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2024-10-17

《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共19篇)

1.《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肥皂泡》一文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冰心的作品,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之美外,还应注重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以读为主,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借助读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升华情感,体会意境。通过反复诵读,把学生带入到梦幻般的泡泡世界中去。通过小练笔,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得到了交融,更好地掌握与运用了文章的多种写作方法,学生读写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切实提高。

拓展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了梦幻般的感受,教学中不仅要留意作者的美好想象,还要挖掘省略号可能隐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虽然准备非常的充分,但在录制课的过程中也是状况百出呀,都是在备课时考虑不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更加的细心、有序!

2.《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一、记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将教学中达到预先设想的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记录下来:巧妙新颖的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教学难点的突破、画龙点睛的小结、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比如讲解完形填空时, 本人以前的一贯做法是, 先让学生做, 然后给出标准答案,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认真讲解, 结果我讲得很辛苦, 课堂气氛却很沉闷,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后来, 我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答案后, 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提出本组存在的问题, 小组之间先相互解决问题, 我最后对于个别特殊或者较难的题目予以解题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点拨。这样, 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他们热情高涨、信心倍增, 讨论气氛热烈,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习很轻松、学有所获, 我也教得轻松、教得愉快。

二、记教学中的“败笔”

课后反思还可以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既要找出客观原因, 更要正视主观原因,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时改进和纠正。比如: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时, 本人只注重了学生阅读的训练量和解题正确率, 却忽视了学生解题速度方面的训练, 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正规的考试中出现试卷做不完的现象。注意到了这些, 我就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任务, 提高了学生的解题速度。

三、记教学中的“偶得”和“灵感”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更不能百分之百地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这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是突如其来的,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并记录这些“偶得”和“灵感”, 它们就会转瞬即逝。比如:记忆英语单词、短语时, 学生缺乏主动性, 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们在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时, 学生们一致认为节目中的“你来比划我来猜”的环节比较有意思。我突然一想, 何不尝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呢?学生不仅很快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词组, 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比如:呈现书面表达的范文时,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书面表达、改错、合并简单句一起训练呢?于是, 我把范文设计成了改错题和合并简单句的形式, 让学生讨论修改。改错、合并完成后,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四、记学生独到的“见解”和“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学生人多而学法不一, 他们往往会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提出问题。有时一些好的方法、好的思路可以把教学引向高潮, 补充完善教学, 教师应当予以肯定和鼓励, 并把他们独到的见解和想法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我在班级里挂了一个记录簿, 要求学生将平常在课中学习或课后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见解随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 我就把上面的内容概括总结到教后记中。再比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书面表达中存在不会审题、句子结构不清、不会使用复合句、汉语式英语时有出现等情况。我将其一一整理并记录下来, 然后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或加以引申。结果,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记“学习心得”和“再教设计”

把教参、资料以及新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 写入教后记,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梳理与反思, 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 因为学生的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 这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 写出“再教设计”, 考虑一下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才能比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这样才能够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3.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一、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课后教学反思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动性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在内在动机、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进行的。

(二)持续性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应有规律地进行。教师可将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

(三)侧重性

在实际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时,并不是要对所有的教学事件和内容都予以记录,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而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活动中有反思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某些经验进行选择记录。

(四)批判性

课后教学反思虽是对教学活动中某一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但侧重点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内容应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及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每个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撰写,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点。

(一)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

1.点评式。在教案各栏目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实际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2.提纲式。较全面的评价教学上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3.专项式。抓住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与反思,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与总结。4.随笔式。把教学活动中最典型、最需要探索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提炼,教师要反思这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3.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了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了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了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问题?4.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课后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明确课后反思的形式和内容

这对于那些不习惯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理论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怎样写课后教学反思等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实践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坚持写课后反思的教师典范。因此,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时候,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学习他人有关课后教学反思的文章和实践经验,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课后教学反思撰写形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写下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具备了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方面进行反思。

(三)课后教学反思中,在记录教学事件和自身感受的同时更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

因为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中,记录事实并非终极目的,而是要在记录事实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写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尽量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恰当的方法,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4.肥皂泡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

教材分析:

《肥皂泡》一文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意境非常美。文中有很多词语虽不常用,但它们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冰心眼中肥皂泡特别的美。理解这些词语的最好方法,是给学生相应的感性体验。冰心奶奶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和我们一样的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的梦想,寄托了自己美好的独特的情感。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觉得教者应创设相应的情景,以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

冰心是一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和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母爱、童贞、大自然是冰心作品的三大主题。冰心爱海,她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正如母亲总是源源不断地把力量传送给他亲爱的孩子一样,海是冰心永远的源泉。冰心博爱,她的爱缘自于海,更缘自于母爱。冰心爱世间万物,更爱儿童,她纯真、犀利、坚定、勇敢、正直。冰心一生,追求真、善、美,歌颂真、善、美。美蕴涵其作品中的各个方面,有人情美、自然美、童心美、情感美„„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师之重要任务所在。把冰心介绍给学生,让这样一位作家走进孩子的童年,用冰心的作品去影响孩子,去滋养孩子的生活,去涂抹孩子生命的底色,无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所以,我打算通过《肥皂泡》一文的教学,开展“走进冰心”系列活动。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正确书写十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儿时的作者是怎样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

3、体会作者对游戏过程描写得有序及细致,并体会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4、联系自己的游戏体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小练笔的练习,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儿时的作者是怎样玩“吹肥皂泡”的游戏的;联系自己的游戏体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进行口语交际及小练笔的练习。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游戏过程描写得有序及细致,并体会作者由“玩吹肥皂泡”的游

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教学设计意图:

《肥皂泡》,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意境深邃精美。童年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根据本课教学重难点,该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肥皂泡》不仅介绍了吹肥皂泡游戏的方法和过程,还把吹肥皂泡的美好心情写了出来。因此,学习本文除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为此,课前播放了人们娱乐休闲的录像,创设了一个快乐自由的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较

好基础。

二、亲身实践,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课中,特安排了吹肥皂泡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对吹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又为理解下文描写肥皂泡的美丽作了铺垫,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感性体验结合起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以更好地体会

作者文笔的细腻与精美。

三、拓展想像,培养学生丰富想像力。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梦幻般的感觉,教学中不仅要留意作者的美好想像,还要挖掘省略号可能隐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四、以读为本,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借助读加深词句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进入梦幻般的泡泡世界,也把听者带到意境

中去。

五、学练结合,促使阅读教学综合高效。课后布置学生再玩吹肥皂泡,把自己所看、所想记录下来,以通过小练笔使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互相交融,更好掌握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切实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冰心的资料,了解冰心。

第二课时

课前活动

1、放录像(广场上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滑旱冰、跳皮筋、转陀螺、跳绳、拍球„„)

2、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你们看到的,是平泉广场上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景。大人们舞步轻盈,笑容满面,孩子们嬉戏玩耍,自由快乐。你们一定也非常喜欢玩游戏,能跟我们说说你最喜欢玩什么游戏?把你的快乐说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分享。(引起学生的回忆,感受玩游戏的快乐)

3、生自我介绍,自由谈玩游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很爱玩游戏,童年的冰心和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做游戏。她最喜欢吹肥皂泡,她吹的肥皂泡可不一般,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她的嘴,以及她的眼,她的心,不但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自己童年的梦想。

这节课由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29、《肥皂泡》。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肥皂泡》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吹 看 想

二、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欣赏冰心笔下如诗如画的肥皂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写出你

喜欢的理由,跟同桌说说。

三、品词析句,理解课文

谁来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一边读一边想像着画面,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1、理解吹的过程。

A 点拨要点:用一支竹笔的套管,蘸上那黏稠的肥皂水,慢慢地吹起,吹起一个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儿,再轻轻地一提,那轻圆的球儿,便从管上落了下来,轻悠悠地在空中飘游。若用扇子在下面轻轻地扇送,有时它能飞得很高很高。

师: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B 引导学生体会到吹肥皂泡的动作特别轻。吹肥皂泡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体会到的?(动作轻: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轻轻地扇送;样子轻:

轻圆的、软悠悠地飘游)C指导感情朗读。师:(由动作的“轻”过渡到样子“轻悠”)正因为慢慢地吹,才会有这样轻圆的网球大小的泡,只有轻轻地一提,肥皂泡才能轻悠悠地在空中飘游。看来吹肥皂泡也要我们认真地去做,仔细地去琢磨,小心地去吹,吹起的泡泡更要精心呵护,才能飘得更高更远。谁还想再读读?

2、吹肥皂泡并观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我们已经了解怎么吹肥皂泡了。现在就来吹一吹,吹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看看谁吹的泡泡最美?飞得最高?注意不要让泡泡水溅到眼睛里。(生吹:以小组为单位,可以下座)(老师要参与其中,如:看,那个泡泡多大呀!啊,一串串泡泡飞起来了!瞧,这个泡泡的颜色多美丽呀!一个大泡泡分成两个小泡泡

了,多可爱呀!„„)

师:同学们,刚才玩得开心吗?肥皂泡美丽吗?(生答)冰心笔下的肥皂泡更美丽,那诗意的语言把肥皂泡描写的活灵活现。

3、体会吹起来的肥皂泡的美丽。

师:谁喜欢冰心描写肥皂泡美丽的这段文字,把你想到的美丽画面读出来? A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件出示:吹起来的肥皂泡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弱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凌乱。)

B 点拨重点。从形态多姿、颜色多彩、变化多样几方面去考虑,结合自己吹

肥皂泡时观察到的情景来理解。

(1)“五色的浮光”、“乱转”(五色--即五彩。原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后来泛指多种颜色。浮光--液体表面的光泽、颜色。课文指肥皂泡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师:五色的浮光在什么样的球面上乱转?(2)“轻清透明”(“轻清透明”四个字不仅写出了肥皂泡“轻”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指导朗读:轻清透明的球面上浮光百转、色彩斑斓,多美丽,多神奇呀!谁来美美地读读。

师:在这段中你还喜欢哪句话?(谁也喜欢这句话,把你喜欢的句子读

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3)“玲珑娇软”(指那些小肥皂泡小巧精致而柔软、娇嫩、美丽。玲珑,精巧细致。娇软,美丽、娇嫩。)为什么说是“玲珑娇软”而不说“玲珑柔软”呢?体会喜爱、娇爱之情。师:刚才,我们吹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串串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纷飞,就像淘气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多活泼、多可爱呀!谁来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师:小球这么美,那大球呢?(4)“有时吹得„„光影凌乱”;还——颤巍巍的。为什么说 “颤巍巍”的?(和脆弱结合起来体会)(“光影凌乱”--指由于肥皂泡处于动态中,表面的光泽和颜色变化迅速且多样,显得不整齐、没有规律。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师:你能想像这颤巍巍的、光影凌乱的泡泡,读读这句话吗?(5)真紧张呀!这脆弱的球,颤巍巍的光影凌乱,很快就要散裂了。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这时,吹肥皂泡的孩子们心里可能在对肥皂泡说什么呢?(通过心情来衬托美丽,想挽留住这美丽的肥皂泡,怕泡泡消失)(紧张、专注、担心、期待)(小肥皂泡,我为你祝福,希望你能——(以

第二人称说,把话说具体)C 指导朗读。是呀!这脆弱的泡泡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她们满怀期待,希望它们多停留一会儿,祝福这美丽的泡泡飞得又高又远。

师:看,这些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浮光百转的肥皂泡,四散纷飞,就像淘气的孩子在捉迷藏,多开心,多快乐呀!自己再读一读这几句话。(1.试读;2.指名读[谁能美美地读]。)

4、体会作者梦幻般的感觉。

A 你还喜欢哪儿?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

透明,那么美丽)

师:这里连用了四个“那么”,你体会到了什么?(特别喜欢肥皂泡)导读:真是太喜欢这些肥皂泡了。因为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小心地、轻轻地吹起来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生读(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目送着她,心里充满了——生读(快乐、骄傲、希望„„

(板书:快乐 骄傲 希望„„)

B 希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画面读出来。

(出示课件)我想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颠„„)C 送上天去做什么?送过海去做什么?(使明月更皎洁,夕阳更灿烂;使美人更美丽动人,睡婴更恬静幸福)

D 飞到明月、夕阳、美人、睡婴身边的仅仅是肥皂泡吗?(不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它们——她们)(孩子们的梦想、愿望,孩子们的心)这时,那些肥皂泡仿佛就是孩子们的化身,带着她们的希望和梦想飞起来了,飞上蓝天,亲近明月,渡过天河,追逐太阳,与日月同辉;漂过大海,飞越山巅,抚摸美人的玉簪,使美人更光彩照人,抚摸睡婴的雏发,让孩子更甜蜜幸福,此时我们走进了梦幻的世界,产生了无尽的遐想。(1.请大家带着这种想象自由读一读。2.指名读。谁来想像着读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听、去想,走进梦幻般的泡泡世界。3.你眼前似乎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E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仿佛就是一个肥皂泡,轻悠悠地落在春娃娃头顶的花环上,追随着她,给高山披上绿妆,给大地穿上彩衣,与小河、小鸟共唱“春之歌”。假如你就是肥皂泡,你会带着希望和梦想飞到哪儿?谁愿意说说你美好的想像,让我们也来分享你的快乐。5 理解第6段回到现实。师:但是,这梦幻般的肥皂泡,一个一个地吹起,飞高,又一个一个地破裂。(读6段)我们从梦幻的世界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那些肥皂泡只能成为美好的梦想,成为童年美好的回忆,正如冰心奶奶所说——(小诗:同学们读)。

三、布置课下作业

尽管肥皂泡的美丽是瞬间的、短暂的,但它却让我们难以忘怀,带给我们的快乐会永远留在我们成长岁月的梦里。冰心奶奶笔下描写的肥皂泡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忧无虑、幸福畅想的儿童世界。请你课下再吹肥皂泡,也拿起笔,描绘这美丽神奇的泡泡,放飞自己的梦想,留下童年里美好的回忆。

板书设计: 肥 皂 泡

吹 看 想 轻轻 美丽 梦幻

快乐 骄傲 希望……

肥皂泡教学反思

《肥皂泡》,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意境深邃精美。童年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还应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根据本课教学重难点,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亲身实践,切实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课中,特安排了吹肥皂泡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对吹的动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又为理解下文描写肥皂泡的美丽作了铺垫,让学生把语言文字和感性体验结合起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文笔的细腻与精美。

二、拓展想像,培养学生丰富想像力。看着自己吹出来的肥皂泡,你会对它说些什么?从而体会作者对肥皂泡的爱。肥皂泡给孩子们带来梦幻般的感觉,教学中不仅要留意作者的美好想像,还要挖掘省略号可能隐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心情。

三、以读为本,深刻体会作者情感和态度。借助读加深词句理解,借助读升华情感,借助读体会意境,通过让学生读,进入梦幻般的泡泡世界,也把听者带到意境中去。

5.《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五

活动目标:

1、阅读绘本,讲述小动物洗澡的事情。

2、知道洗澡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干净和舒服,体验洗澡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绘本《肥皂泡泡》和课件

2、音乐:我爱洗澡

3、吸管、装有肥皂杯子

活动过程:

一、交流经验,感受洗澡的乐趣你们会自己洗澡吗?洗澡要洗哪些地方?

听音乐,模仿洗澡

二、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

1、观察封面,引出故事小猪在干什么?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小猪会用什么洗澡呢?

2、观察第一页小猪会用肥皂干什么?

3、观察第二页小猪在用肥皂干什么?“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共有几个泡泡?泡泡都一样吗?

4、观察第三页洗完澡,小猪变得怎样了?

小猪还会请谁来洗澡呢?

5、观察第四、五页洗完澡,小熊变得怎么样?

洗完澡,小兔变得怎么样?

6、观察第六页洗完澡了,小熊、小兔、小猪在干什么?

他们吹出的泡泡一样吗?

最大的泡泡在哪里,最小的泡泡在哪里?

你最喜欢那一只泡泡:为什么?

三、游戏:吹泡泡提供粗细不同的吸管,肥皂水、杯子,幼儿找空处吹泡泡。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这种新颖的绘本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我们幼儿,幼儿很容易被色彩丰富的图画所吸引,让他们有表现的冲动,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教师也不用准备太多的材料,只要精炼自己的提问,抓住幼儿的兴趣,幼儿便会自然而然地随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从中我也体会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注意,相信在一次次的总结反思中,我会有更多进步的。这节活动,我虽是用了绘本教学,但没有局限在观察与说,而是融入了音乐的说说跳跳、数学的数数比比和色彩的一些认识,旨在通过这些让孩子们更亲近阅读、更快乐地阅读。当然这仅是个开始,做得很肤浅,相信在一次次的总结与反思中,会越来越好!

6.《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尝试活动,发现肥皂的变化。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活动,产生愉快的情感。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1、小组操作用具:

A、筷子、干净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过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签。

C、各种肥皂和塑料小刀。

D、肥皂薄片和动物模具。

E、脸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活动过程

1、讨论过程:我们都来说肥皂

师:小朋友,你有没有看到过肥皂?你看到过的肥皂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幼儿自由发言)

师:呀!你们真棒,知道肥皂这么多颜色和形状。那你们有没有用小鼻子闻过肥皂呀?它有什么气味?(幼儿回答后)

师:你们说得真好。有的肥皂还有点药味呢,叫药皂。

师(小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还有好多气味。

2、探索操作活动 肥皂变变变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和肥皂玩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1)熟悉材料

师: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材料?

(2)熟悉操作常规要求

师:在玩的时候请你们先看看你原来的肥皂是什么样子的?等你用这些材料玩过之后它变得怎么样了?。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别是塑料小刀和牙签,别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时,要当心别弄湿衣服。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请小朋友讲讲你刚才是怎么样玩的?肥皂变得怎样了?

教师小结: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肥皂这么多的变化,有的变小了,有的变滑了,还有的在材料的帮助下变成其他的样子。

3、游戏活动:吹泡泡

师问:那这些肥皂水有什么用呢?

师:那我就一起来吹泡泡吧。

A、集体学吹泡泡

B、幼儿来到操场上吹泡泡、玩泡泡。

教学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孩子们在洗手时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净,而感兴趣的是搓出来的泡沫。因此,仅用看看、问问、猜猜的方法认识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又不能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

7.《静物一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七

教材分析

“静物画”学习,涵盖小学到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可见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静物一家》属“造型·表现”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与表现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得以实现,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情感和认识。本课是以静物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从中学习构图知识和以线造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表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绘画课。

学情分析

在美术接受的初级阶段,视知觉是接受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美术接受的心里定向、期待、审美态度决定了学习实效,十岁左右的孩子视网膜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不满足对物象的简单观察、表述,需要进一步接受信息,表达客观实在的物象;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观察,平面向立体的表达。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美术课上,除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再创造于绘画,对后天完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静物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

3.情感目标: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画面构图及物品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

教学难点

启发引导,观察物体特点,表现个性。

教学理念

从生活中体验美,于内心视象中酝酿审美意象;从欣赏中开启智慧,于探究实践中形成能力;从看看画画中表达个性,于人文环境中孕育修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素描纸,绘画材料等。

板书设计:

静物一家

摆法:分类,大小搭配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静物一家》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中,感受到反复思考后收获的喜悦,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享有的收获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巩固提高,碰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解决,借此反思,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使教学水平上台阶。(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色,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故此,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方法,组成授课基本内容。同时,挖掘课程内容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美育打下基础。(三)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学之余,阅读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加大实践力度,提高绘画能力;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新板书设计如下:

通过反思,新教学设计如下:

反思后进行教学,课程体现了:看画并行,展现学科特色;自主探究,体现教改理念;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链接生活,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特色。

8.有效教学之课后反思提升策略 篇八

一、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遇到了不少困惑,要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改要求,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就需要不断反思。

第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建立科学的现代教学理念,并将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教师要在反思中对教学进行纠错和创新,进而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第二,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优化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教学反思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逐步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第三,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当代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素质,教师必须有能力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第四,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也是指向团体的。通过多种经验的对比,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照亮别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的理性思考。

1.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进行反思

反思要依据课标和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并得到发展,是我们始终要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从细节上讲,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师的点拨引导是否到位、学生参与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等,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有效反思的依据。

2.反思体现有效教学实践过程

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反思教学实践。一思亮点,亮点指课堂具有的教学特色,给人别样的感受,让人回味无穷。二思精彩的教学片段,如激趣导入、成功的难点突破、巧妙的学法指导、精彩的诱导点拨等。三思“所得”,“所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收获,主要说明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和教学机智的发挥情况等。四思“缺失”,教学往往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如处理不当之处、交流不充分等。五思“成效”,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课堂呈现是否合理等。

三、教学反思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反思态度

课堂设计中的“教后反思”栏目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在形式,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这种反思应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因此,只有认真、端正、执著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2.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

第一,记好教学后记。教师要及时把课堂中一个巧妙的设问、一次教学引导的不当,乃至整个教学中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教训记录下来,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为进一步交流与反思提供素材。第二,做好案例分析。教师要及时搜集典型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内在规律,对比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第三,学习观摩他人教学。教师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优质课,通过比较,找到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第四,多与同事、家长、学校交流和沟通。各方面的沟通合作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在交流和沟通中总结经验,促进自己的进步。第五,请同行教师听自己的课。虚心与听课教师交流,尤其是自己尚未发现的不足。第六,网络论坛交流。网络论坛正在普及,教师要经常在网络论坛中与同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困惑等,学习他人的经验,共同进步。

3.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反思能力

教师必须按时参加新课程培训,参加校本研究和网上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敞開胸怀接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反思,在反思中把握理论的本质,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四、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带动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

学校建立教学反思长效机制,激励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经常性反思,通过强化反思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校本研修与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结合。反思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沒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设计,必须加以重视。课堂是动态的,教学预设和课堂往往不能完全统一,甚至会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各个方面全面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我校把教学反思划分为教师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两种。教师个人反思包括课时反思、阶段反思、学期反思。备课组反思是在教师完成课时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的集体反思。备课组反思包括对教学安排的反思,即教学设计反思、习题训练反思、检测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的审视和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我们做到有感必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让辛勤耕耘的精华,积累汇集成育人的宝库,共同创造学生的美好明天。

9.穷人课后教学反思 篇九

穷人课后反思篇1

《穷人》一文在单元教学中理应要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同时要再次深入地去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的句子,去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学中,抓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品质,始终是一条主线和抓手。

在本课的教学中,整体思路分为理解《穷人》的“物质贫穷”以及“精神富足”这两大部分。由于文章比较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预习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来划分三部分进行理解。这几部分内容的概括把握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质穷苦”的部分上,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自行读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体会穷人的“穷”。从学生的回答上看,学生能够从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中体会桑娜一家的穷苦,并由环境描写中确实地体会到了作为穷人的那种悲惨的境地。为了达到更透彻了解穷人的境况,营造悲凉的气氛,我再让学生从描写寡妇西蒙的句子延伸开去,想象一下作为残缺的穷人家庭的生活会如何更加的凄惨。

穷人课后反思篇2

对“物质贫穷”的品味越到位就越能达到表现“精神富足”的目的。其实,在品味环境描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出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也体会到穷人在困境中保持的那种美好的品质。对穷人的善良、勤劳的品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品味精神富足部分,重头戏在于品味人物的语言以及心理的描写。在此环节上,主要抓住桑娜的复杂心理,原意是用朗读、品味的形式去体会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矛盾心理中的坚定。

在学习中学生是能够一定程面地体会到桑娜那种义无反顾地帮助穷人的爱心与同情心。可对人物那种矛盾心理,以及复杂心理的原因却是无法理解到位。因此,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仍然是不够透彻。而后来体会渔夫与桑娜对话的环节中,学生始终也无法模仿出文本的味道。因此在末段的对话中,虽然抓住了“熬”字进行体会,但对渔夫那种善良、宁可吃苦也要助人的精神的体会就不够深刻了。细想开来,为何在品读“物质贫穷”的部分,学生会较有感触,而对“精神富足”部分的理解却有些阻滞。原因之一是始终没有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朗读,对篇章长的文段没有引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而朗读不到位,从而也没有对关键词句进行透彻的体会,这就导致了一知半解的局面。

穷人课后反思篇3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0.《初冬》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中要求以读为本,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语文里很多东西都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以读为本,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同时也尊重了他们自己在阅读中独特的体验。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有一定的指导,要有层次,有感悟,有提高,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样才是真正地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

回顾自己这一学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遵循了以读为本这一原则的。以教学《初冬》这一课为例,我让学生采取了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保证了他们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语感,提高了他们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初冬》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初冬时节雾中山村特有的景象。课文写一个初冬的早晨,在一片大雾中,一切景物都变得模模糊糊,看不清楚,雾散之后一切景物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本课层次清楚,脉络清晰,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对比描写,表现了初冬美丽的景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向,就要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在教学《初冬》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大致采用了以下几种阅读方式:

1自由读。

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安排学生采取自由读课文这一阅读形式。这种读法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让全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符合学生的心理节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全体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

2、选择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学习完有关描写初冬时节四种景物在雾中和雾后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对学生说:“同样的景物,在雾中和雾后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小朋友,你觉得这些景物在雾中更美呢?还是在雾散之后更美些呢?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这样安排,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朗读激情再一次提高了,他们都争抢着读课文,学习气氛特别浓。此外,采取选择读这一阅读方式,还使学生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评价,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通过雾中和雾后景色的选择朗读,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了初冬早晨的景色之美。

3、比较读。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一些闪光的句子。《初冬》中就有这么一句:“太阳像个红球,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该句比喻运用得十分贴切。在引导学生学习该句时,我采用比较法,出示另外一句:“太阳慢慢地升起来,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比较,不仅很容易地体会到了比喻句的好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悟到雾中太阳的特点。

4、竞赛读。

在和学生交流雾中的景物都有哪些特点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安排学生比赛朗读,比一比谁能读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谁读得最好。竞赛朗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鼓舞了一部分默默无闻的同学,大家在朗读中你追我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在竞赛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雾中景物的独特的美,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获得美的感受。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读的形式不可过于单调,同时,读的时间也要有所保证。我觉得自己在教学《初冬》一课时,让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充分,不同形式的朗读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都有读的机会,真正从实质上培养了他们的朗读能力。

11.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之课后反思 篇十一

说明,就是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过程通过一些說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在本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这里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我们一读就知道这些角雏形的建筑物为什么叫金字塔。另外,作者在介绍金字塔结构时,是用胡夫金字塔来说明的,这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说明金字塔的高时,这样写到“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是146米又是多高呢?在此,作者又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加以说明:“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摩天大楼”大家都知道是那种高耸入云的大楼,又有40层高,这样一比较,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就好像耸立我们的眼前一样,这一举例,就十分形象。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事物,可以使事物形象更加真实、准确、具体、生动,给人以科学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比如我们在介绍家乡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或某一景点时,就可以运用上面的说明方法去介绍。如:要介绍高度,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可以进行比较,它的外观有什么特点,可以举例进行说明,这样就会给读者一个具体的印象。例如在介绍胡夫金字塔的宏伟外观时,这样写到:“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塔身由230万快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三分之一米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圈,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举例,利用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分别用具体数字说明了金字塔的宏伟。在如介绍巴黎凯旋门,很多中国读者都知道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但对它的详细情况不一定知晓,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数字来说明,如:“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后约22米。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约14.6米。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通过这些数字的说明,巴黎凯旋门的雄姿便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12.《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二

新课标下的作业, 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 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拥有七种或七种以上的潜能, 每一种潜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巨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 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形式, 如听、说、读、写、演等多种形式并用。

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 愿望的一项活动, 成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因此, 作业应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所以, 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 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计划、探究和体验, 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 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作业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操作形式多样, 听、说、读、写、诵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结合;体现层次需求, 采用阶梯式递进, 还是螺旋式上升, 同一知识点,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应布置不同的作业, 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能力要求明确,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基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 学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从多维度吗, 根据学生层次, 基于学生发展, 评价作业完成的优劣。

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与学科教学特点相适应、与学生健康发展相适应。语文作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要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 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我认为对于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 可以从以下几种类型入手。

一、合作探究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 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如《边城》的课后习题第三题和《归去来兮辞》的课后习题第四题, 这两个作业, 前者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训练展开一场开放式的讨论, 重在剖析;后者可以从所给的材料延展开去, 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辨析, 重在质疑。这两个作业都可以作为研究性作业留给学生们。研究的组织形式:多以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研究的实施过程一般为“确定研究的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形成假设——初步交流——成果展示交流。”只要组织得当, 指导得法, 这种作业都会使学生收获丰厚。

二、个性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习惯,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个性化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授《雨巷》结束时, 课后作业的形式为点餐式:配乐诗歌朗诵展示, 绘画雨巷意境, 创作朦胧的青春散文, 收集朦胧忧郁的经典诗歌等等。课后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方式,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最后, 在《雨巷》的课后作展示时, 多样的形式, 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享受到的一份非常丰富的精神大餐, 受益匪浅。

三、体验型作业

体验性作业是形式多样的, 各种体验实践既是独立的, 又互相联系, 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 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如利用周末时间,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生活中不规范汉字。然后, 进行小组比赛, 各小组积极参与, 效果明显。我以利用身边的资源, 设计一些语文实践作业。如“清溪河保护与利用之调查研究”、“梨花节自愿者活动”,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他们深入到乡镇村庄进行考察, 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作业, 学生感到新鲜, 饶有趣味。尽管调查、采访并不轻松, 但对学生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大有益处。我还让学生搜集广告用语、对联, 深入农村搜集俗语、人文典故、民间故事来自编课本剧等。在体验中内化, 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养。

四、积累整合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 注重梳理, 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注重学生课外阅读体验, 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按以下要求积累知识: (1) 做好课外阅读和摘抄。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做好不少于500字的摘抄作业。摘抄的内容为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 后面要附上自己的点评, 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 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体会, 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2) 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 结合文章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增加课外知识。 (3) 做好一些小故事的积累, 这些小故事往往能给人一定的启发或教益, 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积累性作业的设置促使学生多读书, 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益处无穷的。

13.公开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三

根据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游戏,最终决定---就健康活动啦~于是乎,一稿,两稿,三稿……教案每天都在被我推翻,修改(姐妹们也给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最终健康活动---能干的小兔出炉了!这个活动的主动目标是让孩子们练习双脚并拢夹物向前行进跳,发展跳跃能力。

整个活动上下来的感受是:孩子们的兴趣始终很浓厚,双腿并拢夹物向前行进跳这一技能也完全掌握,但在“修路”这一环节,可能是我没预想到孩子们对“石头”的莫名的兴奋吧,我还没提完游戏活动的规则,孩子们便异常兴奋,抓起“石头”直奔小路,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只“小兔子”应该一蹦一跳向前走,面对孩子们这一举动,所以原先制定的应该夹着“石头”跳过去“修路”的这一环节孩子们没有完成。

14.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四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15.《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五

笔者根据水平四的教学目标将田径模块分为三个单元,本次课是七年级短跑单元计划中的第四次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复习摆臂动作和学习途中跑的技术动作。教学重点是摆动腿抬高、后蹬有力,教学难点是蹬摆配合协调。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对于田径短跑的学习都很好奇和感兴趣,特别是对于新动作的练习很喜欢,男女生均活泼好动,表现欲和模仿力都很强。但通过反复教学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坐着跑,大腿过于抬高;二是迈不开步,不停地向后翻小腿;三是在练习过程中后蹬乏力,用力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本次课的教学设计中作了积极思考。

二、教学特色

(一)开课时利用博尔特在2009年世锦赛的一段比赛视频调节课堂气氛,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问答式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热身活动的游戏内容安排与本堂课的主要内容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在学习途中跑技术时,为了帮助学生做到摆动腿抬高以及后蹬有力,将橡皮绳固定在课桌上,要求学生练习时大腿触及橡皮绳,以此来解决学生抬腿困难和后蹬乏力的问题。

(四)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利用平板电脑拍摄学生练习的情况,并实时传递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练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

(五)整堂课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利用获取徽章的方法激励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乐中会、会中乐。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一)利用室内条件完成教学

1.多媒体的运用。笔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的开始部分引入比赛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拉近师生关系;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提前拍摄成短片,在教师示范讲解的环节直接播放,既节约时间,又能使每一个学生看清楚动作;在学生合作探究、分组练习的过程中,利用平板电脑拍摄学生练习技术动作的视频,再实时传送到大屏幕上,这样学生能相互观察练习情况,也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通过视觉、听觉等多向感官刺激,学生会容易地掌握技术动作。

2.教室桌椅的运用。笔者利用课桌将教室隔断开来,进行蛇形跑,既安全又高效;教室里的凳子则用于两人分组的蹬步练习,一人练习技术动作,另一人保护与帮助;将橡皮绳固定在两张课桌的两端,搬动开一张课桌即可进行抬腿送髋的练习,还原课桌后,固定的橡皮绳也不会影响其他教学环节。

(二)通过游戏分散难度

整堂课的设计以游戏的方式贯穿始终,并进行分段教学,层层推进。首先,运用游戏“说来容易做来难”让学生在玩中不自觉地就复习了摆臂及简单的腿部动作,再通过“疯狂橡皮绳”、“快乐小板凳”、“极限高抬腿”等3个游戏将整个技术教学的难度分散开来,化难为易,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比赛进行完整技术练习

在课的最后环节,学生的技术动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基本能够完成途中跑的技术要求,笔者设计让学生在此时进行接力比赛,有助于突破技能练习的常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的游戏比赛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让学生能够在比赛中观察每一位同伴的动作,真正认识动作,而针对比赛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交流改进动作。

四、课后反思

在室内体育课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且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和密度,达成教学目标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学生在学习该项技术时,总是会出现“坐着跑”、“迈不开步”、“后蹬乏力”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时,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发教室内的桌凳为教学所用,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和辅助练习进行教学。

在课的具体实施中,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抬腿送髋练习过渡到蹬地练习和高抬腿练习,再到行进间的素质练习,使学生慢慢体会身体的协调用力,最后利用教室的桌凳模拟出百米赛道,进行接力游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较快地进入了极佳的学习状态,在探究学习和分组练习时参与性强,在接力游戏中学生激烈讨论,积极研究制胜战术,课堂氛围达到了顶峰。

面对借班教学的现实条件,总会有一些环节学生不按常规出牌。例如:在准备活动蛇形跑的环节中,笔者设计的是全班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跑,但在具体实施时,学生跑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绕课桌跑。此时,笔者根据现况,将错就错,让剩下的小组进行模仿练习,课堂秩序马上恢复,虽然学生没按设定路线跑,但也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氛围也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虽然整堂课教学流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不足之处。在分组进行行进间练习时,学生的前后间距很短,无法观察到所有小组的练习情况,因此没有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技术动作,部分学生在这一环节练习时动作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改进。

五、困惑

通过此次室内体育课的研讨,笔者存在以下困惑:

困惑1:既然全国有很大一部分地区都面临室内体育课教学,那么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是否应该要达到室外体育课教学的要求和效果,如,课的密度是否达到标准,学生的平均心率是否达到要求,学生的心肺功能是否得到锻炼等。

困惑2:在室内体育课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对建筑物和其他班级正常教学的影响,如密集的集体运动带来的共振现象,用于室外体育课的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室内体育课的教学?

16.《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六

本节课根据我校的体育锻炼特色来重组教材。“校园自编兔子舞”是我校早操活动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一项健身内容。“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音乐感染力强,对场地及学生的舞蹈基础要求不高,易于操作。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较慢,只安排3个组合动作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采用编口诀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始终能够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动作组合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全面发展身体技能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人数:36人 课次:第一课时

教后反思

这一节小学低年段体育课,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立足生活,整合教材

为开发校本课程,充实大课间的体育活动项目,丰富校园生活,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根据“兔子舞”动作活泼、节奏明快、富有活力、集舞蹈、健身与运动为一体,具有较强趣味性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大胆探索低年级学生学习兔子舞的新教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模仿中、口诀中、合作中、游戏中较快地掌握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的名称、路线、方向,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的体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同时,引导学生在跳兔子舞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释放心情、在分组中学会合作,在展示中提高自信,在作业中课外延伸,使跳兔子舞日常化、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及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面向全体,缩小差异

本课以学习兔子舞的3个组合动作为主线,设计“开心模仿、复习旧知、快乐新授、分组练习、游戏巩固、快乐回放”等环节,环环相扣,激发全体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能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优生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中等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觉地进行学与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后进生在组长和教师善意的提醒和反复的辅导下也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在学练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方面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帮互助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寓教于乐,教法创新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自控能力还处于一种较低的状态等特点,笔者充分利用游戏结合主教材进行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分层教学、逐个突破,让学生始终积极、快乐地学习,逐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原有的体育趣味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一资源进行开发,既达到让学生复习提高主教材的单个动作组合质量,进一步突破教学的难点,又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让学生体验在游戏中合作、锻炼,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7.《搭配》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七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动画片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点: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还应在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

不可否认,一个好的课件对一节数学课是多么重要,只有让学生思考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

18.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八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

十一假期之后,我先安排讲授了这篇自读课文,让学生找找学习的感觉,调整一下状态,。说实话,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大,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也对尘埃有了新的认识。《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它也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创设了灰尘博士参加联合国评选环保卫士,被拒之门外的情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灰尘博士被拒绝了,然后让学生找出灰尘博士能参加大会的证据,体会假设的说明方法,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然后,引导学生先学习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再现场举办“灰尘的作用新闻发布会”,最后,引导学生想:为什么灰尘有这么多的优点,还不能参加评选大会呢?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 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万事万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学了这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2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下面谈谈个人学习《教师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从教育观念、教学任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这四方面开展,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一、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地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也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二是教师要提高反思能力。要提高反思能力,应该具备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三是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总之,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4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5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文章事情发展变化而展开教学的,即故事发生(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侯,可以依着故事情节发展来理解。所以我在完成这项内容的时侯,也可以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几个能够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就问题。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初步读了课文之后能够按着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行。接着老师再看一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是什么样的?老师可以这样问到:“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就可以从西门豹的所作所为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初步和整体的把握。这也为下面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训练。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西门豹说的三句话,体会到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做法的巧妙。西门豹说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西门豹做法的巧妙,我安排了朗读训练,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西

门豹说的三句话的理解,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然后,请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来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再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以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言外之意。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6

由于本课教学资料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贴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我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经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样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我玩中体会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贴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我应有的个性特点。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7

今天我听了科学教材分析,很有收获。老师将教材分析得很细,还说到科学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资料,使我查到自己科学知识上的缺漏及教学上的缺憾。下面我总结如下:

1、例如我在教《折形状》一课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曾指导生实验“用一张A4复印纸托起一块红砖”,但是没强调那么详细的操作要求。如:

(1)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轻拿轻放;

(3)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4)纸筒的缝隙要用胶带黏牢固,不能留缝。然而指导教材分析的老师都指点了。使我豁然开朗。

2、再入我在教(课本P23)在“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时:只是教师简单演示了一下没让生亲自操作,听培训老师一讲我懂得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或教师演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桥的`承重能力;还知道了实验注意事项:

①做桥面的硬纸板长不小于20厘米,宽不小于7厘米;

②做拱桥时,要把一张纸板做成拱形,放在平板桥下面,并粘牢;

③建斜拉桥时,要把两条等长的粗线分别系在四根筷子上,再把粗线分别粘在厚纸板中央;

④桥墩间的距离要一样,把同样的重物放在桥的中央;

⑤桥梁的承重力应是塌了时的重物数减去1。

总之,这次听教材培训收获颇丰,以后我定要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个优秀的科学教师。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8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

(1)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2)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9

第二单元的第一首歌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日歌》,如何上好这一单元?该从何入手?

教学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找准切入点。从表面看,这一单元是教唱有关生日方面的歌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其实,它包含了对祖国、对亲人赤诚的爱,很有教育意义。于是,我从即将到来的国庆说起,讲释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由来,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教师现场唱),鼓励同学们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生日歌》,将我们对祖国妈妈的情感表达出来(着重在处理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要求声音整齐、和谐,力度适中)。

这一课时我还安排了欣赏和创造。从祖国妈妈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妈妈。请同学们谈谈妈妈对你的爱、关心、教育等,再说说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与心里话,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小事令我很受感动。我们师生一起安静的倾听女声独唱《生日》,一起感受歌声中浓浓的亲情。随即我布置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张心愿卡送给家人(考虑到有些学生父母的生日已过,而且我想让学生学习感恩,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所以扩大了范围),自己设计,写上想对家人说的话,下节课一起评比。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0

6月中旬,大新教办组织听课组来我校听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我安排的是二年级语文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上完这一课后我有许多感想,周校长也给我做了详细的点评。下面是我个人的反思:

本课教学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主导线索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2、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还有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你想对张衡说点什么,写下来。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课不足之处:

1、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的次数太少,应给让学生反复的读,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张衡对星星的感兴趣。

2、课件运用上没有做到及时,在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北极星是什么?北斗七星又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样绕着北极星转的,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它分成一组一组的。我没有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感兴趣还是不够明显。

总之,教学有得有失,记住成功,今后力争完美。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1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同学们并没有经过自身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倘若教师此时便以为同学对于地球自转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教材编排到这里,地球自转还没有直接证据出现,因此我们并不能枉下结论,而是依照人类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动身,一步步让小朋友经历这个探究历史,层层揭开地球自转之迷。另一方面,这局部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际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却非易事。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我先上完了时间单元,同学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资料问题以和同学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既然如此,教材上说实验已经证明摆具有坚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在我们的同学先前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估计和我们情况类似的可能还不少,所以这局部资料的问题如何解决可能需要有一个具体说明,并能在工具箱中配置。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同学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我自身做的也是挺失败的,同学几乎都是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个人觉得这个结论在研究摆的过程中就可以稍微加以总结,让同学有一个前提认识。旋转下面圆盘,观察摆角度的变化,我做了近20实验,都毫无例外发生了一些编转,最后我也只能在基本不变的字眼上下工夫,近乎强迫同学接受这个概念。教参上提到: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同学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我觉得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摆锤、摆线多长才比较合适,并且最好在中小学能够比较方便找到这样的资料。

既然我们的资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同学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资料和操作上(他们自身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介绍傅科摆时,读到摆锤重量、摆线长度,同学们才真正意识到,要让实验胜利,我们还需要不时改进实验装备和资料。傅科摆的原理在同学理解摆摆动时方向具有不变的特征基础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比较全面的向同学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同学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最后,通过让同学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方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同学回顾我们的猜测和假设,同学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存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同学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让同学心中仍旧充溢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坚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同学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3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吗?

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4

《日月潭》描绘了中国台湾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中国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低年级孩子写字与识字都很重要,我重点讲了“环绕”和“茂盛”这两个个词语,并分别让孩子们提醒会与哪些字混淆,孩子们的反应比较积极。写字中我作为老师感到惭愧的是粉笔字写的不是很美观,应该多去练练字。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总之,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渐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5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19.《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授之以渔”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是学生词汇量小, 接触复合句少, 对于长篇并带有一定生词量的阅读材料, 学生没有真正系统地接触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为此, 我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确定了“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学习方法培养目标, 并在整节课中通过各种形式落实这一目标, 不断强化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参与二人和四人小组对话活动, 相互交流, 不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精读、扫读、跳读等方式学会了英语阅读学习的方法, 掌握了英语阅读学习的技巧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中的用和用中的学。在本节课中, 我引导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精读学习了英语阅读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第五部分的跳读自学, 在学习中找到了方法, 并能较好地将学到的方法运用于学习的新知识中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 “以情动人”

创设教学情境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教学情境通常指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所处的环境。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并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1. 创设想象情境,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 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力, 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发挥在英语学习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供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因素, 抓住契机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本节课教学前, 我首先播放了关于奥巴马的一段搞笑视频, 并提出“他是谁”“他干什么工作”“你对他有什么了解”等问题, 让学生展开无限想象,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学生带着愉快、求知、疑惑、渴望的心情很快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 教师通过有效提问才能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教学实践证明, 新奇巧妙、妙趣横生的问题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 我准备了一个关于奥巴马的采访录像, 并提出问题“你觉得他怎么样”“你通过视频了解了奥巴马什么样的性格”等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同时也带着问题去思考, 去探究, 去观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教学逻辑的提炼, “鱼骨教学法”

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时间逻辑性, 所以我确定用“鱼骨教学法”贯穿整个知识结构。从奥巴马的出生到他选举成功, 我共设计了奥巴马的出生、奥巴马的十岁、奥巴马的1983、奥巴马的1985、奥巴马的1991、奥巴马的2008六个时间节点, 并在每一个时间节点延伸出一个关于奥巴马的生活场景。通过这种逻辑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场景层叠而出的“鱼骨教学法”, 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 明确学习的目标, 掌握学习的路线, 并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情趣性, 使学生如同观看关于奥巴马的分场景电影一样, 了解奥巴马的经历, 熟练掌握目标词汇和目标语言,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并会使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四、注重情感道德教育, “教书育人”

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信息的载体, 它与其他学科相比, 有很多德育因素渗透其中。

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学生进行二人和四人为一组的小组对话练习、合作学习等活动, 这些活动利于发展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合作精神, 从而达到语言知识技能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

在本节课的总结中, 我进一步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做了更好的延伸, “通过学习和了解奥巴马的经历, 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通过提出问题来强化学生的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学习奥巴马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 并树立自己的理想, 反思自己的行动, 制定自己的奋斗计划, 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理想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肥皂泡》课后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肥皂泡阅读答案09-29

肥皂制造工艺流程06-23

上一篇:中学建军节活动方案下一篇:2022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