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06-19

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篇)

1.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一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八(1)班 王景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之难,不在树身,而在树心。对人来说,身心俱健方为满意情形。而核心价值观,便是这“心”的重要部分,也是决定性因素。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神形兼备才是理想状态。造“形”不易,塑“神”也难。这个“神”,便是精神文化,其内核与基础,便是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积极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高度契合,也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愿望。

要使这一共同愿望成为共同信念,特别是成为行动准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基础和最重要的行为指南,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力,也不是三年两载之功,是长期积累、沉淀、升华的过程。在行动中始终遵循价值观,比接受、形成价值观更为重要,也更加艰巨。现实生活中,既不乏因缺乏正确的价值观而没有走上正道的例子,也有本来正道直行,却因种种干扰、诱惑与“心魔”作用而使价值观发生偏移,从而在行为上偏离正轨的情形。人如此,国家亦然。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需要坚持不懈。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都要积极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使圆梦之后,也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这中国梦便可能失了色彩,缺了内涵,少了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2.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培育,践行,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我们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 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从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是有一颗积极思考的赤诚之心和敢于质疑的谦虚之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凝练,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24字里法治为什么是治理的 “治”而非制度的 “制”? 还比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那么法治是否应该放置于国家层面,为什么将其放置在社会层面? 笔者认为,这其中都有其深刻的道理。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要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努力把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涵义。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大学生而言,想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途径是加强学习,深刻领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感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着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融入。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 更应该静下心来,经常阅读相关书籍,认真反思,深刻领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途径是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在人的道德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道路上,大学时期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 因此,做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牢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道德、知荣辱,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做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要增强法律意识,积极维护公共秩序,做社会公德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大学时期,我们将要面对许多人生问题,面临许多重大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奋斗志向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不断朝着理想前进,才有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遵循之后,便要外化为切实行动,即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是一个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假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大学生们可以自发组建暑期实践队伍,去农村、社区、街道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寻找其落地生根的土壤,通过政策宣讲、 参加论坛、支教实习、走访先辈、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参与理论研讨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理论研习论坛,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以及老师对同学的言传身教,不断深化挖掘,积极创新,逐渐凝练成自己的理解,并付诸亲身实践去予以验证。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网络的力量,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三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群体,应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带去心灵上的安慰。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人群体的关爱,会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它是我们党和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凝练而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

四、结语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经过程就是总结和思考。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并不意味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已经完成。作为一名大学生,还要具备总结和思考的能力,这是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的更高要求,也是青年一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深入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撰写心得体会,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真正形成成果,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J].探索,2013,(2):171-173.

[2]张伟娟.刍论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导刊,2014,(8):16-19.

[3]余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6-93.

3.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藏;高校;培育;践行

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8-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趋于个体的基本特点。近年来,西藏大学生也是对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接受程度、认同态度逐渐开放,部分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自我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受传统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和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共同影响,为数众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所有这一切都向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

一、贯彻落实教育“三进”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价值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①工作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进教材。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环节方面,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工作,必须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通过适当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还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教育中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搜集相关材料,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写进到教学教材里,根据我区特殊区情、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和实际课程安排的情况,对学生开设很多公共必修课程,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学校党委精神,如何推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一系列意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

(二)进课堂。

西藏高校作为西藏高等教育的核心阵地,充分体现着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西藏高等教育能够满足西藏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还会构成大学亚文化,发挥着传承、改造和创新文化的功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当前,西藏高校教育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专业课,传授专业知识。非专业课就是思想教育课或通识课,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人。在大学课堂光讲授知识性的东西远远是不够的,通过公共课,帮助学生建立理性思维与立足全人类的大格局与大视野才是更为重要与迫切的内容。

在课堂上,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与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生的专业,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便使学生真实了解社会实际,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是由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使命所决定的。现代大学承担着倡导学术自由、崇尚真理和知识、认同批判意识与科学精神以及以服务和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中国高校在当前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文化中,承担着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熔炉。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时代风尚,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真心呵护道德,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地。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广大学生的全面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课堂作为是传播普遍知识的手段。通过教育等途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学校的基木职能、根木任务和重要使命。主要是通过课堂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事实表明,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在传承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木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而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全社会、广大群众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使广大民众了解其科学内涵和基木内容,准确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学校的教师可通过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木内容内化为自身文化素质,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传承。

nlc202309030131

学校教师要让学生心悦诚服,从心底里将老师当作自己求知和求真之路上的领航人,就一定要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引导有机结合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积极地发挥好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应该成为高校党委及基层党组织充分重视并加以推进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在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一元主导,多元运作,实现核心价值观引导过程中的主导性与宽容性相统一。有必要指出,课堂本身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核心价值观引导最大的难点在于真正让学生感悟、体验,而情感上、认知上的互动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共鸣。

(三)进头脑。

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进教材和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记住主要内容,掌握相关信息,了解具体形势。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教书育人,培养精英人才,社会接班人,为了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想尽一切办法传播正能量,传授文化知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有选择地借鉴或吸纳祖国内地高校在课堂中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做法,同时应该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根据教材分析或课题讨论进行核心价值观引导,对大学生多样化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和整合作用,要正视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超前性、差异性,吸取其中新鲜、合理、有价值的东西,使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得以创新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价值观。

二、结合校园特色文化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应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切身体会,内心认同;让他们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真正明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以座谈、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讲座、作品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藏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民族地区,同时也是与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又针对西藏工作作出了战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③,强调西藏稳定的战略意义,并作出“确保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边陲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指示。俞正声主席提出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④的治藏战略。作为指导思想,日常校园活动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必须与我区的具体工作实际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与西藏文化传统密切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⑤在西藏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作用,而且要重视发挥西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化人、育人作用,通过文化在全校广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藏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反映着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他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形式,在发扬传统中传播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⑥要密切联系西藏各族人民实际生活,广泛开展道德实践、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中体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发挥重要节庆日在传播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优势,举办多样的纪念和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同学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引导和规范全校学生行为的价值方向和准则。

三、塑造温馨舒适的宿舍环境,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场所,增进同学生之间感情的家园,加深各民族同学之间探讨交流的主阵地,所以在宿舍文化宣传栏等显眼区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报或宣传单。特别是西藏作为一个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包括藏族与汉族之间、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大于天。各个民族同学之间既有共同点、共通点,也有差异性,尤其在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以及所秉承的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不同和差异。因此,要实现学生精神上的交流相通,实现心心相印、感同身受,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全校广大学生中间凝聚价值共识,建构各民族同学之间心灵相通的价值平台,从而形成各族同学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高校要利用一切的机会,积极建设安定美丽的校园,积极创建和谐稳定的环境,塑造温馨和睦的宿舍。应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议广大学生从自身所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使乱扔垃圾、乱贴广告、乱挂标语等不文明现象销声匿迹,为宿舍文明“添砖加瓦”。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精神源泉。面对多元多变的现实生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我们只有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积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的下”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价值观的传播和影响,增强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构筑西藏反分裂斗争的坚固精神堡垒。

注释:

①三进是指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

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引用。

③习近平:《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中引用。

④201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西藏调研时提出“依法治藏、长期建臧”方针,确立中央依法治藏的战略思想。

⑤习近平:人民论坛,2014年8月《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中引用。

⑥习近平:2014年2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讲话中引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

[3]习近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座谈会讲话精神。

[4]习近平.习近平文化战略思想.人民论坛.2014年8月。

[5]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新华网.201年2月。

[6]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

[7]俞正声.在西藏调研时提出“依法治藏、长期建臧”方针,确立中央依法治藏的战略思想.2013年8月。

[8]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2014年10月。

4.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告诉人们,作为社会公民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准则和追求,为全体人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是非标准和应遵循的原则,对于进一步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一的,是我们的兴国之魂,我们一定要积极培育并努力践行。

一要坚持认真学习,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抓好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并付诸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行动,把坚持“八荣八耻”作为工作的行为准则,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的人。

二要忠诚实践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衡量党员干部是否真正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的一条就是看他是否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强化公仆意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在本职工作中围绕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推动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和阳光计生行动,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政策,真正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决不做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竭尽全力当好人民的公仆。

5.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五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祖国未来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我们应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习近平主席在北大同老师同学说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的我们更加应该了解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勤学。知识的地位,人才的地位,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所以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富强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要修德。深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做到真正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到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再次,要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最后,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将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从小事做起。“把青春和智慧贡献给我们的时代,是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

6.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六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与实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深厚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全面部署,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倡导”这一明确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通过回顾上述历史可以看出: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又更加内核化、凝练化和实践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最后,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提出者和践行者。

二、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布局,有利于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利于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公民。这三个层面的价值互动,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与现实、当前与未来的辩证运动和发展,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发展和完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价值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加强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将“四个坚持”的原则落到实处,当前,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系统、分层面、有重点地开展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加深理解认同,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二要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实践,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孝敬、诚信、勤劳节俭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三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在抓好“融入”上下功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实际工作,融入大众日常生活,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四要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有计划、有步骤,按要求、按标准地展开,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吴潜涛 《 光明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07 版)

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价值理念层面对其进行哲学考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价值观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完善、更具理论逻辑魅力。

“三个倡导”的“24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从追求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的开放性表述,坚持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实践标准,凝练更加简明、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十八大报告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明确提出,标示着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价值,坚持在践行中认同并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前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既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又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社会等领域属性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概括和超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最直接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总体目标等诸多元素构成,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座理论大厦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石;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逻辑整体的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理性的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实质和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标志。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凝练而成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同以“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价值理念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性质和具体要求上有着根本区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实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旨就在于,使人民群众在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坚定的信念,并执著地付诸于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引导人们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的实际,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从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意义上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许多共同点,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简单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说成或改装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应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实针对性,准确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完善发展的客观要求。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命题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基本内容、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完善的着力点,聚焦着思想理论界诸多学者的研究视线。这是因为,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价值理念层面对其进行哲学考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价值观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完善、更具理论逻辑魅力。

其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要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修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为群众所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就需要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用简洁易记的语言,概括出能很快被群众认同、熟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客观背景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客观要求。

最后是抵制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渗透的迫切需要。在我国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演变战略。他们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中国;他们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美其为“普世价值”,竭力在中国“布道”,企图策动“颜色革命”,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有效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价值理念渗透战略的迫切需要。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的“24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从追求目标层面、社会制度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24字”的价值理念,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追求,也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体落实到对“24字”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和践行上。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上,深刻理解“24字”的价值理念的科学内涵。要着力于现实的社会实践,引导人们广泛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政治建设实践、文化建设实践、社会建设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使人们在切身体验中领悟“24字”的价值理念在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中的价值支撑作用。要联系历史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对“24字”价值理念的认同建立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依据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进行的精辟概括,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践行的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也是一直以来人们不懈奋斗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的公民意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也是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在现实的实践中养育,又要注重历史实践的强大影响力。

7.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

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里面,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此基础上, 不断到探索发展, 在历次的党代会不断地深化强化, 直到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形式问世。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条件下, 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价值追求, 它的三个层次依次说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构建什么样的社会, 塑造什么样的公民。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 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已经在党章修正案中规定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体现了我党在理论、道路、和制度上的自信表达, 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党在理论、道路和制度层面社会化、精炼化的表达, 就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过程, 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它是建设和谐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指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的本质力量很大程度上都凝结在其中核心价值观上。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加深, 国家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就体现在各个国家软实力的交流、交融和交锋, 最为本质的就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碰撞。大国博弈已经从以往以政治制度为核心转向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 一个不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大国, 不能称之为强国, 中国是一个大国, 能否成为强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3. 它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选择。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随着与外界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 国外很多价值观念、思想给国内老百姓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当前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泛滥, 而且这几年越发公开和理直气壮。因此, 越是在各种思潮的冲击影响下, 社会就越需要主流思想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领社会思潮, 凝聚共识的核心力量。

4. 它是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经阶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形成四位一体的全布局。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众面以及大众化传播由于其过于理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将“四位一体”的基本内容以24个字表述形式高度概括, 让老百姓看得懂、说得出、记得住, 也便于宣传教育。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生命力, 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展现。

二、坚持三个倡导,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认真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培育注重的是国家、社会、个人内在自觉的接受和认同, 是基础, 践行则是在培育的基础上将这种价值追求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 是关键。正所谓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指导意见和基本原则是总领, 未来的工作都是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框架内进行, 比如说基本原则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以人为本, 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 因此在凝练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就要搭建平台, 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才是聚民智, 接地气。

2.创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教育环节, 以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 以及后期社会补充教育, 都应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以达到教育持续化的目的。在宣传方面, 要注重用创新的方式手段, 特别关注某些特殊领域和群体。比如网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汇集碰撞的集中领域, 即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 但相对来说滞后, 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疏漏。因此应对网络的不良信息, 应该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引导, 以占领舆论宣传领地的主流地位。

3.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融入始终, 以道德讲堂、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志愿者引领等多种灵活形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环节。日前已有多数省份、地区开展了“四德榜”、“道德讲堂”等活动, 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 不仅丰富培育和践行的方式, 给整个社会起到引领作用, 更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提升了其价值魅力。

8.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课教学 理论与实践 传统与创新 系统性与针对性

德育课教学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战场,是进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实践学习和灌输的主要途径,也是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肩负着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形势政策、民主法制、劳动就业、道德情感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是最终落体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德育课教学是我国学校教学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培养人才的目标实现,要求要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在新形势下,强调现代文明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思想教育已取得了共识,德育课教学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础,肩负起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也最终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强大的思想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地位及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德育课教学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三个倡导”,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一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单而易懂地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作为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与我国建设现代文明国家所迫切需要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践行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德育课教学的内容设置和任务要求、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为我们在现在和将来的德育课教学中提出了新要求和历史使命。

《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跨度大、涉面广繁重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全社会的了解、理解和积极参与。德育课教学作为这项工程的起点和落脚点,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责无旁贷,只有通过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内容、实践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措施,才能切实发挥德育课教学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和体现其现实意义。

二、德育课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三个统一

1.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关系)

德育课教学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教育规律,是一门理论付之实践知行合一的活动,它的内容核心部分应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总结与高度概括,它分析了人的本质问题、世界本原问题、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趋势等,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领域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是丰富了这一理论并要求付之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价值观,且是社会主义的,关键是核心的,作为一种具有特质的价值观,既是一种充满理性和思想性的抽象理论,又是具有现实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具体实践,只有通过“灌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行之以效,才能让学生先感而后悟,先学而后觉,不可能自发形成或自觉产生。这要求在进行德育课教学教材内容的更新编写使用过程中,要克服任何轻率的结论与随意的理论跃然纸上,避免“想当然”无任何依据的观点产生的负面影响。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满正能量的,是简单易行易懂的概述,并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在内容安排上要循序渐进,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减少由于理論深度和层次安排不合理造成学生不甚和歪曲理解的现象发生。

德育课教学教材内容的更新编写要让设置更合理,除了强调理论性外,更要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出现“理论一大套,实际不对号,编了顺口溜,读完一边丢”的情形,一是让教学严重脱离实际,陷入空洞无物、泛泛而谈的枯燥氛围中,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在教学中太过于通俗易懂,让学生产生无所谓的轻视漠视态度。就价值观本身而言,它是一种思想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观念,它的最大特点也正是这一点,忽视了这一点,就是本本主义、形而上学。另外,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培育和养成也是符合“实践-认识-理论-实践-再认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不行,闭门造车更不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学有所用,学而致用,理论与实践就必须统一。在德育课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所侧重,这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只有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大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力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到整个德育课程体系当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整个德育课教学中,与德育课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不知不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旧与新的结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总结,更是对中国先进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高度相结合的产物,其本身就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是一种理论创新,更是一种实践创新,创新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旧瓶装新酒,更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现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圆中国梦的思想观念高度统一需要。德育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决定了它的设置与教学只能是稳定的,甚至是传统的,但这种稳定或传统当然是相对的,相对有较稳定和传统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学大纲内容、教学计划步骤等保障。这种稳定性和传统性是由德育课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它是进行系统教学的前提基础,是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性体现为两点:一是中华先进文化和传统美德,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传统是基础,创新是发展。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与创新的统一,有利于教师快速熟悉业务,深入钻研;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与观念培育。当然,这种稳定性和传统性不是一潭死水,更不是教条与本本,而是相对和发展的。

德育课教学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是让德育课教学变得更加丰满,让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德育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创新是传统的发展与必要补充。针对不同层次、类型和地方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实变化、社会氛围和形势需要,在教学设置内容上进行适当必要的调整和革新,这是现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这是改革创新的硕果。所以,根据《意见》提出的要求,德育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而,课程设置与教学必须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和保持活力。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其本身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科学,它与中国具体实践三次结合,出现了两个飞跃,就是影响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创新,在新时期形成并发展的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就为德育课提出了新的理论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当前最大的实践创新,德育课教学必须践行。

3.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面与点的结合)

各类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内容设置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结合我国国情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需要,并遵循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规律,学习理论和知识,提高认识,改造思想,培养学生科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了解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并加之运用。德育课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政治思想性、知识理论性、实践性以及结构形式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各类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德育课教学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与形成上,就要充分考虑到系统性与针对性的辩证统一,尊重并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分析并强调它的各因素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全面具体地把握它的内在规律性,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德育课教学中,系统性与针对性统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层次构成的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强、层次感分明的价值观,它由“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和“目标——导向——准则”三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体,从面到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践行和培育系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最高层次国家层面的国家目标,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目标,也是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它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德育课教学必须围绕着这个目标,做好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祖国的愿景,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报效祖国的情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社会导向,它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的管理社会的思路,德育课教学应从这种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追求出发,注重对学生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培育,培养学生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积极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形成辯证的自由思想、平等观念、公正理念和法治思维,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要建设一个怎么样的现代化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歪风邪气、阴阳怪气以及怨气戾气,筑起抵御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和反社会行为的思想钢铁长城,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让学生生长在充满正能量的阳光中,成长于远离阴霾和灰暗的蓝天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体层次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公民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又是公民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操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德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精神、敬业意识、诚信品德和友善行为的现代公民,对于针对学生个体而言,是学生个人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和修身立业之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三个层次和层面内容要求德育课教学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系统与德育课教学教学系统的兼容性。德育课本身就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使这个系统更具有实践性和内在的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入到德育课教学中,就应与德育课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应是简单罗列的松散结构或附加式的附件,而应体现有着紧密结构的科学性,它内在包含着层进连续性,外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进连续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体现在各个教学阶段(小学、中学、中专、大学)自成系统,各阶段又构成统一的整体,整体内部在内容结构上是逐渐深化的螺旋式上升连续状态,大系统内含小系统,小系统独立成体。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的针对性就是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敲碎打,断章取义,重复教学。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结合,违背的思想养成规律和教学规律,搞重复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种思想误区:片面肤浅地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样,听不听一个样,产生对它没精打采的厌学心理,甚至演变为一种抵触和恐惧的情绪。其实,老是在一个地方兜圈子,老是唱一个调子,很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这是心理规律。绝不能陷入这种重复教育的弊端,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强调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就是要防止“煮冷饭、炒剩菜”的现象发生,要求教师统观全局,掌握好各层次的知识结构,因学施教,有的放矢,重点突出,不犯“只扫自己门前雪”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本质上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基本观点为出发点,联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与认知过程和知识结构特点的实际,运用相关知识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教育,为学生解决思想、人生问题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提高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识别和抵制能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让学生形成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准则来评判事物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只有因人制宜,符合青少年思想发展和养成规律,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终摆脱长期以来重复教育的弊端,抛弃为教学而设的任务式教学设置,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科学系统地认识、学习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基本思路

1.系统统筹,坚持“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要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阵地功能,在德育课教学中,认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本身的层次性和层面感,根据不同德育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从面到点,在德育课系统内有重点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和优化组合,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力度、强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它的吸引力和感化力。

2.纵横联系,遵循少而精的优势互补原则

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就文字内容无需多述,学生基本一看就明一想就懂。关键是如何把它有机地融入到各类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对各类德育课教学的纵向分析,把握不同阶段的核心内容,注意各阶段层进的衔接,主动做好教学内容的分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特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经历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扬弃、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处理好不同类型教学的相互关系,避免在核心内容上的重复,重复并不是不讲不提,而是少讲少提,但温故而知新,通过知识面上的纵向联系,找出学生知识的触动点,引起共鸣,这也是必要的。因此,“小学讲故事,中学讲知识,大学讲理论”也是较为片面的说法和做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本身就是连贯的,加强纵向分析,更有利于立足自身,把好自家门口,做好本职工作。过去的德育课内容在不同类学校的相同层次与阶段是相似的,甚至是雷同的。教材教参编写采用与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若能通过对比教学,找出它们的共性与差别的东西,更有利于扩大知识量和面,把握内容要点,使教学变得更加充分、富有条理与说服力。相同层次与阶段的学生有着类似的知识结构、思想发展和思维形成过程,横向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让学生多一些新事物,教师少一些旧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终摆脱重复灌输的困惑,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2]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九

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是针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我们之所以要敬业,是因为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团队事业的成功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个人作为与价值的实现,都有赖于此。

美国罗宾斯说过: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每个人不可能都拥有自己最喜欢的职业,而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工作中投入自己最大的精力,才会自觉地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干,才会做出一番成就。而那些只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一生也不会有所作为,不会成就自己。

10.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

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高 青(2014年10月2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项理论创新活动,又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才能确保这一活动的方向性和实效性。今天既然是一个学术研讨会,我也想借此机会就这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其融入学校办学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质,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要旨,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有稳定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必须融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办学理念、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文化建设和教育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和人财物保障体系,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在《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一文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它具有先进性、彻底性、开放性等理论特征。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在争论、辩论中引导青年更好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相统一。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进一步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功能。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践行就是把内化所得的价值观念通过实际行动贯彻到社会生活中,把内心强大的力量释放出来,用于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其他行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学生所感知、认同、接受并践行,必须紧密联系师生实际,通过科学实验、专业实习、社会活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培育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最后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在实践活动中熏陶思想、净化心灵、提高觉悟、升华认识,提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从而真正培育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强新媒体的育人效果。当代大学生是新兴媒体的追随者和使用者,新兴媒体所承载的信息多元、多变、多样,毋庸置疑,这些信息中必然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去占领,其他消极、腐朽、落后信息就要去占领,就会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对网络上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海量信息进行甄别和过滤,创造一个健康的网上育人环境;要积极构建微信、微博等新平台,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充分交流,增强教育者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话语主导权,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形态的制高点,积极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积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这里,我要插一句,今天下午学校将举办传统文化月启动仪式,我校一直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学校于2009年成立了和文化研究院,今年恰好是5周年。在这5年内,创办了《和文化学刊》,在《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设立了“和文化研究”专栏,举办了和文化书画艺术展和海峡两岸儒学论坛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鲜明的现实性和广泛的认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用师生员工信服的榜样来示范引领,才能形象生动、具体可视、易于操作。为此,要深入开展树典型、学榜样活动,充分挖掘高校内具有校情实际特色的触动灵魂、点燃激情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广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和优秀学生先进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师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校内外多方力量的统筹协调。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多方支持、通力合作的整体合力。学校党政干部和全体教师要根据各自的优势,主动履行职责,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使专兼职队伍在知识结构、思想认识与工作经验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与相互支撑,形成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为核心,以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为骨干,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格局。要注重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将大规模的集中教育与日常的渗透式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青岛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认真组织学习。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指明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全过程。学校党委理论中心组拿出专门时间,围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学习讨论;召开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解读;各学院、各部门通过周二政治学习时间,在校园内掀起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

二是丰富实现形式,深入贯彻落实。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举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研讨会,设立了核心价值观教学专题,开设了核心价值观网络课堂,把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另一方面,以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举办求思得论坛、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五四大合唱、辩论赛、摄影展等全年不断线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了“传统文化节”、端午诗会、“国学达人挑战赛”、京剧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再者,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拔了11名优秀大学生到西藏、青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山东西部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另有8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宁夏支教;圆满完成了2014年APEC贸易部长会议和第二次高官会及相关会议、2014金家岭财富论坛、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暨中国(青岛)国际船艇博览会、2014中俄青年科学家交流论坛暨2014首届青岛国际技术转移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青岛世园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暑假期间,组织了70支社会实践队赴全国7个省份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树立先进典型,浓厚学习氛围。近些年,学校通过评选“师德标兵”、“科大人物”、“十大杰出青年”、“十大优秀学生”等,积极培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有近百名老师获得各级各类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育人标兵、教学能手称号,涌现出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杨晓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赵永昌、董红周以及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周到青岛残联开展帮扶活动的爱心社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优秀校友代表王忠禹、王天普、李炳军、王福通等已经成为科大学子的楷模,人人学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日益浓厚。

四是融入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就是要使之成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大学价值理念。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形成了“团结自强、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科大精神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其核心是对“什么是大学”、“怎么办大学”、“办什么样大学”的回答和诠释,这种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已经凝聚到所有青科大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团结激励他们为新的发展目标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希望我校以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之策,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风教风、师德师风相结合,传播主流价值,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本次研讨会邀请到的各位领导、专家,都是国内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希望学校老师和同学抓住机会,多多向他们学习请教。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继续支持和帮助我校的改革和发展,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1.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一

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作为中央企业及国家汽车行业技术归口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技术支撑机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紧跟国资委要求,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保障,积极部署、严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大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积淀与创新、概括与提炼,党的十八大明确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中汽中心高度重视,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力求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深刻认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结合实际

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

中汽中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坚持结合企业实际,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长期抓”,并将这一原则体现和具体化到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在《中汽中心“十三五”发展纲要》的制订过程中,中汽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根本的价值取向,围绕核心价值观制订企业的发展方针、发展举措。尤其是在对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中,中汽中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坚持“服务党政大局、服务行业发展、服务社会需求、服务员工成长”的宗旨;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科学公正、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共创价值”的核心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志存高远、团结进取、责任担当、爱岗奉献”的企业精神;建立“围绕中心、立足制度、规范行为、内育文化、外塑形象”的行为文化,并要求对内实施企业文化精品工程,对外塑造中汽中心良好形象。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细化和应用。

率先垂范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心党委第一时间召开院所长会议,部署在全中心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各项工作,其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心领导率先垂范,主动引导干部职工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明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坚实保障。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中汽中心坚持“去形式化”,要求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理论上、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经营及员工的工作、生活相结合,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不坐论,不空谈”的要求,扎实推进、切实遵行。为此,中汽中心组织干部职工从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深入思考“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要求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实践核心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能够有“看得见的变化”。

中汽中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后续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各项活动中培育员工的核心价值观,提出学习与实践并举,要求干部职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按照习近平主席“学一点,就实践一点”的要求,号召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奋发努力,“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脚踏实地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落细、落小、落实”。

中汽中心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充分挖掘和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继续坚持与完善中心庆“七一”党员大会,发扬优秀党支部、红旗团委、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组织与员工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员工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形成学习、崇尚、争当模范的氛围。建立长效机制,使先进典型的培养、选树、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中汽中心各院所部门在坚持“急不得、虚不得、懒不得、迷糊不得”原则的基础上,及时召开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会议,开动脑筋、创新形式,打造精品工程,大力开展积极向上、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加强阵地载体建设,建立教育展示体系,明确价值导向。坚持与完善中汽中心成立纪念日,开展重大节日纪念庆祝活动、节日慰问活动、支援爱心活动等各类社会活动,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郝幸田)

12.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二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SWOT

2012年11月,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也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其中提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因此, 对高等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十分重要。

1 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分析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规范了大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

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继承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借鉴了世界文明的璀璨成果, 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 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国家、社会提出了价值追求, 特别是对个人提出了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绳。所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是国家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要求, 这种要求保障了全体公民的思想沿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不断前进。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 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底线, 不仅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更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建设,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本土, 符合国民精神需求

价值观的产生, 是限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 没有价值观可以脱离本土文化传承而孤立存在, 只有根治于民族土壤, 这种价值观才能在精神领域、物质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是在历史沉淀的土壤下生长起来的, 它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更符合广达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当然, 时代变动的脚步从来不停歇, 与时俱进才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出路。面对新时代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的成果, 结合民族特征, 内化为我国既有民族特色, 又有时代特点的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公民的生存和发展, 离不开群族,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无声浸润着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心灵, 离开了这片土壤, 便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 失去了灵魂。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各级领导对这一阵地历来非常重视。从目前来看, 这片阵地的功能不但没有衰减, 反而在现今历史条件下, 其作用变得愈发重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各院校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最新的精神向学生做了系统的传达和教育, 这对学生直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劣势分析

2.1 校园文化建设良莠不齐

文化, 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 是一种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声处。一般来说, 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反之, 则会误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是随着校园规模的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捉襟见肘。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 不应该停留在板报等传统宣传形式, 丰富的教育方式, 多样的教育方法, 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甚至于可以互动的教育形式, 应该在校园普及。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 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2.2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仍需加强

学生上学阶段, 忙于学习, 缺少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 不客观。进入大学阶段学习, 余暇时间较多, 可以走进社会, 开展实践。但是, 依靠个人开展实践的过程并不可控, 甚至会造成学生对社会理解的偏差, 所以, 有组织性的开展社会实践很有必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在学生参观学习中安排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教育, 通过实践, 形成认知, 通过理论, 加强理解, 运用理论, 指导未来教育实践。目前高校鉴于教学规模、实践条件等客观因素的现实条件, 开展活动的系统性和教育性还不够, 实践教育活动仍需加强。

2.3 宣传渠道要更加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涌现出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这也将信息的传递的速度和范围无限扩大了。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满足学生对信息获取渠道的需求, 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掌握其精神诉求, 找到合适的方式, 直击学生意识领域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题和学生实际, 有针对性的贴近个人, 贴近生活, 贴近需求, 以人为本的开展教育工作。特别是要找准着力点, 通过小事小情, 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和理解。

3 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遇分析

3.1 科技发展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各类传播媒介, 特别是终端系统, 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方便, 群体和个人也可以在终端系统共享信息资源, 形成了巨大的信息资源库, 这一变化, 为高等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辟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相关的教育信息, 这也避免了交流中出现的不对称问题。

3.2 高校工作方式和方法趋于多样化

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种, 有些是被动的方式, 有些是主动的方式, 不同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有着其独特的效果。一般来说,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主动教育, 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被教育, 学生对于这样的教育方式产生一些抵触。迫于这样的情况, 高校加强了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教学探索, 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 大幅度的提升着学生感官获得信息的效率和态度, 学生喜闻乐见, 从被动的被教育变成主动的接受教育。所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接受信息的感官系统, 通过多元化的方式, 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分析

4.1 外部多元价值观的巨大冲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进行了渗透, 特别是一些外来价值观已经在高等院校展开了多方位的渗透。国内外敌对势力所推销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等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不免上当受骗。这样的背景, 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阶了极大的挑战, 这种价值观的斗争, 是直接关乎是否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斗争, 无硝烟的战争, 已经打响。

4.2 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造成影响

改革开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虽然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段必然出现的, 敌对势力却利用这些矛盾, 将问题扩大化, 比如诚信缺失、自私自利、腐败舞弊等等问题, 这对学生的基础认知产生了一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些问题格格不入,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的行为, 是一个高校教育过程中特别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4.3 传统文化的缺失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传统文化的智慧需要后人不断继承和发扬。但是, 大学生的头脑中对传统文化的精华变得模糊, 不能理解传统文化, 自然不会深入了解传统的美德, 这对于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大的影响。有的敌对势力利用学生思想的模糊, 断章取义, 制造矛盾, 攻击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增加学生认知的难度, 歪曲学生认知的方向。

5 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5.1 变异求同, 做好宣传

思路上, 高校应迎潮流而动, 主动出击, 发现自身不足, 取长补短, 努力改进之。宣传工作上, 围绕学生所需,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拓宽宣传途径, 丰富宣传手段, 细化宣传内容小、准、稳, 宣传效果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5.2 针对不同学生特点, 在生活中教育

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 还需要于“无声”处加强教育, 特别是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识, 接受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需要结合实际, 因材施教, 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生活, 通过提升校园正能量、正文化, 润物无声, 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爱化人。

5.3 打造社会实践的教育体系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学大纲, 定期、定点、定量进行社会实践, 确保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 在注重活动社会效应的同时, 更加注意做好宣传工作, 特别是学生的教育反馈工作。

5.4 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解读

13.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十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根据上级关工委文件精神,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校积极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学校确立了以开展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之于行动。现将具体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机构,督促活动深入开展。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政教处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学习活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由政教处负责教师的学习,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并将学习要求细化到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利于大家学习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全体师生都能积极参加学习。

二、开展主题教育,使学习、实践更深入。1.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氛围

除制作专题学习和板报之外,我校还利用 “学生行为规范”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准则”,规范师生言行,要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我们学校出刊了“文明礼仪”专题板报,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文明习惯,践行文明行为。

2.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我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学习,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师明确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达100%。

3.利用节假日,如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特殊节日培养学生待人接物、乐于奉献、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片,学生通过观看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朗诵中华经典文化,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片,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禁毒宣传、安全教育专题片,提高学生知法、学法、用法水平,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珍爱生命的教育。

4.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由中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搜集素材,写出了30篇体现爱国、爱家、爱社会主义的习作,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的思想。

5.充分发挥家长示范校的优势,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引向深入 我们始终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并切实加强管理,家校联合,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新途径,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从而密切了学生、老师和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发展、和谐发展。

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利用有效的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已经在我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我们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努力开创我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上一篇:秋风吹落叶800字作文下一篇:如何写年度工作总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