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2024-10-12

创造思维能力培养(14篇)

1.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一

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从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教育创新理论两个角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其培养进行剖析,阐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和途径.

作 者:何桂英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刊 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POLYTECHNIC年,卷(期):3(2)分类号:B804.4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教育 培养

2.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田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英]保罗.特罗特 (Paul Trott) , 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东, 严琳, 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2.

[3]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3.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篇三

教师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使艰辛的劳动化作丰硕的成果,换回学生深情的问候,在学生身上使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力量得以实现和延伸,为师者绝不能玩忽职守、误人子弟。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天职。怎样才能对儿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要对儿童倾注无私的爱和满腔的情

黄金虽有值,师爱却无价。师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一种比母爱、友爱、情爱更深邃、更宏大、更辽阔、更具穿透力的爱,爱往往影响、教育、渗透人的一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客观要求,又是教师工作成功的主观需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因此,热爱儿童是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现代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的特征是启发式精神。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4.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5.以导为主,杂取百家所长,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力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6.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含学生和教材)施教,循序渐进。

三、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儿童有施展才干的机会

注重教育思想的改变,设计与儿童正常生活中情景贴近的活动,使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不懈地开展学科思维训练

学科教育的核心是认识学科教育思维规律——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思维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1.学科思维训练内容。它属于育人思维训练的范畴,包括对儿童思维器官的训练、思维基础心理训练、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训练等。2.学科思维训练规律。其规律是“四律”——适应律、统一律、适时律、适度律。3.学科思维训练方法。①训练指导,以本课、本单元、本章节内容为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知识,阐明训练方法与程序。②分课时按程序进行训练。③辅助训练题配合训练。

五、努力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其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是:1.加强记忆,积累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积聚越多,则其创造能力越旺盛。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地将知识、经验进行模式变换,以形成新的技术思想的时候,其创造性便增强了。2.培养想象力。①要掌握现代高科技。②要以科学实验、实践经验为基础。因人们的创造欲在大脑中储存着新技术与常见产品的信息,当受到某种特殊刺激时,开发想象力,凭借想象及思维能力的发挥对其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并加以改造、组合、冶炼、融汇,再度产生新的创造。3.提高触发联想力。触发联想能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产生新设想。法国化学家别奈迪克在实验室里发现摔在地上的一支玻璃烧杯虽布满裂纹却无一块碎片,由此他受到启发而研制出了防振安全玻璃,这便是很好的一个实例。

六、启迪儿童创造发明

其思维方法是:1.用图将胡思乱想的东西绘出来。2.把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硬组合在一起,看会有什么结果。3.碰到不顺眼、不方便的事物,先别杞人忧天,而是赶紧设想一下:“该如何办就可以顺眼、方便一些呢?”4.针对目前的许多物品,逐个问自己:“难道就不可再改变了吗?”5.在市场上到处都买不到的急需东西,就应想:为什么我不能造一个出来呢?6.对传统思维认为不应该如何的事物要敢于大胆设想:改变一下会有什么结果?7.善于举一反三,把一个领域里才冒出来的新玩意推广到另一领域。

七、求同求异,相辅相成

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是以求同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求异思维的发展促进认识的深刻性和新异性,通过教学中“求同——求异——求同”的循序训练,不仅使儿童加宽、加深对课文所蕴含的结论的认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对儿童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学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采用诱导渗透式会事半功倍。所谓诱导渗透式,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相互诱导、渗透学法,达到教法与学法的同步发展。1.注意学习思维过程,概括学法。2.教师示范,展示学法。3.触类旁通,迁移学法。4.紧扣教材,指点学法。

4.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四

高校拔尖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作者:秦书生 王迎春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4期

摘 要:拔尖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校是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校创新教育一项主要任务。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应注意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大学生 创新教育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就是面向知识经济的高等教育。知识经济的精髓是创新。现在,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人力资源开发,发掘创新拔尖人才。因为谁拥有创新型拔尖人才,谁就拥有强大的、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谁就会在日趋激烈的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能否拥有一大批活跃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拔尖人才。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过程中,高等教育比任何时候更需要深化改革,更需要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对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拔尖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精髓,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是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拔尖人才应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拔尖人才的显著标志是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对拔尖人才的理解应是广义的:他们应当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那些通过系统学习、深入实践而成长起来的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艺术家等。

所谓培养拔尖人才,即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拔尖人才。

我们要培养的拔尖人才应该是如下特征:(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好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2)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好地掌握搜集知识的方法与途径,善于对所搜集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与归纳,并具有初步的知识鉴别、选择能力。(3)具有较强的综合相关知识来进行应用研究的能力。较好地掌握研究方法,具有一定范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探索与提出创意、实现创意的能力。(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具有较强的成功动机、问题意识以

及初步的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团队精神,沟通、组织、协调、合作能力。具有团队意识,在群体中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能够与他人合作共事。

二、高校是培养造就拔尖人才的重要基地

拔尖人才的培养是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任务,尤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由于高校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特别高校是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才俊,这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重要领域中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因此,高校特别是一流大学,对培养和造就拔尖人才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拔尖人才的摇篮。

三、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校创新教育一项主要任务。实施创新教育,有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创新教育是以全面、充分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它是适应知识化社会化发展的新的教育思想。从广义上来讲,教育者以创造的方式和方法,自觉地去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志向,树立创造精神,提高创造力,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技法,开展创造活动,从而造就发明创造性人才的活动,都可称创新教育。要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从高校大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入手,有效地唤起高校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使高校大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位置上,为高校大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教师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加以保护并创造条件,积极促进高校大学生好奇心的发展,不要因为高校大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也不要因为高校大学生的做法有“破坏性”和“危险性”而压制或粗暴斥责,方法不当有可能扼杀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并标新立异、不为世俗所束缚,不断提出有趣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校大学生。

2.培养高校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在高校大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高校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第一,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第二,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高校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第三,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高校大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3.培养高校大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只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节拍向前走的高校大学生偏爱有加,而对那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常常提出“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高校大学生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从质疑能力的培养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勤学多问。其实高校大学生都有惊人的创造性思维天赋,而且随时可能迸发出各种各样的智慧、新奇的思维火花。

4.培养高校大学生想象力品质进一步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想象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为此。想象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2)拓宽知识面。想象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高校大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5.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提出问题后及时抓住时机,组织课堂讨论,并且教师在运用问题讨论或启发高校大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民主气氛,高校大学生置身其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大胆活跃地提问和讨论。教师要善于尝试鼓励高校大学生无论做什么不怕犯错误。即使错了,也要让他们在尝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存在的“高压症”、“聋哑症”现象,消除高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由教师激疑,高校大学生生疑、质疑,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疑,最终达到促进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目的。

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立创新教育运行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从基础教育到各类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及国家和各部门和用人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诸多方面,对高等教育改革来说,培养拔尖人才,要建立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要克服传统的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将创造力培养放在首位,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高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掌握创新教育理论与方法,并在实践中调整专业,自觉实施创新教育。

第二,重新规范课程体系,拓宽高校大学生的知识面。相近、相关专业打通基础课,拓宽知识范围,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实现知识创新。

第三,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仅强调智育和业务知识培养,而且也要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教育。

第四,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实施创新教育的新教材。突出创新意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开放式教学和讨论式、探索式的教学,善于提出问

题,启发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鼓励高校大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高校大学生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科学思维方法。

第五,创设有利创造性发挥的环境。首先,教师应为高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真正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要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内容广泛的学术活动给高校大学生自由地进入各种学术领域进行有选择地吸收知识的机会,使高校大学生感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逐渐地会对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一种感情和激情。同时学术活动开阔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得到多种思维方法的借鉴。

第六,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把高校大学生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使高校大学生学会理解也学会探索,这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课外小发明、小制作、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

第七,建立实施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制定创新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自我实施创新教育。

5.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五

五年级语文组 申卫玲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能创造性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或对人们熟悉或已认识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它在思维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发散性思维参与,即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在语文教学当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听、说、读、写,去进行课内的正常学习活动。换句话说,是把创造性思维训练寓于阅读与写作教学之中,寓于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业没有追求、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与发展。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前提。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启发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式的教育严重挫伤学生兴趣、束缚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可能是一种多边交流、多向流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把自己对阅读的现存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机械的接收知识变有思考有选择的接收知识,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并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激活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学生大担质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该在对教材作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提高不了,当然就谈不上“创造”,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并提供自主实践的实践和空间,学生才能理解内容。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原始创作的理解上,而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搭桥铺路。在阅读中可利用某个情节设计发散性思维训练题。

四、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培训,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联想就是事物间互相联系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常常表现为由此及彼,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联想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联系:新旧知识的联系、语言文学与生活的联系、作品中的前后内容或人物间的联系等。

所谓想像是指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想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常常需要学生想象的参与。通过想象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和培养想象力很重要的是利用和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表象。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文字描写,唤起回忆追想,形成新形象。

6.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六

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不可能的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仅仅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片、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南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

如在讲解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涂上颜色,每两个相对的面涂相同的色;(2)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并设问:长方体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其它部分;(4)将炎柴盒沿某一迦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这不仅将抽象公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创设智力活动情景,鼓励学生创新

所谓智力活动的指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圆的认识”的课堂上,笔者让每个同学准备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 一个图钉、一根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还真不容易。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用圆规画圆,这样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为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通过让学生自己操作、感悟、探索、发现新知识、新规律,学生的创新热情定会受到了鼓舞。

4重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要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的正确性、发散性等。例如,数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轴维发散性,在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通过思路发散,激发求异心理,寻找多种解题方法,从中发现最佳解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测量六(1)班某组同学的身高时发现:其中两个同学的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按一般思路解题:即用这组同学的身高总和和除以这组同学的总人数。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同学的身高都在150厘米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它作用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份数的个数)=平均数”这种方法来快速求平均数。

即:150+(3×2+2-1×2-3×2)÷(2+1+2+2)

=150+0÷7

=150(厘米)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以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篇三

摘 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46-0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多年教育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运用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通常以感性认识为主,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出现思维障碍或是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而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则能很好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一个长方形,先让学生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分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反馈时,学生说教师用课件演示: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时,电脑把长方形展开,并依次闪烁每条线段,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了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催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的脑子里也把长方形进行了分解,理清了周长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得出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孩子兴致勃勃的时刻及时提出问题,孩子的探究热情鼓动起来了,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教学情境:我问可爱的小同学们,我们上商店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0元、50元、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这一下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买东西时才会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只要一个个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另外,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生疑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四、游戏激趣,开发思维

数学课教学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赋予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数学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趣投入到学习中去。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10以内加法的整理与复习时,可以设计邮递员分信的小游戏。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56张卡片上当信,在黑板上画好0-10号信箱,请全班小朋友送信。每个都送几次,看谁又对又快,不把信送错送丢。这个小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五、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思维

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位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可提高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人人都动手操作,积极思考,研究起来兴趣浓,效率高。例如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摆一摆等。学生在动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就能把富有创造性潜能的人“材”,陪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看过“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3篇”的还看了:

1.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论文

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7.在数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篇七

关键词:思维,创造思维,思维能力

1 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 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1 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 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 学生参与下的解决,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 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 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 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 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1.2 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 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1.3 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 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 但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

2 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

2.1 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 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 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 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 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 总结规律, 归纳为一个系统, 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 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 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2.2 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 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 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我们知道, 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 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 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中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中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 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在整个中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 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 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 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1 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3.2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 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 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 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3.3 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 去想别人没想不到, 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3.4 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 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 同时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既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又重视培养思维能力的存在及作用, 才能使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增进个体的数学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小荣.数学的体验教学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黄红.浅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3]胡中双.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8.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八

关键词: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29-01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然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初一数学中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而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二、发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猜想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形式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所能实现的,必须在平时的课堂中加以渗透,我认为,只有大胆猜想,才能形式新的结论,在课堂中尽量多为学生提供猜想的空间。

例如,在四边形教学中,我对一题进行了如下处理: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与点D,且AD平行BC,试猜想四边形ABCD为何种四边形。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问题给出后,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为正方形,有的说矩形,有的说等要梯形等,此时我便要求学生分别说出他们的猜想的依据,然后总结:这是一个条件一定,结论开放的试题,满足此条件的各个结论都必须一一列出,并总结学生今后如何对问题进行恰当的猜想

数学家高斯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重大发现。经常对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可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日趋丰富,从而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解决开放性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三、开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说,教材上的的问题都经过了专家们的严格筛选,每道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独特的功能,设计者独具匠心,特别是有些题,解法多种多样,教师应熟练地引导学生对此类习题进行探讨。

一题多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对问题进行探讨,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激活了学生思维,达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极质疑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让学生鼓起“问”的勇气。实践表明,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敢于在教学中表现,提出各种问题,面对大胆质疑的每一位学生,教师都应当认真倾听,积极引导,使学生从教师充分的尊重中受到支持和鞭策。

其次,要给学生“问”的机会。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留出教学时间,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认识到过于迷恋讲的功效,结果只能是教师讲的快,学生忘的更快,有些教师担心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随着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消化知识能力的增长,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训练初期损失的教学进度会失而复得,而学生一旦习惯了“质疑思解”的方法,不仅学得快,还会记得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勤于质疑的好习惯,并会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进而形成终身受益的求疑和创新意识。

9.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九

美术教育是少儿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少儿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需要头脑敏捷,有独道见解,积极进取,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才。如何使现在的孩子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才,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美术对少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少儿的自信心

通过对少儿美术的学习来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成分,但是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低年级的少儿在最初对绘画感兴趣的时候,一定对少儿进行正面的引导。因为低年级的少儿在绘画的时候,会把自己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微妙感知都画到自己的画中来,这也是他们表现自我的过程。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及时把儿童画中有创造性的地方找出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鼓励孩子把兴趣发展下去。这时候再给孩子说如果在哪儿稍微修改一下会更好。这样他更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并让他在潜意识里产生牢固的自信心。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持积极的态度。

二、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不管是临摹、写生还是创作都是通过观察才开始作画的。观察能力强的人,画的就好,就逼真,反之,就很难画好。同样的道理,少儿绘画也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要画好一幅画,首先要先要让少儿观察客观物体的形状,大小,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这就要求孩子们平时要多观察生活,要观察得细致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都得随身带速写本,平时看到什么就在速写本上画什么,可以画的复杂,也可以画的简单,可以寥寥几笔带过,可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的刻画。把细节刻画的尽量仔细些,多写多记。这样可以锻炼少儿的观察力。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们自己创作幅海底世界的儿童画。我先让少儿看了一部名叫《海的世界》的视频,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在速写本上先画速写,再根据自己的速写本和自己的记忆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海底世界的作品。根据我的要求少儿的作品都表现得很生动,构图各有特色,画面颜色亮丽,都很漂亮。其中,有一个孩子画的很感人:画面中是一片蓝色的海洋,在海底有一个孩子在给热带鱼幼苗用草建了一座红色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画在了画面的在下方,小房子的周围有白色的珊瑚,还有黄色的水母,金色的海星,还有有几条小热带鱼正往小房子里游,在画面的右上方有一条大鲨鱼正冲过来。孩子告诉我:在大海里大鲨鱼饿了会吃到小鱼的。所以给小鱼盖了小房子,大鲨鱼来了,小鱼就游进小房子里,大鲨鱼就吃不到小鱼了。这位小朋友的观察力是多么仔细啊,而且还很有同情心、有爱心。我们作为老师不能只教给少儿绘画,还有多倾听少儿的心声。我们还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孩子观察力的敏锐度。让少儿多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四季景致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神”。

三、培养少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少儿对事物有着自己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独特的认识与感受。绘画课时,我都是把主体物多提供几个让孩子们选择,让后空出大片的背景,鼓励少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空白处添加内容,并强调填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画面,少儿的作品往往内容很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有这样的一位家长,他的孩子上一年级,孩子画的是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画,画中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在唱歌。当孩子高兴的把画拿给家长看的时候,那位家长说:“画的什么呀?不像,胳膊、腿都太细了。”我看了孩子的画,初看有点乱,画中人物的腿和胳膊的确是有点细,但是画面构图新颖,画了一个大舞台,前面有一个小朋友在唱歌,后面有三个小朋友在伴舞,在后面是带有节目主题的大背景,背景上面写着“庆祝六一儿童节”。画面层次很清晰,由近及远,画的很有节日的氛围,人物刻画的也很细致,节日的盛装设计的也很亮丽,说明作者用心的观察了,很有创造力,这是一幅很好的作品。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的余地。

四、培养少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重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素质。毕加索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以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就要打破常规。老师要鼓励学生“犯错”,“错误”中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国画的教学中,除了教给孩子们传统的绘画基础技法外,还教给孩子们各种绘画的特殊技法。例如画荷叶,可以用撒盐法:先用大提斗笔沾满淡墨,再在笔尖沾重墨,在宣纸上把荷叶画好,趁湿接着把盐洒在荷叶上面,通过盐沥干墨中的水分,制造出雨打荷叶的效果。例如画树干:可以用吸湿法:先用重墨在宣纸上画上树干,接着用稍微湿的沾有清水的毛笔在树干上吸走重墨,会出现斑驳的艺术效果。我要求学生可以自己实验,自己想象创作出独特的作品来。同学们都记得带来牛奶,豆浆,果汁画了起来。通过实验,孩子们画出了具有自己独创的迷人的国画作品。

五、培养少儿的个性

个性是普遍存在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艺术最怕千篇一律,最喜欢“花花点子”,少儿绘画就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学习更好地发挥个性的作用,是他们具有创新精神,成为能适应和推动现代生活的未来的主力军。美国心理专家马尔兹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他认为,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规定,屈辱于胜利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的形成的。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用孩子能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的欢乐的环境。绘画能让少儿充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能在绘画中尽情的展示自己,享受胜利的喜悦合成更的快乐。同事孩子们能放松心情,无拘无束,尽情涂抹。例如,教学生画国画《麻雀的画法》,先引导学生了解麻雀的身体结构,再把各种麻雀的画法示范给学生。如飞翔麻雀的画法:先用大白云笔调赭墨一笔点头,接着画背和双翅,前实后虚,笔尖在调点重墨画飞羽和尾羽,用淡墨画胸、腹,用浓墨点背部之斑。换小红毛笔用浓墨画嘴,眼、腮斑和爪子。动态要用“一点三线”发理解翅膀的开合角度,可大可小,飞的方向也可以随意变化。站立麻雀的画法:用大白云笔调淡墨画胸腹。接着画尾。用赭石调墨画头及左右两肩,用浓墨画嘴、眼、腮斑及双爪;先让学生用速写本画小鸡的各种动态和结构,再让学生用毛笔在宣纸上先临摹。最后让学生把以前教过的柳树,紫藤等加上麻雀自行创作发挥,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时,教师在巡视中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表扬。通过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力,大胆的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把自己意识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美妙图画,为少儿的个性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0.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十

从娃娃开始及时引导。有位母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她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她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领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11.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浅议 篇十一

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在后天是完全可培养和造就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重视积累,多学科联系,促进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上了解的有关知识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还把其他学科如语文、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比如在看到澳大利亚土著人种面临灭绝时,让学生思考其原因,许多同学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原始物种最多呢?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知道一是澳大利亚本身没有猛兽,又在大洋中,其他大陆的猛兽无法进入澳大利亚;二是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长期以来没什么大的变化,各种生物不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而进化。这些导致这一地区的动物缺乏进化的压力。从而学生马上就领会到澳大利亚的土著人种长期与其他大陆隔绝,无法学到其他人种的长处和进步,再加上这一地区的环境稳定,澳大利亚人不需要特别的改变和掌握新的东西,缺乏必要的进步,最终远落后于其他地方的人类而濒临灭绝。

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系,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因此在讲解有些知识时,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比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是在欧洲开始,而不在亚洲?学生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但可能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回顾:欧洲的封建制度与中国的封建制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什么?学生知道欧洲的封建制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中国的封建制是君主的高度专制,显然欧洲的更加宽松,也就更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再让学生联系中世纪欧洲城市自治兴起的影响,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许多原因,也就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西部。这样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急于直接给他答案,而要注意引导,让他们多思考,多查阅,多总结,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能力,又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

三、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首要的是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比如学习同盟会时,为什么不叫什么党,而叫会呢?如果是在其他地方大家看到某某会,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什么?跟后来的国民是什么关系?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学生说看到某某会,首先想到的是像天地会这样的江湖帮派。然后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同盟会果然带有很强的江湖帮派性质,国民党是在同盟会的基础上,去掉与江湖帮派的联系改组而来的。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从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取得创造性的效应。

四、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加强创造性教育的实践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推翻原有的论点。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初三复习时,要学生举例说明,一个国家、民族要在世界保持领先,除了稳定等条件外,还要具备哪些素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讨论,通过中国唐朝因开放而强大,日本因善于学习而保持领先,和中国清政府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迅速衰落,与原本遥遥领先的拜占廷帝国因为封闭而灭亡,从正反两面得出结论:一个国家要领先、强大必需要善于学习。但还有更深的一些东西学生没看到,这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日本虽然因为善于学习而在世界上长期保持较领先,但始终没有成为过最顶尖的国家,然后学生又注意到唐朝强大还因为一系列制度创新,于是进一步得出除了要善于学习外,还要创新,否则始终只能跟在顶尖的国家后面。

1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十二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方式, 它需要综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某些创新意识, 并经灵感思维的火花点燃, 且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对此种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中形成创新成果的综合思维的过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太重视知识的硬背呆记, 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 这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 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展这一思维能力呢?我认为, 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有知识的累积

不形成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都未掌握或未形成, 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产生。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教学, 其知识的累积极为重要。拿阅读教学来说, 识字、积词、识词义等是基础, 理解句、段、篇的能力是基本能力, 掌握各种表达方式是阅读各类文体作品的关键, 没有这些知识信息的输入与储存, 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设计的学习语文基本知识的“知识树”, 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的信息网络系统。只有形成了全面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才能使创造性思维之花在这个信息之网中开放。因为只有这个网络才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广性、开放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知识面广, 才能使思维发散, 铺得开, 才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同时, 只有在大脑中积淀丰厚的知识信息, 才能提高感受力, 深入认识, 激发灵感, 产生创造思维。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就是这个道理, 创造性思维的潮涌必须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就是知识的累积。

二.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创设良好情境

有了知识累积, 则有了创造的基础。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 还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指两个课堂里教学双方的良好学习氛围。即课内要创造出一种热烈切磋的气氛, 课外要有一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智慧只有在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

课内语文教学活动, 要引向思维的深化, 使学生有超越课堂教学要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课内的热烈切磋讨论气氛是重要的,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对祥林嫂的形象有了整体性认识之后, 集中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趋向一致的意见是:鲁四老爷杀死了祥林嫂。但也有学生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是整个封建制度。理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流毒反映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造成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不仅统治阶级内部有鲁四老爷和四婶这样的维护者, 而且被统治阶级也受着很深的影响, 例如祥林嫂的婆婆、柳妈、小叔子、大伯等, 他们虽不同于鲁四老爷, 但也参与了迫害祥林嫂的活动, 因此, 从本质上说, 杀死祥林嫂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是吃人的封建制度。有个学生甚至联系到电视剧《轳辘、女人和井》中枣花娘的死这一新时代的悲剧, 然后阐述道:虽然时代不同了, 制度大变了, 但封建意识仍然可以杀死人!这些, 无疑具有一定的创见。课后, 甚至有学生能用多种交换变化的影视蒙太奇手法写出《鲁镇除夕》的电视剧本来, 不仅再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并且用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铺染了鲁四老爷家除夕的祭祀欢庆的情景。这种创造性想象, 无疑是小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其入境之深, 不仅是想象作用, 如果没有某种灵感思维活动, 是不可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重新创造的作品的。

而课外的世界更是广阔的, 大自然的美、广阔的社会人生, 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极好的环境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这一点, 他不断重复表述他的一个思想:大自然是儿童智慧的永远源泉。他认为特别重要的是, 要让儿童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最初的真理, 并创造性地发展他们的思维, 所以他创建了“蓝天下的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四年内经常不断地每周两次把每一组学生带到葡萄园、绿草地、田野、溪边、村外小山丘……在这样的“蓝天下的学校”上思维课。在这种特定的情境氛围下, 学生就会产生某些灵感思维的火花,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重在启发学生的灵感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太重视死知识的硬背呆记, 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 因此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 甚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基于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启发的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启发学生的发散与辐射思维, 摒弃某些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死板考试。

首先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 只有多向发散, 才可以使学生思维广阔, 思维扩散, 超越常规, 求异探新。例如, 一位教师在讲作文时, 以树根的联想为题, 学生从扎根深因而枝繁叶茂到树根与树根交错盘结, 多方发散, 再联想到人在生活中的群众关系乃至如树根般交错盘结的不正之风等, 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性地写出一批好作文来。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方法上就不应使学生固守一隅, 而应结合联想, 激发灵感, 朝多个方向———无论顺向逆向, 还是多向辐射———发散开去。

13.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十三

英语语言学教学评价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普通语言学作为英语专业必修理论课程,对学生巩固专业基础、加强语言实践、提高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普遍存在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制约着该课程的`学习.使该课程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因此语言学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评价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不足.

作 者:余运伟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00912(6)分类号:H319关键词:普通语言学 创新能力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14.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篇十四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和美工技能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环境,拓展视野,激发幼儿的创造动机

作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教学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拓展幼儿的视野。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多彩的民族服装”中,我在活动区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调和,他们惊喜地发现:瓶中的颜色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有的变成了紫色,有的变成了绿色,颜色的深浅不一样等现象。孩子们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尝试调和更多的颜色,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配色方法后,我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图片(未涂色),让幼儿用自己配出的颜色给民族服装涂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组织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

1.结合游戏进行绘画

为了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我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例如:在主题活动“保护动物”中,我与幼儿共同讨论了保护动物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最后我请幼儿积极参与到“快乐的家园”绘画游戏活动中来,我将一张大白纸贴在墙上,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小动物快乐的家园是什么样呢?孩子们自己分工,有的画小动物,有的画房子,有的画草地,有的画大树……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既感受到了保护动物的快乐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

2.结合语言活动进行绘画,发展幼儿创造力

幼儿美术活动并不是单一地和孤立的,通过语言活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班孩子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能,通过续编故事绘画,听诗歌、绘画等都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坚持在绘画教学中,把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放在首位,努力拓展幼儿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美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上一篇:给林老师的信下一篇:高中生自我鉴定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