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2024-07-24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精选6篇)

1.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篇一

《固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实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第三节加热和冷却中的《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实验器材、实验创新、实验原理、实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开展我的说课!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说教材

《加热和冷却》一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固体的体积的影响。本课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实验器材

该实验所需的器材有酒精灯、固体体胀器、水槽、冷水、火柴等。

三、说实验创新

四、说实验原理

常温下,铜球能通过铁环,加热后,铜球体积膨胀,无法通过铁环,当铜球冷却后,铜球体积又缩小,又能通过铁环。

五、说实验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改变体积。

2、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应用。过程和方法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体积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六、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的体积产生变化。教学难点: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七、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已有一年,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实验分析、操作能力还需要加强。

八、说教法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学习科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就是借助固体体胀器和酒精灯等实验器材,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发现和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使我的这一节课更有实效性。

九、说学法

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获取新知,掌握技能。

十、说实验的教学内容

探究固体在加热后体积的变化是“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核心学习活动之一。通过加热,铁球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又收缩,通过观察这一实验后,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十一、说实验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应该从问题开始,巧妙地创造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活动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广。上课开始,我就出示课件。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资料。旨在引发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的原因是什么?这时我紧接着提出问题,钢轨会不会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在铁轨间都留有缝隙?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1、注意酒精灯的使用

加热我们就需要用到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酒精灯。虽然四年级的同学不是第一次使用酒精灯,但为了确保安全还是有必要再次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这时我出示课件,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一定会最大限度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分组实验探究,描述实验现象

这个活动本身是一个演示实验,但是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我让学生亲身经历。首先,拿出固体体胀器,在常温下,铜球能通过铁环;接着点燃酒精灯,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1分钟左右,试一试铜球能否通过铁环,会发现此时铜球不能通过铁环;这时再把铜球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冷却,当冷却后铜球又能通过铁环;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整理实验器材。在他们操作的过程中,我及时深入各个小组来和他们共同完成这个活动。并告知学生不要接触发热的铜球,以免出现危险。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注意安全,也是我们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学生安全了,才能使教学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一定会发现实验现象,我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发现,既可锻炼他们的表达描述能力,又可以得出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这个结论,进而得出一般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寻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探究的问题源于生活,科学结论的实践又回归于生活,这时我用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并回答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钢轨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铁轨间都留有缝隙?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是如此紧密相联。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细细想来,还真的有许多科学道理。生活中的科学真是随处可见呀。希望大家在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思考,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手,你将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四)谈收获

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找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十二、说实验教学反思与评价

“固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实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需求,并关注学生对实验方法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结论。在教学中我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经历一个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的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当然真正要完成一个探究过程,四年级的学生不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还需要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地指导才能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十三、说板书设计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简洁、直观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篇二

一、增加创新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在让学生体验静电现象时, 我们先拿一个普通的薄塑料袋靠近这些标本时并不相吸。而用摩擦后的薄塑料袋去靠近这些轻小的物体时, 刷的一下吸起了很多, 使学生很感兴趣。然后, 我们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塑料尺、塑料笔等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去接近碎纸屑、蒲公英种子的“小降落伞”、棉絮、杨花等轻小物体, 学生的视野比只吸碎纸屑开阔多了, 效果也明显, 实验积极性也较高。

二、自制实验装置突破教学重难点

《水结冰了》一课有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这一内容, 课本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建议 (如图1 所示) , 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 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再拿一只保温杯 (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 , 在杯内装满碎冰, 并加入较多食盐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然后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观察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 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再用温度计测出试管外的温度。

这个实验, 主要是想让学生不仅观测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还想让学生认识到是温度的变化 (冰向周围放热, 温度降低) , 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液态的水结成了固态的冰) 。可在实际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这一实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这样的实验设计无法观测到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的。因为试管里的水一般是在底部开始结冰的 (一般杯子底部保温的效果最好, 所以试管里的水会先在底部结冰) , 而试管底部却是在包有毛巾的杯子内, 这样学生是无法看见试管底部水结冰情况的, 当然也就无法准确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的。

2.实验操作很麻烦。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 还得用手扶着试管和温度计, 还要时刻关注试管内水的变化和温度计的变化, 还要及时记录观测的实验结果, 这么繁琐的实验操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

3.实验很费时。本实验为了学生能看到水结成冰, 特意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以露在杯子上部。试管里的水加多了, 结冰的速度自然慢了。再加上用毛巾包住杯子外壁保温效果不是很好, 也影响了试管里的水的结冰速度, 导致整个实验很费时, 经常是一节课时间到了, 学生还是很难看到试管里的水结冰, 自然也就不会知道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开始结冰了。

为了解决以上实验存在的问题, 笔者自制了以下教具 (如下图) :

三、通过亲身经历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的动物部分时, 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蚯蚓等动物, 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 既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 又诱发了学生从小研究科学的兴趣。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 认识到这些动物的作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珍爱动物的感情, 并自觉地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四、利用有利时机进行“实验”教学

3.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篇三

在学生动手做这个实验时,往往较多出现这两种问题:一是在试管口忘记放一团棉花,常可看见水槽中的水变红,浪费药品;二是酒精灯火焰不能一直对着药品最多的地方加热,开始时还好,但加热一段时间后,药品会移动,而学生不会相应地移动酒精灯,造成药品没有充分被利用。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改进后的装置与改进前相比,有两处改变: 一是把普通试管改为尾部带凹槽的特制试管; 二是试管口未放棉花。

改进后的优点(与改进前相比)

1.高锰酸钾在凹槽处,不用担心酒精灯火焰没有集中在药品最多处加热,能充分利用药品。

2.试管口不用放一团棉花,药品也不会进入水槽。

此改进实验的创新点是:把普通试管改成底部有凹槽的试管。

第二个实验是:沪教版(2013年6月版)九年级化学第3页图1-1“加热碳酸氢铵的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该实验编者把它安排在初中化学的第一课时,我认为有值得商议之处。因为这是九年级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还不懂仪器的名称和操作,没有亲自动手做过化学实验,所以,若让学生做此实验肯定不妥。因此,该实验只能是教师演示,但因为蒸发皿是不透明的,演示时台下的学生看不清蒸发皿里面的碳酸氢铵药品经加热后是否会消失。更观察不到其消失的过程。而该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碳酸氢铵固体受热后会变成气体而消失。

此实验装置与改进前对比优点是:

1. 学生可观察到碳酸氢铵固体加热后的消失过程;

2.还可知道碳酸氢铵消失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1)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知生成有二氧化碳气体;

(2)通过观察到试管壁上有水珠可知生成有水;

(3)通过观察到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可告诉学生还生成了另一种气体———氨气;(实验时还可打开试管塞让学生闻气味,可闻到有刺激性的氨臭味。)

此实验改进的创新点:一是装置上的调整使实验目的更容易达到;二是用到了特制的玻璃试管。

4.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篇四

一、教材的进步与实际教学间的矛盾

2001年, 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取代了原有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 并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具备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 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此相呼应, 我国各地都陆续的开始使用新的教材。这些教材紧紧围绕新课改的要求编排, 除了课程内容和编排有着改变外, 不仅数量增加了不少, 连形式都大有改变。有人比较了2002年前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 旧教材只要9个实验, 而新版本教材则安排了15个生物实验, 增幅达40%。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实验的增幅更是达到了44.7%。

实际教学又如何呢?书上的实验不做, 课堂上不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许多生物教师受到课时、材料、实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都不得不放弃了很多实验, 特别是那些新增的突破传统的探究性实验更是受到了冷落。甚至有初二的学生反映他们整整一年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从没进过实验室上过实验课。虽然会考和高考中实验占有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但是往往考查的都是些最为经典的实验, 对于具有一定拓展性的、新型的实验会考查到的几率就比较小。这样在教学中, 有经验的教师也就挑重点讲解几个高命中率的实验就可以保证学生漂亮的通过考试了, 但是却放弃了对学生科学素养最佳的培养机会。21世纪我们培养的不是应试的“人材”, 而是能紧跟时代变化的“人才”, 所以仅在中学生物实验的教学上, 相对与之前传统的教学, 教师能做的改进和创新就有很多。

二、中学生物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1. 提高教师的认识, 改进生物实验课现状。

国足前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 生物实验课的命运也是如此, 由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决定实验课的质量。生物学其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 实验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科学素养。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也是各种习惯、思维方式的养成时期, 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首先教师就要先改变实验课可上可不上的观念, 再华丽的语言都无法描述生动的实验。对于课时紧张这个大矛盾, 应采用更好的实验方法来节省时间, 而不是剥夺学生的实验课。只有生物教师从态度上根本改变后, 我们才能谈得上生物实验课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 在实验课前就将实验明确介绍或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有个初步的了解;将一些原本繁琐的实验进行精简, 让其以简单的过程呈现生物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一定的生物实验课的课时, 让学生从实验中增长知识和技能。

2. 广泛取材, 从实验材料、方法上进行改进。

(1) 让学生参与到材料准备中。通常生物实验中用的实验材料都由实验员或生物教师购买获得, 但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 从日常生活中就能获得的, 不具危险性的材料, 是不是能让学生参与到采集的过程中呢?例如在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这个实验中, 需要的材料除了一些试剂是学生难以获得以外, 像苹果、梨、鸡蛋、植物油、花生、马铃薯等的材料, 都是从菜市场甚至是家中就能轻而易举的找到的, 也方便存放。如果在班中分实验小组, 在课前就将材料收集的任务布置给小组成员, 并让他们提早带到学校, 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也能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和生活能力,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责任心, 在生物实验课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例如经常要用得到的洋葱, 在让学生采集材料前, 可先教会他们如何挑选合适的洋葱作为材料, 要选鳞叶紫色较深的, 也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选材。同样, 在教师刻苦钻研合适的实验材料时, 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到选材的过程。在学生参与到材料准备的过程中, 能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实验的过程, 还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也多了解了很多实验的注意事项, 学生也能从一次实验中思考的更多。此外简单的试剂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准备。例如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等, 或者需要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液进行配比的试剂, 在适合学生的情况下都能让学生们来完成准备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从中获得试剂配比、保存的方法, 巩固了化学知识, 另一方面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改进实验材料。课本上的很多经典实验是一代代生物教师的经验积累, 同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勇于对实验的方法、材料进行创新改革。

在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中, 我们通常用的是洋葱鳞叶的外表皮, 因为其本身的紫色便于观察而不用染色。但是实际操作发现, 洋葱的外表皮十分的难取, 很多初学者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来取到单层细胞的观察材料, 而多层细胞的材料往往相互重叠, 观察效果不理想, 这就给这个简单的实验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特别是初中生动手能力不如高中生, 更难掌握用镊子撕下外表皮的技术, 同时也是对材料的浪费。但实践中发现洋葱的内表皮却是十分容易获得的, 它往往会整片的粘连在里面一片鳞叶上, 轻轻剥取就能获得, 可将内表皮进行染色再实验能获得与外表皮一样的效果, 这样对于时间比较紧张的实验课是个解决的好方法。此外也可在实验前将洋葱鳞叶从鳞茎上剥下来, 放在通风的窗台上晒上1~4天, 待叶片变软时, 撕取就方便了。两个简单的方法能很大程度的节省实验的时间, 保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实验, 亲身经历到实验的全过程。

(3) 改进实验方法。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我们通常用的是纸层析法。但是它除了耗时长以外, 效果也并不是最理想, 四层色素颜色很浅, 特别是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更是难以分辨。这样使得一节实验课有很长的时间是在等待中度过, 还要避免层析纸触碰到试管壁, 这个实验对学生而言操作上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换用白粉笔来替代层析纸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白粉笔法的具体的操作步骤与纸层析法基本相似, 原理也相同。选用一般的白粉笔 (如果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 可以先将白粉笔放在酒精灯上烤干) , 在距底部1.5cm处画一小点或围粉笔一圈划一横线, 然后用毛细吸管在粉笔上划上滤液点或线, 待干燥后再次划上滤液点或线, 如此反复几次。在一个培养皿中倒入一些四氯化碳, 将刚才划了滤液线的白粉笔的底部用小刀切平, 把它放置到培养皿中, 四氯化碳同样不能没过滤液线。为了防止四氯化碳污染空气, 在培养皿外面倒置一个大烧杯即可。几分钟后四种色素就清晰的分离在粉笔上。白粉笔的获得并不比滤纸困难, 但是从实践中我们发现, 白粉笔层析法更快, 并且四层色素十分清晰, 效果要比纸层析法好很多, 而且一个培养皿中可同时立多支粉笔, 不用大试管和试管架, 更容易放置, 可谓节约时间和器材, 更适合与课堂教学。

(4) 改变实验方式, 从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除了在实验的器材、用品上进行改进外, 在实验的设计上也能进行大量的创新, 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 中学生物实验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法为主, 教师先把实验的要点过程都讲明白了然后学生再进行实验, 这样难免会出现依样画葫芦的现象,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空间,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对于某些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实验, 教师可以事先做好适当实验的设计。

中学生物学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三种类型。生物实验中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生物教师面对书上现在越来越多的拓展性实验往往一翻而过。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 两者原理不同, 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 进而获得结论。如果在学校中开展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而缺少了探究性实验和其他类型的实验的话, 不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可以说探究性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如何克服时间的缺乏呢?

教师可以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试验。例如高中教材中植物生长素的实验, 通常采用先上课后实验的方法, 这个看似简单的实验中包含了生长素的所有的特性。我们可以改为先实验后上课, 在课后教师将已准备好的小麦胚芽鞘介绍给学生, 明确探究目的, 并将实验用品放置在教室窗台上, 让专门的同学负责照看, 一个星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上“分析报告”后再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表象开始, 大胆的猜测实验原理, 查找资料分析结果, 这样得到的结论既有事实依据, 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样的, 也可以将初中实验中的生态瓶放置在教室中, 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个密封的小环境的工作原理。

在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这个实验中, 通常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先对淀粉、还原性糖、蛋白质和脂肪进行鉴定后再对教师准备的苹果、鸡蛋、马铃薯等食物进行成分鉴定。这个实验可以改为实验课前先由教师介绍三大类成分鉴定的方法、实验原理及食物成分鉴定前的处理方法, 让学生回家后自行设计一张食品成分鉴定书。实验中, 教师尽可能的多准备些具有代表性的食物, 或让学生自带食物进行鉴定, 并制作鉴定表, 思考哪些食物可以作为主要的蛋白质、糖、脂肪来源。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除了需要自行设计鉴定表外, 还需要自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 虽然与之前的实验相比改动不大, 但是学生就能从依样画葫芦转为主动实验。

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实事求是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 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这对学生也是一份知识和价值观的双重收获。

实验的进步是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实际的操作中获得的, 以上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是笔者在实验后的感悟, 如有不当之处, 还望探讨整改。

总而言之, 生物教师应首先认识到生物实验在生物教育和学生科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 充分利用时间上好每堂生物实验课, 同时, 生物教师也应尽一切可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有些书上的拓展性实验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 如测量人体的生理数据、学看药品说明书等的实验可以放到课外进行, 这样的实验具有相当的拓展性, 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以作为兴趣课开展。既然课本提供给了生物教师那么丰富的实

《少年写作》分为小学版 (3、4、5、6年级分册出版) 、初中版和高中版, 以反映自然之景、社会之风、读书之韵和成长之乐为内容, 具体栏目为:

名师大讲堂 (选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指导学生课堂习作或写作的锦囊妙计)

技法秘籍箱 (站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处, 揭秘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同期声 (与课堂作文教学同步, 展示作文辅导的过程和学生佳作)

升格空间站 (以学生习作为例, 指导修改和提升作文的典型案例)

美文直播间 (登载、评析学生课堂优秀习作、考场满分作文或赛场获奖作品)

名篇大观园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赏析)

素材宽带网 (提供与教材同步的人与自然、人与验, 那么生物教师也应当尽可能的好好利用这些实验, 与此同时, 改变实验课的考查方式, 让学生重视实验课、真正的从中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

摘要: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教材的改进, 实验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 但是由于课时等原因的限制, 很多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需要通过提高教师的认识, 改进生物实验课现状, 同时广泛取材, 从实验材料、方法上对实验进行创新, 节省课堂时间, 化繁为简;改变实验方式, 从实验设计上进行创新,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物实验,实验改进,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5.

[2]裘伯川, 朱立祥.对中学生物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2000 (1) :61-67.

[3]林金定.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01 (1) :73-74.

[4]刘科建.刍议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应对新课改的挑战与对策[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 (1) :6-7.

[5]李彦平.对高中生物实验的改进[J].中学生物学, 2008 (3) :45.

[6]王小阳.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 2007 (46) :127.

[7]池春玉, 丁国华, 韩金龙, 许志东.黑龙江省高中生物学实验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8) :121-123.

[8]曹子建, 冯鸿, 余孝琴.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109-110.

[9]陈海, 侯刚.浅谈中学生物实验的创新[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6 (6) :38.

5.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篇五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 增大演示可见度,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概念、理解规律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些新奇的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惊奇疑惑, 产生悬念。将实验设置成问题情景, 对活跃学生的思维, 训练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价值。

二、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 演示实验在体现物理现象, 建立物理概念, 总结物理规律, 验证物理理论, 示范操作规则, 特别是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若只局限于教师做、学生看, 学生比较被动,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些演示实验, 由于可见度差、学生参与少等原因, 师生同样花了很多的精力, 但学生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1. 对于操作简单的小型演示实验, 人人动手, 师生共同参与。

比如在演示完“鸡蛋由于惯性落水的实验”后, 让学生都来动手做“同位学生叠放6只象棋, 敲打最下面一只棋子的实验, 被敲打的棋子飞出去, 而上面的不倒下”的比赛, 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再如演示大气压强实验中, 先在塑料矿泉水瓶内倒入温水, 摇晃几下, 倒出水, 迅速地拧紧瓶盖, 让它自然冷却几分钟, 看到矿泉水瓶变瘪, 验证了大气压的存在。

2. 变物理教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学生分组实验。

我们一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教师一人忙, 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 把某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自制实验器材, 并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观察发现规律。例如, 光的反射实验一直以来由于学校器材不够都只是教师演示实验, 我们精心自制了实验器材, 自购激光笔, 并对激光笔进行了扩束, 利用泡沫塑料制成量角器, 而且把量角器沿90度的刻度线分成两个面, 然后粘连在一起, 便于探究三线共面, 为了使量角器与平面镜垂直还做了支架。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发现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再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 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看, 教师在演示时, 只需根据标准选取适当的金属丝进行实验即可。如何挑选器材及实验方案, 主要是由教师说出的, 这样的演示实验限制了学生思维, 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器材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系列做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那些显得很深奥的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变得简单明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在娱乐中学物理。同时这些器材学生都很熟悉, 更有利于学生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三、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提高实验时的可信度和直观性

学校已有的实验器材或教材上的实验方案不一定适合我们现在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 使之更科学。例如导入光的折射新课时, 可在讲台上放两只玻璃缸, 在每只玻璃缸上都安装一根细铁管, 细铁管相当于瞄准器, 一只玻璃缸有水, 另一只玻璃缸没有水, 里面各放一只玩具鱼, 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叉鱼, 首先用细铁管瞄准鱼, 固定好细铁管, 然后用钢针沿细铁管插下去, 这样使学生不会怀疑因为手抖动没有叉中, 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 没有水的叉中了, 有水的没有叉中, 为什么有水的没有叉中, 产生了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磁体与磁场》一节中, 磁体的指向性只是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南北。我们是这样改进的, 在课堂上, 每两位同学准备一只洗脸盆, 内放一定量的水, 塑料泡沫上固定条形磁体, 然后将塑料泡沫放入洗脸盆中, 塑料泡沫可自由转动, 不管怎样转, 最后静止下来, 都是条形磁体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如果把条形磁体用线挂在铁架台上, 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条形磁体才能稳定下来, 甚至还要用手去固定一下, 这样就失去实验的可信度。所以对一些实验要进行改进, 对现有仪器进行改进或改装、自制或仿制新的教具、设计新的小实验或小制作等, 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提高实验的直观性。

6.固体热胀冷缩实验的创新改进 篇六

一、创新理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的影响

科学知识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更需要新一代的学生能够端正学习的态度, 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学习物理知识,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进步, 不断地发展, 所以, 创新理念在大学的物理的课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更离不开创新理念的渗透, 实验可以客观地证明知识存在, 可以让学生们开拓思维, 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 可以为祖国培养新一代技能型人才, 使学生们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高物理方面的学习成绩。

二、创新理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的运用

(一) 通过实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在不断地革新, 改变了教学中的单一性, 使学生不再坐以待毙, 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物理实验, 教师可以将物理课程的各项内容进行创新, 刺激学生的神经细胞, 促使学生进步[1]。例如在学习《速度和加速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实验, 让学生采用各种不同的速度进行行走, 学生们以等速进行行走, 有的学生以加速度进行行走。教师再给学生们带来了四驱车及其轨道, 让学生们进行比赛的实验项目, 学生们会发现四驱车的速度的变化, 并根据自己的储备的知识解说遥控后的结果, 教师让学生们进行观察与对比, 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到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与关系, 然后, 教师让学生们进行总结,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 使物理课程的内容不再单一, 教师不再按照教材上面的内容, 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 而是用一些新颖的实验内容, 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去吸引学生, 使学生们可以发自内心地进行去学习, 能够更加热爱物理知识。

(二) 通过提问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路

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可以无限拓展的, 但是需要事物的引导和启示, 在理科知识的课程当中, 更需要在实验对学生的帮助[2]。提问是物理实验课堂上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师能够对学生用新颖的方式, 提出新颖的问题, 使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 并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找到合理的分析思路。例如, 在学习《抛体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教师要求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实验, 并在试验中给学生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们扔口袋, 让学生们分析口袋下落时的轨迹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就会在实验中看见各种影像, 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进行绘画, 然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在黑板上进行画图和分析, 最后, 教师在针对学生们的实际反应, 进行对应的启示, 使学生们找到正确的解题答案。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们感受到物理知识是学无止境的, 感觉到学习的多样花, 是充满乐趣的, 学生在教师不断的引导与提示下, 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方向, 是自己具有清晰的思路, 加深学习的印象和自信心, 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训。

(三) 通过合作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培养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可以设置各种不同实验让学生们进行合作, 使学生们在变换合作伙伴的时候,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们具有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 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 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分组等等。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首先, 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们进行拎水桶爬楼梯比赛, 让学生们感受到想爬的高就需要拎重量少的水桶, 在学生们实验后有了一定的成果后, 教师在将学生们从新进行分组, 让学生们再进行其他的实验, 学生们不断地交换着自己的队友, 并在合作过程中, 发现不同的人会带给自己不同的灵感, 使学生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思绪, 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不断地完善自己, 认识自己学习中的缺陷, 正式自己的学习位置, 能够在实验之前懂得正确地查找资料, 注意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能够针对自己研究的对象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

结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 教学在不断地改革, 教师在不断地进步, 学生们也在感受课堂上新的内容带来的新鲜与刺激。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以往是学生是被动, 教师是主导,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这样教育事业才会有进步。总而言之, 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 将创新理念合理的应用到大学的物理课程教学中,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变得更加的聪慧与机敏。

摘要: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要求物理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 是教师们需要考虑和探究的问题。教师们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教学理念, 尝试着在实验的内容上、课堂的提问中或是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运用创新理念, 使学生们能够不断增强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使我国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理念,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进学.创新理念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进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14 (03)

上一篇:计划财务处工作总结下一篇:描写大雪的词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