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2024-10-17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精选8篇)

1.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篇一

探究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有水滴产生

思考: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了什么变化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 或者:正氧负氢、氢二氧一(V)】

思考:

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c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

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 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应。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

1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 极,B为 极,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用 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可用 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一、水的生成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 1 现象 2检验氢气的纯度 2检验 3 氢气的可燃性 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篇二

那么, 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 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 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 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 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 主动获取化学知识, 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并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 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 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 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 标题。

“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 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 “奇妙”指出了学习二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 (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 。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 概念、定律。

“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 阅读时要咬文嚼字, 细心琢磨, 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这一概念中, 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 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 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 例题。

“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 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 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 找出关键词语, 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 实验。

“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 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 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 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 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 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 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 (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

1. 全面读。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 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 抓关键。

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 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 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 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 “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MnO2”是氧化物, 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 理思路。

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 逐步突破难点, 掌握重点, 阅读后要掩卷而思, 进行系统回忆, 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 即知识线。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 形成网络, 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 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 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 对重要概念、结论, 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 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 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阅读后, 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 (1) 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 (2) 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 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3) 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 通过这种阅读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 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 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 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 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 (1) 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 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 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 (4) 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 (5) 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 指明自学的方向, 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

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 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 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 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 然后亲自做实验, 在观察实验现象后, 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 手忙脚乱, 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4.“图文结合式”阅读。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教材中的大量插图。阅读教材时, 学生要把插图同文字叙述结合起来, 学会读图并理解意义, 做到有图必用, 以文释图, 借图释文。例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一节中, 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原子不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这种插图把微观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使很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生动有趣。这样的图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3.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篇三

例1 南海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谱写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新篇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出水的大量瓷器为传统的硅酸盐制品

B.古船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原因之一是沉没后很快被淤泥覆盖

C.随船沉浸在海水中的铜、银等古钱币和铁制品,以铁制品被腐蚀得最厉害

D.据推测,为“南海一号”航海提供动力的是“可燃冰”

解析 “可燃冰”为近几年刚开发的海底能源,不可能作为古沉船的燃料,D项错误。答案:D。

点评 这类试题一般结合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成果等来考查化学常识。因此,平时应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考点2 化学式、电子式的规范书写

例2 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HClO的电子式[∶][∶][∶][∶][H∶O∶Cl∶]

B.Fe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26] [2 8 8 6]

C.光气COCl2的结构式:Cl-O=C=Cl

D.sp2杂化轨道模型:

解析 O原子一般只形成两个共价单键,所以HClO的结构式为H-O-Cl(氧处于中心),电子式为[∶][∶][∶][∶][H∶O∶Cl∶],COCl2的结构式应为 [Cl][O=C-Cl],A、C项均错误;Fe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应为 [+26] [2 8 14],B项错误; D项正确。

点评 化学用语应注意区分微粒的各种表达形式,尤其是微粒核外电子的表示方法。平时通过对比归纳来熟悉并掌握这部分知识,以免混淆。

考点3 方程式的规范书写

例3 化学式是一种描述化学变化的重要语言,下列关于化学反应式书写与对应表述均正确的是( )

A.甲醇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常用KOH,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CH3OH+8OH-+6e-=CO32-+6H2O

B.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 g时,放出19.12 kJ热量。则Fe(s)+S(s)􀰛FeS(s);ΔH=-95.6 kJ•mol-1

C.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ΔH=-571 kJ•mol-1

D.碳酸氢铵溶液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H4++OH-=NH3•H2O

解析 甲醇这一极是燃料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A项错误;据题意知,铁粉反应完全而硫粉剩余,B项正确;氢气的燃烧热是指25℃时,1 mol H2(g)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H2O(l)所释放的能量,故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2H2O(l)=2H2(g)+O2(g);ΔH=+571 kJ•mol-1,C项错误;因OH-的量少,OH-应优先与HCO3-反应而不是与NH4+反应,故离子反应方程式:HCO3-+OH-=CO32-+H2O,D项错误。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对相关概念的精确理解,而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应抓住关键点:电化学中电极反应的电子得失情况、燃烧热的“1 mol、生成稳定的化合物”、中和热的“稀溶液、1 mol水”等。

【专题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净水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

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一定不变

C.风化、石油分馏和碘的升华都是物理变化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下列有关微粒之间的关系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选项&微粒&相互关系&特征描述&A&C60、C70、C540&同素异形体&微粒中只含非极性共价键&B&新戊烷、2,2-二甲基丙烷&同分异构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C&[20278]Pt、[19878]Pt&同位素&铂作氨催化氧化时的催化剂&D&汽油、植物油&同系物&能发生水解反应&]

3.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NaCl的电子式:[∶][∶][Na∶Cl∶]

B.SiO2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C.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D.CrO5的结构式为 [O O][O][O O] [Cr],该氧化物中Cr为+6价

4.某化学兴趣小组欲研究H2SO4、NaCl、KCl、Na2CO3、FeCl3、NaOH的性质,设计了两种研究方案:

方案①:将它们按照酸、碱、盐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方案②:将它们按照钠盐、钾盐、铁盐和其他化合物分类,然后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进行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时,将少量铜粉分别投入上述溶液中,按方案①的分类,能完全溶解铜粉的只有酸(H2SO4)溶液和盐(FeCl3)溶液

B.设计方案②的同学取某种溶液,在其中加入上述钾盐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则该溶液可能含有Ag+

C.按方案①的分类,属于碱的有Na2CO3、NaOH

D.这两组同学在研究物质时只使用了实验方法、观察法

5.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B.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C.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D.根据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类反应

6.下列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

A.钢铁腐蚀时可能发生的正极反应:

2H2O+O2+4e-=4OH-

B.解释Na2S溶液显碱性的离子方程式:

S2-+2H2O ⇌H2S+2OH-

C.少量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

OH-+HCO3-=H2O+CO32-

D.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

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重叠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芳香烃与苯及其同系物属于重叠关系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溶液与胶体属于并列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放热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8.下列与胶体性质或用途无关的事实是( )

①MgCl2能用于止血 ②硅胶能用作吸附剂 ③明矾用于净水 ④在陶瓷、聚合物等材料中加入固态胶体粒子 ⑤药皂里加苯酚能消毒 ⑥在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⑦KMnO4溶液通电时阴极区溶液颜色变浅,阳极区溶液颜色加深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⑤⑥⑦

9.小军在实验室里做了下列实验:

①分别向盛有稀硫酸和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②向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试液 ③向盛有锌粒的试营中,分别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 ④将一根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

他在纸上记录了以下现象:

a. 溶液没有明显现象; b. 溶液变为黄色; c. 溶液显红色; d. 产生气泡,溶液无色。

下面请你来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探究 (填写物质类别)的化学性质;

(2)实验现象:产生a现象的实验所对应的一类反应通常被我们称作 反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上题所涉及的这类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举出一个利用该反应的实例:_____________ 。

10.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SO2、SiO2、CaO、MgO、Fe2O3、Na2O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们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四种有明显的不同,请找出这种物质,并写出分类的依据。(至少要写出两种分类方法。)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2)從反应中有无离子参加,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Na2O2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从反应中 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从上述氧化物中分别找出两种能相互反应物质,各写一个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篇四

课题:课题1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记录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法制目标: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学科渗透易制毒药品目标

本课题主要用到易制毒药品:氢氧化钠或硫酸。他们分别是强酸和强碱,有强烈的腐蚀性,会腐蚀皮肤和衣物,使用时要小心,教学时要强调清楚。

教学重点

(1)、电解水实验。

(2)、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设下疑问—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酒精灯、小试管。

教学过程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那么水这种物质里究竟含有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水的组成,首先让我们看看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引导分析。

推进新课

[分析]《国语》中明确地提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同时还提出不同的物质元素在一起,方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物质,如果只是同一物质元素,那是产生不出新物质的。可见水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之一。

物质间能相互转化,就足以说明,不同的物质之间有着相同的基本成分,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成分。

[分析]既然古人认为水是一种元素,因此他们认为水不可以继续分解。

[设问]水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一、水的组成[分析]水可不可以继续分解还需要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

1、电解水的实验

[演示]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分析]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通电后,在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并且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不同,一段时间后,还可以观察到两支玻璃管中气体体积比约为1:2,因此我们猜测气体就是水分解产生的新物质,而且生成的是两种不同的气体。

[设问]实验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分析]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

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发现水可以分解,产物为氢气和氧气。

(2)

通电

氢气+氧气

(H2O)

(H2)

(O2)

[提问]大家能用实验的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观察实验。

[回答]我们知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氧气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若木条复燃则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

[分析]氢气(H2)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氢气难溶于水,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在点燃的条件下,纯净的氢气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就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过渡]氢气可以燃烧,所以氢气可以用点燃气体来检验,若气体燃烧则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实验]检验生成的气体。

[提问]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氢气、氧气可以再分吗?

[分析]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生成的氢气、氧气都不可以再分了,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

通电

氢气+氧气

(H2O)

(H2)

(O2)?

氢元素

氧元素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H2O)、氢气(H2)、氧气(O2)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区别吗?

[分析]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而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结论]我们可以把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二、单质和化合物

[提问]想想看,你还知道哪些单质,哪些化合物呢?将你找的物质的化学符合,填在方框内。

单质

化合物

H2

O2

Fe

C

S

Cu

N2

H2O

CO2

P2O5

Fe3O4

MnO2

SO2

CO1、单质:如O2、H2、N2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

[提问]

CO2、P2O5、Fe3O4、MnO2、CO、SO2……,大家发现这些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回答]都是化合物,都含有氧元素,由两种元素组成。

[分析]我们把这一类化合物叫做氧化物。物质家族丰富多彩,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些物质。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水有什么新的认识?

[回答]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

讨论:水的电解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钠或硫酸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课堂练习]1、P491、22、讨论水法方面的知识。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到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并学习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进一步加深物质分类的思想。了解物质分类的多样性。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体积比)

通电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

(H2O)

(H2)

(O2)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如O2、H2、N2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三、作业P49的2、3、4

九年级化学学科渗透

制、易

5.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篇五

知识:1、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2、记住物质的分类

3、知道水的组成测定实验(现象、原理、分析、归纳)

能力:1、能正确区别物质的类别

2、化学术语的归纳

重点:混合物、化合物的区别以及目标3

难点:目标3

板书设计:

一、水组成的测定-----电解水

1、现象:两极都有气体产生,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2:12、分析:正氧气负氢气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且化学符号为H2O3、表达式

(分解反应)

第10个化学变化

4、微观过程示意图:

***物质由元素组成。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金属

固态非金属

物质

单质

非金属

液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

气态非金属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其他

教学过程:

引入:

先展示电解水装置原理,气体产生以后液面的变化情况,接通电源。

提问::

化学的研究任务?

新课讲授:

提问:水的组成、构成描述。

讲解:不到一分钟说完了,但是人类对水组成的研究却不是这么简单。人类是怎样揭开了水组成的秘密的呢?

板书:

二、水组成的测定-----电解水

引导:看到什么现象?

板书:1、现象:两极都有气体产生,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2:1

演示实验:点燃火柴,放在负极。气体燃烧。用一支小试管收集,点燃。发出爆鸣声。

板书

:2、分析:正氧气负氢气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且化学符号为H2O3、表达式

(略)

4、微观过程示意图:-----学生必须心中有数!

练习:描述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引导:在电解水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在变化前后改变了吗?

引导:物质分成?和?判断下列物质是什么物?---分类板书在右侧副板书上。

引导:它们都是什么

物?理由?但看它们的组成元素!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金属

固态非金属

物质

单质

非金属

液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

气态非金属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其他

记忆:

提问:镁、氧化镁、铁、四氧化三铁

提问:有没有这样一种物质既是混合物、又是纯净物?

画图:

练习:用水、氢、氧分子模型画图,让学生判断物质类别。

从微观的观点差别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画示意图、O2、O3----猜

看活动。

强调单质的定义。

课堂小结:

6.九年级化学物质的组成 篇六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掌握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判断溶液的溶质与溶剂;

4.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熟练完成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3.能够利用所学的溶液质量关系,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目标:

1.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方法指导】

物质的溶解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实验: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及讨论、分析

被分散物质 原有状态 振荡后实验现象 分散微粒 静止后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高锰酸钾 紫黑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紫红色 K+、MnO4-不分层

不沉淀无明显变化 均一的 稳定的 混合物 食盐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Na+、Cl-

氯化铁 黄褐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黄色 Fe3+、Cl-

无水硫酸铜 白色固体 溶解,液体变成蓝色 Cu2+、SO42-

蔗糖 无色晶体 溶解,液体没有明显变化 蔗糖分子

粉笔灰 白色固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固体小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食用油 黄色液体 不溶解,液体变浑浊 液体小液滴 产生分层

2.结论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实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 水 12 / 溶解硝酸铵固体 3-9 溶解氯化钠固体 12 0 溶解氢氧化钠固体 31 +19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

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实验:洗涤剂乳化作用、乳浊液、溶解现象对比实验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观察现象 结论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汽油和植物油 植物油沉在试管底部 形成均一的液体 不分层 溶解 水和植物油 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液体 分层,植物油浮在液面上 乳状液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植物油、洗涤剂浮在液面上 乳状浑浊的液体 不分层 乳化作用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去除油污,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水 蔗糖水 食盐水 凝固点/℃ 0-2-

3(1)少量固体溶于水,能使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

实验:溶液导电性实验

样品 蒸馏水 蔗糖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氯化钠固体 现象 电珠不亮 电珠不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亮 电珠不亮 微粒 H2O H2O,蔗糖分子 H2O,Na+,OH-H2O,Na+,Cl-H2O,H+,SO42-Na+,Cl-结论 不导电 不导电 导电 导电 导电 不导电

(2)某些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

溶液导电性原因的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三者能导电,它们在组成上共同特点是都含有水和离子;而蒸馏水、蔗糖溶液不能导电,区别就在于没有离子,而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区别则在于没有水。因此,对于溶液导电性的原因,就是在溶液中存在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氯化钠固体虽然具有离子,但是呈晶体状态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位置相对比较固体,不能自由移动,因此就不能导电。而硫酸虽然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当它溶解于水中时,由于水的作用,把硫酸分子解离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因而稀硫酸就能导电

有关问题:

(1)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答:固体溶于水,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答:固体物质溶于水,使水的沸点升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7.九年级化学有效学习方法的研究 篇七

一、化学课的听课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形式, 听课的效果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化学课堂的听课属于聆听, 听课的投入程度和效率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的成效。一般来讲, “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这三个环节对听课效率有直接影响。

(一) 课前预习

化学学科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 各块知识间衔接紧密, 看似并列, 实为递进关系, 知识的上下位之间关系明确。通过预习, 可以弥补基础知识的漏洞, 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演示实验多。在初中的化学课本中,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都是用小体字书写, 每个实验平均有4~5行字, 若不经过事先预习, 往往对实验现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那么本来想要通过实验达到的“再现、揭示、发现、证明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就大打折扣。

(二) 认真听讲

一节课只有45分钟, 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很有用, 学生要充分调动起听课的积极性, 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具体地讲,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紧跟教师的思路

不少学生上课时不是埋头自思, 就是忙着做笔记, 思路不能与教师保持一致。这是一种不好的听课方法。听讲时思想上必须与教师保持一致, 听教师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听教师是用什么方法、技巧去解题的;听教师对问题有哪些提问、解释。

2. 善始善终, 听好小结

临近下课, 经历了紧张一节课的大脑往往感到疲惫倦怠, 往往难以对小结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 结尾的话虽然不多, 却常常是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的提示, 是点睛之笔。能否听好小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在本节课中的收获。所以, 每个学生都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急躁情绪, 为一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 做好笔记

做好课堂笔记不仅适合于文科, 同样适合于化学这门学科。学生都知道, 化学的知识点较多, 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 一堂课下来, 也只能回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 大部分细节内容特别是资料性较强的很快就会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吸收和理解, 做适当笔记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提高效率从认真听课开始, 以上三个环节是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听课习惯。当然,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听课习惯, 从而取得优异的化学成绩。

二、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经常性的实践活动, 是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 对学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 预习实验内容

做化学实验, 首先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应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另外, 还要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大型仪器的性能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二) 认真观察实验

化学实验都是通过现象反映其本质的, 只有通过正确地观察, 才能来验证和探索有关问题。观察一般应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 (1) 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2) 反应条件; (3) 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4) 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三)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功, 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某学生使用游码托盘天平称食盐时, 错误地把食盐放在右托盘里, 把砝码放在左托盘里, 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 如果按正确的方法, 食盐的质量应为14.5g。由此可见, 正确的操作程序是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的前提。此外, 由于化学实验中有易燃、易爆、腐蚀、中毒的潜在危险, 所以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懂得所用药品的性质, 避免产生实验事故。

(四) 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的总结, 一般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或结论。通过写实验报告, 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并且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就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做到的, 另外, 学生还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如爱护仪器、节约水、电、气及实验易耗品, 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等。

三、化学记忆方法探究

化学是一门文科性质很浓的理科, 要求理解记忆的东西很多。例如, 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现象,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基本规律等。因而寻找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化学学得好的学生将记忆的一般规律与化学特点相结合, 总结归纳了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简化记忆

化学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复杂, 学生在记忆时容易混淆, 或者记不全面。克服它的有效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话, 或分几个要点, 或列表来简化记忆。

如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步骤: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可记作“查”; (2) “装药品”可记作“装”; (3) “将装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可记作“定”; (4) “收集气体”可记作“收”; (5) “检验气体是否集满”可记作“满”。整个实验操作步骤就可简单地概括为“查、装、定、收、满”。这样记忆, 简单明了, 并且对以后学习其他气体制取方法也有帮助。

(二) 规律记忆

化学知识多而散, 学生在记忆时, 应该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掌握其规律, 这样既便于理解, 又容易记忆。例如, 对物质的物理性质, 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密度等方面记忆, 如果是金属还要考虑其延展性、传导性。通过这种方法, 就能很容易记住各种物质的物理性质。

(三) 理解记忆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很多, 对这些基本概念, 有些学生常常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 以为背下来就是学会了, 这是学习化学概念的一大弊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俗话说:“若要记得, 必先懂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 才能记得牢固, 才能灵活运用。

(四) 对比记忆

对比是识记、掌握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 才能区分。对于易混淆的化学概念、理论、定义等, 要进行科学比较, 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区别与联系, 抓住其内在属性。例如, 元素和原子, 原子和分子, 原子和离子, 混合物与化合物, 点燃与燃烧,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 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鉴别和鉴定, 分离和提纯, 沉淀和结晶, 盐酸和氯化氢, 电离和电解, 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 酸根和酸酐等等, 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8.浅谈九年级化学用语的教学 篇八

【关键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学方法

一、关于元素符号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所有化学用语的基础,只有记住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及其附加数字含义,才能为化学用语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首先,元素符号的掌握应进行分散记忆教学。如开始讲物质变化和空气的成分等章节中就要把氧、氮等元素符号分散到各相关的不同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提前记忆元素符号;其次,讲解元素符号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①可适时插入一些关于元素符号被确定的故事;②学习元素符号时可要求学生搜集并观察各种饮料瓶子上或食品包装袋上的标签注有哪些元素,同时介绍所学习的多种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的例子。如缺铁贫血,缺碘得大脖子病等。③可在课堂上应用元素卡片等开展课堂竟答小游戏等;最后,在元素符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知识内容的要求。

二、关于化学式的教学

化学式是化学用语的中间环节,元素符号通过化学式应用来巩固,化学方程式要通过化学式来表示,不会写化学式则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无从谈起。

首先,化学式的教学仍要以牵住学生的好奇心为首要任务,教学过程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微观粒子模型开展化学式的入门教学。第二、在直观效果教学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展开化学式涵义的教学,让学生明确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可揭露物质组成与构成中许多奥秘,当然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物质的化学式具有客观性,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是特定的;第三,注重元素化合价知识应用的教学,要求学生熟记元素及部分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掌握有关化合价知识的两个应用,为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奠定基础;最后,帮助学生在接触部分物质化学式的基础上进行书写归类:另外,在学生暂时掌握较多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后仍需教师在今后的每个章节中遇到相关物质时及时复习甚至较熟悉物质直接用化学式代替该物质名称,使学生的记忆反复出现、增强其对化学式的熟悉感,从而较好的掌握物质化学式。

三、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第一,應注重化学方程式涵义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变化情况,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各微粒间数目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第二,注重课堂上有关化学反应的实验教学:实验领先、观察入门,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紧密结合,使学生对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和客观化,获取化学反应的事实则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第三,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所遵循的原则和书写步骤:第一步,根据客观事实,明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其化学式;第二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三步,注明条件,并将化学方程式划等号;学生在化学方程式入门学习中按照书写步骤去写化学方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掌握书写步骤后不但能书写出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还可根据试题中的信息判断出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出未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第四,掌握一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如①配平方法要进行归纳,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如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②对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通过交换成分,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物质化学式的方法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避免死记该类反应的生成物等。③对信息题中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首先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后才能动手等。第五,教会学生懂得分析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常见的错误;如①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特别是对不熟悉的化学式一定要用化合价检验;②标错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③配平错误,可通过检查化学方程式两边相同元素所含的原子个数是否相同来确定;④乱写逆反应,虽然有些化学反应是可逆的,但多数化学反应并非如此,至于有些反应,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向相反方向进行,也不一定是可逆反应,而是意义完全相反的反应,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能乱写。

另外,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大工程,贯彻于整个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还需注意和应用以下几点:①文字表达式是基础、化学式是主体、配平与条件是化学方程式的关键;②加强化学方程式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如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气体,其尾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消除污染,化学方程式为:SO2+2Na OH =Na2SO3+H2O;③加强检查和督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④创设化学用语的教学氛围,多练多用让学生时刻感受接触化学用语、从而深化记忆。

当然,让学生成功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主要的化学用语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有待钻研和完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总结才能让学生更好掌握化学用语,为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

[2]朱书超.主编.黄冈中考兵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刘家祯,主编.初中化学多用实用大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9

上一篇:职场心情―别把上司当长辈下一篇:关爱倡议书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