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写作文结尾的方法

2024-09-06

教你写作文结尾的方法(共5篇)

1.教你写作文结尾的方法 篇一

教你写作文

如何写作文?我就教你几招!

抓准线索,理清思路

文章的主题确定了,材料选定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想办法找出一条能贯通全文的线索。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是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古人论写作,强调指出文章“血脉要贯通”,“气不可以不贯”。这里所说的“血脉”和“气”,主要是线索的意思。这就好比有一堆晶莹的珍珠,想制作一条项链,就要拿一根线,把珍珠一颗一颗地穿起来。我们要把众多的材料围绕主题有机地组织起来,编成一篇文章,而且使文章的各个层次、段落井然有序,就必须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用一样东西把它们串连起来。这个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筋结就是线索。写文章,只有抓住了线索,理清了思路,才能考虑如何安排层次、划分段落,怎样开头、结尾,何处过渡、照应等等。可见,线索是文章结构的关键。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总结线索的作用,他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抓住了线索,理清了思路,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如果没有清晰的线索,文章就会显得凌乱、松散,不可能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有明暗之分。明线是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则是作品未加直接描绘出来而间接呈现的线索。鲁迅《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了这条暗线,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统帅。许多材料,如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因受日本学生歧视感到不平,因看电影受刺激而弃医从文等,都被这条暗线串了起来。同时也使文章的叙事、议论、抒情井然有序,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有位来自农村的小作者写了篇题为《线儿悠悠》的文章,大意是:作者小时候,屋檐下挂着两条线,红的是电线,花的是广播线。过了些时候,扁平的电视线代替了广播线,又粗又白的输电线代替了原来的红细电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屋檐下又多了两股乳白色的电话线,接着又多了一道有线电视的电线。这五根线就像是“五线谱”,记录了农村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正大步向“小康”迈进的前进步伐。很清楚,这篇文章的明线是“电线”,而统摄全文的暗线便是文章的主题: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村不断发展变化,正大步向小康迈进。可见,学会抓住线索,是写作不可忽略的一环。通常我们说的文章线索多指“明线”,即穿结全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脉络。这些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有如下几种:

(一)以人为线索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的“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就是这样一个“线索人物”。在这篇小说里,所有的故事情节:孔乙己遭人取笑;孔乙己好喝懒做,偶而做些偷窃的事;孔乙己教“我”写字;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孔乙己一直欠店里十九个钱;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等等,都是从“小伙计”的见闻中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都经过“小伙计”眼光的折射,通过他的叙述,完成对孔乙己性格的塑造。而这个“小伙计”并不过多地介入作品描述的事件,仅

仅是个穿针引线的次要角色,是一个把文章内容穿连起来的“线索人物”。

(二)以物为线索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因为要参加舞会向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挂钻石项链;玛蒂尔德从狂热、欢乐的舞会回到家里,发现脖子上的钻石项链没有了,千方百计四处寻找,终于没有找到;玛蒂尔德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借了高利贷,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才知道借给她的那挂钻石项链是假的,并不值多少钱。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说项链这一线索,精心构思,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描绘了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三)以象征性的事物为线索

袁鹰的《井冈翠竹》开门见山,用井冈山人的话点出“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接着具体写井冈山竹子对革命的贡献:在保卫第一红色政权时期,竹子当生活用具和武器,发挥了战斗作用;红军北上抗日时期,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竹子飞向四面八方,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最后,再次盛赞“井冈山的竹子,你是革命的竹子”。全文线索分明,脉络清楚,思路流畅,看起来是写竹,其实是写人,竹子象

征着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井冈翠竹是象征性事物,把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穿连起来。

(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就是以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唐僧师徒历时14年,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了八九个国家才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在取经途中,他们碰上了重重困难险阻,遇以种种妖魔鬼怪,于是,演出了诸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每克服一个困难,每战胜一个妖魔,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去西天取经”这条线索却把他们贯通联结起来。

(五)以“题眼”为线索

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用题眼“深情”作为线索,把各个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文章记叙的许多依依惜别的事例,都渗透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生死与共的深情。

(六)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以对蜜蜂感情的变化为线索,通过联想,热

情讴歌了为人类酿造幸福的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作者写他小时候不大喜欢蜜蜂,后来吃到荔枝蜜而对蜜蜂产生了兴趣;又由参观养蜂大厦,加深了对蜜蜂的了解,进而对蜜蜂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至到最后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正是这种感情的变化,像一条线,把全文的内容穿连了起来。

(七)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这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如《老山界》,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以登山的时间变化为线索。

(八)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由全城写到山,写到水,构成明显的一条空间转换线索。总之,人、物、中心事件、题眼、情感、时间、空间,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写文章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线索。叙事的文章,要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从开端到发展,到高潮,到结局。这个过程总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展,我们可以用时间的推进做线索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记叙的事情比较复杂,其中包含了一些小事情,我们就要选择中心事件做行文的线索。记人的文章要刻画人物形象,而人物不可能只有一个,我们不妨选择其中某个人作为线索,通过这个人的所见所闻,写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如果在叙事记人的过程中有什么事物与情节或人物性格的刻画有重大关系,也可以以该事

物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写景状物的文章,主要是通过作者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观察和认识,描述出景物的特色,一般可以空间的转换为记叙的线索。假如我们善于抓住线索,理清写作思路,就能写出称心如意的文章来。

2.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篇二

(一)真实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0.12.10 版次:10(作者为华东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兼作文组大组长)

一方面,教师在辛辛苦苦地教“应试作文”;另一方面,高考作文已经确立了“开放、灵活、包容、多元”的评价原则,在把“思想、真实、创新、规范”作为高考优秀作文标准的今天,靠应试已经不可能赢得考场作文的高分。要走出这一怪圈,教师首先必须改变理念,这比起教给学生“高分技巧”、“制胜秘诀”的纯技术操作,重要且有用得多。本刊今天起推出“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专栏,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为本报独家撰文,厘清对高考阅卷标准的误区,教你如何真正写出一篇好作文。

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这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品。

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为,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至今还有一定市场。为了深刻、升华,可以在毫无铺垫、论据单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况下,突然在作文结尾拔高;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是能够得个高分。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父母双全。

有学生写《我的偶像》,说“我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每天早起晚归弄脏了自己干净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接下来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议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叙述描写。我曾经多次问不同学校的高三学生:“把环卫工人当成偶像的请举手”,数百位听讲同学每次都无一人举手。而恰恰是和他们同龄的一些人,为了体现“感情健康、积极向上”,在作文中“表露”虚情假意。

其实,把环卫工人当偶像未必虚假,未必写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学生写的偶像就是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是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作文写得情节具体生动,感情真挚含蓄,没有多少抒情议论,却用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得分当然是很高的。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从来是也将一直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而且,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环卫工人这样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去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把他们当成偶像,这不仅没有错,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然而,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我们所做的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那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学生的人品。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说从小学开始,说真话或有创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师的青睐。从小到大听到太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的叮嘱,理由几乎都是此类作文在高考中风险太大。甚至有同学问我,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的负责人,写真话的作文你都会给高分吗?我的回答毫不迟疑:“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但不会是零分);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时,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

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为高校选拔的不仅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专才,还应该是情商高、有素养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为了解学生语文水平乃至人格修养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能够对品位没有要求呢?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所谓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应该是这种庸俗观、市侩气。

当中学生具备了这种有品位的真我,就不会仅凭感觉说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他会在先了解研究后再得出结论形成文字,也不会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而会多角度分析,找出自己的漏洞,尽力使自己的独特思考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胆地在高考作文中写早恋的情愫,也可以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生动地叙述描写,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批判,对同性恋作冷静的思考,他的“冒险”,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的导向,当然是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当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但是不等于说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恶丑。相反,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对其中善于说真话的作文,更是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的阐释,正确的废话依然不绝于目。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评价仍然有着深深的误会。以至于当一些缺乏底线没有良知的出版商为赢取利润而请枪手捉刀,编辑出版所谓“高考零分作文”时,会有主流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据此组织嘉宾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杀个性。殊不知,倘若这当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写在高考试卷上,是会赢得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会得到一类卷的高分的。

不过,社会的误解还不至于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费解的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把这种误解当成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现如此空洞虚假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三类卷。我也曾对高三教师说,靠纯技术的应试,在高考中不会得到高分。但是,不止一个市级重点中学的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不要一类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诉我,它能不能得到二类卷的平均分。试想,当有着优质生源的重点中学都如此不敢“冒险”,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种不愿冒险的后果,便是把个性各异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刻出的产品,是对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对。有些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独特过滤在考试前,于是,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的除了“纯净水”,还有什么?

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

首先,要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维训练。虽然思维的结果未必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但思维方式却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改变和提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纵深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有其思维路径,当你具备了这些发现性、证明性结合的思维品质,思考问题就不会呈现线性状态,思考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次,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结论,而是学习、探究、搜集资料。作了这些工作的结果是:或巩固了你的思考和发现,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或者使你的结论留有必要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理性的、有说服力地说真话的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自然内化为素质,从而你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提升。有品位的真话也就汩汩而出了。

再推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时间、空间、能力等条件限制使你无法作进一步的学习探究,那么,不妨对自己的结论做些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里”、“往往”、“有时”、“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说到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将来”、又是“也许”、还将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罗嗦”的表达恰恰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比起现在一些专家动辄“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壮语,更为专业,也彰显了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所以,有时候罗嗦的表述比起简单的结论,精确严密得多。

当然,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比以前更加无话可写。不必紧张,因为这是“成长的代价”——你已经抛弃了过去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还“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你尚处于知其然而不能为的阶段,但你已经走上了“正途”,只要你坚持学习,望洋兴叹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井底之蛙了。

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二)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0.12.24 版次:10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各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

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么可补充吗?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 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

材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学生重视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

三思结果:

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

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

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

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

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

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三)考场作文,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0.12.31 版次:10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频频出现标新立异的文章,有的文体特别,有的观点独特,比如以文言文写作的《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后,马上引来一批效仿之作;当然更多的是过度标新立异的“东施效颦”之作。考生不禁要问:几十分钟写就的考场作文,是应该保持四平八稳还是追求出奇制胜?在此,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对考场作文的创新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创新看作高考的敌人,或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创新只限于形式,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不属于高考。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需查阅部分高考一类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仅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下?长远?》、《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写作的《言时事》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一类卷。

问题是,也确有考生因为观点的创新导致得分低于自己的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曾阅读了相当一批此类高考作文,结论是: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姑且称之为“创新作文”)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有何联系。

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你的“创新”?套用两句歌词:“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要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不太可能。

考场作文有别于平时作文的,就是阅卷者不可能和你见面,因此你也无从解释说明别人不懂之处。何况,当平时作文到了需要你说明解释才能让人恍然大悟,也已经游离了优秀行列。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

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而且,根据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以及当场限时作文的特点,阅卷教师对如何判定考场作文的创新有切合考生实际的共识。对于高考这种既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即为创新之举。能够使其他同学读后赞叹“有道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就有独到之处。换言之,假如你总是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授你以创新之冠,就当之无愧。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言:“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对中学生而言,若能写成这样的体现“大要”的“明理之文”,足可谓创新之佳作了。至于“你之所想”阅卷教师是否先你想到,不会作为评判创新的必要标准。当然,如果你能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想阅卷教师之未想,定能将高分收于囊中!考场作文可以从几方面创新呢?一是立意,二是选材,三是构思,四是文体。

首先,选材求新。每年高考阅卷,仅上海的六七万考生作文,就让每一位阅卷教师和几位历史名人相遇数万次。所以,如果可能,尽量不要再让李白、苏轼、李清照、陶渊明、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忙得不亦乐乎了。即使还不想让他们从你的作文中下岗,也要让他们忙出点新意来。其次,构思求巧,尤其是记叙文,新巧的构思是创新的主要手段。

至于文体,理论上讲,无论何种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命题作文,均可选用散文、随笔、小说等形式,阅卷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评价有不同标准,文体的出新确实可以给读者以新鲜感,写得好甚至可以成为获得好评的“奇兵”,但是近几年文言文、白话章回小说、寓言、对话体、访谈、分镜头剧本、说明书等“新形式”已经轮番登场,假如你为求新而刻意为之,而所求之新又非你所长,结果也会适得其反。而且,形式总有穷尽之时,当所有新形式都被用尽之后,你还能剩下什么?

所以,不妨在立意上多下功夫。它不仅能够帮你求新,还能够将你的思考引向深入。需要强调的是:对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必须作深入全面的分析、思考,是为“入乎其内”,还应结合自身经验、体会、知识、观念,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选择、提升的工作,是为“出乎其外”。即便不是给材料的作文,而是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也少不了这几入几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这出入之间,锻炼的是思维能力,提升的是思维品质。你定能由无话可说变为有话可说,由有话可说变为抒自得之见,由抒自得之见进而于文品、见解高人一筹。

所以说,对命题材料的三思过程离不开对材料的反复咀嚼,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基础恰恰是身处其中探幽发微的体悟,然后才有出乎其外鸟瞰群峰的“高致”。你必须考虑,自己所选择的观点和论据是否与众不同?如果个个胸中俱有,你凭什么别具一格?如此,你才能达到南宋词人姜夔所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寡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的写作境界。

然而,这还不能确保你的创新得到首肯。只有在你的新观点新形式让读者心悦诚服后,才算修成正果。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固然不易,从纷呈的思想中取舍增删布局谋篇来增强说服力却更见难度。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应该是发现和证明的完美组合。证明的能力,往往决定了创新作文的优劣。

所以,你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独特思考怎样说服读者?在思考“写什么”时,“怎样写”的构思应该已经相应而生。“怎样写”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行文开头分析材料,交代清楚你如何从中得出“创新观点”的,也就是交代清楚来龙去脉,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其次,列一个包括总论点、分论点和主要论据的提纲,使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论点和论据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走好第一步,成功的彼岸已近在咫尺,但第二步走得不好,这咫尺之距也会成为天涯之遥。所以,诗外功夫不可不为。具体而言,学习逻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克服这一中学生普遍的软肋,是使创新思维富有说服力的必由之路。倘使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老老实实去写平稳充实的作文。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有创新表现的作文,上海的高考阅卷向来会在原有得分的基础上适当加分,目的就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使中学生作文走出应试的桎梏,以写作素养来应考试之万变。

高考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四)“不限文体”不是写“四不象”作文 ——兼谈高考作文的文体、文风、文采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1.01.06 版次:10

◆有人以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于是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说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断出现,还美其名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确实有同学用记叙性文体写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是高考不接受这种文体吗?

◆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作文修改,是改变“空洞、虚假、做作”之风的有效手段。找十个题目各写一遍,不如找三四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去逐一进行反复修改来得有用。

除了诗歌,高考作文可以选用各种文体写作,其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长于描述,用记叙文;长于说理,用议论文;长于介绍,写说明文;长于抒情,散文随笔;另辟蹊径,则寓言、剧本、访谈、新闻任你挥洒。高考、中考时,经常在作文要求中写明“文体不限”,不料,有人以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于是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说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断出现,还美其名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为何高考中记叙性文体得高分的少?

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充分了解和熟练运用“规矩”是走向自由挥洒的必由之路。当然,笔者并不认为文体变异都是不谙文体知识,不会运用各种文体写作。许多优秀作文都飞翔着善变的精灵。只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求变,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变”的前提是对传统文体的谙熟,灵活中藏着规律,感性中透着理性。

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记叙文。实际上,文体分类中并无记叙文一说。它只是中学语文的教学文体,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记叙性文体的基本写法,能够恰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写人记事抒情言志。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确实有同学用记叙性文体写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

是高考不接受这种文体吗?2004年开始,阅卷组根据命题组提供的“作文评分标准”,制定了“评分细则”,不仅对议论性文体各类卷细分了上中下等,还对记叙文等主要文体作出了不同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如议论文要求“中心突出”,主题比较显豁,而符合一类卷标准的记叙文则要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还规定了写人记事的作文要“情节生动,描写生动形象”。但大多数考场记叙文或主题过于显豁,点题之句往往画蛇添足;或情节单一,不合情理;或缺乏描写(尤其是细节、动作描写),似清汤寡水,淡而无味;另有一些则云遮雾罩,中心组十几个老师看十几遍都不明就里,含蓄过头成了晦涩难懂。

所以,选用文体必扬己所长,才能使你的倚天剑屠龙刀所向披靡,不然,你就是有无数根银针,也成不了东方不败。

如何练就?有一法可资借鉴:文体沟通,一题多用。亦即以同一题目写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枯叶蝴蝶”为题,写记叙文和写议论文表现方式大相径庭;写说明文则目的各异。因为是一题多写,对命题所指事物及其内含了解得比较深刻全面,从而又丰富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材料。不仅如此,因为了解得深刻全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强了。华丽文采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矫揉造作

文风问题,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

这种以文害意的文风和人们对文采的理解有关。其实,文采不只是语言华丽,朴素也是一种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胜于华丽。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强调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于语言华丽。于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华丽的文风盛行,全国各地的高考一类卷多为铺陈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而后学者以为单凭语言华美即可获得高分。殊不知决定这华丽文采得到高分的,是背后流淌的真情实感。有之,则为华而实,缺之,则为华而不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正确的文风,应该是“实在、优美、新颖”,错误的文风则是“空洞、虚假、造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高考评价一定会坚持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包括华丽的文采。

文采华丽并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虚假所致的矫揉造作。所谓“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去掉有文采的兽毛,那末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了。意思是语言表达毕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确,你必须是虎豹。所以,追求语言之美,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更不应丢了内容的匹配。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也别以为只有华美才会有“文”,否则,你只是头披着虎豹之皮的绵羊。

作文的“常青树”更在于内容的丰富独特。如果丢弃了文章内容而专力锤炼语言等技巧,无异于舍本逐末。除了文章学家外,人们读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长埋心底的回忆主要也不在于此。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只有当内容打动了他,再度阅读时或许才会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语言技巧和内容的关系,犹如服饰打扮和长相气质的关系。最佳状态是精美的服饰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气质。当服饰的精美导致观者的眼光离开穿衣人,那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内容之间必须放弃一样的话,该放弃的应该是技巧。奉劝同学们莫轻看朴素平淡。须知平中常能见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绚烂之极”,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仅不能轻看,而且应该追求。因为,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

可见,高考作文评价要求的不是风格统一,而是文质彬彬,内容形式水乳交融。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对文与质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具体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

笔者曾以高三学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实验。布置学生当场作文,打分后不作评讲、不写评语即予发还。两周后以同样题目考试,结果该班学生并未因事先做过此题而有明显进步,和其他事先未做过该题的班级相比,成绩依然是各归其类。这说明:就限时作文而言,如果没有写作后的评讲修改,重写旧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提升。这就像语文阅读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下课后不加理解消化,练习后不作总结订正,今后遇到同类问题,仍可能重复犯错。

作文修改,正是由“写过”迈向“会写”的必由之路,是改变“空洞、虚假、做作”之风的有效手段。修改,是总结,是发现,是提高,更是走向成熟、避免重蹈覆辙的良药。从这个意义上讲,找十个题目各写一遍,不如找三四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去逐一进行反复修改的工作来得有用。前者虽每篇费时不多,结果却事倍功半;后者虽每篇费力较多,结果定能事半功倍。不同题目的作文各写一遍,增加的是量的积累,同样的题目修改三四遍却很可能产生质的变化。因为,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多次经历反复修改的过程,你的眼界就会拓宽,品位就会提升,思想就会成熟。作文水平,在这一“实践、修改”的循环中,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从而不再跌落到过去的水平。反之,则可能小起大落,如离群孤雁,迷失方向。

修改到什么程度为止?尽己所能地趋向立意独特、表意畅达、结构圆合、词句精确。也就是,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有人甚至认为相近的词语并无差别,拘泥于词语是玩弄文字游戏。但我知道,一个人对表达内容的重视程度从词句运用、先说后说上一看便知。态度越郑重,表达越字斟句酌,态度越随便,表达越漫不经心。

但是,迄今为止,中学作文教学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临时出题、简单评改的无序状况。有人竟提出“把教师从批改作文中解放出来”的口号,不知这种做法的长远效果如何,以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判断,它无疑背道而驰。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十分必要,可为此减去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失宠于广大学生便是咎由自取了。

上海高考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1.01.23 版次:10

◆议论文里,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

◆记叙性文体要达到一类卷,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

◆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高考作文评价原则:“开放包容灵活多元”八字方针

所谓“开放”指: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阅卷组对立意事先不作规定,完全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只要不踩思想的“红线”,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这里的“红线”指的是与社会道德、法律相违背的观念。比如,在以“假”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辩称仿造名牌和盗版的行为“给大众带来了实惠,因而也有存在的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这种观点显然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是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与相应的分数;比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例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因为阅卷教师与之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给予低分。其次,阅卷教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予以否定。往往,这些思想更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

所谓“灵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鼓励考生根据自身所长灵活运用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语言。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学生作文的包容还有两条重要指标。第一,除经查证全文抄袭外,不给零分。除非审题错误或尚未成文的,不轻易判为不及格。第二,不要以成熟的创作作品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考场作文。考场作文,考生一般的写作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对这种“急就章”的评价不能太严苛;作文只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习作,一类卷乃至满分作文都应该允许有不足甚至缺陷。我们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放手写作,放飞思想,保持并提升写作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阅卷组一般会根据当年作文题目,确定评价思路,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包括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评价要求。这样做,是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便于操作,使阅卷老师评阅时能将尺度把握得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好地执行“开放、灵活、多元、包容”的评价原则,尽可能让考生在限制中取得最大的自由。

高考作文评价关键词:议论性文体讲求“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上海高考作文这几年的评价思路可以归结为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三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四是鼓励百花齐放,各种文体、各类文风兼容,并在此前提下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体是议论性文体,其次为记叙性文体。这两类文体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评分细则”分别制定了切实的标准。议论性文体评价的关键内容是“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先谈议论文。总的来说,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一是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作文。二是在上述三点标准中某一点有所欠缺但观点或思考角度独特,或语言成熟老练特点鲜明的。思想深度,并非高不可攀。阅卷评价时并不一定要求你的思想深刻到别人难以企及,主要看你论述是否有层次,层次是否能推进,推进是否有逻辑。或者你的思想是否在当年高考作文中与众不同耐人寻味,因为独特的思考往往本身就是深刻的体现。换言之,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当然,后一类作文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要比较优秀。

二类卷作文标准的确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在中心组选样卷时一改以往惯常的先选三类卷的做法,首先选定二类卷。这样做,便于一类卷脱颖而出,也使三类卷与之有了明显的区分。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所以,上海卷对二类卷制定的评分细则为:“二类上(59-6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二类中(55-58):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这一细则告诉我们,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二类,一是有灵气有新意但立意、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二是思想平淡而内容充实,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不足但无明显缺陷的作文。这样做的目的,绝非降低评价标准,相反,它更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客观现实,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于学生,不再会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得个三类上的”苦恼,学习有了上升的目标,努力有了上升的回报。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类卷不是好作文”的理念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作文不是创作,教师在教学上大有可为”已经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中,在保护有才华的学生写作个性的同时,让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作文从“无格”到“入格”,从思路不清逻辑混乱到平淡充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结果是,这几年二类卷作文的比例在高考中明显上升,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

三类卷则是既无新意,又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或语言表达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了。至于四类卷,或审题错误,或内容十分单薄,或中心不明,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简言之,就是不及格的作文。五类卷基本属于离题且文理不通的作文,在以往考场作文中十分鲜见。

再谈记叙性文体。这类作文的一类卷和议论性文体评价最为明显的不同有三点。第一,议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记叙文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显然,主题鲜明的记叙文未必能够得到高分。第二,议论文要求既提出问题,还要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记叙文则不同,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也能成为上乘之作。第三,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则写议论文需要交代观点与材料的联系,而记叙文则不明确必交代,而是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即可,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

3.教你写好大学英语六级作文 篇三

大学英语

六级作文

2004-04-16

10:33:54作

者:来源: 新东

方教育科技集团

1、概述

教育部1999年最新六级考试大纲对写作的具体要求是: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和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能写通知或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纵观近10年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作文内容偏重工作、学习、交通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考试形式中,给出英文题目和中文提纲式作文占68.4%,图表作文21%,给出英文题目及中文提示作文5.3%。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作文评分原则来取总体评分,就文章的总体印象给分及奖励分,而不是按语言点的错误数目扣分。如14分作文的标准是: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通顺,连贯性较好,基本上无语言错误。此外,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从1997年6月起,正式实施了“作文最低分”的规定:作文分大于0分,小于6分,在计算成绩时要在总分中减

去6分;如果作文得10分,则最后成绩一律计为59分。

2、如何进行准备

首先要了解六级写作考试大纲的内容,评分标准、原则,历年真题范围,从而掌握出题原则及规律。同时,弄清自身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词汇贫乏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只有这样课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打好基本功。了解六级写作考试选词要熟悉、简洁、具体及多样化;句子要语法规范,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及多样性;段落要中心突出,思想上保持一致,内容上有连贯性等特点。熟悉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写作技巧及常用句型、套话等。如论说文的常用开头法有谚语法、定义法、引用法、提问法、直接法、间接法、故事法、概括法及综合法;中间段的扩展法有时间、空间、定义、分类、过程、例证、比较与对比及因果法;结尾段常用方法有重述法、总结法、提问法、预测法、建

议法及名言法等。了解各种书信及简历的结构特点和写法;熟悉英文摘要及图表作文的具体要求:如何归纳信息、描述中心内容,如何用词简洁等。背诵一些常用于论说文中的起、承、转、合结构的词(组),句型以及各种书信(如求职信、申请信、邀请信、感谢信等)中常用于开头或结尾的套话等。勤学多练,熟能生巧。在阅读范文前可根据所给作文题目及要求按自己的思路试写一下,然后与范文对照找出差距,并有意识地背诵一些涉及科技、社会、文化等各个侧面的代表性文章,储存多种信息,以防写作时无话可说。平时在阅读英语文章、报纸以及做模拟题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词汇、表达法及句型,分析文章的构思、组织方法,以便在写作考试时能做到有条不紊,顺理成章。熟悉各种应试技巧:如何识别提纲中的关键词;如何将提纲转化为各段的主题句;如何描述图表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说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

3、临场注意事项

4.用真题教你写考研英语小作文 篇四

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it isn’t clear that 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companies lose when injured customers take them to court.

1.Manufacturers 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end to ________.

[A] satisfy customers by writing long warnings on products

[B] become honest in describing the inadequacies of their products

[C] make the best use of labels to avoid legal liability

[D] feel obliged to view customers’ safety as their first concern

今天题目的分析:

1. 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it isn’t clear that 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确定主干:it isn’t clear that…

切分成分:

状语从句: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主语从句: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独立成句:

1. 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虽然警告通常是适合的并且是必要的,比如药物混用的危险,而且很多警告是由州和联邦规定提出的要求。

2. 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这些警告实际在保护那些制造商以及销售商,使他们在顾客受伤的时候可以免于责任。

参考译文:虽然警告通常是适合的并且是必要的,比如药物混用的危险,而且很多警告是由州和联邦规定提出的要求,但是这些警告实际在保护那些制造商以及销售商,使他们在顾客受伤的时候可以免于责任,这一点大家并不清楚。

2.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companies lose when injured customers take them to court.

当受伤的顾将这些人告上法庭的时候,有大约50%的公司会输。

1.Manufacturers 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end to ________.

题干分析:

Manufacturers tend to…

定语: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修饰Manufacturers

文中提到的制造商通常会______

[A] satisfy customers by writing long warnings on products

通过在产品上写长长的广告来满足消费者。

[B] become honest in describing the inadequacies of their products

在描述自己产品的不足上变得诚实。

[C] make the best use of labels to avoid legal liability

充分利用商标来避免法律责任。

[D] feel obliged to view customers’ safety as their first concern

感觉有责任把消费者的安全作为他们的首要考虑。

线索句: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这些警告(商标上的)实际在保护那些制造商以及销售商,使他们在顾客受伤的时候可以免于责任。

对应的答案就是:make the best use of labels to avoid legal liability

充分利用商标来避免法律责任。

今天的句子:(你没看错,就是中文!)

(昨天在机场,就是想给你提个醒,真的需要切分,中文和英文都一样。)

美国经过的自己努力在来自全球芯片科学家的帮助之下研发成功了能够承载拍摄功能的手机处理芯片并且他们在无人机的研发上也有自己的建树,这项成就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拍摄到的内容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看到了之前不能及时记录的内容。

先来切分:

1.美国经过13年的自己努力

2.在来自全球芯片科学家的帮助之下

3.研发成功了能够承载拍摄功能的手机处理芯片

4.并且他们在无人机的研发上也有自己的建树,

我就问你“他们”指代谁?如果是美国是不是该用单数啊???

B:美国除了手机芯片在无人机的研发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所以B不对!

5.这项成就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拍摄到的内容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看到了之前不能及时记录的内容。

D:手机拍摄影像记录内容反应了能提高国际形象的成就。

能提高国际形象的成就=这项成就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

5.教你写歌词 篇五

大家都喜欢写歌词.因为大家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用最简单的方法.说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写歌词不难.很简单.不过写出好的歌词.就需要一些文笔.技巧.来写出好的歌词._______________1压韵.压韵是歌词基本需要的技巧.没有压韵的歌词.不是好的歌词.因为中国的汉字.发音.是世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超越的.普通话一共有414的音.在加上我们的普通话还有4个音调.汉字“一”的同音字都有158个.所以.歌词如果写的好.离不开对中文的理解.中文歌词是好的语言.比如.随便写个词.“压力”这个词怎么压韵呢?我想的是“压抑”.因为两个字都压韵了.这叫双压韵.是非常好的词.比如“压力”我又想到了“杀气”.组成一句歌词: 给你们看看:太多太多的压力 在我的心里压抑

我知道前方的路上充满杀气.这一句歌词.念起来.就非常不错.利用了词语压韵.再举一个例子.就比如“例子”这个词把.我想到压韵的词语是“即使.气死.历史.” 那么我写段歌词: 你不会饶舌你的朋友都快被你气死.跟你battle我会改写一段hiphop的历史.我举个例子.你的这件衣服真是土 即使.我输了跟你battle 其实有没有任何的意思.所以请你不要再对我diss.不要乱了你的意识.这种压韵.就是一种很流畅的压韵.因为歌词是双压韵的.是用词语压韵.而不是字压韵.所以念出来.别人听都了也觉得很不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歌词不一定要这样压韵.用字压韵也是不错的.词压韵只能说是说唱的一种技巧.不要盲目的用词语压韵.那样会让歌词变的很烂._______________2歌词的意义.比如我们想表达一段内心的想法.比如今天我觉得很累.不好的歌词会写“我觉得今天真的很累.我好像早点睡”.而有水平的歌词会写“我好象永远沉睡在这个世界.每天太大的压力伴随我的日日夜夜,”就是我们要表达清楚.最好末尾是用词语.而不是字.比如“我累了”这种句子的结尾.听起来感觉歌词没有内涵.但是“好疲惫”听起来就不一样了.最好结尾用的是词语.这样的歌词才好.歌词的意义.要用词语.把一整句.有一个引导作用.用词语.体现出一整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3多看些别人的歌词对比自己的歌词.其实有时候自己写的歌词.不停的修改自己的歌词.其实有时候自己的歌词有很多病句.比如第1句和第2句.没有什么联系.比如自己用的词语.不恰当.试着换写词语.还有.之后写歌词4句压韵的做一个小节.不要第4句的歌词长度到了第二个小节去了.这样不好.免得歌词和节拍.不符合.还有.建议不要学热狗的歌词.热狗的歌词是很不错.不过他可以乱压韵.语句乱接.字的数量自己乱写.这种水平是很强的.写歌词学习中的朋友最好不要学习.热狗水平确实很强.建议大家看看MC光光的歌词.他的歌词很有意义.并且压韵很厉害.学习他歌词的长度和意义._______________4字的数量.有些时候多个字.或者少个字.会在自己念的时候.和别人听的时候.感觉你没有跟上伴奏的节奏.整个一首歌.有时候就被这一句毁了.所以有些句子最好加个字或者去个字.会让整个句子.和伴奏就会比较符合.听起来当然也比较舒服.多修改.就可以了.转一篇文章,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怎样创作流行歌曲的歌词 创作歌词的朋友仔细读读吧!

青春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这时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歌唱的冲动。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有着出色的文采,有着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又或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他们更想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

写一首流行歌曲不外于两种途径:一是依照写好的歌词谱曲,二是依照已有的曲子填词;这两种方法现在都经常使用。对于许多音乐基础不足的朋友而言,作词(或填词)相对容易一些。然而,要想写一首内容好、好唱又好听的流行歌词却也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许多热心而有才华的朋友将他们的歌词作品向我们投稿。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其中的大部分要么是语言表达的功力还不够,要么虽然写得不错却很难谱上曲子来唱。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朋友没有掌握创作歌词的方法和技巧,空有才华,却难以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歌词不等于诗歌。

很多朋友寄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首现代诗,而不是歌词。有些朋友也曾问过:究竟诗和歌词有什么不同?是啊,要想写一首好的歌词,我个人认为第一时间就要分清这二者的区别。

现代诗歌与流行歌词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从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格律的限制,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所以,流行歌词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自由度要小很多,不能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地写。而且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谐音产生“畸意”;比如,在心里老是唱成“你知道我在等你妈(原词是‘吗’)”,那种感觉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本来一首很好的歌,却因为一个糟糕的谐音而“毁”了。

话又说回来,流行歌词与现代诗歌同出一源,所以写好诗歌是创作流行歌词的基础。诗歌创作的经验也能给歌词创作以很大的帮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成功诗歌的创作能使一个人的文笔更精练、更准确、更富表现力,这些对歌词创作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点有三:语言精练且更富有韵律,表现手法更有力度,结构更严谨。诗歌在相对较小的篇幅内要想有动人的表现力,不做到这三点是不行的,歌词也一样。有一些朋友的作品几乎像写散文诗一样自由,尽管能传神地表现内在的情感,但语言拖沓重复,甚至节奏和音韵都不整齐,这样的歌词作品即使内容非常好,很感人,也很难变成一首歌。

可以说,歌词创作:第一忌,语言不精练、不优美;第二忌,节奏和音韵不合;第三忌,语言深奥晦涩或单纯说教;第四忌,结构混乱;第五忌,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第六忌,有破坏没建设的糟糕的谐音。下面,我们先来详细探讨一下怎样创作出好的歌词。第一,要能够感动自己,更要能够激起他人的共鸣。

一定要用全部的情感去锤炼一首歌词,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触动的故事和情感融会在一起,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以严谨的结构层层铺垫,直到高潮。要写最令自己感动的东西,不仅仅要在一种充满燥动的情绪中去写作,更要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再次被它打动。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就已迈出了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但这一步也是最难的,要看你的文笔和才情是否到家。真正的高手,他或许只是听了别人的故事,却也能做到感同身受,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人性、对感情、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文字,也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反过来,有的人虽然也有着动人的经历,文笔也过得去,可写出来的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这是因为在写的时候,这些朋友忽略了对故事的巧妙的讲述,人物的细致刻画,以及巧妙地表达内在的情感。他们没有很好地刻画细节。所以,尽管语气热烈澎湃,但离感动总差一点点。比如,有很多朋友写他们初恋的歌,有的是没头没脑的一段抒情,有的是评书一样的爱情故事。如果这些朋友仔细地研究一下《同桌的你》,也许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最好的关于初恋的歌词。

同桌的你 词:老狼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A)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B)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C)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A1)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B1)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C1)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A2)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C2)啦„„(D)

老狼在他的这首经典作品里,首先是对“她”进行了细致传神的刻画,“爱哭的你”、“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这样生动的描绘,言语不多,一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却已活现眼前。老狼用非常巧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初恋故事:岁月流逝,回首从前,从相识、相爱到分离,唯美但令人叹息的初恋分成三大段来歌唱,每大段都回到高潮的四句排比上,以一种“追忆逝水年华”的总的情感统御几个并不连续但很经典的画面。众多与爱情有关的意象——日记、相片、长发、嫁衣信——交错而过,那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不但没有沉下去,没有在歌声的反复中消散,而是不断地盘旋凝聚,越来越浓郁,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热烈„„

综上所述,做好第一点,刚开始的时候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 尽可能描写自己有着强烈感触的故事和情感;

● 对人性、感情乃至人生要有比较深刻的体悟和见解;

● 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很多人都可能有类似经历的那些细节;

● 不要说评书,要发挥诗歌跳跃性强的特点,“镜头”对准最有代表性的画面; ● 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哪怕讲得再含糊也要有一点故事的“碎片”或“影子”;

● 要有最精华的句子来作高潮,“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想出精彩的词句就坚决不动笔。

第二,精心规划歌词的结构,把握好“起、承、转、合(高潮)”的步调。

做好第一点后,我们应该对要写的歌词有了比较清晰的感觉,同时也应有了最精彩的词句,接下来就应该精心构思整首歌词的结构。有一些朋友一有了好的感觉或词句就迫不急待地坐下来写作,这往往得不到好的作品。我们要养成先规划好歌词段式的习惯。流行歌曲的基本段式有一段式(如邓丽君的《小诗》,见《如歌浓情》),二段式(如邓丽君的《云河》,见《如歌浓情》),三段式和多段式四种。目前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三段式或多段式,一段式和二段式因为太短,难以很好地表现情感,已经很少用了。一首歌曲的段式一般是由其旋律决定的,像前面的《同桌的你》,还有张楚的《姐姐》等,就是多段式。

我在第一条里讲到“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主要就是针对用三段式或多段式进行整体布局而言的,因为在写三段式的歌词时,用“故事+抒情”的手法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一首歌词如果能有一点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进行“起、承、转、合”的变化。虽然这听起来有一些老套,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歌词写作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大多数优秀的歌词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们以《驿动的心》为例,来说明歌词中的“起、承、转、合”。

驿动的心 词:梁宏志

(起——)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承——)这样漂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转——)哦„„

(合——)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 疲惫的我是否有缘/和你相依

大多数三段式和多段式的歌词,“起、承、合”都十分明显,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旋律上,一般都是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出现向高潮过度的旋律进程,而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虽然说“起、承、转、合”的步调主要是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现,但词作者在作词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行。曾见过有的朋友把一首词中最好的句子放在开头,这样只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我常常戏称之为“塌台”,意思是词的后半截撑不起来了。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歌词的结尾,以及全词的和谐。词的结尾一般有三种:一是将高潮的全部或部分反复至结束,例如《凡人歌》;二是从高潮过渡到一些虚词上,像“啊”、“啦”之类,例如《同桌的你》;三是重复开始头(也可以略加变化),让高亢的情绪平静下来,例如《恋曲1990》。歌曲的结尾主要由曲作者安排,可词作者如果能在创作时就考虑到,就能给曲作者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另外,全词的每一个段落要做到前后呼应,尤其在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这里要注意的是:

●起——开头和高潮一样重要,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一开始就要能吸引人; ●承——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能否顺利过度到高潮,全看最后一二句; ●转——不一定要有明显的“标记”,更多的可能只是情绪和语气的变化; ●合——早说过了,没有想出这一段,就不要轻易动笔。●结尾——要让人有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第三,把握好歌词每一段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

词作者如果是填词,那有原曲的旋律参照,一般都会处理好语言的节奏感。如果是先创作歌词,那就要会为自己的词设想一种旋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这一点很重要。

流行歌词有别于美声歌曲和民族歌曲类歌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相对自由一些。传统的歌词对句式有一定的要求,如2+2+3的七字句、2+3的五字句。流行歌词没有这些限制,在同一段内句式可以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段落之间,尤其是旋律相同或相近的段式中相对位置上的句式,要求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段落句式差别太大,就会给谱曲造成极大困难。《同桌的你》中不同段落间相应的句式就很同步,只在B1段的第三句上句式有少许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但是允许的,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往往是必须的。如果每一句(或每一段的相应的句)字数完全一样,旋律上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人以僵化、单调的感觉。这时,相应句式的少许变化,反而会使整首歌曲显得更生动。

每一句字数基本都相同的歌词是非常难写的。没有顶尖大师的水准,最好不要尝试。这样的代表作有:罗大佑的《恋曲1990》和李宗盛的《凡人歌》。前者基本上是十二字句,但在高潮和尾声部分句式仍加入了微小的变化;后者前四段全是五字句,但进入高潮却从一个六字句过度到七字句,再进而过度到三个九字句,给了高潮部分激越的感情以充分的语言空间,在将前四段进行第二遍反复时,句式又加入了微妙的变化(加上了括号中的字)。这样的作品将语言和旋律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以说是流行歌曲里的巅峰之作了。

恋曲1990 词:罗大佑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轻飘飘的就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寻寻觅觅常相守是我的脚步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中就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 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凡人歌 词:李宗盛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你)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和喊冤

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第四,语言要有优美的音韵,即使是纯粹的朗诵也能给人强烈的乐感。

从学术上讲,语言的音韵是由其平仄和辙韵构成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字的声调,在普通话中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基本上前二种为平声,后二种为仄声。一些方言的声调就更复杂了,比如粤语(广东话)就有九种声调,说起话来都像唱歌一样。不过流行歌词的平仄并不是很讲究的,相信大多数词作者在创作时不会从声调的角度去考虑平仄的问题,而是凭自己的语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词的平仄关系。

所谓辙韵,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辙和韵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的传统诗歌对辙韵(以及平仄)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规定,比如一个四句的段落中,二、四句一定是押韵的,第一句也常押韵。辙韵有“十三辙”和“十八韵”之分,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下表列出了十三辙的类别,供大家参考: 十三辙 韵 母 用此韵的歌词

发 花 a(啊)ia(呀)ua(哇)《雨一直下》 梭 波 o(喔)e(鹅)uo(窝)《小城故事》 乜 斜 ie(耶)üe(约)《雾里看花》 姑 苏 u(乌)《风雨无阻》 一 七 i(衣)ü(迂)er(儿)《同桌的你》

怀 来 ai(哀)uai(歪)《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灰 堆 ei(诶)uei(威)《爱不后悔》

遥 条 ao(凹)iao(腰)《我是一只小小鸟》 油 求 ou(欧)iu(优)《让我欢喜让我忧》

言 前 an(安)ian(烟)uan(弯)üan(冤)《真永远》 人 辰 en(恩)in(音)un(温)ün(晕)《凡人歌》 江 阳 ang(昂)iang(央)uang(汪)《梦里水乡》

中 东 eng(冷)ing(英)weng(翁)ong(轰)iong(拥)《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用了不只一个韵,为了让歌词的音律有更多的变化,往往会用二个以上的韵,但一般不超过三个。比如:《驿动的心》三段分别用了“人辰”、“言前”、“一七”三种韵,由于这三个韵母的发音变化很自然,所以韵虽用的多,依然有很好的乐感。巧妙的换韵,会赋予歌词以多样的色彩和情绪,用得好的话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过多的换韵会使这首歌没有明显的韵脚,处理不好的话,歌词就会显得很难唱。初学写作的人不要轻易尝试。

在歌词转韵中,常常会用“通韵”的手法,即利用韵母中主要元音相近、相似的字,如音和英、安和昂、优和乌、衣和诶等韵,这样会自然很多。一个优秀的词作者会十分重视歌词的押韵,他们会从作品的表现技法、作曲家谱曲、歌手演唱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挑选那些适于传达情感、咬字清晰、发音顺畅的字作韵脚。

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下,一些顶尖的词作家才会用自由韵(也即不押韵),初学者千万不要模仿,那只会浪费你的灵感。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往往是在一些原创的经典作品。自由韵的代表做有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顺子的《回家》、朱哲琴的《阿姐鼓》等。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歌词是用了很自然而又巧妙的转韵,只不过韵脚太多,且转换之间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所以被归入自由韵之列。

以上分别从立意、构思、分段、遣词四个方面介绍了流行歌词的写作要点。但千万别把这些当成条条框框生搬硬套,真正在写作时应灵活处理。这里介绍一种速成的方法,就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填词。找一二首旋律非常熟悉的歌曲,不要看原词,纯粹从旋律的角度考虑来填词。这样能很快明白诗歌与歌词的不同,而且也能从中领悟到很多语言无法准确讲述的技巧和要诀。

其实拿别人的曲子来填词也是流行乐坛常见的做法,不少港台的流行歌曲都是拿欧美或日本的流行歌曲来重新填词的,如《柠檬树》。说不定,你的成名作就是从此诞生的呢!

如果填词已能摸到诀窍,就可以开始自己作词了。歌词从内容上分不外乎叙事、抒情、写景、说理、对唱五种。而流行歌曲中最常见的就是“叙事+抒情”,即使是纯叙事的歌曲也需浓厚的感情做基础(如李春波的《小芳》和《一封家书》)。纯抒情的歌也不多,《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勉强算是吧,但还是有一点点情节的影子。写景的流行歌曲好的很少,BEYOND的《长城》是其中的叫佼佼者。说理的流行歌曲也不多,因为一不小心就成了说教,写得好的当属《凡人歌》,说理歌到此也就见顶了。对唱的形式一般用在重唱中,二个或更多的人像互相对话一样地歌唱,经典之作首推李宗盛的《当爱已成往事》和《最近比较烦》。

我个人认为,开始学作词时,还是以创作“叙事+抒情”的作品来锻炼自己,等真正有实力和灵感时再创作其他类型的歌词吧。学习写作的过程总是这样的,先是模仿,然后是写作,最后经历不断地磨练和突破,才能进行原创的殿堂,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有了一个好的作品之后,还要给它起一个好的名字。好的名字是歌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能够反映歌词的主题,吸引人的注意和兴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用这首歌中最经典的句子,如《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二、用这首歌最核心的意象,如《棋子》;

三、用与这首歌有关的对象,如《阿姐鼓》;

四、用能够反映作者创作意图的概念,如《恋曲1990》。

创作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朋友们,努力吧!要切记,只有深明作曲之道,才能创作出数一数二的歌词。

一、歌词的特点

我们<歌词广场>建立很久了,从建立到现在有很多词作者光临广场,使广场增色不少,但总体来看,比<原创诗歌>栏目办的要差几分,究其原因在哪呢?主要是有些作者在意识中很模糊,不知道诗与歌词有什么区别,更不知道歌词有什么基本特点。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先了解什么是歌词?歌词与诗的关系是什么?歌词与诗有什么区别?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单从艺术形式上来看,歌词与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诗的一种形式,在远古歌词和诗实为一体的,这一点从原始的民歌到唐诗、宋词、元曲基本上都是配乐而唱的,这是我国诗歌的传统特色之一。所以说它们的起源都是歌词,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艺术的发展,诗才和歌逐渐分离出来,变成了可唱的和不可唱的两种不同形式,这时人们习惯地把可唱的诗叫歌词;而不可唱的则叫诗。其实追溯起来,它们是同根同源的姐妹艺术。

配乐的诗与不配乐的诗,从艺术上看都是诗,所以歌词具备诗歌写作的全部特征及表现手法,所不同的是歌词是需要配乐的,因此,它要简洁利于传唱,更利于被人们所接受。而从结构上看,由于它要配乐传唱,它的语言、声韵及表现手法等,要符合音乐规律。也就是说,歌词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要受到音乐节奏及旋律的制约。

歌词作为歌曲的灵魂,是歌曲的有机整体。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歌曲的质量。我们可以看一看,凡是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传唱开的歌曲,都有一个很有意境的好词相配。那么什么是好词呢?就是有着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富于时代感的歌词,都是好歌。象八十年代席卷大陆的台湾校园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爸爸草鞋>;象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的,配合香港回归<中国心><万水千山总是情><人在旅途><万里长城永倒>;象进入新世纪后出现<常回家看看><两只蝴蝶>等一批优秀歌曲。词的意境都很美,语言都很生动。好的歌词能够启发曲作者的创作欲望,能激发曲作者的创作灵感,能把曲作者带入到那个美妙的意境之中,从而创作出附合歌词意境的曲子,从而达到词曲为一的艺术效果。古人说:“好马配好鞍”好词配好曲,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

总体上来讲,好歌词就是有较深的思想内含及外延,能够高度地概括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通过生动的文学语言,刻画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歌词的语言要通俗易懂,知短小精悍,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歌词的写作要韵律和谐,节奏起伏,富于乐感,好唱易记,通俗易懂。

现代诗: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

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上一篇: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思考下一篇:企业纪委书记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