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专科法理学小抄

2024-12-18

电大专科法理学小抄(4篇)

1.电大专科法理学小抄 篇一

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各种争议案件的专门法律活动。刑事诉讼是在处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以实现刑事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从而维护社会系统的基本秩序和基本利益为直接目标的活动。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因与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广义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狭义上的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居于原告人地位。自诉人是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犯罪嫌疑人是指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侦查阶段一般办案机关为公安机关,有些类型案件如贪污受贿案件等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机关为检察机关。被告人,刑事案件中在审判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审判阶段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办案机关为人民法院。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为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现代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和。立案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知己那,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范围的分工。刑事诉讼证据,是指公安司法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用以确定犯罪事实是否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和罪责轻重及其他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证据力,又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解决的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的资格问题。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证据价值,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是否有作用以及作用力的大小程度。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字和其他物品。凡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未经复制、转述的证据是原始证据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直接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是指知道案件情况并向公安司法机关就案件事实情况进行陈述的人。被害人陈述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人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所了解的犯罪分子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救起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以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鉴定结论是指公安司法机关为了了解案件中某些专门性的问题,指派或聘任具有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结论。勘验笔录是指办案人员针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死”的物体进行观察、测量、检验、拍照、绘图等活动所作的书面记录。检查笔录,又称人身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针对与案件有关的“活着”的人进行观察、检验等活动所作的书面记录。侦查实验笔录,是指为了验证在某种条件下某一事件或现象是否发生和后果如何,而进行实验性地重演该事件等活动所作的书面记录。视听资料是指以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设备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情况的证据。直接证据是能够单独地直接指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诉讼证明是指诉讼主题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证案件事实的活动。证明对象也就是在证明的客体,即案件事实或者待证事实,它是法律规定的司法人员为正确处理案件必须查明的案件事实。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应当承担收集或提供证据以证明其所认定的案件事实或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认定或主张不能成立的风险。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侦查、检察和审判机关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在一定期限内暂时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法定强制措施。拘传,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又称保释,是指公检法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其不逃避和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监视居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

得擅自离开住处或指定居所,并对其行动自由加以监视的强制方法。

拘留,又称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对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

制方法。

逮捕是指公检法在一定期限内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进

行生产的强制措施。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

任的同时,为了附带解决由被告人犯罪行为或国家、集体造成物质损失的赔

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举证责任是指行使诉讼的当事人承担的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义务。

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运用事实和

爱猫扑.爱生活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应当减轻、免除刑事责任的反驳和辩解,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刑事代理是指代理人接受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

诉案件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加诉讼,进行活动,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

法律后果的一项法律制度。

立案是指公检法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判

明是否有犯罪事实及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决定是否作为刑事案件交

付侦查或审判的诉讼活动。

侦查是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为证实犯罪和查获犯罪人而依照

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强制性措施。

侦察实验,是指为了确定与案件有关的某一时间或者事实在某种条件下能否

发生或者怎样发生而按照原来的条件,将该时间或者事实加以重演或者进行

试验的一种侦察活动;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和其他有关情况,依照法定程

序,以言词方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一种诉讼行为。

搜查是指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依法对于犯罪嫌疑

人以及可能因此犯罪或者最终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

搜查、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

扣押,是指侦查机关依法强行扣留和提存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包括视听资料,下同)和文件的一种侦查活动。

鉴定是指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由侦查机关指派或聘

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科学鉴别和判断的一种侦

查行为。

通缉是指公检通令缉拿应当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的一种侦查行为。

辨认是指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让被害人、证人对犯罪嫌疑

人、与犯罪有关的物品、尸体进行辨认的一种侦查行为。

补充侦查是指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案件中的部分事实情况作进一步调查、补充证据的一种诉讼活动。侦查终结是指侦查机关对于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应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侦查,并对案件依爱猫扑.爱生活和处理的一种诉讼活动。侦查羁押期限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被“逮捕以后”到“侦查终结”的期限。特殊羁押期限,指侦查羁押期限的延长,但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和程序。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也称自侦案件的侦查,是指人民检察院对自己受理的案件,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侦查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法律监督。起诉,又称“提起诉讼”,是指依法享有起诉权的机关或个人,对刑事被告人提出控诉,要求人民法院审判,以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行为。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己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以及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从而做出的不将犯罪嫌疑人诉交法院进行审判而终止诉讼的决定。第一审判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一发进行第一次审判时应当遵循的步骤和方式、发法。自诉,是指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诉讼行为。自诉案件,是指由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自己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所谓告诉才处理,是指只有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控告,人民法院才能受理。审判是指法官在原被告双方的参与下,认定事实和确定法律责任的司法活动。刑事审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辩双方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于依法向其提出诉讼请求的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活动。终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致使审判不应当或者不需要继续进行时终结案件的诉讼活动。延期审理是指在法庭审判过程中,遇有足以影响审判进行的情形时,法庭决定延期审理,待影响审判进行的原因小时后,再行开庭审理。中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过程中,因发生某种情况影响了审判的正常进行,而决定暂停审理,待其小时后,再行开庭审理。判决是人民法院在诉讼中解释直接针对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处理和决定。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或者判决执行过程中,就某些重大程序问题和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一种决定。决定是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某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将刑事被告人交付审判的诉讼活动。法庭审判是指人民法院采取开庭的方式,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听取控、辩双方对证据、案件事实和运用爱猫扑.爱生活的情况下,依法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判刑,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诉讼活动。法庭调查时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控、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当庭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审查、核实的活动。第二审程序,是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人或人民检察院因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而提起上诉或抗诉的案件,依法进行重新审判的程序。上诉是指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第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衣法定程序提请上级法院重新审理和裁判该案的一种诉讼权利或活动。抗诉是指法律授权特定的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监督权,对认定有错的第一审法院的裁判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定程序提请上级法院重新审理和裁判原案的一种诉讼活动。刑事诉讼期间,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期必须遵守的时间和期限。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查和核准的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独有的一项特殊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又称再审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时,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的程序。诉讼中止,从广义上讲,是指办案机关在立案以后到案件审查的过程中,因为发生某种情况而将正在进行的诉讼暂时停止,待中止的障碍消除后,再恢复诉讼。狭义的诉讼中止,仅指人民法院在是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因出现某种决定情形,裁定暂时停止诉讼活动的进行。刑事诉讼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付诸实施而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各种活动。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因出现了某种法定的特殊情况,不适宜在监内执行,暂时将其放在监外交由公安机关执行的一种变通的方法。减刑,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爱猫扑.爱生活减轻其原判刑罚的方法。

假释,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改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刑罚在执行一定期限

以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将其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

所谓执行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是否合法进行的法

律监督。

证明标准是指司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需要达到的程度

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1.物证.书证 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 4.犯罪嫌疑

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5.坚定结论 6.勘验.检查笔录 7.视听资料

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1、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2、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3、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4、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

辩护的种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

刑事代理可分为:刑事自诉案件的代理、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代理和刑事附

带民事诉讼的代理。

回避的分类: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和法定回避。

管辖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

强制措施的种类: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取保候审的种类:人保、财产保。

勘验、检查的种类:现场勘验、物证检验、尸体检验、人身检查和侦查实验。

补充侦查有三种:审查批捕阶段的补充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和法

庭审理阶段的补充侦查。

侦查中的羁押期限分为:一般羁押期限、特殊羁押期限和重新计算的羁押期

限三种。

不起诉: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

内容:

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有:1.保证准确.及时地惩罚犯罪。2.保证无罪的人不

受刑事追究。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通犯罪作斗争。

国际基本原则包括:1.刑事程序法定原则。2.司法独立原则。3.无罪推定原

则。4.辩护原则。5.诉讼经济原则。6.诉讼及时原则。7.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8.禁止重复追究原则。

我国特有原则包括: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2.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3.检查监督。

物证的形式有:1.实施犯罪的工具。2.犯罪过程中留下的实物和痕迹。3.犯

罪行为侵犯的对象。4.犯罪行为产生的物品。5.其他可能揭露犯罪和查获犯

罪嫌疑人的实物或痕迹。

收集物证主要通过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等方法进行。

常见的鉴定结论包括:

1、爱猫扑.爱生活。

2、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

3、痕

迹鉴定结论。

4、化学鉴定结论。

5、会计鉴定结论。

6、文件书爱猫扑.爱生

活。

7、其他鉴定结论。

辩护人的范围:

1、律师。

2、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

荐的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但是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不得担任辩护人。一名律师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同案犯在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担任他们的辩护人。辩护人的权利:

1、独立辩护权。

2、阅卷权和会见通信权。

3、调查取证权。

4、提出意见权。

5、参加法庭调查和爱猫扑.爱生活权。

6、经被告人同意,提出上诉的权利。

7、拒绝辩护权。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合议庭人员、程序审人员、审判委员会成员及院长)、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包括公安机关负责人)以及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回避的法定事由: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遇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适用回避。

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

5、接受过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检察院立案的包括:

1、贪污贿赂案。

2、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案件。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4、其他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自诉案件。(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的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

1、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国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地区管辖:

1、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

2、以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审判为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适用对象: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依法应当逮捕,但患有严重疾病、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等不宜羁押的情绪。

4、对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询问、审查,认为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而需要继续收集证据的情形,可以取保候审。

5、已被逮捕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的办案期限内不能结案,采用取保候审方法没有社会危险性的。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4、不得伪造、毁灭证据或者串供。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没有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被指定的居所。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不立案的六种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侦查工作的原则:

1、迅速及时原则。

2、遵守法定程序原则。

3、客观全面原则。4深入细致原则。

5、保守秘密原则。先行拘留的情形: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得。

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自诉案件包括: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犯罪案件。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特点: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特征:

1、只能由特定的机关适用。(公、检、法、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

2、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只能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适用目的的特定性。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4、必须依法适用。刑事诉讼的特点:1.刑事诉讼活动是由法定的国家专门机关主持下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2.刑事诉讼活动必须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3.刑事诉讼活动必须严格依法进行。4.刑事诉讼活动是以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犯有何罪.应否处以刑罚,处以何种刑罚为内容。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1.证据的客观性。2.关联性。3.合法性。书证的特点:1.书证必须是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或者表达了人的一定思想的物品,而且其所记载或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为人民认知和理解。2.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必须与待证的案件事实有关联。条件: 证人的条件:1.证人是在诉讼活动开始前便了解案件情况的人。2.证人必须是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的人。3.证人必须是自然人。保证人的条件:

1、与本案无牵连。

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公诉案件立案的基本条件:

1、有犯罪事实。

2、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逮捕的条件: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

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侦查终结的条件:

1、案件事实已经查清。

2、证据确实、充分。

3、法律手续完备。公诉案件的法定条件:

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这是提起公诉的事实条件。

2、依照法律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这

是提起公诉的法律条件。

3、检察院对此案具有公诉权,案件数与受诉法院管

辖。

提起自诉的条件:

1、提起自诉的主体须是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

2、提

起自诉必须要有明确的被告人。

3、案件属于自诉案件的范围,受诉的人民法

院对该案有管辖权。

4、应当有具体的诉讼请求,有足够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的事实。

5、自诉应当在追诉期限内提出。

其他:

刑事诉讼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

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

在自诉案件中,自诉人负有举证责任。

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有权在被害人收到不起诉决定书后的7日内,代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也可以经被害人授权代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提起

自诉。

回避的决定:

1、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长、法院院长决定。

2、公安机关负责人和检察长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

检察委员会决定。

3、法院院长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

4、书记员、翻译人

员、鉴定人回避由法院院长决定(审判阶段)。

保证金由公安机关统一收取和保管。

取保候审由公检法决定,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监视居住由公检法决定,公安机关执行。

监视居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

拘留由公检决定,公安机关执行。

拘留的羁押期限为10日,14日,37日。

逮捕有检法决定,公安机关执行。

逮捕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须报请该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许可。逮捕乡镇一

级人大代表时,应报告该人大。

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立案材料后应当填写<受理刑事案件登记表〉

自诉案件不予立案的,应当在15日内作出不立案决定书,书面通知自诉人。

侦查实验应当由侦查人员进行,并应当邀请两名以上见证人在场。

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1、至少由

两名侦查人员进行讯问。

2、在法定的地点、时间内讯问。持续的时间最长不

得超过12小时。

3、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首先讯问犯罪

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情节或者进行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

提出问题。

4、对特殊的讯问对象适用特殊的程序。

5、依法制作讯问笔录。

6、严禁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式进行讯问,切实保障

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

询问证人的程序:

1、询问证人只能由侦查人员进行。

2、邮电在法律规定的地点进行。

3、询问应当个别进行。

4、侦查人员应当告知证人必须如实地提

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

5、应当为证人提

供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

6、应当依法制作询问笔录。也可以让证人亲

笔书写证词。

搜查的程序:

1、搜查只能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等侦查机关的侦查人员依

法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对公民人身和住宅进行搜查。

2、搜查时,必须有两名以上侦查人员,并持有县级以上侦查机关的主要负责人

签发的搜查证。

3、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按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的要

求,交出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否则

侦查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提取。

4、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

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5、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有女工作人员进行。

6、搜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员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

者其他见证人签名或盖章。如果被搜查人在逃或者他的家属拒绝签名、盖章的,应当记明于笔录。

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的处理方式:提起公诉、不起诉和撤销案件。

审查起诉的对象是案件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等问题。

审查起诉的方法步骤:

1、审查起诉意见书等。

2、讯问犯罪嫌疑人。

3、听取

被害人意见。

4、听取委托人的意见。

5、调查核实其他证据材料。

6、补充侦

查。(退回公安机关侦查或自行侦查。)

补充侦查次数以两次为限,每次应在1个月内补查完毕。

2.电大专科法理学小抄 篇二

: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A.管理

B.神权

C.道德

D.权力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

C).A.法治

B.德治

C.礼治

D.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

A.王道

B.法自然

C.无为而治

D.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A)

政治观的代表人物。

A.管理

B.神权

C.道德

D.权力

5.美国政治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哈罗得·拉斯韦尔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西塞罗

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

A.华盛顿大学

B.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

A.柏拉图

B.西塞尔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D.苏格拉底

10.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A.经济秩序

B.阶级状况

C.政治力量分布

D.政治秩序

11.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A.制度研究途径

B.经济分析方法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2.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

A.治臣之道

B.治民之术

C.统治术

D.治国之道

13.1949—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

A.民粹主义

B.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

D.民众主义

14.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15.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

A.城市

B.民主

C.法律

D.国家

16.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管理

B.文学

C.历史

D.社会伦理

17.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

A.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

C.政治社会学

D.法治政治学

18.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19.(C)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义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20.(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

A.理想主义

B

.经验主义

C.科学主义

D.多元主义

21.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A.经济学

B.生物学

C.社会科学

D.自然科学

22.(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A.法律

B.利益

C.阶级

D.国家

23.(B)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因素。

A.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理论与策略

24.(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说服方式

D.压力方式

2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B.孟德斯鸠

C.卢梭

D.托克维尔

2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

A.君权神授论

B.人民主权论

C.社会契约论

D.天赋人权论

27.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

A.政治权利

B.财产权

C.平等权

D.自由权

28.各国宪法和法律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

A.财产权

B.平等权

C.自由权

D.参政权

29.在中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A.直接选举

B.普遍选举

C.村民自治

D.监督制约

30.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A.集体

B.政党

C.民族认同

D.利益

31.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

A.权力制衡原则

B.法制原则

C.监督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32.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A.社会主义

B.奴隶制

C.资本主义

D.封建制

33.(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议行合一制度

B.首长负责制

C.政治协商制度

D.人民代表制度

3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35.(C)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36.(D)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治原则

C.监督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37.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集中于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

A.汉密尔顿

B.华盛顿

C.杰斐逊

D.潘恩

38.(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

A.杰斐逊

B.潘恩

C.汉密尔顿

D.华盛顿

39.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

A.委员会

B.君主立宪

C.直接民主

D.议会民主

40.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

A.第一国际

B.社会工人党

C.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41.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

A.核心会议型

B.支部型

C.单位化

D.代表性

4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43.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4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4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

A.罗尔斯

B.布坎南

C.亨廷顿

D.达尔

4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A.司法独立

B.三权分立

C.党的领导

D.议行合一

4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

A.政治妥协

B.政治改良

C.政治革命

D.政治改革

4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

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

A.罗尔斯

B.韦伯

C.托克维尔

D.亨廷顿

4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

A.政治妥协

B.政治治理

C.政治合作

D.竞争

5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他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

A.善治

B.服务

C.契约

D.平等

5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诺齐克

5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

A.布丹

B.霍布斯

C.马克斯·韦伯

D

。孟德斯鸠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

A.法制

B.法治

C.民主

D.平等协商

5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

A.公开性

B.自愿

C.责任性

D.一致同意

54.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的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

A.意识形态

B.宣传教育

C.国家强制

D.重叠共识

55.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56.(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A

选举

B

监督

C.集合D.游行

57.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

A.弹劾

B.选举

C.监督

D.罢免

58.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政权建设

B.普选

C.人民当家作主

D.政治参与

59.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

A.政党

B.社会

C.公民

D.新闻舆论

60.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督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61.(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62.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是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

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监督

B.选举

C.弹劾

D.罢免

63.政治参与实际上仍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

A.咨询权

B.知情权

C.罢免权

D.普选权

64.(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重点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A.<<公民文化

>>

B.<<政治文化>>

C.<<政治社会学>>

D.<<政治心理学>>

65.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

66.(A)被认为是工业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A.自由主义

B.保守主义

C.社会主义

D.无政府主义

67.(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A.自由主义

B.福利社会主义

C.社群主义

D.第三条道路

68.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

A.无政府主义

B.自由主义

C.保守主义

D.法西斯主义

69.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

A.自由贸易

B.自由经济

C.社群主义

D.政府改革

70.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

A.生态主义

B.无政府主义

C.理想主义

D.实用主义

71.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A.德国革命

B.美国革命

C.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

72.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思想受到冲击。

A.生态主义

B.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女权主义

73、在当代,政治发展稳定的途径包括(A)

A.现代化

B.法治化

C.高效化

D

法制化

74.(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发展经济

B.共同富裕

C.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75.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

A.政治稳定

B.政治一致

C.政治秩序

D.政治共识

76.(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亨廷顿

77.宪政的核心是(D)。

A.形成公民社会

B.依法治国

C.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78.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

A.国家元首

B.立法机关

C.政党

D.政治秩序

79.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根本原则就是(D)

A.法制

B.法治

C.平等

D.80.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C)正义。

A法治

B形式

C结果

D程序

81、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D)

A.权威

B.平等

C.自由

D.自治

82、(B)是天生的民主派。

A.工人阶级

B.中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83、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A)民主制。

A.代议制

B.参与制

C.直接参与

D.精英

84、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

A.19世纪

B.20世纪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85、多元化民主理论认同(A)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

A.精英

B.保守

C.社会

D.自由

86、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B)的民主化改造。

A.政府职能

B.政府体制

C.政府结构

D

政府管理

87、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做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西塞罗

D.苏格拉底

8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A.工人阶级

B.中产阶级

C.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

B

C

D)。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申诉和控告权

C.监督权

D.批评和建议权

2.就当前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

C

D)

A.民主权

B.财产权

.C.平等权

D.自由权

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

B)

A.政治哲学研究

B.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政治法律研究

4.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

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

A.公共权力

B.民主

C.专制

D.人性

5.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

B

D)

A.隐性价值问题

B.价值中立问题

C.经费问题

D.数据问题

6.政治权力具有(A

B

C

D

E)的特征。

A.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

D.强制性

E.支配性

7.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

B

C

D)的活动,以期发展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政府

B.政党

C.利益集团

D.选民

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

B

C

D)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

>>

9.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

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A.阶级分析方法

B.经济分析方法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0.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

B

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法

B.势

C.术

D.变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有表现在于(A

B

C

D)

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

B

C

D).A.经济的集中体现

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

B

C

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肝胆相照

B.荣辱与共

C.互相监督

D.长期共存

1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

C)。

A.自由权

B.社会经济权

C。

公民权

D.社团和群体权

1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

B

C

D)。

A.复决权

B.罢免权

C.创制权

D.选举权

1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

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

A.政府

B.行业

C.市场

D.政党

1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的原则要求包括(A

B

D)

A.权力制约原则

B.法制原则

C.监督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18.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

B

C)

A.欧洲共同体

B.独联体

C.俄罗斯联邦

D.东南亚国家联盟

19、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

B

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的方法。

A.限任

B.监督

C.法治

D.选举

20.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

B

C

D)体现了法治原则。

A.司法独立

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各国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21.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A

C

D)

A.苏维埃政权形式

B.委员会政权形式

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2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

D)的产物。

A.私有制

B.社会契约

C.社会共同体

D.分工

23.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

D)为特点。

A

制度化

B.平等性

C.组织化

D.独立性

24.(A

D)是多党制的典型。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25.作为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

D)是现代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公民个人

B.政府

C.社团

D.政党

26.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

B

C

D)

A.大众传媒

B.立法机关

C.超国家机构

D.政党和议会党团

27.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

B

C

D).A.示威抗议

B.政变

C.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28.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共和党

C.民主党

D.工党

2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

B

C

D)。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30.两党制以(C

D)最为典型。

A.新西兰

B.澳大利亚

C.英国

D.美国

31.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

B

C

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合作

C.伙伴关系

D.协商

32.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

C

D)

A.责任性

B.制度效率

C.回应性

D.管理效率

33.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

C)

A.效率精神

B.民主精神

C.契约观念

D.法治观念

34.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

D)认同之上的合作。

A.法律

B.平等

C.公共利益

D.市场原则

35.(A

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阿根廷

36.从政治参与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

B

D)关系。

A.义务

B.责任

C.权力

D.权利

36.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

C

D)。

A.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37.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

B

C

D)

A.撤销决定

B.制止行为

C.否定议案

D.选举权利

38.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

B

C

D)。

A.平等选举原则

B.直接选举原则

C.间接选举原则

D.普遍选举原则

39.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

D)。

A.对政治参与权的保护

B.平等的参与权

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40.舆论监督以其(A.B

C

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成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

A.评价性

B.广泛性

C.及时性

D.公开性

41.“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

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新社会民主主义

B.保守主义

C.自由主义

D.后社会主义

42.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

B)

A.代议制

B.民主制

C.法治

D.法制

43.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

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A.冲突

B.合作

C.竞争

D.团结

44.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

B)。

A.福利改革

B.经济干预

C.自由经济

D.自由贸易

45.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

D)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

46.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

C)。

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B.按照市场原则分配财富

C.反对暴力革命

D.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

47.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

D)

A自由经济

B弱国家

C干预经济

D强国家

48.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

D)

A.政治制度化

B.法治化

C.民主化

D.减少政治参与

49.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有(A

B

C

D)。

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0、(A

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A.宽容

B.民主

C.法治

D.理性

51.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

BD)

A技术革命

B各国的制度变革

C文化趋同

D跨国公司

52.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

B

C

D)。

A.平等原则

B.宽容和理性精神

C.自由原则

D.秩序原则

5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

B

C

D)。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理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5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

B

C

D)

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加意识的提高

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

利益冲突加剧

55.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A

B

D)

A.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B.权力结构的稳定

C.社会稳定

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

家提出(A

C

D)

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

A.有限政府

B.廉洁政府

C.高效政府

D.法治政府

57、民主的限度包括(A

C

D)。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5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

B

C)。

A.权威

B.平等

C.自由

D.自治

5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

B

C

D)。

A.经济市场化

B.文化世俗化

C.政治文明化

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6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宪政民主

D.人民民主

6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

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三、填空题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述,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之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

意识形态

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做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宫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

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

问题。

14.伦理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

20.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述,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权威制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

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我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

社会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我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社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和全能主义国家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断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

60.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的思想。

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

63.与古代社会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普选制。

64.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71.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

73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74现代社会科学把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的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他倡导法律的自由。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经济自由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

78顺从性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

三个阶段。

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

84.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86.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

宪法和

个人权利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利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

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

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的典型。

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

现代民主宪政包含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个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四、名词解释

1.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权或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

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

它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

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利益:

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

7权力:是指一种能力,某人或某一机构具有的要求他人服从的能力。

8法治原则: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共和制:

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权,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政府须辞职或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权,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议会掌握立法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相互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

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6利益集团:

又称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

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

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指人们为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

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竟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有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

是指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

指的是人们对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

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是指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

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得到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

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据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

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

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7.政治变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

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情感投入。

39.意识形态:

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改革:

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

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4宪政: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

是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

指的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民主化:

指的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性,以民主为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48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9多数代表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50公民监督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制、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合理性进行监督。

51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52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五、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

(1).价值论的解释。

(2)神学论的解释。(3).权力论解释。

(4).管理论解释。(5).决策论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从三方面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

4.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和“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5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

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2)

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的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包括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法、术、势统治术,天朝大国理想,等级制度等。

6从政治学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

答: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从三方面来理解: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机构对另一个人或机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

权威性

支配性

强制性

扩张性

排他性

8从历史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代发展变化?

答:经历了三

代,一代是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三代是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民族自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9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人身、言论、通信、集会、结社等自由。

2平等权。3民主权

10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答: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3在经济和政治上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4在思想上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

基本特性:

阶级性

公共性

权威性

有机组织性

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12宪法为国家政权组织构建提出了哪些组织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

权力制约原则

(3)

法治原则

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基本指导原则。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①

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②

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③

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国家权力接受人民监督。④

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1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须与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政治主体、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是即保护公民的法律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构建改组合解散都须依照法律的规范和程序。

5司法独立。

15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实体性

3严密组织性

4特定的职能性。

16市民社会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民主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

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多重组织的民主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7.政党具有哪些特性?

答:

一,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二,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三,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四,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8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

答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共之外,还存在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二、中共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党是参政党。

19.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答:

(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

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

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20.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答:①

象征性功能

意识形态功能

提供信息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

⑤经济性功能

政治社会化功能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或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良好社会?)

答:①

具有普遍的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

实现高度的政治制度化

③存在有效的协商机制

④具有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2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一建立政治共识、二宪政建设、三提高政治体的效率系

23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答一契约观念、包含自愿、一致同意、责任性、公开性。

二效率精神、包含管理效率、制度效率、回应性。

24效率精神包含哪几方面的内涵

答:一、管理效率、即指管理的成本与效果的比较。二、制度效率、三、回应性。

25契约观念包含那几个要素?

答: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透明性。

26.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特征是

政治色彩浓厚

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治理方法单一

2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第二,从政治参与的本质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的体现;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是合法行为,是通过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的与对象来看,它不只局限于政府决策,政治参与包括公民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相关的公共活动。

2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答:

政治参与有助于民主政治发展;②

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

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2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政治选举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1)普遍选举原则

(2)

平等选举原则

(3)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

(4)

秘密投票原则

30现代国家的选举程序大致包含那几个环节?

答:一划分选区、二选民登记、三提出候选人、四竞选、五投票、六计算选票。

31.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举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意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2.社会监督的内容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

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第三,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约束其权力的运行;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

33社会监督的途径与方式?

答:1是公民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3舆论监督。

34.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答:①影响社会政治体系②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③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35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一方面它使某种行为和安排合法化另一方面使人们在某种目标下凝聚和团结起来。它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具有三特性1是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是提供未来理想模式,3是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如何改变现实。

36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1是传统观2是实用主义3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37.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答:

在它看来,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此外,财产是人的个性的外化,总是用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38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哪些深刻影响?

答1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制约。2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39政治革命不同于其它政治发展方式的特征?

答1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体制。4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40.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

它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了实现政治改革进程。②

它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它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它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41政治稳定对政治发展有哪些意义?

答1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2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42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

①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③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导致政治不稳定④

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

国际势力的影响造成的政治不稳定。

43政治制度化包含那几个内容?

答1是政治参与的制度化。2是政治管理的制度化。

44.现代政治文明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①

秩序原则

②自由原则

③平等原则

宽容和理解精神

45宽容与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1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2妥协精神、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46.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①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②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47全球化具有哪些特征?

答(1)是自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以来而开始的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2)全球化内容以经济领域为主,涵盖社会各个方面。

48最具代表性的民主理论有哪些

答:

在政治学关于民主的诸多理论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直接参与民主理论、代议制民主理论[或自由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和多元民主理论。

49民主具有哪些价值?

答:

一是自治二是平等三是权威

民主制度的价值:①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②

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

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50民主可能的缺陷有哪些?

答:

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

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51民主应有的限度是什么?

答:

一、民主须以下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二、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三、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5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答:

第一。经济发展创造了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第二,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

第三,经济发展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答:一方面因为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另一方面他们的教育水平提高,自主意识强,不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

六、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价值论的解释。①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解释,直接寄托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②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③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3).权力论解释。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被视为权力政治观。(4).管理论解释。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观念。(5).决策论的解释。

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2)

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的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包括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法、术、势统治术,天朝大国理想,等级制度等。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答:(1)

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

对“公权”与“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但不同于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其特殊在于: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他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阶级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这也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划分。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首先国家有武装的人和各种强制机关,其次是国家的暴力是为统治阶级专属的,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为此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5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答: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包括:

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同意,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②

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③

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国家权力接受人民监督。④

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委托于被委托的关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民主权得到法律保障。

6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

一,实行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桥梁。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

7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答:

包括①

象征性功能。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作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②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实在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

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

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共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④工具性功能。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⑥

政治社会化功能。该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

8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

答:①

具有普遍的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因此我们要抱着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作出让步,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程序。

②实现高度的政治制度化,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有着高度的政治制度化。③

存在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范围内规定了解决的边界。④具有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高效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实现。

9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唯一性被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政府外,各种机构只有得到公共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善治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善治模式认为办事事情能力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还存在其他管理方法和技术。

10.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答:

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举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意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

答:

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监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1)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它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2)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3)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4)保健功能、它不仅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为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起到保健作用。(5)教育功能、它不仅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

12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

答:

原则有

个人主义原则,这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②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③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解释这种理性结构。④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

宽容原则。宽容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的手段。⑥同意原则。自由主义认为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

宪政主义原则。自由主义也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倡导有限政府。确保个人权利得到保障。

13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第一个途径,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2学校。学校是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是系统化的强有力的社会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4社会政治组织。一些社团组织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念,实现自己的政治文化传播。5政治符号。特点的政治符号生活中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也起着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14.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

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

。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凋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也同时在发生转变,从而与另一部分旧价值观念的人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社会的期望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推动,导致期望革命。4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过程往往会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就会出现一个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的弱政府,是得政府不稳定。

5国际势力的影响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从而干预内政,导致不稳定。

15.现代政治文明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①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他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②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主要体现在人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言论等自由,以及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方向。③平等原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即是平等权。二是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④

宽容和理解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包含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二是妥协精神,在发生利益冲突时参与人都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就是妥协精神。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该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6试述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

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②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

第一,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第二,文化世俗化。

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是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不同的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第三,政治文明化。

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不能得到成长。第四,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3.电大专科法理学小抄 篇三

1、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 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2、市建制 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

3、城市的 战略愿景 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4、财政补贴是政府 转移性 支出的一种形式。

5、户籍管理 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6、自然环境与 人工环境 的高度融合是城市环境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

7、城乡 统一市场 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8、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 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

9、伦敦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10、城市成长管理 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城市行政区划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A.市的行政地位 B.市的设置模式C.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D.设市的标准

2、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城市。A.银行信赖的 B.治理和管理良好的C.适于居住的 D.有竞争力的

3、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 B.衰退型 C.波动型 D.增长型

4、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D),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早期阶级社会技术和经济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

A.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 C.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D.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5、(D)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A.规模经济 B.集约经济 C.成长经济 D.循环经济

6、截止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D)以上。A.37% B.38% C.39% D.40%

7、(B)系统是突发性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A.信息 B.决策 C.执行 D.保障

8、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B)。A.政府协调 B.民间协调 C.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9、近代城市规划始于(A)。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10、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赤字问题 B.政府的行为动机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政府的低效率

三、名词解释

1、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2、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3、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4、市政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5、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6、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7、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8、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9、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10、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11、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12、Citistate: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1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15、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16、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17、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市政的涵义。

市政就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有哪些?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2)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3)讨论、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4)选举和罢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和罢免市长、副市长;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听取和审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6)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7)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8)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9)制定地方性法规。

3、市政管理职能的特征是什么?

(1)广泛性;(2)服务性;(3)规范性;(4)自主性;(5)多样性。

4、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1)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2)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3)全面导入循环经济;(4)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5、我国城市成长管理应当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

(1)中国城市成长中的问题:①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③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2)中国城市成长的特殊性:①城市化阶段差异;②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③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④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⑤市场化程度不一;

(3)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内容:①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②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③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

6、我国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1)税收收入;(2)利润收入;(3)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4)政府公债;(5)收费收入;(6)基金预算收入和专用基金收入;(7)信贷资金;(8)外资。

7、描述城市人口特征的指标有哪些?

(1)城市人口数量;(2)城市人口密度;(3)城市人口分布;(4)城市人口性别比例;(5)城市人口年龄比例;(6)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8、循环经济3R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9、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和成因是什么?

(一)现存的问题:(1)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2)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3)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5)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6)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二)成因:(1)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2)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3)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4)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0、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什么?

(1)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2)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3)“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4)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11、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类是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12、如何引导城中村一体化?

(1)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2)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3)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4)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5)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6)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7)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8)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3、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是什么?

(1)市建制体制。它包括设市的标准,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自治(或自主)权力,市与中央、省(州)的纵向权力关系,市的下级行政建制;(2)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3)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如市长负责制、委员会制等)、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4)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政府的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14、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15、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1)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2)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3)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4)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16、形成城中村的原因是什么?

(1)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2)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3)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4)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五、论述题

1、试述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内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试述我国传统市政职能的弊端及改革趋向。

(1)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如下5个特点:

①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②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③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④独立性的职权较少;⑤职权与职责相脱节。(2)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缺陷和弊端

①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的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

②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务,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象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该管的事务则没有管好。

③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没有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3)我国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趋向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必须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①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②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③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④加强市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⑤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3、试述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由于生产力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城市问题十分复杂,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广泛领域。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蓝图,其工作性质具有一些有别于其他技术性工作的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2)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3)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5)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4、试述城市环境管理原则与手段的内容。

(一)城市环境管理的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4)“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5)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6)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7)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1)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2)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3)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4)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5)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五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5、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区域协调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1)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

(2)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于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虽然可能只位于某局部地区,但却是整个区域的共有资源,需要共同努力进行保护;

(3)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域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如果允许各主体(城市或区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自己的属地范围内都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将降低设施的利用效率,造成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4)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5)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销自己。塑造区域的整体形象,既是提高区域的影响力,也是增强区域内各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此外,影响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在于区域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培育,而这依赖于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而不能单靠个别城市的发展。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培育取决于区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最终是建立在整个区域的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造就的基础上,这是培育区域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6、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一)确认危机来源

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具体来说,对风险的管理可由下列步骤进行:

(1)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2)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3)将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

(4)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二)危机判断

接着,我们就应该对这些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1)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2)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3)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

(4)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三)预警系统的建立

危机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大量存在而引起的,具有相当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突然爆发的背后总会有一个从端倪到爆发的变化过程,总会表现出来一些征兆。这时建立起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就显得极其重要。

预警系统是否有效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管理人员,另一个方面是具体执行的员工。有效的预警系统要求管理人员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与之相配合,具体执行的员工也应该提高对预警正确反应的能力,配合管理者做好工作。

(四)危机应对

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

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是危机管理的前提与根本。只有在具备了这一危机处理系统之后,才可能对危机进行预警、反应和恢复。(1)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

对一些完全不可预测的风险,必须事先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恢复,这是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门的危机处理机构所担负的责任是巨大的,当不可抗的危机或是预警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危机爆发时,它必须立即发挥作用,对危机进行积极的反应。(2)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

危机过后,对危机爆发原因的研究与怎么才能恢复城市正常的经营秩序的研究,共同构成了危机事后管理的第二波反应。

7、试述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

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1)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行政合法性原则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其主要内容是:

①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②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③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④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政合法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作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行政合理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要符合客观规律;行政行为要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行政行为要有充分的客观依据;行政行为要符合正义和公正。

(3)行政效率原则,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4)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

①行政权统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权力分工原则,行政权由人民政府统一行使;②行政法制统一,行政法制的统一是指行政法律制度的统一;③行政行为统一,行政权力的属性要求在行政机关内部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5)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具体要求为:

4.电大专科法理学小抄 篇四

A.公理性原则 B.政策性原则 C.专门法律原则 D.自然公正原则 2.“公民”是()。

A.法律渊源 B.法律规范 C.法律原则 D.法律概念 3.《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关于该条文的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该条规定属于命令性规范 B.该条规定属于相对确定性规范 C.该条规定属于授权性规范 D.该条规定不属于法律原则 4.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解释不能独立于法律推理,有推理才有解释 B.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解释,有推理未必需要解释 C.司法过程中必须运用推理,也必然涉及到解释 D.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都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5.关于法系问题的如下表述,错误的是()。

A.法系的概念首先是西方法学家提出的 B.法系是从形式特点及历史传统等方面对法制所做的划分 C.法的阶级和社会本质不同,便不能归属于同一法系 D.法系不等同于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 6.出租车司机王某因送一个危重病人就医而闯红灯,受到交警处罚。有人认为,王某虽然涉嫌违法,但情有可原,不应予以处罚。这种意见的推理方式属于()。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辩证推理 7.王某窃听其邻居李某的隐私。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对其罚款400元,拘留5日。这种处罚属于()。

A.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经济制裁 D.民事制裁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部门。

A.六个 B.七个 C.八个 D.九个 9.关于法律规则的如下理解,错误的是()。

A.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规定法律规则 B.法律规则充分体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C.法律规则比法律原则更具有稳定性和弹性 D.法律规则的适用没有法律原则那么灵活 10.《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以下关于这条规定说法正确是()。

A.这项权利的享用是授权性法律规范实现的方式 B.这项权利的享用是规定积极作为义务的义务性规范实现的方式 C.这项权利的享用是禁止性规范通过法的实施获得实现的方式 D.这项权利的享用是需要法的适用才是获得实现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至四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11.有关法的历史发展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古代社会的法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诸法合体” B.法律发展进程大致可以看作是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 C.资本主义时代的“法学世界观”具有历史进步性 D.法律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2.在我国,“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体现为()。

A.“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B.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C.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13.社会法是新兴的法律部门群。下列诸项中,属于社会法特点的是()。

A.对社会弱者倾斜保护 B.社会权的兴起 C.综合运用自治性调整和强制性调整方法 D.注重运用意思自治和过错责任原则 14.法律规范的特点有()。

A.应然性(规定性)B.一般性(普遍性)C.逻辑完整性 D.效力等级性 15.一个国家的法制包括以下3个方面,即()。

A.法(所有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B.法律实践 C.指导法和法律实践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 D.法的实施 16.以下关于“一国两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必须要坚持一个前提,即一个中国 B.香港、澳门和台湾永远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在中国主权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 D.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7.法律调整的要素包括()。

A.法律规范 B.法律关系 C.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 D.法的适用 18.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有()。

A.主体 B.客体 C.客观方面 D.主观方面 19.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

A.思想 B.观点 C.知识 D.心理 20.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可分为()。

A.事前监督 B.日常监督 C.事后监督 D.国家监督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21.法的确认、分配、衡量、保护和认识性价值,被统称为法的工具性价值 22.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惩罚和补偿。

23.按照是否适用法律制裁,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24.在法律调整的四个阶段中,被称为机动性阶段的是法的适用阶段。

25.按照法律监督的主体划分,我国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6.法的规范作用:是指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

27.法律概念:又称法律术语,是法律上出现的具有特定含义和指代范围的词语。

28、法律解释:是指对法的形式渊源中所包含的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的理解和阐明。

29.法的实施:是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法的实现。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0.恩格斯如何论述法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的? 答:(1)在法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上,恩格斯有一段名言:“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

上一篇:秋天的云作文350字下一篇:“十种表现”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