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故居导游词(共15篇)(共15篇)
1.刘伯承故居导游词 篇一
蒋氏故居导游词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蒋氏故居导游词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姓张,大家可以叫我小张。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我们溪口镇的著名旅游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丰镐房原是老蒋的.祖传老屋,六问。1928年,老蒋对这里进行了扩建,迁走25户邻居,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丰镐房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大家看,这楼轩相依,廊庑回环,确实是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均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桂银桂各一棵,是宋美龄亲手所栽。两旁的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老蒋元配毛福梅的住所。下面请大家跟随我来欣赏丰镐房里的布局吧,从这里面可以反映出老蒋的`许多思想内涵。先到前厅,请大家抬头望屋顶正中的雕塑,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两边是“双龙戏珠”。继续往前走,来到中堂,也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叫“报本堂”,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面书有“寓理帅气”四个字,是老蒋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人,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老蒋的手笔:“保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厢房走廊上的雕刻。东厢房走廊上雕刻的内容是“精忠岳传”,有“汤阴大水”“拜师周侗”“操场比武”“岳母刺字”等画面,反映了宋朝一代名将岳飞的成长过程。两厢房雕刻的是八洞神仙的群像,有神态怪异的铁拐李、潇洒飘逸的吕洞宾、持笛横吹的韩湘子、手执花篮的何仙姑等,栩栩如生。这里既反映了老蒋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爱好和祈求飞黄腾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造诣。各位游客,刚才我把丰镐房的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转转,再去品味品味。厢房里还有一些历史照片,也可以让我们重温历史。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收获!丰镐房极尽精美,确实是民间建筑艺术的结晶。
2.刘伯承赔茶壶 篇二
1947年10月的一天,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在湖北蕲春县胡凉亭研究战斗方案,农民孙志先给他们送来一壶茶解渴。
孙由于不小心,在倒茶时溅湿了桌上的军用地图,他忙用袖去擦,却碰倒了茶壶,—下子滚到地上摔碎了,孙十分尴尬。刘司令员和邓政委见状。劝慰他不必介意,并立即掏出2块银元,作为赔偿。孙志先哪里肯收,因茶壶是自己不小心碰倒的,怎么能要首长赔钱?经刘、邓二位首长再三说服,孙只好收下。回到家里,他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向老伴讲了一遍,老伴又气又急地埋怨他不该收下钱,孙志先深感内疚。后来,刘邓大军筹集棉布制作冬衣,孙让老伴领回缝衣活儿,给刘邓首长缝制棉衣。夫妇俩一商量,决定把那2块银元缝在衣领里,算是退回银元。这才心安了。
不久,部队在转移途中,刘司令员发现了衣领里的银元。经追问,警卫员告诉他衣服是孙大娘缝的。由此使他想起和邓政委赔茶壶的事情。刘司令员当即和邓政委商量,决定派警卫员把钱送回蕲春,还给孙志先。警卫员听完首长的吩咐,二话没说,骑马奔驰几百里路赶往蕲春孙家,执意送回了银元。孙志先夫妇捧着2块银元,激动得热泪盈眶。此后,他们逢人就讲:“有刘司令、邓政委这样又讲纪律又知人痛苦的大好人,仗一定能打赢,老百姓一定有指望……”这两块银元他们一直舍不得用,后来捐给了组织。
3.中山故居导游词 篇三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 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
开放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警世钟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出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此外,本馆还负责管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中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皓东墓、孙昌墓、帅傅遗居等20多处文物景点。
本馆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开通了电脑局域网、观众电脑触摸屏查询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实行了管理上的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本馆为抢救和保护民俗文物,组建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努力不懈地弘扬民俗文化;本馆成立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每年都举办关于孙中山的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不断取得研究成果;本馆完善了员工的各种行为规范,施行CI形象系列设计,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管理以增强竞争力,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4.戴笠故居导游词 篇四
解说内容:概况——展厅
(一)——展厅
(二)——秘宅——展厅
(三)——展厅
(四)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来到保安乡戴笠故居考察指导。【概况】
保安是民国时期军统局长戴笠的老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了解他得从他的家世谈起。根据《仙霞戴氏家谱》记载,保安戴氏家族本为西汉时期石渠阁讲经戴圣的后裔,元朝末期,秘书修撰戴安德二世孙戴天熊因元明鼎革之难,从安徽休宁辗转迁徒到浙江省龙游。天熊公后世孙景鸿公又迁至保安仙霞岭龙井村,戴氏家族就开始在这儿安居下来。戴笠的曾祖父戴启明听一位风水先生说:“保安乃龙蟠虎踞之处,得此地者昌”,便深信不疑,举家搬至仙霞岭脚保安村落户,后来,戴笠也就出生在这里。【展厅一】(画像)
戴笠:1897年出生,原名为春风,字子佩,号芳洲。他是在30岁考黄埔军校才更名为戴笠,字雨农的。在这之前他报考过一次黄埔军校,但是名落孙山了,在垂头丧气时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长相是人中之龙,可惜是一条旱龙,命里缺水,如果想要今后飞黄腾达就要把名字改掉,于是他就把名字改为戴
笠,字雨农,非常含蓄地把水包含了进去。巧合的是,在改过名字后,他就考上了黄埔军校的第六期,赶上了末班车。
(生平)小时候的戴笠生活过的很清贫,在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一直是由母亲把他拉扯大,他也非常聪明,所读的学校也都是当地的名校;戴笠也是一个孝子,很孝顺母亲,18岁时就遵母命与他大2岁的妻子毛秀丛结婚了,19岁时唯一的儿子戴藏宜出生了。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是他人生中过的一段流浪生活,在这期间,他当过兵也坐过牢,闯荡江湖时,又结识了一些非常有名的朋友,像胡宗南、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以及号称“民国第一杀手”的王亚樵。都说“三十而立”,三十岁这年,是戴笠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更名戴笠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实行全名清党,称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在这不久戴笠就揭发了黄埔同学中20多名共产党员,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所以31岁他就当选了“骑兵营国民党执行委员”,跟杜月笙、杨虎、张学良也都成了拜把兄弟。戴笠很善于交际,人际关系一直很不错,他也是一个懂得把握机会的人,36岁就担任了“中华复兴社特务处处长”,也就是军统的前身,在这期间,他刺杀了勾结日寇的张敬尧,以及爱国人士杨杏佛、吉鸿昌、史量才等。戴笠人生中的第二个转折点,就是1936年爆发的“西安事变”,他当时不顾自身安危,随宋美龄,宋子文飞抵西安营救蒋介石,但是他们刚到西安就被张学良囚禁了起来,被关了一天一夜后也都没看到蒋介石,戴笠以为这次是必死无疑了,所以还特意留下一份遗书(等会我们就会看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就开始重用戴笠了,42岁时,他就担
任了军统局少将副局长,在这期间,为了表示蒋介石的衷心,戴笠又大开了一次杀戒,不仅杀了大汉奸,像唐绍仪、周凤岐、陈菉等等,也杀了不少的共产党员,像张露萍、张蔚林等等,之所以对戴笠的功与过是众说纷纭的。戴笠人生中的第三个转折点,就是在他45岁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位女间谍姜毅英破译了日本密谋偷袭珍珠港的情报,经蒋介石的同意后,把这一情报转告给美国的海军,美国当时不相信,并没有得到重视,日本人是成功了,美国遭到了重创,这一事件是促使中美合作的原因之一,戴笠因此还担任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也是在同年他当选为军统局局长,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戴笠在军统局局长的位置上也只短短地坐了3年,1946年3月17日,也就是50岁那年,因为飞机失事,戴笠所乘的专机撞上了南京板桥镇的岱山,结束了他的军统生涯,对于戴笠的死,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个迷。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边的照片,这些照片都不是很清楚,因为工作特殊,戴笠很少拍照,这些都是警卫人员在工作中偷拍的,所以都是写他的侧影和背面。当年因为工作需要,戴笠培训出不少的女间谍,向这边展示的就是代理培训的一些女间谍,培训的地方现在依旧存在,就在古镇廿八都。自从西安事变后,戴笠和蒋介石一起出现的频率增多了,特别是从这张慰问便笺中可以看出蒋介石和戴笠的关系,这是西安事变后,戴笠回来因感冒得了肺病,蒋介石叫宋美龄带给戴笠的一封慰问便笺,您看在当时戴笠和蒋介石就是以兄弟相称的。让我们来看一下,戴笠在宴请外宾的这张照片,您看侧面的戴笠是不是更加眼熟?像周总理。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海军少将来戴家游玩时,跟他们全家拍下的一张合影,前排中间的就是戴笠的母亲蓝月喜,怀中抱的是戴笠长孙戴以宽,右边是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怀中抱的是戴笠养女戴淑子,左边是梅乐斯的秘书,后排正中是戴笠,右边是他唯一的儿子戴藏宜,儿媳郑锡英,左边是他的胞弟戴春榜,弟媳管金英。这边都是中美合作时,蒋介石、戴笠跟美国高级官员所拍的一些照片。还可以看到戴笠当年留下的亲笔手迹及印章,这份遗书就是西安事变时,戴笠去营救蒋介石,在张学良的地下室写下的,最后一句是“未见领袖死不甘心。”是未见领袖才死不甘心的,当时因为情势紧张,别人都不敢去,只有戴笠不顾自身安危前去营救蒋介石,所以自从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就开始重用戴笠了。
当年戴笠的飞机失事,对于蒋介石来说是非常痛心的,他相当于失去了左膀和右臂,他还特意题了一副挽联:“雄才冠群英山河澄清仗汝迹,奇祸从天降风云变幻痛予心。”戴笠的葬礼也是蒋介石亲自为他举行的,墓地也同样是蒋亲自为他选的,就在南京中山棱,这边的这张照片是唯一一张能够见到戴笠完整墓碑的照片,因为他的墓在解放时就被炸了。【展厅二】
这就是我们所在之地保安乡的全景图,“保安”顾名思义,是保大家平安的意思。保安是一块风水宝地,山的形状很特殊,像一朵莲花,戴笠的祖籍最早是在安徽休宁那边,然后搬迁到龙游,戴笠的曾祖父戴启明又把全家搬迁到保安的,下面这四张照片是仙霞古道,仙霞古道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开辟的,古时,仙霞古道在保安乡设有四道关口,称为仙霞关,一关就是这一道关口,保存最为完好,所以称为仙霞雄关。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戴笠的家人,戴笠的父亲戴士富,是衢州衙门里的捕快,他对戴笠的影响并不大,戴笠只有6岁他就去世了。戴母蓝月喜,他是少数民族畲族人,他的母亲为人善良,一直到现在在当地之口碑都是很好的,戴笠的胞弟和儿子是在解放后被当地政府镇压了,儿媳、孙子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养女现在也还健在,已经八十多岁了,生活在临安。戴笠的孙女戴眉曼生活在江西上饶,她是这些人中,唯一的一个经常回来的,每年的清明节她都会回来扫墓。
接下来来看这张美女照片,大家非常熟悉,20.30年代的电影明星——蝴蝶,蝴蝶跟戴笠有过百首之约,本来两人打算在1946年5月份在上海举行婚礼,但戴笠在3月份就因飞机失事去世了,所以说两人有缘无份。像这些戴母、戴笠夫人之墓也都可以看到,就在保安乡停车地后面。像这张率性斋、他胞弟的房子都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今天我们参观的是1943年戴笠亲自设计的,也就是照片中的这幢,它占地面积只有300平方米,却有100多扇窗,80多扇门。民国期间,江山被称为特务之乡,在那时,江山籍的将级军官就有60多位,少级有100多位,在这当中,最有名气的要数“三毛一戴”毛人凤、毛森、毛万里和戴笠。毛人凤、毛万里是亲兄弟,其中毛人凤是戴笠的继承人,戴笠死后,由他接替戴笠的位置,去台湾后,它担任台湾国防部情报局的局长,去世后,蒋介石追赠他为陆军上将。毛森担任过上海警察总局局长,去台湾后,68年定居美国,92年因为思乡
情结,他回过江山,然后回到美国没过几个月就去世了。这边还有军统的四干将“沈醉、陈恭树、王天木、赵理君”其中这个沈醉是四干将之中,戴笠最赏识的一位,他也是一个识实务的人,解放后他是向解放军投诚的,还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这边的三位是戴笠手下比较有名的美女间谍,这位是中日混血儿,他是双重间谍,既为军统做事,也为日本人做事;这位香兰,她很漂亮,在当时工作也很出色,所以她有“间谍皇后”的称号。【秘宅】
戴笠的这幢房子能够这么完整地保存下来,是因为解放后人民公社在这里办公,所以才保存下来。
“树德堂”三个字是戴笠的亲笔手迹,也是他们家的堂号,左边是戴笠唯一儿子戴藏宜的卧室,右边是戴母蓝月喜的卧室,卧室里面有张梳妆台,这张梳妆台是戴家这幢房子造好后后,乔迁之喜时,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送给他家的,梳妆台的那块镜子,据说时天然水晶,非常罕见。
(明梯上)
戴笠是一个迷信的人,所设计的东西都很讲究、也很科学。您看,就拿他们家的天窗来说吧,这种设计不但起到了采光的作用,空气流通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家的四周天沟的排水管跟当地普通人家不一样,他的排水到要四周天沟水在自家汇聚后再排除户外,有“四水归堂,才气内聚”的含义。你看这个窗户,它起到了东暖夏凉的作用,打开后,又刚好成了一个宫灯形,当年每逢过年过节时,他们也都会挂上一个灯笼,来增加吉祥喜庆的气氛。
到了楼上,我们就可以感觉出了,他们家的门窗非常多,最多的一个房间达到了6道门,最少的也都有3道门,而且时户户相连,环环相扣的,大家可能走进就会感觉像闯迷宫一般。
都说戴笠老家机关重重,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客厅当中,就有戴笠所设的一个机关,是他当年暗藏手枪的地方,大家可以来找一下,这个地方非常方便,只要戴笠一伸手就能拿到。您看到这个客厅一共5道门,其中这2道门设计得比较矮,因为戴笠个子不高,这就是为他量身订做的,有紧急情况发生,只要他一伸手就可以把手枪取出来。
里面那间是戴笠的书房,戴笠书房有4扇窗,6道门,像这两道门在那时是不容易看见的,因为当时他在这里挂上了山水画,还摆设了一些家具,在戴笠家呆了三年的保姆也没有发现戴家还设有暗道。这条暗道设计得非常巧妙,可以一直通到地下室,这是戴笠的专用通道。平时都不开道,全封闭的,这边还有个小平台,就是当年保镖站岗的地方,当年只要戴笠在家,就会有保镖站岗,有紧急情况发生,只要戴笠发出暗号,保镖们就会马上出来接应戴笠、保护戴笠。
最里边的一间是戴笠的卧室,他的卧室虽然小,但在当时这里很想一个碉堡,高高在上,当年整个保安乡才一百多户人家,像他们家周围几乎看不到其他人家的房子,所以是一个制高点,这幢房子是他按照地形造的,前面高后面低,如果不走进来一点都发现不了,您看我们刚才只走了一层的楼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三楼了,可以说是深藏不露啊,当年因为工作特殊,经常暗算别人,您看他在家里,也怕遭到人暗算。就在这么小的一个卧
室中,戴笠还设有逃身之道,我们再来找一找。对了,就是这棵树,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美国金线松,当年是美国海军少将从美国空运过来送给戴笠的。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这个窗外的墙上有一个凸出的部分叫耳墙,他可以从耳墙跳到树上,顺着树一直跳下,然后从后门安全逃出。
(下暗道)
这里是2楼,再往下走。
2楼是戴笠特意为母亲做的佛龛,把这道门一关上,同样是不容易发现的,在当时也只有里边的警卫才有办法把门打开。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下,到他家地下室去看一下。当时的地下室可以说是地下基地,一般人是无论如何也进不去的,您看当时这两边全部设有警卫,因为地下室有戴笠收发电报的地方——电讯房,而且在这边又有他专用通道的出口,所以他在暗道的两边都设有暗哨,这边的这个暗哨是专门保护戴笠用的,里面的窗口架有机关枪,枪口刚好对准这边的楼梯口,只要不是戴笠下来,一律格杀无论。这边还有一个暗哨,主要是防备有人翻墙进来,也方便为戴笠打开这扇门。
再来看这棵树,我们站在这里从下往上看的话,它就更漂亮了,特别是边上的这一个侧枝,保安当地人大家都称它为迎客松,因为就在故居对外开放的那一年,突然长了出来,而且长势非常特别,您看它跟上面的完全不一样,上面的都已经长满青苔,对比起来,它非常年轻,它也正敞开双手,欢迎大家的到来。这边都是警卫用房,因为工作特殊,他们家的警卫人员特别多,最多的时候有过好十几人的待卫队把守。
这边是戴笠家的厨房,后来才改为二个展厅。
【展厅三】(戴笠手下的一些组织,锄奸、抗日、除异、反共的人员)
郑介民:他就是《潜伏》中的保密局郑局长,戴笠飞机失事后,军统局被更名为保密局,他就是保密局第一任局长,但是他当局长的时间不长,最终是被江山人毛人凤给代替了。
这边是锄奸当中的一些照片,锄奸当中最出色的就是这位— 露娣:她最早是上海毛衣商场里的一名售货员,后来到军统里面当了一名女间谍,因为工作非常出色,人也长的漂亮,所以有“毛衣西施”的美称。
这两张图片就是作为特工的组织16号地下室,这些全是抗日的一些人员,戴笠一生中杀了不少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些民主人士,但是在抗日这方面也做的很出色,就连周恩来总理都认可说“戴笠抗日有功劳。”这边还有从除异反共的一些人员。【展厅四】
这个展厅就全部都是江山籍的了,民国时期江山被称为“特务之乡”,在当时,有将级军官60多位,少级军官上百位,在当中最有名的就是“三毛一戴”,最有福气的就是这一位毛森,毛森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他的第三个儿子毛河光,是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江泽民总书记曾亲自会见过他,毛森的房子现在也都还保留着,只是没有对外开放,因为他们家的房子很普通,是民宅。
戴笠这幢房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走遍全球,不到江山来都看不到这样的房子,戴笠当年带出去这么多的家乡人,其中有
5.鲁迅故居导游词 篇五
朱家台门的主人叫朱阆仙,即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
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系明初名将胡大海官宅的一部分。台门内有百年罗汉松、盘槐、红梅、绿萼梅等不少名贵花木,还有400平方米的一方水池,岁旱不干。清宣统元年,绍兴名士程柏堂亲书“此地为越王望花宫故址,此池下通龙泉”,并勒石于池畔,“磐庐”因石而得名。关于这块磐石,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这磐石为明代重臣朱赓故物。当年,朱赓荣归故里,途经山东,见到此石,摩挲留恋甚久,其门生适在当地做官,权重一时,便割爱将这磐石馈赠恩师。清光绪年间,朱阆仙发迹,在此大兴土木,又向朱赓后裔购进磐石,并置石于池之北首,还命名其宅为“磐庐”。绍兴府教谕(相当于现代的市教委主任)翁焘曾拜谒此石,并刻有“金廷相公故物翁焘拜题”等字样。
6.刘伯承教子以俭 篇六
解放后,刘伯承担任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他叮嘱妻子,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决不能特殊。因此,家中几个孩子穿衣都很朴素,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儿子刘蒙都读中学了,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
有一次,女儿刘弥群丢了母亲买的新钢笔,照样和弟弟嘻嘻哈哈地玩游戏。刘伯承很不高兴,他把女儿抱在膝盖上,给她讲了一个故事:“战争年代,爸爸身边有个参谋,一天突然哭起来。我问他怎么回事,原来是丢了一支红蓝铅笔。”讲完故事,刘伯承拍拍女儿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人家一个参谋,丢一支铅笔就哭起来。而你丢了一支钢笔还不在乎。为什么?因为这钢笔不是你劳动得来的,而那位参谋打小打草喂猪,知道铅笔来之不易。”从此,刘弥群对自己用的任何东西都分外爱惜。
子女们渐渐长大,先后到了结婚成家的年纪。刘伯承给他们立下一条规矩:结婚以后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他向儿女们解释:“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越,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再也不要住在这里。”长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劉太行的孩子出生,岳母从湖南老家来照顾孩子,单位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米的套间。但厨房、厕所依然公用。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这是刘伯承送给孩子们的座右铭。刘伯承写给子女的信中,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廉洁的品行,要靠简朴的生活来养成。他的教育方式近乎苛刻,却给子女留下了克勤克俭、自强自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的家风。刘伯承元帅爱子心切,又教子有方,获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扬。
(编辑/杨逸)
7.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篇七
我们的第一站已经到了,那就是毛主席的家—上屋场.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江南农舍,为“一担柴”式的房子,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566.5平方米.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瞧!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邻,绿水莹莹,风吹过,荡起缕缕涟漪.向青山远眺,背依翠竹,绿水苍松和翠竹把这栋普通的农舍映衬得生气盎然.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来参观第二站—毛泽东铜像.位于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方米。毛泽东是我国以前的主席,他带领我们赶走了在我国捣蛋的日本.
接下来我们来到我们的第三站—私塾的旧址—南岸.南岸位于毛泽东故居西侧.藏有《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和《孟子》等儒家经典.
我们的第四站是—毛主席纪念馆.它位于韶山冲引凤山下,坐南朝北.一共有因个展厅,四个展厅专题陈列: 《毛泽东遗物展》和《毛泽东一家六烈士》这两个展厅.
8.韶山故居导游词优秀 篇八
这里叫土地冲上屋场,是毛泽东故居。
就是在这座普普通通的中国南方农舍里,诞生了一位革命伟人,一位历史巨人。数说二十世纪的历史,或者回眸千年历史,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不能无视或缺少毛泽东。且不说毛泽东博大精深的思想,且不说毛泽东倒海翻江的行动,单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可以让史上所有的远征壮举黯然失色。毛泽东的多才多艺和全才全能使他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位巨人相比都毫无愧色。他的一项成就、一个本领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留名,何况他是那么一个包容、涉猎如此广泛的集大成者。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缔造者之一,或者干脆说,就是最主要的缔造者。不管他的晚期发生过多么严重的错误,作为一位为历史作出过如此巨大贡献的巨人,作为一位现今仍然还在、将来必然还会发生着巨大影响的伟人,他的地位是勿容置疑的。他的一切因而也必然会得到大家的热切关注。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毛泽东的诞生,追溯到毛泽东的成长。这里是塑造巨人毛泽东的第一个环境,各位在这里探究,一定会不虚此行。
冲,是湖南方言对地形的称呼,指两山之间相夹的部位,而且,一般说来,随着山势的连接,尾端往往是封闭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小冲就叫土地冲,原来山嘴上有一座土地庙,这恐怕是得名由来。它是韶山冲的一个小分支。
屋场,也是湖南方言,它是对乡村民居的一种称谓。湘潭的乡村民居,往往独立地散布在青山绿水间,很少成集镇式地聚族而居,因此每个处所除了有一栋房屋,一定还有一片屋前的场地,本地人又叫坪。这大概就是本地人将住宅叫作屋场的由来。
为什么叫上屋场?原来,南岸是这里的地名,当得名于位处韶溪南岸。它原来的概念,包括了现在专称南岸的邹家祠堂和上屋场一带。上屋场,就是地理位置相对在邹家祠堂之上而言的,因此过去又叫韶山冲南岸上屋场。现在习惯把邹家祠堂称作南岸,就不再把主席故居也称作南岸了。南岸的概念可以包括毛泽东故居,这里的老人们都清楚。我们还可以举出两个证据。毛泽东19挽母联“春风南岸留晖远”,明明白白。毛泽东塾师、堂兄毛宇居1953年写的一首诗也这样明确表述:
南岸茅庐主席家,风光就是朴无华。往来过客人言啧,此地频开革命花。
北方的民居通行四合院,南方民居尤其是湘潭民居则通行一担柴式(正面三间,两头横屋也是各三间);横屋少一点的也叫一把锁,一般的原则是整个房屋成中轴线对称。由于气候的原因,南方民居往往比北方民居开间要大,屋宇要高,自然门窗也要宽大一些。同时,南方民居还有一条规律,由山区而平原,建筑格局有渐渐趋大之势。毛泽东故居在湘潭民居中开间是偏小的,这大概是处于山区的缘故。总之,这幢房屋代表了湘潭近代民居的典型特色。
过去湘潭民居的建筑非常讲究方位,对方向的选择往往依山势、水位综合考虑予以决定,并不像平原地带按采光和背风的原则,多取坐北朝南的方向。这栋房屋就是坐南朝北而略偏东的,它与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山环水绕,翠竹苍松,安谧恬静,是十分可人的乡居之所。似乎特别神奇的,是它所处的土地冲冲口,正迎着对面郁郁葱葱的“小韶山”.人们传说,舜帝就是在“小韶山”奏响韶乐的。而“小韶山”又呼应着高标出世的韶峰。它们一脉相承,送来了山水的灵气。
其实,毛泽东的祖居并不在这里,而是在离这里十里远的滴水洞黄田坳下,它叫东茅塘。毛泽东的曾祖父叫毛祖人,又名毛四端,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光绪元年(1875),他在土地冲买下了一些田土,为便于耕种,便在光绪四年(1878)他55岁的时候向毛正光买下了上屋场东头五间半茅草房,就象现在西头邻居的样子。毛四端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毛恩普,又叫德臣,小的叫毛恩农,又叫翼臣。先是长子毛德臣在这里居住。过了十年,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德臣、翼臣兄弟分家,可能是这时抓阄选择住所,德臣搬回了东茅塘祖居;翼臣则带着儿子顺生和两个女儿搬到了上屋场,毛四端也随次子搬了过来。毛四端就是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翼臣就是毛泽东的祖父。毛顺生又叫毛贻昌,是毛泽东的父亲。毛泽东后来就出生在这栋茅草房里。民国六年(1917),这栋房子失过火。直到民国七年 (1918),毛泽东已是25岁的时候,随着家境的上升,毛顺生才光大祖业,掀茅盖瓦,加修后院,使这里成了一个十三间半瓦房的宽阔住宅。现在我们看到的房子基本上保持了原样,两家的差异就使这所本来对称的房子打破了对称。
毛泽东父母过世后,毛泽东兄弟姊妹很快都离家参加了革命,1929年4月,国民党政府没收了毛泽东一家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家产,归清溪乡乡公所所有。不久,乡公所将屋租给贫农毛吉云居住,后来孙玉春、张春风也先后住过。1937年国共合作后才发还房产,由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烈士的妻子、小孩、父母先后居住到解放。1950年,毛泽东故居作为革命纪念地开放。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2月21日夜,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前夕,中央电视台在这里组织了大型文艺纪念演出《人间正道是沧桑》。屋前水塘被临时用木桩木板覆盖,前坪地连同半个水塘被作为了舞台。著名导演张晓海执导,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倪萍主持了晚会。这台节目在毛泽 东诞生一百周年之日在中央电视台隆重播出。
毛泽东的邻居,主人叫毛爱桂,谱名叫毛贻业。他比毛泽东大一辈,但年龄比毛泽东还小21岁。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后,见了毛爱桂,当面还叫“爱桂叔”,写信则称“毛爱桂先生”.
毛爱桂在父亲毛恩苞去世后,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曾决定将房子卖给在家种田的毛泽东大弟毛泽民,毛泽东回家劝泽民退了协议,还资助了毛爱桂一些钱。毛爱桂的哥哥毛爱堂参加了毛泽东建立的韶山党支部的活动,毛爱桂本人也为韶山党支部的秘密会议放过风。毛爱堂1925年随毛泽东去广州投身革命,参加了北伐军,后来牺牲了。解放后毛泽东写信为毛爱堂落实了烈士身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爱桂母子在外流落三年,1930年才回到韶山,后来住到了张旭冲。1950年,毛泽东曾嘱咐毛岸英专程看望了他。1952年,毛爱桂写信给毛泽东,为他的儿子求职。毛泽东素来不愿为亲友推荐工作,这样的文字在他给亲友的信中比比皆是,但对邻居毛爱桂却是一个例外。毛泽东在信中说:
要你儿子出来搞一点随时随意的工作,我亦十分高兴。可向所属当地机关申请。
不久,他的儿子毛泽林就被安排了工作。1955年,毛泽东把毛爱桂以及他的大姐毛春秀接到了北京。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又接见了他。
现在我们看到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匾,这几个大字是邓小平1983年6月27日题写的。在此之前,故居1950年冬最初开放时,挂的金字匾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不久即改书为“毛泽东同志故居”;1961年5月改为仿宋体;1965年9月28日换挂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楠木匾。
跨进大门,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堂屋。这间堂屋是毛泽东家与邻居毛爱桂家合用的,在所有权上讲,每家各有半间。这就是毛泽东家十三间半房子的这个半间的来历。堂屋是湘潭民居最正最高大的房间,也是房屋主人进行家庭祭祀活动与其他重要活动的主要场所。面对大门的正墙上镶嵌着神龛,神龛上一般供奉着佛像、财神和祖宗牌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往往要进礼。毛泽东1959年6月26日来到这里,他说,过去我家也信过迷信,边说边对着神龛作了一个揖,幽默地说,这是我小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这里是退堂,本来是堂屋活动的进退过道,毛泽东家利用这个空间安排作了煮猪食的场所。毛泽1959年在这里看到了摆放什物有“原物”的说明,非常惊讶,说:“这些东西还保存了?”
这里是厨房,当地叫灶屋。毛泽东来到这里说:过去灶底下还有一个地窖,冬天可以储藏红薯,还可以烤火。19冬,我们兄弟姊妹就围坐在炉子边烤火。我说服他们离开家乡。后来,他们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毛主席所讲的就是广为流传的毛主席教育全家“舍小家,为大家”的旧事,它就是发生在这个地火坑旁。挂钩是当年挂烧水瓦罐用的,可以调节升降。一边烧水,一边供烤火,这是当时农村过冬的习惯。
这里是横屋,毛泽东1959年来到这里,说:这里过去是我们家的客厅和饭厅。那时客人来,总是我父亲作陪。母亲和我们兄弟到灶屋吃饭。我们平时很少吃荤菜,餐餐吃蔬菜。
这里是毛泽东父母的卧室。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出生的,按旧历为清光绪十九年癸已十一月十九日辰时。辰时与这一家似乎有着特别的关系,毛泽东父母亲的生与死均在辰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辰与龙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所谓“辰龙”.《毛氏族谱》载:
怡昌,字顺生,号良弼,行一,清同治九年庚午九月二十一日辰时生,民国八年己未十二月初八辰时没。配文氏,清同治六年丁卯正月初二辰时生,民国八年己未八月初二辰时没。
按旧历,两人是同一年去世,相隔不到四个月,按公历则跨了年份。文氏活了53岁,毛顺生只活了50岁。
1959年毛泽东来到这里,凝视着父母的遗像,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父亲和母亲。我母亲颈脖上生了一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在现在就不会死。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看到他们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非常动情,含笑着问:“这是哪里拱出来的?”“拱出来”是湘潭方言,有“钻出来”“冒出来”的意思。身旁人告诉他,是从他外家唐家圫找出来的。毛主席还说:这怕是我最早的相片了。这是我母亲有病时照的。根据考证,这是1919年4月间毛泽东母亲因患结核性淋巴腺炎来到长沙,借住蔡和森家治病时照的。几个月后,文氏就去世了。它记录了一个难得的历史瞬间,十分珍贵。这使我们今天有幸能看到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形貌。
1959年这里的解说词是:毛泽东同志1925年6月曾在这个楼阁上建立了中共韶山党小组。毛泽东看后说:不是党小组,是党支部。
我们现在到了故居的内院。这里完全是19扩建的部分,中间是天井,周围是放置农具、加工稻米、养牛喂猪和储藏柴草的所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实物,使它堪称中华南方典型的农耕文化小型博物馆。它定格了漫长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代的耕作和生活方式。来到这里,不由得不使我们想起杜甫一千多年前路过湘潭农村写下的诗句:“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同时也使我们想起了毛主席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59年毛泽东来到这间碓屋,用脚踩了踩石碓,说:我小时候在这里干过这工作。我父亲讲,我家是靠它致富的。我们知道,毛泽东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米商,经营得法,很快便使这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发达起来。毛泽东1936年在延安跟斯诺是这样谈起他的父亲的:
我父亲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被迫当兵。他当了很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通过做小买卖和别的营生,用心节约,剩下一点钱,买回了他自己的土地。
这时我家成了中农,拥有十五亩田地,这些田地每年可收六十担谷,一家五口,每年食用共三十五担──即每人七担左右──有二十五担剩余。利用这个剩余,我父亲又积蓄了一点钱,过了一段时间又买了七亩地,这就使我家具有“富”农的地位了。我们当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担谷。……每年仍然有四十九担谷剩余,依靠这剩余,我父亲就不断地兴旺起来了。……我父亲并没有开店,他只是从贫农们那里把粮食买下来,然后运到城里去卖给商人,在那里他可以得到较高的价钱。
1949年国庆节刚过,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了他的堂弟毛泽连,谈话间还深情地对毛泽连说:我爷老子(父亲)当年不应该买你家那七亩田哩。
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当时政策是根据解放前三年不动产来划分成份。毛主席家的成份怎么划?其实很简单,全家人早就离了家,并不依家产生活,应是革命家庭。但是有人认为,毛主席故居已经修复,还有田土财产,理应划为富农。当时的乡长作了难,含蓄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韶山正在进行土改,希望主席把家中情况告诉一番。毛主席为了给土改作个表率,便趁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之便向韶山乡转去自己的三条意见:
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
二、划为富农。责无旁贷,付来三百元作为退押金;
三、人民的政府执法不徇私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毛泽东1959年在谷仓看到量谷斗上刻着“毛四端”四个字说:这是我太公的`名字。
在牛栏屋,有块牌子上写着:这是毛泽东少年时用过的牛篦子。毛泽东感到疑惑,说:哪有这样的事?旁边的人告诉他,这是修房子时从地下挖出来的。毛泽东这才点点头。
毛泽东到了猪栏屋边,说:那时我和母亲常在这里喂猪。我母亲会喂猪,我也喜欢喂猪。
这里是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又名泽淋,字咏菊,曾任红军师长;1935年4月下旬,牺牲于江西瑞金黄鳝口小纸槽。毛泽东1959年在这张像片前端详了好一会,说:这是我泽覃六弟。泽覃很聪明,他的胆量比我还大哩。
为什么叫六弟?湘潭人以前兄弟排行,多是在共祖父的堂兄弟中排序。不论生死,凡出生了的就算。毛泽东父亲是独子,因此便只在同胞兄弟间排行。毛泽东出生前,已有两个胞兄早夭,因此他这个长子就成了老三,他的一个小名叫“石三”,其中“三”的意义就是这样来的。泽民为四,泽覃为六,应该中间还夭了一个男孩。1940年四修族谱时,在毛顺生名下记载为“五泽覃”,这是误记。但在泽覃名下,却准确地记载着“行六”,族谱同时还记载毛顺生“女二殇”,看来毛泽东另有两个姊妹在出生后不久即夭折了。
这里是毛泽东大弟毛泽民的房间,毛泽民原名泽铭,字咏莲。毛泽东三兄弟的字都带有草字头,分别是咏芝、咏莲、咏菊。毛泽民曾经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1943年9月被军阀盛世才杀害于乌鲁木齐,当时鸟鲁木齐叫迪化。
这里是毛泽东家的晒谷坪。上面的山,下面的田,到处都留下过毛泽东劳动的足迹。这里有抹不去的乡情,也有忘不了的伤痛回忆。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走出故居,在这里久久徘徊,他说:这晒谷坪原来不在这个位置,在那边。他指了指右边一片竹林。又说:1919年,我母亲去世,灵柩就停放在这里,等我回来。
9.中印之战:刘伯承“乱战”克敌 篇九
沿水而行
战争开始阶段,印军在前苏联和美国的双重支持下,很快在主战场——喜马拉雅山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雪山营地建立了居高临下的指挥部,由考尔中将坐镇指挥。而我军为了爬山,部队只得留下辎重,轻装前进。为防万一,先头部队派出尖兵往往要拉成几里路的长蛇阵,从尖兵连、尖兵排、尖兵班到尖兵组,都隔着相当一段距离,就连尖兵组的三个人,也还要再次分开走,最前面的一个战士用铁锹敲击冰雪,刨出一个脚窝,往前挪动一只脚,再刨出第二个小坑。动作要格外小心,稍有大意,震裂了冰层,刹那间便会大祸临头——冰雪迅速炸裂,崩溃塌陷。
在中央军委的作战会议上,刘伯承说,青藏高原我没去过。不过根据经验,有水必有路。兵无常势,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或许还是一支奇兵呢。毛主席当即拍板决定:正面仍由小股部队佯攻,继续迷惑敌人。为慎重起见,先由一个师寻水探路,隐蔽接敌,成功后,再由大部队跟进。
深入敌后
这个师选择了中国、印度、锡金三国交界的东线亚东,那里尚未交火,不大引人注意,但印度已有兵力驻守。我军先遣团在前面开路。刚出发时指战员们的高原反应还是很明显的:迈不动步,喘不上气,体弱的战士往往要拉着马尾巴才能前进。但走着走着,冰雪没了,脚步轻了,呼吸畅了;走着走着,皮大衣脱了,棉衣也穿不住了,路边草木也绿了;走着走着,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侦察员回来报告:前面已到锡金国境。
但在边境线上锡金士兵却阻止我军,不让通行。恰巧这时我们看见有少数印度军人从其境内逃跑,便义正辞严地质问锡金士兵:同样是友好邻邦,为什么允许印度人通行,而阻拦我们?他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指挥员将手一挥,战士们便迅猛追击过去……
战事进行得顺利极了:等候在麦克马洪线前沿与我军决战的印军,做梦也未想到在他们屁股后边出现了中国军队,吓得他们屁滚尿流,溃不成军。除二战时曾打败过日军、被誉为“印度的骄傲”的那个营有些战斗力,打得比较顽强外,其余皆稍触即溃。
由于战争进展太快,大大出乎敌我双方预料,战场一度出现混乱:印度侵略军后院起火,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就连考尔中将也因信息不通,还乘坐前苏联先进的米-8直升飞机和美国军事顾问一起贸然视察亚东一线。刚下飞机,便遇上我军,差点当了俘虏。他们急忙扒上牛车仓皇逃命,丢下座机给我军当了战利品。
连锁反应
我军先头部队孤军深入,在后续部队尚未到达的情况下,为抓住战机、扩大战果,遂分兵歼敌,也导致战斗序列散乱。但在同样乱的情况下,我军是形散而神不散,各自为战,士气高昂。像战斗英雄庞国兴(陕北人)就是在追击中与部队失散的情况下,根据军衔大小,又先后与兄弟部队两名同样与原部队失去联系的、彼此互不相识的战士组成战斗小组(他是下士任组长,另两名战士分别是上等兵和列兵,为组员),不失时机地歼敌立功的。而印军则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了一群乱撞的无头苍蝇。东线我军的成功,立即在西线、中线产生连锁反应,我军风扫残云,气吞江河,战事只进行了十多天,先锋部队便推进到距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惊慌,大街上修筑工事,市民们争相出逃。
就在印度举国慌乱之际,毛主席审时度势作出了撤军的决定。我军返回传统习惯线(即实际控制线),并主动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了接触。
(文史精华)
10.戴笠故居导游词 篇十
戴笠故居为国民党军统头目于1943年亲自审定设计图纸建造。外表看是一座粉墙黛瓦、木结构的普通民宅。走进去看,这是一座前二层后三屋的建筑,最下层设有一个小暗室。有人说,这屋里机关重重,可藏暗器,设伏兵,也便于逃命。屋里有一明一暗两条楼梯,明梯在前,暗梯在后,呈螺旋状,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设在壁柜、布幔之后,不易察觉。楼上房间窗多、门多,间间相通,好似九连环 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戴笠故居这道暗梯,当年藏在壁柜、佛龛、布幔之后,呈螺旋形,仅容一人通过,直通地下室。这个设计有两个妙处:一是节省许多空间;二是逃跑时不易受到追兵枪弹伤害。戴笠这个人顾虑重重,害怕有人暗杀,连住在自己老家也不能睡个囫囵觉。
慕仙桥建于民国十三年,为当地桥会捐资而成。桥侧不老松虽历尽沧桑,犹挺拔葳蕤,远远望去,炊烟袅袅;桥上古藤缠绕,桥下流水潺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好似世外桃源。
11.济公故居的导游词 篇十一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今逢盛世,物阜民殷。天台县人民政府为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济公文化,让济公精神千秋永传,决定在石墙头复建济公故居,让云游四方的济公在故乡有一个真正的“老家”。修复后的济公故居,向世人展现了充满南宋时代气息、蕴含浙东地方建筑风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一轴画卷。济公故居占地16亩,建筑面积6310平方米,景区由永宁村口双牌楼与观霞阁、济公李氏祖居和陇西园三大部分组成,宅第街坊与楼台亭阁水榭园林荟萃一体,内聚佛国之灵气,外撷仙山之精华。中国话剧院著名演员“活济公”游本昌先生在专程回天台“老家”探望故居时说:“济公故居修复得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让民众看看当年济公是怎样毅然舍弃如此富丽堂皇的百万家财,走上了一条云游四海、扶危济困、彰善罚恶、救民于水火的济世之路,从中体会济公从人到神、从李修元成为济公‘**’的变化历程”。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在视察济公故居时说:“济公故居完全可以成为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地。”
12.刘伯承是如何治军与治校的 篇十二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伯承到万县参加响应革命的学生军,从此开始其辉煌的军旅生涯。
1927年8月,南昌起义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刘伯承认为:除了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之外,没有形成共产党对军队的坚强领导,没有对部队实行有力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等因素,是南昌起义“根本的弱点”。同年12月起,受中共中央派遣,刘伯承先后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苏联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苏联学习两年半,他刻苦攻读了马恩列斯的军事著作和外国许多军事家的名著,因而大大开阔了眼界,加上对南昌起义失败的思考,更加坚定“治军必治校”的信念。
1930年7月底,刘伯承返抵上海,出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协助周恩来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训练中共各省、特委负责人和中央机关干部,增强他们开展武装斗争的能力,这是他“第一次从事红色军事教育”。期间,他负责讲授暴动方略和游击战、运动战战术,并为中央军委翻译了《苏军步兵战斗条令》,校译了《苏军政治工作条例》、《游击队怎样动作》等材料,一方面作为训练班教材,一方面发到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学校,促进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早期建设。
1932年1月,刘伯承直接奔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接替叶剑英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实际上是红一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直至同年10月中旬调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期间,他针对红军以运动战为主的实际,大力培养运动战人才,贡献卓著。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所向披靡。两相比较,刘伯承深为毛泽东的卓越指挥才能所折服。以后,随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他更加自觉地宣传和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
1935年9月,红四方面军总部成立了红军大学(红大),开设高级指挥科、上级指挥科和上级政治科,由刘伯承调任校长兼政委。当时,正值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独断专行的指挥下,开始大举南下。为治好这支被张国焘带向错误方向的大军,他坚决与朱德等同志站在一起,从整个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积极维护红大中红一、四方面军学员之间的团结,并通过他们影响部队回到正确轨道。
1936年6月,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即组建红二方面军。7月初,刘伯承应邀到红二方面军,给指战员作打敌人骑兵的战术报告,提出了提高信心、接敌处置、利用地形、武器运用等方面的基本要则,讲解了打骑兵的队形、追击、有组织的后移以及平时加强演练等问题,深受贺龙钦佩。经他力陈,刘伯承随红二方面军行动,出任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成为我军历史上唯一主持过三大主力红军军事教育的人。
作为红二方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不负众望。1936年9月20日,他写出《我从实战中联想到我军教育要注意的事项》一文,从军事和政治方面提出了训练、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进攻、防御、迂回、行军、宿营、警戒以及野战等~系列战术要则与训练方法,对加强红二方面军的军事素质贡献至大。同年12月,红二、四方面军两所大学都并入抗日红军大学(后称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刘伯承顺理成章地成为唯一的副校长。
1937年8月,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刘伯承担任一二九师师长。早在抗战初期,他就对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指示:将毛泽东军事论著,作为“第一种教材”。他认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军队战史尤其是较近的实战战例,应作为第一种教材,只有这样才可以正其本;而日军的军事条令、教令等可作为“第二种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用以分析研究作战对象的特点和战术;苏军的一些条令和军事理论则可作为“第三种教材”,可以开阔眼界,推动军事教育的发展。整个抗战时期,参加一二九师的绝大多数是工农分子,他们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但是文化水平较低。在刘伯承的关怀和号召下,部队办起了许多扫盲班、文化班,掀起学习文化的热潮。为练成抗日铁军,他还“运筹帷幄、先胜教场”,先后办过师训练队(班)、师随营学校、师轮训队、师参谋训练班等,大力培养军事、政治、参谋人才。由于他的深谋远虑和把“治军先治校”理念化为实践,一二九师军事素养闻名八路军、新四军,成为“华北抗日铁军中的铁军”。
1945年9月,日寇刚刚投降,国共两军拉开战幕。刘伯承领导的晋冀鲁豫地区人民军队,仍然强调“冶军先冶校”,各级随营学校建制齐全,对加强部队军政素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48年9月2日,中原军政大学成立,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由于刘伯承的“名头”,中原军政大学在各军政大学中风头一时无两,为中原(第二)野战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才,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军事人才支撑。
(摘自《人民政协报》林瑞华/文)
13.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篇十三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的情况。
王羲之,字逸少,曾为右军将军,又称:右军。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玡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临沂市。他从小就特别酷爱书法,真、草、隶、篆都很有造诣,尤其擅长隶书。嗬嗬,只可惜书法上没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了。
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的书法史上并称:二王,被称为书圣。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曾经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过一段专论,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书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心目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晋永嘉元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来到了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历经战火的沧桑和兴废,为刘豫时,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袭至今。为纪念我国历史上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当时的临沂地区行政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最佳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我们面前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王羲之幼年酷爱书法,每天习字之后,都会在这个水池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吃水变黑,虽让经历的一千余年,其颜色都没有改变。
这一片就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盛列着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石刻不仅是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推崇备至,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大家看这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祺裘勿忘先贤,续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众。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曲桥了。此侨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咱们世代中国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24孝的故事,在这24孝之中,我们临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颇为熟悉的有:卧冰求鲤。相传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丧母,其继母对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呐,然王祥对其继母非常孝顺。有一年冬天继母大病,想吃鲤鱼,王祥便脱下衣服,卧在冰上,用体温化开冰层求鱼,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上天,有鲤鱼便从冰洞里跳上来满足了他这一要求。从此呢,:卧冰求鲤的故事就广为流传。
我们已经过了曲桥,现在已经到了鹅池了,我们可以看见几只大白鹅在池中悠闲的游来游去。传说王羲之当年非常爱鹅,至今还流传着书换鹅群的说法,据说书法创作中的五指执笔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观察俄在水中的动作启发而来的。当然,现在的这些俄都是21世纪的。以前的那些鹅早就进了古人的肚子了 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现在看到的这个平台就是王羲之习字晒书的晒书台,这块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
在这个晒书台的北侧是享誉齐鲁的琅玡书院,这个匾额:琅玡书院四个字是在王羲之《圣教序》中得来的。在书院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石刻,像这边的《琅玡帖》、《丧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真实再现。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的是我们前面已经参观过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孔林导游词 ·山东曲阜导游词 ·青岛导游词 ·山东泰山导游词
在晒书台的西侧,有一块御碑高立于台上,上面刻有当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临沂时为琅玡五贤题的诗 诗曰:孝能竭力王祥拦,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所谓琅玡五贤指的是古代临沂历史名人王祥、王揽、颜真卿、颜杲卿、诸葛亮。
14.天台济公故居导游词 篇十四
济公故里位于天台县永宁村。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15.刘伯承故居导游词 篇十五
6月1日,刘伯承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6月6日深夜,李达将当天的综合情况向刘伯承作了汇报:“扫荡”太北的敌人近两天纷纷向太行周围交通线调动,在邯长路黎城附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出动不少飛机在漳河两岸上空侦察。据当天接到的一份日军文件看,敌人马上就要对我太南地区进行合围“扫荡”了。现在,新一旅二团在邯长路北袭击敌人掩护总部突围后,已从路北转到了路南的黎城宋家庄(团部)、东下庄、王家庄一线。这里既能居高临下控制邯长路,又能威胁黎城附近敌据点,离师部也仅30来里,可以配合师部的行动。
刘伯承说,宋家庄位置不错,但不是长久之地。二团退出了北面日军的合击圈,恰好又跟师部进到了日军南面的合击圈。从师部周围敌人调动的情况看,敌已构成对师部的大合击圈。所以第一步就要设法突出圈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要提醒二团注意监视敌人,敌人很可能先从那里围过来,师部也要从那里突出去。
6月7日,据侦察报告,日军已在涉县、黎城、潞城调齐了人马,补充粮弹,即将出动南犯。南面林县日军也作好了配合的准备,敌人出动的兵力共约1.5万人其中有日军第三十六师团主力、第一、三、四混成旅团等共25个大队1.2万余人,伪军约3000多人),“扫荡”的重点是邯长路以南、清漳河两岸,“合击圈”的中心是黎城、平顺、涉县交界处的涉县黄岩、东西达城和平顺之黄贝坪地域。而一二九师师部、直属队700余人和在外围的掩护部队加在一起尚不足2000人。情况十分危急。
刘伯承命令三八五旅和新一旅主力进到邯长路附近,在日军“扫荡”开始后迅速转到外线,袭击日军侧后,掩护师指挥所和直属队转移。指定三八五旅分派两个有力支队在黎城、涉县间和潞城、微子间破袭,另以一部控制桂花西北山地;新一旅主力则在黎潞段东侧活动,与三八五旅相互策应。
7日晨,李达给新一旅二团打电话说,敌人对太北的“扫荡”已经结束,现已对我太南地区转入重点“扫荡”,从涉县、黎城、潞城、平顺、林县各路出动的敌人已对我构成大合击圈,很快就会对太南腹地实施向心合击。师部决定,抓住时机突出敌合击圈,转到外线打击敌人。突围中师直属队(含区党委、边区政府)和二团一起行动。
6月8日,日军结束对太北的“扫荡”后,即转入对太南的“扫荡”。当日晨,二团向李达报告说,监视邯长路的松树山观察所(在黎城县东)发现大批日军及部分骑兵从黎城出发向东开进,估计系敌先头部队,攻击目标是二团驻地宋家庄、师部驻地黄岩及其周围地区。李达指示二团要和民兵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迟滞敌人,掩护师部和新一旅旅部安全转移。
五
8日下午,刘伯承在黄岩跟李达、蔡树藩研究部署了反“扫荡”的各项工作。刘伯承边看地图边说:“鬼子第三期‘扫荡’的部署,还是要合击我们的师部。我们这次转移要来个大的‘跳跃’,至少要跳到涉(县)黎(城)公路以北才能摆脱鬼子的包围圈。根据‘集总’(指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即八路军总部)突围的经验教训,直属队最好分成前后两个梯队,不要挤在一起,以缩小目标。不走大路走小路,尽量夜行晓宿,行动要秘密。从涉县、黎城两路敌人的接合部突围,把握比较大。”说到这里,他转过身来对李、蔡二人说,“树藩同志带后梯队,李达跟我带前梯队,我们在前头给后梯队开路。两个梯队都要轻装,把可带可不带的笨重的东西都坚壁起来,包袱越小越好。让新一旅二团担任掩护任务。后梯队的警卫部队由作战科长张廷发指挥。”这样根据机关战斗化的要求,师指挥所与直属队分成前、后两个梯队。机要科长杨国宇根据李达指示将一电台埋于黄岩村南的木樛树下。前梯队组织精干,由作战、侦察、通信、机要等参谋人员和电台、警卫分队及一个炊事班等几十人组成;侦察分队分成多个班组进行全方位侦察,既能及时获取情报,又能互相支援,主要担负指挥、侦察任务。后梯队由司政、边区党政机关人员组成,加强警卫力量,保证安全转移。前梯队由刘伯承、李达率领,后梯队由蔡树藩率领。
刘伯承强调指出,根据太岳和太北的经验,日军这次夏季“扫荡”有一个新的特点,各路部队在前进中尚未构成合击圈之前,即在我们可能转移的要路上,留置一个小队或一个中队,构筑临时的封锁点,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残置封锁队。这些残置封锁队,或附以无线电台,或附以军鸽,随时可向指挥部提供情报;日间上山,夜间下山,多方进行佯动,意在将我们的部队压进合击圈内,它是要起那种吓鱼入网的响子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和警惕。李达立即让参谋起草成指示下达各部队。
天一黑,两个梯队一前一后离开黄岩经西张汉沟向平顺县黄贝坪方向前进。刘伯承、李达率领的前梯队经一夜行军,于6月9日凌晨4时抵达平顺县黄贝坪。
从9日晨起,日军第三十六师团开始对太行南部根据地实施夏季第三期大“扫荡”。在涉县至黎城一线五六十里的正面上,1.2万余日军组成20余路的梳篦队形,沿大小路步步向南齐头并进。日军满以为使用这么密集的兵力,一定可以捕捉住一二九师的指挥机关。我一二九师前、后梯队驻在涉县以南的平顺县黄贝坪一带按兵不动。刘伯承认为过早行动反而会暴露目标;这里离邯长路仅30里,日军一般意想不到一二九师指挥部竟敢呆在它的眼皮底下。为了转移日军的注意力和牵制他们的行动,刘伯承命令三八五旅加强对邯长路的袭击,特别要注意消灭公路附近的残置封锁队。随时准备掩护机关突围。
刘伯承一行在黄贝坪稍事休息,备些干粮和水,10日吃过午饭,于下午1点多出发,沿圪台岩、大岭洼、东张汉沟向黄岩方向前进。在圪台岩,刘伯承指示“警卫排长”李天祥将携带不便的文件物资分散潜藏于李香华家附近的岩洞和一口枯井之中,向李天祥交待了取用手续,并要李香华家严格保密,待反“扫荡”结束后由李天祥负责用牲口驮回师部赤岸(后来李天祥带着四五个同志用牲口驮了一个多月才驮完,一头骡子驮四个箱子,大部分为全国地图)。为此刘伯承向李香华家赠送了一盏马灯(见图)、一本孙中山文集、一只书箱以示谢意。
刘伯承一行经两个多小时行军抵达地势险要、沟壑纵横的张汉村。后梯队随后进驻黄岩村。刘伯承说,从张汉村再往前走,可能就要到日军包围圈的结合部了(涉县、平顺、黎城三县交界处——笔者注),离黎涉公路(即邯长路)不远,随时都可能遇到敌情。从现在起,行军时把两个梯队拉开距离,缩小目标,“如果今晚能穿过涉黎公路,就算脱离危险了。”李达把这个指示传达下去,并对负责联络的干部反复交待要注意联络,严格保密。
刘伯承一行在张汉村停留了一会儿,晚饭后继续循小路,沿井子壕、白甘水、黄花山——龙洞怀、天寨垴方向向黎涉公路南侧的杨家庄前进。因为张汉村一带地势虽险,但山上仅生长着一些半人来高的灌木丛,不利于人马隐蔽。这里已属日军包围圈结合部的范围,敌人比较密集。为防止暴露,整个队伍规定绝对不许打手电或点火。由于天黑,方向难辨,崎岖狭窄的山路越来越难走,队伍所走的羊肠小道地图上也未标,只能靠星星辨别方向,行军非常艰难。李达建议原地休息待天亮后再走。但刘伯承认为:“我们这么大一个摊子,才走了几十里路,鬼子那么多特务,我们不可能不暴露目标。在这里过夜,很可能会遭到偷袭。让大家打个盹儿,然后连夜返回张汉。鬼子怎么也不会料到我们还会返回原地吧?”他的看法令大家叹服不已。当时日军“残置封锁队”一般由鬼子和“黑狗队”(伪军)组成,比例约为1:2,每天一个波次,一个波次三个班,一个班一个晚上,白天下山(日军以为白天便于侦察,我军不敢行动),夜间上山,主要部署在道沟岭、黄花山、瞌睡垴、红涧垴等要隘、山头、高地,以篝火、电台、军鸽等为联络信号。每一股日军前面都有敌探开路,他们暗带武器,挑着箩筐(内装日用杂货)扮作货郎,四处打听我军动向,一有情况立即向日军主力报告。
夜间爬山路,七拐八拐,困难可想而知。队伍在无任何标记的小道上转来转去,直到11日中午刘伯承一行才又从黄花山、西张汉岭上返到张汉村。
六
烈日当空,人们精疲力尽。正当大家准备松口气休息一会儿的时候,北面一路日军进到了黄贝坪西北约30里处的宋家庄和东下庄,遭到了担任警戒任务的新一旅一团四连的顽强阻击,他们准备待天黑后撤出宋家庄将敌人引向黄贝坪、石城一带。激烈的枪炮声传到了师指挥所,人们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时,侦察员前来报告:西面1000多敌人已进至王曲,正沿着安乐村向阳高、石城、马塔方向急进。警卫部队也从望远镜里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黄花山、张汉岭、瞌睡垴一线有小股敌人正在搜山。刘伯承立即命令张廷发集中兵力、火力打开一个缺口,掩护部队转移。经向牧羊人了解,张廷发带领警卫部队一部(一个加强连,约200余人,有机枪10余挺),迅速占领了黄花山——张汉岭东侧、石牛岭上的制高点——大石磨垴(海拔1137米),并抓紧时间进行构工伪装。
与此同时,我新一旅出动连排小部队、便衣队与地方武装、民众结合,对由潞城、黎城向阳高、马塔合击之敌予以跟踪尾击(而且在敌回窜时也给以沉重的侧击),有力地配合了腹地之涉县东西达城、东西峧、黄贝坪、黄岩游击部队的反抉剔“扫荡”,形成了内外夹击敌人的有利态势。在林县之任村、平顺之侯壁、杏城地域也进行了有力的侧击。
这时已是下午1时,在张汉村王喜生家院子刚做好的一锅绿豆小米焖饭大家也顾不上吃,刘伯承立即下令转移:“避开敌人,马上钻入杨家山!”前进的方向是从张汉出发,经黄岩西、杨家庄,从响堂铺以东的神头村一带穿过邯长路,尔后进入佛堂沟山地。
刘伯承、李达率前梯队先走。他们在黄岩村村长、共产党员冯占廷带领下骑马从张汉村出发经东沟、石牛岭登上了大石磨垴阵地。在仔细观察了四周的地形和敌情后,刘伯承问张廷发:“此高地叫什么?”
“当地群众叫大石磨垴。”张廷发答道。
“为什么叫大石磨垴?”
“据介绍此高地从侧面看像盘石磨,故名大石磨垴。”
“好,这个高地很好很重要,一定要守住。”
“是!”
前梯队从大石磨垴上崭、小石磨沟下来,在石磨沟口与东石牛正沟交汇处的河滩上进行了简短休整,开了一个简单的会议后,经吴家坡向大银矿方向转移。
队伍静静地往北疾行,避开大道,专走偏僻小路。山路崎岖,刘伯承时而骑马,时而步行。李达和参谋、警卫员紧紧围在他的前后。
七
早在11日上午9时许,猖狂的日军占领松树山阵地后,就沿大小路直向宋家庄扑来。二团二营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节节阻击敌人。到中午时分,宋家庄西侧1228高地和东下庄阵地先后被敌占领。日军在高地上架起几门九二式步兵炮和迫击炮,集中火力向宋家庄猛轰。二团按刘伯承的预先安排,命令配属的一团第四连担负宋家庄正面掩护任务,待天黑后撤退,将敌人引向东南方向的石城、黄贝坪一带,并留在敌合击圈内配合民兵坚持反“扫荡”斗争。二团主力则按刘伯承预定的计划,准备到宋家庄东南约6公里的王家庄集结,尔后在此和一二九师师部、新一旅旅部及边区党政机关汇合,一起向北沿杨家庄、神头村方向突出敌合击圈,转移到邯长路北约9公里的佛堂沟。
11日午后2时许,二团主力刚转移到王家庄北侧山坡上,就发现敌人已经占领了宋家庄并准备向王家庄方向前进。王家庄的群众正扶老携幼向山里转移,民兵正在准备战斗。6月的太行山区酷热难熬,干渴难耐,加之山区夜间行军十分困难,大家都希望趁天黑以前行动。二团用电话向李达请示说:“敌人已进至宋家庄,我们正在王家庄……”。李达说,不要急,黄岩这边(后梯队)正在处理不便携带的东西。
这时,日军从四面八方向黄岩合击,合围圈越来越小:东北面敌人已进至原曲、固新;西北面敌人已占领宋家庄(距黄岩约15公里)、榆树坪、东下庄,并用火炮向王家庄(距黄岩9公里)的一团四连阵地轰击;南面敌人已从马塔、和峪、豆口、黄贝坪陆续进至岩坡、大岭洼(距黄岩约三四公里)、圪台岩,逼近道沟岭、东张汉岭;东南面敌人已攻占东西达、东西峧、西山;并在各山头向黄岩方向射击、进逼,形势十分危急。
11日午后3时许,师后梯队警卫部队一部(另一部则据守黄岩)在师作战科长张廷发指挥下,于大石磨垴与从黄花山、瞌睡垴、板山、大岭洼一线上来的西路敌人相遇,展开血战,为后梯队突围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下午。特别是当敌进至大石磨垴西侧约500米处的古羊峧岭时,战斗最为激烈,一直打到晚上9点钟,枪炮声才渐渐地停下来。原来,日军以为一二九师师部在平顺县和峪(在石城东北约八公里),从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八)开始合围到6月18日(五月端午节)撤走,日军8路人马在此烧杀八天,杀死80多人,烧毁房屋四百多间。和峪西北四公里外的水峪村也被烧光(四个院子的公粮被焚毁,多数为楼房,可能系兵站或仓库)。进至和峪、未及转出的一二九师司令部直属“太行一中”、“太行二中”(多数为四川通江、南江、巴中籍小孩——大的18岁,小的12岁,平均不过十四五岁。他们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许多人在涉县西 山上壮烈牺牲)遭到了较大损失。6月13日晨,一二九师司令部队务科科长刘贤润在和峪后沟银贡豁附近的聚钱岩子侦察敌情时,不幸遭敌机枪扫射牺牲。
11日下午6时许,北路敌人用山炮、迫击炮向我宋家庄东侧的一团四连阵地猛轰,战斗异常激烈。在此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新一旅旅长韦杰、政委唐天际和旅副参谋长冯精华率旅直机关300余人,从驻地黄花村赶到了东北约三公里的王家庄。他们研究决定由韦杰率旅直、二团团直(由该团参谋长陈皓带队)先到杨家庄集结,派副参谋长冯精华带旅侦察连到神头、胡峪一带侦察后,再依情况行动,以便为师部转移开路。旅政委唐天际和二团的其他领导同志则留在该团驻地王家庄待命,以接应前后梯队。
八
11日黄昏时分,前梯队抵达杨家庄西南方向大山沟里的一个小村庄——大银矿。村庄里空无一人。人们不停地走了半天,个个感到又饥又渴。但找遍了村子周围,也没发现可喝的水。有人实在憋不住了,便跑到村头的一个凹坑边(当地人称为小海子)舀脏水喝。
刘伯承见了,急忙大声阻止:“不要喝,不要喝,这样会拉肚子的,里面有细菌。”他边说边取出一条毛巾,走到水坑边,招呼大家:“来,用毛巾过滤一下再喝。”于是,人们都取出毛巾当过滤器,慢慢地滤着脏水喝。
几个战士从老乡屋里找出了一瓦罐酸菜水。跟随刘伯承的警卫员一见便想把瓦罐端过来,好让刘伯承先喝上一口。刘伯承制止说:“战士们最辛苦,最需要水,我们还是先忍一忍吧。”
战士们走过来,从瓦罐里倒出一杯酸菜水,请刘伯承喝。“我不能喝,这水是你们找到的,应该由你们大家喝。”刘伯承婉言谢绝。战士们坚持要他先喝。他接过杯子喝了一小口,然后把杯子交还给战士,说:“谢谢你们,你们快分着喝吧,先润润口,等走出合击圈,就有水了。”
入夜,部队继续转移。前梯队沿着羊肠小道钻进了山沟,在夜幕中摸索前进。路越来越难走,警卫员知道刘伯承的腿受过伤,行走吃力,便给他找来一根树枝当拐杖。由于冯占廷对大银矿到杨家庄这段路也不太熟悉,于是又找来了大银矿村李来顺、李茂田等人一起带路,向杨家庄方向转移。但由于大银矿圪节路段十分难走(一头白骡子摔死),牲口无法通行,他们决定经邢家、坪上、孔家返回黄岩折向西行,由西河沟、高坡沟、大岩豁向北面的杨家庄方向转移。
四周山上日军星星点点的篝火忽明忽灭,吆喝声忽隐忽现。但从鬼子盲目搜山的情况看,估计他们并未发现前梯队。但是敌我双方差不多已经混到一起了,只不过是因为天黑双方没有互相看清而已。只要不惊动敌人就可顺利突围。但这是一件十分危险、困难的事情!刘伯承对李达交代说:“鬼子搜山的队形很密,一旦遭遇,他们马上会进行向心合击,那我们的处境将万分危险。现在千万不能让鬼子发现我们的行踪。夜间行军不易观察,你要多派侦察员出去,一边直接侦察,一边与沿途的秘密情报通信所联络,随时掌握确实情报,免得陷入被动。”李达遵命作了布置,同时将牲口蹄子一律用布作了包扎,以免发出响声惊动敌人。
九
从西河沟、高坡沟进去,一连翻过了几道山梁,大约晚上9点半,刘伯承一行达抵大岩豁(在原曲人秦彦德家简单吃了点饭),估计快接近杨家庄南侧附近的大路了,忽然,侦察员跑来报告:“前面杨家庄已被敌人占领,一股敌人正沿着大路向南搜索。”不一会儿,前梯队后面传来阵阵机枪声,对面的敌人也盲目地放起枪来。刘伯承担心地朝后面看了看,焦急地对李达说:“派个人去看看,刚才的机枪是不是朝后梯队打的?告诉同志们不要紧张,这几股敌人是我们偶然遇上的‘残置部队’和‘抉剔’小分队。除非必要,我们不要开枪,哪怕是撞到了对面,只要鬼子认不出我们,也不要先开枪,要沉住气。别忘了,鬼子现在是一闻枪声就必然集结的。”当李达传达刘伯承的指示时,才发现跟上前梯队的警卫部队只有一个连!敌人的枪声、手榴弹爆炸声越来越近。刘伯承和李达一行迅速登上大岩豁上面的一个山岗,隐隐约约看见对面山坡上一支队伍正朝他们走来。开始他们以为是掉队的警卫部队赶来了,就向他们靠拢。谁知双方相距几十米时,才看清对面来的不是自己的部队而是荷枪实弹的日军!
“快出来吧,已经看见你们了!把枪交出来,皇军不会伤害你们……”走在前面的汉奸高声喊叫道。
刘伯承命令队伍折向西行。他沉着地说:“不要慌,这是虚张声势。别理他们,不要开枪,我们悄悄地绕过去。”
大家脚步很轻,非常肃静地钻进了牛楼垸沟,向西北方向的天寨垴、杨家庄后岭转移。这股敌人竟没有发觉。其实这股敌人从胡峪向西“扫荡”到杨家庄村东头时,并未进村子,而是沿杨家庄南面的山沟向黄岩、大石磨垴方向去了。走了一会儿,天寨垴左前方山上火光闪亮,隐约传来人叫马嘶声。刘伯承指挥队伍一连绕了几个弯,终于彻底甩掉了这股敌人,但后梯队自从在张汉、黄岩与前梯队分开后却一直没有跟上。
刘伯承当机立断,立即叫来联络员——作战科尉参谋:“你马上回头去通知后梯队,让他们立刻冲出包围,甩开敌人,到黎城以北的北社、港东一带集合。”尉参谋遵命而去。
他们来到一个山凹里,刘伯承让前梯队暂时休息。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会儿,等后梯队赶上来再走。李达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喘着气说:“刚才要不是天黑,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刘伯承摘下眼镜,也找了块石头坐下,边擦汗边幽默地说:“好险啊!刚才差一点就去见马克思了。跟鬼子打照面的时候,连他们的胡子我都看清了。”
【刘伯承故居导游词】推荐阅读: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06-21
湖南刘少奇故居导游词09-01
参观杨开慧故居感想06-20
王若飞故居观后感06-27
小学生作文 游鲁迅故居07-22
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