策的历史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8]严伟萍.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革新浅谈[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5]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9.

[4]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6]章冬斌,程瑶.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结构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8,(6).

[7]中国教育考试网,www.neea.edu.cn.

4.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篇四

关于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医院自律行为,更好地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践行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和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病人拥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医疗权、自主权、知情同意权、保密权和隐私权等。也就是对医务人员来说,我们有提供医疗服务,尊重病人的意愿,向病人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取得病人自愿的同意,保守秘密和保护隐私的义务。

3、定义

患者的权益指患者在患病就医期间所拥有的而且能够行使的权利和应该享受的利益。医务人员应当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4、标准规范

(1)医务人员应依法维护患者最基本的权益即有权获得适宜的医疗诊治。

①享受平等医疗权,凡患者不分性别、国籍、民族、信仰、社会地位和病情轻重,都有权受到礼貌周到、耐心细致、合理连贯的 诊治服务;

②享受安全有效的诊治,凡病情需要,有助于改善健康状况的诊断方法、治疗措施、护理条件,都有权获得;

③有权要求清洁、安静的医疗环境,并有权知道经管医生及护士的姓名;

④有权了解有关诊断、治疗、处置及病情预后等确切内容和结果,并有权要求对此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从医疗角度不宜相告的或当时

尚未明确诊断的,应向其家属解释;

⑤有权了解各种诊治手段的有关情况,如有何副作用,对健康的影响,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合并症、预后等。

(2)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自由选择和拒绝治疗的权利

①患者有权根据医疗条件或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医院、医护人员、医疗及护理方案;

②患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精神病、传染病患者的某些情况属不允许范围)可拒绝治疗,也有权拒绝某些实验性治疗。但医生应说明拒绝治疗的危害;

③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动出院,但必须向医院和医生做出对其出院及后果不负任何责任的声明与签字。(3)医务人员应尊重和维护患者的隐私权

①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对由于医疗需要而提供的个人的各种隐私,有要求保密的权利。医务人员应严守私密,不随意向外人泄漏。

②患者有权对接受检查的环境要求具有合理的声音、形象方面的隐蔽性。由异性医务人员进行某些部位的体检治疗时,有权要求第三者在场;

③在进行涉及床边会诊、讨论时,可要求不让不涉及其医疗的人参加;有权要求其病案只能由直接涉及其治疗或监督病案质量的人阅读。

(4)患者有监督自己的医疗及护理权益实现的权利

①患者有权监督医院对自己所实施的医疗护理工作,如果患者的正当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由于医护人员的过失造成患者身心的损害,患者有权向医院提出质问或依法提出上诉;

②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无论由谁支付医疗费用,患者有权审查其支付的帐单,并有权要求解释各项支出的用途。

(5)医务人员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严格履行我院知情

同意制度的有关规定,履行告知义务。

(6)医务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的民族和有无宗教信仰,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患者提出的关于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客观条件允许和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应充分配合,尽量满足。

5、相关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

投诉管理制度

1、医院主要领导是医院投诉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党总支办为牵头部门,各科室、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投诉管理工作。

2、医院投诉实行“首诉负责制”。投诉人向有关科室投诉的,被投诉科工作人员应当予以热情接待,能当场处理的,尽量协调解决;对无法处理的,接待部门应主动引导投诉人到投诉管理部门。

3、投诉接待人员应当认真听取投诉人意见,核实信息,如实填写《医院投诉登记表》如实记录,并经投诉人签字确认。

4、医院建立畅通,便捷的投诉渠道。根据工作职能按医疗、护理、收费、药剂、行政管理、医德医风投诉进行分类,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负责投诉接待处理。

5、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被投诉人对事件必须写出书面陈述材料,以明确事实。

6、医院各科室应当积极配合投诉管理部门开展投诉事项调查、核实、处理工作。

7、涉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告知投诉人按照《医疗事故处理

条例》等法规,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调解、诉讼等途径解决,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8、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诉,应向投诉人说明情况,告知相关处理规定:

(1)投诉人已就投诉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2)投诉人已就投诉事项向信访部门反映并作出处理的;(3)没有明确的投诉对象和具体事实的;(4)已经依法立案侦查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5)其他不属于投诉管理部门职权范围的投诉。

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执行“三查八对”,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1、医嘱查对

(1)处理长期医嘱或临时医嘱时要记录处理时间,签全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2)医嘱必须每班查对,办公护士每日与当班护士查对并双签名。每周护士长参加大核对医嘱至少一次,护士长在医嘱核对本上记录核对情况并签字,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3)长期医嘱应定期整理,整理后的医嘱需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

(4)在抢救时或手术中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述一遍,得到医生确认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经两人核对后再弃去。

2、给药查对

(1)给药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三查:用药前查、用药中查、用药后查。

八对:对①姓名、②床号、③药名、④剂量、⑤浓度、⑥用药时间、⑦用法⑧药品有效期(病人手腕带)。

(2)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水剂、片剂有无变质、针剂有无裂痕混浊、沉淀、絮状物等,检查标签、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XX人核对方可执行。

(4)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给药前需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静脉用药要注意有无变质、瓶口松动、裂缝。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发药、注射、输液时、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后方可执行。

3、手术室查对制度(1)手术患者查对

查对内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

①患者姓名、性别、床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前针物、备皮、导尿等情况。

②了解患者是否进食、是否排净大小便、是否卸妆,将患者的义齿、义体、义眼、隐形眼睛、发卡以及贵重物品等留在病房。

③携带病历、影像学检查结果、术中用物、药物等。④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特别是皮肤情况,了解既往史。查对时间

①手术前一日,巡回护士访视患者时与病历、患者核对。②手术当日,护理人员接患者时与病房护士共同对手术通知单、病历及患者进行核对。

③患者进入手术间后,执行医务科《手术安全核查制度》。A、麻醉开始前,麻醉师、主管医生、巡回护士对病历及患者进行核对。

B、手术开始前,麻醉师、主管医生、巡回护士对病历及患者进行核对。

C、手术结束后,麻醉师、主管医生、巡回护士再次核对相关内容。

(2)手术物品查对制度

①清点内容:依照物品清点细则,清点手术中无菌台上的所有物品,包括各种手术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等特殊用物。

②清点时机: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体腔完全关闭后、皮肤完全缝合后。

③清点责任人:主刀医生、洗手护士、巡回护士。

④清点方法:每次清点时由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唱点两遍,并由巡回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做详细记录。

⑤清点要求

A、清点时,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应对台上每一件物品唱点两遍,准确记录,特别注意特殊器械上的螺丝钉等附属结构是否齐全,确保物品的完整性。

B、手术物品未准确清点记录之前,手术医生不得开始手术。C、严禁拿离手术间的任何清点过的物品,或拿入列在清点项目里的同类物品。

D、手术中未经洗手护士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挪用清点过的物品,不得将纱布类物品剪开使用。

E、进入体腔内的纱布类物品必须有显影标记,有显影标记的纱布不得覆盖伤口。

F、手术区域深部填入物品时,主刀医生应及时告知助手及洗手护士,提醒记忆,防止遗留。

G、手术过程中增减的物品应及时清点并记录,手术台上掉落的物品应及时放于固定位置,以便清点。

H、关闭体腔前,手术医生应先取出体腔内的手术用物,再行清点。

I、主刀医生应等待护士清点物品并做准确记录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

J、若同一个患者需要两个切口入路时,关闭第一切口时必须按常规清点所有物品,清点后的物品应保存在手术间;XX切口开始前必须按规定清点所有物品,方可开始手术。

K、清点物品时,必须有至少一人为本院护士,有实习护生时必须由带教老师清点核对。

L、清点物品时,如与主刀医生发生意见分歧时,应请示护士长后再做出决定。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1、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以下简称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2、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可参照执行。

3、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4、手术安全核查由手术医师主持,三方共同执行并逐项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5、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1)麻醉实施前:三方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情况、手术部位与标识、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情况、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内容。

(2)手术开始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识,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3)患者离开手术室前:三方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4)三方确认后分别在《手术安全核查表》上签名。

6、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7、术中用药、输血的核查:由麻醉医师或手术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查。

8、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历中保管,非住院患者《手术安全核查表》由手术室负责保存一年。

9、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的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10、医务科应加强对各手术科室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对患者手术风险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当患者病情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现特制定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如下:

1、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病人,凡在我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2、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3、术前,主刀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对病人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情况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案和麻醉方式。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手术风险评估总分>2分时,必须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科内讨论或联科讨论,确定进一步诊治方案,联科讨论应由科主任向医务科提出。讨论记录由病人当时所在科室负责,讨论原始记录记入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中,综合记录记入病程记录中。

4、病人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确定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5、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

(1)手术医生术前24h、麻醉师术前晚7-9时、巡回护士于手术结束时(急诊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即时进行)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由巡回护士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计分并汇总评估得分,同时向手术医师汇报评分结果;风险评估表完善及终末病历质控由主管医师负责。

(2)评估内容如下: 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②麻醉分级(ASA分级)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③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④属急诊手术进行标识。

⑤随访:切口愈合与感染情况在患者出院后24h内由主管医生填写。

6、本制度管理及考核参照我院医疗核心制度执行。

高风险诊疗技术操作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手术、麻醉、介入、内镜等高风险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加强高风险诊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的准入管理,控制医疗风险,减少安全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2、适用范围

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技术及二类、三类医疗技术项目列入高风险诊疗技术管理范围。

3、定义

对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诊疗等技术的医师进行资格分级授权,无操作权的个人,不得从事高风险诊疗操作。

4、规范标准

(1)医院建立需要授权许可的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目录,医务科根据监管情况,定期更新授权项目,对授权目录实施动态管理,医疗技术项目操作人员的技能及资质档案,定期更新。

(2)由医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考核评定专家组,对进行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人员必须经考核授权后方能开展,未予授权的人员不得开展相应操作;

①制定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②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③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真实的,书面的、详细的,并随时可查。

(3)高风险诊疗技术实行追踪管理,开展高风险诊疗技术的科室自项目开展日起,每年对高风险诊疗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务科备案。医务科根据监管情况,对授权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授权管理的完整资料。

(4)高风险诊疗技术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每2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医院将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①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资格认定的标准者;

②对操作者的实际完成质量评价后,经证明其同一类手术发生2次手术并发症;

③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

④如果有越级实施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技术操作者,但未造成医疗纠纷,立即停止该医师该级别高风险技术操作权限,对医师进行批评教育。如果越级操作且经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考核评定专家组讨论确定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者,对该医师进行降级操作权限处理。

⑤对于评价技术能力评价不合格者,停止该级别手术、麻醉、介入、腔镜等高风险技术操作权限3个月,暂以低一级别权限进行技术操作,待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考核评定专家组评价后提出是否恢复或保留现有技术权限的意见。

(5)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及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医院明确规定对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高风险诊治操作项目,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做好高风险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及考评标准培训。

5、流程

(1)各临床科室从事高风险诊疗技术人员填写《端州区人民医院高风险诊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批表》;

(2)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考核,根据其实际操作能力等条件,同意后由科主任签署意见上报医务科;

(3)医务科根据其职称、手术权限申报材料等申报条件予以审核,对符合要求者上报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考核评定专家组。

(4)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考核评定专家组根据医师职称资质、培训情况、操作能力、开展例数等进行综合评定,并签署审批意见报院务会审议,分管院长、院长审批同意后执行。

6、职责

(1)院手术医师资格准入考核评定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申请高风险诊疗技术医师的资质准入制度及评价标准、医师的技术考核、手

术(麻醉)分级审定,监督管理高风险诊疗技术资质准入制度的执行,协调制定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资质准入范围和标准,定期和不定期考核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的科室执行情况。

(2)相关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涉及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操作医师的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工作。

5.医院健康教育相关制度 篇五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我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及二甲医院评审标准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一、根据二甲评审的检查要求,以及2012年11月全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督导中,存在的不足,继续完善医院感染工作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工作流程。第二季度完成。

二、继续做好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及重点部门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病室、口腔科等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督导工作。每月至少一次。

三、认真查阅出院病历,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的漏报情况。

四、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药械相关证件的审核,不定期到药剂部门审核有关证件是否齐全及合格。

五、监督检查各病区及相关部门医疗废物分类、运送等情况,每月至少一次。

六、加强临床科室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感染控制工作,杜绝交叉感染,严防医院感染暴发。

七、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及时临床反馈医院感染监测信息。每季一次。

八、计划在7月份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一次现患率调查。

九、对全院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及耐药情况进行反馈。每季一次。

十、每半年召开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

十一、进行感染知识培训。

1、举办2次全院性的培训,培训内容为:①医院感染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②医院感染诊断与现患率调查。

2、对新聘医护人员和新员工的培训:内容为手卫生规范、六步洗手法、医疗废物管理、职业暴露防护。

十二、感染专职人员至少参加一次省级以上举办的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班学习。

十三、根据人员变动,重新调整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充实临床感控小组人力。

十四、完成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率≤8%。

2、医院感染漏报率≤10%。

3、无菌手术切口感率≤1.5%。

4、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40%。

5、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100%。

6、环境卫生学监测各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

院 感 办 2013年2月8日

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2012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在医院整体工作的统一部署下,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并结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据2011年11月省卫生厅“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督导组来我院督查提出的建议,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并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

2、加强监督检查,院感办人员经常下到个科室检查消毒隔离,标准预防职业暴露防护、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3.、进一步完善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4、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工作会议一次,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经常参加查房,前瞻性发现院感病例,特别是高危新生儿及高危病人的查房。以及手术切口的监测。

二、加强医院感染的日常监测、监管。

1、对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每月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委员会报告。

3、积极开展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

4、在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对新生儿、手术切口开展目标性监测。

5、院感办须对购入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监督管理,对相关产品证件,复印件进行审核,保存。

6、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管理,并按该防控预案进行工作。

7、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做好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8、全院的手术、换药器械都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及灭菌。

9、积极参加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10、按时完成院感染中心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检查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回报资料,一月一次,一通报。

2、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每周检测一次,对灭菌物品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3、使用中的消毒剂,每月细菌培养一次。

4、消毒剂浓度每日检测。

5、加强内镜的清洁消毒和检测工作,对消毒后的内镜每月检测一次。

四、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1、每季度培训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一次

1、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

2、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手卫生、手消毒规范。

3、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因职业暴露而受感染。

总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重点抓医院感染管理中各项措施的落实,依法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院 感 办 2012年1月13日

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2012年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总结

今年在院领导的正确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卫生部《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认真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严格质量监测及考核,为确保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改进工作方法。

加强对院感专职人员、院感办监控医师、院感检验医师的工作进行指导,经常深入各科室检查消毒隔离的执行情况,以及个人防护,无菌技术操作等。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与科室主任、护长做好沟通,每月将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反馈给科室以便及时整改。

二、做好院内感染的日常监测工作。

1、院内感染病历的监测:今年查阅病历8319份,全年发生院内感染22例,医院感染病例细菌培养(在感染病例中,上呼吸道感染8例,下呼吸道感染例3例,尿路感染5例,二类手术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0.26%,同比下降0.13%,漏报1例,漏报率4.5%。医院感染病例细菌培养12例,细菌培养送检率54.5%

2、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362例,无感染发生。

3、新生儿监测监测目标性;343例,无感染发生

4、二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520例,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1.15%,三、加强环境卫生学,无菌物品,使用消毒剂的监测工作,全年共采集标本765份。

1、采集空气标本240份,有4份超标,复查后合格,原因是消毒时间不够,合格率98.4%。

2、使用中的消毒剂100份,全部合格。

3、使用中的器械浸泡液(戊二醛)115份,全部合格。

4、物表手125份,全部合格。

5、新生儿暖箱、蓝光箱:68份;无致病菌生长,全部合格。

6、无菌物品、产包、手术器械包117份,全部合格。

四、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本院培训内容有: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及监测方案,呼吸机,导尿管、手术切口的防控方案,发生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洗手的指征,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及个人防护知识。省内培训内容有:现代医院感染学研究新进展、现代微生物生态与医院感染学研究

五、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及多重耐药菌耐药监测。认真查阅病历,了解住院病人抗生素的使用动态,每月及时反馈信息,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全年共查阅病历8319份,抗生素使用率44.6%,同比下降4.9%。

六、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经常监督检查各科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的处置、分类情况,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使用后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工作。

七、在今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被卫生部评为2012年度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组织先进单位。

院感办 2012年12月14日

昌江黎族自治县

2011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

在医院整体工作的统一部署下,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并结合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据2010年12月海南省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督导组来我院督查提出的建议,制定本年度工作计划。

一、加强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1、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并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常规要求开展工作。

2、加强监督检查,院感办人员经常下到个科室检查消毒隔离,标准预防职业暴露防护、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3.、进一步完善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4、每季度召开医院感染工作会议一次,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经常参加查房,前瞻性发现院感病例,特别是高危新生儿及高危病人的查房。

二、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监管。

1、对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每月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委员会报告。

3、积极开展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

4、在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对新生儿开展目标性监测。

5、院感办须对购入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监督管理,对相关产品证件,复印件进行审核,保存。

6、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管理,并按该防控预案进行工作。

7、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做好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8、全院的手术、换药器械都由供应室清洗及灭菌。

9、积极参加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

10、按时完成院感染中心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检查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回报资料,一月一次,一通报。

2、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压力蒸汽灭菌效果每周检测一次,对灭菌物品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3、使用中的消毒剂,每月细菌培养一次。

4、消毒剂浓度每日检测。

5、加强内镜的清洁消毒和检测工作,对消毒后的内镜每月检测一次。

四、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1、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

2、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手卫生、手消毒规范。

3、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因职业暴露而受感染。

总之,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重点抓医院感染管理中各项措施的落实,依法管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2011年1月13日

2011年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总结

今年在院领导的正确和大力支持下,以2010年三好一满意及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检查方案为标准,认真贯彻卫生部《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认真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严格质量监测及考核,为确保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改进工作方法。

加强对院感专职人员、院感办监控医师、院感检验医师的工作进行指导,经常深入各科室检查消毒隔离的执行情况,以及个人防护,无菌技术操作等。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与科室主任、护长做好沟通,每月将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反馈给科室以便及时整改。

二、做好院内感染的监测工作。

1、院内感染病历的监测:今年查阅病历9319份,全年发生院内感染19例(在感染病例中,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3例,尿路感染7例,二类手术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0.20%,同比下降0.13%,漏报1例,漏报率5.2%。

2、一类切口:410例,无感染发生。

三、加强环境卫生学,无菌物品,使用消毒剂的监测工作,全年共采集标本1225份。

1、采集空气标本700份,有4份超标,复查后合格,原因是消毒时间不够,合格率99.4%。

2、使用中的消毒剂100份,全部合格。

3、使用中的器械浸泡液(戊二醛)115份,全部合格。

4、物表手125份,全部合格。

5、新生儿暖箱、蓝光箱:68份;无致病菌生长,全部合格。

6、无菌物品、产包、手术器械包117份,全部合格。

四、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

生物培养,全年24份,全部合格。医院充实了供应室的设备,所有器械由供应室消毒灭菌,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

五、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培训内容有: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及监测,医院感染的概念,何谓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局部处理,洗手的指征,标准预防的基本概念及个人防护知识。

培训方式:以问答题的方式把学习内容复印给医生、护士每人一份,并经常下科室提问,以了解掌握情况。

六、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及多重耐药菌耐药监测。认真查阅病历,了解住院病人抗生素的使用动态,每月及时反馈信息,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全年共查阅病历7966份,抗生素使用率48.6%,同比下降4.9%。

七、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经常监督检查各科室消毒隔离,医疗废物的处置、分类情况,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使用后的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交接工作。

一年来,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各科主任、护长的积极配合下,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但由于相当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在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院内感染知识有待提高及加强培训。

2、个人防护、手卫生的依从性较差。

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缺陷。

4、护士安全注射有待加强教育。

八、2012年工作设想。

1、配合医院流程化管理,完善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

2、加强部门间合作,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军”作战。加强与护理部、医务科、后勤设备科及临床科室的合作。

3、继续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发挥调动医务人员都重视手卫生,重视标准预防。

4、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管理。

5、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2012年1月14日

2012年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一季度共监测病例2541例,发生院内感染7例,医院感染率0.26%。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57.1%。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45人,医院感染4例,为尿路感染,感染率为1.16%。

2、内二科共出院327人,感染总数1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31%

3、外一科共出院392人,感染总数2例,均为二类切口道感,感染率为0.5%。无Ⅰ类切口感染。

4、外二科共出院395人,,手术切口感染率为“零”。

5、妇产科共出院653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零”。

6、儿科共出院465人,其中新生儿103人,医院感染率为“零”。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一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282份,合格280份,合格率99.2%。其中急诊科空气培养二份不合格。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一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2.3%。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36.9%。

2、内二科的使用率48.9%。

3、外一科的使用率55.8%。(一级切口:28.3%)

4、外二科的使用率27.9%。(一级切口:47.8%)

5、妇产科的使用率31.6%。

6、儿科的使用率51.1%。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一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589份,细菌检出总数66株,阳性分离率11.21%,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2株,占18.2%;铜绿假单胞菌10株,占15.2%;肺炎克雷伯菌8株,占12.1%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沙星高度敏感。

(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

(3)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钠、美洛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药敏送检时间不合理,个别医生是在使用抗生素后才做药敏,建议临床医师对感染性疾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 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2、第一季度的医院感染病例,主要为尿路感染,希望各科认真做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控。

院感办 2012年4月16日 2012年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二季度共监测病例2497例,发生院内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0.24%。病原学送检3例,送检率50%。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24人,医院感染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0.03%。

2、内二科共出院343人,感染总数4例,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率1.17%

3、外一科共出院395人,感染总数1例,均为二类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25%。无Ⅰ类切口感染。

4、外二科共出院326人,,手术切口感染率为“零”。

5、妇产科共出院612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零”。

6、儿科共出院497人,其中新生儿105人,医院感染率为“零”。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二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280份,合格280份,合格率99.3%。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二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6.6%。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37.4%。

2、内二科的使用率51.9%。

3、外一科的使用率52.6%。(一级切口:20.3%)

4、外二科的使用率36.5%。(一级切口:41.6%)

5、妇产科的使用率27.9%。

6、儿科的使用率74.1%。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二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699份,细菌检出总数111株,阳性分离率15.88%,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13.5%大肠埃希菌14株,占12.6%;鲍曼不动菌12株,占10.8%。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鲍曼不动菌:对左氧沙星、头孢曲松钠耐药,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个别医生是在使用抗生素后才做药敏,建议临床医师对感染性疾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药敏试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2、第二季度的医院感染病例,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希望各科认真做好病房空气消毒,经常开窗通风。

院感办 2012年7月16日 2012年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三季度共监测病例2526例,发生院内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0.32%。病原学送检5例,送检率62.5%。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42人,医院感染2例,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0.58%。

2、内二科共出院350人,感染总数1例,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29%。

3、外一科共出院432人,感染总数4例,均为二类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92%。无Ⅰ类切口感染。

4、外二科共出院313人,手术切口感染率为“零”。

5、妇产科共出院634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零”。

6、儿科共出院455人,其中新生儿135人,医院感染率为“零”;普儿320人,上呼吸道感染1例,感染率0.31%。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三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278份,合格276份,合格率99.3%。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三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1.6%。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24.7%。

2、内二科的使用率47.0%。

3、外一科的使用率50.9%。(一级切口:20.3%)

4、外二科的使用率34.0%。(一级切口:25.6%)

5、妇产科的使用率32.7%。

6、儿科的使用率61%。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三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699份,细菌检出总数119株,阳性分离率16.28%,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36株,占30.3%;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12.6%;铜绿假单胞菌13株,占10.9%。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头孢类耐药;对左氧沙星、环丙沙星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第三季度由于气温高,病房开空调,因此,医院感染病例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希望各科认真做好病房空气消毒,经常开窗通风。

院感办 2012年10月20日

2012年第四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四季度共监测病例2617例,发生院内感染5例,医院感染率0.19%。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80%。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42人,医院感染1例,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0.30%。

2、内二科共出院324人,无医院感染病例。

3、外一科共出院426人,感染总数1例,为二类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23%。无Ⅰ类切口感染。

4、外二科共出院342人,尿路感染1例,感染率为0.29%无手术切口感染。

5、妇产科共出院714人,医院感染1例,为剖宫产切口感染,感染率0.14%。

6、儿科共出院470人,其中新生儿105人,医院感染率为“零”;普儿365人,上呼吸道感染1例,感染率0.27%。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四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280份,全部合格。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四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0.3%。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24.6%。

2、内二科的使用率37.3%。

3、外一科的使用率42.9%。(一级切口:13.5%)

4、外二科的使用率34.2%。(一级切口:25.3%)

5、妇产科的使用率35.9%。

6、儿科的使用率59.8%。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四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679份,细菌检出总数81株,阳性分离率11.9%,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18.5%;大肠埃希菌14株,占17.2%;铜绿假单胞菌7株,占8.6%。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钠耐药;对左氧沙星、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部分医生对抗感染治疗前进行病原学送检及药敏试验的认识不足,个别医生经验性用药超过3天。建议医生高度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院感办 2012年12月26日 2013年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一季度共监测病例2644例,发生院内感染7例,医院感染率0.26%。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57.1%。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22人,无医院感染病例。

2、内二科共出院365人,医院感染病例2例,均为肺癌感染,感染率0.55%。

3、外一科共出院414人,感染总数2例,均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0.48%。无手术切口感染。

4、外二科共出院343人,肺部感染1例,感染率为0.29%无手术切口感染。

5、妇产科共出院653人,无医院感染病例。

6、儿科共出院537人,其中新生儿126人,医院感染率为“零”;普儿411人,轮状病毒肠炎2例,感染率0.49%。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一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195份,全部合格。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一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2.1%。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20.9%。

2、内二科的使用率47.3%。

3、外一科的使用率48.4%。(一级切口:11.1%)

4、外二科的使用率39.2%。(一级切口:29.2%)

5、妇产科的使用率38.7%。

6、儿科的使用率58.3%。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一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637份,细菌检出总数87株,阳性分离率13.66%,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6株,占18.3%;肺炎克雷伯菌13株,占14.9%;铜绿假单胞菌10株,占11.4%。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钠耐药;对左氧沙星、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个别科室在空气采样时标本被污染,造成重复采样,建议要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采集标本。

2、本季度呼吸道感染病例较多,希望各科做好病房的空气消毒,经常开窗通风。

院感办 2013年4月12日

2013年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二季度共监测病例2464例,发生院内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0.32%。病原学送检5例,送检率62.5%。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42人,医院感染2例,为肺部感染1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感染率为0.58%;

2、内二科共出院345人,医院感染1例,为肺部感染,感染率0.28%。

3、外一科共出院371人,无医院感染病例。

4、外二科共出院304人,肺部感染1例,感染率为0.33%无手术切口感染。

5、妇产科共出院585人,无医院感染病例。

6、儿科共出院517人,其中新生儿116人,医院感染率为“零”;普儿401人,轮状病毒肠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感染率0.99%。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二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192份,合格190,合格率98.9%。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二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4.5%。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29.2%。

2、内二科的使用率48.2%。

3、外一科的使用率48.4%。(一级切口:10.9%)

4、外二科的使用率41.4%。(一级切口:37.2%)

5、妇产科的使用率38.9%。

6、儿科的使用率64.5%。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二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709份,细菌检出总数71株,阳性分离率10.1%,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14株,占19.7%;大肠埃希菌8株,占11.3%;鲍曼不动杆菌8株,占11.3%。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钠耐药;对左氧沙星、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季度医院感染病例以轮状病毒肠炎及呼吸道感染病例较多,希望各科做好病房的空气消毒,经常开窗通风。做好入院宣教,病人之间不互窜病房。

院感办 2013年7月12日 2011年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一季度共监测病例2003例,发生院内感染4例,医院感染率0.32%,病原学送检2例,送检率50%。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278人,医院感染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感染率为1.1%;

2、内二科共出院319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0”。

3、外一科共出院309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0”。

4、外二科共出院334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0”。

5、妇产科共出院498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0”。

6、儿科共出院265人,无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率“0”。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一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412份,合格408,合格率99%。4份空气培养超标,为标本污染所致,经复查全部合格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一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55.8%。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53.4%。

2、内二科的使用率69.0%。

3、外一科的使用率51.4%。

4、外二科的使用率56.3%。

5、妇产科的使用率29.9%。

6、儿科的使用率71.8%。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一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373份,细菌检出总数51株,阳性分离率13.7%,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2株,占23.5%;铜绿假单胞菌6株,占11.8%;产酸克雷伯菌3株,占5.8%。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钠、美洛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产酸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季度送检率不高,以上耐药分析因菌株太少会导致不准确判断,希望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病原学检查,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院感办 2011年4月16日

2011年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二季度共监测病例2167例,发生院内感染11例,医院感染率0.5%;行病原学送检7例,送检率63.6%。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296人,医院感染4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下呼吸道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感染率为1.4%。

2、内二科共出院329人,医院感染3例,为上呼吸道感染,感染率0.91%。

3、外一科共出院332人,医院感染2例,Ⅱ类切口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感染率0.91%。Ⅰ类切口感染“0”。

4、外二科共出院301人,医院感染2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尿路感染式例,感染率为0.67%,Ⅰ类切口感染“0”。

5、妇产科共出院512人,无医院感染病例。

6、儿科共出院397人,感染率0。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二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422份,合格422。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二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7.6%。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35.2%。

2、内二科的使用率52.0%。

3、外一科的使用率56.1%。

4、外二科的使用率36.7%。

5、妇产科的使用率31.8%。

6、儿科的使用率72.6%。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二季度全院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总数366份,细菌检出总数97株,阳性分离率26.5%,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4株,占14.4%;铜绿假单胞菌13株,占13.4%;臭鼻克雷伯菌11株,占11.3%。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钠、美洛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臭鼻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左氧沙星、环丙沙星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本季度送检率仍不高,以上耐药分析因菌株太少会导致不准确判断,希望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病原学检查,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2、本季度以呼吸道与尿路感染为多见,建议做好病房空气消毒,及落实尿路感染控制措施。

院感办 2011年7月12日 2011年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三季度共监测病例2347例,发生院内感染7例,医院感染率0.3%;行病原学送检4例,送检率57.1%。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286人,医院感染2例,为尿路感染2例,感染率为0.7%。

2、内二科共出院277人,医院感染3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肺炎1例、尿路感染1例,感染率1.1%。

3、外一科共出院396人,医院感染1例,为尿路感染。感染率0.25%。Ⅰ类切口感染“0”。

4、外二科共出院389人,医院感染率“0”。

5、妇产科共出院577人,医院感染率“0”。

6、儿科共出院422人,医院感染率“0”。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三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422份,合格418,合格率99%。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三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7.5%。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26.0%。

2、内二科的使用率48.3%。

3、外一科的使用率54.5%。

4、外二科的使用率38.0%。

5、妇产科的使用率37.3%。

6、儿科的使用率76.8%。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三季度全院细菌标本送检总数673份,细菌检出总数99株,阳性分离率14.6%,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3株,占23.2%;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8%;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占8.0%。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钠、美洛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类、青霉素耐药;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本季度因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较多,儿科抗生素使用率较高,希望儿科医生加以控制。

2、本季度以尿路感染为主,要求落实尿路感染控制措施。

院感办 2011年10月12日

2011年第四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与分析

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第四季度共监测病例2595例,发生院内感染3例,医院感染率0.12%;行病原学送检2例,送检率66.7%。其中:

1、内一科共出院339人,医院感染1例,为尿路感染,感染率为0.29%。

2、内二科共出院311人,感染率0。

3、外一科共出院309人,医院感染2例,为Ⅱ类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0.5%。Ⅰ类切口感染“0”。

4、外二科共出院346人,医院感染率“0”。

5、妇产科共出院577人,医院感染率“0”。

6、儿科共出院450人,其中新生儿136人,医院感染率“0”。

二、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效果监测:

第四季度共监测各类标本302份,合格301,合格率99.7%。

三、抗菌素使用率监测:

第四季度住院病人平均抗生素使用率43.3%。其中

1、内一科的使用率30.4%。

2、内二科的使用率49.0%。

3、外一科的使用率54.1%。

4、外二科的使用率31.2%。

5、妇产科的使用率39.9%。

6、儿科的使用率64.6%。

四、病原体监测:

1、病原体监测:

第四季度全院细菌标本送检总数652份,细菌检出总数87株,阳性分离率13.3%,前三位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6株,占18.3%;铜绿假单胞菌8株,占9.2%;肺炎克雷伯菌9株,占10.3%。

2、前三位细菌耐药分析:

(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耐药;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

(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钠、美洛西林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

(3)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氧沙星敏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本季度送检率仍不高,以上耐药分析因菌株太少会导致不准确判断,希望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病原学检查,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6.医院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篇六

1、健康教育组织领导:由院领导、各行政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相关负责人成立健康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健康教育管理领导小组对全院健康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制定健康教育相关管理制度,以完善医院健康教育工作。

2、健全医院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以医院健康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挂帅,公共卫生科为健康教育职能部门,各科室、各病区成立健康教育管理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

3、公共卫生科作为健康教育日常管理部门,负责医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总结、改进工作,贯彻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制度,每月对各科室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利用问卷调查、访谈、健康教育信息资料的汇总分析等方法对各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价。

4、各科室健康教育管理小组成员负责本科室的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按照健康教育工作制度要求,开展本科室健康教育工作;定期组织病人及陪护人员召开公休座谈,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收集意见,每月对本科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填写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并存档。

5、对门诊、住院、出院病人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要求不同岗位医务人员面对不同的病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实施行为干预,相关医务人员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在候诊室、门诊大厅、病区走廊等醒目的位置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橱窗及电子屏幕等,宣传各科常见病和季节性传染病的预防、急救等知识,定期更换宣传内容。

6、建立健全医院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制度,医务人员每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由本院举办的健康教育专业理论培训讲座,系统学习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提高医院健康教育质量水平和自身健康素质。

7、完善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及时搜集、整理、妥善保管健康教育素材、记录、总结、评价等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切实反应平时工作情况,以备考核和评价。

8、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对社区居民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日活动,做到宣传主题新颖,材料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修订日期:2014年1月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下一篇:网点行长培训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