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07-25

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精选14篇)

1.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农民工生活及其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领悟和学会课本以外的知识,不断强化和完善自我;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发生的变化;为了了解村级组织是怎样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农民是怎样看待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为了了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第一年的生存状况、以及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为了调查新农村建设优秀村庄,特别是“一村一品”突出的特色村,总结其经验,推广其做法,供其他村庄新农村建设参考;为了寻找农村的可开发性资源优势,做可行项目开发研究,为有条件的村庄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助其在城市寻求启动发展资金,搭建互动发展平台;为了总结归纳中国农村的村庄文化、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中国民间底层文化精粹。在调查过程中及对调查结果数据进行分析得知:

(1)、农民工生活艰苦;

(2)、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低。

一、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

农民工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是因农务繁忙和对子女上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均认为教学是学校的责任,而与家庭教育无关,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绩单上成绩分数多少,而不重视其子女上学的过程,致使其子女上学压力大,学习成绩差,初中毕业后,均未能继续求学深造。其次,在农村,现在处于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农村子女初中毕业后,不听往来人的劝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结束学业,待知道理,却无安份学习的心理。

二、农民上进不强,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国中农民处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思想至今仍然极其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况不再出现,农民满足于目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不思上进。

三、农民工对国家政策及国情关心不够,对国家政策及国情了解甚少。

至今,农村农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农民工生活均达温饱状态。自国家颁布“五补”、“一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退耕还林”、“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等制度以来,农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学读书,这是国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农村依旧存在种种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产业化单一,易受自然灾害及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热潮,致使农民工子女过早向往外出打工挣钱,读书无明确目标,学习成绩差,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家长无空闲管教孩子,有的家长甚至就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农村依旧文盲遍地,农民工生活依旧艰苦。

据调查资料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该:

1、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农业,关注农民工生活。

2、加大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3、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增开《心理学》课程,从而促进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国家加大投资,改善农村通信落后问题,进而改变农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保”) 作为解决农村人口养老1问题和缓解我国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施状况的好坏以及农户对该政策的认知、参与和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 国内学者对新农保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跟踪调查和研究, 但各个地区既存在共同的问题, 又各有其特殊的情形, 因此, 加强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至今, 学术界针对湖南省新农保的试点地区的相关调研还很少见。湖南省耒阳市属于第一批试点地区, 自2009年至今, 耒阳市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新农保的试点实施工作。本课题组拟通过对湖南省耒阳市周星村的调研, 把握农民对新农保的真实制度需求及其对现行制度的满意程度, 具体来说, 在现行的新农保制度框架下, 农民参保情况如何, 其参保行为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度如何?他们做出相应的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本课题组深入农村与农民朋友亲切接触, 搜集了新农保在农村实施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采用一定的计量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揭示了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的对策建议将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2 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

2011年8月, 本课题组深入湖南省耒阳市新市镇周星村, 采用偶遇式入户问卷调查与重点对象结构访问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实际回收问卷149份。

2.1 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 包括反映农民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学特征的变量, 例如家庭经济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的职业等;农民的养儿防老观念;农民有无参加“旧农保”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经历;政府的宣传力度及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农民眼中的保障水平高低;农民对新农保的未来预期;周围邻居行为及从众心理。我们根据小范围的试调查, 根据周星村的实际情况, 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家中儿女数量、家中是否有党员、对新制度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可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把上述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农户的参保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 赋值情况为:未参保=0, 参保=1, 它是一个二值因变量。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农民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农民对养老金机构的了解程度这3个变量对农民的参保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 (2) 年龄、受教育情况、是否与儿女一起居住、家中是否有党员、承包土地数量等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 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民, 越容易选择参保;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参保的可能性也越大;有党员的农村家庭, 其家人越能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承包土地数量越多的农户, 参保越积极; (3) 自评健康状况、子女数量等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 说明身体较差的农户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相对较强;而子女数量越多的农户家庭, 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小, 说明家庭养老功能较强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弱。

2.2 新农保制度的农户满意度分析

我们从农民对新农保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农民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农民对收付程序的满意度、农民对保障水平的满意度、参保农民的价值感知满意度等五个方面, 综合分析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水平。

我们将农民的满意度赋值为:很满意=1、满意=2、一般=3、不满意=4、很不满意=5。通过对数据的频数分析, 我们发现, 各项频数均在2~3之间, 得出结论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评价“一般”, 总体满意度评价为“满意”。

我们又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 (见表1) , 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值1.82、中值2.00、众数2;服务态度均值2.67、中位数3.00、众数2;收付程序2.60、中位数3.00、众数3;保障水平均值2.91分、中值3.00、众数3;价值感知均值2.83、中值3.00、众数3。与前面的频数分析结果一致。

3 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低

在回答“您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 村民大多数选择了“比较了解”, 可是我们进一步询问发现, 普通村民所谓的“比较了解”只不过是知道国家有这项制度、村民每个月可以领多少钱, 对于其他的基本一概不知, 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和文化程度低的农民以及女性村民, 根本不知道该项政策。这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而且, 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 他们担心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如他们对农村子女多的老人家庭是否每个子女都要参加投保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在对村委会成员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他们对新农保的了解要多于普通村民, 但是他们对该制度的某些问题也是模糊不清的, 回答问题前后矛盾。这对于新农保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

3.2 农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在设定的100~500元这五个档次中, 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经济状况, 自愿选择缴费档次, 但经统计发现, 在我们所调查的参保人数当中, 选择缴费100元的农民占到总人数的86%, 缴费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的农民依次占总人口的7%、2%、0.5%, 这说明村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3.3 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

群众在缴费时有从众心理, 经走访调查, 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着“投石问路”的心态, 希望通过缴费100元加入到新农保的行列中来, 看情况而定, 观望心理严重。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民选择更晚一点参保, 参保群体集中在46~55岁之间。有部分农民不关心养老问题, 他们更关注眼前利益, 特别是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 还没必要考虑得那么早;有些老年农民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认为有儿子养老, 自己无需为养老问题担忧;有些农民的儿子觉得老人跟着自己有吃有穿, 不需要买保险;部分村民觉得自己缴费只是为了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 自己暂时是不需要的, 完全没有自我养老保障的意识。

3.4 农民对收缴费的服务和管理不满意

村民普遍反映, 管理部门设置的收缴费窗口少且工作时间短, 农民在缴费或领取养老金时, 常发生插队争先现象, 部分过激群众甚至发生争吵、打架等行为, 缴费秩序混乱。还有不少农民觉得缴费地点离家太远, 不方便。

4 政策建议

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 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增强农民对新制度的信心, 改善农民对新农保的预期。政府可特派专业工作人员或社保专业的大学生前往各村, 为村民提供讲解和咨询服务, 各级村委会也可采取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尽可能地提高农民对新制度的了解程度。

相对而言, 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和女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大, 政府可加大对困难家庭和女性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 提高这两类农民的缴费能力, 以提高参保率。

建立对青年农民参保的激励机制, 比如参照商业保险的做法, 把年龄与参保的成本收益挂钩, 使农民能够从提早缴费参保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完善相关的收付程序及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态度, 在具体操作方面尽量方便群众, 比如多设收付网点,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周庆, 新农保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夏新农保试点县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 2010 (9) :74—80.

[2]李晓云、范冰洁, 山东淄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7) :126—129.

[3]罗遐、舒仁美,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 :3-5.

[4]陈滢、郭彤、林紫茜, 不同补贴政策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差异[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0) :68-70

[5]高君, 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学术论坛, 2010 (9) :120—123.

[6]石邵宾、樊丽明、王媛, 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来自山东省入户调查的证据[J].财贸经济, 2009 (11) :42—48.

3.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一 C村农民思想状况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C村为研究区域,对农民进行了问卷和访谈调查。C村距离镇中心约4公里,距离高速匝道口约1公里,交通便利。目前共有两个村民小组,人口 532 人,全部为汉族,张姓占 90%以上,另有 5户王姓、3 户黄姓、1 户高姓,耕地 692 亩,人均耕地 1.3 亩,目前所在村民 406人,男性 230 人,占 56.7%,女性 176 人,占 43.3%。在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的帮助下,访谈随机进行,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发放,共发放问卷72 份,收回70份。

二 C村农民思想状况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当前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了解当前农民的思想状况,为正确引导农民思想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归纳回收问卷,大致梳理出C村农民的思想状况。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化、复杂化

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民相比,改革开放后的农民自主性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民普遍重视财富,甚至有金钱至上的倾向,在回答“衡量人的价值最重要的是什么?”时,60%的人选择了金钱、26%的人选择地位,14%的人选择文化程度,70%人赞成金钱万能的说法;教育改变命运的观念有所动摇,有30%的人对此产生怀疑,这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以及农民大量外出务工有关;在回答对社会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还是领导者时,90%的人选择领导者,可见农民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同时有8%受访者信仰宗教(天主教),有一些农民家里供奉着菩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不相信共同富裕,自己生活好才最重要,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什么责任;相当的人认为吃喝享受很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另外农民缺乏主见,观点易变,普遍有跟风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则成为一部分人践履的信条,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政治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整体认同感比较高,但与基层政府的合作不够,民主意识在增强,但参政水平不高。农民普遍很赞同支持党和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合作医疗政策;与对中央的高认同相比,对基层党和政府的认同不够,认为基层在落实政策不到位,例如调查显示:农民对国家主席和总理、县委书记和县长、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的认知程度呈递减趋势,这固然与媒体的报道关注程度有关,但同时也说明基层领导没能切实深入群众,没有做好本职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增强,但政治参与水平不高,76%的人不知道四民主、差额选举的具体含义,同时一定程度的存在政治冷漠,不关心村事务,对参加村委会选举兴趣不高,认为选举对自己影响不大。

(三)法制观念增强,但应用相对滞后

农民法制意识不要断增强,但对法律的应用还有所顾虑。90%以上的受访者赞同“依法治国”理念,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必要看到,权大于法的观念在农民心目中还有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民敬畏权贵。例如在回答“假如你遇到纠纷,你会诉诸法律途径解决吗?”时,相当的农民选择不一定,认为没有关系一般不会打官司,花费大还不一定能讨回公道,这也说明法律实施还存在种种问题。

三 提高农民思想状况的建议

(一)教育主体要提高认识和政治理论素养

首先教育主体要在思想上明确农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农民既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历史的重要创造者,是中国现代化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和价值需要。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当前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統筹城乡发展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其自身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让农民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其次教育主体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只有教育主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教育对象——农民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因此教育教育主体,特别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

(二)利用三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利用外部资源。教育主体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争取本村的在外发展的事业有成者和当地企业在政治上给予支持和在资金上给予帮助。

第二,利用好村庄内部资源。一是要利用好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和老党员老红军这一宝贵资源,与乡镇村“两委”干部相比,他们的特殊身份有着更大的工作优势。二是丰富载体,组建农民自己的群体组织。农民中不乏一些民间特长者,发掘农民自身的资源。成立自己的棋画社、读书会、普法小组、锣鼓队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开展工作,实现更好的效果。就沈岗村而言还要利用好文化茶馆这个场所。

第三,利用好媒体资源。收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曲苑杂坛”、“科学探索”、“梨园春”等栏目的录像资料,定期组织农民观看,在娱乐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利用好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文化牌。就淮阳县C村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唢呐、锣鼓、说书等有群众基础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资源。

(三)塑造乡镇和村“两委”的软权威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在农村的政治整合能力下降。乡镇和村“两委”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者,树立一定的权威是是必要的,也是其进行宣传教育、政治动员、组织规划的政治保证。国家权力转化为权威的过程,包括三种主要途径:一条是通过庞大的权力机器给人以直接的心理威慑;另一条是通过制度化的机制与社会成员加强联系;再一条是通过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化。乡镇和村“两委”与农民间的经济纽带被割裂,权威下降。乡镇和村“两委”必须转变角色,由索取者向给予者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通过完善的服务、民主的作风、清廉的正气、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树立一种农民从意识上主动认同和服从的持久的权威,即软权威,从而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有效。

(四)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

调查中农民的思想状况和当前农村的发展形势,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农村正处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全面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正积极推进,各种思想观念错综交织,各种问题集中凸现。因此,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扣时代特征和潮流,突出重点。主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区责任意识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心理学教育,塑造农民的社区责任感、民主科学素养、环保节约意识、市场开拓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农民明辨是非、开拓进取、自强民主、合作进步、关心集体和心里承受能力,从而以现代化的农民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潘逸阳.农民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渭荣.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吴敏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赵树凯.农民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注释:

4.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这次的调查和以往的通常的调查一样简单的发发调查问卷,因为调查对象身份的特殊,我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有很多,所以小组成员都采取分发调查问卷外加和他们在一起谈话聊天,从中了解更多得到更多需要的东西。

在过去的印象中我一直对农民工的定义不怎么清晰。经过调查了解发现农民工可以分为四大群体,其中既有优势群体,如农民工老板,也有自己雇佣的个体农民工和普通群体,如务工人员群体,同时还有处在劣势地位的无业或是失业农民工群体。此次调查对象主要是在城市中的务工人员群体。这次的调查是在周末在杭州做的,主要通过家人的带领去施工工地和他们沟通进行了解。通过55份有效的调查问卷中,我发现现阶段在外面务工的大多数是男性,仅有六名女性。在工地上的务工人员的员工大多都在36以上,用他们的话来说“太年轻的吃不起这个苦,年龄大的体力也吃不消”。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的仅有3人,20左右的竟一个。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获得职业之后都会面临一系列的生产生活问题,对于最近大家热议的是否取消“异地高考”等无不反映出大家对外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在调查中他们表示他们的孩子在本地公办学校上学的有5位,在民工子弟学校有7位在民办的学校有2个,老家学校的有40位。他们表示收入大多都消费在孩子的教育投资上。孩子转学来城市并不容易,要办全很多的证,有的人表示要转入一个好学校花很多钱不说,另外还是要靠熟人等关系。很多人表示并不考虑把孩子转到城市来的原因还有很多,转来的学校并不一定有很好的教学质量,但学费都很多。我在很疑惑许多农民工子弟学校不正好解决了这个上学难的问题时他们都说不选在农民子弟学校就读的原因是子女在那上学自己心里也会有自卑感,还不如在老家好好念完初高中考个好大学。这使我想起了这么多的父母的辛酸,辛辛苦苦地在大城市里打拼却对儿女的学费望而却步。流动人口的子女移入城市上学是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多,法律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都该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都无法在移入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如果确实要接受教育的话,那么要缴纳的费用对他们而言近乎天文数字的赞助费。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表示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找到现在的工作的,很少有人自己找到现在的工作。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生活的圈子里都是认识的老乡,遇到工作都相互介绍。几乎都讲同样的方言,在这个城市生活在一起相互也有个照应。在工作之余或是闲暇时刻都会在一起聚聚。可能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份依赖之情,和老乡在一起也会让大家有一种归属感。关于他们的工作稳定性,我在询问中得知因为每次工地建设的时间都不会维持很长,所以工作地点都不固定,这也使他们工作很不方便,有些时候工作地点远的话一个来回都要一个多钟头,但考虑到租房不怎么方便,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上班地点距离自己远一点也不愿意搬家。说到他们的住房也是一大难题。杭州可能属于全国房价最高的城市之一,所以租房的费用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我所了解的他们都住在一些离城区较偏远的地方,那边的地处偏僻,租房费用略便宜点,虽然与城区相比租房费用便宜,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每个月的租房费用都在将近一千左右,有63%的人表示都是选择和老乡合租。这样能降低点生活费用。通常的都是两三户人家合租一套出租房。

在谈到是否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

我保护意识都不够高。有63%表示从来没有签过合同,其中的一位大伯告诉我们,找这个工作都是通过熟人介绍的,一般都是彼此都十分熟悉的,而且承包人或是负责人几乎都是自己的老乡,一般也不会出现拖欠工资等情况,当我问到他对工地施工安全问题是否有所顾虑时,他表示尽管工作地点经常更换。但是承包人或是负责人都是相同的一个人,所以也不会很担心。但通过进一步的交谈,我发现他们工地上一般出现了工伤等都喜欢私了。对于责任方的施工单位,也不希望通过法律吃官司等对自己的单位不利,同时出事的也不希望通过法律等会有更多的不必要的花销,一般私了对彼此可能都更有利。也可能会考虑到双方都是彼此相互熟悉的老乡,只要达到一个彼此都可以接受的处理结果时都会表示同意接受的。

城市里的工资虽然普遍比农村里高。但生活开销也很大。在杭州的各个工地上大多采用“计日”的工资制,即每个月都没有基本工资,都是看上班的天数来计算的,日工资都大概在一百五左右,但吃住都是需要自己解决的,平均每天花在吃住上面也需要四五十块,每个月工资也就两千多点,因为不能保证天天都有活干,也可能有天气的原因,所以不是每天都有活干的。有时候工地的事情不多,很多人也会面临短时间失业的现象。外加现在在城市农民工也很多,彼此之间的竞争压力大,但相对于在家务农而言,可能还属在城市中收入会略微可观点。在城市里生活得十分拮据,工作场所,生活场所,饮食场所卫生状况都不怎么好。在问及与当地人们的关系如何时,都表示当地人态度还好,不冷也不热的感觉使他们也没有产生很大的归属感。问他们今后的打算时,有21%左右的人表示想留下来,剩下的表示以后极可能回回到自己的老家去。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对他们的生活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非常有感触。大多数人在我眼里都是很朴实憨厚的形象,他们淳朴善良,不怕辛苦与劳累,用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农民工在城市里几乎生活在城市最底层,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安全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有的可以说是拼了自己的命去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份微薄的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消费与支出。尽管在过去的时间里,媒体总是会爆料出很多农民工的负面新闻,谴责农民工的素质等问题,但我还是希望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能积极的引导大家,多关注农民工问题。可能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等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工作不稳定出现失业等才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事件。相比较而言,我觉得杭州的媒体节目在这方面做得还挺好的,很多电视新闻节目都是积极关注民生问题,帮助农民工解决各类难题。

民生最大的群体是农民。中国现在大约有两亿七千万农民工在各城市打工,乐谱七千万孩子随父母上学,587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亲人。如何保障民生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医疗,教育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5.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五

所需的材料内容

一、填写职工(农民工)权益状况统计表(附后)。

二、对你所在的企业春节后就业形势和农民工的就业意愿情况进行调查,字数不限。

三、对你所在的企业影响农民工权益的实现和职工队伍稳定的苗条性、倾向性问题进行调查,请一一列举。

四、研究本企业“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思路和具体办法,请以条目形式列出即可。

五、要求:请于12月30日下午4:30前以电子档或书面形式上报委派部或劳保部。

职工(农民工)权益状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填报日期:年月日单位:人;万元

6.关于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为进一步增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最近,我部组织宣传思想干部深入全县10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选择了120名农村中具有代表性的富裕户、贫困户、计生户、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部分村组干部,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当前农民思想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通过调查,对当前广大农民的思想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当前农民群众的思想现状

调查发现,当前农民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追求生活富裕幸福、安定和谐的心情强烈;民主法制意识普遍增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迫切。具体可归结为‚三求‛、‚七盼‛、‚五怕‛。

‚三求‛:一求富。农民求富的愿望强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加激发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愿望。农民群众劳动致富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经济发展再快一点,农民生活再富裕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 的共同心声。二求知。现在,农民非常欢迎科技教育,不少农民把科技人员视为‚科技财神‛。科技意识的增强,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而且拓宽了致富门路。三求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适合农村实际、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比如‚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五好家庭‛、‚文明村户‛‚信用农户‛等评选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文体活动(比如‚农民文化艺术节‛、‚农家小戏院‛、‚农民秧歌赛‛等),农民非常欢迎和需要。

‚七盼‛:一盼惠农政策。农民群众对中央‚一号文件‛、种粮直补、免征农业税、‚两免一补‛等政策极力拥护。但对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意见较大,用他们的话说‚农资涨价抵消了种粮直补、免征农业税所带来的实惠‛。所以广大农民热盼上级党委、政府再出台更优惠的政策,让农民切切实实无负担、快增收。二盼贴心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致富必须建个好支部,要脱贫必须选好带头人‛,‚不怕有个乱摊子,就盼有个好班子‛,‚群众要脱贫,党员干部带头换脑筋,群众要致富,党员干部要有新思路‛。这些顺口溜,鲜明地道出了群众对优秀基层干部的热切盼望。农民群众盼望农村干部在不催款要钱的新形势下,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老百

姓多办实事好事。他们盼农村干部多走走农民的田间地头,多坐坐农民的炕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农民的心里头。三盼集体服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广大农民越来越重要,农民群众盼望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帮助群众共奔小康路。四盼环境改善。广大农民强烈盼望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向‚脏、乱、差‛告别,与‚黄、赌、毒‛绝缘。路畅,水净,空气清新,有线电视、电话入户联网,用上沼气、装上暖气,生活赛过‚城里人‛,这是许多农民描述的理想生活。五盼当家作主。当前,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盼望能真正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通过民主手段加大农村政务和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六盼社会稳定。农民群众对地痞村霸横行乡里、无赖窃贼祸害一方、闲散青年无事生非、邻里之间小事生仇等破坏社会治安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们盼望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稳定和谐,安居乐业。七盼保障有力。许多老年农民,‚双女户‛、‚独生子女户‛的老人,盼望社会保障机制健全,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特困户盼社会救济、低保、医疗制度再完善一点,让自己的生活有保障。

‚五怕‛:一怕不廉干部。怕干部讲享乐、不办事,搞特权、不公正,假务实、搞浮夸。二怕变相要钱。一些地方,因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没钱办事,不得不向群众伸手,使农民群众不满情绪很大。三怕大操大办。眼下,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的风气越来越浓,人情风越刮越猛,很多农民叫苦不迭,渴望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在洙湖镇北大吴村,村民反映娶媳妇礼金至少1万,盖新房2万拿不下来,再加上臵办酒席,少说也得4万,一场事办下来‚脱一层皮,掉几斤肉,欠一笔债‛。四怕看博上学。‚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处方单一开,十个人来揩‛,‚红包不进门,看病没有门‛,‚手术挂号,看病吃药,先通关系,再送红包‛,‚父母不吃皇粮,孩儿难上学堂‛这些生动朴实的民间顺口溜形象地描绘出农民看不起博上不起学的窘况。现在虽说义务教育阶段父母都是农民的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待遇,但高中、大学阶段,高昂的学费压得许多父母喘不过气来,但为了孩子的将来,求东家借西家也要想办法把学费凑齐,为此,许多家庭债台高筑,苦不堪言。五怕治安混乱。大部分群众对全市正在开展的平安创建活动表示赞成,希望长期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害怕搞一阵子不搞了,社会治安反弹。

与此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当前部分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

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主要表现为‚两个淡化‛、‚四种倾向‛。

‚两个淡化‛,即理想信念淡化和道德修养淡化。综合起来可用三个‚不‛来概括,一是精神支柱不牢。部分群众认为理想、信仰都是虚的,挣钱才是实的,‚这主义那主义,唯有挣钱才是好主义‛。二是集体观念不强。一些群众只顾自家,不顾大家,更不顾国家,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管集体。三是道德水准不高。在一些人身上,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功过、得失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界限模糊,为富不仁、见义不为、不讲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种倾向‛:一是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倾向严重。满足于‚两亩地、几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够。二是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一些地方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出现装神弄鬼、宗族派性、赌博吃喝、修庙敬神等不良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安定。三是青年子女虐待老人现象时有发生。我们调查的20个村中,有10个村不同程度存在着子女不孝敬老人的情况。四是仇富现象普遍存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对周围先富起来的乡亲怀有或轻或重的眼红和仇视现象,当先富起来的人为集体、为大家干点实事的时候,他们不是说好听的,而是风言风语,缺乏应有的感激之情。

二、当前农民消极思想的成因

分析当前农民思想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五点:

一是周围环境冲击。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农村的封闭被打破,农民的思想也随之而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强化了农民一家一户的个体观念,降低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弱化了义务观念和国家、集体意识;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农民思想中固有的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受到挑战,为富不仁,见利忘义现象随之发生。

二是思想工作滞后。宣传思想工作对新时期农村历经土地延包、税费改革、村组合并等一系列变革大事,以及中央‚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究竟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震荡,农民的思想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等情况,研究不够、不深、不透。加上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不良作风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飘俯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权钱交易、跑官要官,行政不作为或滥作为等现象,农民非常不满。有些部门特别是涉农

部门服务不到位,让农民‚增加成本,降低收入‛,更有甚者,以部门利益为重,在服务中坑农伤农。

四是自身因素制约。由于受眼界视野、文化水平等自身客观因素的局限,许多农民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影响着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和行动。

五是组织建设弱化。近年来乡镇党委、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中心,政绩观念错位,忽视了基层组织建设,导致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对农民意识形态缺乏正确的引导。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农民思想引导和教育的对策建议

我们分析认为应在‚四个建设‛上下功夫,为农民思想引导和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这是搞好农民思想引导和教育的基穿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渴望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实践证明,村级体育及娱乐场所的建设,‚文化大院‛的建设,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于农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抓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不仅会对加强农民思想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也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迫切要求。

二是加强网络建设。这是搞好农民思想引导和教育的关键。实践证明,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对于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具有积极影响,但除了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常在乡‛外,还应该在县、乡、村三级建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销售服务三大网络体系,重点放在村一级,利用大众传媒的辐射功能,依托专业大户,组织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既为农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又充实农民社会活动内容,不断开拓农民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这是搞好农民思想引导和教育的重点。农民思想教育工作,离不开丰富的载体。实践证明,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许多地方已经开展的创建‚文明村镇‛、‚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十星级农户‛等活动,对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要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内容,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下乡‛活动,经常组织科普、文艺等弘扬主旋律的优秀影片,到农村巡回播放演出,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抓住有力时机,深入开展‚文明村户‛创建活动、‚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和‚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切实推动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的健康开展。同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三贴近‛原则,搞好形势政策教育,让农民知晓国家政策,做到明理、舒心、顺气。

7.关于高中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一流师资力量。毕业生职业走向以重点高中师资为主体, 同时要求具备从事初中及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是了解、认知、体会当前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因此, 通过此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使公费师范生从不同侧面了解高中及中小学教育现状, 并结合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调研, 以达到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回报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基本情况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 信阳市是河南省教育大市, 连续多年在全省高考排名中名列前茅。信阳市共有中小学校3500多所, 在校学生160万。8.2万名教职工, 上课教师7万多人, 其中高中教师近1万人, 初中教师2.2万人, 小学教师4万多人。信阳市第三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老校, 百余年来, 培养出了很多人才。

(一) 当前英语课时安排比较合理

据对信阳市第三高级中学100名同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英语课程相当重视, 英语课时总体多于语文课时。被调查者中47%的同学认为这样的课时安排合理, 41%的同学认为一般。由此可以看出, 高中英语课时安排比较合理。但仍有12%的同学认为英语课时安排不合理, 主要因作业较多, 用于记忆时间少, 英语水平提高较慢。因此, 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教学管理问题, 合理安排好课程进度, 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二) 对英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较高

问卷调查显示:70%同学认为自己的英语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能够耐心讲解, 认真负责;细心周到, 能了解学生心理;有亲和力, 关爱同学。同时, 85%同学认为自己老师在教学方面的缺点是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方式较单一。25%同学认为老师一味强调课本知识, 没有延伸扩展。高中英语教学是一门多姿多彩的艺术, 教学法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刻苦钻研。

三、英语教育发展不均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育已经倍受关注。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英语新课程。而当前实际情况是英语作为外语, 没有目的语环境, 课时又少,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在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与传统高考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双重要求, 这就从根本上加大了高中英语教学的难度。

(一) 高中教育阶段明显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1. 重点高中学校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 素质较高。

调查了解, 目前信阳市重点高中学校师资队伍相对比较稳定, 大部分英语教师具有英语专业本科学历, 因为有正式的编制且有晋级、评优的机会, 大部分教师对再学习、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较深刻, 这类学校的英语教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有机会参加各种教研活动, 注重学习和研究本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知识。

2. 普通高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和山区学校的英语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 流动性较大。

其中, 有一部分是外地教师或代课教师, 也有少数是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或原先任教初中英语的教师。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难以得到保障, 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教室内一般无法配置多媒体教学设施。离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型的英语教师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 教学方法和水平还较落后

1. 教学方法陈旧。

英语教学应尽量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即用英语来讲解。但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听不懂和不易理解, 除用英语朗读课文外, 讲解基本上是用汉语。久而久之, 学生听力无法提高, 同时学生口语水平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在高中阶段也许看不出有太大弊端, 但对今后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 学习口语和听力将会很吃力的。

2. 教学水平提高缓慢。

目前, 普遍存在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的衔接不是很好;模块教学方式与知识体系结构之间的整合不够理想;对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考试能力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对必修课难易度、教学的深度和进度难以有效控制。因此, 英语教学水平普遍提高缓慢, 教与学存在“两张皮”现象。

四、调查后的反思

1.素质教育与传统高考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双重要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育已经倍受关注。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英语新课程。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 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然而, 作为进入大学的参考标准———高考, 又对高中英语教学具有权威性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素质教育与传统高考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双重要求。

2.学习外语必须要有情感的投入。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 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 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 组成一个整体。学生初学外语时, 会产生一种好奇心, 好奇心不断获得满足, 从而又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不断获得满足, 进而树立了自信心;自信心不断增强, 并与崇高远大的理想相联系和强化, 可使兴趣发展得更丰富, 从而形成认知兴趣。因此, 教师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掌握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能力目标的完成, 又要重视情意目标的实现。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 了解英语教学的师资情况、教学情况和英语学习情况, 分析了高中英语教学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为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找出一条较为可行的教学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调查

参考文献

[1]崔晓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和改革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 (3) .

[2]温为辅, 谢泽源.跨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三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9, (X4) .

8.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基层现实状况

该市现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16个乡镇(其中2个乡镇隶属于工业园区),设4个财政分局和14个财政所,目前在岗119人(含12名集体人员)。

1.工作任务重。在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所一般还有10项主要工作:一是负责组织编制乡镇财政收支预算,指导单位的预算编制并审核、汇总;二是负责乡镇预算执行,并定期向政府和人代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三是负责乡镇财政集中收付改革工作;四是组织财政收入,努力完成各项收入目标任务;五是加强乡镇非税收入管理,实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六是加强各类专项资金管理,认真做好财政涉农补贴资金“一折通”管理发放工作;七是负责编制乡镇财政总决算,指导单位决算的编制并审核、汇总;八是负责监督乡镇范围内各单位的财务活动,组织对乡镇企事业单位执行财政税收政策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九是负责乡镇辖区内会计管理工作,组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十是完成上级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拆迁补偿等)。在这10项工作任务中,新产生和最为繁重的是“一折通”管理发放和乡镇财政集中收付改革工作。以“一折通”发放为例,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该市每年经过“一折通”发放的项目就有农业、民政、社保、卫生、村级补贴及农业保险赔偿等共计40多个,资金超过3亿元,每一项补贴必须要经过信息录入、信息维护、审核上报、补办存折等程序,而且发放时间不固定,有的一个月内几个补贴项目,工作量大,任务重。

2.岗位设置多。财政所一般需要设立所长、副所长(兼)、总预算会计、银行出纳会计、单位总账会计、单位出纳会计、农村财务专管员、票据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员(兼)、档案管理员(兼)等9个岗位,有的财政所还需设信息维护员或网络管理员,所有财政所还要负责一个村的管理指导工作。

3.人员偏少。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市目前人员最多的是城关镇10人,有5个财政所6人(含1个园区财政分局),有4个财政所5人,有3个财政所4人,3个财政所只有3人,其中1个所编制数为7个,现在实有3人,还有1人已57岁,加之相继成立了3个工业园区财政分局,从财政所抽调了6人。很明显,现有人数难以满足设置岗位的需要,无奈之下,有的财政所所长本人一兼几个岗位,有的财政所人员兼岗3个以上,还有的财政所只好通过政府借用农经站或其他单位人员,财政所内部相互制衡的要求难以落实,财政所的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

4.业务能力不足。从基本情况看,在现有的财政所人员中,助理、初级以下人员占到了总人数的66.4%,55岁以上人员占到了总人数的13.4%,学历不高,人员年龄偏大。财政所人员中,32.3%的人不会操作电脑,其中有4个财政所的总预算会计不能操作电脑。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1.职能定位不清,影响财政工作开展。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打破了乡镇财政收支的原有格局,乡镇财政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怎样做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促进转型升级,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课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合理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势在必行。如不及时从制度上规范与管理乡镇财政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乡镇财政职能存在的“缺位”、“空位”、“错位”等现象,不利于贯彻落实农村各项财政经济政策,不利于乡镇职能的有效发挥。

2.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增加。由于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致使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与税改前相比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一些财政所长反映,由于涉农补贴涉及到农民个人的直接利益,发放工作做不好,影响较大,发钱比收钱还难。随着国家支农资金的投入加大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直接面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及各种财政补贴越来越多,乡镇财政的工作量也将会进一步加重。

3.人员少,资金风险大。乡镇财政人员不足,远远不够岗位设置要求,一人兼数职、一人几个岗位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做到管理与监督相分离,账户与印鉴相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形成财政资金的潜在风险。

4.缺乏业务培训,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江苏省实行财政直管县体制后,省、市很少组织对乡镇人员的业务培训,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主要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培训大多是有针对性的工作培训或单项业务培训。由于县级培训在师资、经费等方面存在不足,投入不够,层次不高,乡镇财政所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策措施建议

1.落实文件精神,归位性质身份。江苏省人事厅、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财政厅于1997年5月22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财政所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的通知》,要求“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财政机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规定“乡镇行政编制总额中包括乡镇财政所的人员。财政所为行政机构,使用行政编制,执行公务员制度”。为此,针对目前财政所机构性质不同、人员身份复杂的状况,切实增强文件执行力,严格按照文件精神,明确财政所为行政机构,在职在编人员为公务员,使不断扩大的事权与机构性质和人员身份相匹配,以利于财政所更好地履行职责。

2.创新工作思路,组建财政分局。目前,国地税、国土、工商等部门在乡镇都设立了分局。随着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面对财政所人员严重不足的现实状况,可借鉴上述部门的做法,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财政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合并财政所组建财政分局,分局长由财政局择优推荐,报请市政府考察任命。分局下挂所合并原财政所牌子,保持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主体不变,按原有乡镇单独核算,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支付、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分局的设立,既有利于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非税收入管理,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基层财政协调管理能力,更有利于整合财政所人力资源、有效解决人员不足与工作量大的矛盾。

3.招录人员,充实队伍。做工作、干事业,人是第一要素。应补充乡镇财政所人员,每年安排一定的人员指标,不断充实乡镇财政所队伍,满足岗位配备需要,优化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激发工作活力,确保基层财政工作正常进行,确保乡镇财政所职能履行到位。

4.加强交流,互补共进。在人员的使用上要打破固有的人事限制,加强上下、左右的交流,力求实现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从机关选派部分年轻干部到缺编严重的财政所挂职工作,尤其以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为主,既可以解财政所人员缺少之急,充实财政所力量,又可以锻炼机关年轻干部,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相互交流,遇到全系统的中心工作或突击性的工作,如“一折通”、中国农民补贴网等电脑操作,可从财政所抽调部分业务骨干,分片组成“突击队”,相互支持,相互补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5.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坚持把“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作为培训重点,全面提升财政所人员依法理财、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和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把财政所人员教育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培训活动,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纳入人员考核和管理体系,引导和激励财政所人员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形成自觉参加培训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财政所人员思想动态以及知识、技能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既要科学设置内容,又要注重培训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和理论骨干辅导讲座、自学成果交流会、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切实增强财政所人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6.抓好考核,强化督查。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政所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日常考核、业务管理、民主测评“三位一体”的考评体系,将考评结果与个人奖惩、评先评优、干部使用、岗位交流直接挂钩,使责、权、利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强化效能督查,通过明查暗访、问卷调查、督办反馈等多种途径,督查财政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评价财政所工作绩效,全面提高财政所管理与服务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9.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吴 继 雨 等

2006年12月3日三农协会组织了赴湾里区招贤镇的调研,从当地农民生活现状,第三产业在当地发展的体现、农民对生活的渴求与对政府的看法等方面在当地农民中展开深入调查,调研分四个小组,我们小组上午和下午分别对王家村和陈家村进行了调研

王家村紧靠梅岭长春湖景区,按理说景区的开发王家村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可实际情况却让人大吃一惊。据了解当地田地很少,人均仅7分地,而且近年还被风景区占去了一些,本以为第三产业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风景区对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影响”,这是我们走访了好几户得出的一致答案。那当地居民靠什么维持生计呢?原来在王家村附近有好几家工厂,当地村民在农闲时大多在工厂打临时工,还有些长期工在外打工,打工的收入在当地居民中要占很大比重。为什么风景区附近的居民不利用风景区发展第三产业而出去打工呢?当地除了几家饭馆以外没什么其他的依托风景区的产业。从农民自身来说,是缺乏那种商业意识。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得归咎于当地政府部门,当地有国家级风景区——长春湖风景区,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另外山上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发展林业。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招揽游客、引导当地居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可大多数居民反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行同虚设,这就是当地政府部门的“缺位”了,没有行使公共服务职能。

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全国开展已一年有余了,可当地还没开展,甚至连起码的宣传也没有,农民只知道中央出台了这项政策,他们也觉得这项政策能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在我们采访的百姓中有一位中年妇女脖子上长了个肿瘤,需要做手术,但高额的医药费是他们家难以承受的。当地流传着“有钱的就去治病,没钱的就等死”这一说法。

征用土地以及征用土地的补偿问题是农村的一个矛盾焦点。在陈家村,农民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土地就被当地政府部门征用了,事后给农民每亩地9000元的补偿,农民是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至于国家政策规定每亩到底补贴多少,谁也不知道,政府部门不做任何解释。政府征完地后也不管农民以后的生路据村民反映征用的田地大都为良田,但却被有关部门说成是荒地,之后得到的钱也不向外界公布。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法律上的不完善和体制上的不健全是重要原因:其一,农村土地所有权虚置。虽然我国宪法和土地法律都明确规定,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农村的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民却没有行使权利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行使农村土地所有权,特别是行使出让土地权利的,往往是乡和村的干部。依赖土地为生和最珍惜土地的农民在出让土地问题上却没有发言权。其二,在我国,依照法律规定,国家是唯一的土地供应者。农村的土地要变为私有非农业用地,必须由国家将土地征用后再提供给土地使用者。农民不能以招标或者其他形式出让自己的土地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包括被大量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国家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价格仅为被征用土地一年收入的6至10倍,最多只有3万元人民币。之所以把对农民的补偿规定得这么低,是出于国家利益优先的考虑,因为征用土地的本意是为国家公共利益而将农民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农民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征用农民土地多是用于建市场、办工厂,特别是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途。主管部门用几千、几万的价格征用农民土地后,又以几万、十几万的价格转让使用权,是农民最不满意的一种现象。征地“卖”地则成了政府部门最有利可图的事情。其三,对政府部门的官员没有一种有效的监督体制,为官者可以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农民并不享有当家做主的权利,甚至连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不能享有。以上的缺陷至少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对于农民来说是很不公正的,实质上也是违法的。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必然引起农民的不满,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很多纠纷,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其二,由于征地可牟取巨大的利润,使得有关部门产生了极

不正常的征地积极性。本来应该是保护和监督土地的执法机关反而成了征地的积极推动者。我想这也是“圈地运动”在中央三申五令之下依然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吧。其三,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在法律和体制上的不健全给有关部门提供“绝佳机会”,在对于征地所得资金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腐败行为,当地居民反映有些干部以考察名义出去旅游一次就洛阳贫农感政府资金2—3万元。这些就是党培养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吗?人民的权利何以得到保障啊?

住房问题。一进入陈家村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真的让人吃惊啊,改革开放几十年了,当地竟然还有不少解放前的那种土房、木房,而且年久失修,这与大都市里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走了好几家都是几代人同住,还有两兄弟没分家的,人均住房面积很小。原先我们以为他们是由于贫穷建不起房,没想到是当地有关部门不给建房。农民要想建房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才可以。要是真能按程序审批倒也好,可问题是很少有批下来的。农民迫于无奈只得私自去建房,这时有关部门就来拆农民建的房,有的都快建好了也被拆了,和农民发生了冲突,甚至殴打群众,也许农民用“共产党养的土匪”来形容那些“执法”人员有些过分,但他们拆农民建的房拿不出任何根据,也不做任何解释。当地有几家建了新房子的,可是房主不愿意和我们交谈。我们从其他百姓的口中大致了解了他们建房的经历。白天吵架,晚上偷建,而且晚上建,泥工的工资是双倍的,这无疑就提高了建房的成本。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来拆,但村民锲而不舍,拆了再建。有的找人托关系,给有关部门塞钱,这样也不行就要被罚款,有户盖了三层楼房的盖一层罚款一万。“我们宁愿被罚款,也不愿去招认托关系,因为找人花钱是个无底洞”一村民无可奈何的说道,可见当地农民的无奈啊.当地村干部建房就易如反掌了。中央早就出台政策要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可当地有关部门却百般阻挠百姓建房,天理何在啊?

最后再来说说当地的干群关系吧。当地选举村干部表面上是民主,实质上有

很多黑幕。候选人拉选票,选民投他一票一般能得到50元或100元钱。很多时候投票选举只是个形式,因为投票是一回事,具体当选情况又是另一回事,投票结果不公开,直接宣布当选人,农民根本不知道谁是合法的当选人。村干部上任以后不做实事、贪污腐化,在这个地方捞完钱又去别的地方,不关心群众,不为群众谋利益。当地流传“好办的事爱办不办,不好办的事压根不办”这一说法。上级政府部门拨款在村里修水泥路,按要求是修10厘米厚,可实际只修3厘米厚,搞豆腐渣工程,剩下的资金就不知去向了,还有很多专项基金都没有落到实处。当地闹猪瘟,农业局却没有对农民进行任何指导,当地政府部门也没有按照规定给农民一些补贴。压制民众意见,农民的意见反映不上去,去有关部门提意见,官员只是口头应承,最终不了了之.陈家村邻村有去北京告状的,可是花了很多钱也没告成。农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也没有地方告状,也告不了状。一位老大爷意味深长的对我们说:“中央的政策最好了,确实是为咱老百姓谋利益啊,可是了下面就不行了啊,这些基层干部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啊,中央不知道我们农民的真实情况啊。孩子们啊,你们现在要做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将来要做咱老百姓的好官啊,为咱老百姓做好事啊。”

从湾里回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事怎么会发生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呢?党和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切实保障农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确保中央的政策能得到贯彻落实。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必须依法行使自己的各项职能,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得民心者得天下”、农民是党的执政基础。

10.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曾经有一首这样的歌谣:“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这首歌谣听上去有点刺耳,却反映了一些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弟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歧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湖南工程学院“志愿星期天”的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参加由校团委牵头,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的与湘潭市大桥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一帮一活动的35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

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3.制度创新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2010年3月1日,在“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上,陆昊同志指出,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做成青年志愿者新的重大品牌。2010年4月9日,团中央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农民工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

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青春不能浪费,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11.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到2011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1000万元以上规模农机合作社达到558个)。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1315个,占总数的53.9%;养殖业合作社4689个,占22.3%;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2810个,占13.4%;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2186个,占10.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社员与合作社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一)领办类型多种多样。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类型主要以村集体、企业、种植大户领办为主,村集体领办196个、企业领办55个、种植大户领办2081个。将广大农户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产业分布全面广泛。5个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已经由种养业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基本实现了农村各业全覆盖。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181个,占总数的74.4 %;养殖业合作社384个,占总数的13.1%;农产品加工销售合作社190个,占总数的6.5%;从事技术、信息、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等服务的合作社177个,占总数的6%。

(三)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覆盖良种引进、农资采购、生产经营、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资金互助等领域,并逐步向实体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分配形式灵活多样。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按交易额、按股份分红、二次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密切了社员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系。2011年,肇州富美佳养鸡专业合作社实行三次利润分配。首先,合作社收购社员鸡蛋的价格高于市场价2角钱,通过这种方式向社员返利56.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1.81%;其次,依据社员股金返利150万元,占盈余总额的31.33%;再次,合作社按社员与合作社交易量返利81万元,占盈余总额的16.86%。经过三次分配,合作社向社员返还利润额287.52万元,占盈余总额的60%。其余部分作为公积金,并量化到每个社员,作为下年生产资金。几年来,已累计向社员返利600余万元,实现了养殖户利润年年都有新的增长。

(五)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一些合作社合作范围已跨村、跨乡、跨县,部分甚至跨省。讷河市同心乡无壳白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覆盖周边9县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同类型的合作社还组建了更大规模的联合社,讷河市18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入社农户7560户,涉及9个乡镇、66个村,辐射耕地31.8万亩。

二、存在问题

(一)组建数量较多,带动力不强。从全省来看,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注册资金较大、入社农民超百户或千户的合作社较少,兴办加工企业和经营实体经济的更少。

(二)覆盖范围较广,区域之间不平衡。从地市之间看,有的地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5000多个,有的地市却不足100个;从县市之间看,有的县市发展到1600多个,有的县市仅有几个。

(三)新成立的合作社运行管理不规范。大部分新成立的合作社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有的不能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和财务决算;有的合作社管理不民主,重大决策仍然是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产权不明晰,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有的名为合作社,实为股份制或个人企业。

(四)筹资渠道较窄,资金严重短缺。金融机构因合作社缺少抵押物,合作社法人与公司企业法人资格存在差异,造成合作社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的合作社即使取得贷款支持,但贷款利息偏高,实现利润下降。

(五)农民入社意愿较强,领导人才匮乏。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入社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部分农民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但由于当地缺乏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能人”,加之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较少,因此很难组成合作社,即使初期成立了合作社,也会由于管理不善而解散。

(六)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扶持方式有待于创新。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的含金量不高,特别是投入的力度不大,加之落实不到位,使合作社没有得到真正实惠。在扶持方式上,目前还存在着扶持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资金投入过于分散。

三、政策建议

(一)突出支持重点。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合作社的基本情况,根据入社农民户数、入社土地面积、注册资金额度以及经营收入等指标,将合作社分类排队,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大型合作社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发展合作社联盟,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梯次格局。一是对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入社农户超过500户、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万亩或经营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合作社。二是对加工、销售、运输和贮藏以及生产资料购销合作社,年营业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按照我省产业化龙头和中小型企业政策给予重点扶持。三是对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业合作社,按照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大小给予优先扶持。

nlc202309040350

(二)创新投入方式。一是直接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额资金,重点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产品质量认证和优势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和仓储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培训等。二是放大投入。以担保公司为平台,由政府出资注入担保资金,选择承贷银行,按照放大5—10倍的额度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发放担保贷款,解决合作社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根据合作社贷款规模和利率,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补助。三是整合投入。将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金集中向合作社投入。在农机方面,优先支持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在水利方面将节水增粮项目优先给予合作社安排;在农业技术推广、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保险等方面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四是融资投入。探索建立融资租赁公司,将合作社需要的农机设备先由租赁公司出资购买,然后租赁给合作社使用,通过按年收取租赁费的形式收回投资,减轻合作社筹资难问题。

(三)加强政策扶持。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或制定新的法规和政策,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尽快出台和细化具有操作性的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优惠措施。

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对合作社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项目免征所得税;对从事机耕、排灌、 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从事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江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开展银社对接,扩大合作社贷款规模,缓解合作社融资难的问题。鼓励社员多、示范带动能力强,有条件的优秀合作社组建资金互助社,以吸收社员存款为主,发展内部资金合作互助,灵活运用资金,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三是给予土地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上,要优先支持合作社必要的需求,在乡村可以利用集体闲置房屋为其提供办公场所。合作社建立农业示范基地、养殖基地、产品储藏基地,在不改变农业用地用途的情况下,按照平等协商、有偿的原则,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解决。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及农业用地转用的,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优先安排农业用地转用指标。

四是强化人才支撑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营最缺乏的是人才支撑,特别是缺乏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因此,要尽快制定合作社人才培训政策,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管理成员。要比照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锻炼,或通过参与、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创业、就业,给予大学生良好发展前途的未来预期。要支持和鼓励农业高职院校开办合作社专业,专门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

五是建立激励奖励政策。鼓励合作社创建明星示范社,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分配机制好等要求,细化各项指标,对全省合作社进行考核,树立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给予表彰奖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12.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二

当前社会, “就业难”已经成为每位应届毕业生口中的热点话题, 许多大学生正面临着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窘。

据数据显示, 2013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就业形势严峻。到2013年底, 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 2013年还有592万名大学生就业难, 形势非常严峻。{1}

就此, 笔者去了当地多所高校做了调查。归类汇总后发现, 有55%的应届毕业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18%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者去了家族企业, 剩下10%继续考研深造, 余下的大多待业在家或者从事一些自由职业。而55%找到工作的人中, 只有30%的人表示喜爱目前的工作, 是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

国际金融局势动荡, 社会供需不平衡, 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及大学生的个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导致这种现状的问题所在。

且多数毕业生由于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 在实习的过程中无法找到的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 就加剧了就业的难度。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公司机密等问题不太重用实习生, 这对实习生来说也是一种阻碍。

二、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首先, 实习队就业有一定帮助。调查研究发现, 从2011年到2012年, 已签约毕业生与未签约毕业生相比, 签约毕业生“有专业相关实习”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毕业生。不难看出, 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具优势。

找到一个好的实习单位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也能学到许多的技巧。正式进入社会后, 用人单位也会根据个人的实习状况提供良好的待遇, 这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

其次, 学生的定位。每位毕业生都应端正心态, 摆正位置, 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知道自己实习是为了什么, 是把实习当成一个跳板为了以后更好的就业还是纯粹随波逐流, 没有目标。一旦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态, 能够认真对待实习, 就会为以后的就业铺垫良好的道路。

不过, 也有许多大学生对实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实习是对找不到工作的人建立的, 因此对实习没有太大兴趣”, 也有人只选择大的企业去实习, 小公司一律不予考虑, 这样就会丧失许多好的机会。更有甚者, 凡是有实习的机会就一定会去, 觉得多参加一些总没有坏处, 这样的想法不完全正确。形形色色的职业里, 只有几个是真正适合自己的, 而我们去实习也只能选择我们感兴趣的, 要有针对性。不能没有目的, 随大流式地去实习。

通过调查, 笔者还发现,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个困扰, 专业和实习不对口怎么办。在这里笔者要告诉大家, 实习的单位和学的专业不对口也没有关系。我们要明确的是, 我们去实习主要是锻炼我们的工作能力, 积累社会经验, 培养我们的社会融入感。我们要把它当做一次宝贵的经历, 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它同样受用。

最后, 我们实习了就一定能成功就业吗?这是不少毕业生问的最多的问题。在这里, 笔者要告诉大家, 找到一个好的实习机会, 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实习会锻炼我们的能力, 为以后的就业铺垫道路, 但以后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主要还在于自己。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个别高校开设了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门课程, 里面有详细讲到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这能对毕业生起到非常好的指引作用, 应大力推广实施。

三、给大学生实习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实习机会是很难的, 因为企业往往不愿意浪费时间与精力培养一个只在公司工作几个月的人。这个时候, 就需要毕业生多多与老师或者身边已经工作和踏入社会的人多多交流, 因为他们手中或许就有一些企业用人的资源, 在沟通中, 就能扩展自己的消息渠道, 获得更为丰富的实习就业信息。

找到实习单位后, 实习生要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每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 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 这是一个企业的文化, 是他得以生存下去的根本, 是根基。因此, 实习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 应严格要求自身, 清楚明确企业与学校的根本不同, 严格艳按照企业的制度流程走, 不能做出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 不然会对学校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自身的发展也有不好的影响。

实习时, 实习生应主意多于企业内的工作人员交流, 他们从业时间比实习生长, 对公司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沟通, 能迅速增进与各员工之间的感情, 能为自己取得不少的帮助。

每位大学生都要不断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和目标, 在目标的指导下,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

最后有一点忠告, 每位实习生应注意协调实习与考研之间的关系, 不能因为过于投入专业实习, 而耽误了前程;也不能以前程为借口, 消极怠慢专业实习。{3}

结语

大学生的实习就像一座桥梁, 它沟通学校与社会。通过实习, 你能体验到不同于学校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需要你用全新的态度去迎接他。相信通过实习, 每位实习生能更透彻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含义了。

本文通过调查, 详细讨论了大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目前的研究角度分析, 不同之处或遗留问题, 特殊情况或论文的存在仍然是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 欢迎提供建议, 使这个问题得以进一步研究。

摘要:在当代国际经济局势不稳定, 社会供需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 衍生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谈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实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有无重要关系?到目前为止两者间的关系状况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详细探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实习

参考文献

[1]吕峰.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华章, 2014年第02期.

[2]实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人民论坛, 2013年第8期.

13.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三

1“八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得到快速发展,1995年幼儿入园人数为2711万人,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1985年的2.34倍。但是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在园人数逐年减少,幼儿园数、学前班数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

以全国小学招生数为依据计算入园率(我们认为该数据更能准确地反映全国应接受早期教育的适龄儿童数),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1995年为35.38% , 2000年为37.53%,入园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说明“九五”期间,幼儿入园率的增长呈现平稳态势。但是,到2001年下降很快,1995年一2001年间入园幼儿数减少了690万人,其中2001年一年间就减少223万,入园率一年就下降

3.9%。

2.“九五”期间,农村幼儿入园率低,在园幼儿数减少情况最严重。我国“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00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农村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60%以上。但是2001年农村幼儿入园数比1995年减少了579.5万,学前一年在园数仅为654.3万。用同年段的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数比较,农村幼儿入园人数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学前一年入园率仅为50%左右,这说明农村发展学前教育任务的艰难性,也更具紧迫性。农村幼教需要“两条腿走路”,目前国家没有农村学前专项投资,如果仅靠社会力量办学,要实现发展规划是不可能的。

3“九五”期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有所增加,其他部门和集体办园下降数量大。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园入园人数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 %,教育部门办园缓慢增长,民办园发展速度近几年加快,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17%。而其他部门办园2001年比1995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集体办园2000年比1995年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呈现大幅度下降状况。

4.减少最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幼儿入园人数下降较多的省份是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尤其集中在人口多的大省,减少50%--30%的有湖南、河北、吉林、山东、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陕西、北京。

保持基本稳定的省、市主要是西部和经济发展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如甘肃、重庆、西藏、青海、江西、安徽、四川、海南。这些地方虽然入园人数减少了2%一11%左右,如果排除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因素,这些地区幼儿教育事业基本保持稳定,还略有增长。

保持发展的主要是在西部的一些省和浙江、广东。在全国幼儿入园人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下,云南、贵州、宁夏、新疆和发达地区的浙江、广东出现了发展势头,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增长速度超过20%。这说明在“普九”任务非常重的情况下,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有可能的。

二、影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城乡人口及居住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幼儿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出生人口急剧下降,是导致入园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生源不足,人口少的村办幼儿园无法维持,所以城乡都出现了幼儿园自然关闭的现象。据调查,在不足1000人的村庄,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只有10名左右,勉强可以举办一个幼儿混合班,500人左右的村庄就难以举办正规幼儿班。

在不能举办幼儿园的地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巡回教学点、游戏小组、家庭活动站、“小学生当小先生”等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的非正规教育,这是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早期教育形式。

2.城、乡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原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幼儿流入城镇以后没有再进入幼儿园。

据14个省、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农村家庭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占农村家庭的12.7%,调查了402个居委会、村委会,外来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城市为

7.7%,农村为14.8%。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情况比例最高的达到37.9%。

调查还反映,流动人口中婴幼儿的比例城市比农村高,贫困地区比富裕地区高。近几年农村出外打工的父母,带着幼儿一起生活的家庭比例加大,城镇平均

7.5个流动人口中就有一个0-6岁儿童。

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无户籍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180万,其中主要是超计划生育的孩子。这些特殊的儿童群体,享受教育和社会医疗保健的机会少,政府有责任为这些群体的儿童提供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也是各级政府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必要投资,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3.未切实解决城市旧城改造、新小区建设时居民迁移带来的幼儿入园难问题。据各省调查反映,一些城镇新建小区已按规划建成幼儿园,由于管理不力,开发商把幼儿园任意改为他用,办桑拿浴室、歌舞厅、餐馆、商店等;或把幼儿园当成盈利事业,开办高收费的、“贵族”式的幼儿园,使居住在小区内的孩子无法入园,造成新的幼儿入园难问题。

4.企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被任意关、停。

“九五”期间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制,原为职工举办的福利性幼儿园停办、出租或拍卖的情况十分严重,这是幼儿园减少的重要原因。

5.部分下岗职工、低收入的家庭没有钱送子女入园。

各省都反映这种情况近年比较明显。要积极探索发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有家长参与的、低成本的早期教育的对策,解决下岗职工、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受教育问题。

(二)幼儿教育没有受到政府足够的重视,管理力量削弱

1.一些地区没有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本地区政府发展的总体规划。

据14个省、市的调查,有66%的城市街道,36%的乡、镇政府没有早期儿童发展的规划,没有规划就没有明确的责任,也就不能真正纳入政府的“盘子”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之中。这是一些基层领导对幼儿园的生存漠不关心,随意撤消和变卖幼儿园,造成事业滑坡和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

2.一些地区政府在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中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乡镇撤并,乡级中心幼儿园数量减少。据山西省调查反映,有些乡镇中心园,不在合并后的乡镇政府所在地,不管是否需要,随即被撤。

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幼儿园的减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规模办学后,相当一部分的村级小学和学前班被撤消。

以确保“两基”达标为名,停办、租赁、承包、变卖幼儿园和学前班。遵义市在2001年“两基”达标前取消了155个学前斑,致使6723名幼儿不能入园。山西有的地区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不仅挤占幼儿园的教室,而且幼儿园的教师改成小学教师。

3.对公办园减少投入,实行“断扔”、拍卖。

为减少财政负担,一些省出现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强行将公办园“断奶”、改制,甚至作价变卖,造成了国有、集体教育资产流失。近几年江苏、广东、安徽、浙江、重庆、河北等省、市陆续出现类似问题,有的县公办园和集体办园全部被卖光。一些新业主为赚钱,低价聘用不合格的教师,辞退有经验的教师。而被卖掉的园质量普遍下降,家长们要求退园,上访和上告的教师也不断。

4.幼教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缺乏,管理不能到位,指导监督不力。大部分省级幼教处、市(县)幼教科被撤销或合并,目前全国只有北京、天津、大连、沈阳、成都保留了幼教处。教育行政部门中,专职的幼教干部少,绝大部分身兼数职,这种情况严重削弱了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主要问题是:

1.幼教干部“专职不专干”,如省级幼教干部,几乎都要兼任多项工作,如“普九”、特教、扫盲、校外教育等。幼教工作只是他们工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以至于幼教工作只停留在文件的上传下达和应付差事状况,缺乏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监督,工作无法做深、做细、做实,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力度不够,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地方对幼儿园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如:小区配套建园被改作他用、办园以盈利为目的乱收费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未经登记注册非法办园。而有的部门随意介入幼儿园的登记注册、等级评价、质量认证等,造成幼儿园无所适从,管理机制受到严重干扰。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幼儿死亡的重大事故,在国际、国内产生严重的影响,反映了教育部门的管理不力,监督指导薄弱,幼教机构依法治教的意识差。所以建立幼儿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应是加快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占的比例过小。

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总盘子中的比例过小。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1990-2001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1.3%左右。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2001年财政预算内、外教育经费按在园幼儿数平均每生为291元,与其他非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比较,差距很大,2001年普通高校为12390元,中等职业教育为2803元。虽然高教、职教的经费需要与幼教不同,但是政府务必应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实现“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儿童优先”这一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尽快改变幼儿教育的不公平待遇状况。

2.幼儿教育经费主要靠收费解决。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幼儿教育经费来源60%由收费解决,28%由财政支出,11%由企业投资。幼儿园主要依靠收费来维持,发展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办园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事业发展缓慢以至下降。

3.极为有限的财政预算内经费,主要是用于教育部门和政府办园,其他的幼儿园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国家应有的支持。

据14个省、市的调查,国家财政投人的70%都用在政府和教育部门办园身上。而占总数70%的集体办园、工矿企业办园、农村办园很少享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些园收费标准低,条件相对差,办园十分艰难,幼儿园两极分化状况已出现。

4.政府对农村幼教支持很少,学前班举步维艰。

调查表明,农村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稳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有钱给一点,没钱就算。农村大多数校长把学前班作为“不冒烟的校办厂”,收费大多用于补

贴小学公用经费,或给教师发福利。导致幼儿园规模小、条件简陋、设施匮乏、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

(四)教师队伍不稳定,收入较低

1.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教师缺乏规范管理。

幼儿教师队伍以非公办教师为主体。2000年全国共有幼儿教师114.4万人,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的教师占29.6%,集体园教师占31.1%,民办园教师占16.7%,其他园教师占22.7%。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很大,2001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达到31.9%。但是有47%的教师没有取得职称。据调查,目前民办园的教师没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

2.农村教师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

据山东省调查表明,2001年全省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教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57%;200-300元的占20.22%;100--200元的占35.47%;100元以下的占15.02%,尚有1万余名农村户口教师月工资不足百元。

14省、市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大都是农业户口,教师身份不被认可,工资标准低而不稳定,退休时更没有任何补助,这同他们对社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相比,形成很大的反差,所以难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幼教。保障教师的合法待遇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3.非公办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水平难以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教育部门负责培训的工作,但常常出现“年年培训、年年是新人”的情况,继续教育虽然花费了经费和时间,但效果差,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制约。

今后5年国家关于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3-6岁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8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及看护人的科学育儿能力。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必须把幼儿教育真正重视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三、建议

1.坚持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府对幼儿教育予以充分关注,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

要进一步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公平性和福利性地位。各级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积极扩大3-6岁儿童受教育面,发展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育,为0-6岁儿童的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服务,城市要建立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要有特殊的政策对农村提供有力的支持,要为流动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

加大地方政府投资的力度,实现幼教经费的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幼教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扩大政府的资金使用范围,逐渐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实现早期教育公平。

中央财政应设专项经费,采取“几个一点”的方法,集中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有困难的群体,努力缓解幼儿教育及政府资金分配的不公平。

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隐性投资,鼓励社会多种力量办园。

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幼儿园的负担,鼓励社会资金用于举办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幼教机构,发挥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作用。

坚持城市小区的配套建园政策,新建园交教育部门管理,不允许高价租赁和挪作他用。

3.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加强农村幼教的管理力度。

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农村实行县政府负责,乡镇承担办学责任,村发挥作用的幼教管理体制。使农村幼教事业管理权和办学权落实到乡和村。

建立有关部门合作和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要与财政、计划、建设、民政、卫生、社会保障、编委等部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妇联联系和合作制定政策,解决幼教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如探索农村非公办教师养老保险、医疗制度,保证教师合法权利。

强调幼儿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城、乡社区早期教育实行政府和教育部门统筹,社区代表和家长参与幼教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

4.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办好示范性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要统筹管理辖区的幼儿教育。制定幼儿园评价标准,以规范办学行为和明确办园方向,引导幼教实现低投入、高效益的“平民化”发展。

教育部门要办好一批示范幼儿园,乡要办好中心园,明确示范园的多种社会职责,提高投资的有效性。

依托县示范园、乡中心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农村幼教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省教育部门要建立对非公办幼儿教师和园长的资格认证制度。提供和扩大各类教师受培训的机会,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

5.发挥“收费”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

坚持幼儿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以生均培养成本为依据,制定实行合理成本收费的标准。规范收费行为,遏制暴利和过低收费的情况发生。收费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听证会”的方式保证行政行为的公平合理,加强社会的监督,制止各种名目的乱收费。

6.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

幼儿园的布局与中小学统一规划、调整。因地制宜,利用社区的公用设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

制定幼儿园办学条件评价标准,园舍和设备以“安全、实用、够用”为原则。以符合《纲要》要求为基本标准,提倡与社区生活环境基本一致的、协调的办园条件。建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观。倡导人同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家长和社区关心幼儿教育的人员,培养“自愿者”队伍。

7.建立幼儿教育督导体系。

把幼儿教育纳人教育和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研究制定督导制度和办法,发挥督导的“督政”、“督学”职能,政府认真履行职责。

14.关于农民工教育状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四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业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出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们经济领域的一个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圈地的时代。教育文化产业市场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休戚相关,他们的发展状况值得我们去关注。就此,我对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小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掌握大学生对身边的培训机构的了解和看法,了解几个培训机构的发展状况,并且对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主要为南昌大学的学生 ;两个培训机构,分别为科益计算机二级考试培训中心和朗阁雅思英语考试培训中心。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对学生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南昌大学教学主楼随机选择为教室让在自习的同学们填写,并当场收回的方式。对教育机构采取的是直接上门找到其负责人填写,并当场收回的方式。对学生发出问卷100份,共收回93份,回收率达93%。对培训机构发出调查问卷2份,共收回2份,回收率达100%。

四、调查时间

2011年5月14日——2011年5月15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培训机构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各种培训机构的态度;培训机构自身的实力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卷向学生提出了10个问题(见附一),向培训机构提出了10个问题(见附二)。

六、调查结果及分析

在本次对学生的调查中,除有6名同学未参加过培训外,其余的同学都有参加过各种培训的经历,可见,现在接受各种培训在大学生中已是非常普遍。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1位同学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各种培训,他们认为为了的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接受培训,另外有32位同学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参加各种培训,他们认为接受培训所花的费用太高了,家庭承受不起,而且大对数培训是没有效果的。说明大多数同学在是否有必要参加各种培训这个问题上还是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自己参加的培训是有用的。在被调查对象中,多数同学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证的需要应为现在考证越来越严格,难度也逐年加大,使得很多同学只是通过单调的自习方式很难顺利通过考试,所以才选择到相应的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其次同学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出国留学,一个正在接受雅思培训的学姐告诉我,考雅思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流利的口

语,还需要有一定的应试技巧,而这些应试技巧大多数是靠从培训机构学来的。再提及“你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比较看重什么”时,大家都认为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课程设置是选择培训机构的主要标准,他们认为现在培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宣传名不副实和收费不规范。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我认识到大多数大学生对接受培训持肯定的态度,可见对培训机构来说,在学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而且比较稳定,但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培训没有必要,说明培训机构还有更大的市场潜力等待着去挖掘。

此外,在本次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中,两个机构都有一定的荣誉,其中朗阁雅思英语考试培训中心获得“中国十大知名品牌”、“中国十大外语培训机构”、“中国十大教育培训品牌”、“学员推荐专业诚信服务机构”等荣誉,科益计算机二级考试培训中心也是在南昌大学学生中信誉最好的计算机培训中心。科益计算机二级考试培训中心所请的教师都为省内各高校的教师,所以都为兼职,而朗阁雅思英语考试培训中心所请的教师有部分为海归,部分为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的英语成绩优秀的硕士、博士生。说明各机构对所聘的教师的身份要求都比较高,而且都希望通过聘请到更多优秀的知名的教师来提高本机构的知名度,从而改善教学质量,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针对“贵机构是否有在江西扩大规模的打算”时,两个机构都不约而同的表示江西是个教育大省,但教育培训机构并不多,所以将来可能会在江西省内的其他市甚至县开办培训班,以扩大自身规模。在保障性承诺方面,科益计算机二级考试培训中心表示第一次没过,下次免费再培训;朗阁雅思英语考试培训中心也表示考分不满6分,全勤及作业完成者,免费重读本课程。在承诺兑现方面,从我的室友及其他参加过科益计算机二级培训的同学那里了解到,其承诺是会兑现的;而对于朗阁雅思英语考试培训中心,我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没有问到参加过其培训并且考过试的同学,所以这个是本次调查的一大遗憾。

七、调查体会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对培训机构表示认可,但也不反对其存在一些问题。在培训机构方面,正规的、有一定声誉的培训机构都比较重视师资力量,所以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聘请优秀的教师。但无可否认的是,这我调查的都是比较大型的机构,所收集的资料远远还不够,其他一些机构办学条件差、虚假宣传现象严重、无视法律,使广大人名群众上当受骗。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部门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2、定期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进行专项整治工作,严查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做好消费维权;

3、像电视台、报纸之类的媒体不能盲目地为培训机构做广告,要对观众负责。

附一(学生版)

对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同学,你好!我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现在正对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只是做一次普通的了解,我将对你所填的信息全部保密,希望你能配合我填一下这份调查问卷。谢谢了!

1、请问你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你是否参加过培训:

A.是B.否

3、你认为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参加各种培训:

A.是B.否

4、如果你参加了培训,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提高自身能力B.考证C.出国留学

5、如果你没有参加过培训,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花费太高B.听同学规劝C.自身能力强,不需要培训

6、你认为现在培训机构的发展速度如何:

A.过快B.过慢

7、根据你的了解,你身边是否有同学投诉过培训机构:

A.是B.否

8、你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比较看重什么:

A.品牌B.口碑C.师资D.课程设置

9、你认为培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宣传名不副实B.师资力量参差不齐C.收费不规范D.教学管理混乱

10、在你看来,培训机构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比有什么特点:

A.针对性强B.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完全为了应付考试C.学习后很快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附二(企业版)

对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您好!我是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现在正对江西省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这次调查只是做一次普通的了解,我将对您所填的信息全部保密,希望您能配合我填一下这份调查问卷。谢谢了!

1、贵机构成立于___年。

2、请问贵机构有何荣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贵机构所请的教师为:

A.海归B.国内知名高校教授C.省内高校教授D.其他_____

4、贵机构所请的教师是兼职还是全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再贵机构接受培训,是如何收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贵机构与其他相同性质的机构相比,有什么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贵机构对学员有何保障性的承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贵机构的课程是如何设置的,请详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贵机构今后还将通过哪方面的努力来吸引更多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2020年度学校教师辞职报告范例下一篇:管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