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习题详解(6篇)
1.matlab习题详解 篇一
1.1 先进制造技术及其主要特点
1.1.1 制造、制造技术、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背景
制造(Manufacturing)是利用制造资源(设计方法、工艺、设备和人力等)将材料“转变”为有用的物品的过程。制造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按制造的连续性可分为连续制造(如化工产品的制造)和离散制造(如家电产品的制造);按行业又可分为机械制造、食品制造、化工制造、IT产品制造,等等。当今,人们对制造的概念又加以扩充,将体系管理和服务等也纳入其中。制造是人类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石,是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动力。
制造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y)是制造活动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技术。传统的制造技术仅强调工艺方法和加工设备。现代的制造技术不仅重视工艺方法和设备,还注重设计方法、生产组织模式、制造与环境和谐统一、制造的可持续性以及制造技术与其它科学技术的交叉和融合,甚至还涉及制造技术与制造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军备竞争等内容 制造技术发展的三阶段
—— 用机器代替手工,从作坊形成工厂 —— 从单件生产方式发展成大量生产方式
—— 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现代制造技术
制造业是以制造技术为主导技术进行产品制造的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根据我国现行统计划分,工业由制造业、采掘业以及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构成,制造系指第二产业中除采掘业、电力和燃气及其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包括30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
制造业--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一五”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工业化国家:60-80%的物质财富来源。
1、传统制造业生产和技术的特点
1)单件:小作坊式生产 + 高度的个人制造技巧,大量:机械化刚性规模生产 + 一体化的组织生产
模式,再加细化的专业分工。
2)制造技术的界限分明及其专业的相互独立。
3)制造技术一般仅指加工制造的工艺方法,即制造
全过程中某一段环节的技术方法。
4)制造技术一般只能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
5)制造技术与制造生产管理的分离。
2、现代制造业及其技术的发展
1)在制造的生产规模上,少品种大批量→单件小批量→多品种变批量的发展。
2)生产方式上,劳动密集型→设备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变化。
3)制造装备的发展过程,手工→机械化→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线→柔性自动线→智能自动化。
4)在制造技术和工艺方法上,现代制造在发展中,其特征表现为: ——重视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序,如加工前后处理。
——重视工艺装备,使制造技术成为集工艺方法、工艺装备
和工艺材料为一体的成套技术。
——重视物流、检验、包装及储藏,使制造技术成为覆盖加工全过程的综合技术。 ——不断吸收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成果,形成 CAD、CAM、CAPP、CAE、NC、CNC、MIS、FMS、CIMS、IMT、IMS等一系列现代制造技术,并实现上述技术的局部或系统集成,形成从单机到自动生产线等不同档次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5)引入工业工程和并行工程概念,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1.1.2 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
先进制造技术(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所形成的。虽然目前对先进制造技术仍没有一个明确的、一致的定义,但经过对其内涵和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将其定义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与通信、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等)、能源及现代系统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并取得理想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总称。” 1.1.3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系统性
2.集成性
3.广泛性
4.高精度
5.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
1.2 先进制造技术的构成及分类
1.2.1 先进制造技术的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技术内涵。对我国而言,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技术群。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层次及其技术构成如图1-1所示。图中从内层到外层分别为基础技术、新型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下面将分别论述。
1.基础技术
图1-1的最内层是优质、高效、低耗、少或无污染(清洁)的基础制造技术。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至今仍是生产中大量采用、经济适用的技术,这些基础工艺经过优化而形成的基础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及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基础技术主要有精密下料、精密成型、精密加工、精密测量、毛坯强韧化、无氧化热处理、气体保护焊及埋弧焊、功能性防护涂层等。
2.新型单元技术
中间层是新型的先进制造单元技术。它是在市场需求及新兴产业的带动下,将制造技术与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现代管理等高新技术结合而形成的崭新的制造技术,如制造业自动化单元技术、极限加工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系统管理技术、先进技术基础方法、清洁生产技术、新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激光等特种加工技术、工艺模拟及工艺设计优化技术等。
3.集成技术
最外层是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它是应用信息、计算机和系统管理技术对上述两个层次的技术局部或系统集成而形成的先进制造技术的高级阶段,如FMS、CIMS、IMS等。
国际上,美国联邦科学、工程和技术协调委员会(FCCSET)下属的工业和技术委员会先进制造技术工作组在1994年提出将先进制造技术分为三个技术群:①主体技术群;②支撑技术群;③制造技术环境。这三个技术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表1-1给出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
1.2.2 先进制造技术的分类
1.现代设计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制定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它是一门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技术。现代设计技术所包含的内容有:
(1)现代设计方法。现代设计方法包括产品动态分析和设计、摩擦学设计、防蚀设计、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及安全设计、优化设计及智能设计等。
(2)设计自动化技术。设计自动化技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造型和工艺设计、工程分析计算与模拟仿真、多变量动态优化,从而达到整体最优功能目标,实现设计自动化。
(3)工业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指开展机械产品色彩设计和中华民族特色与世界流派相结合的造型设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先进制造工艺
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以及特种加工技术等。
(1)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采用去除加工(精密切削、磨削、研磨等)、结合加工(离子镀、晶体生长、激光焊接、快速成型等)、变形加工(精锻、精铸等)等加工方法,使工件的尺寸、表面性能达到极高的精度。现在的精密、超精密加工已经向纳米技术发展。
(2)精密成型技术。精密成型技术是生产局部或全部、无余量或少余量半成品的工艺方法的统称,包括精密凝聚成型技术、精密塑性加工技术、粉末材料构件精密成型技术、精密焊接技术及复合成型技术等。其目的在于使成型的制品达到或接近成品形状的尺寸,并达到提高质量、缩短制造周期和降低成本的效果;其发展方向是精密化、高效化、强韧化和轻量化。
(3)特种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是指那些不属于常规加工范畴的加工,如高能束流(电子束、离子束、激光束)加工、电加工(电解和电火花加工)、超声波加工、高压水加工以及多种能源的组合加工等。特种加工技术因其各自的独特性能而在机械、电子、化工、轻工、航空、建筑、国防等行业以及材料、能源和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表面改性、制膜和涂层技术。表面改性、制膜和涂层技术是采用物理、化学、金属学、高分子化学、电学、光学和机械学等技术及其组合技术对产品表面进行改性、制膜和涂层,赋予产品耐磨、耐蚀、耐(隔)热、抗疲劳、耐辐射以及光、热、磁、电等特殊功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和赋予新性能的新技术的统称,是表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动化技术
制造自动化是指用机电设备取代或放大人的体力,甚至取代和延伸人的部分智力,自动完成特定的作业,包括物料的存储、运输、加工、装配和检验等各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其目的在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在制品数量,节省能源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和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
4.系统管理技术
系统管理技术是指企业在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使制造资源(材料、设备、能源、技术、信息以及人力)得到总体配置优化和充分利用,使企业的综合效益(质量、成本、交货期)得到提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组织、控制及协调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现代制造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最终效益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管理技术包括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以及现代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CIMS、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集成化的管理技术、企业组织结构与虚拟公司等生产组织方法。
1.3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世界制造业现状 1.美国制造业的竞争策略
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美国财富的68%来源于制造业。1991年9月,在由美国总统办公厅指定的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向总统提出的双年度报告中,认定制造领域的国家关键技术包括:
(1)柔性计算机集成制造;(2)智能加工设备;
(3)微米级和毫微米级制造;(4)系统管理技术。
1992年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又提出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国家关键技术。近几年来,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1994年从财政年度预算中拨款14亿美元支持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开发;
(2)先进技术计划(ATP)1992年已有60个项目获得资助;
(3)实施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SBTR);
(4)实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ERC);
(5)实施战略制造计划(STRATMAN);(6)实施有益于环境的制造计划;
(7)实施制造科学与技术计划;
(8)建立航空航天、电子、机床等领域的敏捷制造研究中心;
(9)在一些大学设置制造工程系、专业、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10)在美国科学基金会中,制造工程与科学在工程领域列为
独立学科,以强化对其的支持。
分析美国在先进制造技术基础领域的研究现状,其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1)面对大制造业,用户需求启动研究。
(2)在制造业和制造技术较为发达的基础上,注重制造模式的研究。
(3)CAD普及率达60%以上。
(4)在传统冷、热成型工艺基础上,发展精度较高的成型工艺技术。
(5)发展特种与复合加工工艺,如高能束加工工艺等。(6)利用应用软件、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建造新一代智能化机床和智能化加工单元,通过建模、仿真来优化车、钻、铣、磨、模和注塑成型工艺过程。
(7)生产准备工作柔性化和柔性工装卡具,近几年成为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
(8)发展少或无污染和可拆卸回收的产品及其制造技术。
(9)不少大学工学院多年来设置有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业工程科系。近些年,在大学工学院设置制造工程学科、中心、实验室的数目不断增加。
(10)国家科学基金资助指南中,制造工程与科学在工程领域列为独立学科,与机械和结构学科分立,强化对制造技术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
2.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美国曾以福特方法赢得全世界制造技术的优势。而日本人却在福特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大举进入美国市场,以其价廉质优和多品种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推向倒闭的边缘。在1990年,仅日本FANUC公司生产的数控系统装置数量就占世界市场的一半 总体来讲,IMS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1)将目前各国、各企业掌握的制造技术系统化,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产品加工、装配技术等。
(2)将现有技术及将要开发的技术标准化,包括制造数据的压缩、传递与储存的标准化以及物流管理技术的标准化。
(3)面向21世纪的先进制造系统的研究开发,包括系统管理技术,设计、加工和装配技术以及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3.前欧共体ESPRIT计划和BRITE-EURAM计划
前欧共体支持先进制造技术开发的主要有关计划是ESPRIT计划和BRITE-EURAM计划。ESPRIT计划主要资助微电子、软件工程和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方面的研究。BRITE-EURAM计划主要资助材料、制造加工和设计以及复杂工厂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上述前欧共体的这种大型国家级研究项目参加者除大企业外还有小企业和大学,参加单位多,研究工作显得分散。
4.韩国G7计划
韩国于1991年提出实施“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即G7计划。G7计划中的“先进制造系统”项目是一个将市场需求、设计、制造和分销集成在一起的系统,旨在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增加国际竞争力,使韩国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由韩国国家机构科技部负责,总投资额为5.95亿美元,其中政府资助2.77亿美元。
上述“先进制造系统”项目的内涵为:
(1)共性基础技术:开放式集成系统(包括设计自动化、并行工程等);标准和性能评估。
(2)下一代加工系统:加工设备开发(包括5轴加工中心、超精非球面加工中心等);机械技术(包括高性能主轴、高精度加工和测量等);运营技术;集成技术。
(3)电子产品的装配和检验系统:下一代印刷线路装配和检验系统;用于装配和制造系统的高性能机械机构;先进装配用基础技术(包括精密装配、无焊料结合等)。
1.3.2 先进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制造业相对优势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1)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5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已能生产机床、汽车、轮船、飞机、大型发电机组等工业装备及民用消费类制造产品。
(2)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对企业现有技术的深化改造,不少企业已经掌握了一批相对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不少产品已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
(3)在制造技术基础研究的许多方面我国已具有很高水平,制造学科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学科。近百所高等工科院校设有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国家有关部委也设有制造工艺与技术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了机械强度与振动、摩擦学、流体传动与控制、激光、模具、焊接、测试与精密仪器、精密成型、汽车、超精密加工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4)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国家科学技术部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都列入有关项目并付诸实施,其中“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型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化控制”、“CIMS” 以及“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已全面实施。
(5)国家计委也十分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在“九五” 期间实施了一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项目,如数控系统及装备研究、自动测试系统及设备技术研究、现场总线研究、智能化仪表研究、传感器技术研究、30万辆轿车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等。
(6)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情况。
① 1993年国家科委组织实施“CAD应用工程”,原机械部又将1997年定为CAD推广年,现在机械工业系统的骨干企业中CAD应用的普及率达到35%,但绝大多数只是“甩图板”。
② 1958年开始研制数控机床,到20世纪80年代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熟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到80年代中期,已开始引进和自行研制柔性制造系统,数控机床的生产也实现了产业化。但在金属切削机床总产量中,数控化率只有5%左右。
③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了直接数控(群控)系统并应用于生产,现在已拥有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单元等自动化制造系统。北京第一机床厂的CIMS工程于1994年初步建成,并于1995年获得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和计算机与自动化系统专业学会(CASA/SME)的CIMS应用工业的称号。在此之前,1994年清华大学获得CASA/SME的CIMS大学领先奖。
④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注意引进先进管理模式。沈阳鼓风机厂很早就采用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面向通信的生产信息和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 Oriented Production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COPICS),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在生产管理中引进了日本的“准时生产”(JIT)模式。据有关资料报导,我国企业已先后投入大约80亿元购买了MRPⅡ软件来建立现代生产管理系统或MIS系统。
2.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差距与发展目标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差距(1)产品品种少、档次低。
(2)制造工艺落后,装备陈旧。
(3)生产专业化水平低。
(4)管理技术落后。
鉴于目前机械工业的状况,围绕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我国制定了机械工业发展目标:
(1)2000年,产品设计、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激光加工、表面改性、制膜和涂层、制造业和过程工业综合自动化以及系统管理技术,总体上达到工业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2)我国的优质、高效、低耗、少或无污染的现代制造技术普及率在2000年由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20%,预计在2010年提高到50%。
(3)形成一批高科技产业:四个加工产业(精密成型加工、精密加工、激光加工、表面处理加工);三个自动化硬件产业(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测试设备);三个软件产业(CAD、CAM、MIS)。
到2000年,大型企业普遍采用CAD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预计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CAD,25%的大、中型企业采用CAM,大、中型企业主要产品的关键工序实现柔性化生产。
1.3.3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九个方面:
(1)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艺技术紧密结合,现代制造生产模式将得到不断发展;(2)设计技术与手段更现代化;
(3)成型及制造技术精密化,制造过程实现低消耗;(4)形成新型特种加工方法;
(5)开发新一代超精密、超高速制造装备;(6)加工工艺由技艺型发展为工程科学型;(7)实施无污染绿色制造;
(8)虚拟现实技术将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9)制造过程中将贯彻以人为本的概念。
三、发展趋势
1、集合多学科成果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体;
2、先进制造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
3、信息技术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4、先进制造技术向超精微细领域扩展;
5、制造过程的集成化;
6、制造科学与制造技术、生产管理的融合
7、绿色制造将成为21世纪制造业的重要特征(1)绿色产品设计技术(2)绿色制造技术。
(3)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再制造
8、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业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9、制造全球化
(Manufacturing Globalization)
四、技术前沿――关键技术
1、可重组制造系统
五个方面:
(1)制造工艺与工装。
(2)基础理论(3)新的制造系统。
(4)建模与仿真。(5)控制和通信。
2、无浪费工艺
两个重要领域进行研究:(1)废弃物的减少和利用。(2)产品设计和分析。
3.新的材料工艺
三大领域展开:
(1)创新的工艺过程。
(2)设计和分析方法。(3)理论基础
4、生物制造技术
5、企业建模和仿真
两大领域:
(1)通信与信息技术。
(2)建模工具
6、信息技术
7、满足多层次用户需求的产品及工艺设计方法
8、增强型人-机界面
9、劳动力教育和培训
10、智能协作系统软件 §4 先进制造工艺
一、分类
1、行业标准 “JB/T5992-92”机械制造工艺
方法分类的代码 0-铸造
1-压力加工
2-焊接
3-培训加工 4-特种加工
5-热处理
6-覆盖层
7-装配与包装
8—其他
2、主要的新型加工方法类型
—— 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
—— 超高速加工
—— 微纳加工
—— 特种加工及密度高能加工
—— 快速原型制造
—— 新型材料加工
—— 大件及超大件加工
—— 表面功能性覆层技术
二、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1、加工精度不断提高
2、加工速度得到提高
3、材料科学促进制造工艺变革
4、重大技术装备促进加工制造技术的发展
5、优质清洁表面工程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
6、精密成形技术取得较大进展
7、热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有一
定发展
三、发展特点
1、常规工艺不断优化并得到普及
2、工艺界限趋于淡化
下料与加工;
毛坯制造与零件加工;
粗、精加工;冷、热加工;成形与改性
3、在功能上趋于交叉
四、发展趋势
**** 总体发展趋势:
优质、高效、低耗、敏捷、洁净
**** 成形工艺发展趋势:
---铸造: 轻量化、精确化、强韧化、复合化
无环境污染
---压力加工: 净成形、工艺变量的定量分析与控制
---焊接: 高能密度焊接、柔性化、智能化、自动化焊接系统
**** 非传统加工工艺发展趋势:
柔性化、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低成本
**** 加工制造技术的热点:
— 先进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
— 特种加工技术
— 超高速切削和超高速磨削技术
— 微型机械加工技术
— 新一代制造装备技术
— 虚拟制造技术
2.小升初数学冲刺练习题及其详解 篇二
【二年级】
课内知识:用数学1、1、2、2、3、3拼凑出一个六位数,使两个1之间有1个数字,两个2之间有2个数字,两个3之间有3个数字。
课外趣题:小明、小红、小亮三个人去看电影,他们买了三张座位相邻的票,他们三人的座位顺序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三年级】
课内知识:下面是两个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数列,请你按规律填出空缺的项:
(1)1,5,11,19,29,________,55。
(2)1,2,6,16,44,________,328。
课外趣题:一个正方形实心方阵,最外层总共72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四年级】
课内知识:学校门口放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其中黄花的盆数最多,既是红花盆数的4倍,也是蓝花盆数的3倍。如果蓝花比红花多20盆,那么学校门口一共多少盆花?
课外趣题:用数码0,1,2,3,4和5组成各位数码都不相同的六位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请问第502个数是多少?
【五年级】
课内知识:已知A与B的乘积为54,求2A+3B的最小值。
课外趣题: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各不相同且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为11,求这个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答案:
【二年级】
课内知识:用数学1、1、2、2、3、3拼凑出一个六位数,使两个1之间有1个数字,两个2之间有2个数字,两个3之间有3个数字。
解答:312132或231213
课外趣题:小明、小红、小亮三个人去看电影,他们买了三张座位相邻的票,他们三人的座位顺序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方法?
解答:(小明,小红,小亮)、(小明,小亮,小红)、(小红,小明,小亮)、(小红,小亮,小明)、(小亮,小明,小红)、(小亮,小红,小明),共6种。
【三年级】
课内知识:下面是两个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数列,请你按规律填出空缺的项:
(1)1,5,11,19,29,________,55。
(2)1,2,6,16,44,________,328。
解答:(1)规律是:相邻两个数的差可以构成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填41。
(2)规律是: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的和的2倍。填120。
课外趣题:一个正方形实心方阵,最外层总共72人,这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解答:最外层每边有72÷4+1=19人,共有19×19=361人。
【四年级】
课内知识:学校门口放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其中黄花的盆数最多,既是红花盆数的4倍,也是蓝花盆数的3倍。如果蓝花比红花多20盆,那么学校门口一共多少盆花?
解答:1倍的蓝花比1倍的红花多20盆,那么3倍的蓝花就比3倍的红花多60盆,而3倍的蓝花等于4倍的红花(即黄花盆数),说明1倍的红花是60盆,蓝花就是60+20=80盆,黄花是60×4=240盆,一共有60+80+240=380盆。
课外趣题:用数码0,1,2,3,4和5组成各位数码都不相同的六位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请问第502个数是多少?
解答:以1开头的六位数共有5×4×3×2×1=120个,以2开头的六位数也有120个,以3开头的六位数也有120个,以4开头的六位数也有120个,共有120×4=480个,那么第502个数一定是以5开头的。以50开头的六位数有4×3×2×1=24个,480+24=504,第504个数正好是504321,所以第503个数是504312,第502个数是504231。
【五年级】
课内知识:已知A与B的乘积为54,求2A+3B的最小值。
解答:令x=2A,y=3B,则xy=6AB=324。两个数的乘积为定值时,两个数的差越小,加和越大,因此x=y=18,x+y=2A+3B=36。
课外趣题: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各不相同且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为11,求这个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3.小升初必考古诗词详解及练习题8 篇三
(八)三
十六、《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
1、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擅长五言绝句。
2、直译: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清晨起来听到处处都有鸟在叫。回想深夜一阵风声和雨声,不知道多少献花被吹落了。
3、相关考题。
(1)辨音。
不觉(绝)晓 睡觉(叫)处处(触)处(楚)理
(2)诗中描写了()季的美好景象。诗人不是从所见去抒发情感,而是从所(闻)去联想,让人好像()鸟叫,好像(看到)花落。
(3)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春天的诗。《咏柳》
三
十七、《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作者:王翰,字子羽。主要写边塞诗,以这首最为著名。
2、直译:精美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美酒,将士们正在准备举杯畅饮,琵琶声从远处传来,催促他们上马出发,将士们喝醉了躺在战场上,您可别见笑,自古打仗有几个人可以从战场上平安回来啊!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战士们在出征前宴会上畅饮的场面,表达了饿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4、相关考题:
(1)“欲饮琵琶”中的“欲”意思是(将要)“夜光杯”是指(用晶莹剔透的白玉做成的酒杯)。
(2)对错
1)王翰和王之涣都是唐代诗人,他们写的《凉州词》都是边塞诗(V)
2)最后一句是反问句,是千古名句,令人深思。(V)
3)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出征后的场面。(X)
三
十八、《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作者:王昌龄 字少伯。擅长写边塞诗。
2、直译: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秦汉以来,无数的将士战死沙场未能回还。只要像汉朝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关,就可以抵挡入侵的敌人,不叫他们越过阴山半步。
3、《出塞》为旧乐府题。内容大都市写战争的。王昌龄这首诗有感于边防战火不断,守边战士长期服役不能回家与人团聚,因而希望朝廷能选派良将杀敌,使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
4、相关考题。
(1)辨音。
万里长征人未还(环)还(孩)来就菊花
但是龙城飞将(犟)在 将(读一声)军
不教(四声)胡马度阴山 教(一声)课
(2)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他是(汉)代名将,被世人成为(飞将军)
(3)“阴山”指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古代中国的边疆要塞。
(4)这首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千古名句,前半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
三
十九、《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直译: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夜里,远迎好友来到吴地,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连那楚山也显得冷清孤独。你回到洛阳后,若亲朋好友问起我的情况,你就说我心里依然坦荡高洁,好像一片冰放在晶莹的玉壶里。
2、相关考题。
(1)本诗的作者是唐代的“七绝圣手”(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2)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请写出三首(诗的题目即可)
(3)王昌龄送的人是(辛渐)
四
十、《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直译:山中空寂清幽,只听见人声,看不见人影。夕阳斜射进茂密的树林,洒落在青苔上。
2、这首诗送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多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相关考题。
(1)《鹿柴》中的“柴”应读(寨)
(2)这首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3)诗的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幽静)
4.matlab习题详解 篇四
题详解
公文改错主观题在很多事业单位考试中所占分值较大,考生在做题时往往会找不全错误,为此,中公专门针对公文改错主观题进行详解。
找出公文中的错误之处。
关于组织中层干部赴××监狱开展警示教
育的请示报告
××监狱:
为了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我校组织中层干部赴贵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并附带参观监狱附近高新科技工业园区,活动定于六月二十日,活动内容按贵监狱的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答案】
1.标题缺少发文机关,应加上“××校”。
2.标题中文种选用不当。请示和报告是两种不同的公文文种,不能混在一起用。此外,根据公文的内容可知,本公文是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所以本公文的文种应用“函”。
3.标题断行有错误。标题可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排列时应注意均匀、对称、分行不破词,“的”字不排行首等。故可将标题排成一行或在“请示”处转行。
4.主送机关排列位置错误,应该顶格写。5.正文格式错误,正文第一行应该左空二个字。
6.函正文部分坚持“一文一事”的原则。参观监狱附近的高新科技工业园区不属于××监狱的职权范围,应单独给该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发函,商洽参观事宜。故删掉“并附带参观监狱附近高新科技工业园区”。
7.正文中数字使用错误。公文中的数字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将“六月三十日”改为“6月30日”。
8.正文结尾部分应加上结束语,如“请研究函复为盼”。9.缺发文机关署名,应落款“××校”。
10.缺少成文日期,应在发文机关署名下右空4字添加成文日期“2017年6月8日”。
以上是吉林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为考生做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供大家参考借鉴!
5.matlab习题详解 篇五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 导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2.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3.效率
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4.平等
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5.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6.理性人 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7.边际变动
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
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10.产权
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1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①外部性;②公共物品;③交易成本非零;④市场特权;⑤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12.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有影响时的情况,亦可理解为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13.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4.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15.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按物价上涨速度不同可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温和)、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按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16.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现在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二、复习题 1.(略)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使用看电影的时间或金钱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边际利益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常用效用量来衡量)的增量。边际利益存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增量是递减的。
一杯水的边际利益多大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如果是缺水的时候,一杯水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极大;如果是喝饱水的情况下,一杯水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很小。所以,虽然有些东西对人的生命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意味着边际利益就总是很大的。
4.激励能激发人的行为,使个体能更好的实现行为目标。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对激励政策作出反应,有利于调动人们潜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但同时激励政策有时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干扰政策的最终效果。如强制开车佩戴安全带能降低司机的伤亡概率,但同时也减少了人们开车的谨慎性,对行人造成的安全事故却反而增加了。
因此,分析任何政策时,决策者不仅应考虑直接影响,也应该考虑因激励而发生的间接影响,使制定的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
5.经济学原理表明: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都变得更好,因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并非比赛一样必然有赢家和输家。
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贸易双方都是自愿交易获益,因为它允许各方从事其最有效的生产然后交换另一方更有效生产的物品,通过国际分工提高专业化生产的效率,再通过贸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使各方的福利都能获得增加,从而在公平贸易中得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
6.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只要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并且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就不需要有人来管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将进行自我调控,经济运行可自动达到最佳状态。即“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自动调节人们的行为,将各种个人利益转变成一种共同利益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7.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外部性。当一个人不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如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吸烟,污染环境损害他人健康。
(2)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造成价格机制不能有效的发生作用。如垄断企业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物品价格。8.经济学原理表明: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而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指标便是该国的生产率。
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出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较高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率低下的国家,大多数人则必须忍受物资供应不足的贫困生活。所以说生产率很重要,它决定了一国的社会经济以及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9.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持续上涨。因此,引起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是货币量的增长。
10.经济学原理表明: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在短期中,低通货膨胀通常是以高失业率为代价的,这是由短期内价格粘性造成的。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的货币量减少,但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具有粘性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不足又会引起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失业。失业率高,通胀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是此消彼长、相互交替的关系。
三、应用题 1.(略)
2.这种心理上的利益可以用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来衡量。人们一定有一个为了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担那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果度假满足了既定目标,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利益不低于其成本。可采取的方式有比较度假时间去做其他事情所获得的满足,比较度假花费的成本需要做付出多久的劳动。3.滑雪的真实成本是实际付出的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总和。即直接的金钱支出和从其他活动中所能获得的最大预期收益。
如果本计划去做兼职,那么滑雪的成本就是滑雪的直接的金钱支出及兼职期间所能赚取的工资;如果计划在图书馆学习,那么滑雪的成本就是直接的金钱支出及学习期间所能获得的知识。
4.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美元的银行支付。5.应该继续。已投资的500万美元属于沉没成本,与现在的决策不相关,现在决策的关键是边际利润。如果投入100万美元,可得到300万,边际利润是200万美元,所以应该继续进行开发。
因为只要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所以为了完成这项开发,最高花费应为300万美元。
6.a.提供社会保障降低了人们在工作时期储蓄的激励。社会保障的提供使人们退休以后仍可获得收入,以保证生活。因此人们不用为退休后的生活费发愁,人们在工作时期的储蓄就会减少。
b.收入提高时津贴减少的政策降低了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因为努力工作获得高收入反而使得到的津贴减少,因此人们可能会选择不工作或者少工作。7.a.这些变动使得人们参加工作的激励增强。会激励那些只能领取两年津贴的福利领取者努力寻找工作,以免自己在两年后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
b.这些变动反映了法案改革者提高效率和适当降低公平性的意图。因为只能领取两年津贴,会使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收入,公平性降低;同时因为变动激励津贴领取者努力地找工作,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效率。
8.两人各自承担自己擅长的工作比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花费的时间少了。因为通过专业分工,娴熟地技巧能使工作效率提高。(举例略)9.a.效率;b.平等;c.效率;d.效率;e.平等;f.效率。
10.a.如果保证社会上每个人得到尽可能最好的医疗,国家将会有更多产出被用于医疗事业。
从效率的角度看,如果认为当前医院形成了一个垄断联合通过高昂的医疗几个保证他们的垄断效益,那么可以认为效率会应这种说法的实施得到改善;但更多的情况是,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取享受到高标准的医疗条件而努力工作,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效率。
从公平的角度看,因为穷人能充分享受高标准医疗条件的可能性较小,这种说法的实施会改善此种状况从而体现公平性。
b.这种说法体现了平等性,却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在工人被迫失去工作寻找新工作的这段时间内,失业津贴的发放能保证他们维持生活,体现了公平性,但若一直提供则会减少工作激励,因为在找到新工作之前不劳动也能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那被解雇者就不会急于寻找新工作,从而影响了效率。
11.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我的生活水平均高于我的父母或祖父母在这个年龄时的生活水平,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率提高了。
12.高储蓄会加快生产率增长。高储蓄使得企业能从银行获取到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扩大规模、引进技术和设备、招收工人等,提高生产率。
工人和企业主都会从高生产率中获益。工人会因为更高的产量获得更多的工资,企业主会因为更多的产品得到更多的收益。
社会不会得到免费的午餐。从长期来看,高储蓄意味着消费的资金减少,市场需求降低,生产的商品销售不出去,市场会陷入疲软,企业利润减少,会通过减少产量和裁减工人降低成本,社会经济会减缓甚至停滞。所以高储蓄换来的生产率提高只会使社会暂时获益无法持久。
13.a.美国医疗改革法案通过向高收入家庭征税来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筹资,使更多的低收入人群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得到更好的治疗,有助于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增进公平;另一方面通过对医疗的提供方式进行改革降低医疗成本,更多的产出被用于医疗方面,提高了医疗产业的效率。
b.对医疗提供方式进行多种改革,不仅可以进行多种灵活的医疗提供方式,更有效地利用了医疗领域的资源,也可以促进国家医疗方面的更多产出,提高了美国的生产率。
c.医疗改革通过向高收入家庭征税补贴低收入家庭,让更多的美国人获得医疗保险,但因为每个人都能接受较好的医治,人们不会再为争取更好的医疗条件而努力工作,从而会降低社会的生产率。
14.当美国殖民政府更多地印发货币时,持有货币者被“征税”了。因为货币增加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的实际价值降低,每一单位美元的购买力下降。货币增加使得持有货币者的财富缩水,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减少,就像是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了税,引发了通货膨胀。
15.因为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引起短期内较高的失业率。所以作为决定是否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政策制定者,必须要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起因,通货膨胀和失业各自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多大以及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对失业率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
16.通过增加公民的税收来支付新机场的建设费用,短期来说会增加公民负担,减少经济中的支出,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及物价的下降;长期来看,新机场的建成为公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从而可以提供啊社会的效率。
若通过发行更多货币来支付新机场的建设费用,短期来看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因为货币增加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降低持币者财富缩水;长期来看,会引发通货膨胀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一、概念题 1.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是指表明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以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2.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品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用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3.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某个市场上的相互交易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生产者或企业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利润,以及单个消费者或家庭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货币收入购买商品和劳务以获取最大满足。4.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5.实证表述
实证表述即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如何解决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旨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因果关系,本质是要证实或证伪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说。6.规范表述
规范表述即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二、复习题
1.经济学之所以像一门科学,其原因主要有:
(1)以科学方法来研究和探讨经济问题。
(2)利用假设和图形、方程式组成的模型来了解和解释世界。(3)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经济学的主题。2.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做出假设,其原因主要有:
(1)假设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2)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3)经济学家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
3.经济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的经济事物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但经济模型不可能也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因为现实世界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错综复杂,如果不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就无法进行严格的分析或分析太复杂以致无法进行,通过模型能忽略掉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来说明什么事真正重要的。4.在生产要素市场,家庭向企业出售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所需的各种投入,如劳动、土地、资本等;在产品市场上,家庭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和劳务。5.简单的循环流量图中没有包含政府部门和国外经济部门。
6.牛奶和电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2-3所示,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全用语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000升。PPF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内移,即PPF2线。但如果该经济体只生产点心而不生产牛奶,奶牛数量的减少就并无影响点心的产量,但只要生产牛奶,奶牛数量减少就会影响牛奶的产量。
7.如图2-4所示,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如B点,增加X产品的生产必须减少Y产品的生产,反之亦然。生产可能性边界内的点表示无效率的结果,如A点,在A点可以增加X产品的生产而不减少Y产品的生产,由于某种原因,该经济所生产的的X和Y的总量小于它能够使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量。
8.经济学被氛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领域。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市场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即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消费理论或需求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要素价格或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等。
(2)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总量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其中心与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发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9.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如何来判断其有效性。原则上,实证表述可以通过对证据的检验来肯定或否定;而规范表述除了事实还包括价值判断,一项政策的是好是坏不仅仅看科学事实,还包含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哲学的看法。
例如关于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争论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会引起什么后果,二是应不应该这样做。“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会使人们更勤奋地工作”是一种实证表述;“税收和社会福利应该削减”是一种规范表述。
10.原因有两个:
(1)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因而会有不同的科学判断。
(2)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三、应用题 1.如下图:
2.a.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最有可能是向外凸出的,是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和要素间的不完全替代性,使得机会成本递增,即随着一种商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这种商品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呈递增趋势,这就表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向外凸出。
b.A点位于曲线右边,是经济不可能实现的点,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B点位于曲线左边,可以实现但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是无效率的一点。
c.鹰党会选择C点,多生产大炮少生产黄油;鸽党会选择D点,多生产黄油而少生产大炮。
d.用黄油的生产来衡量,鹰党得到更大的“和平红利”。因为在鹰党政策下,大部分经济资源都用来生产大炮,甚至最适于生产黄油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来生产大炮,为了每门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相当可观,当决定减少生产大炮时带来的黄油产量增加很大。与此相比,鸽党本来就将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黄油,经济为每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微乎其微,其少生产一门大炮,所带来的黄油数量的增加是很微小的。
3.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的因素主要是这一经济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技术水平,即本题中保持环境清洁的成本或是改善环境的技术水平。
如果工程师开发出一种几乎没有污染的新发电方法,就是改善环境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外移。如下图:
4.a.在A情况下,能割40块草地,洗0辆汽车;在B情况下,能割0块草地,洗40辆汽车;在C情况下,能割20块草地,洗20辆汽车;在D情况下,能割25块草地,洗25辆汽车.b.这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图,A、B、D三点在边界上,C点在边界内:
c.在一小时内,Larry在割草和洗车两项工作上的效率是一样的,而Moe卸车的效率更高,Curly割草的效率更高。
d.C种配置是无效率的,因为只需要通过对三人的时间简单地再分配,就可以洗更多的的车和割更多的草地,产出会更多。5.a、b、d属于微观经济学,c、e属于宏观经济学。6.a、b、e属于实证表述,c、d属于规范表述。
7.作为总统,应该对经济顾问的实证观点和规范观点都感兴趣,但会更偏向实证观点。因为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总统才是在充分考虑政治后果的情况下做出“应该怎么样”的规范表述的人,对于作为顾问的经济学家,总统应该更倾向于听取他们关于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3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一、概念题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2.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比较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时有比较优势。
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3.进口
进口是指一国本身不生产某种商品或劳务而从国外购买以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交易活动。4.出口
出口是指本国生产的商品不在国内消费而是输出国外的活动,或者是劳务输出国外的交易活动。
二、复习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凹向原点的曲线。具有凹形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递增法则。它是指随着某一种产品的产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该产品产量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产量呈递增的趋势。机会成本递增的关键在于,多数情况下经济资源并非完全适应于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如果资源能够完全适用于生产相对的两种产品,或者说资源具备完全替代性,那么机会成本便为某一常数。生产可能曲线就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2.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不同体现在:
(1)比较的标准不同。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率,比较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即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实际成本;而比较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绝对优势反映了生产率的高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的高低。
(2)两种理论所主张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不同。绝对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比较优势理论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3)专业化和贸易产生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同一生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若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比较低。3.(略)
4.对贸易来说,比较优势重要。专业化和贸易产生的好处是根据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尽管一个生产者可以在生产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他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因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低意味着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高。贸易使生产者可以利用他们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差别。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量就会增加,而且,经济蛋糕规模的这种扩大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例题解释略)
5.比较优势原理确定了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应该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6.一国倾向于出口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自己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是因为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机会成本比较小。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贸易双方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两国通过贸易均可消费到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外的产品组合,这样两国的福利都会增加。
7.经济学家反对各国限制贸易的政策是因为通过自由贸易可以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实现更大的繁荣。每个国家都会在不同的劳务或物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从而在各国资源、劳动力投入相同的前提下,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可以消费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同时,按照西方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说法,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必定使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对价格较低,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没有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完全自由贸易会让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是各国都仅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使各国的福利都变得更大。
三、应用题 1.a.如下图:
b.Maria读100页社会著作的机会成本是读40页经济学著作。2.a.见表3-1:
b.见图3-2:
C.见表3-2:
d.美国在生产粮食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和日本生产汽车的绝对能力相同。e.美国在生产粮食上有比较优势,日本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f.美国1年可以生产处5亿吨粮食和2亿辆汽车,日本1年可以生产出2.5亿吨粮食和2亿辆汽车。
6.matlab习题详解 篇六
一、概念题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价值
5.具体劳动 6.抽象劳动 7.活劳动 8.物化劳动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价值量
11.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1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13.劳动生产率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价值形式 16.一般等价物 17.货币
18.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19.价格 20.流通手段 21.铸币 22.纸币
23.贮藏手段 24.支付手段 25.商品流通 26.货币流通
27.货币流通规律 28.通货膨胀 29.通货紧缩 30.价值规律 31.商品经济
32.简单商品经济 33.市场经济 34.市场机制 35.价格机制 36.竞争机制 37.供求机 38.买方市场 39.卖方市场 40.均衡市场
41.信贷利率机制 42.工资机制 43.市场调节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4.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10.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12.怎样认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13.如何理解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商品
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物之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原始森林,不是商品。(2)它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现代经济学对商品的定义更宽泛一些,认为凡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和服务都是商品。依据这一定义,商品可以是自然界现有的资源,如原始森林、土地、矿藏,也可以是劳动产品,即作为生产过程结果的产品。从形态上看,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即物品和服务。从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上看,商品可分为物质商品和精神商品。
2.使用价值
答: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属性决定的。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这种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了满足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定量的价值存在于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着眼点不在使用价值本身,而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
答: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的数量比例。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不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5.具体劳动
答: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6.抽象劳动
答: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7.活劳动
答:活劳动是物化劳动的对称,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了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属于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借助于活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特别要坚持活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理论。
8.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对称,是指已经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生产出新的产品,这个新产品是劳动与物相结合的结果。作为劳动过程的结果,物化劳动是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另一方面,劳动物化后的新产品,有的作为生活资料用于消费,有的作为生产资料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成为劳动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作为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物化劳动是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下面几点内容:(1)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2)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3)在社会标准生产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不同的。而决定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要降低。10.价值量
答:价值量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的大小就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又由于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如天、小时、分等),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就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愈多,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时间就愈少,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可见,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同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量成正比,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1.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答: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具备的经验和技术的多少。经验不多、技术生疏的劳动,是非熟练劳动;经验较多、技术纯熟的劳动,是熟练劳动。
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消耗。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同一种商品,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是不同的。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按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计算的。
1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答: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一个普通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胜任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胜任的劳动。两者关系: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相同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这是因为,复杂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价值也就高些。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这样,为了交换,各种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还必须化作同一的简单劳动,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简单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时间。从质与量的统一来理解价值,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简单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经济中,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比例,不是人们主观直接计算的结果,而是在千万次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时代是不相同的。
13.劳动生产率
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等。劳动生产率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它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
1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答: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两者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指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和社会性质。具体说来,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分散地进行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由他们自己决定;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自己所有;商品能否卖出去,是赔还是赚,也由他们个人承担风险。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
15.价值形式 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从单个商品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有在它和别的商品相互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商品价值形式指的就是这种表现形式。价值形式分为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16.一般等价物
答: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一般等价物曾由一些特殊的商品承担,随着社会的进步,黄金和白银成了最适合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17.货币
答:货币是指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须结果。货币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还具有由它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物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货币的本质所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8.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
答: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用以衡量商品的价值,使之表现为价格。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因而能以自身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
价格标准是指统一规定的用以衡量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价格标准是规定贵金属重量的技术标准,是用来衡量和计算货币金属本身的数量的。有了价格标准,货币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尺度的作用。
两者的区别:(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2)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数量。(3)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4)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变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但二者又有密切联系,规定价格标准是为了使货币能够更准确地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9.价格
答: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价格的本质是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是价格形成的基础。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同样,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并不一定就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因此,商品的价格虽然是表现价值的,但是,仍然存在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不相一致的情况。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直接围绕它的价值上下波动;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利润的平均化,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价格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格的基本职能主要有:标度职能、调节职能、信息职能。
20.流通手段 答: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定时期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21.铸币
答:铸币是指经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最早的金属货币是自然形态的金属条块,使用不便,因而逐渐产生金属铸币。早期的铸币是由有名望的商人所铸造,在金属块上铸上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表明其重量和成色。随着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发展,铸币逐步由国家统一铸造。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铸币主要用做各国的辅币。
22.纸币
答:纸币是指由国家依法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数量,相当于所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如纸币发行过量,将会使其贬值,引致物价上涨。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23.贮藏手段
答: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24.支付手段
答: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25.商品流通
答: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与直接的物物交换不同,商品所有者须先把商品出卖换成货币,然后用货币购买其他商品。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的出卖(商品—货币)和商品的购买(货币—商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为两种独立行为。买卖行为的分离,使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网络。流通的任何一环受到阻碍,整个流通链条就有中断的可能。商品流通是商品经济运转的重要环节。
26. 货币流通 答: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买者卖者间不断转手的运动。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正是因为商品要买卖、要流通,所以才出现媒介商品买卖的工具——货币。可见,没有商品流通,也就没有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在金币流通、银行券自由兑现的条件下,能自发地同需要相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崩溃,实行纸币制度。国家如利用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就会导致流通过程中纸币数量超过需要,引起通货膨胀。
27.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上面的公式是在没有考虑货币支付手段条件下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的职能,上述公式需要作相应的修正。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通过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销总额
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成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成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28.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的上涨和货币贬值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中使用非实物性的信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所发生的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发生,归根结底,必然有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加。一般说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和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通货膨胀可有以下多种分类:按其程度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按其是否可以预期分为:预期的通货膨胀、非预期的通货膨胀、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非完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隐蔽型通货膨胀和公开型通货膨胀。
29.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升值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是总需求小于总给的结果。但是,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支出下降的原因则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促使消费和投资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再者,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行为也没有发生变代而是融资体制、投资体制或者消费体制发生了紧缩性变化,总需求水平也同样会下降。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总需求体制方面的原因。另外,对于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而言,净出口的下降也可能传导到全社会,引起全面的通货紧缩。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国外部门的需求相对下降。
30.价值规律
答: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际发生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2)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3)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1.商品经济
答:商品经济是指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而商品经济也反过来不断推动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的发展,因而也推动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商品生产者同其他商品生产者的经济联系是其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商品生产者正是通过,也只有通过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而经常地、广泛地、密切地发生经济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它反过来又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2.简单商品经济 答: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出卖商品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经济早期阶段。简单商品经济的特点是:(1)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2)生产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交换其他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W(商品)-G(货币)-W(商品);(3)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为对方或他人生产商品,彼此之间不存在剥削关系;(4)商品生产完全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分化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这种经济形式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始终没有能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不断分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便应运而生。
33.市场经济 答:市场经济是指完全或基本由市场机制来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体制。它依靠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市场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通过市场价格支配着人、财、物等资源在产业之间与企业之间的移动。价格的高低调整着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源投入,从而实现资源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分配,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趋向均衡。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还起着激励创新、鼓励技术进步、择优汰劣的作用。一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都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和开发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经营的组织和管理。但是竞争会造成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会在经济中形成垄断势力、垄断倾向和垄断行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防止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竞争走向反面,就需要通过反垄断立法和必要的政府干预,使市场机制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发挥其积极作用。
34.市场机制
答:市场机制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在商品等价交换关系的基础上,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或各种经济行为发生与形成的内在过程。市场机制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能,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被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利益制约性、内在性和相互制约性。市场机制的优点在于:(1)充分发挥利益杠杆对经济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努力改进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实现优胜劣汰;(2)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经济活动各方面的协调和平衡;(3)发挥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势,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和均衡。但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事后性和盲目性。为了克服市场机制的失效和失灵,政府必须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防止和克服各种失衡现象,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
35.价格机制
答:价格机制是指市场经济中价格的运动、作用以及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这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价格的运动机制。价格的运动机制主要是指商品价格水平的决定和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机理;第二,价格的作用机制。价格的作用机制是指商品价格对商品供求关系或者市场的调节机理;第三,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这主要是指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或者不同市场的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机制。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调节社会资源配置;(2)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3)引导并调节消费的方向与结构;(4)调节社会物质利益合理分配。
36.竞争机制
答:竞争机制是指市场经济所内生的经济单位之间(生产者之间、消费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为了实现和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相互竞胜的机制。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生产条件好、技术先进、管理有序的企业产品质量好、成本低,因而产品销路好、获利多;而落后企业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销路就差、获利就少。最终优者胜,劣者被淘汰。由此便推动整个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的不断提高。
37.供求机制
答: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商品供给、商品需求的运动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供求机制反映了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首先,供求影响价格。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了当时的社会需求,这些商品必然要以低于它们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结果就相反。其次,价格也能反过来影响供求。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按照和该商品价格相反的方向变动,价格下降需求就增加;价格提高需求就减少。商品供给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相反,它按照和价格相同的方向变动,价格提高则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则供给减少。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刺激供给和需求的增减。
38.买方市场 答:买方市场是指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卖主相互竞争,商品价格趋于下降,从而使买主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市场状况。在买方市场上,卖主彼此之间竞争激烈,都力图尽早卖出自己的商品,从而导致商品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买主在商品选择、讨价还价等方面就拥有比较大的优势和主动权。因此,买方市场对卖主不利,但它同时会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开发新产品,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39.卖方市场
答:卖方市场是指商品需求大于供给,买主相互竞争,商品价格趋于上升,从而使卖主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市场状况。在卖方市场上,由于商品供不应求,买主争相购买商品,必然导致商品的销售价格趋于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卖主在市场上处于十分有利和主动的地位。卖方市场有利于促进生产和市场供给在量上的增长,但由于市场上商品短缺,甚至一些劣质商品也能高价售出,因而它不利于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此外,卖方市场还会对消费的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40.均衡市场
答:均衡市场是指商品供求大体平衡,各方面竞争展开充分,竞争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的市场状况。在均衡市场上,市场上的需求力量与供给力量处于平衡的状态,也就是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在这种状态下,市场上既没有超额需求,也没有超额供给,也就是既不存在商品短缺现象,也不存在商品过剩现象,市场供求处于出清状态。
41.信贷利率机制 答:信贷利率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是支配和调控金融市场的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当借贷利息率高时,一方面由于存款利息率高使储蓄增加从而引起资金市场上货币资金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贷款利息率高使贷款者减少贷款导致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下降。当借贷利息率低时,则出现相反情况,即货币资金供给的减少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上升。信贷资金需求随着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使信贷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流动,对社会生产起到调节作用。
42.工资机制
答: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43.市场调节 答: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市场调节建立在经济主体能够自主经营、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基础上。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使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得到调节,使生产和需要趋向平衡。市场调节能灵活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引导生产和消费,促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可以促使企业开展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可以激励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具有生机和活力。但它也具有一定的自发性,需要加强宏观管理。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参见本章概念题2、4。(2)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参见本章概念题5、6。(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①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优势抽象劳动才生产出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二因素也反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了有差别的人类的具体劳动,而商品的价值则反映了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都同时生产出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两者又是对立的
两者的对立具体表现在:生产者从事具体劳动,只是为了能在交换中还原为抽象劳动,使抽象劳动的支出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实现和补偿,因而具体劳动只是作为能补偿抽象劳动的一个前提;交换一旦实现,买方得到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具体劳动就和抽象劳动相分离;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同一单位时间里具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下降,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最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耗费的抽象劳动超过一般社会水平,致使商品卖不出或低价卖出,具体劳动不能实现或实现为较少的抽象劳动。
2.怎样理解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应把握以下几点:
(1)活劳动是指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即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加进了人的活劳动,才能使生产资料改变成为适合人们需要的新的使用价值,离开了活劳动,所有的生产资料本身只是一堆死物。一切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转移,自身不可能发生增殖。而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凝结在新产品中的活劳动则创造出新的价值。非劳动生产要素虽然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但非劳动生产要素不是商品的价值源泉,能否认识这一点,关系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理解。(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创造价值的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商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固然离不开体力劳动,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协作关系的不断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以及生产劳动者的范围相应不断扩大。在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的劳动中,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而且,一般来说,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动比一般生产操作者的劳动,是更加复杂的劳动,从而在同一时间内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数字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既离不开体力劳动,又使脑力劳动变得日益重要。特别是与物质生产相关联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新科技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过去被认为与物质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劳动,变得同物质生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导致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到那些与物质资料生产直接有关的劳动,这些劳动作为现代社会“总体工人”劳动中必要构成部分,都属于生产劳动,从而都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奈件,即取决于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个规定性对于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盈利,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
(2)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密切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因此在计算商品的价值量时,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量的比例关系,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出来的,而是在反复的交换实践中自发形成的。
(3)商品的价值量还会受到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此处的劳动生产率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会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4.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矛盾在于: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成功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产生了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①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答:货币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7。货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2把斧子=1只绵羊。
这种价值形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作用。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绵羊的价值形式,也就是成为商品绵羊价值的镜子。
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了,商品交换的种类和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这时,特殊等价物价值就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存在许多缺陷。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人们可以用它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反映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认,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
不过,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异。在历史上,贝壳、盐、兽皮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由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于是货币便产生了。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惟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定于金银商品上。金银之所以能够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计算;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宜于长期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17。(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相互关系。货币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参见本章概念题18。
②流通手段。参见本章概念题20。③贮藏手段。参见本章概念题23。
④支付手段。参见本章概念题24。
⑤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答:(1)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量规律参见本章概念题27。(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的货币流通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纸币的流通要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答:(1)价值规律的内容参见本章概念题30。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现实中,商品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一种偶然情况,不一致则是经常现象。这是因为,商品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的是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由于商品的购买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由于商品的出卖者的竞争,使商品价格会降到价值以下。商品供求矛盾的客观存在,使得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首先,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始终以它的价值为轴心,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很远。其次,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较长时期来看或从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因此,从总体上说,商品的总价格和商品的总价值是相等的。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必然起作用。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它的价格高于价值从而有利可图时,就会有一些商品生产者把自己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一部门中来。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依靠价值规律来自发调节的。
(2)价值规律的作用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来交换的。商品生产者如果改进了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的个别劳动耗费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但他在市场上仍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这样他就可以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收入。这会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劳动组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求降低个别劳动消耗,谋取较高的盈利。
(3)价值规律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由于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等等,导致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商品盈利大,有的商品生产者经营的商品盈利小、不盈利甚至亏本,这样,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小商品生产者会发生贫富悬殊,导致两极分化。
10.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
答: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如下:
(1)简单商品经济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代替,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个人劳动所生产的产品除了养活自己外还有所剩余,这种生产力状况导致了私有制的逐渐产生,而商品交换的发展又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私有制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便产生了。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简单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这种经济形式的分化性和不稳定性,使得这种经济形式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始终没有能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不断分化,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少数人积累起大量的财富,大批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失去土地或破产而沦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在这种条件下,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便应运而生。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剥削的和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服务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且恰恰相反,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从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存在才产生分工者为满足需要而相互交换自己生产的产品,即交换产品成为必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因为这一条件使得社会分工者之间要取得对方的产品不能是无偿的,只能按照对等的原则,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等价交换。
1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答:(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商品经济侧重的是一种经济形态,反映的是人们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产品交换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侧重的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与它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③出现的时间不同。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12.怎样认识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答: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既有有效性,又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1)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由于市场商品供求与价格的内在联系,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将生产要素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出,投入供不应求的部门,正是生产要素的这种由价格波动引起的流动,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所需要的部门,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而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2)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①盲目性。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不仅仅是商品的供求关系,还有其他非供求关系的因素,所以,以商品的价格变动来导向资源配置就可能出现盲目性。至于商品生产经营者主观对市场预期收益的确定,更是难免出现失误,从而导致投资的盲目性。
②滞后性。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在商品已经生产出来,并拿到市场上销售以后,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在价格上反映出来。生产者接受到价格信号后才开始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种调节方式必然具有滞后性,是事后的调节。
③浪费性。在市场商品价格的导向下,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对生产者有利可图,于是大家都转而生产这种商品,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转产,也不知道社会的转产量有多大,结果必然造成这种商品的过量生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13.如何理解市场机制及其作用?
答:(1)市场机制的含义参见本章概念题34。
(2)市场机制的构成及作用
市场机制是多样的,其中最能体现市场重要调节作用的市场机制及各自的作用如下:(1)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有四方面:
①商品生产者运用它来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商品生产者一般都会投资于生产那些价格高从而盈利大的商品,而正在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则会扩大生产规模;反之,对那些供过于求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盈利小的商品,商品生产者便要转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②它是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谁的价格低,谁的商品市场需求量就大。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它可以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价格的涨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
④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从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动信息中,了解市场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而从宏观上干预市场活动,以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所引发的巨大经济波动,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各生产要素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与作用。竞争机制的作用表现为:
①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②竞争机制可以导致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③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3)供求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商品供求关系同价格、竞争等市场要素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供求机制的作用表现为:
①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落;而市场价格的涨落,又会使供求关系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导致供求之间不断趋于平衡。
②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市场竞争关系的改变,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出卖者之间的竞争加剧,购买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买方市场;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加剧,出卖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时形成卖方市场;当商品供求大体平衡时,各方面之间的竞争展开得最充分,竞争机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这时形成均衡市场。
(4)信贷利率机制
信贷利率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信贷利率机制的作用表现为:当借贷利息率高时,一方面由于存款利息率高使储蓄增加从而引起资金市场上货币资金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贷款利息率高使贷款者减少贷款导致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下降。当借贷利息率低时,则出现相反情况,即货币资金供给的减少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上升。信贷资金需求随着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使信贷资金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流动,对社会生产起到调节作用。
(5)工资机制
【matlab习题详解】推荐阅读:
Matlab 总结报告06-22
matlab实验报告11-01
matlab试卷和答案08-14
控制工程matlab使用09-09
实验六matlab绘图09-15
matlab基础知识小结06-27
matlab实验心得体会07-30
matlab实验心得与体会09-16
matlab第一章作业答案07-08
matlab课程设计报告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