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精选11篇)
1.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一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出现的特殊的弱势群体。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总数已达60%,部分学校甚至达到80%以上。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继续呈上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给社会、家庭、学校提出了新的课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并必将诱发许多社会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索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构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使留守儿童不至于因亲情缺失而丧失自信心,使他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从而真正使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现象;家庭状况;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社会现象:作为人口大国、农业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突发猛进,农村富余劳力大量涌进城市,给城镇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就是这些人,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平时只注重中在物质方面的“补偿”,很难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这些留守的儿童正处于人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既具有可塑性,也具备可变性。由于缺少父母的正面诱导其辨别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想法作为行为准则,形成孤僻的个性和怪异的行为习惯。一些留守儿童开始厌学、长期夜不归宿,形成新的“盲流”,给社会家庭带来了隐患; 有些儿童因为缺少亲情关爱,被社会上坏人拉拢和利用,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现状:由于受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往传统的淳朴的乡情民风受到了极大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部分家庭,在金钱的诱惑下被瓦解。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离家出走玩失踪的比比皆是。有些父母丧失了起码的良知和道德,对小孩不闻不问;一些有责任感的父母,也只能是通过电话、视频等联络方式和子女交流,暑假寒假把小孩接到身边短暂的团聚,更多的是拼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富裕”了,又缺乏管控,上网、赌博、吃零食等一些坏的习惯得以滋生和蔓延。沉迷游戏、在生活上攀比、铺张浪费等,是这些学生逐渐缺少责任感,缺少感恩心、同情心;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也是留守儿童任性、不讲礼貌、自私、不合群、没有集体观念的主要因素。
家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几乎到了让人无法想象的程度。老师为了走访一个留守儿童家庭,提前预约了三次,最后得到的是爷爷电话里的坚辞“老师,我忙得很,你不要老来烦我,我晓得那孩子顽皮,你打吧,我不会怪你。”冰冷的回复、简单粗暴的方式,真的让老师无语。这种极不负责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能不说是一种摧残。
一位公安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有一个小孩被坏人利用,涉及一起盗窃案。当民警上门走访时,孩子的爷爷开口第一句话竟是“你说吧,要罚多少钱”。丝毫没有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家庭教育失败的悔改之意,这种“爱”只能把孩子送进“深渊”。
一位奶奶的叙说,催人泪下。儿子好吃懒做,在外面打工好几年没寄一分钱给家里,儿媳妇跟人跑了,丢下一对双胞胎儿子,靠两个老人捡破烂生活。这给小孩幼小的心灵笼上了巨大的阴影。
一个小女孩,父母把她寄养在朋友家。小女孩成天沉默不语,从来没有一丝笑容。有时候当面叫她,她居然没有一点反应。胆小、孤僻,不与人交流,学习成绩特别差。
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缺乏安全感,自我封闭,完全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童真童趣。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人缺少沟通和交流,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觉得被遗忘,得不到关爱。对任何人都会产生抵触情绪。缺乏自信、在处理事情是很无奈,所以选择沉默。这种孤僻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产生了极端自卑的不健康的心理。这种情况一般女童居多。
二、缺少正义感,盲目“保密”,给自身安全带了隐患,也扭曲了人格,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带来偏差。现在中小学生当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坏人坏事很难查出“源头”。比如,学生被擂肥,受到威胁后不敢告诉老师,怕遭致更大的伤害。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缺少正义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仅存在于“弱肉强食”上,于是会演化成两个极端:一是在自己具备条件时,也会去欺负其他弱小的同学,暴力倾向使他们在得到“好处”时而变本加厉;失去了社会监督、父母管教行为失去准则,性格变得怪异;二是由于一直被压抑,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逆来顺受,任人宰割,最终“奴性”化。这类学生,他们都不会主动将一些坏的现象揭发出来,形成信任危机
三、缺乏是非观,盲目效仿,给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前段时间,本地两名中学生戴着墨镜,手里提着公文包,包里放着菜刀和铁锤,找一小学生要钱,声称不给,就杀了他。小孩吓得不敢上学,最后爷爷奶奶护送着到校,老师了解情况后,和民警一道处理好了这件事,一些网络、电影、电视中的情节在现实中再现,是这些儿童被所谓的“侠客”、“大哥”形象所迷惑,整天沉溺于“辉煌人生”的畅想之中。这些儿童最初的本质本不坏,但长时间的效仿,是他们渐渐失去自我,忽略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影响,完全成为没有人格追求,有的还养成了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往往许多留守儿童表面上来看都比其他孩子要更独立、更坚强,然而他们的心灵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不堪一击。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没有理智,情绪波动很大,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不计后果,喜欢在群体之中表现自己,最后成为不良少年。
四、感情脆弱,经受不起挫折,依赖思想严重,遇到问题束手无策。有个学生因为星期天作业没有完成,连续两天逃学。老师上门了解情况,家长竟恳请老师今后不要检查小孩的作业,“他父母把他交给我,万一出了什么事,我无法向他们交差。他不做作业最起码还有个人在,万一哪天离家出走了,我连个人都看不到。”。在家里家长甚至包办学生的全部作业。这样的家庭管理,近乎失控,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这些小孩,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没有健全的人格,最终也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五、“霸道”,意气用事,整个一个“太上皇”。懒惰、自私、独裁,对别人零容忍。在家喜欢发号施令,以自我为圆心;在校很难与同学融洽关系。这类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很严重。他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长顶撞,以显示他们的反抗和玩世不恭。不少留守儿童在校表现较差、人品较低、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没有集体主义观念,六、故意“出格 ”,想通过与众不同的举动引起别人的注意,以达到在某方面“出人头地”的满足。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上课时爱捣乱,下课时爱打架,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经了解,这个学生很小就失去了双亲,曾经送福利院生活了两年,后来奶奶把他接回家。他每天都是自己做饭,洗衣,在校成绩差,一直被老师批评。他变得玩世不恭,认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被遗弃的人,只有与众不同,才会受到关注,哪怕是受到批评,毕竟总还有人在管他。这种学生,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因为环境的影响,使他失去的太多。教育承载未来。每一个孩子都是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的局部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德育为先,就是要深入探究解决儿童身心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关注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我认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学校层面:
一、成立家长委员会,开班家庭教育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通过家长委员会,处理家校之间的问题,密切家校关系;通过家长学校,是家长懂得更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家校共同制定学生成长计划。这样是留守儿童充分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关爱。
二、加强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加大心理咨询师培训力度,给留守儿童倾诉、发泄、表白的空间。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制度,关注留守儿童成长进步。
三、大力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通过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身体状况,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
四、利用学校的电脑、电话,建设“爱心传达室”。定期安排学生与父母交流,缓解学生的思想压力,让学生了解家长工作的艰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感恩。
五、利用学校网站、文化橱窗等对留守儿童的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发掘正能量,使留守儿童学有榜样,赶有方向。
六、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建设力度,开展对口援助活动。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要给予救助;对问题学生,要组织专班进行帮扶;对学习困难学生要成立学习小组、互助组、进行送教;学校每年从师生中选拔优秀人员为爱心天使,定期开展活动。
七、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作用,开展对少儿身心发展的有益的德育活动,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社会层面:
一、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制度,组织公安、政府相关领导进行走访,了解留守家庭生活情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做好政策宣传,送达人文关怀。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二、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保证完善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最有力的保障,让所有“留守儿童”都不用再“留
三、开展书香家庭、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为留守儿童家庭树立榜样,形成浓郁的书香氛围,和德育氛围。通过耳濡目染对留守儿童施加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力度,通过对黑网吧的治理、涉黄赌毒场所的整治,净化社会环境,形成风清气正的大好局面,使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给一些污垢无有藏身之地。留守儿童受到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减小。建立社会管理网络,及时有效地对各地进行管控、五、设立留守儿童保护机构,对伤害留守儿童、或者利用留守儿童从事违法犯罪的人和事进行严厉打击。实行干部的包保,通过自荐和组织安排,让更多的人参与对留守儿童的保护。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不断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总源头上治理社会环境,使这一株株幼苗不受污染,不被遗忘,不会落伍。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看似是家庭的事,实质事关社会大局。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服务留守儿童家庭,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只有这样,农村的教育才有希望,社会的发展才有希望。
2.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二
1 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孩子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 长期与父母分离, 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2) 留守儿童放纵溺爱型家长多,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 不敢管, 不会管, 外出父母舍不得管, 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1.2 学习习惯、成绩较差
(1) 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 缺乏硬性约束, 孩子完成学业认为自己是尽义务。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大多数留守儿童和祖辈或其他亲戚、熟人生活在一起, 普遍年龄大, 身体差, 文化层次低, 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因此导致成绩较差。
(2) 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心不在焉, 应付了事。即使出现了一些坏的习惯, 也无人纠正, 久而久之, 便形成了坏的学习习惯。
1.3 思想品行差
儿童的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 自律能力很弱。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存在行为偏差。如不听祖辈教导、不遵守规章制度等行为。
1.4 缺乏安全感
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 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久而久之, 留守儿童就缺乏安全感。
1.5 缺乏亲情
研究表明, 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 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2.2 家长 (或监护人) 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 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3 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3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正在加大, 问题正在凸显, 因此, 我认为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才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3.1 在政策体制上,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应制订和逐步实施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弟以切实的市民待遇, 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 充分发挥家庭的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 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 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的待遇, 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3.2 在教育体系上, 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农村开办寄宿制学校。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 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 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 分类区别对待,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开通家长 (监护人) 热线, 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多与他们沟通交流, 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大胆创新课程设置。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 帮助他们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设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 专设心理教育教师, 共同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五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3 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
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安全法制讲座, 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加大家访力度, 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 给学生以更多的关心。针对此问题, 我校开展师生同学习、同活动以及“四个一”活动 (一个教师联系一组留守儿童, 每天一起吃一顿饭、每周一次谈心, 每月一次与父母网上见面) 。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 在外出打工之前, 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 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 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至少每周联系一次, 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 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 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 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 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 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 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 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 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3.4 发展才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
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 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有2290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86%。留守儿童在全国的分布也很不均衡。
一、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状况
1.心理自卑,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我们班上有一位同学,一开始成绩非常优秀,父母在外地以擦皮鞋为生,当同学们知晓后,他深感自卑和羞辱,成绩每况愈下,在日常和这些留守儿童的交往中,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被问及父母的职业时,这些孩子总会稍稍停顿一下,眼角流露出些许低落,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显示出自卑。
2.对亲情的渴望
留守儿童通常比同龄人懂事,能够理解父母的做法和尊重父母的劳动,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父爱母爱,他们需要和父母交流和沟通,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一些困难、心中的苦闷。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经常通过玩游戏来排解自己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我们班上就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下午一放学,为了省几块车钱,徒步到集镇网吧上网,一上就是一个通宵,我找到他谈话时,他说只有在玩游戏时才感到快乐,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受刑。父母忙着打工,无暇顾及他。
3.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
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自私自利。
4.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像梳头、洗脸、铺床、整理衣服和用品,打扫房间、缝扣子、系鞋带、洗鞋袜等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小事,在幼儿大班就应该会做。然而在已上到三年级的孩子中,也只有少数儿童能做到其中几点,即便是五年级的学生中还有很多方面没能做到。在他们看来,这些事情是监护人做的,从来不觉得这些应该是自己做的。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原因何在
1.家庭概念模糊
0~6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收入普遍不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忽略了,加上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以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了孩子就行,这些对孩子学习、身心发展极为不利。祖辈隔代抚养大多溺爱孩子,以生活照顾为主,对孩子学习的辅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学校教育不足
中国地大物博,教育资源分布却很不平衡,特别在农村,师资严重不足,有的班级五六十人,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很难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更是难以管理。
3.社会环境不良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朽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为了对这些留守儿童全面负责,使他们成人成才。我们该如何做呢?
1.学校多给留守儿童关注
留守孩子远离父母,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对留守孩子多一点爱心、多施温暖,可通过谈心等方式,帮助留守孩子树立自信,塑造乐观的心理品质。
2.发挥家庭职能
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换换脑,在教育方法上变变脸,改一改以往传统的做法。由学校出面向在外打工的家長发出一封信,希望他们在跟家人联系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当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系,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事实上,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社会齐抓共管
加强网吧等游戏场所的监管,严防黄赌毒对孩子的毒害,在每个村委会设个图书室、多建几个游乐场,让孩子闲暇之余有玩乐的场所。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努力,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4.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四
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平子镇吕村小学 付亮亮
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恩,父母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因此,如何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进行深思。而感恩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看到效果的,需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他们就成了一个新生群体,被形象的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和父母的沟通,不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父母的感情逐渐疏远,没有了对父母的依赖,没有了对父母的眷恋,甚至没有了对父母的爱。没有了爱,家庭就失去了维持的纽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孩子容易滋生许多不良行为,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制约。要培养孩子的爱,首先应从学会感恩开始,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社会现状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文化,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随着3G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上网更加快速便利,各种新业务,新应用不断出现,丰富了手机终端的传播功能。在我们尽情享受手机上网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黄色、暴力等信息的传播也找到了一个极其便捷的传播通道……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2、家庭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批转向城市,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对孩子疏于管教,缺乏关爱,只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不重视情感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受丝毫的委屈,孩子要10元,决不给9元,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岂不知,在无条件满足孩子欲望的背后,滋生着可怕的隐患,孩子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孩子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有出轨的行为。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无用,不重视教育,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别人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3、学校现状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哲理依然支配着农村的教育,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只讲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
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孩子的“德——智”这一天平极速向“智”的一端下沉。
二、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思考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面临的形势严峻,学校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立足课堂,让课堂绽放光彩
课堂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阵地。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埋下感恩的种子,放飞感恩的思绪,将感恩教育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天在上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句感恩的名言,或一篇关于感恩的诗歌等,以荡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怀着感恩之情去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教育,使感恩的种子得到充足的养分,迅速的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2、注重活动,践感恩之行
感恩教育通过课堂内化于心,通过活动,彰显于外。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显示出勃勃生机。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以“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书信大赛;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DANCING WITHOUT MUSIC》等教育影片,要求学生书写心得体会;举办“我与凡卡做比较”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在“母亲节”时,为母亲亲手制作一
份小礼物并献礼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强化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展现兴趣。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环境对教育的成功起着一定的制约或促进的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至关重要,我们要大力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就会把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比较,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服从阶段;其次,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达到认同的目的,就能自觉地杜绝一些不良习气,即认同阶段;最后,通过潜移默化,将校园文化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良好品质,即内化阶段。因此,要在校园内张贴有关感恩教育的标语,悬挂横幅,并设臵专栏,将在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展示出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臵专栏,将学生的成果张贴其中,让墙壁说话,从而起到宣传、激励的作用。
4、使“家长代表大会”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农村大多数父母长期不在家。针对这一现状,村委会要帮助组建家长委员会,与学校对接,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大会,形成合力,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共同搞好孩子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脱离社会的教育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全力配合,净化文化影视领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终生受益。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做好表率,加大情感的投入,和孩子培养浓厚的情感,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及生活的艰辛;要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对孩子起好监管作用,放下架子和孩子经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不能不加辨别、一味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要对孩子讲一讲过去的艰苦生活,使孩子明白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重视教育,经常与学校沟通,交换意见,形成合力,配合学校,努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总之,孩子学会了感恩,就等于学会了生活,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他的成绩必定“芝麻开花,节节高”;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他的生活必定五彩斑斓。但感
5.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五
陇脚乡中心小学 伍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流动到其它的地方,孩子留守在家中,不能与父母一起共同生活的儿童。近几年来,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可是打工族的后代教育,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处于隔辈监护的状态。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这样趋于“软化”的监护,加上留守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很容易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以至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我们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保障留守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的前提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在别人不督促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是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期望。为此,我们从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快感,培养直接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他不赞成有人说他是“刻苦”学习的,因为他在学习中从没感到“苦”,相反,体会到的是无穷的“乐”。学习若能给孩子带来快乐,那么孩子一定会喜欢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兴趣越是以直接兴趣为主。
为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学校硬件建设,通过宣传栏、干部选拔、树立典型等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舒适安逸的学习生活环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在游园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培养的因素,融趣味性于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常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提高成绩的必备因素 在班会上,同学们学习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有关内容编成浅显易懂的顺口溜,引导“留守儿童”学习记忆,比如说自编课堂常规歌:上课铃声响,马上进课堂,两手放下快做好,配合老师把课上;身坐直,腿放平,仔细看,认真听,认真想,多动脑,多发言,人人争做好儿童。常规教育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约束,天天课前读一遍,并带领同学讨论其教育意义,“留守儿童”认识到课堂随意性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了自觉性。天天课前学,班会时学,浅显的道理“留守儿童”很快明白了,知道了上课应该怎样听讲。“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研究者。”儿童需要从创造探究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自主学习正可以满足儿童的这种心理需要。
三、细心关爱,激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提高成绩的关键
1.尊重学生、细心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给留守学生过生日;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等,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2.真情包容、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它有利于他们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四、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提高成绩的有力保障
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家,与孩子接触了解较少,勾通很少。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要积极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通过沟通,交流一些教育的具体方法,对这些缺乏家教意识和家教经验的家长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一”,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每季度和孩子进行一次书信交流;每学期联系一次科任教师; 每年至少回家一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的力量才能逐步呈现,孩子的教学成绩才能提高。
6.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六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生存、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越发突出。当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心理现状、教育现状以及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策略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留守儿童” 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二、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在代理监护人的照顾下生活,远离传统式的家庭生活,使得留守儿童在生存、心理、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生活状况不如人意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在家务农的收入无法让家庭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所以才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如若不然,他们当然也想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不平衡的,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很节约。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儿童时期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留守儿童在生活中往往有较差的生活习惯,由于父母给他们多寄零花钱,再加上代理监护人的管教不力,留守儿童用钱自由度大,禁不住零食的诱惑,常用零食代替主食,这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展。
(二)、安全存隐患
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基本上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由于年龄、生活等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安全看护。因此在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知道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自控、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有可能做出极其危险的举动,从而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不久前,江西宜春发生一起五名留守儿童溺水死亡的事故,求救过程中,在全村竟然找不到一个青年人,这可以说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悲哀。
(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代理监护人无法代替父母完整的监护职责。当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困惑、孤独时,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代理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对父母产生不理解的情绪,每当看到其他的同学都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表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可能会疏远他们。不久前,我对我校四年级212名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测验以及游戏测验,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比较孤独、内向、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这说明留守儿童远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更渴望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学习问题。
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留守儿童无法在学习上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体现的很明显,很多留守学生的作业经常是做不完整,书写也不够工整,导致学习效率较低。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大的工程,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试着去改变留守儿童身上的顽疾,我们也许会有希望再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于此,我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给留守儿童多一分关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要从内心关爱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举动倍加关注,经常与他们交流,使教师成为值得留守儿童信任的朋友。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有助于他们自信心的培养。我班有个留守,父母在外打工,他经常迟到,不做作业。找他谈话时唯唯诺诺的,转身却又我行我素。后来我让班长陪他一起上放学,在他生日的那天,我们全班还给他买了蛋糕„„慢慢的他变了,各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想,我们教师只要有诚挚的爱,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耐心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
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作为教师,就应该像朋友一样去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想其所想、晓之以理,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益友。在工作中,留守儿童那躲闪的眼神、胆怯的声音说明了一切。我走近学生,和他们亲切交谈,无所不谈;课间,我还会和留守学生一起做游戏,如:下棋、猜谜语等。通过我这样的举动,让其他的孩子看到老师“特别关爱”留守儿童,也主动关心他们了,并和他们交了朋友。现在,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彼此亲如兄弟姐妹。
(三)、搭建心灵的桥梁。
作为班主任,应当主动联系留守儿童的家长,敦促家长尽量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有条件的还鼓励他们进行电脑视频,以此来沟通感情,拉近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心灵距离。此外,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表达对父母的思念、理解与问候。在这样的活动之前,班主任要向学生讲解他们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让他们懂得自己的安逸是由父母艰
辛的付出而得来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
(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的监管不到位,自制力差,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吵架,甚至会动手打架,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每学期,我们学校都会从当地派出所请来专家为留守儿童开展一到两次的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经常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全班一家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有时候班主任会带领学生,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作为班主任,我还会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学生如何自我保护,并从电视、报纸、网络上搜集一些案例,讲给他们听,引起他们的警戒,从而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观念。
总之,老师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他们思想道德进步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生活的保护者。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
(11):156-157.
[2]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3] 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
[4]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5]潘璐 叶静忠·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第26卷第2期
7.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篇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本文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 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现状
目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意识淡薄弱
当前, 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素质上比较差, 思想政治比较薄弱,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他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更别说我们国家现在的政策形势情况知之甚少, 总认为这些与自己无关紧要。
2、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当前, 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对于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意识错位日益突出, 很多的留守儿童特别崇拜歌星, 他们觉得人生的目标就是能够挣到很多的金钱, 缺少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陷入拜金主义的功利性中, 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观念错位。
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情感上的缺失, 且极端的压抑会带来心灵上的伤害, 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他们的性格过于倾向偏激, 如果一遇到烦心的事就会脾气暴躁走向极端, 从而形成了严重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
4、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现在正处在一个心理极为敏感、内心情感的渴望时期, 他们特别依赖于家庭和父母。现在的很多农村家庭中, 父母离异或是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 使得这些孩子缺少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 最终形成了内心情感的缺失。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内心情感上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他们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二、当今, 我们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注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家长要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以心灵的关爱, 父母要从站在孩子的立场出发, 为孩子找到并落实合适的监护人并应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有些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 舔犊之爱与抚育的义务感使他们内心强烈的愧疚。这种愧疚成为一种强大驱动力, 促使他们去寻求补偿。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的经历为教育媒介, 加强父母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 这也是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
2、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提高教师素质, 学会因材施教
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要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 因为教育的力量是来自于自人的个性这个话的源泉。任何人设置的规章制度的结构, 不管是多麽的巧妙, 也不能取代教育事业的个性。同样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也是如此, 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特点, 以因材施教的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 来保证时效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讲, 他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 因此, 学校以及教师了解这一特点后,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采取有效以及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育, 通过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寄宿制学校可以方便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了解, 通过了解之后, 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帮助以及及时的指导。学生在寄宿学校上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还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寂寞。对于走读的学生和在校寄宿的学生来讲, 后者更为方便安全, 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所以说, 建立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对策。
3、制定政策措施, 健全法律保障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生活的初始点, 家庭的教育影响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替代不了的。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 这对他们未来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所以,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讲, 和不在身边的父母团聚是它们最大的心愿。那么, 变革现行户籍制度, 真正的帮助了农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对改变他们的生活待遇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解决了和孩子不见面的状况, 这使得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结束了远离父母的生活状态, 能够健康的成长。
从政策方面来说, 要大力推进法律的完善以及加强政策的调整, 尤其是推进国家制定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有关政策, 以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带来的诸多困难, 不仅要创建还要完善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 制定有利于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同时还要坚持以进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同时, 还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 抓好并落实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要严格执行并落实国家政府制定而且已经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 于此同时还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另外, 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 在实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 要合理保护并完善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 同时还要强化监护人的职责, 确立对监护人的法律制度, 创建一个以家庭监护为主、学校为保障的制度。
结束语:
总之,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作, 那么我们要针对于当前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采取一个很好地解决办法, 才能开辟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安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2]留守儿童.www.baidu.com/view/109106.html.
8.浅谈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 篇八
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同时,学校为留守儿童配备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可以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科学的引导,这样他们在教师教育帮助下能够端正态度,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及点:
一、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更多的家庭,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来辅导他们,他们整天为生计而发愁,根本不可能去辅导孩子。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學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二、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情感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对事物分不清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经常说谎,说脏话,不服管教,抽烟,喝酒,打架等等一系列的坏毛病。
三、沟通不畅
大多数的家长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好多家长的文化不高,导致和学生无法沟通,和孩子出现代沟,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另外,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婚了,自己感觉没有了母爱,和父亲相处不来,就无心上课,开小差,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同学相处不好。班主任,课任教师多次做其思想工作都没有用。最后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四、失学辍学情况严重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失学率、辍学率比较高,尤其在初二下学期,失学、辍学情况比较严重。刚进入初中读初一还有一点新鲜感,到初二初三新鲜感没有了,学习压力较大,学生从心理上厌倦学习,最后导致辍学。
另外,一些“打工”父母认为自己挣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要求家长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行,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和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另外,父母还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摆脱狭隘沉旧的思想观念,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同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9.浅谈农村留守儿童 篇九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营生外出打工,挣取家庭收入,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很少,这些儿童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家长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生活、身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然而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而是把本应是自己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我校地处万州偏远山区,有70%的留守儿童是和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由于留守农村的老人有大量繁重的劳务,同时又和孩子缺少沟通,所以农村留守儿童有了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总的来看,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精力不放在学习上,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2.生活问题
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多数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拖”。
3.心理问题
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监护不力。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同时也缺乏威信。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也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二是缺乏抚慰。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违法犯罪的倾向.2
三是疏于照顾。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道德品质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R1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木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见表4,主要表现为: 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从而导致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对家长、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抚养人或监护人忙于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抚养人或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肖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成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迷恋网,甚至走上违法犯罪路。
5、身体发育问题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他们长期得不到父母亲在身边的照顾,从而使他们较之于非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其表现为:一是抚养人或监护人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温饱问题时,常常忽略其合理的生活饮食结构。一般情况下,抚养人或监护人往往给予留守儿童的是一种固定不变的饮食结构,因此使得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失衡;从身高体重方面来看,常表现为瘦长型或粗短型。二是在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教育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抚养人或监护人出于一些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很少给留守儿童涉及到青春期的教育当留守儿童青春期到来,面临生理剧烈变化的问题时,常常陷人尴尬或迷惑的境地。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的问题分析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二元体制的产物,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 3
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使得原本就已存在的城乡鸿沟更趋深阔。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把“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了,富裕了,实现了现代化,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2.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3.学校、社会努力的缺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从根源上来讲,是因为长期的城市优先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差距的结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谐社会是一个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产生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动力的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结构的影响。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样,更多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2、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 4
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规定“农民工子女就学应该以流入当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为了全面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很多地方也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并相继取消了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还有很多城市,在学校资源闲置的情况下,依然对农民工子女的入校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了大量儿童留守,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制度机制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城市中小学的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校愿意接收农村儿童。
3、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0.农村留守儿童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从这个群体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 原因 对策 正文:
一、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原因
首先何谓留守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出现了以就业为目的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大量流动,称之为民工潮,这一类人群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而更多的父母选择双方外出打工而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甚至近年来,城镇的很多下岗职工下岗后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将孩子们交给自己的亲戚或朋友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群体的现状
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达5800多万,到2020年,我国将大约有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留守儿童数目呈增长趋势。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下面就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
1、心理
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成长中更是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的偏离,很容易造成心理发展异常。留守儿童大多由家里的老人照顾,父母相应的只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与孩子缺乏及时沟通。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由于年龄文化等因素教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极易丧失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产生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孩子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缺乏自信,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合群。(3)对父母社会抱有怨恨情绪,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又或者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4)冷漠,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关爱别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缺乏了这样的关爱。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2、教育
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工本身教育文化偏低,往往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因此他们大多外出打工,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问题,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即使父母双方中仅有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也鲜少有时间料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他们大多需要承担家务,照顾家里老人,还要照顾孩子,做好农活。而对于那些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家庭来说,首先孩子也要自己照顾家里,使得本身没有时间来处理学习问题,再者被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辈,由于自身文化状况的影响等,也不能帮助孩子辅导孩子的功课,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跟不上。(2)农村本身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没有老师在学业上的正确引导,这些孩子往往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业不认真,旷课甚至辍学等便成了常有的事。(3)父母不在,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脱节。在学校有些老师甚至因为这些孩子成绩较差而不愿过多的将心思放在他们身上,使得学校教育也不能很好的实现。(4)部分城市对于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收费颇高,而农民工收入普遍偏低,这导致农民工的子女无法正常接受教育。(5)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东西对留守儿童吸引力较大,加上监管人监管不到位,网吧游戏厅等未采取有效措施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很不好,以致当中有些孩子粘上撒谎、网瘾、打架、赌博等恶习。留守儿童一旦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唆使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
当然也是有部分孩子与这些相反,他们学习独立自主,具有较强的学习意志。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父母离家进城后,由于他们过早的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事实上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学习,我这里主要谈的是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便不予多说。
三、解决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方面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
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家乡的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予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努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然后,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再者,学校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让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3、社会方面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手段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再者,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队伍,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11.浅谈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管理 篇十一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在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姑等亲属的适龄儿童。
作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给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施加很大的压力。对新时期农村班主任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是社会、学校、家庭的一大课题。据我对本班学生调查,全班共有63名学生,其中有28名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召开一次家长会,父母能来的只有十多人。其中隔代监护的近8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呈上升趋势。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内心孤独。老人们只能管孙辈的衣食,而对他们的教育却无能为力。
2.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我在平时测试中做了统计发现,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成绩低20至30分。
3.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行为上我行我素。
二、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几点做法
1.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
农村中学大部分都是住宿生,班主任要经常去学生宿舍走走,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某些生活方式。
从细微处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矫正他们不正常的行为。征求学生对班干部及老师工作的看法,请学生就如何抓好班风出谋划策,与学生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甚至与学生聊天说笑话。这些做法无形中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这样,他们就乐于接近我,心中有话敢对我说;犯了错误,敢在我面前承认,班上不管出了什么大小事情,随时有人向我汇报,这不仅有利于我及时了解到班上同学的思想动态、行为举止,喜怒哀乐,而且对班内情况也能做到了如指掌,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让我感到得心应手。
2.关注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
首先,学校可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休息时间。除白天按教学计划上课以外,晚上也安排适当时间进行自学、心理辅导等。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内,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不仅可以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白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而且后进生也有了更多接受辅导的时间。
其次,能够开展更为多样的学习活动。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成立学科兴趣小组,安排课外活动和晚上时间进行活动,让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学科知识竞赛和知识讲座等等。这些活动在非寄宿制学校,特别是规模小、教师少的学校则很难开展。
再次,能提供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留守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开设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课程,提供时间和一定的物质条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自由发展。如开放阅览室,播映节目,开展棋类等益智活动,开设“故事小院”“美术走廊”等素质教育场所,让学生自愿选择参加。
3.细化管理,填补“真空”
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寄宿学生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项目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家长或监护人姓名、是否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家长务工地、家长或监护人联系电话。学生寝室内务统一要求,规范床上用品、洗漱用具、鞋等物品的摆放。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多关爱学生。学生有好的表现时,班主任多表扬。有较大意外事件时,班主任及时联系家长或监护人联系,互通情况。
各科任教师参与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发挥管理效能。安排老师值班,监管中午午休、下午放学后到晚自习前一段自由时间的学生活动。老师和学生接触多了,更了解情况,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学生。有老师在学生身边活动,不良行为必然收敛。以上两个方案都要制定值勤记载表,由值勤老师填写,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一定要教育,不能轻视,学生的处理严格记档案,不能走过场,失去威慑力。
4.培养留守儿童特长
学校经常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如书写评比、读书活动、作业展评、美术作品展览等,进一步激发留守儿童的活动兴趣,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陶冶了他们的品格,全面提高了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周六、日坚持组织读书活动,学校图书室坚持为留守儿童开放,为具有特长的学生配备特长教师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其长处,学校语音室、网络教室、科技制作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为他们定期开放。此外,还特别设立了寄宿生活动室,配备乒乓球、中国象棋、跳棋活动器材,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他们课外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特长,又增进了留守儿童的寄宿生之间的交流。
5.教会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与班级管理工作09-16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08-12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07-07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标语11-17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08-11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08-1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4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12-13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