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2024-10-10

合理用药宣传制度(11篇)

1.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篇一

卫生局:

我院于5月17日上午派遣以副院长xxx为首的领导、医务科主任、药剂科主任等5人,届时在市一医院参加“静脉安全用药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听后很受鼓舞亦很及时,对我们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帮助很大。

我院于5月20日下午组织了全体医、药、护、技(值班人员除外)全体人员进行了培训,分别由主管业务的尤自军院长、付建军院长及李云斌院长主讲,主讲内容:学习合理安全用药知识“静脉用药配伍禁忌”,回顾我院一年来不合理处方的配伍,尤其是中草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合理使用诸如剂量过大、重复使用、品种过多联合使用、使用时间过长等。

针对上面存在问题我院改进措施如下:

一、我院药剂科编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其次进行强化培训,对象是全体药剂人员及临床医师,利用电教学设施,进一步讲解了一医院副院长贺艰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及《关于注射剂安全使用》和一医院药剂科主任张虹关于《合理安全用药知识》等内容。

二、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组长:业务副院长xxx,医院监测员:药剂科副主任xxx(兼),各临床科室护士长为本科室监测员。

三、成立临床用药督导小组,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抽查(每季度一次),科室明确专人负责。

四、设立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及“管理办法”。

2.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篇二

关键词:处方,点评制度,合理用药

处方是医疗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书, 它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的好坏。为规范处方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 促进合理用药, 保障医疗安全, 卫生部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新的《处方管理办法》[1], 对处方质量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为进一步提高处方书写质量, 督促医生注意改正不良的书写习惯, 提醒药师加强处方的审核工作, 减少处方书写错误, 避免药物治疗差错和药源性损害, 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我院自开始实行每月1次的处方点评后, 门诊处方的用药合理性、处方书写的合格率大大提高, 同时“大处方”问题也得到有效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1年3月门、急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某一天的100张, 其中60张来源于门诊西药房;20张来源于急诊药房;20张来源于门诊中药房 (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方剂) 。记录问题处方, 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 对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后的问题处方进行归类汇总分析

1.2 研究方法

(1) 处方点评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是点评的法定依据与标准。用药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可参照药品说明书、《新编药物学》 (第16版) 、《临床用药须知》 (2005版) 、2004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用法、用量及相关规定。 (2) 处方点评的内容。《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明确了处方点评的详细内容, 包括处方指标、处方书写规范、处方用药合理性 (包括药品的种类、适应证、剂量、配伍、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等。

2 结果

2.1 处方指标分类统计

1 200张处方用药2 140种, 平均用药1.78种, 其中使用抗菌药处方490张 (40.83%) , 使用注射剂处方256张 (21.33%) ;处方中使用药品通用名2 118种, 占用药品总种数的98.97%。

2.2 处方书写不合格分析

1 200张处方中78张书写不合格, 占6.51%。其中, 前记项目填写缺项35张 (2.92%) , 用法、用量不规范3张 (0.25%) , 有涂改未签名11张 (0.92%) , 开具药品超过5种2张 (0.17%) , 新生儿、婴幼儿未写明日、月龄5张 (0.42%) , 处方超药品常用量10张 (0.83%) , 药品名称使用不规范9张 (0.75%) , 未写诊断或诊断不全3张 (0.25%) 。

2.3 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1 200张处方17张用药不合理, 占1.42%。其中无指征用药2张 (0.17%) , 遴选药品不适宜3张 (0.25%) , 适应证不适宜11张 (0.92%) , 重复用药1张 (0.08%) 。

处方评价结果显示, 我院门诊患者用药基本合理, 单张处方品种数、注射剂使用率符合WHO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合理利用标准[2]。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发达国家, 与文献报道相似[3]。

3 讨论

3.1 规范处方书写

本文结果显示, 书写不合格处方占所查处方比例的6.51%, 主要表现在处方前记缺项、涂改未签名等。通过临床药师加强宣传, 使医生改变不良书写习惯, 这类问题已大为减少。电子处方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差错因素, 减缓审方和调剂压力, 提高处方合格率。

3.2 关注处方适宜性

门诊感染患者一般症状较轻, 选择头孢美他酯属于起点太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 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但医师常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头孢氨苄的“大包围”治疗方法, 以期达到较全面的治疗效果。带状疱疹患者同时静脉滴注和口服阿昔洛韦, 存在重复用药, 容易导致急性肾衰竭。诊断与用药不符的有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开具碳酸钙维生素D,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具西咪替丁。

3.3 完善处方点评制度

由于处方点评工作开展时间不长, 点评方法简单, 且没有成熟的标准和经验可循。点评的深度和范围参差不齐, 个别单位仅局限于简单的不合理处方的统计上。建议从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完整性, 用药的合理性以及特殊药品的合法性等进行点评、分析和监督。可以博采众长[4]制定出适合本医院处方现状的点评制度, 如审查处方不合理用药内容包括:不按照本单位的处方集目录开具药品、随意性大;重复使用同类药品;联合用药造成药物毒性增加或疗效降低;滥用抗菌药物, 剂量不当或无指征用药;超越权限开具药物;中、西药物配伍不合理;用法用量不当等。不断拓展处方点评的范围和内容, 逐步提高处方点评工作的水平, 真正达到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的目的。

3.4 提高药师专业水平

处方点评中的临床药师处方点评工作是《处方管理办法》中的核心和亮点之一, 是临床药师和其他专家参与药物治疗的过程, 也是提升和加强临床药师地位和水平能力的机遇和挑战。对各种典型不适宜性、不合理性及严重缺陷性不合格处方, 可以作为重点培训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一个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药师将具有对药品使用进行监测、评估和推荐的能力。因此建议临床药师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不断提高与临床医师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能力[5], 努力完成和行使处方点评工作所赋予的权力和责任, 真正逐步实现合理用药的核心即个体化给药。

处方点评赋予了医疗机构承担合理用药的自我提高和监督的重要责任。点评中, 应着重评价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医师的合理用药水平、处方管理水平、药物管理水平等。规范处方点评的方法与标准, 实施并持续改进, 是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水平和整体医疗水平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53号) .处方管理办法〔S〕.2006:7.

[2]李洋, 颜红.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1) :79-80

[3]谢守霞, 杨红英, 贾孟良, 等.深圳地区临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查〔J〕.中国药房, 2007, 18 (34) :2707-2709.

[4]吴晓玲, 谢奕丹.医院点评模式的研究〔J〕.医药导报, 2010, 29 (1) :1-4.

3.合理用药制度 篇三

合理用药工作制度

(一)随着新药的迅猛发展,临床用药品种数不断增多,药物治疗的处方配伍复杂。为提高药物疗效,避免不合理用药,临床药师要深入临床,加强医药合作,开展合理用药工作。

(二)在医疗工作中积极推广《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根据本院及本地区药物资源的实际情况遴选出《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定期制定和修订《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和协定处方,组织临床用药的评价,不断引进效价比高的药品品种,并淘汰效价比低的药品。

(三)药师在调配处方过程中应做到严格审查、准确调配,发现处方用药或用法有不妥当之处,应及时与经治医师联系,避免由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和其它不合理用药情况造成的药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药师发药时要坚持核对制度,发药同时,要切实作好对病人的用药注意事项等交待工作。

(四)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制度》,积极收集住院及门诊病人的药品不良反应资料,并做好分析、总结和上报工作。

(五)做好药师下临床工作,按照《药师下临床工作制度》,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危重病例讨论及院内重大抢救工作。以药物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开展治疗药物的监测,协助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以达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六)积极开展治疗药物的药物经济学和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做好上市后药品的药物监测和再评价工作。特别是对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类药物等,要做到经常分析和研究。对门诊处方和住院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至少每半年进行合理用药分析。其分析结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指标之一。

(七)积极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咨询工作,对医护人员、病人及病。人家属提出的用药问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并尽可能提供相关资料。对不能当场回答的问题应留下病人的联系方式,查到确切资料后再提供给病人。

(八)做好合理用药宣传工作。向病人和社会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主办《药讯》,向临床医护人员宣传合理用药资料和新药情报,以促进全社会的合理用药水平。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一)、“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曹 云

副组长:杨辉鹏、喻学林

成 员: 汤志超 高良通 罗莉 熊玉先 李志斌 刘建儒

(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本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切实推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

(三)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职责,医务科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和新特药品的使用情况。

(四)各临床科成员负责对本科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纠正本科室医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二、医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三、医师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四、医师在使用毒性药品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五、医师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一)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使用贵重药品、医疗保障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师承担。

(三)除抢救病人和抢救药品外,单种药品日用量价80元以上的必须经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记录中有使用目的记录,如无科主任审批,无使用目的记录或依据不充分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100元和科室管理分5分。

(四)落实科室用药公示制度、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医师用药情况监控制度、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定期在医院药讯和医院院刊上通报监控情况。

(五)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将常规监督检查,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对无充分依据使用贵重、滋补药品和滥用其它药品的,由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评价,确属不合理用药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100元和科室管理分5分。

六、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疗程。

(一)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原则上不联合用药。下列情况时可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和为利用药物协同抗菌作用,同时为减少其中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和毒性反应使用联合用药。

6、联合用药原则上只能采用二种药物联合,三种及三种以上药物联合必须有科以上的集体会诊确定(结核病除外)。

7、门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严格控制联合用药。

(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1内儿科以下情况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2外科的清洁性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和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3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性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性手术;

④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4清洁工--污染手术,如上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等手术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使用疗程:

1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原则上不超过三日量,最多不超过七日量(结核病除外),特殊情况需要较长疗程的,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般感染性疾病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治疗,以防复发。

七、抗菌药物的分线管理规定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的耐药性和药品的治疗费用,根据其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性、使用安全性、毒性反应以及价格将其分为三线。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1第一线抗菌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的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处方不受限制。

2第二线抗菌药物,疗效好,但价格较贵,或不良反应较明显,应控制使用。

3第三线抗菌药物,疗效好,但易致菌群失调,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或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的三线分类(见《仁寿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三)抗菌药物分线使用规定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致病菌以及细菌耐药情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加于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第二线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第二线抗菌药物;第三线抗菌药物的选用必须从严掌握。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使用一线抗菌药物;患者需要应用第二线抗菌药物治疗时,必须经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会诊并签字方可使用。需要应用第三线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并经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并经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签字后方能使用。

3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经请示科主任可以超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一天用量,第2天用药按前一条程序审批后使用。

(四)选用二线、三线抗菌药物原则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菌血症、脓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脏器穿孔、重度烧伤等。

2、免疫功能低下并发感染者。

3、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某些药物敏感者。

(五)违反以上抗菌药物分线使用规定和原则,经“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和其他专项检查、评价、确定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扣发当事人当月奖金100元和科室管理分5分。

八、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标准见《仁寿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以及《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九、检验科应加强和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十、各药房药剂人员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4.37临床合理用药制度(暂行) 篇四

第一条 为加强我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第三条 应把合理用药作为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按照临床诊疗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以及本规定的要求,定期开展门诊和住院病人合理用药的评价工作,切实推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

第四条 应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内设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由药剂、医务、院感、护理、检验、临床专家组成,在院长或分管院长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

第五条 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和合理用药监督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本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管理细则,根据本单位用药情况提出合理用药目标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开展合理用药评价,对各科室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公布全院及重点科室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努力提高本单位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第六条 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第七条 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第八条 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应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应实行审批制度。

第九条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日量,最多不超过7日(抗结核药除外),特殊情况下,经诊医生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

第十条 医师要按照《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乙类药品治疗时,必须告知患者或家属,并签名同意。第十一条 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第十二条 药剂科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及时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为临床用药提供服务。

第十三条 要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为临床药师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逐步推行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和用药方案设计工作。临床药师要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

第十四条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同时,要进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应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第十五条 要制定和实施临床医师药学知识的培训计划和制度,重点加强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禁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临床医师药学知识水平,强化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第十六条 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等规定加强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督促和检查,定期通报合理用药情况。

5.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篇五

关于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 的管理办法

根据《黔南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追究办法》、《2015年新农合补偿方案》、《黔南州城镇职工及居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等文件规定,为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和用药行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以科学诊治为原则,以合理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目的,以降低费用为目标,结合本院的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管理规定

1、严格按照各科疾病临床诊疗指南和医院临床路径、单病种等规定进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

2、按照新农合和社保规定,严格执行住院标准,杜绝“小病大治”现象。

3、对疑难复杂患者的申请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不允许大包围检查,以降低病人不合理检查费用。如医生认为没有必要而病人及家属要求检查的,告知检查费用自费并签字。

4、在诊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理的检查项目,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选择费用高的检查。非病情需要,病人及家属要求检查的进行签字确认并在病程中进行说明;病人及家属拒绝检查经解释无效的,经病人或家属签字确认后相关情况病程中详细记录,已开单的及时退费。

5、严格落实“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制”,在同级医院已作的检查认可(将检查单或复印件收入病历),不再进行该检查,必要时需复查的病程中必须记录复查的原因,尽量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

6、在检查、诊断和手术过程中的特殊材料和高值耗材,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保证质量,不可滥用,且预先要将使用的必要性和材料的价格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清楚,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完善相关审批手续方可使用。

7、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严格根据病情、药品说明书,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选择适宜的药物、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非病情需要的选用作用相同的两种及两种以上药品。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用药指针及改变治疗方案的原因必须在病程中作详细的记录。病人及家属拒绝治疗经解释无效的,经病人或家属签字确认后在病程中详细记录。

9、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分级应用管理办法》执行。各临床科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严格抗菌药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医院标本送检及根据药敏选择抗菌药物相关规定,严禁抗菌药物滥用。

1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保病人,医师要按照《贵州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合理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自费治疗项目时,必须告知患者家属,并签字同意。

11、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收费标准,收费必须与诊疗项目名称、记录相吻合,禁止分解收费、重复收费、篡改项目收费等任何形式的违规收费。

12、临床科室明确1-2名护士作为科室物价管理员协助护士长落实护理相关收费、退费及出院前收费核查工作,务必做到不多收、少收、未检查的及时退费。

二、管理措施:

1、临床各科室根据科室特点制定各科管理措施,做到责任到人、环环相扣,不留死角。科室主任、护士长、质控医师加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和合理收费的监管。

2、由院纪委、监察室、医保科、药剂科组成检查组,每月1次不定期抽查在架病历、归档病历、门诊处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进行通报并按处罚规定进行经济处罚

三、处罚规定:

1、检查组检查不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和不合理收费的情况进行全院通报。

2、经检查组确认的违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处罚标准按违规行为所产生的违规费用总额对当事人全额进行经济处罚。检查组根据具体情况明确科主任、护士长、科室物价管理员、质控人员在违规行为中的责任大小,负有管理责任的另行给予违规行为所产生的费用总额10%-30%的经济处罚。

3、对屡教不改、连续被查处的医师、科室物价管理员、士和科室普遍存在违规的科主任、护士长进行约谈,经约谈仍不改正的根据情节予待岗学习、限制处方权、纪律处分、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纪检部门处理等。

4、在新农合和社保检查中发现问题被核减的,按《瓮安县人民医院新型农合及职工居民医保考核管理办法》处理。

6.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篇六

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管理者观念问题, 需要加强认识, 要把农村卫生信息化作为一个长远的过程, 整个卫生系统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推动需要资金做保障, 因此必须保障一定资金用于信息系统建设, 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带来的整体效益以及产生的推动作用。在农村卫生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与使用上, 要给予足够重视, 要建设成熟的农村卫生信息化业务培训机制, 从而推动信息化建设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用信息化推动新医改向前发展, 这应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认为, 基本药物制度包括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内容, 它规范医疗机构用药行为, 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是保障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合理用药的核心内容是制定和推行基本药物。二者应该互相结合, 相得益彰。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0年) 》的五项重点改革之一, 目的是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体系, 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央文件精神, 浙江省2009年成立了基本药物工作委员会, 建立全省统一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 对国家规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实行全省统一网上招标和配送。同时结合浙江省情, 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础上, 增补了150种基本药物。2010年2月25日起, 首批30个县 (市、区)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本研究拟通过对试点县 (区) 及其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处方的抽样调查, 研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依据GDP水平将浙江省30个首批试点县区分层, 随机抽取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A县区、处于中间水平的B县区和发展水平较低的C县区作为研究现场, 并各随机抽取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本机构, 分别收集每个机构2009年和2010年3月、7月、11月第一个周一, 共6天的门诊处方。每个机构每天抽取20张, 共120张处方。对A、B、C三县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080张处方进行分析, 并收集各机构相关经济运行和服务提供的数据, 与相关知情人进行访谈。

1.2 研究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RUD) 1993 年开发的药物合理使用核心评价指标[1]和国内相关研究结果[1,2,3,4],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指标有: (1) 每张处方药品品种数量均数; (2) 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 (3) 使用激素处方的比例; (4) 使用注射剂处方的比例; (5) 均次处方金额。

定量资料统一编码后进行二次录入, 逻辑校验无误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药品品种数量的统计学检验方法采用Mann-Whitney Test;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使用激素处方的比例、使用注射剂处方的比例统计学比较检验方法采用Chi-Square Test;均次处方金额统计学比较检验方法采用t Test。

2 结果

2.1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处方药品种类数量均数变化

为了避免不同月度疾病谱差异的影响, 本研究选择了样本机构2009年和2010年3月、7月、11月, 即不同年度相同月度的处方, 用来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处方药品种类的变化。数据显示,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处方药品种类数量均数有升有降, 其中A、C县区药品种类数量均数明显下降, 而B县区略有上升。因处方中药品种类数量不符合正态分布, 故采用Mann-Whitney Test方法分析, 结果显示, 三县区总体看,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后平均每张处方药品种类数量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 A、C县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B县区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变化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 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则成为衡量处方用药合理性的首要指标。数据分析显示, A、C县区抗生素的使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比实施前有所减少, 而B县区有所增加, 但三县区实施前后变化均不大, 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使用激素处方的比例变化

使用激素处方的比例是衡量处方用药合理性的又一重要指标。数据分析显示, A县区使用激素处方的比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比实施前有所减少, C县区有较大幅度减少, 而B县区有所增加, 但三县区实施前后变化均不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使用注射剂处方的比例变化

使用注射剂处方的比例也是衡量处方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反映了临床给药途径是否合理。数据分析显示, A、B、C三县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注射剂的使用比实施前均有所减少, 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中, A、B县区变化较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县区变化较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4。

2.5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均次处方金额的变化

处方金额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合理用药、经济用药情况, 本研究将均次处方金额也作为衡量处方合理性的指标。数据分析显示, A、B、C三县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均次处方金额比实施前大幅度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5。

3 讨论

基本药物制度对合理用药有促进作用。从主要评价指标来看, 处方药品种类数量、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和使用激素处方的比例三项指标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A、C县区三项指标均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而减少, 但B县区略有增加;使用注射剂处方的比例和均次处方金额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三县区均有所降低。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 一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能够提供剂型适宜、价格合理的基本药物, 并实行“零差率”销售, 限制了社区医生用药的选择范围;另一方面, 为了配合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 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基本药物科学使用的相关培训。

基本药物制度对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按照《处方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2007[第53号]) 规定, 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5]。本次调查显示,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方用药品种数量超过规定的要求。WHO建议, 发展中国家使用抗生素处方的比例应在20.0%~26.8%之间比较合理, 使用注射剂处方的比例应在13.4%~24.1%之间[4]。从该标准来看,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抗生素和注射剂使用比例控制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理用药, 需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同时, 更需要转变用药观念和加强用药培训。能否做到合理用药, 这与医务人员的用药习惯和对基本药物的科学使用能力, 以及社区居民的用药习惯有关。有必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促使二者充分认识到基本药物制度与合理用药的重要现实意义, 逐步转变用药观念, 做到规范、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WHO.How to investigate drug use in health facilities:Selected drug use indicators[R].Geneva, 1993.

[2]傅卫, 孙奕, 孙军安, 等.农村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及其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4, 23 (6) :25-27.

[3]张新平, 杨春艳.我国农村合理用药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9 (12) :12-14.

[4]李新泰, 王文华, 尹爱田.山东省基本药物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4) :22-23.

7.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篇七

摘要:目的:探讨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对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引起患者西药用药不良反应使用途径主要为四大途径:静脉滴注、静脉注射、肌肉注射以及口服,其中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为静脉滴注,占总例数的64.3%(36/56);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上,占44.6%(25/56)。主要药物为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内分泌系统类以及消化系统类等,其中抗生素类的占51.8%(29/56)。此56例患者经过相关药物治疗后,其中痊愈患者52例,减轻患者4例。结论:在西药的使用中,必须对医护人员普及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使其能够更安全、更合理的对患者进行用药。

关键词:西药、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抗生素

西药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不同药物组合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相同的,在临床上,西药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用药联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即药物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减弱

【1】

。本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对我院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作为本次探讨的对象。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36例;年龄为5至70岁,平均年龄为(37.52±32.85)岁。此56例患者均属于因西药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患者。1.2 方法

对此56例患者的西药用药类型、临床表现症状、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1.3 观察指标

对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种类、方式、原因以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束后,在这56例西药用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其各项观察指标情况的研究数据,均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在确认无误后,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例数(%),对比方法使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示使用均数±标准差(xs),对比方法使用t检验。

2.结果

2.1 患者不良反应的基本状况

在此56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34例中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60.7%,在各个年龄阶段中,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有4例婴幼儿患者,占总例数的7.1%。其中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64.3%(36/56);男患者占35.7%(20/56),经过对比发现,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男女之间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2.2组织系统与临床表现

西药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症状有很多,例如: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腹痛、意识不清晰、消化系统不适、呼吸困难、头疼以及发热等。在这些不良反应的症状中,皮肤瘙痒及皮疹是最为常见的症状,约占总比例的64.3%,最为少见的症状为呼吸系统,仅占总比例的1.8%(见表1)。

表1: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 皮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全身反应

2.3 药物情况

在所有药品中,不良反应最高的是抗生素类药品,占总例数的51.8%;最低的为神经系统类药品,占总例数的1.8%(见表2)。

临床症状 皮肤瘙痒、皮疹 意识不清晰、头疼 腹痛、恶心呕吐

心慌 呼吸困难 发热、抽搐

患者例数(例)

4 8 2 1 5

总比例(%)

64.3 7.1 14.3 3.6 1.8 8.9

表2: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

药物类型 抗生素类药品 心血管类药品 血液类药品 中药类药品 呼吸系统类药品 神经系统类药品

3.讨论

合理的对药物进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且对治疗效率及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临床中,为了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其进行预防【2】

患者例数(例)4 10 5 7 1

总比例(%)

51.8 7.1 17.9 8.9 12.5 1.8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综合职业素质、责任感以及技能水平能够得到提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的了解是给患者开药的前提条件,同时,还需对每种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用药。②若患者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时,需要对药物的药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药物联用的使用范围进行掌握,避免超出药物之间的度。③医院应将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落实到每个医护人员中。在临床中,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大多是由于输液而导致,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需要对患者的身体及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防止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上,由于西药用药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不良反应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年龄段及性别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女性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男性较高;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患者更高。

综合以上所述,西药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在实际的护理中,必须对药物的存放进行严格的规范,并且在患者进行输液前要严格检查输液的质量,运用正确、合理方式对药物的搭配进行选择,杜绝错误搭配的发生。同时,在患者进行用药时,医护人员要对其进行监督,若患者出现不适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停止患者对该药物的使用,并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有必要可给予抗结剂进行治疗,充分保障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8.合理用药体会 篇八

合理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总结我们的经验并结合文献,浅谈临床常见的联合用药问题。

中西药联合应用:因疾病治疗的需要,中药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由于机体代谢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使药物治疗作用增强或减弱、毒副作用减少或增加,从而导致治疗作用加强或不良反应加大等。例如:中和胃酸的碱性药物不宜与丹参片同服,否则碱性药中的钙、镁离子可与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形成螯合物,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而影响疗效。相反,含钙、镁、铝及铁离子的中药如石膏、自然铜、白虎汤、牛黄解毒丸、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原因是易形成不溶解的螯合物。地高辛与具有抗胆碱作用的中成药华心参片使用可增加前者在肠内停留时间,促进难溶性地高辛的吸收;与具有心肌毒性的中成药六神丸合用可能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优降宁期间,不宜合用中药麻黄类药物,因优降宁可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胺类神经递质不被破坏,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能发挥拟交感胺作用,促使贮存于神经末稍中的单胺类递质大量释放,使患者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危象。抗生素联合使用:同族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基本类同,两者(如庆大霉素与链霉素)联用毒性增加,故一般不联用。但两种青霉素药物联用时,其中一种青霉素对能水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酶竞争性抑制而保护了另一种青霉素,因此半合成青霉素并用青霉素是有利的。从理论上讲,青霉素与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有增强作用,但由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与阳性杆菌的细胞壁成分不同,这种联用除对少数混合感染外,一般意义不大,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感染,单用青霉素即可。

强心甙与钙剂联合应用:长期以来,临床认为钙剂对洋地黄的毒性有协同作用,应用强心甙期间忌用钙剂。但我们认为,对伴有低钙的心衰患者,两者合用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依赖于钙离子,在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钙离子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外液缺钙时心肌收缩无力,可减弱强心甙的作用,中度高血钙对心肌兴奋性有微弱影响,重度高血钙才增加心肌兴奋性,引起心律失常。当心衰患者伴有明显低钙时,心肌收缩力及强心甙的作用可能减弱,缓慢滴注钙剂有利于纠正上述异常。

9.合理用药宣传制度 篇九

WHO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不合理用药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卫生部药政局号召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1984年的资料表明, 药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总数的5%~17%[2]合理用药的问题因为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

1、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临床治疗的不合理和患者用药知识的匮乏等都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随着国产药、进口药药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1.1 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在手术或日常用药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昂贵药物, 使药物疗效降低。患者在医生给药和自我给药的过程中也对抗生素形成盲目的依赖, 有的患者会在医生给药时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进口药物, 导致抗生素使用过多, 联合用药过多。

1.2 不合理用药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违反禁忌症和慎用症用药[3], (2) 用药剂量不准确, (3) 疗程过长或过短, (4) 无明确指证用药。

2、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很多, 不合理用药可分为:患者的、处方医生的、工作环境的、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错误的信息因素, 上述几种因素也可能同时存在[4]。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药品法规的不完备以及执行不力、企业的不良推销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分析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2.1 家庭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态度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 尤其是农村患者, 因医疗条件限制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患者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的情况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患者获得的药品信息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 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来自广告宣传, 要么是既往患病使用药物的经验, 而两者往往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持续发生。随着药品广告的不断增多, 看广告吃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药品广告往往极力突出药品的功效, 对其不良反应则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辞, 患者过于轻信药品广告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2.3 患者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统的用药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久病成医”凭以往经验到药店购买药物, 根本不管所用药物是否合适。再者如一般人对慢性病存在侥幸心理, 不依从治疗或自行中断治疗。

3、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认为, 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概括起来就是,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一传播效果”。在英文里, 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 所以, 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 或者叫5W模式[6]。

第一要素是传播主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 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主体就是医学与药学主业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学和药学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并寄托于某种表现方式。而用药作为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内容, 其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保证其正确性。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也必须有自己的“阵地”, 借助媒体而“行走”。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通过对传播对象的调查、互动可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合理用药的一般做法是:要通过对传播对象“知信行”变化的评估, 对传播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原因, 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 寻找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下面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

4.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家长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占最高比例的均是“口腔医务人员”。说明在现阶段医务人员直接传播还是人们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播主体阶段, 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和培训对合理用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百姓用药安全与药店营业员的药学水平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要注重药品销售方面的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社区和药品零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药店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因此其教育培训同样重要。

4.2 合理用药的传播内容方面, 要做到所传播的用药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政府要做到:保证市场上销售的非处方药有适当的标签和详细的说明书, 对非专业人员而言, 标签和说明书必须准确、易读、易懂;对广告进行监督和管制, 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宣传和管制;

4.3 在传播媒介方面,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用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开展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 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药物使用知识, 使消费者具备一般的非处方药使用常识。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医学院的课程教育计划中, 也可以与成人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4.4 针对用药知识传播对象的不同, 所应用的传播媒介也应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历为大学以上患儿家长组从报纸杂志途径获得知识所占比例为24.5%, 仅次于口腔医务人员传播途径的24.8%, 位于第二;在学历为高中以下患儿家长组, 从电视广播途径获得知识占16.3%, 仅次于科普宣传, 位于第三。或者说, 在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用药知识传播时, 要注意其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如从报纸杂志获得用药知识的多是学历较高的消费者, 因此, 报纸杂志上的软文宣传应着重“以理服人”, 以药理、生理知识来说服消费者。

5、确保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以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

以上是根据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提出的一些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必须要把关, 以保证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达到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5.1 强化零售药店内部管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 作为零售药店来讲, 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推行, 深化认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5.2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改革,

改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逐步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医院处方集制定、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 不断促进合理用药[5]。

5.3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通过在医疗保险中建立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机制来促进合理用药。我国医疗保险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利用保险体系的杠杆作用来调节药品价格和使用, 促进合理用药。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报销目录和服务监管规范[6]。

5.4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工作, 加大力度消除药品购销、使用中的回扣现象, 是药物的流通能够公平、公正, 使消费者真正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药物。

结语

鉴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以及消费者一些用药观念的根深蒂固, 要改善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保障全民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是其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措施的加强, 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用药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公众合理用药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 消费者的用药状况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原因, 指出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用药常识的有限性以及药品信息的不当传播是导致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 提出了能够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传播模式,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光宝, 张震巍.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 (6) :38240.

[2]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全国合理用药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5, 65 (5) :258—263.

[3]葛德元, 张永斌.药物毒副应警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

[4]MSH, WHO/DA P, Managing D rug Supply, 2nd Ed, Kumarian Press, U SA, 1997:425.

[5]尹运冬等.不同传播途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 (5) :354

[6]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 (10) :778

10.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十

0.9%生理盐水100 ml+青霉素G640 万U或头孢噻肟钠3 g,静脉点滴,1 次/d。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疗效好、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是我院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药效属于时间依赖性,对于青霉素类而言,其半衰期<1 h,应在24 h内给常规量2~4 次,而头孢噻肟钠半衰期为1~2 h,一般24 h内也要给予2~3 次常规量,1 次/d静脉点滴给药不可取。因此,医生用药需要参考药物的半衰期,严格按推荐的时间间隔或次数给药,才能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或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持续的时间,有利于杀菌,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剂量不合理

存在剂量偏大和疗程不足。如某患儿,6 个月,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每次1 g,qd,静脉注射。另一患儿,6 岁,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0.5 g,qd,口服。以上用药剂量均偏大,易产生不良反应,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发现8 张静脉滴注抗生素1 d即停药的处方,11 张静脉滴注抗生素2 d即停药的处方(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疗程不足,血药浓度过低,既起不到抗菌作用,又易引起细菌耐药。

用药与诊断不符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规应用抗菌药物与抗病毒植物药。腹泻静脉输注第三代头孢菌素。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只需对症治疗,只有少数患者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此时才予以抗菌治疗[1]。非感染性腹泻应用抗菌药物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使腹泻加剧。一般认为头孢菌素不论以何种方式(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进入机体后,均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致菌群失调,并损伤肠黏膜屏障,使正常的肠细胞吸收分泌功能破坏,致肠细胞的分泌功能亢进,从而使腹泻加剧。第三代头孢菌素所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腹泻程度重于第一代[2]。

配伍不当

实例1:青霉素G钠+地塞米松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在高温、酸碱、氧化剂、还原剂、金属元素等的介导下容易分解变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呈弱碱性,使得青霉素G钠失活,降低其疗效,两者不可混合滴注。实例2:环丙沙星注射液+青霉素G环丙沙星与青霉素G钠同时滴注,在1 h内会产生沉淀[3],由于这两种药物配伍后相互作用,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而影响疗效,易引起输液反应。如临床需要联用,正确的方法是两药给药间隔1 h以上,并且给予第二种药物时,宜使用空白输液冲洗给药通道。另外,有些处方出现杀菌剂+抑菌剂的情况,如青霉素G钠+丁胺卡那,二者呈药理性拮抗,合用可导致抗菌活性减弱。广谱抗生素联用

出现这类问题的处方很少,偶尔也会出现诸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环丙沙星的情况。头孢菌素类与喹诺酮类都是广谱抗生素,两者联用可增加细菌耐药性和二重感染的发生率,一般宜采用广谱+窄谱的联用方式,临床医生应值得重视。

抗生素使用率较高

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张莉莉等调查某医院2007年单日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4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率达71.5%,且不合理用药占24.9%,提示目前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随意和过滥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属于无指征用药,如中毒、心力衰竭等无感染征象和无创检查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此外,术后预防用药较多,外科手术后是否预防用药是根据手术野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使用抗生素。卫生部《抗菌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若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故医生必须严格掌握预防用药的指征,不能以使用抗生素来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或替代严格的消毒技术及精细的无菌操作,如此势必使医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

1.过分依赖抗生素:临床医师对抗生素存在不切实际的期望,无适应证及适应证不明确用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几乎所有发热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疗,将抗生素当作一种万能药使用,以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2.选择抗生素缺乏病原学依据:选择抗生素原则上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试验及药物的抗菌谱综合考虑,由于我院实验室条件有限,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常需时间较长,且价格较贵,使许多病人不愿接受药敏检测,多凭医师的经验选择抗生素。本调查结果显示,11.4%的患者首次治疗性用药未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3.习惯经验性用药:临床医生习惯从经验出发用药,导致盲目用药现象非常普遍,包括剂量过大、频繁换药、疗程过长等,本组有以上情况者占19.0%。由于未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感染菌不明确,故多使用广谱抗菌药,以第3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第3代氟喹诺酮类应用最多。

4.其他因素:调查发现,临床存在患者或家属点名用药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临床医师的用药选择。另外个别医生或科室追求经济利益而超范围、超剂量的使用抗生素等有悖医德的现象。

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1.遵循抗生素用药原则:临床选用抗生素时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的原则,即尽量使用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2.明确药物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要有明确的适应证,必须是细菌性感染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进行病原学检查,根据细菌药敏谱选用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性。

3.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通常的原则是: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慢性难愈的感染,病程较长,病灶不易清除,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减少。

4.掌握合理的给药方法:预防性用药要做到有指征、有针对性,同时给药方式、剂量及疗程要合理,注意药物的配伍,避免频繁换药。根据不同的感染决定用药疗程,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水平。

11.再障临床合理用药规范 篇十一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际疾病ICD10编码:D61.9)

一、概述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后天获得性综合病症,基础病理改变变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脂肪化、红髓容量减少,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分为重型(急性)和非重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在我国,再障是一种较常见的血液病。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再障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男、女发病率分别为0.8/10万人口、0.68/10万人口,性别差异不显著;据统计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0.436/10万人口,我国非重型再障在60岁以上男性和40岁以上女性也呈发病高峰;重型再障年发病率为0.14/10万人口,非重型再障为0.6/10万人口,后者在国内更为常见。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速度,并提示了临床类型。

⑴ 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起病急、进展快、病程短。起病初期贫血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和感染,但随病情进展,头昏、乏力、心悸、气促等贫血症状进行性加重。重型再障患者几乎均有出血,除皮肤、粘膜(口腔、鼻腔、齿龈、球结膜)等体表部位出血外,常有内部脏器出血,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眼底出血,特别严重地是发生颅内出血,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多数病例发病时存在感染,以口咽鼻部感染、肺炎、皮肤疖肿、肛周感染、尿路感染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多见,部份病例还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严重感染往往加重出血倾向,可迅速导致死亡。

⑵ 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起病缓、进展慢,病程持续较长。多数患者以贫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出血及感染发生较少,且症状一般较轻。出血多为皮肤、粘膜等体表部位出血,脏器出血少见。感染类型以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程中若合并严重感染并持续高热,常常加重骨髓造血衰竭,从而进展为重型再障(重再II型)。

2.血象 典型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少数病例早期可仅有一系或二系细胞减少。贫血较重,以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60g /L)常见,形态上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重型再障网织红细胞比例常低于1%。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重型再障时低于0.5×109/L。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小板计数常低于10×109/L,可使出血时间延长。

3.骨髓细胞形态学 重型再障表现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粒、红、巨核等髓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增多,巨核细胞多见缺如。非重型再障骨髓可有散在代偿性增生灶,多数病例仍表现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其中幼稚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非造血细胞增加,比例>50%;如穿刺遇增生灶,骨髓可呈增生活跃,主要是红系代偿性增生,发育多停滞在晚幼红阶段,并因晚幼红脱核障碍而出现较多炭核晚幼红。外观上骨髓涂片油滴增多。镜下观察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比例大于50%,重型再障骨髓小粒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非重型再障脂肪细胞增多。

4.骨髓病理活检 骨髓组织外观呈黄白色,基本病理改变为红髓容量减少,脂肪细胞增加。重型再障红髓破坏广泛而严重;非重型再障红髓呈向心性萎缩,先累及髂骨,逐渐损害脊椎和胸骨。粒、红、巨核三系细胞明显减少,非重型再障红系常有代偿性增多,但细胞发育多停滞在晚幼阶段。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成份增多,占50%以上。电镜观察有核红细胞有巨幼及菊花样改变。骨髓间质水肿,渗出,血窦内皮细胞肿胀,充血、出血,毛细血管减少。

5.脾脏、淋巴结病理变化 再障患者全身淋巴组织萎缩,脾脏缩小,但少数儿童可见肝、脾、淋巴结等部位髓外代偿性造血。

6.体外造血干、祖细胞培养 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红系祖细胞(BFU-E,CFU-E),及巨核系祖细胞(CFU-Meg)均减少。重型再障中成纤维祖细胞(CFU-F)也减少,非重型再障半数正常,半数减少。多谱系祖细胞(CFU-GEMM)均减少。

7.细胞因子测定 重型再障的造血生长因子无明显增高。非重型再障血清中粒细胞或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M-CSF)水平增加,患者尿及血浆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显著增高,可达正常的500~1000倍。而造血负调控因子IFN-γ、TNF-a、IL-2及sIL2R水平多增加。

8.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 再障患者中性粒细胞存在质的异常,致骨髓及外周血的NAP阳性率和积分显著增高,治疗有效时NAP积分常降至正常。

9.骨髓核素扫描 可使用核素52Fe和59Fe标记骨髓造血组织,或用99mTc、113mIn和198Au标记骨髓基质,以估计全身造血组织分布和骨髓受损程度。重型再障正常造血部位明显减少,非重型再障正常造血部位减少,常可见局部代偿造血灶。

10.诊断标准 我国学者综合1962年京津地区再障学术座谈会,1981年再障组学术交流座谈会,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意见,制订再障诊断标准如下:① 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② 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③ 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根据上述标准诊断为再障后,再进一步分为急性或慢性型。⑴ 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② 血象 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诸项中两项:

网织红细胞比例<1%,绝对值<1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血小板计数<20×109/L。

③ 骨髓象 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降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⑵ 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诊断标准: ① 临床表现 发病较急性再障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

② 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③ 骨髓象 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等)增加;

④ 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则称重型再障Ⅱ型。11.诊断注意事项 再障的诊断方法常为排除性,须逐一除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多种血液病和其它系统疾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活检术是至关重要的手段,需要检测三个部位以上的穿刺样本,常常需要胸骨穿刺样本进行诊断。㈡鉴别诊断

再障须与以下疾病加以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再障与PNH不发作型鉴别较困难。PNH患者出血、感染表现较少、较轻,而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往往高于正常,骨髓象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可阳性,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和蛇毒试验(CoF)多为阳性,CD55,CD59阳性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障与MDS中的难治性贫血(RA)鉴别较困难。MDS以病态造血为特征,骨髓增生程度多为活跃。表现有二系或三系细胞病态造血改变,红系巨幼样及多核红细胞较常见;粒系中幼粒细胞增多,核浆发育不平衡,可见核异常或分叶过多;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多见。还可借助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手段加以鉴别。

病程多伴高热,贫血重、病情进展快,3.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往往由感染和药物等因素引起,常误诊为重型再障。以下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①贫血症状重,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可为零,伴有严重粒细胞减少,而血小板减少多不明显,出血倾向较轻;②骨髓增生多活跃,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且以红系细胞减少为著,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③病情有自限性,未给予特殊治疗情况下,多在2~6周造血可恢复;④恢复时骨髓中往往单核细胞增多;⑤血清铜显著增高,红细胞铜减低。

4.骨髓纤维化(MF)查体常有脾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稚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多部位骨髓穿刺多表现为干抽,骨髓活检显示胶原纤维和/或网状纤维显著增生。

5.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白血病可呈现慢性病程,常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全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减低,易与再障混淆,但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象,可发现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6.恶性组织细胞病或噬血细胞综合征 常表现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倾向较重,外周血全血细胞明显减少,可见异常组织细胞,多部位骨髓检查发现异常组织细胞,常有吞噬血细胞现象。

7.其他需除外的疾病 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肾性贫血及脾亢等。

(三)临床分型

国外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国内分为急性再障(亦称重型再障Ⅰ型),慢性再障(包括非重型再障和重型再障Ⅱ型)。

(四)其他

1.受累系统 骨髓和全身淋巴组织。2.遗传性 极少数病例与遗传有关。

3.发病率 我国年发病率约为0.74/10万人口。

4.高发年龄 可发生在不同年龄,但中、老年多有非重型再障发病高峰。5.性别差异 我国再障发病男女无显著差异。6.危险因素

① 与季节性无关;

② 获得性再障中的继发性再障,主要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引起,某些药物为高危致病因素,高度危险性药物均为抗肿瘤药。中度危险性药物中氯(合)霉素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

③ 化学物质 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农药等引起的再障有增多趋势;

④ 感染 以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此外也有EB病毒、微小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登革热病毒等感染引起再障的报道。在细菌方面,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再障不容忽视;

⑤ 放射线 骨髓造血细胞对放射线(主要为X线和γ射线)较敏感,放射线诱发的骨髓衰竭是非随机性的,具有剂量依赖性;

⑥ 其他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HLA不相合的骨髓移植、胸腺瘤、恶性肿瘤等亦可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⑦ 吸烟,精神因素,饮食 与再障发病的关系尚不明确。

三、治疗 ㈠康复措施

临床证据暂无。

1.门诊治疗 非重型再障患者临床症状轻,不影响生活与工作者,可长期门诊随访治疗、观察。2.住院治疗 重型再障患者及非重型再障患者,若病情进展,出现血细胞显著减少、发热及出血,贫血症状加重,需住院治疗。

㈡综合治疗

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是部分重型再障患者的治疗首选,长期治愈率可达60%~80%,但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可达10%。输注红细胞、血小板悬液,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措施,使患者一般情况得以改善,将为患者日后接受特殊药物治疗或异基因骨髓移植创造必要条件。心理支持治疗也极为重要。(证据来自英国BSCH指南和国内外专家建议中所依据的询证医学证据,Ⅰa级)。

1.心理支持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持极为重要。再障较为少见, 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其本质、预后, 讨论相关的重要事项如妊娠。应早期对患者强调再障的慢性化和见效慢的特点。治疗6个月以上时间, 病情仍无起色, 患者及家属和医务人员情绪都会相当低落。这时要抵制住放弃治疗或采用不恰当、并具有风险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想法, 因为部分患者治疗一年或更久后病情才开始恢复的情况并非少见。

2.对伴有经常性精神紧张、失眠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焦虑类药物如安定5mg~10mg,2~3 /d,或舒乐安定1mg,1~2 /d。3.输注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4.输注血小板悬液,预防和治疗出血。

5.根据当地微生物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经验性抗细菌和/或抗真菌治疗;根据微生物培养阳性结果和药敏资料,针对性进行抗感染治疗。

6.异基因骨髓移植 可使60%~80%重型再障或极重型再障(VSAA)恢复正常造血并长期生存。接受移植者应选择患者年龄<40岁,有HLA相合的同胞供者,既往无或少许输注血液制品史的早期患者,供体最好无输血史及妊娠史,无乙肝及丙肝病史。预处理方案多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50mg/(kg·d),连续4d,在最后一剂CTX应用后36h输入供体骨髓。对因多次输血致敏或再次移植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宜选用CTX 50mg/(kg·共4d,d),加马ATG 30mg/(kg·d),共4d。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㈢外科治疗

证据暂无。㈣活动证据来自英国BSCH指南和国内外专家建议中所依据的询证医学证据,C级。非重型再障患者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重型再障患者应严格卧床休养,以免加重出血。㈤饮食

证据暂无。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和高脂肪饮食,如饮酒、可乐、咖啡和浓茶等。

四、特异性药物治疗 ㈠治疗策略

1.分型治疗 非重症再障(NSAA)遵循免疫抑制剂联合雄激素的治疗原则;而重型再障(SAA)则遵循强烈免疫抑制治疗原则。2.尽早治疗 早期治疗可提高再障疗效。

3.坚持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制订后,应长期维持,切忌随意更换方案。

4.维持治疗 血常规指数恢复后,应坚持使用雄激素和/或环孢菌素A治疗2年以上,可防止病情复发。

5.联合用药 无论非重型再障或重型再障,多药联合疗效均于单一用药。国内、外文献报道均显示,ATG/CsA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高于单用ATG/CsA的疗效。

6.控制合并症 再障病程中常并发多种感染,会加重出血和骨髓造血衰竭,常危及生命。因此,大力控制感染和出血,对再障患者十分重要。㈡药物选择,因其肝毒性,英国BSCH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1.雄激素 国内专家常规推荐(C级)效的或不适合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C级)。

雄激素系甾体化合物或类固醇,在国内目前仍是治疗非重型再障的首选药物。雄激素制剂可分为两大类:① 17β-羟基酯类:如丙酸酮、十一酸酮(安雄)等,雄性化作用较强,生物效期长,须肌注;② 17a-烷基衍生物类:如司坦唑醇(康力龙)、达那唑等,以蛋白同化作用为主,可口服。含雄激素的治疗方案有效率最高可达70%左右。雄激素的作用有:① 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系造血;可刺激机体产生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粒系造血;② 刺激造血干/祖细胞使CFU-E、BFU-E、CFU-GM数量增加;③ 促进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恢复,减少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

临床常用药物有丙酸睾酮,50~100mg,肌肉注射,每d或隔d 1次;司坦唑醇(康力龙)6~12mg/d,分次口服。应用雄激素疗程不应少于4~6个月。通常治疗1个月左右可有网织红细胞增加,继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2~3个月后白细胞计数上升,但血小板常常难以恢复正常。血象恢复后用司坦唑醇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2.改善微循环药物

国内专家不做常规推荐,国外指南未推荐。

改善微循环药物有利于改善骨髓的血液灌注,从而刺激残存造血干细胞增殖。一叶秋碱常用量为8~16mg/d,肌注,连续应用3~6个月。曾有报道莨菪类药物也有类似作用,治疗非重型再障有一定疗效。,国外指南未推荐。3.中医中药

国内专家推荐(C级)中医认为再障属患者肾虚,治疗应以补肾益气中药为主。4.免疫抑制剂 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⑴ 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英国BSCH,美国、中国专家推荐,Ⅰa级。

目前国内常用剂型为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

系用人淋巴细胞/胸腺细胞免疫动物(马、兔、羊、猪)而获得的抗淋巴细胞血清/抗胸腺细胞血清,是一种对免疫活性细胞和造血细胞具有多种生物作用的多克隆免疫制剂。多年来,国内、外大宗文献资料显示:ALG/ATG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可达40%~70%,可使40%~80%的患者脱离输血,3~5年生存率约为70%左右。ALG/ATG治疗期间除应对患者加强支持治疗外,还应常规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mg/ kg·d)及抗过组胺药,用药前ALG/ATG皮试或生物学试验应为阴性。ALG/ATG的剂量因制剂不同而异,马(H)及猪(P)ALG/ATG一般为15~20mg/ kg·d,兔(R)制剂为3~5mg/ kg·d,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经过中心静脉导管缓慢输注,疗程多为4~5d。

ALG/ATG主要通过结合淋巴细胞表面抗原,从而产生对其产生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溶解T淋巴细胞,减少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ALG/ATG还具有较强的致丝裂原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并刺激骨髓基质细胞增加IL-

3、GM-CSF、G-CSF等造血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近年来,进一步证实ALG/ATG可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的表面受体(如CD45等)加快其增殖、分化。综上,ALG/ATG的作用机制应为免疫抑制、免疫刺激和直接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多方面综合效应的结果。⑵ 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CsA)英国BSCH,美国、中国专家推荐,Ⅰa级。

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对造血组织无毒性,不增加感染机会。其作用机制是:① 选择性作用于T细胞亚群,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调节CD4/CD8及TH1/TH2的比例;② 在mRNA水平抑制活化T细胞,抑制IL-

2、IL-

4、IFN-γ的合成和释放,抑制IL-2受体表达;③ 低浓度(0.1~1.2μg/ml)CsA能在体外促进人CFU-GM、BFU-E生长。剂量为每d 5~15mg/kg,分2次口服,安全有效血药谷浓度为150~250ng/ml,有效后改为维持量每d 1~7mg/kg,可长期服药12个月至2~3年。有效率一般为40%~50%。目前认为用小剂量CsA(每d 3~6mg/kg)既可减轻副作用,也同样能取得满意疗效。CsA副作用有肝、肾毒性,厌食、多毛症、齿龈增生、肌震颤、色素沉着、末梢感觉异常等。

⑶ 甲基强的松龙(HDMP)目前英国BSCH指南和美国专家已不推荐使用(C级)。⑷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为0.4g/ kg·d,静脉输注,疗程5d。国内专家推荐。合并感染、出血者可试用,常常用于肝炎相关性再障的诱导治疗,英国BSCH未做推荐。(HGF)英国BCSH5.造血生长因子 英国BCSH不推荐使用红细胞生成素(EPO),Ⅳc级;不推荐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但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内应用,Ⅰa级。

⑴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剂量为或每d或隔d 5~10μg/kg,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可使部分病例中性粒细胞(ANC)增加。

⑵ 红细胞生成素(EPO)

剂量为3 000~10 000U/d,每d或隔d一次,皮下注射,疗程3个月,对红系造血有一定作用,与雄激素有协同作用。㈢特异性药物治疗方案 1.重型再障治疗方案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序贯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联合或不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推荐:B级,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

适用人群:① 年龄大于40岁的SAA患者;② 年龄小于40岁,但缺乏HLA相合的同胞供者、无条件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的SAA患者。

该方案中关于造血生长因子的使用建议:

① 红细胞生成素(EPO)不推荐使用。C级推荐,Ⅳ水平证据,英国BCSH。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推荐单独使用,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应用,但不推荐长期使用。A级推荐,Ⅰb水平证据,英国BCSH。2.非重症再障治疗方案 国内、外指南或专家推荐的方案有所不同。

⑴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序贯免疫抑制治疗,同时联合或不联合造血生长因子。推荐:B级,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

适用人群:① 依赖红细胞和/或血小板输注的NSAA患者;② 不依赖输血、但粒细胞缺乏显著,存在感染风险的NSAA患者。

该方案中关于造血生长因子的使用建议:

① 红细胞生成素(EPO)不推荐使用。C级推荐,Ⅳ水平证据,英国BCSH。②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推荐单独使用,可在ATG治疗后粒缺状态短期应用,但不推荐长期使用。A级推荐,Ⅰb水平证据,英国BCSH。⑵ 环孢菌素A(CsA)免疫抑制联合雄性激素促进造血治疗 国内专家推荐。

关于雄性激素的使用建议:因其肝毒性,英国BCSH不推荐常规使用雄性激素,仅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或不适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⑶ 单用雄性激素促进造血治疗 国内专家推荐。英国BCSH不推荐常规使用雄性激素,仅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治疗无效的或不适合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㈣疾病复发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再障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原则是坚持治疗,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频频换药;维持治疗,外周血象恢复正常后,仍需用雄激素和/或环孢菌素A长期治疗2年以上,可减少病情复发;联合用药,无论非重型再障或重型再障,多药联合疗效均优于单一用药。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ALG/CsA加雄激素及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障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ALG/CsA的疗效。迅速、良好的疗效的取得,是预防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及时控制合并症,可有效避免复发和消除疾病加重的诱因。㈤疾病并发症的治疗

1.贫血

补充造血原料,如铁剂,叶酸,及时充分地输注红细胞悬液,使血红蛋白浓度维持在80g/L以上,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基础需氧,以减轻头昏、乏力、心悸和胸闷、气短等贫血症状。也可试用红细胞生成素。

2.出血

使用止血剂,如酚璜乙胺,必要时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3.颅内出血

使用止血剂,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

4.消化道出血

使用止血剂,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口服凝血酶,静脉使用奥美拉唑等抑酸,静脉使用生长拟素降低门静脉压力,以减少出血。

5.呼吸道出血

使用止血剂,输注单采血小板,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计数维持在20×109/L以上。也可酌情使用垂体后叶素。

6.感染

及时采集血液和/或分泌物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根据感染程度,尽快采用头孢二代或三代等广谱抗生素,或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危重感染时可使用碳氰酶烯类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若怀疑伴有真菌感染,则联合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氟立康唑,或卡泊芬净。待病原微生物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明确后,选择敏感抗感染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7.粒细胞缺乏 ATG治疗后的粒细胞缺乏状态,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8.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悬液输注。

9.异基因骨髓植术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甲氨喋呤、糖皮质激素、环孢菌素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免疫抑制治疗。㈥处方举例 1.重型再障 ⑴ 药物处方:

①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5mg/(kg·d),缓慢静脉滴注,d1-d5。②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口服,自d14开始,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

③ 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ATG使用前30min,静滴,d1-d5。

④ 醋酸泼尼松,1~2mg/(kg·d),口服,d6-d14,若未发生血清病,短期内减停。推荐:B级推荐,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⑵ 非药物处方

异基因骨髓移植:年龄小于40岁,有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者,应及早接受异基因骨髓移植。可使60%~80%重型再障或极重型再障(VSAA)恢复正常造血并长期生存。接受移植者应选择年龄<40岁,有HLA相合的同胞兄弟姐妹作供供者,既往无或少许输注血液制品史的早期患者,供体最好无输血史及妊娠史,无乙肝及丙肝病史。预处理方案多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HD-CTX)50mg/(kg·d),连续4d,在最后一剂CTX应用后36h输入供体骨髓。对因多次输血致敏或再次移植的患者,预处理方案宜选用CTX50mg/(kg·d),共4d,加马ATG 30mg/(kg·d),共4d。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2.非重型再障

药物处方1:

① 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即复宁),2.5~5 mg /(kg·d),缓慢静脉滴注,d1-d5。②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口服,自d14开始,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③ 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ATG使用前30min,静滴, d1-d5。

④ 醋酸泼尼松,1mg/(kg·d),口服,d6-d14,若未发生血清病,短期内减停。推荐:B级推荐,Ⅱb水平证据,英国BCSH。药物处方2:

① 环孢菌素A, 起始剂量5mg/(kg·d), 口服,维持谷浓度:成人150~250μg/L,小儿100~150μg/L, 达最大血液学反应后缓慢减量,至少维持12个月。

② 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3 /d,或: 司坦唑醇片,2mg,口服,3/d,疗程不短于4~6个月。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必要时减量甚至暂时停药。药物处方3:

十一酸睾酮胶丸,40mg,口服,3/d,或: 司坦唑醇片,2mg,口服,3/d,疗程不短于4~6个月。治疗中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变化,必要时减量甚至暂时停药。

五、基本治愈标准

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120g/L(男)或100 g/L(女),白细胞达到4×109/L,血小板达100×109/L,随访一年以上无复发。

六、好转标准

1.缓解 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到120g/L,女性达到100 g/L,白细胞达到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者。2.明显进步 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坚持3个月不降。

3.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七、随访观察 ㈠病人监测

每周或每2周检测血常规,据此判断病情转归,调整药物剂量,每3月或半年复查骨髓象,了解是否达缓解或病情加重。㈡预防和医患互动

获得性再障主要由药物、化学物质、感染及放射线引起,抗肿瘤药、氯(合)霉素、苯及其衍生物、杀虫剂、农药及放射线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应尽可能地不接触或少接触以上危险因素。

与患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使其对治疗有良好的依从性,并与其讨论重大的治疗措施,如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或试用新的治疗药物。使患者掌握疾病发展时的常见和特殊的症状、体征和血液学表现,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和及早接受治疗。㈢并发症

再障患者药物治疗和移植治疗期间,常发生一些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1.雄激素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① 男性化作用,常见痤疮、声音嘶哑、毛发增多,及性欲增加、排卵和精子生成受抑制,妇女常有闭经,老年男性易致前列腺肥大;② 肝功损害,常有谷丙转氨酶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及黄疸,严重者发生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③ 儿童用药可加速生长及骨的成熟,使骨骺早期融合,需与肾上腺皮质酶素合用。④ 钠潴留及轻度浮肿。

2.ALG/ATG常见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① 类过敏反应,多见于用药初几天,表现为发热、寒颤及多形性皮疹等;② 血小板消耗增加而加重出血,用药期间应输注血小板使之保持在20×109/L以上;③ 血清病反应,多发生在治疗后1~2周内,表现为高热、皮疹及关节痛。④ 远期并发症,可能发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等克隆性血液病。

3.环孢素A副作用 肝、肾毒性、厌食、多毛症、齿龈增生、肌震颤、色素沉着、末梢感觉异常等。

4.甲基强的松龙副作用 较明显,可引起高血压、低血钾、激素性糖尿,以及库欣综合征、精神症状和骨质疏松等,严重时发生无菌性股骨头坏死。且易合并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㈣预后

如治疗得当,NSAA患者多数可缓解甚至治愈,仅少数进展为SAA-II型。SAA发病急、病情重、治疗费用高,以往病死率极高(>90%);近十年来,随着治疗方法改进,SAA预后明显改善,但仍有约1/3患者死于出血和感染。

八、其它 ㈠妊娠期

英国BSCH指南指出,妊娠期再障的治疗非常棘手。妊娠期发生再障尽管可能纯系巧合,但必需积极搜寻其他原因。妊娠终止或分娩后, 部分病例可能自发缓解。但并非所有患者均可自发缓解, 因此需要足够的支持治疗。妊娠期间, 再障往往加重。即使既往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妊娠期间, 再障复发的危险性也很大。现今, 再障患者有可能安全渡过孕期。由于支持治疗, 尤其是输血治疗的改善, 患者预后较几十年前明显提高。但是, 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讨论妊娠期间孕妇和胎儿面临的严重危险十分重要。充分知情后, 患者有权最终决定是否继续妊娠或接受治疗性人工流产。㈡相关疾患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㈢同病异名

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㈣英文与缩写

aplastic anemia,AA。㈤编写者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决策支持系统课题组。㈥执笔人

张涛。

㈦参编人员

。㈧审核专家

。㈨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级中学先进班集体事迹介绍下一篇:一次有意义的社区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