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首诊负责制度(精选5篇)
1.全科医生首诊负责制度 篇一
急诊首诊负责制度
1.分诊患者经分诊、挂号后,到相关诊室就诊(危象患者应先入抢救室救治后挂号),分诊护士有绝对分诊权力,各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尤其在对分诊有疑议时)。护士分诊时应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对于危重患者应在医师到来之前给予基本抢救处理(如吸氧、吸痰、监护等)。
2.如首诊医师经检查患者后,判断确实为其他科疾患,亦应书写病历,做必要的检查和处理,尤其对予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及时实施抢救措施,之后提请有关科室会诊或申请转科,在与有关科室当面交接患者后方可离开,在患者未正式转科前,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3.凡遇到不能明确诊断或诊断、治疗上有困难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先承担诊治责任,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亲临现场查看患者,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记录病历,必要时牵头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各科在做出“排除本专业疾病”的结论时应非常慎重,在未确定接受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要对患者全面负责。4.如不同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应分别请本科上级医师直至主任会诊。如仍不一致时,由急诊科主任裁决该患者应由哪科负责。急诊科主任不在或裁决有困难时,正常工作时间由医务科裁决,夜间或节假日由总值班裁决,仍有困难时及时请示分管院长。在尚未作出裁决前,由首诊科室负责诊治,不得推诿。5.凡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患者,相关科室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协同抢救,不得擅自离开,各科室所做的相应检查和处理应及时记录。首诊科室在抢救过程中起主要协调作用。
6.急诊科严格限制以“共管”形式管理跨科、跨专业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主诉与病情程度分清主次,由一科为主管理患者,其他科室以会诊的形式协助诊治。若无法分清主次,则首诊科室全面负责,其他相关科室会诊。
7.急诊一线医师无权将患者转院,如患者病情确需转院,必须经上级医师诊查患者,同意后方可转院。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或在转院途中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时,不得转院,如家属强行要求转院必须履行签字手续。
2.全科医生首诊负责制度 篇二
关键词:全科医生制度,医学教育,人文教育
党的十八报告强调, 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这为中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早在2008 年教育部、卫生部就联合下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 试行) 》, 对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作了明确规定; 2011 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 对全科医生的服务质量、医患沟通和管理能力等人文素养进行了顶层设计。因此, 医学教育如何落实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政策, 如何在夯实医学教育的同时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已经成为当下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基于此, 本文将阐述医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实施的重点之处, 探索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1 全科医生制度下注入人文教育的现实意义
1. 1回归医生职业价值。“医学首先是一项社会事业, 其次才是一门学科。医学从诞生之时直到今日, 都表现为追求人的幸福这一道德责任。”2008 年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 临床医学生要“珍视生命, 关爱病人, 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 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 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尊重患者个人信仰, 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1]2011 年国务院的《意见》明确规定, 今后要积极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将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 同时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 着重强化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2]。显然, 《意见》在《标准》的基础上深化和细化了医学教育的人文目标, 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反映了社会健康需求对医生职业价值的强烈愿望, 同时也努力使医学回归“人学”的价值之上。
1.2契合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从教育部、卫生部印发《标准》到国务院下发《意见》, 都意味着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 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 英国、日本约为10%~15%。不少医学院校培养方案上称“要将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考核放在首位,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 但国内医学教育中较为普遍的五年制, 5年内一般临床医学的学生毕业学分, 必修课共开设50门, 共计162学分。在这些必修课中, 大多是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类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的课程, 除了英语和政治, 没有一门课是有关人文通识或医德教育, 明显是“培养重技术不重人文”[3], 医学教育瘸了人文这条腿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一般临床医学教育而言, 国家也已开展“临床医学专业论证”工作和“卓越医师”工程[4]。这些工作都展示了我国医学教育不断顺应现代医学发展特点, 逐步走向“学科分化与综合、医学技术现代化、医学涉及面更广”[5]。
1.3促进多维和谐互动的生态健康观建设。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 它还是一门“人学”, “人的目的”在医学这里面临着几对关系的处理:利益与价值、权利与责任、技术与道德、科学与人文, 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必然。”[6]它促使医学对人类生命与健康间始终处于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整体、从孤立到系统的开放性探索状态。它客观要求人们的健康观念意识层, 既包括对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认识, 也反映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与观点。医学实践主体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凭借医学人文教育这一路径解决对人的生命个体的普遍珍视、敬畏与尊重的生命观、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医学科学观等深层次根本问题, 才可能厘清医学的终极价值, 为医改制度、医患关系配置一个柔软的支点, 促使医学与社会在有机而紧密的结合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2 全科医生制度下人文教育的重点
“加强对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要把全科医学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社区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管理、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毕业后具有全科医生意识和基本能力奠定坚实基础。”[7]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全科医师职业培养内涵。如何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集成, 以期成为医学生的共同基因, 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2. 1以尊重生命为重点的人文价值教育。首次必须明确医学是关乎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 其自诞生起就蕴含着关爱人的生命、健康及价值的丰富内涵。一方面, 将提升生命价值作为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整合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中生命教育资源, 探讨生命教育的深厚哲学基础, 引导学生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审美情趣的养成、意志力的磨练等精神素养的锻造, 学会品味生活的意义, 体会生命的真谛, 丰富生命的内涵, 感悟人性美好的精神和情感, 形成认知、修养、世界观的人文滋养。另一方面, 重视死亡观教育。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 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 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与教育, 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事实上通过对死亡的了解, 研究生死哲学的意义, 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 体验临终关怀, 提升人文关爱情怀, 学会超越死亡的智慧, 方能建构科学的生命观积淀人性价值的真正体验。
2. 2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品质教育。任何职业, 它都有着自身内在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 因此, 人文品质是化解医患间猜疑、矛盾的重要途径。2011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 冬天查房时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 然后再接触病人的身体; 总是顺手轻轻为病人拉好衣服, 掖好被角, 弯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用言教身传把看似抽象的人文品质, 诠释得具体生动。这意味着, 敬畏、尊重、关爱等人文品格对职业责任感等职业精神的支撑。当医生具备人文品格, 并把这种品格变为身体中的一种本能, 才能使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超越冷漠、惰性、自私、傲慢、懦弱, 而习惯性地做出职业反应。同时, 团队合作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坚韧的意志力等人文修养, 理所当然是职业精神教育的内涵, 不能忽视。
2. 3 以沟通能力培养为载体的人文关怀教育。医患之间的互动不仅包括望、闻、问、切、开处方、配药这些纯医学的交流过程, 更有医患之间知、情、意、行医学层面与社会层面的和谐联动。据报道, 美国多数医学院在课程中进行了沟通技能的教学, 2012 年2 月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对医学生入学考试 ( MCAT) 的内容进行了大的调整。他们增加了两个小时的心理、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 特别强调“同感心”[8]。从医学角度解读, 即指医生在不需要亲身经历, 就能凭借智力, 正确洞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只有能对患者负面情绪洞如观火, 医生才可以因势利导[9]。因此感同身受是沟通的前提与基础。同时, 对医学生耐心倾听能力的培养也应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 ( WH0) 做过的1 项调查发现, 临床上病人在诉说症状时, 平均在19 秒钟之后就被医生打断。因此需要对医学生进行倾听技巧的训练,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并在保持清醒思考的同时, 接受他人的信念与价值观, 体验其感受, 把握其思路, 做出由衷的同感反应[10]。另外, 还应具备解读肢体语言的能力, 能够体悟其背后真实含义, 使患者家属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医疗方案。此外, 客观认识、接受、化解来自患者及其家属对自己的负面意见, 创造病人、病人亲属、同事、卫生保健队伍和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温情医疗环境也是考量沟通能力的重要维度。
3全科医生制度下开展人文教育的措施
专家梁万年表示, 全科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人文”的。全科医疗处理的多数是早期的、未分化的和更多心理、社会层面的疾病, 康复期的、甚至需要终身医学照顾的疾病。而全科医生的病人、他们的家属、社区的民众, 他们在主观上也更希望得到人性化的服务[11]。
3. 1 强化医学人文执业能力培养, 实现教育全覆盖。教育主管部门、医疗卫生部门重视医学人文执业能力的教育与引导, 明确医学人文规范化培养的方法和内容, 制定并实施医学人文素养执业准入条件及考核标准。高等医学院校围绕此修订培养目标, 整合课程设置, 在必修的人文基础课设置中, 集约包含文、史、哲、艺术等具有普适性的人文核心课程; 在限选课医学人文基础课程上加强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与医学课程融合;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开设医患沟通、临床沟通、临床应急处置等综合课程。在师资配置上, 注重临床专业教师和人文社科教师的有效融合。在教法教改上, 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将学生带入职业模拟情境, 增强人文课程教学的受听度, 科学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锻炼临床思维及人文素养能力。
3. 2搭建医学人文素质的主体实践平台, 促成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首先, 积极利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契机,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借鉴医学学科专业的做法, 在校内, 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建立各种人文学科的实验室。例如, 器官捐赠展览室、生命价值模拟实验室、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医患沟通训练实验室等。通过这些实验室,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参加实验和训练的项目, 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锻炼活动。在校外, 学习临床实习基地的做法,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 建设具有固定场所的人文素质实践基地。例如, 积极建设爱心医疗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医疗纠纷解决实践基地, 在实践中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 制定激励医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 鼓励学生参加送医、送药、送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民情、医情, 深层感受医学的社会性特质。最后, 建立开放的评价机制。在美国, 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评估工作。推荐信是申请医学院入学资格的重要条件, 推荐信包括医学咨询委员会推荐信、理工科教授和非理工科教授的联合推荐。医学院安排教师代表组成入学招生委员会, 教师代表分别来自基础和临床学科, 招生委员会参考本科期间成绩、MCAT考试成绩及其他基本素质, 包括个人品质、情感态度、学术资质、领导能力等以及入学面试, 来决定录取与否。[12]在当下中国高考政策无法进行大幅度改革的情况下, 无法对学生的入学资格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全面考核, 但对有志于医生职业的学生, 可以开展人文素养的全面评估, 为学生认识自我, 自觉接受人文教育奠定基础。同时, 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各种培训也要坚持人文继续教育, 在学生获得医师资格证之前, 实行动态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将学生不同阶段的人文教育纳入进来, 科学的、动态的、全面的评价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 开放的评价体系从时间上来讲, 是动态的评估和考核系统, 从人文教育内容上讲, 是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良性互动, 反对教学分割、打破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传统分割, 实现跨学科信息的畅通与共享。
3. 3 建设多维和谐互动的生态健康观,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并不仅仅由学校就可以完成,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尤其学生、学校、社会、患者之间的互动对于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就医和诊治氛围特别重要。西方公共领域理论对于推动多维互动和多方对话具有启示意义。
公共领域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1998年回溯公共领域概念时说: “其突出的特征, 是在阅读日报或周报、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 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私人社团和常常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机构的核心, 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 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对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13]尽管哈贝马斯建构公共领域的初衷与我们不同, 但也蕴含很多启示: 首先, 人文教育相关者要平等参与讨论和对话。学校作为多方对话的主持者, 要积极安排医学生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发表对人文教育的感想和建议, 引导学生定时参加基层社区居的互动访谈活动; 政府和社会都要积极参与人文教育的工作中来, 加强医学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提升媒体报道力度, 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教育意识; 对于患者而言, 可以在基层和社区建立医患沟通工作室, 政府、社会媒体、医学生可以经常和患者对话, 交流健康观、生死观等, 尤其对慢性疾病患者多关心、多交流、多观察。同时, 学校通过各种交流沟通活动不断搜集人文教育的相关信息, 动态调整人文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另外, 公共领域理论还启示我们, 在多方会谈和多层交流过程中, 必然涉及各种健康话题, 因此, 对于会谈必须定期配备相关专家, 及时进行疏导和解释教育工作。同时, 话题讨论必然会形成社会舆论, 因此, 必须发挥政府和学校在人文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不仅要组织交流沟通活动, 而且要在舆论中发挥主导作用, 发布和反馈相关信息, 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舆论。
简言之, 建设多维和谐互动的生态健康观的关键是发挥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推动沟通和对话协商, 使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平等交流人文教育的感受和体会, 进而从内心深处意识到医学技术解决不了所有的疾病问题, 而需要全社会对健康观念的更新和对医生职责、患者地位的科学定位, 形成良好的健康舆论, 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搭建更为广阔的社会平台。
综上所述, 全科医生制度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出了更为紧迫和艰巨的任务, 通过全科医学生的教育改革, 引入人文教育模式, 有利于促进整个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般要经过三个心理阶段, 一是人文知识的感性认识阶段, 二是人文精神的理性形成阶段, 三是人文知识的感性升华阶段。学校、政府、学生、社会、患者必须多方通力合作, 做好医学教育前期的人文素养评估, 夯实教育中期的基础人文教育, 落实好教育后期的继续教育, 从而有利于医学生达到人文修养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8年第12期.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第14期.
[3]邱晨辉, 董伟.医学教育瘸了“人文”这条腿.中国青年报.2012-02-07, 第3版.
[4]郑飞燕.医学院校全科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与改进、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3, 30 (4) :288.
[5]黄亚玲主编.现代医学教育方法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9.
[6]秦银河, 文德功, 陈晓红.医学人文讲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01, 序.
[7]袁贵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11-12-13.
[8]王志明.美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及医疗服务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 17 (5) :308.
[9]高翔.美国如何处理医患紧张.南方周末.2012-8-23, 第8版.
[10]李学旺.妙语仁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11]梁万年:全科医学更应以深厚人文精神为基础http://health.sohu.com/20121012/n354728715.shtml.
3.全科医生首诊负责制度 篇三
75起干扰事件:乘坐飞机慎用电子设备
国际飞行协会对125家航空公司的调查显示,2003~2009年间,共发生过75起机组人员判断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干扰飞机正常飞行的事件,包括飞机上的操纵系统、导航系统、驱动系统、起落装置及通讯工具等受到影响。其中一例:受两台开机的笔记本电脑的影响,飞机钟表倒走、导航系统阅读逐渐失效。另一例:机组人员发现飞行高度出现问题,要求乘客关掉电子设备后才恢复正常。有趣的是,发现目前最危险的电子产品是iPad,其次是iPhone和黑莓等智能手机。专家指出,尽管很多手机都有飞行模式,但相关试验证明,这一模式并不管用。另外,对新型号的飞机来说,可能屏蔽系统更有效,对抗电子干扰能力强。但是,对于大量还在使用的旧型号的飞机,电子产品确实可能干扰正常飞行,影响飞行安全。因此,乘机时要严格听从机组人员的提醒,及时关闭电子设备。(国际飞行协会)
54%:孕妇剖宫产率超警戒线
据最新统计,去年上海市剖宫产率已升至54%,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提示的15%的警戒线。其中,上海市户籍孕妇的剖宫产率更是从1996年的46%上升到2010年的67%,高居全国第二。妇女和胎儿天生具备完成自然分娩的能力,剖宫产只是解决难产、重症高危妊娠、高危胎儿需要终止妊娠时的方法。为了母亲和婴儿的健康,应尽量争取自然分娩。(上海市妇女保健所)
声音
国务院:我国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最近,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将来有望逐步实现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全科医生首诊制度的好处:一是居民看病更方便,小病看全科医生,大病通过全科医生预约转诊,省去了到大医院排队等候的烦恼;二是居民看病更便宜,可以降低小病的医疗费用,大病在急性治疗稳定后,可以转诊到全科医生进行康复治疗,节省了医疗费用;三是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中国医师宣言:平等仁爱、患者至上是医生职责
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宣言》,号召中国600万名医务工作者和240万名执业医师郑重承诺:①平等仁爱。坚守医乃仁术的宗旨和济世救人的使命。关爱患者,对他们一视同仁。②患者至上。尊重患者的权利,维护患者的利益。尊重患者及其家属在充分知情条件下对诊疗决策的决定权。③真诚守信。诚实正直,实事求是,敢于担当救治风险。有效沟通,使患者知晓医疗风险,不因其他因素隐瞒或诱导患者,保守患者私密。④精进审慎。积极创新,探索促进健康与防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宽厚包容,博采众长,发扬协作与团队精神。严格遵循临床诊疗规范,审慎行医,避免疏忽和草率。⑤廉洁公正。⑥终身学习。
补充B族维生素可延缓老年痴呆症
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通过对168名有老年痴呆症征兆的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服用大剂量的B族维生素可有助于控制这些老年人的脑萎缩速度。
研究人员给志愿者每日服用不同含量的维生素B6、维生素B12和叶酸片剂,其中的高剂量高于每日推荐剂量。服用高剂量维生素补充剂的老人,脑萎缩速率降低30%,有些降低了50%。其机制可能是这些维生素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但专家认为,患者不可根据该研究结果擅自服用高于推荐剂量的B族维生素,因为过量服用会存在各种健康风险。
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预防代谢紊乱综合征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都来源于共同的发病基础——代谢紊乱综合征。餐后血脂、炎症反应标记物及内皮细胞活性的异常与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发生相关。肥胖是导致代谢紊乱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
4.市创建全科医生制度办法 篇四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遵循全科医生培养规律,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省情的全科医生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突出整体设计,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制度。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当前需要,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突出培养质量,注重服务能力,统一全科医生的培养和管理。健全激励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培养模式。实行“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具体依照国家规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分别负责)
2培养方法和内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3执业准入条件。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具体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卫生厅负责)
4参加规范化培养人员的管理。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人员培训期间享受培养基地住院医师待遇,财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规范化培养期间原则上不得向个人收取培训(学)费。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5大学基础教育。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加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医药费用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等内容。(省教育厅负责)
6研究生教育。从2012年起,逐步扩大全科方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按照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省教育厅负责)
7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教育厅负责)
8继续医学教育。做好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并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与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二)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3偏远农村定向培训。对到偏远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经2年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但要严格控制比例。(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4提升学历层次。基层在岗医生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符合注册条件的可按程序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负责)
5城乡帮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制度和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采取多种方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分级诊疗模式。
1鼓励多种方式执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多点注册执业。鼓励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推行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具体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出入院标准和双向转诊机制。(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4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居民满意度等为主要指标的全科医生服务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定期公布,并与劳动报酬挂钩。(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四)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
1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由物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确定。(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2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省物价局、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全科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属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式工作人员的,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按照签约服务及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等获得报酬。具体激励和考核办法由相关部门制定,同时要完善鼓励全科医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津补贴政策。(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财政厅负责)
4拓宽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必须有合理数量的全科医生岗位。各地可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全科医生特设岗位,招聘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工作。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区域性医学检查、检验中心,规范社会零售药店发展,为全科医生执业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全科医生职称晋升和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双向流动机制由相关部门专门制定。(省卫生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
1完善政策,制定办法。2011年底前,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物价、财政等部门组织修订完善现行法规政策,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政府审定。(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负责)
2开展试点,逐步推广。选择宝鸡市作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试点单位,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宝鸡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尽快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并报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宝鸡市政府、省卫生厅负责)
3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选择我省现有五所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作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具体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
4继续实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转岗培训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6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到2012年,每个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1延续第一阶段启动的工作。
2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2013年对宝鸡市开展全科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并逐步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厅、宝鸡市政府负责)
3推进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前在全省形成一定数量规模的全科医生队伍和基本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初步建立起首诊在基层和双向转诊服务模式。(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继续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全面实现总体目标。(省卫生厅、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工作由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卫生厅牵头负责,各设区市和县(市、区)政府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设定专人负责。
试点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充分调研论证、积极稳妥推进,务求实效。
省医改办公室对各部门、各地实施情况要加强督导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二)完善政策法规。各相关厅局要加强制度研究,注重政策衔接,形成口径一致、便于操作的全科医生制度政策体系。
(三)落实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以设立奖学金、基金等形式为全科医生培养贡献力量。
(四)科学规划使用。省卫生厅会同编办、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我省全科医生需求数量和使用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公布全科医生岗位。教育部门在制定医学全科方向招生计划时要与全科医生岗位需求相衔接。
(五)做好宣传引导。要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复杂性,加强
5.乡镇卫生院首诊负责制 篇五
(一)所有到医院门急诊就诊的患者均应得到有效的就医指导,首珍接诊医师应认真负责地进行诊治,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治;不是本科的疾病应认真、及时转诊或请会诊,值班医师应负责护送,以免发生危险。
(二)所有收入各病区的患者均应得到及时的检查、治疗。若发现本科不能处理的问题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必要时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治疗,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清楚。若有本科相关的疾病应负责随诊,继续协助治疗。
一、门诊首珍负责制制度
1、首珍科室是指患者来院就诊的第一个科室,该科室接诊医师为首珍医师。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而应热情接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和各种检查申请单,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
2、门诊患者到相关科室就诊,首诊医师应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详细询问病史,精心进行诊治。如首诊医师经诊查患者后,判断患者病情属他科疾病,应给予认真处理,耐心解释,介绍患者到他科就诊。
3、如遇到诊疗有困难或涉及多学科患者,首诊医师应先完成病历记录和体格检查,及时请上级医师进行指导,必要时邀请他科会诊或报告门诊办公室进行疑难病会诊。
4、首诊医师邀请其他科室会诊时,被邀请科室应安排高年资医师及时参加会诊,将会诊意见当面向首诊科室医师交待,并做病历记录,必要时协助首诊科室进行诊治。
5、病情涉及到两科以上的患者,如需住院治疗,应按照“专病专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主要病情收住院,科室不得拒收患者。在未确定接受科室前,首诊科室医师要对患者全面负责。
6、各科首诊医师均应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医院整体利益为重,通力协作。严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争执、推诿。
二、急诊首诊负责制制度
1、首诊科室是指患者就诊的第一个科室,该科室医师为首诊医师。首诊负责制是指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诊治患者,而应及时到岗、热情接待、详细检查、认真书写病历、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
2、急诊患者到相关诊室就诊(危重或特殊患者,应先入抢救室救治),对患者基本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危重患者应给予基本抢救处理(如吸氧、开放静脉、吸痰、监护等)。
3、如首诊医师经诊查患者后,判断确实为其他科疾病,亦应按第一条要求书写病历,做必要的检查和处理,尤其对危重患者抢救,首诊医师必须及时实施抢救措施,之后提请有关科室会诊或申请转科,在与有关科室当面交接患者后方可离开。在患者未正式转科前,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4、凡遇到不能明确诊断或诊断治疗有困难、涉及多科的患者,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先承担诊治责任,及时请示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应亲临现场查看患者,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记录病历,必要时牵头邀请有关科室会诊。各科在做出“除本专业外疾病”的结论时均应非常慎重,在未确定接受科室前,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要对患者全面负责。
5、首诊医师邀请其他科室会诊需先经本科上级医师同意,被邀请科室应安排医师及时到场参加会诊,将会诊意见当面向请会诊科室医师交待,并做病历记录,必要时协助首诊科室进行相关诊治。
6、凡属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抢救者,相关科室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开,各科室所做的相应检查和处理应及时记录。首诊科室在抢救过程中始终负责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起到主要协调作用。
7、如患者病情确需转院治疗,必须经过上级医师诊查患者,同意后方可转院。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或在转院途中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时,不得转院。
8、各科医师均应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以医院整体利益为重,通力协作。严禁在患者及家属面前争执、推诿。
三、科室就诊流程规范
为切实保障患者权益,减轻患者负担,理顺诊疗环节,减轻病房压力,保持医院秩序稳定,特制订以下科室流程规范。
1、急诊与病房流程规范
首诊医师在接诊患者后,经初步诊断,认为可在观察室接受治疗的,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对于需住院的患者,应按照“专病专治”原则收入相应科室。对于患有高危疾病或需立刻手术的患者,应迅速启动“绿色通道”,直接送入相应病房或手术室进行治疗或手术,以尽最大可能抢救患者生命。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工作。
2、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流程规范
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要加强临床和科研协作,密切配合,对需要进行X线、化验等各项检查的患者,医技科室应优先安排住院患者、危重患者进行检查,并尽快出具检查报告,做到早检查、早报告;病房经治医师须及时追踪检查结果,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医技科室对诊断或报告有疑问者,应加强临床随访,必要时可请临床医师会诊。协助检查及诊断。
3、门诊与病房流程规范
门诊医师接诊患者后,经诊断认为属本专业疾病,留本专业继续治疗,若发现患者为非本专业患者,应及时转有关专业,并与患者交待有关注意事项。需要住院的,按“专病专治”原则,将患者收到相应专业病房,严禁将他科病种收入本专业病房;诊断、治疗有困难者,可请本专业上级医师会诊协助诊治,若有必要可联系组织有关专业进行门诊疑难病会诊。
4、患者转科流程规范
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他科病情或确诊为其他专业疾病或合并其他专业疾病且比本专业疾病更为紧急时,经转入科室医师会诊同意接收后,由转出科护理人员通知住院处办理转科手续(危重患者优先办理),经治医师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时间转科。转出科需派人陪同到转入科,并向值班医师交待病情;转入科医师及时检查处理患者,书写转入记录。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科时,要全面权衡并尽量满足其要求,如确因病情危重不能转科,要向家属详细解释并取得同意和签字。如家属坚持转科,应向上级医师或主任报告,并在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经家属签字后再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专业范围的患者。
四、转院、转科、出院制度
1、因限于技术水平、设备条件或患者特殊疾病,诊断困难或不宜在本院继续治疗者,经科内讨论,由科主任提出,报请医务科或主管院长批准,并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征得同意方可转院。
2、患者(包括门诊患者)需转外地医院治疗时,应由科主任同意签字后,经医务部或主管院长批准。但急性传染病不得转外省、市治疗。
3、如患者转院途中可能死亡者,应暂留院内处置,待病情稳定或采取相应措施,在保证途中生命安全情况下再行转院。转重患者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转院时要办理出院手续,并将病历摘要或出院小结随患者转去。
4、患者入院后因病情诊断或治疗方案变更需转入其他科室,经转入科会诊同意,由转出科护理人员通知住院办理转科手续,经治医师写好转科记录,按联系时间转科。转出科需派人陪同到转入科,并向值班医师交代病情。转入科医师及时检查处理患者,书写转入记录。
5、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转院或转科时,要全面权衡并尽量满足其要求,如确因病情危重不能转院,要向家属详细解释并取得同意和签字。如家属坚持转院,应向上级医师或主任报告,并在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请家属签字后同意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专业范围的危重患者。
6、出院由经治医师提出,主治医师或主任(副)医师同意后,于出院前1d下达医嘱,于出院当日上午10:00前完成出院记录和病房结账并交往院处。患者出院时,医师应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并征求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出院患者带药以1周剂量为限,带药品种不得超过4种,由主管医师开临时医嘱,由当班护士到药房取回交给患者,外地患者科适当放宽药量。
7、医保患者按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五、科室患者转入、转出、优先诊疗程序与原则
1、患者转科的原则与程序(1)原则
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出现他科病情及确诊为他科疾病,或他科疾病比本科疾病更为紧急时,经转入科医师会诊同意接收后,应办理转科手续。
(2)程序
由转出科护理人员通知住院处优先办理转科手续,经治医师写好转科记录,并派人陪同按联系时间转科,向转入科值班医师交代病情。转入科医师及时检查处理患者,书写转入记录。
2、优先诊疗原则(1)原则
对转入患者采取优先诊疗措施时,不能损害其他患者权益,不能加重其他患者的精神负担。
(2)程序
采取优先诊疗措施时,应首先报告上级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方能进行。如有必要,应向医务部或院领导汇报。
(3)下列人员可采取优先诊疗措施 ①疑难、危重患者;
【全科医生首诊负责制度】推荐阅读:
全科医生半年工作计划08-24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心得体会11-01
全科医生培训试题及答案.doc06-20
全科医师总结06-12
全科专科联动机制08-03
全科医师考试一08-04
全科副高考试复习笔记08-10
全科医学概论考试答案08-15
全科教师培养计划解读09-18
安全科人员职责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