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2024-08-06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8篇)

1.《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一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周瑜、诸葛亮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借箭经过”的研究性阅读,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课内外联系,引导对“草船借箭”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古典文化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利”、“识人心”。【教学准备】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2、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草船借箭的原因”,谁来说一说?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用十天造好十万只箭来为难他。

3、师: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板书:神机妙算

师:那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对事情有预见性,能根据情况决定策略。师:你预习的真全面,如果不照着念,而用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更好了。师:当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板书:?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教师提示读书策略:

师:阅读之前,老师给你一点小小的提示,老师经常和大家说,学习语文要学会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要学会感悟课文中没有明白写出的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就要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诸葛亮怎样做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生1:我画的是这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了船里。”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很不着急,他对这件事很有把握。

师:很好,可是这样“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会不会有点罗索呢?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生:我觉得不是罗嗦,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指导朗读这段话。要读出鲁肃心中的着急和诸葛亮的沉稳)师:你体会的真好,那么诸葛亮这样的胸有成竹是为什么呢?请你们继续回报!生2:我画了这一句:“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觉得真是因为这个大雾他才那么的胸有成竹。

师:也就是说这场大雾是不是诸葛亮碰巧赶上的呢? 生:不是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从刚才那句话中,“第一天不见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才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已经做好了第三天去借箭的准备。

师: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大雾满天

知天文)

师:很好,请同学们继续汇报,你还画了诸葛亮的那些言行?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画了这句话:“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觉得诸葛亮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师:真聪明,那是什么目的呢?

生3:这时候大雾满天,就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这二十天船很容易走散。而诸葛亮用绳索把他们连起来,就不会丢了。师:同时也方便他作统一的指挥,你说对吗? 生:对。

师:好,就这样体会,还有吗?

生4 :我画的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 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为了让船的侧面对着曹营,这样能让箭斗射到船上。

师:也就是说,穿的侧面要比船的头部和尾部面积大,使受箭的面积大,对吗?这真是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你真细心。这句话你们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生:********

师:那么你们想一想,他叫士兵们擂鼓还呐喊,他是什么用心呢 ?他的每一步可都不是白做的呀?

生:我知道了老师。古代打仗。都要擂鼓,是为了有气势,壮军心也迷惑了曹军,让他们不知道这便到底有多少人。

师:恩,你说的真好,也很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这也叫障眼法。那么就没有其他的作用了吗?

见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这样大的雾,乱箭齐放,可是怎么一定会射到草把子上呢?这鼓声实际也是在给曹兵一个目标,使曹兵的箭不要乱射,避免了浪费,要不诸葛亮的箭就达不到十万了,你们说对不对?可见呀。这诸葛亮步步为营,用尽心思。可是有一点,你们说,他这样大胆的擂鼓又呐喊,他不怕曹操出兵吗?

生5:老师,我画了这句话“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师:一定不敢派兵,他怎么这么自信呢?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机灵鬼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

生:诸葛亮会说:雾太大了,曹操根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是个谨慎小心的人,所以他根本不敢出兵。

生:诸葛亮会说,你就放心吧,我太了解曹操的为人了,他那么很谨慎,有多疑,再不确定我们虚实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出兵的。师:你们说得很好,简直就是小诸葛亮呀!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曹

识人心)师:那么诸葛亮的预见对不对呢? 生:对,老师,我读了这段话。“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这样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触动。只叫弓弩手草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从这一段对曹操言行的描写,我觉得和诸葛亮预测的一样,曹操果然不敢出兵。

师:是呀,这个多疑的曹操果然中了诸葛亮的计了。你们看这个句子“六千多名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就像下雨一样。”作者这里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呀?生:比喻。

师:说明什么?

生:箭多,像雨点一样密集。师:是呀,真好。怎么读? 指导练读。

师:还有吗?继续汇报。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调转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我觉得诸葛亮是想两面都射上箭,好够十万只。

师:你体会得很好,这是要船的双面受箭,增加箭的数量。可是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调转船头的呢?他怎么知道这面已经满了呢?你们落了一个细节,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

师:有困难了是吗?这个内容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象,你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想一想“饮酒作乐”的原因。教师播放《三国演义》的片断。师:你们发现了吗?

生:老师我看见酒就要洒了。师:那么酒为什么就要洒了呢?

生:我想是因为这面船上的箭太多了,很重,师:那么酒这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起到了提示作用,诸葛亮就知道这时候该调转船头了。

师:那么这个船头调转还有什么作用呢?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教师版画,生:“曹操知道上当了,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给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想追也来不及了。”

师:诸葛亮的船怎么这么快呀?飞一样?是不是太夸张了?

生:就是因为回来的时候,诸葛亮把船头调转了东面,所以“顺风顺水”船才跑得这么快。

师:你说得太好了。通过看这段录像,以及体会前后有联系的这几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每一个步骤都不是平白无故做的。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不仅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还能用这碗中的酒作为调转船头的标尺,既保持了行船的平衡,又能双面受箭,保证了箭的数量,这次不仅是周瑜长叹连我们也要情不自禁地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板书:顺风顺水懂地利)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三、小结过渡:

师: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四、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生: 我读了这句话“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抱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去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相信鲁肃。

师:就像了解曹操一样,诸葛亮也知道鲁肃是一个?? 生:守信用的人。

师:讲诚信是吗?嗬嗬,是一个忠厚老实守信用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能告诉给周瑜呢?

生:因为周瑜会从中破坏的。生:因为周瑜本来就是要陷害诸葛亮的,他不会让诸葛亮那么顺利地完成任务。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也识周瑜,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板书:鲁 周

2、识鲁质疑、过渡:

师: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四、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师: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教师在版画上板书:)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指导朗读。

五、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师:课文我们是学完了,但是三国的故事却并没有结束,赤壁风云乍起,战事一触即发,诸葛亮神机妙算,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曹操怎么回甘心被诸葛亮戏弄呢?心胸狭窄的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三国演义的故事环环相扣,扣人心弦,那么老师请同学们会去拜读这部历史著作,一个月之后,我们召开《三国演义》的读书汇报会。生各个跃跃欲试,很有兴致。

2、师:另外呀,《草船借箭》中的四个人物可谓是各具特点,诸葛亮顾全大局,神机妙算让整个故事妙不可言;周瑜心胸狭窄,暗藏杀机叫人心惊胆寒;鲁肃为人正直、忠厚老实,在草船借箭过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曹操一世英名,却因为过度的谨慎多疑白白的丢点了十万只良箭。在他们身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就以《草船借箭人物小评》或者《草船借箭人物给我的启示》为题目来写我们这一周的小组日记,好吗? 生:好。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

1.初读,学生质疑。

师:浏览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明。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师:大家提的问题相信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用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讨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学生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交流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安排。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学生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灵活地检验了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说明他算了借箭所需器材的数量。

„„

评:一问激起千层浪,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充分有效的读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创新教育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4.小结。

师:(指板书)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

师: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生:周瑜感叹:“我比不上他!”

师: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并试着读一读。

生:我想周瑜会非常佩服地说这句话,因为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比他强。所以,我认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比较诚恳的语气来读。

生:我的看法和她的恰恰相反,我认为周瑜会更加嫉妒诸葛亮,他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忌恨的语气。

„„

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三、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过渡,提炼文章特点。

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创造性表演,体验角色。

师:现在,请你们自己来当导演,邀请合作伙伴,选择文中某处最喜欢的片断,把它表演出来,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设计。

3.分组练习,自我体验。

师:愿意展示朗读、表演才华的同学,到前面选择段落或表演或朗读。

(注:学生兴致颇高,居然在一起商议是排搞笑版还是正剧版,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评:理解和表达、创造与再现的结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观、课堂教学的活动观、学生的主体观。

四、反思评价,开放性学习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

生: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又算准了曹操不会出兵,鲁肃当时不会告密,唉,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方面,我都比不上呀!

师:“孔明才学犹堪叹,公瑾妙语亦惊人!”

(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生:我想对鲁肃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生:我想对周瑜说: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吧!那样你会更出色!

生:我想对曹操说:正是你的多疑,关键时不敢果断出兵,才促成了诸葛亮借箭成功。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我有不同的看法,我想替曹操打抱不平。我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当时大雾迷蒙,在辨敌军(对方)虚实的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损失,没有最大的把握,他当时只能那样做。

师:想不到,小小年纪你就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了,真了不起。

评: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评,再一次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同学们,你们能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对人物的不同看法,这些思维的火花将成为火炬照亮你们的人生。(授与发言同学“赛诸葛”、“赛周瑜”、“赛曹操”等称号。)

评:角色的采访走进了人物的情感世界,灵性的回答丰富了学生的精神领域,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小结延伸,拓展阅读。

(1)小结。

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

(2)拓展。

师: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还有哪些?(影像展示诸葛亮博望坡用兵、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片断,配以旁白。)

(3)延伸。

师:同学们,诸事暂且按住不表,欲知详情,且看《三国演义》(出示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场。知识的延伸、情感的参与、方法的运用、兴趣的培养正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 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 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 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 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 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 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

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 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2.《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篇二

一、教学实录

因为是第二课时, 诸如作者介绍、字词和故事梗概已经在第一课时解决了, 所以授课老师从小说的三要素导入。学生很顺利地回忆出:人物、情节、环境。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全文的线索词。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却很重要, 不可忽略, 因为它是引出下一个环节的关键。学生很轻松地找到关键词“项链”, 教师接着设计了让学生以“项链”为线索, 复述整个故事。这一环节的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能让学生回忆故事的情节, 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 又为下面进一步分析文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回答时, 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关键词, 板书在黑板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假项链。简单明了, 情节清晰, 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夫人, 她的形象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和丰满,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在布置这个任务的同时, 教师提示:一个人的形象包括自然特征和内在品质两方面, 即外貌、穿着和品质、性格两方面, 要全面总结人物形象。这个提示非常及时和必要。在教师的提示下, 学生将马蒂尔德的形象概括为:美丽、卑微、虚荣、有责任心、勇敢、极端等词句。其中“虚荣”一词的提出, 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抓住这个争议, 随机当堂讨论。我觉得这里处理得很好, 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应变能力, 而且可以集思广益, 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虚荣”这个问题上, 有的学生认为马蒂尔德是虚荣的, 有例为证: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 墙壁的粗糙, 家具的陈旧, 衣料的庸俗, 她非常难过。……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 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 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 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 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因此她又梦想那些丰盛精美的筵席了, 梦想那些光辉灿烂的银器皿了, 梦想那些满绣着仙境般的园林和其间的古装仕女以及古怪飞禽的壁衣了;她梦想那些用名贵的盘子盛着的佳肴美味了, 梦想那些在吃着一份肉色粉红的鲈鱼或者一份松鸡翅膀的时候带着朗爽的微笑去细听的情话了。”

“马蒂尔德夫人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 一个在教会女学里的女同学, 可是现在已经不再想去看她, 因为看了之后回来, 她总会感到痛苦。于是她由于伤心, 由于遗憾, 由于失望并且由于忧虑……”

从文本上看, 马蒂尔德的虚荣显而易见, 但是有学生为她辩护:“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更何况是天性浪漫的女人!而且, 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 有这种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的学生还站起来反问道:“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们, 你们不爱美吗?你们不梦想华丽的生活吗?”一句话问得大家频频点头。这时, 教师站了出来, 引导学生弄清什么叫“虚荣”, 虚荣是指特别好面子, 一味贪图追求表面光彩, 甚至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生刚才只是从马蒂尔德羡慕并梦想奢华生活来看的, 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真正表现她虚荣的句子在哪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又开始认真研读文本。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 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

“可是她偏偏只欢喜这一套, 觉得自己是为了这一套而生的。她早就指望自己能够取悦于人, 能够被人羡慕, 能够有诱惑力而且被人追求。”

马蒂尔德的虚荣体现在她无休止的对金钱和奢华生活的羡慕, 以致到了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地步, 这就是虚荣。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 教师没有在其它词上再作解释, 而是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在这个人物身上发生这么戏剧性的故事, 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问题问得很开放, 也很新颖, 学生可以展开想象, 只要能影射到的都可以谈。这个问题也确实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在特定的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要乐观、自信, 敢于面对。”这个道理应该说是很好概括出来的, 也是很表面的, 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回答时, 用了“平和”和“感恩”两个词, 这两个词很有现代感, 是时下非常流行的, 学校也一直提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结合得很好, 学生易于接受。还有的学生说:“马蒂尔德在把项链弄丢以后, 如果不是虚荣心在作怪, 去问问弗雷斯艾迪太太项链值多少钱, 就不会受那么多年苦了, 所以, 虚荣是会遭到惩罚的。”这一点归纳得也很好, 虚荣心可能人人都有, 但过度的虚荣、极端的虚荣, 就会遭到惩罚。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 他说:“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马蒂尔德在向弗雷斯艾迪太太借那串钻石项链时, 弗雷斯艾迪太太丝毫没有犹豫, 马上就答应了, 还有, 当她按照项链盒子里的字号到珠宝店, 老板告诉她项链不是在那买的, 只有盒子是在那配的。这些细节马蒂尔德如果都能冷静分析的话, 应该会对项链的真假产生怀疑, 也能避免为赔偿项链付出的代价。”这个学生的观点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 不过还是很有道理的, 教师也适时地进行了肯定。见大家的意见都发表得差不多了, 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马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付出了自己十年的青春, 她失去了很多, 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 是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呢?”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争着回答:“不是!”在偿还项链的十年间, 马蒂尔德改变了很多:“现在, 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 歪歪地系着裙子, 露着一双发红的手, 高声说话, 大盆水洗地板。”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明确了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经历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 体会到了以前从未体会过的———生活的真谛。其实, 马蒂尔德还是很幸福的, 她漂亮、细心, 还有一个深爱她的丈夫 (学生找出了体现丈夫对她的关心和照顾的原文) 。最后教师总结:“所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虽然马蒂尔德在这十年中生活得很辛苦, 但是她变得现实了, 也尝到了辛苦劳动换来的喜悦, 更体会到丈夫对她的爱, 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生活。”

在学生还都沉浸在这个故事启示的道理时, 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进行总结。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出人意料, 二是发人深省。”教师适时对莫泊桑的写作风格作总结:“莫泊桑的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 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 情节变化多端, 描写生动细致, 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 令人读后回味无穷。”此时, 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布置作业:“故事以弗雷斯艾迪太太的话结尾, 请同学们续写马蒂尔德的反应。”这个作业布置得很好, 我想学生可能第一时间会觉得马蒂尔德会恍然大悟, 吃惊不已, 高呼:“天哪!”但马上又会否定自己的想法, 因为现在的马蒂尔德已经不是以前的马蒂尔德, 课上已经分析过了, 经过十年, 她变了。此项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情况,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点评

授课老师是一位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平时的言语风格非常犀利, 对教学也非常严谨, 她会认真地备每一堂课, 在课前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而她在上课时也秉承自己一贯的风格, 语言非常精练、清晰, 整个教学过程她都是以一个发问者的姿态出现,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有时又像是一个“挑衅者”, 对学生提出质疑, 言辞也很犀利, 激发学生的潜力, 营造很好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大讨论。本次授课, 我认为她的最大优点, 就是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衔接得非常自然, 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其次, 她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使学生易于接受。最后, 她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当然, 本次课也出现了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第一, “项链”的“链”字, 教师在板书时笔画颠倒;第二, “因为”的“为”和“惩罚”的“惩”发音错误;第三, 没有分析小说的环境, 等等。

3.四季课堂实录 名师课堂实录 篇三

1、小朋友们,漂亮的大自然妈妈有四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们可以让草儿变绿、花儿变红;可以让天气很热,让我们尽情地在水里游泳;可以让各种水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给我们带来丰收;还可以呀,让世界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雪白。(出示课件四季图)。

2、还记得这四位女儿叫什么名字吗?

3、对,就叫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个姑娘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四季”。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一起读:四季 二

1、下面同学们看屏幕,听课文朗读欣赏四季的景色!(放朗读视频)

2、四季的景色美不美啊,这么美得景色你想不想亲自来读一读?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注意模仿老师的语气?

3、小朋友们对的非常好,但是有些生字发音不是特别的准确,把课前圈出的生字宝宝自己来拼读一遍。

4、拼读完了,我们看黑板上的生字宝宝一起来拼读一下好吗?

5、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拼读。123,我真棒!

6、叶这个字是由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的,左边是他的偏旁我们把它叫做口字旁,秋这个字也是由左边和右边组成两部分的,左边我们把它叫做禾字旁。雪这个字也是由上面和下面两部分组成的,上面像下雨一样我们把它叫做雨字头。再看肚这个字它也是左边和右边两部分组成,左边这个部分叫做月字旁。下面跟老师认识一下这四个偏旁。学生跟着老师读。

7我们认识四个偏旁,现在我们在来看生字宝宝如果我们把它们的拼音去掉你还认识他们吗?自己试着读一下?

8、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你记住了哪一个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9、我们来抢读看谁读得快,音读得准?

10、我们来为生字宝宝找一个好朋友把它变成一个词语?出示幻灯片?

11、现在老师遇见了一点小问题,一直小猴子要摘树上的桃子,可是它已经累得没有力气了,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剩下的桃子摘完啦?鼓励一下自己。

12、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学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同学们学课文会不会学得更好。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一共分成了四个小节,这是什么,草芽,这是什么,小鸟。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描写了哪一个季节,板书“春”。春天里小草发芽了,谁来说一下春天的小草是什么样的形状?尖尖的。

有多少尖尖的草芽啊?春天的草芽真柔嫩真漂亮。我们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尖尖和春天重读,还要用轻一点、细一点的声音读出草芽的柔嫩。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春天里除了小草发芽,你还知道什么特点吗?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冰都化了。

同学们喜不喜欢春天啊,那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春天,一起歌唱春天在哪里。

13、大家唱得真好,我们再看这是什么?荷叶。这是谁,青蛙。这是什么,荷花?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二小节,生齐读。

第二小节描写了什么季节,夏天(板书)。到了夏天美丽的荷花盛开了,美丽荷花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啊,圆圆的,大家用手比划一下。

荷叶圆圆的可不可爱啊?可爱。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圆圆和夏天重读,要用喜爱的语气读出荷叶的可爱。

师范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下。再齐读。

夏天里除了盛开美丽的荷花还有什么特点?青蛙出来了。夏天这可爱。

14、这是什谁,谷穗?它在干什么,鞠躬、点头。谷穗现在是什么颜色,金黄色。

齐读这一小节,这一小节描写了哪个季节,秋天(板书)秋天的谷穗是什么形状啊?弯弯的。用手臂来描述一下,谷穗一长出来是直立的,到了秋天为什么变弯了?小米熟了,小米熟了把它压弯了。是个丰收的季节。鞠躬怎么样的动作,同学们起来做一下,鞠躬说明对人怎么样,有礼貌。谷穗有礼貌吗,有。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要把弯弯、鞠躬、秋天重读,读出谷穗的成熟、喜悦、有礼貌。

谁能来挑战一下。请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秋天除了谷穗成熟你还知道有什么特点啦?果子熟了、水果蔬菜都成熟了、叶子变黄了、菊花开了。15 你们看这是什么季节,冬天?

看看画面上画的是谁,他在干什么,指肚子。一起来读一下这一小节吧。

大肚子一挺是怎么样一个动作。大家站起来试一下。

雪人顽不顽皮啊?所以你读的时候要把大肚子一挺、顽皮、冬天重读读出雪人的顽皮。

下面听读一下。请两个同学来读出雪人的顽皮。齐读。冬天很冷我们要穿上厚厚的棉袄。

16刚才我们欣赏四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下面我们来说一说,老师说第一句我看谁能够学会了,“草芽尖尖”学生读。老师说草芽尖尖是春天。“谷穗弯弯”是秋天。荷叶圆圆是夏天。雪人大肚子一挺是冬天。

17这些景色美不美啊,美,这真是太美太神奇了。同学们想不想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啊?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欣赏。

这是哪个季节,桃树开花了,柳树叶发芽了,小河里的冰都融化了。

这是夏天,柳树的叶子长长了,池塘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听一听这是什么叫,知了。

秋天,大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树叶纷纷往下落了,秋天来到了。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全都白了,树上都盖上了厚厚的雪。冬天可漂亮了。

18四个季节都很美丽,看了四个季节你有什么感受?

4.《公输》课堂课堂实录 篇四

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一年前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吗?

(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件导入,自然、贴切、巧妙,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一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人文情怀;三是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阅读文本。)

生1:记得。

师:这场战争不仅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心灵上留下了创伤。我们还清晰地记得,在这场战争爆发前,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爱好和平的国家以及爱好和平的人士四处游说,力图阻止美英等少数国家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但是,结果却是──

生2:失败了。美英等国最终还是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师:那么,国际社会的斡旋为什么以失败告终?

生3:******太专制。

生4: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生5:美国太强大了,他想称霸世界,谁不听他的话就打谁。

师:对,美国太强大,伊拉克太弱小,而支持伊拉克的国家也没有谁是美国的对手,所以没有实力阻止美英等国对伊发动战争。看来,阻止战争,不仅要有三寸不烂之舌,还要有实力作后盾。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对这点作了诠释,不信,我们来读一读《公输》,看一看墨子是怎样阻止一个强大的国家去攻打一个弱小的国家的。(多媒体课件打出:公输《墨子》)

二、解题释题,明确目标

师:现在请大家打开读书笔记本,将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交流一下,看看谁搜集得比较全面、完整。(学生交流、评比,推荐搜集得较全面较完整的笔记本,教师用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

(传统教学都是教师解题、释题、介绍作者,此处教师却把这一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显然可以有效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师:大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很强,能够自己去查阅,去探究,这种精神值得发扬。下面我们看看学习本文应达成哪些基本目标。点击课件,屏幕显示目标。(目标略)

三、朗读课文,揣摩文意

师:下面我们带着目标学习课文,首先请大家对照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我们共同解决。

(突破了讲析式,教师不再包办字词句的诠释,而是让学生为学生释疑,教师着重对方法进行了必要的提示,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

生1:“吾义固不杀人”的“固”是什么意思?

生2:“固”作“本来”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坚持道义本来不杀人的”。

师:“固”作“本来”讲这种用法我们已经学过,学习中我们要善于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就像这位同学那样。(生点头)

生3:“争而不得,不可谓强”,这里的“强”是“强大”呢,还是“坚强”?

生4:我认为是“强大”。

师:“争论了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强大。”说得通吗?

生5:说不通,应该是“坚强”。

师: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生点头,默认。)

生6:“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一句中的“以”和“之”我不理解。

生7:我认为“以”是“以为”“认为”,“之”是“的”。

师:“之”是“的”吗?说不说得通?

生8:我认为这个“之”字没有实义。

师:很对,这个“之”是一个虚词,无实义。

生9:“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句中“乃”是什么意思?

生10:“乃”是“才”的意思。

11:我认为不是“才”,而是“于是,就”。

师:大家同意哪种说法?

生12:第二种。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因为前后两句不是条件关系。

生13:“吾请无攻宋矣。”是楚王攻打宋国,为什么还请求不攻打宋国了呢?

师:这个“请”不是请求,是一个谦词,不翻译。

生14:“吾既已言之王矣。”我老是翻译不通。

生15:我既然已经说给大王了。

生16:我已经对大王说过了。

师:大家同意哪种翻译?

生17:第二种。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因为“既”是“已经”的意思,“言之王”是“言之于王”,省略了介词“于”。

师:我们理解了文章大意,下面请一位同学将全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其他的同学小声朗读,并评判一下,看看你的同学读得怎样。

(一女生朗读。)

生18:读得流利,声音洪亮。不过有几个字读错了,“短褐”的“褐”应读“hè”,而不读“jié”。“雉免”的.“雉”读zhì,不读“cí”,可能她把“雉”“雌”弄混淆了。另外,应读“禽滑(gǔ)厘”,而不读“禽滑(huá)里”,其实书上有注解。

师:他听得很仔细,把读错的地方全都纠正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分析了读错的原因。

生19:她读得节奏感比较强,停顿也处理得比较好。但我认为有四处地方处理不够妥当:一是“此为/何若人”,应读成“此/为何若人”;二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应读成“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三是“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应读成“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四是“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应读做“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师:厉害!连这么细小的地方都听出来了,很有文言语感。

生20:人物的语气语调也处理得比较到位,如墨子的话正气凛然,一气呵成,富有论辩性。但有两处我认为处理不够好,一处是“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理亏,心里发虚,无言以对,同时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仗势欺人,朗读时要把他心里发虚又仗势欺人的语气读出来;二是“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盘想杀掉墨子以绝后患,还有一种威胁的意味,所以也应朗读出来。

师:真了不起,对人物有准确的把握。如果这样朗读课文,那么人物形象也就会跃然纸上。下面老师来读一遍,大家看是不是合乎要求,并希望大家提出意见。(师朗读)

(重视读,体现了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规律,不仅有范读,还有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生21:老师读得好,不过你的声音没有张洁(班上一女生)的动听。

师:那我们请张洁朗读吧,同学们跟着小声朗读。(张洁朗读,众生跟着小声朗读)

师: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读一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层次和人物形象。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师:通过朗读,我想大家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现在我们以“这篇课文叙述了 的故事,表现了 ”为话题,试着和作品对话,从而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争先恐后地说。如: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以话题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交流,体现了阅读的规律。)

生1:叙述了墨子阻止大国侵略小国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理想。生2:叙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于实践和顽强斗争的故事,表现了要制止不义战争不仅要从道义上说服别人,还要有实力。

生3: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不仅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和勇敢,同时表现了侵略者的阴险和狡诈。

生4:叙述墨子用道理说服公输盘,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侵略宋国的意图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

……

五、吟诵玩昧,合作探究

师:我们都已进入了角色,走进了课文之中,有自己的感悟,现在我们深入学习课文,通过吟诵玩味进行探究和鉴赏,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层次、写法,欣赏作品的美。请大家先用吟诵法朗读,要真正进入情境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摇头晃脑,自我欣赏品味。

(吟诵、品析、探究,将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吸收过来,为我所用,并融入现代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同时探究专题也充分表现了文本内容、写法特点,可以说,这些问题探究清楚了,文本的学习也差不多了。)

师:现在我们分组边吟诵边品析边探究,先着重探究如下几个问题(点击课件,屏幕显示):①课文写墨子止楚攻宋有哪几个步骤?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楚王的?②课文在叙述时曲折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③墨子的语言很有论辩性,这种论辩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各组探究后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分组吟诵、品析、探究,然后汇报。)

(汇报略。)

(学生提出探究问题,说明学生已完全深入了文本之中,像这样解读文本,收获一定很大。)

师:下面请大家再朗读吟诵课文,看能不能再提几个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生1:墨子为什么用许多比喻说理?

生2:文中公输盘的描写和历史不太相符。

师:此问题非常有价值,值得我们探究。

生3:文中对墨子的描写有美化之嫌。

……

师:这个问题很有创意。大家提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我们还是留着大家下去探究吧。如果需要老师帮助的话,我一定鼎力相助。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墨子的?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他什么特点?注意: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来谈。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生4: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墨子,表现了他的机智、善辩。比如,他见到公输盘,不先说来楚国的真正目的,却从想借公输盘之手杀掉侮辱自己的人说起,引起公输盘的不快,继而逼出“吾义固不杀人”。但公输盘只知道杀一个人是不义,却不知道兴师攻宋杀更多的人,是更大的不义。所以,墨子接着指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把公输盘说得哑口无言。再比如说,墨子在说服楚王时,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说得楚王诺诺称善。墨子说话总能抓住对方要害,引其上钩,先发制人,使对方无言以对。

生5:我认为通过语言描写还表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墨子只身前往,本来就是勇敢的表现,他是在用生命践行他的政治主张!再比如说,当公输盘发出“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的威胁后,墨子针锋相对:“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你无非是想把我杀掉,我清楚你的险恶用心。)墨子的勇敢无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生6:我认为还通过行动描写表现墨子的智勇双全。比如,他和公输盘的对阵,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你公输盘的云梯并非不能摧毁的迷信,从而彻底挫败了公输盘。

生7:我认为对比描写也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和善辩。墨子的滔滔不绝和公输盘、楚王理屈词穷、无言以对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那么,作为现代青年,你觉得墨子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继承和发扬的呢?

生8: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者能够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生9: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斗争的精神。

生10:我以为,他那种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的精神值得永远发扬光大。(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是的,今天的和平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台湾没有解放,****势力依然存在,恐怖组织也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墨子那样,为和平而不懈奋斗,那么,生活就会安定,世界就会和平。

师:鉴赏文学作品,除了人物形象外,还可对文中美点、妙点进行品析、鉴赏。下面我们试着鉴赏一下。

(从语言入手鉴赏美点、妙点,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生11:“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九设”“九距”表现了战斗之激烈。

生12:“攻械尽”“守圉有余”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出了墨子的智慧。

生13:墨子劝说楚王时,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生动、贴切。

……

六、梳理小结,链接延展

……

师: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有所收获,大家交流一下吧。

(从文本中获取知识,训练能力,收获人生,文本作为一种资源,其效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1: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诵,这样就能读出味道,理解文章的内容。

生2:通过学习,我学到了一种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就是从描写入手去分析人物性格。

生3: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启示是:为了实现理想就要勇敢实践,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生4:我要发扬墨子的精神,做人类和平的卫士! (响起热烈的掌声)

5.《赤壁》课堂实录[推荐] 篇五

上课过程

师:请大家看今天讲课的标题——(出示课件):

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师:声音整齐洪亮,谢谢你们。但我不相信你们能将这首诗读好。有没有哪位想试试? 生1:(朗诵)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声音洪亮,舒缓有致)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2:折戟,他读成了一声,应该是三声。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点古人之风。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我不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诗歌他读得绝对是好,但就这首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好。请大家看课件,齐读一下(出示课件)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生:(安静一片)

师: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开这个谜。首先,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这首诗,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生:(读,然后安静寻找)

生3: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师:谢谢你。你觉得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师: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这两句吗?

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太好了,太好了,这个不屑的味儿出来了。而不是一开始读的断句和重音了。大家再来齐读这首诗,读出不屑的味儿来。生:(齐读)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减法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 生4:周瑜=铜雀锁二乔+东风 生6:讲不通啊这个? 生7:我也觉得。

师:我说的是推论出一个加法,不是简单的将刚才的算式移位。大家再读读后两句,想想,可以相互交流的。生:(读,交流,两分钟后)

生8:我知道了。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老师同时板书)

师:有了“东风”这个条件,就是周瑜的功成名就啊。这首诗是首绝句,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叙事,后两句抒情或议论。那么杜牧通过咏这段历史,对了,这是一首咏史诗,就是借历史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师:呵呵,大家都很消极嘛,我们能不能来点正能量?“东风”和“锁二乔/二乔留吴”分别指什么? 生9:“东风”指有利条件、机遇等。“二乔”她们指的是成功或者失败。师:嗯,那么如果将刚才的算式换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 生9: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师:漂亮,如果把杜牧直接换成“我”,那么算式就成了: 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

现在大家明白杜牧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生10: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生11: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成功。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有什么区别? 生12: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正能量。

师:很好嘛!我们看问题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极地看问题。这首诗总有人说是写了杜牧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难道我们学习这首诗就是为了知道这点吗?不是!生13:(打断老师的话)只要给我一个机遇,我就能还你一份轰轰烈烈。师:这才是真男人!请大家齐读大屏幕:(课件展示)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bó)、回纥(hè)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师:这就是杜牧,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个满腹才华在失望中永怀希望的人。我也希望每个同学,多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这也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课件出示)抑郁中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个比较题(出示课件)常规思维,下面几个比较题的答案应是如何选 1.一首咏史诗诗,重大还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叙述之后,直接曲折抒情好? 3.对重大历史事件描写评论,庄重还是浮薄些好?

生14:应该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师:是的,这也就是沈德潜不理解的原因,就这么一首诗杜牧的思维恰恰相反,他是

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现在我们再来齐读本诗,然后请同学们具体谈谈杜牧的小与大,直与曲,庄重与浮薄。生:(齐读)

生15:杜牧没有直接写赤壁之战如何重要,也没有写战争如何激烈,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戟入手,而且还是一个折断的折。但这个折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场战争虽然远去了,却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改变了一些咏史诗写重要事件的模式。师:真好!

生16:在表面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这种侧面写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我觉得避免了直白的浅薄。师:“我觉得”三个字用得真谦虚。

生17: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我觉得这就是杜牧的高明之处。师:你也用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修养!是的,大家回答非常好。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出示课件),请读:

勇闯新路,打破常规,给人新颖别 致的感觉,这是杜牧诗歌的另一特点:清新 师:我们着重欣赏品析了诗歌的后两句,现在我们再来用连加的方法品析诗歌的前两句。请大家看看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

生18:折戟、沙、铁、磨洗、认前朝。生19:“铁”其实还是“折戟”啊!

生18:呵呵,是的,我不是按照诗句的顺序来说的嘛!

师:嘛!我们庄浪普通话真好听。现在我请大家根据我标示来读读这两句诗,看能读出来什么感觉?(出示课件)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生:(齐读)师:(出示课件)再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生20:我读出了作者极力想知道这个折戟背后故事的心情,很想很想。生21:我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非常急迫。

生2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睁大眼睛观察然后歪着脑袋思考的样子。生2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爬在沙滩上带着放大镜研究来研究去的样子。

师:大家的回答很精彩,而且能够将当时的情景还原得活生生的。现在我们将这些事、物连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出示课件)折戟+沙+磨洗+认前朝=?

生24:就是认出了这个折戟是前朝的东西啊!生25:老师既然这么提问,恐怕就没那么简单。

师:呵呵,你会揣摩老师的心理了,这种学习态度不好哟。大家可以结合我们所讲过的后两句的内容,思考一下“认前朝”是什么意思?

生26:哈哈,老师,我明白了,他是想确认这个“前朝”是哪朝,这个“折戟”是哪朝的东西?

师:结合后两句哟!

生26:我知道了,作者这么认真地磨洗,认真地趴在哪里思考,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个东西留了下来,它蕴含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师:天呐,牛人一个!这或许就是杜牧想要寻找的东西吧?是什么呢?他找到了吗? 生:(恍然大悟状)

生27:找到了,那就是机遇。

生28:不是,不可能机遇让这个东西留下来了。

生29:是一种自信的力量,是一种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师:精彩,我们同学确实厉害!(出示课件)读!“折戟”,含蕴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多少往事已随风,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铁未销”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作者细心地磨洗,细致地辨认“前朝”。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努力地扒开岁月的沉沙,寻找着什么。到底作者执意地要从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种韧性,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生:(齐读)

师:这种力量就是自信,也就是我们从这首诗中寻找的正能量!现在,大家能理解这些事、物与全诗的关系了吗? 生30:铺垫。

生31:准备了一种力量。师:详细说一下。生31:作者对一个小小的折戟都如此用力地研究,如此迫切地想知道背后的力量,就是为揭示这种“正能量”准备力量的。

师:谢谢你,帮助了我。在诗歌里,这种“准备力量”叫蓄势。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杜牧诗歌的清新、俊逸的特点,明白了蓄势的魅力,明白了这首诗真正的魅力,更从诗歌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寂寞当中你不应该悲哀,要时刻做好准备,机遇一旦来临,你将是那个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现在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再来齐读这首诗。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三首》课堂实录 篇六

教学设想:《诗三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选读的一组诗,在学习这三首诗歌前学生已经阅读过不少诗歌,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美,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上台展示的方式进行,重在让学生欣赏、体验诗歌美。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真情将它浇灌,用心抚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唯有诗歌永存。让我们走进诗歌,品味诗歌美!(板书:诗歌美)

主持人(由科代表担任,课前与老师共同备课)发言:诗人们的咏唱,凝聚了他们的思考,浸透了他们的哀愁,背负着他们的希望,无论是《古诗十九首》中“苦与乐的深刻揭示、坦率表述,还是曹操的深沉咏叹、陶渊明的田园情怀等等,都将丰富着同学们的心灵世界。课前老师已发下预习案给我们,让我们先预习了《诗三首》的内容,下面让我们再自由朗读诗歌,尽情地感受诗歌的风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生:自由朗读诗歌。

主持人发言:古人读诗强调熟读和背诵,四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分为“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这三首诗的朗读节奏怎样?大家可把朗读节奏标明,下面请2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诗歌。

(学生朗读诗歌,或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

师:(微笑点头)两位同学的朗读是各有千秋,字音读得很准,节奏把握也很好,只是在语速和情感方面,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不好。

师:是的,咱们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运用轻重缓急的语速读出它的情感变化来。要给人抑扬顿挫的感觉。我试读一下《短歌行》第二节,同学们看读得如何?(老师范读)

生:(鼓掌)好!

师:谢谢,接下来让我们齐读一遍,感受诗歌的韵律。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次就很好,读出了它的音韵美。像这样经典的作品更值得咱们多诵读。时间关系,咱课堂上就读到这里了,课后请同学们多诵读。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鉴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鉴赏古诗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生:艺术手法,炼字,形象或意象,思想感情、内容等是咱们常见的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三、合作讨论,探寻诗歌美

主持人发言:读诗就是美的享受,那么《诗三首》又美在何处?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合作探究,任选一角度探寻诗歌美,10分钟,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四、展示过程:

主持人发言:有请XX组的代表来给我们讲一下诗歌之美,掌声有请。

小组代表1上台展示:(内容美,举例分析)

……

以上为我们小组的展示,不好的地方,请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发言:非常详细、准确的分析,值得大家学习。通过XX组的展示,我们体会了诗歌的内容美,让我们再一次给予他们掌声,向他们学习。

小组代表2上台展示:(画面美,举例分析)

……

以上为我们小组的展示,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烦请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发言: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王维的诗词就是代表之一,比如他的《山居秋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幅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画面。

师:嗯,确实不错,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角度、远近高低),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静态,四是虚实。比如赏析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可以抓住物象的组合方式和动静态来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动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明丽和谐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协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和谐而优美,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四句也是很有画面感的。无边的黑暗与江船的渔火,这一组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雨夜的景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雨后的花簇,饱受雨水滋润显得沉甸甸,湿漉漉的,“湿”和“重”形象地刻画了花朵的姿态。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大写意国画,铺面而来的湿气携带者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让人惊叹。

另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读到这样的句子,你的脑海里是否出现一幅关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呢?

小组代表3上台展示:(音乐美、举例分析)

……

以上为我们小组探究的成果,跟大家分享一下,请笑纳!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发言:XX小组的分享,让我们欣赏到了诗歌的音乐美,非同一般,感觉读诗就像是在听歌,舒服畅快!

师:节奏、押韵、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乐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小组代表4上台展示:(意境美,举例分析)

……

以上为我们小组的展示,有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补充,谢谢大家!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发言:XX小组的展示,让我们品味了诗歌的意境美,让我们再一次给予他们掌声。

师: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需要抓住诗歌中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图景以及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来体味诗中的艺术境界,即意境。如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此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作者通过描写孤云、松与月、茅舍花影、药院青苔等意象,营造了一个远离尘世、清静无尘杂的隐者居住的“深不可测”的宁谧清幽的隐居环境。表达了诗人向往像王昌龄一样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小组代表5上台展示:(语言美、举例分析)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对酒当歌体现了作者的潇洒豪迈,人生几何的慨叹表明了对时间逝去的挽留,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哀叹。豪放和哀叹组成了一对矛盾体。

生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很美。酒对于中国文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血缘关系。借酒浇愁,将曹操的狂放之态,名士之范描绘得淋漓尽致。

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句,曹操以周公自比,将对人才的渴求表现得尽善尽美。

生4:“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写出了曹操对人才的真心,他和他们把酒言欢,畅谈理想,人生如斯,不亦快哉!

……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发言:非常详细、准确的分析,值得大家学习。

师:诗歌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凝练上,我国古代诗词的语言,意蕴丰富,言简意赅,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一样的春意盎然但因为战火已是冷冷清清,同样的黄鹂鸣叫,又有谁来欣赏?与上一诗句的黄鹂鸣叫相比,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自”与“空”这两个词用得真是妙极,炼字的功夫非同一般,虚实相生,具有非常强的诗的张力和让人想象的空间。荒凉之境、寂寞之心在这两句诗中体现得如此切合,真是巧夺天工的名句。白居易在《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还有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词眼),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渝的精神。因此,品味语言美可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的妙用来探究赏析。

小组代表6上台展示(:手法美,举例分析)

小组代表7上台展示:(情感美,举例分析)

……

五、课堂小结:

主持人发言:翻阅古诗名篇佳作,我们可以欣赏随处可见的无限风光,可以拾取美丽圆润的颗颗珍珠。如春花之灿烂,似秋叶之静美。感谢各小组的展示与分享,也感谢老师为我们的精彩点拨。

师:中国古诗之美,不仅是内容美,形式也很美!下面我们小试牛刀,赏析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六、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诗歌,赏析诗歌美。

赏析: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主持人发言:读完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同学们觉得它美在哪?请大家自由发言。

生1:(画面美,举例分析)

生2:(意境美,举例分析)

生3:(情感美,举例分析)

主持人发言:非常精彩的发言,分析得很好,掌声鼓励!

七、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阅读杜牧《江南春绝句》,试从画面美或意境美角度赏析诗歌,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分享(100字左右)。

7.于永正课堂实录 篇七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您。

问候要自然。

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的要读的轻。

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什么问题?看谁会思考?

生: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课文里讲了吗?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读懂的问题。生: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了?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生:萧红是谁?

课文里有简介。这个问题也不要提。生:作者为何要写祖父的园子?

你思考了吗?应该思考。没思考也没关系,这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那我要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出示:倭瓜

读。什么叫倭瓜。如果不知道就猜。考试猜不准就乱写,生:应该是一种瓜。万能正确答案。你来猜。长得比较矮。长到地里。

今后学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都要查阅。否则就是浮光掠影。我查了,就是南瓜的意思。希望你们知道学习应该怎么学。课后要求写的七个字: 蝴

帽 瞎 铲 韭 穗 抛 课后的字都是书法家写的。观察一下。拿出田字格本,推荐四位书法家到黑板上抽写,万一不会写可以看书。注意坐姿,不但要正确还要规范。教师抽写。帽抛韭

抛,原文中抛过去,当然是提手旁。写好后请回

在四个学生的漂亮的字上划圈。

看大屏幕:帽原来的写法:曰不是日也不是曰。冕字。

人胖了不好看,字胖了也不好看。韭。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往往一点之差。第二竖要比第一竖要高一点,字要瘦一点。字要写得紧凑。整容。

这四个抛都不满意,要写得紧凑。否则不好看。三部分要穿插其中。一看二写。谁离开字帖都写不好字,写字不是想当然的,写对很容易,写规范难,因此要照着字帖写。好好写字,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你的名片。我在黑板上写字就是递上我的名片。于老师的第一张脸很难看,第二张脸还凑合。用眼睛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把你看到的在下面画一道横线。(板书看)

看谁的目光锐利,善于发现。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睿智地走一遍,认真地走一趟。目光锐利。把你看过的都做上记号,看得很仔细。

坐端正。这叫读书,默默地读静静地读。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你发现了什么。生:蜜蜂、蜻蜓、蚂蚱、蝴蝶(生上黑板写上)生:祖父和我。把祖父和我写上去。生:野草

生:铲地、割草、还做了别的事儿吗? 生:拔草、浇水。

生:狗尾草。玉米、倭瓜、黄瓜、虫子、睡觉、此时黑板上一片板书。师:好厉害的眼睛。我看看这些字谁写的好(边看边圈圈)这些字是谁写的站起来。书法家。请坐。于老师很欣赏你们写的字。

如果于老师这样问你。你进了园子,会看到什么?不动脑筋的会一下子说出黑板上这些。但会动脑筋的孩子只会用几个词概括出来。不举手,悄悄地告诉我。耳语。生:一切生机勃勃的景色。师:祖父是景象吗?谁再来说。

生:我走过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植物、昆虫祖父和我。小鸟是昆虫吗? 生:我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人物、景物、动物、植物。生:动物、植物、人物、以及他们做的事。

师:学好词文才会说话,这么简单的问题说好要动脑筋。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事物。

请问你走近祖父的园子看到了什么?许多事物,都有哪些?动物、还有。不行,还有最后用。训练用等:

有哪些动物,蜜蜂蝴蝶等

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这次用心看,你又看到了什么?

透过表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默读全文。把你看到的,在旁边写上去。但不是一个词,也不是两个词,而是很多很多的…… 写一个词的举手?两个的?三个的?四个…… 这个本领很重要。高年级要学会读懂背后的意思。当我再次走进园子,我看到了自由自在。(写在黑板上)

无忧无无虑。童真、无拘无束、天真可爱、关爱、生机勃勃。宽容、包容、耐心、祖父对我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叫什么的爱?慈爱不正确。把宠爱写上去。欣赏字:在字上画圈。画圈的同学站起来。

祖父对他非常宽容包容宠爱。因为作者有了这样一位宽容包容宠爱的祖父,所以他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对开始提问题的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你懂了吗? 读书要学会思考。这一本领要好好掌握,因为你们长大了。这是用心读的结果。

这篇课文就是告诉他童年有一个宽容包容宠爱的祖父。哪件事写得比较具体,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读铲地。每人练一遍,谁敢向于老师挑战。出声读,好好练。找一位朗诵较好的学生读。他会不会表演?演过节目了吗? 很长的棍:念一声,短的念三声。如锄头杆。我决定和他比赛朗诵。女士优先。,女生读:

正确流畅,但是读对话的时候要注意。师读:看我的脸。看我的表情。(教师其实是在演戏)作者很天真很幼稚、祖父很宽容、很耐心。作者把谷子铲了他还大笑。哪个字表现出了祖父对我的宠爱。(小声告诉 我)拔。

把这个字拔出来。锄头杆拔出来。有这样的祖父吗? 祖父对我的包容和宠爱,还有一句话:

生:哈哈大笑。把大笑圈出来,不批评反而大笑。将慢慢圈出来。

一切都在对话中,一切都在细节中。师生表演。

把锄头拔掉了。二人表演。

作者是怎样写对话的?分段写的。一个人的话就是一自然段。这样读书才会帮你写好作文的。写好对话、每个人都有天真的童年,我的童年是这样,你的童年也是。从你记事到现在有哪些难忘的童年趣事。也可能是一句话,就是一个动作,也可能是一个恶做剧。

想好了吗?有的趣事就三行如浇水,往天上泼,就一个动作一句话,有的可以三两行可以写完,有的要七八行写完。

拿起笔来。不要加任何题目,写下来。我也写了一件趣事,敢保会笑。看看谁写的别人能哈哈大笑。

注意坐姿。身体挺直。

童年是幸福的,如繁星,虽然诗意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写完了之后开始念。

好文章是改过来的,怎么改,再念再念再念……老舍 生交流:

一天,我四岁的时候吃番茄酱。停,这句怎么改。到了肚子才知道辣?嘴里没感觉?事好不好?很有趣。鞠躬回礼。

小碎步我喜欢。你真善于观察。为小碎步加五分。二头肌,二头鸡。我在草稿本上画五角星的同学到前面来。班长先读,其他同学洗耳恭听。把一边、一边画掉。在我五岁的一天: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有没有不让我读的,我就午饭吃不下去?

8.赵俊友课堂实录 篇八

——赵俊友老师课堂实录

2017年3月27日于济南铁道大酒店

师:今天看你们的表现了,准备好了吗?yes or no? 生:yes 师:我们是初次见面吗?是不是?” 生:yes.师:但是,尽管是初次见面,我敢相信会观察的同学,会倾听的同学,他知道我从哪儿来,姓啥名啥。(教师环顾四周,作出举手动作)真的知道?说

生:老师姓赵,来自合肥行知学校。师:我说的吧,他会观察,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大屏幕上看到的。师:看的,我的名字知道了吗?你说 生:老师叫赵俊友。

师:这叫会观察,会倾听,还有会想,会想的同学,他能把我的名字这样说:“你叫什么俊什么友?”会想吗?

生:“俊”应该是“骏马”的“俊”。师:“骏马”的“俊”?我是人,不是马。生:那就应该是“英俊”的“俊”。

师:这就对了,你这样一讲,济南的春天就美丽动人啦。“友”呢? 生:“友”是“友好”的“友”,也是“友谊”的“友”。

师:是的,“友好”的“友”,“朋友”的“友”。看我写。(板书:友)跟我这个“友”读音一模一样的还有一个字,我写,你们认一认。(板书:酉)有认识的吗?试试。

生:这个字是丁酉年的“酉”。(学生读的是阴平,正确读音是上声)师:什么? 生:酉。(阴平)

师:恭喜你,答错了。你说。生:丁酉的酉。(上声)师:酉,什么酉?酉是指„„酉,叫酉鸡,是指属鸡。还真有知道的。其实这个字甲骨文的时候最早是这样写的,大家看(板书甲骨文“酉”)。你看这像什么?看不出来可以猜。你猜一猜。

生:我猜应该是那两个像一个罐子,就是上面那个像罐子的盖子。下面那个横就像那个坛子。然后下面那些像和坛子一体的东西。

师:恭喜你,猜对了,你看这就是猜啊,要敢猜。最早这个字指的就是装酒的坛子、罐子。所以我们现在的字给它加偏旁都是跟酒有关的,比如加三点水,变成“酒”,比如加(板书:醉),变什么?

生:醉。师:你醉过吗? 生:没有。

师:没有,没有是对的,小朋友不能喝酒。你没醉过,但是你看过,你看谁醉过,什么样子?你说说。

生:就是和那个,就是就是„„就是走路歪歪扭扭,然后„„ 师:嗯,你说的是一种醉态。还有吗?还见过吗?你说。生:就是,人醉了的时候他的脸很红。

师:你讲他的表情,他讲他的动作,还有吗?你说说。生:人醉的时候会不断说话。

师:胡言乱语,这就是醉态,你再说说,会观察。生:还有喝酒喝醉的时候他会吐。

师:嗯,真恶心。你最好不说。不说了,最后说出什么来了。这就是“醉”,这是我们常人的“醉”。当然,文人也喝酒,他们也喝醉,比如,唐代的李白,知道吗?他怎么醉的?我们去看一看。(出示课件)来,你读一读。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杜甫《饮中八仙歌》(学生讲“斗”读成去声,教师纠正,此处应读上声。教师在课件上也标注了该字的读音。)

师:他醉到哪儿去了?醉到哪儿去? 生:醉到长安去了。

师:对,醉到长安去了,接着说。生:他去长安的一家睡觉。师:一家?一家什么? 生:一家酒店。

师:对,他醉得不认识家了,在酒店就睡着了。还有,一起读。(出示课件)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师:喝成„„说。

生:他喝酒就是已经喝到看影子就像看到三个人一样,头昏眼花了已经。师:他喝醉的这个境界,把月亮和影子当做是人来和他一起喝酒。诗人喝酒,词人也喝酒,我国南宋时候著名的词人,他叫?

生:辛弃疾。师:他叫? 生:他叫辛弃疾。

师:对,他也喜欢喝酒。我们一起去看看他怎么喝酒的。(出示课件)闲饮酒,醉吟诗。他不仅吟诗,他还作词。看看他作的词(出示课件)你来。

生: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住出。师:醉到哪儿去?

生:醉到,醉到他连家都不认识了。

师:你看,这是醉的情节。再看(出示课件)。会不会读? 生:会读。

师:会读,不要紧,慢慢读,开始。

生:昨夜松边醉,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师:他停顿其实是要人们给他掌声,一个新的词能读成这样,很了不起。给点掌声鼓励鼓励,鼓励鼓励他给我们的惊喜,接着说。

生:醉到„„

师:他要寻求帮忙,你找一位同学帮你。哪位同学? 生:就是,他就是„„他就是醉倒了然后跟松树说话。

师:他能跟松对话,你听明白了吗?这也是“醉”。你还想看看辛弃疾怎么醉吗?还想读他吗?好,我们再去读。(出示课件,课文内容)自己读,看看他又醉成什么样了?从哪儿“醉”,开始自由的读一读。(生读)师:自己读自己的,放声读,想轻就轻,想重就重,想快就快,想慢就慢,自由地读。好,有个建议,大家把手放在桌上,不要这样放(教师示范),自由,放松,你知道小草是怎么生长的吗?你知道小树是怎么生长的吗?说一说。

生:从地上生长出来的。师: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吧? 生:对。

师:说得对,小草的生长是自由自在的,我们就像小草一样,放松,不要紧张,好,就这样。能读好吗?这首词。首先我们从题目开始,来,举起右手,我们一起写一写。(板书:清平乐 村居),注意“居”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叫半藏半露,体会到了吗?我来检查一下,谁会读这个题目?举手。会读题目的举手,你读一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他读得对吗?对不对?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但是其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你看到了吗?你说。生:多音字是清平乐的那个“乐” 师:还有一个读音读? 生:乐(le)

师:那么我读清平乐(le),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说他读的对,我读的错呢?

生:这个清平乐其实是讲的这个“乐”指汉乐府,就是汉乐府有两个大乐,一个是“清乐”,一个是“平乐”,然后后来诗人把它们俩结合在一起,就不能读“乐(le)”,就是把其中一个“乐”给去掉了,就读成“清平乐”。师:你是我的托儿吗?你是我的托儿吗?我怎么要什么答案你就有什么答案呢?你是从哪儿了解的?

生:提前在电脑上查的。

师:同学们看到了吗?给点掌声。这叫预习,叫学习,做好准备,讲得多清楚啊,这话本来是我说的,结果全被你说完了。你们明白吗?这小子读得不错啊,清平乐。好,你再读一读,可不能读错了,你读。

生:清平乐 村居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两者之间要停顿呢? 生:因为中间有空隙。师:是的,一下子就看到了,真聪明。还有呢?还有要说的吗?除了空隙。除了空隙还有学问那!来,你说。

生:因为清平乐和村居是两个名字,第一个“清平乐”说的是一个地方,而“村居”说的是他们的家。

师:真会想象。

生:我就得第一个是汉乐府的一个词牌名,然后村居是他想说的名字,真的名字。

师:我叫他小博士可以吗?他就是小博士是不是?嗯,是的,你又一次给我们科普了,“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名字。所以中间要隔开。来一起读,清平乐起(生读)。现在我请同学把整首词读一遍,会不会读?会的举手。这边的同学,来这边的同学。(生读)读的是真好听,你声音这么好听你家人知道吗?

生:知道。

师:知道啊,请坐。可惜的有两个字音跟我读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是她对还是我对,“溪头卧剥莲蓬”,我是这样读的,你听出来哪两个不一样了吗?你说。

生:紫萱读的是“bo”,然后紫萱这个“蓬”她是读的轻声,而老师读的是第一声。

师:(手势上划)几声? 生:二声。

师:她会听,现在我明白了,是„„她叫什么? 生:紫萱。

师:到底是紫萱对还是俊友对呢?谁来给我作个裁判?你说。生:我觉得应该是老师对。师:不是老师。

生:我觉得应该是俊友对。师:你说。

生:我觉得是紫萱对,她这个读音是我们经常读的,老师教给我们读的。师:哦,经常读的就要这样读,要听老师的话,好孩子。你看关键时候,博士就出来了,我们看博士的。你看看这个头型,你看。生:我同意紫萱的读法,因为紫萱她读的是真正的老师借鉴的那个汉语词典或者查的字典,因此有很大的权威,老师我觉得不是超级万能的,如果老师是万能的,也就不用一些工作人员再去弄字典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师手伸大拇指轻触学生脸颊)。对了,这叫点赞。说得真好,老师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然,不好意思,今天老师真的对了。我要给你们说理,“bo”和“bao”两种读音,读“bo”的时候是“剥削”,读“bao”的时候是把果实的外壳去掉,所以你觉得应该是哪一种?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读“bao”。师:为什么?

生:因为“bao”它是表示把某种水果的果皮给削掉,所以在这里就是剥莲蓬嘛,就是把外壳都去掉,所以读“bao”。

师:嗯,他支持我,你们支持我吗?这要讲理。还有一个问题,读“莲蓬(轻声)”还是“莲蓬(二声)”(教师用手势强掉声调)?我给个提示,你读一读“中儿„„”。

生:中儿正织鸡笼。师:几声? 生:二声。师:你再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轻声)。师:你再读,第二声。生:溪头卧剥莲蓬(二声)。

师:哎,你看,比较一下,读哪一个好听?应该读哪一个?说说。生:我觉得应该读xxx的比较好听,因为很多古诗词它的末尾都是读得一样的尾音。

师:它跟上面读一样的,这样押韵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好听,是不是?我们一起来把最后读一读,来“大儿锄豆溪东”,起。(生读)。这下都改过来了,好,自由地再读一读,防止出错,再读,读准了,放声读。(生自由读)有把握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清平乐 村居起。(生读)嗯,一起读,我防止有滥竽充数的,你知道你们班有比你读得更好的吗?

生:不知道。

师:不清楚,有没有人,有没有人知道,说?超过她。说我能超过她,我读读。你们什么都好,就是胆子小。哎,他不小,我讲错了,我们把机会给他,让他试一试。(生读)给她点掌声。一字没错,字字准确。能读好就行吗?但是能读懂,这首词能读懂吗?能不能读懂?有一点信心,能不能读懂?稀稀拉拉,能不能?

生:能!

师:好,有信心啦,这样我就敢问啦。我们刚才说那么多辛弃疾的“醉”,在这首词里,他为什么而醉呢?为什么而醉?把手放下来,这个问题比较难,这个要动脑,动这里(手指头部),我来一起给它找找。嗯,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黑格尔,他说最大的艺术本领就是„„最大的艺术本领就是?

生:„„

师:就是沉默不语。正在思考,请坐。就是?就是都在等我。你们看,(板书:想象)就是?

生:就是想象。

师:这下有声音啦,大声点,你说。生:就是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师:就是? 生:想象。

师:会想吗?好,现在自己读,自己想,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头脑当中会想到什么?产生什么画面,会想的同学能把画面想得具体、生动、准确。不急,先想,先想,想完了以后还要自己组织语言,把它表达清楚,让我们听明白。准备好的同学请举手。一二三四五,好你在里面,我过去。你想到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有一对老夫妇在房子的茅檐底下正在聊天,然后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耕田,然后中儿正在织一个鸡笼,小儿子趴在地上正在剥他的莲蓬。

师:嗯,她会说话,条理清楚地把画面表达出来了,初步达到要求了。不过刚才我还说,要把画面想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你要具体讲某一个画面,那样最有效果,是不是?是不是? 生:是!

师:有想法吗?你说说。

生:那个小孩,这对夫妇的小孩躺在那个躺在河旁边,在剥着他的莲蓬,一颗一颗地往嘴里送,很享受。

师:享受就是他想象出来的,了不起。他读出了小孩的享受,你还读出来什么?

生:我想象的是最后这个小孩在溪头剥莲蓬,他想把莲蓬剥给自己的家人吃。

师:哦,你想的是孝子,是不是?真会想。想象要有根据,不能天马行空。如果我们有根据的想,从“卧”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画面?你说。

生:如果他躺着剥莲蓬而不是坐着剥莲蓬,躺着剥莲蓬就有种修闲的感觉,如果坐着剥莲蓬就„„

师:你把“修”换一个字,什么闲? 生:悠闲。

师:后面再加一个词。生:悠闲自然。

师:悠闲自然,然再换一个,悠闲? 生:悠闲自得。

师:悠闲自?得了,你得罪得了。好,悠闲自得,悠闲自得从哪儿看出来的呢?他说卧,这个卧字,怎么卧你知道吗?他可以?

生:他可以趴在那里。师:这叫卧,他还可以? 生:他还可以躺在那里。师:怎么躺?

生:他就是就是两只眼睛仰望天空。师:仰面?

生:就是两只眼睛看着填空。

师:这叫仰面。仰面而卧,还有,怎么卧? 生:他可以就是这个样子(生做出卧姿)师:这叫,这叫什么? 生:侧身。

师:这叫侧卧。咦,你看,各种卧,这小孩子他可以?用那个词? 生:他可以„„ 师:刚才他说的。生:悠闲自得。

师:对,可以这样卧。你说。

生:老师,我觉得他坐那个姿势可以爱怎么坐就怎么坐。就是有点随便的感觉。

师:对啊,这叫悠闲自得啊,这个悠闲自得从哪儿来的呢?从一个“卧”中读出来的。这叫会想象。所以我们现在说,你觉得辛弃疾他醉在哪里了呢?醉在孩子的?

生:醉在孩子的可爱。

师:哎可爱,那“无赖”怎么理解? 生:“无赖”应该就是特别的调皮可爱。师:对了,恭喜你,答对了。还有呢? 生:顽皮。

师:顽皮,所以他醉在孩子的? 生1:天真。

生2:醉在孩子的天真无邪。

师:(板书:童趣)这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还醉在哪呢?你还能想象什么画面?没有举手的同学,积极发言,时间过了机会不多。

生:第一句话,那个,那个屋子的那个檐矮矮的,然后第二句话就是,那个溪上那个就是小溪头上有青青的草,然后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你就说这两句,怎么把它想象得具体生动?最大的艺术本领,你有吗?说。

生:我想象出了„„我想象出了那个乡村的美景。师:美景你具体说说哪里美?美在哪儿?

生:就是茅檐低小就让人感觉有点那个俯视的感觉。师:如果没有了,你现在坐着回答问题,也可以用刚才„„ 生:自由自得。师:自由自在。回答问题不一定要站起来,这就是自在,你们就像她一样,说话也是,自由的说。明白吗?好,接着说。你看到怎样的美景?具体地说。

生:我看到那个茅檐很矮小,就像要掉下来一样。师:他这个叫夸张。这是一种想象力,了不起。生:溪上青青草从远处看就感觉那个草长在溪里似的。师:你说草跟溪是连在一起了? 生:从远处看是。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它离小溪很近。

师:那现在再看,我们联系上下文看一看,不仅看到了小溪和青草,你还会看到什么?小溪下面有什么?小溪下面有什么?

生:荷花。

师:对,这不就对了吗?为什么不敢说呢?看到荷花你会想到诗经里面一首叫“莲叶„„”要感谢下面的老师,已经提醒你啦。谁知道?“莲叶„„”四年级学生是吧?没学过?你说。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哦,你接岔了。但是岔得好,比我那个还要好。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不好意思,不在一个频道上。看来我们要调台。那读到这里的时候你觉得辛弃疾会醉在哪里呢?你说。

生:我感觉他醉在那个他以为然后就把荷叶看成那个草啦,他以为那个草长在河里了。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美。师:所以他醉在哪里? 生:醉在小溪旁的景色。师:醉在哪里? 生:醉在河里的景色。

师:这里的美景让他„„(板书:景美)因为美景而醉,还因为什么而醉?你说说。

生:就是他们几个家人在那儿,有种那种团结、有爱心,看起来很美好的样子。师:美好,你这个词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相媚好。

师:相媚好,生活美好,你知道什么是相媚好? 生: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你说。生:是从画上看出来的。

师:画上有?我不从画上也能看出来,谁能看出来?你来说。你说。生:从“白发谁家翁媪”。师:从翁媪看的,来你说说。

生:因为就是白发嘛,白发就指老人。师:那你怎么知道老爷爷老奶奶呢?

生:因为就是相媚好嘛,所以就是一对老夫妇。

师:必须要是老夫妇,一男一女才相媚好?恩恩爱爱,有道理。会想,你说说,你一直举手,没找到机会。

生:我觉得是就是那个翁媪就是,“翁”就是男人的意思,上面有一个“公”字,然后那个“媪”我觉得是女人的意思,就是旁边有一个女字旁。师:嗯,是的,你看,不看图也能知道。会看,“翁媪”是指老爷爷和老奶奶。你再说。

生:老师我觉得“翁媪”是指人,“翁”是老爷爷,“媪”就是老奶奶。师:你说的完全正确,如果把前面的“嗯嗯嗯”去掉就更好了。有没有问题?直接说。

生:“翁”的意思就是老爷爷的意思,“媪”的意思就是老奶奶的意思。师:你看,改过来,这就是学习嘛。但是这对翁媪前面还有一个叫“吴音”,你还有想说的吗?你说。

生:我觉得吴音就是,吴是一个地方,音是那边的方言。

师:说得完全正确,当时作者住在江西上饶,这个地方古时候就属于吴国,所以叫“吴音”是一种方言,我们呢也有方言,我们合肥也有方言,合肥话,合肥话有一句讲得特别有意思的,叫“(方言)”,特别有意思,你试一试。(多位学生模仿)。有点感觉吗?你再教一教我你们这里的方言。比如说聊天,聊天你们会怎么说?怎么说?

生:有一个就是叫(方言)。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发呆的意思。师:哦,发呆叫什么? 生:(方言,师模仿)

师:我说对了吗?我来看看现在有没有(方言)。非常好,一个(方言)都没有。你说说。

生:(方言)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知了猴。师:知了猴? 生:知了公猴。

师:明白,不要害羞,方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要去继承和发扬。那么吴音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它其实就是现在的上海话和江苏话。苏州话,如果你们想听,给点掌声,可能下边有的老师是上海人,他就直接能说啦。有没有哪一位老师用上海话给我们读一读清平乐 村居?上海的老师没到?那苏州老师呢?看来你们掌声不够热烈,再来一次。(音乐响起)这就是上海话,好听吗?

生:我觉得一般。

师:境界没到,还不能欣赏,我觉得特别好听。但是一句也听不懂。一句听不懂我也认为它好听,这就是境界。就像唱歌一样,婉转动人。所以这种语音语调让辛弃疾?

生:陶醉。

师:是的,还有他们之间相亲相爱,让辛弃疾? 生:陶醉。

师:所以他还醉在这种(板书:情浓)?所以他还醉在这种浓浓的? 生1:情深。生2:情浓。师:读得完全正确。生:景美、情浓、童趣。

师:对,这就是辛弃疾的醉。还有什么醉呢?小儿子顽皮可爱,大儿子呢?你说说。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对老夫妇他们有一对孝顺的儿子,就是大儿子和中儿子,他们两个给家里做贡献,大儿子在耕田,中儿子正在织鸡笼。师:她说的这么多,这是她通过想象体会到的,体会到的这种勤劳之美,(板书:勤劳)人情让他们陶醉,翁媪相亲相爱让他们陶醉,美丽的风景让人陶醉,可爱的孩子让人陶醉。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醉意再去读一读,清平乐村居起。(生读)谁单读?这一组还有醉吗?怎么醉呢?你的声音告诉我眼前有画面。我们醉在其中。你来试试。(生读)完全正确,但是稍微快了一点,这个画面一闪而过。谁来慢慢地读,慢慢地品,让我们去体会。其他同学要想。(生读)你看,像她这样坐着读,自由自在地读,就有感觉了,自己都去试自由自在地读,还可以很活泼地读,来放声读。(生读)对,这样就从你们脸上能看到画面了,从你们的表情就能够想象画面,辛弃疾醉在其中,他想用这首词来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说他想赞美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是想让这种和平、和睦共处的样子一直存在,所有人都是和平生活。也想那个外面的敌人全部打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师:敌人从哪儿来的?

生:因为当时他被贬了,写的是这首词。师:你又查资料啦? 生:yes 师:今天我要批评他,他老是抢我台词。(出示课件,音乐)自己读一读。生: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因此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十八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师:我说她聪明,第一,她读得好;第二,她碰到困难之后,转过头来微笑地看着我。到现在,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他醉在哪里?

生:我觉得她醉在农村生活很美好,但是他住的地方却有战争。师:你知道这个,上面讲的北方是哪里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我告诉你。我不告诉你,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知道辛弃疾他老家在哪里吗?又来了,你能不能给别人一点机会?来。

生:我觉得家在„„

师:家在哪呢?说不好就用手,就这样(手势)家在„„ 生:家在„„(手势)师:先别说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什么意思?家在哪儿? 生1:不知道。

生2:没想好。

生3:我觉得他家在济南。

师:给点掌声。他家,出生的地方就是在我们济南,而且就在历城这个地方,这个区,不过当时出生的时候已经,济南这个地方已经被金兵占领了,所以他从小立下宏志,一定要收复失地,但是因为朝廷的原因,他终身不得志。所以又有了他后来的醉(出示课件)

生:醉里挑(学生读成一声)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师:有拼音。

生:醉里挑(学生读成二声)灯看剑„„ 师:你能不能把四个拼音都读完? 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师:梦里醉在想着什么?

生:他梦里想就是他可以去当兵,然后打败那些敌人。师:就想着要收回„„ 生:自己的家乡。

生: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师:岳飞说,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一起读。生:谁共我,醉明月。

师:无可奈何,与明月同醉。所以读他的醉还有很多,还想读吗? 生:想!师:什么意思? 生:想读。

师:想读有一项作业,如果这项作业你们做了,我就让你们读,想不想做这项作业?

生:想做。师:不想做? 生:想!师:嗯,想做。作业是这样的:我带来一本辛弃疾的词集,收录了他九十六首优秀的作品,里边很多写他醉的状态,如果有兴趣的同学,继续读,班长,班长在不在?你就是班长?难怪你这么聪明呢!好,请过来。互相传看,此处应该有„„(掌声)这节课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上一篇:爱是教师最美的奉献演讲稿下一篇: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答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