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8篇)
1.中国共产党人 篇一
党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的诞生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从本源上讲,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可以追溯到 170 年前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为全人类谋幸福,为劳动者全面自由发展,这些都是《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基本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初心、使命与信仰。1921 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旗帜上。
1925 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最早的注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初心不改,致力于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 1983 年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说:“人民跟着共产党干什么?一求翻身解放,二求富裕幸福。”
也正是这份初心、使命与责任,我们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6 年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初心,并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提出 8 个方面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
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017 年 10 月 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2019 年 5 月 1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 2019年 6 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2020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
二、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的价值
去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已经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开展起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四个迫切需要”深刻阐明了开展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开展好主题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党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
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还存在不小差距,有的学习理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有的把学习理论当成面子工程,用来装点门面。要针对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集中的主题教育使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为深入。
二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同时应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些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奔着党的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去,继续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努力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高质量、高水平的党建成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加强。
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不实在、不尽心、不出力,有的不愿意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消极应付、态度冷漠。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直面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中出现的问题,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时更为自觉,不仅仅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还要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四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为官不为、不愿担当问题,拼搏精神、攻坚斗志欠缺,冲劲、闯劲、拼劲不够,总是差一口气、缺一股劲。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把制约干事创业热情的问题找出来、根源剖析透,促进党员
干部精神面貌大提振,将党员干部焕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果。
三、巩固深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成果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关键是牢牢把握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是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在巩固深化阶段,我们也要全面把握,贯穿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全过程。
一是守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初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却始终如一,永远不变,那就是尽一切努力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指出:“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二是担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全面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作出深刻阐述,明确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赋予了历史使命新的时代内涵,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
近平指出:“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使命,勇担使命,遇到矛盾迎面上、碰到困难往前冲,敢于较真碰硬,要切切实实体现在行动之中。
三是找差距。找差距是为了查不足。找差距首先要找出对标的对象,习近平指出:“找差距,就是要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中央部署这些带有高度权威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的内容是我们对标的首要参照物,党员干部们应当对照这些要求,查找自身不足,着力纠正与之不符的思想和言行;找差距还要以群众的期待为对标,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群众意见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论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多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先进典型和身边的榜样,时刻鞭策自己前行,明确自身使命,提高思想觉悟,向典型学习,向先进看齐,时刻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担当和作为。
四是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果不能扑下身子抓落实,一切只能是空谈。习近平指出:“抓落实,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因此各级党委党组织不能把巩固深化
主题教育的开展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会议上,要有步骤、有方法,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取得实效。
同志们,只有把党章要求、党纪规范、使命担当、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唤醒身份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方能守住合格的底线,瞄准优秀的高线,培养造就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用我们的工作来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党的事业和各项建设不懈奋斗!
2.中国共产党人 篇二
1.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实行民主监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推动力,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从而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与执政党的关系是相当密切。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党部分人员因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袭击, 加之部分旧朝留任人员的官僚思想的侵蚀, 部分官员也开始产生了冒进、偏激的思想, 忘记了我党的使命宗旨, 把自己当成了国家的主人, 权力私有化, 以公谋私收受钱财, 致使腐败在我们的新中国、新政权中产生了。毛泽东认为, 这种腐败的出现是因为我国资产阶级与我党内部斗争产生的结果。他认为, 这是一种脱离人民群众的表现, 全然忘记了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这对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最大的危险, 脱离群众意味着脱离了我党的支撑力量,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政党最终会失去民心。
为了保证我党的执政方向, 更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建国初期,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反腐运动, 其中包括“三反”、“五反”运动, 通过发动群众的力量对共产党员和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审查。另外, 在共产党内部, 我党人员还要进行自行监督, 自觉接受同党内部人员的监督, 一旦发现谁有腐败变质的苗头便要对其从思想上、 精神上进行净化洗脑, 使其能够不脱离我党政治路线、 不脱离群众路线, 始终保持对党崇高的信仰, 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这就是通过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反腐的目的。
2.依靠法律和教育防治腐败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是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思想的重要内容。 1978 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并提出把我国计划经济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 我国要进行“两手抓”, “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主要思想包含三个方面: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尤其是在经济转变的初期, 政策、法律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未健全, 这给了想趁机搞投机活动的人新“机遇”。 改革经济市场必然涉及多方领域, 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但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需一个较长的过程, 所以势必要短期内解决腐败问题。因此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同时, 他还提出了法制反腐的必要性。首先要以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为基础。其次, 要把反对腐败与法制完美衔接在一起。从改变“人治”开始, 坚决杜绝个人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与“法治”结合去反腐、治腐。因此, 邓小平指出“克服特权现象, 要解决思想问题, 也要解决制度问题。”他认为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意义。
邓小平强调要依法反腐、依法治腐。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 一些官员也就容易抓空隙搞官僚主义, 开始集权, 凡事一己说了算。所以邓小平就主张通过改革体制和加强法制来反对特权。随着《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先后实施, 邓小平发现监督对腐败现象的重大影响。他多次指出, 共产党不仅要受到来自党内部成员的监督, 还要受到来自其他党派的监督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 邓小平以史明鉴, 总结方法教训, 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法, 如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 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 不要重犯简单化、扩大化的错误, 对人的处理要慎重, 要宽严得当等等。
3.“三个代表”是拒腐防变的重要思想武器
江泽民在我国反腐败过程中所提出的理论以及所进行的实践活动都对我国反腐进程具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他把反腐败定性为一种“内部的政治斗争”, 认为腐败是关乎党的前进方向和政治定性的, 为此曾在多个会议当中指出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00 年2 月, 江泽民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 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强调展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新形势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新思路, 提出了新要求, 也表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决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反映了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为人民、 国家服务的坚定意志与决心。 同时, 他还从我党人员的历史责任角度出发, 细化了我党人员面对腐败问题时应有的对国家、 对人民的态度, 遇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及时提出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又不能违背国家和人民的意志;既要勤俭为公, 又要执政为民。 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放在思想和办事的首位。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把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为民服务、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4.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防范公权私用
腐败具有历史性和长期性, 腐败问题不是新时期才产生的, 它是在各朝各代都存在着的重大难题, 一直以来都难以根治。 为此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人在2012 年提出要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他主要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概念。 胡锦涛提出要加强我党人员防腐拒变的本领,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情为民所系, 事为民所办, 坚持贯彻群众路线, 真正去倾听人民的意见, 真正做到为群众谋福利、谋利益、办好事、办实事。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 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一是重点“查找三类风险、建立三道防线、管理四个环节”。 二是规范公款招待和公务用车制度。
其次, 完善基层民主化管理机制。 一是实行“一推广三转变”, 创新提升民主公开和议事工作。 二是建立“三资”监管新机制, 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 三是全面推行电子政务管理。 可以让公务人员在网上处理工作, 有效减少工作程序流程, 让政务工作的办理更有效率。
再次, 全面推行电子政务管理。使得网上办公成为现实, 优化工作流程及反腐的渠道, 并派专门人员去受理解决, 积极倾听民意, 为反腐倡廉做足准备。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反腐倡廉的积极性, 要他们知道, 反腐并不是政府的事, 也是人民自身的事。 还要加强对信访接待人员的管理培训, 并成立专门组织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监督。
二、当代共产党人对反腐模式的反思
以往反腐模式主要是通过政治运动来达到一定反腐目的, 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政治运动反腐。这种类型的反腐特点有三: 一是主要是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检举、揭发、参与惩处腐败的方式进行的。 二是在党的直接实施下反映党的意志的。 三是这种运动型反腐模式只有“人治”, 而没有了“法治”。 当然, 政治运动反腐的实施也与我国当时国情相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 没有完善的机制规范, 采取政治运动模式, 对遏制腐败、 转变社会风气和稳固政权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 这种模式的运行是反映党的意志, 体现的是党在国家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但这种模式下的反腐也有一定的弊端, 所有的反腐、治腐指令都是由党领导人直接下发, 即便为更好地整治腐败而制定了一些条例, 运动中的执行人为快速执行命令, 也没有去遵循法治条例, 因此, 这种运动型反腐不能根本上惩治腐败。 很多执行人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谁有罪, 如何处置。由于当时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加之人民对腐败者极为痛恨, 使得人们不顾一切约束做出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行为而不自知。 因为是群众运动, 缺乏必要的法律程序, 产生的冤假错案不在少数。 尤其是在“三反”、“五反” 中出现的 “ 逼、 供、 信” 现象中产生的错误更多。 在这种情形下, 运动中出现不少冤假错案不可避免。 没有健全的法治规制, 没有正确反腐方向, 由一开始的全民热情反腐演变为最后的激进的、 盲目的反对腐败。运动中被考察、审判的人员由于受不了精神上和肉体上折磨而企图自杀, 行至此时, 运动反腐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 运动反腐虽然有一定成效, 但并未真正从实质上惩治腐败问题。
三、新时期反腐的举措
1.坚持依法治腐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行为,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治腐, 这并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任何国家事件都要依法而行, 因此, 反腐要依靠法律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要依法治腐, 还要依法治国。 同时,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是依法治腐的前提基础。 我党是为人民谋权力的政党, 是人民的政党, 无论是高官腐败还是村官腐败都要一视同仁, 依法治理, 决不能放过每一个损害人民权益的工作人员。
2.坚持制度反腐
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要把 “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杜绝“人治”, 坚持依据制度、法律反腐, 全面打击腐败行为, 根除腐败生长的土壤, 让它无处可逃。在全面依法治腐的情形下, 还要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依靠人民的力量去检举腐败、去监督腐败, 让腐败暴露在阳光下。 政府要坚持阳光执政, 执政为民, 真正做到有腐必治, 有案必查, 出现多少案件就查处多少案件, 绝对不放过一件侵害人民利益的事件, 也绝不冤枉一个好的政府官员。 “千里之堤, 毁于蚁穴”, 如果对腐败藏有姑息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把“苍蝇”变成“老虎”。 因此, 要做到防微杜渐, 锲而不舍地纠正“四风”。另外, 要对党内部人员进行内部教育, 始终提醒他们要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做到权为民所谋, 利为民所争。争取努力全民打造一个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社会大环境。
3.坚持廉政教育纠正党风
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针对党风、党建问题。 当今贪腐之多, 很大程度上因为官员思想的变质, 利用手中职权以公谋私, 只图私利不为老百姓办实事, 更有甚者卖官鬻爵。所以, 我党要继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 从精神上根治党员腐败思想。 例如, 在政府内部要定期开设廉政思想教育宣传会, 使官员在思想上保持清醒, 还可让已落马官员讲述其心路历程, 以人为鉴, 营造出一种不敢腐、不想腐的社会氛围。
摘要:腐败问题, 自古以来由来已久,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都面临腐败的问题。整治腐败也从未停歇,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历届领导人对腐败问题都严抓实打, 并根据当时的腐败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做出决策与防范, 使得我国反腐一直在路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腐败,防治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2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2]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中国共产党人 篇三
在毛泽东领导下,新中国建立不久颁布的关于新闻工作的第一个重要决定,便是号召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利用我们党的这一决定防止和反对党内的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这个重要文件的名称为:《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文件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党成为执政党之后牢牢掌握批评武器的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地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在今天更加突出地重要起来了。因为今天大陆上的战争已经结束,我们的党已经领导着全国的政权,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很容易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由于这些新的情况的产生,如果我们对于我们党的人民政府及所有经济机关和群众团体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公开地及时地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由于这样的原因,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的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中央的这一决定,突出而生动地体现了一个执政党成熟清醒的政治头脑、恢弘旷达的胸怀和通达民主的作风。这一决定,也是我们党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和光大。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已经估计到在敌人的糖弹面前,有些共产党员要打败仗,但他坚信共产党垮不了,共产党必将勇往直前。他说:“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①
1954年7月,党中央又作出《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批评全国不少党组织和新闻机构,对于上述中央关于利用报纸刊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不是执行得很好,而是基本上执行得不好。为此,中央责成各级党委和新闻机构,要进一步强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极端积极性,要明确规定必须以积极广泛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衡量报纸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如此重视报纸批评与舆论监督,首先是对作为执政党历史使命的重视。早在1945年民主派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就表示了胜利后要抓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决心。当时黄炎培对毛泽东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有一个周期率的支配力,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希望中央诸君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对黄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堕落,只要人人起来负责,就不会人亡政息!”1949年3月25日,当毛泽东开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起程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登车前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我们决不做李自成!历史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在中国的历史上,即便是在封建社会,最高执政者也总是分散下属的权力,让他们相互监督与制约。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掌行政,太尉主军事,御史理监察。以后各朝各代的体制虽多有变革,但监察制度始终不废。及至太平天国,重要领导人洪仁,还在《资政新篇》中提出,让民间办报,各省设新闻官,有助于对地方官的监督,“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之公议矣”。②
王韬、郑观应、严复、梁启超、于佑任等许多近现代报人都强调舆论监督之重要。梁启超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文中提出:“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也。”他认为,政府是“受公众之委托,而办理最高团体之事业者”,而“报馆者,即据言论出版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也。”
中国新闻界有舆论监督的好传统,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这一传统得以发扬光大。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者不应该害怕任何人批评。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要在人们的批评中间,就是要在斗争的风雨中间,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扩大自己的阵地。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牛痘疫苗的作用,人就增强了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只有采取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1954年4月毛泽东找胡乔木等人谈话,提出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毛泽东说:“开,就是要开展批评。不开展批评,害怕批评,压制批评,是不對的。好,就是开展得好。批评要正确,要对人民有利,不能乱批一阵。什么事应指名批评,什么事不应指名,要经过研究。管,就是要把这件事管起来。这是根本的关键。党委不管,批评就开展不起来,开也开不好。”③
邓小平也极为重视监督与批评。他在1957年提出:“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毛主席说,要唱对台戏,唱对台戏比单干好。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会脱离群众,犯大错误。”④
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行舆论监督,而且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有效性,以务实的态度,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进行舆论监督的方针和方法。他强调,报纸批评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在什么范围内批评,用什么方式批评,要合乎党的原则,遵守党的决议,有利于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批评是为了改进工作,而不是消极的。报纸批评,要抓典型,做到有头有尾,向积极方面诱导,有时还要做一点好坏对比,这样的批评才有力量。批评要采取民主的说理的态度,坚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决不能把批评看成打棍子,这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报纸上的批评不要把个别和局部夸大为普遍和整体。我们的宣传,要防止在群众中造成各种不符合实际的印象。
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中国共产党党报历史上第一次使用“舆论监督”一词,大概是在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主持党中央工作后,实施舆论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1993年,中共中央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要“发挥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综合作用”。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决定》,决定规定要批判、揭露违背人民利益的错误言行和消极腐败现象,积极正确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1997年中共十五大江泽民在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法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职权,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
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执政以来,进一步增强了实施舆论监督的自觉性,舆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也有所强化。2004年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设专节规定舆论监督的使用和操作要求。文件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传媒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和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新闻传媒应当坚持党性原则,遵守新闻纪律和职业道德,把握舆论监督的正确方向,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这一年通过的另一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规定,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證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各级党组织和干部都要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选举权、控告权、申诉权。这些规定,把舆论监督的内容、要求、职能、渠道讲得更为全面、更为深刻,也更有效和更具操作性。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民主监督,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提出了党内监督的要求。到党的十六大,党内监督和舆论监督成为政治报告的重要内容。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人民群众欢迎舆论监督,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⑤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希望,看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希望。
注释: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
②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页。
④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⑤《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4月17日。
(此文为童兵教授关于新闻舆论监督系列论文的第四篇)
4.中国共产党人 篇四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一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都应当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确定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憧憬着“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对于如何实现最理想的社会,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人进行过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近代西欧,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人类的未来作过天才的设想和形象的描绘,并提出了人类摆脱剥削和压迫的种种方案,力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但是,由于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致使他们的方案都成为不符合实际的空想,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们学说中的合理成分,摒弃了不切实际的空想,根据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社会制度。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不仅仅因为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理想社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强调艰苦奋斗的重要性。从党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中,我们深刻理解了艰苦奋斗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因此,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艰苦奋斗与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相联。政治方向就是一个政党所要达到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体现我们党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前进。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强调,要把现在许多人中间流行的那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的风气,根本改变过来。“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⑤毛泽东正式提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科学概念,并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党的政治方向联系起来,深刻阐明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执行正确政治方向之间的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为我党的艰苦奋斗作风正式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将“艰苦奋斗”与“忧患意识”联系起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共产党员忘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豪华之风、奢靡之风、浪费之风、腐化之风大有蔓延之势。这些歪风邪气,如不及时刹住,长此以往,如蚁溃长堤,和谐社会大计难成,民族复兴伟业难期。胡锦涛曾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官员,“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人 篇五
近期,中央要求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以争做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五个好”和“五带头”,是对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普遍要求。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人事干部队伍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事人才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带领人民冲破重重困难,克服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障碍、困难和矛盾,甚至是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与社会风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争先创优是敢创一流的勇气,是永不懈怠的精神,也是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优良传统的具体表现。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就是要以争先创优的精神,勇创一流业绩。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快速发展,关键就在于不甘平庸,勇于争先。
一、争先创优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集中体现。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争先创优是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存在的问题靠发展,赶超先进靠发展,发展才有
出路,发展才有希望。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竞相发展,可谓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如果我们稍有懈怠,必将重蹈落后覆辙。
三、争先创优是构建和谐的重要载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XX的目标是由无数具体工作推动的。这就需要全县干群进一步解放思想,不争论、争时间,不评论、评政绩,不议论、议大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需要全县各级干部把群众满意作为争先创优的标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热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争先”,就是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具体来说就是要争当“五个模范”
一、要争当学习钻研的模范,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党性
修养;
二、争当为人师表的模范,严于律己,师德高尚;
三、争当自主创新的模范,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争创工作一流;
四、争当爱岗敬业的模范,热爱本职岗位,任劳任怨,无私
奉献;
五、争当关爱学生的模范,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
友
“创优”就是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具体要做到“五个好”。
一、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清正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党员队伍好。党员素质优良,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
三、工作机制好。履行好党组织在统领师生员工思想、推进事业发展、建设党员队伍等工作职能,制度健全,机制顺畅;
四、工作业绩好。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积极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为学院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师生反映好,尊重、爱护师生,党组织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师生中有良好形象
增强争先创优意识,争创一流业绩,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必备品质,是干事创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作风,能够进一步激发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敢为人先的使命感,提高工作水平,创造一流业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争先创优,创造一流业绩。具体到每个党员身上,就是要坚持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狠抓落实,形成重实际,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每项工作都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每项任务都不说则已、说了就干,不抓则已、抓就抓成,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来体现和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总的来说,“创先争优”是一种激励我们奋勇向前、拼搏进取的手段和动力,是对在各项事业中表现突出、工作业绩突出同志们的一种鼓励。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有新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陈旧的观念落后于时代,会束缚我们脚步;先进的观念与时代合拍,会引导我们向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其次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决定风貌。健康的精神充满斗志,能让人勇气倍增;病态的精神缺乏神采,会使人消极堕落。精神状态的优劣,直接表现在工作作风上。是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还是克难攻艰、勇争一流;是夸夸其谈、浮漂应付,还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是贪图享受、拈轻怕重,还是无私奉献、一往无前,都会见出精神状态的高下。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激励自己不满足现状,更上层楼,做一流的工作,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永远意气
风发、英气勃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有克难制胜、奋发有为的意识,有锲而不舍、创优争先的劲头。
再是要有开拓创新的胆略。勇于创新,事业就会前进;怯于创新,发展就会停滞。我县现阶段的发展,迫切需要开拓创新精神,如果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目前这个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将被遏刹,先进也会变成落后。只有一鼓作气,继续开拓创新,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才能使发展的活力进一步迸发。开拓无边界,创新无止境。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发挥创新才干,改善服务手段,改进工作方式,用新思路、新举措开辟新道路,取得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新成果。
最后还要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不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只想在已有的成果上坐享其成,就会坐吃山空,这样注定任何事业都是没有希望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要牢记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坚持艰苦朴
素、勤俭办事,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而不懈努力。
争先创优,不仅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全县上下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要有科学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实际的行动和坚强的组织领导。
科学的工作机制是激励争先创优的保障。
第一要完善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责任目标体系,将责任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完善考评制度,建立更加公正、科学的政绩考评办法,切实做到定标靠杆,追踪问效,靠硬杆、硬靠杆。二是要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将奖惩与政绩紧密挂钩;科学制定奖惩标准,严格以政绩定奖惩,从奖惩中体现政绩。三是完善干部管理机制。
必须坚持注重实效。争先创优要靠工作的实际效果来体现,具体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强力攻坚,全力突破,使工业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成果不断扩大,经济环境不断优化,制约因素不断减少。二是与构建和谐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和机制,提高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惩治犯
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三是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相结合。广大党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思想上先入一步,并以自己的形象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行动上奋勇争先,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与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在工作作风上有新表现,在精神状态上有新面貌,把心思用在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工作上,重实际、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切实把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6.中国共产党人 篇六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这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圣地,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对上海的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党课教育,是一场震撼振奋的精神洗礼,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勇气和力量,激励着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和初心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伟大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初心的地方。总书记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求我们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要深刻领悟总书记嘱托的重要政治内涵,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深刻认识总书记率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的重大历史意义。总书记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时点上,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回到中国革命历史的原点,追寻革命的火种,赓续红色的血脉,亮明执政的宗旨,宣示担负的使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坚毅的革命品质。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全党树立了表率和示范,必将激励和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总书记看齐、向党中央看齐,沿着革命先辈开创的道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开创更加辉煌的崭新时代。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回顾96年来党的光辉历程,展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建党精神,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带领全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宗旨信念,揭示了“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的根本秘诀,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的信心和决心。总书记重要讲话是新时代的宣言书、动员令,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学习领会讲话
精神,必须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始终牢记历史使命,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在党的十九大擘画的新征程上夺取更大胜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共同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总书记指出,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历史记忆的所在,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支柱。正是因为精神家园的滋养、引领,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对于维系中国共产党人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精神血脉,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党和人民事业永续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高举理想之旗,把牢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二、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全面贯彻总书记的伟大号召,深刻铭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上海这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城市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把上海打造成为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的红色高地,使之与革命摇篮井冈山、伟大历史转折之城遵义、革命圣地延安、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西柏坡一起,共同组成中国红色文化的主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正确认知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建党精神中开拓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凝心聚力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全力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厚的建党历史资源,全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多达440处,其中中央早期在上海的各类机关重要旧址24处,仅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藏品就多达10万余件。我们将实施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深入发掘保护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整合红色资源,着力为红色文化立根铸魂。打造全面展示建党初心、集中反映建党历程、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的纪念场馆和教育基地,切实发挥好教育全党、引导社会、激励人民的重要作用。
全力打造建党精神研究高地。立足我们党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深入开展建党历史研究,阐明我们党的诞生是历史、人民、实践的选择,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深入开展党的创建时期的思想理论、组织发展和制度形成研究,阐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所在、发展所托、执政所依、生命所系。深入开展建党精神研究,阐明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永远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全力打造建党故事传播高地。抓住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各个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精心组织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的集中宣传。精心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节庆赛事、论坛讲坛、群文活动、大型展览和红色旅游品牌,着力讲好酝酿、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艰难历程的生动故事,讲好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生动故事,讲好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故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入耳入脑、深入人心。
三、自觉担当起历史使命,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站在新的历史关口、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上海必须自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和梦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时刻铭记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瞄准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坚毅永葆初心、以奋进诠释信念、以实干创造未来,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上海新的更大贡献。
着力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按照中央批复的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聚焦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特别是围绕制度创新这个核心,加强改革开放系统集成,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努力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着力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着力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社会治理创新,下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率先走出一
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补短板、强管理、促公平、提质量,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7.中国共产党人 篇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也就是说, 以《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及世界观与方法论, 没有过时, 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在社会主义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人类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西方社会知识界四次得出马克思是伟人的结论, 说明至今还没有任何主义和思想体系能与其比肩。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宣言》所创立的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科学性。正是这个科学性使得《宣言》在诞生160年之后, 仍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宣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标志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完成这一使命的根本道路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 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的策略原则等等。这些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是完全正确的, 否定或放弃这些一般原理就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 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 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鲜明指出, 尽管《宣言》中的“一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 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不断被实践所检验。在这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观点、论断等由于历史、地域和条件等变化而过时, 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特点的有力佐证。这个特点在《宣言》尤其在几篇《序言》中体现得特别明显。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无误地讲, 《宣言》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还指出《宣言》第二章末尾, 针对特定的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宣言》第三章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 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宣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点, 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宣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 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作用和理论支持体现为唯物主义的基础、人民的立场、共产主义的主题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它的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来说, 是理论源头, 是一脉相承的承继关系。
二、《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 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 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后来, 马克思恩格斯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过渡的前提条件。我们党一贯重视《宣言》的这一思想。毛泽东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 要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 党的八大明确提出,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目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 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一些干扰, 走了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并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的位置上, 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2.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阶级感情或道德原则出发, 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出发,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 这种公有制与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财产公有不同, 具有科学意义, 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个人占有生活资料。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多层次的情况, 我们既不坚持传统的纯粹公有制, 也不搞西方的私有化, 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七大重申十五大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贡献, 就是把争得民主同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争得民主。” (同上, 第293页) 显然, 这个民主已不是资产阶级民主, 而是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无疑, 这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起点。过去, 中国和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一些成绩, 但也发生过失误。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为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通过拨乱反正, 我们党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 认为民主是手段, 又是目的, 而首先是目的, 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向前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二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建设法治国家;四是搞好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
4.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 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 在这个经济结构上竖立起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 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同上, 第292页) 工人阶级和任何统治阶级一样, 要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 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 而且要在文化上即意识形态领域实现自己的统治, 否则就维持不住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但同时也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 一贯重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即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5. 努力实现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就包含有和谐思想。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这个思想提得更高, 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傅立叶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制度”;欧文把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建立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称为“新和谐村”;魏特林把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 也充分肯定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 其中包括“提倡社会和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新世纪新阶段, 立足现实, 面向长远, 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强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是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6. 坚持党的先进性
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 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 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5页) 《宣言》强调党的先进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的先进, 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 而党又是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二是理论的先进, 共产党人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三是纲领的先进, 党以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党依据《宣言》的思想, 一贯坚持党的先进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依据十七大精神,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断。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新举措, 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新创造。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 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7.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同上, 第283页) 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 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我们党一贯坚持《宣言》的这一思想。早在延安时期, 为纪念张思德, 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重要文章。从此, “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宗旨的经典表述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他还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04页) 我们党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 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8.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宣言》第二章的结尾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这一思想, 先后提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 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
《宣言》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理, 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石。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和重要原则, 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前提的, 它在这个基础上获得应有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定位, 确定其科学的内涵和本质规定。从这个前提出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物质生产的基础, 也是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 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 主体是主动, 客体是被动。所以在人与物的关系上, 在能动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上, 人是根本,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与生产的物质条件的结合和统一。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 在“自由人联合体”这个命题中实际包含的思想是:发展的主体是人民;, 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的需要;发展的尺度是人民需要满足的程度;发展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解放人, 使人摆脱由分工所造成的物质文化匮乏的束缚, 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依据这个原理,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恢复和发展了《宣言》的这一思想, 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摆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思想的过程中, 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践证明, 如果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坚持以人为本, 不改善民生, 不着眼人的全面发展, 就不会被人民所拥护, 最后将会被人民所抛弃。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社会主义的希望在中国, 世界的希望在于社会主义, 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 我们必须重读《宣言》并不断深化和实践《宣言》基本原理,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 万众一心, 开拓奋进,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郭廷建.《〈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点》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辽宁沈阳110006.
[2]张诚.《〈共产党宣言〉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指南—读〈共产党宣言〉有感》《世纪桥》2008年第8期.
8.中国革命党人的“日本哥们” 篇八
宫崎的师傅犬养毅说:“(宫崎)滔天实在是一个微妙有趣的男儿。外务省本来是派他去调查中国革命的秘密结社的,他却变成了中国革命党的同路人,忘记了自己本来的任务,与孙文意气相投……”。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兴中会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这时几位带着外务省调查中国秘密结社情况任务的日本热血青年宫崎寅藏(滔天)、可儿长一、平山周几经周转找到了他。
其时孙先生住在号称“革命四大寇”的陈少白横滨的家中。初见时,宫崎对孙中山的宏大抱负感到十分疑惑。待两人进一步接触,宫崎才发现自己有点理解这个中国人了。他后来回忆说,这次会谈,“有日本政党谈,有人物谈,有欧美国事谈,有支那现状谈,有宗教谈,有哲学谈”,内容十分广泛。到后来,宫崎完全被孙中山的人格和理想所折服:“如孙逸仙者,实已近天然纯其境界之人也。于是,“余于兹与孙逸仙初结刎颈之交”。
宫崎由此成为孙先生坚定的盟友,并将孙中山引荐给犬养毅等日本政经界要人;同时为孙中山广作宣传,将他写的《伦敦蒙难记》译成日文,题为《清国革命领袖孙逸仙幽囚录》,在《九州日报》上连载。宫崎滔天为《幽囚录》写的一篇前言《告读者诸君》,指出孙文的革命党乃当今中国秘密会党中“最文明、最革命的组织”,为孙文的舆论形象成功实现转型:从以往被冠以“海贼”的骂名,而在宫崎笔下成为“革命之初祖,实行革命之北辰”。
宫崎对中国及辛亥革命的具体贡献,在于促成孙中山和黄兴的见面和联合。
黄兴在湖南成立华兴会,变卖长沙的祖屋和农田筹集革命资金,在1905年又一次起义流产之后,不得不远走日本。同年在伦敦、巴黎等地进行革命宣传的孙中山,也乘船到达东京。孙中山得知黄兴在日本留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是日本留学生中两湖籍的代表人物。
宫崎对中国留学生很熟悉,正是在他的引见下,兴中会的孙中山与华兴会的黄兴、宋教仁才得以相识。他们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一拍即合,达成了把分散的力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共同组织的共识。为庆祝这次见面的成果,见面后他们还前往风乐园餐馆大餐一顿,大家意气风发,革命激情溢于言表。
于是,资历与斗争经验丰富的孙逸仙(孙中山)和充满战斗激情的黄克强(黄兴)、长于理性思考和组织务实的宋渔父(宋教仁)走到了一起。20多天后,以孙、黄为核心的中国同盟会成立(宫崎被吸收为最早一批会员)。
革命的经历使宫崎与孙中山、黄兴结下了深厚友谊。黄兴在回国革命时,曾将自己的儿子黄一欧交给宫崎照顾。当黄兴遭遇债务危机,被高利贷逼得四处躲避的时候,宫崎也为他积极筹款。
宫崎可谓是当时热血日本人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在宣传策划上积极鼓吹革命,还在参与实际组织行动。早在康梁维新变法失败时,宫崎就以身犯险,参与营救维新党;康梁流亡日本期间,他对他们寄以厚望,往返于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极力劝说维新、革命两党联合反清,促使把中国两股革新势力能够凝聚成一股力量。以后又在新加坡拟再次劝说康与孙合作,结果被康指控为刺客,遭英殖民当局逮捕下狱,经孙等营救获释。看到两派因理念及行动手段的歧见联合无望后,宫崎转而追求与革命党人精诚合作。1900年当兴中会决定发动惠州起义时,他除了争取获得日本政界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外,还与平山周、福本诚、伊藤岩崎、山田良政等十余位日本人参加了起义。
这次起义因准备不足、武器作假及日本新上台的伊藤博文内阁反对援助等原因以失败告终。宫崎遭此重大打击,情绪降到最低点。他此前为了进行革命,用尽全家积蓄,生活清苦,曾对妻子说,“为革命用的钱,我能弄到,可养活妻儿的钱却弄不到。你该自己想想法子”。 起义失败后最失落的时候,全家靠妻子为人当佣妇为生,他自己去公园唱日本“莲花落”。
从1902年开始,宫崎在“浪花节”从事演艺达8年之久。曾经的革命经历,成了他最好的广告,班子每到一地,“以锣鼓领先,全班人马每人后面跟随一个艺伎,乘人力车成一字长蛇阵,沿街游行。贴出的海报足有一铺席大,上面写着:‘一颗头颅悬赏十万两,为清国政府追捕的白浪滔天——宫崎滔天在此。’” 这种舞台上英雄式的宣传,反而成为他失落中的成就感。
悲愤和贫困的绝境,使他开始在报刊上撰写回忆录《三十三年之梦》。在书中宫崎叙述了自己的参与中国革命的过程,回顾了他与孙中山、黄兴的结识,以及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而宫崎与孙黄的关系,既是战友,也是诤友。他并不会因敬崇而盲目,因领袖而顺从。在辛亥革命时,宫崎就坚决反对孙黄与袁世凯的合作,强烈建议进行讨袁北伐。后来在孙黄两位领导人因入会宣誓表忠问题而严重冲突的事件中,宫崎站出来说,孙黄合作几十年后彼此交恶,不在于私心,而在于主义之争。面对这样的诤友,孙中山和黄兴都大为感动,孙先生写下“推心置腹”四个字、而黄兴则写下“儒侠者流” 四个字相赠。这两幅字画今天仍然保存在宫崎滔天的故居,以见证宫崎与孙、黄二人的友谊,也是宫崎滔天本人一生的写照。
1922年12月6日,51岁的宫崎滔天因病去世,在听闻噩耗之后,孙中山痛呼“中国人民失去一良友”。
为孙文取名“中山樵”
和宫崎一起参加惠州起义的日本人中,有一位平山周。这位平山周君,竟与孙中山的名字有关。
孙中山原名孙文,在从事革命的过程中,用过很多化名,有的是为了宣扬革命或撰文需要,有的在于表达人生快意期望。如用过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化名,以及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笔名。1912年民国成立后,他的文案才以“孙文”署名。众多名字中,唯有“孙中山”的化名声名鹊起,一经使用,如雷贯耳。而这个名字与平山周有关。
平山周1870年出生在日本福冈,19世纪末参加日本秘密社团,为日本著名政治家犬养毅门下弟子,也是当时的热血愤青。当时平山周参与了外务省组织的对中国革命势力的调查,为此他专门买了一本《伦敦蒙难记》,了解到孙文的一些简单履历。此时,宫崎与中国在日的革命党人开始交往,认识了在横滨的党人陈少白。于是两人就去横滨拜访陈少白,终于找到孙文。
平山周将孙文介绍给犬养毅后,就陪孙文去找旅馆。在一个名叫“对鹤馆”的旅馆,平山周替孙文代笔登记住宿。当时孙正遭清廷通缉,不便公开身份。登记簿上该怎样填才好?平山周颇费踌躇。
他突然想起刚刚经过的一家叫“中山侯爵”的府第,于是就在登记簿上写下“中山”两字。但中山在日文里只是姓,叫什么名为好呢?平山苦思良久,拿不定主意。只见孙文接过登记簿,在“中山”下面迅速添上了一个“樵”字,笑称着说:我就是中国的山樵。
就这样,孙文用“中山樵”的名字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从日本开始,革命党人称孙文为“中山先生”,有时在前面加上姓。从此“孙中山”就成为孙文的另一个名字,以至于很多人只知中山而不知孙文,这大概是平山周所料想不到的。
此后,平山周成为孙中山的密友,长期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1905年,他加入中国同盟会。1931年,他被中国国民政府海陆空军总司令部聘为顾问。
“君若举兵我出资”
梅屋庄吉也是一位充满热血的日本人,他在孙先生的革命生涯和生活道路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他倾尽全力支援中国革命,是孙先生的生死之交,并结为义兄弟。
梅屋1868年生于日本长崎,年轻时就立下大志,偷偷跑到中国。19岁时,他在香港开了一家照相馆,结识了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1895年,当他通过康德黎介绍认识孙中山,知道孙中山准备进行反清起义,但缺乏经费与武器时,慷慨地对孙中山庄严承诺:“君若举兵,我以财政相助。”他筹集了一笔资金,派人到澳门、新加坡、厦门等地采购军械,送给起义军用。广州起义失败后,港英当局决定5年内禁止孙中山在港居留。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先后赴欧美并寄居日本,都得到梅屋庄吉的慷慨资助。
1905年,梅屋将自己的房子拿出来用于筹备中国同盟会,并为《民报》(同盟会机关报)的创刊与初期运营提供费用。当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梅屋已是负债累累,但他还是变卖所有家产,筹得28万元,其中17万用于起义军队,其余11万用于其他革命活动。起义时,梅屋还派摄影师拍摄辛亥革命的场面,保存了起义的一些珍贵历史画面。
革命后,梅屋继续资助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在日本联系印度志士与孙协商合作,在山东组建讨袁军。在滋贺县八日市建革命军飞行学校,为革命党培养飞行员。
在第二次广东军政府期间,孙中山多次批评日本政策,并要求取消“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和舆论却大肆攻击孙中山“赤化”、反日。梅屋庄吉顶住国内舆论压力,坚定不移地支持孙中山和中国革命。并托友人带他的信和赠款到广东拜访孙中山。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日本报刊却攻击孙中山“赤化”,梅屋站出来支持国民党改组和实行国共合作,表示:“我相信孙中山所做的都是为了中国革命”。
梅屋还是孙先生婚姻生活的坚定支持者。1913年,当孙中山与宋庆龄相爱时,曾受到亲友和社会的阻力,他和夫人对孙中山、宋庆龄的忘年恋充分理解和支持,还充当了婚礼的主持人。
1915年8月底孙中山搬到由梅屋提供的新住宅东京本多郡千驮谷町字原宿108号,称为“中山寓”,梅屋夫人还为新居添置了家具和日用品。
1915年10月24日,孙中山、宋庆龄的婚礼就在梅屋家中举行。结婚后的第二天,孙中山与梅屋结拜为兄弟,宋庆龄与梅屋夫人结为义姐妹。喝酒盟誓。发誓为在中国实现真正的共和,为亚洲的复兴,同生死,共患难。此后,孙中山夫妇与梅屋庄吉夫妇经常来往,亲密无间。这种亲密关系在孙中山先生的战友、友人中是罕有的。
【中国共产党人】推荐阅读:
学习中国共产党员章程11-07
中国共产党代会大会总结08-30
中国共产党员先进性10-18
学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的感悟09-04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12-0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演讲稿06-28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观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