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语文教学生活化

2024-06-16

论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精选12篇)

1.论文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才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1、有生活才有正确。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有生活才有能力。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的办法。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提高。可见,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

3、有生活才有精彩。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班级生活语文化。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如,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让学生轮流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等。这些活动的语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语文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3、社会生活语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2.论文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二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 是在教语文课本, 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 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反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 教学时, 教师要以学生为起点, 贴近生活, 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稿、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的材料, 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从中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语文以生命的活力, 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 积极自主地探索, 懂得生活, 学会生活, 改造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

1. 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因为语文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应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习内容回归生活世界, 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中领悟语文, 有助于学生情意的激发。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某某, 你会怎么说, 怎么做?”引导学生去想象,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以文会友”, 充当其中的角色, 去体验、去感受。如教师在教学第十二册《走向生活》一文时, 可以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一名校报记者, 当你见到了罗斯福夫人时, 你会向她提什么问题?罗斯福夫人又会怎样回答呢?”读书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 与千年之久、万仞之远的“友人”进行“交谈”, 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祖先、名人对话的平台, 不但是文化传递的过程, 更促进了学生的情感、精神的升华。

2. 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 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 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 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由于文化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 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学时,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社会上去查阅、寻找相关资料, 加深对课文中生活的理解。例如教学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时, 学生对《三国演义》及我国历史上“一国三分”的社会现实不了解。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在教学前, 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去收集一些关于课文的资料。在上课时共享资源的基础上, 学习课文内容, 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国“一国三分”的历史, 而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封建社会争霸一方的社会情况, 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 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3. 再现文中的情境。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并读完它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去体会其中的内涵。教学时, 我们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 创设一定的情境, 例如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愉快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 真切地体会作品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感受学语文的乐趣。如在教学第八册《西门豹》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境, 体会封建迷信给百姓带来的祸害, 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根据自己对人物不同的心理把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就会思维活跃, 积极投入, 顺利地跨越时代的鸿沟, 感悟到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意义和理解西门豹的可贵品质。

4. 体验文本里的生活。

生活需要有心人, 一个人如果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受, 那么他将无法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可见, 懂得生活、了解生活是学会生活、享受生活的第一步。要让学生了解生活, 必须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着手, 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 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进而学会生活。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但由于有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 对于那些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获得等同的感受。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以文本为蓝本, 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体验生活的习惯。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第九册古诗《枫桥夜泊》时, 在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现出一幅日落乌啼、夜霜满天、江枫渔火的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图画。伴着这深远、苍凉的意境, 《二泉映月》的乐声响起, 学生轻轻地品读着诗句。从学生低沉的语调、不苟言笑的表现中可以看出, 他们的心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白纸黑字, 而且想象到了充满着凄愁与悲凉的艺术画面。它是学生的感悟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中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 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教师应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出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享受语文教学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进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 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讲一讲、写一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感染力的教科书, 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楼绿色走廊上张贴着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 如“让文明洒满地球, 让绿色充满世界”、“一草一木皆有情, 播撒爱心你我他”等;廊壁上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画像, 著名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 催人奋进的标语, 如校训、校风等内容, 体现了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 组织学生留心观察, 让学生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求知的欲望。

2. 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自从孩子来到世上, 家庭就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五彩纷呈的家庭生活, 为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自己的舞台, 教师应积极利用家庭中的语文课程资源, 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 创造性地纳入语文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 有的家庭读书气氛较浓, 就可以让学生家长组织学生读书报或学课文谈体会活动;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等, 就让学生为其家长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 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 增加生活的积累和感受。

3. 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的确, 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的天地, 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 (1) 个体活动:上街看商店, 理解含义, 品味含义, 同学们会用他们纯真的感受去诠释一个个店名;还有如广告牌上精妙的用语“今天的质量, 就是明天的市场”, 精炼的交通警示, 如“但愿人长久, 一路共平安”等, 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 丰富了词汇, 而且还开阔了视野, 学会了观察,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群体活动:学校开设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实验基地、清明节扫烈士墓、敬老节去敬老院献爱心、春游观光等有意义的活动, 对学生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 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的窗口,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他们享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时时有语文。 (3) 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如家乡的旅游风景区、图书馆、教育基地等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 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综合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教学应从生活走进语文,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营造在真实、鲜活、具体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之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学习又从语文走向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感知得到真正的深化。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更是一个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其语文能力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障碍,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让语文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既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又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一、识字写字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最活的识字课本,社会是最活的识字课堂。为此,我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广泛识字,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课堂,从而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更加主动地去寻找更多的识字渠道。只要肯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上、生活中、家庭里到处都是语文的学习场所。一块块普普通通的公交车站牌,在有些人的眼里不过是一种便民的交通提示工具而已。如果你是有心人,把它当成识字的课本,也许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起劲。同样是和孩子在菜市场,有的家长却把它当成绝好的课堂。每种蔬菜、禽蛋的名称,都是孩子们识字的机会。此外,饮料名称,食品袋上说明,路旁的各色广告,看电视时听到播音员的发音,看到电视机上打出的字幕等,似乎是专为学生营造的一个良好的识字环境。他们不断地看、不断地问,就在不知不觉间把陌生的字符变得熟悉,进而成为自己所认识的字。学生在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部分汉字后,最让他们高兴的莫过于自己读懂故事了。像这样的识字,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省力省心,学生感兴趣,所识的字又能及时巩固,从而解决单纯教识字、教写字、教发音的隐痛。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使课文内容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抽象、复杂、虚拟的课本语言环境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有亲身经历的体验、有直接交流的对话自然就有真切、真实、真情的语言情境,唤起生活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就应从感知语言艺术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透过字句的表层意思去探究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味。在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一首诗,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学生读之索然无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储备不足,主要是感知能力差,不能全身心地融入那特有的氛围中,当然也就不会领略到“风景这边独好”了。但是,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后,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如教《找春天》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去找春天,在大自然中他们发现了小草、野花、嫩芽??回到教室他们捧起书兴趣盎然地再读课文,此时一个个铅字与他们观察到的实物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自己观察、朗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使文字活起来,想像飞起来。

三、口语交际教学生活化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创设特定的生活化的情境更能够触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产生急于表达的欲望。且真实的生活及其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孩子参与交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真实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从孩子现实的问题或熟悉的资源切入,再现孩子的生活情境,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促进体验,激发起交际的欲望。生活中的交际情境很多,我们可以给低段孩子创设给远方打工的父母打电话的情景;为过生日的小朋友进行祝贺等情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既演绎生活,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在身临其境的情景下,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技巧。例如,可以给孩子创设同学、老师早晨相见的情景,让孩子在表演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还可以创设客人到我家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今天妈妈买菜,挎着篮子来到市场……让学生分角色说一说买菜的情景。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实际,发挥大胆的想象,给学生创造了情境会话的空间,训练都能收到可喜的效果。因此口语交际要打破封闭的局面,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正是以“生活即教育”为原则,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学习主体的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在学生中形成普及性活动与提高性相结合、学科课外延伸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素养。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姹紫嫣红的花朵,潺潺流动的小溪,清脆悦耳的鸟鸣……当然也存在着空气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在这个大课堂里,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广阔的空间。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身边的垃圾哪来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说说学校、街道、河边的垃圾来源,提出整改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存的忧患意识。不仅突显了主题,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4.论文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四

--------践行语文教学生活化

合川

阳老师

摘要: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的严重弊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更为严重。摆脱现状,走出困境,打造卓越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生活化值得尝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初实践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语文教学之现状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个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语文可谓是“百科之母”。语文如此重要,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特别是到了初中三年级,学生由于课程繁重,学习压力大,对费时多,见效慢,效果差,运用还少的语文,自然而然就不甚在意。此外,教师受制于教学任务,局限于课本,远离生活,脱离实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枯燥无聊、味同嚼蜡。课堂上,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却昏昏欲睡,可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课后,学生为了把时间留给提分更快的其他学科,也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草草了事。语文的教与学与师于生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教学效果之差就可想而知了,要实现素质教育,打造卓越课堂就无疑是痴人说梦。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创新思路

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谓“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品味在生活得到提高和检验。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做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课标指出:语文老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语文能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这为语文老师摆脱教学中的困境指明方向。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生活化初实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语文茁壮成长的沃壤,社会是语文展示风采的舞台。能不能把生活带入课堂,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展示生活中的自己。他们可以谈日常见闻的独特感受,唱流行歌曲,跳舞,讲故事、笑话,朗诵名家名作或自己的作品,谈读后感,观影感,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电影,推销自己的不用但仍然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展示十字绣等手工,分享生活妙招,传授做菜的心得,设计的广告.....“课前三分钟”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这三分钟里不仅他们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练就了他们的胆识,还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激起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当激趣成功,这节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带着课前三分钟的快乐畅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快乐与智慧的碰撞孕育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如语文名师于漪所说:“可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像磁石一样吧学生紧紧吸引住。”

英国人赛谬尔.斯迈尔斯说过:“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越强烈,越有可能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课前三分钟已经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在课堂上老师的表现要精彩出色。否则,没有持久的兴趣,就没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推行素质教育,打造卓越课堂的当下,彻底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们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我在讲《新闻两则》的时候,如果直接讲授新闻的六要素,然后让学生背下来,学生肯定觉得无聊透顶。我利用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师从生活,暂时撇开课本,从身边发生的新闻入手,问道:“同学们,你们听说在王超同学家附近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吗?”同学们一听到是身边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事情,好奇心都被激发起来了,教室顿时沸腾了。所有目光都转向王超。七嘴八舌让王超毫无招架之力,只好求助于我。我在吊足胃口后才慢吞吞地提出要求:“每个同学只能问一个有价值且最想问的问题。”话音刚落,教室里的手像雨后春笋般都从地底冒出来了,连最内向的同学都举起了手。课堂难得如此活跃,我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这起交通事故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发生的事?”“现场在哪里?”“是谁干的?”“怎么处理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通过这几个问题,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清楚楚了。我顺势让他们结合刚才的问题归纳要完整清楚地叙述一件事需要涉及哪些叙事要素。同学们轻松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后我告诉他们这是写好新闻的叙事六要素。紧接着趁热打铁请他们找出课文里两则新闻的六要素的具体内容。同学们顺利且愉快地完成了任务。课堂练笔是将课堂上获取关于交通事故的信息撰写成一则新闻。一向令很多同学头痛的课堂练笔也被兴致盎然地完成了,且非常出色。那天恰巧是放归宿假的日子,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项别有新意的家庭作业:把所写的新闻读给家长听,并请他们评分。班上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由文化程度不高的祖辈照看,家长们听懂了孩子们写的新闻,证明新闻的相关的知识点孩子们都掌握了,且写作能力和朗读能力还不错。在这一过程中,《新版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不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而且将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学生收获了知识还品尝了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后,学习目的更明确,动力越强。此外,我在讲给作文拟标题时,先请他们帮忙给该班的一名任课教师肚子里的宝宝取名,然后再点拨拟写标题的相关知识点。在练习环节,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不亦乐乎地取网名、笔名、艺名、店铺名、公司名,更有甚者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取名。课堂结束时学生还意犹未尽。

融入生活的开放性课堂带来的是学生思潮的涌动,情感的激荡,认识的提升及心灵的放飞,使得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生活化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

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了?我认为教学时应借助于熟悉的生活片段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网络、影视等大众文化已经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且有更新快、时代性等特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青睐。影视跟语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是现代中学生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将影视内容纳入语文课堂,学生更感兴趣,也更乐于接受。语文名师王君深谙此道,在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的两个主人公的愁谁更深重的时候,就引人《神雕侠侣》里杨过得知小龙女十六年前已死的真相时,靠着渺茫的希望维系生命的他绝望地纵身跳下万丈深渊的片段,同学们恍然大悟:绝望的李清照的愁比思妇的愁要沉重得多呀。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培养的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通过回顾影视作品复制到课堂上,不自觉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就存在瑕疵,鲁迅曾批评道: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反面例证真实美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最后,请同学们谈谈在刻画人物形象的心得。由懒羊羊的缺点引导学生理解抗日老英雄形象的真实美,利用课外名著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启发他们思考在写作时应注意刻画人物的真实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来击破难点,化难为易,且放松身心,收获知识,体验成就感,还拓展视野,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写作技巧。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容易,真是一举多得。

小结

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就深入浅出,让学生寓学于乐。在语文教学有生活的“活水”汇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育者在这条路上越走平坦、光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都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往往在“合作解惑”这个环节是最为艰难的,我采用美国教育家托兰斯的教育之道:不要满堂灌,而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推测和预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工具性和实践性。借助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促进与课本的共鸣,打开通往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师生合作质疑问难往往是重难点突破的环节,是老师带领大家攻坚克难寻找成就感的时刻,也是探索、总结学习方法的机会。老师处理得巧妙,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才能就能发挥出来。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事半功倍。

5.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 篇五

摘要:‚教学生活化‛源于杜威

1897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其中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搞活课堂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的三大策略。

关键词:中职语文

生活化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的责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不仅要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中职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侧重职业素质的养成,突出职教特色。‛‚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但事实上,中职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远未发挥出来,沉闷呆板、耗时低效、教师难教、学生厌学是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笔者引入‚教学生活化‛理念,反思中职语文教学现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试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希望能够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支撑及内涵界定

‚教学生活化‛源于杜威1897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杜威‚教 育即生活‛理论的基本含义有两个,一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相联系,关注教育对生活的影响;二是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我国学者陶行知先生也主张教育与生活联系,为社会服务,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美两位学者,一者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一者阐述教育的生活意义,虽维度不同,但揭示的都是教育(包括教学)与生活的本质联系。以此衍生,后有刘国正、顾黄初、张孝纯、李镇西、王尚文等知名语文教育学家从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出发,力举‚语文教学‛与‚生活‛接轨,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主张‚教学生活化‛。

所谓‚教学生活化‛,笔者结合中职语文教学,参考前辈论述,谨将其内涵界定为:从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需求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生活作准备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注重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背景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介入自己的生命活动、心灵成熟,实现人的社会化。

二、中职语文教学性质与回归生活世界之必要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几点说明和建议‛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中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其中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而中职学生对本应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的语文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现行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丧失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首先,从语文教学内容看,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仅是书本世界、科学世界,课堂内容依然停留在词句理解、中心归纳和写作特点的分析上,死扣着教学参考答案,完成教参规定的所谓教学目标,而不关注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脱离职教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教师来说是在教教材,对学生来说是在学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觉得不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现实活着,也不是为理想活着,仿佛是为教材而活着。

其次,从语文教学活动看,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满足学生的认知活动上,通过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书本知识,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常常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方式单一。知识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已有生活经验的情景中传递着。生命意义的丧失和缺乏,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训练活动,使原本积极、丰富、富于变化的教学活动变得单调、贫乏、萎靡不振。

三、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下面笔者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三方面来探讨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职教语文特色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在中学时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 蒂固。按理说,普教与职教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对象不同,语文教学观念也应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却是职教教学普教情结,职教语文教学缺失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对普教语文教学的借鉴都达到‚借用‛的地步,致使职教语文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其策略之一,首先要求教师快速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时时记住自己是姓‚职‛的。应认真思考职教语文课程与普教语文课程的性质差别,职教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社会对职教学生语文能力构成有哪些期待,职教学生对语文教学又有哪些要求等问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中心,生活需要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路,加快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步伐,勇于改革和创新。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也应有针对性地提供职教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研讨的机会,带领他们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教语文教学之路。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教学内容疏离学生生活也是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语文对自身的意义,失去学习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从职教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职业发展需要,努力构建具有现实性、可用性、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是为策略二。

1、突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口耳相传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谋求职业,表达见解,展现自我,都需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语文教学长期缺乏系统的听说训练,不少学 生在求职面试时,说话结结巴巴,面红耳赤;甚至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因此,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如何在交际中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应成为中职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

不同的专业,又有相应不同的听说训练重点,如文秘专业的‚礼仪致词‛、‚会议讲话‛;财会专业的‚协商对话‛、‚商洽答询‛;法律专业的答辩能力,要求他们思维敏捷,讲究逻辑;幼师专业的,则突出训练她们讲故事的能力,要求她们吐字清,口形活,富于感情变化,并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语言。总之,辅正学生说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训练说话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掌握语言态势和一般技巧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

2、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突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可谓顺乎时代之潮流,适乎形势之需要。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应用文写作有固定的格式,需要时完全可以查查工具书或模仿别人的文章而成,不必费心。这种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写作实践证明,要写好应用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务实、多练,才能达到目的。无论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还是用语,都必须认真教,认真练。在应用写作中,除了要讲授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如单据、便条、专用书信、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等,还要根据教材和学生从事的不同专业特点,补充有关的内容。如财经类的,可补 充‚经济合同‛、‚经济诉讼‛、‚审计报告‛、‚税检报告‛等;农林类的可补充‚科技综述‛、‚科技报告‛、‚科技合同‛等。这样,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选择的专业对口,学起来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三)搞活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据了解,学生在紧张的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对语文课堂教学还是期待较高的。然而,在目前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们或者是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往往自己一人在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忽视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机械和沉闷;或者是受普教所谓新课改的启发,放任学生作肤浅的,甚至是闹剧般的讨论,使课堂缺少质量,缺少内涵。优化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优化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又一个策略就是必须搞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它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整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认知需要以外,还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有活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物、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激发探索生命和生活意义的兴趣。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2000.

[2]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1994. [3] 顾黄初.贴近生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10).

[4] 赵文建.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J] 山东:现代语文,2002,(1). [5] 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6] 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 篇六

一、教材联系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丰富的语文教学少不了生活的补充和帮助, 而优质的生活少不了底蕴丰富的语文知识来做支撑。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注重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对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行有效的挖掘, 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通过使教材生活化来促进教材的形象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 生活情境的构建

学生还处于思想发育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在语文教学中, 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将抽象的教学情景用形象的生活情景构建的模式来使之变得具体。生活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教学内容其实就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感受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内容生活化呢?

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对学生的感觉进行刺激是教学模式生活化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图片、声音、视频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制作课件可以同时对学生的听觉、视觉进行刺激,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 多媒体教学能让教学模式从枯燥的文字教学发展成为图片、音频文字结合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 对《虎门硝烟》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 学生不理解当时鸦片战争的背景, 对鸦片的危害了解也较少。小学生年龄的制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限制, 一些理论知识的补充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枯燥又无用, 对教材的帮助不大。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令学生明白到百姓对鸦片的痛恨, 他们才能对百姓的欢呼雀跃理解, 并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播放关于禁烟和禁毒的视频, 并问学生他们觉得香烟以及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大不大之类的问题。学生对香烟和毒品的了解较多, 并通过一切科普知识讲座了解了毒品以及香烟等对我们身体和社会的危害。教师以其对学生进行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并将学生对毒品和香烟的看法转移到鸦片当中, 了解到鸦片对我国社会和国民的危害, 从而对百姓的欢呼雀跃产生理解,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对课文中学生了解较少的事物进行类比, 有助于课文的形象化, 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进行挖掘,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 也反映于生活。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生活是语文积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会反应到其语文积累当中。从生活化角度提高语文教学, 除了要求学生在学校积极学习外, 还要求家长帮助学生接触生活, 感受生活, 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和积累。家庭是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的重要渠道。家长在生活中对学生的适当引导和帮助有利于学生对生活感受的具体化。

同时, 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 从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做志愿者以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社会活动, 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培养有较大的提高。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学生的思想素质等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对于学校树立的培养优秀思想素质人才的目标是十分有益的。

(一)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学生积极地感受生活, 参与生活, 并抱着仔细观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具备观察能力, 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描写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 学生能够学到的东西很多, 能够接触到的事物也很多, 这些事物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培养, 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方法之一。但若学生抱着观察生活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活动, 有意识地对细节和感受做一些适当的记录, 这些经历会成为学生的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 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更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生活观察能力的培养, 督促学生写周记或者写读后感、观后感等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方法。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如去福利院帮忙打扫卫生等, 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游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 并通过督促学生写论文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又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个有意义的电影,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在使学生放松的同时, 组织学生写出电影的观后感等。

(二) 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能够更好地进行联想, 从而更好地获取准确的阅读信息

同时, 也能更好地感受阅读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 学习语文知识要积极地融入到生活中去, 同时也要多阅读, 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和能力。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 而反应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注重生活情境的构建及学生对生活的积累, 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7.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七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另外,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语文还是文化,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一旦撞击人的心灵,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基于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有賴于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要求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过:“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顺水推舟地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仅为应试的语文教学必然支离破碎、唯书、唯上、强制、灌输,缺少生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凸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开放和现代意识。为顺应社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也在积极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思想、完善人格,“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8.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办法论文 篇八

小学生通常自制力较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如定期选择与学生共同读一本书,与学生展开交流,使其能够更有兴趣的去阅读,积累更多的词汇,为语文知识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设情境,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课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散学生思维的所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有思考性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将语文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经验、灵感、知识去学习时,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融入到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而不会轻易感到疲劳,如同在生活一般。

语文与生活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生活中,语文知识有着广泛的运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的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摆到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认识到生活与语文知识的密切关系。例如,很多口语交际联系非常能够体现出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学生在学习中却没有注意,没有针对这些交际场景进行积极提问,教师如果能够针对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画面并展开讨论,那必然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加强实践,培养应用能力

与课堂相比,生活中的情景往往更加复杂,学生要想一下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往往会因复杂的现实而难以充分施展,因此,应开展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安排学生进行游览方面的写作时,必须要求学生在这方面有所经历,否则就很难写出符合真实情况的佳作。语文作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丰富的生活经验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脱离了生活经验的语文是苍白的,只有通过生命活动,获得对人生的体验才能掌握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与思想。

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论文 篇九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作为背景进行教学,通过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应用,发现学习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三个方面探索生活化教学方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化;兴趣;小学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现实生活作为教学背景,老师将课本知识生活化,把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救出来,让学生自己体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学习规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一、教学内容呈现生活气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本内容和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联系生活,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增加学习方法,让学生借助生活理解语文。课堂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佳方法就是结合实际生活。例如,在学习《咏鹅》一课时,部分学生未见过鹅,仅仅通过诗中“曲项”“白毛”“红掌”等词,难以想象出鹅的样子,也想象不到鹅弯曲着脖子,仰头向天空歌唱的样子。有的学生会有质疑:“脖子怎么会是弯曲的呢?小猫小狗也是白色的毛,它们的脖子怎么不是弯曲的?红掌,什么是掌,是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的手掌?为什么我们人类的手掌不能拨动水,水会从指缝里流出呢?”带着这些疑问,老师先让见过鹅的同学描述鹅的样子,然后播放鹅走路、游泳、觅食的视频,从生活的角度把课程引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也更容易、透彻地理解诗歌。

二、教学方式展现生活特色

知识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组织活动,因为活动是把生活引入课堂的有效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程内容找到了生活的源头,还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对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有不同见解时,可以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中,学生会觉得课堂与生活很相像。教师要尽量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更加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心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把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互相交流,得出心德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述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其次,将课本变成剧本,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学习,是将语文搬上生活舞台的好方法。学生只有融入到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才能从文章中有所感悟。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入情入境的表演既深化了课文内容,也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一看就明白谁是谁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次,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走进社会。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并不难,大部分都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体验生活,走进社会。例如,在学习《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拍摄一张自己觉得值得留念的照片,可以是街上的美景,也可以是自己觉得美好的事物,如小朋友帮父母洗脚、父母帮孩子织毛衣等充满亲情的照片,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老师在上课时,把学生的这些照片展示出来,并评出优秀作品,让学生讲述拍摄这些照片时的心理感受。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作为课前引导,学生们能够很快明白《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核心所在,并对课本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课后作业贴近现实生活

现阶段,大多数老师布置的作业仍停留在书面作业上,很少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尤其是反复抄写这类作业,学生在完成的时候不仅不会认真完成,还很痛苦。把课后作业融入生活既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并记录下来,包括助人为乐,自己、父母每天做的事情……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体会生活的美好。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家人参与种树活动,每天给小树浇水,照顾小树成长,并且每天记录,半个月写一次小树成长之路的总结,相信很多学生都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珍惜生命,还可以增长知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四、结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作为现阶段教学最新鲜的血液,注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我们要让生活化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但是,小学语文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念强,唐丽萍.小学语文生活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3):34-37,40.

[2]石佳佳.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学周刊,(26):132.

[3]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33):126.

[4]陈义新.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26-127.

10.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十

一、 发掘生活化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处处皆语文,充分发掘生活化教学资源,是创设生活化课堂的载体。《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自身参与学生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为他们创造生活情境。如在课前演讲、主题班会中,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多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甚至与学生加深交友谈心程度,引导其写生活日记等。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学生能体验到生活中所蕴藏的语文奥秘,从而使语文学习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家庭是生活语文的第一场所。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来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让该生设计一则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让该生写一段介绍水果的文字。

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如在学了《庐山云雾》、《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家长、朋友介绍课文中的美景、风情;也可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帮商家设计广告词,扮演文字小卫士、纠正不规范用字现象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 多种渠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这一观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相一致。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着力于唤起并改造、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粗糙、零碎的学生生活经验提炼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解决语文课程抽象性、典型性和学生生活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教学方式来实现。

1. 观察生活,对比生活,加强生活体验,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本中的内容学生可能曾经经历过,人物精神也可能曾感受过,他们对这些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唤醒学生的这些情感记忆,与课文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这远比教师单一式说教要切实可行许多。如《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境,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远远看去小草一片绿色,走到近处却看不清楚呢?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根据诗句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巧妙地把生活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凭借生活中的相似情境来感悟诗句意境。有位同学随即说:“我想到去年在家和爸爸一块插秧的情景。插秧以后,我发现整个田里稀稀疏疏、零零星星的,可当我们远离秧田再回头一看,那秧田一片绿色,几乎看不见水。”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把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得到了真切的情感体验。

2. 通过“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

课文是对生活的概括、提炼与创新,在生活中我们总能找到它的影子。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再现生活情景。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阐明喜欢的理由以及对文章的看法,然后进行演讲比赛。由于学生选择的角度不同,理解的层次不同,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学生演讲的内容也不同。通过演讲,学生互相启发,加深了理解,也拓宽了视野。同样,还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老师登场等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教学生活化,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11.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 篇十一

生活的世界就是语文的世界, 生活的范围就是语文的范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的理论, 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那么, 我们应怎样使语文教学回到生活当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呢?

一、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之中, 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之中。对此, 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 拓宽自己的视野, 锻炼自己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目光,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后, 笔者安排了“走近大自然”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课后分组去探究, 制订探究大自然的计划,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活动过程中, 小组相互交流, 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补充, 通过加工, 提高了学生的处理能力、分辨能力和反思能力。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充分体验学习语文的成功喜悦。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忽视了温馨的学习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能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 可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来到你家, 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利用对话的形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能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复述演泽成情绪盎然的生活,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三、把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生活

现行教材紧紧贴近学生生活, 编排科学合理, 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 做到校内外沟通, 课内外联系, 学科间融会, 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使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同时, 教师也要解放学生的头脑, 让学生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学生敢说;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能做;解放学生的时间, 让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例如, 《菜园里》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初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抓住特征的能力。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 几乎都知道蔬菜是怎样种出来的, 只是平时并没有去注意这些事物有哪些特征。对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准备好这些蔬菜, 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并说出其特征。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创新, 还使他们体验到观察与创作的乐趣。

四、让学生抒写现实生活本真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泉涌, 文章如溪水, 泉涌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写作冲动来源于鲜活的生活, 脱离生活, 习作之泉必然干枯。教师应努力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 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首先, 让学生干农活, 体验艰辛。教师鼓励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在写《我的一次家务劳动》中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其次, 让学生赏农景, 亲近自然。语文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化冻的泥土、柳树的嫩芽、泛青的小草、回归的燕子、飘动的白云, 并带领学生看乡村大戏、十五社火、乡村庙会等。这样, 学生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既能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认识, 增长才干, 又能使学生走向广阔的天地, 寻找习作的丰富“原料”, 从而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

12.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十二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格的培养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外延,但是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缺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也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在新的时期,需要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间的“屏障”,让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本文将简要阐释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探究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探讨

“文学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语文也是如此。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源泉所在,天然具备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方面越来越关注学生运用语文,用语文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对于刚进小学的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没有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语文教学,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阶段时期的教学。

一、语文生活化观点的简要阐释

何谓语文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虚拟的课本寻找到强有力的现实支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语文,让语文教学变成“活泉之水,活木之本”。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思想价值理念的构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作用,而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不断探索和体验,逐渐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语文作为学科之母,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情况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积极探讨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化语文教学”,建立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微妙联系。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生活与教学间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的理解出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间的“相似点”,比如在学习《初冬》这篇文章时,如果季节刚好为冬天,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来到操场,感受冬天的萧肃与凛冽,并让学生发表对于冬天的认识或感受。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不仅让学生第一次对冬天进行了审视,也有效的建立起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帮助教学更好的推进。其次,在教学中要留有疑问,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答案。在学生学习蔬菜水果生字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的蔬菜都是绿色但是它开出的花却是粉红或是红色吗?大家还知道那些不是绿色的蔬菜吗?你能写下它的名字吗?”通过提问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询,查找书籍等方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甚至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的生字生词,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分享。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留有想象空间的部分进行“补全”。比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课文的结局为“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后来的结局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观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设计。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积极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比如在学习《阳光》这一篇目时,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并告诉学生禾苗变绿了,小树变高了,小溪流动歌唱都是阳光的功劳,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景如果没有了阳光那么就不复存在了,不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而在学习《燕子的妈妈笑了》这一篇文章时,在阅读阅读完毕后,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形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展现,将原本单调的文本内容具化为生活中的情境,学生每次进行阅读时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些有趣的画面,语文学习就变得不再单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了。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推动教学进行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一般说来,教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首先,要为教学创造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课本表述的那种情境中去。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篇目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你的小伙伴不慎在游泳池内溺水,你会如何施救呢?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寻找解决办法。有人说把游泳池的水放了,有人说去找爸爸妈妈,有人说直接跳下去救他。但是不管是何种答案,都将学生自身与司马光的处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其次,开展辩论,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辩论中学生很容易迸发出全新的意见与观点,这些都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证明。同时,在辩论中也很容易学习到其他同学的宝贵意见与观点。最后,从生活情境问题出发引出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平时都喜欢玩纸飞机,但是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的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会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要读懂了下面的这篇文章就能找寻到答案,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地球爷爷的手》吧。学生为了解决教师的问题往往会更加用心的去阅读,去感悟。同时生活中的寻常问题也拉近了课文与学生间的距离。

结束语: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的巨大突破,在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在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推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新时期的教育重要理念,也是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时代活水”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冲压下一篇:“廉政教育、作风整顿月”活动第一、二阶段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