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2024-08-20

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精选10篇)

1.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代表学校向大家汇报我校“十一五”教育科研的工作情况。首先感谢县教研室给我们这次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真诚的希望大家能够提出宝贵意见,谢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领导重视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抓好过程管理是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中心工作

三、扎实的教育科研,丰硕的教育回报

四、几点体会与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教育科研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我校历任校长有超前的教研教改意识,为学校的教育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校长常说,通过教育科研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搞教育科研,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十一五”期间,为了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学校不惜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级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先后派出主管副校长、教科室主任等教学方面的领导到青岛、石家庄、秦皇岛等地参观学习,派中层以上分管教育和德育的领导到教改前沿江苏东庐中学、梅岭中学和洋思中学学习考察,并把带回来的资料、信息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观摩。五年来,我校到外地参观、培训、听课的领导、教师近二百人次。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使老师们的理念不断更新,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更好的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图片展示:江苏考察图片

二、抓好过程管理是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中心工作“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室的工作职能:制订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和方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采取“校长室领导——教科室管理——教研组布置——课题组落实”的四级管理模式,以校长室为龙头,以教科室为中心,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机制 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有利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校长主管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教研组为龙头,以课题组骨干教师为中坚,各教研组长、科室负责人密切配合,教师人人参与。使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始终在规范运作。同时我们还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确立科研专题制度》、《领导带教研组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备课组工作制度》、《视频课例开发制度》、《教师评价制度》、《“一堂好课”评价标准》、《学校领导听课制度》、《教师反思制度》、《教科室工作制度》、《教科室主任职责》、《课题档案管理制度》等等,这里面既有保障性制度,又有评价与激励性制度,是我们搞好教育科研的基础和保障。2、营造学校教育科研氛围,加快教师向“科研型”转轨。(1)从学习理论、专题辅导入手,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学校倡导教师学习《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的乌托邦》《德育要革命》相关资料,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写心得体会。学校由分管教育的校长带头,教务处,教科室的领导分别作了教育科研专题辅导(共5期),通过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老师们自觉地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看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词典》有云:“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过去是为了将来。”。教育科研工作就是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的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时时反思,并记录实验随笔,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都记下来,既可以是记叙,也可以是议论,还可以是抒情,内容、形式不拘一格。资料的积累为日后研究、总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促进了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发展。

(3)课题研究是教师向“科研型”转轨的重要途径。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们积极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因为教育活动虽有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会有很大不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经验的借鉴也得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经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这样可以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十一五”县级课题立项中,第一批就有43项课题申报成功,结题43项,共有222人次参加研究。第二批、第三批有21项课题立项,并顺利进行研究。市“十一五”课题立项9次,各科都有研究团体,取得较好的效果。(4)、培养科研名师、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共同提高 为了进一步加快教育科研的进程,我们首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扶植一批骨干教师。主要措施是:“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走上台展示”。学校每年都选派优秀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多次请市教科所、县教研室的专家来校指导,并聘请省特级教师来校传经送宝。还尽可能多地为老师们提供参加省、市、县各类优质课、说课大赛的机会,为科研名师成长铺就成功之路。我校还积极参与了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齐凤云,马秀芹老师主讲的公开课受到了一致好评。图片展示:省特级教师讲学(5)、以校为本、注重实际、科学有序、稳步推进我校以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为依托,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具体做法是: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人上一节公开课,第二学期每学科推选1—2名优秀教师做示范课。五年来共做公开课二百多节。我校任课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而且一般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既有较丰富的经验,又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竞争意识,使我校的新课程实施有一定的优势。为了体现教育科研的层次性、实效性,从XX年开始,学校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主题研究活动”,采取的方法是“一课两上两评”(即同课异构的方式),即每个教研组推荐两位骨干教师讲同一节课,备课组根据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确定出研究主题,由备课组集体备课。教研组全体教师连续听完两节课后,对两位讲课教师进行对比评课,相同的内容、相同的主题、不同的教师,老师们评起来更有针对性,研讨的氛围更积极更热烈,讲课教师再根据评课教师的建议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然后再上再评。我们是想以“示范加研讨”的形式,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达到引领、提升的目的,使我校的教育科研更具实效性。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研究,2010年,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对确定的五个研究主题在课堂中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课堂教学已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种简单的场面了,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精彩的引入、激励性的评价、开放性的提问在课堂中随处可见,课堂活了起来。为了使公开课、示范课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年来我们对公开课、示范课及课后研讨进行了全程跟踪录像,做成视频,放在校园网上。不仅其他教师可以观摩学习,讲课教师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改进。这样大大调动了教师们课改的积极性,也加快了我校的课改进程。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现在我们的校园网上教师们上课、说课、评课的视频已达到300多人次。

3、注重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推广

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推广,包括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课题研究完成后对课题的认定、验收、课题成果的推广。加强科研成果管理有利于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促进教育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教科室办好《教育科研新天地》校刊,刊登先进的教学理论文章,对课题研究成果向全校教师做宣传,发表教师的论文小结。同时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注重科研成果的积累和推广.此外,学校还安排了全校性的课题成果推广听评课活动:新教师新课题汇报课,县级骨干教师课题展示课,市级骨干教师课题示范观摩课,保证每个课题活动有时间、有内容、有安排,促成成果的形成和推广。

三、扎实的教研,丰硕的回报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地搞教育科研,也获得了教育科研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成功。通过系列活动,“十一五”期间我校培养出了一批科研上有成就、教学上有特色的骨干教师。语文教师井萍、物理教师赵秀萍分别代表秦皇岛市参加省优质课大赛,分获一、二等奖。青年教师赵辉、刘桂凤、李建丽等24名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别在市优质课、课例大赛、智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语文教研组完成了省级“十五”规划科研课题“彰显个性,愉悦成文”,并由此成功开发出一套适合初一年级学生使用的写作学科校本教材《瀚海拾贝——日记体摘抄训练》和适合初二年级学生使用的写作学科校本教材《仿中创》,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使用,一线教师及实验学生反应效果很好。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较高的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由知识型向科研型的转化。省规划课题《“自主建构”德育方法式验研究》、《彰显个性,愉悦成文》得到极高评价。校长刘淑杰、杜哓波、主任张小光、教师张学茹、李树谓、马秀芹获河北省第四届教育成果三等奖。还有许多教师在县课题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正是每个学科培养出的这些典型,对其他教师的教育科研起到了示范、引领、激励的作用,使我校课程改革一直走在全县的前列,也为我校的教学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校中考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校也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教育教学成绩优秀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学校;多次被评为市、县“教育教学规范化达标学校”;秦皇岛市首批示范学校。总之,“十一五”期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了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求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水平的升华。

『相关阅读』

2010年学生会宿管部工作总结地质测量安全技术应知应会培训班总结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总结2010年分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总结党支部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工作总结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总结医院研究生党支部2010年工作总结2010年招生办工作总结

到 工作总结范文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四、几点体会与思考

总结我校几年来教科研工作的实践,我们觉得课题的规划和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1、处理好点的研究和面的研究 由于学校教师水平不平衡,所以对于一般老师,应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教科研讲座,阅读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使其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掌握一些教科研的方法,而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在研究中可以是一堂课,一种教法,研究范围尽可能小些,让教师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就是“面”;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任务,压担子,承担主要课题或担任课题组长,使之能成为产生辐射效应的科研核心群体,依靠他们去聚合一批人,培养一批人。这样,科研骨干队伍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并带动和指导广大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这种以点面结合形成一个锁链来抓课题研究,既保证了重点,又达到了全面练兵的目的,较好地处理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2、处理好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

我们的教科研工作应该,面向实际,重在应用;面向教师,重在实效。要注重科研与教研的结合。应该从教师教学实际中寻找问题,对于带有普遍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推广。总之,教育科研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认认真真地抓好教育科研工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二

一、本届优秀成果的显著特点

1. 基础研究夯实基础, 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来自本市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理论著作与论文, 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心理、课程教材、办学体制与模式、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教育等各方面, 教育行政法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经济、教育与医学等交叉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视野, 而且很多研究还从历史高度跨界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做到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特别是获奖的32项教育理论创新成果, 如《教育评估文库》、《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课程的逻辑》、《办学体制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诉求》这些论著充分体现了基础研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引导实践的作用, 为全社会科学、全面认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推进本市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

2. 应用研究结合实践, 科研更加显现实效

228项教育改革实验奖的成果遍及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成果来源于各地区和各个学校。

针对当前教育改革呈现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的特征, 《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创建区域性现代化基础教育新体系教改实验研究》、《教育质量自主监测》、《追寻教育现代化的足迹——来自卢湾的实践报告》、《运用科学评价手段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等一批成果都由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牵头, 组建队伍, 积极探索, 回应问题。

中小学基层学校领导与广大教师关注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主题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 都结合自身工作进行认真求索。《高中“增效减负”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操作》、《为了学习者的学而教》、《资优生教育——乐育菁英的追求》、《“海华特色”校本课程新路径探索》、《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式化、信息化》、《基于“关键教育事件”教师教育的行动研究》等一批成果继续聚焦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材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创新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不但使教育科研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发挥积极作用, 也使一大批第一线的教师逐渐成长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依托支柱产业, 服务地区经济, 创建特色地方工科大学的研究与实践》、《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及质量预警信息系统研究》、《职业化的公安教育训练体系研究》、《免疫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等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成果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或从特色大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宏观层面思考, 或从学科建设、教育评价等中微观层面上切入, 力求研究回应现实问题, 解决突出矛盾。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优秀成果评选中, 特殊教育研究异军突起, 中重度智障学生教育、自闭症儿童补偿教学、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智障学生言语康复训练等一批成果显现出本市特教战线教师们的辛勤努力。

3. 决策咨询研究更加主动服务决策

本届评选出了13项教育决策咨询奖, 涉及方面很广泛。既关注“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制订、“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研究”、“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等宏观问题, 也把视角深入“民办高校管理与制度建设”、“在沪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后升学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难点问题。《上海市民办高校财务监管方案》、《上海市高校本科培养工作追踪调查》、《本市高校扩大外地生招生比例问题研究》、《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补充养老金制度研究》、《上海培育与扶持新型农民带头人研究》等很多研究, 尽管切口很小, 但针对性很强, 研究成果都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方法路径。因为大家意识到, 教育科学研究不但要承担理论创新、促进实践的重任, 还需要在资政议政, 在为政府与领导科学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届评选活动, 除了取得大量的优秀成果, 评审方式也有了革新。

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标准、方式、奖项都发生了根本改变, 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KEYANFANGFA科研方法

奖项设计不完全搬照传统的专著、论文的评审和遴选方式, 确立教育决策咨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改革实验三类成果奖。引导教育科学研究发挥全功能, 既为政府决策服务, 又能丰富理论宝库, 更能引导教育改革实践。第二, 改革评审程序, 分别采用专家双盲通讯评审、网上评审、优秀成果公开答辩、专家质疑等评审方式, 使整个评审工作做到了依章、规范、公平、科学。第三, 根据三类成果的属性选择不同的专家团队, 决策咨询成果聘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担任专家, 学科评审专家90%选自北京、江苏和浙江, 既对外宣传了上海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也促进与长三角和北京地区的学术交流。这种做法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也被江苏、浙江等省市效仿。

二、“十一五”期间本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经验

1. 坚持教育科学研究的正确目标导向

近几年来本市教育科研工作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 其根本标志就是已经走出经院式研究的象牙塔, 逐步摆脱为了研究而研究, 为了单纯追求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而承担项目, 不关注实践, 不注重成果应用的状况, 明确教育研究不但要承担起创新理论、发展基础科学的责任, 还必须直面教育问题, 深入教改实践;还需要发挥“智库”作用, 为政府办教育出谋划策;教育研究就是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结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教育科学研究全面发挥丰富教育理论宝库、引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为决策咨询服务的多重功能。

2. 形成各级领导重视, 理论工作者、广大教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繁荣局面

由于目前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区域性、整体性、艰巨性的特征, 所以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问题的研究, 有些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研究, 甚至亲自挂帅。比如本市“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纲要”的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儿童健康发展、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等大量的研究中, 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或运筹帷幄组织协调, 或组建队伍亲临指挥, 确保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问题能够通过深入研究获得科学的判断与结论。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也都针对教育发展中的全局问题、瓶颈问题加强研究。如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等都由主要领导组织队伍开展研究。教育部与上海市部市合作的27项改革项目, 目前正由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各位领导分头负责开展研究。各区县、各高校都能聚焦本地区、本院校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各基层中小学单位也能针对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真实问题, 用研究解决难题, 通过研究, 提升广大教师专业化水平。

为了引导广大教师通过研究, 提升专业化水平, 市教委还专设了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教育科研专项课题, 两年中投入经费300万元, 支持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多年来, 市教委通过设立教育决策咨询项目等方式邀请领导机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研究, 为教育改革把脉献策。包括市人大、市政协、八大民主党派上海市委纷纷组成团队开展研究, 很好体现了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决策服务的功能。在“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时, 市教委为了广集众智, 除了自身组织团队开展研究, 还委托上海社科院、华东师大分别组建团队进行研究, 形成了多版本的方案, 为最终形成规划纲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几年来, 为了保证本市的教育科学研究持续发展, 对自身的管理也日益提高要求。既创造有利于教育科研发展的学术研究环境, 又重视制度建设, 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研究项目把住进口和出口两个关, 加强立项和结题的管理。在项目和成果的评审中强调公平、公正、公开。在全国所有的同类项目评审中率先实现双盲评审, 易地评审。重点项目与重要成果通过会议陈述、专家质疑等必要环节来保证质量与水平。优秀成果还通过新闻媒体公示制度, 确保评审结果真实、公正。目前正通过逐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 使科研管理过程更加透明, 确保风正源清。在市级项目设立上, 实施管理改革。经过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双方多年努力, 终于解决体制障碍, 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项目实施归口管理, 共同认定的方法, 既提升了研究项目的品质, 加大了投入力度, 又较好解决了重复申报、多头获取资源的弊端。这在全国是首创, 也在全国项目管理中产生积极导向作用。同时为了很好地开发全国科研资源, 率先与江、浙、京等地区形成科研管理合作机制, 做到专家互聘、管理规则相通, 优秀成果及时宣传推广, 共同推进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等, 以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4. 发挥杠杆作用, 促进教育科研结出硕果

几年来,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市教委逐年增加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 鼓励项目承担者潜心研究。除了增大单个项目的资助力度外, 还通过项目种类的设计, 使理论工作者、实践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社会各方人士都有机会争取到项目支持。让各类研究人员的科学劳动都能体现价值。各区县、各高校也都结合实际加大了专项经费投入, 同时市、区两级还通过评选优秀成果、嘉奖研究人员和工作团队等方法激发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性。在正确的目标导向引领下, 又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与规范管理, 使教育科学研究在取得实践成效的同时, 呈现出很多在本市、乃至全国产生影响的优秀成果。继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改成果评选中本市创出佳绩后, 在近期刚公布的全国第四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中, 本市又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最高奖项。本届评选是对全国范围内2004年至2010年, 长达7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检阅。上海市教委推荐的吕型伟和华东师大推荐的瞿葆奎等2位教育家获得终身成就奖。本市共有35项成果入围, 占全国获奖总数289项的12%, 在全国19项一等奖中, 本市获3项一等奖。另有二等奖10项, 三等奖22项。名列前茅, 再次显示了上海教育科研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特别可喜的是优秀成果覆盖面广, 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颇丰, 共有6所高校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7家单位榜上有名。普教科研成果量多质高, 全国普教系统共有18项成果获奖, 其中上海有5项, 占全国同类的28%。特教研究成果引人注目, 全国共有2项特殊教育的获奖成果, 而它们均来自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的“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建国以来, 第一次出现中小学教师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被评为一等奖。

3.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述评 篇三

[关键词] 印度 高等教育 “十一五”规划 政策研究

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印度近年来取得了以信息服务业为先锋的跨越式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瞩目。庞大的高科技人才库作为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高等教育必然功不可没。但是,关于印度高等教育的进展,除了规模扩张、质量以及主要的改革措施如教师、课程、考试以外,我们似乎很少关注其宏观政策与规划层面的内容。恰值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关于“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于2007年12月获得批准,本文即阐述其背景、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并对其进行评论,以期引起大家对此更多的关注。

一、“十一五”规划的背景

独立以来印度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47~2006年,大学从20所增加到367所,增加了近18倍;学院从500所增加到18 064所;教师人数从1.5万增加到48.8万;学生人数从50万增加到1 120万。毛入学率从1950年的0.7%增长到2003年的9.39%,国家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的结果大概是13%~14%。高等教育在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方面也同样得到拓展。

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及其行动计划是印度高等教育独立以来的政策纲领,它主要受五个目标的指引:更大的入学机会、公平的入学机会、质量与卓越、相关性和价值教育。UGC是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轴心协调机构,责任就是协调、管理和维持高等教育的标准。所采取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学院和大学提供财政支持来加强其硬件和教学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源建设。几十年来,UGC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框架和相应的项目与计划,以把这些政策目标转化为实践。

二、“十一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战略目标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印度高等教育离理想的水平与质量还很远。在深入分析形势的基础上,UGC提出了“十一五”(2008~2012年)规划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相应的战略目标,即:扩大入学机会、促进高等教育包容性、提高质量与卓越、提高相关性和价值教育。这些与印度国家教育政策的一贯性原则相一致。

1. 高等教育机会

当前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39%,这在全世界是很低的,“十一五”目标是达到15%。这一目标对于支撑印度经济持续发展,使印度的高等教育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是必需的。这一目标主要通过对现有高校的扩容和创办新高校来实现。

2. 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印度人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存在广泛的差异。对当前在校生的分析显示,主要存在邦际差异、城乡差异、社会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贫富差异等。认真研究这些差异是形成UGC的干预计划和大学与学院实施计划的前提。①城乡差异:2000年早期,农村的入学率是5.6%而城市为20.44%。②邦际差异:各邦之间的毛入学率差别很大,各区的差距更明显。喀拉拉邦与比哈尔邦的毛入学率分别是21%和6%。③种姓之间的差异:在全国抽样调查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国平均水平是10%,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后群体分别是5.09%、6.43%和7%。农村的情况更差。④宗教差异:穆斯林的毛入学率最低,是5.23%。⑤性别差异:女性为8%,男性为12%,低种姓和落后群体的女性情况更差。⑥贫富差异:穷人大概是2.4%,富人为12.81%。在穷人中,女性、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后群体情况更差。⑦职业差异:农村劳动力和临时工子女的毛入学率远低于个体经营者和正常工薪阶层的子女。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和包容性的目标就是要求大学和学院制定相关计划使这些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得更快些,以减少这些差异。

3. 教育质量

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提高质量、促进卓越也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之一。①对于接受公共拨款的高校,应该缩小其质量差距,促进质量普遍升级。当前有111所大学接受了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的评估,只有32%达到A级水平或以上。有2 780所学院接受了它的评估,10%获得A级及以上结果。对A级高校的分析显示,它们都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这些显然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必备条件。因此,很有必要以A级学校的设施水平为基准分,对那些低于这些基准分的高校给予更多的发展拨款,使其逐渐达到A级高校的水平。在UGC设计一些计划来弥补这种差距的同时,高校自身也必须采取措施改善这些方面的条件。②非拨款学院和大学是那些没有达到UGC为拨款设置的最低质量标准的高校。这些标准主要与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关。当前有65%的学院和大于50%的大学还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因此,UGC在考虑采取措施使这类院校满足最低标准,并纳入拨款资助体系,维护高等教育基本质量。邦政府也必须在这方面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③质量评估。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是UGC所设置的负责大学和学院质量评估认证的机构。目前,参加该机构的评估认证是自愿的,被认证的学院和大学分别只占所有学院和大学的20%和50%多。因此,扩大其评估的覆盖面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正在考虑将评估变为强制性的。同时它更强调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认为这是外部质量评估有效性的基础。

4. 教育的相关性和价值教育

印度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同时,印度高等教育的供求状况存在极大的数量鸿沟和结构错位。因此,如何回应社会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经济社会相关性成为关键的问题。为此,UGC帮助大学和学院发展课程,更新学科知识,发展职业定向的课程。同时,UGC支持下的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把学位课程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结合在一起。当前急需发展一套能够理解市场动态的指标,以便识别优先专业课程,并为提供这类专业课程给予帮助。还需要形成有关技能与专业知识需求的中期计划,作为UGC和高校发展以需求为基础的课程的指导纲领。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加强价值教育,增强民族认同,维护民族传统与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5. 信息传播技术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距离大大缩小。在互联网情境下,快速传媒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使高校超越时空距离限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为了使这些理论上的潜能得到发挥,急需大力建构和发展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基础设施。

三、“十一五”规划的战略措施

1. 扩充高等教育机会

在扩充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提高现有高校的容量,比如开设新的学院、系部、专业等;二是创办新的大学和学院。

现有计划:UGC为大学和学院提供普通发展拨款,主要用于建筑、设备购置、宿舍、图书期刊和职员费用。新计划将加强现有大学(含准大学)的设施的可持续性。确定各邦历史较老的大学,给予支持使其重新恢复活力,加强其管辖范围内邦立大学的普通发展拨款。UGC也将支持落后地区的大学和学院,以扩充其实力。

2. 推进高等教育的包容性

(1)社会(种姓)群体公平。现有计划:建立“表列种姓、表列部落中心”以监督保留制政策的落实;对这类学生的入学考试专门培训、大学在校生补救性辅导,社会落后群体学生的就业服务,还有专门的奖学金计划。这些计划有很多也扩及少数民族。新计划给予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少数民族以及穷人占较大比例的高校以特别的发展拨款;对促进残疾学生的入学机会也有相应的计划;“高等教育财政安全网”将服务于最不利人群。

(2)对不同能力人群的资助计划。UGC在实施特殊需要人群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两个项目,为残障学生提供无障碍入学,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十一五”将对所有残疾人提供相应设施,提供所有课程的教材库、盲文学习材料、磁带、手势语教材与讲座等。

(3)性别公平。现有计划主要是建造女子宿舍和在高校成立女子看护中心;成立女性学习中心以进行专门的女性研究。新计划继续建造女子宿舍和相应设施;提供看护中心、女性专业课程和女子奖学金。

(4)地区平衡。当前,UGC主要为落后区(即所有识字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的大学和学院提供资助。“十一五”期间的计划包括给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小城镇和边远地区的大学和学院以特殊发展资助。落后地区的定义根据入学率和每千人口学院数计算,同时考虑高等教育的供求状况。

3. 提高质量与促进卓越

(1)提高质量。现有计划主要分三个层面。①院校层面。主要有特殊资助项目、科学与技术基础设施资助、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施资助。此外,在大学建立仪器维护设施以进行室内维护;为有组织的国内和国际会议提供资金;成立六个大学校际研究中心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研究设施,其中两个是服务定向的设施,其余是专门的研究设施。②教师层面。提供专门的教师资助以加强其教学研究水平;重点和一般研究计划资助;国际研讨会旅费资助。此外,给退休教师专家津贴以从事科研活动;交流项目为教师提供科研和其他学术合作机会;教师进修学院为教师提供持续更新知识与技能的机制。③学生层面。UGC给所有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合格的人提供特殊科研资助。此外,还设有拉吉夫·甘地研究生奖学金、独生子女助学金、中央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特殊奖学金。UGC试图提高国家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实行招生政策、课程和评价方式标准化,提高研究质量。

“十一五”规划将努力减小不同院校之间的质量落差,整体提高教育质量。①减小大学间和学院间的质量落差。期望各邦也在缩小质量落差方面提供一些资助。同时推出对新大学/学院的质量追赶资助和对老大学/学院的活力恢复性资助。提出了支持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计划。每个区首府的大学和学院都会建立一个教育学院和体育学院。提议改善教师进修学院设施条件,使有些教师进修学院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区性学院。UGC还提议创办大学和学院的内部评估中心。②加强大学校际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将加强其资金配置,以促进教师科研、培训和能力发展;除了现有的校际中心,还需要建立新的文学与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校际研究中心,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师生提供高水平研究设施。

(2)促进卓越。“十五”期间的两个计划是:有卓越潜力的大学资助计划和有卓越潜力的学院资助计划,对这类院校给予特殊资助,以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对某些系提供特殊资助,促进一流的教学与研究。在坚持原计划的基础上,新计划包括:落实基础研究调研组建议的项目、师资进修交流资助、教师研究资助、博士生教学资助。年轻科学家将在师资进修计划中得到研究水平的提升。

4. 加强相关性和价值教育

“十五”期间,UGC落实了职业定向专业课程计划,学生在完成计划后获得证书、文凭或高级文凭。此外,还启动了印度思想家思想研究资助和创新性项目资助。新计划有:①为了促进教师引进新专业课程,新的自治学院将得到资助。②推出职业定向教育计划,设计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课程;发动建立社区学院。③推出创新性课程,提高相关性和价值教育。④在每个大学建立职业咨询中心。⑤在大学中继续进行领域研究项目,进行特定领域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研究,以发展跨学科教学与研究。⑥对系部提供拉吉夫·甘地讲座席位,以促进相关性和价值教育。⑦价值教育和人权研究将受到新的重视。⑧有关社会排斥和容纳政策的研究中心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扩大。⑨特别需要建立印度比较语言和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学校际研究中心。

5. 高等教育中的信息传播技术整合

“十五”计划已资助高校建立计算机中心。此外,UGC信息网也启动,以提供大学和学院之间的网络连接。包含4 000多杂志的电子资源已建成并供大学免费进入。“十一五”规划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发展高校层面的电子资源库;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的大学和学院,形成校际网络;继续发挥“十五”期间的信息通道、电子期刊协会等的成效;将资助教育传播集团以协调教育多媒体研究中心和音像中心,发展和传播音像节目;逐渐使课程变为电子课件;继续博士论文数字化工作。

6. 高等教育系统的治理与行政

UGC在“十五”期间实施激励性拨款计划,以鼓励大学多方筹集资金。管理庞大的印度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十一五”期间将实施下列项目,以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治理:落实大学和学院的电子管理;UGC及其地区办公机构公务的电子化,并与大学和学院连接;教学管理人员培训;鼓励大学和学院多方筹集资源;发展国家的研究生储备;资助各邦高等教育委员会开展工作。

四、对“十一五”规划的分析

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围绕机会、公平、质量、相关性与价值教育、信息传播技术整合等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提出了详细的对策。规划所识别出的问题无疑非常关键。很多举措与“十五”规划也有极强的连续性。辛格总理表示,“十一五”对教育的投入总量将大幅增加,增幅约4倍,教育经费占五年规划总额的比例也从7.7%增加到19.4%。他还指出,印度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被忽视了,“十一五”期间必须扭转这种局面。这些表明国家将要重新肩负起高等教育的责任。

1. 公平: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正如辛格总理所言,印度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本身就是为了穷人的规划,农业、教育和健康是其核心议题。虽然印度近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并未取得极大的社会成就。相反,印度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经到了危及社会秩序的边缘。因此,公平不仅是紧迫的现实需求,还是政府寻求其政策合法性的主要依据,因而也是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政治口号,对于议会民主制国家的政治精英赢得民心和选票都至关重要。

“十一五”规划的前三个目标都与公平关系密切。①从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来说,其采用的主要途径包括扩大现有高校的容量和创办新高校。而新高校的布局必然与公平紧密相关。虽然创办新院校不完全在“十一五”规划期限之内,但已经决定新建30个中央大学和在370多个教育落后地区创建新的学院。首先,在增建中央大学方面UGC就明确提出,至少要保障每个邦有一所中央大学。中央大学是同时获得UGC发展拨款和维持拨款的高校,其最初的建设目标也是树立全国高质量教学研究的典范。创建这样一所大学如果仅仅是照顾布局上的公平,则不失是一种误导。这种表面均衡的实现,要付出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能否获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呢?其次,对于创办新的学院,则更加与解决公平问题密切相关。特别强调山区、边境、部落地区、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高等教育平衡问题,特别强调与区域相关的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机会问题。无论新建院校还是老校扩容,都必须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保留制的落实,保障高教机会公平。②促进高等教育的包容性战略目标所关心的话题及所采取的广泛措施,是专门解决公平问题的。③在质量目标方面也非常重视与公平目标的协调。UGC在这方面提出的目标是缩小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但无差别地给予那些很差的学校以支持,是否存在经费使用上的无效呢?同样,UGC将鉴别出各地历史悠久的老校和新办的学校,为它们提供特别资助,使老校恢复活力,新校达到基本条件。这种平均用力的做法是否会削弱国家建设一流重点大学的成效呢?公平无疑是需要的,但公平不等于平均。

2. 规模与质量并重:规划的内在张力

在印度,除了著名的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和一些中央大学等少量高校,很多高校基础设施陈旧、教材内容滞后、教学管理松懈、大学在校生保持率不高,质量问题非常明显。这从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或认证)的两个基本层次可以看到。最基础的就是UGC为拨款设置的最低质量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才有资格接受UGC的拨款。现在超过一半的学院和大学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这一资格也是国家质量保证委员会当前考虑是否将其纳入质量评估认证范围的一个基本要素。第二个层次就是质量认证。在已经接受评估的高校中,只有10%的学院和32%的大学能达到A级评估结果。所以,如果UGC把增加的经费用以现有高校设施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新建很多高校,是否能更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呢?经过几十年的快速扩张,印度高等教育是否已到了切实需要稳定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转折点?然而,规模扩张依然是印度一个普遍的共识和需求。因此,该如何权衡质量与公平的关系,是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3. 战略措施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还有待实践验证

首先,增建中央大学的初衷是否能够实现。辛格总理在其2007年9月的讲话中还提到要增建几所印度理工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等。当前,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很多,除了经费的高度紧张、教学管理的落后以外,合格师资的短缺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近年来,由于印度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就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生在减少,造成合格教师储备减少。另外,由于教师行业工资很低,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从事高等教育,在信息工程领域更是如此。创建新的这类高校不仅仅是模式的照搬,人才资源是关键。其次,提高质量的很多计划都需要邦政府在资金问题上给予配合。比如新建院校或者提高所在邦新老高校的质量,都需要邦给予资金匹配。但是,印度各邦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除了南部和西部的一些邦很发达以外,很多邦的财政非常紧张。某个邦曾经许诺给高校自筹资金以同比匹配,以鼓励高校扩大自筹资金的比例。但因财政窘困,邦政府不但没有兑现承诺,而且停止了这样的计划。再次,印度高等教育历史上,很多改革要么被强烈抵制,要么流于形式。这是有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原因的,即政客、高等教育官僚、高校教师等既得利益群体维持现有秩序以保护自身利益。辛格总理和UGC主席都认识到改革难度之大,一再强调行动和落实是关键。

4. 规划的相关性和价值教育目标意义重大

本规划的相关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相关性,二是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相关性。后者主要体现在价值教育方面。虽然这一方面的内容所占篇幅不多,但意义重大,特别是价值教育部分。就前一方面而言,主要就是在一般的高等教育阶段如何进行课程和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促进就业。就后一方面而言,印度非常注重本国文化与传统的推广与深化研究。全球化潮流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极化,二是同化。极化就是高度分化,贫者更贫富者更富就是典型的情况。同化就是以现代化为统一指针,向发达国家看齐。同化必然削弱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印度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价值教育,这一点对于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说,更为重要。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实印度处于跟中国极其相似的处境。首先,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给世人以及国民极大的振奋;另一方面,国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私有化、成本回收等措施的落实,两国人民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存在极大的分化,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富人的特权。其次,两国的经济发展都需要更强大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同时,高等教育连续多年的扩张已经给高等教育体系带来突出的质量问题,大学生失业与高等教育扩张并存。我国已经注意到了教育质量问题,并在政策上做出了调整。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如何取得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如何不仅发挥高等教育贡献经济发展的功能,还能发挥其贡献社会公平的、凝聚民族意识的功能?这些是两个国家都必须考虑的。关注印度高等教育政策及其进展,无疑会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

参考资料

1 XI Plan Thrust Areas & Initiatives. http://www.ugc.ac.in/notices/notice.html

2 Sukhadeo Thorat(UGC主席).Strategy for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Http://pibhyd.ap.nic.in/education%20feature.pdf, 2007-11-5

3 赵中建. 面向21世纪的印度高等教育改革[J]. 上海高教研究,1995(6)

4 安双宏. 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的后果及其启示[J]. 教育研究,2000(8)

5 徐德仰,许明.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面临的问题[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4.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四

为了贯彻落实省、地、县有关“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的精神,搞好校本培训,进一步推动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学地制定了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切实按计划进行实施,取得了预期的培训成果。现把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学校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现有教学楼2栋、学生寝室楼2幢,建筑面积3192平方米,内含13间常规教室。目前在校学生723人,教学班13个,具有一支37名文化基础扎实、敬业心强、风华正茂、掌握课改新理念、团结奋进的教师队伍,其中本科学历17名,大专学历20名,中师学历2名。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14人,二级教师19人,中学地级骨干教师4人。

学校现有图书10180册,学校配备计算机34台,其中学生计算机30台,办公用4台。建立多功能教室,安装了光纤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实现了校园网络化,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强化领导,力抓建设。

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的工程,它要求每个教师都积极投身其中,通过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使教育教学能力得以全面的提升。我校领导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意义大,涉及面广的教师培训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即必须是校长亲自挂帅,其它主要领导齐抓共管;学校充分挖掘和创造条件来落实了这项工程。因而我xx乡中学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的领导组织。

学校成立了以杨胜佳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朝良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与管理。

2、明确的责任分工。

校长负责宣传启动,提出学校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总体思路,并自始至终指导、督促学校继续教育这一工作的开展。学校根据校长关于学校总体工作思路中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要求,制定有关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3、坚实的培训“平台”。

要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必须建立起能支持开展这项工作的“平台”。我校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构建起了继续教育实施工作平台:一是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将现有的校级骨干教师和地级级骨干教师担任培训工作,负责《新时期师德修养》、《校本研修面对面》、《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以及任教学科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继续教育各项活动,为教师的培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三是将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纳入教师量化考核。

(二)注重规范,落实管理。

规范的管理,是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保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边实施教师的培训,一边不断规范管理。使得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进行。归纳起来,我校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做到了三个到位:1、工作职责到位。使得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事事有人抓,事事有成效。2、信息、资料到位。除了统一使用国家、省、地、县规定的教材,学校还从购买了很多培训学习材料。还组织各教研组和教师个人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这些学习资料都得到了有序的管理和充分合理的利用。3、日常管理到位。我们按要求认真进行学习登记,对教师们接受培训的时间、学时、学分、成效、以及取得的教学科研成果,每年按时登记在册。

(三)讲求实效,抓实培训。

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实干,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不做无用功。计划要求做到可行,开会要求做到解决问题,培训要求做到让教师真正有所收获。

1、抓师德教育,激励教师敬业爱岗。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德是师之本,教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们学校抓师德教育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铸造“师魂”。师魂是教师的政治灵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师的立场观点,政治态度,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和发展。因此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放在首要的位置。我们坚持按照计划对教师进行有关师德方面的集中培训。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有经验介绍,有班级管理的点滴体会等。给所有的老师创造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让教师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增强了教师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培养“师德”。我们认为,师德建设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行师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师培养成为“德师”。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明确要求。并通过学习身边先进个人的事迹让教师身临其境,感悟体会。用身边活生生的典型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教育。通过学规范,订制度,重养成,树典型,我校产生了一些“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

2、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有觉悟的、有文化的教育者外,我们还采取“走出去看一看,请进来听一听”的方法,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因为近年来,很多骨干教师利用假期时间都能外出学习和听课,增加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资源得到共享。学校更是为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鼓励他们上公开课、示范课,推荐他们到上一级参加教研课和优质课。以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带动年轻教师、一级教师,对他们压担锤炼,从而帮助他们努力缩短“适应期”,早日走向“成熟期”,实现新手到能手的转换。

(四)、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

中继教工程是一项永恒性的工程,决不是短期行为。在抓此项工作上,我们既普遍要求,又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我校教师都参加了职业道德教育学科教学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及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并参加全省统一考试,参培参考率达100℅,合格率100%。另外我校培训基地开展了新任教师的培训、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等。每开展一个培训项目都有计划,有方案,有措施、有制度。

(五)抓好新课程改革师资的培训

为抓好新课程改革师资的培训质量,我校安排有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并有辅导讲义,组织了所有在职教师、校长、主任进行了通时性的培训,七至九年级的学科教师培训达100%。

(六)利用远程教育抓好教师继续教育

我校制定了远程教育培训学习方案、计划,组织本校教师培训学习。学校配备有兼职管理员,都把远程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加大经费投入

从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校积极鼓励老师们自己主动筹集资金购买电脑,学校克服困难现配备了4台办公电脑设备,极大地改善了老师们学、练的条件。此外,教师个人出资购买学具,积极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参加业务面授学习培训。几年来学校、个人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共计164697元。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近几年的学习培训,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增强。截止20xx年8月止,我校有在职公办教师38人,新时期师德修养学习考试合格率达100%,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试合格率达100%,班主任远程网络培训合格率100%,教师教育技术远程网络培训合格率100%。

通过小继教新一轮的培训学习,老师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水平得到更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更进一步地加强,逐步转变了教师、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不足之处:

1、管理没有到细微之处。虽然围绕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做到了责任到人,但是继续教育工作很多,很细,具体在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及时或者疏忽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一定会分析原因,并尽量把工作、管理等内容落到细微之处。

2、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和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在培训中,我们经常以理论为主,缺少了实际的操作和总结经验。所以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的机会很少。今后,我们要多给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多创造机会。

3、学校微机室管理有待加强。

4、由于学科教师配置的原因,造成学校学科教师[配置比例不合理,我部分专业的老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难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5、我校教师开展网络培训学习设施有待完善。

6、几年来,我们虽然按照上级的步骤和要求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有许多工作还做得不够,离上级要求还甚远。比如:培训力度不大,培训内容不全,校本培训不够,信息技术培训受硬件设备条件的制约,全员培训难度太大,规章制度欠完善,档案材料欠齐全等等。

五、下步继续教育工作打算

1、吸取经验教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巩固提高继教的培训成果,促进我校教育工作能扎实稳步提高。

2、抓好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全学科素质教育的开展。

3、继续强化老师参加学历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我校教师队伍本科学历层次的人数。

4、继续教育是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存在的事业,我们必须继续抓好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按照上级规定的培训内容、任务和要求,长期不懈地开展教师的培训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增大经费投入。

5.“十一五”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五

概况:

学校截止目前共有101人参加继续教育(其中专任教师84人,非专任教师17人,干部7人);本科以上学历73人(其中研究生毕业或在读3人,十一五期间本科毕业15人);07年以后进入系统共14人(其中07年2人,08年8人,09年4人)。

征文: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007年来,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真抓实干,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校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将“十一五”学校继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继续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1、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宣传工作,转变教师观念,牢固树立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针对继续教育工作中少数教师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宣传活动,让每一位教师都懂得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佳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2、认真学习继续教育文件,领会继续教育精神。自开展继续教育以来,我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关继续教育文件,让每一位教师都了解文件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成立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我校自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就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规划的制定与总结),由各部门主管及档案员(文字档案)电教员(音像档案)为组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小组,分工负责。这样做到领导重视,保障了我校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管理,多层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1、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与教师工作考核挂钩。我校每学年制订详细继续教育计划,确定继续教育目标,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检查继教情况,做到有检查,有考核,有记录。

2、加强干部学习与培训。建立双周干部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学习、研讨,提高干部教育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组织干部学习了《新基础教育论》、《领导力成功20法则》、《致加西亚的信》及《幸福教育》系列等书籍。学习的形式为: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分章负责主讲,形成文字稿和PPT,其他人结合学校自身工作进行研讨,具体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特别是现在二小的领导班子成员极为年轻,有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成员。这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年轻成员更快更好的成长。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干部培训班,如校长高级研修班、名校长工作室、校级干部资格培训、骨干教师管理培训和教学总务干部培训班等。

3、打造学习型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读书工程”,以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读书工程”是二小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新举措,也是学校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学年,学校都会为教职工买一本书。教职工边读书边记读书笔记、撰写读书体会。2007,全体教职工读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著作《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语真情》;2008,我们采取不同学科、不同部门读不同的书籍的学习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目的——语文教师读了《小学作文步步高(上中下)》,目的在于提升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数学教师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目的在于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能力;科任教师读了《透视名师课堂管理》,目的在于提升科任教师管理学生的水平;三处(后勤、教导处、德育处)教师读了《致加西亚的信》,目的在于提升三处教师为前勤教师服务的意识和水平。09年以后结合学校幸福理念学习了刘次林的《幸福教育》、肖川的《教育的力量》和美国内尔.诺丁斯的《幸福与教育》。学校在E-Class平台上开设了读书交流专区,教师们把自己的读书体会随时上传,与同事分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末学校召开了读书交流会。2008年10月28日,还特意邀请吴正宪老师来校,与数学教师一起召开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交流会。吴老师对这样的学习形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教师们的读书体会给予明确的评价。“读书工程”促进了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建立教师阅览室,丰富教师学习资源。为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我校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教师订阅了100多种报刊,如《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班主任之友》等,为教师自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老师们通过长期的学习,提升了政治素养,提高了教学技能,开阔了知识视野,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通过配发“知网卡”,促进骨干教师的学习;通过每学年一次的骨干教师论坛活动,出版《论坛文集》,促进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校每年投入近10万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参加全国各学科教学年会活动,如数学骨干张杰参加在重庆举行第八节全国数学年会,刘黎明等音乐教师参加浙江杭州举行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王海燕参加安徽举行的美术教学研讨活动,派英语教师参加武汉举行的英语课堂大赛活动,09、10连续两年派16名骨干教师参加全国“现代与经典”教学研讨活动。

5、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提高学历教育。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发展,使广大教师具备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我校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学习。到目前为止,我校有1人取得研究生学历教育,一人在读研究生学历教育;59教师取得本科学历,有2名教师现正在参加本科学习。

6、新教师上岗培训,本着严要求、快成长的原则,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开学初,建立新教师与骨干教师帮带关系,请老班主任做班级管理专题讲座。督促青年教师参加培训中心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学期末,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有很明显的进步,一部分教师已经能胜任某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尤其是自2007年后,学校进行了多次组织教师加强“内功”的培训,开展了师德培训、教育理念培训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一)教师师德培训工作,常抓不懈

1、落实内容,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认识,明确要求。

2、落实时间,为了保障学习时间,学校规定单周教师政治学习,请专家作报告,组织教师观看相关光盘,并采取学习—反思—讨论—交流的培训模式,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高、针对性强,从中受到了启发。

3、班主任培训走向深入,为急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学校狠抓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结合我校教师年龄的特点,对新上岗班主任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工作,让老教师介绍自己管班经验、怎样与家长、学生相处、怎样处理班级突发事件、怎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等班级管理常规知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组织教师培训,在每月一次的班主任例会上请学校优秀班主任作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经验介绍,我校还邀请专家讲座,如怀柔一中的马宏民老师是2008年北京市十佳教师,她是十佳教师中唯一的一名远郊区教师。2008年10月27日,请她为学校全体党员和教师做讲座,学习她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

(二)以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学历层次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业务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在培训中做好信息技术培训。我们的做法是“做中学,学中做”。

1、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组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能力。教师掌握文字表格处理、网络资源浏览与下载、邮件发送等基本操作。

2、学校与北师大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合作,针对教师实际,采取分层培训,分别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Flsh制作和网页制作培训;对中老年教师进行ppt制作培训,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三)以“两杯竞赛”为平台进行新课程教育理念培训

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我们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培训的重点任务来抓。着重学习叶斓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幸福教育》和《教育新理念》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1、明确培训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

2、确保培训时间:教研组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学科教研或集体备课。

3、形成培训系列:组织教师在学科组内交流、分析、讨论教学理念和我校课堂教学的相关点和生长点,从而探索和寻找两者的最优结合点,使教师能将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及时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过来再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实践经历“实践→探索→完善→实践→成功”之路;同时通过赛课,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反思开展活动。

4、开展教学竞赛,学校为促进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扎实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学年定期开展两次以“自主开放理念”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竞赛:第一学期是青年教师“白檀杯”教学竞赛;第二学期是中年教师“烛光杯”教学竞赛。通过理论答卷、现场备课、课堂竞赛等历时一个多月的竞赛活动推动了学科教研工作,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结合岗位特点,加强非专业教师培训

1、非专业教师岗位多、专业杂,涉及到教辅岗、工勤岗,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结合其岗位和专业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在制定学年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中,根据培训中心非专业教师培训建议明确各岗位学习内容,如教务干事学习“教务管理制度与方法”、“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等。由于缺乏相关书籍,我们采取网络下载的方法搜集资源开展学习。学年末根据学习笔记或学习体会进行考核。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

四、存在的问题。

1、加强继续教育管理,统筹安排,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培训应注重实效性,避免走过场,真正达到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目的。

6.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六

xx市“十一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4)

xx市“十一五”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4) (中国大学网 ) 三、取得的成效 五年来通过“三大计划“的建设,我市基本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 尤其教师教学技能如导入、语言、板书、讲解、提问、演示、变化、强化、练习指导、组织活动等项目得到实质性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运用;学生“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得到深入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到普遍使用;高年级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直观教学法”得到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我们的教师在传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更重视知识技能的内化、升华为人稳定的品质与素养;更重视教育的内涵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明辨是非以及创新能力和创造能的培养。 四、存的问题与建议 我市绝大部分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参培的重要性,但尚有个别教师没有形成继续接受教育的观念。 继续教育目标与内容有偏离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了目标跟内容的偏离。我们过多地重视对知识能力的培养,而有时忽视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情感需求,教师也渴望改变自己现在的职业现状,要求获得更多的自主权,获得自我满足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些短视的补缺性的培训,使老师培训缺乏生命力与吸引力,这必然造成老师参加培训的被动性,使自身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失去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老师培训失去生命力和色彩。 教师培训学时要求只是对尚要评职称的老师有很大的促进。按我们现行的继续教育管理要求,职称晋升者,近五年的规范学时需达到250学时。而无需职称晋升动力的老师则有点懈怠。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首先要转变教师培训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从职业生涯中至始至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中把教师继续教育称之“为跨世纪园丁工程”。可见时代对教师培训的认识与要求更加迫切,树立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转变观念是实现教师培训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终身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强调个人学习活动在一生中自主地、多方面地、持续地或经常性地进行,从而获得生命的满足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教师应把继续教育培训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观念的根本转变。 优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是针对已经过系统培训,教育富有经验的成年人,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应以经验为主、以专业发展、专业理想实现为主要目标任务,最终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所以应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师更多的了解现代教学论的流派和实用的教学模式、强化教育技术培训、磨练教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年10月18日

7.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七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2006~2010间江苏省教育科研发展所进行的管理与规划。自“九五”以来, 江苏省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与评审总量呈大幅度增长, 与“九五”期间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00项和699项相比, “十五”期间, 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总量增加到了4200项和1388项, 各项增长幅度近100%。教育规划领导小组计划“十一五”课题评审总量将控制在比“十五”课题评审总量增加10%左右, 再依照预定的评审通过率为课题申报总量的30%来计算, 那么“十一五”期间通过评审的课题将达到1600多项, 课题申报总量将超过5000项, 当然, 这是无法准确估计的。“十一五”课题将实行五年整体规划, 分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三次申报与评审, 通过评审的课题比例为5∶3∶2。2006年共申报了课题2975项, 有941项通过了课题评审, 与“九五”和“十五”同期相比, “十一五”课题首次申报和评审分别增长了75%、65%和26%、19%。

以上从时间发展的角度简单描述和分析了“十一五”课题规划的整体情况, 而要以2006年课题申报与评审为个案, 则需要对这一年的课题申报与评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2006年,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共收到申报课题2975项, 除去高等教育的996项, 基础教育有1979项, 其中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和特殊教育以及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基础教育研究组织。经课题组专家评审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认, 共评审出课题941项, 包括高等教育和省级科研院所323项, 基础教育618项。在基础教育申报课题的1979项和通过课题评审的618项中, 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 从行政区域看, 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分别申报课题344项、291项、183项、160项和82项, 共106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53%;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和泰州分别申报课题270项、149项和70项, 共489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5%;苏北地区的盐城、淮安、宿迁、徐州和连云港分别申报课题99项、72项、109项、72项和78项, 共430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22%。在通过评审的618项课题中, 苏南地区共有课题347项, 评审通过率为33%,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其中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56项,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44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中地区通过评审的课题有157, 评审通过率为32%,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5%。其中有28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6%,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6项和青年资助课题12项;苏北地区有通过评审的课题114项, 评审通过率为27%,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9%。其中有24项课题获得资金资助, 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22%, 包括重点资助课题17项和青年资助课题7项。

第二, 从课题申报的组织类型看, 中学共申报课题793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40%,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74项, 高级中学719项;小学申报课题71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36%;幼儿园申报课题216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11%;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共申报课题125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6%;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共申报课题127项, 占申报课题总量的7%。在通过评审的课题中, 中学有24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39%, 其中高中223项, 初中19项;除此之外, 小学217项、幼儿园66项、职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27项、市县教研室、教科所等科研机构66项, 分别占评审课题总量的35%、11%、4%和11%。

第三, 从课题关注的主题看 (主要分析的是通过评审的课题) , 关注课程的课题80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3%;关注课堂教学的课题164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7%;关注学生发展的课题128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21%;关注教师发展的课题5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0%;关注学校文化的课题46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7%;关注学校管理的课题32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关注其他主题的课题共有109项, 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17%。

二、问题与对策

不难看出, 基础教育科研非均衡发展不仅体现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而且体现在校际之间、关注内容等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上。

第一, 地区科研发展不均衡, 主要体现在课题申报数量和通过课题评审的科研水平上。从苏南、苏中和苏北课题申报的总量上看, 苏南地区申报课题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53%, 超过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申报的总和, 苏中、苏北地区申报课题分别占全省申报课题总量的25%和22%。从某一地区市申报课题的情况来看, 申报课题最多的南京申报了课题344项, 是申报课题最少为70项的泰州的近5倍, 即使是与苏南地区的镇江相比, 也是镇江课题申报总量的4倍以上。另外, 地区课题通过率和通过评审的课题占评审课题总量的百分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课题通过评审的比率分别是33%、32%和27%, 各占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56%、25%和19%。

最能体现课题科研水平的就是获得资金资助的课题, 因此,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获得资金资助课题占所有获得资金资助课题的52%、26%和22%这一比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地区科研水平的差异。总的来说, 不论是从课题申报数量, 还是从课题通过评审所体现的科研水平来看, 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之间无一不呈递减分布状况。

第二, 校际科研发展的差异, 主要体现为初中学校教育科研十分薄弱。仅就此次初中学校课题申报与通过评审的两个数据就能看出其中的差距, 一是全省初中学校共申报课题74项;二是初中学校通过评审的课题19项, 分别占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总量的4%和3%。

且不说把其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申报和评审的情况作绝对值的比较, 就是与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6%和4%, 市县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申报和通过评审课题的7%和11%进行比较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再者, 即使是与同类型的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进行相对值的比较, 也是存在差距的。其中高中、小学和幼儿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分别为31%、30%、31%, 而初中课题通过评审比率只有26%。课题的申报数量和课题评审通过率都在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初中学校对教育科研的重视和科研水平薄弱的程度。

第三, 课题关注主题的片面性, 主要反映为课题过多的关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 而忽视了对校长和基层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关注。基础教育科研应从多角度, 多方面、多层次去挖掘主题, 旨在促进学生、老师和管理者的发展, 关涉到的不仅是课堂和教学, 凡有利于他们发展的都值得和需要大家进行研究。而此次通过评审的课题只关注学生、教师、及教学等主要内容, 而缺乏对学校校长、行政管理者进行专门研讨, 如校长的专业化、校长的培训和校长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主题关注的片面性体现着基础教育科研内容的非均衡发展。

为发展江苏教育, 特别是发展江苏教育科研,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是其中的一个部门) 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针对基础教育科研地区、校际和关注主题等方面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已经或正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

第一, 自2000年以来, 每年举办全省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教育科研协进会”是通过协作性的科研活动来推动全省各地区教育科研的发展, 主要包括“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和“小学教育科研协进会”, 逐年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地区开展。

“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是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及各市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等教育组织的教师、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开展的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每次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颁奖活动, 主要由“师陶杯”论文获奖者颁奖仪式、专家为部分一等奖获奖论文点评、课堂教学展示与对话交流、参与式专题研讨以及专家主题学术报告等五大部分组成。从某种意义上看, 江苏省基础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注定了, 其是推进各地区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的最佳策略和方式。

第二, 每学期分别在高中和小学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举办科研协作活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基地学校协作活动是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各基地学校共同参与的科研活动, 每次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联盟课堂、教师论坛、名师发展规划、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校长圆桌会议及专家专题讲座等部分。基地学校协作活动通过学校优势互补、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等方式, 提高了各基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 从而推动学校强势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并对其他学校科研发展起到了很大示范性作用。针对初中教育科研水平薄弱这一现实,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正在一些初中学校展开了调研, 并准备设立初中教育科研基地、开展科研活动以帮助初中学校教育科研获得发展。

第三, 经常组织专家去学校开展教科研专题讲座, 并帮助他们在如何利用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行校本教研等方面给予切实的策划和指导。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 中小学教育科研切忌赶时髦、形式主义、急功近利, 而应该贴近学校实际, 走进学校课堂, 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基础教育科研应关注本学校或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关注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关注学生、教师、校长等学校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等问题, 服务于教育。

三、反思与建议

基础教育科研的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及关注主题等方面的非均衡发展只是笔者从某一个案得出的结论, 基础教育科研发展过程中尚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挖掘。促进基础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关键应该从教育科研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机制, 特别是要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示范来保证学校科研工作的有效运行。具体来说,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校长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素养和科研能力, 带头进行教育科研, 并应该在学校独立设置教育科研规划和管理组织, 制定科研工作制度, 鼓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坚持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 倡导科研合作, 营造一种开放、互助、共进的教育科研环境。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建立一种开放的合作机制, 不仅要加强专业科研人员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 更应该加强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 在开放、互助和共进的良好科研气氛中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发展。

第三, 建立和健全保障机制, 为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目前没有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的学校还很多, 如, 尹晓军等对宁波市中小学调查结果发现, 近40%的学校没有科研经费, 其中比例为42.11%初中占比例最高。!"

第四, 完善基础教育科研评价机制, 确保科研内容的实效性及导向性。基础教育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切忌“形式主义”, 流于肤浅的表面陈述, 因此, 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实为必要。

第五, 加强统筹管理, 促进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基础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 目前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 本文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申报与评审为对象对这一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8.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Keywords),是为反映文献主题内容和满足数据检索需要而从文献中选取出来的重要词或词组,是对文献最核心内容、思想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提炼和概括[1]。关键词虽然往往只有3~8个词,却直接反映了论文的精髓[2]。对于课题研究来说,关键词也同样体现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某个专业领域立项课题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

中央电化教育馆所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规范严谨,代表了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研究的整体最高水平。本文以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及其关键词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相关分析,把握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课题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数据准备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与准备

本研究选取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以来的全部规划课题1826个,以及已公布的“十二五”规划课题776个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课题关键词进行整理后,得到待分析课题的关键词信息表(见表1)。

2研究方法与工具

为清晰表征中央电化教育馆课题的研究热点和相互关系,本文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表征研究主题的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社会网络分析能够用于学科研究热点分析,其原理在于将被分析对象视为社会行动者和他们关系的集合,关键词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而它们的共现则体现为节点之间的联系[3]。这种方法应用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定量的角度来确定某个关键词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定量地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方面,本文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开发的UCINET软件。

二分析过程

1构建关键词共词矩阵

为了对虚拟关键词网络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本研究将“十一五”以来立项课题高频关键词中前31个组成一个31x31共词矩阵(表2),此矩阵是无向对称关系矩阵。本文列表选取前15个关键词,行与列分别代表15个关键词,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课题时,表明两者存在关系。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及课程整合共现频次最高(720次),可直观得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研究的重点;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共现也较高(246次),可见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课题研究的关注点。

2共词网络中心度分析

Lee, W.H研究发现,[4]在一个共词网络中,网络中心性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三个指标不但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且还能够用于识别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利用Ucinet将关键词共词矩阵处理后得到30个关键词的上述三个指标的数值来进行相关分析,对上述分析进行验证。

(1)点度中心度又称“关联度”或“局部中心度”(Local Centrality),是指与某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个数[5]。在本文中反映的是某个关键词与其它词是否共同出现在某篇文献中。通过Ucinet软件得出30个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转化为表3所示,例如课程整合的绝对中心度是696,表示它与网络中其它696个关键词至少同时出现在某一课题当中。点度中心度越高,则表明与该节点关联的其他节点越多,反映其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越有可能是该类研究中的热点。从点度中心度数据判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是“十一五”规划以来课题研究的热点所在。

(2)中介中心度是用来测量一个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图中其他点的“中间”,即节点位于其他节点间最短路径的次数。在本文中是指网络中某个关键词影响其它关键词共同出现在一篇期刊论文中能力大小的指标。从表3看,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教学模式这三个词的中介中心度与其它词相比,显得较为突出。这表明在“十一五”规划以来课题的研究中,这些词影响其它词是否共现的能力较强。

(3)接近中心度是指节点与其他各个节点之间的捷径距离之和,用来衡量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不受其它节点“控制”的能力。在本文中它表示的是网络中某个关键词与其它关键词共现的机率大小。接近中心度越小,表示某个关键词越容易与网络中的其它关键词共现在同一研究课题当中,如表3中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络环境及教育资源等。

在关键词的中心度统计表中,“信息技术”都处于第一位,可见“十一五”以来的规划课题都抓住信息技术这一中心,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另外学科教学与网络环境也处于前列,这表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网络环境等既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他领域研究的纽带和桥梁。节点的点度中心度较

低但是中介中心度较高则表明新兴的潜在研究热点的出现,如“云计算”在点度中心度统计表中排在26位,但在中介中心度统计表中处于第8位,这表明“云计算”在“十一五”以来的研究课题中位于其他主题领域的边缘位置,不是研究的重点所在,但它起到了连接不同研究领域的作用,是研究的新兴发展趋势。类似的还有“数字化环境”、“区域教育”也属于潜在的研究热点。而“教学方法”在点度中心度中排在第6位,但在中介中心度中仅处于22位,表明“教学方法”虽属于当前研究的热点,但其在研究过程中对其它关键词的共现影响较弱,可能不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3小团体分析

关键词网络的小团体是指网络中的关键词同时作为某些文献的关键词,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强。本文主要从节点距离方面对此进行分析。n-clique是指小团体内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n,本文是指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小于n。endprint

利用Ucinet将表2对应数据进行处理,其中n为2,最小规模为3。利用Ucinet小团体分析中的n-clique功能生成聚类图。图1完全依赖于关键词之间的天然的联系,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十一五”以来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如信息技术、网络环境、教育资源及学科教学与课程整合等位于图的靠左边,这些内容是“十一五”以来规划课题研究中的最为基础的内容,也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而虚拟化技术、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电子白板等位于该图的最右边,这些相对而言是课题研究的新领域,随着此类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会发展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从树状图的聚类效果看,这些研究内容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不同,研究内容间的关联度较低。

总之,通过以上相关数据对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规划课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十一五”以来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反映了当前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的开发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课题研究的热点,这说明当前的课题研究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研究关注点已由“建设”转向“应用”,这也符合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我们也可看出研究课题大都集中在实践应用领域而对教育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也符合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特点。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的研究课题主要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这一重点来展开,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的重点由关注具体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转向教育信息化及信息素养提高与教师专业发展,而依托网络环境,云计算的教育应用、数字化环境下智慧教育的发展及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都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耿志杰,朱学芳,王文鼐.情报学领域关键词同现网络结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8):1179-1182.

[2]刘则渊,尹丽春.国际科学学主题共词网络的可视化研究[J].情报学报,2006(5):635.

[3]朱庆华,李亮.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179-183.

[4]LEE,W.H.How to identify emerging research fields using scientometrics an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J].Scientometrics, 2008, 76 (3):503-525.

9.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区发展定位、工作思路、目标和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实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用现代知识充实干部,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用时代精神和创新力提升干部的培养目标,从而为打造龙沙区中心城区新优势,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新阶段干部教育培训的指导方针,干部教育培训新体系、新机制得到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合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得到优化配置,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更加得力,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区干部教育要努力实现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培训相结合转变,引导干部把学习理论、更新知识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结合起来。要把在加强干部思想理论教育,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的同时,密切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努力把学习理论同运用理论研究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我区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干部培训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分类进行。做到周密组织,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精心指导。逐步健全完善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培训新机制。

三突出培训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科级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公务员培训、辖区企业法人和科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人才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在内的宏大的人才队伍。

四注重培训质量的原则。要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任务,以突出时代性、实用性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加强培训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努力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四、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全区各级各类干部的培训任务,要按照现行的干部管理范围和干部的类别确定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任务。“十一五”期间,计划培训干部10,000人次。

一干部培训的基本内容

一是加强对广大干部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搞好对党的重要会议、重大战略部署和重大理论观点的学习,始终把理论教育放在干部教育的首位,提高全体干部在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执政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干部在理论上、政治上的成熟水平。

二是加强干部业务知识与各种技能的培训,使各级各类干部精通本行业务,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同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广泛学习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加大法律知识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展现代管理、现代科技、财政金融、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培训。使全区各级各类干部具有全新的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三是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进一步提高干部的党性修养水平,巩固和扩大开展“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在广大干部中深入开展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教育,反腐倡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使各级干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中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

四是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和事关全局的重要部署,以及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培训。使培训工作直接服从服务于区委、区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直接服从服务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直接服从服务于各部门、各单位推动和促进实际工作的现实要求。

五是不断改善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在职学历教育,促进知识更新,实现学历升级。

二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任务

3、抓好各职能部门的培训。主要是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统战部、区委办、人事局、劳动局、计生局、民政局、经计局、司法局、建设局、农委、检察院、工会、妇联、团委等。

4、抓好公务员的培训工作。要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全面实行新录用公务员的初任培训,搞好晋升领导干部职务的任职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包括专门业务和更新知识在内的进修和培训,切实提高全区各级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本领。

5、抓好农村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工作。围绕建设农业强区目标和适应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紧紧依托党干校阵地和省内外大专院校,对于农业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以及农业科技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和科技培训,提高广大农业干部驾驭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水平。

6、抓好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全区科技专家和优秀科技人才的政治理论培训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期间,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使8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培训,特别注重培养拔尖人才和跨世纪专业技术人员。

7、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培训。根据区情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进行调训。

8、强化对社区干部培训。要以街道党工委基层党校为阵地,按照社区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干部的政策、理论和工作业务培训,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社区建设快速发展、功能作用快速提升的迫切需要。

9、加快学历教育发展步伐。根据我区各级各类干部学历调查的统计,全区45岁以下需专科升入本科学历的人员298人,中专以下升入专科学历人员176人,合计474人。“十一五”期间,要扎实推进我区干部学历层次新一轮的进档升级工作。学历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在职函授教育为主,以党校系统学历教育为主渠道。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要采取分期分批、逐年推进的方式。学历教育所需经费,原则上以自费为主,对完成学业获得毕业文凭的人员财政可给予全部或部分补贴,也可划分学历层次或人员职位性质给予全部或部分补贴。“十一五”期间,对拟提拔任用的正、副科级干部,原则上要具备本科学历条件。

10、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开展应时性培训。即按照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根据有关要求,适时安排其他各种培训。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区直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及相关单位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和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干部要把培训工作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定期对培训规划、计划和各项培训要求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及时研究解决[由网站收集整理]干部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明确职责,分工协作

“十一五”规划期间,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的具体要求,发挥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办学单位的积极性,做到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尽其职、工作到位。

区委组织部主管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承担全区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负责对干部培训工作统筹规划、政策协调、综合管理、检查监督。并具体负责区委管理的科级干部、中青年干部等培训。

区人事局负责全区国家公务员的培训,组织实施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

区委宣传部负责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的规划和工作指导,负责宣传干部、辖区内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专兼职干部的培训。

区委统战部负责全区民主党派干部、无党派知名人士和非中共后备干部的培训。

区农委负责全区农业干部培训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区民政局负责全区社区干部、村干部的培训。

区劳动局负责全区劳动保障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区计生局负责全区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区司法局负责全区干部“四五”普法培训。

区财政局负责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和利用。

区直其他各部门负责本单位本系统有关干部的培训。

范文网【】

三充分发挥区委党校、行干校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要切实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和胡锦涛同志关于“要充分认识党校的重要地位,把党校工作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党的建设的全局中去认识,去把握,去部署,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主渠道作用”的讲话精神,使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和培养造就人才队伍方面发挥其独特的、更大的作用。要积极改善党校、行干校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对党校、行干校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提高以信息化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水平。要按照中央《决定》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把“党校基本建设经费由各级计划部门安排”,把“党校事业费除一般行政费外,还包括教学业务、科学研究、图书资料、教员进行调研、业务指导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实行全额拨款”的规定得到全面落实。要稳定教师队伍,提高素质能力,同时,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聘请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干部到党校授课,提高培训质量层次,增强实际指导作用。

干部教育经费要列入区财政计划,专款专用。并根据需要每年按工资额0.3%拨款。事业单位无论实行何种体制,都要按规定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干部培训。

四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制度

1、调训制度。培训主管部门按计划采取发文件或《调训通知》的形式,抽调干部参加培训。无论何级干部都必须服从调训。学员所在单位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干部参加学习。要把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2、申报制度。区直各部门举办涉及全区性的业务骨干、副科级干部培训,一律实行向区委组织部事先提出申报计划,经批准列入区委党校行干校年度培训计划,避免多头重复调训。

3、依法培训制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提拔担任党政领导职务的,应当经过党校、行政院校或者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其他培训机构五年内累计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应当在提任后一年内完成培训。

根据《公务员法》等规定,实行干部培训登记制度。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10.中学“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

青海省农牧机械管理局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牧业生产积极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向农牧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牧机械化新技术,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进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牧业生产各个领域,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牧业增产增收、农牧民节本增收。

一、基本情况

全省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培训机构30个,有教学人员和教练员165人。“十一五”全省培训各类农机人员611956人次,其中:农机管理人员961人次,农机技术人员32691人次,农机监理人员1463人次,农机驾驶和操作人员576841人次。全省除互助县农业机械化学校有机构和人员编制、教室、学员宿舍、教练用车、实习车间、固定的驾驶实习和考试场地外,按照考培分离的办学要求,其他学校均为社会化办学。使用的教室、考场、教具、教练用车等大多数是租赁县农机管理站、农牧(业)局或其他部门的。而且多数农机化学校,是在原拖拉机驾驶培训班基础上重新申请,经省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初审和现场评审后,符合办学条件才予以许可。教学及教练人员由省局进行集中培训后,通过理论、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分别颁发青海省拖拉机驾驶培训 1

教学人员和教练员资格证书。并由省上统一建立了培训学校和教学人员档案。各培训学校采取聘请取得教学和教练员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

二、工作情况

1、加强培训领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培训者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实施培训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主管局领导任组长,学校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培训教师和技术人员等为成员,负责组织培训。主管局与学校签定目标责任书,学校与培训教师签定了目标责任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与培训质量相挂钩。在培训工作中对授课教师从严要求,培训人员都要有完备的教案,并通过领导听课,抽查教案等措施,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2、确保培训质量

为保证培训质量,一是严格按培训管理办法开展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学员的学风和作风;二是培训中心继续下沉,阵地进一步前移,以集中办班培训方式和进村入户、田间地头相结合;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是在培训中坚持做到一个“广”字(培训范围广、内容广、结构广)、做到一个“实”字(实际、实用、实效)、达到一个“会”字(会懂、会用、会操作)、收到一个“好”(效果好、反映好、评价好)。

3、完善培训资料

建立档案,详细记载培训的有关内容。在培训办班期间建立学员报名册、点名册。按时将培训合格证发放到学员手中,还建立了合格证发放登记册,从而保证随时与学员沟通联系。培训结束后及时整理档案(档案包括学员花名册、考勤表、教材发放表、笔记、图片信息、驾驶证复印件、考卷、教师资格证、学员身份证复印件、结业证、教学大纲,并撰写培训总结,做到填写认真、内容齐全、资料完善、上报及时、存放整洁。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善教学设备

制定相关的学员管理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办班实行班主任制,由班主任点名。点名册和报名册指定专人负责。培训期间要求学员无故不准请假,上课记好笔记,不准大声喧哗和抽烟,保证课堂纪律,考试如有不及格者,给学员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者取消考试资格,使学员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次培训,确保学员的到校率和培训合格率,从而保证了培训班的办学质量。组织骨干人员编写通俗易懂,适用的农机安全生产培训教材,讲课时选用典型案例和法规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电教设施,电视、VCD、挂图、幻灯片录象带、教练实习车等,教师现场指导和传授维修技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法规讲解以案例和各类规章

制度为重,注重解释说明,达到通俗易懂。学员从授课当中体会到无证驾驶和操作的后果严重性。从而增强其安全意识,减少违法行为的发生。

5、每年年初将主要培训任务、农机化作业项目量化指标下达各州(地、市),各州(地、市)进行分解后下达各县,年终作为农机化工作考评主要内容。

6、提高农机人员素质

针对全省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这一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职业技能、牧草收获、农机产品质量调查等农机化培训教育工作,采取现场观摩、长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提高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对农机大户和维修人员的培训,为全省农机化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要围绕以下工作开展培训

1、保护性耕作技术

我省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让农民成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体,鼓励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连续几年执行保护性耕作机具省级财政资金与中央资金叠加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补贴比例达到60%,配套动力补贴比例达到50%的优惠政策,每年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达300余台(套)。为保护性

耕作技术在我省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建立健全了长效机制。

2、杂交油菜机械化技术

油菜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发展产业,虽然在种植方面有所突破,但杂交油菜收获一直没有突破。通过推广对原有的收割机加装侧立刀和引进专用收割机收割,据统计,改进后的联合收割机收获杂交油菜损失率≤5%,亩均增收30元。

3、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技术

研制推广与手扶配套的马铃薯种植、收获机具,通过改进适应性增强。改进后马铃薯种植机每小时可完成0.5亩,节省15个劳动力,亩节约薯种20千克,增收节支30元;马铃薯收获机可节省30个劳动力,明薯率提高3%以上,亩均增收节支40元。

4、农机节油技术

以提高油料的利用率为中心,实现节约油料、促进生产为目的,大力推广以柴油机节能改造、优化调整、机具使用过程中的节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节油技术的推广。推广优化调整节油技术、安装限油器、滤芯改装、陶瓷修复剂、柴油添加剂、金属清洗剂、举办节油技术培训班,通过节油技术的推广,每台柴油机油耗平均下降5—8%。

四、存在问题

1、农民培训的需求大,如2009年农机购置补贴共补贴

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2414台,而培训驾驶员不足5500名,机员比逐年下降。

2、农机驾驶人员法律和安全意识淡薄,目前的培训主要依靠“阳光工程”从事农机驾驶和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主动前来参加培训的少。而农机监理部门仅限于田间、场院检查,因此对无证驾驶纠正难度大,加之农牧民又不愿自己出钱参加培训,所以,一方面是缺驾驶人员,另一方面又存在无生源。

3、我省属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基础条件落后、办公场所简陋、设备陈旧落后、硬件建设薄弱,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相对较少。

4、农机队伍综合素质偏低,人员年龄结构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大,对农机械化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3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较小。专业教师缺,知识有待更新。

五、工作建议

1、加大农机培训的资金和农机培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对教学人员的再教育安排一定资金。选送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短期培训,从而提升教学水平。

上一篇:经典爱情诗赏析下一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