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2024-09-12

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共12篇)(共12篇)

1.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一

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南大学明伦、金明校区为例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多校区办学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日趋完善,逐步增强了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以河南大学明伦、金明两校区的办学情况为例,分析其利弊得失,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作 者:沈玉洁 Shen Yujie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 刊 名: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7(4) 分类号:G647 关键词:高等学校   多校区办学   调查研究  

2.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二

在校园景观规划中,轴线的设定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它关系到景观空间组合的整体性布局。轴线是空间结构的关键性元素,直接控制着空间结构的骨架,是对各个景观节点的串联和统一。轴线的设定一般结合地形、功能、人流活动等因素来进行勾勒,因不同的地形和场地形状、自然条件的差异,轴线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轴线无论以何种形式被设计,都会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可以把最精彩的景观元素组织在一起,也可以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主次分明、清晰易辨的空间骨架,从而起到强化和呼应周边建筑的作用,创立场地本身的秩序感,加强人们对历史的共鸣与记忆。

在校园景观空间划分中,空间的组合决定校园的空间格局,其组合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单层空间的组合要求空间收放结合,多层空间的组合要求空间贯通流畅,组合方式主要有线性组合和中心组合。线性组合是将各个空间沿着中心主轴线呈带状串联,可以是直线型、曲线型、轴线型等。此类空间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较强的节奏感。中心组合是由一个主要空间和若干的次要空间组成,次要空间围绕着主要空间,可以是开放的、半开放的或者是封闭的。空间的大小、形状、体量、形态等决定了空间最终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在空间形式上,则可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可以保留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具有生态价值的植物,因地制宜进行可再循环和保护设计;也可以是呈现几何的现代主义风格;亦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将景观用隐喻的设计手法来塑造空间。在强调校园文化性和保留历史空间的同时,通过各式空间组合来创造新的富有生机的校园景观环境。

轴线与空间相辅相成。轴线组织空间,具有统领的地位,能更好地控制整体空间的秩序;空间组成轴线,诸多空间组合形成或虚或实的景观轴线。

南京大学老校区(鼓楼校区)原规划设计场地呈现南北较长,且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的态势。因此采用的是一条轴线——中央景观轴,纵贯南北逐步展开的空间序列,三合院作为轴线的收束,住宅和教室等主要建筑都紧密围绕景观轴线布置,通过道路、植物的组团和搭配来实现空间的衔接与过渡,人们沿轴活动,会感受到空间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忽而开敞忽而封闭,同时配合着建筑空间形态的起伏变化形成了强烈的节奏韵律感。这种绿地空间组合,既具有了围合感,又具有了视觉边界,为更好地营造这种围合感的外部空间,诸多建筑还牺牲了南北朝向,改为了东西朝向,正是这种牺牲造就了美丽的校园环境。这种规划布局与空间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南大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二、造型的糅合与风格的独特

建筑,人类最原始的需求是建造能够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从远古到现今,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建筑也呈现多样性发展,各种风格层出不穷,而出色的建筑是要把建筑当作艺术来做,始终保持对美的追求,在进行设计时将其视为一种建筑艺术。校园建筑作为建筑门类的一种类型有其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力。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蕴含了校园的人文精神。随着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校园建筑的造型与形态也深受影响,可以说校园建筑是最能直接展现文化的实体形态,也是最能直接把文化定格为记忆的载体。每个时代都会呈现各自时代的文化形式,出现体现各自时代的建筑造型与风格。处在民国时期的南京大学,正是中西文化交流繁荣时期,成就了一批中西糅合的建筑,比如小礼堂、大礼堂、北大楼等。

西方古典建筑是以砖石结构为基础,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构架为基础,南大民国建筑采用砖石与木构架相结合的形式,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北大楼建筑中表现最为明显。由于处在中西文化激烈冲撞时期,建筑的色彩、形状、结构、比例、韵律、轮廓等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深深地烙上了文化融合的印记。北大楼已成为南大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1917年,由美国建筑师(A.G.Small)司迈尔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北大楼的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3 473 m2。大楼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形式,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在大楼的南立面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隔成对称的东西两半,塔楼的顶部又冠以十字形的脊顶,实际上为西洋式钟楼的一种变体。形成了一种具有本土特色又有西方色彩映射的样式。大楼墙体使用中国传统的元素明代城墙砖砌筑,并使用了传统的施工工艺——清水勾缝,墙面布满了爬藤植物。如此一来,整幢建筑显得格外古朴、宁静与厚重。迄今依然能从它的外观和风格中感受那个年代的脉搏。总的来说,“青砖、石雕、藤蔓”可以说是对老南大民国建筑群的最好写照。

三、文化的载体与历史的传承

校园雕塑是大学校园文化精神与校园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作为物化了的载体,它以众多师生等知识人群为展示对象,承载了校园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校园雕塑作为美化校园师生景观环境的一种艺术品,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规律。它既可以满足师生们的感官追求,也能体现校园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景观构成要素之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教育、审美和装饰等功能,而价值则体现为历史文化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特色文化价值。即使一所校园环境有多好,历史有多悠久,没有优秀的校园雕塑也是不完整的。优秀的校园雕塑不仅能反映出整个院校的审美倾向、文化气息,而且能引发校园景观的灵性,激活整个校园环境的活力,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进行校园雕塑设计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设计的雕塑必须与环境和谐统一、相互协调。校园雕塑与校园环境相协调一致是校园雕塑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校园雕塑作为校园内一种实体的公共造型艺术,必然会与空间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雕塑创作时必须考虑到与周围景观环境的关系。此外,还要考虑到整个校园的文化,每个校园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掌握学校的历史文化能清楚地抓住校园景观之所需,可以更好地将雕塑作品融入到校园环境之中。下面我们以南京大学老校区为例,对校园内的雕塑进行分析和研究。南京大学老校区既有人物雕塑、纪念性雕塑也有寓意雕塑、装饰性雕塑。

人物雕塑有李四光、竺可桢、陶行知、吴有训、茅以升、吴健雄、匡亚明等著名学者与曾经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校长或领导人物。

纪念性雕塑最有名的就是“百年大鼎”,它是为纪念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所铸的鼎,而鼎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2002年5月,由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江苏人民政府所赠。鼎下一方铜牌镌刻有“百年沧桑,名与时迁,呈现代教育之辉煌,开江苏人文之伟观。负民族振兴之重任,育国家建设之栋梁。校风馥郁,学统端庄,千龄弗替,万代永昌。值此百年校庆,特铸斯鼎,世世相传”。体现了南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时代重任。

而寓意雕塑最突出的则是田家炳艺术楼前广场中心的孺子牛,与两边建筑形成对比,又将田家炳艺术楼与逸夫管理科学楼两栋建筑进行无形的连接,并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的雕塑家熊秉明,它为雕塑的题词是“仁者看见它鞠躬尽瘁的奉献,勇者看见倔强不屈的奋起,智者看见它低下前蹄让牧童骑上,迈向待耕的大地”。以其生动的雕塑语言鼓励学子们脚踏实地、蓄势待发,激发学子们的进取精神,以隐性语言引发学子们心灵的触动和共鸣。而在艺术楼东侧,安放着众多人物雕塑,其中有老子、苏东坡、郑和、徐悲鸿,还有军人、劳动人民等雕塑。他们被自然地放置在绿篱之中,与环境相融,与艺术楼相衬,使学子们感受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巨大魅力和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

四、结语

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老校区的文化景观更应该加以研究与继承。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建设出更加生态化、人性化、合理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摘要:校园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南京大学老校区(鼓楼校区)的校园文化景观为例,从校园景观规划的轴线与空间、老建筑造型与风格、校园雕塑三方面进行研究,充分挖掘校园景观设计的可鉴之处,为未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设计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景观,轴线,空间,校园建筑,校园雕塑

参考文献

[1]冷天.金陵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解析[J].建筑学报.2010(02).

[2]刘军,于立凡.传统校区的保存与发展——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3(12).

[3]冷天.赵辰.原金陵大学老校园建筑考[J].建筑文化,2002(10).

[4]陈海浪.阳建强.曹新民.南京大学老校区的保护与发展[J].华中建筑,2008(08).

3.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三

关键词:昌平校区;实验室;规划;制度;服务

为落实北京大学将昌平校区建设成为科研基地的战略规划,合理利用昌平校区现有资源,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昌平校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完成了从教学培训到科研基地的转型工作,特别对这次转型工作中的重点——入驻实验室工作,进行了大胆管理和服务实践,现从入驻规划、制度支持、机制保障、细节服务、入驻情况五个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实验室入驻工作,并为今后实验室入驻工作提供经验。

一、入驻规划

2008年1月,发展规划部在《关于北京大学昌平校区近期使用方案的建议》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建设昌平校区,以及对昌平校区近期使用提出了详细的规划。时任党委书记闵维方、时任校长许智宏、时任常务副校长林建华、鞠传进副校长都做出同意此方案的批示。同時北京大学决定,对昌平校区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从教育培训转变为科研基地,把昌平校区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成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研发平台,作为北京大学“十一五”期间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根据北京大学对昌平校区的功能定位,2008年11月5日,北京大学发文宣布正式成立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并任命了校区领导班子,全面启动了昌平校区的建设工作,其中的重点工作就是实验室的入驻工作。

根据北京大学的战略规划,结合校本部和昌平校区的校园实际,目前校本部校园空间的相对有限与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事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校本部理工科科研涉及大量实验仪器装置、对空间的配置和周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其矛盾更为突出[1]。为缓解校本部理工科科研空间紧张的问题,并结合昌平校区现有房屋实际,北京大学有序将理工科科研涉及大量实验仪器装置、对空间的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的这些实验室安排到昌平校区,先行解决一批有关院系实验室的入驻问题,并正在制定昌平校区的长远规划(包括征地、校区功能分布等)。昌平校区的发展将直接为校本部理工科空间布局和发展空间的统筹规划和调整创造良好条件。

这样从长远看,既合理利用昌平校区空间,又优化校本部功能分区,保障昌平校区科研发展,延续既有历史文脉,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灵活性与规范化,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营造宜人的学术、科研、文化环境。

二、制度支持

在北京大学对昌平校区的入驻规划的指导下,昌平校区实验室入驻工作分为学校层面和昌平校区层面进行制度修订,以保证各院系实验室的入驻。

首先,昌平校区与发展规划部、科学研究部、房地产管理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财务部等相关部门经过多次开会协商,讨论了《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并报主管校长批准,将此文以校发[2009]129号文件的形式下发全校各单位,形成学校层面的制度,进一步统一认识,并明文规定昌平校区代表学校对公用房(指除宿舍、公寓及图书馆以外的所有房屋及附属建筑)实施统一管理,与使用单位签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科研用房使用/保障服务用房租赁协议》,明确责权关系,核发《公用房使用许可证》,这样保证了进入昌平校区的各院系实行有偿使用空间与设施的原则。

昌平校区公用房收费标准按使用面积计算,其中科研用房:物业费为每月每平方米20元,租金为每月每平方米25元,合计每月每平方米45元;保障服务用房:物业费为每月每平方米20元,租金为每月每平方米25—40元,合计每月每平方米45—60元。该费用包含保洁费、暖气费,水电费另计。该标准根据目前情况确定,可根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及学校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2]。本文不讨论保障服务用房的标准,只讨论科研用房的标准,这个科研用房的标准是充分参考校本部、其他高校、昌平科技园的标准,由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多次商讨,最后报学校决定的,价格本身非常合理,租金的80%还于当年年底返补到入驻院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相关院系的入驻积极性。

其次,昌平校区结合各院系入驻实验室的工作要求,经过反复推敲,迅速研究制定了《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入驻实验室管理细则》、《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入驻实验室装修须知》、《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施工安全责任书》、《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建筑物空调、风机等外挂设备安装管理细则》、《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入驻单位牌匾悬挂管理细则》等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保证对各院系入驻实验室的统一管理提供科学的制度支持。

三、机制保障

昌平校区实验室入驻工作在学校层面和昌平校区层面的机制保障下进行,为各院系实验室的入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管理。

昌平校区与工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召开申报用房答辩会,昌平校区主任办公会研究了首期入驻昌平校区名单(初步),在报经昌平校区领导小组批准后,于2009年9月1日开始与各院系签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科研用房使用协议》,并收交租金、物业费,启动入驻昌平校区工作。这样“院系申报、校区审核、领导小组批准”的三级模式就成为学校层面昌平校区申报用房的基本机制。“院系申报”是申报院系在自我对照入驻条件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向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申报的过程;“校区审核”是昌平校区在充分听取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相关专家、相关院系的建议下进行审核使用;“领导小组批准”是昌平校区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是否批准昌平校区审核的分房名单,学校主管校长兼任领导小组组长,这样最后就代表学校形成决定意见。这种机制保证了各院系公平、公开、公正的申报用房,受到了各院系的认可。据此,昌平校区接着展开了各院系入驻昌平校区二期、三期的申报工作。

昌平校区领导高度重视并亲自协调各院系实验室入驻工作,在入驻实验室管理和服务方面,充分调动内设机构的作用,明确内设机构的职能。发展与联络室负责各院系的联络、入驻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水、电、暖、网络、电话以及装修方案的提交等;运行保障室负责各院系装修方案的审核,包括水、电、暖、网络、电话的改动审核,以及装修的质量监督;安全保卫室负责各院系装修人员、用车的审核,以及装修的安全把关;行政室负责入驻实验室的综合协调事务,配合昌平校区领导落实各项要求。同时,昌平校区成立了“服务中心”,隶属发展与联络室管理,配备了专门人员,专门开展实验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及时了解实验室的动态,帮助实验室解决问题。这些职能的明确和展开,有效的对各院系入驻实验室的科学管理起到了机制保障作用。

四、细节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反映水平。昌平校区实验室入驻工作除了入驻理念、制度支持、机制保障以外,最难以入手的就是入驻实验室的细节服务了,这是一项重要的入驻环节。昌平校区根据《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校发[2009]129号)等规章制度,结合各院系入驻实验室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理顺了入驻实验室的各项细节工作。

各院系入驻昌平校区实验室工作的细节很多,实验室入驻前、入驻中、入驻后的协调工作,实验室内部的水、电、暖、网络、电话、实验设备等,公共部位的灯、水管、厕所、保洁、门锁等,还有昌平校区提供的配套有偿设施,如会议室、会客室、多功能厅、乒乓球室、健身房等,特别是各院系实验室入驻后工作人员的住宿标准、吃饭买卡、洗澡打卡、校门管理、班车规定,以及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充电充水、会议会务等,这一切都是昌平校区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昌平校区服务中心更需突出服务职能,一改以往坐办公室的习惯,变为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服务到家,确保对各院系入驻实验室服务的细节水平。

五、入驻情况

目前,在发展规划部、科学研究部、房地产管理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财务部等支持下,经过各院系和昌平校区的努力,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工学院、物理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图书馆等已经与昌平校区签订了《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科研用房使用协议》,并缴纳房屋资源费,其中15个实验室已经开始工作,并着手建设的还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昌平校区环境风洞及工学院昌平校区风洞群。

这7个院系的实验室入驻工作总体情况尚好,但与昌平校区规划来讲还存在一定差距,还有一定的伸展空间。这项工作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3年,时间跨度不短,是应该认真研究这几年入驻实验室工作实践,总结经验,继续加大入驻实验室的推进力度和速度,加强入驻实验室的科学管理,通过多年的发展,真正符合昌平校区长远规划,营造出宜人的学术、科研、文化环境。

昌平校区对各院系入驻实验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还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摸索和探寻,以求不断进步,并最终形成一套科学化管理的服务体系,为把昌平校区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成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研发平台,完成北京大学的战略规划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理工科空间发展布局研究及昌平科学园发展模式探讨》(正在组稿中),课题负责人:李宇宁;课题主要成员:杨学祥、夏旭东、唐伽拉、李婷婷、徐杰。

[2]《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校发[2009]129号)。

4.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以工科为主,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双万计划”、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上海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基地、上海市文明单位。

5.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五

1、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是河南大学的发源地,它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1前,这里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3、19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 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

2、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河南大学新校区又称河南大学金明校区。9月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立项,河南大学在开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亩筹建新校区,总投资11亿元。10月,河南大学新校区奠基;具备招生条件;基本建成。

地址:东京大道与金明大道交叉口

3、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

6.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六

一多校区大学的内涵、类型

(一) 多校区大学的内涵

从大学的发展史来看, 多校区大学主要是通过“自我扩展型”、“冠他校之名型”、“合并重构型”、“扩展合并混合型”、“公立系统型”和“附属学院型”[1]等形式形成的。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校园的大学。”[2]因此, 多校区大学的内涵显示出以下特征:第一, 多校区大学具有一个法人单位, 即统一的校名、统一的品牌;第二, 多校区大学具有多个地理位置上互不相连的校区;第三, 多校区大学具有管理的统一性和相对独立性, 即各个校区在大学统一管理体制之下, 同时每个校区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二) 多校区大学的类型

根据多校区大学不同校区综合实力的不同, 可以将多校区大学分为:强强型多校区大学、强弱型多校区大学和弱弱型多校区大学[3], 如图1所示。

强强型大学是指各个校区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 形成了特色学科、传统等;强弱型大学以一个校区为主, 主校区实力较强, 而分校区实力较弱;弱弱型大学各个校区的实力都相对较弱。

二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的重要作用

(一)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模式及中层领导干部的作用

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集权式;第二类是分权式;第三类是结合式。

集权式管理模式即学校直接管理各个学院、系、所等学校二级管理机构。各个分校区只是名义上的分校, 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也没有实际的管理权, 所有管理权限都统一在大学共同体之下。如图2所示。

分权式管理模式即学校管理各个校区, 而不直接管理学院、系、所等学校二级机构。各校区成立管委会, 具有较大自主权, 独立管理该校区的诸项事宜。分权式管理, 是将大学的管理权下放到了分校区。如图3所示。

结合式管理模式是指结合集权式与分权式的特点, 学校通过教务处、学工处等职能部门管理学校二级机构, 同时学校还设有各校区管委会, 该模式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各校区的分权管理。如图4所示。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 但是各种管理模式都需要有强有力的大学中层领导干部, 中层领导干部扮演着比一般性大学更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规模大、人员多等特点决定了多校区大学高层领导的宏观领导能力更强, 而中层领导需要承担更多的执行任务;另一方面, 多校区大学的学校二级机构独立性更强, 需要领导干部有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 可以独当一面。因此, 多校区大学需要中层领导干部具备更强的执行能力。

(二) 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意义

1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多校区大学具有“共享先进管理资源、社会资本生产优势明显、扩张能力增强”[4]的优势, 但是同时具有“校区分散、学科齐全、情况复杂、规模巨大”[5]所产生的问题。发挥优势、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既要形成各校区的优势与特色, 又要利用全部校区的优势资源形成大学的整体效应。因此, 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提升, 可以有效地提升主管院系、主管学科、主管校区的管理水平, 解决多校区大学大而全带来的管理难题。

2提高工作效率

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是学校执行力的主体和中坚力量。首先, 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可以给学校高层领导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集中精力考虑、解决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其次, 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可以更高效地执行学校的战略规划以及工作部署, 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提升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 可以由中层领导干部带动相应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3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可以更好地执行学校高层领导制定的工作计划, 完成促进学校发展的各项任务。此外, 提升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可以使中层领导干部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与独立权, 使中层领导干部在领会学校发展战略的前提下, 积极、主动地履行本部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 根据部门职责办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从而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国内外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比较分析

(一) 我国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亟待提升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越来越多的多校区大学不断涌现, 多校区大学的数量达到了200多所。虽然我国多校区大学完成了外延式的融合, 但是并没有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目标, 其中, 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从目前高等学校的排名来看, 我国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100位的数量很少, 教育、科研质量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分析综合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 几乎每个高校都具有较高的发展目标, 但是具体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基于多校区大学的特点, 本文认为, 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不强是多校区大学战略规划落实不到位的关键原因。因此, 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国外著名大学提升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经验分析

美国学者对其国内9所多校区大学进行了研究, 其中, 梳理了多校区大学执行力的问题, 研究认为成功的规划和有效的执行力是多校区大学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 其主要经验就是促进分校区的专业化、多样化以及相互合作, 总体进行规划, 分校区执行, 注重分校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6]其中, 多校区大学中最具执行力特色和优势的代表为加州大学和伯克利大学。

1加州大学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加州大学属于著名的多校区大学, 该大学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强化提升执行力, 而且特别重视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升。加州大学在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提升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管理理念方面:第一, 强化竞争意识, 在大学内部管理中运用竞争机制, 使竞争压力作用于大学管理的各个层次和部门, 激发基层竞争的活力;第二, 增强调控能力, 加州大学及时反馈外部的管理要求, 把外部环境的作用引入大学的内部管理中来, 缩短了外部力量作用于大学的过程, 加快了大学调控反应的速度, 增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第三, 合理行使权力, 在加州大学的事业部制管理体制中, 决策权、行政权和学术权相互制约, 运用得当。管理体制方面:一是采用事业部制管理体制, 强调集权和分权相结合, 集中决策, 分权管理, 分校校长进行日常管理;二是建立了具有层级性的组织结构, 即总校、分校、院、系四个主要层次, 分校之间、学院之间在竞争项目和经费等实际问题上平等竞争;三是高层领导主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行战略决策, 而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组织或单位做的是比较有规律的、经常性工作, 使组织的长远发展和现实工作有机结合。运行机制方面:通过目标机制、权力机制、竞争机制和调控机制五项机制, 强调中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提升。[7]

2伯克利大学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伯克利大学同样是全球著名的研究型大学, 该大学校区多, 行政体系复杂, 但是该校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却不容小觑。

该大学的前任校长海曼认为大学运行中的问题既不在校长, 也不在教授会, 而在于大学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中、下层, 也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中层领导干部。伯克利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第一, 建立了协商决策机制, 强调学校中层领导干部与高层领导的共同工作, 高层领导通过协商进行决策, 然后由中层领导组织执行决策, 如此一来, 不但增强了中层领导对上层领导意图的把握, 而且有利于贯彻实施决策方案, 从而将决策与执行结合在了一起。第二, 完善了评估机制, 伯克利大学有各种评估机制, 最为重要的就是诊断性的院系评估, 每隔五年由院长发起、教授会参与对学院进行一系列的评估, 从而发现经验得失并作出比较, 以促进院系未来的发展进步。[8]如此一来, 增加了中层领导干部的竞争压力, 提高了其执行力。

从国内外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 (或管理人员) 的执行力来看, 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国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却有待提升, 而国外一些著名的多校区大学建立了适应本校校情的执行体系, 执行力水平较高。为此, 我国应大力加强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 促进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发展。

四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的途径

提升多校区大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应结合我国的国情, 根据多校区大学的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多校区大学办学与管理的经验, 重点强化多校区大学的协调机制、法治水平、执行团队和组织文化。

(一) 建立竞争、有序的协调工作机制

在多校区大学, 建立以主要中层领导干部为院、系、所等二级机构第一责任人的组织体系, 同时赋予主要中层领导干部相应的办学、财务、人事、专业与学科建设的自主权。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院、系、所等中层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的机制, 在专业与学科建设、科研项目、支持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全方位实施公平竞争配置资源的管理举措, 从而建立分校、院系之间竞争发展的态势。同时, 分校、院系之间应建立协调工作的机制, 以学科交叉、学科互补、资源互补等形式建立协同工作的制度, 防止分校之间、院系之间重复建设、重复研究。

(二) 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建立学术、行政等方面一系列决策与执行的制度, 促进中层领导参与学校决策, 提高中层领导对多校区大学高层领导关于学校发展谋划意图的领会, 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贯彻决策、促进执行的工作流程。

实行标准化、制度化管理, 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与制度, 形成全校性标准化的管理体制, 并严格依照标准制度实施分校、院系的定期评估, 及时诊断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促进竞争与发展。

(三) 打造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以分校、院系为单位, 以中层领导干部为主要成员打造执行团队, 形成学校执行力的中坚力量。在团队中, 合理划分决策权、行政权和学术权, 以高效执行的理念为引导, 形成合作共事的机制, 建立推动执行力的制度, 精心组织研究本部门高效执行的方法和工作流程。

(四) 建设高效执行的组织文化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中层领导干部群体高效执行的组织文化, 建立高效执行的文化氛围, 打造中层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行动力。一要形成关注细节的组织执行文化, 强调执行的循序渐进和步步为营;二要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组织执行文化, 所有的行动都要以完成学校规划、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发展为导向, 强调言必行、行必果;三要形成团队意识、团队执行的文化, 强调中层领导干部的大局观和组织观, 以团队为基础开展工作, 以服务团队发展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红, 陈运超, 廖湘阳, 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6) .

[2]刘海波, 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01 (8) .

[3]严新平, 张安富.多校区大学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2) .

[4]刘海波, 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8) .

[5]陈运超, 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2) .

[6]E.C.Lee&F.M.Bowen﹒The Multicampus University:A Study of Academic Governance[M].New York:Mc Graw-Hill﹒1971

[7]赓金洲.美国加州大学管理模式解析[D].吉林大学, 2006.

7.论渤海大学新校区建筑色彩基调 篇七

关键词:渤海大学 新校区 建筑色彩

0 引言

2002年新校区选址在锦州市松山区科技路19号,即将原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校园往东扩至海河街、往南扩至女儿河,并与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校区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新校园。新校园的建设不仅关乎学校本身的建设,也关乎所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换建前校园在城市中没有突出的文化氛围,也没有标志性建筑色彩,学校想借换建之机,将校园更好的融入所在城市,延续城市的文脉,形成标志性建筑色彩,突出校园文化氛围。下面就阐述一下渤海大学校园建筑色彩的设计理念。

1 建筑色彩基调的确定原则

建筑色彩是建筑给人最直接印象,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渤海大学用红色确定校园建筑色彩基调,其确定的原则是:

1.1 本着尊重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延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红色是中华民族的标志色彩,建筑色彩选用红色更具有民族文化的气息。同时又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颜色。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文化在世界上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红色是色彩中具有震撼力、启迪力和凝聚力,新校园的建设要从建筑的一个侧面上体现教育改革的成果。

1.2 吸收世界文化先进理念,达到和而不同的意境 校园建筑为欧式风格。欧式建筑在世界辉煌的建筑文化史上有着显赫地位,世界著名城市巴黎、伦敦、柏林等标志性建筑的色彩以灰色为主基调。“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渤海大学将“多学博见,和而不同”做为校训,新校园建设本着这一精神思想,彰现校园的文化内涵。做到中西有别,和谐共生,让在校园工作和学习的国内外人士感到中外文化的融合与撞击。

1.3 通过新校园的建设给锦州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增添时代气息和新的靓点。为了使校园更有品位,渤海大学在校园规划时询古问今,考察锦州城的文化特点,她是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中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和公园里的千年古塔是锦城的历史文化标志之一,也是辽西最高古建筑。古塔体量宏伟其青砖色形成是锦州古城色彩基调。公园的正门和古塔面对凌川大桥、成都街,为了将这一历史文化延续到校园。渤海大学图书馆工程获得辽西地区首个鲁班奖,它的红色就成为辽西文化建筑最高工程质量奖的标志色彩,也形成了锦州城市一个文化区域色彩。图书馆是校园标志建筑,处在校园的中心位置,它宏伟庄重、气势不凡。建筑风格为欧式,又结合中国古代塔的立体组成,底段群房就像塔座,主体就像塔身,屋顶就像塔顶。屋顶上的挑檐就像博士帽的帽檐,是校园文化的标志符号。它是东西建筑文化结合的典范,体现了“和”文化的宗旨。

1.4 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渤海大学建校50多年来已经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红色是成熟和蓬勃发展的象征色彩。红色给学子们感到亲切和热情,昭示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通和的、开放的和发展的。

1.5 地理位置因素 锦州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季风型气候,常年温差较大。春秋季多阴雨、冬季时间较长气候寒冷,而夏季时间较短天气并太炎热,处在这样的地域气候,红色是人们普遍存在趋于暖色调的需求。

2 色彩的表达与立面的处理方法

建筑色彩的显现就是材料颜色的拼图,渤海大学校园建筑色彩用外在的美体现校园质朴的学风、内在气质和凝聚力。

2.1 色彩材料的选用 红色材料主要采用外墙瓷砖,配色以灰色、灰白色、黄色、兰色等颜色,选用材料为花岗岩、涂料、铝塑板、琉璃瓦、彩板等。

2.2 主色与配色的协调 为了突出和协调主色,不使主色单一、呆板形成外在的美,选用其它颜色作为配色。色彩层次在建筑物上划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上段选在顶层、坡屋面等部位,下段选择在建筑的一层檐口或建筑勒脚、窗台等部位,中段是建筑主体主色部分,同时也用不同颜色的砖带做配色,色彩的搭配同时也随建筑的形体和色彩表达内容而有所变化,如建筑主入口、立面凹凸转折等处,是最富有形成色彩变化的部位。一般采用天然石材,突出其厚重感。这样主色和配色搭配要从整体到局部形成色彩层次感,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主色通过配色又与大地和蓝天的颜色形成过度色,融合在环境中,给校园呈现出勃勃生机。

2.3 对原有建筑的改造 为了达到校园色彩和谐统一我们对原辽宁商专高等专科学校建筑进行了改造,采用贴面红色外墙瓷砖或刷涂料、贴欧式装饰线的做法。文理学院后续建筑色彩也以红色为主。

3 校园建筑色彩系列的划分

一个区域的建筑色彩所形成的实质是一种颜色色系的基调。渤海大学校园功能分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和生活区。教学区在校园的中心位置,体育活动区和生活区分别位于校园的东部、西部。教学区建筑色彩是学校的主色区,生活、体育活动和行政办公区等是校园的辅助区,就是配色区。教学区的色彩也是有区别的,理工学区采用深红色,显得厚重严谨学术风气,文学区采用以正红、浅红色,显得文科性质善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学术氛围。食堂是教学区和宿舍区色彩的过度部分,在食堂红色立面上设有较大的玻璃幕窗,淡蓝色的玻璃,形成色彩较大的变化。生活区宿舍楼以浅红色、黄色为建筑色彩,坡屋顶用一红、橘、蓝、绿颜色作为建筑的称为。用颜色的变化,使学生在生活区感到愉悦、放松的精神感受。体育活动区色彩明显变化,地面为人工草坪的绿色,绿色给人在体育锻炼中会感到轻松,表示健康的色彩。而红色在体育区容易给人以疲劳的感觉,所以体育区没有采用红色。学校大门建筑色彩采用灰白色的石材。围墙是石柱和铸铁栏杆的灰白与黑色的组合色。学校在围墙内外进行绿化,以自然植物绿色作为校园与城市的过度色。对校门、体育场等建筑颜色变化并不影响学校建筑色彩基调的形成,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主色,形成色彩的和谐完美。

4 环境景观衬托

渤海大学座落于美丽的滨海城市,校园南临秀美的女儿河,与巍巍南山隔水相望。为了与周遍环境协调,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采用中国古典的建园风格。校园中间造一个四万平方米人工湖,沿湖边布置景点。每栋建筑物周围进行绿化,但主入口广场两侧绿化以低矮的植物和花卉为主,突显建筑风貌和色彩。这样校园湖光山色,灵动清雅,景观色彩就是绿地、碧水、蓝天、红墙共同形成的色彩图案。蓝色、绿色这样的冷色调衬托红色,更加突出主色。

5 色彩的效果

观看效果:在近距离观察别致的建筑,其色彩总是让人感到美观、亲切。在学校外面建筑物或高山上看学校的整体建筑群,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光闪烁,就像气势恢宏的宫殿,让人赞不绝口。校园建成后引起了建筑界、教育界同行强列的反响,人们普遍的说好。校园现已被锦州市政府定为文化旅游单位。渤海大学正以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色彩和风格独特为魅力,吸引海内外的莘莘学子慕名到校求知求学。校园的建筑群是集多家建筑设计单位独特优秀设计组合而成的,学校进行色彩的统筹规划形成了红色系列,体现学校和而不同的文化和领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琴.校园建筑色彩设计中色彩地理学的应用和探讨[J].山西建筑.2009.(01):57-59.

[2]封华玉.建筑空间环境及色彩设计研究[J].美苑.2008.(06):49-50.

8.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八

关键词:大学城;经济;交通;房地产;就业;教育;精神素质

近年,高等院校连续扩招,学生人数也急剧增加,随之大学也在逐渐扩大,许多城市周围都形成了大学城,大学城是大学的集合,集教育,科研生产为一体,形成高校较为集中的教育产业区,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大学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拉动内需,刺激当地经济和消费, 实现了国家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当地的富余劳动力问题,提升当地经济水平。下面以郑州大学新校区为例看大学城对周边人民生活的影响。

郑州大学城战略规划

在2000年,郑州高新区建成以郑大为主结合解放军信息工程学校,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的郑州西大学城,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都十分重视该大学城的发展,国家重要领导人多次莅临学校指导,是该地区学校发展迅速,自然给该地区经济带来巨大飞跃。

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郑州大学办学资源充足。校本部包括新校区、南校区、工学院、医学院4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93亩,其中坐落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4845亩,计划建设总投资19.7亿元,总规划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

新郑大位于郑州市沟赵乡,周围有祥营,焦庄,丁楼,大理等村。

1.对经济的影响

以前村民种田为主,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一般,人均收入1000-2000住在一层的小平房里,出入交通都不太方便,当前经济状态

当前村民住进楼房,以个体户为主,经营各种商铺,有饭店,旅馆,商店,礼品店,网吧,酒吧,冷饮店等,形成了十分繁荣的商业区,甚至政府建立了比较正式的,统一管理的商业市场,当地人均收入5000-12000村民实现了小康的水平,村里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生活十分富足。

3.对就业的影响

自从大学城的建立,优化当地的经济结构,引导当地经济的发展方向,激发了当地村名的经营热情,是各种各样的个体工商户动了起来,形成了村民皆商的火热局面,有了这么多的个体工商户,就吸引了不少邻近村庄的赋闲劳动力,甚至银行也为此而设立网点,整个村子富裕了,外出劳动力减少。

学校也为当地60岁以上的劳动力提供了工作的岗位,他们可以在学校从事一些校园保洁工作,使人们都有事做,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另外校医院对外开放,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

4.对交通的影响

以前,这里人口比较少,这里作为村寨的普通地区交通比较简单,公交也不多,大学城的建立使该地区人数剧增,国家必须为此去改变交通的布置运营,增加公交数量,改善交通条件,由原来的一路公交增加到7路公交,地铁也正在建设中,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这给当地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是自身经营的店铺能够运营的更加流畅,也减少了他们经营的成本,增加了利润。

5.对房地产的影响

房地产业今年越来越热,投资者也是到处寻找合适的地段,大学城周围已如此繁荣,交通便利,商业活动日渐繁荣,这就吸引了一些房地产商的兴趣,使他们的房价有了上升的空间和前景,他们愿意也敢于来此投资,甚至有些地产商吧开盘典礼也搬到了学校,利用了学校的良好环境。这无疑是大学城给他们带来的商机,使城区扩大。

6.对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意义是巨大的,有了这么多大学的集中分布,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孩子也有了学习的榜样和动力,是他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爱好,这样的文化氛围,对初等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此外,在这个环境下,家长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些优秀大学生辅导自己的孩子,是他们学习有更大的进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也可以选择到优秀的大学生实习老师以带动和提高当地的师资力量

7.对居民生活质量和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素质,有活力的新一代,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和直观的利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潜在的利益呢?他们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和无尽的知识,这是大学生给当地带来的长久地影响,也是国家倡导的精神所在,使人们不仅口袋丰也要脑袋丰,一步步实现精神和财富的双重富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和生活质量,使农民逐渐的向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发展,使脑力劳动的比重在逐渐增加,使当地企业较快的较早的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这就是大学生给当地带来的无形财富,使他们思想进步,能够较早接触先进的文化和经营理念,这对他们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给他们的思想启示作用不容置疑。

综上所述,一个大学城的建立,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加快城市扩大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对他所处的地方的的经济,文化,生活,就业,交通,思想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给当地带来的知识文化氛围正是我国加强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和责任巨大,国民贫富差距存在,大学城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缩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使我国国民的总体思想道德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 权 李白茹:《时代经贸》,2008年6(15),成都温江大学城对周边经济发展影响调研分析.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修订版

[3]王成勋 闫 军:《经济问题探索》,2005(10),大学城建设促进成交经济发展探究.

[4]河南省教育厅公告简报.

9.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九

一、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随机挑选200名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在2012-2016年《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数据进行分析。

如表1显示, 从2012年至2016四年中,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大部分都及格了, 及格率分别为74.3%、75.1%、76.8%、77.9%, 但是达到优秀的大学生比例较低, 显而易见的是,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总体呈下降趋势。

(一) 身体形态指标现状

身体形态指标是指身高、体重、BMI指数的测试结果。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据[3]。在一定范围内, 是反映和衡量人体胖廋和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BMI的正常范围是18.5~25, 所以小于18.5或者大于25往上的, 则称为营养不良和肥胖[4]。但是西方人与我们东方人是体质不同的, 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2002年6月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通过对“中国人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 (WGOC) ”的讨论, 认为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大于或等于24的为超重, 大于或等于28的为肥胖[5];因为我国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成年, 所以将大学生的身体质量指数的标准定为18.5~24;24小于18.5或者大于28的为超轻或肥胖;24~28的是超重。且作为本文的数据处理依据。如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男生的身体重量逐年增加, 但女生的体重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整体呈现高-低-高-低的发展趋势。然而男女大学生BMI指数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性, 虽然男女学生的身体质量指数在标准范围内, 但是, 男生的BMI指数呈上升状态, 虽有小幅度下降, 也有可能向体重超重或肥胖发展;女生则是一路下降, 令人担忧。

(二) 张家港校区大学生肺活量指标现状

《体质健康标准》中以肺活量指数、台阶测试作为评价学生身体机能指标[6]。经研究调查发现, 肺活量指数与心血管机能成正比例关系。即指数越大, 心血管功能越好[7]。

肺活量指数是身体机能发展的不同因数的反映。从表1-3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男、女大学生的肺活量从2012-2016年一直在下降, 但是从图1, 图2中可以看出男大学生的肺活量指数大小差别不大, 呈一条直线状。但是女大学生的肺活量指数下降较为明显。从图表中得出的结论是张家港校区大学生的肺活量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我相信导致这一趋势是因为学生对于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不够。

(三) 身体素质指标现状

身体素质调查主要是从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立定跳远和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这几方面进行的, 并且根据每项平均成绩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图表。

从表4, 5中, 我们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正在逐年下降;立定跳远是主要训练下肢的一种运动, 它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上下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发展。同时可以侧面反映出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强弱。从表4, 5中男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在2012-2015这三年中始终是增长的, 且在2014-2015学年达到278厘米的好成绩;但是在2016学年有所下降。其中, 女生则呈现低高低高的态势, 但总体呈现的是一种上升的趋势。

引体向上可以反映人体的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的一个指标。由表1-5显示, 我了解到2012-2016年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男大学生的引体向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仰卧起坐是反映人体腰腹力量的一种运动, 主要体现的是女生, 由图1-2的数据可得知, 虽然体制标准测试的结果显示下降的趋势较为缓慢, 但是也大学生身体素质机能下降的一种趋势的体现, 这一趋势展现出了学生身体体质健康水平低下, 为了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 学校应该采取相关手段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二、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总体呈下降趋势, 我认为导致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校体育教育及课外锻炼三方面, 故我对此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并从调查中找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 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 很多大学生拥有一些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 例如经常不吃早餐, 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自我控制能力, 经常吃一些垃圾食品, 以导致身体不健康, 甚至有一些大学生, 一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暴饮暴食。从对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发现三餐规律的仅占7%、少餐或多餐的占21%;而饮食不规律的高达72%。从这组数据得出大学生要加强对自己健康的重视, 深刻地了解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大学生入睡时间和休息时间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会在23-24点左右睡觉, 8点之后起床, 睡眠时间约为8-9个小时, 虽然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流, 但相对而言偏多, 不利于身体健康。然而我也不能忽略那23%的学生, 他们白天上课, 晚上熬夜, 不仅危害身体健康更对学习没有好处。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提出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倡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 学校体育教育及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1、学校体育是指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体育课不仅是体育基础知识的教授, 更是以运动技术基本的传习内容, 所以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体育知识与技术、运动参与和体育活动经验。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和主体价值的体现[8]。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他参与体育课热情。目前, 每位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都比较消极, 因此间接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研究发现仅有13.5%的大学生很喜欢上体育课, 其余的大学生都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知, 目前纠正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改变其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尤为重要, 而且学校又是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因此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课的健身效果, 就必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理念。如增加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热情, 灌输正确的体育活动知识,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让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的提高, 如若毫无计划目的让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只会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抵制情绪。

2、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原则, 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

调查结果说明:28%的大学生认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的体育评价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的的地方;35%感到非常合理, 26%认为评价方式一般, 更甚于有11%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的体育评价合不合理, 这说明张家港校区的体育评价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学校要抓紧整改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由原来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样化, 以学生为中心。这样才可以带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知识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 学生的体质健康才不会下降。

(三)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体育锻炼是指学生除上课的时间外, 通过各种锻炼方法, 增强身体健康、愉悦身心的活动。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延伸。大学生在掌握的基本体育常识专业知识技术后可以运用在户外锻炼中[9]。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重要一节, 与高校体育教学息息相关。因此,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经调查显示, 46.8%的大学生每次锻炼的运动时间达到一个小时, 且有22.5%的大学生认为这种运动强度不会感到太累。有9.02%的小伙伴的运动时间在一到一个半小时, 且有38.7%的大学生认为这种锻炼强度会较累。23.5%的大学生认为运动锻炼半小时左右对人体而言没有太大的感觉。15.3%的学生在运动一个半小时以上会感觉太累, 甚至出现过度疲劳。

结果显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中有37.8%能够合理的选择锻炼强度, 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33.2%学生不能够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20%的学生有超负荷锻炼的迹象。表明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缺乏科学锻炼的意识, 不合理的运动强度会伤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体育教研组开展更多全校体育活动及比赛、支持学校体育社团及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从而让大学生意识终身体育的重要。

有关锻炼时间的研究结果提出:长期锻炼效果的形成与人们每周运动的次数相关, 想要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个人的体质和保持充沛的体力, 建议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5次为适宜[6]。

调查结果显示:在179人中有24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小于零, 69人每周运动次数在5次以上, 39人的锻炼次数卫一到两次, 其中有47人每周锻炼次数适宜。也就是说, 只有26.3%的学生每周能够正确的参加体育锻炼。由图3-24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不愿锻炼原因调查结果显示, 38%的大学生不愿锻炼的原因是怕累和感觉不方便;各有20%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压力大, 没有时间参加锻炼或者是因为没有锻炼的习惯;认为学校场地缺乏得有15%的学生;7%的学生因为其他的一些缘由而不能去锻炼。故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组织一些体育活动,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并再开放一些场地给学生锻炼。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评价来看, 学生体质健康的及格率具有较高, 优秀较低, 且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呈下降趋势。

2、从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的评价来看, 男女大学生BMI指数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男生的BMI指数呈上升状态, 虽有小幅度下降, 也有可能向体重超重或肥胖发展;女生则是一路下降, 令人担忧。

3、从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评价来看, 大学生的肺活量指数总体上男生要优于女生, 但也不能否认他的总体趋势是在下降, 虽然是缓慢的下降。

4、2012-2016年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男大学生的引体向上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仰卧起坐是反映人体腰腹力量的一种运动, 主要体现的是女生, 虽然测试的结果显示下降的趋势较为缓慢, 但是也大学生身体素质机能下降的一种趋势的体现。

5、大学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经常熬夜上网, 通宵玩游戏, 聊天, 看书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6、学校的体育教育不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7、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进行户外锻炼,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建议

1、学校体育教研组应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 在国家政策和学校政策允许的条件下, 尽最大力量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并且能保证食堂饭菜的质量和低价, 以保证学生营养摄入的均衡性。

2、根据学生首次测试肺活量指数、耐力指数、爆发力、柔韧性等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班授课, 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科学健康的参加体育锻炼。

3、学校应加大体育类社团开展的力度, 引导学生进行团体性锻炼, 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4、学校相关部门应该提出相对应的管理制度, 例如晚间断网、合理作息倡议书等, 倡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最终达到学习工作与生活休息相协调的目的。

5、学校体育教研组在学校各方面条件允许下, 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体育课的数量, 并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体育意识为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体育兴趣, 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6、结合张家港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 所以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1]。因此, 掌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预测未来的发展, 对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2-2016年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基础,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对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现状的调查和研究, 找出健康教育的弊端,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参考文献

[1]刘彦.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 2013.5.

[2]张斌, 于秀.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研究[J].科技创兴导报, 2015.4.

[3]张硕.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 201, 32 (4) .

[4]何步文, 王世哲, 刘万武.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6.04.

[5]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R].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5 (5) :349~350.

[6]韩志霞.长春市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3.

[7]姜艳.2003—2006江苏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 2006.

[8]陈秋如.西安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2013.

10.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十

东北林业大学教学成就:

学校连续16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11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黑龙江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19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11.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十一

一、课题来源及现实意义

1、课题来源和存在的问题

1990年,由于现代化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国务院提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决策,大学合并的现象跟给普遍。伴随着高等院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更多高校间的合并重组,其结果就是原有校区的规模环境不能满足组建之后的高校的教学,科研等教学工作。合并后的大学会建设新的校区,地点偏多在市郊,且具有大型化、综合性等。其中我校华北理工大学是由原来的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组建的,其中新校区在唐山曹妃甸已建成,预计2016年底搬迁完成。由于市郊区偏远和占地面积大,教学综合性高等特点,使得访问者在新校区内的寻路以及学习使用过程中方向性差从而带来不好的体验,而视觉导向系统正是提高访客体验和解决问题之法。

唐山已被国家划分为二线城市,又即将举办国际性的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华北理工大学作为唐山的代表性高等学校,新校区的形象极具重要性。结合唐山国际性、文化性、独特性、艺术性等特点,运用到校园导视系统的视觉表现当中,从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地域特点。

目前,国内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尤其公共空间的导视系统多以传统的静态导向标识以及导识牌为来指导访客,不仅呈现的媒介单一,而且存在全国很多大学的风格差别不是很大,没有特异性的现象,甚至在功能设置上存在混乱、单板、重复等问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差异性,严重影响了访客对指示系统的体验。同时,视觉导向系统也大学形象的窗口,透过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感知,不仅理解学习的办学理念、教学态度,而且理解大学所在城市的文化理念传承。

2、该课题研究意义

具有良好校园文化特色的校园公共空间导示系统可以塑造与提升高校形象。高校的导视系统可以更好地为校园生活服务;以华北理工大学新校区为例对我校的校园空间导示系统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总结,可以为后续的校园导视系统环境的设计研究做出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校园公共环境导视系统及与地域特色结合的必要性

1、导视系统与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导视系统

导视是表达帮助人们确定方向。现代的生活空间和信息环境越来越复杂,陌生访客需要在最快的时间获得方向的辨别和信息认知。例如原始城市中的一些以钟鼓楼、牌坊等为代表的标识,或战国时代的狼烟传递信号,又或者现代城市路标,车站、地铁等公共环境的指示标识。都能传达一定的信息或达到指示的功能。本文所讨论的是在现代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新校区公共空间的视觉导向系统研究,探讨在是大学新校区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中,人与环境的交互行为导向与导视系统视觉表现的关系。

2、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发展增强了不同城市独有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相配套的设施来体现,而国内的导视系统发展在这方面更为落后。对视觉形象设计提取地域性特色的元素。

唐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四万年前,到了唐山,您可以了解到唐山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欣赏唐山书画精品和古代民间艺术,领略唐山地域民俗风情,感受唐山人的文化底蕴。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其中最为著名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这些艺术形式都可以对其视觉形式经一步的提炼,来成为唐山新的文化形象象征。

三、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交互信息设计

1、导视系统中的交互行为

用户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的过程,是一个从用户与环境对话的过程,是从发出“行为”到得到反馈“信息”再到用户获得体验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单向的动作行为模式。

由于用户行为本身受场景的、情感的、人为的、社会的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从用户心理、认知和行为等角度对设计提出的要求,显然这些原则遵循的不是强调器物自身属性合理性的物理逻辑,而是符合人的认知与行为习惯的行为逻辑。

2、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交互信息设计

在新媒体技术出现,导视系统设计结合认知行为学、信息可视化、艺术设计、系统设计、人机交互设计、标识字体色彩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更多的表现体验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触摸式大屏幕的信息媒介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和认知,已经成为新的用户行为习惯,导视系统的设计更加注重诸如多点触控的触屏技术、手势交互、语音输入等技术的运用转化,交互式的设计理念成为了未来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中导视系统设计的发展新形式。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工业产品设计中,而是运用到人与环境对话的每个细节中。

参考文献

[1]崔华春.信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孙湘明.信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刘微,纪明誉,陈佳景.校园导视系统的人性化设计——辽宁科技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创新设计初探[J].艺术教育,2013(08):169-170.

[4]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J].青年记者,2007,(4)

12.上海大学研究生校区 篇十二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校多区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的普遍现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校园中的骨干力量和生力军,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保证干部队伍的鲜活性和工作积极性是扼要解决的新问题。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就多校区管理模式下“90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进而提出解决思路。本研究对多校区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校区间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多校区;“90后”大学生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30-2

0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教育部“共建、调整、合并、提高”的方针,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随之伴随而来的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为了克服校园面积的不足以及教学设施的落后等问题,纷纷开辟新校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一校两区甚至多区”的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开拓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有效地提升了高校的竞争力,为高校一些实际矛盾的解决提供了积极的解决办法。但因多校区模式办学规模大、校区多、校区距离远等诸多特点,也给高等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干部,他们不但是学校培养的对象,也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要力量,是教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发挥高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发挥大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基本上为“90后”。他们有着思想开放,喜欢冒险;成长观念较强,重视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自我意识较强,对未来规划明确等优秀品质。但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合作意识及受挫能力差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全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展“90后”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跨校区大学生干部队伍,保证高校各项活动有序地开展,从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一项兼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1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

1.1 校区间校园文化氛围差异明显,学生干部发展受限

在高校多校区建设的初期,主校区因为区位优势,学校领导更加重视,配套设施完善,因而校园文化氛围浓郁。而新校区一般坐落于市郊,交通不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甚至常常出现一边建设一边使用的局面,这使得学生活动的组织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出现缺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校区建设不断跟进,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甚至优于老校区。加之老校区因面积较小,可容纳的学生数量往往少于新校区,学生资源不断向新校区转移。因而出现新校区校园文化逆袭,超越老校区。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随着曲江校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曲江校园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工程训练中心、逸夫科技馆等为学生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硬件保障,加之大一、大二学生这些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均在曲江校区,因而曲江校区校园文化浓郁。在对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金花校区的学生常常感到校园氛围压抑,学生反映“大家都是低着头匆匆忙忙地进行着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校园里没有曲江校区热闹活泼的场面”。因而,学生干部在步入大三年级搬入金花校区后,强烈的校园文化差异落差阻碍了其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原梯队式学生干部培养模式下,学生干部工作产生断层

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社团大都是以纵向梯队和横向分工的形式展开,也就是说,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领导阶层,组成主席团的主要成员,而低年级学生担任干事,高年级学生组织带动低年级学生开展工作。在单校区管理格局下,这种学生干部队伍通过较长时间的建设,发展的相对成熟,内部组织稳定,具备完善的运作系统和活动开展能力。而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将这种格局打断,原本单一校区的优势资源被分散,牢固的管理模式被打破。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除经管、人文学院、艺马克思学院以外,其他学院均为大一、大二学生在曲江校区学习生活,而大三、大四学生则搬至金花校区学习生活。这样,学生组织、社团的主要宣传和活动阵地以及活动的主要参加学生也集中分布在曲江校区。金花校区因为主要是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学生活动寥寥。而学生组织的领导层又主要由大三学生担任,因此,高层学生干部出现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的局面,进一步导致学生干部队伍人员冗杂的情况,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1.3 学生干部分校区现状下,干部间的“传、帮、带”作用减弱

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下,高低年级以及不同专业学生被分散在不同的校区。学生干部在多校区模式下受制于地理因素的阻隔等,很难形成学生干部之间的良好的“传,帮,带”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干部成长较为缓慢,学生干部在学生中间的号召力不够强,对学生管理的作用不够明显,校区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成长,不利于高校顺利地展开日常工作。在对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干部进行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主席团成员大都为大三学生担任,而他们居住在金花校区,因而学生工作的重头戏落在了只经过一年历练的大二各部长身上。加上两个校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主席团只能“遥控”曲江校区的学生工作,亲身的“言传身教”和“现身说法”的机会甚少。曲江校区的学生干部只能通过自己的摸索进行探索式的学习,这不仅耗时,也给学生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少困难。

1.4 学生干部分校区现状下,高年级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减弱

为高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方便信息资源的获取,高校往往将高年级学生安排在交通便利,行政资源丰富的校区。但环境的改变对高年级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处于对毕业、考研、就业等考虑,以及学习生活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压力,高年级学会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降低,热情减退,出现大批学生干部辞退的情况发生。在访谈中,西安理工大学的部分学生干部反映,就业和考研压力是他们辞退学生干部的主要原因。教师反映,学生的辞职常常使得学生工作失去依托,一些日常工作不能平稳进行。

2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干部工作的思考

2.1 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校区间资源共享

开辟多种途径,对多校区的学生工作管理资源进行整合。目前的现状是,各个校区间存在资源分配的差异和不平衡,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个校区的特点,坚持相对统一和灵活多样相协调办法,使管理机制更具活力。

对学生干部组织职务进行合理的配置,打破旧的单一式梯队式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干部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例如,在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的管理,以及学生干部的培养上,应做到思想的真正统一,不同校区学生工作体现出工作的整体思路和核心,以有利于学校整体利益为前提。可根据各个不同校区的特点建设学生社团、学生组织。打破某一个校区资源过于集中的局面,使得各校区活动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另外,在学生工作上,各个校区的学生干部应加大配合力度,严格学生干部的准入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加强工作经验交流,整合活动资源,共同将学生工作做好。

2.2 促进交流,激活新老学生干部的“传、帮、带”功能

不同校区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新学生干部和老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形成学生干部队伍中的良好氛围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及各个学院应为各个校区间的学生干部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对学生干部沟通提供支持。

例如,定期开展以团队建设或学生活动为主题的有特色的跨校区、跨学院学生干部交流会,邀请不同校区、不同学院的优秀学生干部一起交流,进行工作经验的分享,互相了解学生活动开展的情况;组织不同校区学生干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干部在校园外部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动手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2.3 利用网络抓手,增强学生干部培养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新时期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载体。“90后”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获取信息方式多样、灵活,对网络的依赖性大。因此可以网络为切入点,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校学生干部工作,整合校区之间的优势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网络互动,实现学生活动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学生干部培养提供新的平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手段,例如微信、QQ、微博、人人网等资源,提高交流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交流沟通的实效性,发挥自媒体的带动效应,利用新途径促进学生干部的高效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生干部的认同,从而带动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提升。

2.4 从学生干部角度出发,保证培养队伍的稳定性

学生干部的身份首先是学生,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从学生干部角度出发,探索解决问题新思路。高校可以加大投入完善学生干部培养需要的软件及硬件条件,不断增强干部工作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固然重要,但“90后”大学生干部利益观更强,目的性更明确,针对“90后”学生干部特点,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提供物质上的便利条件,如固定的工作场所,经费补贴等。针对高年级学生干部就业和学业压力,在学校评优、研究生保送、就业推荐中给予优秀学生干部以倾斜,保证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总之,作为我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高校的多校区办学解决了以往办学模式下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要实现各个校区间和谐融洽的发展,应不断探索高校多校区办学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新发发。跨校区学生干部的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管理,服务学生,提高效率,不断地更新理念。

参 考 文 献

[1] 岳军.跨校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2007(12):109-111.

[2] 阮方明,刘淑媛.“2+2”跨校区办学模式下高年级学生干部积极性减退现象初探[J].科技信息,2015:247-348.

上一篇:小足球脚背正面运球说课稿下一篇:宽容主题班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