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精选8篇)
1.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篇一
三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信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学生的成绩怎么样,有的家长有很多疑问“我的孩子一,二年级成绩很好,总是考80,90分,现在三年级了,怎么成绩一直都没考好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怎么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晚上要留下来补作业.”其实这是一个必然,一, 二年级内容简单,学生学习很轻松,而三年级内容明显加深,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自然不会有多好.我经常跟学生说的就是"一,二年级考100分,不稀奇,如果三年级考100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相信各位家长在你的事业有成之际,也很希望看到孩子茁壮成长,你才感到快慰。孩子进入三年级,一切都有较大变化,作为家长与老师都要掌握孩子一切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为低段;
三、四年级为中段;
五、六年级为高段。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关切的眼神、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所以,我们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一)孩子的心理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
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
但是只要各位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
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别怕夸孩子他会骄傲,如果他没达到第一怎么会骄傲呢,他只会不断进步。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用钱去贿赂孩子。如今,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取得高分时给50元或上百元的奖励,可能会取得一些效果,但是提醒家长注意,此刻你所培养的不是孩子的进取精神,学习态度,而
是让孩子的自我教育目标蜕变为50元钱,这是一种教育的短视行为。毕竟,让孩子高兴的是50元,而不是你对他成绩的认可。
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一切让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在传统观念中,这无疑是出色的好父母;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这却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有位成功的父亲曾这告诫人们:“爱他,就不要抱他”。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为人父母,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懂得,父母、孩子、和他人之间是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在追求事业时、在享受人生时、在给予和接受爱的时候都是独立的。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自身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来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爱。不要围着孩子转,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欲望。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建议各位家长: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多做一些沟通和交流有的家长说,我的事多得不得了,哪有时间去问孩子的学习,哪里顾得上孩子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
小学三年级主题班会课
一、争做为同学服务的班干
1.班主任发言
2.学生上台推荐自己,竞选班干
(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娱委员、劳动委员)
要求:介绍自己的爱好及特长适合什么职位、为什么能胜任这一职务、希望能为同学做什么?
3.学生投票选出认为最能胜任班干的选手
4.班干发言
获选感言,该如何做好班干,起到带头作用
5.教师总结,讨论班规。具体流程:
为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大家“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人人为班集体增光添彩,班委会特制定班规,望同学们配合。
一、纪律方面(组长记录,班长月统计)
(1)课堂纪律
1. 上课认真听讲,按老师的要求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举手回答问题,不得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写作业、传纸条、讲闲话等等)。违纪被班干部登名扣1分,被老师点名扣2分。
2. 课堂纪律若良,全体同学下午放学留下作检讨。
3. 上课被老师点名表扬纪律有进步这加1分。
4. 顶撞老师或对老师不敬,扰乱课堂这扣3—8分。
5. 课堂纪律优+,全体同学加2分。
(2)课间纪律
1.带其他班同学进入本班教室,造成不良影响的,负责人每次
2—5分。
2.骂人者扣2分,打人者扣3分。
二、完成学习及其他任务情况。(学习委员负责监督,科代表登记)1.无故不按时完成作业者扣1分,并且利用课间时间不上。
2. 早晨到校补作业或抄作业者,下午留下重做两遍。
3.凡参加校内外各项有益活动加2分,获奖者加5—10分。
三、清洁卫生(卫生委员负责监督)1.值日要求:早上7:30到校,下午1:40到校,第4节下课后,迟到者扣1分,不认真者扣2分,未参加者扣3分。早读前、下午上课前及放学清扫完毕。到位情况请卫生委员检查。校检查结果年级前三名,全组同学加3分。
2.乱扔垃圾,扣2分并拣垃圾一天。
四、考勤(班长负责)
1. 无故迟到扣1分,早退扣2分,旷课扣4分。
2.请假必须由家长请假并写请假条,否则按旷课处理。
五、仪容仪表(文艺委员记录)
1.仪容仪表检查,不合格者扣1分。
2.不按要求穿校服,每半天扣1分。
3.周一不带红领巾扣2分。
4.全周仪表合格加2分。
六、宣传(宣传委员负责)
每人每月需投稿2篇,完成加1分,被录用者每篇加2分,未完成任务扣3分。
七、两操(体育委员登记)
1.早操无故却席扣4分,不认真做,被老师点名批评的扣2分。
2.眼操睁眼扣1分,无故不做扣3分,被检查员扣分者加倍处罚。
3.全周按要求做两操加1分。
八、其他
1.做好人好事、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为班级体争得荣誉,每人次加1—5分。
2.破坏班级体形象的人或事,每次扣2分,严重影响班级荣誉每人次扣5—10分,并本学期操行分只能为合格以下。
3.不服从班干部按班规管理或不尊重同学,扣1—5分。
2010年9月10日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
第三节 化学平衡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 弱电解的电离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 难溶电解子的溶解平衡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解池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第三节 电解池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保护
2.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心理健康教育
步入大学阶段之后, 随着大学生心智以及生理方面的成长发展, 他们普遍地面临着除了学习之外的情感、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复杂的问题, 再加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相较于以往时期产生了极大的转变, 各种心理问题便获得了滋生的温床, 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帮助大学生突破心理阈限、解决心理问题, 便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教育人员必须着力贯彻的一项工作。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的特点分析
就目前来看, 大学时期, 学生心理问题与其他人群的心理问题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他们的问题在更多方面体现为心理的困扰性、明显的阶段性、积累性以及复杂性等特点。而且, 此种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大学生进行自我调整达到有效解决。本文下面就对这几种特点加以具体分析:
1、心理困扰性与自我调适性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 面临着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校园生活, 他们首先就要做好角色转型以及适应工作, 而在转型以及适应过程中, 各种精神及思维层面的困扰, 必然引发他们的心理困惑, 致使心理问题获得了发生的诱因, 并体现出鲜明的心理困扰性。但是, 其心理问题更倾向于成长的烦恼而非障碍或者疾病, 在进行解决的过程中, 一般不需要借助心理医生引导以及药物辅助治疗, 大学生只要能够通过进行自我控制、自我学习、自我鼓励等方式来突破引起这种心理的困扰的环境压力等诱因, 便可以实现对于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 从而达到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使心理问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自我调试性。
2、问题的阶段性以及累积性
大学生在四年生活中所面临的学习、情感、就业等问题, 具有鲜明的侧重性, 而且, 其心理问题也随着他们的逐步成长而呈现出由不适应到适应再到可以应对自如等的变化, 从而使得其心理问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就大学四年具体的心理问题状况来看, 大学一、二年级的问题多存在于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方面, 且心理困扰的程度较为严重, 而大学三年级、四年级则多体现为情感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困惑, 且大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对于这些问题的应对。同时, 这种阶段性的特征还还鲜明地反映着心理问题的逐步累积, 使得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呈现出由酝酿、发生、发展到解决的渐变性。
3、心理问题的复杂多重性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由多重复杂的诱因所引发, 比如:自我认知不清、人际关系不良、价值取向模糊、社会适应能力差、沉重的就业压力, 这就决定了其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多重性。具体来讲, 大学生处于独立与依赖、自我兴趣与家庭期望、较高自我定位与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多重的难以挣脱的矛盾中, 从而使得其心理问题体现出学业、就业、交往、经济等方面的复杂交织, 致使其心理问题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并发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开展
高校展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必须以其心理问题体现出的具体特征作为切入点, 才能够保证教育目的的全面顺利达成。本文下面就探讨一下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开展的几点策略: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
鉴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呈现出心理困扰性的特征, 高校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着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来实施。同时, 在做好对于心理困扰型学生的教育的同时, 教育人员要进一步深入地分析不同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将具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归类, 以展开对障碍性及疾病性等心理问题的重点针对性解决。
而单就心理困扰型学生的自我调适教育来讲, 高校教育人员应当着力展开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具体的事例, 帮助学生了解并正视其心理的困惑, 并潜在地指引他们借助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挖掘等方式, 对其自身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解决, 并且在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地引导他们构筑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2、教育工作的分阶段开展
教育人员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的阶段性、积累性以及复杂性等特征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 可以借助分阶段的方式来实施。在分阶段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又要注意将一年级的学生当做教育的重点。具体来讲, 各阶段应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下所示:
首先, 就大一年级来讲, 教育人员应当着重为学生进行适应性的教育, 针对困扰一年级学生最为严重的学业问题, 引导他们顺利地投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而此项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教育人员要结合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焦虑感、挫折感, 以及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的缺失等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指引, 帮助他们了解大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他们适应大学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
其次, 对大学二年级以及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就在于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方式, 并着力针对他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面临的情感问题、利益问题等对他们开解, 帮助他们学会以宽容、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各项事情。而对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 则要结合职业教育, 展开对于他们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围绕不同的职业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中, 引导他们认识职业特点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帮助他们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员的稳步转型。
三、结语
大学生存在着与其他群体所不同的心理问题, 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发展, 因此, 我国教育人员在当前时期一定要努力加强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并着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展开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中永, 钟建军.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
[2]王卫平, 薛朝霞, 秦汇丰, 等.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10) .
3.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篇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中国分类号:G455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逐渐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所重视,也相应采取了一些策略和措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由于理论知识的差异,工作经验的不同,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效果也有较大差距。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成因,对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主要策略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学习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等。(2)人际关系类问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问题。(3)情绪类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极端化。(4)人格障碍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属于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特点是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中学生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依赖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其中依赖性人格容易表现出缺乏独立、没有主见、遇事手足无措,比较被动的情况;分裂型人格表现为内向、孤僻胆怯、不爱与人交往、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5)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主要体现为对性冲动的出现和手淫、遗精、性幻想等行为实现性满足于性释放的想法,从而造成性困扰方面的心理障碍。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往往走进误区,一方面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最终导致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缺乏锻炼,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弱。而且在家庭中因为缺乏逆境成长的教育,一旦在学校或同学之间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和过激的行为。
(2)学校教育原因。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教育不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和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多以升学率等进行判断。
(3)社会环境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期,一方面青少年表现出对家庭和学校的叛逆,另一方面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吸引。现代社会处于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取资讯和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广告、网络、电视、手机等等。这些资讯获取渠道复杂多变,难以全面监控,其中一些不良的内容对中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迷茫,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4)中学生自身原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时代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很多矛盾和不稳定的情况。例如既渴望独立又任然依赖;心理逐渐成熟能够自觉控制自己,但行为表现依然幼稚。这一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也很容易诱发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疾病。
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主要策略
目前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主要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情感关爱型策略:情感关爱主要侧重于给予学生情感上面的关心和理解,以及情绪上面的照顾;2、处罚约束型策略: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制裁,或者对应情景采取批评、处罚等行为,达到限制其继续滋长的作用;3、言语疏导型策略:通过谈话、劝说等从思想认识上加以影响;4、行为疏导型策略:从行为上施加影响,或者为行为改变创造条件;5、责任转移型策略: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交重要他人,或借助空间环境的迁移以改变学生现状。
以上几种策略在中学教师处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通过策略的应用,帮助中学生对压抑型心理问题能够找到宣泄,情绪类问题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同时引导他们把握自己,开展自我激励,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三、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的特点分析
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上有一定的特点,影响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还有教师对心理理论知识的照顾和学习程度,教师从业时限和积累的经验等。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在处理过程中是选择积极策略还是消极策略,以及策略实施的效果等。
1、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具有情景性。不同的情景能偶影响教师对策略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影响教师对策略有效的评价。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针对学生厌学问题责任转移策略较为有效;针对学生退缩、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关爱型策略更为有效;针对学生具有的攻击性行为,惩罚约束更有效。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按照他们认为最有效的策略进行实施,更多的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和行为疏导型策略。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认为教育过程就是“言传身教”,所以注重语言和行为的疏导;另一方面应用情感关爱型策略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情感和时间,无法面对全体学生开展,而责任转移型策略往往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教师认为个人力量很难改变。所以实际策略选择过程中,教师在主观意愿上和行为实施上具有一定偏差。
2、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与从业经验有相关性。教龄是影响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上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发现,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选择情感关爱型策略和责任转移型策略的可能性,还有使用的有效性上都比年轻教师要高,教龄越长,这种优势越明显。
3、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具备正相关。心理水平高,自我概念水平高的教师在策略的选择上较为倾向于积极性策略,而且认为积极性策略在处理问题时的效果显著。
总之,中学教师要积极主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同时提高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可能产生的心理疾病,使学生身体和心灵保持健康,平稳度过由儿童到成人的这一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颖丽,扬梦云,郭承九等,高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
[2]苟增强,沧州市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相关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3).
4.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篇四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
(五)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合作行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首先,要培养孩子组队的能力。其次,要培养孩子任务分析与行动分工的能力。再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行动技能。最后,培养孩子的交流、评价技能。
三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对策
孩子进入三年级,通常会有较大变化,家长要掌握这些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三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得到发展,情绪表现的方式和强度与低年级孩子相比,其适宜性更高,一般较少出现忽哭忽笑的现象。但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方面: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孩子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范围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的游戏性特征减少,学习过程的组织性、认知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更强。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开始分化,他们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动机出现了差别,学科偏爱开始出现。但是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夸孩子。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随着交往能力的提高,同学之中开始出现关系较好的、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心理发展辅导措施
三年级心理发展辅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克服转变阶段所带来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既包括认知能力发展方面,也包括个性社会化方面。要指导孩子正确地评价和适应中年级的学习生活,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学习倾听和理解,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注意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和评价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内容的增多,但对于中年级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系统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应对,由此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影响着学业成就。通过比较差异来使队员认识新学习环境的特点,了解中年级阶段学习的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过程的特点,使孩子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能出现的学习绩效波动,避免出现焦虑情绪;通过寻找相同点来寻找学习活动的承继性,使队员能稳定情绪,扬长避短,避免因无所适从而出现焦虑情绪。其次,要鼓励和指导孩子探索适合中年级学习特点的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改进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加强心理技能训练,培养意志
如前所述,小学三年级是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意志品质培养成为这个阶段心理发展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一旦具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中年级阶段面临的各种困难,而且可以能使队员提高自己的注意控制水平(3)训练孩子倾听与理解的习惯与能力
倾听与理解是成功人际交往的重要条件。这种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意义十分重大,这个阶段孩子的面临着更多的信息刺激,通过倾听与理解,提高队员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孩子希望人们认为他们是小大人,并急于证明自己的成长,因此,敢于尝试,喜欢通过各种表现来显示自己,男生经常打架、女生爱争执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倾听与理解的训练,有利于帮助孩子克制盲目冲动,使心智走向成熟。
(4)训练孩子合作行动的能力
5.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篇五
一年级儿童的认识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仍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学校生活和教育的条件下,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正在迅速发展。
(一)感知的特点
儿童入学学习以后,有许多书写活动,手的关节肌肉运动大为增加,与此同时,手的关节肌肉感觉也发展起来。一年级小学生,不但要学会拿铅笔写字画画,还要学会使用尺子,学会用橡皮,学会削铅笔等等。这些动作不熟练时,儿童显得特别笨拙和费劲。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儿童的书写动作,开始时练习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疲劳和失去兴趣。在正确指导下,儿童能够写得准确而美观。一年级儿童虽然能够进行有目的感知觉或观察,但他们知觉也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笼统性和无意性。儿童知觉的混淆性突出表现为空间方位知觉不精确,对于一些相近的图形、文字或数字,容易颠倒或认错。如:写字时把偏旁写颠倒;在写字时,有时不是由上到下,从左到右,而是由下往上或从右到左。知觉的笼统性表现在看图或识字时,往往只注意大的轮廓,容易忽略小的枝节。看图讲述或复述故事时,也常常会遗漏很多细节。知觉的无意性表现在儿童不善于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知觉,按一定的目的任务较系统地进行知觉的能力还较差。在观察一幅图画时,常常会把目标移到不相干的事物上。
(二)注意的特点
(1)一年级的儿童注意范围狭窄,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果要求他们同时注意几件事情,往往做不到。如:不能要求儿童边听讲边抄写,应该先让儿童听讲,等儿童听懂了,再让他们抄写。
(2)一年级儿童的注意还不稳定、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如:上课时注意了自己的新铅笔盒,而没有注意听教师讲解。教师讲课过程如果过于单调,或太易太难,或节奏速度不适当,都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分散。只有在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帮助下,儿童的注意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三)记忆的特点
(1)记忆范围虽然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足,一次不易记住很多东西。
(2)有意识记忆的能力正在发展,但往往还不能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记忆活动,也不能适当地运用识记的方法。
(3)意义识记的能力也正在发展,对于已经理解的教材,能够通过逻辑加工来进行识记。如:按意义联系来识记课文,按偏旁部首归类来识记生字等。形象记忆在一年级儿童记忆中还占重要地位。因此,教学中仍然要多运用直观方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思维的特点
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
(1)仍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较抽象或与他的经验,很少联系的教材。
(2)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独立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差。
(3)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如:老师让在指定的格子里画十个圈,有些儿童被画圈活动本身吸引,教师应积极培养儿童按照一定目的任务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经常向他们提出学习任务,不断提醒儿童,及时给予帮助,并加以检查和评价。因为按照一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提高儿童学习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
1、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
2、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3、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4、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
5、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二.学习心理特点:
1、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
2、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我们教师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
3、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小学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外向性――活泼、开朗。
三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这是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的表现。
与二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互相联系,成群结队地玩耍,看上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2、受批评也不生气
由于行为多变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所以去什么地方手脚都不稳当,按铃、看相册、摆弄人家的玩具等等,因此常常受到指责和批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指责只起短时间作用,孩子不生气,过一会儿就故态复萌。
3、初步懂得趋利弊害
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
与同学吵架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这个阶段还不懂得如何合理反驳。这个特点比二年级时故意说没有作业,想出去玩的表现还要不好,因为二年级时的动机很简单,而且不是有准备的、恶意的,是单一的眼前动机造成说假话。三年级学生是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所以,不管是家里人之间发生争执,还是和别人吵架,家长、老师一定要听双方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做完一件事时,要从失败的地方开始总结,告诉孩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世界上最不勇敢的人。
4、推崇有力量的英雄
三年级学生绝对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除了动画片中的英雄之外,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形象、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舞星,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这个阶段推崇学者、科学家的孩子很少,对于自己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并不崇拜。
对崇拜的人物有时会达到入迷的程度。在高年级有力量、个头高的学生面前,表现出服服帖帖,孩子们对这种“孩子王”言听计从,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仿佛是校园小团伙。
四年级学生特点:
(1)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还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机。在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孩子的学习习惯将很难改变。
(2)四年级孩子的意志发展开始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开始具有自觉克服困难的意志,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恒心的关键期。随着孩子交往范围的扩展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四年
级的孩子开始对很多事情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缺乏经验,经常会遇到许多自己难以明白的问题,开始产生很多不安和忧虑,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的引导。
(3)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孩子自身心里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有一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请家长们对孩子进行关注,及时发现,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
(4)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学习能力是后天形成的,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的思维形式,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越过程。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5)四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认知的发展。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情意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还不会轻易解散。
3、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低年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
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六年级学生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他们不希望老师家长把他们当小孩对待,但他们在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和其他实际问题上还很不成熟,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
六年级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以前广,吸取的信息也更多,对社会现象和国内外新闻比较关心,但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不强,还不善于正确地进行判断与辨析。六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要求比较熟练,但又不会觉得不屑做或不能坚持做;同学间在学习上的差距已较明显,部分同学有松劲厌学情绪。
1.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六年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小学六年级学生个性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组织性、纪律性、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逐渐获得健康发展。其个性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发现和探索新自我(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6.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 篇六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驰一下,放松自己,学习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止不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另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显示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在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适应性反应方面的问题均占首位。
2、人际关系敏感
中学阶段,学生正处在闭锁与开放并存的心理矛盾中,从家庭走向社会,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学生们常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敞开心扉,喜欢自我沉思,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迫切希望社交,显示自身的力量,二者常常产生难以排解的矛盾。不少学生经验很少、与人相处困难、不易被人理解、受人歧视、没面子、怕名誉受损,常常是造成学生苦恼,产生压力的重要方面。
3、抑郁、强迫和焦虑
到了中学,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安排,自己做,而以往又缺少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难以应付目前的快节奏的生活。焦虑、孤独、睡眠不足、多梦及至失眠均有发生,这些症状对初一年级的前半学期发生较多,有的解决不好,则从心理问题逐渐地发展为心理病症。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养成教育
2、注重心理辅导 初一年级学生心理辅导内容主要有:(1)自我意识教育(2)情绪辅导(3)青春期教育
3、开展学法指导
如果对孩子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听之任之,就会阻碍他的成长,甚至导致病态的人格。反之,如果对其粗暴制止或强行压制,则又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他们推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如何科学地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用同理心疏导孩子的逆反
父母疏导孩子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同理心,也称同感,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尽力感受孩子体验到的情感。同理心并不是要求家长有跟逆反心理孩子一样的逆反心理或言行,而是要求家长设身处地地考虑孩子所遇到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理感受。比如:如果故事中高飞的父亲能够用同理心来对待孩子的问题,那么效果会迥然不同:“高飞,我明白你现在的想法,你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向往着有一天和韩寒一样玩赛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爸爸年轻时候也这样想呢!可是又怕由于自己的叛逆,失去了学习的黄金时间和宝贵机会,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认真学习。你现在的心情爸爸特别能理解,我也相信你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父亲如果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用同理心来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叛逆,效果可能会更好。
2.适当进行自我表露 家长可以在孩子跟前讲述自己也曾有过偏执、怨恨或古怪言行的经历,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表露,这样可以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被人理解时,家长可以适当地透露自己也曾有过的类似感受或体验。这样做,有助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解除心理防线,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面质,“一语惊醒梦中人”
面质是一种质疑技术,指家长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绪体验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面质的目的并不是指出孩子说错了什么和做错了什么,而是把重心放在讨论问题,帮助孩子身上。比如:家长可以这样面质:故事中的高飞“你说的韩寒的叛逆精神爸爸大致理解了,确实挺有道理的。可是叛逆的孩子很多,最后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呢?”父亲的疑问会引起孩子的思索,使孩子学会辩证地看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面质的意义不在于否定孩子,贬低孩子,教训孩子,而在于启发孩子,激励孩子。通过面质,家长可以一方面设法动摇孩子的不合理信念,一方面启发引导孩子树立理性、现实的信念。
另外应当注意的是,为了达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面质的提问方式通常都比较尖锐。这就要求父母对孩子是真诚、尊重、信任的,切忌用面质来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4.改变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一
面对处于逆反期的孩子,父母应当审视自己是否有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专断”、“粗暴”等。孩子们不会无缘无故与家长作对,有时候,父母的一点点改变,就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另外,任课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有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与老师及时沟通,并婉转地提醒老师进行改变。
5.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
孩子的身边总有一群伙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群体的影响对孩子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身边的伙伴。有机会的话,家长可以介绍孩子认识一些开朗活泼、善解人意的伙伴,在潜移默化中止孩子的逆反性格得到转变。
6.接纳孩子正确的“叛逆”
叛逆不一定全是错的,这一点,家长也不能忽视。
亿万富翁井户出生于日本静冈县山坳中一个贫寒的家庭里,父亲是位雇工,靠帮人采伐木材挣得的微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母亲也只是做临时雇工,收入非常少。他们希望井户能够赶快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挣一定的工资贴补家用。可井户有自己的理想,他虽然理解父母的意愿,但他觉得,如果要实现理想,就一定要有知识,要坚持上学。母亲怪他不懂事,可少年井户仍旧坚持己见。
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去比较大的滨松市工作。为此,他又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因为父母不希望他离家工作,认为在本地找一份工作能够维持生计就很不错了。但井户却认为,如果留在本地,实现不了他的梦想。
初一新生带着新奇与自信走入中学校园,面对着一个陌生的环境,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人际关系,心理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便于我们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和发展特长,从而顺利度过初中阶段,为今后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注意到,一部分同学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进入初中以后又逐渐萌发成人意识,增强责任感,主动学习,成绩稳定。如孙懿倩、张君秋、向学峰、曹汇、王伟凡、肖玲、陈思思、刘亭、汪超、朱殿蒙等同学。令人高兴的是,他们当中有的同学不仅刻苦勤奋学习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富有才艺。如,刘亭同学擅长舞蹈和声乐,还有征文获得市一等奖。陈思思同学获的青少年书法比赛省一等奖。朱殿蒙同学多次在省、市演讲比赛中获奖,小提琴演奏已达到国家6级水平。曹汇同学获的青少年书法比赛省优秀奖。
此外还有一些学习努力、乐观向上的健康少年,如黄玉寒同学获得市十佳才艺奖、竹笛演奏达到国家7级水平。
以上这些可喜现象凝聚了家长的心血和老师们的才华和汗水。
孩子刚生下来是没有才华的,但他一定具有某项潜能。遗憾的是很多孩子潜能没有被我们认识,更没有被发掘,使他成为一个平庸的人,甚至是次品、废品。
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是家长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这样讲,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冤,因为他是尽力管孩子的,但没管好,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吗?发现了问题以后你有得力的矫正措施吗?
观察和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对学习和智力发展影响极大。学生心理异常往往是伴随着身体发育时由于不良刺激和不当教育而导致的。
初一学生心理异常的主要表现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不足。
一、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
进入初中,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大。各科都有较高要求。新鲜感很快就会被“课业负担”代替,显得眼花缭乱,甚而手忙脚乱。一扫往日无忧无虑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针对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从以下某个方面入手:1.告诉子女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2.告诉子女必须全力以赴,勤奋、扎实,随意、散漫,靠小聪明是绝对不行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加强方法辅导,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如语文坚持练笔、数学解题尝试举一反
三、英语的听力、阅读训练等,订阅相关书报杂志获取方法指导是好一个好办法。4,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二、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家境较好而且父母又比较娇惯,或自认为长得好看,或家长跟老师的关系比较密切,这样的孩子往往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省、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
还是要提倡自我批评、团结互助、得理让人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这会使人受益一生。
与教师相处,大部分学生阳光自然,懂礼貌、善交流。也有比较内向的,不与老师多话,把自己裹的很紧。这类学生可能有一定的自卑感或受到过老师不当批评指责,我想说,有自卑感的人其实大多数较优秀,只是有某种心理暗示他不要出头显露自己。我还想说,教师有时也被情绪左右,批评孩子时,事实不清,道理不透‘处罚过当。当然教师要主动关心有交往障碍的孩子,纠正自己工作失误,但家长的思想疏导其实更重要。因为您比我们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比我们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我们要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因为教师工作繁杂,难免有疏漏或不当。但我们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理解和支持。
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人的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财富或功名,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共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为你的子女营造一个没有暗礁的心灵大海,搏击知识海洋的风帆也将驶得更轻快。
三、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
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如同样要求诚信考试,但有人考场作弊、同样布置卫生扫除,有人中途溜掉、同样要求完成作业,有人抄袭、有人拖欠。这就不能不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考察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才是育人的根本。我想,孩子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最后,我想说一说掌物教育提前量和保持亲子氛围的问题。
细心的家长从子女言谈举止中也许会发现孩子渐渐跟某个异性同学交往过密,其实这是生理趋于成熟导致的微妙心理变化。家长一定要以恰当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既不能放任不管,亦不要棍棒相加。应当在时间上科学地提前教育,过早没有意义,太迟了恐怕抵挡不了欲望的冲击。内容上要引导健康爱好,充实子女兴趣。一定要避免子女接触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要防止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聊天。因为毕竟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弱。最好高中毕业之前都不要破例。两句老话,黄毒猛与虎。玩物丧志。切忌,切记。
温馨的家庭亲情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你的子女能否给你敞开心扉,诉说他(她)的苦与乐,这对你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非常关健。只有经常保持这种坦城的交流,才能实现两代人的成功对接。因此,抽陪朋友,陪客户的时间陪陪孩子,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投资。但不要跟孩子在一起就是说教,有时做做游戏、说说笑话、到野外郊游更有利于下一次教育。这一点,在学生的周记、作文中有很多表白。能感动、能教育孩子的,常来自于生活中琐事折射出的亲情。孩子的情商亦会在这种亲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亲家庭尤其要注重这一点,无论那一方,都应该关爱孩子,夫妻离异不甩掉作为家长的责任,不能剥夺孩子应得的父爱和母爱。这是法律、是道德,也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昨日,海南海口市民潘女士反映:刚升入初中一周,摸底考试就考了5次,面对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孩子变沉默了,总说压力很大。“不适应的状况会持续多久?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调节?”昨日,树德中学及川师附中的老师们给出了对症“处方”。
课多住校各种不适应
上周五,还没下班的潘女士接到儿子电话,“妈妈,我回来了”。
虽然是如往常一般的回家报备,但敏感的母亲还是感觉到了儿子的不对劲,“他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前跟我打电话都兴高采烈,这次语气都不对,有气无力的。”潘女士说,儿子告诉他,刚开学,摸底考试比较多,一周就考了5次,同时,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让他压力很大。第一次离家住校,吃饭睡觉等都非常不适应。“第一次住校,一群孩子住在一起会很兴奋,晚上躺在床上聊天,第二天上课就想打瞌睡„„”
潘女士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下和她一样焦虑的家长们:初一适应期,孩子该如何调节,家长又该如何来帮?
学长学姐传授窍门
树德中学初中部年级主任冯长兵说,初中课程比小学更多、更难,学生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在时间安排上,做完作业后不知道主动学习,同时,还会产生失宠心理。“初中受到的表扬可能没那么多。”
对此,冯长兵认为,学校应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树德中学,会开主题班会讨论、邀名师和往届优秀学生指导,“学长学姐们的指导往往更能让学生接受。”
川师附中初一年级组长龚老师说,老师可以帮学生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将一天分成时间块,分配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一般两周就能基本适应初中生活。”
家长多给正面引导
“住校生的家长,周末一定要多陪孩子。”冯长兵说,小学到初中的跨度远远大于其他升学的跨度,在适应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孩子在抱怨诉苦的时候,家长多说鼓励的话,同时在周末回家的时候,多带孩子去散步,在轻松的环境下跟孩子交流,千万不要把孩子丢给辅导班。
针对走读生,龚老师说,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时间梳理好,制定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还要多跟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状况。”(进入初一孩子总说压力大 该如何帮孩子调节?
昨日,海南海口市民潘女士反映:刚升入初中一周,摸底考试就考了5次,面对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孩子变沉默了,总说压力很大。“不适应的状况会持续多久?家长该如何帮孩子调节?”昨日,树德中学及川师附中的老师们给出了对症“处方”。
课多住校各种不适应
上周五,还没下班的潘女士接到儿子电话,“妈妈,我回来了”。
虽然是如往常一般的回家报备,但敏感的母亲还是感觉到了儿子的不对劲,“他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前跟我打电话都兴高采烈,这次语气都不对,有气无力的。”潘女士说,儿子告诉他,刚开学,摸底考试比较多,一周就考了5次,同时,突然增多的科目和作业,让他压力很大。第一次离家住校,吃饭睡觉等都非常不适应。“第一次住校,一群孩子住在一起会很兴奋,晚上躺在床上聊天,第二天上课就想打瞌睡„„”
潘女士希望老师能指点一下和她一样焦虑的家长们:初一适应期,孩子该如何调节,家长又该如何来帮?
学长学姐传授窍门
树德中学初中部年级主任冯长兵说,初中课程比小学更多、更难,学生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在时间安排上,做完作业后不知道主动学习,同时,还会产生失宠心理。“初中受到的表扬可能没那么多。”
对此,冯长兵认为,学校应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如树德中学,会开主题班会讨论、邀名师和往届优秀学生指导,“学长学姐们的指导往往更能让学生接受。”
川师附中初一年级组长龚老师说,老师可以帮学生对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将一天分成时间块,分配好各科的学习时间。“只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一般两周就能基本适应初中生活。”
家长多给正面引导
“住校生的家长,周末一定要多陪孩子。”冯长兵说,小学到初中的跨度远远大于其他升学的跨度,在适应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孩子在抱怨诉苦的时候,家长多说鼓励的话,同时在周末回家的时候,多带孩子去散步,在轻松的环境下跟孩子交流,千万不要把孩子丢给辅导班。
针对走读生,龚老师说,家长一定要帮孩子把时间梳理好,制定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还要多跟老师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状况。”(小升初指导:新初一学生学习方法推荐
来源:环球网校 时间:2009-4-28 11:12:00 所属频道:小升初
听课
(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4)听好课后小结。
思维
(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
(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笔记
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正确的方法是:
(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复习与作业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学生应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
书写作业时,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如何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都是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在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
初一学习方法:怎样培养好的学习方法
一、抓好预习环节预习,即课前的自学。这是上课前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显得呆板被动。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却似走马观花,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二、注重听课环节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重点要听例题解法的思路,抓住重点、难点,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课堂中千万别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别用MP3等工具全听全录;也别边听边记,把教师讲的所有的内容都记下来。
三、紧抓复习环节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程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总结主要知识和一些重要方法,明确重难点。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复习体系。
四、重视作业环节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或者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五、做好课堂笔记环节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简练明白,提纲挈领;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同时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新初一学生要注意的六个问题
从小学到初中,对同学们来说,知识上有跨越,从算术到代数;环境上,心理上也有跨越。在初一这个过渡的时期,总是有同学面对新问题准备的不好,掉下队来,同时,也有些同学方法得当,后来居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里,我们给大家提供一些在进入初中后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备借鉴。
1、思想上不能松懈,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刻苦努力,不要掉队。
万事开头难。相当一部分同学,进入初中后,以为考入重点中学,考入实验班,就万事大吉了。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再努力,反正中考还早着呢!这就大错特错了!中考有的是实验班的同学成绩不如普通班的。初中三年,眨眼即过,而且初
一、初
二、初三环环相扣,初一的知识比较简单,但如果基础打的不牢,不能开拓思维,超前学习,到了初二学习几何证明,初三学习二次函数就会感觉很吃力,尤其是到初二,初三还要学习两门新的学科——物理和化学。三门课放在一起,很多初一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很难赶上了。所以,同学们从跨入中学大门开始,就要有长远的计划,步步为营,时时占得先机。
2、要摒弃小学毛躁,不安的学习心态,养成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
这个毛病在小学的学习中还不是特别凸现。原因是,小学的知识比较简单,即使你粗心大意,也只是会做,写错马虎而已。但到了初中,这就包含两层含意:一是,似懂非懂。随着初中知识点难度的提高,同学们如果再抱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方式,就不可能完全消化老师所讲的题目,只知皮毛,似懂非懂。而似懂非懂不等于马虎。前者根本上讲就是不会,不懂。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就很难改正,而且还觉得自己其实很聪明,老师讲得都会,只是偶尔马虎而已。考试成绩一塌糊涂。二是,在完全会做的情况下,做错题目。这是马虎。小学时,大家分别在各个小学,班里面优秀的同学不多,马虎一点,还是不能影响到你在班里的排名。而到了重点中学,尤其是实验班,竞争很激烈,大家都很聪明。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更努力,更踏实,更少犯错误。这也是很多毛躁的同学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后,成绩越来越差的原因。
3、要学会自觉学习,有计划的学习。
一进入初中,同学们会惊奇的发现,与小学老师们事事关心,面面俱到相比,初中老师管的很松,作业留的不多,或者即使很多,也不检查。上自习也没有老师看着,随便说话,也没人管。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一是,要自觉的学习:有些同学管不住自己,放任自流,不能自觉的找课外题做,预习,复习。这样的同学多半没有韧性,不刻苦。长此以往,与那些能够自觉学习的同学,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等你发现差距的时候,一般就很难赶上了,因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的时候,你都不能让自己努力自觉的学习,看到差距,就更困难了。二是,要有计划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学的好的部分,学的不好的部分。自己要有计划的随时查漏补缺。而且,初中难的学科较多,有计划的分配时间,避免偏科也很重要。
4、题目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
这个问题可能是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最经常犯的错误了。到了初中以后,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成绩,都会做大量的题目。这个时候,同学们千万记住:不能为了做题而做题。做一定量的题目当然是必须的,同学们只有通过做题目,才能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消化,理解透彻。但如果,撇开知识点,只做题,到最后就是舍本逐末。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天天做题,从早到晚,刻苦努力,但到头来,不但不会的还是不会,会的也不会了。为什么呢?他只追求题目的数量,忽略知识点跟题目的结合,以至后来把原来熟悉的知识也忘记了。那到底应该怎样做题目才是好的呢?或者说,做题到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两点:一是,要在做题目同时将题目和知识点结合,两者不断结合,达到深化知识点的效果。二是,找出自己还不会的题目,弄懂它。如果你只做自己会做的题目,那是一点收获都没有的。
5、“不会就问”不一定就是个好习惯。
不会当然要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是对的。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一道题目,一个技巧,只有自己亲自弄懂,独立求解,才是真的明白。向其他人请教得到的知识,我们只是得到了知识本身,但并不一定了解如何运用,下次遇到类似题目,还是很难解的出。所以,这里我鼓励大家:面对一道难题,首先,要刻苦地独立思考,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半天,争取自己解出来。这是最好的,最有收获的。但如果实在解不出,看不懂,再向别人请教,请教时要注意别人是怎样思考,运用技巧的,而不是仅仅关心答案。并且,一定要在听懂之后,找一道类似的题目,练习一下,熟练所学来的知识和技巧。
6、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进入初中以后,同学们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成绩怎么努力也是停滞不前,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有些小矛盾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有些同学甚至会因此而一蹶不振。遇到问题,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多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其次,也要多跟父母,老师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一些同学为了自尊心,逃避问题,不愿意把问题拿出来与别人沟通。这样做并不能保护你的自尊心。要想保护自尊心,只有把问题解决了,成绩提高了,作为学生,才会真正获得认可和尊重。
7.论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 篇七
一、培养小学生品德要重视和开发其品德心理要素的特殊性
首先,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认知特点为依据。小学儿童道德认知特点体现为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 其理解水平停留在表面, 看不到本质, 学生常把谨慎和胆小、勇敢和鲁莽等行为混淆, 但是小学四年级的理解尽管还需要一定的形象材料做支柱, 但已经有一定的道德概括水平。[1] 据此,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照顾到小学儿童对道德概念理解水平和能力, 既要选择一些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道德材料以适应小学生道德理解力的培养, 又要适度提升小学生道德辨别力和道德事件概括力。培养小学生品德也要关注道德判断力。李伯黎认为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起, 绝大多数已能够根据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进行道德判断, 从小学五年级起在一些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中出现新品质, 既能看到对象的优点, 也能看到对象缺点。[2] 由此,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关注道德判断发展特点, 根据年龄差异不断把小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引向深入。也就是小学德育在三年级左右要把学生品德因果判断力培养作为引导重点, 随着年级升至五年级时, 要注重培养其品德判断辩证思考力。当然,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特点还有很多, 但不管怎样, 小学生品德培养以此为依据既是适应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需要, 也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客观要求。
其次,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情感特点为依据。有学者认为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时期, 即在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 道德情感水平的差异显著, 而三年级与五年级的差异没有如此显著, 小学生对道德范畴 (爱国主义、良心、荣誉、义务、幸福) 也表现出情感差异, 其义务感最强烈, 荣誉感次之, 良心和爱国主义再次之, 幸福体验最差。[3] 因而, 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不平衡性要求小学德育要有步骤、分阶段、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地去培养小学生道德情感, 尤其要着重培养小学生义务感、荣誉感等。当然, 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也不容忽视, 陈会昌认为小学低年级能从朴素的乡土观念出发体验到中国人应该为中国人工作, 小学中高年级则能初步理解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关系, 从五年级起学生对祖国山河、领土的热爱, 逐渐加入了自豪感、依恋感等感情色彩, 小学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三年级与五年级之间是爱国主义情感发展最快的时期。[4] 因此, 按照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安排小学德育需要遵循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规律性, 既要适应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特点, 又要超越小学生道德情感现状, 更要引导小学生向高级道德情感阶段跃迁。
再次,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意志特点为依据。西方心理学家对小学生道德意志行为特点的研究, 首先是社会认知学派, 他们认为小学生的道德意志行为是以逐步掌握“做好孩子”的道德定向来充当遵守社会惯例的角色, 避免与他人冲突, 尽量不被他人谴责。显然, 小学生道德意志特点带有很强的外在依附性, 但同时也具有支配道德意志的自觉性萌芽, 因而小学生品德培养既要利用其外在依从性, 也要利用其内在道德意志的控制力, 从而锻炼小学生坚强道德意志品质。同时, 我国心理学家也认为小学生道德意志的突出特点是受外部力量的作用, 小学初期道德意志自觉发展较慢, 小学中后期道德意志自觉发展较快, 即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最初来自外部影响, 到了高年级逐渐转为内心的自觉性。据此, 小学德育既要关注道德意志行为内在年龄特征和内在发展趋向, 又要以小学生道德意志自控力和自觉性为道德意志培养的引导方向。
第三, 小学生品德培养要以其道德行为习惯特点为依据。有学者认为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特点呈马鞍形, 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 中年级较低。按理说, 中年级道德行为习惯要比低年级高, 因为低年级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依附性很强的“教师和家长的权威”阶段, 其行为特点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发展, 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 小学生就不完全“听话”了, 而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上升, 不仅是“量”的问题, 而且是个“质”的问题, 说明他们道德行为习惯已带有自觉性和稳定性。据此, 小学德育必须弄清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着重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此外, 大量研究也证明, 社会性强化、角色模仿、榜样、暗示、行为目标、行为后果以及短期训练都可能影响儿童的道德行为, 因而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时也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训练儿童的道德行为, 有时采用纪律约束和道德行为强化策略对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也是完全必要的。
二、培养小学生品德要认识到其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的相关性
培养小学生品德不仅需要基于儿童品德心理诸要素特点, 还必须植根于小学儿童整体心理发展特点, 尤其关注小学儿童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的关系问题, 从而以小学儿童心理认知水平及其与品德发展的关系角度去探寻儿童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性和确定小学生品德培养内容和策略。实际上, 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学说的一种基本看法, 他们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决定着道德发展水平, 个体逻辑阶段与其道德阶段是并行不悖的。因而个体道德发展是受其认知水平制约, 这就决定个体道德判断与逻辑运算之间必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当然, 这里的相关性虽不能说明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的因果关系, 但却能反映二者共同的发展趋向。因此, 关注和研究小学生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相关性问题应成为培养小学生品德的重要心理依据。
培养小学生品德必须正确处理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品德发展相关性。小学生认知特点尤其思维特点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品德发展状况。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 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5] 实际上, 小学生思维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对其社会性和个性获得迅速的发展, 尤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以及自我意识发展都具有重大提升意义, 但这种转变的“不彻底性”也制约小学生的社会性、个性以及品德心理特点。说到底, 小学生思维特点及其对品德发展制约性决定德育内容必须要具有具体形象性, 在小学低年级,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用一些图片或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道德知识和策略, 到小学高年级可以多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适当增加一些概念、理论等抽象内容, 帮助他们道德发展活动逐渐摆脱对具体事务或场景的依赖, 以提升和发展小学生道德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当然, 小学生思维发展进程以及对道德发展制约程度还与学校教育、学生生活、家庭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其他因素限制和影响着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因而也限制和影响着道德发展程度。据此, 笔者认为小学生品德的培养与其智力和思维开发密不可分, 要想培养小学生品德, 就需要加强对小学儿童的学校教育、学习引导、家庭教育, 从而不断去开发小学生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 以促进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这是小学生品德塑造和培养的前提, 也说明开发认知能力与培养品德素质的平行进行是小学生品德培养的突出特点。
三、培养小学生品德要关注和利用其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
小学生品德培养植根于小学儿童整体心理特点, 决定其品德培养不仅要顾及认知水平与品德发展的相关性, 以采取适应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德育内容和策略, 更应该从总体上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 从而把小学生品德的培养基于该特点之中, 以整体适应和开发小学生品德心理这种突出特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小学生品德的突出特点是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整个小学阶段, 儿童在品德发展上, 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 但是年龄越小, 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当然, 一般而言, 小学儿童言行的分化只是初步的, 即高年级儿童还是以协调性占优势。他们所存在的言行脱节不是来自内部的道德动机, 而是限制于道德的组织形式及道德结构的发展水平。”[6] 其实, 儿童品德发展协调性特点也能在西方心理学家理论中找到理由。例如,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 (6到10岁的儿童) 其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规则倾向。科尔伯格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处于第一阶段, 其道德动机主要被恐惧心理所束缚, 从三年级后, 儿童进入第二个阶段, 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会去做, 执行对等原则。小学高年级能达到第三阶段, 服从做诚实儿童。实际上, 这种品德发展的协调性不仅对小学生适应生活和学习意义重大, 而且也对小学生品德的塑造和培养具有应用价值。
小学生品德培养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品德发展的协调性。因而培养小学生品德以品德发展协调性特点为依据, 既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等行为习惯, 以塑造小学生诚实、守信、忠诚等道德品质, 又要重点加强对小学生关心他人、文明礼貌、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同时, 尤为关键是要利用品德协调性以突出小学生自觉纪律的培养。因为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阶段发展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 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培养小学生自觉纪律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7] 第一阶段, 学生依靠外部教育要求, 依靠教师制定的具体规定和教师的及时检查;第二阶段, 儿童未形成自觉纪律, 但是已经体会纪律要求;第三阶段, 儿童自觉把纪律准则变为自觉行动。心理学研究指出,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由于儿童品德心理的协调性特点, 低年级儿童就可以形成自觉纪律。当然, 小学儿童违反纪律或缺乏自觉纪律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这既由于年龄差异, 也存在个别差异。尽管如此, 小学德育利用品德发展协调性特点最为关键或主要的就是充分培养小学生自觉纪律。因为培养小学生自觉纪律既有小学生心理的现实基础, 也是发展小学生道德品质客观需要, 更是利用品德发展的协调性特点的关键内容。总之, 基于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特点, 小学德育应该注意培养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侧重于基本规范教育, 加强自觉纪律培养, 让他们在儿童时期就种下高尚的“道德种子”, 以使儿童养成具有自觉纪律性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四、培养小学生品德要注意和把握其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除了要关注和利用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协调性特点外, 还需要注意和把握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即抓住品德心理总体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时期。因为心理学界关于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 整个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并不是平稳进行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个关键转折时期, 也就是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然而, 这个品德发展关键期, 具体在什么时候 (哪个年级或年龄) 出现, 却尚待深入探讨。有研究者认为这个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 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教育、学习生活、家庭教育, 这个关键期出现的时间可能会提前或延后。另外, 我们这里关键期主要是就小学生品德心理整体发展而言的, 就具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的心理特征来说, 其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例如, 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不一致。实际上, 小学德育把握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对不失时机地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 从促进品德发展的角度看, 关注和利用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应该是小学品德培养的重要心理依据。
培养小学生品德必须以儿童品德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为依据, 即小学生品德培养只有把握住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才能确定合理的小学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换言之, 小学德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编制、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植根于和服务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 既要注重小学生品德培养“量”的积累, 也要抓住时机促成小学生品德“质”的飞跃。当然, 注意和把握品德发展关键期的前提是对特定时空条件下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开展研究, 虽然通常认为关键期在三年级下学期,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教育、学习生活、家庭环境, 不同智力和思维开发程度, 这个关键期的确会提前或延后。加之, 不同品德要素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尽管相关, 但都不会完全重合。因而, 小学德育实施除将重点集中于三年级下学期, 还应把这集中区域进行适度扩展, 并且还要根据不同品德要素的关键期进行灵活施教。例如, 小学生性格发展水平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但是发展速率表现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点, 小学二到四年级发展较慢, 为稳定时期;四到六年级发展较快, 为快速发展时期。同时, 把儿童品德发展关键期问题看做小学德育重要心理依据还在于现实中人们大多关注青少年的青春期, 大多知道初二、高二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而对于儿童生身心发展关键期似乎不太重视, 没有多少人能说清, 因而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小学儿童,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 去客观研究和考察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 然后把小学生品德培养基于小学生品德发展关键期, 进而紧紧抓住培养小学生品德的黄金期, 以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导, 这既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来负责。
摘要:小学生品德培养应该植根于儿童品德心理的发展特点。培养小学生的品德既要重视和开发小学儿童品德心理要素的特殊性, 又要认识到小学儿童认知水平与道德发展的相关性;既要关注和利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又要注意和把握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小学生品德培养只有以小学儿童品德心理发展为依据, 才能促进和实现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培养,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0:408.
[2]李伯黎.儿童对行为原因和后果的道德判断的初步研究[J].山西教育科研通讯, 1984 (3/4) :15-20.
[3]李怀美.中小学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9 (3) :32-37.
[4]陈会昌.中小学爱国观念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7 (1) :41-46.
[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344.
[6]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331.
8.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篇八
关键词:生命意义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特点
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繁荣背后依然隐忧时现。部分大学生挂在嘴上的无聊、郁闷,遇到挫折和困难后的自暴自弃,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我伤害及暴力事件,都反映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改进。面对大学生种种心理问题,过去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本身,较少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更没有把这些问题从生命长河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短期”和“近视”问题。有研究指出“很多的心理问题其实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根源在于生命个体价值观的冲突和人格特质,以及由此看待问题的角度,如果不从这些根源入手,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其效果。
一、生命意义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意义是指个体对赋予自己生命独特使命的自我觉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使命,每一个生命个体在面临生活抉择、生涯发展、生命取向时,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督促自己负起责任去面对并达成生命的使命。在追寻生命意义、完成使命的过程中,生命个体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生命中包括心理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这也启示我们,生命意义不仅对于遇到挫折和创伤生命个体的心理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当个体对生命的意义有着明确认知,能自由做出生命抉择和为生命负责时,越不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因此,从生命意义的视野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实属必要。
如何在生命意义视野下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学者指出可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向生命信仰、人生价值观方面延伸,也可以考虑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承载生命教育,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可用资源和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从生命意义的视野提升心理健康,按照生命内在需要和成长规律构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二、生命意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以“发现生命意义、追寻幸福人生”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目标论,如矫正心理障碍的“矫正目标”论、作为德育途径的“德育目标”论、预防心理疾病的“防治目标”论,以及发现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发展目标”论等。其中 “发展目标”是近年来比较提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同,大学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应有所差异。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准备期和适应期,大学生由此走向社会,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心理上,他们都要在此为进入社会、迎接未来人生做好充分准备。相比中小学阶段,这一时期的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任务,他们到了为自己未来人生进行自我决策的年龄,他们生命发展中常常面临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生命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等等。这些生命成长和发展中的心理困惑和需求常常困扰着大学生们。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这一时期中的生命需求,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追寻生命中自己真正渴望的幸福人生,使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到关怀每个生命及生命的需求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来。
2.以生命成长需求设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人际交往、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压力调适等问题,却忽视了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冰山,即产生这些问题根源所在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生命意义等问题。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生命成长需求设计主题。主题设计还应充分考虑90后大学生追求时尚、强调个性、充满激情、张扬自我等特点,在主题名称上考虑“新颖性”,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并吸引他们进一步地探究学习;在具体内容设计上应体现“设计感”,考虑“现实性”,引导大学生在满足好奇心后,一步步用心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活动中来,真正有效帮助他们获得心理成长。如为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笔者设计了名为“揭开斯芬克斯之谜——认识你自己”的教学主题。教学从心理学上具有崇高地位的斯芬克斯之谜谈起,即从人类开始思考“人是什么”的问题开始,具体到每个生命个体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激发学生对“斯芬克斯之谜”的好奇,引导他们由思考 “人是什么”的问题到具体的“我到底是谁”的问题,以及深度思索:“生命中我最重视的是什么?”“我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诸如此类问题的这些思考能让学生进一步澄清自己生命成长中的一些感到迷茫的问题,看到作为生命个体自己的价值观、生涯目标等,获得自我存在的意义感、使命感。
3.以“活动+体验分享”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生命意义的“发现”和“追寻”靠教师的说教显然难以实现,生命成长的体验同样无人能够替代。“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正因如此,生命意义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一位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因此,教育教学的形式应以活动为中心,通过上述不同的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同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而活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热闹或好玩,而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生命体验和成长,因此,活动的分享十分必要而且必须及时,使学生在活动后及时将当下的、此时的感悟体会总结提炼出来,并在小组或班级的分享中帮助学生获得感悟体验。因此,笔者采取的就是“活动+体验分享”的形式开展教学。如名为“心花怒放”这个以情绪与压力、挫折管理为主题的活动,笔者先是通过“骆驼之死”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压力与挫折时如何管理情绪的问题,将问题导入后,再设计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展小组讨论,而后通过“焦点解决问答”帮助学生获得应对压力与挫折时的“高峰低谷体验”,最后通过游戏“情绪猜猜猜”帮助学生总结分析,如生命中如何应对压力与挫折、情绪应该怎样管理等。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由于他们真正进入到了情境中,所以才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感悟,提升了心理承受能力。
4.以“情境感悟+过程表现”的方法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教育的效果评价是促进教育活动顺利实施、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支持系统,及时的效果评价有利于了解与掌握教育活动的效果,应予以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学科教育普遍采用测验分数的方式开展效果评价,但生命的体验和感受、心理健康与否,均无法简单地通过一份试卷的考核一个成绩的评定来衡量。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的评价万万不能采用此种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情境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以“情境感悟+过程表现”的方法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具体做法是,在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上,要求每个学生必备一本笔记本,而这本笔记本不是简单地记录教师的讲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在某一个主题活动后他们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些情境中的感悟是学生最真实的心理表现,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心理成长的水平,不积极投入学习、认真参与活动的学生自然无法写出真情实感来,这也就把学生的过程表现展露出来了,而这些其实也就是在情境与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考核。
当然,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效果的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学后感等材料,调查了解他们学前与学后心理感受的变化,必要的话也可以学习前后分别进行量表的测试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生命意义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生命意义突出的是对人的生命关怀,而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人”,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不同,而大学作为由学校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大学生又与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所差异,因而,从生命意义的视野开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考虑时代特色与大学生生命个体的特点。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接收形式多样,再加上当代90后的大学生时尚、个性等特点,教师传授的很多知识从手机上、电脑上还有其他诸多途径都可以获得,而且这些信息甚至比老师讲的要全面、具体得多,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改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再加上教育内容的空洞,往往就让学生反感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敬而远之。笔者在教育活动中,就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分享等方法将部分教学资料上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思考,并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课后将活动感受上传微信平台并分享到微信中,这样,有些学生不愿意在班级讨论中分享交流的内容,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得到提升,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课前与课中、课后结合起来。此外,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作用,应相信大学生具有心理调整和分析、自我疗愈的能力,学生自我发现、感悟比任何教育都深刻、有意义得多,教师要做的就是 “抛砖引玉”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总之,生命意义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的心理需求,从心到心,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里,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曾院珍,尹江霞.生命意义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2]袁建群.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4.
[3]王井云.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教育学术月刊,2012,7.
[4]黄坚.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今日南国,2009,7.(作者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为:14YB166)“生命意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研究”阶段性成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特点】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0-19
小学生自我评价特点06-10
小学生性格特点分析07-15
小动物特点小学生作文07-18
中小学教育的特点09-15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论文09-07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文06-28
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表07-16
小学生心理健康要维护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